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呼吸道綜合癥的癥狀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概述
豬的呼吸道疾病已成為養豬生產的主要問題,發病率在30% ~ 80%,死亡率5% ~ 30% 以上,造成的經濟損失很大,也是養豬疫病防治中十分突出、棘手的問題,在豬的各個日齡段,從母豬、哺乳仔豬、保育仔豬、育肥豬都存在呼吸道疾病的危險。
二、常見呼吸系統疾病的分類
1. 細菌性呼吸系統疾病。主要有支原體肺炎(豬喘氣病)、豬放線桿菌胸膜肺炎 、豬鏈球菌、傳染性萎縮性鼻炎、豬肺疫、副豬嗜血桿菌等;
2. 病毒性呼吸系統疾病。主要有豬繁殖與呼吸系統障礙綜合癥、豬偽狂犬病、豬流感、豬瘟等;
3. 細菌和病毒混合感染的呼吸系統疾病。主要有豬呼吸道疾病綜合癥、豬斷奶后多系統衰竭綜合癥等;
4. 寄生蟲性呼吸系統疾病。如由蛔蟲、后圓線蟲、肺絲蟲等引起的呼吸系統疾病。
三、癥狀
各個豬只因病原菌不同,所以癥狀也不盡相同,大體上可以概括為:體溫升高、眼鼻分泌物增多,精神沉郁、食欲下降或廢絕、咳嗽、呼吸次數增加,甚至喘氣、呼吸困難,重癥呈犬坐姿勢; 豬只生長發育緩慢或停滯、消瘦、死亡率增高。不少急性病豬在打針治療后病情有所好轉,但沒有完全康復,生長明顯受阻,逐漸成僵豬。剖檢癥狀主要是肺臟病變,呈胰樣變、肉樣變,間質水腫,纖維素性肺炎。嚴重者肺臟與胸壁粘連,甚至出現纖維性心包炎、腹膜炎、關節炎。
四、呼吸系統疾病的致病因素
1. 傳染性。呼吸道疾病在不同的豬群中可通過接觸傳播,也可通過空氣向不同豬群中傳播。引起藍耳病的病毒可通過傳播。有些呼吸系統疾病如肺炎支原體和豬呼吸系統冠狀病毒等經空氣傳播。許多氣候因素,如風向、風速, 可以促進豬群間疾病的傳播擴散。
2. 環境及發病的季節。周邊地區有屠宰場及肉食品加工廠,存在呼吸道疾病疫情,對豬場來說是一個很大的威脅。豬舍小環境控制不良,如粉塵大、氨氣濃度大于5 0PPM,二氧化碳含量大于0. 2 %等,可造成呼吸道黏膜損傷和血液中有害成分增加,導致肺充血、淤血、炎癥。飼養密度大、轉群等應激因素都會成為呼吸道疾病發生的誘因,引起呼吸道炎癥。
3. 飼養管理水平。豬呼吸道疾病的發生與豬群的飼養管理水平有著密切關系。在外引豬種有時會引起整個豬群感染呼吸道疾病;豬舍通風不良、溫差大、濕度高、轉群或混群應激、非全進全出的飼養方式等,都可能成為呼吸道疾病發生的誘因。
五、豬呼吸道疾病的危害
1. 仔豬成活率降低。嚴重時保育豬死亡率可達60% 以上。
2. 育肥豬生長緩慢。飼料利用率下降,出欄時間延長20 ~ 50 天。
3、母豬流產、死胎,不正常,配種率降低。
六、豬呼吸道疾病難以控制的原因
豬肺炎支原體是定居在豬呼吸道中的一種病原體,可以破壞豬氣管黏膜上的纖毛,從而影響了有效免疫清除機制,使豬的抵抗力降低,從而促進續發行感染,導致豬呼吸道疾病綜合癥的發生。支原體無細胞壁,易變形,這一特性決定了該病原容易產生耐藥性和疫苗的防疫效果不確切。一些豬場對這一特性不了解,亂用抗生素,用藥程序不對,只有控制繼發感染,而忽視它的原發性疾病,所以控制效果不理想。
七、綜合防控措施
1. 杜絕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堅持自繁自養,謝絕外來人員入內,嚴禁從發病豬場、地區購進仔豬。
2. 做好環境衛生消毒工作,常規消毒每周1 次,疾病流行期每周2 ~ 3 次;消毒池每周更換2 次,密封環境可以熏蒸消毒。
3. 注意防寒保暖、防賊風,協調通風保暖之間的關系。
關鍵詞:全憑靜脈麻醉;成人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癥;療效評價
成人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癥屬于耳鼻喉科的一類常見疾病癥狀,患者患病后往往會出現睡眠時反復發生低氧血癥及高碳酸血癥等危害性癥狀,如果不能及時接受治療很容易危害到患者的生命健康[1]。在臨床手術治療過程中,主要通過對患者的口腔與呼吸道進行手術根治,術中需要對患者進行適當的麻醉,利用鎮靜、鎮痛藥物緩解患者手術過程中的不適感。手術治療后還需要及時控制麻醉效果,避免患者出現麻醉后呼吸抑制與呼吸道梗阻等危害性情況[2]。本文分析了全憑靜脈麻醉(TIVA)用于成人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癥的臨床應用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4年1月~12月收治的86例成人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癥患者為實驗對象,86例患者均符合成人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癥的臨床診斷標準;所有患者當中,男性47例,女性39例,年齡19~65歲,平均年齡(31±3.2)歲,患者體質量為72~120 kg,身高為150~184 cm;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實驗組43例,對照組43例,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麻醉方法,實驗組患者采用全憑靜脈麻醉方法,觀察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情況;86例成人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癥患者當中具體包括高血壓患者14例、左心室舒張功能減低患者19例、心電圖ST-T改變患者20例、糖尿病患者33例;兩組患者在性別、疾病、年齡上都較為類似,差異不顯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43例患者采用常規麻醉方法,術前對患者心電圖、心率等方面進行評估測試,術中根據患者的出血情況進行補液和輸血,術后對患者的身體恢復情況進行測試,準確控制拔管時間,降低患者出現危害性癥狀的幾率;實驗組43例患者接受全憑靜脈麻醉方法,患者入室后需要進行心電圖、血壓、心率以及血氧飽和度等方面的監測,開放靜脈輸入復方乳酸鈉,本次靜脈注射所使用的咪唑安定,效應室濃度為4 mg/L,阿曲庫銨0.6 mg/kg,均采用靜脈注射的方法,在患者鼻明視下氣管內進行插管。手術治療前開始靜脈滴注舒芬太尼,藥物用量為0.2 ug/kg,麻醉過程中需要維持恒定速度,靜脈滴注丙泊酚4~8 mg/(kg?h)。麻醉過程中的瑞芬太尼效應室濃度需要根據患者的身體狀況隨時進行調整,間斷性追加阿曲庫銨輔助麻醉。手術治療過程中需要根據患者呼氣末的二氧化碳分壓、呼吸頻率等因素來調節物的使用劑量。術中還應根據患者的失血量與失液量,及時為患者補充血壓與營養液。手術治療完畢以后還需要按照相應的操作規范,對患者進行肌肉部位的局部按摩,幫助患者盡快恢復身體感受知覺。當患者恢復吞咽反射能夠自主呼吸后,需及時拔出氣管插管,結合患者的身體情況適當選擇舒芬太尼、鹽酸格拉司瓊進行滴注,時間為15 min,期間應密切關注患者的呼吸以及心電圖、血壓、心率以及血氧飽和度等方面的情況。
1.3統計學分析 對數據庫的錄入及統計分析均通過SPSS19.O軟件實現。數據間的構成比較用χ2檢驗,臨床療效比較用等級資料的規范檢驗分析。P
2結果
在本次臨床治療過程中,通過比較實驗組與對照組患者的平均睜眼時間、語言指令反應恢復時間以及定向力恢復時間可知,實驗組患者的平均睜眼時間為(7.10±1.60)min,語言指令反應恢復時間為(9.30±2.10)min、定向力恢復時間為(11.15±2.40)min;對照組患者的平均睜眼時間為(11.10±1.75)min,語言指令反應恢復時間為(13.20±2.15)min、定向力恢復時間為(16.30±2.20)min,將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數據進行比對,實驗組患者具有明顯優勢,差異結果顯著(P
3討論
成人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癥作為我國耳鼻喉科的常見疾病癥狀,在臨床治療過程中通常采用手術治療的方式[3,4]。手術治療過程中需要對患者進行必要的鎮痛、鎮靜處理,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相應采取適當的藥物麻醉治療方式,確保患者在手術治療過程中能夠保持穩定、健康的身體狀況,以此為手術治療提供良好的實施條件[5]。手術治療過程中還需要密切關注患者心電圖、血壓、心率以及血氧飽和度等方面的健康情況,防止患者出現呼吸道阻梗等危險情況[6]。
本研究結果顯示,針對我國成人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癥患者臨床手術治療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情況,醫療研究人員在對問題原因進行明確探究后,準確把握到了解決問題情況的關鍵性因素。傳統麻醉方法在實施過程中,術前及術中表現效果良好,但在術后患者即將蘇醒的過程中,很容易導致患者出現呼吸道梗阻等危害性癥狀,導致患者吸痰、拔管的過程險象環生,稍有不慎就會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全憑靜脈麻醉(TIVA)實踐應用于成人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癥患者的臨床手術治療,這是我國臨床醫療領域麻醉手段創新與突破的有力佐證,充分體現了我國現代化醫療水平的優化與完善。
綜上所述,全憑靜脈麻醉在成人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癥患者的臨床治療過程中應用效果顯著,能夠極大的提升患者的清醒質量,減少患者出現術后躁動的幾率,與傳統的麻醉方法相比具有顯著的安全性。
參考文獻:
[1]毛瑞芬,高秀江,周長浩,等.不同劑量瑞芬太尼對全身麻醉患者血流動力學的影響[J].中國心血管研究雜志,2011,24(14):269-270.
[2]趙峰,季淑娟,朱阿立,等.亞麻醉劑量氯胺酮對雷米芬太尼麻醉術后鎮痛的影響[J].臨床麻醉學雜志,2012,28(10):832.
[3]周作東.氯諾昔康超前鎮痛對瑞芬太尼靶控輸注麻醉術后鎮痛的影響觀察[J].中國醫學創新雜志,2013,10(03):11-13.
[4]鄧立琴,丁鳳蘭,劉紅.全麻術后躁動225例分析[J].實用醫學雜志,2011,24(14):269-270.
【關鍵詞】孟魯司特;氯雷他定;上氣道咳嗽綜合癥
【中圖分類號】R7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9―0475―02
上氣道咳嗽綜合癥(Upper airway cough syndrome ,UACS,又稱PNDS)又名鼻后滴流綜合征,PNDS是指由于鼻部疾病引起分泌物倒流鼻后和咽喉部,甚至反流入聲門或氣管,導致以咳嗽為主要表現的綜合征[1]。由于目前無法明確上呼吸道相關的咳嗽是否由鼻后滴流刺激或炎癥直接刺激上呼吸道咳嗽感受器引起,2006年美國咳嗽診治指南建議用上氣道咳嗽綜合征(UACS) 替代PNDS。UACS 是引起慢性咳嗽的常見病因之一。除了鼻部疾病外,UACS還常與咽、喉、扁桃體的疾病有關,如變應性或非變應性咽炎、慢性扁桃體炎、喉炎等。現將我院2010年6月2012年11月門診診治的76例成人變應性鼻咽炎引起的上氣道咳嗽綜合癥臨床資料進行分析。旨在探討孟魯司特聯氯雷他定治療由變應性鼻咽炎引起上氣道咳嗽綜合癥取得的療效有關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院內科門診的76例上氣道咳嗽綜合癥患者。(1)癥狀:除咳嗽、咳痰外,可有上呼吸道感染表現:鼻塞、鼻腔分泌物增加。可有、頻繁清嗓、咽后粘液附著、鼻后滴流感。過敏變應性鼻炎表現:鼻癢、噴嚏、水樣涕、咽癢等。以咽癢、陣發性刺激性咳嗽為主要特征。(2)體征:變應性鼻炎的鼻黏膜主要表現為蒼白或水腫,鼻道及鼻腔底可見清涕或粘涕。變應性咽炎表現為咽部黏膜蒼白或水腫。這些臨床表現較為常見,但無特異性[2]。 (3)血嗜酸性粒細胞可增高,胸片無明顯陽性表現;(4)抗生素治療無效,抗組胺藥物或糖皮激素有效。病程5天―36天。有家族過敏史者16例,有個人過敏史者33例,合并過敏性鼻炎者29例,慢性咽炎20例。其中孟魯司特聯氯雷他定治療30例(觀察組),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齡35.6歲,最小17歲,最大64歲,單用氯雷他定治療30例(對照組1),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齡34.8歲,最小16歲,最大59歲,單用孟魯司特治療16例(對照組2)男9例,女7例;平均年齡36.9歲,最小19歲,最大69歲。三組性別及年齡構成均無差異(P>0.05)。
1.2治療方法 觀察組給予孟魯司特聯合氯雷他定,其中孟魯司特10mg/次,1次/d;氯雷他定10 mg/次,1次/d。對照組1只給予氯雷他定10mg/次,1次/d,對照組2只給予孟魯司特10 mg/次,1次/d;三組患者均連續服用藥物14d為一療程[3]。
1.3觀察項目 上述患者觀察治療前后均檢查血尿常規、胸片,隨訪3個月,觀察復況。
1.4治療標準 治療3d內癥狀消失為有效;7d內癥狀消失為顯效;2周后仍有癥狀為無效。
1.5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包處理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計量資料用t檢驗。P
2 結果
2.1兩組患者療效比較 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后總有效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不良反應監測 治療組30例患者服用孟魯司特合用氯雷他定療程期間,無明顯不適;對照組130例患者服用氯雷他定也無明顯不適,對照組2服用孟魯司特無明顯不適。三組患者治療后監測血、尿常規、胸片未見異常。
3 討論
上氣道咳嗽綜合癥是指由于鼻部疾病引起分泌物倒流鼻后和咽喉部,甚至反流入聲門或氣管,導致以咳嗽為主要表現的綜合征。診斷標準:(1)癥狀:上呼吸道感染癥狀及過敏變應性鼻炎表現。以咽癢、陣發性刺激性咳嗽為主要特征。(2)體征:變應性鼻炎的鼻黏膜主要表現為蒼白或水腫,鼻道及鼻腔底可見清涕或粘涕。變應性咽炎表現為咽部黏膜蒼白或水腫。 (3)血嗜酸性粒細胞可增高,胸片無明顯陽性表現;(4)抗生素治療無效,抗組胺藥物或糖皮激素有效。筆者認為對咽癢、陣發性干咳者,排除其他疾病,抗生素治療無效后,應懷疑為上氣道咳嗽綜合癥,而家族過敏史,個人過敏史合并過敏性鼻炎,血嗜酸細胞增高對診斷有重要參考價值。
氯雷他定是一種抗組胺藥物,除阻止組胺與H1受體結合外,其有抗過敏和抗炎等多方面效癥,同時其對白三烯、血小板激活因子、前列腺素均有抗作用,并抑制肥大細胞、巨嗜細胞和嗜酸性細胞脫顆粒,變應性咽炎引起的上氣道咳嗽綜合癥引起的干咳有消除病因的作用。孟魯司特是一種迄今為止最強效的特異性半胱氨酰白三烯(LTC4,LTD4,LTE4)拮抗劑,白三烯由包括肥大細胞和嗜酸性粒細胞在內的多種細胞釋放。白三烯與過敏性鼻炎的病理生理過程相關。白三烯介導的效應包括一系列的氣道反應,如支氣管收縮、粘液分泌、血管通透性增加及嗜酸性粒細胞聚集。故阻斷白三烯可以有效的治療變應性咽炎引起的上氣道咳嗽綜合癥 [4],故孟魯司特聯氯雷他定治療由變應性鼻咽炎引起上氣道咳嗽綜合癥是有藥理基礎,而對上述兩藥聯合使用,本臨床研究中觀察組患者經氯雷他定聯合孟魯司特治療后,患者總有效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參考文獻:
[1] 計明紅,潘家華,上氣道咳嗽綜合征的臨床特征及誤診原因[J]. 皖南醫學院報,2011.30(6): 493.
[2] 鄧文學 ,兒童慢性上氣道咳嗽綜合征的病因及診斷分析[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3年 第2期相關文獻 2013.21(2): 83.
【關鍵詞】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癥;呼吸道;護理
【中圖分類號】R72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6455(2010)08-0033-01
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Li Min Sun Juhua Yang Yingtian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nursing problems.Methods:March 2006~February 2009 162 patients admitted to 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disease observation, oxygen, intubation, ventilator care and observation summary.Results:After rigorous conditions, the correct respiratory management, greatly increased success rate.Conclusion: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respiratory tract attention.
【Key words】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respiratory tract; Nursing
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是新生兒危重癥;須臨床仔細觀察,盡早發現,及時處理,提高搶救成功率。現將我科2006年3月~2009年2月收治的162例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癥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我院自2006年成立新生兒病室以來,收治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癥患兒162 例,其中男性91 例,女性71 例.胎齡
1.2 臨床表現:早產兒多見,多于出生后4-6h出現,主要表現為呼吸困難≥60次/分并呈進行性加重、青紫、呼氣時、三凹征、肌張力低下、呼吸暫停甚至出現呼吸衰竭。血氣分析PaO2小于50mmHg,PaCO2大于50 mmHg,PH值小于7.35。經過積極救治,治愈152 例,死亡6例,放棄4例;氣管插管82例。
2 護理
2.1 保持呼吸道通暢,維持有效呼吸,及時清除口、鼻及咽部分泌物,防止誤吸,必要時先霧化吸入后再吸痰,吸痰前先充分吸氧,注意無菌操作,動作宜輕柔、迅速,每次吸痰時間不超過15s,防止誤吸引發感染。每2h翻身拍背一次,對氣管插管患兒翻身時應注意氣管導管防止其脫出。吸痰時使用一次性吸痰導管和一次性手套,減少交叉感染。保持室內空氣清新定時進行空氣消毒,接觸患兒前后均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液洗手。各種用于患兒的儀器、管道使用前必須經過嚴格消毒處理并定期消毒更換,防止交叉感染。
2.2 嚴密觀察病情變化,用心電監護儀持續監測體溫、呼吸、心率、經皮測氧飽和度等,認真做好各項記錄。
2.3 維持中性環境溫度。根據胎齡、體重、體溫調節溫度,使患兒皮膚溫度保持在36℃~37℃之間,相對濕度55%左右。
2.4 根據病情及血氣分析采用不同的供氧方法和調節氧流量,使氧分壓維持在50-70mmHg,spo2
2.5 頻發呼吸暫停時行氣管插管并采用間歇正壓通氣,加呼氣末正壓通氣,選擇2.5cm~3.5cm的氣管導管,插管后妥善固定好氣管導管,防止脫落和滑出,每班記錄并測量氣管插管距門齒的距離,觀察胸廓起伏是否一致,防止氣管滑脫或移位。根據病情需要及時調整呼吸機各項參數,2~4h行肺部灌洗1次,保持呼吸機濕化器內有足量的蒸餾水,保持氣道濕化。做好交接班工作。
2.6 保持口腔清潔防止口腔感染,不能進食者可保留胃管或胃腸外營養,保證足夠的營養及水分的供應,危急期應禁食由靜脈補充熱量,病情好轉后由消化道喂養。
2.7 健康教育:及時與家長進行有效溝通,病情變化時及時通知家長,告知家長病情的轉歸及愈后,取得家長的配合和理解,防止醫患糾紛發生,同時做好育兒知識的宣傳工作。
3 討論
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又稱新生兒肺透明膜病。指新生兒出生后不久即出現進行性呼吸困難和呼吸衰竭等癥狀,主要是由于缺乏肺泡表面活性物質所引起,導致肺泡進行性萎陷,患兒于生后4~12小時內出現進行性呼吸困難、、紫紺、吸氣三凹征,嚴重者發生呼吸衰竭[1]。發病率與胎齡有關,胎齡越小,發病率越高,體重越輕病死率越高[2]。
本病為自限性疾病,生存3天以上者肺成熟度增加,恢復的希望增大[2]。在162例患兒的病情觀察體會中,應密切注意呼吸和缺氧情況,及早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質,適時機械通氣,建立有效呼吸,加強呼吸道管理,嚴格無菌操作,提高搶救成功率。
參考文獻
【關鍵詞】 NCPAP;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護理干預;治療
目前在臨床上早產兒呼吸窘迫綜合征(RDS)為一種在早產兒中十分常見的危重急癥,據相關臨床研究結果顯示胎齡以及出生體重越小,其發病率也就越高,如果沒有采取及時且有效的治療措施,很容易導致早期死亡或者是遺留多種后遺癥,為患兒的生活以及生命質量產生嚴重影響[1]。本次研究中出于對NCPAP治療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中的觀察及護理方法進行分析探討的目的,對我院收治的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癥患兒展開了分組護理,且對其治療以及護理效果進行了對比分析,現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中資料來源于我院最近一段時間收治的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癥患兒,抽取其中的84例,在將其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后每組42例。對照組包括有男25例,女17例,胎齡29-34周,平均(31.5±12.1)周,出生體重1420-2300g,平均(1980±132)g;觀察組包括有男24例,女18例,胎齡28-33周,平均(30.6±12.3)周,出生體重1519-2340g,平均(1990±120)g。以上所統計的患兒的性別、胎齡以及出生體重差異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存在比較價值。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將以上所統計的研究對象以1:1的比例分成兩組,分別定義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在治療期間分別對其實施常規護理和相應的護理干預措施。對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以及并發癥發生率等進行評估,并加以對比分析。所有患兒均采用NCPAP進行治療。
1.2.2 護理措施 對照組:常規護理。觀察組:相應的護理干預措施。具體措施包括有:①一般護理。給予患兒早產常規護理,保持室內的溫度以及濕度恒定,患兒應放置在溫度適宜的保溫箱或者是輻射式的紅外保暖床上,同時依照患兒的具體情況對溫度等進行調節。②病情觀察。對患兒的呼吸、血氧飽和度、心率以及精神反應等進行密切的監測,并且應對口唇、四肢以及面色是否出現紫紺、水腫給予密切觀察,同時應做好相應的記錄工作。定時對患兒展開血氣分析,對其PaO2、PaCO2情況進行充分的了解,及時對NCPAP壓力以及NCPAP做出調整,并在調整前后對PaCO2變化進行觀察。③氣道管理。保證患兒的呼吸道通暢,及時對口咽、鼻的分泌物進行清理,在吸痰的過程中藥嚴格對無菌操作予以執行,并且應了盡量選用一次性的吸痰管。應適當保持氣道濕化,經常對濕化器內的液面水平,若是濕化器的液面水平相對較低,則應及時對滅菌注射用水予以添加,保證正常的水平。④并發癥的預防與護理。在對患兒給予治療的期間,應密切監護患兒的生命體征以及變化。對壓力值過高予以避免,過高的壓力會導致靜脈回流受阻,從而致使心搏出量明顯降低,血壓發生下降,臟器灌注壓下降,很容易引發氣壓傷[2]。
1.3 療效評定標準 顯效:患兒在12小時之內呼吸困難、發紺以及全部消失,TcSO2大于85%;有效:在接受12小時的治療后呼吸困難、發紺以及癥狀明顯減輕,TcSO2顯著升高,然小于85%,在治療24小時之后胸片X線檢查顯示肺野透亮度增加,支氣管充氣征顯著消失;無效:在接受治療12小時之內癥狀沒有發生任何的改善或者是繼續加重,且TcSO2不足70%[3]。
1.4 數據處理 研究中所得到的相關數據采用SPSS14.0統計學數據處理軟件進行處理分析,計數資料采用t檢驗,組間對比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治療效果 統計發現,觀察組治療有效率為95.24,對照組為80.95,很明顯觀察組高于對照組,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2 并發癥 經統計發現,觀察組無一例患兒出現任何的不良反應,并發癥的發生率為0。而對照組患兒在治療期間則有2例發生了氣胸和腹脹的現象,并有3例出現鼻中隔損傷,并發癥的發生率為11.90%。顯然兩組差異顯著(P
3 體會
經過本次研究我們發現,采取NCPAP對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癥進行治療的過程中給予合理的護理干預措施能夠有效改善治療效果,提高治療有效率,且降低了并發癥的發生,提高了治療以及護理的安全性,因此值得臨床對其給予高度的關注,在治療以及護理的過程中,改善患兒的康復效果,提高治療水平,減輕患兒以及家屬的負擔。
參考文獻
[1] 陳超.持續呼吸道正壓通氣在新生兒呼吸系統疾病中的應用[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9,22(02):186-188.
關鍵詞:新生兒呼吸困難; 簡易鼻塞式CPAP; 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12)11-0297-01
臨床上對新生兒呼吸困難的治療,多采用簡易鼻塞式CPAP治療,但治療后,臨床護理是呼吸困難改善的重要環節[1]。筆者選取我院2009年7月至2011年7月收治的59例新生呼吸困難患者,其中30例給予精心護理措施,取得了良好的護理效果,現總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09年7月至2011年7月收治的59例新生呼吸困難患者,按照隨機分配的方法,分為研究組(30例)與對照組(29例)。研究組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齡0.6h~13d,平均年齡2.4d,體重為1022~3348g,平均體重為2153g。原發病情況:11例呼吸窘迫綜合癥、4例羊水吸入性肺炎、3例胎糞吸入性肺炎、3例感染性肺炎、4例原發性呼吸暫停、3例新生兒窒息、1例缺氧性腦病、1例軟骨軟化癥。對照組男性15例,女性14例,年齡0.7h~13d,平均年齡2.5d,體重為1023~3349g,平均體重為2154g。原發病情況:10例呼吸窘迫綜合癥、5例羊水吸入性肺炎、4例胎糞吸入性肺炎、2例感染性肺炎、3例原發性呼吸暫停、2例新生兒窒息、2例缺氧性腦病、1例軟骨軟化癥。兩組患兒的年齡、性別、病情等一般資料對比,均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P
1.2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
研究組:給予精心護理。具體步驟如下:(1)保暖護理。按照患兒年齡、體重情況,將嬰兒置入保暖箱內,以保持正常體溫。(2)安置。給予平臥位,墊柔軟肩墊于肩下,輕度伸展頸肩部,維持呼吸道通暢。(3)呼吸道管理。其一,確保CPAP壓力。如果管道連接不牢固、不緊密,導管出現折疊、扭曲,或者存在漏氣等現象,均會導致壓力不平穩,引起治療無效,保證氣道通暢、密閉。在使用過程中,確保患兒安靜,以確保氣道密閉與CPAP壓力。其二,保證呼吸道通暢。將口、閉腔內分泌物及時清除,對鼻孔定時進行清理,定時拔鼻塞,監測是否有鼻黏膜損傷、水腫等,采用石蠟油局部涂抹,以確保[2]。(4)病情監測。對患兒生命體征進行嚴格監測,在CPAP使用過程中,同時置于心電監護儀進行檢測,仔細監測患兒的呼吸深度、呼吸節律、呼吸頻率、血壓變化、SaO2與心率變化請。根據血氣變化情況,對CPAP氧流量、壓力進行及時調整。另外,仔細監測患兒呼吸暫停、吸氣三凹癥、發紺、等癥狀變化情況,記錄號液體的出入量。若出現異常情況,及時向醫師報告,并給予及時處理。(5)并發癥護理。其一,鼻部皮膚損傷。由于鼻塞關系,患兒鼻孔長時間處于塞住狀態,固定鼻塞后,若過緊極易壓迫鼻孔局部,引發鼻中隔組織、鼻黏膜壞死。因此,按照患兒年齡、體重采用適合雙鼻塞,護理人員每4h監測鼻塞是否松動與中隔皮膚情況。其二,腹脹護理。在CPAP使用時,患兒極易吞咽空氣,導致腹脹壓迫肺組織,對肺通氣功能造成影響。因此,在CPAP使用后,給予胃管留置,定時給予胃腸減壓 [3]。
1.3療效判斷
顯效:患兒、呼吸困難等癥狀完全消失,氧飽和度、脈搏>90%。
好轉:患兒、呼吸困難等癥狀緩解,氧飽和度、脈搏>80%。
無效:患兒癥狀無變化,甚至加重。
1.4統計學分析:本次研究患者的臨床資料與數據全部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治療前后采用X2檢驗,P
關鍵詞:脂肪栓塞綜合征;護理體會
【中圖分類號】R473.1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3783(2012)09-0356-01
1 病歷資料
患者,男,48歲,2012年3月5日施工時不慎被重物砸傷右下肢,致使腫脹,疼痛,活動受限,右膝上約8cm處6cm2傷口,深約1cm。X線顯示右股骨下端粉碎骨折,10:30am入院,查患者生命體征正常,行術前準備,實驗室檢查,心電圖檢查均正常。11:40am在要硬聯合麻醉下行 “右股骨下端粉碎性骨折清創復位內固定術”,術后患者安全返回病房,BP105/66mmHg,P88次/分,R22次/分,氧飽和度96%,遵醫囑給予補液,抗生素靜脈滴注,神志清醒。兩小時后患者突然出現煩躁、胸悶、出汗、呼吸困難,心率118次/分、氧飽和度76%、神志不清、雙側瞳孔等大等圓、對光反應靈敏,雙肺出現局限性濕鑼音。
根據臨床表現診斷:脂肪栓塞綜合癥,立即給予高流量面罩加壓給氧氣吸入,大劑量氫化可的松靜脈滴注,速尿靜脈注射,靜脈輸入低分子肝素鈉,肌肉注射咪唑安定。經過兩小時五十分鐘的積極搶救患者神志轉清醒,但是胸部仍不適,仍然按照脂肪栓塞方案處理。經過三天的治療和觀察病情好轉,神志清醒,氧飽和度達97%,發病后血壓一直在正常范圍,胸片顯示雙肺無異常。
2 護理
2.1 密切觀察病情變化:護士要認真仔細觀察病情,及時準確執行醫囑,定時檢測體溫、呼吸、脈搏、血壓、意識、瞳孔變化。觀察皮膚顏色、溫度、末梢感覺及切口敷料滲血情況。高熱時給予物理降溫處理。
2.2 保持呼吸道通暢:昏迷者應去枕平臥頭偏向一側,徹底清除口腔及呼吸道分泌物,呼吸極度困難立即行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術,打開氣道后加壓給氧,流量4-6L/分。
2.3 基礎護理:保持床鋪清潔干燥,做好皮膚護理,病情許可的情況下協助取舒適的臥位。做好靜脈輸液的護理,準確記錄二十四小時尿量,做好尿道口護理。
2.4 心理護理:由于脂肪栓塞起病急,醫護人員指導陪護、探視這調節情緒最大程度上消除恐懼和憂傷,護士要高度重視語言技巧與患者家屬談話,為患者提供安靜、舒適的治療環境。患者轉為清醒早期,說話困難,責任護士要用真誠和藹的語言為患者進行心理疏導。
2.5 骨折肢體的護理:患肢應有效的制動,護理人員在操作時應動作輕巧,盡量避免引起損傷、出血骨髓產生游離脂肪滴進入已近損傷的血管而加重栓塞。
3 討論
脂肪栓塞綜合癥是創傷后一種嚴重的并發癥,目前有以下三個學說:
機械動力學說,損傷處骨髓所產生的游離脂肪滴在骨髓腔壓力增高時進入已損傷的血管堵塞毛細血管,特別是肺、腦、皮膚等微血管。
生化學說,由于損傷后血漿的化學性質的改變,使乳化的脂肪粒凝集,堵塞毛細血管。微血管內血流動力學說,損傷后毛細血管內血小板凝集和紅細胞堆積,血流緩慢,與微血管內流動的小脂肪滴結合是構成脂肪栓塞的基礎。
【關鍵詞】 有機磷農藥中毒;護理體會
在搶救有機磷農藥中毒患者的過程中,既要快速徹底洗胃,又要預防上消化道出血;既要盡快達到阿托品化,又要防止阿托品過量中毒而導致死亡;既要及時建立人工通氣,又要防止痰檢窒息以及預防呼吸道感染。因此,護士要做到“三個及時”,有助于早期診治,也是搶救有機磷農藥中毒患者成敗的關鍵。
1 及時將毒物清除并保持呼吸道通暢
1.1 及時洗胃:有機磷農藥口服吸收快,服后30min即可出現中毒癥狀。因此,患者到院后必須立即機械洗胃,洗胃液溫度以接近體溫為宜,液量1~2萬ml,以洗胃液無農藥味,顏色與灌入一致為宜。反復沖洗,隨時變換,洗胃完畢后,繼續保留胃管,每3~4h再洗一次,直至病情好轉[2]。筆者認為,有機磷農藥的特點是殺蟲效率大,作用迅速,人體吸收快,來勢猛,病情發展快,因此,及時徹底洗胃是關鍵。單純及時洗胃是不夠的,要使毒物徹底清除,防止胃內殘留的毒物及腸腔流入胃的毒物再吸收中毒,致使病情反復,必須做到既及時又徹底洗胃。
1.2 及時建立人工通氣。急性有機磷農藥中毒可出現睜眼無力,眼球轉動受限,吞咽困難,嚴重者突然感到胸悶、憋氣、恐懼、緊張、小汗,繼之很快發展到呼吸困難,發生外因性呼吸肌麻痹,即中間綜合癥。作為護士,應對呼吸衰竭的及時識別并積極建立人工通氣,做好人工氣道的護理,是搶救成功的關鍵[3]。
2 及時發現和預防并發癥
作為臨床護士,尤其是急診科護士,不僅要有較高的專業水平,而且要有較強的應急能力和搶救意識,同時還必須具有觀察病情、及時發現患者并發癥的能力。
常見的并發癥有上消化道出血,中間綜合癥和腦水腫。
2.1 上消化道出血:有機磷農藥中毒后常易并發上消化道出血,并成為常見死亡原因之一。據國內文獻報道,其病死率高達20%以上[4]。因此,在為病人洗胃操作時要盡可能地輕柔、以減少機械性損傷胃黏膜。口服有機磷農藥患者經洗胃或催吐治療以后,一般要禁食1~2天,應從流質開始過渡到普食。
2.2 中間綜合癥:中間綜合癥多發生于中毒后2~4天,可表現為不能抬頭,眼球活動受限,肢體有不同程度的軟弱無力,呼吸肌麻痹時出現呼吸困難。中間綜合癥使病人預后極差、死亡率明顯增加,所以需密切觀察,及時識別并積極建立人工通氣,做好人工氣道的護理。 2.3 腦水腫:這種情況是最棘手的病情。因為腦水腫時,對抗毒反應差,不易觀察真實用藥效果。腦水腫表現為昏迷,雙側瞳孔不等大,眼底視水腫眼結膜水腫。作為護士,應密切觀察患者的呼吸、脈搏、瞳孔、口鼻分泌物、肌顫、意識狀態等方面的改變,除原因治療外,特別注意脫水劑、激素、肝樂、維生素C的給予和維持呼吸、血壓等措施。
3 及時向醫生提供準確的信息
有機磷農藥中毒,癥狀來勢兇猛,若治療不及時,用藥不當,病情可迅速惡化,治療延誤或藥物過量,發生并發癥,有時處理起來更加困難。因此,了解病情發展對臨床工作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如阿托品過量,先將瞳孔、面色和肺羅音這三個阿托品使用時間長后易變的指標除外,看皮干、口干、血壓、脈搏、體溫這幾個不變因素的指標是否存在,如存在就是阿托品過量。阿托品用量不足,則表現無皮干、口干、無血壓、脈搏和體溫升高,全血Ache活力低于正常。觀察是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的用感官來考察事物現象的一種科學方法。因此,對有機磷農藥中毒的患者,當病人的病情因用藥和護理有所變化時,藥物的反應是護理觀察的重點,并發癥的產生是觀察的主要內容,因此,護士及時向醫生提供在護理過程中觀察到的準確信息,對成功搶救病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參考文獻
[1] 羅學宏 急診醫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289
[2] 余敏燕 口服有機磷農藥重度中毒患者的搶救體會 咸寧學院報 2010;24(4)360
【關鍵詞】持續氣道正壓通氣;低氧血癥;新生兒
【中圖分類號】R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1-0087-02
持續氣道正壓通氣(CPAP)作為重要的呼吸支持手段在新生兒領域已廣泛應用。我院新生兒科采用哈美頓阿拉丁無創呼吸機治療新生兒嚴重低氧血癥取得了滿意療效,現將我院2012年6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60例新生兒低氧血癥應用CPAP治療情況進行分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新生兒科2012年6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60例因不同疾病導致有嚴重低氧血癥表現的新生兒,其中男性38例,女22例,入院時間:最短生后10min,最長25d;胎齡:28周~32周6例,32周~37周29例,37周~40周25例;原發病: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癥12 例,早產兒呼吸暫停 7 例,新生兒重度窒息(氣管插管拔管后) 9 例,吸入綜合征24 例:感染性肺炎8例。60例患兒入院時表現為呼吸急促、面色青紫、、頻繁呼吸暫停、血氧飽和度(SpO2)≤80% ,PaO2為
1.2 方法 60例患兒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0例,兩組患兒在性別、日齡、胎齡及疾病種類、疾病嚴重程度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兩組患兒均給予原發病的治療及常規營養、支持、維護水電解質平衡和保護各臟器功能的綜合治療。治療組同時采用(哈美頓阿拉丁)鼻塞式CPAP輔助通氣,氣體流速5-8L/min,呼氣末正壓2.5-6cmH2O;FiO20.30~0.70。初調參數:FiO2 0.3~0.35,氣體流速5~6L/min,呼氣末正壓2.5~3cmH2O。1h后根據臨床癥狀及SpO2情況進行參數調節,FiO2 每次調整幅度為0.05~0.10,呼氣末正壓調節幅度為:0.5 ~1cmH2O,每次調節其中一個參數。如果癥狀持續不緩解,呼氣末正壓達7~8cmH2O,同時FiO2達0.80。SpO2持續≤85%,則改用氣管插管機械通氣。對照組采用頭罩吸氧,氧氣流量4-7L/min,FiO2 0.3~0.8,兩組治療過程中密切監測呼吸困難、血氧飽和度、臨床癥狀改善情況。
1.3 療效判定標準 治療成功: 使用輔助通氣治療后患兒病情改善,呼吸困難緩解,呼吸暫停消失,SpO2改善,順利撤離輔助呼吸機而無需行氣管插管和機械通氣。治療失敗:患兒病情改善不明顯或繼續加重,需改用氣管插管和機械通氣。
1.4 統計學分析 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及方差分析,計數資料用X2檢驗,P
2 結果
2.1兩組患兒臨床癥狀緩解情況比較 治療組30例患兒有25例在開始治療12~24小時后呼吸困難程度得到明顯改善,占83.3%,對照組30例中有12例得到明顯緩解,占40%,P值0.045(P
2.2 CPAP療效 治療組成功率為90.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56.7%,P值0.004(P
2.3 CPAP開始應用時間 從發病到開始應用CPAP的時間最早30min,最晚72h,其中24例均在發病后6~8h內上機,占80.0%,平均開始應用時間5.5h,3例失敗患兒均≥48h才應用CPAP。表明早期應用CPAP能提高治療的成功率。
2.4 CPAP使用時間 最短12h,最長72h,平均29.33±13.25h,
2.5 患兒對氧氣的依賴時間比較 治療組采用CPAP搶救成功的27例患兒平均對氧的依賴時間73.77±27.63h,對照組采用頭罩給氧搶救成功的17例患兒為130.59±49.2h,t值2.01,p
2.6 并發癥:治療組30例患兒僅有2例鼻部出現紅腫,其余患兒無并發癥發生。
3 討論
低氧血癥是呼吸功能障礙時的常見表現,可由通氣/換氣中任何環節的障礙所致。重度低氧血癥時PaO2為
持續呼吸道正壓通氣在整個呼吸周期的吸氣和呼氣相均提供一定正壓,增加功能殘氣量,防止肺泡發生萎陷,改善肺順應性和通氣/血流比值(V/Q) [2]。從60例患兒治療效果分析來看,應用CPAP后患兒的呼吸困難癥狀能夠得到及時緩解,12~24小時后呼吸困難緩解率達83.3%,可盡快使病情穩定,避免氣管插管帶來的不良影響,明顯降低了有創呼吸機使用率,而且早期應用效果更顯著,本次研究中80%的患兒均選擇在發病后6~8小時內上機,成功率達90%,3例失敗的患兒均≥48h才應用CPAP,表明早期應用CPAP能提高治療的成功率。早期應用CPAP,可使肺泡保持正壓,不至于萎陷,增大彌散面積,減少呼吸作功,明顯縮短了療程。傳統的常規頭罩吸氧治療往往存在通氣壓力低,因而不能完全改善呼吸困難及緩解肺氧合狀況。從治療組對氧氣的依賴時間來看,患兒對氧依賴時間明顯縮短,與對照組相比有顯著差異。而且目前的CPAP機大多采用空氧混合方式給氧,可以自由調節并監測氧濃度,大大地提高了用氧的安全性。其加溫加濕后的氣流還可以濕化氣道,便于呼吸道分泌物的清理,同時CPAP正壓給氧可以使肺泡在呼氣末端開放,減少PS的消耗,在良好的肺通氣/換氣下,也利于PS的自身合成,對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癥及感染性肺炎非常有利。歐洲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癥防治指南中指出:鼻塞CPAP可以替代機械通氣為許多RDS提供呼吸支持,一些患兒可以通過CPAP治療而無需使用PS,越早使用CPAP,越能避免機械通氣[3]。
CPAP使用過程中可能出現氣漏、腹脹、鼻粘膜損傷、CO2儲留、及對心血管系統產生影響等,但相對發生率很低,總的說來CPAP使用簡單、有效,對患兒影響小,并發癥少,易脫機,能以最小代價取得最滿意的效果,值得在基層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吳捷 魏克倫 新生兒低氧血癥的病因及病理生理 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4,19(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