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丁香婷婷妞妞基地-国产人人爱-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麻豆-国产人成-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91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地質學入門知識范文

地質學入門知識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地質學入門知識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地質學入門知識

第1篇:地質學入門知識范文

 

一、《地球科學概論》的教學內容

 

根據《工程教育認證標準(2015版)》,該標準由通用標準和專業補充標準組成;通用標準是各工程教育專業應達到的基本要求,專業補充標準是在通用標準基礎之上根據本專業特點提出的具體要求。在測繪工程的專業補充標準中,課程設置分為四類,即:數學與自然科學類課程、工程基礎類課程、專業基礎類課程、專業類課程。《地球科學概論》屬于數學與自然科學類課程中的自然科學課程。

 

地球是一個巨大的系統,地球的各圈層在不斷地演化與相互作用,人類對地球的認識在不斷地深化。通常,《地球科學概論》的教育教學內容包括以下四個方面:(1)地球的形成和組成,包括宇宙中的地球、行星地球簡史、地球的物質組成三個部分;(2)地球的外部圈層,包括大氣圈、生物圈、水圈,以及地球表部圈層的相互作用四個部分;(3)地球的內部圈層,包括地球的內部圈層的劃分和性質、巖石圈內部物質的轉化、巖石圈的變形與變位、重力地磁與核幔作用四個部分;(4)人對地球的認識和人與地球關系,包括地球系統科學、人與資源、維護我們的生存環境三個部分。

 

二、《地球科學概論》知識點的涵蓋

 

在2013年版測繪工程本科人才培養方案中,設置了《地球科學概論》課程,該課程可以很好地涵蓋教學內容的所有知識點。但在之前版本的測繪工程本科人才培養方案中,沒有設置《地球科學概論》課程,對于2011級、2012級同學來說,該課程的知識點需要由其他課程的教學內容來涵蓋;具體設置的相關課程有:第3學期《環境科學概論》、第4學期《煤礦地質學》、第5學期《采煤概論》以及第7學期的《開采沉陷與變形監測》、《土地復墾與生態重建》。

 

《環境科學概論》的知識點,通常包括:大氣環境、水體環境、土壤環境、固體廢物與環境、物理環境、生物環境、環境管理、環境科學技術與方法、全球環境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等。

 

通常,可以涵蓋《地球科學概論》第四方面內容(人對地球的認識和人與地球關系),同時大氣環境、水體環境、土壤環境、固體廢物與環境、物理環境、生物環境,可以部分地涵蓋《地球科學概論》第二方面內容(地球的外部圈層)。

 

《煤礦地質學》的知識點,通常包括:基礎地質理論部分,地球概況、地質作用、礦物巖石、古生物地史、地質構造、煤與煤系等,應用地質工程技術部分,影響煤礦生產的主要地質因素、礦井水文地質與防治水、煤礦環境地質、地質勘探、主要地質圖件、儲量管理、地質編錄、地質報告與說明書、煤礦地質信息技術等;可以涵蓋《地球科學概論》第一方面內容(地球的形成和組成),同時,可以較多地涵蓋《地球科學概論》第三方面內容(地球的內部圈層),以及部分涵蓋《地球科學概論》第二方面內容(地球的外部圈層)。《采煤概論》的內容主要是煤礦生產建設的基礎知識,知識點通常包括:煤礦地質、煤田開發、井田開拓、采煤方法、井巷掘進與支護、礦井通風與安全、礦井生產系統等;可以較多地涵蓋《地球科學概論》第三方面內容(地球的內部圈層),以及部分涵蓋《地球科學概論》第二方面內容(地球的外部圈層)。

 

《開采沉陷與變形監測》主要內容是:地下開采引起的巖層與地表移動、地表及巖層移動的觀測工作、地表沉陷的一般規律、地表移動與變形預計、開采損害及其防護措施、露天礦邊坡的穩定性監測、下沉與變形監測新技術;可以較多地涵蓋《地球科學概論》第三方面內容(地球的內部圈層),以及部分涵蓋《地球科學概論》第二方面內容(地球的外部圈層)。《土地復墾與生態重建》主要內容是:土地復墾與生態重建的概念、內涵與發展歷史,采礦對土地與環境的影響,土地復墾與生態重建的技術,礦區土地復墾與生態重建中的測量工作;可以較多地涵蓋《地球科學概論》第四方面內容(人對地球的認識和人與地球關系),以及可以部分涵蓋《地球科學概論》第三方面內容(地球的內部圈層)。

 

所以,雖然在之前版本的測繪工程本科人才培養方案中沒有設置《地球科學概論》課程,但《地球科學概論》的知識點,已經得到了很好的涵蓋。

 

三、《地球科學概論》的教學特點

 

通常認為,《地球科學概論》不同于《普通地質學》。《普通地質學》是地質類專業學生的一門入門性的課程,解決的是專業入門教育問題,以今后從事地質工作為培養目標,在后續課程中將深入學習《普通地質學》中每一章的內容,是相對較純的地質學的研究內容。而《地球科學概論》是由原來的《普通地質學》拓寬、發展而來的,課程的內容更加廣泛,涉及的學科更多,體系更加龐大,不僅包括自然科學中比較成熟的地學知識,而且要面對當代技術發展和人類面臨的重大問題,它的主要對象是非地質類專業但與地學相關專業的學生,它不以今后從事地質工作為培養目標,沒有相應的后續課程,主要任務是為剛進入大學校門的學生傳授地球科學的基本知識,進行地質思維的教育,使學生建立起正確的地球觀,具有人與環境和諧發展的科學素質,培養學生對自己所學專業的興趣。

 

通常來說,《地球科學概論》具有內容多、課時少、程度淺的特點。內容多體現在:地球科學是六大自然科學之一,地球科學所研究的對象具有空間跨度大、時間跨度長、地質過程復雜的特征,不僅要介紹地球的形成和組成,而且要介紹地球的外部圈層、內部圈層,闡述地球系統的整體作用和不同圈層之間的相互關系,在這基礎上,還要介紹人類對全球變化、環境保護、資源利用和災害防治等當今熱點問題的認識和態度。

 

課時少體現在:通常該課程僅僅為32學時或40學時,相對于龐大的教學內容而言,課時顯得十分的有限。程度淺體現在:《地球科學概論》是有關地球科學基礎知識的一門通識性課程,不以從事地質工作為培養目標,在講授時應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將復雜的地質現象用淺顯易懂的方式加以解釋。以上的這些特點,也就決定了,要上好這門課,不能照本宣科,必須十分熟悉教學內容,必須對教學內容進行高度的凝練,教學過程中在具有很強的知識性、理論性的同時,還要具有很強的趣味性、思想性。

 

四、《地球科學概論》教學對專業認證的支撐

 

自2006年起,由教育部牽頭,我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工作在機械、化工等行業開展了試點工作;隨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工作有序推進。我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工作的全面展開,對引入先進的教育理念與質量保障文化、引導工程教育專業建設與教學改革、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養質量,意義重大。測繪地理信息類專業認證從2012年開始,由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和中國測繪學會進行認證工作。根據《工程教育認證標準(2015版)》,在畢業要求方面應覆蓋12方面的內容:1.工程知識;2.問題分析;3.設計/開發解決方案;4.研究;5.使用現代工具;6.工程與社會;7.環境和可持續發展;8.職業規范;9.個人和團隊;10.溝通;11.項目管理;12.終身學習。

 

《地球科學概論》教學對測繪工程專業認證的貢獻,首先是課程設置的需要,《地球科學概論》屬于數學與自然科學類課程中的自然科學課程。其次是教學內容為測繪工程專業的后續學習提供了一定的基礎,如地球形狀的知識是投影帶劃分的基礎,大氣圈的物質組成和分層的知識是航空攝影測量的基礎,地球重力場和地磁場的知識是地球物理大地測量的基礎等。最后是對專業認證畢業要求的12個方面中的幾個方面有一定的支撐;在“6.工程與社會”方面:例如,滑坡是一種地質災害,具有突發性的特點,通過觀測整體的微小變形量,構造統計分析模型,能夠及時有效地預測變形體的變化趨勢,為防治災害提供基礎。這不僅是一個工程技術問題,而且是涉及到人身財產安全的社會問題。

 

在“7.環境和可持續發展”方面:地球是養育著億萬種生命的搖籃,是唯一適合人類生存的美好家園,為人類提供了空間、環境、資源等一切賴以生存與發展的條件。人類在發展自身的歷程中,對地球的索取遠遠超過對她的關愛與保護,這種人地關系的失衡導致了資源、環境、生態和人口等問題,并對人類生存和發展構成了威脅。正如郝詒純院士在為《地球科學概論》作序中指出的:地質科學已成為保障人類生存的科學,發展和普及地球科學是關系到中華民族乃至全人類生存和繁榮昌盛的意義深遠的戰略。在“8.職業規范”方面:在地球科學發展的過程中,存在著很多的爭論,如水成論與火成論的爭論、災變論與漸變論的爭論、固定論與活動論的爭論等,這些不同學說之間的爭論極大地推動了人們對地球科學的理解,豐富和完善了地球科學的理論。這些內容,對于培養同學們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提升人文社會科學素養具有很好的幫助。《地球科學概論》的教學,還可以促進認識地球、了解地球,關注人類與資源、環境、災害、可持續發展等問題,從而珍惜自然資源,愛護生存環境,增強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第2篇:地質學入門知識范文

這是我入行三十多年來所遇到的人氣最旺的一次礦物展,我和常住桂林的兩個大玩家黃新華、王朝江在中心二樓緊靠樓梯合租了一個幾十平方米的大展間,由于擺放的精品較多,被人流擠得幾無立錐之地。據主辦方統計,歷時5天的展覽,不僅吸引了38萬人次來參觀,同時也帶來了16億元的場內交易。

中國(湖南)國際礦博會是由國土資源部和湖南省政府共同主辦的世界級礦物寶石交流盛會,今年已經是第三屆,頭兩屆都在長沙舉行。郴州在業界素有“中國礦物晶體之都”的美譽,經過幾番爭取,終于得償所愿,成為第三屆的東道主。會展開幕的前兩天,一些同行還在抱怨展區南移后“訂單似乎少了”,沒想到第三天就“擠破了館”―現場有來自全球八十多個國家的參展商,有些是玩礦晶玩了大半輩子、足跡遍及全球的老專家,他們都在私底下感慨,郴州人對礦物寶石的熱情之高漲,簡直讓人震驚。這些人哪知道,博覽會在郴州舉行,來參觀的人流卻是來自五湖四海的礦物寶石的粉絲。光是我知道的,從廣東開車過來觀展的就有數百人。有些圈內的朋友,為了買東西方便帶回去,特地大老遠從甘肅、內蒙古和山東等地方開車過來。

事實上,回到十年前,對一般大眾而言,他們對礦物晶體收藏這個行當還是無比陌生。至少在很多玩字畫、陶瓷或珠寶收藏玩了幾十年的人看來,這并不是一個有很多人在玩的獨立門類。當然,他們更加無法預測,十年后的今天,這些自然界的精靈,居然會在國人中間激發如此執著持久的狂熱。

一見鐘情

今年的礦博會,主辦方特意“安排了”外表造型像一朵紅玫瑰的國際著名菱錳礦晶體標本“中國皇后”與廣大礦晶迷見面。老實說,作為一個玩礦晶玩了三十年的老地質人,這也是我第一次見到如此漂亮和大塊的菱錳礦晶體。

4年前,廣西出土的兩件菱錳礦晶體―中國“皇帝”和“皇后”,首度同時出現在美國圖森礦物展會上,即因為塊頭之大和形態之美而引起全球性的轟動,而單件數百萬美元的交易紀錄則讓國內的礦物收藏愛好者更深一層地看到了這一新的收藏品類的市場潛力。礦博會開幕第二天的晚上,我參加了美國著名收藏家、美國TheArkenstone(國際)礦晶公司董事長羅伯特?萊溫斯基主辦的一場圈內玩友的閉門拍賣會。在那場拍賣會上,光是一塊菱錳礦石的切片,便可以賣到幾萬元。

礦物晶簇,指的是由生長在巖石裂隙或空洞中的許多礦物單晶體組成的簇狀集合體。我是中山大學地質學系畢業的“老大學生”,正式分配到廣東省佛山市地質局工作之前,就已經在實驗室里了解到,目前人類所認知到的礦物晶簇,通常一端固定于共同的基地巖石上,另一端自由發育而具有良好的晶體,晶簇可以由單一的同種礦物的晶體組成,也可以由幾種不同的礦物的晶體組成。

受過地質學的專業訓練,畢業后又到了地質系統工作,與礦物晶體在現實中的結緣,便像是冥冥中注定的事情了。1982年,在粵東海豐搞地質普查,無意中我發現一顆寶石級的石榴子石。這顆造型奇特的石頭,就像一位冷艷的美女讓我一見難忘,好幾天睡覺前都一直在想著她。此后,只要有機會,我都會有意識地把一些外表好看、品種難得的礦物晶體收藏起來。客觀上是出于科研需要,但主觀上也是因為對礦物晶體有了一見鐘情的好感。

后來,在工作中,我認識了很多搞地質的老前輩,看了我收藏的礦物晶體,都表示非常驚訝。他們當中,有的已經在地質系統呆了有四五十年,但是從來沒有見過這么漂亮的礦物晶體。一大堆的各種礦物晶體就更不可能看到了。

過去三十多年里,為了在自然界尋找更多不同品種的礦物晶體的芳影,一有時間我就會跟著一些采礦界的朋友一起出外去探險,腳步遍布全國大江南北,接觸到的不同礦物晶體數以百計,除了石榴子石、方解石、螢石、綠柱石、紅藍寶石以外,還有紅硅鈣錳礦、黃鐵礦、錫石、辰砂、藍銅礦、孔雀石、雄黃、雌黃、電氣石、石膏、角閃石、綠簾石、紅柱石、天青石、魚眼石等等。

上世紀90年代初,我晉升廣東省區域地質調查大隊總工程師之后不久,就在身邊朋友的影響下,毅然決定辭職下海。此后,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就更多了。經過與業內專家的不斷交流,我慢慢了解到,在全球范圍內,已經被礦物學家發現和命名的礦物質約有4000種,其中可采集成標本用來觀賞的有280~300種,而在市場上具有流通價值的有100多種。

礦晶大腕

在國外,科研界、博物界和投資界對礦物標本的開采交流和收藏已有數百年歷史。然而,在國內,人們對這一早在17世紀以前就引發歐洲皇室成員和達官貴族濃厚興趣的收藏品種投以熱情,還只是近幾年的事。

由于工業文明崛起較早,當國內的皇族和富貴人家還在癡迷于地表上就能夠發現和采集到的和田玉和翡翠等玉石珠寶的時候,西方的社會高層人群已經開始轉向鉆研和欣賞那些美麗的礦物晶體。在西方人看來,與玉石珠寶不同,礦物晶體是天然形成的,不需要任何人工雕琢就具有無與倫比的價值。它們以奇特的晶形、千姿百態的造型、艷麗多彩的色澤和漂亮珍貴的質地等特點,深受那些具有較高學識和文化修養的人群的喜愛。

雖然有人說礦物晶體知識的普及、標本的收藏,是一個國家文化和文明程度的標志之一,然而,在我看來,哪怕是一個再沒有文化的農民,一塊造型獨特、色彩繽紛的礦物晶簇,也足以讓他賞心悅目、回味無窮。正由于這些礦物奇葩兼具收藏觀賞和科學研究的功能,不像書畫、紅木家具和陶瓷等具有文化屬性的產品那樣,有時候會在市場上受到地域文化的限制和區分,因而,早在幾個世紀以前,就已經和鉆石一樣,發展成為在全球范圍都具有流通價值的收藏品種。

7年前,我徹底拋下身邊所有的生意,一心撲在了對礦物晶簇的投資和收藏上。不過,在這一行真正做大做強、直至成為全國業界知名的礦晶專家,還是在跟黃新華、王朝江等幾個大玩家正式建立合作伙伴關系以后。

黃新華是郴州人,郴州市觀賞石協會的常務副會長。他專業玩礦晶的時間是我所認識的那么多礦晶大玩家里邊最早的。在來桂林之前,他的主場在郴州。那時候,他的館藏精品已經是全國同行的翹首。因為起步早、口碑好,他在礦物寶石領域擁有豐富的人脈關系,這也是他一直在業內舉足輕重的重要基礎。此外,黃新華的專業視野非常廣,他是一個外向型的大玩家,以前經常參與歐美一些國際性的交流活動,譬如全世界最有名的美國圖森礦物晶體展,德國慕尼黑礦物晶體展,法國圣瑪麗礦物晶體展,他都去參展,認識很多國際上的大腕。我有今天的國際眼光,一定程度上便依賴了黃新華的指引。

郴州館轉讓給別人后,黃新華的發展重心逐步轉移到了桂林。其間,我又認識了來自貴州的化石藏家王朝江。王朝江也是個活動范圍非常廣的老玩家,大江南北都有自己的朋友,桂林是全國的礦物晶體集散地,我們經過資源整合后,很快建立了自己的網絡,并由桂林向全國輻射。由于我們的采購渠道廣、成本低,很多公共機構或私人企業建館,都會找我們幫忙征集標本。到目前為止,全國七成以上的地質博物館都曾經找我們采購過礦晶標本。

后來,我還認識了福建小伙陳愛國,一個非常勤勉刻苦的礦物晶體專業批發商。和他一起,我又開了另外一個館。加上在我老家廣東南雄和目前的居住地佛山也有一部分館藏,我們目前收藏的規模和品類已經相當可觀。

在專業從事礦晶收藏之前,我除了搞過工程、開過酒店外,還從事過其他三四種完全不同的工作,自始至終未取得過真正意義的成功。直到后來進入礦晶收藏領域以后,我才找到了一種從未有過的滿足感和自豪感。

入門謹慎

在國外,礦物晶簇早就被收藏者和科研愛好者帶入大規模的國際流與貿易,尤其像美國這類礦物晶體收藏比較流行和普及的國家,每年均有定期的礦物和寶石交易會。由于大部分中大型城市都建有礦物晶體博物館,大眾對礦物晶體的認知度和熟悉度非常高,加上行業內部已經建立起相應的價格評判標準,因此,民間的交易不會像國內那么隨意,什么樣的礦物晶體報什么價,都必須參照行業的標準。

正因為市場比較規范和發達,同樣一件普通的礦物晶簇,在國內賣3000元,在美國必定能夠賣到3000美元。至于精品礦物晶體,則動輒以幾十萬,甚至幾百萬美元的天價成交。這是國內的礦物晶體收藏家難以想象的事情。

目前國內對一件礦物晶簇的收藏價格,主要還是參照國際的標準來加以認定。簡而言之,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判斷:首先是稀缺性,越稀少的礦物晶體越值錢,譬如近年來被推到天價的菱錳礦晶體;其次是晶體的大小、色澤和透明度,規格越大、顏色越豐富和透明度越高的晶體越值錢;再次是晶體的形態和完整性,造型越奇怪、完整性越好的晶體越值錢。礦物晶體在長期的成形過程中,由于地質條件和結晶環境的差別,有可能出現晶體間孿生、畸形和變異的情況,造成連晶、聚晶等非常態晶體,這類晶簇往往會在市場上炒到天價;最后是礦物組合情況和包裹體特征,包含礦物品種越多、包裹體特征越完美的晶體,也越值錢。

由于國際市場上對礦物晶體的定價有非常嚴格的科學依據和行業標準,因此,同樣一件東西,國外的售價肯定大大高于國內。因此,剛入行的收藏者,最好先從國產的礦物晶體入手,先收藏一些比較大眾化、價格相對低廉的產品。在積累了一定的科學知識和交易經驗后,再慢慢拓展和深入到其他更稀有的品種。

盡管目前市場處于初級階段,礦物晶體市場上流通的贗品并不多,但并不意味著可以掉以輕心。與玉石等其他市場一樣,礦物晶體的交易也會出現賣家利用知識差賺取黑心錢的現象,譬如對礦損的晶體進行粘補,用人工晶體冒充天然晶體,對礦物晶體進行染色等等。更多的是把普通水晶當成稀有水晶出售,剛入行的收藏者應該特別小心。

第3篇:地質學入門知識范文

地理坐標為東經119°30′~119°50′,秦皇島地區位于河北省東北部。北緯39°50′~40°10′,包括三區四縣,三區為海港區、北戴河區和山海關區,四縣為昌黎縣、撫寧縣、蘆龍縣和青龍縣,總面積約7812.4km實習基地柳江煤礦在柳江醫院那里。市區長50km寬6km一個狹長帶狀濱海鄉村。北倚燕山,南臨渤海,東越長城與遼寧省綏中縣毗鄰,地勢北高南低,北部為燕山山脈東段,南部為華北平原北端的濱海沖積平原。鳥瞰秦皇島地區,表示為北高南低,西高東低,總趨勢為西北高,東南低,由山地、丘陵、平原、濱淺海四個地帶組成,總體上屬于丘陵區。但其北部和西北部的局部為低山區,低山區以東、以南為丘陵地區,山體海拔高度在500m以下,并且多孤山,少線性山脊。

為暖溫帶半濕潤季風區,秦皇島地區地處于中緯度地帶。屬于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主要特征是四季分明,光照充分,水熱資源豐富。春季多日照,氣溫回升快,降水少,相對濕度低,空氣干燥,蒸發快,風速較大;夏季多陰雨,空氣濕潤,氣溫高但少悶熱;秋季時間短,降溫快,秋高氣爽;冬季長,寒冷干燥多晴天。年氣溫差較大,年降水量多寡變化顯著,400mm至1000mm之間,總體而言,氣候宜人。

以水陸、陸路為主,秦皇島市交通發達。連接東北與華北的交通樞紐。陸、海、空交通都極為方便。京哈、京秦、大秦鐵路橫貫東西;其港口是國南方最重要的不凍天然良港,國最大的能源輸出港,由秦皇島碼頭乘輪船,可直接抵達煙臺、青島、大連和上海等地;有通往國內外的航線,山海關機場與全國主要鄉村通航;高速公路、102國道、205國道等各級各類公路更是四通八達,鄉、鎮之間均可直通汽車。

資源環境概況如下:

(一)、礦產資源:本區的礦產資源以鋁土礦、煤、黏土礦等沉積礦產為主,石灰巖、砂巖、正長巖是制玻璃、水泥等的原材料。下平山處有重晶石、鉛鋅礦,有些地方有矽卡巖的鐵礦。

1、煤:是可燃有機巖礦床屬外生礦床中的沉積礦產。煤的成分包括有機組分和無機組分。主要的含煤地層:上石炭統的太元組,下二疊統,下、中侏羅統。煤礦有柳江煤礦、長城煤礦等。

3、石英砂巖:石英顆粒含量占90%以上,砂粒純凈,SiO2含量高,磨圓度高,分選性好。分布地區:柳江盆地南緣的雞冠山龍山組的地層。用為玻璃工業原料。

4、白云巖:以白云石為主要組分的碳酸鹽巖。分布地區:亮甲山的底部。在冶金工業中,可作熔劑和耐火材料,部分用來提煉金屬鎂,也可用作化肥、陶瓷、玻璃工業的配料和建筑石材。

5、石灰巖:以方解石為主要組分的巖石。分布地區:上奧陶統的亮甲山組地層。石灰巖是制石灰、水泥的主要原料和冶煉鋼鐵的熔劑,也是制化肥、電石的原料,并廣泛用于制堿、糖、陶瓷、玻璃、印刷等工業中。

(二)、旅游資源:秦皇島旅游業歷史悠久。一代偉人也曾在這里望海抒懷,寫下了《浪淘沙-北戴河》,令秦皇島名揚四海。

秦皇島市的主要旅游景觀是以山、海見長的海濱風光,著名旅游勝地有以北戴河為中心的海濱旅游風景區、以山海關為中心的關城旅游景區和以老嶺為核心的山岳旅游景區。

山海關名勝旅游區有天下第一關、老龍頭、角山長城、孟姜女苑、長壽山、燕塞湖、九門水口等勝景,九門水口是長城的一個重要關隘,素以外型別致、結構奇特的九道水門構成的關城而著稱于世。長城、寶峰禪寺、清河塔寺、韓文公祠等眾多歷史遺跡,形成了秦皇島特有的人文景觀。

實習地層

地層是指在某一地質年代因巖漿活動形成的巖體及沉積作用形成的地層的總稱,地質年代是地球演化過程中某一時間階段的劃分方法,每個地層代表著他形成的相應的地質年代。

地層描述

(一)元古界青白口群

(1)龍山組

分布于張崖子至東部落,南部雞冠山等地。由兩個沉積韻律組成。不整合于下元古代之前形成的綏中黃崗巖之上。主要是紫紅色、黃綠色、灰黑色及蛋清色等雜色頁巖,底部為砂巖。屬典型濱海相沉積,與下伏的綏中花崗巖呈沉積接觸關系。厚91米。

(2)景兒峪組

主要分布在區內的東部地區,出露最好剖面在李莊北溝,在黃土營村東也有出露。巖性由粗至細,由碎屑巖—粘土巖—碳酸巖,構成一個完整的韻律,具有海侵沉積的特點。與龍山組呈整合接觸關系。其分界標志是其底部黃褐色或鐵銹色的中細粒鐵質石英砂巖,其中含大量海綠石,其底部的中細粒長石石英凈砂巖具大型海成風暴波痕。本組地層屬濱海相至淺海相沉積。厚38m。

(二)古生界

A、寒武紀

1.府君山組

在東部發育良好,東部落北剖面可作為標準剖面。是寒武系最下不的底層,巖性主要為暗灰色豹皮狀含瀝青質白云質灰巖,含較多的萊得利基蟲化石。本組屬淺海沉積相,與下伏景兒峪組,上覆的饅頭組均為平行不整合接觸關系,分層標志十分明顯。底部尾暗灰色含瀝青質、白云質結晶灰巖,局部含碎屑。厚146m。

2.饅頭組:

該組由于巖體的侵入破壞和構造破壞,出露零星,東部落的北部和西部都有出露,可作為標準剖面。本組上下界限明顯,與毛莊組的分界是以頂部的鮮紅色泥巖作為標志層的。巖性特征是鮮紅色泥巖、頁巖為主,頁巖中含石鹽假晶,并夾有白云質灰巖。沒有發現可靠的化石依據。與下伏的府君山組呈平行不整合接觸;與上覆毛莊組為整合接觸。厚71m。

3.毛莊組

在沙河寨西出露比較好,化石豐富,可作為標準剖面。主要巖性以紫紅色頁巖為主,含少量白云母,其顏色比饅頭組頁巖的顏色暗一些,俗稱豬肝紅。以褶頰蟲類三葉蟲化石為主。厚約112m。

4.徐莊組

分布較廣,東部落西剖面出露較好,化石十分豐富,本組地層上下界限清楚,可作為標準剖面。巖性為淺海相的黃綠色含云母質粉砂巖,夾暗紫色粉砂巖、細砂巖和少量鮞狀灰巖透鏡體或扁豆體。含有三葉蟲化石。與下伏毛莊組的分界是以黃綠色粉砂巖與暗紫色粉砂巖互層為標志。厚101m。

5.張夏組:

受到覆蓋和破壞較少,是寒武系地層在區內分布最廣的地層之一,幾乎盆地周圍都有分布,在揣莊北288高地以東的山脊上出露最好,是區內較好的標準剖面。下部為鮞狀灰巖夾黃綠色頁巖;上部以鮞狀灰巖為主,夾藻灰巖、泥質條帶灰巖。三葉蟲化石最豐富。本組與下伏地層為整合接觸。厚130m。

6.崮山組

本組與張夏組在區內的分布相仿,比較好的有288高地上的剖面,可為標準剖面。下部和上部都以紫色礫屑灰巖及紫色粉砂巖為主;中部則是灰色的灰巖與張夏組界限明顯,接觸部位兩者巖性差別很大。化石十分豐富,幾乎每層都可以采到。主要三葉蟲化石有:蝙蝠蟲未定種、帕氏蝴蝶蟲。厚102m。

7.長山組:

出露較好的剖面在揣莊北288高地,為標準剖面。巖性為紫色礫屑灰巖、粉砂巖與頁巖互層,夾有藻灰巖及生物碎灰巖。三葉蟲化石主要有:蒿里山蟲未定種、長山蟲未定種、狀氏蟲未定種。與下伏地層為整合接觸兩者分界清楚。本組在區內出露厚度較小,只有18m左右。

8.鳳山組:

本組分布與崮山組、長山組相同,出露較好的揣莊北288高地可作為標準剖面。主要巖性為黃灰色泥灰巖夾礫屑泥灰巖。黃綠色鈣質頁巖及薄層狀泥質條帶狀灰巖。泥質成分增多,容易被風化,風化往往形成黃色土狀物。化石豐富三葉蟲化石垂直分帶明顯。礫屑形成小團塊,本組與下伏長山組為整合接觸,分界是以底部的青灰色礫屑泥灰巖為標志層。厚92m。

B、奧陶系

1.冶里組

分布于區內東、西部,主要分布在東部地區。出露較好的是在潮水峪至揣莊一帶。下部為灰色微晶質純灰巖夾少量礫屑灰巖及蟲孔狀灰巖;上部為灰色礫屑灰巖夾黃綠色頁巖。所產化石有三葉蟲、筆石、腕足類等。與下伏的鳳山組為整合接觸,其分層標志是以灰色礫屑灰巖作為底界,此礫屑灰巖很薄,厚度不到0.5m,其上是純灰巖。厚125m。

2.亮甲山組

位于石門寨亮甲山。屬淺海沉積。主要巖性是中厚層狀豹皮灰巖,下部夾少量礫屑灰巖和鈣質頁巖。含有頭足類、腹足類和蛇卷螺未定種等化石。與下伏冶里組為整合接觸,分界以亮甲山底部的中厚層狀豹皮灰巖為標志,風化后呈泥質條帶狀,局部含泥質結核。層厚118m。

3.馬家溝組

本組分部與亮甲山組一致,以亮甲山及北部茶莊北山發育較好。屬淺海相沉積,較深水環境。本組巖性以白云巖和白云質灰巖為主,底部具微層理、含角礫、含燧石結核黃灰色白云質灰巖。化石有:頭足類和腹足類。與下伏亮甲山組為整合接觸,界限十分明顯。白云巖具"刀坎痕"。層厚101m。

C、石炭系

1.本溪組

中石炭本溪組在本區的東、西部分布都很廣,發育和出露最好的是半壁店191高地、小王莊一帶發育較好,小王莊剖面可作為本區的標準剖面。有2—3個由陸相到海相的完整沉積韻律。本組巖性特征與華北地區一致,是一套海陸交互相沉積。陸相粉砂巖中含植物化石:鱗木、科達、蘆木等。下部為鐵質砂巖、褐鐵礦和粘土巖,平行不整合與馬家溝組之上;上部為細砂巖、粉砂巖及頁巖,夾3—5層泥灰巖透鏡體。石門寨西門—瓦家山剖面地層厚度為70.7m。

2.太原組

在半壁店、小王山一帶發育較好。本組巖性比較穩定以灰黑色砂巖含鐵質結核為主要特征,夾少量煤線及灰巖透鏡體,由兩個韻律組成,是海陸交互相沉積。含植物化石:脈羊齒、鱗木,動物化石:網格長身貝、古尼羅蛤。與本溪組呈整合接觸,分界明顯,本組底部青灰色鐵質中細粒長石巖屑雜砂巖,具小型球狀風化。瓦家山剖面厚48m。

D、二疊系

1.山西組

主要分布于東部黑山窯至曹山一帶,西部也有出露。有兩個韻律,第一個韻律含煤層,第二個韻律的頂部含鋁土礦。本組是區內重要的含煤地層,屬近海沼澤沉積。主要巖性為灰色、灰黑色中細粒長石巖屑雜砂巖,粉砂巖炭質頁巖及粘土巖。含植物化石:蘆木未定種、帶科達、纖細輪葉。與下伏太原組呈整合接觸關系。厚度變化較大,約在35m至60m。

2.下石盒子組

分布于黑山窯至石嶺一帶,西部有零星分布。由三個韻律組成。屬湖泊相沉積。主要巖性為灰色中粗粒長石巖屑雜砂巖。含植物化石:多脈帶羊齒、山西帶羊齒、帶科達。層厚115m。

3.上石盒子組

主要在黑山窯、歡喜嶺至大石河西側有出露。發育較好的剖面是歡喜嶺,可作為標準剖面。巖性特征以河流相的灰白色中厚層狀含礫粗粒長石凈砂巖為主,夾極度少量紫色細粒砂巖及粉砂巖。本組未獲得化石資料。與下伏下石盒子組為整合接觸關系。層厚72m。

4.石千峰組

最初的命名地點在山西省太原市西25km的石千峰。本組是二疊系最上一個組。出露較好的剖面是歡喜嶺至瓦家山一帶,可作為標準剖面。主要巖性是一套河流相的紫色巖層,包括粉砂巖、泥巖、夾少量礫巖、粗至中細粒凈砂巖和雜砂巖。含植物化石:太原帶羊齒、尖頭輪葉、朝鮮羽羊齒。與下伏上石盒子組為整合接觸關系,兩者可以從顏色上區分。厚150m以上。

三、巖漿巖體與巖性的描述

a、巖體的描述

1、巖墻

巖墻的分布較多,在沙鍋店東頭的老虎山和亮甲山等地巖墻較明顯清晰可見,在老虎山上是花崗斑巖侵入體巖墻,屬于淺層侵入在以前并未噴出地表但后期暴露于地表屬堿性噴出言。在亮甲山巖墻是灰綠玢巖侵入體,是不整和侵入體。

2,巖床

在亮甲山上有一條明顯的巖床大致成東西方向,從亮甲山北面采石場的的剖面上看是輝綠玢巖侵入體,它與上下圍巖產狀上看是不整和侵入體其基質為隱晶質。

3、斷層

在潮水村的的小路旁有一個大斷崖,此斷崖為一個平移斷層的一盤,其另一盤因風化剝蝕基本看不到了(腳下所踩的),此斷層是冶里組灰巖,存在明顯的橫豎擦痕和鏡面,此斷層先平移后產生正斷層,其產狀與亮甲山的產狀基本一致。在潮水峪村斷崖東是斷層的另一盤的一部分,含明顯的斷層角礫巖與粉沙巖還有明顯的橫豎擦痕,但產狀和亮甲山的產狀不一致,所以說可能是另一盤。在亮甲山的馬家溝組也有一個小斷層有明顯的擦痕。

4斷裂

在潮水峪東的小橋下有一個明顯的斷裂構造,現象為斷裂后的巖漿巖侵入體發生明顯的斷裂位移,出現輝綠玢巖與閃長玢巖。其原因:灰巖遭受地殼運動形成斷裂隨之裂縫不斷增大使輝綠玢巖進行對其充填,后被北東斷裂左旋活動搓開產生斷裂即輝綠玢巖產生明顯的位移,后斷裂停止,其后又有新的物質填充即北西斷裂的閃長玢巖再次充填,使之后期再次發生右旋活動,使之再次沖開即現在的現象。

5.巖溶現象

在在沙鍋店東頭的老虎山上有許多的巖溶現象:溶溝、石芽、天生橋等。其原因是地殼運動抬升到潛水地表以下,潛水地表共同作用形成的巖溶現象。

b、巖性的描述(侵入巖:花崗巖、花崗斑巖、灰綠巖、閃長玢)

一、巖漿巖

巖噴出巖:

1.花崗巖

出露于東部張崖子村附近,或西南部雞冠山下,沉積不整合在馬嶺組石英砂巖之下。巖石為肉紅或灰白色,但巖體分布很不均勻,結構構造變化很大。其中有很多混合巖化的跡象和老變質巖的殘留體或捕虜體。西部花廠峪至溫泉堡一帶的花崗巖,根據接觸關系和同位素年齡,屬于中生代晚期侵入的花崗巖。巖體很大,呈肉紅色,由正長石、斜長石、石英和少量黑云母組成,具中細粒顯基斑狀結構,所以稱中細粒斑狀花崗巖。

2.花崗斑巖

出露于石嶺東南等地,呈細粒基質的斑狀結構,巖墻狀產出,侵入在晚寒武世至中奧陶世的地層中,常見被基質熔蝕的鉀長石和石英斑晶,潮水峪村西有一寬達5m以上的花崗斑巖墻。

石英斑巖:出露于砂鍋店東等地,是花崗斑巖的又一種變種,具隱基斑狀結構,石英斑晶特多,普遍具有熔蝕現象。

3.灰綠巖

亮甲山采石場比較集中,巖石呈暗綠色,細均粒結構,鏡下具典型輝長結構,部分輝石已綠泥石化和硅酸鹽化。

4.閃長玢巖

分布于潮水峪村西北,砂鍋店東等地,呈巖墻狀產出,具隱基斑狀結構,斑晶主要是斜長石,有時含角閃石較多,有的基質中含少量石英,有的可見球粒結構和流線結構等。

5.安山巖

分布于柳江向斜核部的中侏羅統地層中,類型相當豐富,有玄武安山巖、輝石安山巖、角閃安山巖、閃輝安山巖、斜長安山巖、粗安山巖和英安山巖等。絕大多數都具隱基斑狀結構。顏色以灰綠色為主,少數為暗紫紅色,一般都呈塊狀構造,少數有氣孔構造和杏仁構造。

二、沉積巖:含海綠石的石英砂巖、純灰巖、豹皮狀灰巖、含微層理的白云質灰巖

1.含海綠石的石英砂巖

位于張崖子的青白口群龍山組含有表面被風化成黃褐色內部為灰白色的中粗粒石英凈砂巖,淺海相沉積,含海綠石和少量云母。

2.豹皮狀灰巖

主要分布于亮甲山組地層內。花斑由白云巖組成,呈淺黃色或褐黃色,與周圍灰色或深灰色灰質組分界線明顯,特別是那些花斑狀似蟲孔的,兩者界限平直。巖石風化面上,常有蟲孔和花斑共生,是豹皮灰巖的標志。

3.含微層理的白云質灰巖

分布于下寒武統府君山組地層內,張崖子一帶發育較好。花斑僅限于一定層位層巖內,與巖層層面無切割關系,說明交代作用是在成巖階段完成的。層內構造均勻,形成于淺海深水環境。

三、變質巖:斷層角礫巖

又稱壓碎角礫巖、構造角礫巖。是巖石因構造作用發生破碎所形成的角礫狀巖石,角礫大小不等,具棱角,巖性與斷層兩側巖石相同,并被成分相同的微細碎屑及后生作用水溶液中的物質所膠結。

第四章實習地區地質構造

(1)工作區的構造位置

本區位于燕山沉降帶東段,山海關隆起的東南邊緣,又因現代燕山隆起與渤海拗陷的過渡帶以及燕山山脈由東西轉轉向北東向的肘狀部位,應力比較集中,故新、老構造均比較發育。據地礦部天津地質礦產研究所資料,本區斷裂構造發育,其中以NNE向斷裂最為發育,其次為NW向斷裂、NE--NEE向斷裂和EW向斷裂,此外,在山海關之北尚發育有環狀斷裂.

(2)構造概況(區域地質發展簡史)

本區在地質歷史發展進程中,曾經歷過的主要運動有五臺運動,呂梁運動,薊縣運動,太康運動,海西——印支運動,燕山運動以及喜馬拉雅運動。

元古代的發展:前中元古代地槽發展階段(Ar——Pt1)

從區域性地質背景來看,本區前中元古代處于地槽發展階段。地殼大幅度下降,堆積了巨厚的沉積物,經歷了五臺運動和呂梁運動。特別是早元古代的呂梁運動,地槽回返,產生了漫長而復雜的褶皺運動,并伴有區域變質作用,混合巖化和花崗巖化作用。逐漸形成了一套巨厚的變質巖,混合巖和混合花崗巖。構成了華北地臺結晶基底。結束了前中元古代地槽發展階段。

中元古代地臺發展階段(Pt2)

呂梁運動以后,華北地臺進入一個相對穩定時期,初期地臺邊緣部位仍帶有活動性特征,斷裂活動比較強烈,斷陷和隆起比較明顯,地臺北部出現了呈北東方向延伸的燕山海槽。

晚元古代地臺發展階段(Pt3)

晚元古代早期,華北地臺由邊緣凹陷轉入整體下降。北部陸表海不斷擴大,山海關古陸范圍縮小。到青白口期本區已經成為陸表海的一部分。堆積了龍山組濱海相碎屑巖和淺海相泥灰巖,稍后堆積了景兒峪組濱海相碎屑巖和淺海相泥灰巖。本區晚元古代晚期震旦紀再度成為古陸剝削區。

古生代與中生代的發展

a.古生代地臺發展階段(Pz)

古生代伊始,本區再度下降,海水由北方侵入,接受沉積,隨后海侵擴大,有大量的碳酸巖鹽沉積。從整體上看,這一時期氣候溫暖潮濕;生物界無脊椎動物三葉蟲開始出現,并發展起來。晚期淺水活動區形成球形隱藻灰巖。

早奧陶世冶里期海進再度擴大,沉積環境逐漸變為正常淺海較深水環境,以大量的碳酸巖出現為特征。早奧陶世氣候溫暖濕潤,適宜生物生長,以頭足類有殼鸚鵡螺的興起,三葉蟲的出現衰落為特征,稱雄一時的腕足類,筆石及介形類也開始發育起來,早奧陶世末發生太康運動,華北地臺大面積抬升,海水退出。

中石炭世早期,本區地殼又開始下降,海水侵入,本區處于濱海沼澤相沉積,形成一套富鋁鐵質碎屑沉積物。地殼升降頻繁,濱海沼澤中有大量植物繁衍,以厥類為主,海洋中則以珊瑚,腕足和雙殼類動物最多;晚石炭世地殼略趨穩定,海水時進時退,但以陸相沼澤為主,氣候適宜大量植物生長,死后形成巨厚堆積,形成本區含煤地層。

二疊紀本區以河流相,湖泊相和沼澤想沉積為主,氣候溫暖濕潤,植物生長繁茂,氣候轉為干旱時形成一些紅色碎屑巖沉積,這個時期也有海水侵入。

b.中生代地臺活化階段(Mz)

本區在二疊系石千峰組地層沉積之后,曾發生過兩次構造變動。大約在海西晚期本區經歷了一次自西而東的擠壓作用,產生了由龍山組至石千峰組組成的柳江向斜及南北向壓性斷裂和北東,北西兩組扭性斷裂。向斜西翼傾角略陡,東翼傾角較緩。由于柳江向斜向北揚起,地形北高南低,北端侵蝕層位較低,東翼區石嶺以北侵蝕至二疊系下石盒,普遍不見下石盒子頂界。向斜北西端侵蝕至下奧陶統馬家溝組,在老君頂——小王山東西向隆起上,其侵蝕層位也較低,而沉降盆地保留層位較高。

本區在海西——印支運動以后,侏羅系北票組河流相沙礫巖層呈角度不整合覆蓋在前中生界不同時代地層之上。持續的凹陷及氣候轉亞熱帶潮濕氣候,盆地內部潮水加深,沼澤廣布,大量的裸子植物繁盛起來,取代了古生代興起的蕨類植物.北票組沉積以后,本區燕山運動第一期構造變形仍以塑性變形為主,產生了本區北西向構造,并伴隨有閃長玢巖淺成侵入體侵入。

中晚侏羅世是華北地臺極不平靜的時期。藍旗組以角度不整合覆蓋在北票組之上;孫家梁組以角度不整合覆蓋在藍旗組之上,頻繁的構造運動伴隨而來的是陣發式的火山噴發和巖漿侵位。本區藍旗組火山巖系受新華夏系北北東向構造控制。西翼區南北向走向斷裂被新華夏系壓性或壓扭性斷裂遷就,利用,部分新生斷裂切割了北票組。

燕山運動第四期是以斷塊運動為主,雞冠山地塹應是這次斷塊運動的實例。即本區晚東西向構造。

(3)主要斷裂構造描述

一、潮水峪斷層

在潮水峪一帶,斷層走向N20°E,傾向東南(實際上傾向為東西向擺動)。

1、上盤為鳳山組泥質條帶狀灰巖;下盤為冶里組厚層灰巖。斷層面無論在傾斜方向上,還是在走向方向上均表現為舒緩波狀。斷面上鏡面,垂直擦痕,階步以及斷裂帶內擠壓透鏡體等特征明顯。

2、此斷崖為一個平移斷層的一盤,其另一盤因風化剝蝕基本看不到了(腳下所踩的),此斷層是冶里組灰巖,存在明顯的橫豎擦痕和鏡面,此斷層先平移后產生正斷層,其產狀與亮甲山的產狀基本一致。在潮水峪村斷崖東是斷層的另一盤的一部分,含明顯的斷層角礫巖與粉沙巖還有明顯的橫豎擦痕,但產狀和亮甲山的產狀不一致,所以說可能是另一盤。在亮甲山的馬家溝組也有一個小斷層有明顯的擦痕。

二、雞冠山:

1沿途見肉紅色綏中花崗巖,見一大型出露巖石剖面為典型的沉積交錯層理,屬震旦紀原古界頂部,主要成分為石英砂巖,上下呈水平層理,中間呈交錯層理,存在黑色紋理的磁鐵礦,見含有泥質的夾層,反映了濱海地區沉積環境的變化,影響生物生長環境,不反映氣候變化,地質條件,也不能作為時代劃分的依據

2正斷層:發生斷層時,相對上升的下盤經過風化侵蝕,使得出露地表的巖石被風化磨圓,造成斷層兩盤高差不大,斷層成層性好.由于形成時間短,故成層理,若形成時間長,則為不整合面.傾向:243度傾角:48度

3波痕:為鐵質石英砂巖,內含海綠石,對稱性好,波痕比較寬大,波長相等,反映了濱海沉積環境.推斷當時海底波動較大,水深較淺,波痕延伸方向與海岸線平行.

4地塹谷在雞冠山與大平臺問的河谷中,由于幾條正斷層的影響,兩側青白口系下馬嶺組石英砂巖相對上升,中間石英砂巖下降。斷層面近于南北走向,傾角較大,河谷東側斷層面西傾,河谷西側斷層面向東傾,成一地塹構造,河谷本身位于地塹構造的中心部位

三,1.在西門外觀察一個小斷層,竹葉狀灰巖,十分明顯,

2.吳莊背斜:寒武紀上統鳳山組灰巖,西北方向傾斜,

3.雞冠山地層接觸關系

4.大石河地貌:河谷三要素:谷坡、谷底、河床,河谷形態與地殼運動及河流地質作用有關,若地殼運動處于抬升狀態,則河流以垂直侵蝕(下蝕)作用為主,起結果使河谷加深,形成陡峭狹窄的V形谷,當地殼較穩定時,河流以側蝕作用為主,發生側向的侵蝕和堆積,由于河流側向的彎曲和擺動經常形成U形谷,階地為地殼升降運動和比較穩定狀態交替出現的產物。水流在深度為環流,有單向、雙向環流,紊流為絕大多數水流的力量,于是有了侵蝕堆積,在七大動力中,河流是最活躍的。

實習表現自我評價及任務完成情況

我最感到困惑的就是寫地質報告,本身實習很累,寫報告有什么用啊,現在才知道:地質實習報告是對實習中見到的各種地質現象加以綜合、分析和概括,并用簡練流暢的文字表達出來。寫實習報告是對實習內容的系統化、鞏固和提高的過程,是寫地質報告的入門嘗試,是進行地質思維的訓練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礎。報告要求以野外收集的地質素材為依據,報告要有鮮明的主題,確切的依據,嚴密的邏輯性,報告要簡明扼要,圖文并茂。老師的良苦用心我現在才感覺到,我真心的說一聲:老師您辛苦了!

總結:在本次實習過程中顯露出不少的自我問題,例如理論知識掌握的不夠具體完善,應該在實習前將課本知識復習了解一遍.由于個人知識有限,對于地質的整體把握還欠缺很多,還不能獨立系統地承擔考察任務,對某些問題的看法、認識還不全面、不成熟.實習過程中應認真了解每一處地理現象,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分析.理論聯系實際,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

B,通過本次實習地質實習我學會了有關地質填圖實習的一些基本技能:

1、礦物和巖石的肉眼鑒定與描述和巖石與化石標本的采集

2、地層劃分對比及時代的確定和多種地質素描圖的繪制

4、實測地層剖面的工作方法及羅盤的基本使用

5、基本地層構造現象的識別、描述與初步分析

6地質觀測點的觀測與記錄

體會和感悟

這是大學以來的第一次野外實習,可謂感觸頗多。盡管我們這次的"篤行"只有短短幾周,但得到的并不次于在校所學,甚至更多。炎熱的太陽,沒有壓垮我們,我們不是止步休息,而是大步向前,對大自然神奇的向往,賜予我們頑強的意志,是一次十分難得的鍛煉機會。另外,能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習中更使我們提高了繼續學習的熱情。

當然,使我印象最深的是,我們走的最遠的那次在山上,但那次我學到了很多東西,那里有很多東西,如竹葉狀灰巖。而我更深刻認識到了學習地質的意義,體會到"學以致用"的道理,并且學會了一定的考察地質地貌的方法要領和細節。例如,出外實習要對考察對象做一定的了解,合理安排考察路程和考察內容,注意研究的方法和工具的使用,學會基本的考察報告的寫法,充分認識到地質考察的必要性和艱苦性,激發了我們自己考察家鄉和各地的典型地質的興趣,這些都將對我們日后的學習乃至工作起到積極的作用。

第4篇:地質學入門知識范文

關鍵詞:通識教育;課程內容;知識領域

作者簡介:黃寶強(1969-),男,江西臨川人,南昌工程學院鄱陽湖研究院,副教授。(江西 南昌 330099)鐘菊芳(1972-),女,江西龍南人,南昌航空大學土木建筑學院,副教授。(江西 南昌 330063)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0年度課題(課題編號:10YB189)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0079(2012)35-0073-02

通識課程是實施通識教育的重要載體和主要途徑之一。[1]通識教育培養目標的實現必然反映到高等教育的通識課程中來。[2]實施通識教育的主渠道和重心在通識課程體系的設計和通識課程的建設。而要將通識教育的理念轉化成具體的課程編制和設置,首先要面臨的是通識教育內容選擇的問題。[3]以泰克西納的知識領域劃分對南昌工程學院的通識課程進行考察,通過對開設的通識課程的知識領域分布情況進行分析,探討通識課程內容知識面的覆蓋情況,檢查當前學校所開設的課程是否充分和合理,為通識課程體系的建設和通識課程內容的選擇提供依據。

一、泰克西納知識領域劃分的理論依據

泰克西納(Joseph T. Tykociner)知識領域劃分是20世紀美國學者泰克西納提出的對課程研究領域的知識分類方法。該分類方法將人類所有系統化了的知識劃分為互相聯系的12個領域。

1.藝術(The Arts)

本領域通過發展那些用符號代表知覺和認識活動的系統來促進信息交流。包括建筑學、自然美化、用符號表示舞蹈、文學、動作的藝術、音樂、戲劇、繪畫、書畫刻印藝術、雕塑、工藝設計、藝術評論等。

2.信息的符號(Symbolics of Information)

本領域包括語言學、邏輯學、數學、信息論等。

3.物質能(Hylenergetics)

本領域包括物理學、化學、天文學、地質學、礦物學等。

4.生物學領域(The Biological Area)

本領域的基本科學為植物學、動物學、分類學、形態學、細胞學、遺傳學和生理學。

5.心理學領域( The Psychological Area)

本領域與培養一個人發展健全的個人有極其密切的關系,如“人類認知”、“個人心理健康與健康家庭”、“腦科學導論”、“心理學概論”、“心理、行為與文化”、“組織管理心理學”、“心理衛生學概論”等。

6.社會學領域( The Sociological Area)

本領域的基本科學為社會學、群體的行為研究、人類生態學、人口統計學、社會制度學和人種學。

7.演進領域( Exeligmology Area)

本領域探討過去事物的科學,包括關于世界總體的演進、人類總體的演進以及社會及其文化的演進等內容。主要是一些歷史課程,特別是人類社會及文化歷史的課程。

8.未來領域( Pronoetics Area)

本領域包括農學、藥學、技術和國防,是非常專業的領域。

9.調節領域(Regulative Area)或稱“社會控制論”(Social Cybernetics)

本領域的基本科學為法學、政治學、經濟學、管理學和行政學。

10.傳播領域( Dissemination Area)

本領域包括教育學、教育心理學、職業指導、圖書館學、新聞學和大眾通信。

11.探究領域( Zetetics Area)

本領域的功能在于探索所有領域的生長問題。

12.統合領域( Integrative Area)

本領域的功能在于對所有領域進行綜合。包括哲學的、愿望的以及普通系統論的。

這12 個領域是個動態系統,仍處在不斷探索過程中。根據其功能可以將這12 個領域歸納為5個“系”:

第1個系包括第1 領域和第2 領域,其功能是通過發展那些用符號代表知覺和認識活動的系統來促進信息交流。

第2 個系包括第3、4、5、6 領域,其功能是提供關于世界上的各種事實及其相互關系的知識。

第3 個系以第2 個系為基礎,包括第7、8、9、10 領域,其功能是擴展人們過去的知識,并應用從第2 個系獲得的結果來提供和建立未來,并對從過去到未來的條件加以控制。

第4 個系是探究領域,其功能在于探索所有領域的生長問題。

第5個系是統合領域,其功能在于對所有領域進行綜合。

二、南昌工程學院通識課程的知識領域分布情況

下面以南昌工程學院2011~2012年學年下學期開設的通識選修課程為例,對課程的知識領域分布情況進行分析。該學期共開設通識選修課程112門。按照泰克西納的知識領域劃分方法對所開設的課程進行劃分,結果如圖1所示。

藝術(The Arts)32門,占總課程的28.5%。

信息的符號(Symbolics of Information)11門,占總課程的9.8%。

物質能(Hylenergetics)11門,占總課程的9.8%。

生物學領域(The Biological Area)3門,占總課程的2.7%。

心理學領域(The Psychological Area)5門,占總課程的4.5%。

社會學領域(The Sociolgical Area)4門,占總課程的3.6%。

演進領域(Exeligmology Area)2門,占總課程的1.8%。

未來領域(Pronoetics Area)2門,占總課程的1.8%。

調節領域(Regulative Area)或稱“社會控制論”(Social Cybernetics)17門,占總課程的15.2%。

傳播領域(Dissemination Area)23門,占總課程的20.5%。

探究領域(Zetetics Area)0門。

統合領域(Integrative Area)2門,占總課程的1.8%。

三、分析與討論

1.各領域額課程分布很不均勻

從南昌工程學院通識教育課程知識領域分布來看,課程最多的是領域1,有32門,占總課程數的28.5%。其次是領域10和領域9,分別有23門和17門。其余9個領域只占課程總數的35.8%,其中領域11沒有課程,領域7、8和12分別只有兩門課程,領域4有3門,領域6有4門,領域5有5門。領域1、9、10這三個領域占課程總數的64.2%,說明學校開設的課程中有較多的文學、藝術課程以及社會關系課程。領域1和領域9也是很多名校開設比例較高的課程領域。南昌工程學院領域10開設課程比例很高。相反,在一些名校,這個領域的開設比例一般低于5%。[3]但是領域7,反映歷史傳承的課程卻只有2門,與名校注重開設歷史課程,尤其是注重探討人類社會及歷史文化類課程相比有較大的差距,如北京大學該領域開設的課程是所有領域中最多的,占總課程數的25.7%。[3]與通識教育注重“文化”和“歷史”傳承相比,在歷史課程的設置和開發方面應該加強。

西方國家的大學對自然科學領域比較重視,領域2和領域3的課程一般都超過10%,對生物學領域也有比較高的要求。南昌工程學院領域2和領域3的課程比例都達到了9.8%,而生物學領域的課程僅有3門,說明在自然科學方面的重視程度還有待加強,要加大生物學領域課程的數量。

2.部分開設的課程仍然是以理論性的為主,反映出課程設置的功利性和適實用性

111門課程中以“××學”、“××概論”、“××基礎”的課程有32門,這些課程還是以傳授理論性的知識為主,與通識教育的目標不一致。西方大學很多是跨領域的、以問題為中心的、綜合的課程,如“Screening Modern China:Chinese Film and Culture”、“Ethics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Caribbean Societies:Socioeconomic Change and Cultural Adaptations”。[3]但是,南昌工程學院這類課程是少之又少。有部分課程是不適宜作為一門課程來開設的。如英語報刊閱讀、大學生應急救援知識、健美、橋牌、炒股入門與技巧、考研數學一復習與例題選講、計算機二級C等級考試輔導、考研數學復習策略與選講、心理成長游戲等。通識必修課有“大學計算機基礎”。“計算機科學概論”這門課的開設值得商榷。而將考研數學一復習與例題選講、考研數學三復習與例題選講、計算機二級C等級考試輔導、考研數學復習策略與選講等輔導性課程作為通識選修課來開設也是不合適的。

3.有部分課程是技能型、常識性的課程

課程中有相當一部分是技能課,如面向大眾的移動通信技術、網頁設計與制作及flas、多媒體技術基礎、現代通信技術基礎、通信在航海中的運用、互聯網技術、生活中的信息技術、電子商務基本知識及網頁制作、電子商務基本知識及數據庫、三人制籃球、跆拳道、快樂乒乓球、短式網球教學。這些課程的設置反映了課程設置的功利性和盲目性。有些課程的理論深度不夠,在分類時很難將課程歸在哪一個領域,如三人制籃球、跆拳道、快樂乒乓球、短式網球教學、大學生科研訓練、考研數學一復習與例題選講、計算機二級C等級考試輔導、考研數學復習策略與選講。另外,還有一些常識性的課程,如奧林匹克運動、大學生應急救援知識、電工儀器表在實際應用上的實用和測量等。

4.真正能夠體現通識教育思想的課程并不多

綜上分析,根據通識課程的目標對所開設的課程授課內容、教學目標進行分析,真正能夠體現通識教育思想的課程并不多。這些課程有39門,只占全部課程的34.8%。代表性的課程有中國傳統文化與人格修養、《圣經》與西方文化、中西文化比較、美國社會與文化、環保與可持續發展等39門課程。

四、啟示

1.加強通識課程的建設和改造

通過以上分析,能夠符合通識教育目標的課程只占總課程的34.8%,可見南昌工程學院的通識課程建設還任重道遠。西方國家和我國著名院校通識課程的設置明確了通識課程設置的方向。一方面要加大對新課程的開發和建設,特別是要加大歷史課程和生物學方面課程的開發力度。重視原著經典課程的開發,增加對中國古典名著以及孔子、孟子、老子、莊子等中國古代哲學家、思想家有關倫理、道德、理性內容的經典著作課程建設,加強學生中國傳統歷史文化的修養。

加強STS(Science in Society,“社會中的科學”)這類融人文、社會和自然科學于一體的課程建設,在課程中做到學科之間滲透與交融交融。開設如“計算機課程與社會”、“能源與社會”、“生物技術與倫理”等課程,將兩種或三種以上科目結合在同一課程之中。也可以對現有的一些課程加以改造,使之與通識教育的目標契合。如“紀錄片創作與欣賞”、“影視作品賞析”等課程如能加入特定的社會關系、環境或生態問題或文化元素的評析,并將課程名稱與課程內容緊密聯系起來,將會是理想的通識教育課程。“英美概論”如果能對英美兩國的文化、歷史、社會變革進行對比、分析的話也將是一門很好的通識課程。可將“能源概論”融入社會學的知識,開設“能源與社會”課程。還可以將一些純技術性的課程,如“互聯網技術”與網絡安全、倫理道德、法律等結合起來,形成跨學科的課程,也是通識課程改造的一種思路。此外,還可以嘗試結合“兩課”進行改革,對一些內容進行壓縮和調整,以培養合格的公民為目標,融入有關愛國主義、構建和諧社會、社會公德、家庭價值觀念、公民權利和義務、民主與法的教學內容,培養學生公正、正義、民主、自由、平等、個人責任感等,擴大通識教育的課程范圍。

2.要加速建成一批通識核心課程

學校教務部門應根據通識教育的目標、能力結構和課程結構等規劃建設一批通識核心課程,帶動其他通識核心課程的建設和發展。可以在現在開設的課程中選擇一批課程內容與通識教育目標吻合、體現學校特色的、跨學科性、開設時間長、各方反映較好的課程(如“水利概論”、“中國傳統文化與人格修養”、“環保與可持續發展”等課程)作為核心課程進行建設。

“水利概論”是為了體現學校以“水利為特色”的辦學特色而面向全校學生開設的通識課程。該課程不應該是停留在水資源和工程等層面概論,而應該包含水利工程、水文水資源、水資源危機與人為活動、水利工程的歷史、水利工程與社會發展、水利工程與生態環境的關系、水文化、水教育、水利經濟、人水關系以及倫理等多種內容,是跨工程、地理、生態、環境、文學、美學、哲學、歷史等學科在內的一門綜合性課程,不但要使學生對大江大河、水利工程以及建設歷史有所了解,還應使學生思考在水利建設開發、水資源利用等方面與環境保護發生沖突時人類應該采取怎樣的態度(倫理上的思考)。還應使學生受到優秀水文化的熏陶。所以說這門課程的意義非凡。要建設好這門課程,使之達到教學目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據了解,現在該課程采用分專題的講授方式,分設6個專題,每個專題有不同的老師主講。講授內容包括水循環與水危機、中國的水資源與水利發展、水旱災害及防治、水污染及其防治、水土流失及其防治和水利工程等。采用專題授課方式值得肯定,但是從授課內容來看,應該說與設置這門課的目的還是有一定距離的,而且這門課定位于“專業基礎課”也是恰當的。應該按照通識教育課程的目標對其建設改造,使之真正成為“通識教育課程”的旗幟。建設得好的話,該課程還可以成為一門校本課程。

參考文獻:

[1]趙菊珊,婁延常.大學通識教育若干問題的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

2009,(5):106-110.

第5篇:地質學入門知識范文

關鍵詞:研究性教學;教學質量;學科知識;研究經驗;學生成功體驗

人才培養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功能,質量保證是高等教育的永恒主題。在我國高校持續擴招、科研壓力不斷加大的情況下,研究型大學應如何提高本科教學質量,使其培養的人才適應21世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已成為我國教育研究領域的一個重要問題。教學模式的革新無疑是解決該問題重要途徑之一。作為一種培養高素質、厚基礎、強能力和創新型的高質量人才的有效教學模式,研究性教學(research-oriented teaching/learning)在我國越來越受到重視。國內研究型大學包括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高校近年來紛紛致力于研究性教學的實踐和研究,并取得了顯著效果。

經過近20年探索和實踐,南京大學盧德馨教授的研究性教學模式已成為我國研究型大學提高本科教學質量的成功個案。事實證明,盧德馨研究性教學模式符合我國具體國情,教學效果顯著,培養的學生具有鮮明的群體特征。為了進一步總結和挖掘盧德馨教授研究性教學模式背后的教育思想,課題組分別于2006年6月和12月對其進行了訪談。筆者在兩次訪談的基礎上,結合盧德馨教授在多篇論文中闡發的觀點和思想,對盧德馨研究性教學模式進行重新認識,以期對我國高校推廣研究性教學,提高本科教學質量做出一點貢獻。

一、盧德馨研究性教學模式的產生與發展

1985年,盧德馨教授在南京大學上“熱力學與統計物理”課程時已經采用了一些蘊含研究性思想的舉措,后經不斷改進一直沿用至今。1987年,盧德馨教授開始講授“大學物理學”課程,進行研究性教學的進一步思考與探索。兩年后,隨著我國高等理科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南京大學響應當時國家教委要保護和加強基礎學科的號召,成立基礎學科教學強化部(以下簡稱為強化部)。強化部率先提出了學科群基礎課的概念,作為最重要的學科群基礎課之一,盧德馨教授的“大學物理學”課程面向包括物理在內6個學科方向的40名學生。為適應新的形勢,盧德馨教授正式開始了以研究性教學為目標的大學物理學課程建設,初步形成了其研究性教學模式的基本框架。1993年,盧德馨教授榮獲“全國優秀教師”榮譽稱號。

由于強化部人才培養模式的初步成功,學校決定開始新一輪的試驗。1998年,南京大學成立基礎學科教育學院。在對全院九個學科超過300學生的大學物理學大班教學中,盧德馨教授的研究性教學模式得到進一步發展并趨于成熟。同年,作為教育部“面向21世紀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改革”項目的成果之一,盧德馨教授的《大學物理學》教材出版發行。1999年,該教材英文版UniversityPhysics由我國高等教育出版社與德國施普林格出版社聯合向國外出版發行。2000年,全國高等學校教學研究會現代教育技術部召開工作會議,公布首批七個示范性的“名教授、名課程、名教材網上工作室”,盧德馨教授的大學物理學課程名列其中。2002年,盧德馨教授的“大學物理學”榮獲“全國普通學校優秀教材一等獎”。2003年9月,盧德馨教授榮獲首屆國家級教學名師獎。

隨著教學實踐的不斷深入,盧德馨教授的研究性教學模式也有了新的發展。在2006年南京大學紀念馮端院士從教60周年的座談會上,盧德馨教授做了研究性教學的專題發言。他表示,近一年多來又有很多新體驗,研究性教學的全國性研討會將再次召開。研究性教學的研究已經不只是方式方法問題,而已經深入到學科的科學內容、內在邏輯性、內容的結構和表述等等。破規范、立規范問題,增強可操作性問題也已被列入議事日程。

二、盧德馨研究性教學模式的特點

和其他許多教育學科概念一樣,當今國際高等教育界對研究性教學這一概念尚沒有達成統一的意見。國內對研究性教學的定義也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不過,值得一提的是,1998年美國博耶研究型大學本科生教育委員會在其《重建本科教育:美國研究型大學發展藍圖》報告中正式提出了一個重要思想:提倡教學與研究相結合,學生的學習基于研究,建立以研究為基礎的教學模式。關于研究性教學的概念,在訪談中,盧德馨教授提出自己的基本看法:“其實一句話,就要把研究所需要的很多元素,都融入到教學里去,用科學研究的要求組織教學。”因此,與傳統的傳授性教學相比,盧德馨研究性教學模式呈現出全新的特點。

1.整體研究性特點

盧德馨研究性教學模式整體性地滲透著研究的精神。在訪談中,盧德馨教授說:“用科學研究的素養和要求去設計整個教學才是要點。”盧德馨研究性教學中的研究性特點主要體現為強調探究,強調創新,強調規范。盧德馨教授說,“探究貫穿課堂教學、討論課、習題、論文、課外學習等等(教學環節)。”筆者認為,習題環節最能反映盧德馨教授對探究的強調。習題環節本來是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但是我國應試教育體制下的題海戰術對學生產生了不良影響,學生認為凡是題目都有答案,對錯由老師說了算。實際上,高等教育是專業教育,學生可能所處的領域恰是本學科中已知與未知交界的邊緣狀態,不總是存在絕對的標準答案。但是,要想扭轉學生這種根深蒂固的錯誤觀念是很不易的。在訪談中,盧德馨教授說:“[學生]要題目做得多,跟我的觀念完全不一樣,上個學期整個斗了一個學期……”盧德馨教授在研究性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行使“解題者的權利”:質疑題目的正確性、科學性,做必要的賦值,討論結果的擴大或變化可能。[1]根據這一理念,盧德馨教授提出精品習題概念,在國內引起巨大反響。精品習題旨在拓寬學生的思路,培養學生探究精神,特別強調物理思想。

盧德馨教授說:“……論文環節更多的是創新精神和學術規范。”很多人意想不到,盧德馨教授在本科生一年級剛入門時就引入課程論文,盡管論文質量并不一定達到發表水平。在近20年的教學實踐中,盧德馨教授建立了一整套包括論題展示、立題咨詢、討論、寫作指導、評閱、論文評價、論文報告會等系列性的舉措。學生通過這一系列過程,熟悉了從尋找課題、查找文獻到專題研究、論文寫作的全過程。盧德馨教授發現,在此過程中學生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和驚人的創新精神。規范性主要是論文環節中文獻的引用和標注、誠信教育(偽科學、

病態科學、民間科學家等等)。

盧德馨教授緊密結合教學內容,通過“回到現實世界”、“逆向思維”、改變維度、組合、移植、基于實驗、根據學生的業余愛好等方法形成論文選題。在論文寫作過程中,通過發現學科知識的深層含義,創造新的“知識產品”,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應用教學內容,從而對教學產生強有力的促進作用。一個杰出的例子是,一位學生把開普勒問題和“相互作用以有限速度傳播”組合在一起,盧德馨教授把這一思想引入教學,起到了對經典問題進行現代評論的作用。

2.思想統攝性特點

盧德馨教授強調對思想對教學內容的統攝,即其所謂的“集成教學”。他說:“集成教學的目的或要義是以知識為載體傳遞一定的思想。”他不以知識點的多寡為教學內容優劣的判據,而是適當地整合知識點使之成為一個案例,完整地表達一定的思想。關于穆斯堡爾效應的整合案例就是其中較有代表性的一例,通過共振吸收由可能與不可能之間的轉化,表達了“事物的數量方面是重要的”這一思想。這些思想是學生難以從書本獲得、是當知識已經遺忘而仍然能夠留存下來的東西。通過這樣的案例學習,學生就可以在需要的時候從相關學科借鑒、移植或自己創造。為達到這個目的,盧德馨教授更多地從文獻而不是從同類教材中取材。盧德馨教授深知,如何安排知識點和集成后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教學的層次。但是,他認為整合時如果拘泥于集成度的大小或集成模塊的多少而對思想挖掘不夠,則是舍本逐末。盧德馨教授對前沿內容與傳統內容也進行了整合。對于有些前沿內容,盧德馨教授可以做到從經典內容中尋其“根”,例如他成功地從耦合振動的簡正模式推出準粒子的概念。

盧德馨教授充分考慮到當前科學研究綜合、交叉和滲透的發展趨勢,將物理學與其他相關學科進行整合。在“大學物理學”中,不少相關學科的內容都與物理學的內容成功地整合在一起。這些相關學科內容包括:天文學中的潮汐與潮汐撕裂、反康普頓效應、白矮星、中子星、黑洞和宇宙學,地質學中的地震波及地震造成巖石、地磁,化學中的化學反應、化學鍵和氫鍵、分子、不對稱性合成,生物學中的生物大分子、生物力學,材料科學中的電介質、磁性材料、團簇、C60、液晶、準晶、分形、掃描隧道顯微鏡、核磁共振、質譜等。

3.師生互動性特點

盧德馨教授重視師生間的互動。在訪談中,盧德馨教授說:“本科是對年輕人的培養,我覺得這既是責任,又是一種樂趣。”“……本科教學是一種完全不同的樂趣,主要是跟年輕人打交道,看著他成長,我的教學特點就是這個。”他鼓勵課堂上學生的提問、質疑、討論,非常理解學生出現的幼稚、錯誤,并設計從錯誤中學習的方案,還特別鼓勵學生的超常發揮。對于互動過程中自己出現的錯誤,盧德馨教授均會主動更正。在盧德馨教授眼里,這個過程本身就是十分有效的教學方式。盧德馨教授還認為教師同時也可以從學生那里學到東西,教學本來就是相長的。

盧德馨教授經常組織一些討論課,這是“學生一學生”互動的形式。他在其間進行引導,控制節奏,討論層層深入,效果很好。例如學生在運動學階段討論上拋物體落點時,就把科里奧利力討論得趣味盎然、清清楚楚。除了按照慣性力的理解外,學生還根據其本質是運動學效應這一點,通過地道的運動學方法得到非常清晰直觀的答案。討論時,學生可以質疑、批判書上的現有結論,提出自己的新觀點。此時,討論往往并不十分重要,重要的是學生發現自己居然能對常用的判據提出質疑,酣暢淋漓,得到一種全新體驗。

4.資源開放性特點

盧德馨教授突破教室和課本的限制,將外部世界作為教學的場所和內容,從而教學資源呈現出開放的特點。盧德馨教授在學生低年級的時候就閱讀原始文獻。在他的大學物理課上,有兩百多種文獻,其中有參考書56本之多。這些文獻分為經典、專業和通俗三個層次,另外盧德馨教授還在其開發的教學輔助軟件中列出段文獻作為開始。

網絡資源受到盧德馨教授極大地重視。學生可以通過網絡,搜索到數以萬計的結果。網絡世界對于師生都是平等的,面對眾多的網絡資源,只要在某個專題上認真探索,就會知道得比教師還多。從某種意義上說,網絡削弱甚至取消了千百年來教師對知識的壟斷地位,學生開始進入可以和教師一起探索知識的新時代。

盧德馨教授對于國內外發行的有意義的科技新聞都會及時向學生通報并予以評論。最典型的是,每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盧德馨教授更是第一時間通報給學生。盧德馨教授通報的科技新聞不僅僅是科技界的理論和技術上的新發展新突破,更有科技界人物的新聞事件,并從中進行引申,對學生進行科學素養的教育。一個典型的例子是,盧德馨教授曾介紹過美國著名科學家舍恩因為捏造和篡改數據而被朗訊公司貝爾試驗室開除的轟動性事件,通過討論,學生從中受到科學道德的深刻教育。

三、盧德馨研究性教學模式的作用機制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J.Piaget)認為:“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須以某種興趣為先決條件。”[2]杰出的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J.Bruner)也說:“學習的最好動機,乃是對所學教材本身的興趣。”[3]興趣具有始動的作用,具有定向的作用,具有動力作用。也就是說,濃厚的興趣可以激發學生強烈的內在學習動機,引導他發展方向,調動他的學習積極性,啟迪其智力潛能并使之處于最活躍的狀態。可是,隨著社會生活中高強度誘因刺激的增加,學習越來越被大學生視為一件艱苦枯燥的事情,從而很難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在訪談中,盧德馨教授也意識到這一問題,他說:“其實現在大家很困惑,到底怎么樣讓學生對你這個學科感興趣。因為有的時候,可能是社會的影響或其他因素使學生厭學。也確實是。”

但是,訪談中他同時又指出:“老師自己對學科的魅力,到底把握得怎么樣,我覺得這也是個問題。”盧德馨教授指出了一條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內在學習動機的有效途徑。與布魯納強調學生對教材本身的興趣不同,盧德馨教授強調學生對整個學科的興趣。進一步說,就是把重點放在學習的知識認知和情感體驗方面,依靠卓有成效的智力激勵使學生從內心認識到本學科具有的迷人魅力,并在不斷挖掘自身潛力中形成積極的體驗,從而產生對于學習本身的巨大樂趣。盧德馨教授曾強調,學生是修讀一門課還是學習一門學科;只是修讀物理課還是學習物理學,這是完全不同層次的事。在教學過程中使學生對學科發生興趣,從而超越課堂、教材的約束,那是一種值得追求的境界。也許這是研究性教學的最高境界。[4]

實際上,這樣的境界并不是高不可攀,因為高等學校的學生尤其是研究型大學的學生已經具備實施研究性教學的條件。潘懋元教授指出,高等學校的學生,大多數是年齡在20歲左右的青年,處于青年的中、晚期,他們的抽象思維能力比較強,已經具備了從事艱巨的抽象

思維活動的能力。同時,他們已經接受過普通教育,有一定的知識積累,有一定的能力水平。他們的自我意識比較強,創造性思維活動正處于活躍的時期。[5]

由此可現,盧德馨研究性教學模式的作用機制就是在于,高質量探究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興趣,學生內在的學習興趣又反過來推動更高質量探究,兩者互相促進,循環往復,從而實現教學質量的持續提高。其中,高質量探究是研究性教學的核心所在。高質量探究主要是以教師和學生對學科知識的質疑、批判、發現和創造的方式進行的,而所有這些方式最終都是指向學科知識的本質的,并在此過程中推動了學生包括科學精神和創新意識等在內的多種素質的發展。

盧德馨研究性教學模式的作用機制是通過教師在各個教學環節一次次地指導學生進行高質量探究實現的。當教師結合某種學習情境,和學生一起進行了一次高質量探究,學生內在的學習興趣就被強有力地激發出來,就會積極主動地建構知識,努力將探究的理念貫穿于整個學習過程,并期待下一次的高質量探究。實際上,所有真正的學習都是主動的,不是被動的。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知識得到了有效增長,素質也得到相應提高。而教師在指導學生探究時,自身的眼界和學識也得到一定增長。所謂“教學相長”,在研究性教學中表現得格外顯著。當教師和學生開始下一次探究時,雙方已經位于一個更高的起點。

四、盧德馨研究性教學模式中教師需具備的條件

教師在任何教學改革中的都起到決定性的作用。根據上述分析,并結合相關教育學概念和理論,可以初步認為,教師進行有效的研究性教學必需具備以下三個條件。

1.對學科知識的本質具有深刻理解

這一條件是高質量探究的根基。通觀盧德馨教授的研究性教學,處處可感受到學科知識本質的力量。如果將學科知識本質理解為布魯納的“學科結構”概念,就會更好地理解為什么要深刻認識學科知識本質。布魯納(J.Bruner)認為,掌握了學科結構,就能理解該學科,就能把學科內容遷移到其他情景中,就能更有助于記憶具體細節的知識,就能縮小低級知識與高級知識之間的差距。[6]

美國著名大學課程與教學論專家斯達克(J.S.Stark)也認為,大學教師應該精通本學科的核心概念(coreconcept),清晰地注意到核心概念間的聯系,只有將核心概念與學習心理學的原理相聯系,才能從一系列教學策略中做出正確選擇。[7]對學科知識本質的深刻理解有助于找到最好的教學方式。盧德馨教授認為,任何有礙于對本質理解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熱鬧的場面、不恰當的比喻、膚淺的形象化、牽強附會不著邊際的類比往往都是對本質的損害。[8]其實,那些“巧奪天工”的教案往往是教師積數年之功才得到的結果,沒有長期甚至畢生的學術積累是無法達到這樣的高度的。這些教案是一位教師學術造詣的集中體現。

2.親自參與研究,將研究經驗引入教學

這一條件是高質量探究的生長點。訪談中,盧德馨教授說:“[教師]本身要有比較強的研究背景,本身要有比較寬的知識面,所以這就比研究人員要求還高。”盧德馨教授本人是極具研究能力和學術思想的。在強化部進行教學改革前,盧德馨教授多年進行出色的科研工作,從而其對教師參與科研的作用有明確的認識。如何將科研引入教學,將二者有機融合?他認為,在研究性教學中,教師要盡可能展示研究工作的思路、語言和方法,比如在研究工作中如何獲取和處理信息、處理好物理和數學的關系、不斷調整研究步驟、深入理解結果的意義、擴大成果等等,而這些正是初學者很難接觸到的。他還認為,可以在教學內容中建構模擬的科研過程、展示有典型意義的科學發現的典型事件,展示有基礎意義的當前科學研究進展,甚至有所前瞻。[9]

如果教師將科研作為教學過程的先導,就會使得教學質量的提高充滿后勁,而且教學改革就能得以突破,就容易深入下去,就能在教學中不斷發現問題,不斷更新教學內容,不斷引導學生去探索新知的發生過程,使教學活動沿著科學化的軌道進行。[10]雖然個人的經驗和成果非常有限,但它是有生命力的教材。往往起到“一滴水可以見太陽”的作用。通過認真備課,教師可以將研究方法、研究的實際組織過程、與社會的需求關系、在科學發現中的的激情和其他感受等有機地溶入這“一滴水”中。[11]親自參與研究的教師,可以有源源不斷的學術思想和研究經驗,學生會從中不斷汲取營養,獲得持續發展。

3.具備促成學生的成功體驗的方法和手段

這一條件是高質量探究的著力點。高質量探究正是通過學生的成功體驗來有效激發學生內在動機的。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應有一種求得才能、挑戰自身能力的內在動機,這樣才能有助于其自覺主動地探究知識。已有調查顯示,[10]現在不少大學生缺乏學習的積極性。促成成功體驗無疑是一個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好方法。教師應積極創造條件,讓學生從被動到互動、由依賴到自主、從接受性到創造性地體驗成功,發展、享受和利用正確的認知和積極的情感。

盧德馨教授善于通過高質量探究促成多種成功體驗。通過對題目的質疑,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維,“不唯書,不唯上”,位于和老師平等的位置;通過對前沿問題以及科學新聞事件的學習,學生看問題的敏銳性得到提高,也接觸到一些諸如科學道德等的教育:通過知識點的整合,學生對于學科知識的本質產生前所未有的深刻認識:通過課程論文,學生更是體會到探索的艱辛和發現的喜悅。體驗這些來自于知識本身的真正魅力,無疑會深深打動學生的內心,產生巨大的學習熱情和探究沖動。國外有一種高峰體驗課程。在該課程中學生可以思考并寫出幾組學科課程中各觀點之間的聯系。這樣的課程明顯地挑戰了以往的核心課程計劃,因為較之吸收那些已經被發現并以寫明的知識,其更主張學生發現并建構自己的知識。[13]博耶委員會的報告號召,要以一個高峰體驗課程來完成對大學本科生教育的終結。

五、結論

綜上所述,盧德馨研究性教學模式是我國研究型大學提高本科教學質量的成功個案,其具有四個鮮明特點:整體研究性、思想統攝性、師生互動性和資源開放性。盧德馨研究性教學模式的作用機制在于,高質量探究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興趣,而學生的內在學習興趣反過來推動更高質量探究,兩者互相促進,循環往復,從而實現教學質量的持續提高。高質量探究是盧德馨研究性教學模式之核心所在。要實現高質量探究,教師需具備三個必要條件:對學科知識的本質有深刻理解;親自參與研究,將研究經驗引入教學;具備促成學生成功體驗的方法和手段。

博耶委員會的報告發表三年后,為了解報告中所提

出的改進本科教學十項建議(十項建議為:①使基于研究的學習成為標準:②建立研究性學習的“大一”經歷;③在“大一”經驗上的發展;④打破學科界限;⑤將交流與溝通技能融入課程之中;⑥創造性地運用信息技術;⑦塑造“頂峰體驗”;⑧培養研究生成為實習教師;⑨改革教師獎勵機制:⑩培養共同體歸屬感)的影響效果,2001年博伊委員會的派生機構“重建中心”對全美研究型大學進行了跟蹤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在“大一”階段進行研究性教學、發展批判性思維的建議,是普遍受歡迎的建議之一。目前,盧德馨研究性教學模式在國內得到越來越多高校的認可和借鑒,比如清華大學邀請盧德馨教授任教,蘭州大學更是積極推廣盧德馨教授的研究性教學模式。特別地,由于其對大班教學的有效性,盧德馨研究性教學模式對我國擴招背景下的高校更具有特殊的推廣意義。

但是,盧德馨研究性教學模式建立于南大強化部這一特殊平臺,借助于南京大學這所著名研究型大學的研究資源,得益于教學與科研要素的長期磨合,其目標定位于優秀的新型理科基礎理論研究與教學人才。這說明其盧德馨研究性教學模式具有其一定的產生條件與適用范圍,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萬能模式。國內其它大學尤其是非研究型大學,在借鑒盧德馨研究型教學模式時,一定要在深入理解其精神實質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具體校情做合理調整,也就是說,有一個“本土化”的再創造過程。

參考文獻:

[1]盧德馨.大學物理研究性教學[J].物理與工程,2004(1).

[2]轉引自陳重藝,黃成蕙主編.大學生心理學[M].廈門:鷺江出版社,1987:220.

[3]轉引自陰國恩著.淺談非智力因素[M].天津:新蕾出版社,1990:64.

[2][8]盧德馨.關于研究型教學的思考[J].物理與工程.2005(1).

[5]潘懋元,王偉廉.高等學校文理基礎學科課程與教學改革研究[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6:155~156.

[6]施良方,崔允.教學理論:課堂教學的原理、策略與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63~64.

[7][13]Stark,J.S.& Lauuca,L.R.Shaping the College Curric-ulum:Academic Plans in Action[M].Massachusetts:Allyn andIscan,1997.211,201.

[9]賀定修.高校實施研究型教學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4(6).

[10]盧德馨.關于提高教學質量的思考[J].中國大學教學,2003(10).

[11]張紅霞,高抒.科研成果轉化為大學教學內容的一種模式[J].江蘇高教,2002(1).

[12]謝安邦,韓映雄,荀淵,羅堯成,王道紅.高校擴招后教學質量調查與分析[J].教育發展研究,2005(8).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免费视频 | 精品国产v无码大片在线观看 | 亚洲精品tv久久久久 | 久久综合九九亚洲一区 | 欧美日韩在线观看精品 | www.亚洲精品 | 超清首页 国产 亚洲 丝袜 | 99久久精品免费看国产免费软件 | 日韩毛片欧美一级a网站 | 天天爱天天做天天爽天天躁 | 青青自拍| 国产一级一级一级国产片 | 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人 |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一区www | 亚洲成a v人片在线看片 | 成人做爰在线视频 | 免费观看a毛片一区二区不卡 | 国产精品日韩欧美一区二区 | 高级毛片|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91久久久 | 欧美性精品hd在线观看 | 亚洲第一在线播放 | 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一区 | 欧美成人www在线观看网页 | 成人二区 | 亚洲天堂男| 免费国产成人高清在线观看视频 | 免费看一毛一级毛片视频 | 国产精品特黄一级国产大片 | 高清黄色毛片 | 精品欧美小视频在线观看 | 日韩午夜在线视频 | 久久久成人啪啪免费网站 | 久草免费看 | 手机看片日韩高清国产欧美 | 欧美成人a大片 | 日本美女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中文在线 | cao草棚视频网址成人 | 最近韩国日本免费免费版 |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软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