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逆向思維訓練方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初中地理是一門應用性、探究性特點十分顯著的學科,它對有效提高學生思維能力和思維水平有著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然而,在傳統的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們習慣沿著“由因及果”的順序為學生們展開知識,學生們也養成了一種由因及果的正向思維方式,這種思維定式一旦形成,往往會對學生思維形成一定束縛。一方面學生們的思維會逐漸陷入一種“思維慣性”之中,對待問題會固定地沿著一種方向去思考,容易產生思維“死角”或者是走進思維“誤區”;另一方面正向思維的定式也會讓學生逐漸產生“思維惰性”,思維會慢慢變得呆板,失去創造性學習的能力。因此,在地理課堂這個學生思維活動集中的場所,對學生有意識地進行逆向思維訓練,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讓學生通過地理學習具備正、逆思維有效聯結的能力,應是初中地理教學的重點。本文從地理課堂教學實踐出發,對中學生逆向思維的訓練進行了全面探析。
一、“由果索因”進行逆向思維訓練
在地理教材中,很多概念、原理和規律都包含著豐富的“探究因子”,為學生進行逆向思維訓練提供了有力的素材。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注重挖掘蘊含于這些知識點中的探究性內容,有意識地改變“從左至右”的定性思維方式,善于讓學生由果索因,學會“反過來”進行問題思考,逐步訓練他們的逆向思維能力。如在學習魏格納的“大陸漂移學說”時,可以先讓學生們對世界地圖進行略讀,這樣學生對世界地理分布有一個初步印象,然后通過問題進行大膽猜想,引導他們由果溯源。①從地圖中是不是可以發現大西洋的兩岸輪廓對應非常明顯,為什么會這樣?②七大洲在最初會不會是個整體?然后讓學生們從課本中嘗試去尋找答案,探明原因,印證猜想。通過課文閱讀,學生們發現大陸曾歷經“解體――分裂――漂移”,意識到大陸在億萬年前就是個整體,它是經過了解體分離與漂移才形成了當前七大洲的地理格局。這種執果尋因的方法,既能夠讓學生對理論形成的全過程有一個清晰認識,還能夠讓他們意識到很多地理學說的產生也是從逆向思維而來。
二、通過“正逆對比”進行逆向思維訓練
地理知識中,很多問題既可以通過正向思維去引導學生解決,也可以以結論為切入點進行反向推理,讓學生通過逆向思維從不同角度進行認知。通過正逆思維對比和聯結,訓練學生學會多角度開展思維活動。
如在學習“時區差”時,設計環節如下:小張從上海飛往洛杉磯,出發時間為北京時間8月1號7點,飛行時間為12小時,那么小張到洛杉磯時間是什么時間?有兩位學生解答此題時出示了兩種解法:學生1:洛杉磯位于西八區,通過時區差可以得到區時差是16個小時,飛機自東向西飛,將起飛地的區時減16小時,再加上12小時的飛行時間,因此小張到達洛杉磯時間是8月1號3點。學生2:與學生1相同,首先得到區時差是16小時,然后自西向東計算,將起飛的區時加16小時,再加12小時飛行時間,因此小張到達洛杉磯時間是8月2號11點。這時出現了一題兩解的情況,那么對錯如何分辨?
面對這種局面,學生們的探究欲望即刻被激起。通過思考發現,跨越經度會因不同方向而有所不同,向西跨越是16個時區,但向東跨越只有8個時區,因此學生2的計算是錯誤的。那么接下來的問題是,學生2的計算思路是不是可行?這時教師與學生共同進行解析發現,學生2的思路是對的,但學生1在解析過程中將國際日期變更線的問題有效避開了,使得解析更加簡單清晰。這種正、逆思維對比分析和有效聯結的方法,可以讓學生思維更加活躍,讓他們學會應如何從不同方向、不同層次對地理知識進行全新的認識和理解。
三、利用“認知沖突”打破思維定式
逆向思維是不同于正向思維的一種特殊思維方式,對于已經習慣了某種思維定式的中學生來說,改變思維方式對他們具有一定難度,如何能夠為學生的思維尋找一個“突破口”?教師在地理教學中,可以利用“認知沖突”,“挑戰”學生的已有經驗,讓他們的思維在沖突中進行碰撞,從而擦出探究的火花和創造的靈感,這對逆向思維的形成十分有效。同任何事物相同,地理事物中也存在著矛盾與統一的特性,可以從地理事物的不同層面去為學生制造沖突,設疑逆引。如在學習“地理資源分布”時,教師提出疑問:“世界上最寒冷的地區莫過于南極,為什么南極卻有十分豐富的煤炭資源”?這個問題無疑與學生原有的“寒冷地區不具備蘊藏煤炭條件”這一知識點發生了沖突。在這種沖突下學生們會不由自主地去尋找答案,當他們感覺到求題無路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們嘗試從“大陸漂移”這一地理學說中試著尋找原因。這既有效訓練了學生逆向思維,又為他們提供了一個串聯知識的機會,關鍵在于學生由已知解決了未知的問題,學習興趣油然而生。
中學生智力發展的關鍵在于思維能力發展,逆向思維訓練無疑是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實施逆向思維的訓練應以扎實的地理基礎知識和基礎技能為前提,與學生心理、生理的發展特征相結合,為學生量身打造適合其思維發展的訓練方法,才能讓他們的思維有一個質的飛躍。
參考文獻:
[1]李新興.逆向思維訓練在地理教學中的應用[J].江蘇教育學院
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1).
[2]郭雪梅.師生文化沖突視角下的初中地理課堂管理研究[D].西
南大學,2011.
我們現在做設計,要追求環保,要做到人、自然和社會的和諧,而這種和諧不是簡單的生搬硬套,不能說“綠色”垃圾塑料袋就是環保,不能說穿上一件綠色衣服就說自己熱愛自然,綠色環保了,而在于我們對生活的認真細致觀察,尋找那些合理的因素,那些維持人與自然存在的和諧因素,同時要發現那些破壞和諧的不良因素,在進行創意設計的時候,從大處著手,從小處中發現讓靈感閃動的東西,以此來引導和激發自己的創意思維,汲取生活中的創意之源,讓我們的設計更合理,更具有突破性和可行性。當然,生活是設計創意的一個基礎源泉,是必不可少的一個主要方面。同時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信息的快速傳播,網絡也將世界乃至全球的距離拉近,各類信息、圖片、書籍資料充實著我們的生活,對我們的設計領域起著巨大的影響作用,為我們的創意思維訓練提供了許多有益的素材。設計本來就是一門涉及學科范圍很廣的專業和工作,需要設計師具備許多方面的知識,因此對我們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和挑戰,我們也一定要借鑒他人優秀的創意作品,來引導和啟發自己的創意思維,這就要求我們要善于收集信息、圖片和資料,閱讀大量的書籍,如科技領域的,生物領域的,小說、散文等文學領域的,從中來豐富自己的知識面,為我們的創意思維訓練提供源源不斷的源泉。
2創意思維的訓練方法
有了對生活的熱愛,觀察和細心品讀,有了對信息、圖片、書籍等資料和知識的積累,這不代表我們就能設計出具有很好的創意作品出來,我們還需要具備一定的方法。藝術設計創意思維訓練方法有很多,也有規則或法則可循,我們必須認識和理解。雖然說創意思維不應該被許多規則和技法所限制和束縛,但只有對一定的規則、技法等的深入掌握和運用,才能跳出條條框框的限制,就如前面所說,創意思維不是隨意的空想和不著邊際的亂涂亂畫,它是需要一定的形式美感和功能作用,這正如了解一個人要先和他交往,認識一件事情要了解事件的發生過程一樣。藝術設計創意思維訓練有許多方法、方式,我們常用到的有多向性思維:就是在思維過程中嘗試多角度思考,正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從不同的角度來觀察和分析問題,這樣才能對事物進行全面的本質的透徹了解;放射性思維:就是緊密圍繞一個中心,在與之相關的領域內成放射式地尋找一切與之有聯系的信息,以此找出盡可能多的答案;換元思維:在思維的過程中,通過分析構成事物特征的多種元素,并對其中的某個要素進行變換,以尋找和發現事物的新特征;轉向思維:我們在思考問題時,一旦在某一個方向受阻,應該能夠及時轉向另一個角度。在探索事物的過程中,應學會“旱路不通走水路”。對立思維:從常規思考角度的對立方向展開思維,從而將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逆向思維:從問題的相反方向出發,尋找突破的新途徑。還有如:聯想與想象,標新立異與獨創性,廣度與深度、求同與求異等等的思維訓練方式。這里的每種方式、方法之中又遵循著一定的技巧和模式,需要我們進行大量的訓練和練習,才能使自己能夠深入掌握和靈活運用,并升華到能熟練、綜合運用的程度,才能使我們的創意思維能夠打開,思維得到真正的開拓。不經過這樣的訓練,即使頭腦飽滿知識,可能創意設計時也會一臉茫然,頭腦一片空白,不知從何下手。同時,在生活中,隨時留意身邊的人、事和物,做個有心、用心觀察的人,能主動有意識或無意識的去發現一些閃光的東西,激發我們的想象和靈感,并記錄下來,久而久之,我們所積累的素材和知識才能更多,更豐富,為我們的創意思維設計作很好的鋪墊,在進行具體的創意設計時,也不會感到很枯燥或束手無策,我們的創意設計也會如綻放的花朵,美麗而又鮮艷。
3創意思維訓練的意義
[關鍵詞]平面廣告設計;創造性思維;訓練
平面設計主要考查學生的平面設計能力,是技校平面廣告設計專業學生必備的一項專業化素質。創造性思維作為一種思維模式,是創造力的集中表現,通過運用直覺思維、形象思維及抽象思維等形式,來對人腦中的信息進行加工和再處理的過程,是聚合思維的集中表現,將形象思維、抽象思維集中為一體,為創造性思維活動的有目的、有計劃開展提供了便利。
一、平面廣告設計教學中訓練和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必要性
平面廣告設計作為一項集數字技術、電腦技術、藝術創意為一體的綜合性工作,對提升品牌銷售能力具有重要的推動性作用。該項課程是建立在科學技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平面廣告設計的效果,與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有直接關系。目前,技校的大多數教師在教學中,向學生講述了平面廣告設計的理論知識及設計軟件操作方法,學生的專業技能大大提升,但是學生的學科素養能力卻較差,審美水平、想象力及思維創新力都相對較差,導致在進行平面設計時,無法實現創新,模仿他人現象頻出,不能創造出有特色的平面廣告設計作品。基于這一現象,教師要加大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訓練和培養,誘發學生的藝術靈感,激發學生的藝術創造性,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以便能夠創造出更多的獨創性及新穎性思維成果,推動平面設計行業發展。
二、平面廣告設計教學中訓練和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方法
(一)形象思維的訓練和培養
形象思維是一種以具體的內容及形象為主的思維心態,通過對觸覺、聽覺及視覺進行再利用的過程,來完成對外界事物的感知,提升信息加工及處理能力,要明確把握事物的本質特征,提出合理化解決問題的方法,確保藝術形態的合理構建,提升平面設計教學效果。形象思維自身展現出了較強的細節性、可感性及直觀性特點。形象思維訓練和培養作為平面廣告設計教學中的重要內容,能夠促使設計人員洞察力及想象大大提升。另外,基于形象思維能夠有效處理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在給人們帶來強烈視覺沖擊的同時,還能給人們帶來良好的視覺享受,強化人們的視覺感知能力,增強對圖像的認知及理解能力,將其更好地應用到平面廣告設計中去,提升廣告設計創意效果及廣告的宣傳質量。因此,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形象思維訓練時,要給學生提供更多接觸自然及社會的機會,讓學生對自然界中的事物進行觀察,能夠直觀地了解社會活動,強化對自然的感知能力。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去郊游,讓學生觀察美麗的景色,從景色中提煉出素材,將素材融入平面設計中。并要求學生大量使用圖像,將圖像與產品有機融合在一起,使人們能夠透過圖像了解到產品的含義。并且通過將身邊的素材融入產品創作中,增強了人們的親切感,有助于提升產品價值。
(二)聚合思維的訓練和培養
聚合思維主要是指將廣闊的思路匯聚成一個焦點,通過對現有的資料信息進行深度挖掘,來得出一個邏輯結論,該項結論具有方向性、邏輯性、條理性。在進行廣告設計中,會使用大量的色彩、線條、文字及圖形,將這些要素有機組合在一起,來構成特定的空間布局,實現對空間的有效布置。聚合思維設計強調對創意構思的表現,在設計過程中,要滿足形式與內容的統一,堅持整體布局方式,凸顯廣告的獨特性。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聚合思維訓練及培養時,要結合學生的特點,將廣闊的思路匯集在一起,強調收集信息的重要性,基于綜合考慮及權衡,構建準確性及合理性的設計方案,對收集回來的信息進行分析及處理,采用概括、歸納及類比方法,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認知能力。例如,教師收集了手機平面宣傳廣告,例如,OPPO手機、ViVO手機、華為手機、蘋果手機及小米手機,同類商品廣告設計方法卻存在較大的差異,教師讓學生找出這些平面廣告存在的本質特性,對共同點及不同點進行研究和分析,并將自己的想法整合在一起,構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廣告設計建立在已掌握知識的基礎上,將自己的思路融合進去,最終獲得最佳的解決方法。
(三)發散思維的訓練和培養
發散性思維主要是指設計者要憑借自己的直覺、想象力、聯想及靈感等多方面的因素,來構建出新穎及獨特的思維模式,該種思維方式展現出獨特性、流暢性及變通性特征,是創造者思維本質特征的集中展現,加大對學生發散思維的訓練和培養,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設計靈感。在平面廣告設計中,要求學生各項設計工作要建立在已掌握信息的基礎上,大膽創新,將自己的思維融入實際的創作中。例如,教師給學生一個設計主題,產品為辣椒醬,定位為辣。首先要求學生進入角色。明確辣椒醬的定位,對相關的材料進行總結和歸納,在腦海中搜集有關辣椒醬辣的詞語,紅、熱、上火、爽、流淚等。其次,對學生進行變通性訓練。以上每個詞語又能產生更多的可能性及聯想,要求學生結合自身的實際生活經驗,展開想象力,如辣能延伸出來的詞語有紅—過年—喜慶—春晚—唱歌———辣妹子—宋祖英;還能延伸出熱—出汗—空調—涼風—沙塵暴;上火—長痘—丑—面膜—護膚品。通過該種方法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鍛煉了學生的思維想象力。
(四)聯想思維的訓練和培養
聯想思維主要是指受某種外因影響,避免在不同的表象下,人在記憶表象系統下所產生的一項聯系性思維活動,聯想的方式包括相關聯想、相似聯想及相似的其他現象等。能夠透過相似的現象推理出深層次的邏輯內容,進而來產生某種新設想的過程。聯想是想象思維中的重要工作,通過聯想能夠引導學生發現新的事物,有助于豐富學生的想象力,使學生的思想更具跳躍性,使學生在紛雜的事物中,探尋事物的本質特征,了解事物之間的內部關系,將原本不同的事物有機地聯系在一起,對提升問題解決效果具有重要作用。教師在對學生的聯想思維進行訓練和培養時,要選擇一個主題,從而使學生聯想出更多與之相關的主題。例如,在NINEWEST平面廣告中,用雙手擺出女性穿高跟鞋的姿態,廣告語為用手做鞋,寓意是用靈巧的手創造出完美的鞋。再如,在沙宣洗發水的平面廣告設計中,是十只手指向上拖住瓶底,手指頭向上聯想成梳子,廣告的寓意是用手將秀發梳理柔順,展現出了洗發水柔順的功能。
(五)跳躍思維的訓練和培養
想象力是一項抽象性較強的概念,通過在兩種或兩種以上事物之間的相關方法對事物進行創造,進而來提升事物價值的過程。聯想法是平面廣告教師常用的一種教學方法,通過培養學生的跳躍性思維,進而來完成對學生想象力及創造力的培養。該種思維方法將學生從禁錮的思維中解放出來,給學生提供了大量思考的機會,解除了學生的思維禁錮,能夠達到培養學生想象力及創造力的目的,更快達到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目的,使學生在創造過程中能夠快速發現事物的本質特征,利用自己的想象力聯想到兩種事物之間的關聯性,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對提升學習效果、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六)收斂思維的訓練和培養
收斂思維主要是指引導學生對已經存在的事物進行分析和理解,通過對事物探尋的過程,來了解廣告的設計意圖,尋找廣告設計中的事物特征,提升學生問題分析能力及綜合思考能力,能夠通過思考結果,來完成對事物的調研及批判,提升廣告設計效果,為平面廣告設計提供策略。收斂思維自身具有較強的綜合性特征,教師在運用該種思維方法培養學生的過程中,要針對課程內容向學生提出問題,確保提出的問題能夠與教學內容相符合,不受課程內容的束縛,與學生共同來找到探究問題的答案,并結合實例進行對比分析,最終設計出極富個性色彩的平面廣告設計方案。王老吉平面廣告設計中,將水、太陽和椰樹作為主元素,中間的廣告語為“青春正能量,我的王老吉”,與年輕人的思想不謀而合,整體的畫面給人以年輕和青春的感覺。還有一則王老吉廣告,將正能量作為標語,在平面廣告上的宣傳語為“奔跑吧,來一罐冰爽王老吉,撥開迷茫,青春向上”,平面廣告的主要寓意是向人們傳遞正能量,給人們帶來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教師通過講解這兩則廣告,讓學生了解廣告的設計意圖,尋找兩則廣告中事物的本質特征,引導學生進入思考。
(七)逆向思維的訓練和培養
轉移性思考法是平面廣告設計中的一項重要設計方法,主要是通過轉移學生思維的形式,來達到對學生進行訓練及培養的目的。除了引導學生從正面看待問題之外,還需要引導學生從反面進行廣告設計,以一種側面表達方式來看待問題的實質,引導學生對事物的本質特征進行思考和判斷。通過對學生進行逆向思維訓練和培養的過程,打破了常規的訓練方法,幫助學生擺脫束縛,有助于提升平面廣告設計效果及設計質量。逆向思維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教師在廣告設計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從側面思考問題,并將思考的問題融入平面廣告設計中,通過逆向性思維設計方法,使人眼前一亮,達到良好的廣告效果,促進產品銷售。本文從想象思維、聚合思維、發散思維、聯想思維、跳躍思維、收斂思維及逆向思維七方面來論述在平面廣告設計教學中訓練和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方法。創造性思維作為平面廣告設計的藝術核心及藝術靈魂,廣告來源于生活,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問題和發現問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促進學生想象力及創造力的大大提升,確保設計出來的平面廣告更具有藝術性及創意性,提升平面廣告價值。
參考文獻:
[1]章婷.平面廣告設計教學中創造性思維的訓練與培養[J].文學教育(下),2016(9):176.
[2]陳銘.淺談平面廣告設計教學中創造性思維的訓練與培養[J].大眾文藝,2016(5):249.
“做中學”的教學模式比較注意對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的訓練,在課時容量限制、教學進度控制的前提下,如何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這在一定的程度上取決于對學生數學思維訓練的設計上。在“做中學”的教學中,如何設計、安排訓練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呢?結合實踐,學習他人先進,本文總結一些教師的具體做法,淺談以下幾種:
一、數學思維能力的總思想
解決數學問題就是利用數學概念、定理、性質、公式、法則以及數學方法、數學思想等知識點進行排序。
采用什么樣的方法怎樣進行排列,簡單的講,就是數學思維的問題。
解決數學問題的每一步都要講究依據,這就是數學的科學性。每一步的依據是什么?依據的依據又是什么……,這是數學思維的順序問題。若某一依據找不到,思維就會受阻,整個思維過程形成的解題思路就會失敗。相反,若每一步的依據都已找到,那么這個思維就形成了正確的解題思路鏈,從而就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
對同一個數學問題,往往解決問題的方法又簡又繁。這正是由于每個人的思維方式,思維角度,以及思維深淺度,寬港度不同產生的影響。一個學生學習數學知識,一開始他學到的東西都是紛繁復雜的集聚在大腦當中的。若不進行數學思維的正規訓練,想問題就會無頭緒,從而找不到解題思路,時間長了容易影響學生的進取心,導致學生厭學。所以對學生有目的進行思維的訓練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做中學”的數學思維訓練方法
1、談談對學生進行數學概念、定理、公式、法則等基礎知識的思維訓練,這正是能正確進行數學思維的起點。
現在的高中生,要對基礎知識進行深刻理解很困難。學到的基礎知識一多,他們就無法駕馭了,這就給教者提出了一開始就得進行思維訓練的重要課題,還要堅持不懈。
總則是訓練時要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用多樣化的手段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基礎知識思維訓練,一般采用設置問題的方式,設置的問題要深刻。具體體現在“做中學”的學案中,可以采用問答式、填空式、練習題式,還要從逆向設問、變更條件設問,以及用類比式進行訓練。
這樣由淺入深,按認識規律來逐步訓練,學生就會很好的通過這一關。
2、基本技能與基本方法本身就是一種規律性的思維而它們又是高中數學組最重要的內容。
對基本技能與基本方法的訓練,實際上就是對基礎知識思維過程的進一步加工。這可以作為學數學,進行數學思維的第二階段,眾所周知,中學數學的基本技能主要包括,按照一定的程序與步驟進行運算、畫圖、推理的技能、并通過訓練時之成為自動化。基本動作主要有配方法、消元法、換元法、解析法、待定系數法、參數法、反證法和數學歸納法等。
對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思維訓練要貫穿在整個“做中學”的教學中。在“做中學”的學案中可以用三個步驟來實施訓練計劃:先讓學生模仿,再進行分析,最后提高總結。
3、進行邏輯思維訓練。這是學習數學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驟。
數學是有嚴密邏輯體系的知識系統,邏輯思維能力是數學能力的核力。其地位非常重要,這就要訓練學生會觀察比較、分析、綜合、抽象和概括,并會用歸納演繹和類比進行推理,還要訓練學生會用簡明準確的數學語言闡明自己的思想和觀點,并要求表述清晰、合乎邏輯。
邏輯思維還是揭示數學理論的極其重要的思維活動的形式,幾乎滲透到獲取數學知識和方法的每一過程。因此,這種訓練是“做中學”過程中時時刻刻都要進行的訓練,所以要在設計“做中學”學案時,要有目的地設計要求口頭回答的一些問題,表述一些問題的求解思路,多讓學生板演解題過程并及時糾正。
4、空間思維的訓練,這是培養空間想象能力的必由之路。
空間想象的能力是以邏輯思維能力為基礎的,它是把現實世界物體形狀通過思維加工,落實在紙上,從紙上表示的情況想象出空間圖形元素的位置特征,性質和數量關系。故在“做中學”的學案中須先讓學生多觀察,然后動手模仿畫圖。引導學生動手制作一些模型,在拿實物或標準模型、經常讓他們看,體會這種立體感。或利用計算機制作一些立體動畫,激發學生興趣,感受逼真的立體元素特征。在解題時,掌握好思維的順序,先畫好較為準確的圖形。將復雜圖形分解為簡單圖形,將空間圖形轉化為平面圖形,從而建立起空間問題的正確思維。
5、按數學思維進行教學思維訓練,數學思維就是數學基礎知識在處理數學中的問題時,所顯示出來的帶有規律性、概括性的本質內容。思維進入到這一階段就進入了較高層次。數學思想對解題有指導作用。
中學階段涉及的數學思想主要包括:函數與方程的思想、劃歸的數學思想、分類討論的思想、數形結合的思想,以及特殊化的思想。這些思想都來源于數學的基礎知識和方法,把握這些思想,就能更有效的提高數學思維和能力。對數學思維的訓練,首先要讓學生意識到這一點,把它貫徹到平時的教學當中。引導學生運用運動和變化的觀點,分析和研究具體問題中的數量關系,通過函數形式來表示數量關系并加以研究。同時引導學生把解析式表達的數量關系當作方程來處理。按這種思維解題就能簡明,有效,清晰。縱觀幾年來的高考,幾乎每年都有百分之七八十的內容涉及到這種思想,所以這方面的訓練是很重要的,這就是函數與方程的思想。
例如數形結合的思想訓練,可通過具體問題,根據具體的數量關系,要求學生畫出準確的圖形成圖像,然后引導學生從形上研究數。這樣由“數”到“形”,再由“形”到“數”數形結合的反復過程,使問題解決,從而使學生認識到數與形是一事物的兩個方面,數與形是不可分的,使學生遇到相關問題能從數想形,由形算數。
6、數學思維的綜合訓練,這是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重要環節。是零散訓練的升華階段,綜合訓練可采用以下需措施:
關鍵詞: 初中數學 思維能力 訓練方法
初中數學是一門初步研究數量關系和簡單圖形關系的學科。通過初中階段的數學學習,學生應掌握數學的基本知識、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進而形成能力,提高素質。但是,無論是掌握知識,還是形成能力,都必須把思維訓練放在突出地位。可以這樣說,對學生進行思維能力的培養的效果如何,是衡量數學教學效果的一個重要因素。
但是,由于種種原因,現在不少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還沒有從思想上重視這個問題。他們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往往只注重教學方法,而忽視方法的理論根據和知識的來龍去脈;重視解題過程,而輕視解題的思路;強調某種固定的思維模式,而忽略思維模式的多樣性特征。具體解題時,常常把題目歸結為幾種類型,死記某種類型的一般解法,而往往忽視對題目的深入分析,從已知出發,利用已有的知識,用思維的紅線把它們聯系起來,從而找到問題的突破口。
一位數學教育家曾指出,數學解題的過程就是把當前的未知問題轉化為已解決的問題的過程。這句話所反映的思想應成為數學思維訓練過程中的一個基本理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但要堅持這一理念,而且應把它傳遞給學生,并貫穿于教學過程的始終。這種理念的價值在于它為思維活動提供了一種原動力。因為,要解決問題,就得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而尋找方法就得開動腦筋,調動知識儲備,展開聯想,尋找路徑,這就為培養訓練思維能力提供了一個廣闊的空間。這時數學教師若能適時并適當地對學生加以點撥,并且把思維的多種形式以具體題目的形式講授給學生,必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這種方法同通過讓學生掌握幾種類型,學會幾種解題方法相比較,更能提高學生思維能力和智力水平。前者訓練的學生往往思維敏捷開闊,富有創新精神,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而后者訓練出的學生則思維呆板,封閉保守,常常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這樣的學生,即使偶爾能考出一個高分,將來也不會有太大的發展空間。
那么,在具體教學中應如何培養的思維能力呢?
一、堅持由具體到抽象,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原則
這一原則中適用于初中低年級階段。較強思維能力的形式不是一朝上夕之功,而是從最簡單的對事物的判斷中慢慢培養起來的,因此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要堅持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由于數學思維的過程就是利用概念、公理、定符號由已知條件推導出未知結論的過程,這樣就要求對概念等要有正確的理解和把握,而數學概念往往十分抽象,要掌握它就得先從具體形象出發。比如,初一新生剛學正負數時,就難以理解,這時教師就要引出“具體形象”的相反意義的量,才能使學生掌握正負數的概念。在思維能力培養訓練的初級階段,數學老師要緊密依靠并把握教材,最大限度地去挖掘并利用教材所包含的思維因素,這是培養訓練學生思維能力最基本也是至關重要的一環。教師若不能很好地挖掘教材利用教材培養思維能力,而試圖從課本外尋找途徑,或者干脆另搞一套,則往往收不到良好的效果。
二、堅持培養思維能力與培養豐富的想象力相結合是另一條重要原則
在教學過程中,要特別注意把培養思維能力和想象力結合起來。豐富的想象力能使思維變得更活躍更敏捷。就數學而言,想象力包括多個方面,如圖形想象力,數量關系想象力,邏輯關系想象力等,教學中要注意全面培養。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多向學生提出一些問題:如某問題的答案是不是僅此一個?若改變問題的一個或多個條件,問題的結論會發生改變嗎?此問題同以前講過的什么問題相類似,有何異同?你能對當前問題進行擴展和引申嗎?等等。
三、要有目的有計劃地教給學生一些思維方法,但又不拘泥于一種方法
思維是由一個個因果鏈條連接而成的,而這個鏈條的兩端就是原始的條件和最后的結論。對于一個較為復雜的問題,條件和結論之間的關系是隱含和不明顯的,中間的部分要用思維和想象來補充。一般情況下,我們總是從條件出發,一步步地向下推理,直到得出問題的最后結論,這就是所謂的定向思維,而且長期以來,我們已經習慣了這種思維模式。但是由于客觀世界是復雜的,事物的聯系千差萬別,因此有時我們要得出結論,還應采取別的思維模式,如采用逆向思維,即從結論出發,一級一級找條件,直到同最初的條件相吻合。還可以從中間出發指向兩端。此外,除了指向思維,還有發散思維,如反證、舉例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把這些方法教給學生。學生學會了這些方法,在解決問題時,就能有的放矢,而不至于茫然而不知所措了。
四、精選題目進行練習,從而達到全面培養思維能力的目的
多蘿西婭?布蘭德(Dorothea Brande)說,寫作確實存在一種神奇的魔力,而且這種魔力可以傳授。這種說法是有根據的,創意寫作(CreativeWriting)在海外的發展經驗告訴我們,科學有效的寫作教學與訓練,可以培養作家、繁榮創作。20世紀30年代以來美國文學在世界文學格局中的領先地位及美國創意文化產業的發達,莫不與創意寫作學科在美國高校的發展、創意寫作課程和訓練的科學開展息息相關。作為課程和寫作訓練,創意寫作與傳統寫作課程在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單位、訓練指向與方法上有何不同,即創意寫作課程誰來學習,誰來教學,如何教學,如何分組,如何設置訓練,訓練指向等等,仍舊需要深入探討。
本文針對傳統寫作課程的種種弊端,在充分考察海外尤其是美國、英國及澳大利亞等創意寫作課程實施基礎上,結合上海大學創意寫作本科實驗課程實踐的經驗得失,總結并提出創意寫作課程活動和訓練方法的方案,以待方家指正,共同創生中國創意寫作學科,繁榮中國創意寫作。
一
Workshop(工作坊)與Seminar(研討會)
Workshop(工作坊)這種組織形式最初來自愛荷華大學。113年以來,實踐證明這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工作、教學與學習單位。不同于一般大學課程由學識淵博的教授向學生傳授知識和思維方法,它一般以一名在某個領域富有經驗的主講人為核心,配以一到二名助教,以10-20名左右小團體在該名主講人的指導之下,通過活動、討論、短講等多種方式,共同探討某個話題,展開創意和寫作。10-20人的單位又可以根據興趣、工作任務或者文體文類劃分,進一步細分為多個二級單位,如小說工作坊、詩歌工作坊、戲劇工作坊、文案工作坊等,6人或3人為一個小組。如果超過20人的班級,則可根據實際情況配置更多的助教,劃分更多的小組。在國外創意寫作班級上的工作坊,一般由6人左右組成,嚴格控制教學規模。根據我們的教學經驗,創意寫作教學單位應該向這個方向發展。
在Workshop中,學生與老師組成合作團體,每個學生在課上朗讀自己的作品,然后由其他人提出優點、缺點、稱贊、批評、修改意見。既尊重學生的寫作創意和個性,又尊重創意寫作規律,即寫作可以教學,可以討論。工作坊形式比較靈活,它可以走出教室,采取田野采風、寫作(夏令、冬令)營、戶外互動、實地觀察等形式。它沒有嚴格的空間的局限,也沒有嚴格的時間的局限,師生可以建立多種聯系方式,比如建立網上討論群組、網頁、論壇、博客、紙面或電子刊物,隨時在課堂外交流溝通,分享,及時了解和掌控教學的進度。課堂教學可以圍繞教學計劃展開,根據寫作的規律逐漸推進教學,也可以由項目或活動帶動,全體成員都參與其中。后者既是教學,也是工作。
Seminar(研討會)是創意寫作課程又一重要組織形式,它為創意寫作活動某一專題在一集中場合做主題性討論、研究、交流而召開會議。與創意寫組工作坊相比,其規模更大,主題更集中,形式更正規,學術色彩也更濃厚。
在規模上,Seminar邀請工作坊之外的相關專家、作家、行業人士做主題發言,參加人數最多可達200人,一般控制在20-50人左右,少于50人研討會一般采用圓桌會議形式。在主題上,Seminar就某個具體問題展開討論,參與成員可以從各個角度發表意見,展開交流與交鋒。研討會應滿足不同觀點意見的參與者演講發言,通常安排有多個參與者演講發言,為保證交流效果,每場演講發言的時間設定為15分鐘左右。專家發言后,配有相關點評人員,負責對上一發言內容做歸納、提煉、點評。專家發言之后,安排有討論時間,專家與一般參與成員甚至旁聽人員可以就某一發言展開討論、提問。在形式上,研討會一般由工作人員、與會人員和主持人組成。工作人員負責場地安排、會務服務、活動宣傳、采訪報道、會議材料整理等工作,與會人員主要由邀請專家、工作坊成員和支持人組成,一般有旁聽人員參加。主持人負責會議的組織、會議的進程、問題的提出、話題的銜接轉換、安排發言等。研討會對主持人要求比較高,除了對研討內容具有相當的權威和號召力之外,語言表達能力、活動組織能力、應激能力以及人際交往的親和力都是決定會議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研討會對場地有一定要求,通常需要在正式的會議室舉行,會場應提供投影儀、音響話筒、白板等演講所需的設施,在超過3個小時以上的研討會,還需要安排會間休息,俗稱茶歇或茶點時間。
對于創意寫作課程而言,研討會提供了一個高端、前沿的學習機會,學生可以與相關專家展開面對面的討論,也可以就自己的問題或作品請教相關作家、專家。如果說工作坊、同伴反應小組促進具體的寫作,那么Seminar則有助于提高他們的寫作理論認識。
二
Writer(作家、專家)
創意寫作活動的組織者應該由Writer實施,而Writer我們不能將其狹隘地理解為僅僅是小說家、詩人,供職于各種組織、有特定頭銜的“專職作家”,實際上它還應該包括在文化創意、影視制作、出版發行、印刷復制、廣告、演藝娛樂、文化會展、數字內容和動漫等所有文化產業方面具有原創力并取得突出成就的創造性寫作人才,如中國臺灣的賴聲川、李欣頻等多次受聘于內地高校,做創意寫作課程教學和演講。未來高校創意寫作學科的培養目標是既要培養傳統意義上的作家,更要面向現代創意文化產業鏈條,為以上相關行業培養寫作人才。在海外,作家或相關創意寫作人才都多出自創意寫作工作坊,接受過創意寫作工作坊訓練的學員,在取得MFA或MA學位之后,也就取得了在高校任教創意寫作課程的資格。那些有最低學位要求或有成就的作家、有豐富工作經驗的記者、編輯一般進入高校工作,擔任創意寫作課程的教學。
1897年愛荷華大學“作家工作坊”(Iowa Writers Workshop)(其實是“詩歌工作坊”)初具模態,1936年“創意寫作系統”(Creative Writing Program)計劃啟動,文學院開始提供寫作方面的固定課程,由駐校作家和訪問作家為選修課程教學提供寫作指導,并提供英語專業藝術碩士頭銜(MFA)。保羅?安格爾(Paul Engle)是首批獲得創意寫作碩士學位的學生之一,他提交的作品是《破損的地球》詩集,這本詩集也讓他獲得了耶魯青年詩人獎。由于他獲得了該校創意寫作MFA學位,1941年他謀得該工作坊教職并主持工作長達25年,親眼見證了工作坊的繁榮并成為美國文壇的重要力量。一般來說,包括愛荷華大學在內的美國高校創意寫作教師包括駐校作家和訪問作家兩種。駐校作家也就是取得學位的固定作家教師,如波士頓大學寫作班教授小說的作家
(教師)有萊斯利?艾普斯坦(Leslie Epstein)、阿哈龍?阿佩爾菲爾德(Aharon Appelfeld)、瓊?西爾珀(Joan Silber)和哈金(Ha Jin),教詩歌的老師有德里克?沃爾柯特(Derek Walcott)和羅伯特?品斯基(Robert Pinky)等人。約翰?舒爾茨教授(JohnSchultz)是哥倫比亞大學故事工作坊教學法的創始人,他的主要著作有《男子之舌:三個短篇小說和八個短篇故事》(1969)、《沒有人死亡》(1968)、《議案將被否決:芝加哥陰謀審判的新報告》(1972)、《從開始到完成寫作:故事工作坊基本形式修辭》(1982年初版,1990年出版縮寫版)、《從開始到完成寫作(教師手冊)》(1983)。斯科特?杜羅是(Scott Tu-row)美國最暢銷的懸念推理小說家之一,曾在斯坦福大學創意寫作研究中心(the Stanford UniversityCreative Writing Center)教學,他的第一部小說《假設無辜》,以及后來的小說《供認不諱》(1993),《我們父親的法律》(1996),《個人傷害》(1999),《平凡英雄》(2005),《限制》(2006)等小說創作都雄踞歷年美國最暢銷小說的榜首。
除了這些常年駐校的“固定”教師,各大學還不定期地邀請訪問學者和客座教授等來校“流動”作短期教學。愛荷華大寫作坊每年都邀請作家來訪,教授詩歌和小說寫作,詩人羅伯特?弗羅斯特(Robert Frost)和羅伯特?潘?沃倫(Robert PennWarren)等在校停留過幾周,討論學生的作業并給學生們做講座,帶來了關于社會的新鮮的聲音和豐富的經驗。據愛荷華大學網頁統計,有數十位赫赫有名的作家、詩人在這里訪問教學。波士頓要求受邀的訪問學者至少留校教完一個學期的課,杰弗里?伍爾夫(C,eoffa~y Wolff)曾在校講過文學傳記課,獲得“羅格編輯杰出紀念獎”的(Roger Klein MemorialAward for Editorial Excellence)約瑟夫?卡儂(JosephKanon)講過編輯技巧課,獲得“美第奇獎外國小說獎”的以色列作家阿哈龍?阿佩爾菲爾德(AharonAppelfeld)講授過《舊約全書》。
這些作家進高校,教授創意寫作,帶來了寫作學新的理念。他們認為創作可以習得,也可以教學,他們的工作經歷給學生以信心,工作經驗也給學生以啟發。但是在中國,作家一般進入各種形式的作家協會,并且相信創作不可以習得也不以教學,創作實際上在私密狀態下進行,而包括他們自己,創作長期以來也都是作家(或學習者)自己摸索。就我們的了解。在海外創意寫作課程教學中,它實際上由兩類教師組成,一類是真正的“Writer”,一類是對“Crea-tire Writing”進行理論研究的“Expert(學者)”,而這些“Expert”卻不擔任創意寫作課程的寫作教學,比如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馬克?麥格爾(Mark Mcgurl)教授,雖然著有《系統時代:戰后美國文學與創意寫作的興起》(The ProgramEra:Postwar Fiction and the Rise of Creative Writing)等這樣有重大影響力的著作,但是并不是創意寫作課程的教師。這種安排是傳統,也有其道理。了解創意寫作歷史及知識的人未必勝任創意寫作課程的教學,正如中國高校大量教學寫作學的教師正是寫作學專家而不是作家一樣。
近年來,眾多一線作家進入高校,如葛紅兵進上海大學,馬原進同濟大學,王安憶進復旦大學,賈平凹進西北大學。紅柯進陜西師范大學等等,這就為將來的創意寫作的開展莫定了基礎,我們期待著他們為中國創意寫作學科的創生起到特別的作用。
三
Writing Processes(過程寫作法)
過程寫作法(Writing Processes)的出現得追溯到20個世紀60年代的美國,最初它是針對二語寫作(Second Language Composition)傳統控制寫作法和現時――傳統修辭法的弊端而產生。許多美國教師在教學中發現,專注于糾正學生的寫作錯誤并不能改變學生的寫作水平,于是他們中的許多人轉向了“創意寫作”的研究。托尼?席爾瓦(Tony Silva)發現寫作不是簡單的線型計劃――綱要――寫作過程,而是伴隨著思考和探索的活動。賈特?艾米格(Janet Emig)等研究者開始觀察學生與專業作家的寫作行為。他們發現優秀的作家首先關注的是思想而不是拼寫正確,若作家在打草稿時注重寫正確,那么就會受到干擾。過程寫作就從這項研究中發展起來,并確立了自己的地位。
過程寫作法并不是為高校或各種形式的創意寫作課程量身定做,但是其基本理念和方法與后者不謀而合,或者說相互啟發,也可以說創作在某種程度上有共通之處。因此它既是寫作法,也是教學法。我們在考察多個美國高校創意寫作課程介紹,研究許多相關創意寫作教材及專著后,發現這種寫作法或者說教學方法其實是體現在課程活動以及訓練活動之中,并與各種形式的Work Shop(工作坊)相得益彰。過程寫作(教學)法認為,創意寫作不是簡單的語言、段落、篇章以及技巧、修辭的組合,而是包含著創意、構思、寫作及反復修改的全部過程,將寫作活動延伸到了傳統寫作活動中忽視或者說不被重視的上游環節。在其寫作和修改的下游環節,idea也是不斷產生和得到修正,修改是學生創意活動、寫作活動、認知活動的循環往復,換句話說,寫作其實就是再寫。對思想內容的挖掘和表達,優先于語言的字斟旬酌。在課堂寫作活動中,寫作也不被認為僅僅是學生單打獨斗的私密行為,教師以及學生同伴都可以參與到每一個個體的寫作活動中,教師、學生、同伴形成多向反饋,激發創造性思維。作為教師的作家自然可以起到點撥和指導作用,但是同伴反應、集體構思、集體修改同樣能夠起到重要作用。也就是說,過程寫作法旨在管理學生的寫作行為。
過程寫作(教學)法一般分預寫作(prewriting)、打草稿(drafting)、修改(revising)、校訂(editing)和發表(publishing)五個相關階段。所謂“預寫作”就是寫作前的集體創意、寫作準備時期。在這個階段,教師給予3―5個誘導性話題,激發學生的創作興趣。學生可以通過交談、商議確定小組(3人或6人)共同話題、創作目的、文類形式、接收對象,主要解決創作意圖問題,關鍵環節在于以集體討論開創思路,以問題引導激活思維。在打草稿階段,學生迅速把自己的想法寫下來,不必考慮語法、拼寫和形式問題,主要任務是解決主題創意。在修改階段,每個學生將自己的創意口頭或書面表達,根據同伴或教師的反饋,修改自己的初稿。如果是項目設計或文
案寫作,則指向集思廣益,發現和培育最佳創意方案,綜合與吸收成員創意中的精粹部分。如我們在九香匯主題餐飲設計中,最初分“海納百川”、“菩提樹下”、“美麗華府”、“四季養生”和“牡丹亭”等五個小組獨立工作,分別從地方、宗教、時尚、養生和文化等方面掘進。形成自己的方案。在這個階段,每個小組成員分別設計自己的主題創意,完成后在小組討論,比較優異,最終選擇最有創意的那一個,作為重點培育方案,隨后的創意集中到這個方案上來,其他方案則備用。在大組討論中,每個小組選出發言人,代表小組做主題報告,陳述小組的主題創意、根據、實施方案等。教師組織專家團隊,聽取報告后匿名打分,決定最后扶持方案,那么隨后所有的小組將會集中到一個方案上來,從各個角度進行完善。第四階段:校訂。在這個階段,側重修改作品中存在的拼寫、語法、標點等細節性錯誤,完善、集中和提高。第五階段:發表。在班上或小組內朗讀或傳閱彼此的作文定稿。
過程寫作(教學)法十分重視寫作的合作環境,不僅要求教師對學生創意的鼓勵、支持和回應,更要求每個小組成員的積極參與和反饋。在組織形式上,各小組內部和其他小組在功能上互為同伴反應小組和同伴校正小組(Amy Bloom稱之為“戲水伙伴)。同伴反應小組要對同伴的作品內容而不是形式與寫作模式作出回應,遵照鼓勵原則,指出同伴作品的閃光點、最欣賞的內容,同時要對自己不理解的部分提問,由作者作出闡釋,最后根據自己理想模式對該作品作出評判。在這個活動中,主要目的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創意思維,在交流、說服和溝通過程中碰撞出火花。而作者的闡釋,其實也是在梳理和明晰自己創意的過程。
同伴校訂小組其實也是同伴反應小組的原班人馬,只不過是在集體寫作過程中的功能發生了變化。在這個階段,重心從“寫作的創意”轉移到“創意的寫作”,即作品的形式與內容的契合,作品的風格與腔調,作品書寫中的語法、標點及其他技術性細節的問題等等。但是創意寫作規律告訴我們,同伴反應小組和同伴修改小組的功能并不是固定的,在寫作過程的順序也并非絕對先后,反應中有校訂,校訂中也有反應。
四
Jumpstart Your Writing(突破作家障礙)
創意寫作課程顯性形式是文字寫作,隱性形式是思維訓練。脫離了寫作的創意是無根之木,但是沒有創意的寫作卻是陳詞濫調。在創意寫作課程中,寫作訓練與思維訓練緊密結合,不可分割與偏頗。創意寫作在思維訓練方面要向著關于“所有寫作的寫作”掘進,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意思維。
創意寫作思維訓練十分重視借鑒現代心理學、教育學、創意學甚至現象學哲學等科學探索方面積累的成果,反思自我心理認知結構,清理個人意識、無意識和集體無意識阻塞。打通記憶、聯想和想象通道,訓練逆向思維、發散思維,拓展思維的深度與廣度,如此等等,重建一個積極的認知和反應模式。創意思維訓練可以借鑒的模式有腦力激蕩法(Brain-storming)、心智圖法(Mind Mapping)、曼陀羅思考法、逆向思考法、綜攝法(Synectics Method)、屬性列舉法(Attribute Listing Technique)、希望點列舉法、優缺點列舉法、檢查單法(Checklist Method)、七何檢討法(5W2H檢討法)、強制關聯法、創意解難法(Creative Problem Solving)等,這些訓練方法有交叉、重疊之處,如何選擇和使用應視學生和工作任務的具體情況而定。一般來說,不做單純的思維訓練,而是將其融匯到具體的教學任務之中。
但是作為創意寫作課程思維訓練的第一步,卻是突破作家障礙。所謂“作家障礙”(Writer’sBlock),也叫“寫作障礙”,是指不能用文字表達自身意思的現象。形成作家障礙有多種原因,也有多種表現形式。就原因來講,有心理原因、技巧原因、習慣原因、時間原因等,就表現形式來說。有找不到恰當的詞語、無法阻止素材、難以開頭、拘泥于一種文體、不能流暢地寫作等。無論是什么原因和何種表現形式,都會對寫作產生影響,最嚴重的表現形式是徹底喪失寫作能力。但是在所有的障礙當中。最為有害的是心理原因,即相信“Writer是天生的。而不是后天培養的”。這個寫作問題其實帶有普遍性,即使在創意寫作學科創建80余年的美國,創意寫作課堂同樣存在這樣的問題。因此,在創意寫作工作坊里,專門開設有Jumpstart Your Writing(突破作家障礙)課程,把創意寫作心理問題突出到專門課程的高度。這個課程主要針對的是“Love towrite,hut hate the obstacles”(熱愛寫作,但憎恨寫作障礙)、“Tired 0f battling with writer’s block”(被作家障礙折磨得精疲力竭)等問題。
創意寫作課程不是學習寫作,本身就是寫作,這是突破作家障礙的首要信念。創意寫作的目的是通過自己的活動,創生一個全新的世界,這個世界又是建立在自己的心思之上。有“心思”就有創意,會說話就會寫作,給“心思”講一個故事、賦予一個形式就是創意寫作。“心思”的系統形式是世界觀,最高標桿是創生新世界。沒有目的的寫作是盲目的寫作,沒有世界觀支撐的寫作不可持續,不為創生一個新世界的寫作是徒勞的工作。創意是一種思考、建構世界的方法,是覺醒、敏銳、突變出來的,并非素材與規模累積而成。在創意寫作思維里,現世世界永遠不完美,創意寫作的目的就是重建一個全新的世界。
思維訓練(順向、逆向,廣度、深度等等)鍛煉寫作的敏捷性、創造性、原生性,它們在結果上不可預料,但是具體訓練上有著指向性,并非天馬行空、隨心所欲。思維訓練的指向有二,一是向外,重新處理自我與世界、社會、他人之間的關系;一是向內,重新處理自我與智慧、經驗、習性、偏好的關系。無論是向內還是向外的思維訓練,都不可脫離時間(過去、現在、未來、永恒)與空間維度(世界、地方、未知、宇宙),脫離了時間與空間維度的思維也是井底之蛙、檐下之雀、鼠目寸光。去除標簽,從眼開始,重新看待世界;突破障礙;從心開始,創生新世界;換位思考,以己度人,樹立系統觀念、個體哲學和相對主義立場;跳出自我。超越現世,進入永恒的時間和空間,等等,這些都是現代創意寫作大師在各自的寫作教學活動中所總結出來的一般性經驗。
五
Creative Writing(創意寫作)
創意思維訓練要借助腦力激蕩、創意解難方法等手段,但它們只是技巧,需要依附在具體的觀、看、聽、寫、想具體活動中。脫離了學生生活經驗和智慧的技巧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脫離了寫作訓練的思維訓練也只是另一種形式的知識傳授。
創意寫作既是關于“所有寫作的寫作”,也是具體的文類寫作,它與創意思維訓練一起,共同組成創
意寫作活動的兩翼。創意寫作訓練的主體是學生,主導是教師,教師在這個活動中,承當活動的發起者、過程的維護者和結果的評判者角色。創意寫作訓練是一個系統、循序漸進、因人而異的過程。所謂系統訓練,是指創意寫作訓練在內容上的包括各種文類寫作訓練(包括打破文類的綜合寫作)、感覺上的聽、視、嗅、味、觸和直覺上的運動、平衡、空間、時間、糾錯等各種訓練、思維上的回憶、聯想、想象、推理等訓練,以及技巧上的人物特寫、場景描寫、拼貼游戲、修改等專項訓練;所謂循序漸進,是指創意寫作遵循寫作學普遍原理,開展由易而難、由淺入深、由專項向綜合、由模仿向獨創、由個人向他者的創作過程。一般說來,寫作從檢視自身生活、發展個人心思、書寫個人自傳、家族史開始,走向更為理性、深入、外向和綜合的寫作,在課程設置上,一般寫作者要經歷初級、中級到高級三個階段。所謂因人而異,是指創意寫作訓練尊重學習者的寫作經歷、能力、稟賦和個人興趣愛好,切身體己、量身定做,幫助學習者設置適合個人興趣、有助于形成個人風格、可持續寫作的訓練方案。“快樂寫作”(Having fun withwriting)、“寫你知道的,寫你想知道的,找到屬于你個人的腔調”(Writing what you know;Writing whatyou want to know;Finding your individual voice)是寫作訓練的原則。
寫作訓練離不開文類,而文類寫作訓練在縱向上表現為課程設置,一個完整的真正的面向現代創意文化產業的創意寫作課程,是也應該是已經打破了傳統單一文學寫作和應用寫作的。以紐約古瑟姆作家工作坊(Gotham Writers Workshop)課程為例,它包含有如下課程:第一類是美國傳統高校能夠提供的創意寫作課程,比如小說寫作(Fiction Writ-illg)、性格發展(Character Development)、回憶錄寫作(Memoir Writing)、神秘故事寫作(Mystery Writ-ing)、非虛構寫作(Nonfiction Writing)、非虛構讀物寫作指南(Nonfiction Book Proposal)、故事寫作(No-vel Writing)、隨筆寫作(Personal Essay Writing)、劇本寫作(Playwriting Writing)、詩歌寫作(Poetry Writ-ing)、言情小說寫作(Romance Writing)、科幻小說寫作(Science Fiction Writing)、電影劇本寫作(Screen.writing)、游記寫作(Travel Writing)、紀錄片寫作(Writing Documentary Films)等虛構與非虛構文學寫作,即我們所說的欣賞類閱讀文本寫作。第二類是應歸屬于非虛構文學寫作,但是比較具體、傾向創意文化產業的課程,如專題寫作(Article Writing)、對話寫作(Dialogue Writing)、食物介紹(Food Writing)、幽默寫作(Humor Writing)、博客寫作(How toBlog)、歌曲作詞(Songwriting)、清口相聲(Stand-up Comedy Writing)、兒童讀物寫作(Children’s Book Writing)、電視節目寫作(TV Writing)、從作家角度閱讀小說(Reading Fiction from the Writer’s Point View)、劇本分析(Script Analysis for Screenwriters and Movie Lovers)等。第三類則是傾向于生產類創意活動文本寫作,如出版技巧(How t0 Published)、作品討論會(Writer’8 Conference)、即時寫作(WriteIt Right)、劇本出售(How to Sell Your Scroenplay)。近似于創意活動策劃或文案寫作,雖然也涉及作品、劇本或者出版物,但是這些寫作內容已經離文學很遠了。他們的成果不是作為欣賞文本存在,而是為創造或生產一個活動準備。第四類課程則是與商業活動有關的工具類功能文本寫作,如商務寫作(Bus-iness Writing)。第五類是關于創意寫作心理的課程,包括創意寫作(Creative Writing 101)、突破寫作障礙(Jumpstart Your Writing)o
(一)文類寫作訓練
文類訓練包括欣賞類閱讀文本寫作、生產類創意文本寫作和工具類功能文本寫作三個大類,面向文學消費、創意文化產業和一般事務性工作三個方向。一般來說,工具類功能文本有著比較嚴格的文類規范,在訓練上著重文體的訓練。生產類創意文本更多的是打破文類規范的綜合性寫作,著重在活動本身的創意,著重文案寫作和活動策劃。欣賞類閱讀文本與傳統虛構與非虛構文本多相重合,但是著重訓練紙媒文本向影視文本的轉換和二度創作。
(二)感知寫作訓練
感知訓練包括實地考察式的聽覺、視覺、嗅覺、味覺、觸覺、運動覺、平衡覺、空間覺、時間覺及糾錯覺的訓練和回憶、想象及移情替代式的感知訓練兩種,前者可以走出教室以田野采風、參觀考察、人物采訪、故地重游等形式,也可以在教室隨意選定人物、器物、活動等為對象,分門別類地激活身體器官感知世界的能力,全方位地打開切人世界的通道,后者則在虛擬中以體驗、想象方式進行,主要以書面記錄形式記錄感知結果,也可以口頭描述。
(三)系統寫作訓練
經歷感知寫作專項訓練后,創意寫作進入系統寫作訓練階段。在這個階段,教師開始設置誘導性話題,結合學生個人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展開以回憶、想象、聯想和推理等多種形式的思維活動,從回憶錄、家族史寫作開始,激勵學生打破作家障礙,發展個人心思,合理利用成規,提升創意品位,從個人性的寫作邁向有個性的寫作。創意寫作一方面承認寫作的個人性、創造性,另一方面又破除寫作的神秘性,打破寫作的私密化狀態,大膽鼓勵寫作對他人作品的借鑒和模仿,調查和尊重寫作受眾。總結和遵循文類成規,在開放、輕松和互動的寫作環境中進行創作。在生產類創意寫作活動中,更以workshop為單位,集體創作為主要形式,訓練學生適應現代文化創意產業寫作能力。
(四)專項技巧訓練
關鍵詞:設計;創新
一、設計需要創新
創新,是展覽設計向前發展的必然現象。展覽設計效果具有與眾不同的新與美,甚至給人們一種驚奇時,觀眾容易因此產生共鳴,也就容易深刻地記住參展商的企業形象或展品品牌,起到展示應有的作用。這對供需交流很有益處,良好的展覽效果是各個方面共同的希望,所以設計師努力以展覽設計形式美的創新來征服客戶與觀眾。
設計創新就要“與眾不同”,展覽設計可以是新效果、新造型、新材料、新規律、新理論、新觀點、新學說等。試想在相同的標準展位旁邊,一個富有新意的特裝展位,一定會取得與眾不同的效果。與眾不同的創意,又是設計師個性、風格與價值的體現,這有利于展覽設計朝更美更理想的視覺傳達效果方向發展,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滿足人們的日益發展的審美求新的心理需要。
二、創新受到的束縛
展覽設計工程的系統負責性決定了設計創新之路不會一帆風順,但更主要的是設計師往往會受很多因素影響和束縛,有時甚至是干擾。這些影響和束縛,來自主觀與客觀兩個方面。
1.主觀方面:設計師的創新設計素質和能力。創新設計素質包括設計人員的智力、知識結構及操作技能在內的才智支持系統:還有個人的品格、意志和情感組成的非才智系統。創新設計能力主要指,設計創新的知識接收能力,對事物的觀察、想象、思維能力,設計的操作、管理能力。
2.客觀方面:創新設計的大氣候和小氣候。大氣候即時代環境與社會環境,展覽行業現在的大氣候非常有利于設計創新:小氣候是對創新設計進程有較大影響的設計創新者周圍的具體環境,分順境、逆境等。所以,大力弘揚創新精神,營造創新環境尤為重要。
三、設計創新的運用
展覽設計的創新思維,是指可生產展覽設計新穎性思維結果的思維。創新思維的方向具有發散性,展覽設計活動是在三維空間進行,可充分利用思維的發散性思考進行創新。舉個例子:有支長支桿裝飾花,在展臺上怎樣放好看呢?布置者通過對不知的發散性思考,想在展臺任意空間躺、掛、插、別、斜放、橫放、豎放、倒放、彎放、直放等各種布置法,但無意間一個豎放的比劃動作,使布展者“頓悟”來了靈感。他采用了花的長桿下段打圈作底座,適當固定,花桿垂直花向上,結果花象在模特腳旁地上長出來的一樣,成為很美的點綴。關于創新思維的有效途徑、形式、原理、訓練方法等,有關教材講到,創新思維的有效途徑有“求同思維與求異思維相結合”、“正向思維與逆向思維相結合”“集中思維與發散思維相結合”三種。創新思維分為直覺思維、聯想思維、幻想思維與靈感思維等形式。創新的原理有“信息轟擊原理”“壓力原理”“群體激智原理”。創新思維訓練的方法有“縱向深入法”“橫向轉移法”“由此及彼法”“再次發散法”“否定之否定法”“反面求索法”和“極端激發法”等。展覽設計創新同其它創新活動原理相似,設計師可有意識通過這些方法訓練自己的創新思維,激發設計創新的靈感。在思考設計創意之時,要注意創意的隨時性、隨類性、隨人性與隨地性,注意設計創意效果的“三目”:注目(看得到)、入目(看得進)、悅目(喜歡看)。設計師普遍具有較好的設計創新思維能力與想象力,悟性好,靈感性強,通過創新思維的訓練,捕捉創新設計的靈感,不斷地磨練自己,肯定是可以提高自己的創新設計素質與能力的。
設計創意的方法很多,關鍵是如何在展覽設計的實踐中靈活運用。有關教材介紹了“聯想組合、反向思考、列舉分析、檢核提問、智力激勵、市場導向”六大類的創新方法,而每類叉分很多具體的方法。如果大家在實踐中摸索運用總結,應該會整理探索出更多的辦法。我們不妨嘗試一些方法,以拋磚引玉。
1.求異法:當大家都去搞一種風格時,你力求與別人不同。如大家都在設計現代的國際流行風格,那你不見得定要去追逐時髦一蓬風,倒不如你設計我國古老傳統文化藝術形式,看看能否“爆冷”。
2.反向思考法:展覽光線暗照例是缺點,但強光下的彩色光是跳不出的。通過“暗”這個缺點的逆向合理利用,使得彩光的色彩得以突出,可能會使光線五彩繽紛。這是對光的屬性反演逆用的設計辦法,因此又是缺點創新法。
3.希望列舉法:現對設計多提希望,希望與眾不同,希望有江南特色,希望有水的感覺,希望有橋,希望有長廊,希望有亭子、房子,希望有洽談室、賣品部,希望有觸摸屏……然后對希望實施的東西根據現實可能性與效果的好壞進行取舍整合,以達到創意目的。
4.特色創新法:設計中突出展示的個性特色,可以突出民族、風俗、地理、文化、科技、行業、動植物甚至人的分類等某種特色,將這種特色較充分、較顯著地運用在展覽設計上,盡量讓人們把特色裝在腦子里,并帶回去。
5.聯想組合法的附加式創新:在一種展覽形式中附加點其它內容的組合,如在普通的展覽展位設計中融入點旅游景點元素組合試試,很可能會展示出你的設計風格。
6.感官刺激法:用廣告心理學中能造成人們感覺感官(如眼、而)遇上刺激的元素來引起人們的注意。這些刺激元素是:形狀的變異、結構的變化、面積體積的大小、色彩的鮮艷度、聲音的強弱、物體的運動、事物的新奇感等。但刺激強度要適當,刺激強度太弱,換不來人們的“注意”,太強又會造成人們的回避與反感。這種方法若被較好運用于展覽設計之中,就容易招來觀眾的注意力,或者將參觀者引來,或者增強他們對你杰作的記憶和延長記憶的時間。
7.頭腦風暴法:通過會議,依靠集體智慧進行展覽設計討論,集思廣益。經過自由暢想,延遲評判,提出盡可能多的大小展覽設計設想:形成一個合理的創新設計方案,會議可請少數外行參加,以便于突破專業思考的約束。
8.輻射法:假定我們用一種新的展示設計結果(比如新造型、新材料、新效果、新標識等等中的一種)為輻射源,然后通過聯想確定多種輻射對象(可以是與展騰的元素,如展區、展位、展風、展墻、眉板、道具、展柜、展臺等),可用列表的方法寫出這個輻射源對所有輻射對象的輻射結果、功能等。這樣便會產生輻射源在輻射對象上的用法和功能作用等,然后再做整理篩選設計。這種方法便于新設計結果(輻射源)視覺流程中的一體化展示。
9.多元一體法:是將多種創意方法綜合融于一體的創意方法。比如可將求異、動感、新奇、懸念幾個元素綜合運用于創意。有一個小實例,某廠將養著活金魚的金魚缸布置在展櫥內,魚缸水中縮小了的展品一“潛水增氧泵”不停地運轉,水也隨之而動(視覺動感1),在整個展覽陳列中沒有動物與魚類展示(求異),美麗的觀賞金魚在活潑地游動(視覺動感2),引來了眾多觀眾好奇圍觀(新奇):“金魚怎能這么長久地活躍在展櫥內的魚缸里(懸念)?他們需要氧氣!噢一潛水增氧泵(達到展示目的)”
四、設計創新需注意的幾個問題
搞好設計創新,需經常提請注意下面幾個問題,因為追求永無止境。
1.以人為本。為觀眾、參展商、主辦單位服務,給他們一個優美安全的參觀環境,滿足他們的功能需要。
2.以美為準則。任何創新必須給人以展覽內容與形式上的雙重美,美的視覺傳達和美的展覽氛圍。
3.以市場為中心。選擇設計創新題材時要考慮消費市場對設計的需求。是否有益于展覽的交流,學習、教育等。
以可行性為前提,在設計師創薪個性風格發揮中,對施工難度、用材現實性、資金限制、客戶要求、展示功能等力求都有一個客觀合理的估計,在現實可行的前提下進行實施完成。我們堅信,創新是推動設計進步的基石,創新是展覽設計的靈魂。
關鍵詞:系統論;服裝設計;教學改革
第一作者:呂堯,1986.8.19生,女,河北省承德市圍場縣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服裝設計方面的理論學習和研究。
通訊作者:雒薇艷,女,研究生導師,教授,長期從事服裝專業的相關研究,有資深教育理念和實踐經驗。
中國服裝設計教育模式沒有擺脫傳統教育的束縛,面對國際化、世界一體化的經濟形式,服裝設計教育迫切需要改革,以改變服裝設計教學中理論與實踐脫節、設計與社會實際脫節現狀,從教學自身的環節來看,現有課程結構、教學手段、教學方式都存在一定的弊端,成為制約服裝設計教育發展的主要因素。全方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使藝術理論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從而達到學科結構更合理、功能更完善,發展更深入的要求。形成與國外服裝設計課程想切合的教學體系,提升我校服裝專業學生的綜合素質,進一步提升我省工科類院校服裝專業的整體水平。
一、研究意義
一直以來,中國服裝設計教育模式沒有擺脫傳統教育束縛,面對國際化、世界一體化,服裝設計教育迫切需要改革,改變服裝設計教學中理論與實際相脫節。從教學自身環節來看,現有的課程結構、教學手段、教學環境都存在一定弊端,成為制約服裝設計教育發展的主要因素。
系統論思想源遠流長,但作為一門科學的系統論,是生物學家貝塔朗菲創立的。系統論基本特點是講究系統不是個體、單位的,而是整體性、關聯性的一個集合體。系統論核心思想是系統的整體觀念。貝塔朗菲強調,任何系統都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不是各個部分機械組合或簡單相加,系統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著,每個要素在系統中都處于一定的位置上起著特定作用。要素之間互相聯系、依存與關聯,構成一個不可分割整體。系統論基本思想方法是將相互聯系、制約、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結合而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包含系統、要素、結構、功能四個概念,它有明確的目的,是可以控制的。而服裝設計是集藝術性、應用性與實踐性于一體的系統學科。
二、服裝設計課程教學改革
基于系統論改革服裝課程內容之間缺少聯系性,系統化的教學模式對教學內容的編排與優化,對教學知識結構內在關系的同構與整合,形成“專業教學、實踐操作、課題設計”三位一體的課程架構,有效解決理論與實踐教學相脫節的問題。真正踐行教學、研究與實踐三位一體的現代設計教育理念,系統論研究針對服裝設計學科應用性強與市場結合緊密的特點,強調教學中設計與實踐、課程案例教學與社會生活相結合的教學方法,以復合型人才作為培養目標。順應服裝產業化需要,具有極大地應用與實用價值及發展前景。
(一)教學特色----體現人文與工程相結合
作者對長春市內工科院校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的不同年級近400多名學生,進行有關服裝創意思維方面問卷調查,經過數據整理統計,其共性問題是工科學生邏輯思維能力較強,在創意思維方面明顯不足,缺乏形象創意思維,設計思路與表現手法單一。可見,工科院校有它自身的教學特色及學生優勢與不足。
(二) “專業教學”案例化, 培養學生個性化思維能力
通過多樣性思維如發散與輻合、正向與逆向、橫向與縱向及多向與側向等形式,設計仿生、移用、派生、想象、異形同構與主題構思等思維訓練方法,課程注重深度以教學案例為主線,服裝造型和工藝技術相融合,建立工科院校服裝設計專業學生科學、理性、富有個性化的思維設計能力。
(三)“實踐操作” 教學一體化,培養學生實踐動手能力
集中開設30學時實踐課程,將抽象理論應用到具體設計,將平面設計向立體設計、效果圖向成衣轉化, 獨立設計并繪制服裝效果圖、結構圖,工藝流程圖與成衣制作,使學生設計理論知識及時轉化為設計能力,設計作品具有實施性與合理性,體現工科類服裝設計專業側重實用性人才培養的特點。
(四)教學內容“課題設計”,參與服裝設計大賽
“課題設計”工作室模式, 使學生在探究中思考,在思考中頓悟,在頓悟中掌握服裝設計規律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建立服裝設計工作室,任課由學校教師與企業設計師共同組成,采用大量實際案例與具體項目進行教學,拓展專業深度和廣度,鍛煉學生專業應用能力。“課題設計”使理論聯系實際與服裝市場、企業相結合,引進“雙師型”教師隊伍,使學生了解最新服裝動態與設計理念,實現設計理論、實踐環節、最新科研成果有機結合,增強課堂實效性,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國家、省市服裝設計大賽。
總結:綜上所述,系統論方法運用于服裝設計課程的教學改革實踐,改變了學生設計思維定勢。論文創新之處在于將系統論的方法應用于傳統服裝教學中,探索服裝設計課程教學新的模式,提出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將服裝教學與社會實際、市場、企業相聯系。充分發揮服裝教學中各個環節的優勢,使各教學環節之間相互作用,為社會培養更多高素質全面發展的復合型人才。從而提升我省工科類院校服裝專業學生的整體水平,為服裝業的發展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肖海龍;張亮系統論在知識組織中的運用 2007(08)
[2] 文穎 模塊式教學在服裝工藝課中的運用[期刊論文]-廣東教育(教研版)2008(6)
一、綜攝法的特點
(一)兩大思考原則
1.異質同化。簡單來說就是運用熟悉的方法和已有的知識進行分析、比較,提出新設想,即把看不習慣的陌生事物當成早已習慣的熟悉事物。
2.同質異化。從新的角度或運用新方法“處理”一些早已習慣的熟悉事物,從而提出新的設想,即把熟悉的事物當成陌生的事物看待。
(二)四種類比的技巧
1.擬人類比
進行創造活動時,人們常常將創造的對象加以擬人化。在機械設計中,采用擬人化的設計,可以從人體某一部分的動作中得到啟發,常常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現在,這種擬人類比方法還被大量應用在科學管理中。
2.直接類比
從自然界或者已有的成果中找尋與創造對象相類似的東西。例如,設計一種水上汽艇的控制系統,人們可以將它同汽車相類比。汽車上的操縱機構和車燈、喇叭、制動機構等都可經過適當改革,這樣比憑空想象設計一種東西更容易獲得成功。再如,運用仿生學設計飛機、潛艇等,也是一種直接類比的方法。
3.象征類比
所謂象征,是一種用具體事物來表示某種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表現手法。在創造性活動中,人們也可以賦予創造對象具有一定的象征性,使它們具有獨特的風格,這叫象征類比。象征類比應用較多的是在建筑設計中。例如,設計紀念碑、紀念館,需要賦予它們宏偉、莊嚴、典雅的象征格調。相反,設計咖啡館、茶樓、音樂廳就需要賦予它們以藝術、優雅的象征格調。
4.想象類比
人類的想象力是無窮的,可以通過童話、小說、諺語等來激發人類的靈感,從中獲得處理問題的方案。在科技迅猛發展的時代,人們利用幻想解決問題已成為現實。眾所周知,著名科幻小說之父貝爾納有非凡的想象力,是個幻想類比法的大師。比如,100多年前還沒有收音機,其小說中的人物卻看上了電視。
二、綜攝法的實施過程
第一個階段:提出問題,分析問題。
創新就是不斷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廣告的主題就是提出的問題。這個問題可以是外界提出來的,也可以是創意小組自己提出來的。分析問題,就是對問題進行簡短的分析,先由專家對問題進行解釋和概要的分析,這個過程是將陌生的東西熟悉化(異質同化)。
第二個階段:模糊主題,類比設想。
主持人引導小組成員討論,將與問題本質相似的同質問題在會議上提出,而把原本的問題隱匿起來。將具體問題包含在廣義的問題中提出,營造一種可以使構思自發產生的條件,以引起廣泛的設想,從而激發創造力,然后使廣義的問題逐步清晰和具體化,最終完成創意。
第三個階段:自由聯想,無限延展。
這一過程可以視為一次遠離問題的“假日”,也正是綜攝法的關鍵所在。因為目標十分抽象,與會者可以對問題的討論進行延展。當某些見解對于揭示廣告主題有利時,主持人及時加以歸納、予以引導。這一階段的目的是在于使熟悉者陌生。
對上段抽象詞匯“引力”與“張力”展開類比聯想:
彈簧的伸縮、拉緊的橡皮牽引放飛的風箏;
編織中的毛衣、字符結構的離散;
線團的束縛、傷口的愈合。
上述的類似聯想還可以有更多,其目的是讓思維的鏈條松弛。
第四階段:架構互傳,牽強配對。
這一步有兩種做法,戈登的做法是把類比聯想的事物與主題牽強地進行配對,在這種情況下,通常會激發創意產生。而另一種做法是把兩種元素牽強地聯系在一起,同時展開幻想并與主題聯系起來。不管采用哪一種做法,小組成員均需要圍繞主題和類比元素展開討論和研究,直到找出表現主題的創意為止。這一階段由分而合的目的在于使陌生者熟悉。
針對聯想與主題進行鏈接:拉緊的橡皮筋可比喻為我們與家、與親人的關系――“拉得越開,彈得越疼”。牽引放飛的風箏可敘述為“放線――父母讓你闖世界;歸根――你讓父母享天倫”。“線團的束縛”延展為電話線纏繞雙腿,訴諸于“不要讓電話線絆住你回家的腳步”。其中許多類比現象,均可發展為廣告創新的立足點。
第五階段:實用配對,制定方案。
在此階段,要結合解決問題的目標,對上一階段類比聯想所得的啟示進行藝術、技術、經濟方面等可行性研究,將創意構思轉化為問題的解決方案,并將方案圖形化,擬定具體的廣告方案。
三、綜攝法運用案例
2008第六屆國際大學生DAF反皮草設計大賽,不要求作品中出現特定的文案,只需要設計者傳達以下理念:穿著皮草服飾是殘忍的行為,皮草是非時尚的,它們并非生活的必需品。經過分析,我們知道這是個很具體、明確的主題,是異質同化的過程。
主持人將與廣告創意本質相似的問題在會議上提出并討論,而把創意廣告的主題目標和具體要求隱匿。如將“穿皮草是殘忍的行為”抽象為“惡行”這樣一個沒有什么限定且抽象的詞匯,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讓思維更廣闊、更自由,打破思維的恒常性。
對“惡行”這個概念進行類比聯想,這是一個同質異化的過程。
“惡行”的類比聯想:賭博、搶劫、偷盜、謀殺、精神摧殘、歧視等。
與主題強行鏈接,如動物、屠殺、刀;動物、折散家庭、剝皮;動物、虐待、針刺等。
形成方案后,這一階段將鏈接的一些素材畫面化。圖形為一把獵刀,獵刀的刀面映射出一只流血動物。用刀、動物、血等畫面元素來控訴殘忍的行為。圖形為兩張全家福:第一張為動物的三口之家,第二張是爸爸、媽媽的位置為皮靴和皮包代替,暗示一個家庭中的爸爸、媽媽都被虐殺制成皮制品,深刻地揭示了人類對皮革制品的過分追求是建立在動物痛苦基礎之上的。兩個小狐貍在一個商店櫥窗前看著被制成大衣領子的媽媽,呼喚著媽媽回家的場景,以擬人化的手法呼喚人們反思殘忍的消費行為。使用同構手法,把一個可愛小狐貍的胡須用鋼針替換,畫面極富沖擊性,控訴人類虐待動物的行為。
也有一些廣告的主題本身就很抽象,如第三屆“東十西”海報大賽的選題“源”這個主題。這個主題很抽象,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不同的設計師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加以解讀,如文化思想方面:文化之源、愛心之源、知識是資源、人類起源、戰亂之源、同根同源、快樂之源、邪惡之源、文字之源、文明之源等。水資源保護方面:污染之源、生命之源、保護水資源、節約水資源等。其他資源:保護海洋資源、保護地球能源、保護綠色資源、保護環境、保護動物資源等。這些都可以當作成分主題。
“源”的類比聯想:母親、始祖、開端、發源地、三江源、資源、開始、淵源、黃河、炎黃、開天辟地、創始人、倉頡、受精卵、本身、本原、本來、太陽、水、雨、傘、樹木、光合作用、綠色生命、氧氣、進化等。
與上述分主題進行強行的鏈接:生命之源、本身、綠色生命、樹木;生命之源、水、母親;珍惜水資源、水、傘。
提煉成方案:以文字“本”為主要形象,將“本”下部的“一”劃作不同處理,形成了兩個字:“本”“木”,很巧妙地表達了森林是生命的根本的含義。以漢字“母”為視覺形象,將“母”字筆劃中的兩點和外形做形象化的處理,成為正負陰陽形水滴。用水滴、正負轉換、母親等幾個元素表達了水是生命源頭的概念。在雨中打傘,雨水經過傘檐灑落地面是常見的景象。但在雨中打著一把反向的傘,雨水收集傘中。這是現實生活中不可能存在的場景,卻能很好地表達珍惜水源的主題。
作為推動設計創意的手段,綜攝法最大的價值是在創意過程中,因其具有模糊主題的作用,避免了思維上的狹窄性,任思維在較為抽象的主題中運用類比,使創意的陌生感大增,有利于創意表現的新奇性,從而有效拓展了創意領域的廣度和深度。
(注:本文所屬課題為2009年度湖北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課題,課題編號:2009B107。)
參考文獻:
[1]劉道玉.創造性思維大綱[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茹存光.廣告設計的創意思維[J].科技咨詢導報,2007(1).
[3]張抒.圖形創意訓練方法之紙的聯想[J].中國美術教育,2007(5).
[4]張勇.廣告創意訓練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范漢成,涂志初.第三屆“東十西”大學生生廣告雙年展作品集[G].合肥:安徽美術出版社,2010.
[6]朱永明.從創意思維訓練到視覺語言的研究[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05(2).
[7]周培玲.創意是訓練出來的[J].互聯網周刊,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