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少數民族文化的意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昭通;中小學美術;少數民族;文化藝術
對接昭通是云南省下轄的市級行政區,聚居著回族、苗族、彝族等少數民族,擁有豐富的民族文化藝術,為中小學美術提供了大量的教育教學資源。云南昭通,尤其是當地少數民族地區的中小學美術教育,在教育工作者幾十年不懈的努力下取得了較大的成就,但較全國其他一些發達地區而言,昭通少數民族地區的中小學美術教育教學尚存在一些差距。為此,昭通中小學美術應積極與少數民族文化藝術實現對接。
一、昭通少數民族文化藝術與中小學美術對接的意義
中國歷史悠久,除漢族以外還有55個少數民族,這些民族在歷史長河中創造了豐富的民族文化藝術,書畫、泥塑、剪紙、雕刻等都是其寶貴的特色文化藝術。如,云南昭通地區的回族、苗族、彝族等少數民族人民創造了剪紙、挑花、刺繡、泥塑等特色文化。如果在中小學美術中滲透這些資源,在課堂上將兩者完美對接起來,就能讓學生從小接觸、感受、學習昭通傳統的少數民族文化藝術,促使他們在增長知識、拓展視野的同時發展認知能力,豐富審美體驗,培養他們熱愛家鄉、熱愛民族的信念,促使他們積極樹立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與此同時,少數民族文化藝術與中小學美術的對接,還能進一步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增加美術課程的內涵性、趣味性,從而加強對昭通少數民族文化藝術的充分開發、利用,讓學生理解其深刻的內涵,進而使少數民族特色文化藝術能通過中小學美術進一步傳承下去。
二、昭通少數民族文化藝術與中小學美術實現對接的策略
其一,構建中小學美術鄉土教材。昭通少數民族地區的學生從小就生活在濃郁的文化藝術氛圍中,對少數民族美術文化耳濡目染。如,苗族、彝族的一些小姑娘從六歲左右就開始跟著祖母、母親學習刺繡、挑花,十幾歲就開始準備自己出嫁時的刺繡嫁衣、嫁妝。所以,實現中小學美術與昭通少數民族文化藝術的對接,在美術課堂上為學生講解當地的美術文化,會使學生對美術學習更感興趣。因此,昭通要想改進中小學美術教育,就應積極依據各少數民族的文化藝術歷史編寫鄉土教材。如,在實際工作中,教育工作者應充分認識少數民族文化藝術的內涵、制作特點、美學意義及其與人之間的關系等,并注重將一些美術名作、少數民族民間藝術品等編入教材,使學生能通過鄉土教材更加深刻地了解、認識本民族、本鄉本土的文化藝術,并不斷提高審美能力,促進學生情操與精神的健康發展。其二,創設少數民族的教學情境。按照昭通少數民族地區中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身心發展規律,美術教師應認真挖掘、整理少數民族美術內容,在課堂上為學生展示大量的、學生容易接受的、色彩鮮明的少數民族文化藝術品,促使學生能近距離接觸、感受昭通少數民族的文化藝術。如,教師為學生布置一個昭通風情版畫作品展的活動,將一些富有少數民族特色的泥塑、樂器、刺繡等穿插在版畫作品展覽中,為學生營造濃郁的文化藝術氛圍;教師也可在畫室的墻面上為學生布置一些回族、苗族、彝族的刺繡圖案、樂器等藝術作品,以調節課堂學習氛圍,為學生創設充滿少數民族文化藝術風情的美術教學情境。此外,教師還應在條件允許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先進的教育信息技術,把體現昭通少數民族文化藝術的相關音頻、視頻等資料制作成多媒體課件,并通過課堂展示給學生,促使學生在教室內也能欣賞到昭通各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藝術,從而有效激發學生學習少數民族美術的興趣與熱情。其三,有機結合欣賞教學與實踐。通過欣賞昭通少數民族文化藝術之美,中小學生能了解當地傳統的手工藝表現題材和創作方法;通過了解本土傳統的少數民族美術作品,就能在創作實踐中逐漸形成判斷能力、審美能力。同時,學生在欣賞傳統少數民族美術作品過程中可按照不同的內容表達自己對少數民族文化藝術的看法,并學習使用美術語言將自己對少數民族文化藝術的強烈情感抒發出來,在拓寬眼界的同時增強鑒賞能力、表達能力。如,在美術欣賞教學中,教師將少數民族文化藝術引入美術課堂,并鼓勵學生積極實踐,表達對美的真實體驗,從而通過實踐掌握使用各種傳統工具的方法,體驗少數民族美術制作的樂趣,并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實踐自己的構思、創意等,逐漸增強學習自信。中小學美術教師應正視少數民族文化藝術的價值與魅力,積極實現它與中小學美術的對接,讓學生從嶄新的視角對民族文化藝術的內涵進行審視,并加深理解。結語在人類社會眾多的文化藝術中,美術一直是重要的瑰寶,是民族文化得以傳承的重要手段。作為教育系統的組成部分之一,中小學美術教學應加強對少數民族文化藝術的探索與研究,通過實現中小學美術與少數民族文化藝術的對接,讓學生感受少數民族文化藝術的無窮魅力,從而做好宣傳與傳承少數民族文化藝術的工作。
參考文獻:
[1]李小坤.中小學美術教育與民族特色文化關系.青春歲月,2013(24).
【關 鍵 詞】旅游開發 紅水河流域 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
紅水河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北部,為西江上游的別稱,自西而東橫穿廣西中部,全長659公里。至柳州地區象州縣石龍鎮與柳江匯合后改稱黔江,其流域面積達63162平方公里,約占廣西總面積的37.4%。這里聚居著壯、漢、瑤、苗、侗、水、仫佬、毛南等8個世居民族,有“民族長廊”之稱。該區域的少數民族文化豐富多彩,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眾多,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廣西紅水河流域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概況及旅游開發價值
1.概況。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在廣西紅水河流域,居住著壯、漢、瑤、苗、侗、彝、水、布依、仫佬、毛南、回、仡佬等12個民族。其中,壯、侗、水、布依、仫佬、毛南和仡佬等壯侗語少數民族世居在此。廣西紅水河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可分為民間文學類、民間舞蹈類、民間音樂類、民間手工藝類和民間節慶類。其中,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壯族劉三姐歌謠;民間舞蹈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壯族螞拐舞、壯族舂榔舞、瑤族長鼓舞、銅鼓舞、苗族蘆笙舞等;民間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壯族的“三頓歡”、侗族大歌和壯族師公戲;民間手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壯錦、瑤族服飾、貢川沙紙制作工藝和毛南族花竹帽編織工藝;民間節慶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壯族的螞拐節、三月三歌節和牛魂節,瑤族的盤王節和祝著節,苗族的苗年和蘆笙節,毛南族的分龍節,仫佬族的依飯節、走坡節和二月社。
2.旅游開發價值。廣西紅水河流域作為我國大西南一個重要的民族走廊,原生態民族文化豐富多彩,擁有數量眾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地域特色鮮明。加上喀斯特地貌地區特有的溶洞、崖灘和山色湖光,形成了一個特質突出的生態旅游區。該區域旅游資源豐富,資源的體驗性強,能開發成娛樂身心的文化旅游產品。
目前,廣西紅水河流域旅游發展的類型有:旅游城市、旅游縣、A級景區、風景名勝區、地質公園、森林公園、文物(建筑物)保護單位和旅游示范點。
二、旅游開發與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關系
對于廣西紅水河流域而言,處理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開發的關系,合理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既可以使該流域的旅游業具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又可以促進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
1.旅游開發本身要求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項重要的旅游資源,要發展旅游就要注意對其的保護。廣西紅水河流域在旅游開發的過程中,勢必要重視對旅游資源的保護工作。該區域的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其旅游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重視并做好該區域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保持其獨特性和多樣性,有利于當地的旅游發展。
2.旅游開發有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發展。古老的非物質文化的生息繁衍,靠的是人們的積極參與和主動傳承。隨著時代的發展,客觀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也在改變。依托旅游開發,把非物質文化遺產潛在的經濟價值開發出來,把資源轉化成為產品,使之走向市場,形成產業,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名度和被關注度。對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存環境中人對它的認同感、自豪感,吸引更多的人積極地繼承發展。對于旅游業而言,也可以在靜態的旅游景觀中增加動態的元素,增加旅游的吸引力,從而實現互動雙贏。
3.旅游開發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消極影響。在旅游開發的過程中,旅游者與旅游目的地居民之間相互影響,其中后者處于相對弱勢。隨著旅游者的不斷涌入,帶來了與當地截然不同的價值觀和行為習慣,沖擊著當地居民尤其是年青一代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隨著他們接受現代文明能力的增強,文化習俗卻在逐漸弱化。此外,隨著經濟的發展, 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民間風俗及文化習俗的外部大環境發生了變化。而為了滿足旅游發展的需要,該區域十分重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但這種投游客所好的保護方式,難免有流于形式之嫌。
三、旅游開發與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諧發展的途徑
如何趨利避害,既能讓廣西紅水河流域的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旅游開發所用,又能在發展旅游的過程中對其進行有效的保護,是擺在我們眼前的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
1.充分發揮政府的作用。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首先是人類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次才是旅游開發的一項重要資源。非物質文化遺產并不僅僅是屬于哪個個人的,而是一定族群的共同財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社會公共資源。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問題上,政府應該履行一定的義務,采取必要的措施,使之成為公共文化政策的一部分。而廣西紅水河流域大多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后,在旅游開發的過程中,政府的作用也比較重要。對于如何促使這兩者和諧發展,政府應當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科學制定旅游產業發展戰略。旅游產業發展戰略是政府對旅游目的地旅游業的發展規劃、資源開發與經營模式及開發步驟,尤其是對旅游資源的開發和旅游基礎設施、服務設施建設的總體指導、總量控制、宏觀調控的重要依據。政府科學地制定旅游產業發展戰略,做好旅游規劃,有利于從總體上把握旅游開發中涉及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部分,并以此為依據制定相關保護性的政策。
(2)多渠道籌措保護資金。搶救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鑒于國家和地方政府投入不足的現狀,如何多渠道吸引民間社會資金,已經成為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對此,我們應充分調動政府、社會兩方面的力量,建立相應的投資渠道和資金扶持機制,由政府發起,通過各種方式多渠道吸收民間的資金。
(3)開展專項的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是一項復雜而系統的工作,有很強的專業性和針對性。有效的保護應該是在對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準確了解的基礎上,有針對性的采取不同的保護措施,甚至設立專門的機構來主持和開展工作。鑒于此,基于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公共屬性,由政府來主持這項工作是最為合適的。
廣西圍繞“廣西紅水河流域銅鼓藝術”,制定了銅鼓藝術資源普查方案,設計和印刷了《廣西紅水河流域銅鼓藝術普查表冊》,在項目所在地河池市舉辦了“廣西紅水河流域銅鼓藝術普查”培訓班,培訓了河池市8個縣市區的文化館、文化站普查人員100多人。在東蘭、南丹、天峨、巴馬建立11個銅鼓藝術傳習館,在10所小學設立銅鼓藝術傳習班,建立了東蘭縣長江鄉蘭陽村周樂屯和南丹縣里湖鄉蠻降屯、化橋屯、化圖屯銅鼓藝術生態保護村。此外,還將重點建設劉三姐歌謠展示中心、三江侗族藝術傳承基地、京族文化展示基地、賀州瑤族服飾展示等基地。
2.重視社區的參與。在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中,對傳承人的保護是關鍵。這就需要全社會,特別是當地群眾的參與才能收到實效。紅水河流域大多屬于貧困地區,居民生活水平不高。在旅游發展的過程中,重視社區的參與,使得社區居民直接進入到旅游業的規劃、開發和經營中。同時,將旅游發展與新農村建設、扶貧等政策有機結合起來。確保社區居民在旅游開發與發展中得到切實而合理的利益,一方面能夠使得他們積極地投身于旅游的發展,利于旅游氛圍真實性的塑造;另一方面還能夠喚起他們對本民族文化的熱愛,增強他們保護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動力,從而自覺主動地對本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傳承和保護。
3.建立有效的利益協調機制。在發展旅游業的過程中,由于政府、企業、當地民眾以及游客等各利益主體的訴求不同,加劇了他們之間的碰撞,進而容易引發矛盾,這不利于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也不利于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要解決這一問題就要建立有效的利益協調機制,利用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合作共贏來達到旅游整體效益的最大化。
對于旅游價值鏈中,當地民眾屬于弱勢群體,應多加重視。一方面要重視他們對旅游業發展的意見和實際感受,另一方面要想辦法給予扶持。在進行旅游業發展的重大問題或敏感性問題方案的設計時,要重視對當地民眾意見的搜集。這對于重新審視旅游開發和發展中的問題,保障旅游業可持續發展有著積極的意義。
按照“合理而適當”的分配原則確立公正的利益分配機制。在利益分配中不回避少數民族聚居區旅游價值鏈上各參與者在能力和貢獻上的合理、恰當的差別。所謂“合理”就是指旅游利益分配能夠符合并滿足縣域絕大多數人的利益,尤其是當地居民的旅游參與利益獲得,有利于少數民族聚居區絕大多數人的生活改善和能力提高。而“恰當”則是指每個參與者以自己在參與旅游業過程中的能力、貢獻的差異,得到自己相應的利益回報。在此,當地政府應該特別力保貧困居民、低收入者的利益獲得,以實現社會的穩定與和諧。
特色鮮明的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旅游開發所需要的一項重要資源。要實現旅游的可持續發展,需要重視對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要求開發與保護并重。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植根于少數民族群眾,受制于外部社會大環境。對它的保護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和少數民族群眾的積極參與才能收到實效。要通過有力的政策及措施,鼓勵、引導和支持民間組織、社會各界及廣大少數民族群眾積極投身于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開發利用工作。
參考文獻:
[1]保繼剛,楚義芳.旅游地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72-105.
關鍵詞:少數民族文化;動畫;東鄉族
檢 索:.cn
中圖分類號:J04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2832(2015)01-02-0097-03
The?Application?and?Communication?of?Ethnic?Cultural?Elements?in?the?Animation?Art? Design, "Little-Known?Dongxiang", for?Example
XU Yuan-yuan, LI Wen-li, SHI Yi-ting, LEI Ting-ting, LU Zeng-lian, MA Xiu-lan(Nor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Lanzhou 730100,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hina’s ethnic minority culture is facing huge impact and unprecedented challenges. Accompanying the slowly disappearing of many characteristics of national culture, protecting and inheriting the national culture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Animation industry as a fast-growing emerging industry, has huge development space and potential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Animation will be abstract and profound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the simple and intuitive screen image by its unique form of expressi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each through lively activities attracts more and more consumer groups. Article mainly analyzes the spread of minority cultural elements in the animation design, as well as the cultural elements in the innovation way in the process of animation creation.
Key words :minority cultural; animation; the dongxiang nationality
Internet :.cn
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所在,是先輩們遺留的精神瑰寶,是人們思想觀念的集中體現,代表著一個國家的精神氣節。作為中華兒女我們有責任對傳統文化進行保護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具有延續性的特征,形成了豐富的內容,多樣化的內涵。只有找到人們喜歡的合適的傳播形式才能將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生活化、大眾化,為人們了解和接受。動漫作為傳播傳統文化的重要傳播形式,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具有重要意義。動漫產業正以其自身強大的優勢進入民族文化傳播的行列之中。它以千變萬化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的表現風格,在吸引觀眾興趣、感染觀眾情緒以及傳播動畫內容和思想的真實情感。將民族文化元素融入到動畫創作之中,不僅有助于豐富動畫題材和內容,更對國家文化和國家形象的傳播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一、民族文化元素在動畫設計中使用的必要性
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及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入,西方文化的不斷傳播,中國本土民族文化正被不斷地稀釋,少數民族文化更是受到巨大的沖擊。由于人們的關注點發生了轉移,導致在動畫創作中忽略了自身豐富的民族文化的運用,少數民族現行的生活習俗正隨著世代更替而逐漸消亡。好萊塢動畫以及日本動漫作品大量涌入中國文化市場,使得我國動畫電影在內容題材、造型、藝術深度等各方面面臨著挑戰。很多外國動畫作品靈活借鑒中國特色民族元素和題材,將中國神話傳說、功夫等特色民族元素融入到動畫創作中。把中國民族文化以動畫的形式包裝一新,推廣全世界,獲得巨額利潤,賺取中國人票房,做到了我國動畫工作者想做而沒有做的事情。這種現象也給我們敲醒了警鐘。
2008年夢工廠推出的《功夫熊貓》就是一個很好地例子,在這部影片中中國傳統元素無處不在,從角色造型到場景設計,從道具的使用到背景音樂以及中國精神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現。在影片中將中國功夫和大熊貓巧妙的結合是作為影片的一大亮點。功夫是中國獨有的一門傳統元素,在影片中卻表現的具體可感,生動形象的呈現在觀眾眼前。熊貓作為中國的國寶,是中國文化符號的象征,本身具有笨拙、可愛、憨態的特點,動畫制作者又賦予它饞嘴好吃的特點,為影片添加了很多笑點,大大增加了影片的趣味性。在中國文化中烏龜向來被看做長壽的象征,擁有者無窮的智慧,給人以超凡脫俗的感覺。影片中的烏龜大師正是迎合了中國的這種精神理念,他具有超人的智慧、豁達的胸襟、還能未卜先知,任何時候都表現出一幅泰若自然、高深莫測的神態。影片中的五大高手也是一大特色,虎、螳螂、鶴、蛇、猴等形象并不是制作者隨意安排的而是結合中國傳統武術虎拳、螳螂拳、鶴拳、蛇拳、猴拳特意塑造。這樣就把抽象的“中國功夫”進行了高度概括和具象化。影片的開場進行了一場“龍斗士”的選拔,“五大高手”所暗含的中國傳統武術就潛移默化的進入了觀眾的頭腦,是一種娛樂而不是說教。
中國歷史文化悠久,文化資源寶庫豐富,對于動畫創作有著不可估量的的發展潛力,但是動畫創作者必須清楚的認識到,對于民族文化的傳承,并不是一味的對傳統文化樣式和表現形式進行照搬照抄,而是應該將傳統精神融入現代創作的思維理念,在保持傳統精髓的同時迎合大眾的口味。動畫傳播不是教條式的說教而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讓人們在輕松娛樂的狀態下感受傳統文化精神。
二、民族元素在動畫中的運用對傳統文化傳播的意義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動畫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歡。與此同時動畫產業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豐富多彩的、風格各樣的動畫片大量涌現。但是,無論如何發展,它都是一種傳播媒介離不開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傳播。動畫越來越成為一種流行文化,特別是作為民族文化傳播的載體,它為豐富的文化資源和博大的文化精神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視覺窗口。因此,在動畫中運用傳統文化元素就會使傳統文化隨著動畫的傳播而得到擴散。例如動漫作品《鄭成功》,它的取材是中國明末福建沿海,民族英雄鄧成功的故事。在整個作品中展現著大量的閩南沿海的自然風光和人文風情,將中國民族傳統的優良品質發揮額淋漓盡致。
大家都知道日本動畫越來越來受到人們的喜愛,而日本動畫的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立足傳統進行創新,像《幽靈公主》《千與千尋》《紅豬》等一系列優秀作品無不折射著日本傳統文化。影片《幽靈公主》中男主人公阿西達卡生活的村落便是取材于日本真實存在的一個民族部落,其主人公的服裝造型、生活風俗都體現了現實生活民族的原貌。在《千與千尋》中宮崎駿把日本民族元素抽象成了各種鬼怪造型,如無臉男、還有光顧油屋泡澡的各種神靈,體現了日本大和民族對神靈的信奉。《龍貓》里的龍貓和煤炭精靈,《幽靈公主》里的樹靈精和山神獸,雖然沒有太多的對白和復雜的情節卻能吸引大量的觀眾,讓世界人們在娛樂的同時更加了解日本文化。
中國是一個擁有多民族的文化大國,各民族文化相互影響相互滲透才形成了如今我們燦爛的中華文明。我們擁有豐富的民族題材資源,但現階段中國動畫將少數民族元素運用到動畫中創造出經典的較少。一方面很多動畫創作者對少數民族文化不了解。各民族宗教、傳統文化的不同,無法深入其中領悟文化內涵,盲目的追求形式化,過于刻板。另一方面歐美、日韓等流行元素的輪翻沖擊,使年輕的一代人對傳統文化已經產生了距離感。在進行動畫創作時,提煉民族文化之精華,把優秀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把少數民族元素,如:民族服飾、傳統民間音樂、民族傳說靈活運用到動畫創作中,不僅可以豐富各民族地區的人民娛樂精神需要,而且能夠傳播和保護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
三、動畫短片《你不知道的東鄉族》創作過程
我們的動畫短片名為《你不知道的東鄉族》用一種簡潔、輕松、幽默的方式來介紹東鄉人們的風俗習慣、人文風貌。在動畫短片中我們用一種詼諧的語言講述了東鄉族的發展歷史、生活習俗、婚嫁禮節。讓觀眾以一種清新愉快的心情走進東鄉族,了解東鄉族的風土人情。
在《你不知道的東鄉族》人物造型制作中人物大多使用較為簡練的線條,背景大多使用明度較高的純色背景,給人以簡潔明快的效果。人物造型在提煉少數民族元素方面主要參照了東鄉族的外形特征。男人喜歡戴平頂軟帽,有白的,也有黑的,但并沒有太多講究,只是花紋會不同。衣服為長袍、男性有腰帶。東鄉人民的衣服花紋多,但是顏色多為青、藍色或藏青色。婦女的蓋頭分黑、綠、白三種顏色,顏色也隨著年齡改變,七八歲戴綠蓋頭,婚后戴黑色蓋頭,老年戴白色蓋頭。所以蓋頭的顏色就是她們身份以及年齡的官方認證。在制作中把人物的五官抽象為點和線,這也是動畫具有超越現實性的特征。
東鄉族的婚嫁習俗還是具有較多講究的,畫面會以父母高堂而坐來表現: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結婚之前男女青年是不得謀面相談的,大多通過媒人中間傳話。畫面會用夸張的形式來表現傳話過程的復雜和趣味性。結婚后新郎還要到廚房去“偷”一件炊具,象征掌握烹調技術,讓新娘心靈手巧。畫面將展示一個滑稽蒙面小偷的形象來表現這一習俗。接著畫面會展示新娘哭著拉拉面的場景代表第二天晚飯,新娘要下廚搟長面,稱“試刀面”。將復雜的傳統習俗用簡單的畫面來表現增加了趣味性,更能吸引觀眾。
我們通過這些詼諧有趣的畫面來表現東鄉族的風俗習慣、人文風貌,讓人們能更好地認識了解東鄉族。最重要的一點是短片中出現的情節都是我們熟悉或經歷的事物,有參照,并不是虛構的情節。我們采用的是一種有趣的方式,對東鄉族進行科普解說,以簡潔的畫面給人以最直接的傳達,動畫中還融合了民族說唱,民族方言等元素。短片具有時間短、速度快、語言詼諧有趣等特點,符合現代年輕人的口味。讓他們休閑娛樂的同時了解東鄉族人們的傳統文化。這也是《你不知道的東鄉族》創作的鮮明特點,這個動畫短片并不像傳統的動畫片一樣講述一個完整的故事,或者套用一個神話傳說傳達一種理念,而是采用一種現代人的思維觀念、以現代人喜歡的流行文化方式來呈現東鄉族人們熱情好客,尊老愛幼,樸素醇厚的情深面貌。讓更多的人了解東鄉族,也為東鄉族文化的傳播起到一定作用。
四、結語
在經濟信息一體化的今天,若要大力弘揚本民族傳統文化,只有汲取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成果,充分將本民族文化中的藝術精髓與時代精神相互融合,用創新的演繹方法,再加上巧妙的動畫表現技巧,才能將優秀的中國傳統民族文化傳承與弘揚下去。在制作動畫時,要充分將文化的傳統元素與要表達的主題思想進行對比,而且要結合時代特色,創作出全新的角色與故事,豐富文化產業。只有在繼承和挖掘民族民間文化的同時,將創新性、民族性、世界性和時代性的高度統一,才能用傳統文化創造新的時尚潮流。保留經典,給觀眾耳目一新的審美感覺,從而引發觀眾的興趣,使文化、商業達到雙贏。若要動畫片適應現代這個高速發展的環境,時代特色與優秀傳統文化精髓,兩者缺一不可。
參考文獻:
[1] 尼?巴音查汗.少數民族元素在動畫創作中的借鑒及應用[D].北京:中央美術學院,2012
[2] 張昭陽.動畫創作中對民間文化元素的挖掘與創新[J].電影文學,2009
一、廣西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情況
廣西是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區,世居民族有漢、壯、瑤、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個,此外還有滿、蒙古、白、藏、黎等其他民族成分。在常住人口中,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37.18%,少數民族人口總數在全國居第1位,其中壯族人口占總人口的31.39%,壯族是中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全區有12個民族自治縣,包括龍勝各族自治縣、金秀瑤族自治縣、融水苗族自治縣、三江侗族自治縣、隆林各族自治縣、都安瑤族自治縣、巴馬瑤族自治縣、富川瑤族自治縣、羅城仫佬族自治縣、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大化瑤族自治縣、恭城瑤族自治縣;58個民族自治鄉。此外,廣西還有97個國家民委組織申報命名掛牌的“中國民族特色村寨”。廣西歷來重視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對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傳統文化、建筑景觀、生態環境、民族風情等具有重要價值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了修繕和保護,為民族文化遺產的開發利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廣西入選的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大都是人居環境優勢、經濟發展迅速、民族風情濃郁、生態環境優良、人居環境優美等特征。在國家大力發展旅游及相關產業的背景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發展正迎來了最好的時機。
二、廣西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文化遺產旅游開發的適宜性分析
首先,廣西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旅游開發提供了重要的資源。廣西少數民族村寨文化遺產種類豐富、形式多樣、范圍廣泛,其中已經開發形成自己獨特的旅游產品包括:包括織錦、刺繡、陶瓷、竹編和芒編在內的各色工藝品;具有民族特點的壯族干欄式建筑、侗族風雨橋、鼓樓等民族建筑;壯族的三月三歌節、瑤族的達努節和盤王節、苗族的踩花山、仫佬族的走坡節、侗族的花炮節,以及別有風味的打油茶等充滿著濃郁的民族風情的節日活動,都深深地吸引著眾多的游人。
其次,廣西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文化遺產無形的提高了旅游資源的附加值。多姿多彩的少數民族特色傳統突顯了特色村寨的獨有魅力。如果沒有這些文化遺產,其旅游吸引力將大打折扣。
最后,廣西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文化遺產提升了旅游開發的品牌,不僅吸引大量游客前來觀光休閑度假,同時還吸引了大批的客商前來投資,為特色村寨文化遺產的 保護與開發提供了大量的資金。
三、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文化遺產旅游開發的適宜性評價
(一)基本原則
1.以人為本
旅游開發的目標是實現對特色村寨文化遺產的保護,實現社區居民的發展。因此,在旅游開發的規劃、建設和完善過程中,必須充分尊重當地社區居民的利益訴求。社區居民參與到旅游開發的各個環節,有助于提升他們對文化遺產價值和意義的認識,從而形成保護的文化自覺意識,對文化遺產地旅游的可持續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
2.因地制宜
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文化遺產的種類不同、保護級別不同、特色也有差異,在適宜性開發評價的過程中,必須根據時空分布、利益主體異質性、產業特色等方面對相應的指標適當加大權重。
3.整體開發
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文化遺產是一個區域內整體的旅游資源,文化遺產依托當地的生態、環境、文化和居民。因此,在旅游開發的過程中,必須把它們當成一個整體開發形成一個景區或景點,同時在規劃范圍內合理布局各種基礎設施、建筑風貌,形成文化遺產與旅游開發的統一和諧,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
(二)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國內外對于旅游資源的評價體系構建方面已經有了很多研究,并且建立了較為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但是尚未發現有對于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文化遺產旅游開發進行適宜性評價的研究。根據廣西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文化遺產特點,結合旅游開發現狀,初步構建了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文化遺產旅游開發適宜性評價指標體系(表1所示)。
(三)評價指標權重確定
為了準確確定廣西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文化遺產旅游開發適宜性評價因子的相對重要性,通過打分法確定各指標權重。指標體系構建以后,以問卷的方式征求相關研究領域專家,共發出問卷50份,收回42份,有效率84%。然后運用層次分析法,獲得一二級指標各評價因子的權重(表1)。
(四)綜合評價模型建立
u價指標和權重確定后,需要對各指標進行定量化處理,采用模糊記分法對各評價指標進行賦值(表2)。
經過加權計算,可以得出少數民族村寨文化遺產是否適宜發展旅游,適合開發何種旅游產品及適合程度的評價結果。綜合評價模型為:
R=∑WiwSi
式中,R為評價因子綜合得分;Wi為評價因子的權重,Si為指標的得分。
黎族同胞日常生活以大米為主食,輔以玉米、木薯(甘薯)。一般一日三餐,均是粥。他們生活習慣是“愛稀不愛干”,這與當地天氣炎熱有一定關系。普遍是把飯煮熟后,用冷水沖成稀飯,平時不喝水,用飯米湯解渴。
黎族所吃稻米分為粳米和糯米,平時做飯用的多為粳米。粳米的質量甚佳,“其米粒大色白,味頗香美”。糯米多用于節日或喜慶時制作糯米團或包粽子,但更多的是用于釀制糯米甜酒。
特色的飯食是烤竹筒飯。其制法是:首先截取一節竹筒(用嫩竹,要直要粗,底部留節),然后放入精米(最佳的米是當地產的山蘭香米),再加上適量的水,便放在火堆上慢燒細烤,待竹筒里的水烤沸之后,在竹筒的頂端加蓋(塞以木塞或樹葉),繼續邊烤邊翻,直至聞到一股飯香味為止。飯熟后,稍候片刻用刀子把竹筒輕輕地破開,就可以用飯了。特點是:飯粒松軟,味道特別,爽而不膩,老少皆宜,既有米香味又有竹香味,因而黎胞稱之為“竹筒香飯”。烤飯時如果加點野味,如野豬肉、鹿肉之類,并拌入上等醬油、精鹽,其味就更美,堪稱黎家的佳肴,也是招待賓客的“高級餐”。平日,黎胞上山打獵或墾山,多不回家吃飯,往往就在山上以烤竹筒飯為餐。
黎族過去多采摘山蕨、草菇、竹筍及其他野茶佐餐。近年種植蔬菜已日漸增多,此外還種植花生、芝麻等油料作物。家家戶戶養牛、養豬、養狗,肉食以牛肉、豬肉為主,兼以取野豬、野禽、蛇、田鼠為食。牛大都在外野放,每戶都有自己的木鐸,掛在牛脖子上作記號。牛群是家中財富的象征,不易宰殺,只有遇到大喜事時才宰殺。殺豬也是如此。
黎族多居住在山林地帶,老鼠很多。山上有山鼠,田中有田鼠,樹上有松鼠,家里有家鼠。除認為家鼠不潔凈不吃外,而將其他鼠都當作美味。黎胞上山下地,必定腰掛鉤刀腰籮(用藤編織的小籮),看見老鼠要追捕。捉到之后,放在篝火里一燒,刮凈毛,放在腰籮里帶回家中,除去老鼠內臟,或烤,或煮,即可讓孩子們美食一頓。
此外,黎胞家家都有腌制食物的習慣。例如將魚和嫩玉米一起切細,加鹽放入瓦罐中腌5~6天,就可以煮吃。罐里的咸水汁可長時間保留,再行腌制,認為此汁時間越久,腌的菜越咸香可口。腌泡成的酸菜,黎語稱為“南沙”,一般多用野菜腌泡。采下能吃的野菜,剝去根須老葉,用清水洗干凈,加上牛骨、豬骨或其他獸骨,放適量生鹽,一起入增中密封發酵。經過長時間腌泡的野菜,酸味濃烈。俗語說:“一家吃‘南沙’,全村都聞到。”
黎胞男子嗜好煙酒,婦女喜嚼檳榔。酒,在黎族人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逢年過節,遇紅白喜事,歉待親友,無不喝酒,而且喝得越多越高興。俗語說:“黎胞喝酒,喝醉為榮”。因此,黎家一般都會釀酒。其自釀之酒多以糯米或山蘭香米為原料。先將米浸透,然后蒸成千飯,晾干后放進用芭蕉葉裹封在吊籮里,接著用水泡散酒餅,按一定比例,將酒餅水倒進吊籮內拌勻,籮口用芭蕉葉密封,水從吊籮底的小孔內流出。經過幾天的發酵,便沁出一股芳香的酒味。這時,便用盆子放在吊籮底下,接一滴一滴流下來的酒汁,是為“酒滴”。再過6-7天,酒就釀成了。這種酒叫“酒蜜”,是敬請客人的最佳飲料。喝酒時,大家圍坐著,將酒罐置于面前,各以細竹管插入吸吮。此酒多加水;中淡,喝多了也不易醉。
關鍵詞:當代中國;少數民族節日;中國傳統文化;文化交流;國家文化建設;地位;意義
中圖分類號:G03 文獻標識碼:A
2009年9月29日,在國務院第五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指出:“要大力增強我國各民族對中華民族的歸屬感、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對偉大祖國的自豪感。”其中,“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一句意義非常深遠。我國是一個多民族構成的統一國家,其中少數民族節日文化遺產非常豐富,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55個少數民族中,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節日,且大部分民族都擁有多種節日。隨著國家政策導向及文化保護與發展的需要,少數民族的一些節日已經被批準為國家級或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彰顯我國文化多樣性與社會和諧的重要表征。
一、少數民族節日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民族節日是一個民族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的、具有一定意義的、并在固定日期舉行慶祝或祭祀儀式的日子。中國少數民族節日與自然界季節更迭、祈求豐收、崇敬英雄、談情說愛、傳統習俗、等有密切的關系,包括民族傳統服飾、飲食、歌舞、儀式以及各種獨特的風俗習慣等傳統文化在節日中得以集中體現和生動展示。在節日中,各民族對自我的文化和社會進行反思并加以界定,個體由此獲得對本民族歷史和傳統的一種認知和認同,社會生活也因此得以重新整合。
由于中國各民族大雜居、小聚居的分布特點,使得民族節日在促進各族人民相互溝通、彼此尊重、共同團結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少數民族節日已成為中國傳統節日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節日類型及其關系
中國各少數民族由于不同的生存環境、歷史發展和文化傳承關系,節日類型多種多樣,表現出各不相同的特點,并在節日的形成、發展、變遷以及規模、形式、象征等方面體現出諸多層次的關系。
1.類型
中國各少數民族節日眾多,具有不同的類型。依據節日的根本特征以及節日活動的主要內容,可以將少數民族節日分為農事性節日、宗教性節日、紀念性節日、娛樂性節日、融合性節日等五種基本類型,但這些節日類型并不是截然分離的,而是會出現某種層面上的交叉與重合,比如某些農事性節日中,可能帶有的成分,也可能給民眾帶來休閑與娛樂。
其中農事性節日多有祈望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六畜興旺的寓意。農耕方面有開秧門、迎新谷、吃新米、敬牛、慶豐收等許多少數民族共同的節日。林業方面有密枝節(彝族)、護山節(彝族)、山神祭(羌族)、祭山神(布依族)等節日。牧業方面有鄂溫克族的“祭吉雅奇”(祭牲畜神),蒙古族的馬奶節、打馬印,藏族的雪頓節,裕固族的剪馬鬃等。漁獵方面有高山族的豐漁祭、獵祭,鄂溫克和鄂倫春族的“米特爾”節(貯備越冬肉食),白族的祭烏節,苗族的蝦子節、殺魚節,瑤族的干巴節,京族的海神條等。副業方面有滿族的祭老把頭,彝族的采藥日、景頗族的采革節等。與農事相關的節日亦占整個民族節日數的三分之一左右。
宗教性節日以宗教祭祀為主要內容,多帶有祈望平安、幸福、關愛的特點。除了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在我國部分少數民族中帶來的影響之外,其他一些原生性宗教也有一系列的相關節日,如在中國北方深受薩滿教影響的蒙古族、裕固族、赫哲族等民族的節日,由于參加活動的人數較多而成為了全民性宗教節日。宗教性節日的一個重要特點,是這些節日已成為民族風俗、民族習慣、民族特點和民族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不管是信教的還是不信教的群眾都可能參與到節慶活動之中。
紀念性節日主要是紀念重大歷史事件和重要歷史人物或英雄人物的節日。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歷史和人物,并為紀念這些歷史或人物而規定了特別的日子。比如中國眾多少數民族都舉行的端午節就含有追悼屈原的內容,此外,還有苗族的“羊馬節”、怒族的“仙女節”、侗族的“薩瑪節”等。
娛樂性節日是為了進行休閑娛樂活動而設定的節日,多以群眾聚會、游藝、歌舞等形式舉行,同時具有為青年男女年提供社交機會、促進民間商貿活動的功能,包括花腰傣的“花街節”、白族的“三月街”、蒙古族的“那達慕”、藏族的林卡節、苗族的姊妹節和蘆笙節、侗族的踩歌堂等,都屬于娛樂性節日的范疇。
除了上述節日之外,尚有眾多的融合性民族節日,這些節日常與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與日常需求有關,其形式各異,具有多方面的特征。如以衛生健康為目的的朝鮮族“流頭節”、傈僳族的“澡堂會”、藏族的“沐浴節”等;以宣揚敬老愛幼為目的哈尼族和朝鮮族的老人節、彝族的娃娃節、納西族的牧童會等。此外還有一些專門為商品交易所設定的民族節日,如壯族的藥市、納西族的“棒棒會”、白族的三月街以及各地的一些廟會等。
(1.陜西學前師范學院,陜西西安710100;2.西安體育學院,陜西西安710068)
摘要:我國地域廣闊,南北地理環境、氣候變化差異很大,形成了具有不同地域特色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不同的民族和地域孕育出了風格迥異的民間文化,這些特色鮮明的風俗、文化和情感表達方式凸顯出“一方水土孕育一方人”的獨特個性。本文主要闡述了如何以“絲綢之路經濟帶”為契機對少數民族體育文化資源進行開發。
關鍵詞 :“絲綢之路經濟帶”;少數民族體育;文化資源;開發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04.068
中圖分類號:G8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1580(2015)04—0145—02
基金項目:1.西安市社科規劃基金課題,課題編號:14P34,課題名稱:西安體育文化對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體育產業影響及對策研究。2.陜西學前師范學院科研基金課題,課題編號:2014QNRS094,課題名稱:西安體育文化對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影響及對策研究。
收稿日期:2014—11—12
作者簡介:王繼康(1980— ),男,陜西漢中人。陜西學前師范學院人事處,講師,碩士,研究方向:體育教學與體育文化。
程娟(1980— ),女,陜西咸陽人。西安體育學院研究生部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體科學。
一、“絲綢之路經濟帶”上少數民族的傳統體育項目
回族主要分布在寧夏、甘肅、青海、新疆、河北、河南、山東、云南等省區。回族的傳統體育項目主要有武術、抱小腰、掰手腕、扭擔、摜牛、斗牛、趕羊跑、木球、踏腳等。
蒙古族主要聚居于、黑龍江、吉林、遼寧、新疆、甘肅、青海等省區,在寧夏、四川、云南等地也有散居。蒙古族的傳統體育項目主要有賽馬、摔跤、馬術、賽駱駝、射箭、套馬、布木格、沙塔拉、打布魯等。
維吾爾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維吾爾族具有歷史悠久、種類繁多、內容豐富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包括射箭、摔跤、馬上技巧、騎射、賽馬、馬球、達瓦孜、夏合麻特、叼羊、武術等。
哈薩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木壘哈薩克自治縣和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還有少數居住在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薩克族自治州和甘肅阿克賽哈薩克族自治縣。其傳統體育項目主要有賽馬、姑娘追、摔跤等。
土族世代生活在青藏高原東北部、祁連山南麓,聚居在青海的互助土族自治縣、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縣和甘肅天祝藏族自治縣等地。土族的傳統體育項目主要有輪子秋、拉棍、拔腰等。
保安族主要聚居在甘肅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少數散居于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和青海循化縣。保安族的傳統體育項目主要有射箭、賽馬、打五槍、抹旗、抱腰、甩拋尕等。
二、以“絲綢之路經濟帶”為契機促進少數民族體育文化的發展與旅游資源的開發
(一)促進少數民族體育文化發展的動因
在歷史延續中經過選擇性傳承所形成的體育文化體系被稱為傳統體育文化。一個民族從事的體育運動、交往、習俗等活動就是這個民族的傳統體育文化,其濃縮著民族習俗的特有內涵,記載著一個民族的歷史與過去,例如:我國民間的端午賽龍舟、火把節斗牛等習俗都具有極為豐富的傳統體育文化內涵,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傳統的產物,其內容反映了一個民族的精神追求和心理特征。體育文化是“現代”和“文明”的代名詞,是展示一個民族特色和綜合實力的有效載體,也是能使一個民族富強、強大的工具。傳統體育文化是展現一切體育現象和體育生活的一種特殊文化現象。在經濟、文化全球化的今天,中國傳統體育文化必須謀求更好的生存與發展空間,實現中國傳統體育文化的現代化。
(二)促進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與旅游資源開發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少數民族眾多,其體育文化和旅游資源尤為豐富,這些地區有著得天獨厚的人文景觀和民族自然景觀,為我們開發少數民族體育文化市場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我國少數民族的傳統體育文化在社會、政治、經濟、文化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是一個民族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中華民族經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少數民族體育文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從內容、形式、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方面都對少數民族旅游資源的發展和更新起到了促進作用。少數民族地區山清水秀、植被豐富,風景迷人,在這些地區開展傳統的體育文化活動,其吸引力、觀賞性和娛樂性都很強。通過開展少數民族特有的武術、賽馬、射箭、毽球、摔跤、龍舟、叼羊、搶花炮、秋千等體育項目,參賽者和旅游者既能體驗到體育運動項目帶來的樂趣,又能感受民族風情和自然風光。民族體育項目優點較多,可以滿足不同性別、年齡、職業的參與者的各種身心需要,起到緩解工作壓力、增長知識、陶冶情操、鍛煉身體的功效。在湖光山色迷人、民俗風情濃厚、令人流連忘返的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結合自然風光開發傳統體育文化產業非常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可以讓體育文化活動和旅游的效果倍增。
(三)加快促進地區經濟發展
利用民族體育這一文化遺產,對其進行開發、保護和利用,可以帶動地區旅游業的發展。可以在節日期間開展民族體育項目,吸引大批游客參加節日慶典,并游覽地區歷史名勝古跡。在藏族沐浴節、賽馬節時,布達拉宮接待了不少游客,凡到拉薩的人,沒有不去參觀布達拉宮的。對于少數民族地區來說,民族體育是其旅游業中頗具代表性的民族特色文化。
(四)穩定是實現少數民族體育文化和體育產業發展的有力保障
西部地區是我國少數民族的重要聚居區,少數民族在整個西北地區都有分布,而且人數較多,如藏、回、蒙、維吾爾、哈薩克等民族集中分布在西北地區。漢族與少數民族分布呈現明顯的“大雜散、小聚居”的狀態,整個西北地區都有少數民族的活動,因此,西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等與他們有著密切的聯系。所以,“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民族關系較為復雜,宗教氛圍濃郁,該地區的社會安全穩定與宗教因素、民族因素相交織,同時,也成為影響全國社會安全穩定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國的社會不穩定現象多發生在“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少數民族地區,這與該區域內的民族構成、宗教文化、民族文化和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有關。在歷史上,“絲綢之路經濟帶”地區社會的不穩定大多是由社會階層的剝削制度引起的,相當一部分是由于民族文化、宗教文化、體育文化導致的。由于各民族之間都存在各自的民族特性以及歷史遺留下來的事實上的不平等,因此,不可避免地會產生社會不穩定現象。而該地區社會不穩定現象的發生必將在全國范圍內產生不良的影響,因此,保持我國“絲綢之路經濟帶”地區的社會穩定有利于國家的團結、穩定和發展,有利于經濟的發展,更有利于實現少數民族文化資源的發展。
總之,“絲綢之路經濟帶”上分布的少數民族有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體育資源,濃厚的少數民族風土人情和源遠流長的宗教文化有著獨特的文化內涵,具有地域性、主體性、廣布性,并且還具備了自然資源、民族文化資源、人文地理資源與民族體育資源良好的配置結構和合理組合。因此,應弘揚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展示民族風采,使民族體育資源向產業規模化、系統化發展;同時,促使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資源的經濟性、探險性、健身性、娛樂性、觀賞性、競技性聯動效應發展。這是民族地區優勢文化經濟資源新的增長點。
[
參考文獻]
[1]楊芳.陜西農村體育與新農村建設和諧發展之研究[J].陜西教育(高教版),2013(11).
[2]黃梓東.新形勢下海南少數民族體育文化發展思考[J].貴州民族研究,2012(4).
[3]陳振勇.我國少數民族體育文化研究熱點問題分析與展望[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4(1).
[4]袁音,任蓮香,楊天慶.甘肅省少數民族體育文化的傳播特征及其變遷[J].西北民族研究,2012(4).
關鍵詞:民族文學/文學批評/邊緣化
無疑,從中國少數民族文學概念的構成,到當代一大批少數民族作家的崛起,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在半個世紀里書寫了中國歷史上從未有過的輝煌篇章。但是,當我們把中國少數民族文學投放到整個中國文學和文化全球性的語境中,就會發現中國少數民族文學依然邊緣化的現實,看到中國當代少數民族文學批評在當代文學批評中的缺席,感受到建構中國少數民族文學批評的意義。
一
事實上,一種文化一旦處于邊緣,便不可避免地處于弱勢。雖然這種文化或多或少地保留著自己的話語權,但這種話語往往成為被忽略乃至被淹沒的“少數者”聲音。
中國當代少數民族文學在半個世紀的發展中,涌現出了一大批作家,蒙古族的納·賽音朝克圖、巴·布林貝赫、瑪拉沁夫、敖德斯爾、扎拉嘎胡、鮑爾吉·原野、江浩、白雪林、郭雪波、鄧一光,維吾爾族的阿·吾鐵庫爾、鐵依甫江·艾里耶夫、祖農·哈迪爾、柯尤慕·圖爾迪、祖爾東·薩比爾,壯族的韋其麟、陸地、華山、韋一凡、馮藝、鬼子,藏族的饒階巴桑、伊丹才讓、降邊嘉措、扎西達娃、阿來,白族的曉雪、景宜,滿族的老舍、柯巖、胡昭、舒乙、葉廣苓、趙玫,回族的高深、張承志、郭風、霍達、石舒清、馬瑞芳,彝族的李喬、吉狄馬加、祿琴,土家族的孫建忠、李傳鋒,鄂溫克族的烏熱爾圖,達斡爾族的額爾敦扎布、孟和博彥,納西族的楊世光、沙蠡,瑤族的藍懷昌,苗族的向本貴等等。這些作家在詩歌、小說、散文等領域創作了一大批在國內外很有影響的作品,把中國當代少數民族文學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和層次。特別是當我們把這些作家的作品作為民族文化傳承和積累的一種范本,還原于它們所屬的民族文化系統和民族文化語境時,許多在主流文化語境或他者的文化價值系統中不被注意的文化價值便會立即凸現出來(事實上,任何一種文學文本只有在自己的文化系統或文化語境中,它們的藝術生命力才能得到完整的呈現)。
但是,當我們把當代少數民族文學投放到整個中國當代文學的大的語境下,便不難發現:相對于主流文學而言,處于明顯弱勢地位的各少數民族文學受民族文化傳統、地域和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仍然處于各自為戰的自我發展、自我循環的狀態之中。而且,各少數民族文學間的交流也非常緩慢,各少數民族文學還沒有形成一種真正具有凝聚力和號召力的文學理念,更沒有形成中國當代少數民族文學創作整體上的強勢。因此,當某一位少數民族作家創作出產生較大反響的作品時(如阿來的《塵埃落定》、趙玫的《從這里到永恒》),我們很少或者沒有意識到這是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的收獲,從少數民族文學創作的整體高度來界定其意義,而僅僅將之視為某個民族文學的收獲,因此,其所具有的改變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弱勢和邊緣地位的意義和影響便被大大削弱和降低。另一方面,一些少數民族作家在取得最初的成功后,不但沒有認真思考和認識民族文化和自己的民族身份在創作成功中具有的重大作用,從而在接續下來的創作中進一步強化,反而忽視了自己在作品中鮮明的民族身份。特別是在躋身于主流文化后,有些少數民族作家丟失了自己的民族身份,從而使他們作品的民族性逐漸消失,如蒙古族作家郭雪波后期以《大漠狼孩》為代表的沙漠小說。雖然這些作品表現的依然是他所熟悉的民族生活,但郭雪波已經不是從原有(如《沙狐》)的蒙古族民族文化的角度來進行審視,而是從湮沒自己的那個文化系統,或者從主流文化價值系統的需要出發來進行展示,因此,他的小說雖然可以被冠以“生態文學”的美稱,但卻遠離了自己的民族生活和民族文化系統。所以,對于這一類作家來說,民族僅僅具有符號的標記意義,而喪失了應有的文化的指示功能,其對少數民族文學發展的作用便可想而知。
二
來自少數民族經濟、文化弱勢和邊緣化現狀的客觀原因,特別是少數民族文學發展內部的諸多原因使當代少數民族文學處于一種弱勢和邊緣的地位。這種弱勢和邊緣地位不僅使中國當代少數民族文化對外闡釋受到阻礙,而且也使中國當代少數民族文學在與主流文學和主流文化進行對話和交流中處于被誤讀的尷尬處境。
我們知道,不同民族、不同類型的文化間的交流和對話應該是一種雙向闡釋和平等對話的關系。但是,在當下的全球化語境中,我們所看到的卻是強勢文化或者主流文化對弱勢文化或者邊緣文化居高臨下的闡釋。由于這種闡釋是從強勢文化的文化系統和價值體系出發,而不是從所解讀和闡釋的對象自在的文化系統和文化傳統出發,因此不可避免地會發生誤讀。
可以說,中國當代少數民族文學從一開始就處于強勢話語居高臨下的闡釋和誤讀之中。
以蒙古族當代文學為例。50年代,以瑪拉沁夫、敖德斯爾、朝克圖納仁、朋斯克、扎拉嘎胡為代表的小說家們,用自己的創作向人們展示了內蒙古草原文化,引起人們的注意并得到文壇的廣泛贊譽。客觀地說,在當時,這些小說在藝術觀念和表現手法上與同時代漢族作家相比,都存在著明顯的差距。但是,人們對這些小說藝術形式上的缺陷卻表現出了極大的寬容。原因一是蒙古族文化相對于主流文化而言本來就處于被同情、被寬容的弱勢和邊緣地位,二是這些草原文化小說表現出來的陌生化的異質文化風景滿足了人們對異質文化的期待視野。人們關心的并不是這些小說的藝術形式,而是這些小說中的另類文化景觀——草原文化的特征、草原自然風光和蒙古族特有的民俗等等。
再如,作為中國當代少數民族作家中的幸運者的烏熱爾圖,他的小說《一個獵人的懇求》、《七岔犄角的公鹿》、《琥珀色的篝火》都曾產生過很大的影響。但是,與其說是這些小說的藝術觀念和表現形式,倒不如說是他在作品中展現的鄂倫春原始形態的文化景觀滿足了主流文化對鄂倫春原始文化的陌生化期待視野。因為,對于一個依然處于原始社會形態之中的民族,其文化的邊緣和弱勢是顯而易見的。但是,正是這樣一個民族卻產生了利用現代主流話語系統進行創作的作家,而且他的作品展示了地地道道的鄂倫春原始文化的陌生圖景。
作者的民族身份以及小說中的文化景觀在某種程度上比他的小說本身更加具有吸引力。
也正因為如此,人們不但可以接受他的作品,而且,最苛刻的評論家也會原諒他們作品表現形式和創作理念上的某些不足。因為,對于主流文化和“他者”的閱讀期待來說,處于弱勢的少數民族文化畢竟是一種異質文化,雖然這些文化處于邊緣,但大都有自己的傳承歷史。有些少數民族文化在歷史上曾經有過強勢文化的歷史記憶,如蒙古族文化、契丹文化、藏族文化、滿族文化、回族文化等等,這些記憶在某種程度上深深地刺激著主流文化的心理,使他們對這些文化的發展史以及這些異質文化的本真形態產生強烈的解讀欲望。而正是這些民族作家極具民族特色的創作滿足了“他者”對邊緣和弱勢文化陌生化的期待視野。
事實上,一旦文學閱讀進入到符號下面的文化層面,特別是當閱讀進入到從一個文化系統和價值體系的“鎖孔”來審視另外一個文化系統時,誤讀便不可避免。對于與主流文化存在著非常大的差別的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當前狀況來說,誤讀主要表現在對民族民俗的誤讀上。
我們知道,民俗是一個民族文化的活化石。任何一種民俗,都是這個民族審美心理和生命情志的物化形態。在一個民族的民俗中,我們能較清楚地看見這個民族文化的始初的真實面貌。但是,民俗也是一個動態的發展系統,有些民俗保留至今,而有些民俗則已經隨著文明的進步成為民族文化和民族歷史乃至民族精神的胎記儲存于民族文化的記憶體內。所以,對民俗的誤讀直接導致對整個民族文化的誤讀。以草原文化為例,在許多人那里,只要一提及草原,便是天蒼蒼野茫茫,蒙古包勒勒車;一提起蒙古族生活,便是逐水草而居,茹毛飲血,大碗大碗喝酒,大口大口吃肉,一提起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必定是粗獷豪放。本來是鮮活的、多樣的、復雜的民族生活和民族性格,被抽象化和凝固化了。特別是在目前的草原風俗旅游中,在許多所謂的民俗村,讓本來已經不再穿蒙古袍的蒙古人穿上蒙古袍,讓已經騎上摩托車的蒙古人放下摩托再騎上馬,讓本來不住蒙古包的蒙古人再住進蒙古包,讓早已開上了拖拉機的蒙古人再趕上勒勒車等等,以此來滿足游客的獵奇心理。這種現象在本質上是對民族文化的悖論式、悲劇式的文化展示,這種展示一方面表現出弱勢文化對強勢文化的逢迎,另一方面則加大了弱勢文化與強勢文化的差距,從而加重了誤讀的程度。
在少數民族文學創作中,以及那些以表現少數民族生活為題材的作品中,同樣存在著類似民俗文化旅游中的誤讀現象。80年代末描寫藏族生活的小說《亮出你的舌苔或空空蕩蕩》遭到查禁,原因是作者違反了黨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對藏族生活進行了歪曲的描寫。但是,從某種意義上,這部作品除了作者對黨的民族、宗教政策缺乏了解外,最主要的是對民族文化(民俗)的肢解式誤讀。這種把具體的民俗從民族文化的傳統和體系中肢解出來,從“他者”的文化系統和價值出發進行的“闡釋”和“創造”,對民族文化造成了巨大的損害。
眾所周知,民族文化是由多種文化因素組合而成的完整的生命系統,正如努濟所說:“由一個民族在他們集體的努力下所形成的某種生活方式,并進而構成他們的整個環境。它是他們的藝術,他們的科學以及他們的社會機構的總和,包括他們的宗教和禮儀系統……
(文化的)價值觀經常體現在人們的歌謠、舞蹈、民間故事、繪畫、雕刻、儀式和慶典當中。“
①在文學創作中,這些因素往往能夠成為最能體現民族文化特質的內容。但是,如果我們把這些藝術形式從民族文化的系統中孤立出來,而僅僅從其表層意義上去體會它的審美意味,或者從“鎖孔”去窺視以獲得陌生的趣味和刺激,就會造成對民族文化的肢解式誤讀。遺憾的是,這種誤讀現象并沒有引起人們的充分重視。相反,在很多時候,我們非常容易陶醉于來自主流文化的喝彩而忽視自己的弱勢和邊緣地位,身處邊緣卻意識不到邊緣,使我們在很多時候漠視了誤讀的存在。
轉貼于 三
應該說,中國當代少數民族文學邊緣化和被誤讀的現狀,給當代少數民族文學批評提供了廣闊的施展空間。但是,當代少數民族文學的邊緣化也決定了當代少數民族文學批評在中國當代文學批評中的缺席和邊緣化特征。在當下的文學批評中,我們很少聽見來自少數民族自己的聲音,很少看見那種鮮明的民族文化立場和民族身份。如,在新時期涌現出來的一大批作家中,張承志、烏熱爾圖、扎西達娃、阿來、鮑爾吉·原野、梅卓、向本貴等作家可以說是少數民族的驕傲,但是有意味的是,對他們的評價大都是來自于主流的。或者說,對這些作家出現的文學和文化意義上的界定,不是來自于作為主體的少數民族文學批評,而是來自于非少數民族文學的主流文化。特別是,在這些批評中,我們不但可以感受到主流文化對邊緣文化居高臨下的闡釋,而且還可以感受到主流強勢話語對這些作家作品民族文化意義的漠視。
比如,在對阿來的小說《塵埃落定》的研究中,我們發現,大多數的研究文章都對小說中陌生化的民俗以及小說獨特的第一人稱外視角的敘述方法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但對于小說民俗和敘述表象下的深層的民族文化價值卻缺少深入系統的研究和評析。或者說,研究者只注意到了小說對民族文化的表現,并沒有注意到為什么這樣表現,也就是說,并沒有真正深入到藏族文化的系統之中,從藏族民族文化心理的角度來闡釋小說中的人物性格和人物行為。因此,這部小說雖然可以因為自身邊緣化的題材而獲獎,但對這部小說在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史以及中國當代文學史上出現的意義的研究卻遠沒有開始。再如,郭雪波沙漠系列小說的被關注,也不是因為其中的文化內涵——那種深植于小說中的蒙古民族特殊的自然觀念和與自然的關系,而是其中的生態意義迎合了主流文化對生態的現實的功利的關懷。
需要指出的是,這種緣于另一類文化的需要而對少數民族文學的誤讀批評,有時會改變一個民族作家的創作走向和選擇,使其最終喪失自己的民族文化身份和民族文化立場。曾經以《太陽部落》獲得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的藏族作家梅卓,在自己的創作取得成功后有過這樣一段頗有意味的話。她說,自己所屬的創作群體過去一直被界定在少數民族作家范疇內。少數民族作家對寫作的文學意義認識不夠,也被認識得不夠。比如自己,事先并未想寫一個民族的作品,但作品出來,馬上被界定是民族的,把文學的意義給忽略了、掩蓋了。這里,梅卓把自己向主流文化靠攏的渴望和改變自己的民族身份和文化立場的迫切心情表露得一覽無余,我以為,這種心跡無疑會改變她以后的創作方向,盡管她對藏族文化有著深厚情感。再如郭雪波后期的沙漠系列小說中對草原文化進行展示時文化身份的轉換和對主流文化需要進行迎合的鮮明的功利色彩,說明他的小說已經完全離開了草原文化的母體,變成了符合主流文化需要的自娛性的寓言或者童話。其實,無論是梅卓還是郭雪波,也許他們并沒有意識到,他們的價值并不在他們對文學形式的把握和張揚,而恰恰在于他們小說中的民族文化底蘊,倘若他們真的割斷了自己與民族文化的血脈,他們的創作生命也便宣告終結。這種結局既與少數民族文學批評的缺席有關,又與主流批評對少數民族文學的誤讀有關。
在少數民族文學批評的內部,與少數民族民間文學和古典文學的研究相比,當代少數民族文學的批評力量相對薄弱,沒有真正形成自己的批評隊伍和批評群體,少數民族文學批評和理論研究在某種程度上落后于當代少數民族文學創作。而且,各少數民族文學批評也都處于分散狀態,缺少真正意義上的中國當代少數民族文學批評的批評理念,這首先表現在對當代少數民族文學概念的邊界以及內涵的界定上。
我們知道,中國當代少數民族文學應該是除主體民族(漢族)以外中國各少數民族文學創作的總和。某一個個體民族的文學創作具有三層意義,一是對本民族文學發展的自身狀況和內部規律而言,它具有的個體意義;二是對整個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的發展而言,它所具有的位置;三是在中國文學以及世界文學的整體中,它所代表的中國少數民族文學整體價值和影響。對一部少數民族文學作家作品的研究和分析都應該在這三種意義的背景下展開。也就是說,評價一部少數民族文學作品,既要從它獨特的民族屬性出發來評價他在本民族文學發展中的地位和價值,又要把它投放在整個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的背景中,去界定它在中國少數民族文學整體格局中的影響;同時,還要將其視為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對人類的獨特創造,確立其對中國文學和世界文學的貢獻。只有這樣,才能完整準確地把握其價值。
但是,在當下的少數民族文學批評中,作為整體的少數民族文學的概念常常被個體民族文學的概念取代,如蒙古族文學、藏族文學、壯族文學、白族文學等,人們很少從中國當代少數民族文學的整體高度來審視個體民族作家和作品。這使相當一部分少數民族作家和作品的價值和意義被消解和淡化。此外,在當代少數民族文學批評中,缺少清醒的批評意識,有些批評者對民族文化特別是批評對象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傳統缺乏深入的研究和了解,難以對民族文學的個例進行深入的文化分析和準確的藝術定位,對少數民族文學創作中諸如作品的民族意味、民族表達尤其是作為作品活的靈魂的民族精神的張揚和重塑等關鍵和共性問題,缺少應有的關注。更不能以一種全球性的視野來審視民族文化,界定本民族文化和所批評對象的文化傳統在全球文化格局中的地位。往往就作品論作品,就作家論作家,處于表面和平庸的闡釋狀態,不能給作家以一種明確的方向性導引,缺乏那種通過一部作品或者一位作家透視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的理論穿透力。因此,作家很難從批評中受到啟迪。特別是當一些少數民族作家的創作贏得了主流文化的認同,而這些作家又恰恰對自己創作成功原因缺少十分清醒的認識,表現出對民族文化的疏離傾向時,或者說,當作家迫切需要批評高屋建瓴的定位和引導時,批評卻常常處于失語和缺席狀態(如對阿來、梅卓這類作家)。這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影響了中國當代少數民族文學批評在繁榮和發展少數民族文學中應有的作用和在中國當代文學批評領域的影響。
四
最大限度地消除對邊緣文化的誤讀,改變少數民族文學和文學批評的弱勢地位,不僅是弱勢文化對強勢文化的自覺抵抗,也是擴大少數民族文學的影響和繁榮少數民族文學的必然要求。而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明確自己目前的話語地位和文化處境,應該承認自己相對于主流文化的弱勢地位,應該承認當前少數民族文學批評在整個中國當代文學批評領域中弱勢地位和邊緣化的現實。因此,中國當代少數民族文學批評在承擔對民族文化正確解讀時,應該構建自己獨立的批評話語,應該具有一種人文精神和開放、現代的學術品格,應該追求自己獨立的學理精神,這是中國當代少數民族文學批評改變自己邊緣狀態和完成自己文化承當的必由之路。
消除誤讀現象發生的可操作性策略是把中國當代少數民族文學文本還原到該文本產生的“文化語境”之中去審視和考察。文化語境(Culture Context )是文學文本生成的本源。
從文學發生學的角度說,“文化語境”指的是時空中由特定的文化積累與文化現狀構成的“文化場”(The field of Culture)。這一范疇有兩個層面的內容。其一是指與文學文本相關聯的特定文化形態,包括生存狀態、習俗、心理形態、倫理價值等組合而成的特定“文化氛圍”;其二是指文學文本的創作者(有意識或無意識的創作者,個體或群體的創作者)
在這一特定“文化場”中的生存方式、生存取向、認知能力、認知途徑與認知心理和認識方式,以及由此達到的認知程度,此即是文學創作者們的“認知形態”。構成“文學發生學”
的“文化語境”分為“顯示本民族文化積淀與文化特征的文化語境”、“顯現與異民族文化抗衡與相融合的文化語境”和“顯現人類思維與認知共性的文化語境”三個方面。任何一種文學的文本都是在這樣的語境中產生的。②只有我們把文學文本還原到這樣的三維文化語境中,我們才能夠準確把握文學文本中具體的文化形態與該文本所依存的文化母體的關系,才能夠從民族文化這面鏡子觀照出具體文學文本的真正內涵,才能讓作家看見自己的優勢和現實,從而修正自己的創作路線。這一點,不僅對已經嶄露頭角、具有發展潛質的作家如阿來、石舒清、向本貴、鬼子、沙蠡等人非常重要,而且對提升整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水平都至關重要。
當然,我們不能不看到,在全球化的語境中,僅僅把少數民族文學中的作家作品投放到具體的文化語境還遠遠不夠,中國當代少數民族文學批評在自身體系的建設中,不應該是封閉的,而應該是開放的形態,應該在激活自身最具生命力的因素的同時,向異質文化求發展。
在某種意義上,向異質文化求發展不僅僅是為保護本土文化的純潔性而選擇的文化抵抗策略,同時也是發展自己的民族文化,改變自己民族文化弱勢和邊緣地位的必然途徑。因此,我們在注意到中國少數民族文化與主流文化的強弱差異,承認少數民族文化的發展速度和影響力被邊緣化的現實所阻礙的同時,還應看到兩種文化(或多種文化)間的對話可能和“和而不同”的全球化趨勢。
文化的融合,在全球化的語境下,不再可能是一種文化對另一種文化的同化,而作為“少數者”的邊緣文化的發展之路也并非只有被同化的一條路可走。事實上,真正的全球化語境下的兩種文化的碰撞并不是單向的,而是一種雙向的闡釋和平等的對話。對中國少數民族文化而言,各少數民族間的異質文化的對話和交流也尤為重要,這不僅有助于不同民族間的了解和溝通,而且會使中國當代少數民族文學批評獲得激活和整合少數話語的機會,為建構自己的批評話語準備好文化基礎。
在這一點上,相同的文化背景、共同的文化地位以及共同的政治語境(國家的民族政策和國家對少數民族經濟、文化的扶持)為各少數民族文化間的對話和互補提供了內部和外部的雙重可能。
中國當代少數民族文學批評,首先應該是各少數民族文學批評的整合;應該是在統一的少數民族文學概念下的統一的批評話語和批評理念指導下的批評;應該是中國當代少數民族文學批評視角下不同少數民族文化傳統的現代轉換和重新審視以及戰略性的重組,而不再是“人自為戰,村自為戰”的游擊式的;應該是以整體的姿態與外部異質文化進行對話和交流。
只有這樣,才能提升中國當代少數民族文學批評的自身活力,才能獲得走出邊緣和改變弱勢的強大實力。實踐證明,從捍衛民族文化的純潔性的善良目的出發的自我封閉,其結果必然是更加邊緣化,并最終在誤讀聲中喪失民族文化的生命。
中國當代少數民族文學的開放性是指其對當代全球文學理論的借鑒、吸吶和在全球化的文化格局中對自己的位置的確立。魯迅先生在發展民族文化上的拿來主義思想值得我們深思。
但這絕不是后殖民主義文化理論中的少數者的生存策略,而是全球化語境下發展民族文化的必然趨勢和必然要求。
此外,樹立獨立的學理精神是開放、現代的中國當代少數民族文學批評的內在品格。中國當代少數民族文學批評不僅面對自己民族的作家,對他們的創作進行總結、評價和指導,同時還負有民族文化傳播的重任,負有使自己的批評話語強勢化的終級目標。這樣,中國當代少數民族文學獨立的文化視野和學術目標便成為其學理精神的重要方面。同時,中國當代少數民族文學批評的學理精神還表現在對少數民族文化的自我揚棄上。
眾所周知,每一種文化都有自己的傳統,都有自己自在、自律的生命系統。每個民族都依附于一定的文化母體。在歷史上,民族的存在往往通過爭取民族生存權力和發展權力的斗爭這種“硬件”來得以證明。民族文化則是民族身份的一種標識。雖然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的某一特定語境下,民族文化表現出不同的發展形態,然而,任何一種文化都會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而發展。當一個民族找到自己依附的文化母體,當一種民族文化形成自己自在、自律的系統,對這個系統的維護與捍衛便仿佛是與生俱來的本能。正如法儂例舉的那樣:“例如在造型藝術領域,本土藝術家期望不惜一切代價創作一件民族的藝術作品,他把自己關起來,循規蹈矩地悉心復制全部細節。這些藝術家盡管徹底研習過現代技法,參加過當代繪畫和建筑的主要潮流,但是他們拋開外國文化,否認外國文化,動手尋找真正的民族文化,十分珍視他們所認為的民族藝術的不變原則。但是這些人忘記了思想形式及其依賴的養料乃至現代信息技術、語言、服飾等已經辯證地重組進人民的心智,殖民時期起保護作用的那些不變的原則現在正經歷著巨大的變化……期望創造藝術真品的藝術家必然認識到民族的真實首先是他的現實。他必須繼續前行,直至找到未來知識出現的地方。”③這種情形只會導致文化的封閉,而不利于文化的發展。事實上,接受一種文化觀念容易,而對自我的否定則很難。對于中國當代少數民族文學批評來說,我們要做的不僅是要找到“知識出來的地方”,同時還要敢于對現實和傳統進行否定。后殖民主義文化理論中有一句話值得借鑒:少數者要否定霸權者要先對少數者進行否定。敢于否定自己民族文化者,才是民族文化的真正捍衛者。當然這種否定并不是對民族文化的簡單拋棄,更不是從“他者”的強勢文化體系或“鎖孔”出發對另一種文化否定和同化。而是站在全球化高度對民族文化內部那些阻礙民族經濟發展和文化進步的惰性因素和陋敝內容進行排除。20世紀二三十年代魯迅對國民性格和中國文化中的封建因素的批判和否定精神,以及由此產生的對文化發展的推動已經給了我們很好的例證。
如果說對自我的肯定和對本土文化的解讀是針對主導文化對弱勢文化的同化進行的抵抗和自我張揚,那么,對自我的否定同樣是對自我境界、品格提升的重要手段。這與主流文化對弱勢文化的誤讀式的否定和同化企圖不同。這種對民族文化內部的“壞死部分”的大膽否定也是中國當代少數民族文學批評學理精神的組成部分。
當然,我們必須看到,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畢竟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和文學傳統的多民族文學的結合體,其內部的分散和每一個個體民族的文化系統和文學傳統的差異是一種客觀現實,加之相對于主流文化的彼此相同的弱勢地位給整合少數民族文學帶來了一定的難度,但我以為,這并不足以改變中國當代少數民族文學由分散走向集中,由局部走向整體的歷史趨勢。況且,中國少數民族文學本來就是統一的中國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文學創作還是文學批評,它們的繁榮與否對整個中國文學的繁榮都會產生重大影響。特別是在全球化語境下,提升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和文學批評的整體水平,不僅是繁榮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的必然選擇,同時也是發展中國文學的必然要求。對此,我們別無選擇。
注釋:
①凱圖·卡特拉克:《非殖民化文化:走向一種后殖民女性文本的理論》,阿卜杜勒·R.詹姆罕默德、戴維·洛依德:《走向少數話語的理論》,第457頁,載于《后殖民文化理論》第457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
②參見嚴紹《“文化語境”與“變異體”以及文學的發生學》,《多邊文化研究》第一卷,第84-85頁,新世界出版社,2001年4月版。
關鍵詞:少數民族 特色村寨 保護 發展
為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推進民族地區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建設,從2009年起,國家民委與財政部開展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試點工作。
一、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保護與發展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的工作
(一)現實意義
我區少數民族的人口分布,主要在少數民族聚居的民族村寨。這些民族村寨,在產業結構、民居式樣以及風俗習慣等方面都集中體現了少數民族經濟社會發展和文化的特點。民族村寨是傳承民族文化的有效載體,是發展特色經濟的寶貴資源。但在農村發展過程中,部分地區破壞少數民族傳統建筑風格和生態環境的現象時有發生,少數民族村寨的特色急劇消失,因此,做好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和發展工作,在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發展、脫貧致富的同時,搶救和保護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傳統和文化遺產刻不容緩。
支持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是推動我區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建設的重要內容。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具有塑形、鑄魂、提氣,彰顯民族特色的現實意義。開展這項工作,有利于加快我區少數民族聚居村脫貧致富步伐,實現經濟發展和民族文化傳承、生態保護相協調;有利于總結和推廣不同民族、不同經濟文化類型地區特色民族村寨保護與發展的成功模式和經驗,推動我區的新農村、新牧區建設。
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在我區要堅持以“現代文化為引領”,倡導現代文化和新疆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相結合,挖掘各地區、各民族的文化特色,激發少數民族活力,努力實現新疆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
(二)學術意義
開展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試點工作,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進行的一項具有學術價值和指導意義的工作。
其學術價值在于,這項工作具有開創性。學術界雖然對生態博物館、民族生態村、文化生態保護區等進行過調查研究,但是還沒有形成系統的理論和方法。如果把納入保護與發展的民族特色村寨作為個案,對其進行深入的研究,從中總結出帶有規律性的理論、方法和實踐原則,并以此來指導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將極大地豐富民族學、建筑建材學、政治學、生態學等學科的理論和方法。
其指導意義在于,通過在實踐中總結經驗教訓,探索不同地區、不同類型的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的模式和路徑,可以為今后的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工作提供指導。
二、新疆開展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應堅持六項原則
(一)準確定位,規劃先行的原則
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在確定自身保護的對象、發展的主導產業時,要進行科學論證,因地制宜,準確定位,重點保護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鄉土建筑和文化。同時,要根據自身的特色和優勢,結合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科學制定村寨的保護與發展規劃,并嚴格按規劃執行,有效避免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工作中出現盲目性、隨意性甚至破壞性的問題。
(二)保護為主,發展第一的原則
在保護和改造特色民居中,在設計風格上應保留少數民族建筑風格,充分體現少數民族的典型特征;在建筑用材上,則突破傳統的條條框框,堅持現代性、節能型與環保性原則;在布局上,強調實用性原則,與現代生活需要相適應;在傳承和保護特色文化中,堅持繼承與創新相結合。既挖掘整理、妥善保護少數民族傳統文化遺產,又深入研究和挖掘民族服飾、民族習俗、民族歌舞等少數民族文化的表現形式和載體,把以民風、民俗、民情為特點的人文景觀與秀美迷人的自然景觀有機結合,以民族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為龍頭來帶動當地少數民族村寨的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
(三)產業主導,協調發展的原則
產業是帶動少數民族村寨穩定脫貧、逐步致富、持續發展的根本支撐。要始終堅持把培育和壯大少數民族村寨的特色產業作為少數民族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的重中之重來抓。在規劃和建設中,要根據這些村寨地理位置、交通和人力等資源條件來選擇主導產業,比如旅游業、傳統手工業、種植業和綠色食品加工業等,在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形成以特色產業、旅游服務業、運輸物流業、觀光農業和文化產業為支柱的特色產業,有效保護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民族特色和生態環境,并努力實現富民富村,可持續發展的根本目的。
(四)保護傳承與創新相結合的原則
要特別重視傳承和創新,要通過家庭、社區、學校等載體傳承弘揚民族文化,通過創作文藝作品、開展文體活動、開發民族特色飲食和手工藝品等形式提升民族文化,傳播民族文化。民族文化記憶不夠完整的少數民族特色村寨,要通過學習和移植等方式予以恢復。
(五)體現特色與突出重點相結合的原則
特色就是優勢,特色就是資源。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在規劃和建設中,必須充分體現自身的特色,利用特色和優勢打造自身的品牌,發展主導產業。
(六)政府引導,村民主導的原則
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是一項全新的事業,也是牽涉到許多方面的事業。據了解,我區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實施一年來,有些縣市出臺了一系列傾向政策,安排了不少的專項資金,并統一指揮、宣傳發動、組織實施,充分發揮了統籌協調、組織指導作用。但是,也有一些縣市還沒有行動起來,試點村發展層次還有所不同。因此,在此項工作中,還需要當地政府及民族工作部門繼續積極參與和加強引導,比如,把這項工作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歸口到相關部門直接管理,幫助村民擬定和實施保護與發展規劃,給予經費上的支持等。同時,要充分尊重村民的主體地位,注重聽取少數民族群眾的意見,在統一思想認識,取得群眾認可的基礎上,村民把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真正作為自家的事來辦,是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試點工作能否成功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