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丁香婷婷妞妞基地-国产人人爱-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麻豆-国产人成-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91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生態環境污染治理41工程范文

生態環境污染治理41工程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生態環境污染治理41工程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生態環境污染治理41工程

第1篇:生態環境污染治理41工程范文

我市是一個典型的資源型城市,傳統的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長方式曾給**經濟發展造成資源利用率低、環境污染嚴重、產業單一等突出矛盾。近年來,市委、市政府把環境污染治理作為“5523”發展思路需破解的難題之首,強化措施,不斷加大污染減排力度,實施了水泥粉塵、市區煤煙污染、城市飲用水源等一系列污染治理工程,關閉了22條污染嚴重的水泥生產線和100多個“五小企業”,淘汰水泥落后產能近200萬噸,城市氣化率達到80%,飲用水源有效保護。去年全市上下克難攻堅,強化結構減排、工程減排、管理減排三項舉措,COD排放量比20**年削減2.4%,SO2排放量比20**年削減3.88%,工業粉塵排放量比20**年削減9000多噸,空氣質量二級以上優良天數296天,較20**年增加20天。20**年市委、市政府又把污染治理列入民生十大工程,集中力量和財力重點解決。今年的污染物減排目標是:化學需氧量控制在8220噸、比去年減少234噸,削減2.8%;二氧化硫控制在18550噸,比去年減少792噸;削減4.0%;工業粉塵控制在6****噸,比去年減少2600噸,削減2.0%。這是全市環境保護的主線,也是必須完成的剛性指標、考核指標和“一票否決”指標。各級政府、各有關部門要以生態文明為指導,以污染減排為主線,以四大工程為重點,強化措施,落實責任,嚴格考核,全面加強環境保護工作,堅決完成污染減排目標。

一是實施藍天工程,不斷提高大氣環境質量。按照省政府《**市水泥企業污染治理實施方案》,關閉**、**等企業的5條濕法旋窯生產線,淘汰落后產能100萬噸。繼續重點加大藥王山周圍和210國道水泥企業污染治理力度,落實治理方案,加強日常巡查,嚴厲打擊偷排、超排等各種環境違法行為,確保年底全市水泥企業實現達標排放。加強華能**電廠、鋁廠自備電廠等重點排污企業監管,嚴格落實各項脫硫措施,確保二氧化硫減排目標完成。進一步深化市區煤煙污染治理工作,堅決取締城市周邊違規煙煤銷售市場,推廣天然氣、水煤漿等清潔燃料,新增天然氣用戶3000戶,完成24臺燃煤鍋爐的冶理改造任務。抓好散戶居民燃用煙煤問題,為使用型煤和無煙煤的困難群眾實施取暖補貼,減少煙塵排放。加強建筑工地管理,減少施工和道路揚塵污染,20**年全市空氣質量好于二級天數要達到266天以上。

二是實施碧水工程,確保城市飲用水源安全。突出抓好沮河、柳灣和西河水庫三個城市飲用水源地環境保護工作,堅決關閉飲用水源二級保護區內的所有直接排污口。北市區污水處理廠要進一步完善污水管網,加強運行監管,提高污水處理率。新耀污水處理工程要加快建設,力爭今年有重大進展。新耀垃圾處理工程要集中力量,精心組織,確保一期工程建成達標運營。沮河上游陳家山、下石節、崔家溝等三個煤礦9月底前要完成污水治理設施改擴建工程,生產廢水和生活污水要全部入網、集中處理、達標排放。耀州區、印臺區政府要加強沮、漆河水源保護力度,建立健全生活垃圾收集、清運系統,做到日產日清。環保部門要強化監管,及時掌握水質變化情況,推行飲用水源地水質定期信息公告制度。加強對水源保護區和化工等高危行業的污染隱患排查,制訂相應的應急預案,建立健全飲用水源保護區突發環境事件預警體系、應急反應體系,積極防范各種污染隱患,確保群眾飲水安全。

三是實施生態保護工程,努力遏制生態系統功能退化趨勢。完成全市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的編制工作,制定我市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加快**兩個省級自然保護區建設,完成自然保護區的詳細規劃。做好宜君縣國家級生態示范縣建設驗收準備工作,力爭通過國家正式驗收。以51個新農村建設示范村和“創衛”確定的41個城中村、衛生村為切入點,加快村莊道路、綠化、亮化、垃圾收集等工程建設,集中開展“三堆六亂”整治活動,提高環境衛生質量。加強農村環保監管,禁止工業污染向農村轉移,開展規模化畜禽養殖污染治理,全面完成土壤污染調查任務,引導農民合理使用化肥、農藥、農膜,控制農村面源污染。

第2篇:生態環境污染治理41工程范文

1我國畜禽養殖業造成的環境污染嚴重

全國第一次污染源普查數據顯示,2007年中國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小區、專業戶)的畜禽糞便和尿液產生量達到2.43億t和1.63億t,COD、TN、TP的排放量分別占農業源排放總量的96%、38%和56%,占全國排放總量的42%、22%和38%[1]。畜禽養殖已經對水、氣、土壤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對農業生產安全和人居環境質量造成了潛在威脅。畜禽養殖已經成為部分水體水質惡化重要污染源,有關研究表明太湖、滇池和巢湖水體總污染負荷中來自農業面源污染的TN、TP貢獻不容忽視,其中畜禽養殖污染占有較高份額[2]。據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糧農組織資料,動物傳染給人的人畜共患的傳染病至少有90多種[3]。

2美國畜禽養殖業環境管理政策

養殖業與農業污染導致美國3/4的河道和溪流、1/2的湖泊污染,養殖業污染治理已經成為美國環境政策關注的焦點[4]。

2.1美國畜禽養殖業環境管理政策特征

(1)點源與非點源治理結合。美國通過立法將養殖業劃分點源性污染和非點源性污染進行分類管理,專門設有非點源性污染的管理部門,制定了非點源性污染防治規劃。點源性污染的防治是經過收集和處理技術使污染物達到國家污染物排放許可。美國的非點源性污染主要是通過采取國家、州和民間社團制定的污染防治計劃、示范項目,良好的生產實踐推廣、生產者的教育和培訓等綜合措施科學合理地利用養殖業廢棄物[5]。(2)推崇農牧結合發展模式。美國十分注重通過農牧結合來化解養殖業的污染問題。美國的大部分大型農場都是農牧結合型的,從種植制度安排到生產、銷售等各個方面都十分重視種植業與養殖業的緊密聯系,而且是養殖業規模決定著種植業結構的調整,養殖業與種植業之間在飼草、飼料、肥料3個物質經濟體系形成相互促進、相互協調的關系,養殖場的動物糞便或通過輸送管道或直接干燥固化成有機肥歸還農田,既防止環境污染又提高了土壤的肥力[6]。(3)提供高額財政補貼資金。目前美國資金補償主要包括農業稅收、信用擔保的貸款、農業養殖補貼、財政轉移支付以及補償等。一是稅費補償,對集約化畜禽養殖場產生的廢棄物和農作物秸稈征收廢物稅;二是財政撥款補償,設立專項財政資金支持養殖污染治理;三是養殖污染環境責任保險補償,通過環境投保的方式,由保險公司運作的強制環境責任保險、自愿環境責任保險制度[7]。

2.2美國畜禽養殖業環境管理的法律法規體系

美國制訂了嚴格細致的法律體系防治養殖業污染,涉及到行政管理、經濟刺激和產業優化等各個領域,主要法規和要點內容見表1。

2.3美國畜禽養殖業環境管理資金投入現狀

美國養殖業污染防治資金絕大部分來源于聯邦財政和州財政,但農場主也承擔了部分費用,其資金投入結構以引導性和激勵性資金為主,依靠具體項目完成資金投放。2002—2007年,美國農業法案的支出達到970億美元(如果計算緊急撥款等支出,總支出為1050億美元),未來5年里的農業支出將會降低到870億美元。2002年和2008年《農場法案》都要求項目60%的資金支出用于解決飼養業造成的水土資源污染問題。2005年的項目資金中,關于養殖業水土資源保持的支出占項目總支出的73%,合同數占當年合同總數的70%。政府對于農戶和農場主的直接補貼銳減,其中廢棄物治理的補償也在逐年下降。其中,2005年、2008年和2009年分別為243.96億、122.38億、116.34億美元。2007年得到政府直接補貼的農場占到總農場數量的40.3%,規模越大的區間,補貼覆蓋率和補貼額占總補貼的比重也大[7]。

3歐洲畜禽養殖業環境管理政策

3.1歐盟畜禽養殖業環境管理政策特點

(1)銜接農業補貼與環境保護補貼。歐盟在不斷加強行政監管之外,在經濟上實行農業環境補貼,將農業補貼與環保標準掛鉤,對減少肥料使用、擴大生態農業耕作、使用有利于環境和資源的其他生產技術都可以給予補貼,并大幅度增加用于環保措施的資金[11]。(2)制定實施嚴格的保障制度(表2)。歐盟制定的農業生態環境補貼政策為綱領性政策,對于資金來源、支持條件、支持額度、違規處罰等都有操作性非常強的明確規定。歐盟2007—2013財政規劃,進一步將補貼用于整個農村大環境的綜合保護與治理,養殖場為農業生態建設投入越多,其獲得的補貼也就越多。(3)引導農戶提高環保行為意識。歐洲農業環境保護主要是以自愿方式引導農戶積極參與,財政補貼往往以合同方式落實[12],成員國在執行農業環境保護政策時,必須尊重公眾意愿。(4)落實成員國承擔責任。在歐盟共同農業政策的框架內,成員國對農業發展和環境保護采取積極補貼政策。如英國政府規定,農民負責對農場附近的樹林、河溝的保護,養殖農場必須有環保計劃書,農場遵守了這些措施,政府支付105英鎊補貼費[11]。

3.2歐盟養殖業環境管理的法律法規體系

歐盟成立以來,致力于改善農業生產環境,促進農業持續發展,不斷增加控制養殖業污染的政策,并將其列于歐盟宏觀戰略政策范圍內,確保政策的生命力[13],具體法律法規體系見表3。

3.3歐盟養殖業環境管理資金投入現狀

農業環保計劃的專項資金絕大部分來自歐盟,歐盟每年用于農業環保計劃的總支出約為16億美元,占歐盟農業總支出的4%,各歐盟成員國負責具體實施這些計劃,同時國家聯邦政府、地方政府也有相應的投入。德國聯邦政府農業部在歐盟和各州政府的投資之外,每年拿出近40億歐元,占其年度財政預算總額的66%,用于支持其農業環境政策的落實,控制農業面源污染,提高農產品質量。目前德國在總面積為171.3×104hm2的農業用地上(其中農田為118×104hm2,草場、果園等合計52.7×104hm2),有50×104hm2的農業用地(占農用地總面積的30%)獲得由歐盟、聯邦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出資設立的各種類型的農業環境政策補貼[10]。

4日本養殖業環境管理政策

4.1日本養殖業環境管理的法律法規體系

20世紀70年生嚴重的“畜產公害”,此后便制定了《廢棄物處理與消除法》、《防止水污染法》和《惡臭防止法》等7部法律,對畜禽污染管理作了明確的規定[14](表4)。

4.2日本養殖業環境管理資金投入現狀

日本政府對于養殖場的環境污染防治的資金管理機制較為完善,不僅對養殖場建設進行宏觀指導,污染治理也以政府投入為主體,還對所生產的有機肥實施政府補貼,從而做到低價供給農民,大大提高了農民使用有機肥的積極性[8]。日本政府鼓勵養殖企業建設治污設施,資金以政府投入為主,主要用于治污設施建設,同時投入大量經費進行畜禽排泄物治理方面的科技攻關。建設費用50%來自國家財政補貼,25%來自都道府縣,農戶僅支付25%的建設費和運行費用,每個治理點投資都在1.5億日元以上[2]。此外,日本對私營牧場治理糞便污染可補助50%~80%,對養殖業者建立堆肥化設施特別返還16%的所得稅和法人稅,還設定了按5年課稅標準減半收取固定資產稅的特例[10]。

5中國規模化畜禽養殖污染治理成本分析

5.1中國規模化畜禽養殖發展現狀與趨勢

2009年,中國規模化養殖量為9.2億頭豬當量,生豬、肉牛、奶牛、肉雞、蛋雞規模化畜禽養殖單元的養殖量比重分別為61%、41%、42%、85%和79%,規模化畜禽養殖單元(包括養殖場、養殖小區、養殖戶)近440萬個。采用趨勢外推法計算,到2015年規模化養殖比重將分別達到70%、50%、50%、88%和85%。

5.2中國規模化畜禽養殖污染物排放量預測

參照2009年畜禽養殖污染物治理能力計算,2010年COD排放量、2011—2015年新增排放量、2011—2015年新增減排量見表5。(1)2010年COD排放量:根據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結果和近年全國畜禽養殖總量變化趨勢,采用系數法初步估算2010年全國規模化畜禽養殖場COD排放量為1770萬t;(2)2011—2015年新增排放量:按照養殖量(豬當量)2004—2008年平均增速5.2%計算,2011—2015年預計新增COD排放量約540萬t,2015年COD排放量將達到2310萬t;(3)2011—2015年新增減排量:按照減排目標和新增排放量合計,2011—2015年新增減排量約700萬t。

5.3總量控制目標與污染物削減量

“十二五”期間,已將畜禽養殖納入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核算范圍,按照COD排放量較2015年減少10%的初步目標計算,“十二五”期間工程治理共需投入287億元。鑒于畜禽養殖業屬于弱勢行業,污染治理投資以財政資金為主。

第3篇:生態環境污染治理41工程范文

一、問卷設計與結果統計

本次調查,根據城鄉居民的特點,分別設計了城市問卷和鄉村問卷,但都按環境認知評價、環境行為、環境意愿等模塊,并結合城市和鄉村實際,設計了相關問題,以了解城鄉居民在“知”“行”“意”方面的環境素質狀況。城市問卷以主城九區樣本為主,鄉村問卷以渝東北的萬州區、開州區、城口縣、云陽縣和渝東南的黔江區、武隆區、秀山縣等區縣為主。共發放問卷900份,回收有效問卷865份,回收率96.1%。其中,收回城市問卷443份,鄉村問卷422份,樣本人群類別分布情況見表1。城市樣本分布:性別均衡,中青年、受過高等教育、公職人員和企業職工均占絕大多數,中高收入者近一半。故樣本人群能夠比較客觀地反映問卷涉及問題的真實狀況,具有較好的代表性。鄉村樣本分布:性別、年齡分布接近于城市樣本,但學歷、行業身份、收入分布均略優于城市樣本,這與鄉村問卷調查是通過農村電商營銷網絡渠道開展有關,但樣本人群長期工作生活在農村,對鄉村環境治理情況體驗深切且綜合素質較高,所以更有利于客觀地反映問卷涉及問題的真實狀況,故鄉村樣本人群具有代表性。

二、調查結論分析

(一)環境認知。1.普遍具有參與環境治理的意識。城鄉居民普遍都關注環境問題,認為環境問題與經濟發展方式、氣候變暖、人類健康、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等緊密相關,治理污染非常必要。分別有68.6%和65.7%的市民對我市實施機動車限號和垃圾分類政策非常看好。對治理環境的主要動力的認識,排在首位的是企業改革與自律(250人次),其次是政府引導及法制健全(224人次)、社會組織及公眾力量(223人次),人數分布較為均勻。顯然,大多數居民認為治理環境不光是政府的責任。2.環境認知不夠全面準確。總體看,城鄉居民對環境知識的了解不夠全面準確,對環境治理的權力、義務和參與方式不夠明確。城市問卷分析表明:城市居民對城市四大環境污染的認知準確率為52.4%,對PM2.5平均值標準值的認知準確率為54%;12369電話平均知曉率為69.1%。城市和鄉村問卷總體分析表明:相較于偷排偷放、機動車尾氣、化肥農藥污染、噪聲污染等,57.6%的城鄉居民認為當前重慶最突出的環境問題是垃圾污染;8.9%的居民表示“了解并參與過環境影響評價”,但不少市民認為影響評價就是個人對周圍環境狀況好壞的評價。這充分表明,城鄉居民整體環境認知還不夠全面和深入。3.對環保社會組織認知度不高。443份城市問卷中,對“你所了解的我市民間環保組織”的調查,選擇較多的是重慶市渝中區巴渝公益發展中心(83人次)、重慶兩江志愿服務發展中心(43人次)和重慶市九龍坡區綠山墻志愿服務中心(41人次),還有15.2%的城市居民表示沒接觸過、不清楚。可見,城鄉居民甚至城市居民對環保社會組織的認知度還不夠高。(二)環境行為。1.了解環境信息大多選擇官方渠道。城市問卷分析顯示:市民獲取環境信息的渠道日益多元化,且通過大眾傳媒(電視廣播、網絡)的獲取頻率高于從各種環保宣教活動、宣傳單等途徑獲取的頻率;選擇政府環保信息網站、官方微信、官方微博、電視新聞等官方平臺的人次明顯高于選擇論壇、熱搜、個人微信、個人微博等非官方平臺的人次,而對于參加過環境教育培訓的選擇最少,僅為11人次。2.對參與環境治理的信心不強。63.4%的城鄉居民認為,治理環境征求公眾意見重要且必要。在城市問卷中,對“愿意以哪種角色參與環境治理”,選擇頻率最高的是環境污染監督員(257人次),其次是環境決策民意代表(241人次)、環境信息宣傳員(195人次),表明“前端”參與及“過程”參與的意愿強烈。對“參加環境保護、維護自身環境權益面臨的困難”,選擇頻率最高的是環境信息掌握不夠(303人次),其次是居民缺乏與政府、企業對話的力量(255人次)、沒有合適的表達途徑(195人次)。3.參與環境治理的行動力不足。分析顯示:對身邊最突出的環境問題排序垃圾污染排第一位,大多數城鄉居民都認為開展垃圾分類很有必要,但實際參與垃圾分類的行動力卻不足。調查結果是實際參與過垃圾分類的市民僅82人次。鄉村問卷調查結果分析顯示:村民對秸稈采用焚燒處理的為33.1%,對農業生產中地膜使用的處理作為垃圾單獨處理的為39.3%。環境監督方面,面對身邊環境問題撥打過12369電話的村民為31.2%,對周邊存在環境污染及隱患的企業,18.2%的鄉村居民認為“自己沒辦法管”,11.1%的城市居民選擇“忍一忍或繞行避開”。(三)環境意愿與滿意度。1.對政府推動環境治理滿意度較高。調查結果分析顯示,城鄉居民對我市環境改善充滿信心,81.0%的城鄉居民認為我市環境將進一步改善。對城鄉居民了解并認可的環境治理措施(多選),選擇頻率最高的是“碧水、藍天、綠地、田園、寧靜”五大行動(298人次),其次是河長制(260人次)、湖長制(219人次)、山長制(176人次)。2.城市居民對周邊環境的滿意度高于鄉村居民。調查結果分析對比發現,大部分城市居民對周邊環境表示滿意(非常滿意為54.9%,比較滿意為24.8%),接近一半的鄉村居民對周邊環境表示不滿意(不太滿意的為31.5%,很不滿意的為12.8%)。3.對環保維權的途徑與方式了解不多。城市問卷中,對身邊環境問題,187人次選擇向環保部門投訴,82人次選擇向環保組織求助,43人次選擇無視。這與相關法律法規對于環保社會組織或公眾參與環境維權、環境訴訟多為原則性規定,對具體的參與方式、程序未作規定,對社會組織管理和公眾參與環境監督缺乏引導有關[1]。4.具有積極的環境治理支付意愿。對“個人支付污染治理費用”,城市問卷中,分別有53.7%和34.1%的城市居民愿意承擔因治理污染導致的個人消費支出5%以內和10%以內的增加;鄉村問卷中,對于增加鄉村環境治理資金,61.9%的鄉村居民更傾向于通過增加財政補貼的方式實現環境污染治理。

三、思考與建議

第4篇:生態環境污染治理41工程范文

【關鍵詞】生物技術;環保;應用

中圖分類號:X324文獻標識碼: A

一、前言

當前,我國環保的意識不斷加強,因此,關于環境保護的技術也層出不窮,其中生物技術就是一個重要的環保技術,生物技術應用得好,將可以大大提升我國環保的效果。

二、我國生態環境現狀

目前,中國人口龐大,經濟處于高速增長的態勢,環境的壓力愈益加大,再加上中國技術和管理水平低下,經濟增長方式比較粗放,能源、資源的消耗量大,資源效率低,污染物排放嚴重,土地資源利用不合理,生態破壞更加嚴重。中國的經濟高速增長據預測在未來的10~20年還將持續;技術和管理水平的提高還需要較長的時期,這就決定了中國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方式的轉變在短期內不可能得到大的改觀,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還要延續,而且遏制的難度將越來越大。因此,加大環境保護和環境治理力度,加快應用高新技術,用現代環保生物技術來控制環境污染和保持生態平衡,提高環境質量已成為環保工作者的工作重點。

1、空氣污染嚴重

根據2009年6月中國環保部公布的2008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我國城市空氣質量總體上依然嚴重,造成我國空氣污染的主要原因是燒煤和汽車尾氣,其中燒煤是最根本原因。中國的大氣環境污染以煤煙型為主,主要污染物為總懸浮顆粒物和二氧化硫。酸雨污染范圍大體未變,污染程度居高不下。

2、水體污染十分嚴重

在我國,水體污染十分嚴重。工業“三廢”污染、農用化肥和農藥的污染以及廢棄塑料和農用地膜的污染,嚴重的影響了我國的生態環境,使得水污染日益加劇,水資源嚴重短缺。

3、工業廢棄物和城市生活垃圾污染嚴重

隨著域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城市生活垃圾每年以10%的速率增長。不少城市由于垃圾得不到及時處理而受到"垃圾包圍城市"的困擾。工業固體廢棄物也與日俱增,工業廢棄物累計堆積量已超過66億噸,占地超過5萬公頃。

4、土壤污染嚴重

我國人均土地面積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3;人均耕地面積僅為世界人均水平的43%。我國耕地的總體質量先天不足,耕地有水源保證和灌溉設施的耕地只占40%,中低產田占總耕地面積的79%。但就是這數量不多且先天營養不足的土地也飽受污染,這些污染主要表現為一、化肥施用量居高不下,施用結構不合理,利用率低。二、農藥施用總量大,增長趨勢明顯施用強度高。三、農膜使用量高,且增長迅速,可降解農膜使用率低,農膜的使用加速了農藥和土壤的流失,殘膜導致農田土壤質量下降。

三、環保生物技術概述及優勢

環保生物技術指的是一類高水平的新興生物技術,主要利用包含細胞工程、酶工程、生物工程和基因工程的生物DNA分子技術來實現。環保生物技術在治理污染、環境生物監測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現今世界各國爭先研究生物技術領域。環保生物技術在治理環境污染方面是一條非常有效的途徑,還符合了我國可持續利用現有資源的原則。與物理、化學及其他技術相比,環保生物技術不僅處理時間短、資金消耗少、反應條件需求簡單,而且處理效果好,還不會造成二次污染。

環保生物技術的優勢具體包括兩點:一方面環保生物技術用微生物降解污染物的產物和副產物,大多都是低分子的有機物或無機物,基本都是常見的且無毒無害的物質,如甲烷、水、二氧化碳等,大部分物質可直接利用,進入了一種有效的循環機制;另一方面,與化學反應相比,生物技術不需要高溫高壓等特殊的反應條件,只在常溫常壓的條件下就可進行,條件需求非常簡單,極大地降低了生產費用和生產時間。因此,可以說生物技術必將部分或完全取代化學和物理技術在環境保護中的應用。

四、生物技術在環保過程中的應用

1、廢氣處理

研究證實,生物過濾法與生物膜法是有機廢氣處理與生物法除臭工程領域最具使用價值的生物技術。本章節主要介紹生物膜法的具體應用。

所謂生物膜法,它是一種把廢氣內含有的有害物質轉化成細胞質及無機物,再降解成水、二氧化碳及中性鹽的生物技術,其工作原理為:把微生物附著到多孔性介質填料表面通過填料床層來實現對廢氣的生物處理各種揮發性有機物附著到孔隙表面,被孔隙內的微生物耗用通過新陳代謝生命活動把廢氣內的有害物質轉換成細胞質及無機物把細胞質及無機物降解成水、二氧化碳及中性鹽。上述生物膜除臭工藝通常包括三大階段,即氣液擴散階段(化學物質經填料氣與液界面被轉化成液相)、液固擴散階段(化學物質擴散至填料的生物膜)、生物氧化階段(生物膜內的微生物氧化掉廢氣分子,生物膜促使氧氣與營養物質擴散及被吸收)。針對生物膜法,其除臭工藝流程為:

廢氣經風管進入洗滌塔預處理及增濕氣體氣體進入生物濾塔氣體內有害成分經微生物作用被分解氣體被凈化氣體經風機排出。洗滌塔的供水通常由洗滌泵完成,其中從塔頂流下的水與被洗滌出的污染物一并流入儲水箱,由此實現循環利用;生物濾塔的供水通常由噴淋泵完成,其中氣液逆流接觸可為微生物提供生長所需的養分,同時循環液最終流入儲水池,由此實現循環利用。

2、廢水處理

研究證實,活性污泥法與生物膜法是目前應用最廣的污水處理技術,而生物-生態修復技術是一種新興的廢水處理生物技術。本章節主要介紹生物膜法與生物-生態修復技術的具體應用。

(一)生物膜法

所謂生物膜法,它是一種借助某些固體物表面的生物膜(或附著的微生物)來實現有機污水處理的生物技術。生物膜是一種集厭氧菌、真菌、藻類、好氧菌、兼性菌、原生動物等為一體的生態系統,其中供生物膜附著的固體介質屬載體或濾料。生物膜通常包括運動水層、附著水層、好氣層、厭氣層。

污水處理生物膜法的工作原理為:生物膜把附著在水層的有機物吸附牢固有機物經好氣層的好氣菌被分解有機物流入厭氣層有機物經厭氣被分解流動水層沖掉老化的生物膜新的生物膜生長出來污水凈化完成。總體而言,污水處理生物膜法具備如下優越性:對水質變動、水量變動、水溫變動具有極強的適應性;污水處理效果相當理想,同時具備極強的硝化功能;污泥量較活性污泥法小25%,同時極易實現固液分離;動力費用較低。

(二)生物-生態修復技術

所謂生物-生態修復技術,它是一種以植物與微生物等生命活動為載體,以轉移轉化降解水中污染物為實現過程,以凈化水體、創造滿足生物生息的環境、重建和恢復水生生態系統為最終目的的生物技術。半水生植物及水生植物處理污水通常包括根區法、沼澤塘法及天然生長的植物系統處理污水等,其中效果最佳的處理方法當屬根區法的蘆葦系統。總體而言,生物-生態修復技術具備諸多優越性,比如工程造價低廉、運行成本低、處理效果好、耗能低、無需向水體投放藥劑、可與景觀及綠化環境有效結合等,其目前已被認定為水體富營養化治理與水體污染治理的發展方向。

3、有機固體廢棄物處理

有機固體廢棄物是一種含水率

所謂厭氧消化法,它是一種以缺氧環境為前提條件,以接種生物或自然微生物為載體,以把有機物轉化成甲烷氣體及二氧化碳為實現過程的生物技術[5],其具有能源回收率高、污泥剩余量少、能耗低等優點。有機固體廢棄物的厭氧消化技術目前已倍受國內外所關注,其一方面能夠消耗掉大量的有機廢棄物;另一方面能夠獲取高質量的沼氣與堆肥產品,進而實現生物質能的循環再利用。然而,各種厭氧發酵工藝的具體應用卻存有諸多問題,以至于固體廢棄物處理的規模化運行一度受到技術裝備差、自動化程度低的制約。由此可見,厭氧消化法尚需進一步完善,尤其是生態微環境、最佳生物轉化條件、過程控制系統等方面。

五、生物技術的發展展望

早期的工農業一味追求發展忽視了其對環境的副作用直到環境被破壞得相當嚴重才開始被動治理。現在世界各國已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生物技術對環境保護的作用將由單純治理發展到防治結合以防為主最終實現清潔生產。生物表面活性劑是為了避免和減少其生產過程中及使用后所造成的污染而誕生的。隨著環保意識的日益加強來源于微生物體又可生物降解的表面活性劑愈來愈受到廣泛關注。可用于洗滌劑制造帕類回收憾光乳劑穩定隨物病害控制嘟胞破碎及微生物的快速測定等方面。已有許多科學家策劃利用基因工程技術將所謂PHBV的基因導入玉米鈴薯琳因草等植物中從植物體內提取塑料塑料污染問題將可能得到圓滿解決。

六、結束語

綜上所述,生物技術的應用必須要有理有據,符合我國環保工作的需要,結合我國環保工作的特點展開,盡可能的提升生物技術的應用效果,促進我國環保工作的順利實施。

【參考文獻】

[1]張文東,劉鵬,李二飛,等.生物技術在環境治理中的應用[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4).

[2]黃曉麗.淺析農村環境污染及其治理對策[J].科技信息,2011(3).

第5篇:生態環境污染治理41工程范文

以解決危害群眾健康和影響可持續發展的突出問題為重點,按照全縣經濟工作總體要求。以改善環境質量為宗旨。以圓滿完成減排任務為目標,緊緊抓住經濟平衡較快發展和轉變方式,優化經濟結構,發展綠色經濟,低碳經濟、循環經濟的機遇,繼續加大環保治理投放,深入推進流域區域和農村污染防治,妥善處置環境突發事件,全方位抓好轄區的環境安全工作,確保我縣環境質量和環境監管水平得到雙提升”為建設生態文明,促進縣域經濟全面可持續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二、工作目標:

全面完成主要污染物減排任務;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達到95%以上。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90%。確保完成年全縣主要污染物總量年度減排任務。重要飲用水源地主要指標達標率達到100%中心城區環境空氣質量達到二級標準。

三、工作任務:

一)突出重點。全力打好污染減排攻堅戰。

污染減排是環保工作的重中之重。采取一切措施,也是考核我縣環保工作成績的決定性指標。要在年污染減排的收官之年。全力抓好減排工作。

1抓住減排工作重點。將減排指標分解落實到具體項目和工程。以及時間進度要求。要將全縣減排工作及時向縣委縣政府專題匯報。做到減排目標明確、減排措施可行、減排責任到位。及時編制并下達年度減排計劃任務。并明確責任單位和責任人。

2強化和推進各項減排行政措施。項目審批、目標責任考核、專項資金安排等方面。形成政策合力。進一步細化考核內容,都要充分考慮減排要求。整體推進污染減排。完善減排“三大體系”建設評估辦法。確保監測體系及時準確,統計體系規范可靠,考核體系責任落實到位。

3要根據項目變化及時調整減排措施。確保減排資料的收集、整理、歸類和上報工作能達到省市驗收標準。各項減排保障工作要扎實到位。

4繼續強化工業污染治理。落實深度處理措施。提高治污水平。重點抓好水泥、化工、礦山開采等行業的污染治理。深挖減排潛力。

5強化工程減排。為cod減排起到決定性作用。協調有關部門加快污水處理廠建設進度。

6加強管理減排。嚴格加強國控、省控重點污染源企業的日常監管和監督性監測。確保污染治理設施正常運轉。對不能穩定達標排放的企業實行限期治理。對不能滿足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要求的實行限產限排,督促建立健全減排設施運行管理規章制度和數據臺帳。逾期不能達標的依法責令關停。對嚴重違法違規和漠視污染減排的企業要公開曝光。嚴格加強重點企業自動在線監控系統管理工作,實現自動在線監測設施與環保部門的穩定聯網,數據傳輸有效。

二)防治并重。大力推動流域區域環境治理。

7嚴格按照《關于加強重金屬污染防治工作的指導意見》要求。落實各項政策措施。確定重點防控區域、行業、企業和高風險人群,分解目標任務。制定全縣重金屬污染防治規劃。全面排金屬污染物排放企業及其周邊區域環境隱患。集中解決一批突出問題。積極開展土壤污染修復試點,綜合治理重金屬超標土地。

8以限期治理為手段。特別是要做好危險固廢循環利用和治理工作。三是全面做好礦石粉磨和水泥行業除塵系統升級改造工程。完成一批重點企業和重點行業環保治理工程。一是做好燃煤企業的脫硫和大氣治理工作。二是加大對礦石加工企業的尾礦處置工作。

9抓好松樹溝流域、縣河流域、丹江流域、魏家臺釩業小區、富水養殖小區和工業園區等重點流域、重點地區污染防治工作。

10開展城鎮飲用水源地保護區的劃定工作。扎實做好飲用水水源安全保障工作。完成16個鄉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定工作。

11開展城區噪聲功能區的劃定工作。

三)項目帶動。充分發揮環評在宏觀調控中的作用。

12繼續堅持“四個不批和一個不驗收”制度。對關系綠色發展、改善民生、保護環境、拉動內需、調整結構的項目。以環境保護優化產業升級。堅決管住新上高耗能、高排放及產能過剩行業的項目。加大對固定資產投資和優勢產業領域建設項目的跟蹤服務力度。繼續開辟環評審批“綠色通道”加快進度。

13嚴格貫徹落實《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條例》,解決和防范區域性、行業性環境問題。使流域、區域和行業規劃與規劃環評編制同步。開展重點流域區域、經濟開發區、工業園區、行業發展、礦產資源總體開發的規劃環評工作。立足縣域經濟實際。

14按照國家規定建立建設項目“三同時”監督檢查新機制的要求。盡快扭轉“三同時”監管缺失的現象。深入做好重點建設項目工程環境監理試點工作。繼續擴大工業類建設項目工程環境監理試點范圍。切實加強建設項目“三同時”監督檢查和日常管理。選擇生態敏感區、環境重點區及礦山開發等重點建設項目開展工程環境監理。

15繼續扎實推進工程建設領域突出問題的專項整治工作。及時查處環境違法問題。依法查處一批典型案例,對全縣審批的建設項目進行清查。集中整改突出問題。確保項目開發規范有序。

16進一步提高環評工作質量和管理水平。對于滿足環境準入要求的建設項目。主動在技術和政策等方面提供服務和指導。對于民生工程、醫衛文教、生態環保、自主創新和結構調整等項目。縮短時間,縮短環評審批時間。評估、審批、驗收等環節優先安排。推動項目盡早發揮效益。

四)示范引領。切實推進農村環保工作再上新臺階。

17以實施生態創建為抓手。今年要完成2個鄉鎮和4個生態村創建規劃編制工作。積極爭取,積極開展“十百千”創建活動。及時上報。確保列入全省年的創建計劃之內。

18努力爭取農村環保專項治理資金。切實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認真實施好去年6個村的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項目的同時。通過項目實施抓點帶線促面,落實“以獎促治”和“以獎代補”政策。力爭今年項目工作取得突破。努力改善農村環境質量。

19圍繞新農村建設和創建旅游縣城。積極在金絲線景區、丹江沿岸和312國道、滬陜高速路沿線所在鄉鎮開展村容村貌整治活動。妥善解決污水、規模化畜禽養殖等污染問題。進一步加強對村鎮工業園區、工業聚集區的生態保護與排污監管,推廣縣垃圾“村收集、鄉轉運、縣處理”模式。治理臟亂差現象。防止“污染轉移”切實解決影響可持續發展和損害群眾身心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

20加強規模化畜禽養殖場污染防治與畜禽糞便綜合利用。培育治理典型。徹底解決農村面源污染。推廣永利模式。支持各鄉鎮建成一批規模化畜禽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及污染防治示范工程。

21對一些人口稠密的村鎮。劃定飲用水源地保護區。保障城鄉飲用水安全。要組織力量。落實管理責任。

22加快推廣農作物秸桿環保綜合利用技術。繼續下大力氣解決秸桿焚燒污染問題。

23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監管。確保轄區生態環境安全。健全完善礦產資源開發生態環境監管措施。推動旅游景區環境保護執法檢查,嚴格控制不合理的資源開發活動。強化礦山生態恢復治理。切實做好開發建設中的生態保護工作,把我縣建成省最美的縣和全國旅游強縣。

24建立農村環保目標責任制。制定農村環保工作考核評價指標并開展試點。

五)環保為民。切實解決影響可持續發展和群眾健康的環境問題。

25繼續深入扎實開展環保執法專項行動。健全完善環境違法案件掛牌督辦制度。開展環境執法稽查試點工作。集中整治威脅飲用水源地安全、主要污染物超標排放、環保設施運行不正常和建設項目環境違法以及重金屬污染等突出問題。強化責任追究和后督察。

26建立群眾和企業之間交流平臺。努力協調群企關系。解決群企糾紛,定期組織企業和群眾代表召開座談會、連心會。化解群起矛盾。維護群起利益。要認真抓好環境工作,加大對重大環境案件的查處力度,加大對存在隱患的環境問題的排查和整治力度,確保不發生重大環境污染事件和重大群體性環境糾紛事件。

27嚴守環境安全紅線。著重抓好環境風險源調查及尾礦庫環境風險隱患的排查。及時準確掌握企業治理設施運行情況和污染排放情況。建立企業應急值守和治理設施運行日報告制度,強化執法監督和應急管理。切實做到關口前移、預防為主、全過程監管。年要對全縣所有重點污染源安裝視頻監控系統和在線監測平臺。完善企業應急預案,落實突發環境事件預防預警措施,建立應急物資儲備制度,積極防范和有效應對突發環境事件。

28推進重金屬、輻射和危險廢物監督管理。一是強化現場檢查執法工作。繼續加強對放射源用戶單位的安全檢查工作。開展對射線裝置用戶單位的安全檢查。提高輻射安全監管水平和效率。實行放射源專人監管報告制度。盡快將其納入監管范圍。二是規范重點行業的輻射安全管理工作。加強對醫療衛生、工業探傷、無線通訊、廢舊鋼鐵冶煉等行業的輻射安全監管工作。

六)全民參與。努力營造環境文化建設濃厚氛圍。

29組織開展生態鄉鎮、綠色學校、綠色機關、綠色社區、綠色家庭和環境友好企業的綠色創建工作。

30抓好環保重要工作、重大決策和重要節日的新聞宣傳。開通環保熱線。環保新聞。制作環保節目。

31創新形式和手段。組織好日常的環保宣傳。

32加強環境文化建設。一是縣城主街道和公路沿線開辟環境文化墻。二是企業開展環境文化建設。組織文藝節目和文化活動。三是積極參加省市組織的環保文化活動。

33加強環保知識和法律法規宣傳。進行法律培訓。

七)監管到位。努力提高環保工作質量和管理水平。

34繼續做好主要河流國控、省控、省界斷面地表水環境質量和重點城鎮環境空氣質量等重要監測工作的同時。組織做好“三同時”驗收監測、污染源監督性監測、減排工程項目監測和突發事故環境應急監測工作。積極試點和開展農村環境監測。

35做好環境統計工作。做好環境統計季報等常規工作的同時。開展污染源普查動態更新調查工作。為“十二五”環境統計和污染減排奠定工作基礎。以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數據為基礎。摸清我省末期的污染源情況。

36認真吸收環保規劃經驗的基礎上。科學論證。形成規劃基本框架。啟動并完成各環保專項規劃的編制工作。集思廣益。確定“十二五”環保規劃目標、指標體系。

37抓好排污申報登記工作。準確掌握全縣所有工業企業。為開展業務管理提供數字依據。三產及衛生醫療單位排污情況。

38要加大排污收費力度。足額征收排污費。今年要嚴格按照“應收盡收。確保年度收費任務全面完成。足額征收”要求。

39積極開展企業誠信聯盟活動。建立企業環境行為評價體系。強化企業的環境責任。把企業的銀行信貸、評先創優等與環境執法結合起來。

八)強基固本。繼續建設素質過硬環保新隊伍。

40進一步落實年度環保目標和崗位責任制。明確工作流程。做到分工明確、配合緊密、管理有序,細化工作程序。落實工作責任。確保各項工作任務高質量、高水平完成。

41要完善內部管理機制。通過整章建制。促進各項管理工作的制度化和規范化。形成一整套科學的內部管理制度。

42繼續以“創佳評差”行風建設、精神文明建設和效能建設為切入點。提高全局的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要結合工作實際。尋找工作差距,不斷提升環保部門形象。立足行業特點。改進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通過各項活動的開展,真正使環保隊伍的社會地位和知名度有明顯提升。

第6篇:生態環境污染治理41工程范文

近年來,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我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認真貫徹落實十六屆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國務院《關于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定》和第六次全國環保大會及第八次全省環保大會精神,牢固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的觀念,以創建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建設生態城市、構建和諧社會為目標,積極推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以落實“十一五”水污染物總量削減目標為主線,以綜合治理××河為重點,全面推進水污染防治工作,特別是今年7月18日至19日才利民副省長召開××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座談會并對我市進行現場檢查指導之后,我市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各有關部門明確分工,落實責任,密切配合,在保持全市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水環境污染惡化的趨勢得到基本控制,部分水體環境質量有了明顯改善。現將有關工作匯報如下:

一、主要工作情況

我市高度重視××河水污染防治工作,綜合采取法律、行政、經濟、技術等措施,不斷加大結構性污染防治力度,加快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在國民經濟快速增長的情況下,水污染物排放總量得到有效控制,20*年主要水污染物cod排放量較20*年下降了11.1%;水環境質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地下水水質狀況良好,達到地下水ⅲ類水質標準,自2003年9月以來,實現了泉水連續三年持續噴涌,創下了1976年出現季節性斷流以來持續噴涌時間最長紀錄;大明湖達到ⅴ類水質標準;××河水質明顯好轉,出境斷面辛豐莊主要污染物高錳酸鹽指數、生化需氧量和石油類濃度分別比20*年下降了57.9%、17.3%和62.5%。

(一)加強領導,精心謀劃××河綜合整治。我市將××河流域污染綜合治理、創建環保模范城市和生態市建設工作統籌安排,先后編制了《××河流域污染綜合治理規劃》、《創模工作水污染防治專項規劃》,把××河治污納入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和年度計劃,一同謀劃,一并實施。今年,我市專門成立了××河綜合治理工程領導小組,鮑志強同志任組長,先后召開專題會議20多次,研究部署××河綜合治理工作。××河綜合治理突出“以人為本,人水和諧”的規劃理念,強調功能性、景觀性、經濟性、時限性、帶動性,通過各種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構建防洪達標、輸水安全、城水和諧、生態良好、交通暢通的××河,實現“河暢、水清、岸綠、景美”,把××河建設成為我市北部城區的清水走廊,帶動濟南市北部城區的發展。××河縱向綜合治理范圍為源頭睦里閘至濟青高速公路橋下,長約31公里;橫向治理范圍按濱河道路紅線、南水北調輸水暗渠線、規劃河道藍線、水景線、景觀綠線、河道中心線六線控制。其中,按照××河截污治污規劃,2007~2008年主要完成××河截污管網及提升泵站的建設,改建水質凈化一廠、二廠,新建灘頭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確保旱季污水不進入××河;2009~2010年全面整治市區河道,完善污水管網系統和建設中水站,實現××河干、支流所有水體控制斷面水質達到ⅴ類標準目標。

(二)嚴格控制污染物排放總量,做到方案、責任、措施、監控四到位。認真貫徹第六次全國環保大會及第八次全省環保大會精神,根據省政府和市政府簽訂的《濟南市“十一五”水污染物總量削減目標責任書》的目標和要求,我市積極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從源頭上減少污染物排放,并切實加大治理力度,全力以赴抓好“四個落實”,確保完成“十一五”污染物總量控制任務。一是落實分配方案。按照“條塊結合,以塊為主”和“科學引導,支持發展”的原則,在可行性分析基礎上,制定了污染物總量控制分配方案,將總量指標分解到各縣(市)區政府、市直部門及高新區管委會和重點污染源企業,在10月19日召開的第七次全市環保大會上,市政府與各責任單位簽訂了“十一五”污染物總量削減目標責任書。二是落實責任。按照職責分工,各縣(市)區政府、市直部門及高新區管委會和重點污染源企業對完成本地區、本行業、本企業總量控制任務負責,制定切實可行的方案和年度削減計劃,把削減目標和責任落到實處。三是落實削減措施。各責任單位按照依靠淘汰落后生產能力騰出總量、依靠環保工程減排總量、依靠優化發展降低總量、依靠清潔生產削減總量、依靠“以新帶老”消化總量的要求,落實產業結構調整、節能降耗、清潔生產、污染治理等措施。四是落實總量監控。在各縣(市)區跨轄區斷面設置監測點位,定期進行監督考核;對重點企業安裝廢水在線監控設施,有效監管總量控制任務完成情況。

(三)增加投入,加快環境基礎設施建設。一是努力提高城市污水處理能力。2003-2005年共投資1.29億元,在城區新建設了90公里截污管網,全市污水管網長度已達731公里,目前濟南水質凈化一廠、二廠實際處理負荷均達到10萬噸/日以上。城市污水處理廠改制工作取得新進展,今年6月已與外商簽訂協議,年內即可完成改制工作。改制工作完成后的20個月內,項目運營公司將對濟南水質凈化一廠、二廠進行全面升級改造,水質凈化一廠增加除磷脫氮功能,兩水質凈化廠不僅能夠滿負荷運轉,而且出水水質由目前的城鎮污水處理廠二級排放標準提高到一級b標準。建成了處理能力2.5萬噸/日的章丘市污水處理廠一期工程,使××河流域濟南段城市污水集中處理能力達到44.5萬噸/日。二是開展城區河道綜合整治。2005年完成了護城河、玉繡河一期及工商河一期截污整治工程建設,在玉繡河沿岸建成4座總處理能力為7500噸/日的污水處理站,并全部實現了中水回用,河流水質和濱河環境得到了很大改善。今年實施了工商河、東濼河、西濼河截污整治和玉繡河綜合治理引水二期工程,建成截污管道7313米,新建水閘4座,清淤41000立方米,封堵排污口62個,2座10000噸/日和2座2000噸/日的中水處理站正加緊建設,年內即可建成。三是按照“集中處理為主,集中和分散相結合”的原則,統籌考慮污水再生利用。目前,全市已建成小型污水處理及中水回用項目63個,處理規模達8萬噸/日,回用量4.6萬噸/日,有效促進了城市污水的資源化循環利用。

(四)調整結構,加大流域污染源治理力度。一是注重調整產業結構和重點工業的產品結構,加大結構性污染防治力度。關停了19家1萬噸以下的廢紙造紙企業;對山東酒精總廠等一批重點污染企業實施了搬遷治理,在采取清潔生產工藝的同時,配套完善了水污染防治設施,污染物產生與排放量大幅下降。二是大力推進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對全市51家重點企業開展了清潔生產審核試點工作,相繼建成了濟南鋼鐵集團總公司、中石化濟南分公司、山水集團和濟南圣泉化工集團等一批循環經濟試點企業,有效實現了污染物的源頭控制。三是強化了工業污染源的治理。2003年以來我市對××河流域內45家主要污染物不能穩定達標排放或污染因子不能全面達標排放的工業企業實施了限期治理,全市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達到95%以上。四是規范重點污水排放企業的排污口建設,目前已完成流域內重點污染企業排污口的普查工作,堅決制止企業的偷排偷放行為。

(五)攻堅破難,認真解決突出環境問題。由于多種原因,濟南裕興化工總廠外排廢水和鉻渣堆場對××河的污染一直沒有得到徹底解決,成為城市環境的巨大污染隱患。在省政府的正確領導和省環保局的指導和幫助下,我市下決心徹底解決裕興化工總廠的污染問題。一是將鉻渣污染防治工作列入全市環保重要議事日程,市政府召開市長辦公會專題進行了研究和部署,并加強組織協調,認真抓好貫徹落實。二是加快整改進度,完成督辦任務。今年2月份國家環保總局對裕興化工總廠鉻渣污染問題掛牌督辦后,我市建立督辦檢查制度,做到每天必調度,三天必到現場,每周必有小結,加快了鉻渣污染治理步伐。目前該廠已按照國家環保總局批準的整改方案,投資1200余萬元,修建了雨水收集池、鉻渣圍擋墻和導流明渠,對鉻渣堆場進行了圍擋、覆蓋,完成了全部整改事項。三是延伸循環鏈條,突破治理難點。經多方論證考察,促成了濟鋼和裕興的合作,今年4月14日,濟鋼正式通過燒結煉鐵方式對鉻渣進行處置,為困擾我市多年的鉻渣污染問題找到了有效的解決途徑,同時,也實現了企業間廢物的循環利用,成功的走出了一條變廢為寶、資源節約的循環經濟之路。目前已處置鉻渣1.51萬噸,預計2007年底前可全部處置堆存鉻渣。四是著眼徹底根治,實行整體搬遷。市政府成立了以楊佩欽副市長為組長,經委、發改委、土地、規劃、環保等相關部門為成員的濟南裕興化工總廠搬遷領導小組,定期研究解決搬遷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組織裕興化工總廠編制完成了《濟南裕興新廠一期項目建設總體規劃》,正在進行搬遷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五是提早謀劃裕興化工總廠搬遷后的土壤修復問題。為確保該廠搬遷后不留隱患,我市正組織專門力量,對裕興化工總廠土壤污染的種類、范圍、強度、數量和土壤修復的技術方案、修復費用等問題進行調研,為下步土壤修復工作提供科學依據。

(六)堅持源頭控制,把好建設項目環保準入關。認真貫徹實施《環境影響評價法》,從源頭上控制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一是在項目審批中認真貫徹國家產業政策,積極鼓勵和支持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少的項目;對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不符合城市發展總體規劃和環境保護規劃的建設項目堅決拒批。二是在建設項目環境管理工作中,把清潔生產標準納入環境影響評價,引導企業從原材料選用、產品方案、能源資源消耗、污染防治措施等各個環節選用清潔生產技術,并以循環經濟理念為指導,最大限度實現廢物資源化,減少污染物排放量。三是切實抓好“以新帶老”,對重點行業和重點企業,通過技術改造,增加環保投入,促進企業對原有污染源進行治理,削減污染物排放量。三年來,全市共審批各類建設項目2149個,拒批各類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能耗高、污染重的小印染、小電鍍、小煉油等建設項目60多個;驗收各類建設項目407個,新增廢水處理能力13970噸/日,削減cod排放量8960噸/年,實現了增產不增污的目標。

今年我市按照國家清理固定資產投資的要求,對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執行情況進行了全面檢查,共檢查各類建設項目459個,檢查發現違法項目41個,其中屬于國家和省管的14個項目已上報省環保局;屬于市管的27個項目全部依法進行了處理。今年三季度又對上半年新開工的142個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執行情況進行了重點清理,對無環評批復文件的16個建設項目,責令停止建設并全部落實到位。

(七)依法強化監管,嚴查環境違法行為。近年來,我市相繼組織開展了“嚴查水環境違法行為遏止污染反彈專項行動”、“嚴查××河流域水環境違法行為專項行動”、“整治違法排污保障群眾健康環保專項行動”、“環境安全大檢查”等多項執法活動,采取定期檢查和巡查相結合、專項檢查和普查相結合、明查和暗訪相結合,加大了監測和現場檢查頻次,對違法超標排污企業依法進行了嚴肅查處,始終保持了對不法排污行為的高壓態勢。在今年的環保專項行動中,全市共出動檢查人員7101人(次),現場檢點排污單位3715家(次),市政府對8家環境違法案件進行了掛牌督辦,對15家不正常使用水污染物處理設施超標排放的單位進行了通報批評,各縣(市)區政府也對37家重點環境違法案件進行了掛牌督辦,并通過新聞媒體予以曝光,接受社會的監督,對違法排污企業產生了極大的震懾作用,有效打擊了環境違法行為。

(八)依靠科技手段,對重點污染源進行實時監控。為進一步加強對××河流域排污單位的監督管理,2005年我市組織開展了廢水污染源在線自動監控系統改造建設工作,首先在××河流域廢水排放量占市區廢水排放總量60%的10家排污單位安裝了11套廢水污染源在線自動監控裝置,實現了對××河流域重點排污單位污染物排放情況的實時監控。今年又對14家重點廢水污染源企業下達了安裝廢水污染源在線自動監控設施的計劃,年底可完成安裝工作,并實現聯網運行,進一步強化對××河流域重點排污單位污染物排放情況的實時監控。

(九)發展生態農業,努力減輕農業和農村面源污染。近年來,我市共認證國家級無公害農產品78個,綠色食品30個,有機食品6個。以噴、滴、管灌、渠道防滲為主要形式推廣節水新技術,發揮示范項目的帶動效應,發展節水灌溉面積33.33萬畝。全市有13個鄉鎮完成《環境優美鄉鎮建設規劃》的編制工作。近期完成了全市140家規模化畜禽養殖場污染狀況的摸底調查工作,并制定了污染治理計劃,實現畜禽糞便和污水的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有效降低面源污染,改善××河水質。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盡管我市在××河流域污染防治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歷史欠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仍存在一些問題:一是××河濟南段水質與過去相比雖有好轉,但除源頭區外,其他河段仍為劣ⅴ類水體,××河綜合防治任務仍然十分艱巨。二是城市水污染控制基礎設施不完善,污水處理能力不足,收集管網不配套,雨污混排,現有污水處理廠不能滿負荷運行;市政污水處理設施管理和運營市場化程度低。三是結構性污染問題仍然存在,個別企業違法排污的現象還時有發生。對于這些問題,我們將認真研究并逐步加以解決。

三、下一步的工作安排

濟南是××河的發源地。實現“××河變清”的目標,是省委、省政府的明確要求,也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愿望。今后,我們將重點抓好以下工作:

(一)全面落實“十一五”水污染物總量削減任務。按照《濟南市“十一五”水污染物總量削減目標責任書》的要求,加大監督檢查力度,做到責任到位、措施到位、工作落實到位,確保各項目標任務落到實處,實現水污染物總量削減目標。

(二)進一步加快環境基礎設施建設。一是開工建設××河濟南段綜合治理工程。結合“南水北調”東線輸水工程的實施,對××河濟南段進行全面綜合治理,使××河水變清,實現防洪、生態、景觀的有效結合,建立起人水和諧的流域生態環境。二是加快市內主要河道截污步伐。在今年工作基礎上,2007年完成市區內興濟河、柳行河、全福河部分河段的截污整治工作;2008年完成市區內工商河、東濼河、西濼河、興濟河、柳行河、全福河等六條河道所有河段的截污整治工作;2009年完成臘山河、大辛河的綜合整治工作。三是今年完成濟南水質凈化一廠、二廠改制工作,并使污泥得到無害化處理;加快章丘污水處理廠二期工程建設,年底前竣工投用,新增污水處理能力2.5萬噸/日、中水回用量1萬噸/日;2008年底前建成灘頭污水處理廠,同時完成污泥處置設施和配套污水管網建設,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80%以上。四是堅持城市污水集中處理與分散處理相結合的原則,根據城市污水管網的建設情況,因地制宜,建設區域性污水處理站,以利于中水回用,實現污水資源化。今年年底前,力爭完成11個在建的區域性小型污水處理站的建設,新增中水處理能力3.1萬噸/日,全市區域中水處理能力達到11.1萬噸/日。

(三)積極推行清潔生產,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快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扶持發展污染小、耗水少、效益高的生態環保型和高新技術產業,制定重點匯水區禁止、限制、發展產業名錄并向社會公布。制定有利于推進產業結構調整的地方性法規和配套政策,體現鼓勵類、限制類、禁止類的政策導向;進一步完善資源開發管理制度,完善資源開發利用補償機制和生態環境恢復補償機制,引導水資源的循環利用。大力推行清潔生產,加強清潔生產審核,推動企業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四)繼續嚴把環境保護準入關,大力推行排污許可證制度。進一步加強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實行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自上而下的監督檢查責任制、環境影響評價終身負責制,切實加大源頭控制力度。對河流沒有環境容量、嚴重缺水和地下水超采的地區,不得新上增加排污總量、影響水環境質量和耗水量高的項目。按照水環境容量和水資源保證能力,對污染源排污量進行分配核定和動態管理,嚴格控制排污總量。大力推行排污許可證制度,依法按總量控制要求發放排污許可證,把總量控制指標分解落實到排污單位。2007年底前,對重點排污企業和投運的城鎮污水處理廠發放排污許可證。2008年底前,完成所有排污單位排污許可證發放工作。自2009年起,所有排污單位實行持證排污。

(五)繼續加大工業污染防治力度,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對不能穩定達標排放的工業企業實施限期治理,在規定的時間內完不成治理任務的,實施停產治理,對經停產治理不能實現穩定達標排放、污染嚴重的企業予以關停。2007年底前,全市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達到100%。積極督促裕興化工總廠全面落實國家環保總局掛牌督辦和省政府提出的搬遷要求。

(六)深入開展嚴查違法排污專項行動。進一步加大環境執法力度,把整治違法排污保障群眾健康專項檢查活動引向深入。著重解決企業“守法成本高、違法成本低”的問題,嚴厲打擊環境違法行為,對不能穩定達標、超標排污或偷開偷排、嚴重污染環境、損害人民群眾身心健康的不法企業,堅決依法予以嚴肅查處,實施限期治理、責令停業整頓直至關閉,并通過新聞媒體予以公開曝光,加強宣傳和警示教育,達到處理一個、震懾一批、影響一片的效果。建立健全污染事件責任追究制度,實行單位主要負責人問責制,對造成環境污染單位的上級分管領導、單位主要負責人和責任人,依照有關規定予以嚴肅處理;造成環境污染事故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

四、幾點建議

我市××河綜合治理工程是××河流域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內容,對整體改善××河水質將產生十分重大的作用。為做好這項工作,提出如下建議:

一是××河綜合治理工程與南水北調工程密切銜接,同步實施。南水北調輸水暗渠自西向東穿越濟南市區,目前,渠頂標高偏高,這將對我市北部沿河道路橋梁、市政管線、城市景觀等產生不利影響。建議省南水北調工程主管部門采取技術措施,盡量降低渠頂標高;考慮到部分暗渠渠頂與規劃道路重合,建議將重合部分按城市道路設計;暗渠的外立面也要盡量考慮城市景觀的要求。

二是按照“自求平衡、滾動發展、良性循環”的指導思想,××河綜合治理工程將帶動兩岸城市建設,通過土地開發收益平衡綜合治理工程投入,以減輕政府財政負擔。建議省里在用地指標以及土地開發政策方面予以支持,并將××河兩側拆遷安置納入經濟適用房計劃,同時幫助協調解決高壓線遷建等問題。

三是××河綜合治理工程不僅將改善我市城市環境,同時對于改善整個××河流域水環境質量、減輕渤海灣污染以及促進××河流域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也將起到積極作用。懇請省政府適當給予資金支持。

第7篇:生態環境污染治理41工程范文

【關鍵詞】生態城市;可持續發展;循環經濟

一、淮安市生態城市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經濟增長與環境壓力矛盾突出

近幾年,隨著蘇北地區的加快崛起,淮安市也進入了加速發展時期,但從實際情況來看,目前全市經濟發展方式仍處于比較粗放的狀態,經濟增長還是以量的擴張為主,經濟發展高投入、高消耗特征比較明顯。傳統工業在地區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仍然較大,資源消耗型企業數量多且分散,絕大多數企業處于產業鏈低端,結構性污染突出。

(二)基礎設施建設與環境治理滯后

一是由于淮安市經濟基礎設施薄弱,加之個別縣區領導干部認識不到位,全市不少地區相關配套設施缺位、資金技術人員缺乏,一些已建成的鄉鎮污水處理廠、垃圾中轉站、醫療廢水處理設施不能正常運轉,無法達到設計處理能力要求。二是對于已經存在的污染情況,生態恢復緩慢。例如,目前洪澤湖總體水質劣于Ⅴ類,富營養化區域比較嚴重;清安河生物多樣性指數顯示為極貧乏,底質中無底棲動物生存,水質污染嚴重;市區環境空氣優良率下降了2.8個百分點,且沙塵暴等不利天氣對環境空氣影響的天數增多;漣水、洪澤兩縣優良天數達標率有所下降;全市197家工業固廢產生企業產生固體廢棄物373.64萬噸,工業固廢綜合利用量目前無法達到100%。這些都在增加環境壓力的同時,使得淮安市整個生態承載力不斷降低,值得引起足夠的重視。

(三)生態投入相對不足

對照國家生態市的創建要求,淮安市還需要建設大量的環境基礎設施項目,特別對于污水處理、垃圾處置和城鄉環境綜合整治等,需要巨額資金投入。而各級財政收支矛盾都比較突出,市場化運作空間不大,投入機制不夠健全,這也是當前生態建設主要瓶頸。

(四)農村資源開發利用與環境保護沖突明顯

淮安擁有廣大的農村地區,擁有豐富的待開發區域和資源。隨著蘇北地區的不斷崛起,經濟建設的速度在進一步加快,農村建設活動自發無序情況加劇,土地開發污染、工業廢棄物污染、城市生活垃圾轉移污染、土地利用粗放等現象頻發,使廣大農村地區生態環境資源的保護與綜合利用問題日顯突出。

(五)公眾環境保護意識比較薄弱

目前區域內一些企業隨意排放工業廢水,河道污染較嚴重。由于人們對水環境保護的觀念淡薄,一些陳規陋習導致村鎮生活環境的臟、亂、差現象較為突出。由于農村住房臨河而建較多,尤其在城鄉結合部,人口密度較高,河道成了一些人心目中“天然的垃圾箱”,導致河道淤塞、河水污染。二是區建設規劃布局不合理,商住混雜,餐飲業、洗浴業、娛樂業擾民成為近年居民環境投訴的熱點。三是農村環境問題日益突出。農藥化肥對水環境的污染,還沒有有效的控制辦法;畜禽養殖污染仍十分突出,治理設施不配套,治理達不到要求。

二、淮安市生態城市建設存在問題的的原因分析

(一)經濟因素

在蘇北經濟功能布局中,淮安市目前化工、鋼鐵、電子加工、印染等產業規模較大,加之近幾年經濟跨越與趕超發展的需要,資源的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持續猛增,即便企業均達標排放,污染物排放總量仍較大。同時,化工對水、空氣的污染,電子加工對于空氣、土地的污染,以及鋼鐵、印染等對于水、空氣、土地的污染疊加,使得整個生態環境現狀十分不容樂觀。

(二)社會因素

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鎮人口增多,生活污水排放量增加,污水處理廠尚未投入運行,生活污水未經處理直接外排,是影響區域水環境質量的主要原因之一。隨著城市建設力度的加大,舊城改造和新區建設過程中造成的地面揚塵,也是影響城市空氣質量的重要因素。私家車輛的劇增,機動車尾氣污染成上升趨勢,在影響城市空氣質量的同時,也導致區域聲環境質量有所下降。

(三)周圍發展環境影響

2000年之后,上海、浙東、蘇南向蘇中、蘇北等紡織、化工、鋼鐵、冶金、制造等勞動密集型的傳統產業加快向外轉移。不少項目和企業因為蘇北地區生產要素“洼地”不斷涌入宿遷、淮安、連云港等地,這些產業在快速推動當地經濟增長的同時,也使蘇北各城市面臨著污染同時加重的問題,周圍環境集體趨向不良的形勢。

(四)體制和政策的束縛

目前,我國現有的行政考核體系中, GDP、工業增加值、工業銷售收入、實際利用外資、進出口總額等主要經濟指標仍然是考核的重點,而污染防治、綠化率等指標則只是作為考核體系中無關緊要的一點出現。同時,加之今年宏觀經濟形勢趨緊,為了保證經濟增長,不少地區甚至要求嚴格檢測用電量,想法設法增加工業用電,與節能減排和轉型升級相違背。

(五)原有建設基礎薄弱

淮安市生態化建設起步并不算早,傳統產業發展已經在全市烙上了深深的印記,過去的許多項目、許多工程、許多措施都在不同程度上阻礙了生態城市的建設。但是,就目前的經濟、技術實力而言,怎樣才能把這種阻礙作用降到最小,甚至使之成為生態城市的有機部分,對于實現最終的生態化意義重大。

三、淮安市生態城市建設的主要舉措與成效

淮安作為蘇北重要的中心城市,有很好的生態資源優勢,生態環境指數一直位居全省前列,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連續 5 年位居全省三甲。2010 年,淮安市成為全國第一個以新指標體系獲得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命名的地級市,也是蘇北唯一創成的城市,這也為生態城市建設打下良好的創建基礎。淮安市“十二五”規劃中再次強調未來五年四大目標之一――“建成生態市”,并相繼采取一系列措施,生態城市建設得以全面展開。

(一)思想上高度重視,目標責任進一步明確

一是及時制定、頒布了《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實施意見》〔淮安(2011)41號〕和《生態市建設五年行動方案》,并在全市召開生態建設專題學習會。同時,專門成立了生態市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和指揮部,主要領導任組長、各縣區及24個市直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指揮部下設綜合組、督查組、宣傳組和專家組四個工作組,抽調市縣相關人員10多人集中辦公。各縣(區)、各創建鄉鎮也都相應成立了生態創建組織領導機構。二是深入督查指導。各級政府簽訂生態市建設目標責任狀,并逐縣區逐鄉鎮調研督辦。

(二)強化重點工程,推進生態基礎設施建設

生態市建設是自下而上的系統工程,重點在縣區,難點在鎮村。一是以鄉鎮污水處理廠建設為重點的“碧水工程”取得突破。集中式有動力污水處理廠是創建生態鄉鎮“一票否決”內容。二是以生活垃圾處置體系建設為重點的 “潔凈工程”扎實推進。洪澤縣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場一期工程已竣工運行,漣水縣和盱眙縣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場已選定生活垃圾處置方式,漣水縣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項目初步設計已通過了專家評審,淮安工業園區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已開工建設。三是以火電、鋼鐵、化工等行業為監控重點的“藍天工程”穩步推進。出臺了《關于實施藍天工程改善大氣環境的實施意見》,成立聯席會議領導小組及辦公室。加強機動車尾氣、揚塵污染、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治工作,建成了淮安市藍盾機動車檢測服務中心和金湖縣汽車綜合性能檢測站。

(三)強化污染防治,保障生態環境安全

一是嚴把準入關。明確化工、印染、電鍍、釀造等“兩高一資”項目環境準入條件,嚴格控制鋼鐵、水泥、煤化工、鉛蓄電池等產能過剩重點行業及涉及重金屬行業建設項目,環評率達100%。推進專項規劃環評、省級開發區回顧性評價以及鄉鎮工業集中區規劃環評工作,全市8個省級以上開發區、5個化工園區全部完成區域環評工作。二是切實保護飲用水源。制定了《典型鄉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劃分方案》,在全市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源地設置一級保護區、二級保護區和準保護區。三是狠抓環境污染治理。積極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對20家重點企業進行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工業產值比重突破20%,工業企業基本實現環保規范化管理。

(四)發展循環經濟,夯實生態發展基礎

發展循環經濟不僅能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又能減少污染物的產生和排放,從而減輕或消除了對群眾健康和環境的危害。為配合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創建,淮安市就開展了全市范圍內爭創清潔生產企業的活動,進一步出臺了《淮安市循環經濟建設規劃》。根據《規劃》所提出的發展思路和重點工程,淮安市按照資源高效利用、廢物循環利用的要求,大力開展循環經濟試點,著力培育循環經濟典型,以點帶面推動全市循環經濟的發展。同時,積極倡導綠色招商,發展清潔產業,實施“補鏈”工程,構筑面向共生的循環經濟鏈。,對不符合地毯標準的項目與企業實行“一票否決制”,堅決不引進、不發展。而對符合投資方向、滿足低碳要求的項目,開辟“綠色通道”,切實做好服務,從根本上減少碳和污染物的排放總量。

(五)強化環境整治,改善城鄉環境

近年來,全市結合生態縣、生態鄉鎮創建,大力開展農貿市場、河塘、集鎮和村莊、道路、綠化、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等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全市城鄉環境面貌有較大提升。全市累計投入8000多萬元,對各創建鄉鎮農貿市場進行規范化整治;完成疏浚縣鄉河道366條1178公里,對344個村的1587個村莊河塘進行整治;完成造林面積5.2萬畝,107個綠色示范村通過省級驗收,清浦區、漣水縣綠化整體縣順利通過省級驗收;創建國家級畜禽標準化示范場6個,省級生態健康養殖示范基地106個,累計建成市級以上生態健康養殖示范基地220個;推廣測土配方施肥510萬畝,推廣商品有機肥15萬畝,化學農藥使用量比上年同期降低3%以上;開展優質農產品基地建設,全市已獲“三品”標志588個,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種植面積占全市耕地總面積的70%以上。6.強化環保宣傳,樹立生態理念

通過開設各種專版、專欄、專題等,不斷加大宣傳力度,為生態市建設營造了強大的輿論聲勢。《淮安日報》開設“碧水藍天、生態家園”等專欄,堅持輿論宣傳,擴大生態建設影響。淮安廣電總臺組織開設《生態城市?美麗淮安》專欄,市、縣生態辦編發生態市(縣)創建工作簡報。組織開展了市級機關黨員干部“奉獻“十二五”、建設生態市”、企業幫扶鎮村生態創建的“千企助千村 共建生態市”、“生態家園 你我共建 淮海晚報志愿者清潔里運河”、淮安區“建設綠色家園,共創生態楚州”綠色系列創建等一系列相關活動。

參考文獻:

[1] 淮安市環保局網站.http:///.

[2] 齊芳燕.江蘇省生態城市建設的指標體系構建與評價[J].工業技術經濟,2010,(12).

[3] 王會文.生態城市的理論與實踐思考[J].太原科技,20 0 3, (5 ) .

第8篇:生態環境污染治理41工程范文

作者簡介:王軍鋒,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環境經濟與環境政策。

基金項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編號:NKZXB1010022);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編號:71003056);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編號:07&ZD018)。

(南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天津 300071)

摘要 作為消除生態環境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負外部性的重要手段,研究生態補償機制對于指導我國流域生態環境資源開發和流域環境污染治理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選取流域生態補償機制作為研究對象,從生態補償思想的來源、內涵、實施模式、補償標準等角度系統梳理了相關領域的研究成果,并論述了市場主導的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和政府主導的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兩種模式的區別與聯系。在此基礎上,文章從基本思路、政策框架、監管體系等維度分析評述了子牙河流域生態補償機制,發現子牙河流域生態補償機制是將生態補償基金扣繳制度、改良的政績考核制度、生態補償基金使用監督管理制度等組成有機整體的運行體系,屬于典型的政府主導模式,并剖析了子牙河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取得成效的原因。最后,本文認為,基于現階段國情,我國應推行由政府主導的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并就完善政府主導的流域生態補償機制提出了相關政策建議。

關鍵詞 子牙河;政府主導;生態補償基金;流域生態補償機制

中圖分類號 F062.2;F20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11)07-0101-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1.07.018

長期以來,由于缺乏必要的生態補償措施,我國的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出現了“少數人負擔,多數人受益;上游地區負擔,下游地區受益;貧困地區負擔,富裕地區受益”的不合理局面。為了追求環境公平,保護生態環境,實現環境與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全國各地開展了關于生態補償的一系列嘗試。生態補償機制究竟是什么?為什么各地廣泛開展關于生態補償的嘗試?本文將梳理國內外學者近年來就生態補償和流域生態補償所做的研究,并在此基礎上評述子牙河流域生態補償機制,最后思考我國如何構建政府主導的流域生態補償機制。

1 流域生態補償機制研究述評

隨著經濟活動的不斷深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生態環境問題,傳統手段在解決這些問題時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與此同時,市場成為配置環境資源的重要手段,決策者潛意識認為通過市場的作用能夠達到保護環境與消除貧困的雙重目的。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生態補償(ecological compensation)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1]。國內學者稱其為生態補償,國際上一般稱其為環境/生態服務付費(payments for environmental/ecological services)。鑒于生態補償和環境/生態服務付費為了實現相同的目的,采用相似的手段,為論述方便,本文統一稱其為生態補償。

生態補償機制目前主要用于解決森林資源、種群棲息地、生物多樣性保護等領域的生態環境問題,其內涵比較寬泛。Wunder[2] 認為生態補償應當滿足:①一種自愿的交易行為;②交易對象是明確界定的環境服務;③存在環境服務消費者;④存在環境服務提供者;⑤當且僅當服務提供者保證了環境服務的供給,消費者才要付費。毛顯強等[3]從行為主體的成本角度出發,認為生態補償是指通過對損害(或保護)資源環境的行為進行收費(或補償) ,提高該行為的成本(或收益) ,從而激勵損害(或保護) 行為的主體減少(或增加) 因其行為帶來的外部不經濟性(或外部經濟性) ,達到保護資源的目的;王金南等[4]從環境管理和公共政策制定的角度出發,認為生態補償是一種以保護生態服務功能、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目的,根據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生態保護成本、發展機會成本,運用財政、稅費、市場等手段,調節生態保護者、受益者和破壞者經濟利益關系的制度安排。

由于社會制度、經濟狀況及生態環境等方面的差異,生態補償機制在不同國家的實施模式不盡相同。就生態補償實施模式而言,主要存在市場和政府兩種模式。不同學者對二者內涵界定相似,但表述不同,主要有:市場手段、政府手段,市場補償、政府補償,市場主導、政府主導等,本文統一稱其為市場主導模式或政府主導模式。市場主導模式是指在政府引導下,生態服務消費者直接與提供者協商價格并購買服務。而政府主導模式指政府作為第三方機構代表生態服務消費者與提供者協商價格并購買服務,第三方機構并不僅限于政府,還包括非政府組織、非盈利組織等。

在市場主導模式中,生態服務消費者和提供者均可自愿進入或退出交易市場,而在政府主導模式中提供者可以自愿進出交易市場,消費者卻不可以。兩種模式的根本區別不在于是消費者或是政府出錢購買生態服務,而在于是誰決定了生態服務的價格。此外,市場主導的生態補償機制目的往往十分明確,即保證生態服務的足額提供,而政府主導的生態補償模式除了要保證生態服務的足額提供外,還有其他一些目標,比如增加就業、消除貧困等。

Pagiola等[5]認為市場主導模式效率更高,因為無論消費者還是提供者都直接參與了協商過程并對生態服務足夠了解,若二者在補償價格上存在分歧,則可以不斷協商,直至雙方滿意為止。但是市場主導的生態補償模式需要一定的條件:①明確界定的產權;②極低的交易費用;③有完善的法律制度作保證。當市場主導的條件不能滿足時,政府主導便是唯一的選擇了,政府主導的生態補償可以解決由于生態環境服務“公共物品”屬性所帶來的搭便車現象。

在生態補償的付費機制研究方面,劉桂環等[6]、Engel等[7]均認為生態補償應以受益者付費為原則,而徐大偉等[8]則認為應以受益者付費和污染者付費為原則,Pagiola等 [9]還認為生態補償應當改善生態服務提供者的生活狀況。

流域生態環境問題具有跨界轉移特性,是生態補償機制的重點研究領域。流域是指一個水系干流和支流所流過的整個區域及區域內生物與環境間發生的物質、能量交換和相互作用而構成的復雜系統。在確定流域生態補償標準時,國內學者認為應以科斯理論為指導,上游保護水源,下游進行補償的標準由以下三部分組成[4,6,10]:①上游地區為保護水源及生態環境所付出的現實成本,包括植樹造林、環境污染整治等;②上游地區為保護生態環境所付出的機會成本,主要指限制特定產業發展的成本;③為進一步保護生態環境所付出的成本,包括新上污染治理項目等。若上游污染水源阻礙下游發展,則上游要對下游進行補償,標準是下游失去的發展成本。

至于流域生態補償標準的定量測算方法,是當前急需解決的問題,學者們尚未形成一致看法,但進行了大量嘗試:張志強等[11]利用條件價值評估法測定了黑河流域居民為恢復張掖地區生態系統的支付意愿(WTP);鄭海霞等[12]則分析了影響被調查者支付意愿(WTP)的因素;王金南等[13]認為流域生態補償額度應以污染造成的損失計量;徐大偉等[8]提出基于河流水質水量的跨行政區域生態補償計量辦法,耿涌等[14]應用水足跡理論提出不同情況下的流域生態補償金額測算模型;趙光洲等[15]則從經濟學角度分析,認為生態補償應以社會總成本與社會總收益相等為標準。

國內外學者就流域生態補償進行的實例研究主要包括:Kosoy等 [16]分析了拉美三國洪都拉斯、哥斯達黎加、尼加拉瓜流域生態補償的實際案例;Pagiola等[9]以拉美國家為研究對象,探討了生態補償與消除上游流域居民貧困的問題;胡鞍鋼等[17]分析了金華江上游東陽市與下游義烏市之間的水權交易協議;周映華等[18]討論了粵贛關于東江流域水資源利用及生態補償的相關事宜;黃東風等[19]總結了福建省閩江和九龍江生態補償的模式。

綜合國內外研究成果,可以認為生態補償機制本質上是一種制度安排,其目的在于可持續利用生態環境資源,主要通過多樣的手段推動生態環境資源開發利用中的外部性內部化的實現,解決生態環境資源消費中的“搭便車”現象。但現有文獻對市場主導或政府主導的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并未深入論述,子牙河流域生態補償機制作為典型的政府主導模式,自實施以來取得良好成效,鑒于此,本文將深入探討子牙河流域生態補償機制,以期為我國流域生態補償機制的推廣建言獻策。

2 子牙河流域生態補償機制案例研究

2.1 子牙河流域概況

子牙河屬海河水系西南支流,由滹沱河、滏陽河匯合而成,主要位于河北省南部。流域覆蓋了石家莊、邯鄲、邢臺、衡水、滄州等5市48縣(市),面積27 744 km2,域內人口2 000多萬。子牙河域內原本就存在降水稀少、水資源匱乏、河流自凈能力差等問題。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人口增長、經濟發展,子牙河水系污染問題越來越突出[20]。2005年環境監測數據顯示,子牙河水系屬劣Ⅴ類的河段占到總河段的55%,沿河兩岸的土壤、地表水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農民為降低生產成本,普遍采用污水灌溉農田,農作物品質得不到保障。這些都嚴重威脅到兩岸群眾的飲水健康安全和子牙河流域作為河北省商品糧基地的重要戰略地位。

基于上述背景,2008年3月起,河北省在流域內5市實施了子牙河流域生態補償機制,推行跨界斷面目標考核和生態補償基金扣繳制度,并將COD的排放價格由0.7元/kg提高到1.4元/kg。至2008年9月,5個市的14個監測斷面COD濃度均從過去的1 000 mg/L下降到200 mg/L以內,共扣繳補償金1 430萬元[21](截至2009年3月底)。子牙河流域各市的污水處理廠與垃圾處理廠建設速度明顯加快,僅2008年就新建污水處理廠52座,流域內部分縣(市)利用生態補償基金建設深水井等農村飲用水工程,解決了當地農民吃水難的問題[22]。在此基礎上,河北省于2009年4月進一步在全省范圍內推廣了子牙河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并收到良好效果[21,23]。

2.2 子牙河流域生態補償機制的基本思路

流域生態補償機制是一個整體,其設計思路包含相互聯系的五個部分,河北省政府制定子牙河流域生態補償機制依據的思路大致如下:首先,界定子牙河流域尺度:所需治理的子牙河是一條省內跨市河流,流域尺度限定為省內河段,治理對象限定為水質和水量,治理目標為河流不斷流,水質逐步改善;其次,確定補償主客體:認識到子牙河流域屬于 “上游污染,下游污染,共同補償”模式,所以確定的補償主體包括一切從流域生態環境獲益的組織和個人,一切在生產生活中污染流域環境或破壞流域生態的組織和個人,補償客體包括流域內一切保護生態環境或減少污染排放的組織和個人,一切受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影響的組織和個人。地方政府作為獨立行為主體以及主客體利益代言人也應考慮在內;再次,基于子牙河上下游監測斷面水質水量控制目標,測算子牙河流域生態補償基金扣繳標準和方式;第四,確定生態補償基金的使用方式。最后,出臺子牙河流域生態補償機制的政策框架。

2.3 子牙河流域生態補償機制的政策框架

子牙河流域生態補償機制的政策框架以生態補償基金扣繳制度為核心,包括改良的政績考核制度、生態補償基金使用監督管理制,并規定了生態補償基金的使用范圍,明確了地方政府保護流域水環境的責任,具體包括以下內容:

第一,制定嚴格的流域水質標準,建立公平公正的流域跨界斷面水質監測體系。河北省政府制定的流域生態補償框架主要考察跨市出境斷面的COD濃度,以《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8978―1996)中的二級標準為參照,并把子牙河水系在河北5個市境內的不同河段按跨界情況劃分為14個監測斷面,各市又對照省里在縣與縣之間劃分了監測斷面,最終共劃分監測斷面29個,在各斷面進行水質監測。在監測跨市斷面水質時,實行上、下游市環境監測中心,省環境監測中心同時取樣同時監測的“三堂會

審”制度,若結果有出入,以省環境監測中心為準。省環境監測中心每月監測一次,每季度匯總一次,省環保部門每月將監測結果向有關市政府及省直有關部門通報[24]。

第二,建立以地方政府為對象的生態補償基金扣繳制度。在準確監測各斷面水質的基礎上,河北省環保部門計算每月和每季度扣繳資金額度,并以省環保領導小組辦公室名義向有關市發出扣繳通知,并抄送省財政部門執行,省財政部門直接從市財政扣繳,并將扣繳金額和排名情況予以公布[24],各市參照省里做法制定了以縣政府為對象的生態補償金扣繳制度。同時,對于考核河流跨市出境斷面水質達到考核要求或跨市出境斷面COD濃度低于跨市入境斷面COD濃度的市,將根據所考核河流斷面水質改善情況,對有關市政府予以表彰。

生態補償基金扣繳標準以子牙河流域監測斷面水質水量控制目標為依據,具體如下[24]:當河流入境水質達標時,所考核市跨市出境斷面的水質COD濃度監測結果超標0.5倍以下,每次扣繳10萬元;超標0.5倍以上至1.0倍以下,每次扣繳50萬元;超標1.0倍以上至2.0倍以下,每次扣繳100萬元;超標2.0倍以上,每次扣繳150萬元。在同一市范圍內,對所有超標斷面累計扣繳。當河流入境水質超標,而考核跨市出境斷面水質COD濃度繼續增加時,扣繳金額翻倍。

第三,建立以水質改善為主要內容的政績考核制度。河北省政府將河流跨界考核斷面的水質改善作為考核地方政府環保工作的重要內容,規定市、縣領導對轄區內水環境質量負責,要求制定河流綜合整治方案,并向社會公布。同時,省里每年對各市污染物總量削減指標完成情況、重點治污工程實施情況、重點河流跨界斷面水質改善

表1 子牙河流域生態補償機制的水質指標和扣繳標準

Tab.1 The water quality indexes and withholding standard

of basin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in Ziya River

情況等進行考核,對完不成任務的市、縣領導實施“一票否決”[25]。各市、縣為達到水質改善標準,采取了積極有效的措施[25]:①加強對重點污染企業的監督,對企業進行綜合評級,評級結果納入銀行信用系統,對企業進行融資限制;②實行嚴格的排污許可證制度,禁止企業無證或過量排污;③建立在線監測平臺,實時監督企業污染行為,并保證水污染處理設施正常運行。

第四,建立生態補償基金使用監督管理制度,引導輿論發揮作用。在明確生態補償基金來源和扣繳標準之后,河北省政府出臺了文件《關于子牙河水系生態補償金管理使用等有關事項的通知》,規定生態補償基金的使用范圍:①打深水井保障流域內群眾飲水安全的項目;②對上游污染所造成的下游經濟損失進行補償;③水污染綜合整治及污染物減排項目。省環保部門和財政部門會就生態補償基金使用情況進行不定期核查。監督管理制度保證了生態補償基金用于改善子牙河流域生態環境質量及對受害者進行補償。省政府進行正確的輿論引導,積極報道正面典型,對領導不力、進展緩慢的市、縣進行曝光,并監督生態補償基金的使用情況。

2.4 子牙河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實施的主要發現

子牙河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實施以來,經過省、市、縣各方共同努力,子牙河流域水質得到明顯改善。仔細分析,子牙河流域水質獲得改善的主要原因在于:

第一,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產權模糊帶來的環境負外部性問題。跨界河流的產權模糊性使上下游都不會主動提供或保護流域生態環境這一公共物品,而子牙河流域生態補償機制通過明確界定地方政府對轄區內的水環境質量負責,并劃定跨市監測斷面,由地方政府代表轄區內的組織和個人為所享受的生態服務和破壞的生態環境付費,這些費用被扣繳為生態補償基金并專項使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產權模糊的問題。

第二,抓住地方財政命脈,實現從管制企業向管制政府的轉變。在出現污染問題,追究環境責任時,省級環保部門總是把矛頭指向污染企業,忽視地方政府責任,進而忽略了地方政府和企業之間的利益關系。子牙河流域生態補償機制不僅擯棄了直接追查污染源的做法,而且摒棄了縱向和橫向財政轉移支付,視地方政府為污染第一責任人,直接扣繳地方財政并建立生態補償基金,打斷了地方保護主義鏈條,強化了地方政府對污染企業監督的力度,在治理污染企業方面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改良了地方政府政績考核標準。子牙河流域生態補償機制改良了地方政府政績考核標準,增加了生態環境改善的內容,提高了生態環境改善在整個評價體系中的權重。針對主要領導的“一票否決”制度促使地方政府自上而下地關注流域生態環境及其破壞對域內人民生活水平的影響,并使之成為地方領導完成工作任務的前提性工作,保證了流域生態補償工作的順利推行。

3 思考與建議

根據我國現實國情,明確生態環境資源產權、降低生態環境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的交易成本以及建立完善的法律保障體系目前都存在一定困難,同時,我國的生態環境資源消費主體規模龐大,通過市場主導模式解決環境外部性并不現實,這就決定了目前在我國推行市場主導流域生態補償機制的條件尚未成熟。而且,在構建流域生態補償機制時,我們的目標也不是單一的,一方面要保護生態環境,確保生態環境資源的足額提供,另一方面要實現各地區的協調發展。所以綜合而言,現階段我國應當推行政府主導的流域生態補償機制。

由于政府主導,便存在尋租的可能性,結合子牙河實證研究,本文認為在推行流域生態補償機制時應該注意以下問題:

第一,強調政府作用,抓住地方財政,健全政府行為監督機制。政府既是流域生態補償機制的行為主體,又代表其轄區內的組織和個人行使權利,所以在構建流域生態補償機制時政府應當發揮建設性的作用。只有抓住地方財政命脈,將生態環境改善作為政績考核硬性指標,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政府作用。出于同樣的原因,應當建立健全政府行為監督考核機制,監督政府行為的關鍵在于監督主導生態補償機制實施的行政官員,要充分發揮司法監督和社會輿論監督的作用。

第二,建立多指標水質水量綜合考核體系。工業廢水及生活污水均屬復合型污染,污染物種類眾多,僅僅考察某單個指標不利于水環境保護,排污單位往往集中治理某單個指標,而忽視對其他指標的控制。雖然我國“十二?五”期間在COD指標的基礎上會增加對氨氮的考核,但是這兩項指標與人民群眾的實際感受聯系并不緊密,應該在此基礎上加入一些人民群眾容易覺察的指標,例如:色度、懸浮物等。同時,要考核化工、冶金、裝備制造等行業所排放廢水的重金屬含量。

第三,建立跨區域的流域綜合協調部門,出臺相應行政法規或條例。流域生態補償機制由多個部門共同主導實施,短期內能發揮積極作用,但易受部門本位主義影響。成立流域綜合協調部門協調流域上下游市、縣和省內行政主管部門的利益關系,有助于消除各方矛盾,解決流域生態補償基金分配及監督問題。

目前在國家層面,有關生態補償的立法嚴重缺位,生態補償在推廣過程中普遍陷入法律依據不足的困境。在國家制定出臺生態補償專項法律以前,為保證流域生態補償機制長期穩定的實施,中央和地方政府有必要出臺專門的行政法規或條例,實現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制度化運作。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靳樂山, 李小云, 左停. 生態環境服務付費的國際經驗及其對中國的啟示[J]. 生態經濟, 2007, 12: 156-158. [Jin Leshan, Li Xiaoyun, Zuo Ting. Payment for Environmental Services: International Practice and Lessons and Implication for China[J]. Ecological Economy, 2007,12: 156-158.]

[2]Wnder S. Payments for Environmental Services: Some Nuts and Bolts[R]. CIFOR, Occasional Paper, 2005:No. 42.

[3]毛顯強, 鐘瑜, 張勝, 等. 生態補償理論探討[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02,12(4): 38-41. [Mao Xianqiang, Zhong Yu, Zhang Sheng, et al. Conception, Theory and Mechanism of Eco-compensation[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2, 12(4): 38-41.]

[4]王金南,萬軍,張惠遠.關于我國生態補償機制與政策的幾點認識[J]. 環境保護, 2006, 19(10A):24-28.[Wang Jinnan, Wan Jun, Zhang Huiyuan. Some Cognition on Chinese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and Policies[J].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006,19(10A): 24-28.]

[5]Pagiola S. Payments for Environmental Services: From Theory to Practice[C]. Global Workshop on Payments for Environmental Services, Mataram, Indonesia ,2007.

[6]劉桂環, 張惠遠, 萬軍, 等. 京津冀北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初探[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06, 16(4):120-124. [Liu Guihuan, Zhang Huiyuan, Wan Jun, et al. Discussion on Drainage Area’s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in the North of Beijing-Tianjin-Hebei Province[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6,16(4):120-124.]

[7]Engel S, Pagiola S, Wunder S. Designing Payments for Environmental Services in Theory and Practice: An Overview of the Issues[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8, 65(4):663-674.

[8]徐大偉, 鄭海霞, 劉權民. 基于跨區域水質水量指標的流域生態補償量測算方法研究[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08, 18(4):189-194. [Xu Dawei, Zheng Haixia, Liu Quanmin. Measuring Method of River Basin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Based on River Water Quality and Its Water Quantity Across Administration Areas[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8, 18(4):189-194.]

[9]Pagiola S,Arcenas A,Platais G. Can Payments for Environmental Services Help Reduce Poverty? An Exploration of the Issues and the Evidence to Date from Latin America[J]. World Development, 2005, 33(2): 237-253.

[10]阮本清, 許鳳冉, 張春玲. 流域生態補償研究進展與實踐[J]. 水利學報, 2008, 39(10): 1220-1225. [Ruan Benqing, Xu Fengran, Zhang Chunling. Review of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River Basin Ecological Compensation[J]. 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 2008, 39(10): 1220-1225.]

[11]張志強, 徐中民, 程國棟, 等. 黑河流域張掖地區生態系統服務恢復的條件價值評估[J]. 生態學報, 2002, 26(2): 863-885. [Zhang Zhiqiang, Xu Zhongmin, Cheng Guodong, et al. Contingent Valuation of the Economic Benefits of Restoring Ecosystem Services of Zhangye Prefecture of Heihe River Basin[J].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2, 26 (2): 863-885.]

[12]鄭海霞, 張陸彪. 流域生態服務補償定量標準研究[J]. 環境保護, 2006, (1):42-46.[Zheng Haixia, Zhang Lubiao. Research on the Standardization of Compensation for the Service of Eco-system in River Valley[J].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006, (1):42-46.]

[13]王金南, 萬軍, 張惠遠, 等. 中國生態補償政策評估與框架初探[A]. 生態補償機制與政策設計國際研討會論文集[C]. 北京: 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2006. [Wang Jinnan, Wan Jun, Zhang Huiyuan, et al. Policy Evaluation and Frame Discussion of Chinese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A].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and Its Policy Decision[C]. Beijing: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ess,2006.]

[14]耿涌, 戚瑞, 張攀. 基于水足跡的流域生態補償標準模型研究[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09, 19(6):11-16. [Geng Yong, Qi Rui, Zhang Pan. A Water Footprint Based Model on River Basin Eco-Compensation[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9, 19(6): 11-16.]

[15]趙光洲, 陳妍竹. 我國流域生態補償機制探討[J]. 經濟問題探索, 2010, (1):6-11. [Zhao Guangzhou, Chen Yanzhu. Discussion on Chinese Basin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J]. Inquiry into Economic Issues, 2010,(1):6-11.]

[16]Kosoy N,Martinez-Tuna M,Muradian R, et al. Payments for Environmental Services in Watersheds: Insights from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ree Cases in Central America[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7, 61(2-3):446-455.

[17]胡鞍鋼, 王亞華. 從東陽―義烏水權交易看我國水分配體制改革[J]. 中國水利, 2001, 6: 35-37.[Hu Angang, Wang Yahua. Study on the Reform of Distribution System for Water: A Case of Water Right Trade between Dongyang and Yiwu[J]. China Water Resources, 2001, 6: 35-37.]

[18]周映華. 流域生態補償的困境與出路――基于東江流域的分析[J]. 公共管理學報, 2008, 5(2): 79-85. [Zhou Yinghua. The Dilemma and Solution of Basin Ecological Compensation:Case Analysis of Dongjiang River Basin[J], Journal of Public Management, 2008, 5(2): 79-85.]

[19]黃東風, 李衛華, 范平, 等. 閩江、九龍江等流域生態補償機制的建立與實踐[J]. 農業環境科學學報, 2010, 29: 324-329. [Huang Dongfeng, Li Weihua, Fan Ping, et al. Mechanism and Practice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for Drainage Basins of Minjiang and Jiulongjiang[J]. Journal of Agro-Environment Science, 2010, 29: 324-329.]

[20]河北省環境保護局. 關于子牙河水系污染抽查情況的通報[EB/OL]. 冀環辦, 2006, 323號. [2006-10-11]. 省略/upfiles/xy_col40SUPER_20061011093157000047.htm. [Hebei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The Bulletin on Spot Check of pollution in Ziya River Water System[EB/OL]. Office of Hebei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2006, No.323. [2011-03-27].省略/upfiles/xy_col40SUPER_20061011093157000047.htm.]

[21]王鴻亮. 河北子牙河流域生態補償機制顯現效力[J]. 環境保護, 2009, 420(5B):56-57. [Wang Hongliang. The Effects of Basin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for Ziya River in Hebei Province[J].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009, 420(5B):56-57.]

[22]李忠峰, 黃奎. 河北全流域生態補償機制顯威力[N]. 中國財經報, 2010, 7,20(1). [Li Zhongfeng, Huang Kui. The Effects of Basin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in Hebei Province[N], China Financial and Economic News,2010,7,20(1).]

[23]曹陪鋒. 講述――子牙河變清的故事[N]. 中國環境報, 2009, 7,1 (7). [Cao Peifeng. Narration:A Story of Ziya River[N]. China Environment News,2009, 7,1(7).]

[24]河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關于在子牙河水系主要河流實行跨市斷面水質目標責任考核并試行扣繳生態補償金政策的通知[EB/OL]. 辦字, 2008, 20號. [2008-06-16]. hebei.省略/article/20080616/998910.htm. [General Office of Hebei Provincial Government. The Notice on Implementation of Responsibility Assessment System and Funds Withholding System in Main Trans-boundary Sections of Ziya River Water System in Hebei Province[EB/OL]. Hebei Provincial Government Office, 2008, No.20. [2011-03-27]. hebei.省略/article/20080616/998910.htm.]

[25]河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關于印發河北省子牙河水系污染綜合治理實施方案的通知[EB/OL]. 辦字, 2008, 21號. [2008-06-16]. hebei.省略/article/20080616/998911.htm. [General Office of Hebei Provincial Government. The Notice on Comprehensive Pollution Control Schedules in Ziya River Water System of Hebei Province[EB/OL]. Hebei Provincial Government Office, 2008, No.21. [2011-03-27]. hebei.省略/article/20080616/998911.htm.]

Study on Government-oriented Basin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Some Reflections on Basin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in Ziya River

WANG Jun-feng HOU Chao-bo YAN Yong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 China)

第9篇:生態環境污染治理41工程范文

關鍵詞: 江漢平原;水資源;水污染;國外經驗

中圖分類號:F301.24;X5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2)08-0318-03

0引言

江漢平原水資源的來源由大氣降水、地下水以及江河流水3部分構成。處于亞熱帶季風區的江漢平原,降水量充沛,年降水1100-1300毫米,年均1180毫米,折合平均降水量2193億立方米。氣溫較高的4-9月降水量約占年降水總量的65%-75%。漢江是長江中游最大的支流,從陜西省河縣進入本省鄖西縣,流經全省13個縣市,在武漢匯入長江。全省每年過境客水資源約6300億立方米,其中長江干流約為4000億立方米,洞庭湖水系流入近2000億立方米,漢水流入300億立方米,然而,每年平均出境水量則超過7000億立方米,其中基本都由長江干流出境。具體到平原區,每年平均過境客水資源5500億立方米,地表徑流資源總量1500億立方米。豐富的水資源為江漢平原區工商業發展和人民生活帶來極大便利,但在社會經濟基礎發展的同時,江漢平原水質污染也時有發生。本文試圖對國外水污染治理的先進經驗進行梳理,來找尋江漢平原水污染治理的措施。

1江漢平原水污染概況

隨著江漢平原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工業化、城鎮化水平的不斷提高,人類的活動使大量的工業、農業和生活廢棄物排入水中,水體污染逐漸加劇。通過調查,江漢平原沿江城市江段部分斷面水質超過國家規定標準,岸邊污染帶嚴重。長江湖北段沿岸排污沒有得到有效控制,形成多條污染帶。其中個別斷面的個別項目有超標現象,如天門以下至武漢河口段水質在枯水期多有超標現象。漢江大部分支流受到污染,唐白河、蠻河、小清河等主要支流水質曾一度超過五類標準,連農田灌溉水質標準都達不到。另外,平原區域內70%的湖泊、80%的中小河流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水質日趨富營養化。水污染事故頻發,特別是流域性的水污染事故時有發生,污染范圍廣、危害大,直接影響人民群眾的飲水安全。

平原里最常見的水污染是有機污染、富營養污染、重金屬污染以及這些污染共存的復合性污染。主要來源于工業污水、農業污水和生活污水。據調查,長江流域每年廢污水排放總量達300億噸,其中生活污水約占l/3,工業廢水約占2/3。湖北省長江流域歷年來污水排放量如表1所示。

數據來源:2001-2010年湖北省水資源公告.

1.1 工業污水、生活污水的排放江漢平原企業以鄉鎮作坊居多。其特點是規模小、布點散、行業雜、發展猛,由于我污水處理廠覆蓋率較低,處理力度有限,這些作坊基本沒有配套的環保設施,帶來了“三廢”污染――廢水、廢氣、廢渣,鄉鎮工業對農業環境的污染嚴重。

廢水危害主要來自于造紙、印染、電鍍、化工和食品加工業。其污水常呈酸性或堿性,直接排入河流和湖泊,使水資源遭到重金屬和氰化物等有毒物質的污染。廢氣污染主要來源于土法煉硫、煉焦、窯業以及小化肥等行業,污染物以二氧化硫和氟最為嚴重。這些含硫廢氣排入環境,形成酸雨降落到地面,使地面水體受到污染,造成農業減產,給農業生態環境造成非常嚴重的影響。廢渣污染主要來自于采掘業,由于有的向湖泊、江河、洼地傾倒,對土壤、水體和大氣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嚴重污染。此外,大量未經處理的生活污水也是直接排入河流,嚴重污染了水質環境。

1.2 農業污水的排放農業污染不像工業排污、生活污水一樣,不能量化的統計。然而,它卻是人類健康的隱形殺手。江漢平原以農業為主,而農作物的生產中使用了大量的農藥和化肥。在使用中,凡未被植物吸收利用的都在土壤中積累或轉入地下水引起水體污染,最終導致對人體的危害,危害的傳播途徑如圖1所示。

江漢平原區農村大量使用化肥及農藥,湖泊和城市內湖富營養化加劇,水污染已經使相當多的地區出現水質型缺水,嚴重影響到當地居民的生存和農業可持續發展,水資源污染問題亟待解決。另外一方面,隨著南水北調工程的啟動,過境水量將會減少,減弱了水系的自身調節能力。我們可以預計在不遠的將來,擁有豐富水資源的江漢平原將會面臨日益突出的問題。

2國外典型流域水污染防治的經驗

“先污染后治理”的局面先后在國外兩大流域上演。歐美發達國家經過近一個多世紀的努力,其流域水污染防治的內容和形式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同時也積累了許多寶貴經驗。對于我江漢平原水資源污染防治方面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2.1 英國泰晤士河流域水污染治理經驗泰晤士河位于英國倫敦南部。三個多世紀以前,泰晤士河水產豐富、風景如畫,是世界上著名的鮭魚產地。但是自19世紀60年代工業革命開始,泰晤士河水資源就遭到了嚴重污染,水質迅速惡化,同時也成為世界上污染最早、后果最嚴重的城市河流之一。

英國控制水污染主要采用環境質量目標法,即將工業企業排放的污染水水質與承納水體的環境功能相結合,以控制污水不產生水體污染為目的,來制定水質標準。泰晤士河是英國水質管理模式的縮影,1974年英國政府規定了泰晤士河各河段的水質目標和排放標準。目前泰晤士河兩岸排放的污廢水都經過三級處理,處理后的污泥經管道用泵抽入船中,運至北海倒入海中。

英國政府成立了治理專門委員會和泰晤士河稅務局(公司),對泰晤士河流域進行統一規劃和管理,提出水污染控制政策法令、標準,有充分的治理保障。在泰晤士河的治理中,高度重視科學技術的作用。尤其是泰晤士河的第二次治理,是在有關科學研究的指導下進行的。科學研究幫助水務局制定合理的、符合生態原理的治理目標,根據水環境容量分配排放指標,及時跟蹤監測水質變化。

泰晤士河屬于潮汐河流,面臨著兩方面的污染。一是人為污染(主要是工業和生活污染,首先從近海口的下游開始);二是自然污染(咸潮入侵)。要解決自然污染,目前常用的有效辦法是,增加上游水量,使下游有足夠的清水徑流下泄,以限制咸潮入侵。上游來水多了,也可提高下游水體對污染物的推移、稀釋、擴散能力,從而對控制人為污染也是有好處的。

為此,泰晤士河在上、中游大量修建水庫,在豐水季節攔蓄清水(兼有防洪作用),在枯水季節調節增加下游逸流,實行“以豐補枯”。泰晤士河全流域有主要水庫三十六座,蓄水量達2.5億立方米,相當于倫敦市九十天的用水量。據泰晤士水管理局統計,目前日開發地下水186萬噸,相當于全流域日用水量的百分之41%。但在豐水季節,及時回灌,盡量做到抽用與回灌平衡。為了嚴格限制咸潮向清水區入侵,泰晤士水管理局在清水與潮水交界處坦丁頓建立堰閘。同時為了充分利用清水資源,在全河建立了六十八個船閘,以節制遷流,防止清水過快流失。

由此可見,英國政府針對泰晤士河的特點,采用環境質量目標法,對工業污染全過程進行控制;同時征收水污染稅以及興修水庫的措施對該流域水污染的防治也起到了積極作用,對江漢平原水污染治理工作的開展起到了借鑒作用。

2.2 美國特拉瓦河流域水污染治理經驗特拉瓦河流域,既有著名的紐約、費城工業區的點污染源,又有來自農業、森林落葉腐植質的非點污染。因此,在本世紀四十年代,水質被嚴重污染。六十年代開始,花了十年時間治理,現在全流域工業污染負荷已去除百分之九十,城市污染負荷也已去除百分之八十九,因而水質良好1979年,美國環境質量委員會(CEQ)對309個歷史較長、資料比較完整的河流水質監測站進行了調查,溶解氧指標等于或大于5毫克/升(適宜魚類生存繁殖)的,占百分之九十五[1]。

美國的環境保護,都從立法開始,治理河流也不例外。美國從四十年代起陸續頒發了保護水質水源的法規,有凈水法,安全飲用水法、海洋保護法、農藥法、毒物管理法、水資源回收利用法等。聯邦政府控制水污染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99年的《垃圾管理法》,該法是出于防止企業向航運河道傾倒排放大量廢物。明確處理常規水污染的第一個聯邦立法是1948年的《水污染控制法》,此法授權聯邦政府向州和地方政府提供財政資助以解決水污染問題,貸款給各個地方政府建設污水處理廠,鼓勵他們去清潔他們的水源。1956年的《聯邦水污染控制法修正案》所具有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制定一項由聯邦政府直接向地方政府撥款以分擔建設污水處理廠費用的規定,份額是聯邦政府承擔55%。1965年的《水質法》是聯邦政府參與水污染控制行動的一個重要體現。但是自1972年《聯邦水污染控制法修正案》開始,聯邦政府才真正在制定和指導水污染控制計劃中擔任關鍵角色,該法的立法目標是恢復和維護國家水域的化學、物理和生物的完整性,它是美國規制向水域排污的基礎性架構。1987年的《水質法》要求在1991年以前逐漸淘汰聯邦建設撥款計劃,由聯邦政府提供州管理的周轉型水污染控制基金來取代[2]。這些法規的頒發執行,對推動水環境的保護工作起了重大作用。其在實踐中已逐步建立起一套健全的法制:涵蓋范圍全面,目標任務明確具體,且上下形成一個整體法規體系。

排污許可證制度是各國水污染防治法所普遍采用的一項法律制度,對于水污染的有效控制和水環境質量的改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從世界范圍看,美國的水污染物排放許可證制度是極富特色和卓有成效的,在美國水污染防治法律中地位顯著,是美國水污染防治法的核心,對美國水環境的保護與改善發揮了顯著的作用。

在法律地位上,從排污許可證制度的法律依據看,美國聯邦法律《清潔水法》規定了水污染物排放許可證制度,第402條規定,任何人從一個點源排放任何污染物進入美國的水域(waters),必須獲得“國家污染物排放清除系統”(the National Pollutant Discharge Elimination System,以下簡稱為NPDES)許可證,否則,即屬違法。在規范對象上,NPDES許可證的規范對象包括“污染物”、“點源”和“水域”三個要素,且《清潔水法》對于這三個要素作了明確的界定,清晰明了。且隨著時代的發展,NPDES的使用也不斷出現新趨勢,順應了社會經濟的發展。美國NPDES許可證的種類分一般許可證和個別許可證兩種形式,頒發的根據在于排污設施的排放性質、類型、排放水體的水質要求等因素。一般的許可證主要頒發給具有某種共同性質的特定排污點源設施,而對不具有共性性質的排污者特殊對待,頒發個別許可證,對其使用特殊的條款和要求[3]。

法規制定后需要有一個強有力的監督執法系統。在美國,聯邦環境保護總署,地區分署,流域委員會和州、市等地方政府的有關部門,都在根據法規管理環境。各級環境保護機構還設置了執法處,配備許多律師,監督執行法律,并研究執行法律過程中情況和問題,使法律得以順利貫徹。

同時,在美國,凡是在人口集中的地方都建有污水處理設施。每一個污水廠都有明確的服務人口和服務面積的指標。美國的污水處理廠處理的都是工業和生活混合污水,但是工業污水都要經過預處理達到一定標準后才允許送入城市污水廠,否則污水廠是不接受的。預處理的要求,主要是去除重金屬和生物難以降解的一些有毒有害物質,在美國有專門預處理法,對各行各業都規定了具體要求。在美國建設污水處理廠的投資主要來自四個方面:一是聯邦政府撥款,二是地方財政,三是罰款收入,四是污水收費。凡是排向污水廠的污水,不僅對工廠要收費,對排出污水的居民也要收費。所有污水都處理了,再加上其他一些措施,河流水體的質量,自然就能得到保證。

綜上可以看出,美國在流域水污染防治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其關于水污染防治法律法規的制定和實施在世界范圍內也處于領先地位,值得我國借鑒。美國興修廢水處理廠的辦法也深得人心,該方法同樣適合處于水污染現象嚴重的中國。

3江漢平原水污染防治的建議與措施

以上幾個流域都經歷了“先污染、后治理”的過程。從中可以看出,河流污染后,治理的過程十分漫長,治理費用也十分高昂,這一點并不符合我國國情。國外治理流域水污染的經驗對江漢平原目前進行的水污染治理雖然有一定的借鑒意義,但更重要的是要結合江漢平原區的實際情況及其社會經濟發展的特點,從保護與利用相結合的思路出發,采取相應的對策和措施。

3.1 江漢平原水污染防治的總體思路――保護與利用并舉江漢平原水污染防治應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大江漢平原經濟結構調整力度,注重用改革的辦法解決制約水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問題,遵循保護與利用并舉的原則治理水環境,從而促進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基本思路如下:

3.1.1 對水資源進行合理的開發和利用要制定和完善水法規和政策,嚴格實施取水許可制度和水資源費征收、使用制度,實現水資源的合理開發、高效利用、優化配置,加強對水資源統一開發和管理。

3.1.2 在水資源開發利用的同時,要做好水資源的保護不僅要保護好水源頭的生態環境,加大小流域的綜合治理力度,控制地下水超采,防止水土流失和水資源枯竭;還要盡快實施水功能區劃制度,劃定水功能區,按照水功能區劃進行納污總量和污染排放總量的控制,建立入河排污口審批制度,保護好飲用水的質量,減少污染,確保城鄉居民飲水安全。

3.2 江漢平原水污染防治的具體措施

3.2.1 采用土地處理污水方法的措施目前美國力求采用土地凈化法來凈化污水,以改變現行的需要耗費大量經費的污水處理方法。日本、荷蘭等國也采用了該法。土地處理污水包括低速灌溉法、高速滲透法和地面漫流法,所需經費很低。美國密執安州一座17萬人口的城市,采用低速灌溉法處理生活污水,所需費用還不到凈化廠三級處理的20%。在低速灌溉法中,為防止農田受污染,先將污水進行二級處理或經氧化塘氧化后再用于灌溉。由于土地處理和氧化塘投資低、耗能少和技術簡單易于維護,因此很適合江漢平原現實情況,應大力推廣。具體說,就是把污水有控制地投配到土地上,利用土壤-植物-微生物復合系統的物理、化學、生物學和生物化學特征對污水中的水、肥資源加以回收利用,對污水中可降解污染物進行凈化的工藝技術。土地處理污水法是污水生態處理技術的基礎,是污水土地處理系統的進一步發展。以土壤介質的凈化作用為核心,在技術上特別強調在污水污染成分處理過程中植物-微生物共存體系與處理環境或介質的相互關系,特別注意對生態因子的優化與調控,是生態學四大基本原理在水資源領域的具體運用。

3.2.2 實行工業污染全過程控制英國泰晤士河采用的質量目標分析法對其流域水質管理與治理起到很好的積極效果,江漢平原也應結合其自身特點對當地工業污染的全過程進行管理控制。工業污染4個控制途徑如源削減、綜合利用、凈化處理和貯存的綜合運用稱為全過程控制。它分為3個層次:①低層控制,即從生產組織到儲運等生產全過程的污染控制;②中層控制,即從基本建設、技術改造、工業生產以及供銷活動的工業再生產過程的全過程控制;③高層控制,即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等各領域中的經濟再生產全過程控制。

3.2.3 興建城市廢水處理廠,實施廢水資源化美國特拉瓦河流域在人口集中區域興建污水處理廠的措施受到了很好的效果,在江漢平原區水污染治理的過程中也應積極吸取這一經驗,多渠道籌措資金,加大城市廢水處理廠的投資力度,城市的排水管網應與廢水處理廠同步建設,全面推行征收城市廢水處理費,解決城市廢水處理廠的運行維護資金問題;對個別水資源短缺的地方,還應將處理后的出水作為穩定的水資源加以利用。

3.2.4 征收水污染稅的措施我國在2003年修訂并頒布了《排污費征收使用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該條例以行政法規的形式確立了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排污收費制度,規范了排污費的征收、使用、管理,但從多年的征收實踐來看,效果并不理想。

隨著水污染問題的日益嚴重,世界各國,尤其是西方一些發達國家,紛紛采取措施來保護水環境,改善水質。在諸多的保護措施中,征收水污染稅已被證明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新舉措。在我國,水環境污染已相當嚴重,加劇了水資源的供需矛盾。因此,借鑒國外先進經驗,開征水污染稅,在不斷完善防止水污染的法律法規的同時,充分發揮稅收杠桿的調節作用,是我國治理和保護水環境的有效途徑。有關行業稅率的制定可以借用庇古稅的想法,根據污染造成的危害程度對排污者進行征稅,以彌補排污者的私人成本和社會成本之間的差距,使兩者相等。為使全部的社會成本內在化,適應的環境稅率應該能夠使得污染削減的邊際成本等于社會損害,這里用治理相應污染所需費用來衡量排污造成的貨幣損失[4]。

3.2.5 水污染防治法規應做相應改進中美兩國有關水污染物排放許可證制度存在較大差異,借鑒美國的經驗,建議對我國的《水污染防治法》做出如下修改:其一,在《水污染防治法》中明確和提高排污許可證制度的法律地位,在水污染防治領域全面推行排污許可證制度,確立其在水污染防治法中的核心地位和重要作用。其二,完善排污許可證的規范對象,《水污染防治法》應對“排污者”、“水體”、“污染物”“點源”、“面源”等概念加以明確的法律界定;使用排污許可證規范暴雨排放及頒發以流域控制。其四,完善許可證的形式,突出科學性與靈活性、強調個性與共性的結合;有關許可證的內容,應增加有關被許可人的監測和報告的義務等內容。

4結語

流域水資源污染的防治工作不僅是河水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流域水資源環境與社會經濟和諧發展的重要條件。相對于一些歐美發達國家而言,我國的水污染防治工作起步較晚,但國外已經成功的水污染防治的經驗無疑將對江漢平原水污染的防治工作提供極其重要的借鑒意義。我們應該結合江漢平原的現狀特點以及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特點,不斷探尋行之有效的水污染防治對策和措施,并號召全民參與水環境保護的工作中,為人類美好家園的建設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上海市水質污染治理考察團.英美治理河流污染的經驗[J].上海環境科學.1982(1):40-45.

[2]劉曉佳.美國水污染治理公共政策及思考[J].唯實.2005(8),119-123.

[3]陳冬.中美水污染物排放許可證制度之比較[J].環境保護.2005(1), 20-22.

[4]陳少英,劉翠萍.征收水污染稅的設想[J].生態經濟.2001(8):41-43.

[5]郭煥庭.國外流域水污染治理經驗及對我們的啟示[J].環境保護.2001(8):39-40.

[6]鄭春寶,馬水慶,沈平偉.淺談國外流域管理的成功經驗及發展趨勢[J].人民黃河.1999(1):46-47.

[7]劉寶,廖聲萍.水資源的現狀、利用與保護[J].西南石油大學學報. 2007(6):1-11.

[8]姜瑞強.論千島湖水資源的保護與開發[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 2005(3):82-85.

[9]陳梅,錢新.公眾參與流域水污染控制的機制研究[J].環境科學與管理.2010,35(02),5-9.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夜色视频一级区 | 特级毛片免费视频播放 | 女人扒开腿让男人捅啪啪 | a级片在线观看视频 | 成人黄激情免费视频 | 97超级碰碰碰碰在线视频 |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网站 | 看全色黄大色黄大片毛片 | 成熟女人免费一级毛片 | 中文字幕亚洲日本岛国片 | 在线观看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在线观看一级毛片 |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香蕉 | a一级毛片| 欧美精品亚洲人成在线观看 | 99在线精品视频免费观里 | 18黄网站 | 亚洲精品手机在线 | 欧洲成人在线视频 | 国产性夜夜春夜夜爽30 | 国产成人精品男人的天堂538 | 狠狠色丁香婷婷久久综合不卡 | 欧美另类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a毛片日本 | 国产情侣真实露脸在线最新 | 欧美一级视频 | 亚洲偷偷自拍 | 亚洲第一区视频在线观看 | 97在线视频免费播放 | 成年女人毛片免费观看97 | 一级毛片视屏 | 521av香蕉 | 久香草视频在线观看 | 精品三级在线观看 | 亚洲成aⅴ人在线观看 | 国产欧美亚洲三区久在线观看 | 一级一片免费播放 | 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 欧美视频在线观看免费精品欧美视频 | 天天干夜夜怕 | 欧美激情视频一级视频一级毛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