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丁香婷婷妞妞基地-国产人人爱-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麻豆-国产人成-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91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傳媒行業概況范文

傳媒行業概況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傳媒行業概況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傳媒行業概況

第1篇:傳媒行業概況范文

[關鍵詞] 北方聯合;中南傳媒;出版經營

[中圖分類號] G239.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1-0037(2015)04-58-4

Abstract:At present, China is in a period of the achievements maintaining and further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transformation and system reform. The publishing groups after transformation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to find out their own strengths and shortcomings, which has an important value in promoting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publishing groups in our country. Therefore, this paper is going to compare and analyze the two publishing groups of Northern United Publishing and Media and China South Publishing and Media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publishing groups’ general information and operation & management, and put forward several targeted suggestions for their operation & management.

Keywords:Northern United Publishing and Media (Group), China South Publishing and Media Group, Publishing Operation

1 兩大集團概況

眾所周知,北方聯合出版傳媒和中南出版傳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分別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兩個出版集團,與新聞集團相比更像是初出茅廬,兩家出版集團分別位于遼寧省和湖南省,在出版轉企改制政策的推動下順利轉制。兩集團具體概況見表1:

首先,國內的這兩家出版集團則仍是局限在國內掛牌上市,上市地點也都一致性地選擇在上海證券交易所。剛剛完成轉制的兩家出版集團能夠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成功上市,是成千上萬名工作人員辛苦努力的結果,不僅為集團的融資獲得了新渠道,而且為集團“走出去”打下了基礎。其次,中南傳媒和北方聯合則是主要從事出版、發行等傳統業務,對于多媒體融合趨勢尚未做出明確或大規模的重組措施。最后,國內的出版集團大都由地方出版集團控股,甚至是地方政府為實際控制人,其中的國有色彩濃厚。如2014年中南出版傳媒64.69%[1]股份由湖南出版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持有,實際持有者是湖南省人民政府,這種由省政府控股的企業對于政府政策的依賴性較大,缺乏應有的活力,要真正在市場上與其他集團抗衡還需要在企業組織結構、產業布局等方面做出一定的調整。

2 企業經營管理

2.1 出版集團的組織框架

北方聯合以及中南傳媒都是擁有諸多從事不同業務的子公司的綜合性傳媒集團。

北方聯合直接設立或投資的子公司和孫公司各8個,子公司中從事出版業務的4個、從事發行業務的2個、從事流通與印務的各1個,孫公司中從事發行業務的4個、從事流通業務的2個、從事圖書進出口與印務的各1個。北方聯合統一控制下企業合并取得的子公司6個,從事出版與發行的各3個,孫公司1個,從事的是廣告業務。北方聯合公司主要集中在沈陽地區,公司旗下的子公司把部分是全資子公司,控股較少,靠公司自己的整體實力支撐整個子公司的運營。北方聯合經營的地域限制仍未打破,業務集中在傳統的出版、發行、流通、印務等方面,媒介融合趨勢不明顯,更為確切地說是尚未做好多媒體經營的準備,一方面是因為國家政治體制因素的影響,另一方面也與集團自身的經營管理模式有關。

中南傳媒直接設立或投資的子公司有5個,1個從事信息咨詢與廣告業務,其余從事的是發行業務;中南傳媒統一控制下企業合并所得子公司14個,11個從事發行業務,其余三個分別從事廣告、印刷和出版物銷售業務。與北方傳媒一樣,中南傳媒也以傳統出版發行為主營業務,公司分支組織的總體上數量不及北方聯合,相較而言中南傳媒起步晚且整體實力較弱。但中南傳媒卻有諸多可圈可點之處:首先,相對于北方聯合而言,中南傳媒集團在多媒體、跨區域經營在較短的時間內有極大地改觀;其次,該集體不僅注重自主創辦企業,還通過控股的方式加強自身實力,彌補自身在多媒體、數字化經營和廣告等業務方面的不足,以實現企業的經營結構轉型。

2.2 法人治理結構及治理規則

國內各大出版單位的法人治理結構都是極為相似的,甚至可以說是雷同。北方聯合公司在股東與股東大會、控股股東與上市公司、董事與董事會、監事和監事會、信息披露與透明度、投資者關系管理、關聯交易與同業競爭等方面的法人治理結構與中南傳媒極為相似,就連兩大公司制定的規章制度也都是大同小異,且治理的章程更是互相雷同。在這種相似的經濟管理制度規定下生產出來的產品能否相互區別、能否特色鮮明,能都滿足口味各異、眼光挑剔而犀利的讀者,能否適應市場經濟這個試金石對于國內改制后出版單位來說都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也會是企業應該慎重考慮的事。經改制擇優上市后的中國各大出版集團擺脫計劃經濟的框架后,走出彼此間的雷同相似,挖掘或創造各自特色,發揮優勢,建設本集團特色品牌,搶占市場先機才是正道。

2.3 出版業務財務狀況分析

一個公司的財務狀況是對公司經營效果的記錄和準確反映。對出版集團財務經狀況進行分析,對于全面把握一個集團總體經營狀況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筆者以集團的財務收入狀況為切入點,從出版收入在產業收入中的狀況和集團跨區域收入兩個方面對兩大集團的財務狀況作簡要闡釋。

2.3.1 中南傳媒財務經營狀況

中南傳媒目前在國內出版傳媒界,屬于經營有方的。無論是公司股票市場,還是資本運營狀況都是業界值得稱道的。筆者此處就其營業收入構成進行簡要概述,以點代面,以求展現中南傳媒的財務狀況。

2014年度,中南傳媒主營業務收入為57.616 4億元人民幣,較上年同期上漲22.95%,主營業務成本為35.161 1,較上年同期增長24.76%,銷售毛利率較上年同期下降0.89%,為38.97%[1]。具體來看,公司出版板塊營收漲18.64%,主要體現在出版板塊營業收入和銷售毛利率的下降。因為一般圖書方面,公司圖書出版啟動事業部制改革,出版潛能得以激發,品種和經營規模大幅增長,當當、京東、亞馬遜等網絡書店的采購銷售額增加,由于網絡書店的折扣較大也足以給公司帶來較大幅度的營業增長,但公司收入最主要的收入還是政府農家書屋采購大幅增加帶來的超常營業增長,但是這一部分數據存在很大的偶然性,不足以證明公司正常實力。

綜上,中南傳媒營業模式的幾大特點:第一,營業收入各自所占比重來看,中南傳媒主要是依靠教材教輔的出版和銷售收入為主要收入來源,其次是出版物印刷、物資供應和廣告收入,主要業務還是集中在出版傳統業務,主要收入也是依靠傳統的出版經營模式獲取。第二,報紙的衰落趨勢在本公司中表現得尤為突出,一方面是整個社會上報業本身的衰落所致,另一方面也是公司調整其經營策略,逐步轉變其主營業務結構所致,公司大多報紙都已經開通網絡版,逐步廢棄傳統紙質版,只是時間問題,但是網絡版的營業收入具體如何、以怎樣的模式實現網絡盈利,目前環境下還不甚明朗。第三,出版收入的主要來源還是集中在省內,跨域經營未有大突破,這一點是出版集團依靠傳統經營模式難以改變的,況且經營模式的亦非說變就變,需要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才能徹底轉變,需要集團當家人和員工共同努力,更需要民眾的理解與支持。

另外,公司主營業務收入主要依靠教材教輔拉動,而教材教輔資料目前在國內各省出版集團中都有專門的部門去出版,在目前可預見的時間里,要想實現大規模跨區域銷售還是較難實現的,公司要依靠教輔的傳統出版實現跨區域經營發展,實現出版業務的大飛躍是不可行的。這一方面又不可偏廢,公司可以聯合若干地區的出版集團共同開發教輔系統,未嘗不可實現。

2.3.2 北方聯合財務經營狀況

北方聯合雖是中國出版上市第一股,但是近年來的發展速度并不太理想。具體見表2:

從上述兩表中可以看出,集團的主營業務收入是有較大幅度的增加的,但無論從行業還是產品看,北方傳媒的整體營收基本都呈現出負增長的態勢,這對于整個產業的長期發展是極為不利的。另外,集團的收入主要靠出版物的發行獲得,集團業務還是較為傳統的出版經營模式,新媒體的引進與應用不足,出版轉型在集團中表現得并不突出。這一時期出版業務及教輔營業收入和營業成本同比下降的原因,主要是面向省外的市場教輔圖書銷售下降及智品書業(北京)有限公司經營規模減小。報告期內發行業務收入和營業成本同比下降的原因,主要是公司所屬新華書店北方圖書城有限公司受營業場所搬遷影響銷售導致。

在2014年10月,北方聯合公布的第三季度報告指出,從年初至九月底實現營業額101 437.33萬元,較2013年同期下降11.41%,其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97 006.87萬元,較上年同期下降12.57%;實現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4 865.42萬元,較2013年同期下降23.12%[2]。主營業務下降是因為公司所屬新書書店北方圖書城有限公司受營業場所搬遷影響,銷售下降;面向省外的市場教輔圖書銷售下降;智品書業(北京)有限公司經營規模減小導致銷售下降。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利潤同比下降的原因是本期重點圖書等政府補貼同比減少;智品書業(北京)有限公司銷售下降導致本期利潤同比下降。

北方聯合2014年度報告中指出,集團該年度收入中,省內和省外營業收入較上年同期都有所下降,省外降幅為23.99%,說明2014年度集團的跨區域經營效果并不理想[4]。再者,集團年度營入總額為5.589 2億人民幣,不足一億美元[5]。

我國的主要出版集團已經轉企改制,但是在上市數個年頭后,對國家的政策依然具有極大地依賴性。國內各大出版集團對社會資金的利用普遍不充分,如北方聯合出版傳媒集團在2014年上半年對2007年至今募集到的61 790.55萬元資金,實際真正發揮作用的僅有26 526.47萬,且其中6 000萬元用于暫時補充流動資金,對于尚未使用的資金存入了經公司董事會批準成立的募集資金專戶中,資金利用率不到30%[5]。這不得不說是上市公司的一大缺陷,也反映出轉制后的上市出版企業對資本運營管理的不足。

3 建議

通過對中南傳媒和北方聯合的比較我們發現在出版企業中還存在著諸多問題:第一,整體運營效率不高;第二,應對數字化沖擊的意識和觀念不強,企業仍然維持著傳統的運作模式,調整大都是微調;第三,企業內控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第四,跨區域經營仍未取得突破性進展。在數字化沖擊下,出版企業面臨結構的調整與重組,故建議:

3.1 轉變傳統運營模式,數字化中求發展。

改變傳統出版的困境就必須轉變運營模式,在出版中加入多媒體、數字化的因素,實現出版轉型已是大勢所趨。我國的出版商已經落后國外一大截,更不能不積極應戰。

3.2 加強地區間的新型項目合作。

在出版業務中與其他企業合作,開發新教學輔助系統,然后出售系統使用權獲取盈利,對于突破地區限制,以及探索企業盈利新型模式極為有益。特別是當前的高質量的幼兒、小學及中學教學輔助系統的構建,若這樣的系統構建成功,無論是對企業,還是對整個社會將產生極大的作用。

3.3 完善出版產業鏈,促進企業多元發展。

以全媒體產業為龍頭,聚集國內外優秀文化品牌資源,提升包括連鎖體系、發行體系等在內的產業鏈價值,建立傳媒、數字出版物的新型連鎖模式,依靠多種網絡終端,建立以用戶為中心的個性化定制服務平臺。

3.4 “走出去”的同時,更注重國內市場。

國內是一個具有極大潛力的市場,有大量潛在客戶需求存在,這部分還有待開發。充分開發國內市場是國內出版商打好根基的基礎,對于中國出版商來說要比“走出去”來得更為實際且更易行,故在強調“走出去”的同時也不能忽略自己身后的龐大市場。

參考文獻:

[1] 中南出版傳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中南出版傳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半年度報告[R].2014.

[2] 中南出版傳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中南出版傳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年度報告[R].2015.

[3] 北方聯合出版傳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北方聯合出版傳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年度報告[R].2014.

第2篇:傳媒行業概況范文

關鍵詞: 維亞康姆 MTV中國 SCP分析

一. 分析對象簡介

1. 維亞康姆概況

維亞康姆旗下的產業涉及電影、電視、廣播、出版、廣告以及與娛樂相關的其他各個領域,擁有眾多知名的傳媒品牌。在經營活動中,維亞康姆媒介產業集團主要經營收入來自電影和音樂、錄像出租及游樂園,其次來自廣播電視和出版業。

2. 盈利王牌--MTV落戶中國

目前,維亞康姆的盈利王牌MTV已覆蓋了全世界的95000萬用戶及幾十個國家。MTV的國際化品牌戰略就是“進入任何一個它能夠進入的市場”,其方法是:進入市場,建立一個橋頭堡,并且從那里開始進行“侵略性擴張”。

不僅如此,MTV在進入每一個新市場的同時,也在強化其抓住地方觀眾的能力。其本地化戰略,包括三個層次:一是內容本地化,MVT國際頻道60%至70%的內容是在它的市場相關地生產的。二是渠道本地化,MVT會有效利用當地市場優勢媒體渠道傳播自己的節目。三是人才本地化,本地化主持人是MTV的特色,也是MTV能在全球迅速發展的法寶。

處于傳媒業初步發展階段的中國對于眾多傳媒巨頭們來說無疑是巨大的市場,他們均在探索在中國發展的途徑,追求高額的媒介市場回報。1997年,雷石東親自踏上中國尋找商機,把維亞康姆的MTV引入中國。

1995年,維亞康姆公司旗下的MTV全球音樂電視臺進入中國與國內電視臺合作開辦了《MTV天籟村》、《MTV光榮榜》、《MTV學英語》和《明星檔案》四檔節目,以收取版權費或換取廣告時間的形式在全國38家電視臺播出,受眾約達4000萬。目前,MTV已經在北京、上海和廣州設有三個分公司,并與多家媒體合作輸出節目。2003 年4 月26 日MTV 正式在廣東省有限電視網落地,24 小時播出的音樂電視節目被傳送到廣東省的100多萬個家庭中。

二. MTV中國SCP分析

1. SCP分析模型

SCP(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

ce,結構-行為-績效)模型是由美國哈佛大學產業經濟學權威喬?貝恩(Joe S.Bain)、謝勒(Scherer)等人于20世紀30年代建立的。該模型提供了一個既能深入具體環節,又有系統邏輯體系的市場結構(Structure)―市場行為。SCP 框架的基本涵義是,市場結構決定企業在市場中的行為,而企業行為又決定市場運行在各個方面的經濟績效。

SCP分析模型圖為:

外部沖擊,主要是指企業外部經濟環境、政治、技術、文化變遷、消費習慣等因素的變化。本案例中,外部沖擊則表現為MTV進軍中國所要面對的特定因素,如中國媒介發展與運作的大環境,尤其體現為政策與法規的限制。行業結構,主要是指外部各種環境的變化對企業所在行業可能的影響,包括行業競爭的變化、產品需求的變化、細分市場的變化、營銷模型的變化等。企業行為,主要是指企業針對外部的沖擊和行業結構的變化,有可能采取的應對措施,包括企業方面對相關業務單元的整合、業務的擴張與收縮、營運方式的轉變、管理的變革等一系列變動。最后是經營績效。本文主要介紹MTV進軍中國多年來的“收獲”,包括其越來越精良的節目和越來越多的年輕受眾和廣告收入等。

2. 落戶中條條框框的穿梭

中國傳媒行業概況。在我國,MTV所處的電視市場,競爭相對充分的要數衛視頻道。總體來看,我國電視行業集中度仍然偏低,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受眾需求“碎片化、分眾化”的結果。在有線電視方面,我國雖然擁有1.53億用戶規模,但并沒有形成全國統一的有線網絡,也未能催生出有規模的有線電視網絡公司。這些用戶分別屬于全國300多家省級和地區級有線網絡公司,歸全國各省、地市政府部門“塊塊管理”。

政策法規壁壘。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中國對于媒介產業的限制在漸漸的放寬,在一些與傳媒業相關的行業及領域做出了開放承諾,這給維亞康姆進軍中國提供了先決條件。

從大門緊閉到漸漸放寬,盡管中國的政策給了維亞康姆進入的機會,但無論是白紙黑字的資金投入限制,還是約定俗成的自上而下的運營模式,這些存在的政策壁壘仍然是MTV要穿越的條條障礙。

另外,國務院、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總局等部門雖然宣布了原則上的指導意見,允許部分外資參與國內電視節目制作,但將這些指導意見制定為法律還有一定的延時性。因此,維亞康姆進入中國后,由于中國的市場運作尚不完全規律,處于與國際接軌的過程中,所以,即便掌握了政策的走向,也很難在實際操作中拿捏各種各樣的“度”。

技術現狀。隨著我國互聯網的逐步普及、新媒體技術的持續引進和發展,對于包括MTV中國在內的媒體來說,技術現狀為其今后的發展搭建了平臺,如何利用這個平臺拓展自己的內容與傳播渠道,則是維亞康姆在中國所要思考的另一個問題。

3. 在中國的音樂電視節目中競爭

本土節目。在政策與法規壁壘的重重保護下,中國本土節目似乎是MTV中國更為強勢的競爭對手。CCTV音樂頻道一類的專業音樂頻道,以及各個省市級電視臺的娛樂頻道或音樂節目,似乎更能迎合中國傳統受眾的視聽習慣。這便需要MTV開辟一條差異化路線,爭取自己的受眾群體。

針對這種競爭情況,MTV中國則鎖定了更為集中的受眾群體。在談到定位時,中國地區總裁李亦非表示,該節目的主要受眾鎖定在15-35歲的青少年群體,將這個年齡段的人瞄準為音樂電視的主要消費群體。這個群體易于接受新事物,大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對信息有敏感度,追求輕松的休閑方式。

三. 因地制宜――MTV在中國的作為

1. 公關活動

中國的媒體是特殊的,媒體的核心領導者不是由資本權力而是由行政力來任命。能夠真正影響媒介運作的與其說是資本的力量,不如說是人際配合的溝通、共識和默契,這是與西方媒體經營上最大的不同。為此,維亞康姆積極走上層路線,在合作對象的選擇上采取的是先中央再地方的策略,努力進行政府公關活動:

1999年9月,維亞康姆公司贊助了在美國舉行的“中國文化周”的主題活動, 雷石東也同時擔任“中國文化周”顧問委員會的顧問,與此同時,維亞康姆公司還在中國中央音樂學院設立了獎學金;2001年、2002年雷石東兩次訪問中國期間都拜會了主席和其他政府官員。維亞康姆與中國富有成效的溝通方式為維亞康姆在中國市場的開拓創造了很好的條件。2003年春節,維亞康姆公司獨家出資贊助中國廣播民族樂團訪美巡回演出,在當地引起轟動……

2. 與“主流”合作,拓展渠道

秉承“國際化思考,本土化運作”的經營理念,MTV在全球拓展時,往往與當地的既有的頻道合作,并針對當地觀眾的欣賞口味和管理規定來對節目進行特別處理。雷石東說:“我們所做的工作不是把紐約或歐洲的音樂帶到中國來,而是通過和中國公司建立伙伴關系開發中國本地的音樂,把中國的音樂和文化帶到全世界。”這種引進來與推出去共存的方式,固然有益于MTV中國的長期發展。

自中國放松對外資投資國內制作公司的禁令后,維亞康姆率先在市場取得了突破,雷石東與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組建合資企業,項目主要是兒童節目。此后,它宣布與北京電視臺結成制作聯盟,集中于音樂和娛樂內容,并在廣東省擴大音樂頻道MTV的發行。2003年,MTV音樂頻道得以正式在廣東省有線電視網落地。

3. MTV經營績效

在中國,維亞康姆首先通過向全國上百家有線電視臺出售MTV制作的節目來打入內地市場,目前“MTV天籟村”、“MTV學英語”、“MTV光榮榜”和“MTV明星檔案”四檔節目通過各地方有線電視臺進入中國家庭的戶數達到6000萬戶。其中“MTV天籟村”已成為國內收視率最高的國外合作類節目。維亞康姆在中國終于有了自己的傳播渠道。

維亞康姆在中國的收益主要來自于三個方面:一是廣告收入;二是收視費;三是特許經營費,利用既有的品牌派生其他的產品或進行合作。根據已有的數據,2003年,MTV全球音樂電視網的全球業務收入達40億美元,其中15%的業務來自亞洲,而在這15%的業務中有很大一部分來自中國。

其實從維亞康姆的中國策略中不難看出,這個企業永遠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下一步要怎么做,并且已經積累了國際化運作的種種經驗和套路,在MTV中國的發展歷程中,維亞康姆只是在不斷試探一個適合在中國行動的節奏和策略,并等待中國媒介環境的進一步放寬以發揮其更大的潛力。

雖然在維亞康姆的政府公關下,MTV中國得以步步為營的發展,但總體而言,無論是冠名舉行的活動還是對傳播內容的制作都顯現了其謹慎、保守的行為準則。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程度漸漸加深、傳播渠道的日益多元化,中國受眾對新事物的接納、理解速度也不斷提高,并與國際逐步接軌,從這個角度看,MTV中國可以依托其母艦的雄厚實力,進行從公關策劃到節目內容的試探性改進。

參考文獻:

[1]李群,郭瑩,王旭.維亞康姆成功經驗探析[J].新聞傳播,2007(7)P31-32

[2]吳飛.維亞康姆集團的全球發展觀 [J].環球傳媒,2003(4)P70-72

[3]蘇珊珊.中國娛樂傳媒產業運營研究[D].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06

[4]源自智庫百科定義wiki.省略/wiki/SCP

[5]數據源自中國傳媒業上市公司研究分析報告(2010版)

[6]黃進.中外傳媒資本運營比較研究[D].山東:山東大學,2005

[7]劉黎.論中國媒介產業資本運營的戰略謀劃[D].湖南:湖南大學,2007

[8]周鴻鐸.[M].世界五大媒介集團經 營之道.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5

[9]雷曉艷.維亞康姆的經營戰略以及對中國傳媒的啟示[D].西安:西北大學,2006

第3篇:傳媒行業概況范文

關鍵詞: 重慶民營影視;產業發展;影視制作

近年來,伴隨著重慶直轄以后經濟的高速發展,重慶市創意文化產業發展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績。這其中,影視制作產業作為重慶市創意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越來越受到相關主管部門的重視,發展速度較快,影視制作整體實力不斷提升,下游市場需求也不斷擴大。目前在重慶的影視劇、電視節目的創作生產領域,民營資本投資投產的比重正在迅速增加,涌現出了一批具備一定影響與規模的民營影視企業,

一、重慶民營影視制作機構發展概況

據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公布的數據,截至2010年底,全國審批合格的《電視劇制作許可證(甲種)》的機構共有132家,審批合格的《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的機構共有4 057家,2010年全國甲種和乙種機構加起來共有4 189家。2006年,重慶市獲得了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以下簡稱許可證)的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單位共有57家,2007年增長到78家,2008年增長到96家,2009年增長到119家,至2010年,重慶市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機構迅猛發展達到127家,①是2006年的228%,縱向來看呈現一種穩步發展態勢。但這個數字若和全國做一個橫向比較,僅占全國總數的303%,可以說發展速度和規模是大大落后于北京、上海、廣州等影視制作業發達的城市。

另外在這期間,重慶市取得《電視劇制作許可證(甲種)》的單位,卻由3家變成了2家。2005年,民營影視制作公司“重慶鼎盛影業公司”曾經取得了《電視劇制作許可證(甲種)》的第177號許可證,但是在2007年廣電總局公布的審批合格的《電視劇制作許可證(甲種)》機構名單中,已經覓不到“重慶鼎盛影業公司”的身影,其許可證號已經改為(渝)字第015號。在這場大浪淘沙中,一直保有《電視劇制作許可證(甲種)》資格的是“重慶廣播電視總臺”(第010號)和“重慶重視傳媒有限責任公司”(第178號)這兩個單位,而“重慶重視傳媒有限責任公司”雖然面向市場,但是本質上也是隸屬于重慶廣播電視集團(總臺)的。實際上這也就意味著,目前來說重慶沒有一家民營影視制作公司持有甲種許可證資格,也沒有哪家民營影視制作公司在電視劇制作規模上來說,能夠達到申請甲種許可證的要求。而在2009年10月30日,國內最大的民營影視制作集團——華誼兄弟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已經正式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從這點來說,重慶與國內像北京、上海等民營影視制作發達的城市還存在相當大的差距。

二、重慶民營影視制作公司生存現狀

在重慶這127家影視制作單位中,其中有重慶電視臺下屬的節目制作公司和股份公司,例如,重慶重視傳媒有限責任公司、重慶視美動畫藝術有限責任公司 、重慶電視臺電視節目制作有限公司等;還有國有企業投資成立的節目制作公司,例如重慶商界雷蒙影視有限公司、重慶文化影視藝術中心等以及民營的影視制作公司,例如重慶享弘數字影視有限公司、重慶笛女阿瑞斯影視傳媒有限公司、重慶鼎盛影業公司、重慶原典文化傳播有限責任公司等。這當中,國有或國有控股影視制作機構約占30%,民營影視制作機構約占 70%。從機構數量上來看,民營影視制作機構在重慶影視制作行業中占到了三分之二的比例,但是大部分民營影視制作公司規模普遍較小,能夠投資制作電影或者長篇電視連續劇的實力較強的影視機構只有不到十家單位,在經營內容上,以制作電視欄目、公司專題片、電視廣告片等為主業的公司占了70%以上,其余有的以廣告、承辦大型演藝活動、設備租賃這些為主。重慶的民營影視制作業從整體上來說具有低成本、小制作、產品準入門檻低,缺乏競爭優勢的特點。

第4篇:傳媒行業概況范文

關鍵詞 免費報紙 報紙產業 地鐵報 報業生態

“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不過在以傳媒高度發達為表征的當今媒介化社會,卻有眾多的免費報紙。作為第一媒介世代中的優勢媒介的報紙伴隨第二媒介世代、第三媒介世代和新媒介世代“后浪推前浪式”的登場,報紙曾經取得過的優勢地位已經極大地受到了威脅與挑戰。在這種背景下,免費報紙逐漸在報業市場上成為應對這種挑戰的形式之一。本文選取當代傳媒業格局中的免費報紙作為探究的對象,進行多向度的傳播學分析,最終目的是希望能對正處在媒介變革時期的報業和免費報紙自身的發展提出一些見解。

一、免費報紙的發展歷程

“免費報紙”是一種經驗性的提法,相對于傳統的付費報紙來說,是面向全部或部分社會受眾公開發行,無需支付費用就可獲取,以刊載新聞、信息、廣告等內容并以盈利為目的的報紙,具有獲取的無償性、流動的公共性,內容的普適性等特點。

在瑞典,全球首份具有較大國際影響力的免費報紙《地鐵報》于1995年隆重登場;在美國,頭號報業巨頭甘尼特接連推出多份免費報紙;在英國,《每日郵報》與勁敵《獨立報》競相推出免費報紙,并將戰火燒到了國門之外的愛爾蘭;在德國,免費報紙《20分鐘》一問世,立即對科隆市的報刊市場及廣告市場形成有力沖擊;在日本,發行量50萬份的免費報紙《今日標題》已與路透社、彭博社以及其他外國通訊社達成了供稿協議……免費報紙在世界范圍內的擴張進程和影響波及進程還將持續下去,免費報紙間的競爭、免費報紙與傳統報紙間的競爭更是不斷升級。

以免費形式出現的報紙,可以追溯到報紙的最初誕生時,不過本文中所論及的免費報紙是指除無需支付費用可獲取外,在內容方面與傳統報紙并無明顯差異的報紙。法國重要日報《解放報》的出版者謝爾蓋·朱里(serge,july)認為“這些免費報紙具有普通日報的紙張、氣味與鉛字,但它們和正規日報的相似之處也止于此”。也即是說,這里的免費報紙同樣是以新聞報道、社會資訊與廣告為傳播內容的,與那些名目眾多的投遞類、派發類廣告傳單或廣告小報在性質上完全不同,盡管后者也是免費的。按照這個界定標準,世界上首份免費報紙為誕生于1995年的瑞典《地鐵報》(metro),這份報紙也是目前世界范圍內發行、跨國營銷做得最成功的免費報紙之一。目前世界上有超過五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發行免費報紙,日均發行四千萬份,而受眾數則逾七千萬。這些數字實際上始終處在正向變動中,因為免費報紙的陣營在不斷擴充之中。此外目前報業業界和傳媒研究學界依然有眾多聲音表示,免費報紙在報業乃至傳媒業格局中仍有較大發展空間。

二、我國免費報紙發展綜述

免費報紙在我國的出現與發展還停留在行業有所關注、有部分探索的階段,并未形成氣候,也并未對我國的報業格局帶來實質性的沖擊。關注免費報紙在我國的發展動態,就必須先從整體上對我國報紙傳媒的運行狀況有所掌握與認知。我國新聞界對報業功能與屬性的認識經歷了從報紙事業到報紙行業,從報紙行業再到報紙產業的轉變。呼應這種理論上的轉變,我國的報紙傳媒業已經在產業化的道路上取得了一些積極的探索成果,重要的是這種探索之路依然有廣闊的前進空間。基于這些現狀的認識,可以說我國的傳統報紙正處于產業上升通道上不斷跨越的階段,免費報紙要想成為一種能對報業現實格局有所撼動的業態就更需較長的時日來達成。不過由于我國報業發展的地域不平衡性,加上體制環境的不同。內地、香港和臺灣在免費報紙的發展方面進度明顯不一。

1 香港特區的免費報紙發展概況

在《都市日報》登陸香港之前,香港的免費報紙市場顯得較為平靜,只有一些地區性的小型免費報章;而《都市日報》2002年4月高調進入香港地鐵報紙市場,正式掀開了一輪報紙市場的競爭熱潮。根據《都市日報》母公司metrointernation,al的年報顯示,該報在自創辦起的14個月之后就實現收支平衡,目前的盈利能力與勢頭依然不減。目前《都市日報》每日發行量約36萬份,加上每日將回收的報紙進行二次派發,每日實際的發行量接近40萬份,讀者人數近百萬人,是香港目前最重要的大眾化報紙之一。就《都市日報》的組織機構來看,共設編輯部、廣告部、銷售部、市場推廣部和it部等5個部門。《都市日報》的編輯理念方針同metro international下的其它地鐵報紙較為相近:精簡、客觀、兼聽,重視娛樂性內容、重視照片與顏色的運用等,從質量上與其它傳統強報看齊,從風格上能獨樹一幟。

所謂“瘦田無人耕,耕開有人爭”,《都市日報》的理念與實踐給香港報業市場帶來巨大沖擊,并引發其它競爭者跟進。《頭條日報》和《am730》兩份免費報紙相繼于2005年7月加入香港免費報紙的陣營,形成目前香港免費報紙市場“三國鼎立”的局面。

2 臺灣地區的免費報紙市場

臺灣傳統報紙問的競爭向來比較激烈,媒體密度大加上外來報紙的登陸,這些因素使臺灣報業的競爭程度不斷“更新換代”;傳統報紙近年在電視、網絡等媒體的夾攻下,發行量與廣告收益里直線下滑的趨勢。這種不景氣的狀態被媒體稱為臺灣報業“寒冷的冬天”。臺灣傳統報業面臨的這種困境迫使報業決策者們尋求新出路或借機轉型。臺灣免費報紙的勃興正是有著這樣的媒介生態背景。

臺灣地鐵自正式通車后,就先后涌現出過《捷運周報》、《捷運快報》、《交叉路》等以“地鐵族”為主要發行對象的免費型報紙,成為臺灣早期地鐵免費報紙的代表。但由于這類報紙內容和編排水平并無可圈可點之處,經濟效益和社會反響均不理想,因此這類報紙的影響并不大。真正引發對免費報紙市場價值關注的是聯合報業與2004年推出的免費報紙《可樂報》的州版發行,相比此前出現過的免費報紙或地鐵報,該報內容品質方面有很大程度的提升,在搶灘年輕讀者市場方面達到初步成功。此后,來源于香港的《蘋果日報》推出了免費報紙《爽報》(sharp報),加入到臺灣免費報紙的市場競爭行列當中;2007年《聯合報》也推出免費報紙《upaper》,每周星期一至星期五在臺北的地鐵站發行,提供時政和娛樂新聞及和臺北生活有關的資訊。《upaper》希望讀者提供自己的照片和故事給報紙刊載,甚至有機會可以登上頭版,被稱為是“印在紙上的互聯網”式報紙。

除上述所提到的免費報紙外,臺灣目前的報業市場上還有其它一些免費報紙,不過由于影響不大或與其它免費報紙存在同質化現象,此處不再一一列舉。臺灣免費報紙是否會慢慢轉型為國際上類似的成功運作模式還有待觀察,甚至其生存能力和發展前景也有待報業市場的檢驗,但較為明確的是,免費報紙對于臺灣報業格局的影響是明顯的,對于免費報紙所引發的新舊競爭升級化對每份報紙勢必都是機遇更是挑戰。

3 內地免費報紙掃描

免費報紙的出現需要具備特定的社會經濟條件,如都市化程度高、社會經濟發達、城市人口的高度集中化、城市公共交通網絡的完善等,縱觀國際上運行成功的免費報紙,大都是在具備以上條件的城市先行發展起來的。我國內地免費報紙的發展再次印證了這樣的發展規律。目前內地免費報紙具有典型性的主要有上海《i時代報》、廣州《羊城地鐵報》、南京《每日新聞》以及北京《北京娛樂信報》,此外我國內地其它正在興建地鐵的城市也已將地鐵免費報紙的籌辦提到了議事日程,如2006年4月,沈陽地鐵建設指揮部與沈陽日報報業集團正式簽署了關于聯合創辦《沈陽地鐵報》的有關協議,雙方定于沈陽地鐵一號線開通之日起同時推出《沈陽地鐵報》。這些免費報紙中,除《i時代報》已走過四年多的歷程外,其余報紙均為近兩三年出現的新成員,其中《北京娛樂信報》是2007年11月27日才開始進入北京地鐵系統,由原來的收費型報紙轉型而來。我國內地免費報紙由于起步時間晚、發展時間短,研究分析層面上也還只處于個案研究階段,至于說是否對既有的傳統報紙傳媒形成了影響或影響力有多大,仍然還在觀望和初步探索階段。

我國內地免費報紙的興起在客觀上順應了世界報紙市場上的免費報紙浪潮,實質上是順應了當今媒介化社會中信息免費浪潮的趨勢。由于傳媒政策和體制的不同,我國內地所出現的免費報紙與外國已經發展起來的免費報紙在很多方面存在差異,不過它們更多的是擁有共性。比如運營模式、盈利方式和新聞處理理念等。

三、解讀免費報紙在傳媒格局中的坐標

本文前述部分分別就免費報紙的界定、出現與發展概況及我國的免費報紙狀況等方面進行了介紹。但在媒介生態環境改變所引起的傳媒格局改變、受眾分化改變、傳受關系改變等的變動中。如何從深層次看待免費報紙,以及如何讀解免費報紙的性質、意義等,是更為關鍵和重要的問題。本文以下將從不同角度進行分析。

1 作為報紙營銷手段的免費報紙

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的新聞學教授菲利普·梅爾在2005年推出的著作《正在消失的報紙:在信息時代拯救記者》中這樣描寫道:“到2044年,確切地說,是在2044年10月,最后一位日報讀者將結賬走人”。作為精確新聞學研究的專家和權威,梅爾教授為傳統報紙媒體的消亡預言了如此具體的時間表,這種預言再次引發了對于報紙未來命運的廣泛討論。

對于報紙是否會消亡的討論或許在短期內會持續下去,但是傳統報業已然面臨重重困境卻是不爭的事實:視聽媒體和新媒體對于傳統報紙的夾擊、報紙受眾尤其是年輕讀者的流失、全球范圍內的信息免費浪潮以及因此而來的信息獲取方式轉變、傳統報紙媒體的廣告分流以及因此而引發的經濟收益下滑風等。

傳統報紙媒體如何沖出重圍?免費報紙被推向了前臺。

美國學者羅伯特·g·皮卡德等在分析報紙特性時,認為“報紙同時在兩個市場上運作:一個市場是真實的報紙產品市場,另一個是為廣告商提供通向受眾途徑的服務市場。……一張報紙在一個市場中的表現,影響著它在另一個市場中的表現”。也即是說,報紙的雙重市場中,一個是讀者消費在閱讀報紙內容上的時間,另一個是讀者購買報紙的金錢。免費報紙將這種雙重市場進行了改造:讀者不用支付購報費用就可以獲取以前需要付費才能得到的報紙,報紙只進行一次售賣(將報紙讀者的注意力和時間售賣給廣告商)。免費報紙將不再有發行收入,報紙收入的重擔落在了廣告上。那么免費報紙如何保證廣告商會對其進行廣告投放從而獲得廣告費用呢?

首先,由于報紙免費,吸引了眾多以前沒有買報習慣的人群,而這部分受眾群可能是連傳統報紙也無法吸引的讀者群體,因為the bestthingsinlife arefree。

其次,免費報紙更易于發揮兩級傳播和人際傳播的優勢,通過傳閱率提升傳播效果。此外免費報紙能夠提供到達讀者的最便利途徑,無論是metro international的《地鐵報》還是國內的《i時代報》,均在最利于讀者取閱的地點設置派發點。這有可能會爭取到那些“沒時間”買報或“買報不方便”的人群。

再次,憑借渠道優勢。大多數免費報紙將地鐵作為報紙派發的據點,而地鐵作為現代“流動社會”蘊含著巨大的客流資源,而地鐵車廂本身也是比較適合人們讀報的場所。傳播渠道是免費報紙仍然可以不斷發掘的優勢領域。 最后,累積受眾資源。傳統報紙所流失掉的受眾群體,絕大部分是被互聯網以及其它新媒體“搶奪”過去的年輕人,而這部分人群同時也是“地鐵部落”的主力成員,這部分人經過專業市場的調查分析,是擁有巨大消費力、消費決策力的人群,這正是廣告投放者所看重的要素。

通過以上的邏輯推理和分析,免費報紙有更為針對性的目標受眾、更為靈活的傳播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找回了流失掉的或正在流失的年輕受眾群,因而有了保證廣告收入的必要理由。此外免費報紙作為一種營銷手段,也被許多傳統收費報紙所運用,其中包括諸多傳統型大報和強報。例如上海的收費報紙《新聞晨報》在上海多所高校設有免費取閱點,每日向高校學生提供免費的報紙,意在培養和穩固其優勢受眾群:高校學生將來走向社會后通常是許多媒體竟相追逐的目標受眾。其實早在2004年,歐洲七大報業集團,英國《泰晤士報》、法國《世界報》、德國《法蘭克福匯報》、西班牙《世界周刊》以及意大利《晚郵報》、《24小時太陽報》、《民族報》簽署了關于讓青年學生靠近報紙的倡議書,目的是通過共同的行動,讓報紙通過學校重新回到學生手中。這也是傳統型報紙通過將原本的收費報紙進行免費派發的方式來培養年輕讀者。

2 作為應對報紙傳媒環境變化的免費報紙

從報紙的產業屬性和內容生產屬性的結合來看,免費報紙是報業競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這歸根結底還是由于報紙產業所處傳媒環境發生和正在發生的變動。本文前述部分中已經提到過“報紙消亡論”的相關內容,暫且不論這個論斷是否具有科學依據和邏輯,但該論斷所引發的傳統紙質媒體未來命運的火熱爭論反映了這樣的事實:傳統報紙產業在當今媒介環境下正在失去原有的競爭優勢。讀者群體的不斷流失、現代人閱讀方式的改變、傳統報紙自身的改革之閑等是傳媒環境變化帶來的結果和表現,并且這種表現并沒有在短期內得到扭轉的跡象。

在這樣的背景下看待免費報紙的現狀及未來發展空間,無疑使得將免費報紙視做為一種傳媒生態環境變化產物的理解有了更清晰的解讀框架。也就是說分析免費報紙,如果想獲得一種綜合性全景性的認識。從報業生態環境的現狀和變化來入手,是必不可少的研究途徑。

四、免費報紙持續性發展的展望

無論是作為傳統報紙營銷的一種手段,還是最為傳媒環境變化的產物,免費報紙的出現,在一個健康有序的報業競爭環境中是有積極意義的。以公益性為例,盡管說免費報紙背后的投資者或發行者是抱著贏利獲益的最初動機來推出免費報紙的,但在客觀上也確實有公益性的體現。因此關注免費報紙的可持續性發展也就有了可以依靠的理由。

第5篇:傳媒行業概況范文

一、杭州經濟發展現狀以及對應用性人才的需求

根據《杭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杭州在“十二五”期間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優先發展現代服務業,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重點培育文化創意、旅游休閑、金融服務、電子商務、信息軟件、先進裝備制造、物聯網、生物醫藥、節能環保、新能源等十大產業,發展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發展高效生態農業。

“十二五”時期,杭州經濟結構加速轉型升級,服務業成為拉動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自主創新能力成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內在動力。2012年,杭州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804億元,比上年增長9.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56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3627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3921億元,分別增長2.5%、8.5%和10.1%。產業結構調整為3.3∶46.5∶50.2,第三產業的占比首次超過50%。從三種產業的結構比例來看,杭州已呈現“三二一”的產業結構模式,第三產業所占比例已占半壁江山。產業結構的發展方向決定了人力資源的流動方向,即從第一產業流向第二產業,再流向第三產業;從生產部門轉到非生產部門,從工業轉向服務業,從勞動密集型產業轉到知識密集型產業。第三產業的迅速發展,衍生了許多新興的服務密集型行業。

未來10年,杭州將處于全面實施創新興市戰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建設“東方品質之城、幸福和諧杭州”的關鍵時期。在“十二五”開局之年,杭州先后了人才發展的中長期規劃綱要,提出要經過10年的努力,使杭州市的人才總量達到260萬人左右。專業技術人才達到113萬人,高技能人才達到66萬人。在實現產業轉型升級的過程中,需要一大批以科學技術為指導,掌握各種理論技術和技能的技術型、技能型專門人才。

二、杭州地區高職院校概況

(一)規模概況

2012年,杭州地區共有高職院校18所,其中,國家示范(骨干)院校8所,占全省國家示范(骨干)高職院校總數的72.7%;省級示范院校11所,占全省省級示范性高職院校總數的50.0%。全日制高職在校生達11.9萬人,占全省高職在校生總規模的38.5%;當年計劃招生4.5萬人,占全省高職院校招生總數的36.5%。杭州擁有全省絕大部分優質的高職教育資源。

與全省相比,杭州地區高職院校規模具有比較明顯的優勢。2010年,杭州地區高職院校在校生規模占全省總數的35.5%,而當年杭州地區人口規模僅占全省的12.7%,當年全年生產總值占全省的21.8%。到2012年,杭州地區高職院校在校生規模占全省比例近4成;人口比例有所提升,為16.1%,而GDP的占比變化不大。在高職教育規模上,杭州作為省會城市,有明顯的地區優勢。在校生規模比例是其當地常住人口比例的2.5倍左右;占全省4成的高職教育規模和占全省兩成的GDP相比,顯示出杭州高職教育的規模優勢。

(二)專業分布概況

2012年,杭州地區18所高職院校專業設置覆蓋高職高專教育全部19個專業大類,共設置專業205個,專業點數427個。專業結構豐富、設置門類齊全,但不同專業大類之間有較為明顯的規模差異。

從專業數設置來看,排在前面的專業大類依次是財經、藝術設計傳媒、電子信息、制造、土建、交通運輸、文化教育等7個專業大類,所占比例依次為13.2%、10.2%、10.2%、9.8%、9.8%、9.3%和8.3%,所占比例之和為70.7%。從專業點數的分布來看,排在前6個的專業大類依次是財經、電子信息、制造、土建、文化教育、藝術設計傳媒,所占比例之和達72.6%。而材料與能源、公安、資源開發與測繪、水利等大類,專業點數分布較少,一般為1~2個,所占比例之和僅為1.4%。從整體上來看,杭州地區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主要集中在財經、電子信息、制造、土建等專業大類,而材料與能源、公安、資源開發與測繪、水利等大類,專業布點數較少,各自所占比例不足0.5%。

三、高職院校專業設置存在的主要問題

根據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高職高專教育指導性專業目錄(試行)》,將19個專業大類對照三種產業進行劃分歸類:一產類專業包括農林牧漁類專業;二產類專業包括生化與藥品、資源開發與測繪、材料與能源、土建、水利、制造、電子信息、環保氣象與安全、輕紡食品類專業;三產類專業包括交通運輸、財經、醫藥衛生、旅游、公共事業、文化教育、藝術設計傳媒、公安、法律類專業。杭州地區高職院校專業設置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專業結構與三產結構基本適應,但契合度不高

從高職院校專業調整與產業發展對比來看,結構大致吻合,在校生規模和招生人數的比例也基本符合產業預期。2010~2012年,杭州地區高職院校專業總數增加17個,專業布點總數增加28個。與2010年相比,增加幅度最大的是三產類專業,專業數和專業布點數分別增加9.0%和7.0%。

3年中,有5個專業大類,無論是專業數還是專業點數,均未發生變化,分別是資源開發與測繪、材料與能源、水利、環保氣象與安全、輕紡食品和公安大類。這些專業大類中的專業數和專業點數所占比例呈逐年下降趨勢。3年來,變化相對較為明顯的專業大類是制造、財經、藝術設計傳媒等。藝術設計傳媒大類3年來專業數增加40.0%,專業點數增加37.5%。這與杭州近年來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密不可分。縱觀3年,專業設置數呈下降趨勢的專業大類有:農林牧漁、交通運輸、生化與藥品;專業設置數呈增長態勢的專業大類主要有:土建、制造、財經、醫藥衛生、旅游、藝術設計傳媒等。

對2010年至2012年的杭州三產結構比例和專業結構相關數據進行統計,專業結構設置比例基本呈現“三二一”的格局,即三產類所涉專業各項比例最高,2012年在校生規模占60.8%,當年計劃招生數占61.0%;二產類所涉專業在校生規模占37.9%,當年計劃招生數占37.8%;一產類所涉專業比例最小,在校生規模和當年計劃招生數均占1.3%。近3年來,三產類專業各項規模穩步提升,二產類和一產類專業基本穩定,規模略有下降。從總體規模來看,專業設置的“三二一”結構與三產結構大體一致。從具體比例來看,第三產業的專業規模占據6成,超前發展的現象較為突出,這將導致第三產業人才培養數量過剩。與此同時,從數量上看,第二產業所需人才則較為不足。

(二)專業設置覆蓋面較廣,但尚不能充分滿足支柱產業的需求

專業建設是高職院校教學內涵建設的核心,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經濟社會發展與高等職業教育的自身發展,要求進行重點專業建設。高職院校必須緊密圍繞當地支柱產業設置主干和重點專業,再圍繞主干專業設置與其相關聯的專業,形成具有綜合優勢的專業群。

對杭州地區高職院校重點專業分布情況進行統計分析,見表1。重點專業分布最多的專業大類是財經,共有14個重點專業;土建大類,有12個重點專業;制造大類,有10個重點專業。從重點專業所占比例來看,法律大類11個專業中,有7個是國家級重點專業,占63.6%,且都來源于同一所高職院校,即浙江警官職業學院,有其特殊性。水利大類共2個專業,其中,1個專業是國家級重點專業,故占比也較高,為50.0%。醫藥衛生大類,重點專業占比41.7%;有6個專業大類,沒有重點專業分布。

杭州地區高職院校專業設置種類齊全,覆蓋面廣,但對照“十二五”期間重點發展的十大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專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的契合度還有待進一步提高。杭州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十大產業主要集中在材料與能源、制造、電子信息、生化與藥品、藝術設計傳媒等專業大類,而專業大類中的重點專業建設并無明顯優勢。

(三)專業設置重復度較高,專業特色不明顯

高職院校專業設置普遍重復度較高,大部分高職院校均設有會計、電子商務、計算機應用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計算機信息管理等專業,導致專業“同質化”現象嚴重,造成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的結構性矛盾突出。在18所高職院校中,有一半及以上高職院校開設了上述5個專業。由于高職院校專業設置雷同的現象普遍存在,缺少專業特色,造成缺乏競爭力。

當前信息產業發展迅速,對信息技術人才有很大需求,而且這個專業設置成本低,不少高職院校都跟風設置與計算機相關的專業。由于人才培養過剩及結構不合理,計算機專業的學生,特別是高職學生的就業形勢并不樂觀。《2012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中,高職院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及計算機應用技術這兩大計算機專業被亮“紅牌”。分析顯示,兩專業遭遇“紅牌”的原因,除失業人數多、就業率低、薪酬低的因素外,更重要的是人才培養質量達不到產業要求。

(四)專業設置中低投入的較多,高投入的較少

杭州共18所高職院校,專業布點數排在前十位的專業中,有5個專業屬財經大類,3個專業屬電子信息大類,各有1個專業屬旅游大類和文化教育大類。專業布點最多的前十個專業,布點數達86個,占布點總數的20.1%,在校生數占總規模的28.3%,主要集中在財經、電子信息、旅游等大類。這些專業往往具有投入成本低、專業口徑大、社會關注多等特點,開設院校和招生人數普遍較多。對于那些投入硬件條件高、專業口徑小的專業,因其辦學成本高,即使社會有較高的需求量,有較好的就業前景,開設的學校也不多。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校辦學特色的形成。

從在校生分布來看,財經大類在校生數最多,占總規模的29.7%,電子信息大類、土建大類和制造大類在校生數分別占11.9%、11.8%和10.2%,以上四個專業大類在校生規模占總數的63.6%。材料與能源、資源開發與測繪、公安、水利等專業大類在校生占比都不足0.5%,以上四個專業大類在校生規模占總數的1.2%。由此可見,各專業在校生規模兩極分化現象較為嚴重。

(五)專業設置的前瞻性不足,與產業發展需求不同步

高職教育人才培養具有周期性,與社會需求相比,有一定的滯后性。從杭州地區高職院校專業設置的情況來看,面向二次產業的專業不同程度地存在前瞻性不足的問題。在“十二五”期間,杭州重點培育文化創意、旅游休閑、金融服務、電子商務、信息軟件、先進裝備制造、物聯網、生物醫藥、節能環保、新能源等十大產業,發展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這些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十大產業大部分屬于二次產業。面對杭州區域產業發展的巨大需求,當前高職院校對應二次產業的專業設置,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未能跟上產業的發展。個別就業前景好、需求量大的專業,目前高職院校普遍沒有設置。

四、對策和建議

(一)政府需加強對高職院校專業設置的宏觀調控

政府需加強宏觀調控和引導,為高職院校專業設置布局謀篇。建議政府根據《杭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美麗杭州”建設實施綱要(2013~2020年)》等經濟發展規劃綱要,結合社會發展特點,把高職院校專業建設納入本區域整體經濟社會發展的計劃中。根據杭州地區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的速度,制定全局性、整體性且具有指導性的專業設置規劃方案,統籌規劃專業布點,促進專業結構合理均衡地發展。

加大對重點專業和緊缺專業的投入力度。政府應站在全局角度考慮區域高職院校的專業發展,積極引導高校設置社會發展需求旺盛的新興專業,淘汰落后專業;通過各類政策引導高職院校向政府確定的方向進行專業設置和調整,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對于一些對經濟發展有重要影響的冷門專業和符合未來經濟發展方向的戰略型專業,政府應該采取有效的措施保障和扶持其健康發展,有針對性地鼓勵相關院校開設這類專業,并給予適當的政策支持和財政扶持。如節能環保、新能源發展等是杭州地區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重點發展產業,但鮮 有高職院校開設與此相關的專業。政府應鼓勵有條件的高職院校積極開設,并加大對材料與能源類專業建設的投入力度。

落實高校的辦學自主權,把專業設置權限下放給學校。政府管理高校的重點,應該是在管方向、管政策、管引導等方面;通過完善制度,讓高職院校充分發揮專業設置和調整的主動性。政府可通過規劃、撥款、政策指導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對專業設置進行宏觀管理,增強高職院校專業設置的靈活性。建議政府切實把高職院校辦學自主權中的專業設置權限放給學校,探索建立高校自主辦學的有效機制,為高職院校專業設置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積極為學校與行業、企業搭建校企合作平臺。只有在政府統籌和支持下,“行企校”才能在校企合作上形成有效的合作模式與機制,校企合作也才能夠真正達到雙贏的目的。建議政府從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高度,統籌規劃高職院校和企業的發展,將校企合作作為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建立以政府為主導,高職院校和企業為主體,行業協會為中介的校企合作發展機制。通過“政府搭臺、校企唱戲”的形式,形成政府推進、企業和院校密切合作、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機制,實現企業人才需求和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對接,促進企業與院校多層次、多領域的交流與合作,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

(二)高職院校應積極調整專業設置

重視專業設置建設規劃,建立專業動態調整機制。學校應以《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浙江省教育事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等為引領,依據自身發展現狀,結合區域未來五年或十年經濟發展規劃綱要,立足當前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在進行充分的市場調研和分析論證的基礎上,制定本校五年或十年專業發展規劃,系統開展學校的專業建設工作,使專業設置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高職院校要利用專業設置自主權,加強與行業企業的溝通,積極爭取政府部門的指導,結合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實際情況,適時壓縮或淘汰落后專業,鞏固成熟專業,新增和發展新興專業,不斷優化專業結構,建立專業的動態調整機制。

培育和扶持緊缺專業,大力發展產業支撐型專業。高職院校應根據學校自身發展定位,結合社會經濟發展需求,以就業為導向,積極調整專業設置,重點發展與新能源、節能環保、旅游休閑、文化創意、物聯網、裝備制造等產業發展密切相關的專業,積極謀劃產業結構所需的人才體系,科學制定人才培養計劃,調整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首先,通過對應用型緊缺人才需求現狀進行分析調研,對相關行業的人才需求進行預測和定位,確定人才培養的方向和重點,以滿足企業發展生產需求。其次,根據調研結果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建立以就業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的人才培養機制。最后,以企業調研定崗位,以職業崗位定所需要的能力,以能力培訓定課程的思路,根據企業實際崗位需求,制定專業核心課程,加強專業實習實訓,培養符合產業發展需求的技能型人才。高職院校應優化人才資源結構配置,減少集中化程度低的專業設置,增設戰略性新興產業所需專業,提高專業設置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打造具有行業特色的品牌專業。高職院校應當根據學校自身特點,合理定位,確定專業培養的服務對象,打造具有行業特色的品牌專業,提升專業的核心競爭力。高職院校的特色專業要緊緊圍繞所在區域的區位優勢和所在行業的行業優勢,以服務地區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和區域人才需求為前提,形成專業發展的獨特優勢。在杭的18所高職院校,除3所是由省教育廳或地市政府舉辦以外,其他院校都由行業或企業舉辦,不少院校都有鮮明的行業淵源,有明顯的行業優勢和專業特色。應充分發揮行業優勢,依托行業辦學,根據行業、企業的發展需求,優化專業設置,邀請企業高管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確定專業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實踐環節,保證專業發展的適應性,構建富有行業特色的品牌專業。

加強校企合作,實現校企共贏。要積極探索滿足學校實訓教學需要,滿足企業生產需要的校企合作雙贏新模式,搭建校企合作創新平臺。經濟產業發展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要求高職院校樹立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要、面向產業發展需求的職業教育觀,創新辦學合作機制,深化校企合作、工學結合辦學模式。從多方面提高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積極性。例如,可以組織高職院校專業教師為企業員工開展定期培訓,提高企業員工的職業崗位技能和素質;組織學生參與企業實習實訓,學生在企業實習實訓期間的相關費用全部由學校承擔,以減輕企業的經營壓力等。在校企合作中,要突出企業的主體地位,保障其經濟利益,從而解決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積極性不高的問題。通過校企合作,可以促進教學內容和評價方法的改革,推進專業建設,培養企業所需的具有專業技能的人才,實現校企共贏。

參 考 文 獻

[1]全國高職高專校長聯席會議.高等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報告(2000-2010)[R].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馬樹超,郭揚.高職教育跨越轉型提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第6篇:傳媒行業概況范文

世通華納移動電視傳媒集團有限公司(沈陽分公司)

2003年1月,世通華納移動電視傳媒集團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是中國領先的移動電視傳媒集團.集團下設移動電視技術有限公司,移動電視節目制作公司和移動電視廣告公司三大核心部門, 通過在城市公交車、高級寫字樓、商住樓等場所安裝數字電視播出終端,構建中國城市新型的視聽媒體——數字移動電視.

作為中國最大的移動電視運營商,世通華納專注于為受眾提供吸收信息的另一條途徑,同時為廣告主搭建一個全效的信息傳播平臺。世通華納的移動電視廣告平臺在為公交乘客提供大量的生活消費資訊及休閑娛樂節目的同時,也幫助廣告主接觸城市中最廣大的中堅消費群體,獲得更高效的廣告到達率,從而增加市場占有率及提升品牌知名度。

2006年,世通華納移動電視傳媒集團有限公司得到了多家國際頂級風險投資商的充分肯定。隨著國泰財富基金、鼎暉創投、華登國際以及成為基金共同注資4500萬美元,世通華納的品牌架構獲得更大的延展空間,從而演化成為具備聯播功能的跨區域媒體平臺。

時至今日,世通華納已經在全國設立23個全資子公司,10家辦事處,所打造的賣動傳媒已成為國內規模最大的移動電視廣告聯播網,覆蓋全國33個省會及中心城市,擁有5萬輛公交車,8萬臺電視收視終端,城市覆蓋人群達到2億人次,以其貼近市民的節目內容和極強的廣告穿透力揭開了中國移動電視傳媒行業發展的新篇章。世通華納也以無可爭議的雄厚實力,捍衛了中國移動電視第一媒體的地位。

實習工作內容:

了解公司的背景、做有關于公交移動電視開機率的調查和問卷及后期跟同事跑業務。

實習時間:2007年5月8日—2007年5月25日

實習地點:沈陽市沈河區青年大街219號華新國際大廈14樓E座

實習內容及心得:

以下是我對這次實習的總結,雖然實習是短暫的,但我獲益良多。這次實習的收獲對我來說有不少,自己感覺在知識、技能、與人溝通和交流等方面都有了長足進步,總體來說,這次是對我綜合素質的培養,鍛煉及提高.讓我知道了自己身上還有許多有待提高的地方,更讓我對未來有了更多的憧憬與期待……

站在面前的就是那個向往已久的社會,雖然實習的單位離學校很遠,但一路的疲憊很快就被即將實習的興奮沖的無影無蹤,因為終于可以在這個巨大的舞臺上展現自我。為了更平穩的走上社會的大舞臺,為適應今后的社會工作而奠定基礎,同時完成大學教育的最后一個重要環節,也是出于對畢業后就業去向的考慮,我和大家一樣,滿懷激情的走進了這家廣告公司。因為以前從未接觸過廣告方面的事情,因此對于這次能在這里實習,我非常珍惜這個機會,并打算在有限的時間里盡快的適應這里的一切。

世通華納是我初涉社會的開端,將從這里邁向美好的未來,我一直堅信自己的能力,即使人生的道路很曲折,但我的目標是很明確的,那就是前進,永不言棄,永不退縮!

由于我們對于公司的背景不是十分了解,公司對我們20名實習生進行了內部培訓,讓我們對公司有了最基本的認識,了解了公司的概況、發展歷程、企業精神、媒體優勢等等。“在中國,85%的市民完全依賴公共巴士出行、學習、工作和生活、在無聊的旅途中提供和傳遞真實、快樂、時效的信息,這是每一位世通華納人至高無上的光榮使命。”鄢總的話讓我們了解到了公交移動電視作為新興的主流大眾傳媒,前途不可限量。同時,對我對公司的核心價值也有了初步了解:誠實、責任、服務、績效是世通華納人對每一個廣告主做出的承諾。公司以其特有的“覆蓋面廣、創新互補、效果佳、長時性、強制性傳播、高性價比”的優勢;以“親善、大眾和活力” 的品牌個性,全效連接著買賣雙方,鏈接著城市的每一個消費場所。賣動傳媒,以其獨特的傳媒模式,一改傳統媒體在傳播過程中信息的大量損耗,無可替代的成為在封閉空間唯一性,無干擾的強化傳播媒體平臺。

作為一個以“成為中國移動電視傳媒的領航者”為企業愿景的廣告公司,世通華納秉承“以勇于創新、突破自我、居安思危、速度致勝”為經營理念,覆蓋城市的龐大收視人群,以深度、全效、連續音畫的傳播方式,全天廣告高強度滾動播出頻次,以及節目植入等多種高效廣告傳播手段,生動演繹了全效傳播在移動電視領域的完美應用。因此,無論對城市居民還是對企業商家而言,賣動傳媒都是一個真正高頻次、高觸達率、高黏合度的溝通平臺,也都傾注著世通華納責任的極至。“勝則舉杯相慶,敗則拼死相救”激勵著每一個世通華納人在這個競爭激烈的商海中,不斷的奮勇前進……

而我們實習的公司是世通華納沈陽公司,它成立于2006年2月,公交移動電視正式開播于今年4月。據統計,公司中員工的平均年齡是31歲,其中45.6%的員工是大學以上學歷。為此,我十分慶幸能夠有在這樣一個充滿活力的公司實習的機會,使我能真正的開闊了眼界。在實習的過程中,既有收獲的喜悅,也有一些遺憾。那就是對企業中有些工作的認識僅僅停留在表面,只是在看人做,聽人講如何做,未能夠親身感受、具體處理一些工作,所以沒有領會其精髓。但通過實習,加深了我對廣告的理解,豐富了我的廣告知識,使我對廣告有了深層次的感性和理性認識。

第一天來公司,我不知道該做些什么,什么也插不上手,只是做坐在那里等著培訓,之后公司的田總為我們分配了任務——對45條公交車移動電視的開機率進行調查以及向隨機向路人做調查表。這任務讓我十分興奮!但工作并非象我想的那樣容易,在馬路上吸尾氣、曬日光浴是避免不了的,還要因為做調查表而受到他人的拒絕……

以前我總是盼望早點到社會參加工作,因為我總覺得工作是一件極其容易的事,可是當我離開學校,真的進入社會實習后,才體驗到工作并不是我想象中那樣,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每天早上都要很早起床,上班,到下午四點才能回家。在工作中也不能有絲毫的馬虎,每天都要打起精神工作。剛開始上班的時候,我的心情激動、興奮、期盼、喜悅。我相信,只有我認真學習,好好把握,做好每一件事,實習肯定會有成績。但后來很多東西看著簡單,其實要做好它很不容易。

第7篇:傳媒行業概況范文

關鍵詞:廣西傳媒產業 產業集群 產業制約 集群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21世紀之后,廣西傳媒產業得到了較快的發展,已具備一定的產業基礎、品牌基礎和人才基礎。但受一些因素的制約,廣西傳媒產業總體仍然比較落后,與全國傳媒產業發達地區相比,差距明顯。根據廣西傳媒產業的現狀,采取集群化的發展方式,將有利于增強其活力和能量集聚,實現規模經濟與外部經濟和形成傳媒產業增長極,促進廣西傳媒產業競爭力的提升。

傳媒產業集群概述

產業集群是一種代表著介于市場和等級制之間的空間經濟組織形式。上世紀90年代以來,產業集群已成為一種世界性的經濟現象,也成為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持續增長的核心增長極。所謂傳媒產業集群,是指在一定時間內生存和坐落于特定區域或環境內的各種媒介實體所形成的集合體,主要包括新聞出版業、廣播電視業、電影業、廣告業、網絡業等幾大產業。在傳媒產業集群中,由于大量與產業聯系密切的企業以及相關支撐機構在空間上集聚,這些企業按專業化分工與協作,形成一種競合關系。傳媒產業集群通過發揮集聚效應、分工協作效應、競爭自強化效應、規模效應和區域品牌效應,可以形成競爭優勢。近年來,我國長三角地區、珠三角地區、北京CBD地區和湖南長株潭地區等區域的傳媒產業已出現了產業集群發展的趨勢。

廣西傳媒產業的發展現狀

目前,廣西共有圖書出版社8家,音像電子出版社6家,報紙71種,期刊184種,出版物交易市場3個,新華書店93家,出版物發行網點4196個,各類印刷企業4253家,光盤復制企業3家,磁介質復制企業1家,廣播電臺9座,電視臺8座,廣播影視制作機構68家,數字報紙14種,電子書超過8000種,傳媒集團5家。

2009年,廣西傳媒產業穩步發展。全區報刊業總收入11.6億元,實力在我國西部地區位居前列。《南國早報》期發行量30萬份,年廣告經營額2.39億元,列央視市場研究股份有限公司(CTR)《2008-2009百強排行榜:全國都市報30強》第27名。廣西圖書出版能力在我國西部地區位居前列、在全國居第9位,廣西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總產值達20.4億元,實現銷售收入12億元,利稅2億元;區內8家圖書出版社共實現生產碼洋17.55億元,銷售收入7.7億元,利潤1億元。接力出版社被評為國家一級出版社,其低幼類圖書在全國554家出版社總排名中居第50位,在全國31家少兒出版社中位居第2位。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已進入中國出版50強,在全國100多家大學出版社排行榜中居第8位,在地方大學出版社中列第1位。漓江出版社在全國41家文藝出版社中名列第5位。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在全國311家最具成長性出版社排行榜中列第19位。全區印刷復制產業總產值達70億元,產值上億元的企業有7家,上千萬元的有110家。全區出版物發行銷售碼洋約41.88億元,其中全區新華書店系統銷售碼洋24.88億元,廣西新華書店集團有限公司實現利潤3900萬元。全區共出版音像制品263種,復制129.26萬張(盒),出版電子出版物35種,復制1195.5萬張。全區廣播影視業總收入31.81億元。其中,廣電網絡收入突破10億元,廣西電臺廣告收入5029萬元,廣西電視臺廣告收入60064萬元。全區電影市場逐步發展,電影票房為7700萬元。全區有線廣播電視用戶540多萬戶,其中城市數字電視用戶278萬戶,付費數字電視收入1381萬元。廣西衛視的《尋找金花》和《時尚中國》欄目在全國已具有相當的影響力。廣西人民廣播電臺的《小螺號》節目多次獲全國優秀廣播欄目獎。由廣西電影制片廠攝制的影片《冰雪同行》,獲得第十三屆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故事片提名獎、第二十七屆金雞獎最佳美術提名獎。廣西日報傳媒集團資產總額7.24億元,凈資產6.19億元,經營收入5.12億元。廣西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總產值20.4億元,實現銷售收入12億元,利稅2億元。廣西新華書店集團有限公司銷售收入為25.77億元。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集團總資產3.5億元,年發行碼洋6億多元。廣西正泰印刷包裝集團固定資產1億元,年產值超4億元。

廣西傳媒產業集群化發展面臨的主要制約

當前,要實現集群化發展,廣西傳媒產業面臨著市場機制、產業規模、產業結構和產業技術等方面的制約。

市場機制制約。2006年底,廣西電影制片廠完成了轉企改制。2009年,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集團、廣西日報傳媒集團有限公司和廣西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相繼成立;區內108家原屬事業單位的新華書店、9家音像電子出版單位基本完成轉企改制工作。但廣西目前還沒有成立廣播電視集團,廣西各地市的傳媒經營單位大多也保持傳統的“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由于已轉制的傳媒企業轉制時間短,仍然處于起步階段,加上離完全意義上的現代企業還有一定的差距和眾多的未轉企傳媒經營單位,廣西傳媒產業的整體市場化程度較低,市場體系建設尚有較大差距。一些傳媒企業還沒有成立真正意義上的獨立的市場主體,不少傳媒資源配置還是依靠行政手段,如廣西目前所組建的傳媒集團基本是在行政方式推動下,按照同行業、同區域范圍組建的。同時,區域之間的不平衡、產業部門之間的不協調現象也較為突出,產業秩序有待規范,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傳媒大市場還沒有完全形成。

產業規模制約。規模擴張是產業集群發展的一個緯度,是形成外部經濟、規模經濟和結構生產力的保證。目前,廣西傳媒產業一方面是產業規模普遍較小,實力較弱。除了圖書出版產業已具備一定的競爭力,在我國西部12個省市區中均名列第一位,處于全國中上水平外,廣西傳媒產業中其他產業在全國都屬落后水平,缺乏競爭力。另一方面,廣西傳媒產業的龍頭骨干企業規模不大。如廣西日報傳媒集團有限公司是廣西目前最大,種類最多、經濟規模最大的報業企業,擁有8報3刊3網13公司1工廠,擁有7.24億元的總資產,其3億元的年廣告經營收入占廣西報刊的80%以上,在廣西報業可謂一家獨大,但與廣州日報報業集團22.06億元的年廣告經營收入、39.62億元的年營業總收入相比差距仍非常大。

產業結構制約。目前廣西傳媒產業集群存在一系列結構性問題。一是企業空間布局分散。從形式看,在某些地區存在大量同類企業,但實際上這些企業通常在地理空間上是相對分散分布的,地理位置集中程度還相當有限。如廣西報紙出版地主要集中在南寧,而廣西印刷產業無論是企業的總數量,還是其中的包裝裝潢印刷企業數量居前四位的都是南寧、玉林、桂林和柳州,但是這些企業在當地的分布并不是相對集中在某一區域的。二是企業間分工還停留在一個較低的水平上。大部分傳媒企業仍處于孤立的、自發的狀態,相互之間缺乏有機聯系,“小而全”現象非常突出。三是產業鏈結構普遍不完善。廣西傳媒企業的產業鏈普遍較短,縱向產業配套還很不深入,產業鏈結構橫向演進速度緩慢,依托內容產品的跨媒體、跨行業的多種經營尚未全面展開,缺乏多元化的贏利渠道,因而增長緩慢,抗風險能力弱。

產業技術制約。一是產品技術含量普遍較低,傳媒企業競爭力主要依賴于初級要素。目前,廣西新聞出版、印刷、廣播影視等領域的數字化以及現代物流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均處于起步階段。二是傳媒企業人才匱乏。以廣西印刷業為例,截至2008年底,共有從業人員近5萬人。在所有從業人員中,高級技師僅有7人,占從業人員總數的比率不到萬分之二;技師115人,約占從業人員總數的千分之三;高級工185人,中級工877人,中高級工約占從業人員總數的2.7%。員工素質不高,專業技術人才匱乏。三是技術創新層次低、技術升級進程緩慢。廣西傳媒企業研究開發投入普遍較少,科技創新能力較弱,總體技術水平與國內外先進技術尚有很大差距。如廣西期刊數字化發展目前仍沒有實際的動作。

轉貼于

廣西傳媒產業集群化發展的路徑

受上述因素的制約,廣西傳媒產業內企業之間還沒有形成真正的專業化分工和相互協同關系,也沒有形成上、下游產業及支撐產業相互關聯的互補作用,缺乏既競爭又合作的創新能力,造成產業分工層次低,資本積累速度慢,自我發展能力弱,從而影響了產業的競爭力。借鑒我國一些地區傳媒產業集群發展的成功經驗,結合廣西傳媒產業的實際,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深化傳媒體制機制改革。首先,要加快政府職能轉變。要根據中央有關文件精神,積極理順傳媒管理體制,大力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管辦分離、政府與市場中介組織分開。同時,不斷創新傳媒管理手段,綜合運用法律、經濟、行政等手段實現管理轉變,努力提高傳媒行政管理效能。其次,要加快市場主體建設。以創新體制、轉換機制、面向市場、壯大實力為重點,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加快經營性傳媒事業單位轉企改制步伐。已經轉制的,要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有條件的國有傳媒企業要逐步進行股份制改造,加快產權制度改革,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再次,要推進傳媒投融資體制改革。要積極引導和鼓勵銀行等金融機構完善金融服務,加大對傳媒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同時,既要積極引導各類風險投資機構進入傳媒產業領域,又要拓寬各類傳媒企業的直接融資渠道,優先引導和扶持一批符合國家傳媒產業政策、公司治理較規范、市場發展前景較好的傳媒企業上市,從而為廣西傳媒產業集群的發展創造良好的融資環境。

加快政府支持體系建設。第一,要制定和落實傳媒產業政策。要根據國家有關政策規定,結合廣西實際,設立區、市級兩級傳媒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制定和完善鼓勵社會資本進入、金融信貸支持等促進傳媒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加強監督檢查,加大政策的貫徹落實力度,充分發揮產業政策的宏觀調控作用,推動廣西傳媒產業集群的形成與發展。第二,要加強傳媒產業法規和監管體系建設。要積極推進傳媒產業立法進程,制定符合廣西實際和發展前景的地方性傳媒產業法規,建立健全廣西傳媒產業法規體系。同時,以加強市場監管為手段,建立長效監管機制,健全市場規則,建立依法經營、違法必究、公平交易、誠實守信的市場秩序,逐步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傳媒市場體系,營造良好的傳媒產業集群發展環境。第三,要不斷提高政府公共服務水平。要為廣西傳媒產業集群的發展提供良好的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條件,逐步完善支持產業集群發展的信息咨詢服務、融資服務、法律服務、技術服務、人才培訓等社會化服務體系。

培育傳媒產業要素市場。產業要素市場,有利于加快傳媒產業集聚。要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規范有序競爭的市場環境,消除不利于市場培育完善的各種障礙,形成統一、開放、有序的傳媒市場體系。要搭建傳媒資本、產權、人才、信息、技術等要素有序、有效流動的交易平臺。培育發展傳媒市場中介機構,提高傳媒產品和服務的市場化程度。健全以市場為基礎的要素價格形成機制,完善市場化導向的收入分配機制,增強要素活力,激活要素潛力,促進生產要素有效地流動、集聚和優化配置。加速科技成果轉化,鼓勵技術要素以多種形式參與收益分配。積極實施人才戰略,推行更加寬松和優惠的人才政策,加大人力資源開發,大力開展人才教育與培訓,促進人力資源要素的合理流動和優化組合,為產業集群管理創新和科技創新提供人才支撐。

優化調整傳媒產業結構。結構是產業集群生產力的重要來源,是實現產業集群功能的載體。推進廣西傳媒產業結構調整,將有利于推動廣西傳媒經濟從粗放型增長轉變成集約型增長。首先,優先發展內容產業。要以提高內容創意和生產能力為核心,進一步加大政策和資金扶持力度,調整和優化內容創作、生產和經營機制,重點發展平面傳媒業、廣播影視業、出版發行和版權服務業等內容產業。其次,改造提升傳統傳媒產業。充分運用先進信息、網絡技術和現代生產方式改造提升傳統傳媒產業,改造傳統的創作、生產和傳播模式,延伸產品和服務領域,增強創新能力,促進產業升級。比如,建設以媒體資源中心為核心的廣播電視傳媒業平臺,以開拓廣電產業新的增值服務體系。再次,加快傳媒產業園區和基地建設。廣西可以結合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規劃,通過有計劃地建設諸如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出版、數字出版、版權創意、動漫等傳媒產業園區和產業基地,促進各種傳媒資源的合理配置和產業分工,實現產業合理布局,提高傳媒產業集中度和專業化協作水平,促進產業區域協調發展。

壯大傳媒龍頭企業品牌。龍頭骨干企業是產業集群形成和發展的重要基礎,是產業集群升級的帶動力量,也是創名牌的重要載體。傳媒龍頭企業的培育可以從兩個方面展開。一是做大做強現有傳媒龍頭企業。要以資產為紐帶,以市場為導向,推動傳媒企業跨媒體、跨行業、跨地區、跨所有制聯合重組,提升現有傳媒龍頭企業的競爭力、影響力和輻射力,引導產業集聚。當前,要加大扶持已成立的廣西日報傳媒集團、廣西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廣西新華書店集團有限公司、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集團和廣西正泰印刷包裝集團,要讓優勢資源逐漸向這些優勢集團集中,進一步發揮優勢集團的帶動作用,從而帶動相關企業、產業的發展,促進專業化分工協作體系的發展,形成相互配套、相互促進的產業集群。二是注重培育產品品牌和產業品牌,加大產業集群的吸引力。廣西傳媒企業要充分發揮已有品牌的優勢,進一步推動品牌結構的提升和品牌戰略的延伸。如不斷拓展“師大”、“接力”等出版品牌的延伸,繼續做大做強“金花”、“時尚”和“東盟”等衛視品牌。與此同時,要充分挖掘、整合區內豐富的傳媒文化資源,創出具有廣西地域特色、民族特色、邊疆特色的區域新品牌。

參考文獻:

1.邵培仁:《論中國媒介的地理群集與能量積聚》,《新聞大學》,2006(3)。

2.鄒迎九:《廣西傳媒產業集群的生成與優化》,《東南傳播》,2010(4)。

3.李建平:《廣西文化發展報告》,廣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4.廣西年鑒社:《廣西年鑒:2009》,廣西年鑒社,2009年版。

5.廣西新聞出版局:《廣西新聞出版(版權)工作會議在南寧舉行》,廣西新聞出版局網站。

6.陸一:《以區位優勢強健廣西新聞出版業》,《中國圖書商報》,2008年5月13日。

7.廣西廣播電影電視局:《2009年全區廣播影視總收入突破30億元》,廣西廣播電影電視局網站。

8.汪景然:《廣西廠:多種產業開發邁上新臺階》,《中國電影報》,2010年2月25日。

9.廣西日報:《廣西日報社60年間標志性事件》,《廣西日報》,2009年12月3日。

10.甘寧:《深化出版體制改革廣西醞釀出版傳媒集團上市融資》,《南國早報》,2010年2月3日。

11.甘寧:《廣西新華書店喜迎60華誕》,《南國早報》,2009年12月10日。

12.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集團:《關于我們》,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集團網站。

13.玉林市新聞出版局:《市新聞出版局2009年發展服務業工作總結及2010年工作要點》,玉林市新聞出版局網站。

第8篇:傳媒行業概況范文

引 言

隨著社會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的藝術鑒賞能力也有所提高,加上新媒體的普及化,電視已經成為今天主要的傳媒平臺。電視頻道的觀眾基數很大且穩定,但是隨著觀眾鑒賞能力的提高,促使電視行業的競爭力不斷增加,很多電視臺為了獲取收視率,通過對電視節目的改版和包裝,從而突出自己頻道的特點和優勢,甚至對整個電視頻道進行整合定位,提高觀眾的頻道識別意識,強化自己獨特的品牌地位。

電視欄目是電視頻道的組成部分,是展現電視頻道風采的平臺,為了塑造電視頻道的品牌影響力,就需要不斷注入新的血液,增加頻道活力,而包裝設計和創意恰恰是電視欄目的靈魂。本文就以傳統的地域文化和眼下的流行風等因素,分析電視欄目包裝的創意風格。

彰顯本土文化的創意形式

1. 現如今,很多媒介平臺為了獲取關注,吸引觀眾眼球,對外來文化不加甄別,罔顧媒體人對觀眾正確導向的責任,大肆宣揚不良風氣,敗壞頻道形象。而我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年歷史的古老國度,文化更是源遠流長,是一座無法估量的文化寶庫。只要對我國本土的傳統文化進行研究和了解,挖掘各種文化特征,比如琴、棋、書、畫、古箏、二胡、流水等傳統文化因素,并在媒體包裝設計上大膽創新,合理運用,就會向觀眾展示一個新穎、藝術的頻道形象,獲得觀眾認可。同時,也達到了傳播我國本土文化的目的,樹立了健康向上的品牌形象。

那么,在傳媒渠道眾多,傳媒技術如此發達的今天,通過怎樣的包裝手法把傳統文化融入現代社會的環境中去,怎樣挖掘與頻道定位相符合的傳統文化符號,并能夠充分展現電視頻道風格?下面,筆者就以目前幾個融入傳統文化設計的電視欄目作為典范,并對包裝手法進行分析。

(1) 分析央視的水墨宣傳片。 2009年,中央電視臺推出一部古文化感極強的宣傳片――《水墨―相信品牌的力量》。此部宣傳片采用了我國古代水墨畫的元素,通過水墨的變化無形,展現我國眾多古代文化符號,比如龍、鶴、高山等。此片創意別具一格,內容變化多端,意境柔美,讓人們對我國古老文化充滿向往和自豪,和中央電視臺的地位和風格極為相符。

(2) 分析26屆中國電影金雞獎頒獎典禮宣傳片。第26屆金雞獎頒獎典禮在蘇州舉行。在我國,素來有“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老話,這就確立了蘇州文化在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說到蘇州,便讓人情不自禁的想起湖水、樓閣、石橋、油紙傘、石雕、刺繡、石卵街道等蘇州印象,充滿抒懷的欲望。而此宣傳片正是融入了這些因素,在影片開頭通過詩詞的方式,簡短而概況的敘述了蘇州秀美水鄉,把人帶入遐想和美好的意境。在視覺上,則通過各種顏色柔和的光束貫穿亭臺樓閣。在藝術審美的角度看,通過屏風展示古人的詩詞作品,悠悠道出蘇州的文化底蘊。此片在創意和意境上下足了功夫,使宣傳片和蘇州古城相得益彰。

(3) 分析江蘇五套的頻道宣傳片――折扇篇。眾所周知,蘇州的折扇文化流傳已久,在古代,折扇相當于文人才子的隨身飾物,通過在折扇上作畫、題詞來顯示自己的才華,由此開創了折扇文化。正是受折扇文化的影響,在宣傳片開頭,一把巨大的折扇逐漸打開,各種蘇州本地傳統文化元素紛紛登場,折扇的每一次打開與合起,都展現出不同的文化特點,比如蘇州園林、蘇州刺繡、祥云圖案等。在配樂上則采用三弦和琵琶為主樂器,和畫面相呼應,營造出古色古香的優美氛圍。

通過分析以上實例,我們應該注意到本土文化在媒體包裝中的重要地位,只要進行不斷挖掘和合理運用,一定能夠成為媒體包裝的靈感源泉。

2. 流行元素作為畫面主要構成的創意形式

流行元素具有時代的特征,比如動畫的展示效果,絢麗的光效和動感的音樂,這是由于這些特點,以流行元素為畫面主要構成的創意形式深受年輕觀眾的熱愛。

相信大家對湖南衛視并不陌生,特別是年輕人,更是印象深刻。湖南衛視為何得到年輕觀眾的如此青睞,原因在于湖南衛視的定位準確。“快樂大本營”是湖南電視臺的金牌欄目,收視率位居全國前列,欄目的宗旨就是“快樂、流行、時尚”,和年輕人的口味相當吻合。另外,湖南衛視對細節包裝的把控十分嚴格,畫面展示主要以暖色調為主,色彩鮮明但不刺眼,音樂動感但不刺耳。很多電影或電視劇上映前都會到湖南衛視進行宣傳,總是給人以走在社會前沿的感覺,不知不覺中就在觀眾心里留下前沿、時尚、快樂等字眼。

分析湖南衛視的包裝,最關鍵的一個特點就是高度的統一性,總是以“快樂”為主線,并進行包裝,培養年輕人的收視習慣。不管哪個欄目,總是相互呼應,制造快樂,展現出頻道的定位,營造品牌氛圍。

結束語

第9篇:傳媒行業概況范文

突如其來的金融風暴刺激了經濟金融類圖書雜志的銷售,但從出版行業的總體情況來看,金融危機的沖擊使其外部發展環境發生了重大改變。出版業包括了傳統的紙質圖書出版和以互聯網、手機為基礎的數字化出版,是傳播科技文化知識、普及大眾教育的重要工具,具有提升國民素質和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意義。筆者力圖通過理性總結歷史經驗和預測未來趨勢,深入探索可行措施,希望幫助中國出版業堅持改革決心,把危機轉化成體制破冰和產業格局調整重組的時機,以此推動行業發展,提升民族文化競爭力。

一 金融危機對國際出版行業產生的影響

(一)金融危機對美國出版業的影響

金融危機源起于美國,所波及到的經濟領域范圍廣程度深,在影響呈現方面也比其他國家迅速。因此,美國出版行業在金融危機下的波動先于其他地區發生,加上傳統出版領域普遍受到來自數字出版的沖擊,美國書業蕭條的狀況體現得更加全面深刻。

(1)出版物的發行印刷受到沖擊

據美國在線媒體組織WhatTheyThink2008年11月4日推出的題為“美國印刷每月出貨量”的最新報告顯示,9月份美國商業印刷的出貨量為84億美元,與2007年8月相比下降了3.35億美元,下降幅度為3.8%,[1]該報告的組織者表示,經濟危機的影響以及紙媒向其他媒體轉移,是市場印刷需求量減少的主要原因。另據PIA/GATF(美國印刷協會/印刷技術基金會)10月份的統計報告顯示,2007-2008年度美國印刷業的盈利出現下滑,美國印刷企業的平均稅前利潤率為3.1%,較前一年度的3.4%下降了0.3個百分點,盈利能力降低。[2]雜志出版方面,受到金融危機對廣告的拖動與網絡的雙重沖擊,部分雜志出現停刊減刊的現象。其中奢侈品時尚雜志12月廣告頁碼較去年同期下降22%,趣味雜志《Radar》倒閉,少女時尚雜志《Cosmo Girl》停刊僅保留網站,《Men"s Vogue》合并到《Vogue》,形同停刊。[3]

(2)圖書銷售下滑,報紙廣告與發行驟減

美國圖書銷售三大實體連鎖店巴諾書店、鮑德斯書店、百萬書店第三季度銷售下滑明顯。其中,巴諾書店第三季度銷售額同比去年下滑4.4%;鮑德斯總銷售額同比去年下降10%,凈損失1.722億美元;百萬書店平價店總銷售額則同比去年下滑9.9%。業界認為美國書業目前的表現比初期的預測更加蕭條。[4]美國報業在金融海嘯下廣告收入大減,發行減少,全美507份報紙08年前兩季度發行量減少了4.64%。繼美國最大報業集團甘尼特公司(Gannett)和《時代周刊》的發行商時代公司10月底宣布裁員,《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宣布2009年4月開始停止發行印刷版而專注網絡版之后,美國第二大報業集團論壇報業12月8日宣布已向特拉華地方法院申請破產保護,這是金融危機下公司無力償還巨額債務的被迫之舉。[5]

(3)出版集團應對危機

企鵝出版集團旗下的哈潑考林斯和皮爾森兩家出版公司宣布凍結員工薪金增長計劃并考慮裁員;西蒙-舒斯特和托馬斯尼爾森兩家出版公司在美國已經分別裁員35人和54人;[6]時代華納旗下出版公司Time Inc第三季度業務收入下挫7%,[7].計劃裁員250人[8];

在總體市場蕭條的局面下,唯有電子出版物和相關產品銷售卻表現出繁榮之勢。各商家加大對數字化出版的投入,希望以此擺脫危機困擾,占領新媒體市場:企鵝集團宣布進軍手機閱讀市場,手機版圖書供iPhone用戶購買閱讀;蘭登書屋免費向iPhone提供部分暢銷書的手機版本;亞馬遜推出的電子閱讀設備Kindle更是被稱作出版業的“特洛伊木馬”,業內人士認為它具有改變出版行業整體格局的潛力,巴克萊資本的分析師道格安繆斯(Doug Anmuth) 12月5日宣布將亞馬遜的股票評級調升至“超配”,相當于買進的評級,肯定亞馬遜憑借其現有商業模式在經濟低迷環境中的競爭優勢,并預估經濟情況穩定以后亞馬遜的業績將恢復兩位數的成長率。[9]

(二)金融危機下歐洲、日韓、澳大利亞等國出版行業概況

英國:金融危機對銀行資本的直接沖擊對英國的大型出版集團和圖書批發公司造成了負面影響。鮑德斯集團08年年初曾以資產抵押的方式向Landsbanki銀行申請了2300萬英鎊的貸款并得到批準,金融危機對冰島Landsbanki的沖擊使鮑德斯集團的資金鏈受到嚴重影響,最后憑借英國政府對Landsbanki英國支行提供的短期擔保貸款得以暫時維持運轉。英國第二大圖書批發商貝特拉姆因其母公司伍爾沃斯集團失去信用擔保而陷入信用危機,許多出版社因此要求貝特拉姆提前回款,甚至停止向貝特拉姆供貨。

圖書的銷售市場略顯疲態,據尼爾森圖書公司的數據,如果排除“哈利波特”的因素,截止08年10月,英國圖書銷售額比上年同期下滑1%。新聞集團旗下《泰晤士報》和《星期日泰晤士報》的廣告收入出現了明顯的下滑,尤其是分類廣告和單一廣告,默多克表示可能對旗下幾家英國報紙進行裁員。[10]

法國:2008法國出版行業在金融危機的沖擊下保持了穩定的發展速度,銷售額持續走高。上半年出版物銷售額比2007年同期上漲15%,中小書店銷售額增長達到8%。

德國:2008年的德國圖書市場和2007年比相對低迷,其中商業街書店的銷售額在今年的前9個月同比減少3%。法蘭克福書展作為世界最大的圖書博覽會,08年受金融危機影響的狀況并不明顯,大多德語出版商相信,他們的商業環境仍然十分穩定。[11]

日本:日本最大日報之一《讀賣新聞》下屬的《讀賣周刊》由于發行量大幅下降,在12月1日之后暫停出版。日本出版物研究所預測,從目前的數據來看,預計2008年日本書業全年的銷售額和2007年相比將下降3%。

二 中國出版業在金融危機下的挑戰與潛在機遇

1.金融危機刺激下經濟類圖書出版銷售大幅增長

全球范圍的經濟波動,大眾了解經濟現狀的渴望和對未來經濟走勢的關注空前高漲,原本只有專業人士關注的經濟金融類圖書成為了人們尋找解答的重要工具。在圖書銷售市場上,《偉大的博弈》《次貸危機》《貨幣戰爭》等大眾財經讀物成為暢銷書;中信出版社5月推出的《美元大崩潰》銷量超過17萬冊,6月推出的《看不懂的中國經濟》銷售20萬冊,《黑天鵝》超過14萬冊,10月推出的《美國怎么了——一個自由主義者的良知》上市不到一個月已經加印四次,對市場需求的快速感知和反應令他們收到豐厚回報;其他出版社也看到這難得的商機,加快推出更多的相關內容圖書,開始一輪新的市場爭奪,輕工業出版社、重慶出版集團、北京出版集團等也紛紛準備從美國、歐洲等地購進相關暢銷書的圖書版權,加快制作推向市場。[12]不過,這種熱點書籍的銷售成績能夠延續多久,也因經濟的快速變動充滿了不確定性。

2.中國圖書在國際書展上版權輸出成績顯著

法蘭克福國際書展10月15日在德國開幕,這是國際版權交易最重要的平臺,交易額高達世界版權交易高達額70%—80%。雖然金融危機的沖擊使國際圖書市場也進入一個版權交易趨于謹慎的觀望期,中國展團仍有108家出版社參與了本次書展,品數量達到5300多種,交易成績突出。據中國展團組織方不完全統計,此次中國展團輸出版權1092項,總金額約3767萬美元。其中簽署版權輸出合同的有408項,金額約1204萬美元;達成版權輸出意向的684項,金額約2563萬美元。[13]雖然數量上比2007年的1928項版權輸出有所減少,但貿易額大幅攀升,成績斐然。并且09年中國將作為法蘭克福書展的主賓國參加,全年將有機會舉辦大約150場活動,多角度、全方位展示中國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化,是中國出版業走向世界的一次重要機會,全面推廣中國的優秀出版產品,提升國中國出版業在國際文化市場的影響力和競爭力。[14]

3.國內雜志出版市場目前尚未出現明顯波動

當美國的時尚生活類雜志在金融危機沖擊下舉步維艱的時候,國內的雜志行業受到的沖擊相對有限,中國的時尚雜志仍有相當大的市場拓展空間,未來生存與發展環境相對穩定。據樺榭出版集團中國區總經理艾彌爾預測:“有實力的出版公司依然不會放緩在中國市場的投入,不會取消在華新項目的開展。”[15]《摩登紳士》,《GQ》內地版,《芭莎男士版》等并未改變原有出版或改版計劃,雜志出版商對中國市場仍有信心。

4.傳統報業因廣告收益下滑受到嚴重影響,數字化探索步伐加快

金融危機背景下房地產,汽車以及相關消費領域市場需求下滑,廣告投放速度減緩或規模緊縮,報紙依賴廣告實現贏利的能力降低,加上紙張成本的上漲導致的運營成本增加,報業的“寒冬”也許正在逼近。新聞出版總署有關負責人指出,報紙行業2008年面臨全行業虧損的可能。[16]如果經濟情況沒有明顯好轉,中國報業在2009年可能更會面對雪上加霜的境況。另一方面,中國報紙的數字化由于技術弱、資金少、機制不靈活、新聞門戶網站過于強大等因素的制約,發展方向不明確,還沒有形成自己的贏利模式,金融危機下整體經濟環境的低迷,在一定程度上會加快報業數字化探索的步伐,尋求有效的網絡出版贏利方式,協調傳統發行與網絡出版之間的關系,通過資源整合提高價值。

5.數字出版產業在危機中受到制約也面臨機遇

數字出版的迅速發展是世界出版產業的趨勢。中國的數字出版市場起步晚,在硬件開發、產業鏈建構、消費者閱讀習慣的培養上處于初級階段,數字出版行業標準、管理規則等相對滯后。金融危機的持續蔓延可能限制對電子出版物閱讀終端技術開發的資金投入與市場推廣,但從目前國際出版市場上,部分出版社關注數字出版以應對傳統出版蕭條的走勢來看,金融危機會加快出版數字化轉化的趨勢,在傳統圖書銷售下降的現實條件下中,推進版權的數字化開發,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建構新的數字出版產業鏈,加快出版產業整體格局的轉化。

三 我國出版行業應對金融危機的對策分析

金融危機的沖擊對出版行業而言是不可避免的,我國新聞出版業正處于深化改革、加快技術升級與轉型的關鍵階段,外部經濟環境的重大變化為行業發展增添了新的不確定性因素,投資市場的謹慎可能減緩部分出版集團上市融資的步伐,中國出版走向世界的探索可能面臨更多的貿易壁壘。但我們也應該看到在這種經濟低迷的市場環境中,大眾娛樂消費減少學習需求增加等客觀因素為出版行業發展創造的有利外部環境,中國市場的相對穩定性和國家整體實力的提升為出版業發展所帶來的機會。這是一場蘊涵機遇的挑戰,也許會加速我國出版產業已有的增長緩慢、產業鏈不和諧等問題集中爆發,但同時也會產生外在壓力讓國家政府職能部門和出版企業大刀闊斧堅持改革推進出版創新。我們需要通過一些具體有效的措施推行,讓中國出版業能夠在金融危機中保持健康穩定發展,擴大國內市場,增加抵御風險的能力;在國際市場的競爭中不斷自我完善,真正推廣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成就,提升文化軟實力。

(一)國家管理層面

1.發揮輿論引導的職能,在金融危機中擔負維護社會穩定的責任

金融危機的沖擊令國民收入消費狀況出現一定的改變,不但需要一個物質選擇上的調整期,社會心理也會出現一定的變化,缺乏安全感,對未來失去信心等,出版主管部門要通過自己的職能,引導提供大眾需要的出版產品,疏導社會情緒,使人們通過學習增加對社會狀況的理性認識,提高生產創收能力,積極面對危機,保持社會穩定。比如大力推進“農村書屋”計劃,加快建設進程充實文化產品,切實考慮因金融危機影響返鄉的相當數量的農民的知識需求,增加涉及農業生產技術、自主創業等相關內容的圖書比例,配送大批使農民“看得懂,用得上,留得住”的出版產品,滿足基層人民的生產生活需求。

2.大力推進管理體制改革,促進出版產業的市場轉化

出版業擔負著民族文化推廣傳承的重任,我國文化積淀歷史悠久資源豐富,卻因長期的體制限制,創新乏力,鮮有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作品誕生,在國際話語領域處于弱勢地位。金融危機的沖擊下,國家出版管理部門應加強市場化改革的決心,加快推進出版單位的“轉企,脫鉤,改制,重組”,鼓勵出版企業上市融資,適度放寬行業外資金參與的條件限制,加快以質量衡量為標準的書號審批改革,拓展民營出版機構的發展空間,釋放產業的內在創新活力,整合資源提高效率,生產出一批能體現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的、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新聞出版作品,讓中國出版業進入國際市場的競爭領域,通過市場規律的優勝劣汰實現出版業的資源整合、結構優化。

3.鼓勵出版集團公司跨地域跨行業整合,培養一流的出版傳媒集團

縱觀維亞康姆,貝塔斯曼等世界十大傳媒集團,它們都沒有局限于某一單一傳媒類型的產業結構,它們不僅僅是出版業的領跑者,還通過深度挖掘資源優勢拓展相關傳媒領域,相互補充提升,實現資源的有效整合實現全球化擴張。金融危機中單一出版行業抵御風險的實力較為單薄,與其他傳媒行業的資源整合率不高。政府部門應鼓勵出版企業打破行政區域限制,以實現資本資源人才的最優化為原則重新整合,壯大實力加強對相關傳媒領域的探索,扶持建立產業鏈完備的真正跨區域、跨行業的出版傳媒集團,針對國際市場,打造中國的強勢出版傳媒品牌,讓中國出版業真正走向世界。

4、扶持版權產業基地建設,推進版權產業的規模發展

總結其他國家版權產業園區建設的經驗,結合版權產業對智慧創意互動融合的內在需求,與金融危機下國家拉動內需的市場導向,大力支持版權產業基地的建設。依靠北京、上海、廣州、武漢、成都等幾個中心城市,借助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中山大學、武漢大學、四川大學的學術研究優勢,建設“國家版權產業發展戰略基地”與“國家版權產業研究中心”,推進版權產業官產學研一體化發展。

5、加強對數字化出版業的支持與管理,拓展新興出版領域市場

當英美書市在金融危機的沖擊下遭遇寒流之時,人們開始采用電子出版物的發行來轉“危”為“機”。雖然2006年我國數字出版業整體收入逼近200億,但中國的數字出版業基礎薄弱,特別是對閱讀器終端的開發推廣不夠,單位產品贏利能力不強,收益結構不合理。但中國的數字出版產業市場發展潛力巨大,出版管理部門應放寬政策,鼓勵企業積極投入,加強與國際一流出版商的交流合作,引進先進技術,建立合理長效的盈利模式,引領大眾建立對數字出版物的閱讀習慣,緊跟世界出版的發展趨勢,深挖國內市場,消化金融危機對傳統出版業的負面沖擊,帶動出版產業的整體成長。

6.培養引進高素質專業化的人才隊伍,滿足新形勢下的人才需求變化

我國開設編輯、出版、印刷相關專業本專科層次專業學校多達250余所,人才培養已具備一定規模。但另一方面由于專業教育與實務需求的脫節,缺乏高水平的出版人才。金融危機壓力下要求出版人才了解現代傳媒特性、具備選題策劃能力,能適應市場的快速變化。政府應推動編輯出版專業方面的教育改革,注重培養的科學性、實用性,認可學科的獨立性、權威性,建立一支高素質的出版人才隊伍,滿足出版業跨越式發展的需求。

(二)出版機構層面

1. 準確把握市場需求的快速變化,推出金融危機下滿足消費口味的優秀作品,搶占市場先機。不僅僅要抓住現在經濟金融內圖書熱銷的機遇,還要對市場未來走向有預見和判斷。比如在經濟危機中讀者可能普遍感覺苦悶,也許更需要更有趣味性的書來慰藉自己,休閑娛樂類圖書在未來可能暢銷。企業可以提前策劃,指定選題,發掘相關優秀作品,盡量避免因對市場信息的滯后反應而喪失機遇。

2. 有一定基礎的出版企業要通過上市融資壯大自身實力,以此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下。自2007年12月21日遼寧出版集團首創編輯業務和經營業務合并打包上市,邁出了我國出版企業上市的重要一步以來,我國已有出版行業上市公司11家。上市企業要充分借助資本市場的有力支持,增強自身實力,堅持創新,積極拓展。

3.加大對優秀人才的引進,激發創造活力,為出版產業的發展尋求智慧支持。金融危機的沖擊增加了中國市場的吸引力,國際優秀出版人才到中國的可能性增加。國內出版企業要充分發揮他們智力資源,了解國際市場和國外讀者的需求和閱讀習慣,找準選題,提高品質,減少因翻譯、結構、設計造成的質量問題,多出精品,打造自己的國際品牌。

4.加快數字出版物的研發推廣,培養消費習慣,探索一種穩定的抗風險能力較高的贏利模式。數字出版的推進工作需要政府與企業雙方面的合作。經濟的持續低迷使人們更希望通過書本增加知識,提高素質。出版企業對數字出版產品的推廣開發要講究戰略步驟。平衡數字出版物與傳統出版物的結構,新舊互動,拓展整體的市場需求。

結語

金融危機的強勁破壞力正在逐步顯現,未來的一年,中國的出版產業可能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我們要對未來保持足夠的理性,但同時也要充滿信心,通過政府與企業多方面的溝通合作,促進出版產業的健康發展,建立能夠走向世界的強勢出版集團,為國家提升文化軟實力作出不可替代的貢獻。

[注釋]

[1]《2008年9月美國商業印刷出貨量下跌近4%》,科印網,2008年11月11日

[2]《PIA/GATF數據顯示:美國印刷業盈利下滑》,科印網,2008年10月10日

[3]《金融危機來襲,雜志的好日子過去了?》,東方早報,2008年12月10日

[4]《業績下滑 美國書店蕭條迎圣誕》,中國新聞出版網,2008年12月10日

[5]《廣告市場不好,美國報業爆發“流感”》,國際金融報,2008年12月10日

[6]《金融危機來襲,雜志的好日子過去了?》,東方早報,2008年12月10日

[7]《時代華納,規模經濟的正反面》,21世紀經濟報道,2008年12月10日

[8]《時代華納旗下出版公司計劃裁員250人》,新浪網,2008年11月19日

[9]《巴克萊調升亞馬遜股票評級》,新浪網,2008年12月5日

[10]《廣告收入下滑,默多克將對旗下英國報紙進行裁員》,中華廣告網,2008年11月10日

[11]《圖書業不懼金融危機》,中華讀書報,2008年10月29日

[12]《金融危機帶火經濟類圖書,該類圖書關鍵詞是危機》,法制晚報,2008年10月17日

[13]《法蘭克福書展閉幕中國展團版權輸出成績斐然》,新華網,08年10月21日

[14]《法蘭克福書展受金融危機困擾》,北京商報,2008年10月27

[15]《金融危機來襲,雜志的好日子過去了?》,東方早報,2008年12月10日

[16]《金融危機,報業轉型的良機?》,新聞記者,2008年11月28日

[參考文獻]

1.蔡尚偉等:《金融危機背景下的中國文化產業發展》,人民網,2008年11月27日

2.蔡尚偉、王倩茹:《論金融危機與文化產業》,人民網,2008年10月17日

3.蔡尚偉、江南:《金融危機背景下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建設與發展》,人民網,2008年11月19日

4.蔡尚偉、張玥:《金融風暴對傳媒產業的影響及對策初探》,人民網,2008年10月22日

相關熱門標簽
主站蜘蛛池模板: 男女扒开双腿猛进入爽爽视频 | 国产日韩精品一区在线不卡 | 欧美另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特黄特色大片免费看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日韩 | 国产成年网站v片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aa在线视频 |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网站不卡 | 一区二区国产在线播放 |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午夜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在线播放 | 三级视频网站 |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一区 | 国产l精品国产亚洲区久久 国产tv在线 | 国产黄色片在线免费观看 | 欧美人成在线观看ccc36 | 亚洲美女aⅴ久久久91 | 成年人免费网站在线观看 | 亚洲综合久久久 | 香港全黄一级毛片在线播放 | 国产亚洲欧美久久精品 |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欧美一二三区在线 | 久久99精品国产免费观看 | 成人免费大片黄在线观看com | 国产美女高清一级a毛片 | 免费一看一级毛片全播放 | 成人午夜两性视频免费看 | 一级做a爱过程免费视频时看 |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青草 | 全黄性高视频 | 一级女毛片 | 爽爽视频在线观看 | 看性过程三级视频在线观看 | 欧美特黄一级高清免费的香蕉 | 精品国产美女福利到在线不卡 | 久久久欧美综合久久久久 | 精品一区二区久久 | 国产免费播放一区二区 | 国产一级片大全 | avove旗袍丝袜高跟啪啪 | 国产午夜三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