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丁香婷婷妞妞基地-国产人人爱-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麻豆-国产人成-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91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網絡的基本原理范文

網絡的基本原理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網絡的基本原理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網絡的基本原理

第1篇:網絡的基本原理范文

隨著職業教育的發展,圖書管理工作要求管理人員必須具有信息的認知能力、研究能力、綜合能力和組織管理能力,掌握知識、促進知識傳播、共享、利用和創新。圖書管理人員必須不斷提高自身素質,適應網絡環境對圖書管理的新挑戰。?

【關鍵詞】 網絡 高校 圖書管理員 素質要求?

【中圖分類號】G250.7 ?

一、網絡環境下職校圖書館管理人員應具備的素質?

1、圖書管理員應樹立師生第一,服務至上的思想?

樹立全心全意為師生服務的思想觀念,是職校圖書管理員工作的根本宗旨和出發點。無論是在傳統的手工條件下,還是在現代化的網絡信息時代,這條服務宗旨都不能改變。相反,在網絡環境下,圖書管理員全心全意為他們服務的思想觀念還應更進一步地得到加強。?

2、圖書管理員要有強烈的創新意識?

在網絡環境下,現代科學技術發展迅速,日新月異,各類新知識、新觀念、新方法、新技術層出不窮。因此,作為圖書管理工作主體的圖書管理員必須破除因循守舊的意識和行為,樹立創新觀念,實施創新行動,拓寬思路,利用智能化信息技術,大力開發網絡環境下豐富的信息資源,挖掘信息資源的潛能,才能為我們圖書管理事業的發展提供內在的趨動力,才能更好地適應網絡時代的發展。?

?3、圖書管理員要具有較強的綜合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的能力

現代信息技術不僅指網絡通訊技術,還包括計算機技術、信息處理技術、多媒體技術、超文本技術等在網絡環境下的應用。它已經廣泛運用到圖書管理工作的各個環節中。信息技術是圖書管理員進行信息資源收集、整理、傳播和開發利用的銳利武器、運載工具和重要手段,圖書管理員對信息技術綜合運用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到其信息服務的質量。

4、圖書管理員要具有敏銳的信息意識和較強的信息能力?

在網絡環境下,信息意識的強弱直接影響著人們是否利用信息以及利用信息的效果,作為信息工作者的圖書管理員如果缺乏敏銳的信息意識,就無從產生強烈的信息需求,也不會有合理利用信息資源的內在動力,更不會根據信息資源的特點來充分挖掘其內在的潛力。

二、網絡環境對職校圖書管理員素質提出了新要求?

?1、打破傳統觀念樹立新的服務意識?

近年來,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提高,信息時代的進程不斷加快,這就要求圖書管理人員要緊跟教育發展步伐,加快自身知識與技能的學習,獲取網絡信息的能力及服務意識,擴寬服務項目,提高服務質量,以適應網絡環境下職校讀者的要求。如幫助他們制定相應的檢索策略,引導他們選擇、使用各類型的電子文獻或者各種專業搜索引擎、數據庫等,在參考咨詢方面,圖書管理員可以利用網絡技術通過本單位的網頁來為讀者解答各類咨詢,介紹熱點問題、科研新技術新方法的相關信息,從而使圖書館員成為信息用戶與信息資源之間相互溝通、傳遞信息的橋梁與紐帶。?

2、充分顯示出現代圖書管理的社會公共性、公益性和共享性?

網絡環境為信息資源共享提供了優越的條件,用戶是資源共享的最終受益者,圖書管理事業是一項公益性很強的事業,知識經濟時代的圖書管理事業將具有更強的公益性和共享性,網絡通信技術對于信息資源建設協調領域無疑是大有裨益的。為此,提高圖書管理人員的計算機操作水平,加強網絡知識培訓是非常必要的。

3、增強圖書管理的社會職能,提高全民素質?

圖書管理的社會職能之一就是進行社會教育。在手工條件下,圖書管理教育的特點是通過對廣大讀者借閱圖書資料來傳播知識,以此來開闊讀者視野,啟發智力,提高讀者的科學文化水平,使讀者受到教育。在信息化時代,隨著圖書管理向數字化、網絡化方向發展,圖書管理的社會教育職能不但沒有被削弱,反而得到了加強。在網絡環境下,圖書管理已成為各種信息資源進行交換、存貯的中心。?

總之,現代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對圖書管理的工作技能和工作效率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圖書管理員必須不斷地優化知識結構,并從以上幾個方面培養適應網絡信息時代要求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張霞:論信息時代高校圖書館管理創新[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03,2:60-61.?

第2篇:網絡的基本原理范文

[關鍵詞]情報學 基本原理 大眾標注

[分類號]G350

1 引言

基本原理是指某一領域或某一學科中具有普遍意義的基本規律。開展情報學基本原理研究,有助于豐富情報學的理論體系,有助于加強情報學的學科地位;掌握情報學的基本原理,有助于提高情報學研究和實踐的科學性,避免盲目性。

在傳統信息環境下,專家學者曾對情報學的基本原理進行了研究。楊超提出了情報學的6個基本原理:整體性、環境適應性、用戶友好性、系統安全性、兼容性、信息資源的共享性等原理;該基本原理主要側重于信息系統方面,而對用戶行為方面的概括較少。馬費成教授提出了情報學的6個基本原理:離散分布、相關性、有序性、易用性、小世界及對數透視等原理,并認為離散分布原理和相關性原理雖然目前研究較多,但尚有很多不足,其它原理的情報學研究成果顯得很零星。梁戰平教授提出了情報學的10方面基本原理:隱藏、相關性、離散分布、有序性、重組、轉化、對數透視、小世界、可視化、最小努力等原理。梁戰平教授的基本原理中包含有馬費成教授的6方面基本原理,并又提出重組、轉化、可視化和隱藏等四方面原理。

情報系統是“人-中介-資源”系統,其基本目的和任務是將知識和信息組織有序化,以用戶認為方便的形式提供有效利用。對情報學基本原理的概括和總結,除了應該關注信息中介載體的獲取和加工過程規律外,還應關注信息資源本身的形成和存在規律,信息用戶組織和獲取相關信息資源的行為規律以及信息用戶、信息資源以及信息中介三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的規律。

受傳統情報信息技術及環境的限制,信息用戶只能被動地接受情報信息的提供,并且信息用戶相互之間缺乏有效的交互共享的環境條件,因此,傳統的情報學研究多關注于文獻等信息載體方面,雖然有的學者也認識到用戶認知和效用在情報學中的重要性,但多采用問卷調查和網絡日志分析等方法,尚不能客觀有效地揭示情報用戶的認知和效用。

新一代網絡環境下,情報學的研究和實踐面臨著新的環境和應用,特別是大眾標注技術的出現,使得用戶能夠主動參與對信息資源的標注,相互之間能夠交互共享相應的情報信息資源,并且社會化的大眾參與標注能夠形成一定涌現的有序性特征,因此,對于情報學相關原理的體現和升華,大眾標注具有傳統理論研究環境不可比擬的優勢。

2 大眾標注的含義及特征

2.1 大眾標注的含義

大眾標注是指在公開分享的環境中,由信息使用者共同為各類信息資源進行標記或分類,也即由使用者個人對于各類信息資源進行索引或分類,進而形成眾人共同索引和分類的機制,如圖1所示:

大眾標注的概念最早出現于社會性書簽網站的應用。Smith Gene總結了大眾標注的發展簡史:2004年初,Joshua Schachter開發了del.icio.us系統(網站),開始采用非層次的關鍵詞分類系統并允許用戶在線標引網頁;2004年底,Thomas Vander Wal通過一個郵件討論列表,首次提出“folksonomy”概念;2005年初,支持標簽的網站開始大量出現。

大眾標注的發展如此迅速,主要由于實踐應用和理論研究兩方面的推動作用。在實踐應用方面,有“flickr”、“Del.icio.us”、“Technorati”等著名網站的帶動;理論研究方面,有ASIST、SIG/CR、DC、WWW、ACMCHI、ACM SIGIR、IA Summit等組織和會議的推動。

2.2 大眾標注的特征

2.2.1 信息用戶的主動參與 在大眾標注過程中,大量信息用戶分別根據自己的偏好和對網絡信息資源的認知能力,選擇相應的標簽進行標注,并將相應的資源和標簽保存到網絡收藏夾中,以便供標注者自身或者他人檢索相應的信息資源。

大眾標注是面向用戶的,完全依賴于用戶個體的參與和貢獻。大眾標注的產生,是用戶基于個人信息管理的目的,使用自己的詞匯對信息進行標注,以便再次查找和使用。所形成的標簽集是由關注該信息資源的用戶群生成的,這些用戶在檢索該標簽集合時,能夠顯示一定的興趣。大眾標注是以用戶主動參與為特征,體現了用戶的個性化認知和價值效用。

2.2.2 信息資源的交互共享 大眾標注有兩個獨特的特點:①參與的廣泛性;②標注的隨意性(不受限制)。無限多用戶的參與使得被標注對象每個角落的內容得到較全面的揭示和反映。從長尾理論的角度看,資源的每一部分都是有價值的,區別僅僅在于價值的大小及受眾群體的不同。用戶參與標注可以實現對不同部位、不同細節的注意與發掘,有利于長尾價值的揭示和利用。以往的網頁內容是分散的孤島,標簽將它們相聯系并實現信息共享,因此具備更強的用戶吸引力和粘合力。

標注的典型功能是共享。通過標簽中介,用戶與資源之間以及具有相似標注的用戶之問,建立了交互共享的聯系。除了準確定位個人信息,相同的標簽能夠聚合整個信息空間中的所有相似內容,實現資源的共享,基于標簽的瀏覽更能使用戶獲得意外的發現。

2.2.3 社會化標簽的社會化協同

用戶在資源的共享過程中能夠找到與自身有相同興趣的人群,得到關于標簽使用的反饋,從而影響其未來的行為,因而大眾標注的形成和發展具有明顯的社會化性質。在大眾標注過程中,大量的信息用戶運用大量的社會化標簽對大量的信息資源進行標注,不同用戶之間能夠彼此相互瀏覽對方的資源及相應的標簽,可通過相互學習和借鑒而糾正自身隨后的相關標注行為,從而隨著標注的增加,用戶標注行為存在著協同效應。

通過大量用戶對資源的大眾化、持續的標注,所形成的標簽集既能形成對資源客觀屬性特征的較全面的揭示,又能較充分地反映用戶的認知及效用特征。用戶隨手對自己的內容增加一些個性化的標簽,就對這些內容產生了重新的認識,更容易將過去、現在的所有思維串聯起來。標簽可以快速地在一個公共信息空間創建一個信息剖面,智能聚合各種相關信息,這種能力可以產生很多應用價值。

3 大眾標注中情報學基本原理的體現

基本原理的精髓在于具有一定的概括性,能夠統攝具體的原理,并且相互之間應具有一定的邏輯性關系。情報學基本原理應基于情報學以用戶需求為中心的宗旨和目的,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普適性,并應避免現象和操作的一般性總結。鑒于此,本文在大眾標注的新型情報信息環境下,基于馬費成、梁戰平等教授所

提出的基本原理,嘗試提出如下情報學的基本原理:最小努力性、適度相關性、混沌有序性。

3.1 基于主動參與的最小努力性原理

大眾標注中信息用戶能夠根據自身的偏好選擇資源,并根據自身對該資源的認知能力選擇相應的標簽對其標注,因而能夠較充分地體現信息用戶的主動參與和能動選擇特征,可較好體現最小努力性原理。

最小努力性原理體現的是用戶的能動性選擇的特征,即用戶在組織、獲取和利用信息、知識、情報時,總是趨向于簡捷、方便、易用和省力的原則,在付出的成本和獲得的效用之間權衡,從而選擇最省力且滿意的方式米進行。其衡量標準是成本最小、效用最大,因而達到效益最大化。

對數透視現象表現了情報信息在客觀的物理領域和主觀的認知領域間具有數量上的對數性差異。這種對數性差異不可避免需要考慮到用戶的能動性選擇因素,因此對數透視現象是最小努力性原理的體現。

3.2 基于交互共享的適度相關性原理

大眾標注為資源和用戶、作者和用戶之間提供了中介,使得用戶主動參與資源的組織和獲取,且相互之間能夠通過標注而進行交互和共享,從而用戶之間依托于萬維網而形成用戶網絡,且用戶集和資源集之間形成多對多的關聯對應關系。

情報的相關性具有需求相關性、社會認知相關性、中介(情景、主題和算法等)相關性等類型。情報學的相關性除了體現情報信息與信息用戶的相關性之外,還體現情報信息要素相互之間、以及信息用戶相互之間的相關性。

離散分布和小世界現象正是上述兩種相關性的體現。離散分布現象主要體現關聯要素的分散和集中的規律,也即社會領域中常見的冪率分布特征。小世界現象揭示的是人類信息聯系和信息對象之間的相關性,也即無論用戶和資源的范圍多大,都可以通過相關的信息達到最短的路徑聯系。

情報信息系統中,在分析信息用戶、信息資源以及信息中介相互之間的相互影響和制約關系時,應該相對于特定的時間階段、空間范圍、對象社區,運用具有相對性的適度相關的觀點來分析。

3.3 基于社會化協同的混沌有序性原理

情報的上游是具有物理結構的數據、具有認知結構的知識,下游是具有價值效用的用戶,因此,情報應該具有物理結構的載體、認知結構的內容、效用結構的目的。大眾標注為用戶和載體之間提供了有效的中介,較好地體現了上述三種結構,并且隨著標注用戶和資源的增加,用戶參與對資源屬性的揭示會越來越接近于客觀,并且在此過程中,信息用戶能夠將自身的認知偏好集中體現于標簽集合中。

情報結構的有序性,即情報系統要素所形成的相對穩定的結構體系,既來源于科學體系的有序性,又來源于人的創造過程的有序性。

重組操作是通過連接、分割和結合的方法,使對象獲得改進的機會,是知識創新的基礎,轉化操作是信息鏈的各要素之間相互轉化,主要體現為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相互之間的轉化。無論是重組還是轉化,都是情報知識有序化的途徑。

有序性原理主要體現情報資源存在結構和發展過程的相對有序化。這種有序化由于涉及社會性因素,因而更顯其復雜性。絕對的有序和絕對的無序是不存在的,客觀的有序是一種相對的有序――混序,即介于絕對無序和絕對有序之間。

4 大眾標注中情報學基本原理的升華

情報信息組織和獲取的有效性評價,取決于其用戶效用價值的大小,此外,從情報信息技術的發展歷程來看,總是沿著用戶主動參與性越來越強、用戶個性化需求的體現越來越便捷的方向發展,從而以用戶價值為中心的情報學研究和實踐的基本原理的總結符合情報學的宗旨和目的。

情報學的基本原理的核心在于以用戶的認知和效用為中心,關注用戶和資源之間的關聯性分布及有序性演化(見圖2)。

4.1 最小努力性所體現的能動選擇規律

情報信息用戶在選擇性認知和獲取相應的情報信息時,具有能動性的特征,即根據自身的效用需求及認知能力來有目的性的選擇合適的情報信息屬性進行認知,因而,其獲得的情報信息帶有一定的主觀“修正”痕跡,不是傳統的客觀量化結果。

最小努力性原理取決于用戶所付出的成本和所獲得的效用之間的權衡,權衡的標準取決于信息用戶在獲取情報資源時的能動性選擇。在大眾標注中,情報信息用戶通過大眾標注的手段和中介,能夠主動參與情報信息資源的組織和獲取,因而能夠較充分地體現自身的認知水平和效用需求,從而較好地體現了信息用戶的能動選擇規律。

4.2 適度相關性所體現的關聯分布規律

情報信息系統的要素主要有用戶、情報信息、中介(如社會化標簽等),這些要素在情報信息的組織和獲取中,相互之間具有某種關聯性對應和作用關系,從而能夠形成多樣化的分布特征。

適度相關性原理主要體現情報資源與事物的屬性特征以及用戶的效用目標的相關性。這種相關性主要體現在情報信息載體能否真實反映事物的客觀屬性特征,以及能否恰當滿足用戶的效用目標。大眾標注條件下,用戶不但能主動參與對情報信息資源的標注,使得用戶和資源之間聯系更緊密,而且用戶與用戶之間能夠相互瀏覽和借鑒彼此的標注結果,能夠交互共享相應的情報信息資源,從而能夠構建起更加緊密的關聯關系,較好體現了情報信息要素間的關聯分布規律。

4.3 混沌有序性所體現的混序演化規律

情報系統要素間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要素結構具有相對穩定性,并隨著情報環境、用戶效用偏好及信息技術條件的改變而不斷演化。

混沌有序原理主要體現情報系統要素結構的相對穩定性特征。社會化標注使得信息用戶能夠自下而上持續地參與信息的組織和獲取,所形成的社會性涌現特征不僅能夠較真實地反映最終用戶的認知需求,而且也體現出了情報結構的混沌有序的演化規律。

5 總結與討論

情報學是一門交叉性、綜合性的學科,既有自然科學的技術性特征,又有社會科學的人文性特征,因而,情報學的基本原理不能僅局限于客觀自然規律的描述,還應該包含有主觀社會規律的闡釋。

大眾標注技術彌補了傳統信息技術的不足:大眾標注所體現的信息用戶主動參與,不同于傳統信息環境下的信息用戶被動瀏覽,能夠較充分體現信息用戶的認知和效用特征,是對最小努力性原理的較好體現;大眾標注所體現的信息資源的交互共享,不同于傳統信息環境下的信息用戶之間相互隔離,能夠較充分體現不同信息用戶之間、不同信息資源之間以及信息用戶與信息資源之間的關聯性特征,是對適度相關性原理的較好闡釋;大眾標注所體現出的社會化標簽的社會化協同,不同于傳統的自上而下的專家分類,能夠較充分體現信息用戶自下而上參與的,較全面和持續的協作性分類特征,是對混沌有序性原理的較好闡釋。

第3篇:網絡的基本原理范文

【關鍵詞】高職 德育課 案例教學法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10-0065-02

案例教學法就是通過對一個案例的描述、分析,總結歸納出所要講授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體現了現代教育理念,能夠增強德育課的吸引力,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對學生具有誘導、激勵作用和協調作用。

一、案例教學法在高職德育課教學中的作用

在高職德育課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教材內容、教學任務、教學目的、學生的實際情況,運用案例教學法,充分發揮案例教學法的作用,必將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案例教學法在高職德育課的教學中具有以下作用。

(一)案例教學法體現了現代教育理念。案例教學法改變了以往教師講學生聽的單項知識傳授,學生被動學習的學習方式,采取的是師生互動的雙向知識的學習,學生由被動學習變為積極參與的主動學習,師生之間有了充分的交流溝通空間,學生的參與度加大,對教師的要求更高了。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緊緊圍繞教材內容,花費更多的精力,從浩如煙海的資料中,選擇具有正能量的典型案例。在課堂上組織學生進行學習、分析,與學生一起探討,相互提高,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總結、歸納的能力。

(二)案例教學法能夠增強德育課的吸引力,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德育課的教學是一個動態過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應該是被動的,更不是一個機械的接收教師傳授知識的接收器,而是具有獨立思考、健全人格、豐富生活閱歷的活生生的人。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千方百計地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內在動力,教育引導學生如何學習,學習什么,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糾正不正確的認識等等。案例教學法是一個增強德育課吸引力,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有效途徑。一個案例是現實社會或現實生活中有血有肉的真實事例,具有豐富的思想內涵,有的凝聚了正能量,有的可以吸取反面的教訓。通過對案例的描述、分析,能夠吸引、激發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和生活閱歷、經驗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歸納總結的能力等等。

(三)案例教學法具有誘導、激勵的作用。一個活生生的德育課教學案例,不但可以喚起學生的心理注意,增強學生學習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求知欲望,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和參與課堂互動的熱情,保證教學秩序有條不紊的進行。而且能夠誘發學生深入思考案例反映出的道德問題和包含的人生哲學,思考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情,明確自身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

(四)案例教學法具有協調作用。選擇符合教學內容、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德育課案例進行教學,既能消除德育課教學給學生造成緊張不安的心理,又能營造一種和諧寬松的課堂教學氛圍。德育課教學,一方面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傳授知識、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覺悟,另一方面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進行互動,進行真摯的情感交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一般都會產生緊張不安的心理,另外,德育課本身有著與其它課程不同的特點,有的問題比較抽象,不容易理解掌握,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夠濃,而案例教學法通過師生之間的交流溝通,營造了和諧寬松的課堂學習氛圍,消除了學生緊張不安的心理,發揮了協調師生間關系的作用。

二、如何正確運用案例進行高職德育課教學

在高職德育課教學過程中,如何正確運用案例教學,是一個值得深入思考和探討的問題,要完成教學內容、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的,正確運用案例教學,必須在案例的收集、選擇、運用的方法上進行探討。

(一)案例的收集。德育課教學案例的收集途徑很多,主要有以下幾種:

1.資料收集。資料收集就是指教師通過閱讀大量的與德育課教學有關的資料,進行案例收集的方法,是常用的、間接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案例收集方法。教師通過閱讀大量的圖書、報刊雜志、不同版本的教科書和教學參考資料等,進行案例收集。尤其要注重收集在社會上、理論界、學術界引起人們高度關注思考的、有爭議的案件,是德育課教學的最好案例。這樣的案例不但能夠說明一般的理論問題,而且能夠讓學生發現理論與實踐之間存在的盲點,從而激發學生積極參與、主動學習和探討意識、興趣。

2.網絡收集。網絡收集是指教師通過不同的網站進行案例收集的方法。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網絡給人們提供了學習的平臺。是教師收集資料、備課的最有效的渠道。由于網絡信息多,內容更新快,教師可以通過網路收集到最新的典型案例,運用到德育課教學中,增強說服力。

3.實踐收集。實踐收集是指教師在社會、生活實踐中進行案例收集的方法。每個人都生活在現實社會中,德育課教師也不例外。深入社會、深入實踐、深入生活進行調查研究,是德育課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德育課教師通過在社會實踐中收集案例,通過收集發生在自己身邊的真實故事,并把收集到的案例運用到教學過程中,更能生動形象地說明問題,更好地體現理論聯系實際,收到較好教學效果。

(二)案例的選擇。

選擇符合教學內容,準確反映基本原理的案例。通過資料收集、網絡收集、實踐收集到的案例,并不一定都適合德育課的教學內容,因為,德育課的內容包含了許多基本原理,德育課教學所選擇的教學案例,必須要包含或者準確說明德育課中的某一個基本原理或知識點。同時,德育課中的許多基本原理貫穿于不同的章節中,因此,在德育課教學過程中,要想讓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某一個基本原理,作為德育課教師,不但要精心闡述、論證德育課中所涉及的基本原理,而且要通過案例的具體描述、分析進行說明,做到理論與實際的緊密結合。這就要求德育課教師,對收集到的案例進行深入地思考,分類選擇。選擇那些與教學內容聯系密切、具有說服力的、準確反映基本原理的案例。

選擇案例的原則。如前所述,德育課教學內容包含了許多基本原理,有的還貫穿于不同的章節中,德育課教師在對收集到的案例進行分類選擇時,必須堅持以下原則:目的性原則、科學性原則、針對性原則。

1.目的性原則。所謂目的性原則,就是依據教學內容,圍繞教學目的進行案例選擇。選擇案例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把德育課的內容和基本原理講清楚,讓學生全面掌握所學內容,準確理解和把握德育課所講授的基本原理,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教師必須依據教學內容、圍繞教學目的進行案例選擇,做到有的放矢,切記脫離教學內容和實際的純粹的選擇案例。

2.科學性原則。科學性原則是指選擇案例要始終堅持以科學思想為指導,從現實社會和生活中選擇真實的故事,也就是以事實為依據。德育課教學不同于其他課程的教學,德育課是培養學生做人做事、具有高尚思想道德情操的課程,選擇的案例必須要準確說明德育課的基本原理,因此,教師在選擇案例時,必須選擇具有科學思想、聚集正能量、使學生能夠產生正確思想認識的案例,杜絕選擇具有非科學思想的案例。

3.針對性原則。針對性原則是指選擇案例要針對德育課教學中某個章節、某個基本原理、某個知識點,尤其是針對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選擇適合教學內容的案例。案例是為了更好地說明教學內容,是為教學內容服務的,所以案例的選擇不能脫離具體的教學內容,如果案例選擇脫離了具體的教學內容,再好的案例也不能說明教學內容,更談不上什么教學效果。

(三)案例的運用。運用案例教學是為了說明教學內容、達到教學目的一種方法,所以,運用案例教學要跳出案例看案例,正確運用案例。

1.案例的運用以具有正能量的案例為主。在德育課教學過程中,應以運用具有正能量的案例為主,那些反映社會陰暗面的案例對學生會產生不利的影響,盡量不要在教學中運用。另外,運用的案例既要簡單,又要說明問題,復雜的案例,最好不要運用,避免產生負面影響。

2.案例的運用在精不在多。在德育課教學過程中離不開案例,但是,并不是運用的案例越多越好,過多地運用案例,不但占用了課堂教學時間,而且會影響基本理論、基本知識的講授,對學生是不利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避免過度地運用案例,要根據教學內容有目的、有意識的運用即簡單明了,又能說明問題的案例,突出一個“精”字。

3.案例的運用要適時更新。任何一個案例都有特殊的適應范圍和時限,即使同一個案例能夠在不同的教學內容中都能運用,也不能反復運用,如果在德育課教學過程中,一味地反復運用某一個案例,不僅會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會影響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

所以,根據教學內容運用不同的案例,要適時更新,每一個案例最好運用一次,說明一個基本原理或知識點,最多使用兩次。

參考文獻:

[1]王躍.淺談案例教學法在德育課有效教學中的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4年08期

[2]陳鈞芩.淺談在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如何運用案例教學[J].《中國校外教育旬刊》.2013年19期

第4篇:網絡的基本原理范文

關鍵詞 高性能計算機 管理軟件 接口

中圖分類號:TP311 文獻標識碼:A

1基本原理

1.1主要管理功能

高性能的計算機的管理軟件,主要是使用IPMI協議,通過對網絡的啟動以及結合BMC卡來達到對計算機的管理的目的。同時還可以通過Internet網來進行遠程的關機,遠程的對計算機進行安裝系統、檢測等操作,這些都是通過Java程序執行存放在指定位置的;linux腳本來實現的。

1.2工作原理

PXE是基于TCP/IP、DHCP、TFTP等Internet協議之上的一種擴展的網絡協議,它能夠提供網絡啟動的功能、協議又分為客戶端(client)和服務端(server)兩端,PXE client存儲于網卡的ROM之中,在計算機引導的時候,BIOS能夠把PXE client調入到內存中,然后對其進行執行,并且能夠顯示出命令菜單的操作,經過用戶的選擇之后,PXE client將在遠端的操作系統能夠通過網絡下載到本地上,并且在本地上運行。

PXE能夠通過網絡傳輸來保證其最后橙紅的運行,在計算機啟動的時候,DHCP server能夠給PXE client動態的分配一個IP地址,為了實現這個目的,在對DHCP server進行配置的時候應該增加對應的PXE特有的配置。由于在PXE client所在的那個ROM內部,已經存在和TFTP client,因此PXE client可以使用TFTP client,通過使用TFTP協議來在TFTP server上對其需要的文件進行下載。

在上述的條件下,PXE協議就能夠正常的運行了。在這個過程中,把PXE client是需要安裝Linux的計算機,TFTP server以及DHCP server是運行在不同的另一個Linux server之上的。并且,配置文件、,Bootstrap 文件、Linux內核以及Linux根目錄等都是放置在Linux server 上面的TFTP服務器的根目錄之下的。

需要值得注意的是,在PXE Client 正常的工作的過程中,還需要 3 個二進制文件:即

Bootstrap、Linux 內核以及 Linux 根文件系統這三種文件。其中,Bootstrap 文件是可執行的程序,它能夠向用戶提供一個比較簡單的控制界面,并且可以通過用戶自主的選擇,來進行相匹配的 Linux 內核以及 Linux 根文件系統的下載。

2實現方案

2.1涉及基本內容

目前來看,對于高性能計算機的管理軟件使用的是基于Java語言的管理軟件,它能夠在集機群中使用上面介紹的各種技術來完成需要完成的各項功能,并且與此同時,各個功能都是封裝在shell腳本之中的,并且還可以通過使用跨平臺的編程的 Java 語言中的進程管理來對shell腳本文件進行調用。在計算機的管理軟件的前臺,會使用JSP來對Java進行調用。

其中,shell腳本文件的調用過程中,會涉及到網絡啟動、本地啟動和網絡安裝服務這三種十分重要的技術,它們都可以在Linux的操作系統的環境下把調用的服務寫成腳本文件的形式來進行執行,在這樣的條件下能夠使得對前臺命令的調用變得更加的方便。

Java是一種跨平臺的語言,因此可以使用這種語言作為編程的基本語言來解決這個系統中對于未來的跨平臺的一種管理的設想。然而,如果采用這種方式則會涉及到一個Java 與 Shell 腳本的調用接口問題,但是Java 中的進程管理已經提供了能夠對 Shell 腳本進行調用的能力,因此則不存在相關的問題。其中,還會涉及到Java 提供的兩個類:即 Runtime 和Process。

3 結論

目前,隨著高性能的計算機的逐漸增多,對于高性能計算機的管理軟件的研究也逐漸的引起了人們的重視。對于高性能的計算機的管理軟件的研究方案,大多數都是在Java程序的基礎上進行設計的一種管理軟件,本文主要對其基本的原理進行了研究,主要包括涉及到的基本知識、以及其內部的軟件構成、軟件的結構等進行了介紹。該管理軟件的工作原理比較簡單,并且解決了對高性能計算機進行遠程的管理存在的難點。希望通過本文的介紹,能夠起到一定的參考作用。

參考文獻

[1] 賴萬東,鐘理.淺析應用計算機軟件輔助化工原理課程設計教學[J].化工高等教育,2012(01):63-65+70.

[2] 陳奇,朱家誠,公彥軍.將計算機軟件引入機械原理教學的探索與研究[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1):145-148.

[3] 向健極.計算機軟件開發的基礎架構原理分析[J].武漢冶金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4(02):70-72.

第5篇:網絡的基本原理范文

【關鍵詞】井下通信;人員定位;自動化;技術研究

隨著經濟發展對煤礦需求量的加大,煤礦掘進技術面臨著新的挑戰,為確保煤礦的安全生產,井下通信及人員定位的自動化技術的研究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礦井自動化技術受關注的原因有兩個方面:第一,自動化技術是技術人員根據礦井的實際環境進行的參數設置,可較為精確地采集井下所需的數據;第二,自動化技術代替人工進行數據開采,可實現礦井安全高效的生產。

1 礦井自動化技術的基本原理

現階段,我國用于井下通信的技術主要有:井下小靈通技術、井下WIFI技術和透地通信技術等等。人員定位技術主要有:射頻定位技術、GPS定位技術和紅外線定位技術等。這些礦井自動化技術以計算機技術為基礎,通過建立地面監控主站、礦用隔爆網絡交換機和分站實現地面對礦井的自動化控制。

1.1 井下通信技術的基本原理

井下通信技術網絡屬于局域網,局域網的服務器通過隔爆網絡交換機與地面監控主站相連,地面監控主站配有投影儀和電視墻,可隨時監控礦井的動態,收集礦井內部的實體狀態信息和數據信息。

1.1.1 井下小靈通技術的工作原理

井下小靈通技術是由移動通信技術和網絡通信技術發展而來,通過移動通信技術進行實時跟蹤定位和監控,通過網絡技術實現地面對礦井的直接控制。因為小靈通技術成本低、易于攜帶的特點,工作人員主要將其用于礦井內部的動態監視,收集礦井內部的數據信息,為工作人員安排生產提供參照。此外,礦井小靈通技術不受網絡覆蓋的影響,數字通話程度較高,能實現不間斷的通信,這是較之現代的移動通信網絡有過之而無不及的優勢。

1.1.2 井下WIFI技術的工作原理

煤礦資源開采是我國動力燃料的主要來源,這就對礦井自動化技術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新時期的礦井自動化技術不僅要實現礦井的自動監測,更要實現自動化的生產。井下WIFI技術是彌補小靈通技術的頻段被收回后的又一有效自動化網絡監測技術。井下WIFI技術系統以WIFI 無線網絡協議和TCP/IP協議為聯絡手段,以地面監控主站為實時監控平臺,通過WIFI無線網絡對礦井的全方位覆蓋,實現WIFI技術對礦井的監控。

1.1.3 透地通信技術的工作原理

眾所周知,透地通信技術是以地磁波為媒介,通過無線電波穿透地層實現地面與礦井通信的技術手段。其設備構成比較復雜,有地面輸入設備、大功率發射機、天線和傳呼機。由于該技術信息容量小和易受電磁干擾的特點,其在礦井中的應用范圍較小,主要用于井下緊急情況的救助。

1.2 人員定位技術的基本原理

1.2.1 射頻定位技術的工作原理

射頻定位技術是通過收集井下工人的指紋實現對其定位的系統,通過建立數據庫進行指紋數據的記錄與分析,完成一對一的對應,對工人進行監督。該系統記錄的數據值只是一種參考值,在實際估算工人具置時,受工人工作的動態環境的影響,應用范圍不大。

1.2.2 GPS定位技術的工作原理

GPS定位技術依據GPS衛星、地面監控系統和GPS接收機三個部分組成一個完整的定位系統,實現對井下工人的監督。其工作原理為:地面監控系統向GPS衛星發射位置信息,GPS衛星根據其接受的信息對地面監控系統實現定位與追蹤,將追蹤的數據發射至地面接收機,然后通過接收機將位置信息傳送給地面監控顯示屏,運用計算機技術進行精確的計算,實現對井下工人位置信息的自動化監測。此技術用于成本較高,目前僅在大型煤礦使用。

1.2.3 紅外線定位技術的工作原理

紅外定位系統由兩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為工人佩戴能證明自己身份的標簽,第二部分為在礦井內部布置固定的位置接收器。工人在井下工作期間,通過位置接收器對身份標簽進行紅外線定位,位置接收器將記錄的身份數據信息反饋給地面監控平臺,地面監控平臺根據數據進行具體的估算。紅外線定位技術成本較高,且對礦井中的死角無法進行精確的定位,因而使用范圍較小。

2 井下通信及人員定位的自動化技術研究

2.1 常見通信自動化技術的應用研究

常見的、用于井下通信的技術中,雖然井下小靈通技術在現階段因其成本低廉且不受網絡的限制,被廣泛應用于井下通信系統,但由于其使用權限的限制,日后將逐漸退出歷史舞臺;透地通信技術依靠電磁波傳送信號實現地面與井下的通信,但在具體的使用過程中受環境的影響較大,易被外界的磁感信息干擾,其通信的質量有待商榷,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建立完善的計算機保護和屏蔽體系;井下WIFI技術是目前應用較廣的技術,其自身對網絡要求較高,是建設現代化煤礦主攻的方面。

2.2 常見的人員定位自動化技術的應用研究

常見的人員定位技術中,射頻定位技術只是對人員位置信息的估算,其定位的位置信息精確度較低,在日后的實際應用中,因為其成本低廉可能被大范圍的使用。筆者認為,該技術在大面積推廣前需要做足改進工作,提高位置定位的精確度;GPS定位技術和紅外線定位技術是現展的高新技術,其使用范圍較廣,前者記錄的數據信息比后者精確。但二者成本都較高,因此,筆者認為要普及這兩項技術的應用,需要增強國家的科研實力,科技和經濟是一國綜合國力的標志在井下人員定位自動化系統的研究中體現尤為突出。

3 結束語

井下通信及人員定位自動化技術是煤礦高效生產和工作人員人身安全的保障,在實際的應用中,技術人員應根據工程內部具體情況,考慮各種應用系統的的優缺點,做出切實可行的應用方案。本文在對通信及自動化技術進行工作原理分析的情況下,提出了改進的方案,希望這些改進方案能為我國的煤礦通信和人員定位技術提供發展的方向。

【參考文獻】

[1]李鶴.井下通信及人員定位的自動化技術研究[J].煤礦現代化,2013.

第6篇:網絡的基本原理范文

在校期間,我認真學習專業知識以及課堂以外的知識,掌握情況:

一、軟件方面

電腦操作熟練;掌握了office系列辦公軟件;能運用c/c++語言、visualbasic,delphi編寫程序;能自如的使用dreamweaver、photoshop、flash、autocad一系列軟件對網站進行設計和開發;在數據庫方面能靈活的應用access、sqlserver;能用delphi、vb、access、sqlserver設計出小型的管理系統。

二、硬件方面

能快速準確的診斷出微機一些軟硬件故障;能為個人提供出價格低廉、性能優越的購機方案。

第7篇:網絡的基本原理范文

關鍵詞:RTK;網絡RTK;一級控制測量;應用實例

中圖分類號:TU311.41 文獻標識碼:A

1 概述

RTK(Real-time kinematic)實時動態差分法。這是一種新的常用的GPS測量方法,能夠在野外實時得到厘米級定位精度的測量方法,它采用了載波相位動態實時差分方法,是GPS應用的重大里程碑,它的出現為工程放樣、地形測圖,各種控制測量帶來了新曙光,極大地提高了外業作業效率。

2 RTK技術的基本原理

高精度的GPS測量必須采用載波相位觀測值,RTK定位技術就是基于載波相位觀測值的實時動態定位技術,它能夠實時地提供測站點在指定坐標系中的三維定位結果,并達到厘米級精度。在RTK作業模式下,基準站通過數據鏈將其觀測值和測站坐標信息一起傳送給流動站。流動站不僅通過數據鏈接收來自基準站的數據,還要采集GPS觀測數據,并在系統內組成差分觀測值進行實時處理,同時給出厘米級定位結果,歷時不足一秒鐘。流動站可處于靜止狀態,也可處于運動狀態;可在固定點上先進行初始化后再進入動態作業,也可在動態條件下直接開機,并在動態環境下完成整周模糊度的搜索求解。在整周未知數解固定后,即可進行每個歷元的實時處理,只要能保持四顆以上衛星相位觀測值的跟蹤和必要的幾何圖形,則流動站可隨時給出厘米級定位結果。

RTK技術的關鍵在于數據處理技術和數據傳輸技術,RTK定位時要求基準站接收機實時地把觀測數據(偽距觀測值,相位觀測值)及已知數據傳輸給流動站接收機,數據量比較大,一般都要求9600的波特率,這在無線電上不難實現。

3 網絡RTK技術的基本原理

在網絡RTK技術中,線性衰減的單點GPS誤差模型被區域型的GPS網絡誤差模型所取代,即用多個參考站組成的GPS網絡來估計一個地區的GPS誤差模型,并為網絡覆蓋地區的用戶提供校正數據。而用戶收到的也不是某個實際參考站的觀測數據,而是一個虛擬參考站的數據,和距離自己位置較近的某個參考網格的校正數據,因此網絡RTK技術又被稱為虛擬參考站技術(Virtual Reference)。

4 網絡RTK技術在一級控制測量中的應用

4.1 工程項目:蕭山區1∶500數字地形圖測繪(二標段)。

4.2 GPS-RTK一級點的布設:共埋設一級控制點333個,編號為I12351-I12683,聯測2個D級點GD179、GD183對本次施測成果進行檢查。

4.3 作業依據:《全球定位系統實時動態測量(RTK)技術規范》CH/T 2009-2010及杭州市衛星定位綜合服務系統《網絡RTK技術規定》。

4.4 GPS-RTK一級點的外業觀測

4.4.1 外業采用的儀器為兩臺Trimble GNSS R8-3雙頻接收機,儀器編號:4920172372、4921173467,其標稱精度符合規范要求,儀器經浙江省測繪器具檢定站檢測,檢測合格且在檢測有效期內。

4.4.2 觀測利用HZCORS系統進行,流動站觀測時用腳架對中、整平,流動站設置衛星高度角≥15°,有效觀測衛星總數≥5顆,PDOP值

4.5 GPS-RTK一級點的數據轉換:

外業數據檢查符合規范要求后,導出控制點的WGS84坐標,通過杭州市勘測設計研究院CORS中心提供的在線坐標轉換軟件進行坐標轉換,分別求得杭州坐標系和杭州坐標系(120°30′)成果,取符合規范要求的各次觀測成果的平均值作為平面最終成果。

4.6 GPS-RTK成果精度情況

4.6.1 同一時段2次觀測平面較差最大值和兩時段平面較差最大值統計入表1、表2。

4.6.2 聯測了2個D級點對本次測量成果進行檢查,新老成果比較如下表。

4.6.3 本測區共檢測了23條邊長。其中邊長較差相對誤差最大為1:15974(I12409-I12561),最小為1:441866(I12435-I12434)。

結語

本文通過對網絡RTK技術在一級控制測量中的應用,總結出:①網絡RTK技術方便快捷,能搞提高工作效率;②網絡RTK技術精度可靠,能夠滿足全球定位系統實時動態測量(RTK)技術規范要求。

參考文獻

第8篇:網絡的基本原理范文

1.回歸課本 最后復習,一定要回讀課本,梳理好知識點,歸類理解核心概念,建立知識間的縱橫聯系。要熟悉教材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教材圖解、表格、教材經典實驗、教材舉例。對應考綱梳理知識點,構建知識框架,默寫教材經典圖解,整理教材經典語句。

2.構建知識網絡圖 要善于將零散的“點”串成“線”,最后織成“網”(“知識網絡圖”)。運用知識網絡查找知識漏洞,及時補缺,是提高復習效率的有效途徑。通過挖掘知識間的聯系,對問題綜合分析就比較全面。如光合作用、呼用作用兩者之間的聯系及物質、能量變化可用下圖進行復習:

3.強化答題規范性 相當一部分學生成績不理想并不是知識沒掌握,而是不注意答題規范。因此,要注意“細節”,如實驗設計若涉及到的器材與“試管”有關,一般要在“試管”前加“潔凈”兩字。

4.熟悉答題技巧 (1)答選擇題要穩定心態、仔細審題、打破定勢、避開陷阱、聯系實際。

(2)答非選擇題做到新信息―舊知識―快瀏覽―明要求―抓關鍵―找聯系―遷分綜(遷移、分析、綜合)―得結論。

(3)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規律描述要科學,盡量使用專業術語,書寫要規范。答案應層次分明、條理清楚、邏輯嚴謹。

(4)實驗分析技巧――實驗原理:確定實驗設計依據及判斷依據;實驗材料:盡量排除實驗材料差異性對實驗的干擾;實驗變量:確定好實驗的單一變量,如何控制單一變量,使實驗效果更明顯;實驗結果:如何對照分析,根據什么現象或數據進行分析。

高考考什么?

高中生物主干知識是遺傳、代謝、調節(包括生命系統各層次的調節),其他章節內容可看作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對主干知識的解釋、分析、說明。2012年主干知識仍將構成命題主體。復習時應特別關注經常考查的主干知識,如:光合作用、遺傳基本規律、植物激素調節等。同時,要加強圖表、曲線等應用性訓練。預計2012年高考將會在以下方面有所體現:

1:植物代謝,仍可能以影響光合作用的環境因素和相關實驗為主,結合圖表、生產實際進行命題。

備考要注意有關植物代謝綜合試題的訓練,圍繞光合作用的原料、產物、影響光作合的外界因素進行復習,分清楚“總光合”、“凈光合”之間的關系,關注大棚提高作物產量問題、植物代謝與生態部分的有機結合,尤其是目前熱點:生態農業。

2:遺傳和變異考查將走出微觀、走向宏觀,試題不再糾纏于繁瑣的概率計算,更傾向科學思維的運用。

重點在兩對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的變式考查,其次要領會“假說―演繹”法、“類比―推理”法及“測交”、“自交”的生物學含義,體會科學研究的基本程序。

第9篇:網絡的基本原理范文

關鍵詞:IP控制協議;PPP協議;協商機制;數據報文

中圖分類號:TP3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6)17-0029-03

Abstract: Point to Point Protocol is widely used in point-to-point communication data link layer, where IPCP is the most commonly network control protocol in Point to Point Protocol. In this paper, the basic principle of IP control protocol is introduced and we focus on the different negotiation mechanisms of the protocol. Through utilizing the GNS3 simulated network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as well as the Wireshark capture toolbox, we observe different negotiation mechanism under the IP control protocol data packet exchange.

Key words: IP control protocol; Point to Point Protocol; negotiation mechanism; data package

1 引言

PPP協議主要包括封裝IP數據報到串行鏈路的方法,數據鏈路控制協議(LCP,Link Control Protocol)和網絡控制協議(NCP,Network Control Protocol)三個部分。為了在點對點鏈路上建立數據通信,通信的兩個節點的LCP配置完成后,需要交換NCP包用以配置網絡層協議。目前使用最多的網絡控制協議是IP控制協議(IPCP,Internet Protocol Control Protocol),負責對互聯網協議IP的啟停控制和IP地址參數協商,還包括Van Jacobson TCP/IP報頭壓縮能力的協商。在每層的協議配置完成后,就可以在鏈路上進行通信了。

2 IPCP協議的基本原理

2.1 IPCP協議幀格式

IPCP協議屬于網絡控制協議中應用最多的協議。當鏈路配置到達網絡層的協議階段之后才可對IPCP進行協商。由于IPCP封裝在PPP幀的數據域中,幀格式如下:

2.2 IPCP協議工作過程

根據兩端設備的配置不同,IPCP協商過程可分為靜態協商和動態協商。

靜態協商,即不協商。點對點通信設備的兩端已經配置好了IP地址,當到達網絡層協商階段時,通信雙方告知對方自身的IP地址即可。如圖1(a)所示。

動態協商,即動態獲取IP地址的協商。服務器端手動方式配置IP地址,并需要給客戶端分配IP地址,客戶端則動態獲取IP地址。這種情況下客戶端需要兩次發送Config-Request報文,才能完成協商。首先客戶端發送IP和DNS均為零的Configure數據報,服務器收到后發送攜帶動態分配的IP地址和以服務器的IP地址為網關的Nak數據報,然后客戶端再次以收到的信息發送Configure數據報,服務器回送Ack則配置成功。如圖2(b)所示。

3 實驗設計

3.1 環境搭建

3.2 實驗結果

以點到點通信協議中PAP認證過程為例,來進行網絡控制協議中IPCP的配置。

3.2.1 靜態協商

(1)靜態協商配置

R1配置:

3.2.2 動態協商

(1)動態協商配置

R1配置:

4 總結

本實驗,在點對點的通信方式中,IPCP完成了IP協議的協商和啟停控制。通過使用Wireshark抓包,可以清楚地觀察數據交換信息,采用協議分析的方法對IPCP協商過程進行分析,加深了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對PPP協議的理解更透徹。

參考文獻:

[1] C.Kozierok, The TCP/IP Guide[M].2005.

[2] 張惠林.PPP協議分析及其在路由平臺的實現[D].天津:天津大學,2007.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最新国产精品亚洲二区 | 国产综合精品久久亚洲 | 久久亚洲国产高清 | 色婷婷91 | 国产欧美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观看 | 亚洲一级片在线播放 | 成视频年人黄网站免费 |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国产成人免费永久播放视频平台 | 日韩三级小视频 | 杨幂国产精品福利在线观看 |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综合情日本 | 欧美性欲视频 |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99re丫y | 亚洲欧美日韩成人一区在线 | www.久操| 欧美激情性色生活片在线观看 |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青草不卡 | 亚洲精品韩国美女在线 | avtom影院入口永久在线观看 | 特级毛片a级毛免费播放 | 免看一级一片一在线看 | 久草在线 | 欧美一线免费http |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普通 | 久久国产成人精品 | 久久有这有精品在线观看 |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视频 | 久青草免费视频手机在线观看 | 91精品国产免费久久久久久青草 | 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影院 | 亚洲在线免费免费观看视频 |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二区在线 | 97超级碰碰碰免费公开在线观看 | 国产一区在线免费观看 | 国产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川人 | 欧美日韩精品高清一区二区 | 自拍自录videosfree自拍自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