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少數民族的特色文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民族藝術在民族旅游中的作用
1.1文化旅游可以宣傳旅游形象,提升知名度
現如今的旅游和原來的旅游有了很大的區別,最早的旅游是游覽名勝古跡、名山大川,而今的旅游不僅僅是游覽名勝古跡和名山大川,更多的是人文旅游,融入了更多的文化內涵在里面,在游覽的同時還可以獲得文化知識。旅游產業是一種典型的形象產業,就拿廣西的桂林來說,桂林就是一個典型的旅游城市,那里山清水秀,沒有重工業的企業,為了維護桂林的山水,整個城市都沒有特別高大的建筑,這就最大程度地保護桂林的山水,同時也大大的提高了桂林的旅游形象和知名度。桂林的山水就是桂林的城市名片,桂林山水甲天下就是最好的寫照,但是桂林不僅山水美,桂林的少數民族藝術也很美,少數民族的精美服飾和少數民族的民族活動更能增加旅游的吸引力。由此不難看出,文化旅游極大地豐富了旅游的內涵,也促進了旅游城市的發展和建設,更能提高城市的競爭力和城市形象,還能在旅游市場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進一步的吸引更多的游客來旅游。在我國有很多的旅游品牌城市,其中很多旅游品牌城市都有自身的特色,例如有東方威尼斯之稱的周莊,周莊以其獨特的人文景觀和文化,每年都吸引大批的游客到周莊來,在周莊看看小橋、流水、人家,在找個茶社坐下來品品茶,欣賞下當地特有的地方小曲很是別有一番風味。像周莊這樣的地方,我國還有很多。例如有著鋼琴之島美稱的福建鼓浪嶼,有著天下第一關的河北秦皇島,有西游記里火焰山的新疆的吐魯番,有離天空最近的高原等等,這些都是我國極具特色的旅游城市。這些城市無一例外地都在國際享有很高的知名度,每年吸引著大批的國內外游客進行觀光旅游,在欣賞美麗的風景同時,也在了解著我國的特色文化。每一個旅游城市都拍攝了唯美的宣傳片,在電視、網絡上不斷通過各種渠道極力的宣傳自身的形象,展示旅游城市的風采,以此來吸引游客,增強人們的旅游欲望,其中不少的城市通過舉辦各種各樣的活動來吸引人們的眼球。例如,在西安的華清池舉行的大唐飛歌,通過講述李隆基和楊玉環的愛情故事,述說了當年的大唐王朝的盛世,讓人了解了中國的唐文化,知道當時的大唐王朝是如何的強大和先進。遍布全球的唐人街,從中不難看出我國的唐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
1.2文化旅游中的旅游產品創新作用
現在的旅游已經由過去的游覽觀光轉變為現在的文化旅游,更加的側重了精神層面的需求,不斷在向民族旅游、休閑旅游、文化旅游進行過度,不斷的提高人們的旅游品質和旅游層次。正是這種轉變造成現在的旅游公司要不斷的開發新的旅游項目,新的旅游項目在開發過程中融入了很多的新元素進來,有紅色革命旅游、少數民族民俗旅游、大峽谷漂流、草原騎馬圍獵、洗溫泉、品嘗特色小吃等等,還有的組織進行趣味比賽,民俗表演等等,通過手段將非物質遺產和自然景觀、人文景觀有機地結合到一起,既能使游客玩得高興,又能促進當地經濟發展,還能提升城市形象。通過新項目的開發,極大的吸引了客人的回頭率。旅游業發展到現在,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層次,現在比拼的是文化,推銷的也是文化,人們現在的旅游就是文化之旅,到旅游地去體會文化、享受文化、消費文化。很多的游客都對民族文化的很感興趣,尤其是在特色的民族文化方面,比如,參加潑水節、火把節的活動使游客體驗了當地的民族特色,對民族文化都有了深刻的理解,同時通過參加這些活動也促進了我國的民族融合,促進了民族和諧。民族文化藝術旅游是展示我國少數民族特色文化的最好舞臺,我國有五大少數民族自治區,還有很多的民族自治州。這些都是寶貴的旅游資源,都是可以通過旅游開發出自身的特色旅游項目,其實現在的旅游已經不再是局限在名勝古跡和名山大川,更多的是突出民族特色,在我國的少數民族聚集區的風景優美在結合上特色的民族文化,必定會成為新的旅游熱點。
1.3民族藝術對地域文化起強化作用
我國有56個民族,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文化,即使是同一個民族在不同的區域表現出來的文化也有很多不同。由于這些差異造成的我國的很多的區域性特色文化,其中國的民族音樂、民族舞蹈、民間戲曲、民間工藝、民族建筑都是各自的民族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形成的區域文化,比如南方多雨,使得南方的建筑多以尖頂的方式出現,很多的建筑的材料也不盡相同,這是對于北方到南方旅游的人都會感到新鮮。由此,可以得出我國的民族都有自己區域的特定的文化,無論是同一個民族還是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文化。由于區域不同產生的特色文化,對于那些沒有接觸過這些文化的人們來說,無疑有著極大的吸引力,其實旅游的人們主要的目的就是要追求新鮮感,體會民族之間的差異和異樣的文化,以民族特色文化作為賣點就可以吸引大批的游客來對區域的民族文化進行體驗,通過欣賞民族藝術,參與民族活動,進行民族交流,有效的促進了民族的融合和共同進步,使得人們在旅游的時候被民族特色的藝術吸引,并進一步地將民族特色藝術發揚光大,弘揚了民族氣息。
1.4民族藝術有利于旅游產品的換代更新
民族藝術是各民族所獨有的特色,隨著各具特色的名族旅游品牌的開發,逐漸的改變了游客的側重點,民族文化旅游正一步一步的成為現代旅游業的核心,從而有效了促進了新的旅游品牌的開發。和其他很多國家相比,我國的歷史文化悠久源遠流長,其中的歷史文化并沒有消失和中斷,是迄今為止四大文明古國中惟一一個沒有消亡的文化,古巴比倫文化、古印度文化、古希臘文化現在都已經消亡,正因為如此,就使得我國很多的傳統藝術得以保存,再加上我國的幅員遼闊,民族眾多,而就造就了我國有很多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旅游開發資源。在我國悠久的歷史中,積累了豐厚的文化積淀。就拿傳統的節日來說,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楚國的詩人屈原的節日,人們包粽子、賽龍舟,其實在最初的時候并不是這樣的,這就是在歷朝歷代的文化沉積發展而來的,發展到現在就使得端午節成為了中國的民俗文化符號。
1.5開發民族藝術旅游產品可以成為少數民族地區“反貧困”的重要力量
我國到現在為止還有很多的偏遠地區,那里的人民現在還過著相當貧困的生活,但是在這些的貧困地區的人民卻有著與眾不同的民族生活習慣,隨著我國的名族文化的旅游品牌的不斷創新,為了滿足游客的需求,旅游業就逐漸的開發了這些地區的旅游資源,例如,藏族的碉房,蒙古族的氈房、摩梭族的走婚,還有極具特色的各種民族裝飾品,侗族的銀飾、蠟染;藏族的藏香、服飾、彎刀;傣族的銅鼓、葫蘆絲等等,偏遠地區的人民通過游客的觀光旅游,就使得游客在觀光欣賞的過程中,在這些地區進行了消費,為當地提供了相當大的經濟來源,改善了當地的狀況,促進了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也提高了當地人民的收入。所以,民族文化旅游可以改善當地民族的生活狀況,提高當地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可以為當地的建設貢獻力量。這樣的民族旅游在不但滿足了游客的需求,也使得民族文化旅游成為了當地扶貧資金中一股不可小視的力量。
1.6民族藝術旅游產品的開發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保護和傳承
在我國不少地方,不少民族除了在一些傳統的節日和民族節日、婚喪嫁娶、祭祀的活動中能夠見到民族的歌舞,平時都是難得一見,隨著我國的經濟發展,很多民族的年輕人都外出打工賺錢了,村子或寨子中之剩下了老人和孩子,使得我們少數民族的很多的技藝開始失傳,例如,現在的鄂倫春族,族中的薩滿年紀最輕的都已經60多歲,在面臨著民族特色的文化處于一種青黃不接的狀況。在這樣的情況下,隨著民族文化的旅游開發,游客的到來,使得游客欣賞到了原汁原味的民族藝術精華,使得很多年輕人重新審視起了自己的民族文化,認識了自己民族的文化,重新投入到了名族文化的懷抱之中。因此,民族文化的旅游可以有效保護我國的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1.7民族藝術所特有的價值和豐富的審美功能,能滿足旅游者的多種需求
通過民族文化的旅游,使游客在滿足了美的欣賞的同時還了解了我國的民族文化,使得民族的文化得到了發展。現在很多的旅游也在和很多的不同運動相結合在一起,例如,峽谷漂流、滑索、吊橋、攀巖、冬泳等等都是現在已經開發出的新的旅游品牌,這些的品牌的開發迎合了很多口味不同的游客的需求,也在旅游品牌的開發上進行了創新,為旅游業的發展指出了很好的出路。
幾千年過去了,少數民族依然保持和傳承豐厚的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情和地域色彩文化風尚,或蘊含于生態景觀和遺址文物情景,或浸透于生活禮儀行為規范,或承載于生動多樣藝術形態。草原馳騁的蒙古民族剛毅強悍,傳誦著《江格爾》的英雄史詩,祭拜著神圣的成吉思汗亡靈,撥動著深情委婉的馬頭琴,吟唱著悠長深邃的“長調”,律動著舒展豪邁的“馴馬舞”、“鷹舞”、“祝福舞”。雜居各區域,聚居寧夏平原和山區回民族,夾縫中頑強生存,吃苦耐勞,恪守著伊斯蘭教規,尊崇清真寺,聆聽《古蘭經》教義、教律、教史及宗教風俗故事,遵從傳統衣食起居的禁忌與節慶婚俗,構建白、藍、綠凝聚神韻的建筑藝術,引吭高亢婉轉高腔山歌“花兒”。戈壁綠洲上異域文化的交匯養育了維吾爾族的奔放激躍,載歌載舞,維吾爾族血液之中滲透的詩、歌、樂、舞匯集的木卡姆傳達著民族宗教禮儀和警示箴言,傳誦著鄉村俚語、民間故事,代言著民族歡樂憂傷,生命禮贊。
新疆廣袤土地上生活棲息的少數民族的燦爛文化,承載著民族生命延續的長歌。跨越時空浸染著民族命印記的山水風光和遺址建筑,傳承的民俗風情、文學藝術及傳說故事筑起了民族認同的精神家園,也儲備了豐厚民族文化資源。當今,挖掘這些封存著民族記憶的文化資源,并以多種途徑開發經營,活化民族文化資源的社會價值,創造民族文化資源經濟價值。
十一五”時期我國文化產業發展迅速,但各地區發展狀態不均衡。雖然,少數民族地區文化資源絢麗多彩,但文化資源的文化價值轉化為經濟價值的經營性開發的產業發展比較落后,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地區 GDP比重偏低。國家文化產業政策引導及文化產業發展形勢的驅動下,少數民族地區的開發與經營文化資源的旅游業、演藝業、工藝美術業等起步發展,其中民族文化旅游業、民族演藝業、民族工藝美術業及會展業的發展初具規模。
少數民族文化景觀資源和民族文化風情資源開發,初步形成地區民族特色旅游產品體系,拓展旅游市場,旅游產業獲得長足發展。旅游產業發展的核心是旅游資源的開發與運作,少數民族地區以其民族生存的地域風光和民族風情旅游資源開發,推出民族特色旅游產品,形成旅游產業發展的基本脈絡,但民族特色旅游服務相關配套程度較低,還沒有形成特色旅游產業價值鏈體系,一些民族風情資源挖掘的旅游產品往往拘泥于形式而缺少民族文化精神與內涵,因此,少數民族地區旅游產業特色發展需要“行、游、購、住、食、娛”六要素組合方面追尋民族文化價值,拓展旅游產業價值鏈體系可持續發展。
少數民族地區蘊藏的豐厚民族文化資源,以音樂、舞蹈及工藝美術等藝術形態的開發,開啟了少數民族文化藝術產業的發展,其中融入民族生態要素,又用現代觀念和技術進行了闡釋的民族歌舞藝術,以全新的運作模式促動的民族文藝演出業的發展最受關注。云南的大型原生態歌舞集《云南映象》和廣西的大型山水實景演出《印象?劉三姐》是民族藝術資源開發商業運營的成功典范。該項目由于精良的制作及運營的示范和帶動效應入選了文化部命名的全國首批文化產業示范基地。此后,大型藏族歌舞樂《藏謎》、維吾爾族歌劇《木卡姆先驅》、大型草原實景演出《天驕?成吉思汗》等蘊含區域民族性演出不僅贏得了社會效益,也獲得豐厚的經濟收益。與此同時,還涌現出眾多的蘊含濃郁民族風情的少數民族音樂、舞蹈、曲藝及影視作品,以節目或項目方式經營,因其優良的民族藝術品質的創新詮釋也贏得市場的認可。《云南映象》和《印象?劉三姐》為代表的兩類演藝產業發展模式的實踐,示范少數民族地區演藝產業發展路徑,但實際上,少數民族地區演藝業尚未形成產業發展的大氛圍,民族藝術資源挖掘創作的作品從思維形態轉換為視覺術作品走向市場歷經籌備、創作、運作的過程演藝產業發展的投資主體、創作主體及市場消費主體尚需政策引導規范培育與開發。
少數民族文明發展的地域環境與經濟文化水平,塑造的民族習尚以工藝美術思維創作的物質形態,記載民族生活方式,傳承民族風尚審美。民族歷史嬗變引發的經濟與文化技術的變更,而創造了民族時代風格烙印的民族工藝美術的工藝和內容。因此,民族工藝美術創作及工藝美術創作品具有物質和精神雙重內涵,成為民族文化絢麗的瑰寶。當今,少數民族工藝美術品制作突破民族習俗的傳承功用而拓展更寬的商業發展路徑。例如,蒙古族的金銀器具,主要有銀碗、蒙古刀、蒙古銀壺、藥勺、飲酒器具、頭飾銀簪、馬具、鞍花、火鏈等,造型淳厚,圖案裝飾古雅,鏨雕工藝精巧細致。藏族的唐卡,獨具特色的繪畫藝術形式,繪制工藝復雜,顏料為天然礦植物原料,色澤艷麗,經久不褪,具有濃郁的雪域風格。隨著少數民族生活的現代化,本民族對民族工藝美術品日用需求相對弱化,而區域旅游業發展帶動本民族之外對濃郁民族風格工藝美術品使用、陳設或收藏需求的市場,而且海外需求也比較大。因此,少數民族工藝美術品生產具有產業化發展的空間。
目前,少數民族工藝美術品多為家族傳承、家庭作坊或私營小企業的傳統工藝的小規模加工生產,生產模式精工細作,可能會因產業化追求經濟利益的工業流程生產,摧毀民族工藝美的價值品質,丟失了世代傳承、創新發展的工藝流。因此,少數民族工藝美術業發展進程中需要保護創意和生產蘊涵的深刻民族文化價值。
關鍵詞:呼倫貝爾;少數民族特色詞匯;翻譯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5)05-0022-02
呼倫貝爾是中國北方少數民族和游牧民族的發祥地之一,自然條件得天獨厚,自古以來就是中國北方狩獵游牧民族成長的搖籃,具有悠久的歷史,孕育了燦爛的游牧文明,有著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特色歷史文化,從而造就了少數民族獨特的詞匯。少數民族特色詞匯是民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是目的語讀者了解獨具特色的少數民族文化的一扇窗口。因此,這類詞匯的英譯在傳播民族文化的過程中顯得尤為重要。
1.語言、文化與翻譯
文化、語言與翻譯的關系密不可分。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獨特性,是民族差異的標志。不同民族由于地域、生態環境、歷史背景、風俗習慣、價值觀念、行為模式等的不同,其文化也具有各自的特點。語言是人類進行交際的主要手段。語言是文化的產物,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物質表現形式。語言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是文化信息傳播和傳承最重要的手段。語言是一面鏡子,透過語言,人們可以了解一個民族的風俗習慣、生活方式、思維特點等文化特征。英國語言學家帕默爾曾說:"語言忠實地反映了一個民族的全部歷史、文化,忠實地反映了它的各種游戲和娛樂,各種信仰和偏見,這一點現在是十分清楚了。"
詞匯是語言中最活躍的基本要素,與文化息息相通,文化的民族性是詞匯民族色彩的源泉,詞匯的民族色彩深深根植于該民族的文化土壤之中,負載著本民族文化的印記。翻譯是跨語言、跨文化、跨社會的交際活動。文化是翻譯的一個極其重要、不可忽視的因素。翻譯過程不僅是語言的轉換過程,同時也是文化的移植過程。呼倫貝爾地區少數民族特色詞匯承載著呼倫貝爾豐富的少數民族特色文化。這些特色詞匯的大量存在構成了翻譯中的重重障礙。
2.少數民族特色詞匯英譯的理論基礎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美國著名語言學家、翻譯理論家尤金?奈達從語言學的角度出發,根據翻譯的本質明確提出了功能對等理論。在這一理論中, 奈達指出:"翻譯是用最恰當、自然和對等的語言從語義到文體再現源語的信息。"奈達有關翻譯的定義指明,翻譯不僅是詞匯意義上的對等,還包括語義、風格和文體的對等,翻譯傳達的信息既有表層的詞匯信息,也有深層的文化信息。奈達將功能對等定義為:"目的語讀者應該能夠以源語讀者理解原文的方式來理解譯文。"功能對等理論強調譯文讀者對譯文的反應要與原文讀者對原文的反應基本一致,目的在于追求譯文的效果。綜觀奈達功能對等理論的發展,其核心內容在于:譯文措辭通順自然,內容達意傳神,讀者反應相似。
少數民族特色詞匯英譯的目的主要是在跨文化的背景下進行信息交流,并突破文化差異,用最能為目的語讀者所理解和接受的方式盡量準確、明了地傳遞信息,產生積極的讀者反應。而且少數民族特色詞匯英譯的最佳效果就是文化信息的恰當傳達和不失真。因此,功能對等理論對少數民族特色詞匯翻譯有很大的指導意義。
3.少數民族特色詞匯的翻譯方法
根據功能對等翻譯理論的啟示,在英譯呼倫貝爾地區少數民族特色詞匯時,要正確評估目的語讀者的認知環境,運用各種策略準確移植詞匯所承載的文化,確保目的語讀者能夠更好地接受文化信息,達到傳承弘揚呼倫貝爾地區民族文化的目的。
3.1 音譯法,顧名思義,是譯音代譯義的方法。有些文化詞匯和意象在譯入語中是空缺的,而且很難用一兩個字準確地譯出其意義,這時常常需要把原文的發音直接轉換成譯入語里相同或者相近的語音,這種翻譯方法叫做音譯法。一些具有獨特文化內涵和民族特色的專有名詞,如民族名稱、文化詞匯、人名、地名等詞語在譯入語中找不到對應的表達,為了使這類詞匯的翻譯傳真,可以采取音譯法。曾經在呼倫貝爾歷史上發揮重要作用的民族名稱,如:突厥可譯為Turki;拓跋鮮卑Tuoba-Xianbei;契丹Khitan;匈奴the Huns;女真the Jurchens;滿族Manchu;鄂溫克Ewenki;鄂倫春Oroquen;達斡爾Daur;敖魯古雅Aoluguya;布里亞特Buryat等。文化名詞,如:達斡爾族的魯日格勒舞蹈the Dance of Lurigele;鄂溫克族的魯克該勒舞蹈Luke the Le Dance;鄂溫克民間文學《敖教勒神》the Aojiaole God;《海蘭察的傳說》the Legends of General Hailancha等。文物古跡,如:鄂溫克東胡遺物The Relics of the Donghu;鮮卑遺跡The Grave Sites of the Xianbei;嘎仙洞Ga Xian Cavity等。人名,如:成吉思汗Genghis Khan;鐵木真Temjin;以神箭著稱的哈撒兒Hasar等。地名,如:呼倫貝爾Hulun Buir;達賚湖Dalainuur Lake;克魯倫河 Kerulen River;大澤(今呼倫湖)Daze ;蒙古族發祥地額爾古納Ergun等。這些詞匯都是以原語言發音為依據進行英譯的。
3.2 直譯法是既保持源語內容又保持源語形式的翻譯方法,是指用譯語中"對應"的詞語譯出源語中的文化信息。這種翻譯方法有利于保持源語的風格、特色與文化。行政區劃名稱,如:盟League,旗Banner等。一些物質文化名詞,如:民族特色飲食"手把肉"有很多的翻譯方法mutton stew, boiled mutton, hand-held mutton等。"手把肉"簡單地說就是用冷水煮羊肉,只放鹽和蔥,不放其他任何調料。沸水煮半個小時左右即可出鍋。起鍋后用蒙古刀片下羊肉,添加沾料后,用手拿著吃即可。因此,能夠形象體現手把肉吃法的翻譯是hand-held mutton。當尊貴的客人來到草原,草原上的主人必奉上一杯下馬酒,以表示草原人民的熱情。"下馬酒"可以譯為horse dismounting toast,dismount在英語中的含義是to get off a horse or bicycle,toast的含義是the act of a group of people wishing somebody happiness, success, ect. by drinking a glass of alcohol。這些詞匯的直譯通常都能夠保留源語的語言和文化特征。
3.3 意譯法更著重于含義,而非形式。它是指受到譯語社會文化差異的局限,不得不舍棄原文的字面意義,以求譯文與原文的內容相符合主要語言功能相似的方法,這種翻譯方法強調用跨文化的"語用對等"詞匯來表達源語的文化信息。"嘎拉哈"來自滿語,即羊的膝蓋骨,漢語譯為"羊拐",是小時候常當作玩具的東西。如將其譯為galaha,讀者會感到困惑,可以意譯為Knucklebones。"格格"是滿族對女性的一種稱呼,通常皇帝、王爺或者貝勒的女兒稱為格格。如將其譯為gege會引起誤會,可以意譯為Princess即公主。因此,滿族民間文學作品《海倫格格補天》可以譯為Princess Hailun Mending the Sky。
3.4 加注法。由于民族間存在的文化差異,少數民族特色詞匯在英語中沒有對等詞,形成了詞意上的空缺。在這種情況下,可采用加注法來彌補空缺。加注法通常可以用來補充背景材料、詞語起源等相關信息,便于目的語讀者理解。"騰格里"是蒙古人對"天"的稱呼,是從蒙古語音譯為漢語的。在英譯中,將其譯為Tengger, Mongol heaven。蒙古包Yurt, a round felt building;哈達Hadas, a piece of silk used as a gift by Mongolians to show their respect and warm welcome。蒙古族傳統體育競技盛事"那達慕大會"也可根據其意義譯作Nadam, three manly sports of wrestling, archery and horseracing。"馬頭琴"蒙語讀音為"木仁胡爾",是一種蒙古族常用的弓弦樂器,由于通常在琴首雕有馬頭造型而得名,可將其譯為morin huur or horse-head ?ddle, with two strings made from horse hair and a carved horse head。"好來寶"蒙古民族特有的說唱藝術形式,可譯為Holboo, a traditional and unique Mongolian ethnic art of talking and singing。蒙古族的年夜飯叫做"畢屯",可譯為Bituun, the last dinner of the old year。"蘇魯錠"是古代蒙古軍隊戰旗,形似長矛,可譯為suled, it looks like a spear and it is the flag of the ancient Mongolian army, a holy object, was given to Genghis Khan by the Heaven。鄂溫克慶祝豐收的"依米訥節",可譯為Yiminen, (mark and print) to celebrate the bumper harvest。鄂倫春等北方狩獵民族所居住的"撮羅子",可譯為tepee, a conical dwelling made out of birch sticks and bark。這些特色詞匯的翻譯從民族語言的角度出發,并做出簡單解釋,保留了少數民族的文化色彩,同時,通過注釋使目的語讀者真正理解其含義。
4.結束語
少數民族文化在促進國家或者地區的跨文化交際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在翻譯少數民族特色詞匯時不僅要做到準確,還要注重特色文化的傳遞。然而,詞匯的民族色彩深淺不一,表現方式多種多樣,給跨文化交際帶來了很大的困難,但這并非不可逾越。尊重原語民族的歷史文化,正確評估目的語讀者的認知能力,傳遞出原文的深層文化信息,使目的語讀者盡可能詳盡地了解呼倫貝爾地區少數民族的文化內涵和特性,實現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Nida, Eugene 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
[2] 白常山.蒙古語文化特色詞語及其英譯策略[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12.
[3] 白秋輝.功能對等理論視角下的蒙古族文化特色詞匯翻譯[D].沈陽師范大學,2013.
[4] 蔡志純.蒙古族文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
[5] 陳亞杰,王新.目的論視角下的少數民族特色詞匯翻譯[J].中國翻譯,2011.
[6] 丁樹德.關于民俗名稱的英譯[J].中國翻譯,1995.
[7] 羅新璋.翻譯論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8] 劉雨燃.少數民族文化負載詞翻譯策略探微[D].內蒙古大學,2013.
關鍵詞:少數民族地區,圖書館,服務
近年來,我國開發的旅游項目多是觀光型的,隨著經濟的發展,旅游者的旅游活動已不僅僅是觀光,而是要了解旅游地的民俗、文化、歷史。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各民族在婚姻、喪葬、生育、飲食、居住、服飾、生產勞動、節慶、禁忌等方面,都有自己獨特的風俗習慣,即使是同一民族,因所在地不同,風俗也各異。他們純樸的民風、獨特的地域文化及生活習俗,構成一幅幅濃郁多彩的風情畫卷。游客更愿意去風土人情獨特的地區去旅游,去了解少數民族的文化,去參與體驗他們豐富多彩的民風民俗。而旅游業和圖書館之間關系密切,少數民族地區圖書館不僅是一種重要的文化旅游資源,而且還是深化旅游的一項重要內容,圖書館如果能和旅游業找到很好結合點,就能促進本地區的旅游業,帶動本地區民族經濟的發展,同時也能使圖書館產生經濟效益,得到更好的發展。
以云南省為例,云南省是少數民族居住比較集中的地區, 我國56個民族在云南省都有人口居住,其中人口超過5000人、并有一定聚居區域的有25個。白族、哈尼族、傣族、傈僳族、佤族、拉祜族、納西族、景頗族、布朗族、阿昌族、普米族、怒族、德昂族、獨龍族、基諾族等十五個民族為云南所獨有。并且各民族都有她獨特的社會結構、生活方式、風俗習慣、文化藝術和語言文字,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各民族創造了自己的史詩、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既豐富了祖國文化寶庫,也吸引了成千上萬的旅游者。傣族的“潑水節”、白族的“三月街”、彝族的“火把節”、傈僳族的“刀桿節”等,形成了獨特的民族風情。流傳甚廣、版本多樣的“云南十八怪”,從一定意義上講,也是云南民族風情的一種具體體現。在各兄弟民族中,可以找到人類處在不同歷史發展階段的痕跡,因而,云南又被稱為“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活標本”。所以,在少數民族地區發展旅游業有得天獨厚的條件。
1少數民族地區圖書館現狀
由于受歷史、地域經濟、文化環境和地理條件的制約,目前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展相對于沿海地區明顯落后,少數民族地區圖書館事業建設也起步較晚,基礎薄弱,館舍不足,設備陳舊,信息技術水平落后,圖書館人才短缺,圖書館工作人員專業水平較低。同時,民族地區圖書館之間發展也不平衡,這些問題已成為影響民族地區圖書館事業發展的主要障礙。地方財政對圖書館事業經費又投入不足,圖書館文獻入藏量明顯下降,再加上圖書報刊價格上漲等因素的影響,民族地區圖書館普遍不堪負重,而多數圖書館在文獻量劇增,文獻類型龐雜,書刊價格飛漲的困境下,還一味追求館藏的“大而全、小而全”,使圖書館失去了競爭優勢和發展機會。
2少數民族地區圖書館應對本地的文化旅游發展做貢獻
2.1統一建設特色館藏的戰略思想
特色館藏是指一個圖書館所收藏的文獻資料具有自己的獨特風格,通常是指一個圖書館中獨具特色的部分館藏,建設什么樣的特色館藏已成為圖書館工作人員思考的問題,而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的特色文獻資源建設和特色服務,正是符合圖書館實際情況的出路。對民族地區圖書館而言,建設特色館藏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特色館藏是民族地區圖書館建設中的核心要求,作為以收藏少數民族專題文獻信息資源為己任的民族地區圖書館,不言而喻,特色藏書是其自身價值所在,也是其生命力所在,是其有別于其它圖書館的地方。只有擁有了“人無我有,人缺我全,人有我優,人優我新”的地方民族文獻信息資源,才可在社會發展中擁有自己穩固的一席之地;才能吸引讀者的目光、受到使用者的青睞;才能有強大的生命力。所以,民族地區圖書館的特色館藏就是少數民族的文化資源,凡涵蓋本地區民族的政治、歷史、民俗、文學、藝術、天文、地理、宗教等方面的信息都應收集入館,形成民族圖書館的館藏特色。
2.2廣泛收集少數民族地方文獻、為開發地方旅游業提供文獻資源保障
少數民族地區民族眾多,各民族的生產、生活、民俗、宗教信仰等方面各有特點,地方文獻的特點也不盡相同,但基本上可把它們分為口頭文獻、刻畫文獻和民族文字記載文獻三種。口頭文獻就是歷史上一些民族并沒有自己的文字,他們把所積累的知識和經驗用口授的方式代代傳承下來。即使是一些有文字的民族,也有相當部分的文化采用口授的方式傳承下來,這種口頭文獻在少數民族、尤其是沒有文字的民族中相當普遍,不少有關民族起源、遷徙、社會變遷、對自然的認識以及信仰、宗教、習俗等文化事項都通過口頭文獻得以傳承,其形式通常有神話、傳說、寓言、民歌、民謠、舞蹈等,是了解民族歷史和文化的重要資料。刻畫文獻就是少數民族采用一些具有獨特意義的刻畫符號記錄和傳承文化,如木刻、竹刻、石刻、碑刻、雕塑、青銅圖案、銘文、巖畫等。而民族文字記載的文獻在整個民族文獻中所占比例是相當大的,它是記錄和傳遞民族文化的載體,記載了該民族的歷史演變及其變遷狀況。
對文字記載文獻資料收集,圖書館首先應該爭取當地領導的重視和支持,制定本地區的地方文獻呈繳制度。由當地人大、政府利用地方法規或者布告的形式向各有關單位與個人下達通知,將當地出版和編寫的一切有關本地區民族的書刊資料送交當地圖書館保存,充分發揮圖書館收藏地方文獻的職能。其次,加強與有關單位的密切配合。當地的政協、黨史辦、史志辦及各企事業單位在編纂地方史志和本系統志書時,掌握了大量的地方民族文獻資料,可將他們用過的和沒有用過的資料收集起來,分類保存。而對于個人收藏的地方民族文獻,可采取對捐贈者給予一定的報酬和適當的精神獎勵的方式,鼓勵他們捐贈,或采取代為保管的形式,拓寬收集面,增加文獻收藏量。
對口頭文獻和刻畫文獻的收集,圖書館應建立自己收集文獻的隊伍,培養并固定專門人員自行采訪、攝錄本地區各種民族節慶活動、民族群眾集會、民族研討會以及各界影藝人士攝錄、制作、出版的具有收藏利用價值的各種民族影視資料,積累素材。圖書館文獻收集隊伍還應該深入少數民族生活地區,進行社會調查、民間采訪,獲取文獻信息,拓寬收集渠道。。對民族地區的神話、傳說、民歌、舞蹈要進行采訪收集和錄制,對木刻、竹刻、石刻、碑刻、青銅圖案、銘文、雕塑、巖畫可以借助復制拓片、拍攝照片或錄像加以收集整理,錄制成光盤數據資料收藏利用。
2.3整理挖掘民族文獻資料,為開發民族旅游業提供信息服務
少數民族地區文獻揭示和傳遞了本地區民族的政治、經濟、文化、歷史、文物古跡、民間藝術、民俗風情等知識信息,包含著巨大的知識量和信息量,體現了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蘊含著無限商機。例如五、六十年代的電影《阿詩瑪》,讓彝族神話傳說中的阿詩瑪與云南自然景觀石林的完美結合,使得這片風景區具有無窮的魅力,那塊灰白高大形狀似人的石頭既有它的自然屬性又有民族文化屬性,它是阿詩瑪的象征,是帶有神性的人格化了的自然景物,這一特點所表現出的經濟和旅游價值是令人難以估算的。。而電影《五朵金花》里的一首“大理三月好風光,蝴蝶泉邊好梳妝,蝴蝶飛來采花蜜,阿妹梳頭為哪樁! ……哥有情來妹有意”的插曲,讓多少人向往云南大理的蒼山、洱海和蝴蝶泉。自1959年起,《五朵金花》先后在46個國家公映,創下當時中國電影在國外發行的記錄,為大理的旅游作了很好的宣傳。在九十年代,云南麗江和香格里拉的旅游開發也是很好的典范。麗江就是以東巴文化和古城建筑為切入點進行民族文化挖掘的,它所特有的東巴文化包括象形文字、東巴經、東巴音樂舞蹈等吸引著成千上萬的中外旅游者。而香格里拉又是根據英國人詹姆斯·希爾頓20世紀三十年代的小說《消失的地平線》來作宣傳的,它曾獲得霍桑登文學獎,《不列顛文學辭典》因之稱該書的偉大功績是為英語詞匯創造了“世外桃源”一詞,這部小說使得“香格里拉”名揚中外。而在環境惡化,污染嚴重的當今社會,人們都向往沒有污染的人間圣境,香格里拉的雪山、草地、鮮花和藏族的民族風情就是它的最大特點。這些都是對民族地方資源挖掘開發的典型事例。。
因此民族地區旅游產業要快速發展,就需要對旅游資源進行有效地挖掘和開發,少數民族地方文獻真實地反映了本地區的政治、經濟、歷史、文化、軍事、自然、人物、藝術、風俗等一切自然和人文的內容,眾多神話傳說,民族習俗均能在當地的文獻中尋得蹤跡,求得詮釋和注解。所以,少數民族地方文獻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圖書館要對收集到的本地區民族地方志、州志、縣志等地方民族文獻進行挖掘,對各民族的生活習俗、民族節日、民族體育活動、民族特色食品等方面的資料進行整理,為開發旅游產業提供豐富的文獻考證依據,拓寬旅游經營者的經營思路,形成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和文化特色的旅游項目和旅游商品,提高旅游業質量,讓旅游者的自然風光旅游和民族文化旅游都有收獲,同時也為本地旅游業帶來新的利潤增長點,而利潤的增長又將刺激地方政府和圖書館對地方民族文獻的重視和收藏,這對少數民族地方文獻將形成一種地方政府重視、政策保護——圖書館收集、整理——旅游經營者開發、利用的良性循環局面,為民族地區發展經濟、脫貧致富創造有利條件,從而實現圖書館與旅游業的雙贏。
參考文獻:
[1]云南省旅游局編.云南旅游指南.中國旅游出版社
[2]李默主編.中國精華游.廣東旅游出版社
[3]劉泳潔.西部民族地方文獻資源開發對旅游業的影響.情報雜志,2004(4)
[4]張鶴.民族地區圖書館地方文獻收集整理與開發利用.經濟與社會發展,2004(5)
[關鍵詞]中華文化;陰山地域文化;貢獻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立身之本,是一個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標志,是保持其民族內部認同的必要條件,是一個民族保持其凝聚力的重要保證。歷史上不同時期各種文化的發展與傳承對人類文明的進步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絢麗多彩,它就像一面旗幟飄揚在世界的東方,對于世界文明的進程產生著深遠的影響,在世界文化的發展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就中華文化整體來講,中華文化又是以中原地域漢文化為主體,并由許多不同時期不同特色的地域文化所構成的多元一體的復合型文化。在中華五千年的文化發展史的進程中,在不同的時期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都相繼影響著中華文化的發展,對于中華文化的發展方向乃至存續起著重要的作用。現在我們所看到的、理解的中華文化是一種以漢文化為主體,其他地域文化為重要補充的,多元一體的文化。在文化蓬勃發展的今天,重視文化的發展已經形成共識,越是本民族特色的文化就越具有生命力。因此我們要更加重視作為中華文化組成部分的地域文化的發展,因為只有各個部分的發展才能推動中華文化整體的發展,才能使中華文化更具有生命力和吸引力。
陰山文化做為北方邊疆地區具有鮮明地域特色文化的代表,在其發展形成的過程中具有其獨特的魅力。從地理環境來看,陰山山脈橫亙于中西部,東西連綿1200多公里,南北寬50-100公里,是黃河流域的北部界限。陰山山脈西起杭錦后旗的狼山,中段為烏拉山、大青山、灰騰梁山,東段為壩上高原的大馬群山。以陰山山脈為準線,其南麓為土默川平原,河套平原,鄂爾多斯高原;其北麓為烏蘭察布草原、烏拉特草原和后套平原;東部是烏蘭察布草原丘陵地帶;西部狼山兩側是烏蘭布和寶音溫都爾沙漠。陰山地域同時也處于400毫米等水線區域上,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在此處均有發展,兩者間相互融合、相互促進,在優越的自然條件與獨特的地理環境的影響下匯于陰山地域,使陰山地域的文化開出了獨特的,絢麗多彩的中華北方地域文化之花。
一、陰山地域的地理位置是中國古代不同性質文化交流“匯集地”
陰山地域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環境使其成為中國古代不同類型文化彼此交融與匯集之地。因此對于各種文化均兼容并包,無論是典型的草原游牧文化還是代表中原地區主體文化的農耕文化,均在陰山地域的不同時期發展壯大,并在其自身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陰山地域獨特的文化現象。不同性質與類型的文化在陰山地域彼此交融發展,又對中華文化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經濟、軍事、政治以及文化的的多方位立體式交流促成了中華民族的發展與壯大,同時也為陰山地域獨特的地域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陰山地域在古代戰亂可隱遁,和平時期可駐牧。因此成為北方重要的戰略要地,歷來為人所重視。秦統一中原不久就在陰山地域施展其影響,派公子扶蘇與大將蒙恬率數十萬將士、夫役建筑秦長城,以鞏固其在北方的統治與影響。秦始皇時期修筑了世界上第一條“高速公路”―秦直道。秦直道的修建雖然是以軍事戰略為主要目的,但在客觀上也為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的相互交流提供了便利。秦朝時將九原郡的郡治所設在九原縣,意在持續發揮其在陰山地域的影響力,同時也將中原地區先進的生產技術傳入陰山地區,促進了陰山地域的開發。大量的將士戍守陰山地域,促進了民族間的交流與融合。陰山地區獨特的地域文化也影響著中原文化的發展。陰山地域在漢代時具有十分優越的自然環境,“陰山東西千余里,草木茂盛,多禽獸。本冒頓單于依阻其中,治作弓矢,來出為寇,是其苑囿。”[1](3803)西漢時期對于陰山地域的開拓,設置郡縣,同樣也將五原郡的郡治所設在古九原縣,就是因為這里是中原王朝的門戶。西漢所實行的移民實邊的政策在客觀上也促進了中原漢民族與陰山地域少數民族的交流。西漢衛青北擊匈奴,三次都是走陰山古道。所以“匈奴失陰山之后,過之未嘗不哭也”[1](3803)。之后的南匈奴呼韓邪單于經固陽、昆都侖溝南下款塞旨闕拜見漢帝,迎娶王昭君北歸后留居塞下長期在固陽塞、九原郡居住。陸路絲綢之路經過陰山地域通往西域,西域各民族的優秀的物質與精神文化與中原地區優秀的物質、精神文化形成文化的對流,源源不斷的流入各自區域對于文化的交流與融合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也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中使陰山地域的文化兼有各種文化的特質而展現出獨特的文化魅力。
包頭市達茂期出土了諸如開元通寶、皇宋通寶、豐元通寶、祥符通寶、熙寧通寶、嘉佑通寶等一系列古代貨幣,說明陰山地域商業活動的繁盛,人員交流的頻繁。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了商業文化在陰山地域的影響。蒙古帝國時期蒙古族汪古部在今包頭達茂旗敖倫蘇木古城處修建了著名的趙王城,伴隨著商業貿易的交流與發展,逐步發展使其成為了草原絲綢之路交通的交匯點。汪古部早在金代就信仰聶思脫里派基督教(即景教)。公元1293年,羅馬尼古拉四世派人到汪古部,汪古部首領闊里吉思改信仰羅馬正教。闊里吉思“尤篤儒術,筑萬卷堂於私第,日與諸儒討論經史、性理、陰陽術數”[2](p341)還“在北邊為廟,以祀孔子,表賀圣節,獨用漢文。”[2](p341)也有許多佛教及回教信徒聚居于此。因此在今敖倫蘇木古城仍可見到各式各樣體現不同文化的琉璃瓦當。文化的交融與薈萃正說明了在陰山地域自古以來就聚集著各式文化,是各種不同質的文化的匯集地。各種文化薈萃此地,相互融合,綻放出燦爛的文化之花,與此同時也逐漸形成了獨特的陰山文化。
二、陰山地域文化豐富了中華文化
中華文化的主體是以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為主的農耕文化,但在其形成與發展過程中也吸收了大量周邊少數民族地域其它形式的文化精華,豐富了自身的內涵,從而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中華文化在與邊疆地域少數民族特色文化的交流過程中內涵更加豐富,形式更加多樣,因而具有了更加強大的生命力。這也是中華文化歷經上千年的發展,未曾中斷,成為迄今為止唯一延續的古老文化的原因之一。一種文化,想要延續與發展就必須不斷的吸收周邊地域其他不同類型的先進文化或先進的文化要素來豐富自身,從而使其自身始終處于前進、上升的趨勢之中。在保持自身所特有的內核的同時又不間斷的吸收不同文化特質的養分。陰山地域文化作為不同于中原地區傳統主體文化的少數民族邊疆地域文化對于中華文化內涵的豐富就起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陰山地域廣泛分布著中國歷史上早期的少數民族的祖先活動所遺留的痕跡,陰山地域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聚居之地:匈奴先民土方、鬼方、羌方、戎、狄等游牧民族駐牧、生活、繁衍于此。其后在這一地區先后活躍著匈奴、鮮卑、柔然、鐵勒、突厥、回鶻、陰山沙陀、契丹、黨項、女真、陰山韃靼、蒙古等眾多少數民族。這些少數民族不僅吸收了中原地域漢民族農耕文化的先進成果,也同時將本民族優秀的文化品質注入其中,并與其合流,匯入了中華文化的長河之中,從而擴展了中華文化的表現形式,豐富了中華文化的內涵。例如馬文化的發展,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學習匈奴“胡服騎射”,對于騎兵的重視與更廣泛的使用促進了中原地區戰術思想的轉變,豐富了戰爭中戰術戰略的形式,對于中國歷代封建王朝軍隊的構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作為武器的戰馬從此走上了中原大地的歷史舞臺;中原地域服飾習慣的變更與改進對于現今我們服飾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趙武靈王吸收了陰山地域少數民族民族的先進的文化,并融入了中原地區的文化,從而在前期促進了中華文化的發展,豐富了中華文化的內涵。漢武帝時期使用匈奴休奢王金日養馬,使養馬技術廣泛在中原地區轉播開來,從此養馬經驗與技術不再是匈奴對中原漢王朝的優勢所在。養馬技術的廣泛推廣對于中原地區畜牧業的發展,牲畜品種的改進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意義。鮮卑族民歌《敕勒歌》、《木蘭詩》,在其創作與流傳的過程中由少數民族語言逐步翻譯為漢語,千百年來成為漢族廣為流傳的民歌,豐富了中原地區文學作品的思想內涵與語言表達形式。用少數民族語言所創作的詩歌在逐步轉譯、翻譯的過程中實現了不同語言系統的初步探索式交流,并最終融入中華文化,成為體現中華民族優秀品質的典型范例。《敕勒歌》、《木蘭詩》的例子說明陰山地域的文化與中原地區主流漢文化的交流不斷加深,最終匯流于中華文化的長河之中。凡此種種無不體現了陰山地域文化自古以來就以其獨特的文化內涵與文化形式促進著中華文化的形成與發展,豐富著中華文化的內容,成為中華文化發展歷程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也可以這樣說,在中華文化的軀體之中流淌著陰山文化的血液。陰山地域文化對于中華文化的發展與壯大做出了獨特的、重要的貢獻。
三、結語
“中華文化是由一個國家的歷史文化大傳統和多個民族的歷史小傳統構成的一個動態的復合體系。中華文化體系是動態的,因為歷史上曾經有很多少數民族成為這個大傳統的主宰者并為它的延續做出了貢獻。”[3](p31)陰山文化是中國北方地域文化的一支獨特的奇葩,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陰山地域因其獨特的歷史地理環境具備了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的雙重屬性,成為不同類型的文化交融地。在中華文化的發展中獨具特色。
陰山地域文化圈的文化以匈奴,拓拔、鮮卑、突厥、蒙古等少數民族的相繼興起為主要特色。漢代之后中國歷史上曾出現過兩次北方少數民族與中原民族的激烈的大碰撞、大融合。“第一次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當時居住在中原北方和西北地區的匈奴、羯、氐、、鮮卑以及烏桓、丁零等少數民族陸續向內地遷徙,他們和內地漢族居民交錯雜居,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均受漢民族文化的深刻影響,走上了漢化的道路,其成員后來大都融入了漢族之中。”[4](p30)這就形成了民族雙向的融合。“中華民族走到今天,靠的是歷史的根,文化的魂。這個文化的魂就是民族凝聚力,它體現在,華夏一統、胡漢一家、和則雙利、分則兩傷的共同認知和大中華、大歷史、大文化的共同鑄造上。”[5]
陰山文化作為博大的中華文化組成部分,對中華文化體系的形成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少數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少數民族人民是中國文化的主體和主人翁。我們必須用這種認識和心態從事民族文化研究和民族文化管理工作”。[3](p35)探討中華文化在不同時期與陰山文化的融合,不但有利于全面認識中華文化,而且對于正確認識陰山地域文化在中華文化發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具有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班固.漢書――匈奴傳(卷94下) [M].北京:中華書局,1962.
[2]元史―特薛禪等傳(卷118)[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周明甫,金星華.中國少數民族文化簡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關鍵詞]民族地方文獻;交流;研究
民族文化的進步對于本地區社會的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同時民族文化進步的根本標志也可以說是弘揚本民族的優秀文化。民族地區的地方文獻,可稱之為民族地方文獻。民族地方文獻作為一種反映民族地區的記錄,深入到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與當前的民族文化形成了緊密的聯系。在當前我國在國際舞臺上地位不斷增強的今天,開發并研究好民族地方文獻對于弘揚民族的精神及滿足現代開放社會中的民族信息,甚至說是振興民族的經濟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對民族地方文獻的認知
民族文獻是少數民族的文字、語言、歷史、倫理及宗教等各個方面的總稱,從另一個層面上講,民族地方文獻也就是指研究和記載除了漢族之外其他各個少數民族的經濟、政治、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綜合載體,它主要涵蓋了包括漢字及少數民族文字、簡易圖形或符號文字等形式記載的文獻。[1]
民族地方文獻具有鮮明的特征性,首先,民族地方文獻具有鮮明的民族性。一般而言,民族地方文獻大多散布于民間,聚集了民族的傳統文化及風格、風俗,是本民族特色文化的鮮明體現;其次,民族地方文獻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在各個民族的聚居的地區,一般都會含有本民族文化的文獻綜述,在自治區或自治州這種地方,大多都會有區域性的地方文獻記錄;第三,民族地方文獻形式具有多樣性。由于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個少數民族內部都有自身的文字記錄形式,一般都是用本民族的語言文字,有的甚至會用圖形符號等形式記載;第四,民族地方文獻內容的廣泛性。對于文獻本身而言,它是一種記載歷史文化的載體,但對于民族地方文獻而言,它所涉及的內容具有深刻的廣泛性,涵蓋了本民族地方的各個領域,包括政治、經濟、文化、藝術、自然科學等等。
民族地方文獻是地方文獻的瑰寶,同時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種無限的文化資源。對于民族地方文獻的研究與交流這種形式,在推動地區之間經濟的發展及建設方面有著重要的意義,同時也是民族之間交流與借鑒的重要途徑,它不僅會促進本民族地區的發展,對于全民族的繁榮與進步都有積極地意義。
二、對民族地方文獻研究與交流的緊迫性
(一)民族地方文獻的現狀
由于歷史及現實的原因,少數民族在我國的聚居狀態呈現出了紛繁復雜的狀態,甚至在各民族的政治、經濟及文化形態方面有著較為特殊的意義。“大雜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點導致了各民族的間的分散狀態,同時,各民族之間也有著差異性色彩,這種差異性在民族間形成了獨樹一幟的文化特色,伴隨著各民族之間的交流發展,民族之間的文化滲透現象已較為嚴重,同時民族文化也變得更加復雜。與此同時,現在許多的民族利用了自己本民族的各種優勢,先后對本民族的地方文獻進行了修正,甚至有的建立起了專門的文獻資源數據庫,比如內蒙古圖書館編制的蒙文文獻機讀目錄數據庫,是我國第一個少數民族文字文獻數目數據庫,它填補了我國蒙文書目數據庫方面的空白。但是作為我國這樣多民族的國家,由于各民族的文獻資源較為分散,以及有些少數民族文字在計算機上還沒其字庫,加之本來的文獻收集難度極大,也未有形成較為完備的文獻資源收集機制,同時也缺乏文獻的統籌規劃與布局,因此,在資源的建設方面有著嚴重的滯后性。另現存的民族地方文獻也因民族之間的文化及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形成了不同層面的缺失,加之保護意識的缺乏更會導致其流失不遺。總的來說,民族地方文獻的研究工作仍處于發展階段,其研究體系尚不成熟。但是,民族地方文獻的發掘與研究工作在發展地方旅游經濟、開發地方旅游文化、傳承地方文明等方面所體現出的價值與魅力使得我們有理由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研究者聚焦于此。所以,在更大程度上加強民族地方文獻的交流與研究對發展民族文化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更是振興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民族地方文獻研究與交流的途徑
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地區及經濟之間的交流受到越來越高程度的重視,同時,信息資源的研究與交流也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對于少數民族來講,不斷深入發掘本民族的地方文獻,將其民族間的文獻進行整理,能夠及時、準確、系統、完整的提供給讀者,這將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促進民族地區的發展,為地方的民族經濟及社會服務,同時也是為世界民族多元文化的和睦發展與共同繁榮做貢獻。為此,促進民族地方文獻研究與交流,我們必須找到合理的途徑來進行,筆者認為其途徑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切實轉變原有的觀念。現代社會是一個信息共享的社會,隨著互聯網的普及與廣泛應用,人民都會追求信息之間的共享。尤其是在民族間的地方文獻研究及交流中,更應該切實轉變原有的觀念,不斷解放思想,用全方位的思想來知道現代的文獻資源建設及研究,把一些記載民族地方特色優勢的文獻形成專項的優勢進行存儲。[2]在做到民族特色文獻共享的基礎上,樹立民族地方文獻的開發與交流觀念,使其社會效應能夠得到回應。
其次,廣泛收集民族地方的文獻資料。正如前文所述,民族地方文獻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多樣性、地域性,在文獻的搜集中自然也應有深入的廣泛性。在民族地方文獻的研究中,要深入到民間的領域,從民間之中去收集整理原有的文獻資源,也可以在民間收藏及一些文字概念方面進行收集整理,這在地方文獻的研究中會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時還可以延伸到國內外的領域,切實發掘地方文獻的魅力,并逐步完善民族地方文獻研究管理。
最后,借助大眾傳媒及各行業內外的力量實現地方文獻資源優化。在民族地方文獻的交流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使地方文獻能夠得到最優的利用,從而產生最大的收益。在社會收益中,它不僅包括經濟收益,也包括社會及各項綜合的效益。[3]在大眾傳媒這種介質下,加強各地區之間文獻資源的交流對于實現民族間的文化滲透及發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同時,協調好文獻資源服務保障體系及其他的系統關系,利用講座、展覽及互聯網或新媒體進行自愿的共享,不僅能使信息得到共享,更能在文獻的優化中起到作用,從而得到社會效益之間的平衡。
三、對民族地方文獻研究與交流的意義
對于民族地方文獻的研究與交流,這在很大程度上也取決于國家的政策支持與扶持,同時,這也會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民族地方文化的發展。加強民族地方文獻研究與交流可以為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提供服務,因為民族間的差異性使得地區間經濟發展有著不同成度的差異,這就要求我們要為本地區提供本民族的地方文獻信息,只有符合本民族本地方的信息資源才可以為其經濟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幫助。與此同時,在個地方之間,政府的中大型決策都離不開民族地方的文獻信息,這不僅可以發展和弘揚民族的精神,更能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地區間的旅游經濟繁榮,所以說民族地方文獻即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四、結語
無論社會的發展形態如何,民族文獻資源的建設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只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逐步的推移,進而越來越受到人民的重視。講座、展覽、大眾傳媒及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民族地方文獻資源的交流與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平臺,我們要抓住這個有力的機會,加強民族地方文獻的建設,提高民族地方文獻的信息化共享,使民族地區文獻資源建設有一個更大的發展空間。這不僅會促進民族地方文化的繁榮,更會對全民族的經濟發展提供機會。
參考文獻:
[1]王喜梅著《談民族地方特色文獻資源的開發與利用》[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09(8):75-76.
1旅游業與旅游目的地少數民族文化的關系
云南旅游業已從簡單的觀光旅游轉變成為獨具特色的文化旅游模式。云南省世居著25個少數民族,而每個少數民族又因地域的不同,具有不同的分支,每個分支都具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屬性。每一個少數民族的文化資源都不同程度的展示著他們的、風俗習慣、歷史傳說、民族史詩、審美情趣、工藝文化、思維習慣、語言模式等。它們是當地少數民族身份的標志,是他們文化的基因,風雨無阻世代的延續著這些文化符號,創造著一個又一個的文化盛宴。從云南省旅游業發展的方針中可以看出,目前云南旅游業已經從普通的行業向支柱產業轉變;從吃住行游購樂到現如今的文化精品旅游發展轉變。如去石林風景區便會欣賞和體驗到淳樸、純真的撒尼彝族風情,當地阿詩瑪文化與旅游產業的結合以及中國石林國際火把節和中國“牛王”爭霸賽,使得當地彝族文化與旅游產業緊密結合。再如,風花雪月的大理更是把旅游與當地白族文化演繹的出神入化,去欣賞當地白族特色建筑“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品嘗白族人家特有的頭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歌舞表演;到熱鬧非凡的物資交流會三月街趕集市和品嘗濃郁的白族小吃;感受白族古老的民間傳統工藝文化扎染藝術;體驗白族的,去佛香妙國接受佛教的洗禮——獨具地域特色的本主崇拜、崇圣寺三塔、觀音閣;到蝴蝶泉去感受金花和阿鵬的對愛情的執著追求等等。從目前云南旅游產業發展情況來看,云南每個地州都根據本地核心少數民族的文化為依托發展旅游產業。形成了到楚雄彝族自治州體驗彝族文化;在大理白族自治州感受白族文化;到麗江市體驗人類文字活化石的納西族東巴文化、感受母系氏族的摩梭族文化;到迪慶藏族自治州感受那具有濃郁藏傳佛教的藏族文化;去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感受傣族文化。它們是云南少數民族文化的大觀園,在每個地州都能感受到不同的少數民族文化。這些少數民族文化已經與云南旅游產業緊密的聯系在一起,在欣賞云南各地不同的自然風光的同時,游客也感受到了濃郁的當地少數民族文化,從建筑藝術、服飾藝術、歌舞表演,到飲食文化等等,它們與漢族文化有著天壤之別。游客在第一次接觸到這些少數民族文化時都會情不自禁的為之感動,游客在心靈深處與當地異彩繽紛的少數民族文化產生碰撞。因此,可以說沒有這些豐富的少數民族文化,云南旅游產業的結構不會有現如今的多樣性,更不會有那么多的游客蜂擁而來。云南旅游產業與當地少數民族文化之間的聯系就像火與柴的關系,有火沒柴,柴自然就不能充分發揮它的作用,反之既然。
2旅游業對旅游目的地少數民族文化的影響
隨著旅游業的飛速猛進,一方面為少數民族地區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利益,為少數民族的人們創造了就業機會,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的對少數民族地區傳統文化造成了負面影響。為發展旅游業接待大批游客,不得不改變傳統少數民族建筑文化,使得鋼筋水泥取代了傳統少數民族土木結構的建筑形式。外來游客數量的增加,使得當地年輕一代逐漸被游客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所改變和同化,他們對自己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呈現一種不認同感。這種現象與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構成一種矛盾關系,民族文化旅游開發的急功近利引起的文化變異與原生態民族文化保護的矛盾由此而生[1]。旅游業快速的發展,加快了少數民族地區的建設,少數民族地區由原來的村寨文化逐漸的轉變為城鎮文化現象。外部屬于顯性旅游城鎮化;內部是當地村民發展旅游過程中的觀念意識和生活習慣的旅游城鎮化,屬于隱性旅游城鎮化,就文化的流變、保護和繼承而言,后者的影響更為深刻[1]。這種現象在旅游業發展的今天,少數民族這種隱性的文化變遷意識在逐年增加,對于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由此,當地少數民族無意識間,加快了傳統文化變遷的進程,使得當地居民的思想意識、價值觀發生了巨大變遷,甚至導致某些文化特色被大量涌入的外來文化所同化或消失[2]。例如,近年來大理、麗江、香格里拉、西雙版納等地的旅游業發展勢不可擋,居住在這四地的少數民族中,有近一半多的年輕人特別是兒童基本不會使用自己本民族的語言,民族語言是他們繼承本民族文化的根基,但從現在的情況來看,不久的將來,生活在這里的少數民族將會喪失學習本民族傳統文化的機會,這種現象對本民族傳統文化的繼承來說無疑是一種沉重的打擊;同時對于本民族服飾藝術的傳承來說更是一種尷尬的局面,服飾藝術是一個民族的文化媒介和載體,其中濃濃地滲透著一個民族歷史變遷、、風俗習慣、審美心理、地理環境及生產勞動等[3]。但目前多數少數民族的居民不愿意穿著本民族的服飾,更別提是掌握本民族服飾的制作工藝和高超的刺繡技藝,多數當地人也只是象征性的穿著一次本民族的服飾為的就是迎合一下相關旅游項目和本民族的傳統節日。這種現象在旅游業高度發達的少數民族地區尤為突出,不僅不利于當地少數民族本土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同時更是加快了本民族文化變遷和消亡的進程。以周城扎染為例,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周城村的決策者們大膽提出靠扎染業來啟動旅游業,通過發展旅游業來推動扎染業的戰略思想。近20年來,周城村的扎染業與旅游業相互依托、相得益彰、并駕齊驅。1992年,周城被云南省旅游局命名為“白族民俗旅游村”和旅游涉外定點單位。1996年,周城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白族扎染藝術之鄉”[4]。目前前往大理旅游的游客都會自覺不自覺的前往周城,去原產地去購買扎染工藝品的同時,感受周城白族的本主文化、服飾文化、婚喪嫁娶、宗教禮俗等等。一方面他們推動了周城白族文化的發展,同時也促進了當地旅游市場的發展;另一方面,由于民族文化雖然是流動的、發展的,就不可避免地會受到時代的影響而發生變化,但盲目的為迎合旅游市場的需求,不斷的加入現代審美元素,大量開發游客可能喜歡的圖案和產品。從產品來看,工藝是白族的,但視覺為現代的,傳統與現代的融合固然是件好事,但試問是不是所有的游客都認為這是他們所需要的。游客前往某地旅游,在旅游目的地購買當地的紀念品,其本質就是想購買到當地原汁原味的東西,而不是一味的為迎合游客而進行改造。適當的進行變化,是時代的需求,但所有的產品都呈現同一面貌,進而逐漸失去了本屬于這個民族的文化特性。因此,在發展旅游業的同時,當地的文化創業者,應堅守自己本民族文化的精髓,在繽紛雜亂中應固守本屬于自己的世外桃源,保留其特色,讓文化的烙印更加的清晰。近年來,周城白族扎染工藝與當地旅游業發展之間的關系已相當緊密,算是傳統文化保護與經濟協調發展較為成功的實例。從周城白族扎染目前的發展情況來看,制作者太依賴于旅游業,他們太在意游客的想法,想盡一切辦法在創新扎染圖案。其實游客想要的還是那些當地白族扎染中傳統的圖案,圖案的含義游客不需了解,游客們要的就是那神秘而又古奧的白族扎染圖案的產品,而不是現在市場上所見到的這些現代扎染產品,其圖案的民族屬性不清晰,工藝簡單。由此看來,作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者,他們在旅游業發展的潮流中迷失了自我,丟失了自己的民族特色,更失去了本民族文化保護與傳承者的身份。因此,他們應該緊緊跟隨旅游業發展的大好前景,認真、扎實的做好自己本民族的東西。一味的為迎合游客而進行改變的話,還不如用心去研制如何加強和提高傳統植物染色的固色工藝,把傳統做精致,彰顯其特色,便是對傳統文化最有效的保護與傳承。
3如何保護與傳承旅游目的地少數民族文化
少數民族文化是世居民族賴以生存的文化基因,是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的發展推動民族的發展,文化的繁榮推動民族的繁榮[5]。旅游目的地少數民族長期受外來文化的沖擊,對其生活方式、思想觀念等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在本民族傳統文化面前自覺不自覺的退縮,讓外來的文化有了入侵的空間。文化入侵和文化同化是一種文化現象走向衰退和消亡的象征,在當今旅游產業高度發達的少數民族地區,加強當地少數民族對本民族文化認同感、自豪感是阻止和降低文化同化最行之有效的手段。一種文化中的認同往往具有較大的保守性,它導致了人們以自己的文化作為最高的價值取向[6]。對本民族文化認同感的培養并不能取決于外界,而只能從本民族民眾出發,在內心深處、潛意識中加強對本民族文化高于外來文化的觀念,只有這樣才能最大程度的降低本民族傳統文化的同化和異化現象。伴隨著旅游業的發展,游客對旅游商品的需求供不應求,少數民族傳統工藝品成為游客競相購買的對象。這些工藝品本是當地少數民族日常所用之器物,其生產只是為滿足當地人的生活所需。但旅游產業的介入,需求之大,傳統的手工文化并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這些具有重要的人文價值和工藝文化的工藝品逐漸被工業化大生產所代替。在工業化及市場化的浪潮下,少數民族地區手工制作的部分民間工藝在競爭中喪失了優勢,民間工藝傳承失去了動力,少數民族傳統工藝出現失傳甚至消亡的現象[5]。加強少數民族傳統手工藝的保護與傳承已是當務之急,在工業化大生產旅游商品的前提下,應加大扶持傳統手工制作,鼓勵一些民間藝人繼續從事手工制作少數民族工藝品,同類商品因制作工藝不同、手法不同,價錢應該有大的區別。以少數民族的紡織品為例,同色、同花型的商品,如果機器大生產的價格為100元,那么手工制作的就應該在500元以上,由游客來做選擇,而不是由旅游市場的決策者來決定商品的命運。傳統手工藝在市場上有一席之地時,其愿意從事制作的人群就多起來,這樣游客對市場上商品的選擇余地就大,于此同時,少數民族的傳統工藝就能得以健康有序的保護與傳承。在旅游產業快速發展的云南省,一方面旅游業為當地少數民族帶來了經濟上的獲益,為民族文化的發展拓寬了道路;另一方面,少數民族文化又受到旅游業帶來的沖擊,在不同程度上遭到破壞。如何在發展旅游產業的同時又較好的保護和傳承當地少數民族的文化資源,又如何加強旅游目的地的居民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這些少數民族的文化該如何跨越時空,使得傳統與現代并存。對于這個問題不少專家和學者也提出了相應的舉措,部分理論也應用于實踐之中。例如云南多地也相應的建立了民俗博物館、民族文化村和生態博物館等,成為目前民族文化資源保護的主要方式[7]。不可否認,上述保護方式在不同時期保護民族文化資源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致使許多瀕臨消亡的重要民族文化和民族民俗文物,被及時搶救和收集[7]。但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這些方式還是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如在操作和管理上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對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還停留在口頭層面;同時文化是以人為載體,當地少數民族的思想和觀念與他們的文化息息相關,是他們世代傳承的文化基因,這些已深深的烙印在他們的文化和他們的身上。例如這些民俗博物館、民族文化村以及生態博物館,也只是對這些文化的一種靜態的保護,并不能從本質上解決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問題。在筆者看來,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上面提到的三種保護方式也只是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保護還應該是從加強當地少數民族民眾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做起。從文化保護的內隱和外顯模式做起,文化的根基在于傳承它的思想觀念和價值觀念,而生活在這個環境中的人則是文化傳播的載體。因此,強化和加強載體的認識觀念,提高民族認同感,提高民族、族群凝聚力,才是保護和傳承少數民族文化最為本質的基石。
[關鍵詞] 少數民族;民族民間音樂;整理;數據庫
1 綜 述
音樂文獻是記錄人類音樂知識和信息的載體,包括知識內容、信息符號、載體材料和信息記 錄手段,記錄載體的不同形成了多種類型的音樂文獻。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民族民間音 樂在中國音樂文化的傳承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為使民族民間音樂能夠更好地傳承發展,少 數民族音樂文獻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就顯得尤其重要。采用編目、索引、文摘、綜述和建設特 色數據庫的方法,對不同載體的少數民族音樂文獻進行開發和整理,不僅對獨具特色的少數 民族原始音樂的保存有著重大意義,而且能對我國音樂藝術教學和研究提供支持,[1 ]對國家文化藝術的創新也有著積極作用。
2 少數民族音樂文獻的特點
2.1 地域分布廣
我國少數民族的地域分布頗具特色,不同民族生活地域的差異影響著他們的音樂藝術表現形 式,如苗族的花鼓、土家族的擺手舞等。音樂形式的不同給收集和整理帶來了不同程度的困 難,音樂文獻的整理要結合少數民族地域特色和音樂特色,根據他們的聚集地進行逐片搜 集。例如在西南地區的羌族,他們不僅居住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縣,也分布在 漢族、藏族和回族等少數民族雜居的汶川、黑水、甘孜等地。對于羌族和其他少數民族聚居 地區的地區音樂要先辨別清楚各屬于哪個民族。由于長期的民族融合,有可能該地區的一些 音樂 已經不具備明顯的羌族音樂特征,而是形成了和藏族、回族長期融合的產物,在采集、整理 過程中, 要把這類音樂最初的音樂形式及曲調所屬民族作為原始民族,進行音樂文獻的收集整理。
2.2 語言豐富
我國55個少數民族中,29個民族有文字,因此必須明確知道該少數民族的語言種類,才能在 收集、整理文獻的過程中少出差錯。可將由不同語言整理的文獻轉譯為漢語,方便少數民族 音樂文獻 的保留、傳承、發展。仍以羌族為例,羌語不僅屬于漢藏語系,也屬于藏緬語族羌語支,且 分為南北兩個方言,北部方言內部差別較小,南部方言內部差別較大。北部方言有鎮平、曲 谷、回龍等9種土語;南部方言有雁門、木卡、桃坪等6種土語。[2]大多數羌族人 通漢語,在收集、整理羌族音樂文獻時,除了對漢語的文獻資料要進行收集、整理外,對比 較古老的羌語手稿也要注意收集和轉譯。
2.3 形式多樣
民間音樂形式多種多樣,可以分為民間歌曲、民間器樂曲、戲曲類音樂、說唱類音樂,每一 類又可以分為多個小類,如民間歌曲又可分為山歌、小調、勞動號子;民間器樂曲根據演出 形式可以分為獨奏曲、合奏曲等多個演奏形式,或者根據演奏樂器的樂器組分類,這就需要 收集、整理音樂文獻的工作者具備一定的音樂類知識。將具有少數民族特色的音樂文獻做重 點收集、整理。仍以羌族音樂文獻為例,一些宗教類的音樂形式,如羌族的釋比文化,僅靠 口頭傳播,繼承人需要有超凡的記憶力,那我們在收集、整理時除了把文字資料如《羌族釋 比的故事》《羌族釋比文化研究》《羌族史》等收集起來,還要盡量找到以前的釋比,用錄 音、錄像等方法把宗教音樂的節奏、曲調收集完整。
3 少數民族音樂文獻的收集與整理的方法
3.1 按照載體收集、整理
少數民族民間音樂文獻按照載體可以分為紙張類、音像資料類和網上信息類等。紙張類音樂 保存時間較長,音像資料和光盤的聲像效果較好,而網上信息類則便于把地方民族民間音樂 傳承發展的脈絡保存起來。[3]在收集、整理時還可以廣泛使用電子圖書類檢索工 具,例如超星數據庫當中的“讀秀學術檢索”。
3.2 按照內容收集整理
少數民族音樂文獻按照內容可以分為2大類:著作類和音樂類。其中著作類可以分為論文類 和書籍類,除了從網上搜集,還可以通過一些地方志、少數民族地方文化資料、器樂曲集 成等將少數民族音樂的相關文章收集完整。對于新出版的關于少數民族的介紹性文獻,也要 盡可能地收集,使其對少數民族音樂研究發揮作用。
音樂類文獻按照少數民族音樂的形式可以分為:民歌、民族器樂、民間歌舞、戲曲音樂四 大類。民歌可分為原始本土歌曲和創作歌曲,原始本土歌曲可以采用音頻和視頻的形式保存 ,以提供最原始的實地采風資料,也可以采用記譜的方式保存下來。而原本有曲譜的創作歌 曲則直接將其收集,但這類作品需要將不同版本的歌曲收錄完整,尤其是那些同名不同調的 歌曲。采用少數民族音樂元素創作的音樂作品可以單獨劃為一類保存。對于歌曲的解說、注 釋也要盡量完整收集,真正為音樂研究者更全面具體的了解、研究少數民族的音樂狀況提供 方便。
民族器樂是少數民族音樂另一種重要的音樂形式。一些具有少數民族特色的樂器,例如羌 族的口弦,就是產生并流傳于北川羌族自治縣境內的一種民間器樂。由于現代文明的沖擊, 很多古老的民族樂器以及它的傳人都處于瀕危的狀態。所以,不僅要將這種民族器樂的曲譜 、樂器制作方法收集起來,對演奏民族民間器樂的藝人的相關資料也要一并收集,這樣才 能對民族民間器樂的傳承和保護起到積極的作用。
民間歌舞一般體現為百姓自娛自樂的形式,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娛樂形式慢慢被電視、 電影和網絡所代替。民間歌舞形式各具特色,有三五人的表演,也有一二十人的大規模表演 ,例如羌族的羊皮鼓舞就是幾十人的大型演出。這些民間歌舞不僅包含少數民族的文化特色 ,更是少數民族文化的一種傳承。可能同樣的樂曲,不同民族的歌舞形式會完全不同。收 集過程不僅是音樂形式的收集,對于演出形式的文字描述也要注意收集。
戲曲音樂單獨作為一大類。本地的說唱音樂,很多都是民間藝人或者老百姓喜聞樂 見的音樂形式,這種音樂多是通過民間師傅口傳心授來傳承,需要我們系統性地收集 ,甚至對民間音樂進行進一步的整理和補充。由于現在人們對民間文化遺產的保護和重視 ,很多媒體會對相關資源進行采集,充分利用媒體的資源,對少數民族特色 音樂 的完整收集有著積極的意義。
3.3 按照采集方式收集整理
按采集方式可以分為地區采風收集和對已有文獻、音樂的收集。地區采風收集主要靠記譜或 通過音頻、 視頻的方式將音樂收錄下來。由于現在演繹這種原始音樂的人越來越少,這種方式就顯得 必不可少了。而少數民族音樂文獻的其他類別,如集中反映當地人民斗爭、生 活、愛情的民間歌舞,包括民間歌舞所出自的民間故事以及具有一定史料價值的文學作品、 風土人情、地方性文學總集、選集和詩歌詞話、地方劇種的沿革、唱腔、服飾資料等,還有 流傳于人們口耳之間與音樂相關的典故、說唱、音樂戲曲資料,這些都是民族民間音樂收 集整理的范疇,可以通過地方志及地方圖書的途徑來搜集。
4 在收集整理中出現的問題
4.1 少數民族音樂內容難以整理、歸納
少數民族音樂形式多樣,樂器和音樂演繹方式多樣,這就要求工作人員在收集、整理少數民 族 民間音樂的時候要將音樂形式進行詳細地分類。在建設數據庫的時候,對音樂作品的檢索詞 詳細區分,以便能在最短時間搜集到最多的內容。仍然以羌族為例,在搜集關于羌族音樂文 獻資料時,我們發現很多文獻當中都會有一些和羌族音樂相關的內容,卻不成體系。如在《 中國少數民族樂器》當中收有羌族的樂器,可是只有一兩種;在《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音樂》 當 中會有羌族的一些譜例,但那也只是很少的一部分,需要把不同文獻當中所有的譜例收集完 整 ,包括在采風中收集到的譜例都歸在曲譜類;把其中涉及羌族音樂家、羌族音樂、羌族樂 器 的內容分類歸納,并在數據庫中加以體現。由于關于羌族音樂文獻的大類已經分好,小類就 可 以依靠檢索詞從數據庫中檢索出來了。
4.2 少數民族音樂資料繁雜
我們要主動到少數民族聚集的地方去,盡量完整地記錄少數民族音樂的原始形態;針對一些 靜態的地方文獻,結合信息化建設,依靠文獻信息資源和科學、多元、現代的數字化傳播手 段,將民間音樂整理成有效的數據庫。例如: 根據不同少數民族的特色,少數民族音樂資料可以先分為文字和音樂兩類,音樂類又可按 音樂形式進行分類,文字類可以按照年鑒類、工具書類等形式劃分。針對少數民族音樂資料 繁雜的情況,先劃幾大類,每一大類里面再分成若干小類,就能比較全面系統地將資料收集 完整。
4.3 少數民族音樂形式易變
民族民間音樂形式多樣,少數民族聚集地的分散又使其音樂形式有很大的隨機易 變 性。所謂“在什么山頭唱什么歌”,同樣調子的曲目,在不同場合所用的歌詞也會不同,曲 調會出現多個音樂變體,這就要求我們工作人員在搜集、整理過程中認真分辨。很多少數 民 族音樂具備功能音樂、儀式音樂的特征,很多情況下會出現音樂曲譜主曲調相同、多個分曲 譜變調的情況。例如羌族歌曲《送親調》就至少有3種曲調,其曲名調式相同而歌曲內容不 同; 而笛子獨奏曲《拜堂調》,曲名相同也由同一個人記譜,其曲調卻有2個。這些正是少數民 族音樂最有特色的地方,所以也就更需要我們把它搜集和整理清楚。
對少數民族音樂文獻特點加以了解,能更好地將各個少數民族的音樂文獻分門別類 的整理成一 個完整的體系。建立一個關于少數民族音樂的門戶網,不僅保護了我國特有的少數民族音樂 文化,而且能較大程度上充分發揮少數民族音樂文獻資源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 宋顯彪.西南地方音樂文獻的類型及研究意義[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08(4):7 5.
(一)建立民族文化特色數據庫
眾所周知,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有五十六個民族,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化,在社會主義文化環境中百花齊放。少數民族人口雖只占全國總人口的百分之十不到,但其分布廣、歷史悠遠的特點,使其富有亙古的生命力。每一個民族的文化魅力都令全世界人民神往。我國的民族地區公共圖書館文獻資源建設正是充分利用本土資源,吸收少數民族的特色文化,具有一定的民族和地域針對性。用長遠可持續的眼光來看,這有利于文化多樣性大環境的形成,則是民族的根。“民族地區文獻信息資源有其獨特的文化多樣性,這些資源不同形式的記載和傳承該民族地區各民族的文化多樣性,有物質的和非物質的;有紙質的和非紙質的;有動態的和非動態的;有物理的和非物理的;有數字的和非數字的;有網絡的和非網絡的;有音頻的和視頻的 ”。[1]在多年的建設過程中,各地區市縣級圖書館都搜集了大量價值珍貴的民族文化資源,例如地方縣志、家譜、藝術作品以及民間故事。這些記載著一個民族的生命之路,是血液與脊柱。有了這些,一個民族的身份感就永遠不會淡化,一個民族的生命力就能一直旺盛。通過多年努力,各個民族圖書館都在為此奮斗不止。
民族是多樣性的,民族地區圖書館的數據庫自然也是豐富,各有特色的。例如:“大理市圖書館以大理地區家譜、族譜資料為特色;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圖書館以彝族、回族文獻資料為特色;彌渡縣圖書館以地方民族音樂舞蹈文獻資料為特色”[2]。廣西壯族自治區圖書館的特色資源庫就包括廣西民國人物、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八桂詩詞等8個數據庫。每一個民族地區圖書館數據庫的文化特色的形成,都是民族之花更有力的再次綻放,是文化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一次成功實踐,是文化生命線的長久延續,這在民族地區文化建設,甚至在經濟與社會建設中,都起到了較大的積極作用。
(二)改善圖書館文獻利用率低的情況
圖書館數據庫即文獻的資源庫,是信心傳遞、交換的一個個集中點。為廣大民眾提供所需的知識、文獻,是每一個圖書館的職責,民族地區圖書館也毫不例外。但因為民族資料搜尋難,尤其是紙質材料還存在殘缺不全,需要辨認的情況。許多圖書館資料不齊,或者價值不大,這直接導致部分圖書館數據庫文獻利用率低的情況。在努力建設民族特色數據庫的過程中,特色的形成是需要一個個實實在在的民族史料、文獻一同塑造的。所以形成了特色的民族地區圖書館數據庫,自然有許多珍貴的史料資源,這無疑會吸引大量讀者的關注。
那么珍貴的民族文獻資料,費了大量人力物力使其完整重現,絕不是為了放在圖書館的資料室里,將其束之高閣。充分發揮文化的價值作用,會帶動社會全方面的發展。21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圖書館成為現代人周末愛去的場所之一,它也成為廣大興趣愛好者和各行專業人士,查找資料必不可少的地方。也就是說,我們把更多各民族珍貴的史料發掘并整理收集在我們的數據庫中,就會有更多需要他們的文化工作者、興趣愛好者來查閱、使用。我們因此會得到更大更廣的文化效應,得到最新的文化成果。這讓它們不再僅僅是數據庫里的資料,在使用的過程中,它們獲得了二次生命,甚至創造出新的生命,新的藝術品。
(三)圖書館數字化
從前的圖書館基本都是紙質書籍,現在數據庫的形成,為讀者利用文獻提供了很大便利。加快進行數字化圖書館建設,是21世紀圖書館的重要任務。“民族圖書館特色數據庫的建設是科技含量高、規模宏大的系統工程”,“標準化、規范化是建設特色數據庫的關鍵,也是因特網應用和發展的主線。所以,建設特色數據庫必須堅持數據格式的標準化原則。”[3]民族地區圖書館特色數據庫的建立,不僅打出文化招牌,還通過科學技術,克服少數民族地區經濟、交通困難導致的資料不便。建好了數據庫,還建出了特色。有了數據庫,讀者減去了一本本翻閱的麻煩,省去了許多無用功,可以通過檢索直接找到所需資料,也可通過閱讀電子版,減少對珍貴紙質史料的損傷。一直發展較滯后的一些民族地區圖書館,其特色文獻經過數字化后,可全面帶動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建設,是全民族的文化福音,是全人類讀者的幸事。
數字圖書館空間小卻容量大、工作時間長卻受損少,有效克服過去圖書館需要較大占地面積,較多人工管理,較長時間的查找等局限。通過數字化的手段,資源共享達到更進一步,尤其少數民族地區大多較偏遠,資源共享完成度較其他地方較落后,通過民族地區圖書館特色數據庫的建立,將大大改善這一局面。
二、民族地區圖書館特色數據庫建設的問題
(一)區域的不平衡發展
我國少數民族地區圖書館建設特色數據庫,大約是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開始的。改革開放以來,各地方各地區都迎來的發展的新機遇,但由于各個地方不同的實際情況,呈現了不同的發展態勢,有不同程度的經濟建設狀況,逐步形成東部地區經濟高于西部地區的特點。因此少數民族分布較集中的西部地區經費常出現不足的情況。加上民族特色數據庫建設本身的?y度,文獻史料搜集的困難,標準的不確定,特色定位的難度等,都使得民族地區圖書館數據庫的建設,雖較之前有了很大突破,但是相比東部沿海地區的數據庫建設,還是存在較大差距。我們要盡最大努力改善癥狀不平衡的狀況,意識到問題,面對問題,解決問題。
(二)當地工作動力不足
正如上文提及的民族地區經濟發展還有較大進步空間,生活在此的民眾更多的注意力在如何解決生活問題,被生活牽絆的民眾很難有閑暇的時光成為讀者,更難成為有方向性的專業讀者。供需關系未能成功有效的建立,沒能給予建設工作充分的動力,工作帶來更大難度,成果出來得緩慢。當地人才是最了解本地區民族文化特色的人,如果他們不關注,不投入激情,工作開展自然容易動力不足。所以我們應該改變他們的意識,圖書文化對當地經濟發展來說同樣是重要的話題,建立辦法總比困難多的信心,樹立沒條件創造條件的意志。
(三)開發力度不夠
數據庫的建立是為了提高資源利用率,有效開發文獻史料,但是西部地區數據庫管理還多是老辦法,許多珍貴的史料被當做鎮館之寶,但普通讀者卻一面難求,這直接導致最有價值的史料被埋藏在圖書館,這是史料的不幸。我們要打破這種保守的資源管理方式,走出去交流,建立共享與合作意識。各個民族地區圖書館其實能夠建立起許多文化聯系,多多進行交流對于數據庫的開發,各自民族特色的形成都是大大有好處的。以開放的心態多聽取不同想法,多參考其他民族地區圖書館的優秀示范,才是開發本民族資源的正確之道。
另外許多民族圖書館數據庫的建設形式較為單一,沒有把數字化功能充分運用起來,如圖像、視頻等許多便利途徑從未啟用。雖然已經建成數據庫,但數據庫中的資源量還是較少,不同數據庫之間還有?S多重復。整體就是框架已經建立,但在開發和完成度上仍亟待提高。
三、民族地區圖書館特色數據庫建設的前景
民族地區圖書館特色數據庫的建設前景一定是光明的,但我們也要面對道路的坎坷。我們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發揮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未來的前景中我們勢必要解決前一階段留下的問題,形成更大范圍的共享,一個個小資源庫,組合成區域的大資源庫。擁有專業的人才管理,讓我們的建設穩步發展。
(一)切實解決目前存在的問題
本文的第二大點已簡要歸納了目前建設中存在的最重要的幾個問題,能夠克服之前的不足,就是新的景象,就是在進步的前景。從內部來說,本身要建立足夠的信心,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意志力,從外部來說,我們要多給予西部民族地區圖書館數據庫建設的資金,不僅從物質上幫助他們,還要從技術上幫助他們,多引進專業人才,給予正確的建議和根據實際情況提出的積極方案。本地區的相關工作人員要做組織專業知識的學習活動,多到其他優秀地區學習交流,多總結多思考,結合本民族的實際情況,實行有本民族特色的管理方式。還要建立專題資源庫,豐富數據庫內容,克服數據庫文獻少的缺陷。
(二)形成民族圖書館特色數據庫區域聯盟
在不斷完善建設,不斷尋求創新的路上,民族圖書館特色數據庫的前景,在資源共享的主題下,運用整體思維,必然會出現區域聯盟。單個獨立的發展是有限的,區域的聯盟才能使弱變強,使強變更強。 目前,由于各民族地區圖書館條塊分割,地域隔離,獨立建設,造成了大量的數字化資源重復建設,加大了信息資源的利用成本。加入圖書館區域聯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館藏,解決經費不足的問題。我們要讓聯盟中的每一員都成為受益人,優勢互補,搭乘聯盟快車,奔向更美好的前景。我們可以看見民族地區圖書館特色數據庫開發的新高度,新深度,新階段。
(三)形成專業人才隊伍
隨著進步和完善的步伐,我們將逐步運用一批專業人才。擁有人才就像鮮花擁有沃土。加強西部教育工作的開展,與時俱進,培養與特色數據庫相匹配的人才。數據庫絕非純機器的工作,它仍需要人發揮主觀能動性,有了專業人才隊伍,就有了自我調整,自我創新的能力,才能充分發揮這一智能工具的價值。隨著學習的不斷加深,通過引進專業人才,培養工作人員,重點培養,發展較好的帶動發展較慢的,在日積月累的過程中,各地方的民族圖書館都會有自己的專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