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社會風俗習慣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傳承 保護 風俗文化 價值 重要性
一、阿育邁村情況
(一)阿育邁村的來歷
阿育邁村是一個海波800米的阿卡族村寨,距離清萊市64公里,距離皇太后縣城18公里。該村坐落在山脊的斜坡處,周圍覆蓋著茂密的森林,有紅豆杉、柚木等天然林。土壤肥沃,可種植玉米、咖啡等。離阿育邁村4公里的地方,有中學、醫療站,村里通水電,有手機信號。
阿育邁村的阿卡族是屬于黝倮阿卡支系,大部分村民信奉萬物有靈,因此有許多風俗是源自于萬物有靈的。從村子里的長者那里得知:本村建于1972年,最初有19戶人家來到這里建寨,這里不僅交通便利,而且資源豐富。一開始來到這里,村里要解決的首要問題就是“最瑪”的人選,因為舉行各種風俗儀式都需要“最瑪”的領導,且以后對本村風俗習慣的管理需要“最瑪”完成。所以,他們推選出地位和學識很高的一位巫醫擔任村子里的“最瑪”。
之后,在1982年泰國政府進入村寨來普查時,正式將這個村子命名為阿育邁村,且屬于清萊府皇太后縣管理。第一任村長叫做阿惹?培米亞,從那時候開始這個村就有村長處理對外事務,現在的村長已經40多歲了。
阿卡族在建寨的時候,最瑪的家是建在寨子的中心,這也是最瑪的權利被村中的人認可的象征。在村子的中心還有個大操場,可以供小孩娛樂玩耍,也是商量各種大小事務的場所及老老少少聊天的好去處。
(二)社會生活
現在,阿育邁村已從最初的19戶人家發展到現在的59戶人家,共有289人。其中,男性131人,女性158人;21歲-50歲年齡段的男性有67人,女性有86人。一般家庭最多2個孩子,由于經濟上的原因,使他們控制著家庭成員數。
村民們主要種植旱稻、玉米及飼養家畜。種植旱稻不僅是大部分阿卡族的主要職業,而且是與他們的風俗儀式息息相關的;至于種植玉米,主要是用來飼養雞、豬等家畜的,而這些家畜常常是用在各種風俗儀式和祭祖儀式中。除此之外,村民們也在離村子5、6公里的地方種些蔬菜供使用及飼養牲畜。因此,種植旱稻田是體現阿卡文化的一項事務,它與風俗儀式的產生相輔相成,豐富了阿卡社會內容。
自1989年政府實施引入電力、道路、水利、學校等公共事業的發展計劃,這些事業的引入是村民增加就業機會和阿卡族信仰改變的原因。雖然如此,村民的主要職業還是種植和養殖業,上述的那些職業還不能成為村民們收入的主要來源,一些消費的費用快速增長,無論是送孩子上學也好,還是蓋房也好,費用都上漲;還有重要的一點就是如冰箱、錄像機、摩托等一些電器的使用使得費用也增加,這就需要村民們增加收入,種植一些經濟作物,如:卷心菜、茄子和咖啡等。經濟作物的種植促進了當地農業的發展及最早一批商販的產生,商販也介入當地的農業生產中,例如:曾經種植玉米的一季能獲得收入大約1萬多元,但后來商販們壓低經濟作物的買賣價格,不久之后村民們都不種地了,外出打工,村里的年輕人學業結束后就到曼谷、佛統府、清邁府等地方打工,只有少部分人還留在村子里種地。阿卡族的生活方式正遭到來自金錢和資本體系的挑戰,村子里的很多家庭為了外出打工掙錢,都不能夠像以前一樣定期舉行風俗儀式,因為現在舉行儀式要花很多錢,為了支付日常生活費用和舉行儀式的開銷,年輕人都出去工作了,并把這項工作交給了老一輩。
綜上所述,種植旱稻和玉米不僅是阿育邁村民們的主要職業,而且是產生各種風俗儀式的主要職業。雖然幾乎每家人都種地,但阿卡族的年輕人不愿意種地,因為僅種地的收入不足以支付日常生活開銷,他們更愿意去大城市打工掙錢。
(三)教育情況
阿育邁村沒有小學和中學,只有幼兒園和教成年人學習中小學知識的夜校,孩子到了上學的年紀,就要去幾公里外的學校上課。家境好點的家庭可以騎車送孩子上學,而家庭困難的則只能走路去,在雨季來臨的時候,走路上學是一件非常麻煩的事情。現在,村里的孩子受過大學教育的只有2人,受過高中教育的有10人,受過初中教育的33人。可見,村里的年輕人受教育程度普遍都比較低。
(四)管理
在阿育邁村還存在傳統的社會風俗,親朋好友之間互相幫助扶持的體系,以及對最瑪的推崇。最瑪是村子里的各種風俗習慣得以實施的領導者,堅持本民族傳統的風俗習慣,并繼承阿卡先民們傳統的生活方式。
阿卡族遵照“阿卡章”的規定幸福地生活著,如果產生與村子格格不入的家庭,頭人就會讓他們搬出村去。現在,阿卡村寨的管理存在兩種形式:
第一種,通過選舉產生村長及村委會成員,還有一些自愿為村子事務找政府官員接洽的人員,這些人管理著村子里大大小小的事情。第二種,風俗儀式的管理者“最瑪”,以前的“最瑪”還管理村子里的行政事務,而現在他只負責風俗儀式等方面的事務,任期是一輩子。
二、阿育邁村阿卡族傳承和保護風俗文化的具體措施
阿卡族的每個支系通過學習傳承和保護本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但是隨著阿卡社會漸漸融入泰國這個信仰佛教文化的國度,阿卡族知道的很多生活方式不能融入現代生活中,使得他們的一些生活方式、風俗習慣正在消失。因此,搶救消失的風俗文化,使之能一直延續到阿卡族的子孫后代成為現在生活在泰國的阿卡族的重要工作。阿育邁村的阿卡族也同樣意識到了保護風俗文化對后代的重要性,他們從阿卡青少年的觀念意識、生活方式著手,為風俗習慣得以延續引導他們實施以下措施:
第一,自學。讓年輕一代人認識大自然,總結自己的實際經驗,同時學習一些阿卡的治病方法、草藥知識等;學習辨別好與壞,并能夠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二,從家族成員那里學習老一輩具有的知識。例如:阿卡族少年可以從自己的爸爸、媽媽、爺爺及奶奶那里學到一些生活的經驗、生活方式與手藝等。阿卡族的主要職業是種植和養殖家畜,通過老一輩的經驗,他們可以不必走彎路,增產增收。另外,阿卡族的刺繡也是比較有特點的工藝品,這也是通過老一輩的教授。
第三,從各種風俗儀式中吸取知識。他們要參加每個月村寨里舉行的各種風俗儀式,例如:春耕節儀式、耶苦扎節儀式、建寨儀式、婚嫁習俗中的各種儀式,等等。通過參加各種儀式,他們可以了解阿卡族先民們的生活方式,并能夠學習到舉行儀式的時間、地點及物品,這樣有助于他們掌握整個風俗儀式的過程,為其得以延續提供保障。
為了使年輕一代能學以所用,老一輩對他們的所學都有檢驗辦法,讓他們背誦和反復地念。這樣有助于他們記憶,記住了就能更好地理解并應用。
由于阿卡族的知識結構和認知與重要人士緊密相連,因此傳承和保護阿卡族文化需要加入一些科技手段。以前,阿卡族沒有文字可以用來記錄發生的事情,所以人就成了重要的記錄載體,各種風俗儀式都是通過人記住,一代傳一代。現在,傳承和保護出現的問題是阿卡青年一代不能夠真正明白和理解風俗文化的意義,就不能明白價值在哪里,他們不懂得風俗文化的價值,也就不能很好地踐行這些風俗文化儀式。老一輩們做了各種努力,而隨著越來越多的人融入大都市的生活中,像耕種、養殖等傳統農業已從原來的重要地位變成了現在的副業,而與這些農業生產活動相關的一些風俗習慣也隨之消失,這意味著風俗文化的消失。風俗文化的消失使阿卡族沒了本民族的特色,所以,了解阿卡族文化的重要性和價值對青年一代有很大幫助。
三、阿卡族文化對阿卡青少年的價值和重要性
在阿育邁村,風俗文化對阿卡青少年的價值和重要性表現如下:
第一,在工作方面的價值的主要體現是,種植業和養殖業是阿卡族的主要職業,也是風俗習慣產生的根源,更是阿卡社會文化產生之源。有了這些職業,隨之而產生的風俗也會一直存在,有助于本民族風俗文化的傳承和保護。
第二,語言方面,由于阿卡族先民們沒有自己的文字,因此風俗習慣及儀式就成為記錄阿卡族歷史和傳承阿卡族文化的載體,代代相傳。后來有了自己的文字,他們才通過歌曲、故事、諺語等記錄阿卡歷史和文化,且依舊根據風俗習慣舉行各式各樣的儀式。由此可見,風俗文化無論是在有文字時期還是沒文字時期都對阿卡族產生重要影響。
第三,社會關系方面,阿卡社會通過風俗習慣管理人們的行為規范,例如:在耶苦扎節舉行的第一天,男人是不用去“圣泉”舀水的,因為這是女人們的專屬工作。一些風俗中的禁忌規定著在節日開始的時候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祖輩相傳下來,因此年輕一代也照著這樣做。由此可見,風俗習慣是人們日常生活與人際關系的紐帶,規范人民的日常行為,對阿卡族青年來說有重要價值。又如:人生禮儀中的一些風俗教會阿卡族尊重長輩,有孝心,有同情心,并要與自然界和諧相處。
總之,風俗文化要傳承,還需要眾人的保護,特別是年輕一代。如果年輕的阿卡人不知道風俗文化的重要性和價值,那么不能很好地作為傳承者。
參考文獻:
[1]春潘?查穆尼第.青少年和現代藝術(泰語).曼谷:泰國商業發展出版社,1989.
[2]納塔柑?斯桑.文化媒介體系(泰語).曼谷:班納吉謝鼎出版社,1997.
【關鍵詞】聘禮;經濟壓力;社會風氣;人文風情
一、關于各地聘禮對社會風氣、人文風情影響現狀及原因分析
聘禮在男女心中地位提高。女性對于聘禮金額的在意程度導致聘禮金額不斷攀升,然而,當前的高額聘禮所引發的炫富攀比現象給大多數的男性造成壓力,只有部分男性會將這種壓力轉化為動力。幸運的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生活經驗的累計,女性在聘禮認識方面更加的理性,更加看重一個家庭而不是金錢。
社會、經濟因素的影響。如今房子似乎也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女性當成是結婚的一項前提,然而如今居高不下的房價也給男性們造成了巨大的壓力。并且經濟狀況也成為了人們考慮的另外一項重要指標。這在讓人們更加意識到社會的殘酷的同時也變得更加現實。雖然,經濟發展是一個重要原因,但是不可否認,浮夸的社會風氣和嚴重的攀比,炫富現象也是導致這一結果的直接原因。
相比于更現實的長輩們,年輕人依舊追求真情。在青年男女中多數人更加在乎的是感情而不是物質,并且他們中不少認為哪怕裸婚,未來依舊可以幸福地生活在一起。這是一個可喜的現象,至少青年一代未被殘酷的現實所打倒。然而隨著年齡段的增長,人們對于物質方面考慮的更多,也變得更加現實。雖然門當戶對的說法沒有像古代那樣嚴重,但門戶之見依然存在。
社會風氣亟待整頓,政府需要加強調控。對于如今這種聘金越來越高的現狀,多數人認為,這是由于浮夸的社會風氣和攀比虛榮心理造成的;當然不能否認,如今人們的生活條件好了也是一項重要原因。并且大多數的人也都認為這種風氣帶來的更多的是一種負面影響,會使社會上媚俗之風盛行。同時不難發現,其實人們心中更加希望出現的是一種實在是干,追求真情的社會風氣。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到社會風氣已經出現問題,整頓社會風氣已經成為一件刻不容緩的事。而政府也首當其沖,需要出臺相應政策來應對這種現狀,同時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貫徹落實社會風氣改革。
二、針對高額聘禮現狀的對策分析
(一)政府干預,進行調控
政府可以出面進行宏觀調控,出臺惠民政策,為一些適齡青年提供優惠政策,例如降低房價等措施,減輕民眾的經濟壓力。政府還可以頒布法令,將超過一定金額的聘禮征收稅收,以控制聘禮的不斷攀升所帶來的攀比炫富事件的發生。而且政府要做的心為民所系,法為民所制,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
(二)宣傳引導,改善風氣
組織宣傳勤儉節約,艱苦樸素的思想,積極引導人民群眾,提升國民素質,樹立正確價值觀的同時貫徹落實社會風氣改革。
(三)保持心態,量力而為
人們自身也必須有良好的心態,不要有盲目攀比,跟隨大眾的心理,要認清自己的條件,做出適合自己經濟能力和承受范圍的選擇。
三、結語
無論是經濟發展導致的聘禮金額上漲,還是盲目攀比炫富心理哄抬聘禮金額,最終都在無形之中加重了年輕人的經濟壓力,壓抑了他們的創造力和自主選擇的權利。人們在競相追逐聘禮的規格的同時,已然忽略了聘禮這一傳統風俗最初的意義。我國很多地區將訂婚時所下聘禮稱為“下茶”、“送茶”;把受聘禮稱為“受茶”、“吃茶”等。以茶為禮行聘的風俗興起于宋代。古代的人以三茶訂婚,茶為聘禮,如此簡單樸素,聘禮只是用于訂婚的風俗習慣,不同地區有不同的人文風情,而時下這些風俗被打破,聘禮逐步失去了原有的單純樸素。
雖然社會經濟在不斷發展,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吃飽穿暖已不再是人們的追求目標,人們開始學會如何享受生活,人性的慵懶與貪婪使得有些人希望走捷徑已到達富裕的生活,高額的聘禮雖然可以一時的裝飾臉面,但是學會腳踏實地,勤儉持家才是長遠之計。政府的正當干預和正確引導社會的價值取向也會對社會風氣的優化起到不小的作用。面對絡繹不絕的社會負能量,我們要有堅定的信念,選擇正確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杜絕盲從并且報以積極的態度享受生活。
【關鍵詞】漢英翻譯;文化空缺;產生原因;克服障礙;方法處理
0 引言
翻譯既是語言之間的轉換,更是文化之間的交流。語言是文化的符號和載體;語言直接反映文化現實;同時,語言又是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Claire Kramsch在其《語言和文化》一書中也將它們之間的關系描述為:Language expresses cultural reality. Language embodies cultural reality. Language symbolizes cultural reality.由此可見,在兩種語言――漢英翻譯過程中,必須注重文化這一因素。
然而,中國傳統文化的英譯工作是一項艱巨任務。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中的詞匯是文化信息的積淀,它反映一個民族的特征,語言的發展常常折射文化的變化,不僅包含著該民族的歷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蘊含著該民族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思維方式。
1 漢英翻譯中的文化空缺
下面就漢英翻譯中的文化空缺進行簡單的分類,并列舉恰當的例子。
1.1 按英漢兩種語言中是否有對應的詞語,可分為部分空缺和完全空缺
1.1.1 部分空缺, 即英漢兩種語言中能夠找到指示意義相同或相近的詞, 其文化內涵英漢兩種語言其中一方有“Yellow”在英語中除了是一個表示顏色的名詞外, 在美國俚語中含有膽小卑怯之意, 如a yellow dog( 卑鄙的人) , a yellow livered( 膽小鬼) ;而在漢語中, “黃色”在封建社會中是法定的尊色, 有崇高、尊嚴、輝煌的意思, 如黃袍、黃榜等。現代漢語中, 黃色又被賦予了不同的文化內涵, 有失敗( 如買賣黃了)和污穢、下流( 如黃色書刊、掃黃打非)的意思。
1.1.2 完全空缺, 即英漢兩種語言中根本找不到指示意義和文化內涵相同或相近的詞
例如:漢語中的“餃子”是一種在沸水中煮熟的半圓形的、有餡兒的面食。中國人逢年過節吃餃子是一種民俗文化, 是合家團圓的象征, 是對幸福生活的一種期盼, 有著深邃的文化內涵;英語中將餃子譯為“dumpling”,無論就其指示意義還是就其文化內涵來說, 都是難以對應。
1.2 英漢兩種語言中獨有說法的文化空缺
關于社會習俗、社會禮儀等等,英漢兩種語言各有一些獨有說法,算是例外,無法進行很細致的分類。
例如:“紅白喜事”――中國人把娶媳婦、賀生日稱為“紅喜”,把老人過世稱為“白事”。對于沒有接觸過我國文化的歐美人來說,對娶媳婦說成“紅喜”可以理解,英語就把喜慶日稱為“red―letter day”,但把上年紀人的去世也當成“喜事”,就另他們很困惑。與歐美文化相比,把死人稱作“白喜”是我國風俗習慣的個性。“紅白喜事”的通常英譯是:weddings and funerals,兩者的搭配,為西方人士所不解。
漢語中傳統美德“禮”、“義”、“ 仁”、“ 智”、“ 信” 這些詞語雖分被英語譯為“ceremony”“justice”“benevolence”“wisdom”“confidence”,但這些詞語都無法準確地表達漢語中相對應的那些文化內涵,這五個詞語是中國獨有的說法。
2 英漢翻譯中文化空缺原因分析和處理辦法
在簡單淺顯的了解英漢翻譯中文化空缺是什么以及其分類后,接下來著力淺析其原因,研究其源頭,便可想出對應的處理辦法。
2.1 文化空缺產生的原因
2.1.1 中英地理位置和生活環境的不同
漢英兩民族存在于不同的地理位置,有著不同的氣候環境、生存環境、生活習慣等等,所以同一詞語在英漢兩種語言中,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文化意義。漢語民族生活在亞洲東部的大陸上,以大陸性氣候為主,因此很多漢語詞匯都和農業、田地有關;而英國四面環海,以海洋性氣候為主,人民生活與海洋和船舶息息相關,因此英語中就存在大量與海洋有關的詞匯。例如,“揮金如土”(spend money like water);“a cold fish”(冷漠的人)等。
2.1.2 社會風俗文化習慣的不同
習俗指的是貫穿于日常社會生活中和交際活動中由民族風俗習慣形成的文化。習俗是文化最直接的反映。語言作為一個民族的文化的特殊組成部分,必然反映出該民族的習俗。英漢兩個民族之間有著迥異的社會生活習俗, 這些風俗習慣的差異常常使得英漢兩種語言間出大量的詞匯空缺現象。
2.1.3 人生觀、價值觀和思維方式不同
“言為心聲”,言語是意識的物質化。哲學中,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反作用于物質;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反映社會存在。中西方經濟發達水平不一致,社會基礎和上層建筑完全不在相同的水平。決定了西方國家更開放,中國相對保守,所以有歷史遺留下來的傳統。此外,英語重形合,漢語重意合;英語焦點視,漢語散點視;英語客體意識強,漢語主體意識強。
2.2 文化空缺的處理辦法
2.2.1 音譯加注釋法
音譯是不同文化交流中常見的一種方法,最適合解決詞語空缺問題。在翻譯實踐中,音譯效果比較好,也能像外來語一樣被人們所廣泛接受。隨著交流的日益頻繁,有些在西方文化里空缺的概念,隨著音譯而被認知和接受,成為英語里的外來詞。如“秀才,舉人,進士”等。對于一些文化完全空缺詞語,宜采用音譯法或音譯加注釋法。
例如:(1)炕 kang;太極taichi;風水fengshui;圍棋weiqi;餃子 jiaozi;愛國嫂 Mrs Aiguo;秀才:x iucai; 白話文:baihua;狗不理包子goubuli baozi;
(2)“氣功”:In many parts of China practice, the breathing exercises called Qigong individually or in groups in the early morning or at dusk通過加注釋來彌補英漢兩種語言文化上的空缺
2.2.2 直譯
直譯是中國傳統文化英譯常見的一種方法,包括兩層意思,逐字翻譯(word-for-word translation)和按照字面意思翻譯(literal translation)。
例如:(1)“八股文”:eight-part essay“春節”:spring festival“龍舟”:dragon-boat
(2)“北京烤鴨”:Beijing roast duck“希望工程”:Hope Project“一國兩制”:One country, two systems
2.2.3 意譯
意譯就是按詞語所表達的內在意思來進行翻譯,也就是和直譯相對的“Free translation”。意譯舍棄了詞語的語言形式和字面意義,著眼于傳達詞語的文化信息。
3 結語
綜上,簡單的解析“漢英翻譯中的文化空缺現象”,按照“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這一思路深入細致剖析,并列舉具有說服力的句子加以證明自己的論點,其別引用田傳茂等知名教授的一些看法,使其更深入透徹。
綜上所述得出結論,文化空缺現象對于翻譯研究具有重大意義。作為文化交流的使者,對于那些造成譯文讀者意義(下轉第313頁)(上接第155頁)真空的文化空缺,譯者有義務有責任采取必要而又恰當的方式來解決。從另一方面講,譯者的翻譯活動也是一種交際行為,與原作者的交際對象不同,他的交際對象是目標文化的讀者。因此,譯者一方面要能洞悉原文的文化空缺,另一方面,還要對自己的意向讀者的知識結構做出正確的判斷,合理地來選擇翻譯手段。
【參考文獻】
[1]蔣冰清.英漢文化空缺詞匯現象及翻譯策略[J].婁底師專學報,2003.
[關鍵詞]《西京雜記》;史學價值;風俗價值
[DOI]10.13939/ki.zgsc.2016.35.246
《西京雜記》自問世以來就受到諸多學者的關注,被各類書目廣泛引用。紀昀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寫到:“其中所述,雖多為小說家言,而摭采繁富,取材不竭。李善注《文選》,徐堅作《初學記》已引其文,杜甫詩用事嚴謹,亦多采其語,詞人沿用數百年,久成故實,固有不可遽廢者焉。”[ZW(]紀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M]. 北京:中華書局,1965:1182.[ZW)]據統計,《四庫全書》的正文、注釋涉及到《西京雜記》的地方共有5000多處,其中絕大部分都是對《西京雜記》某些內容的轉引。此外,《太平御覽》中引用約90余處,《太平廣記》引用約30余處。由此可見《西京雜記》對后世影響較大,后世之人對此書的認可程度較高,這充分說明此書具有極其獨特的價值。
1 《西京雜記》作者與成書
宋人黃伯思《東觀余論》卷下《跋〈西京雜記〉后》云:“此書中事,皆劉歆所記,葛稚川采之,以補班史之缺耳。其稱余者,皆歆本語。”明孔天胤《西京雜記序》謂:“本敘謂是劉歆所編錄,歆多聞博綜,故所述經奇。”[ZW(]向新陽,劉克任.西京雜記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280.[ZW)]此亦認可作者劉歆說。清人盧文《新雕〈西經雜記〉緣起》云:“余則以此漢人所記無疑也。《說苑》《新序》,其書皆在劉歆前,向校而傳之,后人因名二書為劉向著。今此書之果出于歆,別無可考,即當以葛洪之言為據。”[ZW(]向新陽,劉克任.西京雜記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283.[ZW)]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卷十七條分縷析,考證為葛洪所作。寧稼雨《中國志人小說史》認為,《雜記》先后經過劉歆、葛洪和蕭賁三人的參與,而在葛洪手中成書。[ZW(]寧稼雨.中國志人小說史[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1:32.[ZW)]另外,日人小南一郎認為:“《西京雜記》與葛洪集團的諸作品一樣,應認為是與葛氏道的后裔有關聯并是在南北朝時期于江南編纂的。這恐怕是現在最有可能成立的結論。”[ZW(]小南一郎.中國的神話傳說與古小說[M].孫昌武,譯.北京:中華書局,2006:181.[ZW)]魯迅對《雜記》有較高的評價,說:“若論文學,則此在古小說中,固亦意緒秀異,文筆可觀者也。”[ZW(]魯迅.中國小說史略[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25.[ZW)]這是《雜記》在藝術上取得的突出成就。在漢代小說史上,《雜記》脫去了此前《新序》《說苑》“正紀綱,迪教化”[ZW(]永,等.四庫全書簡明目錄(卷九子部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ZW)]以及此后《風俗通義》“辯風正俗”[ZW(]應劭.風俗通義序[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0.[ZW)]的功利色彩,內容清新,是一個藝術的高峰,標志著軼事小說開始走向成熟。《雜記》對后來軼事小說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陳文新先生將其概括為三個方面:一是以西漢為限斷代取材,開了后世專題性軼事小說的先河;二是多記瑣事,意緒秀異,與正史的區別較為明顯;三是敘事多截取片斷(人生中看來無關宏旨而實在趣味盎然的某一片斷、瑣事),與首尾完整的史家傳記體有別。[ZW(]陳文新.文言小說審美發展史[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175-176.[ZW)]
2 《西京雜記》補史之功
《史記》和《漢書》作為正史著作,在記載一些史事時敘述較為簡潔,或一筆帶過,或刪繁就簡。通過與《史記》《漢書》的比較,發現《西京雜記》中記載的很多內容或不見于其中,或較之更為全面詳細。筆者認為,《西京雜記》中保存的人物事跡、歷史事件、典章制度等方面的材料,可以彌補《史記》《漢書》中記載的不足。
關于佞臣董賢,《漢書?佞幸傳》中記載了漢哀帝對其十分寵幸,為他在北闕下蓋了一幢大宅第,“詔將作大匠為賢起大第北闕下,重殿洞門,木土之功窮極技巧,柱檻衣以綈錦。”[ZW(]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3733.[ZW)]至于這幢大宅第的規模,《漢書》中并沒有具體的描述。《西京雜記》“董賢寵遇過盛”條卻對其有較為全面的描述:“哀帝為董賢起大第于北闕下,重五殿,洞六門,柱璧皆畫云氣華,山靈水怪,或衣以綈錦,或飾以金玉。南門三重,署曰南中門,南上門、南便門。東西各三門,隨方面題署,亦如之。樓閣臺榭,轉相連注,山池玩好,窮盡雕麗。”從院落的建筑層次,到大門的具體設置、數量和題名,再到裝飾用料,等等,較之《漢書》中的記載更為詳細和完整。據顏師古《漢書?佞幸傳》注,這些建筑“皆僭天子之制度者也”[ZW(]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3734.[ZW)]。《西京雜記》更為全面地反映了漢哀帝對董賢的寵幸,使董賢這一佞臣形象更為豐滿。
公孫弘在歷史上是一位比較有名的布衣儒相,《史記》和《漢書》記載的多是其功績,對于他的矯揉造作、沽名釣譽,《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中描寫得非常簡略,只是借用了汲黯對其的評價,“汲黯曰:‘弘位在三公,奉祿甚多。然為布被,此詐也。’……夫以三公為布被,誠飾詐欲以釣名。”[ZW(]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2951.[ZW)]認為公孫弘故作節儉是為了沽名釣譽。《漢書?卜式嚎澩》與《史記》中的記載略同。《西京雜記》“公孫弘粟飯布被”條則通過公孫弘的故人高賀之口,記述了“公孫弘內服貂蟬,外衣麻,內廚五鼎,外膳一肴”的行為,把公孫弘的偽善性格表現得淋漓盡致,為全面評價公孫弘提供了較為詳細的研究資料。同時公孫弘養賢之舉在《史記》和《漢書》中的記載亦較為簡單,只是提到了“弘自見為舉首,起徒步,數年至宰相封侯,于是起客館,開東閣以延賢人,與參謀議。”[ZW(]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2621.[ZW)]《西京雜記》“三館待賓”一條中公孫弘則把各類賢士按照其才能大小分為三等,以欽賢館、翹材館和接士館分別對待,記載得非常詳細有秩序,從而豐富了《史記》《漢書》中關于公孫弘這一人物形象的描述,彌補了其在記載公孫弘行為上的不足之處。
關于“飛將軍”李廣,《史記》和《漢書》皆記述了他于所居各郡及右北平、終南山射獵之事,《西京雜記》“金石感偏”條所述冥山射虎一事卻無記載。《漢書?景十三王傳》敘述廣川王寵幸昭信,誅殺王昭平、王地余及從婢三人,后昭信因夢見昭平向廣川王告狀,唆使廣川王掘墓出尸,并將其尸體燒成灰[ZW(]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2428.[ZW)]。《西京雜記》“廣川王發古冢”條記載了廣川王愛好盜墓,“好聚無賴少年,游獵畢弋無度,國內冢藏,一皆發掘。”同時把墓葬中寶貴的隨葬品據為己有。《西京雜記》的記載不僅使廣川王的形象更為豐滿,從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西漢時期的盜墓風氣。
《西京雜記》“五侯進王”條曰:“梁孝王入朝,與上為家人之宴,乃問王諸子,王頓首謝曰:‘有五男。’即拜為列侯,賜與衣裳器服。王薨,又分梁國為五,進五侯皆為王。”《史記?梁孝王世家》只記載“立孝王男五人為王”[ZW(]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2086.[ZW)],未言有五子拜侯一事。根據當時的情況推測,這也是可信的。至于拜五子為侯,是為“五侯進王”作準備,這也從另一方面反映了西漢時期采取的推恩令,把分封國分封成若干小國,是為了削弱藩國勢力,加強中央集權的統治。《漢書?朱云傳》記載了朱云與五鹿充宗辯論《易》理的經過,在他的學生中只提到了嚴望、嚴元等,卻沒有惠莊。《西京雜記》“惠生嘆息”條則記述了長安儒生惠莊拜朱云為師,被朱云問倒的事情,“云與言,莊不能對,逡巡而去。”豐富了《漢書》對此事的記載。
3 《西京雜記》風俗價值
風俗在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西漢時期的賈山在《至言》中指出:“風行俗成,萬世之基定。”[ZW(]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2336.[ZW)]風俗是人們在長期生活中逐漸形成的一種社會日常生活的常規化行為,它有著特殊的文化意蘊和豐富內容,最能反映出中華民族傳統的價值觀念、民俗心理和文化精神,可謂是不同歷史時期社會生活與民情的寫照,也正是因為這些風俗從而構成了中國文化不同于其他異質文化的標志性特征。風俗的內容豐富廣泛,包括節令、服飾、飲食、居住、婚姻、喪葬、娛樂習俗等許多方面,《西京雜記》就記錄了西漢時期的許多風俗習慣。
如《西京雜記》 “八月飲酎”條記載了體現漢代宗廟祭祀的習俗;“止雨如禱雨”、“玉魚動蕩”中的祈雨習俗;“陵寢風簾”中的居住習俗;“飛燕昭儀贈遺之侈”中的服飾習俗;“五日子欲不舉”、“霍妻雙生”中的生育習俗;“送葬用珠襦玉匣” 中的喪葬習俗;“年少未可冠婚”中的婚姻習俗;“旌旗飛天墜井”。《西京雜記》是最早記錄七夕節時婦女乞巧的風俗習慣的。
七夕,是指舊歷七月七日這一天,又名乞巧節、鵲橋會、雙七節等,是我國女性在農歷七月七日所過的傳統節日。七夕節最早來源于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神話故事,據古文獻與民俗資料分析,這一愛情傳說最遲出現在戰國后期,隨著牛郎織女神話、傳說的傳播,一個以七夕為節期,以織女為祈祭對象的節日便產生了。在牛郎織女的故事中,織女每年一度降蒞下界,沐浴于漢川之中,漢初《淮南子萬畢術》中云:“烏鵲填河而渡織女”[ZW(]劉安,等.淮南子全譯[M].許匡一,譯注.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3:1271。[ZW)]。因此,早期型的七夕節的慶典活動和節日風俗,應與織女本身的神性有關,主要是以模擬織女降蒞水濱和祈求愛情為兩大構成因子。“早期型的七夕節并不以乞巧為主體性活動。”[ZW(]張君.神秘的節俗――傳統節日禮俗、禁忌研究[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4:144.[ZW)]《西京雜記》中記載七夕節風俗在西漢時期主要有“穿七孔針”,“臨百子池,作于闐樂”,“相連綬”等活動,體現了乞巧、祈育、祈求婚姻美滿等方面內容。在這里“乞巧”活動首次出現在七夕節中,說明七夕節“乞巧”之俗主要產生于漢代,“漢代的七夕節已偏重于向織女乞巧”。[ZW(]張君.神秘的節俗――傳統節日禮俗、禁忌研究[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4:144.[ZW)]
《西京雜記》補充記載了重陽節“食蓬餌”的風俗習慣。重陽節,古人認為“九”為陽數,這一天日月都為九,故有此稱,也稱“九月九”、“重九”等。重陽節起源甚早,據文獻記載,早在戰國時代重陽節時民間就有登高、飲酒的風俗。在《西京雜記》中記載,重陽節這一天活動主要有“佩茱萸,食蓬餌,飲酒”。古代風俗九月九佩帶茱萸是為了避邪,《太平御覽?三二》和《藝文類聚?四》皆引晉周處《風土記》“九月九律中無射而數九,俗于此日以茱萸房以插頭,言辟惡氣而御初寒。”[ZW(]李P,等.太平御覽[M].北京:中華書局,1960:153.[ZW)]酒則可以驅邪避禍及延年益壽。由此可以看出《西京雜記》在保存了之前“佩茱萸”、“飲酒”的避邪習俗中,補充記載了重陽節“食蓬餌”的風俗習慣。關于“蓬餌”,是“以蓬蒿(即茼蒿)制作成的餅子”[ZW(]西京雜記校注[M].向新陽,劉克任,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142.[ZW)],考查《漢族風俗史》和《中國風俗通史》中的相關記載,《西京雜記》最早提到了這一點,在一定程度上補充完善了重陽節習俗活動的記載。
一、中西文化在餐桌禮儀上的差異
中國人習慣用筷子,西方人習慣用刀叉;中國人喜歡聚餐,西方人則偏愛分餐制;中國人樂于勸酒敬酒,西方人比較隨人意,種種餐桌上的差別方式,是在中西方不同社會文化發展的過程中形成的, 同時又是文化差異性的集中反映。中國人喜歡聚餐共食,在中國人心目中“獨食難肥,共食才能汲取營養;獨食無味,共食才會其樂無窮。”目的是為了加強人情往來,群體聯系。中餐桌上的熱鬧氣氛與西餐的雅靜形成了鮮明的反差。主人宴請客人往往為了表現熱情好客,鋪張排場,在餐桌上還頻頻給客人布菜夾菜。客人們一上桌,便滔滔不絕,談天說地,勸酒敬煙,甚至吆喝劃拳,現階段的這種風潮有悖于傳統儒家文化“食不語,寢不言”的教誨,已遠超出文明的界限。
二、中西文化在顏色上的差異
在顏色的自然屬性方面,不同國家,不同民族都有著相同的認識,但是在其象征含義及社會屬性方面,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認識就大不相同了,只有充分掌握顏色在不同民族中的社會屬性才能進行更好的跨民族交流。在中西文化中都有著用不同顏色的服飾來象征身份高低的歷史,但象征形式卻不盡相同,在中國歷史中,黃色象征王位,代表著最尊貴的身份,而在西方歷史中,紫色則是最高地位的象征,再如,我國清朝時期就有文獻規定只有皇室的建筑才可以使用黃色,郡王親王的陵墓只能使用綠色或者紫色,這與西方歷史有著很大的差異。
三、中西文化在稱謂上的差異
在社會文化中, 稱謂語是常用的言語. 漢語里, 稱謂語多而復雜, 可謂形形; 而在英語里,稱謂語相對簡單. 造成這種反差的原因是漢英民族的文化差異. 中國經歷了漫長的封建社會時代,封建憲法思想和倫理觀念對漢語的一向很大; 英國較早地進入了資本主義社會, 資本主義民主和法制思想對英語的影響巨大。法制思想對英語稱謂有著很大的影響, 例如英語里對姻親的稱謂都用到 - in- law的結構. 如夫妻雙方都稱對方的父親為 father- in - law, 稱對方的母親為mo ther- in- law , 稱對方的兄弟為brother- in- law , 稱對方的姐妹為sister- in - law ,等等, 在這里強調的是一種法律關系, 而不是宗法觀念下的親戚關系. 擬親屬稱謂法在中國十分常見. 中國的小孩從小就被父母教育如何稱呼他人: 稱呼和自己的父母年齡相仿的為 叔叔、阿姨,和自己的姐姐哥哥年齡相仿的為“哥哥”、“姐姐”,和自己的爺爺奶奶年齡相仿的為“爺爺”、“奶奶”等. 如果知道被稱呼人的姓氏還要在稱謂前加上姓氏 比如說, 小紅的父親有一姓王的男性朋友, 小紅就稱他為“王叔叔”.再比如說;小紅想去幫一位素不相識的老太太提行李, 他會對老太太說: “奶奶”讓我來幫你吧! 在說英語的國家就不存在所謂的擬稱謂系統.
四、中西文化在習語風俗上的差異
風俗習慣是一個民族在長期歲月中逐漸形成的文化意識的反映和表現"由于受民族心理狀態的支 民族風俗是豐富多彩的"它構成了習語豐富的底蘊"是習語賴以滋生并獲得頑強生命力的深厚土壤"許多習語就出自民俗漢語習語。漢語習語’小菜一碟a piece of cake一塊蛋糕"都表示一件事情很容易.在這種意義中漢語的小菜"與英語的蛋糕"都含有容易或輕松愉快"的意思。兩個民族對同一思想的表達采用的形式完全不同。這與兩國的飲食習慣有關系,蛋糕是英國飲食文化中非常常見的一種食品。英國人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食用。所以他們就用“a piece of cake”表示一件容易做的事情. 在中國蛋糕是近百年才出現在中國人的生活中是一種比較高端的食品.一般只有在殊情況下才能吃到。而小菜一直在中國人的生活中有重要地位吃一碟小菜對中國人來說易如反掌。因此我們常用“小菜一碟”來形容一件事情很容易。正是由于這種飲食風俗習慣的不同漢英習語在表達同一種源于飲食文化的意義時采用完全不同的形式。
五、結論
在英語教學中,應將中西方文化差異進行對比學習,并及時總結歸納。可以分別把中西文化差異、價值觀、社會風俗習慣、思維方式、生活方式、日常用語、英語習語等方面的差異作為教學中的話題,和學生一起進行比較、討論。英語教學不僅要教授學生語言知識,而且應把語言知識的學習和訓練放在文化背景中進行。在英語教學中,英語教師要教授語言與文化的內涵,提高學生的文化感受能力,同時還應在遵循文化教育原則的前提下,以多樣的教學方式和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把文化教育貫穿到整個英語教學之中,使語言教學與文化教育緊密結合起來,實現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知識的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易中天.餐桌上的文化[J].文匯報?筆會,2010.12- 14.
2.黃中軍.淺談中西文化中顏色使用的差異[J].北京宣武紅旗業余大學學報,2000.4.
關鍵詞:初中學生;英語閱讀;閱讀興趣;閱讀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5)08-0141-01
英語閱讀能力是初中英語教學中極為重要的部分。培養英語閱讀能力,為將來看英語文章,獲取最新有用的信息,滿足工作生活的需要。可見,閱讀能力的培養是整個中學階段教學的重點。況且,他們都是二十一世紀的主力軍,無論他們今后做什么,他們都會接觸英語,都會運用英語,都會走在與世界接軌的大道上。而進行大量的英語閱讀是理解和吸收書面信息的主要途徑,閱讀有助于擴大詞匯量,豐富語言知識,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為了培養和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英語閱讀方法,提高閱讀能力。
1.利用課外讀物來幫助學生提高閱讀興趣,培養閱讀能力
在英語教學中,僅以課文為材料來提高閱讀能力是有限的,加上現行的課文教學篇目少,且閱讀課教學擔負著語言知識教學的任務,課文生詞較多,不適用于流暢閱讀的訓練。那么, 我們必須要求學生多閱讀課外讀物 ,用來彌補課本上面閱讀教材的不足。因此教師應幫他們精心選擇課外閱讀材料,如名人軼事、歷史故事、民間故事、幽默小品、日常生活、科普文章等思想性強、趣味性強的閱讀材料。這樣,讓他們從較短的讀物開始,逐漸過渡到較長的文章,從較容易的讀物開始逐漸過渡到難度較大的文章。日復一日,每天堅持閱讀,他們的閱讀興趣自然就會得以提高,閱讀能力也就自然增強。不管他們是技能班的學生還是高考班的學生,只要持之以恒,廣泛的閱讀,就有利于他們擴大詞匯量、豐富語言知識、開闊視野、開拓思路,更有利于他們了解英、美等國的文化背景,社會風俗習慣及英語特有的語言表達方式,從而提高閱讀能力。
2.幫助學生找到良好的閱讀方法,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從而提高閱讀速度
2.1開始閱讀時,應通讀全文。
2.2遇到生單詞,如果不影響理解,就跳過去;如果遇到重要的生詞,確實需要明確意思,可采取猜測的方法,而忌頻繁查字典,否則會中斷思維,影響對通篇文章的理解。猜測詞義的方法:根據文章的上下文進行猜測;如句子I usually read books and do my writing assignments.中為"指定給某人的作業或任務"。根據構詞法來進行猜測。構詞法常有派生法,合成法和轉換法。派生法是一個單詞通過加不同的前綴,后綴,轉換成不同的單詞,如possible與,impossible;careful與careless;honest與dishonest。合成法是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不同的詞合到一起,構成一個新詞。如:sand和storm,合成sandstorm,可以猜出意思為沙塵暴。還有一種詞的轉換,就是詞形不變,詞性變了,詞義也有了相應的變化。如square,作為形容詞是"正方形的,平方的",作為名詞是"正方形,廣場"。通過不斷的實踐積累,有助于猜詞能力的提高。
2.3句意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劃出來,不要停頓,堅持將文章讀下去,培養語感。
2.4泛讀完全文之后,瀏覽文后所給的題目,然后帶著這些問題,再精讀文章。閱讀過程中,重點留意與題目有關的細節問題。這樣有助于抓住問題的關鍵,從而提高答題的速度和準確率。
2.5擴大學生英語詞匯量。眾所周知,我們在進行閱讀時,最令人頭痛的就是詞匯。閱讀能力的提高,詞匯量是關鍵,沒有相當量的英語詞匯,閱讀英語是無法進行的。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我們幫助學生擴大詞匯。
3.選擇合適的閱讀材料
3.1要培養學生閱讀興趣,選擇閱讀材料很重要。在初中教學中,我指導學生選擇難度適當,有趣的閱讀材料。難度適當有兩個好處:一是容易提高進度,二是容易培養興趣。難度較大,學生讀起來費勁、費時,易于半途而廢,信心減退了,興趣也就隨之減弱。難度過低,學生讀起來雖不費勁,但不能提高閱讀能力,收不到令人滿意的效果。同一個班的學生的英語水平相差很大,因此我根據學生的不同水平,為他們選擇難易不同的讀物,這樣,全班學生的閱讀水平才能夠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提高,他們對閱讀才有興趣。材料內容應該多樣化,故事、寓言、英雄人物傳記,淺易的科幻故事、歷史、地理知識,英語國家的風俗習慣、學生生活等,都是中學生喜歡的題材。這類閱讀材料,不僅能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激發學生興趣,還能豐富他們的知識。總之,閱讀材料的選擇要從學生知識水平出發,從學生興趣出發,盡可能使學生接觸到豐富多樣的語言知識,培養學生閱讀興趣,拓展他們各方面知識。
3.2介紹文章的有關知識。由于英語國家所處的生態、物質、社會、及宗教環境不同,因而產生了不同的語言習慣、社會文化、風土人情等因素。如果學生在閱讀中用中文的方式理解,就可能得出不正確的結論。為了使學生能夠很好地理解閱讀材料的內容,教師應當向學生介紹文章的背景知識,以及所學語言國家的社會文化知識和風俗習慣。有時學生能夠理解材料的表面意義,卻不能理解文章的真正意義,原因之一就是學生對所學語言國家的風俗習慣和文化背景缺乏必要的了解。教師應當在閱讀前,結合閱讀材料給學生介紹有關的知識,減少他們理解文章的困難,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要培養初中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單靠課本教學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擴大課外閱讀量,加大信息輸入。通過閱讀,學生不斷獲取信息;通過閱讀體驗,不斷提高閱讀能力、水平,從而達到能靈活運用語言的目的。
總之,我在這幾年的教學過程中,自始自終運用這些閱讀方法,對學生進行幫助、誘導,并用實例對他們進行針對性的教學,漸漸地我發現很多學生已取得了很明顯的效果。當然,并非所有的學生都有這樣明顯的效果,"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非一日之功能奏效。因此,在探索如何培養和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過程中,我們要不斷地學習,吸收英語教學理論,鉆研教材,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改進和完善閱讀課教學,并引導學生真正參與到閱讀實踐中去,使學生獲得獨立的閱讀能力,只有堅持不懈地努力,才能收到滿意的效果。
參考文獻:
[1]《中學外語教與學》中國人民大學2007年 1-12期《讀寫天地》《 中學外語教學》2008年1-5期
關鍵詞:陜西 電視劇 三秦 地域文化 關系
一、地域文化對人、對藝術的重要影響
地域文化或稱區域文化、地方文化,是指“在同一地域生活的人們在漫長的歷史中,在不斷的物質和精神的生產實踐中逐漸形成的具有地域特色的獨特的文化傳統和文化體系。”地域文化的形成有其必然性,正如李慕寒、沈守兵在《試論中國地域文化的地理特征》中所言。其“產生、發展受著地理環境的影響,不同地區居住的不同民族在生產方式、生活習俗、心理特征、民族傳統、社會組織形態等物質和精神方面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差異,從而形成具有鮮明地理特征的地域文化”。可以說“沒有抽象的無地域的歷史和民族,任何民俗文化的歷史性、民族性都是附麗于地域而形成的,都是因地域的差別而彰顯其特點的。近些年來形成研究熱點的三秦文化、三晉文化、中原文化、荊楚文化、江南文化、嶺南文化等,無不與地域發生這樣那樣的緊密關聯。并因其不同的地域特色而引起人們的廣泛興趣。”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人杰地靈”,“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情”等俗語,意思都是說,不同的環境會造就不同的人。會產生不同的社會風俗、生活習慣等,其實質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地域文化對人的重要影響。地域文化對人的影響,古今中外的人們對此也早有關注。近兩千年前的《漢·地理志》中說,“凡民
函五常之性,而其剛柔緩急,音聲不同,系水土之風氣:好惡取舍,動靜之常,隨君上之。”意思是說,人的性格、行為、觀念等,取決于水土之風氣和王侯的引導,也就是自然環境和社會結構。在很多的文章典籍中也有這樣相關的論述,如《管子·水地篇》中所說的,“齊之水道躁而復故民貪粗而好勇,楚之水淖弱而清則其民輕剽而賊”;《鄒縣志》中所說的,“鄒人東近沂泗,多質實;南近滕魚,多豪俠;西近濟寧,多浮華;北近滋曲。多儉嗇”;《陵縣志·序》也說,“平原故址,其地無高山危巒,其野少荊棘叢雜。馬頰高津,經流直下,無委蛇旁分之勢。故其人情亦平坦質實,機智不生。北近燕而不善悲歌:南近齊而不善蔣詐,民醇俗茂,悃幅無華。”說的都是地理環境對人的性格、民風、民俗的重要影響。
地域文化對人有重要的影響,而人正是藝術的中心,所以地域文化對藝術的影響,是必然的。德國古典哲學家黑格爾有句名言,“藝術的中心是人”;匈牙利著名哲學家、美學家和文藝理論家盧卡契也說,“藝術的對象是人的世界,它所表現的是與人相關的本質,是它的精神和它的外化。”19世紀的法國史學家兼批評家丹納在《藝術哲學》中對此也有系統的闡述。他有一個很著名的論斷,在他看來。“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性質面貌都取決于種族、環境和時代這三大因素”。就環境而言,他說,“的確,有一種‘精神的’氣候,就是風俗習慣與時代精神和自然界的氣候起著同樣的作用。”“不管在復雜的還是簡單的情形之下,總是環境,就是風俗習慣與時代精神,決定藝術的種類。環境只接受同它一致的品種而淘汰其余的品種:環境用重重障礙和不斷的攻擊,阻止別的品種的發生。”“偉大的藝術和它的環境同時出現,絕非偶然的巧合,而的確是環境的醞釀、發展、成熟、腐化、瓦解,通過人事的擾攘動蕩,通過個人的獨創與無法逆料的表現,決定藝術的醞釀、發展、成熟、腐化、瓦解。環境把藝術帶來或帶走,有如溫度下降的程度決定露水的有無,有如陽光的強弱的程度決定植物的青翠或憔悴。……因此。我們可以肯定的說,要同樣的藝術在世界上重新出現。除非時代的潮流再來建立一個同樣的環境。”顯而易見,丹納所言的“環境”包括了自然環境(地理、氣候等)和社會環境(風俗習慣、時代精神、社會結構等)。這里“環境”的實質就是地域文化。毋庸諱言,對于電視劇藝術而言,同樣受到地域文化的影響,在陜西電視劇創作與發展的過程中,已經表現得非常明顯。
二、陜西地域文化——三秦文化的特征
陜西簡稱陜或秦。“陜”指陜陌,在今河南省陜縣西南。西周初期,周、召二公分陜而治,陜以東,周公治之,陜以西,召公治之。此后,人們就把陜陌以西稱為陜西,簡稱“陜”。“秦”源于春秋戰國時期,秦國的轄
區主要在這一帶。人們又稱陜西為“三秦”,一般是從陜西的地理特征分為關中、陜北、陜南三個自然區域來理解的。“三秦”得名源于項羽分封諸侯,讓秦的三個降將分治秦之故地:章邯為雍王,領有咸陽以西;司馬欣為塞王,領有咸陽以東:董翳為翟王,領有陜陌以西。“三秦”即由此得名。
關鍵詞:英語聽力 中高職生 文化
隨著國際交流的日漸頻繁,英語聽力的重要性顯得尤為突出。在我國英語教學中,由于種種條件的限制,英語聽力教學方面還相對薄弱,效果不太好,學生的聽力水平亟待提高。我院中高職生英語基礎相對較薄弱,聽力的提高顯得尤為重要,為此筆者根據幾年的實踐經驗,提出了一些措施,期望對英語聽力教學水平的提高有所幫助。
1 制約聽力提高的因素
1.1 忽視聽力的重要性
語言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工具,然而在我國,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普遍存在聽說能力嚴重低于讀寫能力,很多人都是“啞巴英語”,與外界溝通的聽說能力極差。聽力是人們語言交際能力的重要方面,是學習語言的重要途徑。聽的過程是捕捉、理解信息的過程,是聽者運用記憶中的知識和經驗對語言信息進行判斷和推理的過程。而我院的學生聽力方面極其薄弱,中高職學生詞匯量少、基礎差,再加上中學時基本上沒有聽力課,種種因素的影響,導致他們幾乎不具備聽英語的能力,以致英語四六級的過級率極其低。
1.2 聽力教學枯燥乏味,難以激發學生興趣
英語聽力課教學中,教師應該指導學生掌握一些必要的聽力技巧。中高職學生一方面反應課堂枯燥無趣,類似于填鴨式的應試教學,另一方面本身基礎就薄弱,最后甚至有時學生對聽力課有了逆反情緒,這在學習中成了最大的絆腳石。因此,教學中對學生加以適當引導,加強趣味性教授,便能極大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聽力的學習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文化差異對英語聽力的影響
(1)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很多詞具有不同的意義。在實際交際中,人們總是根據自己的思維廣度、文化背景和語言習慣去理解別人所說的話。不了解中西文化、社會風俗等方面的差異,就會造成語言理解上乃至行為上的障礙,這一點在聽力過程中表現的尤為突出。中國和西方有著截然不同的文化傳統和社會風俗習慣。例如:英語中有很多類似的詞,如:chicken-hearted(比喻缺乏勇氣的,膽小的人)并非“雞心”;“lucky dog”(幸運兒)而非幸運的狗。
(2)對話在英語聽力材料中占有相當的比例。而在對話方面,由于東西方文化差異方面的不同,使人們在話題的選擇、問候方式、道別方式、稱呼語等多個方面都存在差異。這些對話看似簡單,卻反映了一個民族文化的許多層面。如果學生不注意這些方面的差異就會使他們在遇到這些聽力材料理解時作出錯誤的回答或選擇。比如:中西方人們見面打招呼的方式就反映著不問的文化背景。我們中國人見面喜歡說:“吃飯了嗎?”“您這是去哪兒呀?”等等;西方人則通常把談論天氣作為問候的方式,這也反映了他們比較尊重個人隱私,不愿意與關系一般的人談論這方面的問題。
3 提高中高職生英語聽力的途徑
(1)日常教學中,要結合教學內容,適時地把課本所學的知識與社會生活進行聯系,激發中高職學生的學習熱情和信心,提高對學習和生活的認識;注重關注中西方文化差異,增強文化意識,為學生的聽力理解提供知識經驗的準備。語言與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西方公共場所的女士優先的優雅風范;西方倡導的個人奮斗、自強獨立的價值觀;中西方對贊同和否定的表達方式折射出的思維方式等。
(2)鼓勵中高職學生積極參加課外活動,豐富生活經驗,指導學生閱讀世界名著如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哈姆雷特》,并利用電腦等手段增長文化知識。利用多媒體,指導學生看涉及外國生活的影視內容,使學生了解英語國家的風俗、文化,為學生的聽力理解能力進行知識經驗的積累。
(3)了解風俗習慣的不同,中國的傳統節日,基本都是封建社會時期形成流傳下來的,因此,許多節日無不以家族、家庭內部活動為中心。一群陌生人在一起狂歡,那是不可理解的。西方的節日就不同了,更多地是表現出人們的互動性、參與性、狂歡性、以自我為中心,崇尚個性張揚,比如感恩節、圣誕節、情人節……莫不如此。這與中國節日的家族性正好相反。因此,了解西方的節日對于更好的理解會話有很大的幫助。
(4)結合英語影視片,英語影視
片是對語言文化的最直觀、最生動的展示。它通過視、聽兩種途徑將國外的風土人情,人物的言行舉止、生活環境、衣食住行等方面展示出來,有助于啟發學生的文化認知,也可以培養中高職學生邊觀看邊學習異域文化的意識和能力。
4 結語
綜上所述,影響中高職生聽力水平的因素有很多,而在英語聽力課堂教學中注重文化知識的傳授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聽力課堂教學來啟發學生的文化認知能力,使文化規范的教學與語言技能的培養同步進行,以提高學生聽力理解的水平。相信只要我們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輔以合理的教學手段,一定會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不斷的提高我院中高職生的英語聽力能力。
參考文獻
[1] 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2] 胡文仲.英語教與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3] 黃國營.英語教育學[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
[4] 張若蘭.英漢習語的特點及其文化差異[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3,(2).
[5] 李冬梅.近十年來國內英語聽力理解研究述評[j].外語界,2002(2).
[6] 劉紹龍.背景知識與聽力策略[j].現代英語,1996(2).
[7] 胡文仲.語言習得與外語教學[m].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1989.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語用失誤;文化沖突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992(2010)11-0000-01
一、 引言
跨文化交際是本族語與非本族語之間的交流,或不同語言及社會文化之間的交流。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由于文化背景知識的缺失經常導致交際的失誤。并且由于社會風俗,,價值觀等方面的不同,中西方文化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異,這為跨文化交際帶來了一定的障礙。本文通過分析跨文化交際中語用失誤的原因,進而探討語用失誤對英語教學的啟示,旨在為英語教學做出一點貢獻。
二、 跨文化交際中的語用失誤
語用失誤是由Jenny Thomas 首先提出的,它是指說話不合時宜或者說話方式等不合適而導致的交際不能得到預期效果的失誤。Thomas 將語用失誤分為語言語用失誤及社交語用失誤。在跨文化交際中,語用失誤嚴重阻礙了交際的成功。 近年來,跨文化交際中的語用失誤現象引起了很多語言學家的注意。
2.1語言語用失誤
2.1.1 語言語用失誤的概念
語言語用失誤是指所說的話不符合英語本族語者的習慣,誤用了其他的表達方式或不懂正確的英語表達方式,而按照母語的習慣套入英語中去(何自然,1997)。
2.1.2語言語用失誤的原因及表現
造成語言語用失誤的原因主要是語言學習者將本族語的表達方式及語用習慣等按照母語的思維方式套用到外語上而造成的語用失誤。
例1,A: “Will you go to the supermarket today?”
B: “Of course.”
在上述例句中,B用 “Of course” 來代替了 “yes”. 而在英語文化中,B的會話含義是B認為A很無知。B 的回答聽起來有點諷刺的意味,其言外之意是“只有傻瓜才會這么問”。在這里,B在具體的語境中用了一個不正確的表達方式導致了語用失誤。
造成語言語用失誤的另一個原因是聽話者誤解了說話者的意思。下面是剛上課時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對話。
例2,Teacher: “Are you tired with your earlier work?”
Student: “Yes, a little.”
在這段對話中,教師的目的是想批評學生上課聽課不認真。然而,學生的回答反映出學生誤解了教師的話。學生的回答應該是 “Sorry, perhaps I stay up too late last night”, 或者 “No, not at all”, 等等。
2.2 社交語用失誤
2.2.1社交語用失誤的概念
社交語用失誤是指不了解或忽視雙方的社會文化背景而出現的語言表達失誤(何自然,1997)。社交語用失誤主要是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而造成的語用錯誤,這牽涉到哪些話該講,哪些話不該講,人際關系的遠近,人們的權利和義務等等,主要與人們的價值觀有關(胡文仲, 1999)。
2.2.2社交語用失誤的原因及表現
造成社交語用失誤的原因主要是不了解對方的社會文化背景及價值觀等。外語學習者經常按照漢語的風俗習慣來表達自己的態度及觀點。
例3,Chinese: “Thanks very much for your help. You must be very tired”.
Foreign: “It’s my pleasure. But I am not tired not all”.
在上述對話中,中國人按照漢語的風俗習慣想對外國人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但是,中國人的話讓這個外國人非常的困惑。因此,文化差異可能導致語用失誤。
其次,不同的價值觀也可能造成語用失誤。在西方國家中一下問題涉及到他人的隱私是不能問的,如 “How old are you?”, “How much do you earn per month?”, “Are you married or still single?”, “How many children do you have?”, 等等。
三、跨文化交際中的語用失誤對英語教學的啟示
3.1 增強學生的語用能力
作為重要的交際能力之一,語用能力對語言學習者也至關重要。在第二語言學習過程中,教師應努力提高學生的語用能力,從而增強其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創造語言環境,營造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課堂交際氛圍,把學生語言能力和語用能力的發展緊密的結合起來。
交際及語言的實踐活動可以提高學生的語用能力。因此,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多與英語本族語的人進行交流,熟知不同的文化背景對交際造成的影響,避免母語思維對跨文化交際造成的負面影響。
3.2 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
語言與文化相互聯系,關系密切。語言中透漏著文化的氣息,而文化又滲透在語言之中。語言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不能脫離社會繼承下來的各種做法和信念,這些做法和信念的總體決定了我們生活的性質(Sapir, 1921:221)。
成功的跨文化交際不僅需要學習者具有很好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遵守語用原則,還需要學習者培養跨文化交際意識,了解不同國家及民族間的文化差異。
3.3遵守語用原則
3.3.1 禮貌原則
語用原則包括禮貌原則,合作原則等。作為一種社會現象,禮貌原則被廣泛應用到各種文化中。作為重要的語用原則之一,禮貌原則在跨文化交際中非常重要。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對禮貌原則進行系統的闡釋,以避免學生在跨文化交際中違法了禮貌原則而造成跨文化交際的語用失誤。
3.3.2 合作原則
Grice(1975) 認為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并不總是直白地告訴對方某事,而是暗示對方。合作原則的四條準則包括數量準則,質量準則,關系準則及方式準則。
數量原則是指使你的話語如(交談的當前目的)所要求的那樣信息充分;不要使你的話語比所要求的信息更充分。質量原則是指設法使你的話語真實,即不要說自知是虛假的話,不要說缺乏足夠證據的話。而關系原則是指要有關聯;方式原則是指要清晰,即要避免含混不清,避免歧義,要簡練(避免冗長),要有序(Grice, 1975:45-46)。
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也應對合作原則及其準則進行系統的闡釋,以避免學生在跨文化交際中違法了合作原則而造成跨文化交際的語用失誤。
3.4提供文化背景資料
在跨文化交際教學中,教師應盡可能多提供一些不同國家及民族的文化背景資料,以保證學生從不同角度了解英語背景文化,提高其英語語用能力。例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多看一些涉及不同國家或民族政治,歷史,文化,風俗習慣等不同題材的影視資料等。這樣可以提高學生對英語的學習興趣,調動其學習積極性,提高其語用能力。
在講授不同國家節日差異的時候,教師可以通過播放有關節日的電影,如“Deck the Halls”, “Seasons of Giving”, 讓學生來了解相關內容,這樣不僅生動形象,而且可以吸引學生的興趣。
四、結語
語用失誤是跨文化交際及語用學的一個熱門話題,國內外許多語言學家對語用失誤已做過相關研究,但是有關語用失誤對英語教學啟示的研究還很少。在跨文化交際中的語用失誤嚴重阻礙了跨文化交際的順利進行。
語用知識和文化意識是英語教學中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該加強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等,以保證跨文化交際的成功。
參考文獻:
[1]Grice, H. P. “Logic and Converstion”. In P. Cole & J. Morgan (eds.), Syntax and Semantics [M].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5: 41-58.
[2]Sapir. E. 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 Study of Speech [M]. New York: Harhcount. Brance & Company, 192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