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護理基礎學重點知識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多媒體技術;PBL教學;人體解剖學;護理專業
人體解剖學是護理專業學生進校學習的第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是主要研究正常人體器官的形態結構、位置、毗鄰關系、體表投影及發生發展的學科。但由于人體解剖學內容復雜、專業術語多、理論知識抽象難懂且不易記憶、學習效果不理想等,因此,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對提高護理專業人體解剖學的教學質量以及學習其他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課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1]。多媒體課件具有形象、直觀、生動的特點,圖文并茂、內容豐富,節約授課時間,突出重難點,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增強教學效果[2]。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學法即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方法,著重強調學生的自主性學習,主要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引導、輔導學生對相關問題進行探討解答,使學生在解決問題中學習,在學習中解決問題[3-4]。多媒體技術結合PBL教學模式吸取各自的優點,起到優勢互補的作用,讓教學方法和內容更加多樣、豐富。目前,有教師在人體解剖學教學中應用PBL教學法進行教學,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5]。為進一步增強教學效果和探討教學的有效性,筆者在人體解剖學教學中應用多媒體技術結合PBL教學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其詳情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隨機選擇我院2015級三年制高職護理專業6個班,每班60人,總共360名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將3個班作為實驗組(180人),其中男生25人,女生155人,年齡(18.48±1.36)歲;3個班作為對照組(180人),其中男生28人,女生152人,年齡(18.25±1.63)歲。兩組學生均為高考統招生,他們的年齡、生源、進校成績、學習態度、專業基礎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教材及教師
教材選用由劉榮志、劉秀敏和張為民主編,2013年6月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人體解剖學與組織胚胎學》[6]。兩組教師為同一人,采用的教學大綱和教學時數都相同。
1.3教學方法
對照組采用多媒體技術結合傳統教學法進行教學,教師根據教學大綱認真備課,精心制作課件,在課堂上利用多媒體課件詳細講解理論知識,強調重難點知識,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占主體地位。學生以認真聽講、專心做筆記、對重點知識進行歸納記憶為主。實驗組采用多媒體技術結合PBL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其實施流程如下:(1)課前準備:教師根據教學大綱要求、重點知識以及學生的知識水平,課前認真備課,制作多媒體課件,設計問題,問題難易程度適中。例如:學習消化系統時根據案例設置以下問題:①解釋何為上消化道、咽峽、麥氏點、齒狀線、肝門、肝小葉。②簡述消化系統的組成。③簡述食管的位置,有幾處狹窄,位于何處,距中切牙多遠,有何臨床意義。④簡述胃的形態。⑤列表比較空腸和回腸的區別。⑥簡述肝的形態、位置和體表投影。⑦簡述未進食時和進食時膽汁的排出途徑。⑧何謂消化性潰瘍?常發生于何處等。(2)運用多媒體展示教學目標,強調重難點知識,給出問題。(3)學生分組自學課程內容,查找資料,討論分析問題:①將每個班的學生分為10個學習小組,每組6人,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利用教材和電教視頻(任課教師提供的電教視頻)自學;②學生通過互聯網和圖書館等查找資料,并對問題進行研究,組內成員分工合作、相互探討、分析問題、做好記錄。(4)課堂討論和解答問題:圍繞問題進行討論,各小組輪流發言,匯報成果。隨后,教師對匯報進行評價和糾正,將學生反映的難點知識利用多媒體進行詳細講解和動畫演示。如“心臟”這一節中,心腔的結構、心室收縮舒張時血液的流向及各瓣膜的開閉情況比較抽象,教師要用多媒體動畫進行演示,并結合臨床案例進行分析,加深學生的理解和記憶,讓學生對心臟的舒縮功能產生立體的印象和深刻的記憶,徹底消除學生的疑問,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5)總結歸納,內化知識:教師利用多媒體帶領學生總結歸納重難點知識,學生做好筆記,吸收內化課堂理論知識。
1.4評價方法
一學期結束后,教師從題庫隨機選取考試題對兩組學生進行考試評價,考試內容有客觀試題(50%)和主觀試題(50%),主觀試題包括問答題(30%)和案例分析題(20%),用來考查學生對基本理論知識的掌握、理解和應用能力,滿分為100分??荚囃戤吅?,由同一位教師按同樣的標準閱卷,對360名學生的客觀試題及格率和平均分、主觀試題及格率和平均分、總分及格率、總平均分進行評價分析。同時,采用問卷的方法調查實驗組學生對多媒體技術結合PBL教學模式的認可情況,記錄分析調查結果。1.5統計學方法使用SPSS13.0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用(x±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成績比較
(見表1)實驗組的客觀試題及格率和平均分、主觀試題及格率和平均分、總分及格率、總平均分均高于對照組(P<0.01)。
2.2問卷調查結果
向實驗組發放180份調查問卷,收回有效問卷180份,有效問卷回收率100%。96.67%的學生認為本組教學模式優于傳統教學模式,能使教學內容形象直觀,便于理解和掌握;94.44%的學生認為本組教學模式可以調動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和學習興趣,提高動手能力和自學能力;97.78%的學生認為本組教學模式可以培養醫學辯證思維,有利于臨床課程的學習和實踐技能的掌握;92.22%的學生認為本組教學模式可以培養團隊合作意識和語言交流能力。總體來看,實驗組大部分學生認可并滿意在人體解剖學教學中采取多媒體技術結合PBL教學模式。
3討論
人體解剖學是醫學生的第一門重要的醫學基礎課程,為護理專業學生學習其他醫學課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護理專業需要極強的實踐經驗和操作能力,對學生的臨床工作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等的要求也極高。因此,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能對提高教學質量和培養護理人才起到積極的作用。
3.1傳統教學的不足
傳統教學以教師為中心,教師講什么學生就學什么、記什么,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觀能動性得不到提高,易對學習失去興趣,理解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不到提高,易造成“死記硬背、高分低能”的后果,進而使學生在進入臨床工作之后不能靈活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7]。因此單一的傳統教學不適應時展的要求,不利于當今護理人才的培養。
3.2多媒體技術結合PBL教學模式的優勢
多媒體技術結合PBL教學模式能起到優勢互補的作用。將多媒體技術應用于人體解剖學教學,使教學內容更加豐富,枯燥復雜的內容變得形象直觀且簡單化,突出重難點,提高教學效率,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增強教學效果。而PBL教學方法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啟發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在解決問題中學習、在學習中解決問題,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激發了學習興趣,提高了動手能力和自學能力,培養了醫學辯證思維,有利于臨床課程的學習和實踐技能的掌握,可以培養學生團隊合作意識和語言交流能力。本次研究中,實驗組的客觀試題及格率和平均分、主觀試題及格率和平均分、總分及格率、總平均分均高于對照組(P<0.01),所以多媒體技術結合PBL教學模式能夠滿足醫學類教學的基本要求,對護理人才的培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綜上所述,多媒體技術結合PBL教學法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醫學辯證思維,有利于臨床課程的學習和實踐技能的掌握,增強學生團隊合作意識和語言交流能力,能有效提高人體解剖學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王璐,馮改豐,王航輝.PBL在系統解剖學教學中應用的現狀和思考[J].解剖科學進展,2011,17(6):11.
[2]劉洋,孫威,謝忠艷,等.多媒體教學在人體解剖學教學中的利與弊[J].黑龍江醫學,2012,36(4):308-309.
[3]楊忠華,楊海芳.探討多元化教學模式在人體解剖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3(6):57-59.
[4]FrancoisLalonde.Problem-basedlearninginosteopathiceducation[J].InternationaJournalofOsteopathicMedicine,2013(16):216-219.
[5]米樹文.PBL教學法在解剖學教學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7):375-376.
[6]劉榮志,劉秀敏,張為民.人體解剖學與組織胚胎學[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
【中圖分類號】 G718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11―0080―01
“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出自《矛盾論?矛盾的特殊性》,比喻只看到局部,而看不到整體或全部。內科護理學是護理專業一門重要的臨床課程,所占課時比重大,授課時間長,教學內容紛繁復雜,與解剖、生理、病理、藥理學等基礎課程關系密切,龐大的內容使學生難以應對。加之教學中常常過分強調重點、難點、考點等內容,而忽略了學生對內科疾病基本知識框架的建立。所以,為避免這種“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無效學習狀況,教師應及時分析總結,以便更好地完成內科護理的教學。
一、教學效果不佳的原因
1.學生因素。目前中等衛生職業學校招收的學生多為初中畢業生。絕大多數學生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良好的學習習慣。醫學課程內容紛繁復雜,而中職生年齡小,邏輯思維能力、認知能力不足,大多采用死記硬背的方法掌握要點、考點等,對于知識的內在聯系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導致學生往往過于注意一些局部細節,而忽視對疾病整體的把握。
2.教師的因素。由于內科護理學內容多,涉及眾多醫學基礎學科,因此學生進行臨床課程學習時部分基礎學科內容遺忘,導致在進行病因、發病機制學習中教師往往需要幫助學生復習基礎知識,使得課程時間緊張,尤其是遇到學生難以理解時,教師會采取化繁為簡,強調重點、考點較多,對疾病的發病機制、內在聯系涉及較少的做法。久而久之,加劇了學生對疾病認識的碎片化。
3.考試的導向作用。中等衛生職業學校旨在培養服務于臨床的護理人員,但是由于護士資格證的考取對學生來說是畢業后就業的“敲門磚”,對學校來說護考的過關率是反映學校教學質量優劣的標準,所以考試成了教學的指揮棒,為達到更高的過關率,教學中更多強調考點知識,割裂了具體疾病發生、發展的規律及內在聯系,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內科護理學習“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二、提高教學實效的策略
1.盡可能采用案例教學法。案例教學法是20世紀20年代由美國哈佛大學首創的一種培養高素質、創新性和實用型人才的重要教學方法。目前在國際上被廣泛應用,案例教學法需要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和課程內容要求,選擇合適案例,指導學生通過閱讀、理解、思考、分析并得出結論。一個完整疾病案例,往往包含著諸多信息,如患者性別、年齡、主訴現病史、既往史、體格檢查、實驗室檢查及輔助檢查。這些信息可透露具體內科疾病的高發人群,主要病因,疾病發生、發展、演變規律、典型癥狀及體征,再加上對應的實驗檢查和影像學診斷,通過教師對學生的引導,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掌握會更加完整、系統。通過這樣循序漸進的練習,既增強了學生的臨床實踐能力,又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對知識的掌握也更加全面。筆者對于疾病案例的選擇大多取自臨床真實的案例報告,并遵循四個原則:第一,案例必須具有典型性;第二,案例應與內科護理學課程緊密結合;第三,案例應反映內科疾病的重點難點內容;第四,案例具備知識綜合性。
2.采用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法。長期以來,內科護理學教學沿用傳統“灌輸式”教學方法,獨立講解某種疾病的發病機制、病變特點、臨床表現、診療方法和護理措施,忽略了臨床醫學與基礎醫學的密切聯系,使內科疾病的學習變得晦澀、枯燥,對于復雜疾病的知識學習只能用“碎片化”的模式死記硬背。為此,用PBL教學法,找出疾病發病機制、病變特點、臨床表現、診療方法和護理措施的內在聯系,找出關鍵點,設置問題,讓學生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把握疾病前因后果,來龍去脈,將醫學基礎知識和臨床疾病重點內容相互串聯起來,對疾病有了整體、全面的掌握。例如:
(1)教師在教案中首先引入疾病的基本概念:肝硬化通俗地講是肝臟的變小、變硬。由概念引出兩個關鍵詞:變小、變硬。再引伸出討論性問題:為什么肝臟會變小,變硬?
(2)以“肝臟變小”關鍵詞引導學生主動聯想及復習相關基礎知識并展開討論;正常肝細胞減少、假小葉形成形態上表現為肝臟變小,其后果是導致肝細胞減少,儲備功能下降。由上述關鍵詞引申出肝功能減退的臨床特點。
對象廣東省連州衛生學校2011秋護理專業兩個班共136人。教材《職業道德與法律》教材(中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國家規劃新教材,全國中等職業教育教材審定委員會審定2009年7月第1版)方法對照組:護理2011秋護理3班67名學生采用傳統的以教師為主的“滿灌講授法”進行教學。觀察組:護理2011秋護理4班69名學生采用“以案例為基礎的學習(Case-basedLearning,CBL)”教學方法。具體步驟:(1)以案例為基礎的學習(Case-basedLearning,CBL):老師根據教學大綱要求,啟發學生閱讀教材或相應參與書,學生發現問題,提出疑難,做好記錄。(2)組織答疑:在教師主持下進行以案例為主的課堂討論,其內容有教師布置的思考題(針對護理專業的職業道德規范及法律基礎知識)和學生自學中提出的問題,采用主動發言,教師提名或事先指定專題發言。(3)總結歸納要點:教師概括性地總結歸納本次課的要點和講授學生自學中出現的問題。(4)達標練習:以教學大綱為指導,每個教學單元都進行學習效果考核驗收,檢查學生掌握情況。兩個班均由同一位老師任課,統一進行考試,考試中使用水平相同的同一試卷。結果見表(表1、表2)從上表結果可見,兩種教學方法考試結果有顯著差異?!耙园咐秊榛A的學習(Case-basedLearning,CBL)”教學方法的教學效果優于傳統的“滿灌講授法”教學。
問卷調查
為了檢測二種教學方式的效果,在課程結束后以無記名方式進行問卷調查,調查內容有:(1)對兩種教學方法比較;(2)掌握知識的系統性;(3)能加強重點內容的掌握;(4)能提高自學能力;(5)提高思考能力;(6)提高歸納總結能力等項目進行調查。結果如表2。表2結果表明,運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對掌握知識的系統性、掌握重點、難點等效果優于“以案例為基礎的學習(Case-basedLearning,CBL)教學法”。而“以案例為基礎的學習(Case-basedLearning,CBL)教學法”教學法在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歸納總結能力等效果好于傳統的“滿灌講授法”。
討論
關鍵詞:循證護理模式;基礎護理課;教學應用
Application of evidence-based nursing model in the teaching of basic nursing
XIA Ping,MIN Hao
(Jingzhou Third People's Hospital,Jingzhou 434000,Hubei,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use the teaching model of evidence-based nursing, the nursing teaching focus as the main body plan, to implement the teaching content so that students can master the clinical cases. Methods The "basic nursing" teaching material of key knowledge points with case by asking questions, check, credit evaluation, discussion, making it easy for students to learn the key part. Results To enhance th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learning ability of critical thinking on book knowledge and previous experience. Conclusion Improve the students learning ability and knowledge of basic nursing problems of the master.
Key words:Evidence-based nursing; Nurse teaching; Teaching application
基礎護理課是臨床護理工作中必備的基礎知識,而知識掌握的扎實程度決定了其能否準確、及時和有效的治療為患者解除疾苦。學生對本專業的認知的狀況和專業護理技能是我們教學的關鍵。我們通過用循證護理的模式教學,使課程中的知識點結合病例通過提問,查證,用證,評價討論,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老師與學生互動,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校2011級護理學專業大二學生86人,年齡19~20歲,男7人,女79人。
1.2 方法
1.2.1 循證護理模式有4個連續過程 ①循證問題:找出事物中要解決的核心問題;②循證支持:查詢權威書籍,研究,護理指南和護理專家意見;③循證觀察:設計合適的觀察方法實施解決問題或試圖改變的實踐模式;④循證應用:在循證支持和循證觀察所獲得信息基礎上對其進行評判性分析。即提出問題,尋找實證,用實證觀察,綜合評價觀察效果找出最佳方案。
1.2.2 應用循證護理模式施教 以臨床病案肺葉內分泌物特殊引流為例:先講解肺部的解剖,特殊引流的目的、適應癥。然后提出問題:①如何利用不同的有效的把肺部不同部位的分泌物引流出體外?②有哪些方法和措施可選擇?引導學生將已學的知識和與護理相關書籍的查閱為主要依據;③指導學生哪些所得信息是設計合理的方法來實施肺部各部位的引流;④循證應用 讓同學們用所學的知識及查閱的護理相關書籍說明設計方法的正確性和合理性并分組討論,老師做肺部指定部位的引流示范。請同學們思考這些護理措施所收到的效果是否達到預期,
最后提出新問題:①如果分泌物粘稠不易引流怎么辦?重復以上循證程序,解決分泌物粘稠的問題;②每次引流多長時間為宜?有沒有不適宜引流的患者?讓同學們重復循證護理程序的應用。
2 循證護理模式教學效果
提高了課堂知識吸收率占49.4%,贊成循證護理教學模式占88.3%,掌握了循證護理方法的占83.6%,提高了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占85.9%。比傳統講授方法效果好。見表1。
3 討論
3.1.由于是先提出要教學內容的問題,老師引導學生們將已學的知識及相關的護理書籍里那些是能解決問題的,讓學生利用他們過去所學的知識、護理技術和護理書籍為主要依據,主動參與課堂討論評判,得出結論。提高了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學會發掘最有用的信息并吸取作為各護理措施實施的依據[2]。給予他們自主思考,發揮其潛在的積極性,改變了常規的灌輸教學方法,學生只當聽眾,被動接受教師的講解,沒有主動思考過程,習慣于被動接受,提不起學習的興趣,多數出了教室還給老師。更多的是為了學生學完本堂課后,能深化思考提出疑問,同時理論聯系實際,將教學內容真正的消化吸收并升華進入自己的知識儲庫。對于將來的臨床實踐來說,這些課堂中的理論知識將會成為學生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基礎,但并不妨礙學生展開另辟蹊徑的思索和解決實際問題。
3.2用循證問題去刺激學生思考,所得的知識是他深思或查閱資料后所獲得,記憶深刻,同時也掌握了學習方法,了解了如何提出問題,尋找有效證據,實證觀察,應用總結出最佳護理方法實施在具體的患者身上。提高了評判性思維能力,使新學的知識記憶深刻。
3.3轉變教學方法,課堂互動活躍 將傳授式教育變為方法學的教育,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及學習效率,養成自我教育和終身主動學習的習慣。學生對專業知識掌握的牢固,就能加深對專業的認可,穩定專業思想[3],為將來的臨床護理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總之,應用循證護理模式施教,由臨床案例為教學內容來提出問題,老師引導學生共同來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極大的提高了學生們學習的主動性,增強了學習興趣,能有效提升學生的知識吸收率。
參考文獻:
[1]曲海英.以人為本與提高護理教育質量[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 2007,32(2):69-70.
校內的各種考試(如階段考核、期末考試、畢業考試科目定為專業實務和專業實踐能力)的題型、結構、內容等要盡可能模擬護士執業資格考試,做到考試貼近大綱,讓學生從中得到鍛煉,提高其應試能力和考試水平。
2做好護理專業學生護士執業資格考試輔導工作
2.1制定教學計劃:見表1。
2.2整合知識,突出重點:在學生結束實習后,將學生分批次返校進行3周集中輔導培訓。學校統一組織購買輔導書,主要參照最新公布的人民衛生出版社和北京軍醫出版社出版的《全國護士執業資格考試指導》、《全國護士執業資格考試指導要點精編》和《全國護士執業資格考試指導同步練習題集》。對學生進行護士執業資格考試內容及知識點、考點的理論輔導、串講,力求內容全面,取舍恰當,針對性強,重點突出。針對專業實務和實踐能力2個科目,A1、A2、A3/A44種題型,專業教師要對考試內容進行徹底分析,熟悉全國護士執業資格考試大綱,對歷年來考試的知識點加以分析,了解考試的最新動態,在教學計劃的制訂、實施等方面落實護士執業資格考試大綱要求,提高教學的實用性和針對性;加強學科之間的信息溝通,準確把握教學重點,注重與各學科專業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融會貫通。尤其要吃透本專業護士執業資格考試大綱及考頻高的知識,充分備課,將知識點濃縮精華,深入淺出,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記住重點,在教學中貫穿歷年真題,替學生梳理難、重點知識,從課前充分備課、課堂精講授課、課后模擬考試、考后正答率分析、重點答疑等方面貫穿護士執業資格考試的內容,使學生熟悉和掌握護士執業資格考試的知識點,為應考打好堅實的基礎。
2.3加強教師的學習與培訓:加強教師的學習與培訓至關重要。相關考試科目的教師應定期參加執業護士資格考試的經驗交流會,對考試大綱的要求及各考點了如指掌,包括考點、題型、歷年考試的考題及考試的動態等,這樣才有助于教學,使護生較好地掌握考點并能很好地應對考試。
2.4讓學生學會做題,鍛煉學生運用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古人云:“供人以魚,只解一餐;授人以漁,終身受用。”所以,在平時授課和講解習題時,要著重培養和鍛煉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注重學生解題思路和解題技巧的培養。學生只要掌握了這種解題思路和解題方法,即使在解答其他科疾病的考題時,也可嘗試采用這種方法來回答問題了。通過實際應用,學生解答病例題的正確率明顯提高。所以,在講解考點的同時,教師教會學生運用已掌握的知識解答問題才是護考輔導的根本所在。
2.5改進教學方法:護生相關專業知識成績較低,說明護生實踐應用能力即運用知識、解釋現象、綜合信息、作出判斷、采取措施、解決問題的能力薄弱。加強護生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要改進教學方法,如采用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方法(PBL)、項目教學法及病例分析練習、角色扮演、情景教學法、小組討論法、多媒體教學方法(如在講解一些內科常見疾病時,可采用多媒體圖片的形式,讓學生通過直觀的視覺感受,真實地了解關于該疾病的解剖學、生理學知識,臨床診斷方法及臨床表現形式,把一些難以用語言講清的機理通過形象的圖片來直觀地展示,可加深學生的右腦形象記憶。如在講“心力衰竭、心臟瓣膜病”這部分內容時,可以通過復習心臟的血流等圖片展示的形式進行講解;在講“心律失?!边@部分內容時,可以通過展示心電圖的形式,便于學生理解等),有利于護生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提高護生臨床處置能力。
2.6模擬考試:按照全國護士執業考試要求對考生進行多次仿真模擬考試,包括試卷設計、題型、考場要求、答題方法等,考完后各科教師分析考試情況,講解各類考題的審題、解題方法及技巧,指出考試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
[關鍵詞] 護理??疲簧韺W;組織學;課程銜接
[中圖分類號] G642[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0)10(b)-098-02
Discussion on course linking between physiology with histology in technical college nursing
WEN Juhua, WEN Lixiang
(Basic Medical College, Hu'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angsha 410208, China)
[Abstract] There is a firm connection between physiology and histology on basic medical curriculum. According to the feature of nursing in our university, we have enhanced the effective linkage between physiology and histology through proper analysis and reasonable adjustment.
[Key words] Technical college nursing; Physiology; Histology; Course linking
基礎醫學教育是構建醫學科學知識體系的重要基礎,是通向臨床的橋梁,在整個醫學教育過程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基礎醫學課程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學習知識經歷了一個從形態到功能、從正常到異常的循序漸進的過程,因此,相關課程之間的過渡和銜接顯得尤為重要[1]。對此,許多高等醫學院校進行了系列改革和相應試驗,取得了一些成果[2]。針對本校的實際情況,筆者對相關課程銜接問題進行探討,制訂出切實可行的教改措施,供同行探討。
1 護理??粕韺W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1 相關學科章節順序需調整
與醫學專業相比,護理??粕谛W習時間短,課程任務量大,課程安排較為密集,一般將組織學和生理學同時安排在第一學年的第二學期。生理學是研究正常人體功能活動及其規律的科學,是護理專業重要的基礎醫學課程之一[3]。作為從形態學科轉入功能學科的第一門課程,以研究形態結構為主的組織學理所當然地是生理學學習的基礎。由于各學科章節順序不同,有些內容組織學講授時間滯后于生理學,這就意味著學生尚未了解該組織器官的形態結構,就要先學習它的功能。顯然,這不符合邏輯,學生也很難理解,更別說掌握了。
1.2 相關課程授課內容需統一
隨著“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4],在護理人才的培養中逐年增加人文知識的課程,這勢必會壓縮基礎醫學課程的課時,要求授課內容必須精簡。由于缺乏溝通,各學科大多根據自己的理解隨意刪減,往往造成某些重點知識的空缺和相關課程內容不必要的重復[5]。如此一來,容易出現學生基礎知識學習不扎實,基本理論掌握不透徹,基本技能訓練不熟練的局面,給后續課程學習和臨床工作帶來困難。此外,各門課程強調各自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忽視與相關課程的呼應和交流,致使有些授課內容存在差異。
2 解決方法與措施
根據我?;A醫學教育的實際情況,參考其他醫學院校的做法,我們制訂了如下的改革方案:
2.1 調整順序,保持銜接
目前,我校護理??平虒W課時安排為:組織學總課時36學時,理論24學時,實驗12學時;生理學總課時72學時,理論56學時,實驗16學時。具體教學計劃見表1。
表1 調整前組織學和生理學教學計劃
從表1可以看出,生理學與組織學的銜接問題主要體現在血液、肌組織、循環系統、呼吸系統、內分泌系統,組胚學的講授滯后于生理學。
為解決這一矛盾,我們可將護理專業生理學課程延遲2周開課,并對組織學內容進行調整:肌組織放在其他組織之前講授,呼吸系統放在消化系統之前,內分泌系統提前到感覺器官之前。這樣既不打破原有學科教學內容的整體性,又能在結構的基礎上學習功能,使結構與功能相結合,從而達到深入理解、融會貫通。
2.2 優化內容,重視銜接
面對課時壓縮,在生理學教學上我們可以有針對性地優化教學內容。生理學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和邏輯性,其理論知識較抽象,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使學生掌握重點、難點內容呢?首先,在講授細胞、組織、器官的功能時,筆者無需詳細講解形態結構,僅需簡單回顧相關的組織結構特點,引導學生思考結構與功能的聯系,逐步過渡,最后再導出它所具備的功能。這樣一來,有熟悉的知識做鋪墊,學生接受起來很容易,立馬能抓住要點,又能減少不必要的重復,保證教學的進度。此外,我們還以教學大綱為依據,精練生理學內容,將較為簡單但有實用意義的內容留給學生討論與自學,這樣就為重難點內容的剖析提供了時間保證。
3 小結
筆者在2009護理專科1、2班進行了上述改革,學生普遍反應生理學與組織學知識銜接緊密,容易理解,優化后的生理學內容重難點更為突出,講解也更為深刻。雖然組織學的教學內容先后順序上有所變化,但教師并未感到不習慣,教學效果也未受影響,且生理學教師反映學生比以往的學生接受快,講授過程也變得輕松了。
總之,在護理??粕韺W教學中,應根據其實際情況加強相關課程知識的有效銜接,促進學科間的交流,提高生理學教學質量,培養出適合時代需要的實用型的高素質護理人才。
[參考文獻]
[1]白波,史清芳,李偉,等.高等醫學院?;A醫學課程教學內容銜接的研究與實踐[J].醫學教育,2002,(5):11-13.
[2]李麗朝,李祥鵬.護理專業基礎醫學課程的改革與探討[J].護士進修雜志,2000,15(12):908-909.
[3]宋世卿.護理專業生理學教學體會[J].重慶醫學,2009,38(9):1126-1127.
[4]李英順.人文教育在護理專業生理學教學中的滲透[J].吉林醫學,2009, 30(16):1847-1848.
摘要:為促進我院護理專業核心課程信息化教學,從教材
>> 基于氫氣皮下注射法對吸煙致雄性大鼠生殖系統損傷的保護作用實驗設計 基于氫氣皮下注射法對吸煙致雄性基于氫氣皮下注射法對吸煙致雄性 低分子肝素鈣兩種皮下注射法的對比研究 改良的腹部皮下注射法注射低分子量肝素對患者的影響 低分子量肝素鈉兩種皮下注射法的臨床對比研究 胰島素皮下注射的護理研究 低分子肝素鈣皮下注射的護理 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的護理干預 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方法的改良 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引起皮下出血的預防和護理體會 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局部按壓與否對皮下出血的影響 預防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引起皮下出血的護理措施 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鈣的方法和護理體會 低分子肝素鈉皮下注射方法最新改進和護理 急性心肌梗死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鈣的護理體會 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鈣的護理體會 EPO皮下注射浪費的原因分析及對策 皮下注射卡介苗致腋窩下淋巴結腫大的處理 糖尿病患者自行皮下注射胰島素的健康教育 淺談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的護理體會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有《基礎護理技術》MOOC課程資源(教案、習題、案例、視頻、圖片)。學生在課前、課余可以利用手機、ipad或腦進行反復學習。
三、目標策略
(一)學習目標
1.能力目標
能夠按護理程序的方法為患者進行皮下注射。
2.素質目標
培養學生嚴謹的工作作風;
培養學生高度的責任心和愛心。
培養學生良好的護患溝通能力。
培養團隊協作精神。
3.知識目標
了解皮下注射患者評估要點。
掌握皮下注射的操作要點。
(二)重點及難點
皮下注射操作流程。
(三)學習策略
任務驅動教學法,情景扮演法,“小老師”教學法。
充分利用微信平臺、世界大學城、MOOC課程和QQ群進行學習交流。
四、教學過程
(一)課前:任務引領,自學新知
老師通過微信平臺、QQ學習交流群布置自學任務。
1.課前任務
(1)在線討論病例,分組準備角色扮演.
(2)分組制作ppt,準備“小老師”任務。
2.學生借助“超星泛雅”平臺自主學習
3.老師查看學生學習軌跡
(二)課中:任務分解,內化新知
1.病例導入(5分鐘)
患者,4床,王真,女,45歲,Ⅱ型糖尿病,臨時醫囑:胰島素8U IH 餐前半小時。請執行醫囑。
2.任務分解
任務一:情景演示完成注射操作前評估(15分鐘)
任務二:完成注射前準備(10分鐘)
任務三:分組練習皮下注射操作(50分鐘)
3.完成任務
任務一 情景扮演完成注射前患者評估(15分鐘)
學生角色扮演評估患者、環境、用物及護士。培養學生團隊協作精神及溝通能力。
任務二:完成操作前準備(10分鐘)
(1)注射盤內放置:皮膚消毒液,消毒鑷子,砂輪,棉簽,彎盤,開瓶器。
(2)注射器和針頭。
(3)藥物。
任務三:分組完成皮下注射操作(50分鐘)
(1)“小教師”教學法:每組選出1名接受能力強、責任心較強的學生作為小教師,負責監督、指導學生練習。先學生分組展示PPT,鍛煉學生歸納、總結、表達能力。
(2)觀看電教:皮下注射法。
(3)完成填表游戲:鞏固重點知識。(見下表)
4.互拍操作視頻
分組練習皮下注射,手機互拍操作視頻。
提高練習效率,也有利于課后觀看進行反思。
5.總結:觀看完整視頻
為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島素。
(三)課后:任務拓展,鞏固新知
1.完成網上練習題
2.進行醫院床旁見習
五、效果評價
學生學習成績由以下三個方面組成,用以評價學習效果。
1.課堂參與度及表現(30%)
2.網上練習題完成情況(30%)
3.皮下注射操作考試成績(40%)
MOOC授課微視頻由集體反復打磨,語言知識講解比單個教師課堂講授的輸入質量更高,學生可選擇性地反復觀看,適應個性化學習。因此,課程內容層面,MOOC可以最大化地發揮輸入的效果。說課,是我國教學改革涌現出來的一種進行教學研究的有效形式,特別是衛生職業教育類學校,采用說課的方法,能有效地調動教師投身教學改革、學習教育理論、鉆研課堂教學的積極性[3]。近年來,我校以開展教師“說課”的形式來充實備課環節,進行教探討,提高教學質量起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4]。為適應網絡時代的發展,開展基于MOOC和微課的說課,值得在基礎護理技術及其他護理專業課中推廣應用,可大力提高信息化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胡鐵生.“微課”:區域教育信息資源發展的新趨勢[J].電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2]曉流,宋述強,焦麗珍.信息化環境中基于翻轉課堂理念的教學設計研究[J].開放教育研究,2013,(01):58-64.
加強對護理人員的培訓首先,定期組織本科室的人員進行業務學習,豐富其專業的理論儲備。通過自學、講座、進修等多種學習形式來營造科室內濃厚的學習氣氛,不斷吸收最新醫學信息,提高自身的學術素質。在科室內實行分層管理的制度,根據護士文化層次和學習能力來給予相應的業務指導。其次,規范各項護理操作。對各種常規和專業的技術操作進行定期培訓,在培訓結束后馬上進行考核加以鞏固[2]。對技術不過關的護士不允許上崗,而表現優秀的人員進行獎勵表彰,并予以現金獎勵,提高護理人員的危機意識。
開展人性化的健康教育工作對患者及家屬進行健康教育本身就為提高護理質量的必備部分,在兒科護理過程中進行健康教育必須重視細節、講究方法。第一,健康教育要貫穿于患者住院的整個階段,從入院的健康指導到住院的健康指導再到出院的健康指導,其主要內容包含了疾病預防、用藥指導以及飲食、休息等方面的知識。病房內應配備報刊架,提供各種衛生健康類的書刊雜志;走廊中設置信息板,保證及時更換;第二,依據患兒和家長的認知情況與學習習慣來選擇對應的教育方式,如口頭、文字、形象以及親身示范等。在教育的過程中要注重信息交流雙向性,以重點知識可適當地重復,加深印象;第三,適當開展集體流,向患兒和家長介紹常見疾病的常識,為護患提供良好的交流平臺。
經優質護理服務的開展后,患者及其家屬對我院護理工作滿意度有之前的93.4%提升到99%以上,住院患者的健康教育的普及率也由86.4%提升為100%,護理的并發癥以及患者投訴率均為0。
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在滿足了物質需求的同時逐漸開始重視身體健康,對醫療衛生方面的要求日益增多、嚴格。我國目前的醫療工作仍處于三分治療、七分護理的階段,因此護理工作的地位舉足輕重。目前我國醫護人力的現狀為護士資源相對缺少,這就致使病患基礎護理的環節較薄弱,最基本的需求不能得到滿足。優質的護理服務的開展深化了以人為本的護理觀念,為患者提供優質服務。各級醫院應依據其自身情況,采取適當地措施,為患者提供安全、優質、有效、舒適的醫護服務。這對患者的恢復情況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查對有誤,缺乏責任心藥物擺放標識不清,導致誤用;錯輸血液;執行口頭醫囑有誤。止血帶時間過久而造成病人四肢缺血甚至壞死。
2操作不規范針刺傷是護理工作中最常見的一種職業性危害。手術中由于違反手術器械傳遞原則,易發生針刺傷以及手術刀片劃傷。近年來手術室護士因銳器傷而引起的血液性傳播疾病的感染日益增多,包括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等20多種疾病。
3手術器械使用不當術中使用電刀,病人皮膚與金屬直接接觸造成電灼傷;氣壓止血帶漏氣;罐裝氣體使用不當等直接影響手術質量。
4手術物品清點有誤術前、術中查對不及時、不認真,致關閉體腔前后器械、敷料、縫針等清點有誤,使手術時間延長。
5醫護人員技能欠佳且溝通不到位護士由于業務不熟而未能密切配合手術醫生,病人出現意外未能與醫師及時有效溝通,術中不注意規范無菌操作,使手術過程延緩或切口感染。
術后
1手術標本遺失,物品處理有誤未認真執行有關管理制度,將術中取下的組織遺失,手術廢棄物未按要求妥善處理。
2護理記錄欠嚴謹記錄有漏記、錯記、不準確、涂改等,使記錄失去準確性,不能提供真實具體的術中描述。
防護對策
前饋控制是一種有效的手術室安全管理方法,即在管理工作開始之前,對管理工作所產生的后果進行預測,并采取預防措施,使可能出現的偏差在事前就得到避免。
1提高素質是根本
加強手術室護理人員綜合素質訓練,深化職業道德修養,更新護理理念積極推行優質護理。應用舒適手術護理,做到視病人為親人,視手術為享受,改變傳統手術護理只重視手術配合的局部技術操作護理,卻忽略病人的生理和心理感受,要將對病人的全身心舒適護理貫穿于手術全過程中,使病人感受到舒適和親人般的溫暖,在心理、生理上獲得滿足和安全感,在接受手術時充滿信心,為手術的順利進行創造良好的條件,也進一步提高手術室護理的服務質量。
2規范操作是基礎
手術護理是一門專業性較強的學科,需要有計劃地組織護理人員強化操作技術訓練,尤其注重年輕護士對手術室的基本理論與重點知識的掌握,規范操作行為。為進一步做好新開展手術的配合,要注重高年資護理教師對年輕•人的傳幫帶,同時在工作中重視手術指引的作用,建立涉及手術護理的各項指引,包括手術室藥物使用指引、各類引流管護理指引、各類儀器使用指引、基礎護理指引、??谱o理指引、專科急危重癥搶救指引、安全指引等7項護理指引。有作者指出將各項護理指引引入實際手術室護理工作環節,能提高手術室護理質量和防范安全隱患。
3強化責任是關鍵
做好手術護理需要的不僅僅是熟練的技術,更需要有強力的責任意識與嚴謹的工作態度。嚴格執行查對制度(用藥查對、輸血查對、病人查對)、三不交接制度(不交接未點清的手術器械物品,手術未關閉體腔前不交接,值班護士物品短缺不交接)及手術器械物品清點制度。
4協同配合是保障
手術護理工作的成功涉及人員、設備、搶救、治療等諸多因素與環節,做好與手術科室、設備、后勤等部門的溝通協作顯得尤為重要。做好術前訪視,及時了解病人情況,以緩解病人對手術的恐懼心理。手術中認真觀察病人病情變化,及時詢問病人有無不適感,減少病人術中的心理應激反應并在術后隨訪,可增進護患之間的了解和信任,有效地防止和減少護理糾紛的發生。
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