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呼吸系統疾病診療常規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呼吸系統; MRI; CT; 肺臟血管性病變; 縱膈及胸膜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33.099
目前在臨床上對呼吸系統疾病的診斷過程中,胸部X線檢查具有十分重要的臨床價值,由于其充滿氣體的肺存在良好的天然對比性,所以一般情況下X線檢查能夠對病變進行清晰的顯示。CT掃描以及磁共振成像(MRI)一般不會作為首選的檢查方法在呼吸系統疾病中進行應用,然而在CT和MRI問世以來,在一些方面對普通胸部X線檢查的不足進行了彌補,目前已經成為對呼吸系統疾病進行診斷的一種十分重要的輔助手段。本文針對MRI在肺臟血管性疾病、縱隔以及胸膜疾病、肺癌等疾病的應用情況進行綜述。
1 肺血管疾病
在臨床較早期采取MRI心電門控自旋回波成像的研究顯示,肺栓塞的主要癥狀為血管腔內存在中度至略高的信號病灶。肺動脈高壓時能夠發現的緩慢血流信號與血栓進行鑒別一般較為困難。梯度回波影像,其中有梯度穩態返回采集(GRASS)對血流存在比較高的敏感性,凝血塊呈現低信號。磁化空間調制技術(SPASS)的應用讓MRI在成像方面存在了條帶標記,能夠對肺栓塞以及緩慢的血流信號進行區分。MRI技術的進展成為MRA一種常用的方法。靜脈注入造影劑Gd-DTPA后患者屏氣所得的3D MR肺血管成像能夠對肺栓塞進行準確的判斷,且可以對肺血管的解剖進行詳細顯示,包括有肺動脈的亞段級分支。螺旋CT在對肺栓塞進行診斷方面意義重大。多層螺旋CT使CT在肺栓塞診斷方面的進展得到了有效的促進。然而MRI依舊為一種存在吸引力的方法,其原因主要是由于MRI檢查對X射線和碘造影劑進行了有效的避免,能夠在一次檢查中對肺血管以及深靜脈是否存在血栓進行同時顯示,MRI還能夠清晰顯示出肺的灌注及通氣情況,在肺栓塞的診斷中意義顯著[1]。
在對累及肺動脈的血管炎進行診斷中MRI可提供可靠信息。大動脈炎會對主動脈及分支和肺動脈造成累及。曾有研究顯示,在77例患者中肺動脈異常者約占70%左右,其中肺動脈擴張者占17%、血栓者占3%,周圍肺血管異常的樹枝樣表現者占66%,后者的出現應對血管阻塞性疾病的發生予以考慮。白塞綜合征累及肺動脈的病例十分的少見,一般占5%左右,為肺動脈瘤的一種十分常見的病因。若是肺動脈瘤者充滿血栓,常規的血管造影無法得到診斷,MRI為具有較大選擇性的診斷方法。肺動脈瘤的亞急性或者是慢性血栓在T1WI及T2WI均呈現出明顯的高信號。肺動脈瘤可呈現真性或假性,多發者比較常見,同時也能呈現出單側或者是雙側。經皮質激素進行治療后可縮小或者是消失[2]。
2 縱隔、胸膜、胸壁、膈疾病
2.1 縱隔腫瘤 在前縱隔腫瘤診斷過程中,胸內結節性甲狀腺瘤在T1WI以及T2WI條件下均呈現信號強度均勻的征象。MRI在對腫瘤的范圍及周圍結構移位進行顯示存在特殊的意義。然而MRI對于鑒別甲狀腺腫瘤的良、惡性方面存在局限性。針對一些甲狀旁腺腫瘤者MRI在術后依舊存在高血鈣者的應用較為常見。異位甲狀旁腺可出現在縱隔的任何位置。MRI同核素檢查聯合能夠在術前真開合理有效的定位診斷。甲狀旁腺在TlWI上呈現出明顯的等或低信號,而在T2WI條件下則表現出明顯的高信號。在對造影劑予以注入后甲狀旁腺存在明顯的強化[3]。
2.2 胸膜和胸壁疾病 MRI可對惡性間皮瘤的腫瘤以及胸腔積液進行鑒別,能夠對腫瘤向胸壁、縱隔、胸膜腔以及腹部侵犯的范圍進行顯示。MRI的T2WI以及質子密度加權像可對良性及惡性胸膜結節展開有效區別,據研究顯示其敏感性在87%左右。脂肪瘤為胸壁最常見的一種間葉腫瘤。MRI及CT均可以準確診斷。其他的良性及惡性腫瘤都表現均為胸壁腫塊,MRI信號不存在特異性,然而可以對病變的范圍進行確定,這活檢及手術均具有重要意義。
2.3 膈 MRI的冠狀以及矢狀位成像對膈的解剖及病理形態均能夠清晰顯示。MRI對腫瘤對膈的侵犯、膈疝以及膈破裂進行準確的判斷。MRI還能夠對膈的運動情況進行有效的判斷,從而對胸部病變的MRI診斷予以輔助[4]。
3 肺癌
一般情況下肺癌可經CT獲得準確的診斷。然一些病例可采取MRI檢查進行診斷,這是因MRI可采取多平面成像對病變進行顯示、且腫瘤對胸壁軟組織的侵犯進行判斷也較為容易以及較清晰地對淋巴結及血管是否受侵犯進行顯示[5]。MRI的增強掃描在鑒別肺內的良、惡性結節具有重要作用[6]。MRI為對肺上溝瘤分期進行判斷的一種首選方法。MRI的T1WI增強檢查能夠對中心型肺癌的肺門腫塊以及周圍的肺不張予以區別。因肺不張的血供相對于腫瘤而言比較豐富,所以其信號強度也相對較高。肺不張信號強度的峰值也相對肺癌腫塊要早。MRI對腫瘤對于血管、縱隔、心包及脊髓的侵犯進行顯示方面意義明顯,然CT在該方面則存在診斷困難[7]。針對一些患者MRI可以對Ⅲa期(可切除)及Ⅲb期(不可切除)的腫瘤予以準確地區分。針對對碘造影劑不耐受者MRI可對CT予以替代確定是否存在肺門及縱隔淋巴結轉移。MRI判斷縱隔淋巴結轉移的準確性同CT基本一致,敏感性在65%左右,特異性在72%左右[8]。這兩種方法均以淋巴結的大小為依據對是否存在淋巴結轉移進行確定,然而卻存在限度。譬如說>10 mm的淋巴結一般無腫瘤轉移,
4 小結
綜上所述,MRI在呼吸系統疾病的診斷方面應用十分的廣泛,且準確性較高,在同其他方法,譬如CT等進行有效的聯合能夠大幅度提高診斷的準確性,盡管目前在臨床上采取MRI對呼吸系統疾病進行診斷的應用相對較少,肺的功能性MRI技術將會對于肺部疾病展開更加深入的評價,日后MRI將會成為對呼吸系統疾病進行診斷的一種重要手段,值得關注[12]。
參考文獻
[1] 歐陜興.呼吸系統疾病CT診療新進展[J].華南國防醫學雜志,2009,12(1):418-419.
[2] 馬大慶.多層螺旋CT在胸部疾病應用上的進展[J].當代醫學,2010,12(3):253-254.
[3] 蔡超達,王貴謙.支氣管結核性肺不張的影像診斷[J].中國醫學影像技術,2008,14(8):415-417.
[4] 儲成鳳.低磁場MRI對原發性肺癌的診斷價值初探(附29例報告)[Z].中國腫瘤臨床年鑒,1993.
[5] 程德云,陳文彬.CT和MRI在呼吸系統疾病中的應用價值[J].臨床內科雜志,1996(5):5-7.
[6] 仲軍,任萍.試析呼吸系統疾病影像診療[J].醫學信息(中旬刊),2011(8):104-105.
[7] 王云華.現代呼吸系統疾病影像診斷與介入放射學[M].人民軍醫出版社,2004,1(1):27-187.
[8] 鄒煜,張敏鳴,王麗君,等.MRI動態增強模式和腫瘤微血密度與肺癌淋巴結轉移的關系[J].中華放射學雜志,2006,40(2):417-418.
[9] 張玉珍,范國平,張永平,等.胎兒胸部異常的MRI診斷[J].放射學實踐,2009,14(12):457-458.
[10] 涂建華,何江波,姚振威.增強MRI在肺癌腦轉移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復旦學報(醫學版),2006,33(1):194-195.
[11] 莊培戀,張貴祥.肺癌腦轉移的MRI早期診斷探討[J].實用放射學雜志,2008,24(2):246-247.
[關鍵詞] 纖維支氣管鏡;小兒;難治性肺炎;應用分析
[中圖分類號] R725.6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4-4721(2011)08(a)-184-02
肺炎是小兒時期的常見病,以冬春季節為多,其遷延難愈,病程較長[1],系指不同病原或其他因素所致的肺部炎性反應,無論是發病率還是死亡率均居首位,占兒科住院患兒的24.5%~65.2%。其發病機制復雜,與神經、遺傳、免疫、神經內分泌都密切相關,易反復發作。難治性肺炎是指常規治療2周以上,臨床癥狀、體征或影像學改善不明顯或加重的肺炎[2]。2009年6月~2010年6月本院收集到采用纖維支氣管鏡診療小兒難治性肺炎50例,發現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80例病例,均為本院2009年6月~2010年6月收治的難治性肺炎患兒。該組患兒均經常規抗感染治療2周后,臨床癥狀、體征或影像學改善不明顯或加重。其中,男56例,女24例。年齡3個月~3歲,平均21個月,病程13 d~15個月,平均46 d。感染部位:左肺下葉5例,右肺上葉16例,右肺中葉12例,右肺下葉13例,兩肺感染34例。按照是否愿意接受纖維支氣管鏡診療,分為了觀察組50例和對照組30例,兩組患兒在年齡、性別、感染部位、臨床癥狀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給予常規治療,抗生素、吸痰、化痰、呼吸支持及基礎病的相應治療。
1.2.2 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Olympus-P40和-P3c30纖維支氣管鏡診療。在檢查前,了解患兒的脈搏、呼吸、血壓、心肺功能和血電解質等指標,并在檢查前閱讀患者胸部X線片。術前4 h禁食禁水,排除禁忌證,術前肌注阿托品及安定,2%的利多卡因進行上呼吸道局部麻醉后,先檢查正常部位及對側支氣管,最后進入病變部位重點觀察。對分泌物多、炎癥重的肺段要重點灌洗,再逐個檢查其他部位和對側支氣管。發現異物,采用異物鉗取出。術后禁水禁食2 h。以防誤吸,并予布地奈德霧化吸入以防喉頭水腫。術后觀察4 h。
1.3 療效判定標準
以臨床表現、X線胸片或肺部CT改變作為判定標準,①顯效:咳嗽、咳痰、氣促等癥狀體征消失,體溫恢復正常,肺部呼吸音恢復正常。胸片示陰影基本吸收,肺復張。②有效:臨床癥狀或檢查結果明顯改善,痰量明顯減少,體溫下降,肺部呼吸音增強。胸片示陰影大部吸收,肺大部復張。③無效:臨床癥狀無改善,痰量無減少,體溫無下降,肺部呼吸音無增強,胸片示陰影無明顯變化,肺未復張[3]。
1.4 數據分析
用SPSS 12.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用χ2檢驗,P
2 結果
2.1 鏡檢結果
80例患者中支氣管炎性狹窄5例,支氣管狹窄4例,支氣管軟化癥3例,支氣管化膿癥2例,支氣管局部受壓狹窄1例,支氣管異物4例,支氣管內膜結核1例,主支氣管憩室1例,氣管食管瘺1例,聲門下膿腫1例,
2.2 治療結果
觀察組顯效47例,有效2例,總有效為98.0%(49/5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3.3%(22/30),P
3 討論
近年來,隨著纖維支氣管鏡的應用,呼吸系統疾病的診療水平獲得提高。手術中,操作要求小心、迅速,防止出血、縱隔氣腫、外傷性氣胸、窒息及心臟停搏。術后觀察有無繼發呼吸道及肺部感染或出血,小兒要觀察氣道是否通暢,由于手術過程中可引起氣管、支氣管黏膜破損出血、炎性分泌物滲出等,要經常吸痰并用血氧儀監護,防止氣管分泌物過多或聲帶水腫而發生窒息。
難治性肺炎是兒科日常臨床工作中面臨和需要解決的棘手問題,應該開拓思路、積極尋找病因,及時正確處理并發癥至關重要。支氣管鏡檢查可了解管腔情況,排除原發基礎病,如結構異常、異物、肺結核等。另外可通過PSB、PBAL、TBB、TBLB、經皮肺穿刺、OLB等進行病原學和組織學檢查。CMV等病毒感染和PJP(伊氏肺孢子菌肺炎),進行相應的病原學檢查和病因探查[4]:包括血培養;軍團菌尿抗原;肺炎鏈球菌尿抗原。3~5 d發熱不退,需要考慮:①肺炎診斷是否正確;②抗感染治療是否覆蓋病原體;③耐藥情況如何;④是否存在結核、真菌、PJP、CMV、SARS、禽流感等感染可能;⑤是否有并發癥或其他非感染性熱病。處理:調整抗感染藥物,如采用B-內酰胺類+大環內酯類,必要時覆蓋:厭氧菌、MRSA、非發酵菌。重復病原體的檢查(血培養、尿抗原、痰標本,包括痰抗酸桿菌)。另外進行血生化的檢查(風濕、血管炎、腫瘤標志、肌酶)。
本文觀察組患兒通過纖維支氣管鏡診斷出難治性肺炎常見原因主要是感染,占86.0%(43/50)。其次支氣管肺發育異常是小兒難治性肺炎第二大常見原因,如:支氣管狹窄、氣管食管瘺、支氣管憩室。纖維支氣管鏡對肺炎的治療作用主要通過灌洗使痰液稀釋容易被吸引出,并將抗生素灌注到患病肺泡和支氣管內,提高藥物的局部有效濃度,是目前臨床上應用最多的治療呼吸系統疾病的方法之一[5]。本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經過纖維支氣管鏡進行支氣管肺泡灌洗,總有效為98.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3.3%,P
[參考文獻]
[1]黃英,劉恩梅,李渠北,等.無痛纖維支氣管鏡術診治小兒呼吸道疾病92例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5,20(8):469-471.
[2]何少茹,孫云霞,梁穗新,等.纖維支氣管鏡在小兒呼吸系統疾病中的應用[J].中國婦幼保健,2006,21(5):651-652.
[3]陳志敏.兒童肺炎支原體感染診治研究進展[J].臨床兒科雜志,2008,26,12(7):562-565.
[4]辛德莉,侯安存,魏田力,等.肺炎支原體對大環內酯類抗生素耐藥的分析[J].中華兒科雜志,2005,43(3):212.
[5]趙愛紅.小兒肺炎支原體肺炎臨床分析[J].醫藥論壇雜志,2007,28(17):111.
關鍵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綜合護理干預;療效觀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常見的慢性病,近年來已經發展成為致死和致殘最多的呼吸系統疾病[1]。不完全可逆的氣流受限呈進行性發展是主要特征,在臨床治療過程中發現患者存在自身心理因素和對治療的配合能力常影響治療效果[2]。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在遂寧市中心醫院呼吸科住院,符合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分會推薦的慢性阻塞性疾病的診療標準[3]。患者120例,排除合并肺結核、肺部腫瘤以及精神疾病患者。其中男74例,女46例,年齡45歲~83歲,平均年齡(60.2±7.3)歲;病程2~32年;平均(5.6±2.5)年;伴Ⅰ型呼吸衰竭38例,Ⅱ型呼吸衰竭26例,合并冠心病22例,糖尿病28例;上述患者均使用氧療,使用無創呼吸機32例。將上述患者隨機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兩組各60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以及合并疾病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常規、對癥治療。包括抗炎、抗感染、祛咳平喘、氧療等治療,同時給予常規護理。干預組在此基礎上采用綜合護理方法進行。
1.3綜合護理方法 包括心理護理、氧療護理、使用呼吸機護理、并發癥的預防護理、預防感染的護理,睡眠護理等。
1.3.1心理護理 護士在心理干預前詳細了解患者的實際情況,包括患者的生活環境、文化程度、經濟狀況等,以便給予針對性的護理干預;護士在護理工作中,多與患者交流溝通,了解其內心的感受,主動向其講解有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相關知識,使患者能夠了解自身的疾病,做到心中有數;護士還需根據患者的文化程度,給予不同的言語溝通及非評議溝通方法,對文化程度高、有一定醫療衛生知識的患者,需給予較為深入的講解,對文化程度較低的患者,要注意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患者講解各種檢查及手段的必要性,以減輕患者的內心恐懼、焦慮情緒;護士要尊重患者,盡量滿足患者的需求。在執行操作和與患者溝通時,不要呼叫患者的床號,可使用患者全名,或“X阿姨”等稱呼,讓患者感到溫馨;在進行各種操作前,要告知患者操作的注意事項及臨床作用,使用多種方法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可為其提供音樂、電視等,以緩解焦慮的心情;將病室內的儀器聲音降至最低,避免噪聲對患者產生干擾;為患者提供寫字板、圖片等,使患者表達說出自己的需要。病室光線需溫馨柔和[4];醫護人員在交流過程中,要注意聲音不可過大,以免引起患者煩躁;為患者尋找各種社會支持系統,除醫護人員外,還可包括患者的家屬、朋友,甚至病室內的室友,共同鼓勵患者戰勝疾病,增加患者繼續治療的勇氣,在醫護人員操作時,護士可陪伴在患者身邊,握住患者的手,或撫摸患者頭部等,以鼓勵患者,消除其孤獨、寂寞感。
1.3.2氧療的護理 在住院期間,安排受過專業護理知識培訓的臨床護理人員,對干預組患者進行一對一的氧療知識教育,同時發放健康教育手冊[5]。宣教吸氧的目的、教會患者呼吸深度、氧氣的合理濕化、氧療最佳持續時間、管道與設備的消毒與保養、吸氧工具的選擇、如何聯系氧氣中心、用氧安全等。進行2~3次/w的護理干預,護理干預時間為20~30min/次,在健康教育的過程中進行。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深入淺出地分析,適當配合解釋、鼓勵、暗示、安慰、保證等方法。
1.3.3呼吸機的使用護理 ①使用呼吸機的護理患者往往認為使用呼吸機治療是因為病情危重,因而常有恐懼、焦慮心理。加之治療中患者不能隨意進食、限制語言交流,易出現情緊張、煩躁。當病情好轉需撤機時,部分患者因擔心呼吸困難及窒息,會產生恐懼、緊張等不良心理。護士要鼓勵患者,增強其信心,使患者主動配合撤機。②及面罩選擇患者取半坐臥位或坐位,使氣道通暢并避免反流。根據患者情況選擇合適鼻面罩,輕壓于面部,位置適當后固定,松緊適宜,不能漏氣,以確保療效。部分患者因初次接受呼吸機治療有不適感,情緒緊張,以致出現人機對抗,護士教會患者呼吸方法,指導其規律呼吸,以保證治療順利。③氣道管理加強口腔護理,保持氣道通暢,及時清除嘔吐物和分泌物。咳嗽無力者及時吸痰動作輕柔,以減少氣道黏膜損傷:痰液黏稠不易排出者,鼓勵適量飲水、按時叩背,或給予呼吸機管道內霧化吸入,使痰液稀釋。鼻塞者可用呋麻液滴鼻,以收縮鼻黏膜血管,癥狀好轉后再使用呼吸機。為防止嘔吐物誤吸,飯后30min內暫停呼吸機治療。④撤機后護理停機前指導患者行呼吸功能鍛煉,訓練縮唇腹式呼吸,以增加肺活量,防止并發癥。呼吸機撤離后,為防止再次出現低氧血癥和二氧化碳潴留,應繼續給予常規氧療,密切觀察生命體征變化,監測血氧飽和度和血氣分析。如病情加重,做好再次上機準備或行有創通氣治療。
1.3.4并發癥預防及護理 ①腹脹:是呼吸機治療最常見并發癥,發生率較高。指導患者用鼻呼吸,不可張口呼吸,減少吞咽動作,避免造成胃脹氣,一旦出現可行胃腸減壓。在保證療效前提下,吸氣壓力盡量小于25 cm H2O。②局部皮膚壓傷破損:面罩系帶牽拉過緊、持續時間過長,易造成患者面部、鼻粱和下頜部皮膚壓傷,應在面罩與面部接觸處使用紗布或紙巾,既減輕局部壓力叉預防漏氣。③吸人性肺炎:為常見并發癥,應協助患者取側臥位或半坐臥位,避免飽餐引發食物反流。患者劇烈咳嗽時應先停機,防止食物反流,及時傾倒管路中的冷凝水,以防誤吸。
1.3.5預防感染 面罩內壁和呼吸機管道內細菌不能被有效清除,加之患者呼出的氣體污染呼吸機管道,細菌易隨吸氣再次進人呼吸道造成肺部感染。應做好呼吸機管道管理,管道每48h更換、消毒1次,及時清除管道內冷凝水,預防反流。醫務人員嚴格無菌操作,防止交叉感染及呼吸機相關性肺炎。
1.4觀察指標 觀察治療前后咳嗽、咳痰、氣喘胸悶及肺部干濕咿音等癥狀及體征變化。并同時測定治療前后肺功能變化,資料采用SPSS12.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x±s表示,兩組療效觀察采用χ2檢驗,計數資料檢驗采用t檢驗。P
2 結果
2.1兩組患者療效的比較:干預組患者咳嗽、胸悶、全位、發紺、呼吸困難的須明解明顯好于照組。其平均住院日的改善,也好于對照組(見表1)。
3 討論
COPD是臨床常見的呼吸系統疾病,往往產生肺氣腫,患者終末支氣管遠端的氣道彈性降低,出現過度膨脹,充氣,進而導致肺容積增大和感染,影響患者日常生活,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壓力,出現焦慮、抑郁等情況,甚至自暴自棄,放棄治療[6-7],而一旦合并呼吸衰竭,則需進行氧療、呼吸機輔助呼吸等治療,患者對氧療和呼吸機輔助呼吸存在一定的抵觸情緒,因此對患者進行心理,對COPD病因的認識,氧療、呼吸機、預防感染和并發癥等方面的綜合護理,干預措施對治療有關重要的意義,本文研究顯示,干預組治療的效果及平均住院日和肺功能的改善與對照組比較,有統計學差異(P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分會慢性阻塞肺疾病學組.慢性阻塞肺疾病診治指南[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8,25(8):459-460.
[2]陸開英,鐘南山,謝毅,等。內科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62-68.
[3]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分會?慢性阻塞肺疾病學組.慢性阻塞肺診治指南(2007年修訂版)[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7,30(1):8.
[4]林存杰,楊招,滕玉英,等.慢性阻塞性肺氣腫護理[J].中外健康文摘,2009,6(7):149.
[5]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分會.肺性腦病的診斷和臨床分析標準[J].中華結核和呼吸系統疾病雜志,2009,14(1):62.
[關鍵詞]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訓練;長期堅持;護理干預
[中圖分類號] R562.2[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4-4721(2009)05(a)-176-02
慢性阻塞性肺病是一種以不完全可逆氣流受限為特征的疾病,且氣流受限逐漸加重,病程長,復發率高,目前居全球死亡原因的第4位,至2020年COPD將位居世界疾病經濟負擔的第5位[1]。本文對106例COPD患者進行了呼吸肌功能鍛煉,通過1年觀察,我們認為呼吸肌功能鍛煉是COPD患者緩解期康復治療的有效手段,由于呼吸訓練無創無痛,簡單方便,且不需要任何額外開支,容易被患者接受,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2004年5月~2005年6月由河南省西華縣人民醫院呼吸內科確診的106例COPD患者,男72例,女34例,年齡58~77歲,平均(65.6±8.17)歲,病程10~40年,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干預組:每組53例,兩組一般情況如年齡、性別、病程、病情,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18個月后,將兩組COPD患者進行相關生理指標檢查與干預前進行比較。
1.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軟件包進行χ2檢驗,t檢驗比較。
2 結果
2.1 干預組和對照組
護理干預前后各項相關生理指標,比較見表1,呼吸運動干預前各項生理指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呼吸運動18個月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1~2年內實驗組和對照組住院例數比較見表2,χ2=99.48。
3討論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肺功能及血氣結果大致相同,干預18個月后,兩組患者差異顯著,干預組患者的用力肺活量和1 S用力呼氣容積均明顯升高(P
措施和方法:兩組患者每天按常規方法進行宣教、治療和護理。實驗組患者在常規的基礎上增加呼吸肌功能鍛煉,由護理人員和陪護做好監督。幫助實施康復訓練,讓患者知曉康復訓練在疾病轉歸中的重要作用,鼓勵患者在康復訓練中做到循序漸進、持之以恒。干預組呼吸康復訓練重點是縮唇呼吸和腹式呼吸的訓練,縮唇呼吸是幫患者取坐位或半臥位,護士先進行操作示范解說,用鼻吸氣,閉口呼出,呼氣時唇縮成“魚口狀”,將氣體慢慢呼出,盡量呼出最多的氣體,吸氣與呼氣時間之比為1∶2~3。呼氣時配合收腹動作,使膈肌升高,以便呼出更多的氣體,減少殘氣量。鍛煉初始每次10~15 min,每天2次,以后逐漸增加次數和時間,每次30 min,每天3~4次,最終形成一種自覺習慣的呼吸方式[2],由陪護或護理人員監督并作好記錄。
縮唇呼吸訓練的原理:縮唇緩慢呼氣,可產出2~5 cm H2O的阻力,縮唇呼氣與非縮唇呼氣相比,氣管的等壓點更向氣道的遠端推移,其次可防止呼氣時小氣道陷閉和狹窄,有利于肺泡氣排出,呼氣時間的延長也有利于肺內氣體充分排出,阻止氣道陷閉[3]。
腹式呼吸訓練又稱膈式呼吸訓練。膈肌是主要的呼吸肌,COPD患者,膈肌受過度膨脹肺的擠壓而下降,膈面變平坦,活動度減弱,膈肌收縮的效率降低,嚴重者膈肌無力,出現胸腹矛盾性呼氣運動。腹式呼吸鍛煉的目的是增強膈肌的收縮能力和效率,變患者的胸式呼吸為腹式呼吸。呼氣時,腹肌收縮幫助膈肌松弛,隨腹腔內壓增加而上抬,增加呼吸潮氣量,吸氣時膈肌收縮下降,腹肌松馳,保證最大吸氣量,因此腹式呼吸可增加潮氣量,減少功能殘氣量,提高肺泡通氣,降低呼吸功耗,緩解呼吸困難,改善換氣功能[4]。據報道縮唇呼吸可使氣道內壓增高0.51 KPa,有效地對抗呼氣終末壓,有利于肺內氣體的呼出。
COPD患者經過呼吸肌訓練2~3個月后,60%~70%的患者的癥狀得以緩解,1~2年后隨訪顯示呼吸肌訓練的患者各項生理指標均好于對照組,隨訪結果證實了長期堅持呼吸功能訓練可有效地糾正低氧血癥和減緩肺功能的惡化,降低肺動脈壓,改善肺功能。未進行呼吸肌鍛煉者住院例數明顯高于干預組。因此,應利用不同的形式大力宣傳普及呼吸訓練知識,讓患者認識到長期呼吸鍛煉的重要性,加強各鄉鎮衛生院合作,定期聯合舉辦健康知識講座,通過多種形式廣泛進行宣傳,還可以請長期呼吸鍛煉的患者利用自身體驗來影響鍛煉者,讓更多的COPD患
者接受呼吸訓練,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減少住院例數,減輕其經濟負擔,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病學組.COPD診治指南(2007年修訂版)[J].繼續醫學教育,2007,21(2):31-42.
[2]游泳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康復期護理對策[J].臨訂肺科雜志,2006,11(2):224.
[3]李賓賓.呼吸系統疾病康復影響[J].中華護理雜志,2007,42(9):836-837.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種常見的嚴重疾病,其主要特征為不完全可逆氣流受限,病情呈進行性發展,目前治療以常規的抗感染、氧療及茶堿為主。我院自2004年以來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愛全樂萬托林聯合霧化吸入治療,取得良好療效,現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76例,均符合中華醫學會呼吸分會COPD診斷標準[1],隨機分成兩組:治療組38例,男27例,女11例,年齡53~84歲,對照組38例,男31例,女7例,年齡49~85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情差異無顯著性,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兩組均予常規抗感染、氧療、氨茶堿擴張支氣管及止咳化痰等治療,治療組用生理鹽水4 ml+愛全樂2 ml+萬托林0.5 ml射流霧化吸入,每日3次,愛全樂(0.025%溴化異丙托品霧化液)及萬托林(0.5%沙丁胺醇)分別由德國勃林格殷格翰公司和英國葛蘭素公司生產。治療前和治療第三天兩組均行肺功能(日本CHEST公司HI-601型)檢查,分析FEV1、FEV1/FVC及PEF%,同時觀察不良反應。
1.3 統計學方法: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治療前肺功能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見表1。
2.2 治療3天后治療組肺功能指標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
2.3 臨床癥狀及不良反應:治療組臨床癥狀改善情況明顯好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
3 討論
COPD是一種以不完全可逆的氣流受限為特征的肺部疾病,一般呈慢性進行性加重,當并有感染等情況時可表現為急性加重,患者氣喘明顯,容易出現呼衰,此時在常規抗感染、止咳化痰及氧療等治療基礎上,迅速舒張支氣管,緩解氣流阻塞是治療此類疾病的關鍵,萬托林為高選擇性β2受體激動劑,主要通過激動呼吸道β2受體,激活腺苷環化酶,使細胞內的環磷腺苷(CAMP)增加,從而松弛支氣管平滑肌,愛全樂為水溶性季胺化合物,能選擇性作用與支氣管平滑肌的M3受體,抑制細胞內環磷酸鳥苷(CGMP)的合成,降低迷走神經張力,使支氣管擴張和氣道分泌物減少,雖然其起效時間較β2受體激動劑稍慢,但其具有維持時間長、劑量小、不良反應少、平喘效果強的優點,且與β2受體激動劑和茶堿類藥物聯合應用能發揮相加作用,達到最佳支氣管舒張效應和改善FEV1效能[2]。同時愛全樂作用部位以大中氣道為主,而萬托林以小氣道為主[3],故兩藥合用,可起到協同作用,從而達到較佳平喘效果,霧化吸入局部給藥,具有藥物劑量小,不良反應少的優點,故臨床療效滿意。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COPD學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診治指南 [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2,25:433.
[2] 陳文彬,程德云.呼吸系統疾病診療技術[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425.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1.385
急診醫生可來自不同專科,接診以胸背痛為主要癥狀患者后,診斷思路欠缺全面,所開具的檢查項目可能不能發現原發疾病從而導致漏診、誤診的情況偶有發生。在急診科曾接觸的5例胸背痛患者,回顧其診療過程,個別病例出現不同程度的偏差,胸背痛涉及多種嚴重的內外科疾病,應提高警惕,擴展思路,避免誤診、漏診導致嚴重后果。報告如下。
臨床資料
2011年3~6月收治急胸背痛患者5例,男2例,女3例,年齡38~63歲,分別由不同醫生接診,最終確診胰腺炎1例,胸主動脈瘤夾層1例,急性心梗1例,結核性胸膜炎1例,考慮肋軟骨炎1例。
診斷經過:例1:患者,男,49歲,晚飯后突感“心窩及背部疼痛”2小時,并強調背痛明顯,體查上腹部有壓痛,查血常規及血清淀粉酶,均升高,診斷為急性胰腺炎,收普外科。例2:女,59歲,突發背部劇烈疼痛1小時來院,測血壓升高,胸背部體查無特殊,查心電圖示左室高電壓,胸部X線未見明顯異常,請心胸外科醫生會診后再行胸部CT確診胸主動脈夾層,收心胸外科。例3:患者,男,63歲,夜間以右上腹疼痛就診急診外科,既往有膽石癥病史,按“膽絞痛”予以解痙、抗感染治療,治療3小時后患者劇烈疼痛不緩解,請急診內科會診,仔細詢問病史后為右前胸持續性劇痛,查心電圖示急性心梗,收入心內科。例4:患者,女,46歲,左胸疼痛7天,加重1天,查胸部CT示“肺結核、結核性胸膜炎”,收感染內科。例5:女,38歲,反復間歇性右前胸壁疼痛2年,再發1天,伴發熱,T 38.2℃,無咳嗽及盜汗,先往急診內科就診,查胸片未見明顯異常,予以抗感染治療,患者以疼痛緩解拒絕進一步檢查及治療,自行回家,夜間因右胸疼痛加劇再次來急診外科就診,體查右前胸鎖骨中線第5肋局部壓痛,查血常規示WBC 11.1×109/L、N 78%,建議行胸部CT,患者未執行,訴平躺后胸痛緩解,在門診行抗生素治療后回家,診斷考慮肋軟骨炎。
討 論
胸背部疼痛是急診患者常見主訴,因其病因多樣,涉及多個系統器官及內、外科多種疾病,急診醫生一時較難確診,很容易造成誤診、漏診[1],以致耽誤某些嚴重疾病的及時治療,造成嚴重后果。急診醫生不應局限于本專業知識及背景,更應避免思維片面,故掌握系統的臨床思維方法非常重要。
疼痛按來源可分為皮膚痛、內臟痛、深部痛及牽涉痛,面對胸背疼痛患者,應判斷其疼痛來源,不能只片面考慮自己專業相關疾病。一般可按下列順序[2]:①胸壁疾患,包括胸部皮膚、皮下組織、肌肉、神經、血管、骨骼及壁層胸膜所罹患的疾病,如例5考慮肋軟骨炎及例4的結核性胸膜炎。②胸腔臟器疾病,包括心臟疾病、主動脈疾病、呼吸系統疾病及縱隔疾病,本組病例中有心梗、主動脈夾層患者。③腹部臟器病變,如本組病例中的例1胰腺炎患者,其“胸痛”實為上腹部疼痛,合并背部疼痛,而患者強調背痛,此時若忽視腹部體查就容易出現偏差。④其他原因引起的胸背部疼痛,如痛風等。
引發胸背疼痛的某些疾病,如心肌梗塞及胸主動脈夾層,此兩種疾病如不能及時診斷及治療,后果可能十分嚴重,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尤應提高警惕。心肌梗死的疼痛性質與心絞痛相似,但更劇烈而持久,患者可伴有呼吸困難、面色蒼白、紫紺、脈搏細弱、大汗、血壓降低等,遇此表現患者應立即行心電圖檢查以確診;若患者為患有高血壓的中老年人,突發劇烈胸痛,體查發現四肢血壓異常變化,首先要考慮胸主動脈夾層,此時應立即查胸部B超、CT或磁共振檢查,首選胸部CT[3]。
總之,由于胸背痛可由嚴重疾病引起,應引起充分重視,仔細詢問病史及體格檢查尤為重要,并注意伴隨癥狀,然后選擇最適宜的檢查以盡早確診,若遇診斷困難的一定要及時請相關科室會診,避免耽誤治療引起嚴重后果及醫療糾紛。
參考文獻
1 李文化,陳建國.胸痛誤診7例分析[J].中國全科醫學,2000,5(34).
作者單位:132001 吉林省吉林市兒童醫院 肺炎支原體是小兒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體之一,其主要傳播途徑為飛沫傳播,肺炎支原體感染除了肺炎等呼吸系統癥狀外,還可并發多系統,多器官的損害[1]。不少患者呼吸道癥狀較輕,常常以肺外表現為主要癥狀就診,因此,如不做血清學檢查容易漏診現就我院2009年3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9例肺炎支原體感染引起的過敏性紫癜患兒的臨床分析和護理要點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9例患兒均為肺炎支原體IgM(+),其中男6例,女3例,學齡兒童7例,于病發后3~11 d入院,住院6~13 d.
12 臨床表現 ①皮膚癥狀:9例均有瘀點、瘀斑,多見于雙下肢伸面對稱的、高出皮面、壓不褪色的紅色斑丘疹,其中6例延至四肢,3例延至臀部。②消化道癥狀: 4例出現腹痛,以臍周為主,其中惡心、嘔吐2例,便血1例。③關節癥狀:3例伴關節腫痛,以膝關節、踝關節為主;1例腕關節腫痛。④腎臟癥狀: 2例出現腎臟癥狀,其中1例為肉眼血尿,其余為鏡下血尿、蛋白尿。
13 實驗室檢查 尿常規RBC(+ +++)2例,蛋白尿(+)1例,便潛血陽性1例,血生化各項指標均在正常范圍.
2 結果
經過用藥治療及護理,8例患兒痊愈出院,1例患兒好轉出院。
3 討論
肺炎支原體是介于細菌和病毒之間的已知能獨立生活的最小病原微生物,主要通過呼吸道傳染,引起呼吸系統疾病,其下呼吸道感染主要發生于學齡兒童和年輕人。肺炎支原體感染呼吸系統以外病變可涉及血液系統,心血管系統,消化系統,腎臟癥狀,皮膚黏膜,關節等多系統,多器官損害,其中過敏性紫癜就是肺炎支原體感染的肺外表現之一。過敏性紫癜是以小血管無菌性炎癥為主的變態反應性疾病,臨床以皮膚紫癜,關節腫痛,腹痛,便血,血尿為主要表現,皮膚紫癜是本病的主要特征,先有皮疹,伴有水腫,繼而變為紫癜,以四肢伸側,雙下肢,臀部多見,部分患兒伴有蕁麻疹。關節表現為以關節疼痛為主,常伴有腫脹,多累及膝,踝,腕,肘等大關節。胃腸道癥狀以腹痛主,惡心,嘔吐,重患伴有便血,嘔血,如不伴有紫癜,常被誤診為急腹癥。腎臟癥狀出現時輕重不一,多數患兒出現血尿,蛋白尿。過敏性紫癜除了致敏原引起的過敏反應外,感染也是此病的誘發因素,故提示我們在過敏性紫癜的過程中,除對癥治療外,應積極尋找病因,以便及時診斷和治療,改善預后。
4 護理
41 室內經常通風換氣,保持室內適宜溫濕度,病室內整潔,安靜。做好基礎護理,醫護人員在進行診療過程中應動作輕柔,盡量將護理操作集中進行。
42 急性期或出血多時應限制患兒活動,絕對臥床休息,注意保證充足的睡眠。避免過度勞累。少去公共場所,防止交叉感染。
43 預防感冒,及時增減衣物,注意保暖,鼓勵患兒適當體育鍛煉,增強體質,注意勞逸結合。
44 注意飲食衛生,避免吃刺激性食物,多吃含維生素C的蔬菜和水果,給予一些營養豐富,易于消化的食物,保證足夠的液體攝入,少食多餐,以減輕消化道負擔,禁止吃肉類,海鮮,及刺激性食物,避免與花粉等過敏原接觸。
45 密切觀察皮疹的形態,部位,數量,觀察有無新出血點,以及皮疹消退時間。患兒應穿寬松柔軟的衣物,及時更換內衣褲,保持床鋪整潔,被褥松軟,做好皮膚護理,注意保持皮膚清潔,干燥,防止皮膚損傷,預防感染,做到定期洗澡,或擦浴。
46 觀察患兒有無腹痛,嘔吐,注意嘔吐物的顏色,性質,觀察大便的顏色和性狀,并詳細記錄大便的次數,性質,禁止腹部熱敷,防止腸出血。
47 有關節腫痛的患兒應抬高患肢,保持功能,注意關節保暖,給予熱敷,按摩,擦浴以減輕局部疼痛。
48 有血尿,蛋白尿的患兒應限制鈉和水的攝入,并詳細記錄24 h出入量,每天測體重,注意觀察水腫的程度和部位,觀察尿量及尿色。
49 做好患兒的心理護理,減少外界干擾和不良刺激,消除恐懼感。醫護人員通過面部表情,手勢,撫摸等非語言交流方式,減少患兒的分離性焦慮,使患兒獲得安全感,以取得患兒的信任與合作。
關鍵詞:護理模式;老年呼吸道感染;應用效果
上呼吸道感染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疾病,是所有咽喉以上呼吸系統受到病原體侵犯而導致的急性急癥,包括急性鼻咽炎、急性咽炎、急性扁桃體炎等的總稱[1]。該病主要的發病高峰集中在冬春兩集,以急性發作為主,空氣傳播和飛沫傳播是主要的傳播途徑。經臨床診斷發現,有90%的急性呼吸道感染都是由病毒導致的。而且患者病情的程度和他們的年齡也有密切關系[2]。老年呼吸道感染的患者由于年齡較大,自身的免疫功能衰退,所以在治療后對臨床護理的要求較高,若護理不當,很可能就會影響他們的預后效果。為了探討不同護理模式的應用效果,我院從2012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相關患者中隨機抽取了56例進行了研究,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從我院呼吸科門診2012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老年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中隨機抽取56例作為研究對象。所有對象均符合中華醫學會呼吸學分會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制定的臨床診斷標準,且均有不同程度的典型臨床表現[3]。在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的基礎上,根據護理方法的不同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共28例,其中男16例,女12例;年齡為60~82歲,平均年齡為(73.68±2.47)歲。觀察組共28例,其中男17例,女11例;年齡為60~86歲,平均年齡為(74.23±2.53)歲。兩組患者的性別和年齡構成等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沒有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方法,觀察組則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采取舒適護理措施,主要內容包括如下幾方面:①高熱護理:對患者體溫變化進行密切觀察,若體溫超過38℃,可在腋下或者頸部放置適量冰袋,或采用少量乙醇擦拭患者身體。若體溫超過38.5℃,則必須進行藥物治療。②飲食護理:盡量讓患者多喝水,給予營養成分高且易于消化的食物,并少吃多餐,經常更換食物的種類。③舒適護理:盡量在比較集中的時間段內完成護理措施,保證患者有足夠的休息時間。同時,及時清除患者鼻腔中的分泌物,保證患者的呼吸暢通。另外,注意保持病房通風和空氣的清新,將濕度控制在60%以內。需要注意的是,護理時還要注意觀察患者的血液循環狀況,查看他們有無咽部充血、化膿以及水腫情況,一旦發現,應做到早治療、早護理。
1.3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對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健康知識知曉率和住院時間等指標進行觀察、記錄和對比。
1.4統計學分析 收集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和觀察指標數據,錄入Excel表格,然后采用PASS17.0軟件對本組研究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用%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標準差(x±s)表示,進行t檢驗。當P
2 結果
經比較,觀察組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96.43%和健康知識知曉率75%均高于對照組的71.43%和42.86%,且住院時間更短,組間各項指標均存在明顯差異,經統計學分析有意義(P
3 討論
在呼吸系統疾病的臨床診療中,呼吸道感染是比較常見的一種,會對患兒的咽部和鼻腔等部位產生重要影響。在臨床中,該病以急性發作為主,我們通常將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又可以被稱為急性咽炎或者急性鼻咽炎,也就是俗稱的"感冒"[4]。
老年人發生急性呼吸道感染之后最主要、最典型的癥狀就是高熱,需要及時處理,這是促進患者康復的關鍵性措施。如果不能及時正確的處理高熱,那么持續性的高熱就可能對腦部造成損害,造成智力損傷。還有可能引發中耳炎、急性腎小球腎炎等并發癥。
因為患者的年齡較大,身體各項技能正在不斷退化,自身的抵抗力較差,所以更容易受到病毒感染而發病。所以在臨床治療后需要認真護理,加強營養護理的同時,盡量提升患者的舒適感,并指導患者家屬如何加強患者的體育鍛煉,同時告知他們少去公共場所,避免交叉感染。
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96.43%和健康知識知曉率75%均高于對照組的71.43%和42.86%,且住院時間更短,組間各項指標均存在明顯差異,經統計學分析有意義(P
這一結果表示,和常規護理比較,老年呼吸道感染患者應用舒適護理可以明顯提高護理質量,規范護理行為,提高護理滿意度,改善護患關系,同時還可以促進患者預后,臨床應用效果顯著,適合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陳海燕.個體化護理模式對長期臥床并發呼吸道感染及尿道感染患者的影響[J].全科護理,2015,14(11):1271-1273.
[2]黃小妹.老年人呼吸道感染恢復期的社區護理研究[J].中國實用醫藥,2011,17(05):184-185.
摘要:
目的探討個性化睡眠護理干預對失眠癥患者的效果。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我院住院失眠癥患者112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各56例。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行個性化睡眠護理干預,對比兩組的睡眠進程以及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SQI)變化。結果兩組患者干預前睡眠進程及PSQI評分,組間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干預后兩組的睡眠時間均延長,入睡潛伏期、覺醒時間及覺醒次數均減少,PSQI評分均著降低(P<0.05)干預后,觀察組的各個睡眠進程指數及PSQI評分結果均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增加個性化睡眠護理干預,可更有利于改善失眠癥患者的睡眠質量,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
失眠癥;護理干預;個性化;睡眠質量失眠癥是一種常見的睡眠障礙,主要表現為難以入睡、早醒或睡眠維持困難等。住院患者由于疾病影響、環境變化、儀器設備噪音、心理因素等,極易發生失眠癥,可能影響原發病的治療效果及生活質量[1]。藥物對于失眠癥具有一定的療效,但效果不理想,且容易出現依賴性。因此,對于住院患者失眠癥而言,在積極治療原發病及常規護理干預的同時,加強睡眠護理干預非常必要。我院前瞻性地分析了個性化睡眠護理干預對對住院失眠癥患者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1.1.1病例選擇標準
住院時間≥7d,均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3版(CCMD-3)[2]中的診斷標準,均神志清楚且能配合臨床護理與調查。排除合并嚴重心、腦、肝、腎等功能障礙者;排除合并智力、人格與語言功能障礙者,病情危重者;排除合并精神疾病者,排除具有藥物或酒精依賴史者;排除近期參與其他臨床研究者。患者均自愿參與本研究,且簽署了書面的知情同意書,研究獲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
1.1.2分組與基線資料
納入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我院住院失眠癥患者112例,患者應用隨機數字表方法進行隨機分組,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56例。觀察組中,男32例,女24例,年齡30~82歲,平均(50.23±1.35)歲;失眠病程1個月~7年,平均(4.13±1.46)年;31例首次住院,25例再次住院;疾病類型:12例呼吸系統疾病,16例心血管疾病,11例腦血管疾病,10例腎臟內分泌疾病,7例消化系統疾病;文化程度:16例初中及以下,27例中專,13例大專及以上;睡眠障礙情況:35例原發性睡眠障礙,21例繼發性睡眠障礙。對照組中,男35例,女21例,年齡32~80歲,平均(48.97±1.66)歲;失眠病程3個月~9年,平均(4.25±1.63)年;30例首次住院,26例再次住院;疾病類型:10例呼吸系統疾病,17例心血管疾病,12例腦血管疾病,11例腎臟內分泌疾病,6例消化系統疾病;文化程度:15例初中及以下,29例中專,12例大專及以上;睡眠障礙情況:31例原發性睡眠障礙,25例繼發性睡眠障礙。兩組的年齡、性別、病程、住院情況、疾病類型及文化程度等一般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兩組均積極治療原發疾病,治療方案一致,護理實施雙盲分組護理,兩組護理人員的綜合素質、學歷及職稱無明顯差異。
1.2.1對照組
本組予以常規睡眠健康宣教、心理護理,并遵醫囑于每晚睡前予以抗焦慮、催眠藥物阿普唑侖片口服,1片/次。
1.2.2觀察組
本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實施個性化睡眠護理干預,均由經過系統培訓的護士實施。具體內容如下:
(1)睡眠評估評估患者的疾病情況、睡眠狀態、心理狀態、精神狀態,了解其困擾睡眠的生理、心理及社會因素,評價其應對機制以及自助睡眠方法,結合患者的家庭環境、個性特點、既往生活習慣、原發病以及睡眠障礙情況制定個性化的護理干預方案。
(2)環境干預維持病房內整潔、安靜和舒適,調節室內溫濕度適宜,確保溫度在22~25℃左右,濕度在50%~60%左右,并維持必要的通風,確保室內空氣清新、無異味。根據患者的個人習慣及生物節律,科學安排睡眠時間,并盡量將各項診療護理操作安排在日間,如必須在夜間進行的操作則應盡量集中進行,避免影響患者睡眠。嚴格限制探視時間,避免夜間陪護。病房內信號燈、報警聲以及監護儀聲音調節至最小范圍,將不必要的儀器設備撤離。
(3)心理干預積極與患者溝通,全面評估其心理狀態及心理變化誘因,針對性采取護理干預,消除或緩解其不良情緒。針對患者的失眠原因及需求,指導其掌握放松訓練方法,予以頭部及穴位按摩、看書調節、音樂療法、熱水泡腳等。
(4)睡眠衛生干預①認知干預:講解睡眠衛生相關知識,強調良好睡眠習慣對于病情康復及健康維持的重要性,提高其改善睡眠質量的主動性。介紹催眠藥物的正確用法及藥物濫用的危害性,鼓勵其盡量避免依靠藥物睡眠。②制定個性化睡眠衛生習慣:針對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個性化的睡眠行為干預方案,與患者共同分析其不良睡眠習慣及失眠原因,并采用其應用科學合理的方法糾正不良睡眠習慣。例如,建立科學規律的作息時間表,囑其午睡時間盡量不要超過30min,確保夜間睡眠充分。避免睡前4h內避免飲咖啡、濃茶、吸煙、飲酒、過飽、過饑等,睡前2h內避免過度用腦或者閱讀刺激性的報刊,以維持睡前身心放松。睡前30min洗漱、熱水泡腳、自行按摩足底穴位等,以促進睡眠。③睡眠行為干預:a.刺激控制療法:鼓勵患者盡量在出現睡意時再臥床準備睡覺,對于臥床后15~20min仍無法順利入睡者,則強制起床。設定晨起時間,無論睡眠時間是否充足均必須準時起床,以維持良好的睡眠習慣,有利于激發睡眠節律。b.睡眠限制療法:根據患者的自身情況合理縮短患者的臥床時間,應不低于5h,以提高患者的睡眠渴望,有利于縮短非睡眠時間,提高睡眠質量。c.放松療法:指導患者進行無張力活動、肌肉等張收縮以及等長收縮,有利于放松全身肌肉,促進睡眠。每日通過播放CD或磁帶等形式,讓患者根據提示進行訓練,可起到漸進性改善睡眠的效果。確保睡眠環境安靜、無光源刺激,根據患者的喜好予以播放輕柔、舒緩的音樂,音樂聲音分貝控制在40分貝左右,鼓勵其取舒適臥床,聽音樂緩慢入睡。
1.3觀察指標
分別于護理前及護理7d后,評價患者的睡眠進程,包括入睡潛伏期、總睡眠時間、覺醒時間以及覺醒次數等;應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SQI)量表評價睡眠質量,得分越高則睡眠障礙越嚴重。
1.4統計學分析
數據以統計學軟件SPSS18.0分析,計數資料以(n,%)表示,比較使用χ2檢驗或Fisher確切概率法;計量資料以(x±s)的形式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標準。
2結果
2.1兩組睡眠進程比較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睡眠進程的各個指數組間比較差異不明顯(P>0.05)。干預后兩組的睡眠時間均延長,入睡潛伏期、覺醒時間及覺醒次數均減少,PSQI評分均著降低(P<0.05);但干預后觀察組的入睡潛伏期較對照組更顯著縮短,睡眠時間較對照組更顯著延長,覺醒時間及覺醒次數較對照組更顯著降低(P<0.05),見表1。
2.2兩組干預前后PSQI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的PSQI各因子評分及總分比較,組間無明顯差異(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的PSQI各因子評分及總分均獲得顯著降低,且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3討論
失眠癥的發生原因較為復雜,主要認為與生活事件、心理因素、病理生理因素等有關[3]。若某種因素的刺激性影響持續存在,或當事人無法從心理上適應這些刺激性因素,那么就會導致失眠癥的延續。同時,隨著時間的發展與推移,環境中存在的許多無關性因素也可能誘發成為失眠癥的條件刺激,導致患者原有的失眠癥附加習慣性因素,最終致使失眠癥形成慢性疾病。臨床研究表明,長時間睡眠剝奪可導致患者產生煩躁情緒、情志失調、疲乏以及注意力不集中等,部分患者還可出現免疫系統、呼吸系統疾病,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4]。住院患者常存在疼痛、咳嗽、心悸、呼吸困難等病理生理表現,容易受到消毒水氣味、儀器設備聲音刺激、燈光刺激等環境因素的影響,加之患病后心理壓力大、心理應激反應明顯等,均將導致睡眠障礙,誘發失眠癥[5]。住院患者失眠癥不僅將影響住院患者的身心健康,且將干擾原發病的治療,影響臨床預后。應用催眠藥物僅僅是一種輔助治療手段,能夠暫時性地緩解失眠癥狀,但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且催眠藥物濫用可能出現副反應、藥物依賴等,不適合長期使用[6]。故而意味著:針對失眠癥產生原因,通過環境干預、積極治療原發病、睡眠行為矯正、心理護理以及睡眠衛生指導等多元化、個性化的護理干預措施,可解除或減少失眠誘因,從根本上改善睡眠狀態[7]。大量研究報道中均明確指出:失眠癥本身并不能反映患者身體內部出現了何種情況的器質性改變,而是大腦抑制功能與興奮功能暫時性喪失平衡的表現,與患者的行為模式以及心理特點有非常高的相關性關系。目前,尚無一種方法能夠特異且針對性的治療失眠癥,而睡眠護理干預強調從患者對睡眠的認知偏差入手進行干預,故能夠彌補現有藥物治療方案中存在的局限性,成為對失眠癥進行多元化治療的一大重要部分。睡眠認知偏差是導致患者失眠的重要原因之一,通過認知行為干預糾正其認知偏差,有利于增強其維持良好睡眠質量的自覺意識,主動配合護理人員簡歷健康的睡眠習慣。近年來,臨床研究發現,放松訓練有利于降低警覺性、轉化睡眠方向并降低心率、耗氧量以及呼吸節律等,有利于促進睡眠行為[8]。同時,睡前實施放松療法有利于轉移患者對睡眠問題的關注度,并可起到放松身心的作用,促進睡眠。期間配合音樂療法能夠增強身心放松效果,改善睡眠狀態[9]。本研究中,觀察組在積極分析失眠原因及患者具體情況的基礎上,在改善睡眠環境、加強心理護理護理干預的同時,配合睡眠認知干預、制定個性化睡眠計劃及睡眠行為干預。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的睡眠時間較對照組得以明顯延長,入睡潛伏期、覺醒時間及覺醒次數均獲得顯著降低。干預后兩組的PSQI評分均顯著降低,而觀察組各項因子及總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睡眠質量改善更為明顯,研究結果與張麗華等[10]報道相似。
4結語
綜上所述,護理干預是失眠癥臨床治療的重要輔助組成部分,開展個性化睡眠護理干預有利于彌補藥物治療療效的不足,輔助增強和鞏固藥物的治療效果,幫助從根本上消除失眠原因,改善睡眠質量,因此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梁學軍,甘景梨,劉立志,等。軍人失眠癥患者的述情障礙與心理健康狀況的相關研究。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13;40(1):11-14.
2.中華醫學會精神科分會。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3版.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65-67.
3.劉玉娥。睡眠障礙孕婦生活質量研究。湖南師范大學學報(醫學版),2015;12(3):87-90.
4.黃婷,易妍。慢性失眠癥患者的睡眠行為與應對方式的護理干預.現代醫藥衛生,2011;27(6):826-827.
5.馮蘭芳,郭愛松。個性化綜合護理干預在失眠癥治療中的應用。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2;18(23):2780-2782.
6.張光翠,姚永玲,周瓊,等。護理干預對頑固性失眠患者睡眠質量的影響。浙江臨床醫學,2011;13(5):541-542.
7.劉林林,呂美娜,蘇振,等。護理干預對老年住院患者睡眠質量的影響。中外健康文摘,2014;11(6):232-233.
8.孫靜意。老年睡眠障礙患者護理干預效果觀察。天津護理,2014;22(6):511-512.
9.黃凱敏,范淑玉,陳玉蘭,等。綜合康復護理干預對腦卒中后失眠癥療效的觀察。醫學信息,2012;25(1):198-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