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呼吸系統疾病病案分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布地奈德; 氨溴索; 兒童急性喉炎
小兒急性喉炎是兒科常見的急危重癥,主要見于嬰幼兒,多發于冬春季節,該病起病急,進展快,處理不及時需氣管切開,嚴重時可危及患兒生命[1]。近年來,布地奈德混懸液霧化吸入治療急性喉炎的研究多有報道[2]。本院近期對兒童急性喉炎并發呼吸困難采用霧化吸入布地奈德聯合氨溴索來治療,現將研究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90例均為急性喉炎并發呼吸困難的患兒,診斷均符合《諸福棠實用兒科學》(7版)的診斷標準。采用機械抽樣的方法,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45例,男26例,女19例,年齡8個月~5歲,平均(24±10)個月;對照組45例,男25例,女20例,年齡8個月~5歲,平均(23±11)個月。兩組一般資料及病情對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3 討論
小兒發生急性喉炎的原因是由于感染病毒或細菌,進而引起的一種急性咽喉部疾病,是目前臨床上比較常見的疾病,是引起小兒急性喉梗阻的常見疾病。急性喉炎的喉頭水腫現象的進展速度非常快,兇險性比較大,是導致出現上呼吸道梗阻出現呼吸困難的主要原因。由于患兒年齡小,使用空氣壓縮泵霧化吸入給藥方法是一種比較理想的措施,它對患兒的口咽部的刺激相對較小,藥物被霧化成微粒后可以直接在患兒的病灶局部進行沉積,起效速度快,使用起來也比較方便,費用相對較低,患兒及家長都比較容易接受,所以霧化吸入方法也已經普遍用于臨床。就霧化的藥物,目前多采用霧化吸入布地奈德進行治療處理,布地奈德是較強的新型糖皮質激素,在基因水平上可以抑制炎癥反應,從而達到抗炎和控制癥狀的作用[3-7]。鹽酸氨溴索具有顯著的松弛氣道平滑肌及增加藥物濃度、祛痰等作用,且與抗生素合用時,由于降低了痰液的黏稠度,使抗生素易于滲入,從而可增加抗生素在肺組織的濃度,增加抗感染能力,加強巨噬細胞的吞噬和殺滅細菌的能力[8-10]。而兩者聯用,既可以發揮新型糖皮質激素的強大抗炎功效又結合了鹽酸氨溴索松弛平滑肌的效果,布地奈德和氨溴索聯合吸入后,還可以共同地增加抗生素在肺組織的藥物濃度,又兼良好的祛痰功效,可以增加和迅速恢復肺泡功能,改善肺功能,從而減輕臨床癥狀,促進疾病恢復。所以布地奈德和氨溴索聯合吸入對于兒童急性喉炎并發呼吸困難的患者是非常有效的治療,經本院采用霧化吸入布地奈德聯合氨溴索治療兒童急性喉炎并發呼吸困難收效顯著,實驗組45例患兒,44例患兒癥狀減輕,總有效率達97.8%,且實驗組患兒呼吸癥狀、聲音嘶啞、犬吠樣咳及吸氣喉鳴消失時間均少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故兩種藥物的聯合應用可以提高療效,給急性喉炎并發呼吸困難的帶來福音。
綜上所述,霧化吸入布地奈德聯合氨溴索治療兒童急性喉炎并發呼吸困難療效顯著,安全性好,綜合評價高,適合臨床長期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陳磊.布地奈德霧化吸入治療小兒急性喉炎的療效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1,9(32):82-83.
[2]張兆瑞.布地奈德霧化吸入治療小兒急性喉炎的臨床效果觀察[J].吉林醫學,2012,33(9) :1869.
[3]羅厚江,王靜,謝懷珍,等.布地奈德聯合氨溴索霧化吸入治療新生兒吸入性肺炎療效觀察[J].蚌埠醫學院學報,2012,37(1):48-50.
[4]趙明德. 布地奈德霧化吸入治療小兒輕度急性感染性喉炎的臨床療效觀察[J]. 兒科藥學雜志, 2012, 18(7):26-28.
[5]葉素芬, 蘇國法. 布地奈德霧化吸入治療小兒肺炎 51 例[J]. 中國藥業, 2012, 21(7):69-70.
[6]李爭榮. 布地奈德霧化吸入治療小兒急性喉炎臨床療效對比研究[J]. 中國醫藥導報, 2012, 9(7):64-68.
[7]張小安. 布地奈德霧化吸入治療小兒急性喉炎64例療效觀察[J]. 中國醫藥指南, 2012, 10(14):199-200.
[8]王玲.鹽酸氨溴索治療小兒肺炎的療效觀察[J].當代醫學,2012,18(266):143.
[9]楊冰心, 吳明法, 肖東霞. 鹽酸氨溴索霧化吸入在小兒支氣管肺炎治療中的應用[J]. 中外醫療, 2012, 31(21):9-10.
【關鍵詞】 死亡病 疾病譜 病死率 順位
我院是一家擁有1400張床位的三級甲等綜合醫院,集醫療、教學與科研為一體。2000年至2005年6年間共收治住院病人178387例,其中出院病人176241例,病死人數2146例。現將死亡病例資料統計分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 來源于我院2000年1月1日~2005年12月31日6年《衛生部門醫院住院病人疾病分類報表》及死亡病案。
1.2 方法
以病案首頁為依據,疾病診斷、損傷與中毒外部原因分類均按《國際疾病分類》ICD-10標準進行。死亡疾病均按主要疾病即第一診斷統計,并發癥和伴發疾病未統計在內。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2.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
2 結果
2.1 病死率
表1顯示,住院病人病死率呈逐年下降趨勢。表1 2000~2005年出院人次、住院病人病死率(略)
2.3 死亡年齡分布
由表2可以看出,20歲以內各年齡段病死率較低。而40~、50~、60~歲三個年齡組病死率逐漸增高,60歲~年齡組病死率高達23.11%,詳見表2。表2 各年齡段死亡人數及構成(略)
2.4 住院病人死因順位 死因居首位的是惡性腫瘤,第二位是循環系統,第三位是損傷及中毒,第四位是消化系統,第五位呼吸系統,第六位傳染病和寄生蟲,第七位泌尿系統,第八位神經系統,第九位內分泌系統,第十位血液系統。
3 討論
3.1 分析結果顯示各年病死率呈逐年下降趨勢,與姜月宜等報道的結果相近[1];2003年病死率相對較高,可能與當年SARS的流行有關。表明隨著臨床診療技術的提高,使傷病者受益。
3.2 性別與病死原因的關系 住院死亡病例中,男性占總病死人數的69.11%,高于女性2倍之多,與袁健萍等報道一致[2],可能是由于男性在社會、家庭中擔任的角色與責任所造成的精神和心理壓力比女性大;工作的風險性、社交活動及不良生活行為(吸煙、嗜酒、違章駕駛等)等都會加大傷亡機會。另外男性對疾病的防范意識差,預防觀念薄弱,就醫不及時也是不容忽視的原因。因此,合理調整男性公民的社會、心理壓力和家庭負擔,樹立科學的生活、飲食觀,參加適宜的運動,提高自我保健意識,可防止和減少某些傷害或疾病的發生。
3.3 不同年齡段病死情況 各個年齡段均有死亡發生。但1~20歲人群因病死亡人數較低,與這個年齡段多處在家庭、學校的安全環境中有關。死亡高發年齡段為40~69歲,占總死亡人數的55.55%;該年齡段又以惡性腫瘤、循環系統為主要死因,說明這兩種疾病已經成為中老年人健康的主要危險因素,較袁健萍等報道的死亡高峰年齡提前10歲[2]。本組資料顯示80歲以上老年人病死率最低,為3.89%,主要死亡疾病依次為惡性腫瘤、循環系統、呼吸系統和泌尿系統疾病。符合老年人生理病理特征。
3.4 疾病譜及死因順位結果表明,2000~2005年的住院死亡病人疾病譜與上世紀末相比有明顯不同[3]。住院病人死因順位前五位依次為惡性腫瘤、循環系統、損傷與中毒、消化系統和呼吸系統疾病,與杜春花報道基本相同[4],說明地域差異對死因順位基本無影響。各個年齡段均有惡性腫瘤死亡病例,31歲年齡段開始漸進入高峰。小于10歲年齡段有6例因惡性腫瘤死亡,最小年齡僅5歲7個月,惡性腫瘤死亡年齡趨向低齡化,可能與空氣、水、土壤的污染有關,尤其是城市住宅裝修、日用品、食物的污染與腫瘤發病率升高有直接關系。居第二位的是循環系統疾病,中、老年人為高發年齡,對中老年人要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合理的飲食,適量的運動等以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損傷與中毒躍居第三位,并集中在21-51歲年齡段,主要是這年齡段的人群因工作和生活的關系,與外界接觸機會多,交通事故、生產安全事故和社會暴力等傷害的發生幾率高有關。本組資料分析顯示,孕婦、圍產期、新生兒及先天畸形病死率較低,反映了我市醫療單位在醫療水平提高的同時,重視婦幼保健工作,人們對優生優育知識的認知及重視程度均有極大提高。
參考文獻
[1]姜月宜,唐賽貞,周繼云.1998~2004年住院病人死因分析[J].中國病案,2005,6(10):41-43.
[2]袁健萍,黃明霞,易強英.1995~2004年住院病人死亡病例統計分析[J].中國病案,2005,6(9):41.
【關鍵詞】 軍隊;住院疾病譜;分析
部隊疾病譜研究對于調查醫療資源配置,提高衛勤保障水平具有重要意義[1]。本研究 將近年來駐昆部隊團以下干部(含團職干部)住院疾病譜進行分析研究,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采用回顧性調查的方式,從某駐昆部隊醫療機構“軍字1號”系統抽調 2006年10月~2007年9月部隊團以下干部住院病歷資料。調查內容包括:病案號、性別、 年齡、民族、入院日期、入院診斷、出院日期、出院診斷、治療結果、住院天數、治療費用等項目。所有數據經核查,篩選,其得有效數據672條。
疾病診斷分類按照ICD-9,共分為20大類,分別是:傳染病和寄生蟲病、腫瘤、內分泌、營養和代謝疾病及免疫疾患、血液及造血器官的疾病、精神疾患、神經系統疾病和感覺器官疾病、循環系統疾病、呼吸系統疾病、消化系統疾病、泌尿生殖系統疾病、妊娠、分娩和產褥期并發癥、皮膚和皮下組織疾病、肌肉骨骼系統和結締組織疾病、先天異常、 起因于圍生期的若干情況、癥狀,體征和某些不明確情況、損傷和中毒、損傷和中毒外因 的補充分類、腫瘤的形念學編碼、影響健康狀態和與保健機構接觸的某因素的增補分類。
統計方法:采用SPSS13.0統計分析軟件,統計方法:x2檢驗。
2 結 果
2.1 年齡分布 所有672人次住院部隊團以下干部中,男性487例,女性185例,男∶女 =2.63∶1,平均年齡35.76±10.45。具體見表1。表1 部隊團以下干部住院年齡按性別構成
2.2 疾病診斷分類 疾病診斷分類按照ICD-9,共分為20大類。其中,男性病人疾病構成比居前5位的依次是:消化系統疾病(19.92%)、呼吸系統疾病(12.11%)、腫瘤(9.45%)、 循環系統疾病(8.83%)、癥狀,體征和某些不明確情況(8.83%);女性病人疾病構成比居前5位的依次是:妊娠,分娩和產褥期并發癥(43.24%)、呼吸系統疾病(11.35%)、影響健康狀態和與保健機構接觸的某些因素的增補分類(8.65%)、泌尿生殖系統疾病(7.57%)消化系統疾病(4.86%)。
2.3 住院科室 軍隊團以下干部住院科室分布廣,除小兒科、地干病房、綜合科、脊髓損傷治療科而外,其余22個臨床科室均有住院病人。其中,男性病人住院科室頻數構成比居前5的依次是:泌尿外科(11.29%)、普通外科(9.86%)、耳鼻喉科(9.03%)、肝膽外科(7.19%)、骨科(6.98%);女性病人住院科室頻數構成比居前5的依次是:婦產科(15.77%)、泌尿外科(8.33%)、普通外科(7.89%)、耳鼻喉科(7.89。%)、中醫科(5.80%)。
2.4 出院情況 672例住院部隊團以下干部疾病治愈531例,好轉97例,未治7例,死亡7例,其他30例。其中平均治愈好轉率達93.45%[(53l+97)/672]。男性病人和女性病人相比,治愈好轉率差異有顯著性意義(x2=48.21,P
3 討 論
部隊團以下干部是我軍中堅力量,對其疾病與健康的研究對提高我軍戰斗力,增強軍隊醫療機構衛勤保障水平具有較大現實意義。本次調查顯示,軍隊團以下干部住院年齡多集中在20~40歲之間,與軍隊團以下干部本身年齡構成相關。由于女性團以下干部多數處于婚育高峰期,受懷孕分娩影響,其住院年齡多集中在20~30歲之間,而男性團以下干部則更多集中在30~40歲之間。
按照疾病診斷分類,軍隊男性團以下干部住院疾病主要是消化系統疾病、呼吸系統疾病、腫瘤、循環系統疾病、以及一些癥狀、體征和某些不明確情況。而女性干部住院疾病主要是妊娠分娩、呼吸系統疾病、泌尿生殖系統疾病、消化系統疾病、腫瘤、肌肉骨骼系統和結締組織疾病等。分析顯示軍隊團以下干部疾病譜分布有以下特點:(1)女性妊娠分娩是最主要的入院原因;(2)感染性疾病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都占有主要地位,其中包括 消化、呼吸、泌尿、循環等各大系統的感染。(3)精神疾患、血液及造血器官的疾病、先天異常、皮膚和皮下組織疾病、傳染病和寄生蟲病在我軍住院團以下干部疾病譜構成中比例較小。(4)一些慢性心身疾病在軍隊團以下干部群體中有一定發病,如腫瘤、心血管疾病、內分泌和代謝疾病、以及骨骼肌肉的慢性損傷性疾病等。以上特點提示軍隊衛勤保障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1)針對適齡部隊團以下女性干部應做好平時計劃生育工作,重視孕期醫療保健,入院后應嚴格掌握剖宮產適應征,做到優生優育。(2)進一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做好防病知識宣傳,避免感染性疾病的發生和傳播。(3)加強軍隊團以下干部心理教育和訓練,使其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生活方式,避免一些慢性心身疾病的產生。 通過對住院科室的調查顯示,軍隊團以下干部住院科室分布面廣,其中,男性病人多集中在泌尿外科、普通外科、耳鼻喉科、肝膽外科、骨科、消化內科、中醫科、腫瘤科等科室,而女性病人多集中在婦產科、泌尿外科、耳鼻喉科、普通外科、中醫科、骨科、肝膽外科、消化內科等科室,提示以上科室是軍隊醫院為兵服務的重點科室。軍隊醫院隨時應牢記“姓軍為兵”的服務宗旨,從預防、醫療、護理、管理等多個層面加強醫療衛生服務,對于為兵服務的重點科室在政策上應予以扶持和幫助。
對出院情況的調查顯示,軍隊團以下干部住院治愈好轉率男性達97.54%,女性82.70%,表面看來男性遠遠高于女性,但分析其實質是本組有29名女性疾病人均為正常分娩或未產出院者,故出院情況填寫為“其他”[2],從而導致治愈好轉率在統計上低于男性。由此提示,由于生育分娩是婚育期女性軍隊病人的一項重要入院原因,因此在對此類人群的出院情況進行評價時,治愈好轉率應結合其它指標進行綜合評價。
參考文獻
【論文摘要】目的了解某院住院病人疾病構成及變化趨勢,為醫院合理地配置衛生資源,完善醫院管理方式,滿足人民群眾防病治病提供理論依據。方法對比分析2006-2008年某院住院病人疾病構成及順位變化。結果前l0位疾病占住院疾病的90%左右,分別為:損傷和中毒、呼吸系統疾病、妊娠、分娩和產褥期疾病、循環系統疾病、消化系統疾病、腫瘤、影響健康狀態和與保健機構接觸的因素、泌尿生殖系統疾病、肌肉骨骼系統和結締組織疾病、眼和附器疾病,其中呼吸系統疾病位次逐年上升。結論根據某院疾病構成情況,加強重點科室建設,提高醫院醫療診斷、治療、服務水平,提高醫院竟爭力。
了解某院的住院病人疾病構成狀況及變化,有針對性的合理安排科室床位、人員、設備,加強科室引進新技術、新項目,吸引患者來院就診,增強醫院競爭力,為醫院管理和決策提供科學依據,現對某院2006-2008年住院病人疾病構成進行統計分析。
1資料與方法
資料來源于某院2006-2008年住院病人分類報表,分類按國際疾病分類法(icd-10 ) ,3年數據都是通過電子病案自動收集、匯總,資料完整,準確可靠。
2結果與分析
3年來,該院住院病人前10位疾病構成與順位見表to
2.1疾病構成比
從表1可見,2006-2008年該院出院人數逐年增加,依次為14 230人次,16 653人次和17 672人次。3年共計48 455人次,其中前10位疾病43 604例,占出院病人數的90%。關注這些疾病的診斷、治療、護理,應成為民院峽療衛生工作的重點。
2.2住院疾病順位
從3年共計順位看:損傷和中毒排在第1位、呼吸系統疾病第2位、妊娠、分娩和產褥期疾病第3位,3年中順位有變化,但3病種不變,其中,呼吸系統疾病順位的變化應引起高度重視。
3討論
3.1損傷和中毒處于疾病首位。其中又以骨折、顱腦損傷占大多數。其主要原因:一是私家車增多、駕駛員素質低、交通管理水平滯后等引起交通事故頻發。二是意外跌傷。三是由于生存壓力大,心理不平衡造成的自殺、自傷、他殺、他傷。四是社會暴力增多。醫院管理者應加大對骨科、神經外科的投人,合理安排醫療、護理人員及床位,防止人員過度疲勞,床位超負荷運轉。相關部門應加強各種車輛的管理和培訓考核駕駛員,對駕駛員進行急救知識、技術的培訓,宜傳心理健康教育、法律法規知識教育,提高他們的自我防范保護意識。
3.2呼吸系統疾病順位由2006年的第3位升至2008年第1位,這引起我們高度重視,究其原因:一方面2006年萬戶居民搬人經濟適用房,家庭豪華裝修造成家庭空氣污染。另一方面我市經濟發展,外來人口增多,污染企業增多,私家車增多,致使我市空氣質量下降。為此應采取措施減少空氣污染。一是裝修材料要使用合格的名牌產品,晾曬一段時間后,有環境專業機構檢測家庭空氣質量,達標后才人住。二是加強環境綜合治理工作,關停污染企業,減少私家車駕駛天數,增強居民環保意識。三是注重體育鍛煉,增強抵抗力。
3. 3妊娠、分娩和產褥期并發癥排第3位。該院坐落在黃河三角洲新生土地上,年輕人較多,生育率高。同時,醫院寬敞明亮的新病房,溫馨熱情的醫療服務,先進的醫療技術,吸引了患者來院就診。管理者也應在軟件、硬件上支持婦產科。
3.4循環系統疾病呈增長趨勢。其中以腦血管病、缺血性心臟病為多。近幾年,醫院領導敢視人才建設,引進心血管博士并成為學科帶頭人,開展了心臟體外搭橋等新技術、新項目,診斷、治療水平大大提高,方便患者治療疾病,使醫院工作量年年增加。
3. 5消化系統疾病順位由第5位降至第6位。可見,隨著我市經濟的發展,人們的健康意識增強了,重視科學的飲食方式,不良的生活習慣有所改變。
關鍵詞: 院前急救 猝死 無縫隙連接
本文依照葉任高主編的第七版《內科學》診斷標準,臨床死亡判定標準依照陳主初主編《病理生理學》診斷標準,對赤峰市1035院前死亡病例進行了分析。
1.資料和方法
對2007年12月至2010年12月赤峰市急救中心在院前急救中確診死亡的病例,通過呼救信息系統和病例資料統計,將所有病例按死亡原因、不同季節、日時段、分為青年、中年、老年和大于80歲以上四個年齡組八個病種,比較分析死亡相關因素,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軟件P×C卡方進行檢驗。
1.1一般資料:本組1035例,男性687例,女性348例;男:女=1.974:1;年齡2~98歲,平均年齡69±2.035歲。
1.2死亡病因:見表一。
2.結果
2.1死因順位:院前急救前4位死因依次為心腦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疾病,猝死和急性創傷、腫瘤、內分泌營養和代謝性疾病,損傷和中毒。
2.2不同年齡死因情況:青年組的死因主要為急性創傷,中年組主要為心腦血管疾病,老年組主要為心腦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統疾病。
2.3原發病:本組死亡病例中病史明確的患者:高血壓158例,冠心病109例,心梗(AMI)13例,肺心病合并慢性心功不全28例,腦出血后遺癥41例,哮喘17例,糖尿病49例,風心病7例,先心病3例。
表一 死亡原因分析表
(其他包括電擊傷7例,自縊5例,死因不明4例,溺水2例。疾病終末期指消化、內分泌、癌癥等疾病的彌留期。)
2.4死亡與季節變化:猝死、心腦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疾病均與季節性相關,10~12月份死亡263例(25.41%),1~2月份死亡341例(32.95%)。明顯高于其他月份。
2.5死亡與日時段變化:猝死、心腦血管疾病院前的死亡病例496例,有明顯死亡高峰時段,晨5點至9點為最高峰(225例);次高峰為晚餐后19點至23點(166例);低峰時段為23點至次晨5點(36例)。呼吸系統疾病死亡高峰時段為晚20點至24點(108例)。
3.討論
3.1死因順位:從表1可以看出,院前急救中死亡者的前4位死因依次為心腦血管系統疾病、呼吸系統疾病、猝死和急性損傷,心腦血管疾病致病主要因素與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吸煙缺少運動有關。近幾年我國心腦血管疾病發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是危害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死因中以有循環、呼吸系統疾病基礎的突然死亡為主,有統計顯示,心源性猝死占全部猝死的80%[1],旁觀者現場盡早給予CPR可以明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2],因此,應普及民眾急救知識和技術,強化民眾參與現場急救的意識。所以,應大力提倡對高危人群及家屬普及防治知識及現場急救知識,掌握現場心肺復蘇技能,一旦病人發生心臟驟停,10分鐘內搶救為最佳時機,稱為搶救的“白金十分鐘”[3],現場人員應盡早給予CPR可明顯提高患者生存率[4]。急性損傷和中毒也是不容忽視的死因,交通事故,建筑和高空作業意外跌傷、斗毆及兇器傷等是造成意外傷害的主要原因[5],因此,加強交通管理,改進工作條件,強化社會治安增強全民素質也是降低院前死亡的必要措施。
3.2年齡性別構成:死亡1035例,男性687例,女性348例,男∶女=1.974:1;男性死亡人數明顯高于女性,這與男性從事的行業、來自各方面的生活壓力較大、生活習慣不健康等有很大關系。因此,關注男性健康,改善工作環境,倡導良好的生活習慣,積極調節心理壓力等有助于降低男性病死率。表二顯示,從41歲開始,隨著年齡的增長,死亡人數逐漸增多,男性與女性相比死亡年齡提前。重視中老年人身體健康,做好老年人的衛生保健,加強老年病防治研究是社會發展的需求。
表二 性別構成:男性死亡年齡比女性提前
3.3季節,日時段與死亡相關分析:院前死亡季節高峰在1~2月份,時間為晨5~9時,這與赤峰地區冬季氣候寒冷有關,呼吸系統疾病和心腦血管病冬季高發。
目前急診醫學得到迅猛發展,已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它對挽救病人生命、降低死亡率、延長人類壽命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急診醫學包括3個環節,即院前、院內急救及ICU,其中院前急救是急診醫學首要的一環,亦是降低急診死亡率之關鍵。快速而準確的病情判斷是搶救成功的前提和關鍵,病情的估計與搶救應同時進行。因患者存活與死亡之間的寬限度極小,極易失去搶救時機,故急救原則是從根本上阻斷威脅生命保障系統的病理生理過程[6]。在5min內得到基礎生命支持(BLS),8~10min或更短時間內得到進一步生命支持(ACLS)。絕大多數死亡患者在我們醫護人員趕到現場時呼吸及心跳已停止10min以上,這是復蘇失敗的主要原因。雖然部分患者在我們到達之前得到搶救和治療,但多數搶救措施不規范,如只有胸外按壓而沒有人工呼吸,患者放置姿勢不正確,止血、包扎方法不正規等原因以致錯過最佳搶救時間。我們呼吁應加快普及公民的急救知識,增強急救意識,提高心、肺、腦復蘇的成功率;同時盡快建立基層與城市之間的急救網絡,縮小急救半徑,爭取最佳搶救時機。提高各種急危重癥搶救水平,樹立“大急救”的概念,盡可能降低院前死亡率。加強高危人群及家屬醫學知識教育,在發病前后做到“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早呼救”,并保持院前院內的“無縫隙”連接,使院前急救的成果得以延伸和維持,在呼吸心搏驟停復蘇成功的病例中,無縫隙連接效果顯而易見,從而使EMSS真正體現并發揮重大作用,院前急救的環境和條件差,病情復雜,醫生以所面對的幾乎覆蓋了所有專科化的急危重癥患者,這就要求急救工作者具有集醫護技于一體的全面技能,保持良好的心態,反應敏捷,應變能力強,不但要熟練掌握各種便攜式急救設備的性能和使用方法,還要掌握各種急救技能(胸外按壓,氣管插管,除顫術,氣管切開術,各種穿刺技術,ECG閱讀,呼吸機使用等技術),做到準確無誤,確保急救效果。
院前死亡的發生有明顯的性別、年齡、季節、時間等分布差異,這就要求:院前急救、急診科、ICU等危重癥急救部門,針對不同季節、時間合理配置各種急救資源,確保急危重癥患者的全方位搶救。
隨著交通運輸的發展,社會流動性的增加,急性創傷導致死亡率上升,創傷病人死亡原因多為顱腦損傷、胸或腹內血管或實質性臟器破裂、嚴重多發傷、嚴重骨折等引起的大量失血。危重多發傷后第一個小時稱為“黃金1小時”這一小時的頭10分鐘又是決定性的時間,此被稱為“白金10分鐘”,比黃金更貴重,這段時間內如果出血被控制,不發生窒息,即可避免很多創傷病人死亡。[7]“白金10分鐘”內及時止血,妥善包扎,有效固定,休克的防治等院前急救是否及時有效正確對于挽救患者生命具有決定性意義。呼吁全社會加強公民交通安全意識,遵守交通法規,強化法制意識也是降低急性創傷死亡率的有效手段。
參考文獻:
[1]李志敏.院外猝死93例臨床分析[J].內科急重癥雜志,2001,7(2):84.
[2]王佩燕.關注非心源性猝死.世界急危重病醫學雜志,2006,3(6):1568-1569.
[3]何忠杰.白金10分鐘――急救新概念的定義和意義[J].中國鄉村醫藥雜志,2005,12(3):3-5.
[4]蒲朝煜.心若在,夢就在――淺談心源性猝死的救與防[J].公眾理解科學雜志,2007,2(4):254-256.
[5]柏金喜,普潔雁.2219例住院死亡病例死因分析.中國病案,2005;6:42.
關鍵詞:護理學;病理學;實驗課;學生;學習興趣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識碼:A
病理學是醫學領域的一門重要基礎課程,就我校所開設的醫學本科專業,護理學學生由于部分是文科生生源,相比較于其他臨床相關專業的學生而言,普遍感到病理學的內容比較抽象枯燥,學習起來難度較大,因此學習興趣不高。我校2010~2012級的護理學學生的期末考試成績統計結果顯示,病理學期末不及格率可達到28%,足以見得該專業學生的病理學學習效果不理想。因為我校課程設置注重學生的應用能力,病理實驗課學時也達到了病理學總學時的1/3。病理教研室任課教師經過充分教學研討后,認為可以從實驗課著手[1,2],進行教學方法的改革,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最終起到以實驗課加深理論課知識的理解的作用。雖然已有不少學者致力于病理學學習的教改研究[3,4],我們結合護理專業學生的特點,將幾種現實可行的實驗方法交叉融合,形成了自身的一套教學方法,現將具體方法報道如下。
1 實驗課準備
1.1師資配備 每次實驗課教師為2名主講教師+1名實驗輔導教師,均為碩士及以上學歷,講師及以上職稱。
1.2資源配備 數碼顯微互動實驗室4間(每間可容納24名同學),病理學思維導圖1套,組織學切片1套,病理學切片整套。
1.3病案準備 分別在各論的實驗內容里面,每次課準備一例典型病案。內容包括心血管系統疾病、呼吸系統疾病、消化系統疾病、泌尿系統疾病。
2 實驗課教學過程
2.1授課對象 2013級四年制護理學專業學生,79人。
2.2授課地點 荊楚理工學院醫學院形態樓數碼顯微互動室。
2.3分組教學 20人為一組,每組學生一間實驗室。進行閱片和病案討論時,2人為一單位進行。
2.3教學環節
2.3.1鞏固本次實驗課對應的理論課內容 采用本教研室自制的思維導圖,每次實驗課進行5min的內容梳理和強化。鞏固的內容主要為本章節理論課涉及知識點,在此環節中可引入圖片。
2.3.2采用結合組織學切片對比較進行閱片的示教 每張切片講解過程中,先利用組織學切片講解正常組織結構,截圖。然后再對應講解病理學的病理變化。例如講解肝細胞脂肪變性和水腫的內容之前,就先介紹正常肝臟組織的鏡下結構特點。然后將正常的圖片與異常的病變進行對比較學習。每次實驗課閱片示教2~3張,這個過程大約30~40min。
2.3.3各論內容引入病案分析 我校護理學專業的病理學實驗共計8次,前面4次為總論部分實驗,后面4次為各論部分實驗(心血管系統疾病,呼吸系統疾病,消化系統疾病,泌尿系統疾病)。對于各論的學習,我們在前面的教學過程基礎之上,還引入病案分析。每次實驗課引入一例典型病案,病案討論的方式是先分散討論,討論的過程仍然分4大組進行。該過程要求每組確定一位組長,每組由組織提交討論意見。病案討論中需要學生回答的討論問題主要包括疾病的診斷,診斷的依據,病理變化特點。然后集中討論,集中討論的問題主要針對上述三個問題,以及學生持不同意見和看法的解決。整個討論過程大約40min。
2.3.4課后的網絡輔導 課堂的時間是有限的,我們設置了課后網絡輔導。課后網絡輔導我們一方面利用實驗課觀察到的病變圖像,再進一步結合理論知識來講解,學生知其然的同時還知其所以然;另一方面對于實驗課同學們在病案討論環節仍有疑問的可以繼續延伸,并且我們還可以引導學生通過網絡的數據庫查閱資料來解惑。課后的網絡輔導次數為4次,總論部分2次(炎癥、腫瘤),各論部分2次(心血管系統疾病、消化系統疾病)。除此之外,我們通過網絡輔導,可以引導學生關注新進展,或者激發學生對科研探索的欲望,為學生的繼續深造打下基礎。
3 教學效果
病理實驗課經過上述方法的革新以后,我們通過對學生的課堂知識吸收率的檢測,反映出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更加牢固,同時經過課后滿意度的調查,學生普遍感到學習興趣濃厚,對于所學知識的理解也更為透徹。學生尤其是對于課堂的病案討論和課后的網絡輔導兩個環節,認同度和參與度高。經過半年的學習后,這一屆的護理學學生的期末考試成績也顯著上升,不及格率降至20%。
首先,我們在實驗內容講授之前引入思維導圖將理論課內容進行梳理,學生能夠高效地、有條理地對知識點進行回顧,便于對實驗課內容進行鋪墊。同時也是理論課的有益的一次精華強調。
其次,我們將組織學的部分內容與病理學的有機融合,第一能夠進一步對正常人體組織結構的理解和掌握,同時將正常組織與病變組織對比較觀察一目了然,學生便于理解病變特點,自己在顯微鏡下也能較快找到病變。通過這種方法能夠教會學生自己去辯證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
再次,我們在各論的實驗中引入了以病案討論為主的PBL教學方法,充分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讓他們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基于已經完成的總論部分實驗課的學習內容,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閱片能力,理論知識也得到了鞏固,在各論的病案討論中,學生明顯表現出濃厚的參與情緒。在這個環節中,學生一方面對自己所學知識的掌握可獲得成就感,另一方面還能激發自己對即將接觸的臨床學科充滿好奇,這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非常有利。
最后,我們將網絡輔導也引入到實驗課的課后輔導環節,通過這個環節一方面能深入對學生進行解惑,另一方面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資料的查閱,除了有助于學生的病理學知識的學習外,還能有助于今后繼續深造的同學培養一定的科研素養。學生普遍反映非常喜歡這個環節,收獲也不少。
雖然護理學專業的學生今后極少從事臨床病理工作,但在整個課程的體系中,病理學對于他們來說是極其重要的橋梁學科[5]。學好病理學,也是為今后的專業課程打下堅實基礎。通過上述方法的實施,護理學的學生能夠通過學習興趣的提升來促進學習效果的改善,對于薄弱學科的學習是可行有效的學習方法。今后我們還將結合其他專業如口腔醫學,康復醫學等,進行病理學教學改革的探索。
參考文獻:
[1]王小莉.臨床醫學專業醫學形態學實驗教學改革的探索[J].基礎醫學教育,2013,6:581-582.
[2]李佳凌,楊曉紅.如何改進地方醫學院校形態學實驗課交叉融合教學[J].學園,2015,2:29-30.
[3]封玉林,陳杰.探索PBL、CPC與LBL在《病理學》教學實踐中的應用[J].重慶醫學,2015,44(9):1284-1286.
兒童群體患病看似突然,無規律可循,但是長時間的數據對比發現,疾病是發病率與季節變化緊密相連的。根據對住院兒童患者進行病情統計分析,發現占據兒童發病率最高的疾病是呼吸道疾病,其次是傳染性疾病和寄生蟲病,最后為消化系統疾病。婦幼保健院不僅要治療患者,更應該強化其保健作用,加強宣傳以預防為主。
[關鍵詞]
平南縣;婦幼保健院;兒童住院患者;季節性;變化分析
人類所患疾病看似突然,無規律可循,但是長時間的數據對比發現,疾病是發病率與季節變化緊密相連的。特別是兒童群體的特殊性更加印證了季節性發病的情況。平南縣地處桂東南,全縣轄21個鄉鎮,284個行政村,是一個擁有近150萬人的人口大縣。以從事農業及外出務工人員為主,農業人口占比重大。2015年全院門急診合計216471人次,其中兒科門診和婦產科門診業務量最高,占了全院門急診業務的94.52%,2015年全院出院10580人次,其中婦產科7173人次,兒科3407人次。
1季節性兒童疾病的種類
兒童由于身體發育不充分,對病毒、細菌的抵抗力不如成年人,因此兒童疾病的發病頻率與季節氣候緊密相關。天氣暖和的時候,兒童的身體狀況和精神狀況也比較好,抵抗力也相對較強,此期間住院的兒童患者就比較少,但是如果氣候變冷,孩子的抵抗力則變弱,也就成了疾病頻發的時段。對于成年人而言天氣變化在身上體現的也許并不是很明顯,然而對于小孩子而言卻很是敏感,特別是溫度的變化會對兒童的身體帶來很大的差異。春季時期溫度開始回升,由于寒冷的退卻使得病毒的傳播速度大大地增加,在這個時間對于小孩而言是麻疹、風疹、水痘等疾病的高發時間段;夏季時期由于天氣較熱加上兒童的外出活動量增加,致使夏季感冒、手足口病、痢疾、乙型腦炎、日射病等較易發生;秋天時節天氣開始變冷,空氣多變得干燥,此時期的小孩要多加注意哮喘;冬天最為常見,也最易發生的就是感冒,有些孩童因為耽誤或延誤治療由感冒逐漸發展為支氣管炎、肺炎,甚至出現病毒性腹瀉并發癥。
2住院兒童患者疾病譜分析
根據對近5年來的住院兒童疾病構成統計分析,結果顯示發病率最高的疾病是呼吸道疾病。由于小孩呼吸道自身抵抗力較弱,氣候不好或環境質量不高時易感染呼吸道。呼吸道疾病對兒童的身體健康具有嚴重的威脅,且呼吸道疾病中肺炎的發病率遠遠高于哮喘等其他呼吸道疾病,同時肺炎也是幼年患兒致死的常見疾病。據稱全世界每年有400萬兒童死于肺炎,在我國每年也有高達30萬兒童由于受到肺炎的威脅而死去,因此無論是家長還是醫院對肺炎患兒的診治都要高度的重視。在住院兒童發病統計中排名第二的是消化系統疾病。消化系統疾病發病率高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兒童處于成長發育階段,日常所需的營養物質也比較多,所以家長在孩子的營食方面也比較注重,但是卻常常忽略了消化系統能否承受的客觀實際,導致因功能紊亂而引起腸道不適等疾病,此類疾病屬非感染性疾病;二是由于小孩子的身體處于發育期,各項機能并不完善,由于抵抗力弱等情況而感染病毒、細菌及真菌等引起消化道疾病,此類屬于感染性疾病。兒童消化系統疾病較為普遍,其出現病患多與飲食有關系,無論是感染性疾病還是非感染性疾病,雖然有時發病迅速,但只要處理措施得當,并及時的就診,治愈率非常高,且耗時較短,也不會引留有后遺癥。
3住院兒童患者數量及時間分析
(1)患者數量分析。通過分析2011—2015年的兒童患者住院記錄數據統計,發現兒童患者的入院情況與季節有很明顯的關系,從人數統計上來看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的入院患者數量明顯要比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患者多。而且從全年數據統計分析中發現第二季度是患者入院率最高的時段。第二季度以后患者數量明顯減少,而且近5年發展趨勢都是如此。從年份患者的數據比對上發現從2011—2015年同期患者數量呈現出遞增的趨勢。
(2)兒童患者疾病年份、季節分布情況分析。從疾病統計表上可以反映出患病兒童數量明顯的有季節性變化。平南縣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全年溫度比較暖和,但平南縣的春季和夏季氣候溫熱、潮濕,在這種自然環境條件下病毒、細菌易繁殖和傳播,因此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患兒呼吸道疾病和消化道疾病發病率相對較高。而第三季度在季節劃分上屬于秋天,相對而言氣候條件對細菌的滋生和傳播起了一起的阻礙作用,因此下半年的患者總量總體較上半年少。以同期年份相比較發現無論是呼吸道疾病還是消化道疾病都是在不斷地增加,引起患者數量增加的原因主要是由氣候和生存環境的惡化有關系,特別是近年來經濟發展的同時,雖然我們的生活方便了不少,但是環境條件卻在不斷的惡化,現如今空氣中的PM2.5數量較往年增多,極大地危害著人們的身體健康,特別是對于呼吸系統尚未發育完全的兒童危害更大。
4兒童患者季節性變化對醫院的改進措施
(1)合理安排確保人力、物力、財力。面對兒童患者的季節數量變化情況,醫院需要根據患者門診及入院治療情況合理地調配相應的資源。1~6月患兒數量較多,醫院需要制定相應的實施方案,配備足夠的醫療人員和設備,確保患者及時就診或入院治療,避免出現耽誤時間而引發更為嚴重的后果。從近5年的數據分析上來看7~12月的患者數量相對較少,且每個月數量較穩定,因此這時醫院可以安排相應的醫護人員休假,只要確保日常正常的運行資源即可。
(2)建立健全制度提高辦事效率。任何機構都離不開完善的制度,對于醫院而言也是如此,尤其是婦幼保健院所面對的患者群體是比較特殊的。因此醫院在當前醫患關系緊張的情勢下,應建章立制對各科室,各環節的人員加強制度約束,并定期進行培訓,不斷地提高工作效率。有時患兒所患疾病并非單一的一種疾病,如果涉及不同的科室診療時就需要加強科室之間的配合,由于兒童的心靈比較脆弱,需要醫生更為細致耐心地照顧。特別是面對患兒就診高峰時期更應該提高醫院的運營效率,縮短患者在辦理掛號、入院、繳費等流程的時間,確保患者在疾病還較輕時便得到及時的治療。
(3)強化醫院保健效果。現階段平南縣婦幼保健院絕大多數情況都只是出于被動的治療病人,即患兒在有病時才來醫治,在事發前卻對相關的注意事項一無所知。既然醫院被定了婦幼保健院就應該在治療患者的基礎上強化保健作用。因此醫院應加強對縣區內的居民進行基本的醫療知識宣傳,提高人員的醫療常識,對于常見的兒童類疾病能夠有效地預防。疾病雖然來勢洶洶,但是對于個人而言良好的生活習慣加上基礎醫療知識對于大部分常見的疾病還是足以應對,至少在面對孩子發病時不至于慌亂,可以先采取簡單有效的措施,為孩子的治療贏得寶貴的時間。
5結論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對于普通民眾而言生活確實變得快捷、方便,足不出戶便可以知天下,然而在方便的背后卻是我們經常提起的生存環境的問題。每個人都或多或少的受到環境的影響,進而影響機體器官的健康。兒童是家庭的希望,也是祖國的希望,現如今在輻射、PM2.5等各種污染充滿的生存空間里,疾病的變異也在加速,許多孩子還未學會說話走路便得上了白血病等重疾。因此婦幼保健院更應大力宣傳,使得醫療知識進千家,并倡導人們以低碳綠色的生活習慣去保護環境,這樣才能為大家營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
參考文獻:
[1]馬華,季節性變動測定在醫院管理中的應用[J].中國醫院統計,2000,7(3):156.
[2]嚴麗萍.用移動平均趨勢剔除法把握門診季節變動規律[J].中國醫院統計,2004(11):43-44.
[3]范少真.某兒童醫院住院患兒疾病譜及死因分析[J].中國病案,2010(10):28-30.
[4]何小丹.2006年綜合性醫院急診病人統計分析[J].中國病案,2007(9):40-41.
[5]楊仁霞.某院門診診次的季節趨勢預測[J].中國病案,2010,11(12):57.
[關鍵詞] 精神病;猝死;原因
[中圖分類號] R749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3)12-179-02
精神病是指各種有害因素所致的大腦功能紊亂,導致認識、情感、行為和意志等精神活動不同程度障礙的疾病的總稱。由于心理活動障礙,致使患者歪曲地反映客觀現實,喪失社會適應能力,或傷害自身和擾亂社會秩序,對患者及其家人、社會造成了極大的困擾。大多數精神疾病患者病程遷延、病情波動易復發,這也意味著精神病患者需長期住院治療,然而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在住院治療期間常易發生猝死。猝死是指自然發生、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也叫急死,即看來貌似健康的人或病情經治療后已穩定或正在好轉的患者,在很短時間發生意想不到的非創傷性死亡。世界衛生組織(WHO)規定:發病后6 h內死亡者為猝死,多數學者主張為1 h。精神病住院患者發生猝死往往也易造成醫患糾紛。本研究旨在探討精神病患者猝死的相關因素,預防和減少精神科住院患者猝死的發生和醫患糾紛,現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依照醫院病案室死亡登記,選取40例2011年1月~2012年12月精神科住院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國精神障礙的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同時符合關于猝死的診斷標準。其中男20例,女20例,年齡20~67歲,平均齡(39.8±7.6)歲,病程2 d~2年,平均(9.4±3.6)個月,住院時間1 d~562 d,平均(215.1±11.6)d。
1.2 方法
自行設計調查表,對40例猝死精神病患者的家屬進行回顧性分析。調查表內容包括一般情況(姓名、性別、年齡、體重、病程、住院天數),治療用藥,心電圖、軀體癥狀、胃腸道反應及不適。以患者死亡時間為基準,應用調查量表對患者死亡前3 d的一般情況、軀體癥狀,胃腸道反應及相關不適進行記錄,統計影響精神病患者猝死的可能原因。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6.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的形式表示,采用t檢驗,而多組之間比較則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兩兩比較則采用SNK-q檢驗;計數資料用x2檢驗,P
2 結果
2.1 抗精神病藥物使用情況(表1)
2.2 心電圖改變
所有患者均進行過心電圖檢查,正常者17例,異常者23例。心電圖異常包括(竇性心動過速,心肌缺血,完全/不完全性右束支傳導阻滯,左室高電壓/低電壓,房早、房顫、Q-T間期延長、肺型P波、竇性心動過緩,其中以Q-T間期延長,ST-T改變,心肌供血不足較多。
2.3 猝死發生的時間
所有發生猝死者發生的時間在夜晚和白天均有,且在夜晚和白天猝死分別為21例(52.5%)、19例(47.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4.76,P
2.4 軀體癥狀
有軀體疾病者23例(57.5%),其中高血壓9例,冠心病史6例,糖尿病史5例,肺結核3例,其余無軀體疾病。22例(55%)患者死亡前1~3 d分別出現過嘔吐、腹瀉、步態不穩跌倒、胸悶、煩躁等癥狀。
3 討論
猝死是由于體內某種潛在性疾病或機能障礙而引起的,屬因病變所致的非暴力死亡,可發生于任何年齡階段[1]。猝死本不涉及法律訴訟問題,但由于死亡發生得太突然、太迅速,在事前沒有任何征兆,突如其來,讓人感到非常意外,也因此易造成醫患誤解。能夠引起猝死發生的潛在性疾病是很多的,較常見的有心血管系統疾病,呼吸系統疾病,中樞神經系統疾病,消化系統疾病等。精神病人由于受各種綜合因素的影響,發生猝死率更高[2-4]。資料報道,精神病猝死發生率為0.022%~1.07%。經本研究臨床分析,患者的猝死與用藥的情況、軀體變化、心電圖改變、死亡時間等均有內在關系[5]。
3.1 用藥情況
抗精神病藥物具有很強的神經阻滯作用和鎮靜作用,可以抑制呼吸中樞,多數病人往往同時服用其他鎮靜催眠藥物,從而進一步加強了對呼吸中樞的抑制,誘發猝死。聯合用藥會增大藥物的毒副作用。因此,治療初期劑量不宜過大,加量不宜過快,盡量減少多種藥物合用[6]。
3.2 心電圖變化
本研究有93例心電圖異常,抗精神病藥物對心臟的毒副作用可以引起血鉀降低,使病人心肌興奮性增強,容易發生室性心率失常,乃至突發室顫而猝死。故用藥后應注意觀察患者的脈率、血壓情況,及時做心電圖。
3.3 軀體狀況
伴有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及其他疾病的精神病患者是發生猝死的高危人群。本研究中有軀體疾病者23例(57.5%),其中高血壓9例,冠心病史6例,糖尿病史5例,肺結核3例。精神病伴發軀體其他疾患的患者,心血管及肝、肺的功能已處于受損狀態,對抗精神病藥的副作用耐受性降低,而多種治療用藥的交互作用,容易引發患者猝死的發生[7]。
3.4 猝死時間
本研究猝死發生時間為白天19例(47.5%),夜間21例(52.5%)。夜間因迷走神經興奮,心臟興奮性、傳導性、自律性降低,心跳、呼吸變慢,血流緩慢,血液黏滯性增加,發生心腦血管疾病的機會增加,易出現心腦血管栓塞及夜間心源性猝死,故應加強夜間巡視,警惕患者發生猝死[8]。
研究結果提示,在今后住院精神病患者的猝死預防時,要充分考慮其發生猝死的相關因素。注意臨床用藥的安全性,全面評估,個體化用藥,對伴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及其他軀體疾病的精神病患者,盡量避免多種抗精神病藥聯用,以單藥治療為宜;同時定期監測心電圖,必要時減少藥量、換用對心血管毒副作用小的藥物甚至停藥,從而盡可能地降低住院精神病患者發生猝死的危險。
[參考文獻]
[1] 陳素卿,高鎮松,林素英,等.不同年代精神科住院患者死亡原因及死亡率分析[J].臨床心身疾病雜志,2006,12(3):177-179.
[2] 劉學梅,徐衛衛.15例住院精神病患者死亡原因分析[J].精神醫學雜志,2009,22(4):307.
[3] 陳筱章,凌四香,楊穎,等.淺議精神科住院病人猝死原因分析及預防措施[J].中國衛生產業,2012,10(22):109.
[4] 祝喜福,甘明遠,汪毅,等.32例精神科住院精神疾病患者死因分析[J].中國醫藥導刊,2010,12(11):1859-1860.
[5] 張燕.21例精神科老年病人猝死的現況及原因分析[J].現代預防醫學,2011,38(15):3081-3082.
[6] 楊,王燕.精神科老年住院患者猝死7例臨床分析[J].臨床心身疾病雜志,2010,16(5):448-449.
[7] 劉宗鳳,于相芬.29例住院精神病人死亡原因分析毒[J].西南軍醫,2008,10(1):32-33.
【關鍵詞】 ICU;醫院感染;對策
ICU是醫院危重患者監護及治療的特殊區域,由于這些患者通常病情危重、免疫功能低下、大量使用抗菌藥物,且常留置了多項侵入性檢查與治療裝置(如導尿管、氣管切開、留置針和呼吸治療裝置等),極容易發生醫院感染[1]。這些感染可以導致患者搶救的最終失敗,也使醫療費用進一步增加。因此,ICU醫院感染的防控十分重要。現對我院2010年1月―2011年6月ICU54例醫院感染患者進行了分析,以探討降低ICU醫院感染發生率的防控措施,現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資料為2010年1月―2011年6月本院ICU病房的54例醫院感染患者,其中男性44例,女性10例;年齡28―79歲,平均年齡53.5歲,60歲以上的患者10例。所有患者的醫院感染診斷是根據2001年衛生部頒布的《醫院感染診斷標準》(試行)
1.2 方法 所有資料均采用目標性監測的方法,收集ICU所有患者的病案資料進行匯總、分析。主要內容包括病種、入住ICU時病情危重程度、入住ICU天數、侵入性操作、抗菌藥物使用情況等。
2 結果
2.1 醫院感染發生率 54例發生醫院感染患者占同期ICU住院病人286例的18.8%,其中60歲以下44例占總數的81.5%;60歲以上10例占總數的18.5%。54例醫院感染患者中下呼吸道感染23例占42.5%;泌尿道15例占27.7%;血流相關性感染6例占11.1%;其他感染10例占18.5%。
2.2 醫院感染疾病的分布 54例醫院感染患者中,腦損傷性疾病30例,惡性腫瘤10例,呼吸系統疾病5例,腦血管疾病5例,其它4例。
2.3 醫院感染的致病菌情況 54例醫院感染患者中單一菌感染40例,混合菌感染14例,從分離的病源菌中,主要以革蘭氏陰性桿菌為多見,主要是銅綠假單胞菌,大腸埃希菌、腸桿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
2.4 醫院感染相關因素分析 54例醫院感染患者中,50例大劑量使用多種抗菌藥物,29例使用激素,39例行氣管切開,10例行呼吸機治療,54例留置尿管,40例行深靜脈置管。本調查研究發現醫院感染與患者性別、入住ICU病因無關,而與病情危重、侵入性操作有關。
3 對策
3.1 加強ICU管理 首先ICU要嚴格限制人員的出入,可降低醫院感染病源體的傳播,循證醫學證實嚴格更衣、換鞋制度不能降低醫院感染的發生率[2],其次要嚴格執行醫院消毒隔離制度,要保持室內通風、干燥,同時做好空氣、物表、地面的消毒工作。
3.2 嚴格無菌操作 在實施各種操作(吸痰、導尿及靜脈置管)時要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和無菌操作原則,吸痰時應戴無菌手套,使用一次性吸痰管,口腔、鼻咽與氣管切開的吸痰管、無菌生理鹽水要分別使用,另外正確吸痰,以免損傷呼吸道粘膜導致細菌侵入[2]。
3.3 嚴格手衛生 手衛生是預防醫院感染發生的最重要的措施之一。手衛生能極大的減少醫院感染并降低醫院感染的危險性[3]。操作前后正確洗手或用速干手消毒液消毒雙手。
3.4 合理使用抗菌藥物 抗菌藥物的廣泛應用和不合理的使用是引起細菌耐藥的主要因素。廣譜或超廣譜抗菌藥物的應用使多重耐藥菌產生增多,給重癥感染的治療帶來了困難。因此,醫院應成立合理使用抗菌藥物專家委員會和監測系統,制定抗菌藥物使用的規范,做到定時了解ICU患者抗菌藥物使用情況,嚴格掌握抗菌藥物使用原則,要盡量減少抗菌藥物的使用,正確選擇抗菌藥物,合理給藥包括劑量、時間、途徑、速度、連續給藥、藥物相互作用等,必要時聯合用藥,合理配伍藥物,并觀察抗菌藥物的不良反應。不恰當的大量使用抗菌藥物,不僅給患者帶來經濟負擔,還會導致患者菌群失調,明顯降低致病菌對抗菌藥物的敏感性,從而造成耐菌大量繁殖,增加感染機會。
3.5 加強呼吸道的處理 本組資料顯示,下呼吸道感染是發生醫院感染最多的部位之一,病死率居高不下,治療困難,所以應加強危重病人的基礎護理,做好口腔護理,可以減少致病菌在口腔、咽部的寄生繁殖與預防細菌下行引起下呼吸道感染,積極設法促進患者排痰,保持其呼吸道通暢,防止嘔吐物、引流物及呼吸道分泌物附入氣管造成感染,喂養過程中要盡量減少誤吸危險因素的發生。要定期更換使用中的呼吸機管路,呼吸機管道上的冷凝水要定期傾倒,管路上霧化、濕化用水要使用無菌液體,要加強氣管切開、氣管插管患者的護理。
參考文獻
[1]張莉莉、左改珍.重癥監護室醫院感染目標性監測分析與對策[J].中國感染控制雜志.2008.7(2).10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