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網絡傳播的危害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一條為規范互聯網等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秩序,加強監督管理,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本辦法適用于以互聯網協議(IP)作為主要技術形態,以計算機、電視機、手機等各類電子設備為接收終端,通過移動通信網、固定通信網、微波通信網、有線電視網、衛星或其他城域網、廣域網、局域網等信息網絡,從事開辦、播放(含點播、轉播、直播)、集成、傳輸、下載視聽節目服務等活動。
本辦法所稱視聽節目(包括影視類音像制品),是指利用攝影機、攝像機、錄音機和其它視音頻攝制設備拍攝、錄制的,由可連續運動的圖像或可連續收聽的聲音組成的視音頻節目。第三條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以下簡稱廣電總局)負責全國互聯網等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以下簡稱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的管理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廣播電視行政部門負責本轄區內互聯網等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的管理工作。
第四條國家對從事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業務實行許可制度。
第五條國家鼓勵地(市)級以上廣播電臺、電視臺通過國際互聯網傳播視聽節目。
第二章業務許可
第六條從事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業務,應取得《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由廣電總局按照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的業務類別、接收終端、傳輸網絡等項目分類核發。
業務類別分為播放自辦節目、轉播節目和提供節目集成運營服務等。
接收終端分為計算機、電視機、手機及其它各類電子設備。
傳輸網絡分為移動通信網、固定通信網、微波通信網、有線電視網、衛星或其他城域網、廣域網、局域網等。
第七條外商獨資、中外合資、中外合作機構,不得從事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業務。
經廣電總局批準設立的廣播電臺、電視臺或依法享有互聯網新聞資格的網站可以申請開辦信息網絡傳播新聞類視聽節目業務,其他機構和個人不得開辦信息網絡傳播新聞類視聽節目業務。
經廣電總局批準設立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省會市、計劃單列市級以上廣播電臺、電視臺、廣播影視集團(總臺),可以申請自行或設立機構從事以電視機作為接收終端的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集成運營服務。其他機構和個人不得開辦此類業務。
第八條申請《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符合廣電總局確定的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的總體規劃和布局;
(二)符合國家規定的行業規范和技術標準;
(三)有與業務規模相適應的自有資金、設備、場所及必要的專業人員;
(四)擁有與業務規模相適應并符合國家規定的視聽節目資源;
(五)擁有與業務規模相適應的服務信譽、技術能力和網絡資源;
(六)有健全的節目內容審查制度、播出管理制度;
(七)有可行的節目監控方案;
(八)其他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條件。
第九條申請《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須提交以下材料:
(一)申請報告,內容應包括:業務類別(自辦節目、轉播、集成等)、播出標識(從事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業務的專用標識)、傳播方式(頻道播出、點播、下載定制、輪播、數據廣播等)、傳輸網絡、傳播載體、傳播范圍、接收終端、節目類別、集成內容等;
(二)《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申請表;
(三)從事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業務的內容規劃、技術方案、運營方案、管理制度;
(四)向政府監管部門提供監控信號的監控方案;
(五)人員、設備、場所的證明資料;
(六)申辦機構的基本情況及與開展業務有關的證明(網站注冊文件、廣播電臺、電視臺許可證、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從事登載新聞業務許可文件等);
(七)公司章程、營業執照、驗資證明(申請人為企業的)。
第十條申請《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的機構,應向所在地縣級以上廣播電視行政部門提出申請,并提交符合第九條規定的書面材料,經逐級審核同意后,報廣電總局審批。
中央所屬企事業單位,可直接向廣電總局提出申請。
符合條件的,廣電總局予以頒發《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第十一條負責受理的廣播電視行政部門應按照行政許可法規定的期限和權限,履行受理、審核職責。申請人的申請符合法定標準的,有權作出決定的廣播電視行政部門應作出準予行政許可的書面決定。依法作出不予行政許可決定的,應當書面通知申請人并說明理由。
第十二條《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有效期為二年。有效期屆滿,需繼續從事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業務的,應于期滿六個月前按本辦法規定的審批程序辦理續辦手續。
第十三條獲得《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的機構(以下簡稱持證機構)應當按照《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載明的開辦主體、業務類別、標識、傳播方式、傳輸網絡、傳播載體、傳播范圍、接收終端、節目類別和集成內容等事項從事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業務。
第十四條持證機構變更注冊資本、股東和持股比例及許可證載明的開辦主體、業務類別、標識、傳播方式、傳播載體、傳播范圍、接收終端、節目類別和集成內容等事項的,應提前六十日報廣電總局批準并辦理許可證登載事項變更手續。
持證機構地址、網址、網站名、法定代表人等事項發生變更的,應當在變更后三十日內向廣電總局備案并辦理許可證登載事項變更手續。
第十五條持證機構應當在領取《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九十日內開通業務。如因特殊理由不能如期開通,應經發證機關同意,否則按終止業務處理。
第十六條持有《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的機構需終止業務的,應提前六十日向原發證機關申報,其《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由原發證機關予以公告注銷。
第三章業務監管
第十七條用于通過信息網絡向公眾傳播的新聞類視聽節目,限于境內廣播電臺、電視臺、廣播電視臺以及經批準的新聞網站制作、播放的節目。
用于通過信息網絡向公眾傳播的影視劇類視聽節目,必須取得《電視劇發行許可證》、《電影公映許可證》。
第十八條通過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應符合《著作權法》的規定。
第十九條禁止通過信息網絡傳播有以下內容的視聽節目:
(一)反對憲法確定的基本原則的;
(二)危害國家統一、和的;
(三)泄露國家秘密、危害國家安全或者損害國家榮譽和利益的;
(四)煽動民族仇恨、民族歧視,破壞民族團結,或者侵害民族風俗、習慣的;
(五)宣揚、迷信的;
(六)擾亂社會秩序,破壞社會穩定的;
(七)宣揚、賭博、暴力或者教唆犯罪的;
(八)侮辱或者誹謗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
(九)危害社會公德或者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
(十)有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規定禁止的其他內容的。
第二十條持證機構應建立健全節目審查、安全播出的管理制度,實行節目總編負責制,配備節目審查員,對其播放的節目內容進行審查。
第二十一條信息網絡的經營機構不得向未持有《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的機構提供與傳播視聽節目業務有關的服務。
第二十二條傳播視聽節目的名稱、內容概要、播出時間、時長、來源等信息,持證機構應當至少保留三十日。
第二十三條利用信息網絡轉播視聽節目,只能轉播廣播電臺、電視臺播出的廣播電視節目,不得轉播非法開辦的廣播電視節目,不得轉播境外廣播電視節目。
利用信息網絡鏈接或集成視聽節目,只能鏈接或集成取得《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機構開辦的視聽節目,不得鏈接或集成境外互聯網站的視聽節目。
第二十四條省級以上廣播電視行政部門應設立視聽節目監控系統、建立公眾監督舉報制度,加強對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的監督管理。
持證機構應當為視聽節目監控系統提供必要的信號接入條件。
第四章罰則
第二十五條違反本辦法規定,未經批準,擅自從事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業務的,由縣級以上廣播電視行政部門予以取締,可以并處一萬元以上三萬元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二十六條違反本辦法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縣級以上廣播電視行政部門責令停止違法活動、給予警告、限期整改,可以并處三萬元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未按《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載明的事項從事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業務的;
(二)未經批準,擅自變更許可證載明事項、持證機構注冊資本、股東和持股比例;
(三)違反本辦法第十六條、第十八條規定的;
(四)傳播本辦法第十九條規定禁止傳播的視聽節目的;
(五)向未持有《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的機構提供與傳播視聽節目業務有關服務的;
(六)未按規定保留視聽節目播放記錄的;
(七)利用信息網絡轉播境外廣播電視節目,轉播非法開辦的廣播電視節目的;
(八)非法鏈接、集成境外廣播電視節目以及非法鏈接、集成境外網站傳播的視聽節目的。
第二十七條違反本辦法規定,開辦機構的法定代表人、節目總編或節目審查員未履行應盡職責,出現三次以上違規內容的,省級以上廣播電視行政部門對開辦機構予以警告,可以并處一千元以下罰款。
第五章附則
關鍵詞 公共危機事件;輿論引導;網絡傳播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6)170-0111-01
頻頻爆發的公共危機事件,除了損害了整個社會的結構和功能,也對整個信息傳播系統造成一定的沖擊和干擾,導致信息不對稱的傳播。現在,政府和公眾的互動交流一直依賴于公共媒體,其已經成為公共危機管理體系的一個重要部分。尤其是以手機、IPAD等智能設備為代表的新媒體時代的到來,較之傳統的大眾媒體時代,公共危機的傳播模式產生了新的特點和優勢,同時這也加深了公共危機管理的意義。
1 公共危機事件的涵義
公共危機事件是指一種危及全體社會公眾的整體生活和共同利益的突發性和災難性事件,其越來越成為中國乃至世界各國公共管理的焦點問題,2001年的美國“9?11”事件,2003年的非典疫情,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2014年的上海外灘踩踏事件,2015年的“8?12”天津濱海新區爆炸事故等一系列突發的、具有嚴重危害性的頻發事件一直威脅著各國人民的生命及財產安全,有效及時的預見并處理公共危機事件,盡可能減少其危害程度,成為各國處理危機事件的首要宗旨。
對于公共危機的含義,美國學者羅森塔爾是這樣認為的,公共危機是指對一個社會系統的基本價值和行為準則架構產生嚴重威脅,并且在時間壓力和不確定性極高的情況下,必須對其做出關鍵決策的事件①。公共性危機的主要誘發原因,分別是自然災害,如火災、風暴、地震、洪水,惡性刑事案件,公共安全突發事故,恐怖襲擊事件,疾病傳播,自然環境惡化。公共性危機的本質是危及公共安全,破壞社會秩序和生存空間,侵犯公民的生命安全和財產安全。國家如果在一定時間內無法根除這六種禍因,就必然會發生公共危機。國家及時有效解決好公共性危機問題,對于構建和諧文明的現代化社會、提高公民幸福指數具有極其深遠的意義。
筆者認為公共危機揭示了事實因各種因素所導致的重大變化,對公眾的生產生活已經造成或即將產生的傷害,并且這種危機本身不可預知,無法提前做好防范工作,人們甚至在其發生后無法做到在較短時間內精準的對其產生的原因及特性進行分析和掌控,也無法對其進行有效的應急處理,導致不可估量的危害性,對公眾的生命及財產造成巨大損失及危害,甚至對國家的安全系統及正常的運作發展造成無法挽回的不良后果。
2 公共危機事件網絡傳播的特性
網絡媒體,所具有的快速傳播、全民參與、開放匿名、高自由度,弱審查化(去把關化)等特點為公共危機事件的傳播提供了平臺和技術支撐。部分商業機構(商業營銷賬號)、網絡推手為追求信息的轟動性、爆炸性,刻意渲染帶有反抗色彩,與主流價值觀不相吻合的奇談怪論并積極推助其傳播。在一些公共危機事件的傳播中,一些網絡推手通過大量發帖、評論、轉發、頂貼、推廣話題等活動,運用反傳統思維、有悖倫理道德的言論賺取大眾“審丑”的眼球效應,成為網絡熱點議題。又通過觸發公眾情緒、沖擊公民道德標準拉抬事件的廣泛關注。這些網絡輿論操控侵蝕了普通網民相互交流討論的空間,擾亂了現代社會信息傳播秩序,一些網絡推手人為制造虛假的輿情干擾了政府和主流媒體的決策和正確引導。
由于公共危機事件的無法預知性,所以其在網絡上的也帶有很強的突發性。如2015年的“8?12”天津濱海新區爆炸事故瞬間發生,其信息最先是由微博網友以文字、圖片、視頻的形式的,并在網絡上以爆炸性的方式急速傳播,引起大眾的關注及各部門的重視。公共危機事件由于涉及很多人的經濟利益及生命安全,影響范圍廣,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致使信息急劇膨脹。網民利用方便簡潔的社交傳播軟件,如微博、播客、MSN、BBS和QQ等交流信息、發表觀點建議,信息裂變立體化海量擴散。
3 公共危機傳播的輿情引導與管理對策
20世紀以來,以報紙、廣播、電視為代表的傳統媒體與網絡媒體所營造的立體化傳播環境架構在社會傳播體系之中。媒介融合時代的信息傳播愈加深刻的影響著人們接受信息的內容及形式。
媒體在處理公共危機事件的輿論導向及網絡事態發展時,傳統媒體要時刻了解網絡媒體的發展狀況,以期能夠優先知曉最真實的事件進展情況,在網絡傳播上的特點及影響力,及時把握網民的情緒變化。網絡傳播雖然具有自發性、快速、裂變式傳播的特點,但由于網絡信息的開放匿名、高自由度,弱審查化的特點,當危機事件爆發時,公眾對信息的需求極為迫切且盲從,容易對當前形式判斷不清,易受到網絡流言謠言的影響,造成大規模的恐慌,引發事件的進一步惡化。
同時,如果代表主流價值觀的觀點、評論并未在社交媒體上進行及時的、傳播和引導,這也表明主流媒體在此事上缺乏積極和富有技巧性的引導。當輿情引發危機的時候,主流媒體應對不當,就會產生“二次危機”。而公眾對公共權力機構的質疑、不滿和既有偏見,謠言以及部分帶有偏見的輿論構成了“二次危機”的土壤,大量非理性的對抗情緒、謠言、揣測,甚至有可能引發線下的集體行動。
所以,傳統媒體應該高度關注網絡媒體的動態及網民情緒的變化,主動與網絡媒體進行聯動,將代表主流價值觀的觀點、評論在媒體上進行及時的、傳播和引導,并且,傳統媒體對事件的報道要在事實的基礎上充分考慮網民的心理,尊重網民的情感,及時疏導網民非理性的情緒,給他們表達觀點和宣泄情緒的渠道,同時把握好以情動人的界限,提升報道的理性和建設性,樹立正確的價值標準,抓住時機,勇于發聲,維護法治、維護國家利益,牢牢堅守傳統媒體的道德底線,以正確引導網絡輿論。
現在,我國互聯網的管理體制在不懈探索和日益完善中,將網絡社會納入法制軌道,既是對網絡誹謗者的懲戒,更是對人們獲取真實信息,表達多元觀點的保護。“依法治網”是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對互聯網進行有效管理。政府部門應根據網絡的傳播特性,在完善我國現有的互聯網管理體制、推動互聯網立法和監管的同時,制定對網絡管理的相關條例和規章制度。通過政府監管,以確保網絡傳播規范化、制度化運營,保證網絡合理運作,以營建優質的網絡輿論環境。
【關鍵詞】網絡傳播 把關 網絡環境 演進
【中圖分類號】G2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9682(2012)08-0053-02
【Abstract】The network media has recorded the social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 also has undertaken a few exploration in the supervision of public opinion and pushing forward the political process of democratization. Network builds a more convenient, vivid information exchange platform,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cation network enriches and perfects a lot of communication theory. The theory “Gatekeeper” becomes a continuous evolution in the development practice of new media. The research has explore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network “Gatekeeper”.
【Key words】Network communication “Gatekeeper” Network environment Evolution
一、引 言
隨著網絡技術和網絡交流平臺的大發展,海量信息,互動交流讓我們盡享網絡傳播之利的同時,也備受虛假信息、無價值資訊泛濫的困擾。網絡傳播成本低,任何具備基本的表達能力和簡單操作能力的人都可以上網傳播,傳播對于權利資源的依賴度降低,很多在傳統媒介環境中處于邊緣地帶和相對弱勢地位的民眾,可以較容易地在網上擁有自己的傳播空間,傳遞個性化、多元化的聲音,并以此來全面反映公民意愿,影響社會發展,有效抵制權勢集團的收編和控制。網絡傳播中“把關”存在的合理性何在?“把關”在網絡中存在的方式將有何改變?本文將通過對網絡環境中受眾需求分析,對“把關”未來的發展形式和理論完善進行探討。
二、“把關”理論源出解讀
傳統“把關”概念是由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傳播學奠基人之一庫爾特?盧因最早提出來的,本是社會心理學與社會學研究的術語,又稱為“守門人”理論,是由庫爾特?盧因1947年在《群體生活的渠道》一文中,通過對家庭主婦對家庭食品把關分析,盧因闡述了“渠道與把關人理論”,指出群體傳播中存在一些把關人,只有符合群體規范或把關人價值標準的信息內容才能進入傳播渠道。“把關人”則用以比喻對信息做出選擇的傳播者。1950年,傳播學家懷特將這個社會學概念引入新聞研究領域,明確提出了新聞篩選過程中的“把關”模式。傳媒組織內部存在著一系列、多環節的對新聞信息進行篩選、過濾、優化的組織或個人,決定哪些信息最后能與受眾見面,這些組織或個人起著決定繼續或中止信息傳遞、擴散的作用,這些組織或個人被稱之為“把關人”。
“把關人”的概念為早期傳播學研究信息內容形成、構造、定位提供了一個框架,用以評定信息選擇的采寫和傳播模式。在傳統媒介模式中,媒介自身壟斷著每一個把關環節,把關相對自由單一。但在以互聯網為核心的新媒介傳播環境中,傳統意義上的媒介人的地位和角色被顛覆,網絡的互動性賦予了每位信息介入者平等的參與權,受者和傳者可以成為無縫結合體,受眾不再單純地接收信息,還可以同時信息表達意見,成為信息的傳播者。這也體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大眾傳播”時代的到來,網絡信息傳播呈多向、發散式流動,傳統“把關人”設置的信息障礙在網絡媒體中成了被輕易逾越的藩籬,網絡用戶可以擺脫政治、意識形態、技術、經濟能力等的嚴格限制,實現個人的信息需求和表達自由。這樣,傳統意義上的把關權被弱化、分化。但是任何信息的搜集、整理、加工、都離不開有著主體意識的人的精神和勞動參與,所以,“把關人”是永遠客觀存在的。
三、網絡“把關”的完善發展
網絡作為一種“去中心化”的“即時互動媒介”,固定的傳播者角色在弱化,傳播者和受傳者類屬關系越來越模糊,這必然導致“把關”理論的發展與演進,“把關人”的內涵和角色定位也愈加豐富。較之于傳統媒體中把關人集中于對信息的過濾和篩選,網絡傳播的把關人角色在信息高效暢通運轉中有了更多層面的拓展。本文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關鍵詞】網絡傳播 計算機病毒 原因分析 防御策略
進入二十一世紀后,隨著計算機網絡的普及和Internet技術的日趨成熟,網絡無形中已經深入到人民生活的多個方面,無論是日常生活交流還是出門旅游,人們對信息網絡的依賴程度也不斷上升。利用網絡全球互聯的特性和網絡系統自身的漏洞進行廣泛傳播的計算機病毒,也逐漸成為了現階段計算機系統面臨的最主要威脅。基于此,了解基于網絡傳播的計算機病毒機理,同時研究相關的防御策略,對保障計算機系統乃至整個互聯網行業有著不可或缺的重要意義。
1 病毒基于計算機網絡傳播的原因分析
1.1 網絡本身具有的安全問題
地球上數億的網絡用戶和上億臺計算機,組建了全球錯綜復雜的互連網絡,但也正是由于Internet技術這種大眾化的開放性,使得整個網絡面臨著更大的安全隱患。再加上Internet一直使用的TCP/IP協議本身具有各種安全漏洞,在Internet網絡使用該協議的網絡系統時,會面臨著病毒惡意侵入計算機、阻止計算機訪問互聯網、盜取用戶信息和非法破壞用戶計算機數據等潛在威脅和破壞行為的影響。
1.2 用戶缺乏安全意識
用戶對自己在互聯網上注冊的一些的賬號缺乏安全意識同樣是計算機病毒傳播的中央原因。有的用戶在注冊賬戶時設置的用戶口令過于簡單、有的用戶隨意將帳號密碼透露給陌生網站等情況,這都會給計算機網絡帶來安全問題,為病毒的傳播奠定重要基礎。
1.3 惡意的人為攻擊
有些了解計算機網絡的人會利用計算機網絡的安全漏洞來攻擊計算機網絡系統進行惡意的破壞,惡意攻擊大體可以分為兩種類型,即主動攻擊和被動攻擊兩類。主動攻擊指的是計算機病毒的傳播者利用網絡漏洞有選擇性的破壞網絡信息的完整性和有效性,進而達到自身的目的。而被動攻擊指互聯網用戶在正常上網的情況下,重要的網絡機密信息被竊取或破譯。主動攻擊和被動攻擊對計算機網絡造成了極大的危害,使得一些重要的網絡信息被泄露,導致用戶和企業遭受嚴重的經濟損失。
1.4 軟件本身的漏洞
黑客是威脅計算機網絡安全的一個因素,黑客經常利用網絡軟件的漏洞和缺陷對其進行攻擊。在編寫軟件是軟件設計編程人員為了方便自己在軟件中設置了“后門”,這些后門雖然大多難以被發現,但一旦這些“后門”被發現泄露,黑客將會很容易的利用這些“后門”侵入用戶計算機進行破壞和一些非法操作。
2 基于網絡傳播的計算機病毒的新特性概述
2.1 傳播介質與攻擊對象更加多元化
與傳統的網絡病毒傳播模式相比,基于網絡傳播的計算機病毒更多的是通過各類通信端口、網絡端口甚至電子郵件迅速進行傳播,所攻擊的對象也由個人電腦轉變為了為所有具備網絡協議的各類工作站甚至于大型服務器,進而引起網絡擁塞和癱瘓、機密信息失竊等嚴重后果,具有更強的破壞性。
2.2 具有更多樣化的編寫方式和變種
傳統的病毒多利用C語言等匯編語言編寫而成,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成熟,以JavasSriPt和VBScriPt為代表的各類腳本語言開始廣泛應用于病毒的編寫,這就使得病毒的變種越來越多,利用反病毒軟件對其進行搜索和清除的難度也越來越大。
2.3 智能化和隱蔽化成為病毒的重要發展趨勢
現階段,基于網絡傳播的計算機病毒常常用到隱形技術、反跟蹤技術、加密技術、自變異(Mutation Engine)技術、自我保護技術等等,整個病毒向著智能化和隱蔽化不斷發展,這就使得針對某一種病毒技術開發的反病毒措施越來越難以達到預期效果。
3 基于網絡傳播的計算機病毒防御策略研究
3.1 校驗和法技術
大部分病毒寄生于其它的文檔程序,無法所單獨存在的。因此,病毒感染文件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檔案大小增加或檔案日期被修改,因此,對病毒的防御措施可考慮從此處著手。在使用文件之前,可將硬盤中的所有檔案資料進行匯總和記錄,得出文件的校驗和,然后將所得出的校驗和寫入到別的文件中進行保存,這樣在使用文件之后,可將文件的校驗和與原來保存的校驗和進行比對,進而發現文件是否感染。實際操作過程中,可考慮將校驗和檢查程序常駐于內存中,每當應用程序運行時自動與預先內置的校驗和相比對。
3.2 行為監測技術
大多引導型病毒都會以硬盤的Boot扇區和主引導扇區作為主要的攻擊對象,其原因在于當系統啟動后會執行INT13H功能,來完成系統的各種初始化設置,此時引導型病毒將會啟動,并在扇區內放置病毒所需的代碼,這樣會導致系統加載病毒代碼,影響系統的正常使用。又如木馬類病毒為了完成信息的竊取,會將自身的代碼復制于.exe等常見的可執行文件中,導致用戶在執行這類文件時會同時進行病毒的寫入或是進行病毒的二次傳播。基于此,利用病毒的特有行為特征性來對病毒進行檢測,進而防御和消滅病毒的方法稱之為行為檢測技術。
3.3 特征代碼技術
特征代碼技術最早出現于SCAN, CPAV等著名的早期病毒檢測工具中,現已發展成為了用來檢測已知病毒的最具有可行性和經濟性的重要方法。其實現過程包括四個步驟,首先是采集計算機病毒樣本并抽取病毒的共有特征代碼,然后是將特征代碼納入建立好的病毒數據庫中,最后是檢驗待檢測文件中是否具有病毒特征代碼。利用這種方式,可以做到將病毒的特征代碼與數據庫中的代碼一一對應,從而判斷文件感染的病毒類型,最后采取針對性的解決措施消滅病毒。
4 結語
計算機網絡發展至今,新的技術層出不窮,基于網絡傳播的計算機病毒使得計算機安全問題也逐漸成為了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基于此,為了營造一個一個安全綠色的計算機網絡環境,計算機網絡的相關維護人員應投以更多的熱情,以認真的態度去對計算機病毒的傳播機理和防御策略進行研究,從而保障網絡安全。
參考文獻
[1]陳坤.計算機網絡安全問題及對策[J].工程技術,2013,4(20):190-191.
[2]宋強松.計算機網絡病毒機理及防御策略研究[J].網絡技術,2013,5(17):67-68.
[3]董迪.計算機病毒傳播模型及檢測研究[J].計算機系統工程,2011,2(45):147-148.
作者簡介
張滿滿(1980-),女,江蘇省徐州市人。碩士學位。現為江蘇省徐州財經高等職業技術學校實訓就業處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計算機應用、軟件工程。
廣播電視節目通常由若干素材制作而成,這些素材中包括文字作品、口述作品、音樂作品、戲劇作品、曲藝作品、舞蹈作品、雜技作品、美術作品、攝影作品、電影作品,等等。對于這些作品的著作權人而言,他們享有“廣播權”“信息網絡傳播權”等著作權。如果把廣播電視網絡同步播放行為定性為“信息網絡傳播”行為,那么,廣播電視臺不僅要得到前述著作權人有關“廣播權”的授權,而且要得到其有關“信息網絡傳播權”的授權;如果把廣播電視網絡同步播放行為定性為“廣播”行為,那么,廣播電視臺取得前述著作權人有關“廣播權”的授權即可。廣播電視網絡同步播放行為如何定性,不僅關系到節目素材著作權人合法權益的保護,而且關系到廣播電視對作品的傳播。
1.能否定性為“信息網絡傳播”行為
廣播電視網絡同步播放的本質就是將數字化的廣播電視節目信號利用信息網絡進行傳播,毫無疑問是一種通過信息網絡進行傳播的行為,那么,我們能否據此把廣播電視網絡同步播放定性為《著作權法》所規制的“信息網絡傳播”行為?我國現行《著作權法》第十條對“信息網絡傳播權”進行了定義,“信息網絡傳播權,即以有線或者無線方式向公眾提供作品,使公眾可以在其個人選定的時間和地點獲得作品的權利”,從該定義中不難發現,版權法上的“信息網絡傳播”行為必須具備“交互性”的特征,公眾對于獲得作品的時間與地點必須具有可選擇性。而在廣播電視網絡同步播放過程中,公眾不能在其個人選定的時間和地點獲得作品,而是與收聽收看傳統廣播電視一樣,播什么就聽什么、看什么,廣播電視網絡同步播放行為具有典型的“非交互性”,因此廣播電視網絡同步播放不能定性為版權法意義上的“信息網絡傳播”行為。
2.能否定性為“廣播”行為
我國現行《著作權法》第十條對“廣播權”進行了定義,“廣播權,即以無線方式公開廣播或者傳播作品,以有線傳播或者轉播的方式向公眾傳播廣播的作品,以及通過擴音器或者其他傳送符號、聲音、圖像的類似工具向公眾傳播廣播的作品的權利”。由此可見,“廣播”行為的具體方式可以概括為以下三種:狹義的“廣播”(即通過傳統無線方式傳播);以有線傳播或者轉播的方式同步傳播前述狹義的“廣播”(不包括直接以有線方式傳播作品的行為);通過擴音器等工具傳播前述狹義的“廣播”。我們能否將廣播電視網絡同步播放歸入上述第二種情況,從而將其定性為“廣播”行為呢?我國《著作權法》對“廣播權”的界定來源于《伯爾尼公約》第十一條之二第1款,《伯爾尼公約》相關條款制訂時,有線傳播與無線傳播特指通過有線廣播電視、無線廣播電視的傳播,其對“有線傳播”“轉播”的界定顯然不涵蓋互聯網、電信網上的傳播行為。如果僅從這種“歷史解釋”出發來理解我國《著作權法》的規定,顯然不能將廣播電視網絡同步播放歸入上述第二種“廣播”行為。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我國《著作權法》在定義“信息網絡傳播權”時也使用了“以有線或者無線方式”的表述,但卻沒有將“有線或者無線方式”限定于互聯網或電信網,這里的“以有線或者無線方式”甚至可以涵蓋廣播電視傳輸網絡,只要具備“交互式”特點,就構成“信息網絡傳播”行為。由此看來,我國《著作權法》中“有線方式”“無線方式”的表述已經不僅涵蓋有線廣播電視傳輸網絡、無線廣播電視傳輸網絡,而且涵蓋計算機互聯網、固定通信網、移動通信網等信息網絡。因此,我國《著作權法》中“有線傳播”“轉播”(無線同步傳播)宜理解為可以涵蓋各種網絡上的有線、無線傳播。廣播電視網絡同步播放行為是以有線傳播或者轉播的方式同步傳播廣播電視(即前述狹義的“廣播”)的行為,符合我國《著作權法》對“廣播”行為的界定,因此可以將其界定為“廣播”行為。除此之外,“網絡同步播放是傳統意義上的廣播在網絡空間的延伸,兩者有著許多共同之處,最為明顯的體現在它們是由同一信息源在同一時間向公眾中的成員傳送同一節目的行為。實際上,網絡同步播放只不過是改變了廣播信號的承載和傳播形式,它所播送的內容仍然是廣播組織以無線信號方式所播送的廣播節目。”① 把廣播電視網絡同步播放定性為“廣播”行為,也更符合客觀實際。從其他國家的立法來看,英國于2003年頒布的《版權及相關權法令》第4(1A)條款明確規定,廣播不包括任何互聯網傳輸情形,除非:(1)互聯網傳輸和其他方式的傳播行為同步進行;(2)對現場事件的實時傳輸;(3)傳輸已錄制的圖像或者聲音構成了傳輸者所提供的某一節目的組成部分,而該節目是被該傳輸者在其確定的時間內進行傳輸。根據這一規定,廣播電視網絡同步播放行為在英國應被視為“廣播”,與無線廣播享有同樣的法律地位。對廣播電視網絡同步播放行為做出這樣的界定具有較強的合理性,值得我國在修訂法律或解釋法律時吸取借鑒。綜上所述,廣播電視網絡同步播放行為是一種“廣播”行為,廣播電臺電視臺在通過這種廣播行為傳播各種作品時,無需從作品的著作權人那里取得“信息網絡傳播權”,只要享有“廣播權”就可以合法地實施這種“廣播”行為。
二、網絡同步播放中廣播組織作為鄰接權人的權利
我國現行《著作權法》第四十五條對“廣播組織權”做出了如下規定:“廣播電臺電視臺有權禁止未經其許可的下列行為:(1)將其播放的廣播、電視轉播;(2)將其播放的廣播、電視錄制在音像載體上以及復制音像載體。”未經廣播組織的許可,其他組織在信息網絡上同步播放廣播電視節目,是否可以定性為上述規定中的“轉播”行為,是否構成對“廣播組織權”的侵犯?根據《羅馬公約》第三條的解釋,轉播是指一個廣播組織的節目被另一個廣播組織同時廣播。根據這個定義,轉播只能發生在不同的廣播組織之間,不包含非廣播組織轉播廣播組織播放的廣播、電視的情況;轉播只能通過無線電磁波的形式進行傳輸,不包含信息網絡傳輸的情況。《羅馬公約》對“轉播”(rebroadcast)做出的這個定義被國際版權界廣泛接受。如果據此來解釋我國《著作權法》中“轉播”的概念,那么,其他組織未經廣播電臺電視臺許可就通過信息網絡同步播放廣播電視的行為不構成對“廣播組織權”的侵犯,廣播電臺電視臺就此無法得到法律的救濟。隨著三網融合的飛速發展,通過互聯網、電信網傳播廣播、電視節目的情況逐漸增多,在網絡上盜播廣播、電視信號的問題也隨之而來。這對廣播組織的危害非常大,因為信息網絡的傳播能力遠勝于“轉播”和“錄制復制音視頻載體”,如果不賦予廣播組織許可或禁止網絡傳播其播放的廣播、電視的鄰接權,廣播組織所擁有的權利便會成為一紙空文。如果說當初各國著作權立法紛紛創設“廣播組織權”是為了保護廣播組織以制止第三方對其節目信號的非法盜用,就有必要與時俱進,把對廣播組織權的保護延伸到通過信息網絡盜用廣播電視信號的行為。近些年來,國際上一直在積極考慮將廣播組織鄰接權的保護延伸到信息網絡,目前已形成《關于保護廣播組織的草案》。該草案規定廣播組織享有的權利包括:“授權以任何方式轉播其廣播節目的專有權;禁止通過有線或者無線方式利用擅自制作的錄制品向公眾提供其廣播節目,使公眾中的成員可以在個人選定的時間和地點獲得該廣播節目的行為。”②本文認為,我國《著作權法》應該順應時代潮流,將“轉播”做擴張解釋,廣播組織權的內涵應該隨著新技術的發展做必要的延伸擴展。綜上所述,未經廣播電臺電視臺的許可,其他組織在信息網絡上同步播放廣播電視節目,構成對“廣播組織權”的侵犯,廣播電臺電視臺有權制止這種侵權行為。
三、“準廣播電視網絡同步播放行為”的版權問題
1“.準廣播電視網絡同步播放行為”的界定
本文所稱“準廣播電視網絡同步播放行為”,是指與“廣播電視網絡同步播放行為”相類似但又有細微差別的行為,具體指廣播電臺電視臺通過信息網絡向公眾提供廣播回聽、電視回看(時移電視)功能的行為。例如央視網提供的對中央電視臺電視節目的回看功能、央廣網提供的對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廣播節目的回聽功能。這種行為與“廣播電視網絡同步播放行為”有著高度的相似性:首先,二者都是廣播組織通過信息網絡傳播傳統廣播電視節目的行為;其次,二者都是為了使公眾能夠更加便利地收聽收看廣播電視節目;第三,二者都不直接以盈利為目的;第四,二者都是將傳統廣播電視節目直接上傳網絡,未改變傳統廣播電視節目對各種素材作品的使用方式。這種行為與“廣播電視網絡同步播放行為”僅有一點差異:前者可以使公眾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收聽收看廣播電視節目的時間,而后者僅僅是增加了公眾“非交互式”收聽收看廣播電視節目的渠道。鑒于二者的緊密關聯,本文將二者放在一起進行探討。
2.廣電節目網絡回放與一般音視頻點播行為的區別
從表面上看來,廣電節目網絡回放與一般音視頻點播行為都符合《著作權法》對“信息網絡傳播”行為的界定:“以有線或者無線方式向公眾提供作品,使公眾可以在其個人選定的時間和地點獲得作品。”然而,二者卻有本質上的差異:首先,前者在網絡上傳播的是完整的廣播電視節目,后者通常傳播的并不是廣播電視節目;其次,前者是為了使公眾更加便利地收聽收看廣播電視節目,后者是為了使公眾更加便利地獲取各種音視頻素材;第三,前者未改變傳統廣播電視節目中對各種素材作品的使用方式,后者直接通過網絡交互的方式傳播各種音視頻素材。由此觀之,廣電節目網絡回放不宜與一般的音視頻點播行為相混淆,直接簡單地將其界定為版權法上的“信息網絡傳播”行為并不符合客觀實際。
3“.準廣播電視網絡同步播放行為”的法律適用
品牌,網絡危機,特點
[中圖分類號]F279.2;F4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646(2011)03-0069-02
隨著現在網絡日益普及,根據根據統計數字[1],截至2010年6月底,中國網民規模達到了4.2億,網絡對品牌管理也越來越重要。如此巨大的網民數字一方面給我提供了品牌網絡傳播的受體,同時也可能讓品牌危機在網絡上蔓延,加大我們品牌管理的難度,所以我們有必要清晰了解現代企業品牌網絡危機的特點。
總結來說,品牌網絡危機至少存在如下所述的5點明顯特點。
一、危機的突發性
這里的突發性主要指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主要是從危機起源于現實經營或是網絡消息來分。首先是起源于現實危機的不可預測性,企業現實經營中,雖然采取了比較好的技術和品質管理,但是出現殘次品的概率依然存在,一旦這樣的商品在市場上流通,給消費者帶來比較嚴重的傷害,就可能會給企業帶來品牌危機,如果此時企業沒有及時做好和消費者以及媒體的溝通,事件有可能愈演愈烈,這種負面新聞會在網絡上迅速的病毒式傳播,給企業品牌帶來惡性影響,嚴重打擊企業的聲譽和銷量。其次是危機的誘導性[2],這里的危機,指的是由于網絡發展,QQ群,社區,論壇,BBS等各種交流工具日益增多,一些關于企業不嚴謹的信息,可能也會在網絡上流傳。例如2009年,海南工商局未經權威機構檢驗,擅自農夫山泉總砷超標,這一消息迅速在網絡上蔓延,在消費者中間產生恐慌,給農夫山泉品牌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上述兩方面都表明了現代企業品牌網絡危機突發性這一特點,這一點也無疑加大了管理者的難度。
二、危機的急速傳播性
網絡拉近了每個人之間的距離,消息的傳播速率爆炸式增長。互聯網作為傳播媒介,其廉價性,快速性讓危機信號可以輕易急速的蔓延開去。而且由于網絡的連通性,負面消息很可能會一傳十,十傳百,呈幾何級的快速傳播,令管理者手足無措。危機的急速傳播,會起到“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的不良后果,管理者一旦稍微疏忽,或是反應跟不上形勢的變化,那可能就會使事件一發不可收拾。網絡傳播的急速性要求管理者必須時刻注意網絡上關于自己企業品牌的一些信息,防患于未然。
三、管理者的被動性
由于上述兩種特性,管理者在應對危機時將會十分被動。首先危機突發性,將會使管理者很難做好預防,就算做好預防措施,但是由于很多網絡危機可能并不是自身的問題,而是外界有意無意的訛傳,這將使管理者疲于應付。其次,由于品牌網絡危機傳播十分迅速,當管理者意識到一個問題可能會給企業帶來傷害而開始采取措施時,可能它已經在網絡上不可阻止的傳播開去,給企業品牌帶來負面影響了。這些特點都導致了管理者工作難度的提升,為了更好的讓企業快速發展,管理者必須培養起重視網絡的觀念。并且可以通過微博,博客等手段,及時和公眾溝通,解答一些公眾以及媒體關心關注的問題,拉近企業和消費者的距離,讓流言止于公開,不給其傷害企業的機會。
四、危機的巨大危害性
一個在現實中可能是較小的突發事件,由于處理不當,可能在網絡傳播中演化成企業巨大的災難。或者僅僅是謠傳,但是卻也在網上蔓延,在消費者心目中產生恐慌,從而給企業帶來致命的打擊。今年見諸媒體的各種品牌網絡危機事件無不嚴重傷害企業品牌,嚴重打擊了企業生產和經營。管理者必須強化危機管理管理意識,盡可能的降低危機發生的概率,減少對企業的危害。
五、危機傳播的兩面性
雖然品牌網絡危機由于上述特點,會給企業產生巨大的傷害,也會加大管理者的工作量。但是另一方面,由于網絡特性,也會給企業帶來一些正面的影響。例如,當企業發生品牌危機時,以前可能企業要做很多的電視廣告,報紙廣告,或是別的促銷活動,可能還要將權威機構的合格認證通過各種渠道告知消費者,這些渠道的代價會比較高,而且傳播較慢,這樣會延長消費者對企業品牌的不信任感,加大對企業的傷害。但是有了網絡,企業可以第一時間將最新最權威的結果告訴關心事件進展的消費者和媒體。這樣不僅成本較低,而且時效性也更好,能盡快的重振企業在消費者心中的形象,最終讓企業長期健康穩定發展。所以網絡對于品牌危機是把雙刃劍,有兩方面對立的影響,關鍵是看管理者能否合理有效的利用網絡維護企業品牌,或者是遇到危機時,能否利用網絡及時化解危機,減小傷害。
從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很容易的看出,網絡的普及對品牌管理產生重大的影響。品牌網絡危機也形成了一些自己獨有的特點,尤其是危機的急速傳播性尤為明顯。企業管理者應該深刻的認識上述的特點,積極主動針對的這些特點,做好品牌網絡危機預防措施,一旦發生危機不要手足無措,而應該充分利用網絡有利的一面來應對危機,最終通過提高品牌網絡危機管理來提高企業綜合管理水平,為企業的長遠發展做出貢獻。
[1]中國網民數達4.2億[EB/OL].finance.省略/roll/ 20100716/ 12353389132.shtml.
[2]謝宗辰.論企業危機管理中的網絡傳播問題[J],《河南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2):29-31.
[關鍵詞] 政府門戶網站; 公關危機事件; 輿論引導; 網絡輿論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8. 058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12)18- 0101- 02
1 引 言
網絡傳播時代,信息傳播在觀念、形式、內容和效果等各個方面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在公民參與意識和技術革新不斷高漲的背景之下,也深刻影響和變革著政府的管理方式。所謂政府信息傳播,是指政府主動地或被動地將其掌握的政治、經濟和社會信息向公眾予以公開。如今,它同其他領域一樣,已進入到了強調互動參與的網絡傳播時代,于是政府門戶網站應運而生。而之所以稱之為“門戶”,是因為它以一個中心網站為主,鏈接所有下級政府和部門子網站,以此實現為公眾提供“一站式”的政府信息服務。過去幾年,汶川大地震、云南“躲貓貓”事件、河北的三鹿奶粉事件,使政府經歷了一場又一場公關危機事件的重大考驗,而對政府傳播體系中重要一環的政府門戶網站來說其最大的考驗也莫過于它在一系列公關危機事件中如何對輿論進行引導。
2 政府門戶網站的解讀
2.1 政府門戶網站的發展狀況
從1996年海南省政府創辦中國首個政府門戶網站起,我國政府門戶網站的建設和發展已走過十余年歷程。2006年1月1日中央政府門戶網開通,政府與民眾真正開始在互聯網上“面對面”。目前,中央政府各級機構除極個別特殊職能單位外,全部開通了門戶網站,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地方政府及絕大部分政府機構、地級市州和相當一部分區縣都己開通了門戶網站,縣級以上政府機構的網站擁有率達到80%以上,據統計現全國己開通4.5萬多個政府門戶網站,我國已初步形成了中央、省、市、縣、鄉5個層級的政府門戶網站體系。盡管目前我國政府門戶網站從數量上看已蔚為壯觀,但因為起步較晚,截止2010年12月31日,我國使用“gov.cn”域名的網站總數僅為4.5萬個,只占我國域名總數的3%。
2.2 政府門戶網站的功能分析
2008年5月1日起施行的《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在“公開的方式和程序”一章中規定“行政機關應當將主動公開的政府信息,通過政府公報、政府網站、新聞會以及報刊、廣播、電視等便于公眾知曉的方式公開。”該條例以法規的形式明確了政府門戶網站是政府信息傳播渠道的同時也明確其首要功能就是政府信息公開。政府信息公開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輿論引導行為。
作為“網上的政府”,我國的政府門戶網站由本級政府或政府相關部門直接制作,它們在互聯網上代表本級政府,是該政府和下屬部門的網站群。因此,政府門戶網站的信息傳播與一般傳播不同之處就在于政府不僅僅是信息的傳播者,其傳播的內容也是政府信息,且在信息傳播中占據主導地位。作為連接政府與公眾之間的橋梁,政府門戶網站在向社會公眾傳遞政府信息的同時也在采集社會公眾對政府的各種反饋信息,是一種雙向溝通的新型政治傳播模式。
我國政府門戶網站的功能大致可分為:
(1) 政府的政策決策信息傳播。這部分信息包括國家和地方的政策、政府文件、政務要聞、統計數據等。
(2) 政府的公共服務信息傳播。這部分信息包括網上行政審批、辦理狀態查詢、政務信息訂閱、應急管理等。
(3) 政府的互動信息傳播。網絡傳播時代,每個人都是信息的者和意見的表達者,公眾通過網絡來參與政治和對政府進行民主監督已成為不可逆轉的走向。
目前,大多數政府門戶網站都開設了行政領導信箱、網上、在線訪談、留言板等互動反饋功能,從而更好地為公眾服務。
3 網絡環境對政府公關危機事件的新要求
3.1 網絡傳播的即時性要求政府快速應對公關危機
由于網絡傳播的即時性,具有突發特性的公關危機一旦爆發,便會在網上引起熱議,并廣泛傳播。如2011年3月,日本地震海嘯后,有關碘鹽被污染的傳言,致使我國大部分省份出現“鹽荒”恐慌,市民瘋狂搶購食鹽,待到有關部門出來辟謠時,全國多數商店的食鹽已銷售一空。在情況如此緊急狀態下,政府如果不能在第一時間內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來控制危機,將會帶來重大人財損失和嚴重社會危害,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失。因此,面對公共危機事件,政府要盡早介入,收集信息以準確判斷事件的性質,同時及時公開信息,爭取控制事態發展的主動權,并在第一時間疏導現場群眾,化解矛盾,爭取公眾協助完成危機處理。
3.2 網絡信息傳播主體的互動性要求政府開設網絡問政
公民在網絡輿情中表現出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促進了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使得政府和公眾之間的溝通更加便利高效,也進一步提高了政府各種決策和行為的科學性與民主性。如江蘇睢寧的“一毛錢維穩”,發給書記縣長的4萬條求助短信九成辦結的成功案例,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但也要防止拿“維穩”當借口,封閉消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異化”現象。
“病毒營銷”或許沒有一個清晰的定義,但身為一名媒體的消費者、創造者和傳播者,你我早已處于這場營銷戰役的關鍵位置,在網絡世界里發表想法、意見,分享博客鏈接、照片、視頻。正如紐約大學新聞學教授亞當.潘恩伯格在《病毒循環》一書中所提及的:“就像自然界中物種繁衍是出于生理需求一樣,網絡世界不斷擴大的傳播性也是出于一種數碼的需求,人類之間相互聯系的需要也加速了這個擴展的過程。”
病毒營銷的雛形源自半個世紀之前,特百惠和安利等公司采用推薦人模式,“太太軍團”每年通過“理家會”模式推動價值數千萬產品的銷售,是當時最為成功的病毒營銷網絡。在亞當.潘恩伯格看來,“病毒循環”是指將產品的病毒性與功能性相結合,即公司依靠用戶吸引用戶來實現增長。病毒式網絡的覆蓋面越大,其擴張速度也就越快,1萬個用戶經過一個月的成倍增長后變成2萬人。傳真、手機、即時短信、郵件,任何網絡傳播都離不開這樣一種機制:每一名新用戶帶來的價值都大于單個用戶自身的價值。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一批諸如eBay、PayPal、YouTube、Facebook、Twitter等龐大“帝國”赫然出現,他們或是運用了病毒廣告進行營銷,或是跨越了病毒式擴展的鴻溝、構建病毒式協同、調整病毒系數、建立病毒式集群從而破解增長難題而邁向盈利之路。無論采取了怎樣差異化的競爭手段,結果都是促使用戶們自發幫助公司在短時間內聚集了更多的用戶。“當流通的內容變成了人們的想法時,用戶們自然會對這樣的平臺產生難以割舍的情感。”美國知名社交網站Ning首席執行官吉娜.比安基尼解釋說。
[關鍵詞]VBS病毒入侵方式病毒防治
中圖分類號:TP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7597(2009)1110097-01
一、VBS腳本病毒原理分析
(一)VBS腳本病毒如何躲過殺毒軟件
現在殺毒的對vbs相當敏感,只要發現對注冊表的xx作,或使用vbs運行命令(加用戶)就可能被殺。下面談兩種方法可以簡單解決:
1.使用連接符"&",如:
Set CURObj = CreateObject("WScript.Shell")
mhk="HK"&"LM\SOFT"&"WARE\Micr"&"osoft\Win"&"dows\Curren"&"tVersion\Run\"
CURObj.RegWrite ""&mhk&"internat.exe","internat.exe"
2.使用Execute函數(BY動鯊)
一些殺毒軟件,如瑞星,它們會監視網頁中的代碼,一旦你創建了FSO或寫注冊表,即使是正常的腳本他也會報告危險,但是當年新歡樂時光也用了FSO怎么就沒報警呢?原因是這個病毒使用Execute這個函數來躲過了防火墻,呵呵。病毒將這段聲明代碼轉化為字符串,然后通過Execute(String)函數執行。
二、VBS腳本病毒如何感染、搜索文件
VBS腳本病毒一般是直接通過自我復制來感染文件的,病毒中的絕大部分代碼都可以直接附加在其他同類程序的中間,譬如新歡樂時光病毒可以將自己的代碼附加在.htm文件的尾部,并在頂部加入一條調用病毒代碼的語句,而宏病毒則是直接生成一個文件的副本,將病毒代碼拷入其中,并以原文件名作為病毒文件名的前綴,vbs作為后綴。
三、VBS腳本病毒通過網絡傳播的幾種方式及代碼分析
VBS腳本病毒之所以傳播范圍廣,主要依賴于它的網絡傳播功能,一般來說,VBS腳本病毒采用如下幾種方式進行傳播:
1.通過Email附件傳播
2.通過局域網共享傳播
局域網共享傳播也是一種非常普遍并且有效的網絡傳播方式。一般來說,為了局域網內交流方便,一定存在不少共享目錄,并且具有可寫權限,譬如win2000創建共享時,默認就是具有可寫權限。這樣病毒通過搜索這些共享目錄,就可以將病毒代碼傳播到這些目錄之中。
3.通過感染htm、asp、jsp、php等網頁文件傳播
如今,WWW服務已經變得非常普遍,病毒通過感染htm等文件,勢必會導致所有訪問過該網頁的用戶機器感染病毒。
四、如何防范VBS腳本病毒
(一)如何從樣本中提取(加密)腳本病毒
對于沒有加密的腳本病毒,我們可以直接從病毒樣本中找出來,現在介紹一下如何從病毒樣本中提取加密VBS腳本病毒,這里我們以新歡樂時光為例。
用JediEdit打開folder.htt。我們發現這個文件總共才93行,第一行,幾行注釋后,以開始,節尾。相信每個人都知道這是個什么類型的文件吧!
首先,copy第88、89兩行到剛才建立的.txt文件,當然如果你愿意看看新歡樂時光的執行效果,你也可以在最后輸入第90行。然后在下面一行輸入創建文件和將ThisText寫入文件vbs代碼,整個文件如下所示:
ExeString = "Afi...’ 第88行代碼
Execute("Dim KeyAr... ’ 第89行代碼
set fso=createobject("scripting.filesystemobject")
’ 創建一個文件系統對象
set virusfile=fso.createtextfile("resource.log",true)
’ 創建一個新文件resource.log,
用以存放解密后的病毒代碼 virusfile.writeline(ThisText)
’ 將解密后的代碼寫入resource.log
OK!就這么簡單,保存文件,將該文件后綴名.txt改為.vbs(.vbe也可以),雙擊,你會發現該文件目錄下多了一個文件resource.log,打開這個文件,怎么樣?是不是“新歡樂時光”的源代碼啊!
(二)VBS腳本病毒的弱點
vbs腳本病毒由于其編寫語言為腳本,因而它不會像PE文件那樣方便靈活,它的運行是需要條件的(不過這種條件默認情況下就具備了)。筆者認為,VBS腳本病毒具有如下弱點:
1.絕大部分VBS腳本病毒運行的時候需要用到一個對象:FileSystemObject。
2.VBScript代碼是通過Windows Script Host來解釋執行的。
3.VBS腳本病毒的運行需要其關聯程序Wscript.exe的支持。
4.通過網頁傳播的病毒需要ActiveX的支持。
5.通過Email傳播的病毒需要OE的自動發送郵件功能支持,但是絕大部分病毒都是以Email為主要傳播方式的。
參考文獻:
[1]喻凱,病毒發展趨勢及對策[J].電子工業出版社,2005.
[2]韓莜卿,計算機病毒分析與防范大全[J].電子工業出版社,2006.
[3]張仁斌,計算機病毒與反病毒技術[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