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大氣污染處罰條例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蘋果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1.1果農生態意識淡漠
一是農藥殘留超標。在病蟲害防治上,單純依賴化學農藥,造成害蟲抗藥性增強,天敵數量銳減,防治難度增大,用藥量越來越大,引起農藥殘留量超標,導致環境污染,不僅降低了果品品質,而且破壞了生態平衡。二是化肥污染。果農不清楚果園土壤中所含營養元素,對肥料的最佳配比、最佳施肥方法也缺乏了解,盲目施肥,導致土壤中有大量的亞硝酸鹽和三氯乙醛的殘存,對植物的毒害作用很大,更甚者可引起鉻、砷、鉛等重金屬污染。
1.2流通意識差
產品銷售是果品生產中的重要一環,盡管政府每年舉辦蘋果藝術節,召引客商,促進銷售,但一些果農只圖眼前利益,摻假坑商,影響果品銷售渠道的暢通。
1.3技術支撐體系不完善
隨著栽培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原有的技術和設施跟不上發展的要求,尤其在我國加入WTO后,無公害果品生產發展迅速,對掌握高新技術的專業人員、專門的機構、配套的設施等服務體系的要求更加迫切。
2保護和促進蘋果產業發展策略
2.1轉變觀念,發展無公害農產品
縱觀國內國際市場需求,發展無公害農產品前景十分廣闊。因此一方面應廣泛開展無公害農產品的知識培訓。以一個主產區為單位集中培訓,以無公害生產中肥料、農藥的標準、使用方法、禁忌等管理技術為重點,讓果農徹底改變傳統經營模式,注重長遠利益,放眼國際市場發展生產。另一方面應建基地、抓示范。以重點戶帶動村,重點村帶動鄉鎮,通過示范鄉鎮,帶動無公害生產的發展。
2.2完善無公害蘋果生產服務體系,生產安全食品
2.2.1信息服務建立信息宣傳站。利用廣播、電視、網絡開辦《植保園》,摸清本縣果園的病蟲害種類、分布范圍,建立普查數據庫,根據蘋果生產各階段不同病蟲害的發生發展動態,預告,推薦規范的病蟲害防治技術;開辦《肥料園》,結合農技部門對果園土壤養分進行分析化驗,對各類土壤階段性肥料需要的種類、用量及使用方法等進行廣播預告,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施明白肥,以避免肥料過量造成污染和不必要的浪費;開辦《管理園》,對果樹灌水、修剪、疏花、疏果適時進行引導,為果農調配勞動力,激活勞務市場;還可開辦《災害預警園》,對凍害、大氣污染、暴雨、冰雹等災害性天氣提前預告,加以防范,降低損失等等。
2.2.2技術服務抽調業務精湛、懂經營、善管理的專業人員,組建綠色“120”有償服務站,綠色“110”服務站,果農遇到嚴重的病蟲害等棘手問題時,只要撥打“120”,服務者必須及時趕到“救死扶傷”。成立機防隊,在病蟲害普發時,進行統防統治。當果園遇到自然災害前,需要物資、藥品、人員急救時撥打綠色“110”,即可獲得援助,解決果農的燃眉之急,將損失降低到最低程度,為生產保駕護航。
2.2.3物資服務以農技部門為中心,成立農資連鎖經營店,樹立“以農民為中心,以技術為支撐,以物資為載體”的經營理念,從蘋果生產所需的苗木、農具,到農藥、化肥、果園生草籽及套袋、發泡網、果袋、果箱等開設一條龍超市,在主產區辦連鎖分店,對農資實行連鎖專控專銷,統一組織貨源,確保產品質量。一是自產農資。辦生產套袋、果袋、發泡網、紙箱廠,這類廠子規模小,投資少,風險低,群眾易接受,還可促進勞動力轉移,發揮閑散資金的作用。二是委托廠家生產。探索出適合本地區土壤施用的化肥復合配方、病蟲害防治配方,委托省內外一些廠家加工生產專用肥、專用農藥,連鎖經銷。三是做廠家的獨家商,為群眾提供質優價廉的無公害生產物資,杜絕高毒、高殘留農藥的使用,從農資供應角度促進無公害果品生產。
2.3完善市場消費體系,拉動農村經濟發展
市場是內引外聯的橋梁,是將生產轉變成效益的橋梁,更是帶動產業發展的橋梁。
2.3.1加強果品交易,促進果品銷售目前,主產區大部分已有果業協會,在此基礎上,加強人力、物力,增設外銷聯系處,負責廣告宣傳,健全網絡站,聯系客商,保證外銷;增設市場處,負責果品收集和分級,運輸工具協調,客商的衣、食、住、行以及接待等。產區的蘋果外銷必須經過市場處,這樣可以監控果品的質量,保證品牌,還可帶動其他如貯運、餐飲、住宿、金融等產業的發展,壯大縣域經濟。
2.3.2完善市場管理體系,促進經濟長期穩定發展
只有交易,沒有監管,就會出現坑農騙商及“地頭蛇”欺行霸市等現象,影響生意洽談,為此,應成立專門的管理機構,制定相應的處罰條例,在銷售旺季,派駐主產區,每天進行巡邏管理,一有情況,立即處理,將事端消滅在萌芽狀態,維護消費者和果農的利益,保證市場交易公平、公正,為產業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
3完善監督檢測體系,促進無公害農產品的發展
一是加大農藥監管力度。對違禁農藥從源頭上抓起,對連鎖店、銷售網進行定期、不定期的檢查,禁止銷售高毒、高殘留農藥,違者嚴懲不怠。
二是加強生產環境的管理。對生產環境定期、不定期進行抽查,對達標的發放“綠卡”,允許生產、銷售,違反規程的,將其“綠卡”作廢并公布。通過認證,帶動訂單農業發展,發揮品牌效應,增加農民的商品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