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丁香婷婷妞妞基地-国产人人爱-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麻豆-国产人成-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91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地質學的特點范文

地質學的特點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地質學的特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地質學的特點

第1篇:地質學的特點范文

[關鍵詞]研究型大學;戰略規劃;戰略管理;戰略控制

Abstract: Whether strategic control is fit is the key to strategy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has made three strategic plans solve the problems, such as the lack ofschool funds, the lower management efficiency , the weak competitive ability and so on since the end of 1980s. The Madison

University has effectively realized its strategic targets and advanced into the

front row of American research universities for its bright goal system, meticulous organization system, multi-dimensional appraisal system, consummation plan system and fine information system. The experience on strategic control i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is worth studying and drawing for ou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specially for research universities.

Key words:research university;strategic plan;strategic management;strategic control

一、麥大戰略實施與控制的背景分析

20世紀80~90年代,美國在全球競爭中所處的優勢地位面臨嚴峻挑戰。1992年,美國貿易赤字從1982年的364億美元上升到600億美元;同期美國出口產品中高科技產品的比重僅增加4%,而進口產品中高科技產品的比重卻躍升了20%[1]。1994年卡內基基金會對美國125所研究型大學的調查顯示,美國本科教育與西歐發達國家相比,存在較大差距,甚至不如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作為知識創新源頭的研究型大學受到社會廣泛質疑,公眾認為,美國大學的國際競爭力正在下降。

麥迪遜威斯康星大學(以下簡稱“麥大”)是威斯康星大學系統的第一所分校,是一所有著近160年歷史(該校建于1848年,次年2月開始招生)的綜合性研究型公立大學。20世紀80年代末,麥迪遜威斯康星大學面臨著一些更為具體也更為棘手的問題與挑戰。從1988年開始,州經費在麥大所獲全部資源中所占份額逐步縮減, 20世紀90年代末,麥大成為“十強”( the Big Ten)大學聯盟中獲得州撥款最少的大學[2]。麥大與當時大多數研究型大學一樣,也存在著系科分割嚴重、師資隊伍渙散、學校管理效率低下的問題。1993年開始擔任該校校長,時任教務長、副校長的戴維沃德(David Ward)后來回憶道:“在我們的大學里,院系主任就像是封建諸侯,沒有統一的目標來約束他們無休無止的要求。”[3]面對高校數量迅速增長和生源數量趨于穩定的矛盾,麥大努力尋求應對競爭、提高組織效能的新路徑。

從20世紀80年代后期開始,麥大仿效60年代以來大企業在管理中采用的成本核算、建模預測等戰略管理方法,立足全局、著眼長遠,陸續出臺了三部戰略規劃,即《未來方向:21世紀的大學》(1989),《未來目標:麥迪遜威斯康星大學未來十年的工作重點》(1995),《麥迪遜威斯康星大學戰略規劃》(2001),在實施中加強戰略控制,在控制中強力推進戰略實施,有效實現了既定目標,使麥大脫穎而出,成為美國研究型大學中的佼佼者。

二、麥大戰略控制的過程與特點分析

1.鮮明的目標系統

麥大始終將戰略目標定位于鞏固自身在美國乃至世界高等教育的領先地位上。三部戰略規劃實施與控制中都突出了研究、教學質量和“威斯康星理念”的重要地位,后兩部還將國際化列為戰略重點,既體現出戰略的遞進性和創新性,又保持了目標的具體性和操作性。

(1)以研究領先。卓越的研究工作是一流研究型大學的立身之本。1995年和2001年的戰略規劃在1989年“繼續進行研究領域的超越”目標的基礎上,相繼提出了新目標:一是增加研究資源,促進研究基礎設施建設;二是提高教育質量,為學生提供研究經歷;三是使研究為社會的經濟發展和福利服務。

(2)以質量取勝。卡內基基金會在1997年《重塑本科教育》報告中呼吁美國大學重視本科教育工作,提高教育質量。麥大1995年的規劃指出,優質的教學涉及整個學習環境的全面革新問題,“學習環境不僅是傳統的教室,還包含學生之間進行相互學習的宿舍和其它場所,現代技術是將課堂內外這些學習環境聯結起來的手段”,并提出了三項目標:改善學習環境,使其向課堂之外延伸;提高對大學生學業支持的服務水平;改革教學設計和實踐。2001年的戰略規劃提出了強化研究生和專業教育質量的四項目標:確保研究生掌握適應挑戰和早期職業生涯所需的技能;拓展跨學科研究和教育項目;使研究生和專業學生生源更具多樣性,更為優秀;促進對研究生和專業學生的學業支持和學生事務方面的幫助[4](P14)。

(3)放大學校理念。“威斯康星理念”是麥大對世界高等教育作出的重要貢獻之一。在1989年麥大戰略“強化公共服務的責任”目標基礎上,1995年的戰略提出四項目標:與全球共享知識;鞏固與合作伙伴的聯系,形成新的合作伙伴關系;運用技術擴大為公眾服務的途徑;強化“威斯康星理念”的基礎,將大學的信息、學習和服務拓展至全州乃至全球。2001年麥大戰略進一步提出了四項“放大‘威斯康星理念’”的具體目標:促進威斯康星和全球經濟發展;運用跨學科方法探索社會問題;促進遠距離學習;擴大終身教育機會[4](P30-32)。

(4)加速國際化進程。“國際化”是大學在經濟全球化、教育國際化進程中提高自身競爭能力的必然選擇。1995年麥大戰略提出“加入全球社區”的五項目標:發展有關世界的新的知識形式;建立與國內外大學的良好關系;加強與本科生有關的國際研究的教學內容;與全球社區分享知識;運用技術手段擴大影響空間。2001年的麥大國際化戰略目標更為明確和具體:保持學校在區域和國際研究中的領先地位;使各院系居于本專業領域國際領導地位;與國內外各種機構合作;促進教師參與跨學科的國際問題研究[4](P33-35)。

2.縝密的組織系統

麥大在戰略管理中形成了由威斯康星大學系統董事會、大學學術規劃委員會、各種專門委員會或任務小組以及質量促進辦公室構成的戰略實施與控制系統。

(1)大學系統董事會(Board of Regents)。依照威斯康星州的規定以及麥大的傳統,大學系統董事會擁有學校重大事務的決策權。在戰略管理中,董事會明確大學系統的宗旨,明確所屬不同類別學校的核心宗旨,認可所屬各大學富有自身特點的宗旨。

(2)大學學術規劃委員會(University Academic Planning Council)。它是麥大負責學科規劃工作的常設機構,受教務長直接領導,隸屬教務長辦公室,學術規劃與分析辦公室(Office of Academic Planning and Analysis)為其提供行政支持。其主要職能是:在主要學科設置、長期學術規劃、學校發展和預算政策等方面,為校長和教務長提供咨詢。具體包括:審議新設專業、學位、院系及學院的申請,提出建立或停辦院系的建議,對學科專業進行評估等,并對學校設施和校園規劃機構所作的與學術工作有關的學校實體發展規劃提出咨詢意見。

(3)各種專門委員會和任務小組。人文學科、生物科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力資源與多樣化、學生事務等六個專門領域委員會提出的本領域發展意見,是戰略目標和具體措施確定的依據。為保證目標落實,圍繞各戰略重點,麥大還成立了由學校主管行政領導牽頭的任務小組,進一步研討具體戰略的實施措施,制定相應的實施方案。

(4)質量促進辦公室(Office of Quality Improvement,簡稱OQI)。它是目前麥大進行戰略管理的核心運作機構,直接受教務長領導。OQI成立于1990年,是時任教務長戴維沃德極力主張將在全校推進“質量促進”過程作為學校戰略管理根本導向的結果。OQI不但通過組織協調,匯總來自學校各方面的意見,最終形成戰略規劃,而且協同多個任務小組,具體實施規劃。它形成了一套戰略規劃模型,供校內各單位采用(圖1)[4](P53-70);還設置了一個長期的信息互動平臺,以便于全校師生員工與校長溝通意見。

另外,麥大的校長、教務長,校長辦公室、教務長辦公室,隸屬行政副校長的規劃與建設辦公室,以及各個院系的院(系)務委員會等機構,都在戰略管理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3.與高等教育認證的促進作用

美國高等教育認證體系(System of Accredit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是一種民間性質的、以自我評價和同行評價為基礎的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有六個區域性認證機構,麥大認證工作由中北部院校協會(North Central Association,簡稱NCA)負責。NCA對學校的發展方向、資源狀況、實施績效、可持續發展能力、內外部關系狀況等進行認證。麥大每年向NCA提供一份年度報告,每五年提供一份詳細評估報告,每十年接受一次綜合情況審查,另外還要不定期地接受NCA來校視察。麥大戰略正是在此過程中形成、實施并接受內外評價與監控的。正如美國學者安多德(AnnH.Dodd)指出的那樣:“認證是對戰略管理的潛在投入;大學的自我評估往往被當作戰略管理的催化劑。”[5]

4.營造氛圍,引導、激勵子系統實施規劃

學校戰略規劃確定以后,麥大通過各種會議、學校網頁、印制單行本等形式進行宣傳,使全校師生知曉戰略目標和內容,形成關注未來、關注發展的輿論氛圍,為各個單位及其成員實施戰略提供環境條件。學校還通過經費分配機制,鼓勵子系統依據戰略重點確定自身努力目標;通過專門機構如學校質量促進辦公室等,指導和幫助子系統有效實施戰略規劃。

5.反饋信息,監控實施

為反映戰略落實情況,麥大每年向全校師生和校外相關人士提供戰略最新進展的報告,并通過網絡、宣傳冊廣而告之。質量促進辦公室負責人每年要向教務長匯報各種舉措的實施情況和效果。學校每兩周舉行一次院系負責人聯席會議,交流經驗,評價效果,為進一步實施學校戰略重點校正方向。

戰略控制措施有效保障了戰略目標的實現。2002~2003財政年度麥大研究經費總額高居全美大學第三位,2004年獲得的聯邦研究經費超過52億美元;近幾年的年度本科生問卷調查顯示,90%以上的本科生對在麥大所受的教育“相當滿意”或“比較滿意”;麥大通過開辦“十萬個為什么”(The Why Files)網站,成為全州科普教育的中心;麥大研究園吸引了諸多高技術公司的加盟,研究優勢迅速轉化為產品優勢,推動了本州的經濟發展;通過設立跨學科教師崗位促進了交叉學科的發展,提升了其在生命科學方面的全球領先地位;國際化方面,麥大不僅有聯邦政府資助最多的國際問題研究中心,被美國教育聯合會(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樹為國際問題研究的模范之一,而且麥大商學院是受聯邦政府資助、為美國企業進軍海外市場提供幫助的30個咨詢機構之一[6]。

三、借鑒與啟示

1.建設與戰略管理相適應的理念系統

戰略管理是高校尤其是研究型大學應對內外環境變化樹立的新思想、采取的新方略,是一種與計劃經濟時代“操作管理”截然不同的管理方式。研究型大學要建設具有全局意識、國際意識、經營意識、卓越意識等的新理念系統,以正確的思想保障戰略沿著一致的方向健康快速進展。

2.設立具體的戰略控制目標指標系統

麥大在戰略實施中將宏觀戰略方向分解成諸多具體目標,使戰略控制有的放矢。圍繞戰略目標,研究型大學需要設立可操作化的指標系統,以使戰略控制具體可行。

3.健全戰略控制組織系統

系列機構的設置是戰略實施與控制的組織保障。麥大董事會、學術規劃委員會、各種專門委員會、質量促進辦公室等組成的組織系統,在戰略目標實現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研究型大學要結合國情、校情和屬地情況建立健全組織系統,保證戰略控制有效開展。

4.完善戰略控制文本系統

文本是戰略實施和控制的依據。研究型大學要圍繞戰略規劃制訂保證戰略目標特別是戰略重點實現的規章制度,約束和激勵所屬部門、單位及教職員工的行為;做好戰略實施的文本記錄和階段小結,及時匯總分析,校正戰略方向。

5.建立多維的戰略評價系統

對戰略規劃、實施和控制情況進行的評價是確立戰略控制措施、方法和手段選擇的憑借。研究型大學要結合教育主管部門對大學開展的評價情況,建立多維的評價系統,與戰略管理中的評價系統相互促進,保證戰略有序穩步推進。

6.設置戰略監控的信息反饋系統

信息時代的戰略管理要突出信息的地位,發揮信息的作用。麥大戰略管理中信息反饋回路的設置,增加了透明度,增強了互動性,為戰略控制與調整提供了豐富可靠的一手材料。研究型大學要利用信息技術優勢,整合力量,建設高效的戰略監控信息反饋系統,為戰略控制快捷有效開展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

研究型大學是國家高層次人才培養和研究創新的重要基地,有著與企業不同的組織特點和文化特色。研究型大學戰略控制要強化宣傳和溝通,充分發揮文化機制的作用,運用多種激勵手段調動人才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變外在控制為內在控制,形成富有特色的控制體系,使發展戰略如同一塊磁石,將人們引向理想的未來,確保戰略目標如期實現,讓戰略管理真正成為研究型大學提升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的新思路和新舉措。

[參考文獻]

[1]Putting Technology to Work for America's Future [EB/OL]. ibiblio.org.

[2]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New Directions:The Reaccreditation Project,A Selfstudy[EB/OL].http://www.chancellor.wise.edu.

[3]Quality is key to higher education's survival in 21st century[EB/OL].outreach. psu. edu/News/ manazine/Vol-2/ quality. html.

[4]MichaelJ.Doris, JohnM.Kelley ,JamesF.Trainer.Strategic planning

in higher education[J].New Directions for Higher Education,2002,(11).

第2篇:地質學的特點范文

【關鍵詞】職業教育 學生特點 班主任 工作方式

職業教育是學生由學習轉向就業的過渡時期,這五年時間也是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時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五年制高職生相比普通學生有著很大的教育優勢:年齡較小,自身可塑性強,接受教育的周期長,沒有升學方面的壓力。但是,高職生的年齡段正是學生從初中到大學的過渡時期,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發展變化巨大,受其影響和制約,再加上家長對孩子的期待,導致學生容易形成思想、行為、學習和生活方面的諸多問題,這也對班主任的工作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對于不同年紀學生的不同特點,班主任要認真分析,區別對待。這里主要從行為、學習和生活三個主要方面來闡述。

一、思想行為方面

剛剛進入高職學校就讀的學生,大多為初中畢業生,其年齡平均處于15~17歲之間,心理發育尚不夠成熟,對于獨自學習生活往往感到不適應,在好奇心和新鮮感的引導下,往往會出現很多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1.情緒波動較為劇烈,對自身行為缺乏認識和自我約束能力;2.自信心不足,自卑感強烈;3.自我保護意識太強,缺乏正常的與人溝通的能力;4.對于人際關系的處理不當,心理壓力巨大;5.學習方面和就業方面所引發的憂慮心理。根據職業教育的實際情況,在低年級學生群體中一般表現為說謊、作弊、損壞公物等現象。對此,班主任應該加強對學生的日常行為教育,教導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保持優良的傳統。在課余時間里,要對學生進行思想健康教育,說明不良習慣的危害,并召開班會,對學生存在的普遍性問題進行探討,并組織豐富的課外活動,緩解學生的壓力。

高年級學生已經形成較為成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其自我約束能力較強,但是學習和就業的壓力卻更加巨大,在重壓下也會產生一系列的心理問題。針對這種情況,班主任應該對學生進行心理開導,為學生分析就業形式,樹立學生的自信心,鼓勵學生通過自身努力解決問題。

二、學習方面

學習的過程是對事物的認知過程,也是心理動機的自我調節過程。學習動機則是直接推動學習的主要因素。當學習成為興趣,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就會得到充分發揮,推動學習的進步。因此,激發學習興趣是班主任處理學生學習問題的主要手段。

對于低年級學生而言,學習時間的漫長會使學生不由自主地松弛下來,學習缺乏動力,也沒有較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思想還停留在初中教學的被動階段,盲目等待老師的教導,對自身專業不夠了解,不知從何學起。對于這種情況,班主任首先要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引出學生的學習動機,幫助學生制定切實可行的學習計劃。其次,要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學習活動,這樣一方面可以充實學生的業余生活,另一方面也可以給學生提供成功的機會,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促進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

對高年級學生來說,就業的壓力會使他們感到學習時間的有限,學習的壓力也會逐漸增大,從而使學習的動力大大增強。而由于高年級學習的自主性和靈活性較強,班主任對學生學習的管理也應該隨之改變,采取更加靈活的管理方式,以疏導教育為主。教師應根據高年級學生面臨就業的實際,對學生進行就業指導,為學生出謀劃策,指出學生自身的優勢和不足,為學生走向社會打下基礎。

三、生活方面

職業教育的五年是學生由家庭走向社會的過渡階段,也是學生脫離父母獨立生活的轉變階段,學生在生活上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這就需要班主任教師的教導。

對低年級學生來說,剛剛離開父母獨自生活,既有獨立生活的新鮮感,又有對獨立生活的不適應,往往缺乏自理能力和對金錢的把握能力,對于人際關系的處理能力差,自身安全意識差,這都需要班主任的悉心教導。

第3篇:地質學的特點范文

文/孫凌宇

身上“癢”,人們常常覺得是不愛干凈鬧的。其實,“癢”也是身體有恙的表現,甚至有時它還是某些體內惡性腫瘤的外在表現。

國外醫學文獻闡述,癢與內臟惡性腫瘤關系密切。原因目前不明,專家推測可能是腫瘤組織細胞會產生組胺及一些生物活性物質,這些物質隨血液循環到達皮膚后,刺激皮膚的感覺神經末梢,引起不同程度的皮膚瘙癢,尤以發病初期表現明顯。

數據顯示,有16%-30%患惡性淋巴瘤的老年人,25%的生殖器官惡性腫瘤病人,25%-60%患癌癥的老年女性,50%的直腸惡性腫瘤患者,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皮膚瘙癢。

由癌癥所導致的癢,與一般的癢是有區別的,其特點是:平時無瘙癢史而突然發生頑固性的全身癢,皮膚表面一般看不到任何變化,僅僅是難以忍受的劇癢;與氣候變化無關,用任何止癢藥物均無效。

而局限性瘙癢有時會提示鄰近部位出現了腫瘤:如外瘙癢常見于子宮頸癌,肛周瘙癢提示腸癌,鼻孔壁瘙癢可能有腦瘤。但瘙癢嚴重程度及持續時間與腫瘤無關。

因此,對皮膚原因不明的持久性瘙癢,不能一抓了事,應盡早查明,及時診治。

尤其提醒以前沒有患過皮膚病的人,在沒有藥物過敏、食物過敏及其他因素刺激時,突然發生持續的、劇烈的皮膚痛癢時,應馬上到醫院檢查,排除疾病可能,以免耽誤病情。

老年膽石癥4特點

文/惠森

1.老年人器官功能衰退老化,免疫力低下,對炎癥應激能力減退,臨床表現與病變嚴重程度不符。

2.由于膽囊收縮能力降低以及奧狄括約肌功能不良等,使腸道內細菌上行感染的機會增加,膽道感染發生率高。

3.起病急驟,病程進展迅速,癥狀兇險。易引起膽囊積膿、膽囊缺血壞死穿孔、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甚至并發腹膜炎,休克發生率可達50%以上。

4.常并存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慢性支氣管炎等疾病,甚至幾種合并癥同時存在。

五個信號 自我判斷高血脂

文/黃博

高血脂是導致冠心病、高血壓及中風的危險因素,那么,怎樣才能知道自己是否出現高血脂并及時進行合理治療呢?可以從下面五個方面加以判斷。

1.經常頭昏腦漲或與人講話的間隙容易睡著。早晨起床后感覺頭腦不清醒,早餐后可改善,午后極易犯困,但夜晚很清醒。

2.瞼黃疣是中老年女性血脂增高的信號,主要表現為眼瞼上出現淡黃色的小皮疹,剛開始時為米粒大小,略高出皮膚,嚴重時布滿整個眼瞼。

3.腿肚經常抽筋,并常感到刺痛,這是膽固醇積聚在腿部肌肉中的表現。

4.短時間內在面部、手部出現較多黑斑(斑塊較老年斑略大,顏色較深),記憶力及反應力明顯減退。

5.看東西一陣陣模糊,這是血液變黏稠、流速減慢,使視神經或視網膜暫時性缺血缺氧所致。

去外地看病注意啥

甘肅副主任護師 王錦蓉

由于醫療技術的差異,有些病人需要到外地上級醫院進一步診治。但越是頂級醫院,越是人滿為患,一號難求。所以,去外地看病之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有備而去。

首先,一定要帶上當地醫院以往的檢查結果,如CT片、化驗單、病理檢查報告單、門診病歷及住院病歷簡要。可詢問當地醫生去哪家醫院、掛哪個專科號比較合適,并可事先從網上或其他渠道查找預約電話,通過電話詢問要看的專家坐診、停診時間等各類信息。

第4篇:地質學的特點范文

論文關鍵詞:環境地質學 專業特色 啟發式教學 案例教學

論文摘 要:隨著環境地質學研究內容、研究方法和技術不斷發展,環境地質學的教學面臨許多新的挑戰。在環境地質學的教學過程中,通過對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的不斷探索,逐步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教學模式。

環境地質學是研究人類活動和地質環境相互作用的新興學科,是地質學的一個分支,也是環境科學的一個組成部分。環境地質學研究自然和人為引起的地質環境問題,以及人類工程建設和資源開發引起的地質環境問題[1]。環境地質學已經成為地質學、地理學、環境科學等專業的必修課或者選修課。環境地質學是一門綜合性的科學,內容涉及災害地質學、環境工程學、地球化學、地質工程學、城市環境地質學、礦山環境地質學、農業環境地質學、海洋地質學等多個學科。如何為不同專業、不同年級的學生更好地講授環境地質學課程,成為一個新的挑戰。筆者在環境地質學的教學過程中,結合環境地質學的課程特點、學生的知識結構和專業特色,積極探索教學方法改革,不斷總結經驗和心得,逐步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教學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1 強調人地和諧理念和可持續發展觀

環境地質學課程最重要的目標之一,就是讓學生樹立人地和諧的理念和可持續發展觀。首先要認識到,地球是人類目前可以生存的唯一場所,地質環境容量是有限的,人類活動和地質環境是相互制約的,過度地索取必然會引起地質環境的惡化,甚至出現災難。要達到人地關系的和諧,必須以科學的人地觀為指導,培養全球性、長遠性和差異性的環境意識,珍視和充分利用環境質量與自凈能力,減少環境損失,防止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培養廣義性、有限性和稀缺性的資源意識,堅持節約利用、綜合利用和持續利用原則,充分發揮資源的多重功能,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水平;科學的人口意識、合理的生產意識、適宜的消費意識和正確的文化意識同樣非常重要[2]。另外,危害人類的自然災害始終存在,人類一定要充分認識這些自然災害(如洪水、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震和火山活動),盡量避開或降低它們對人類生命財產造成的威脅。

2 體現專業特色

環境地質學涉及的內容非常廣泛,每個章節都可以單獨作為一門課程來講授。但由于課時的限制,不可能對每個章節都進行非常詳細、深入地講解,必須根據學生的專業特色和學校的特色,有選擇、有側重地講授環境地質學的各個章節。對于礦業類院校的地質工程專業學生,側重講解自然災害、礦產資源開發、能源開發和利用、表生地球化學異常與人體健康、環境地質調查等章節,用地質構造和地質演化的理論講解地震和火山的發生規律和分布特征,用礦床學理論講解礦產資源的成礦規律和礦石特征,用地球化學的理論講解地方病的發病機理和分布規律,將地質學的理論和方法融入到各章節的講解中。自然地理學專業要側重自然資源開發、土地利用、房地產開發等內容;人文地理專業側重城市規劃、旅游管理等章節。

3 結合學生的知識體系

環境地質學是一門拓展學生知識面、培養學生興趣點的課程,適宜安排在第一學年。但是,由于各種條件所限,環境地質學有可能被安排在許多專業課之后的第二學年或者第三學年。由于某些專業課的內容與環境地質學的部分章節或知識點相同,勢必會增加環境地質學的講授難度。因此,教師在講授環境地質學課程之前,必須考慮不同年級學生在知識結構上的差異,有針對性地調整各章節的內容和深度。遇到與前期專業課相同的知識點,教師既可以有針對性地溫習之前學過的重要知識點,補充新的教學內容,也可以在相同知識點上增加深度,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在為地質工程大三本科生上環境地質學時,環境地質學中的自然災害章節與學生前期學過地球科學概論中的知識點重復,此時,教師需要增加新的知識點,并增加難度。比如講到火山灰,不僅要講火山灰對人類和動植物的危害,對全球氣候的影響等基本知識點,還可以拓展到火山灰在層序地層學中的應用,火山灰具有延展性、瞬時性和等時性的特點,可以構成發育良好的區域等時面,許多含煤地層普遍發育火山灰,可以作為煤層對比的重要依據,能夠有效彌補生物帶法、常規標志層和沉積旋回法在煤層對比中的不足[3]。在講到河流類型的時候,可以與能源地質學中的煤炭沉積環境知識點結合起來,讓學生思考,哪種河流類型能夠形成巨厚型的煤田,還有哪些典型的河流地貌非常適宜煤炭的沉積等。只有緊密結合學生的知識體系,才能將環境地質學課程講得更生動,并且將課程內容的廣度和深度有機結合起來。

4 啟發式教學

環境地質學不僅普及知識、讓學生記住一些基本概念和知識點,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全面思考以及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隨著世界人口劇增、城市化不斷推進,各種環境地質問題不斷出現,這些環境地質問題的解決方法往往沒有標準答案,需要學生主動思考,積極查找相關資料,對問題不斷探索。比如許多化學合成殺蟲劑(如DDT)在害蟲殺滅、糧食增產和瘧疾預防等方面功不可沒,但同樣導致了嚴重的生態危機,危害人類健康,并毒死了大量鳥類、魚類和益蟲。現代農業到底能否離開化學合成殺蟲劑?化學合成殺蟲劑到底是毒藥還是仙丹?這些問題的答案都需要學生發揮獨立思考的精神去探索。

河流具有強大的侵蝕和搬運作用,能夠導致河流上游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但我們不能就此否定河流的侵蝕和搬運作用。因為河流攜帶的泥沙會在下游形成三角洲和沖積平原,造福人類,入海口堆積的泥沙還能有效抵御海水入侵。因此,要通過教師的講解啟發和培養學生全面思考的能力。 轉貼于

5 案例分析

20世紀初,美國哈佛大學法學院創造了經典的案例教學法,之后在法學、企業管理、醫學等學科的教學中得到廣泛應用。環境地質學中也有很多經典的人地危機和人地和諧的案例,也可以借鑒這種成功的教學方式。從實際案例出發,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通過師生的共同努力使學生做到融會貫通,能舉一反三,理論聯系實際,從而增強知識,提高能力和水平。在選擇案例的時候,要盡量選擇一些影響范圍廣、貼近學生生活、絕大多數學生都了解的近期發生的經典案例,這樣更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案例分析的教學效果。例如,通過學生對美國墨西哥灣漏油事件和我國大連漏油事件的分析,更深刻地理解能源開發和運輸中可能導致的生態和環境危機,并且深入思考如何正確面對和處理這種生態危機。在講海洋公約中“海域”的定義時,可以對中日領海糾紛案例進行分析,通過該案例的分析,不僅能夠讓學生更深刻地了解領海基線、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等概念的真正含義,還可以讓學生認識到聯合國海洋公約在解決領海糾紛方面的不足,同時提高學生的海洋意識。

6 結合科研動態和學科發展

環境地質學也是一門應用科學,它應用掌握的地質信息來解決實際的問題,減少環境的惡化,增加人類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有利條件[4]。但是,由于撰寫時間有限,大多數環境地質學教材中的某些知識點存在明顯的滯后和不足,特別是關于各種環境地質問題防治方法的相關內容,而該部分內容又是學生需要重點掌握的內容。因此,非常有必要將與環境地質學相關的最新科研動態、熱點研究問題和學科發展動態引入到課堂教學中。在此過程中,也可以將自己和學院其他教師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科研工作和科研成果介紹給學生。比如在講到土壤污染內容時,大多數教材都沒有涉及如何治理和修復被污染土壤的內容,這就需要教師在備課的時候查閱相關的書籍和文獻,查找傳統和最新的土壤修復技術,以及各個修復技術的優缺點和這些土壤修復技術的應用情況。這樣,才能讓學生全面了解土壤污染和修復技術,同時激發學生的科研興趣。

7 多媒體教學

環境地質學中的許多內容需要借助圖片、視頻等多媒體才能達到更好的教學目的和教學效果。圖片具有直觀明了的特性,可以根據教學目的進行實時添加,比如在講解露天開采對地表的破壞的時候,很多學生對露天礦了解很少,僅僅用文字講述露天礦的占地面積等破壞程度,不能讓學生體會露天礦的巨大破壞性,如果將世界十大露天礦的圖片展示給學生,學生就能真正理解什么是“地球表面的巨大傷疤”了。

視頻也是環境地質學非常重要的教學手段,視頻能更直觀、全面地展示環境地質學內容,但是比較占用課時,所以課前要對平時收集的教學視頻進行精挑細選。教學視頻要畫質清晰、客觀全面、貼近生活、震撼心靈、引人思考。教學視頻的畫質清晰程度直接影響觀看者的情緒和興趣,高清晰的教學視頻能夠引起學生的觀看欲望,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教學視頻的內容必須客觀全面,否則容易誤導學生,因此必須對視頻內容仔細篩選。介紹環境地質問題的教學視頻,最好有思想碰撞,學生看后能夠震撼心靈,并且引發學生深層次的思考。比如中央電視臺制作的“垃圾圍城困局”視頻就可以作為關于城市垃圾的教學視頻,該視頻介紹北京在城市垃圾處理過程中遇到的現實問題,通過視頻可以了解不同立場人(包括主張和反對垃圾焚燒的學者、垃圾焚燒廠附近的居民和城市管理者)的觀點和思想,該視頻能夠讓學生深切體會到,城市垃圾處理既是一個刻不容緩的問題,又是一個很難解決的技術問題和管理問題,引發學生對城市垃圾問題的深入思考。

參考文獻

[1] 朱大奎,王穎,陳方.環境地質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潘懋,李鐵峰.環境地質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第5篇:地質學的特點范文

關鍵詞:道橋工程專業 工程地質學教學改革

道橋工程建設在國民經濟發展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基礎作用。工程地質學是制定控制地質作用與合理利用地質環境的一門科學,在道橋工程建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隨著當前人才市場的多元化需求,高職院校加強工程地質學教學研究,深化工程地質學教學改革,成為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市場化人才培養途徑。

1.道橋工程專業工程地質學概述

道橋工程專業是專門培養各類掌握道橋工程基本知識理論技能,能夠在公路隧道、橋梁建筑、地下工程、輸水工程以及地基處理等領域中從事規劃設計、施工管理和技術研究的高級工程人才的學科體系。工程地質學是研究與人類工程建筑活動有關地質問題的學科,工程地質學主要運用地質學原理或方法研究建設工程現場工地的地質巖層、土體結構性質以及水文變化空間分布規律,根據施工工程地質條件環境進行科學分析和預測可能存在的工程地質問題以及相關具有破壞性能的影響因素,并及時研究和制定合理的應對措施,控制不良地質現象的危害性。為保障工程建設的合理規劃與正確設計、順利施工及正常使用提供可靠的地質科學依據。工程地質學屬于地質學研究的重要科學門類。

2.高職院校工程地質學教學現狀

道橋工程專業的工程地質學是培養道橋工程技術應用型人才的教學。工程地質學作為道橋工程專業課程體系不可缺少的一門專業基礎課,其教學內容和方法要不斷地適應道橋工程建設的需要。工程地質學是研究和解決與工程建設有關地質問題的一門學科,是培養建設工程開發在人員必須具備的工程地質素質的系統工程,涉及到教材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資源等各個環節,體現工程地質專業特點。當前市場經濟環境條件下,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由文化型、學科型專門人才培養逐漸向創新能力高素質人才的培養方式進行轉變。

長期以來,由于職業技術教育的職業性特點,高職院校道橋工程專業工程地質學教學呈現了教學師資力量薄弱,教學資源與教學環境缺失、教學模式手段滯后,實踐與理論嚴重脫節的弊端和問題。教學理念的創新意識浮淺,淡化了道橋專業學生創新應用能力的培養。目前來說,由于工程地質學學科特點涉及面較為廣泛,內容相對繁雜、邏輯性強,很多高職院校道橋工程專業工程地質學教學不能與時俱進,應用實踐性差,不利于學生的綜合能力提升。很多高職學校在工程地質學教學中,師資力量與學生基礎落差大,受客觀條件制約,多媒體等教學手段在很多高職院校的工程地質學教學方面得不到有效利用,導致學生的學習潛力得不到創造性發掘。當前社會經濟的多元化發展推動了道橋工程的規模化發展,市場化人才教育改革理念促進了高職院校工程地質學教育教學的深化改革與創新實踐。如何推動工程地質學教學改革的深入落實,成為新形勢下高職院校道橋工程專業教學的重要研究方向。

3.當前深化工程地質學的教學改革措施

隨著現代職業教育教學理念的逐步深化與拓展,加強高職院校工程地質學教學改革,適應工程建設人才資源時代性需求的具體措施如下:

3.1 強化工程地質學教學改革理念

教學理念的積極轉變是實現當前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前提。相對來說,道橋工程專業工程地質學作為一門理論性、實踐性都很強的學科,涉及的知識領域相當廣泛,隨著當前社會經濟人才資源發展的多元化,道橋工程專業人才具有較強的市場化需求趨向。立足于當前教育改革理念的深化與落實,強化教學服務意識,充分認識高職院校教學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強高職院校道橋工程專業工程地質學教學理念創新,是推動道橋工程專業工程地質學教學發展的關鍵。

3.2 優化工程地質學專業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是教學活動的重要載體。工程地質學是道橋工程與地質學相結合的一門邊緣科學。針對當前高職院校工程地質學教學內容抽象繁雜、枯燥繁瑣的普遍問題,應基于為社會培養高等技術應用人才的職業教育目標,注重教學內容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選擇,在基礎知識理論方面的教學內容上,盡量多涉及與專業相關的工程地質問題,把生活中的各類工程地質問題與理論內容密切聯系起來。3.3 創新工程地質學教學模式方法

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是實現教育教學質量提高的重要手段,堅持實踐創新原則,優化教學手段,采用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來吸引學生,有效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潛能,激發學生對于工程地質學研究的學習積極性。隨著計算機信息技術的不斷開發和應用,多媒體網絡等現代化開放式教學手段已經被越來越多的應用到工程地質學課程中,堅持實踐教學創新,開展校內實踐活動,加大校外實踐資源活動基地建設,結合生產實踐中的工程實例資料,采用行為導向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加強對工程現場的直觀感受與觀摩體驗,在實踐活動中獲得各種工程地質構造知識,提高教學效果。

3.4 加強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

面對當前的知識經濟時代,職業教育必須面向時展需求,職業能力培養成為當前時代人才發展的重要目標。工程地質學是研究地質學與道橋工程關系的地質學學科,學生必須具備相當敏銳和獨特的地質工程思維方法和觀察思考能力,提高學生創新思維素質,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成為當前高職院校工程地質教學改革的關鍵環節。

結束語:

總之,道橋工程專業工程地質學科教學,是當前高職院校培養土木工程綜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徑。新形勢下,堅持教育教學理論改革,深化教學方法研究,優化教學內容資源,是促進高職院校工程地質學教學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策略。

參考文獻:

[1]張淵《淺析土木工程專業工程地質學的教學改革》山西建筑2009

第6篇:地質學的特點范文

關鍵詞:生態環境;地質學;地球系統科學

生態環境地質學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將生態學、地質學與環境科學相互結合。不僅研究用于研究自然環境自身的變化,也用于研究人類活動作用與環境周圍的相關變化,從地質學的角度發現生物的多樣性,將生態學擴展到一個更加廣闊的領域。在研究的過程中仍舊存在部分問題,因此需要遵循事物客觀發展的規律,讓環境地質學更好的為社會服務。

一、生態環境地質學的發展現狀

在國內專門研究生態環境學的文章其實并不常見,尤其是對于地質生態學的研究也僅僅是停留在表面上的特征判定。探索的主要內容是環境,將生物體作為研究主體,卻忽視了其中的地質學部分。生物環境地質學的主要研究地質環境與人類和生存環境之間的關系,將地質學作為一個非獨立的生物系統,在自然環境與社會經濟環境相互影響的作用下,將其中關系密切聯系在一起。對自然與人為因素的分析作出總結性的變化,合理利用地球上的水與土地以及其他的能源資源,避免地質災害的發生而造成的經濟損失。與此同時,對水與土地以及其他資源進行保護。

二、生態環境地質中存在的問題

(一)生態環境地質問題具有人為性

人力社會與自然環境彼此之間存在的關系是相互探索。環境科學與生態環境地質學等多個領域永遠是人類值得不斷探索與發現的新知識。生態環境地質的變化除了由自身環境演變而成的基礎上,還存在人為破壞的因素,由自然因素演變而成的稱之為自然生態環境地質問題,而人在其中起到了間接性的作用。為創造經濟價值,人不斷地勘探新的環境資源,對自然環境造成破壞。缺乏有效的管理的人類改造自然環境的行為無疑增添自然災害發生的幾率。

(二)生態環境地質問題的產生具有滯后性與不可逆性

由于生態環境地質問題具有一定的變動性,內部結構與外在因素始終處于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中。但是當人為的作用處于一個不斷變化的狀態時,自然的自我調節功能也會逐漸降低,則難以維持生態地質環境的相對穩定性。部分區域性的生態環境地質問題的產生就是在環境進行維持穩定的過程中,所受到的人類活動愈加頻繁,這使得生態環境地質問題的產生具有一定的滯后性與不可逆性。

(三)生態環境地質問題的產生具有地質環境變化的差異性

區域性生態環境地質問題的產生有著明顯的地質原因,以冰島火山噴發為例。冰島地表有冰雪覆蓋,火山爆發導致巖漿影響區域溫度升高,大面積冰雪快速融化超出河流排水能力,導致洪災泛濫。而火山噴發所帶來的大量二氧化硫和大氣中水分充分作用后形成酸雨進入海洋造成海水酸堿度變化,嚴重影響海洋地質生態環境。再比如全球氣溫升高會導致青藏高原凍土面積減少或大量冰雪融化。冰雪融化為水,冰川的儲水減少而使得長江、瀾長江等河流上游徑流量和水位在短時間大量增加,引起洪澇或泥石流災害;凍土的減少則會使得高原覆蓋的植被發生變化,植被對水分的調節作用降低會造大量成水土流失。

三、開展生態環境地質學研究的建議

(一)注重生態環境以及人類的關系

地質環境與地殼內作用的強度和質量制約著生態環境的演變,而生態環境在一定程度上又制約著地質環境。生態環境地質災害具有普遍性的特點,例如地震、泥石流等,為了國家的穩定發展與人們的生命健康,建議決策機構在對災害研究之前就應該做出具體的、前瞻性的戰略調整。既要使得地質災害多發地區受到較小的災害影響,又要大力整治可能會造成地質災害的工程。從自然和人類活動兩個方面進行有效調整。

(二)加強對生態地質環境管理和調節控制

由于生態環境是處于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中,要想使其在良性的發展,就離不開科學的管理與調節。所以生態環境地質研究應該在綜合分析的基礎上采用動態模式化的理論方法,建立優化的模型,為生態地質環境管理提供優質的服務。盡可能地預防地質環境問題的產生,而不是在蒙受巨大損失后再進行整治。

(三)對陸地水以及土地資源退化的重視

陸地水環境的變化對淡水資源有著直接的影響,同時與國民經濟、生態環境有著密切的聯系,如果各種水資源都干涸就會為人們的生活和生物的多樣帶來嚴重的影響,直接結果就是淡水資源的缺乏。因此,從地質學的角度出發,重視陸地水的變化情況,對保障國民經濟與生態環境穩定發展至關重要。比如監控青藏高原冰川的含量的變化就是一項重要的工程。

四、結束語

現代人類對環境的思考不再僅僅停留在曾經人類對自然的征服欲望。生態環境地質學研究者更應該是去了解生態地質環境的變化規律,然后做出合適的預判,并更好地去適應,且利用科學原理管理人類自己的行為,以防損害自然環境進而危害人類社會。了解生態環境地質的變化規律和人類會對自然環境造成的影響,合理調整和管理人類自身的行為是這門科學的意義。

參考文獻 

第7篇:地質學的特點范文

1.理論環節較重,應用性教育不足

第一,因為理論學習較多,但專業實踐性環節不足,使得部分學生出校后不能適應社會需求,空有理論知識,無動手能力,不能很快適應社會崗位的需要;第二,沒有更多符合我國災情國情、反映我國災害防治的發展與現實的案例,以供教學參考和利用;第三,目前,西南科技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地質工程國家級特色專業正在建設中,如何提升我校地質工程專業教育的特色,又如何創建一套新的依托我校資源又能體現國家級特色專業的“災害地質學”課程培養方案,而探究式教學模式與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相結合的方案正符合教學科研型高校教學特點,既有我校特色又有研究應用價值,并能夠反映社會需求的課程培養模式。

2.不注意角色轉換,教學效果較差

專業課程教育,教師必須從單純教育者的角色轉化為對學生未來工作的參與者、組織者的角色。學生必須從被動接受者的角色轉換為未來職業培養而接受教育者的角色。我們很多教師仍然習慣于以前的滿堂灌,甚至填鴨式的課堂講授,而學生采取全盤接受,甚至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課程結束時以考試成績作為衡量學生學習效果的唯一考核方法,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到了真正的工作崗位上會感覺大學學習一無所獲。因此,將探究式教學模式引入到“災害地質學”課程教學中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有助于提高我校人才培養質量的方法和途徑。

二、研究方法與內容

1.目標

(1)根據教學內容創設系列以實際科研項目為背景的研究案例,形成一套針對“災害地質學”課堂教學開展探究式教學的有效方法。

(2)將探究式教學方法貫徹到“災害地質學”的每一堂課的教學方案設計和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中,通過探究式教學方法的實施,激發學生學習熱情,養成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的習慣,開啟學生心智,開發創造潛能,從而培養具有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高素質大學生。

2.內容

(1)“災害地質學”課程的各欄目的建設主要包括:課程介紹、教學大綱、教學日歷、教學材料、課程通知、答疑討論、課程問卷、教學筆記、研究型教學和課程作業,特別是課程資源、答疑討論、研究性學習、問卷調查等欄目的重點建設。

(2)結合以上各欄目的建設,將具體的科研項目融入到課堂教學中,引入探究式教學模式與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教學思想,推進“災害地質學”課程教學的改革。

3.主要特色

(1)體現“以學生為中心,促進學生發展為宗旨”的創新能力培養教學理念。

(2)結合具體的科研項目,精心設計教學過程,靈活創設問題情境,課堂教學中為學生提供探究的環境,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空間,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增加認識。

(3)落實課堂教學中的師生交流和學生間的合作交流。

(4)注重教學反思,教師成為專業課堂教學的研究者。

4.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1)對學生的認知結構、認知水平和心理特征進行研究,了解學生向往、期望的課堂教學方式。

(2)針對探究式教學模式與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各個環節間的特點進行課堂教學設計。

三、實例研究

1.教學基礎

(1)已對“災害地質學”教學內容進行了探究式教學方案設計,在地質工程專業高年級班的實際課堂教學中加以實施,并通過問卷調查和對學生實際問題解決能力的考核反饋教學改革嘗試的效果。

(2)筆者長期從事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災害評估與風險分析的教學科研工作。在教學過程中,經常會結合具體的科研項目對學生進行引導,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學生們今后走上工作崗位打下堅實的基礎。

2.教學思路

根據本研究內容的選定,通過探究式教學模式的應用解決目前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探究式教學模式推進“災害地質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模式流程圖。通過探究式教學,本課程可以在課程介紹、教學大綱、教學日歷、教學通知等欄目做得會比較全面,從而極大地方便學生對該課程的學習。在參與教師科研項目、答疑討論和問卷調查等欄目的建設上,本課程不僅提供了全方位的教學材料,而且對于目前該課程的最新研究領域和熱點問題引導學生進行了介紹和探討。通過問卷調查,獲得了學生對于該課程學習的全面了解,包括課程進度、教材選擇的難易程度、對于教學在線的使用建議等。

3.教學安排

將“災害地質學”課程教學(32課時)分為三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授課前,4周):收集整理相關資料,進行專家咨詢,對“災害地質學”課程的探究式教學模式進行全面設計。第二階段(授課中,32課時):按所設計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實踐,并在實踐中修正完善設計方案,并通過對參與科研項目的師生進行訪談、調查問卷、問題解決能力檢測等方式收集實驗效果反饋信息。第三階段(授課后,2周):在實踐—分析—反思的基礎上進一步改進教學過程各個環節的設計,完善探究式教學模式及實施策略。

四、教學評價與結論

通過該探究式教學模式在“災害地質學”中的實踐教學,筆者在總結授課效果的過程中發現,本次授課班級共有35名大三學生,其中有16名學生將自己今后的畢業單位設定為地質災害相關的單位,有10名學生準備繼續攻讀地質災害方面的碩士研究生,授課班級85.7%的學生表示收獲很大,尤其是對我國西南地區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有了一個全面、直觀的認識和了解,這也成為他們今后學習和工作的一個重要基礎。因此,探究式教學模式在“災害地質學”課程中的實踐教學效果優良,尤其是對高年級學生的啟發作用顯著。

第8篇:地質學的特點范文

關鍵詞:工程地質 學科價值 科學發展 分析

工程地質的研究內容主要包括確定巖土成分、組織結構、性質等,同時研究分析特殊地質隊建筑工程穩定性的影響。對工程地質進行研究主要是為了對建筑工程所在地區的地質進行勘察,對可能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這樣就可以為選擇合適的場地,解決建筑過程中可能面臨的問題做好準備。

一、工程地質學科的發展及其科學性

每一門學科都有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工程地質學科也不例外。人類要生存和發展就要進行建設。近些年來,建筑工程的規模不斷擴大,對工程地質的運用也越來越頻繁。在前期,工程地質的主要任務是對工程進行選址,對地質進行評價,以保證工程的安全。這個時候對工程地質的要求主要在于發現地質的規律及其對工程的作用以及適應性。

從工程地質學科的發展來看,主要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傳統工程地質學階段。這一階段存在于50年代到70年代,在這一階段,工程地質的主要作用在于提供全面的資料和數據以便進行工程選址和設計。這一時期在理論、方法和實際操作中和世界地質工程學還是有較大差距的。人們也沒有認識到工程地質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傳統地質工程學到現代地質工程學的過渡階段。這一階段從70年代到80年代。在這一階段工程地質已經慢慢走上正軌,發展很順利。主要進行工程地質災害的評價和監測。這個時候逐漸引進了西方發達國家的先進理論和技術。

現代工程地質學階段。這一階段是80年代中后期,世界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各國形勢也發生了很大變化。人口、資源以及環境等問題成為世界性的問題。隨著人口的逐漸增多,對資源的需求量越來越大、環境污染越來越嚴重。而地質問題與這三者息息相關。這個時候需要對工程地質的理論和技術進行研究,逐步實現科學現代化。

因為工程地質學的特殊性,很多人覺得這是一個技術性問題,忽視了它的科學性和理論性。事實上,工程地質學包括工程學、力學、地質學等多個方面。不僅幫助人們認識自然還可以改造自然。

二、工程地質學科的理論及發展

工程地質學科的基本理論形態包括“成因演化論”、“ 結構控制論”和“ 相互作用論”。

成因演化論。這一理論體系是從歐美引入的。強調的是地質體的成因決定工程地質的性質,而演化能改變性質。工程地質條件的形成是內外動力作用綜合的結果。主要任務是查清工程地質的條件以及形成的原因,以此為路徑解決工程地質問題。

結構控制論。結構控制論是由中國工程地質學家建立的,強調地質結構控制地質體力學行為。所有的活動包括人類活動都會改變地質體的結構,從而改變地質力學行為。所以我們要查行處地質結構,然后進行分析,以解決工程建設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地質問題。

相互作用論。就像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樣,人類活動和地質之間也是相互作用的。一方面來說,地質環境的好壞與適合與否決定了人們對地質區域的選擇。人們會經過研究分析后對地質進行評價然后對工程環境進行選擇。而另一方面,人們的建設活動也在改造者地質環境。前后兩者之間是相互影響的,工程地質的作用就在于協調這兩者之間的關系,達到一定的平衡。

三、新時代工程地質存在問題的特點

近年來,我國經濟獲得高速發展,經濟發展時期一個重要的部分就是建設。隨著建設規模的不斷擴大,埋藏越來越深,地下的設施也越來越多。工程地質面臨著新的嚴峻的挑戰。

在大型水利工程建設過程中,存在著庫岸崩塌滑坡的現象、水庫誘發地震和動力學問題以及深巖體精密探測和隧道的提前預報等問題。

在能源開發工程中, 峽谷區岸坡(應力場)演化與山體卸荷變形成因, 大規模開挖中高儲能巖體變形破壞機理與過程, 地表水入滲非線性模型與各向異性巖體水力學規律, 大型土石混雜堆積體的結構、力學與水力學特性, 萬年尺度核廢料地質處置中水巖熱化耦合作用, 深層地熱開發利用等。

在鐵路、公路等交通網絡工程中, 含雜質碳酸鹽巖溶規律與隧洞巖溶塌陷和涌水, 峽谷區深厚松散層橋基及邊坡動力變形破壞機理, 高速鐵路軟基零沉降控制計算理論, 地下采空區地球物理特性與判別標準, 跨海通道高壓突水等工程地質問題。

也就是說,隨著工程規模的擴大,埋藏深度的增加,地震等作用的風險越來越高。人類工程活動頻繁的參與使得地質體成因等理論已經不能夠完全適應現在的狀況。巖體結構對工程地質過程的控制作用在常溫下和在高溫等特殊環境下也是不相同的。原來的經典理論在現在復雜的地質狀況下,面臨著挑戰。

四、工程地質科學發展分析

在現在復雜的情況下,對工程地質學的研究顯得尤為重要。在未來,我們主要對一下幾個方面進行研究:

首先是地質環境。主要是指動力學地質環境和災害地質環境。災害地質環境主要包括水文地質環境、風化、崩滑流破壞等物理地質作用環境。

其次是地質體工程性質研究。這個主要包括結構性質和力學性質。所謂結構性質研究就是對地質的非連續性、隨機性等進行研究。而物理學性質則是指對高溫、高壓等物理特性下的地質環境進行研究。大體上從80年代中期開始,中國工程地質學進入了現代工程地質學階段。這個階段的背景是:世界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地球科學向著國際化和統一化方向迅速發展;全世界面臨人口、資源、環境三大課題;由于人類工程經濟活動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擴大,環境的污染和破壞日益嚴重,使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治理環境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世界性重大課題,從而促進了環境科學學科體系的迅速形成和發展。工程地質學與人口、資源、環境這三大課題的研究都有著密切的關系。這就為工程地質學開辟了廣闊的發展前景。在這個階段,中國工程地質學的基本任務是通過引進和創新,加強基礎理論、方法和技術的研究,用先進的理論、方法和技術武裝自己,逐步實現學科現代化。這個階段最主要的標志是中國環境工程地質學的形成和發展。因此,可以把這個階段說成是“環境工程地質學”階段。

工程地質學是復雜的,交叉性強的一門學科。涉及到地質、工程、物理學等各個方面。所以在未來的研究中我們要積極的將這些技術相結合,利用各自的優勢作為分析和參考的依據。同時,研究學家們要將自己納入世界范圍之內,地質研究要與時俱進,與國外的先進團隊和機構進行交流探討,引進先進的理論和技術以為己用。

總而言之,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建設現代化城市的需要,城市建設成為國家關注的重點。工程地質經過多年的發展,無論從技術上還是理論上,較之原來都有很大的提升。但是,隨著城市建設規模的擴大以及地下建設的深入,我們面臨的地質環境問題也越來越多。在新的時期,國家的建設依賴于工程地質科學的迅速發展。我們應該更多的關注工程地質科學,從而為國家的建設和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王思敬;傅冰俊;楊志法等;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的世紀成就[M];南京: 河海大學出版社;2004

[2] 王思敬;地圈動力學--地質環境、災害與工程研究基礎[J];工程地質學報;2004(02)

第9篇:地質學的特點范文

關鍵詞:《地球科學概論》;學習興趣;教學方法;實踐性教學環節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04-0197-02

《地球科學概論》是地質工程專業學生必修的專業基礎課程,是后續專業核心課程――礦物學、巖石學、構造地質學、礦床學、地球物理學、煤地質學、工程地質學、第四紀地質學、水文地質學等的基礎課程。因此,《地球科學概論》課程的教學好壞直接關系到地質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的優劣。地學是七大基礎學科之一,其研究對象具有時空廣泛、地質作用異常復雜的特征,而且學生是第一次接觸,因此在30多個學時的理論課程學習中,學生總反映課程內容多、學時少、知識點多、難于理解和掌握。針對這種現象,如何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成為教學的重要任務。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曾指出:“學習的最大刺激是對所學知識發生興趣”,能夠有效激發起學生學習的內部動機和熱情,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力爭從以下幾方面來培養大學新生的學習興趣,指導他們正確認識地學,愛上地質行業。

一、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

1.講好緒論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其熱愛地學的情懷。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緒論是一門課的總綱。緒論對提升學生學習本門課程的信心和興趣有極大的影響,因此上好緒論課對教學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在講授《地球科學概論》緒論時,首先告訴學生講授的主要目的,不是幫助他們應付考試,而是讓他們學會欣賞美麗的地球以及地學研究的方法。緒論主要講三個問題:(1)介紹本課程的性質和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地學的特點以及后續所學課程,使同學們了解大學期間主要的專業課,從而對地質工程專業有個概括的認知;了解專業特點和就業方向,做好職業生涯規劃,通曉專業課的學習方法。(2)介紹學習地學的目的和意義。(3)介紹學習的方法。例如,在講授地學的研究意義時,著重介紹地學的理論和實際價值;宇宙、生命的起源以及演化等懸而未決的重大理論問題的最終解決有賴于地學的發展,地學在尋找、開發、利用自然資源中更是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使學生充分認識到作為七大自然學科地學的重要性。關于如何學好的問題,著重強調地學的實踐性,野外調查是研究地學的基礎。在學習過程中,既要掌握扎實的理論基礎,又要注重野外調查,學會運用“將今論古”的思維方法。

2.充分利用電子教學課件,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電子教學課件可以把文字、圖形、圖像、聲音、動畫、影像等多種媒體素材融為一體用于課堂教學。《地球科學概論》是一門非常適合運用電子教學課件展示的課程,電子課件應減少文字敘述的內容,主要是標題、要點及重要內容的展示,講課時邊講邊演示,學生邊聽邊看,充分調動聽覺和視覺功能。同時,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學校的電化教學條件,講到有關內容時,放映相關的動畫、視頻。例如,講“構造運動”時讓學生觀看《造山運動》等視頻;講“地球動力系統”時放映《大陸漂移》、《板塊運動》、《海底擴張》等動畫視頻。制作精良的電子課件可以極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3.應用啟發式教學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啟發式教學是指以學生為學習的主體,教師通過適當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自行思考,從而善于使用自己的思維器官。《地球科學概論》中的許多地質作用,可以用“將今論古”的思維方式進行啟發式教學,因此為便于學生理解與掌握,通過提問啟發學生的地學思維。例如在講解風化作用與剝蝕作用前,先以典型的風化地貌,如風蝕蘑菇、石林、雅丹地貌等圖片提出問題,由此引出風化作用的概念、類型、影響因素等,這樣往往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收獲較好的教學效果。其他的地質作用,如沉積作用和成巖作用、巖漿作用和變質作用都可以應用這種啟發式教學。

4.引入地學未解之謎激發學生探索地學奧秘的動力,提高學習熱情。地學中有許多未解之謎,在授課中講到相關章節時適當介紹,可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養學生學習地學的興趣和熱愛地學的情懷。如講到地球起源時介紹宇宙起源之謎、生命起源之謎;講到地質年代生物進化時引入恐龍滅絕之謎;講到海底擴張學說時引入地磁倒轉之謎;講授地震作用時引入南北兩極很少發生地震之謎;等等。

5.把人文精神融入地學教育之中,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綜合素質。地學教育的任務在于育人,教學中要善于挖掘課本中的人文精神。如在學習地球動力系統時,把魏格納的探索精神和他對地質學的偉大貢獻貫穿在大陸漂移的講解中,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對科學的執著追求精神;又如在學習侵蝕作用曲流河的形成時,告訴學生每個人的人生就像彎曲的河流,曲折是常態,教育學生正確面對生活中的挫折和失敗,永不氣餒。

6.根據內容采用靈活多樣的授課方式。《地球科學概論》內容多、課時少,各章節之間邏輯關系較弱,授課方式必須根據內容進行調整,采用靈活多樣的授課方式,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如在講授如何記憶地質年代表時,把地質年代表用通俗聯想的語言串起來,如寒冷的冬季(寒武紀)、冷的縮成圈(奧陶紀)、被志留(志留紀)人家就起、主人端出泥盆(泥盆紀)、加上石炭(石炭紀)、疊了一層(二疊紀)又疊一層(三疊紀)、烤了豬玀(侏羅紀)、又烤白面饅頭(白堊紀)、吃飽喝足后如沐春風(第三紀)、重獲新生(第四紀),這樣的記憶方法學生在課堂上就能完成。

二、理論聯系實際,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

《地球科學概論》的實踐環節包括兩部分:一是室內實驗課,二是野外教學實習。

1.上好室內實驗課。結合《地球科學概論》課程的授課環節,統籌安排室內實驗課,實驗課內容須與講課內容相銜接、緊扣,這樣安排可以起到理論聯系實際的作用,使學生加深理論知識的鞏固。同時,可使學生學習不枯燥,如上“礦物”實驗課是在上完地殼的物質組成課后馬上進行礦物、巖石的標本觀察、描述。還可以安排學生參觀學院的地質標本陳列室,對于陳列室里上千種豐富多彩的礦物和巖石標本,重點介紹一些學生非常感興趣的標本,比如瑪瑙、水晶等的成因和產地,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

2.加強野外教學實習。《地球科學概論》有一周的野外認識實習,這次實習是學生接觸的第一次地質實踐活動,主要任務是通過實地考察地質和地貌特點,使學生對地質作用的產生原因、形成過程、基本特點及其一般規律有一個感性的認識,初步掌握地學的基本研究方法,引領學生入門地質學行業,還有一個重要的目的是讓學生認識到地學在國民經濟建設中的重要地位,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還能增強學生的自豪感、責任感和主人翁意識。地質實習是非常艱苦的,如果學生在第一次實習中只有艱辛的體驗,往往會產生畏難情緒,打擊學生學地學的熱情,因此實習地的選擇非常重要,盡可能選擇地質現象豐富的路線,還要考慮選擇景色秀美的地方作為《地球科學概論》認識實習地點,讓初次接觸地學的大學新生學會用專業的眼光欣賞大自然的美景,沖淡實習的艱辛,提高實習的興趣。我們一般把《地球科學概論》實習地點安排在包頭市昆都侖水庫,在具有豐富的地質現象的風景區進行實習。在實習過程中,教師首先對實習地的風土人情、歷史地理進行提前備課,把地質現象與人文、風俗、經濟發展聯系起來介紹。這些都會增強學生對大自然的興趣,從而也增強其對地學的興趣。

總之,地質工作在國民經濟建設中是一項艱巨而超前的任務,我們在培養地質人才過程中的第一步就是要正確引導剛剛入學的新生對地學的興趣,因為興趣關系到培養人才的成敗。培養學習興趣的方法很多,但是只有把個人的興趣同祖國的需要聯系在一起,樹立強烈的責任感、事業心和主人翁意識,這樣的興趣才能持久,才有巨大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張慶輝,程莉,朱,趙捷,武羨慧.“地質學基礎”理論課教學方法研究[J].中國地質教育,2015,(1):88-92.

[2]陳蓉,董敏,唐曉慧.《地球科學概論》教學方法探討[J].教育文化論壇,2011,(5):106-108.

[3]楊鳳根,駱祖江,候玉賓.從基礎地質學教學入手培養大學新生學地質的興趣[J].中國地質教育,2006,(1):132-135.

[4]許延浪,楊友運,袁炳強,張蓬勃.“地球科學概論”課教學規律探析[J].中國地質教育,2006,(4):98-101.

[5]王紹清,陳華奇.啟發式教學方法在能源地質學課中的應用[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5,(219):48-49.

[6]王殿華.把人文精神融入地學教育[J].中國地質教育,2003,(2):8-10.

From the Teaching of "Introduction to the Earth Science" to Start with the Cultiv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nterest in Geology

ZHAO Jun-mei,YAN Chun-jun

(Mining Institute,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Baotou,Inner Mongolia 014010,China)

主站蜘蛛池模板: 视频国产91 | 日韩精品一区二三区中文 | 日本女人www | 日本一视频一区视频二区 | 15—17女人毛片 | 成人18网址在线观看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免费 | 久草视频在线观 | 成人欧美视频免费看黄黄 | 91成人国产网站在线观看 | 一区二区三区欧美在线 | 欧美色欧美亚洲高清在线视频 |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黄色三级免费网站 | 99热成人精品热久久66 | 久草视频免费在线播放 | 夜色精品国产一区二区 | 亚洲精品免费在线 | 99在线观看视频免费精品9 | 在线观看亚洲免费 | xxxwww欧美性 | 亚洲午夜在线观看 | 91精品最新国内在线播放 | 国产或人精品日本亚洲77美色 | 亚洲视频区|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站 | 国产情侣无套精品视频 | 美女黄网站| 作爱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 免费欧洲毛片a级视频 | 欧美一级一极性活片免费观看 | 99re7在线精品免费视频 | 老司机一级片 |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 |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 日韩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 欧美日本一区 | 三级视频欧美 | 曰韩美女一级视频 | 在线 |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国产成人高清视频在线观看免费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