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丁香婷婷妞妞基地-国产人人爱-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麻豆-国产人成-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91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患心理疾病的原因范文

患心理疾病的原因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患心理疾病的原因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患心理疾病的原因范文

1 原因

患者對藥物治療依從性的高低受以下幾個方面的影響:

1.1 缺乏疾病相關知識 患者對自身所患疾病了解甚少,對疾病的病因、誘發因素以及所服藥物不了解,缺乏自我監護能力,以致于病情出現變化時不能及時就診。如一些心衰患者經過治療,病情得到控制,癥狀消失后,患者便認為疾病已經痊愈,而自行停藥,以致病情出現反復甚至加重。

1.2 對疾病的重視程度 患者對疾病的進展及預后不了解,即便醫生已經告知過,但仍不能引起患者的重視,有些患者甚至很少關注疾病的進展,只有當病情惡化時,才肯接受治療,如一些血壓高的患者,總認為血壓高些也沒有關系,既不影響生活,也不耽誤工作,又沒有什么癥狀,便不積極治療。只有當癥狀明顯時才間斷接受治療,以致引發多種并發癥。

1.3 年齡因素及受教育的程度 受教育程度低的老年患者多不能正確認識對待自身疾病,同時接受疾病相關知識也比較局限,這些老年患者由于記憶力下降,容易出現少服、漏服甚至誤服現象。曾經有位因患心力衰竭住院的老年患者,由于夫妻二人均不識字,也沒有和子女同住,出院時醫生開出藥物后,無論護士怎樣給其講解用法及用量,患者就是無法分辨,而不能正確服用。

1.4 藥物選擇的種類多 心臟患者最常用的藥物種類有利尿劑、血管擴張劑(硝酸鹽制劑、鈣通道阻滯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洋地黃制劑、β-受體阻滯劑、抗血小板藥、調脂類藥物等[1]。同一個病常常需要服用多種藥物,因此一些患者因為怕麻煩不能堅持長期服藥。

1.5 藥物的用法及用量復雜 為了提高藥物療效,減少藥物的不良反應,藥物的服用時間各不相同,如腸溶阿司匹林、他汀類調脂藥要求晚上服用,而洋地黃制劑、利尿劑則主張早上服用,β-受體阻滯劑常常由小劑量開始服用,然后根據癥狀改善情況而逐漸加量,有些患者在服藥過程中擅自作主,自行調整藥物劑量,不但達不到預期效果,反而有可能導致病情加重。

綜合以上這些因素,使一些冠心病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不能很好的按照醫生制定的治療方案服藥,致使患者服藥的依從性降低。

2 護理措施

2.1 加強健康指導,幫助患者建立良好的依從行為,提高患者對藥物治療的依從性。

2.1.1 冠心病知識宣教 向患者認真講解該類疾病的有關知識,尤其是病因、誘發因素、疾病的預后及其轉歸情況,不僅讓患者知其然,更要讓患者知其所以然,提高患者對自身所患疾病的認識,走出治療的誤區,同時教授患者自我監護的方法和技巧[2]。

2.1.2 藥物知識宣教 將患者經常服用的藥物名稱、用法用量、不良反應詳細給患者講解,告知患者在服藥過程中在何種情況下要及時就診,而不是盲目的停藥或調整用量。宣教方法要通俗易懂,因人而異,對于既不識字記憶力又不好的老年患者,采用在藥品的標簽上畫上不同的符號來代表不同的用法,如在藥物的標簽上畫個太陽表示早上服用,畫上月芽表示晚上服用,同時畫上太陽和月芽則表示早、晚都要服用,沒有標記則表示3次/d服用等。

2.1.3 生活方式及飲食原則的宣教 向患者講解飲食習慣、生活方式對疾病的影響,幫助患者糾正不良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讓患者明白建立正確的生活方式和恰當的飲食習慣對治療疾病同樣重要,起到和藥物治療相輔相成的作用。

2.2 合理選擇藥物 在藥物的選擇上要盡可能為患者選擇長效制劑(如緩釋劑),減少患者服藥次數,在保證治療效果的同時,盡可能減少服藥的種類,這樣更容易讓患者接受,而堅持長時間服藥。

2.3 加強隨訪,提高患者復診率 建立詳細的個人檔案,保留聯系方式,將科室電話及主治醫生或責任護士的電話告知患者及其家屬,以便患者在服藥過程中及時咨詢有關問題。通過電話聯系,定期進行隨訪,指導患者正確服藥,提高患者的復診率。

3 小結

通過采取一系列的護理措施,來幫助患者建立良好的依從行為,讓患者掌握疾病的相關知識,積極主動的參與到的治療和護理計劃中來,學會自我監控和護理技巧,提高患者應對疾病的能力,從而提高患者藥物治療的依從性。

參 考 文 獻

第2篇:患心理疾病的原因范文

譫妄是以急性發作、病程波動、意識改變和認知障礙為特征。其中意識改變是譫妄的基本癥狀, 不僅包括警醒度下降(嗜睡、昏睡和昏迷), 而且包括警醒度升高過度警醒。認知障礙主要是指注意、記憶和定向障礙, 其中注意不集中是譫妄的核心癥狀[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診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PCI)治療發生譫妄是一種嚴重的并發癥, 譫妄延長了恢復的時間和住ICU的時間, 增加了并發癥的發生率和住院醫療成本[2];且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合并譫妄容易漏診、誤診[3]。護理人員識別譫妄發生危險因素及早期癥狀, 進行積極有效的護理干預, 可降低或消除譫妄發生所致的各種危險, 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為此收集了延邊大學附屬醫院心內科2011年6月~2013年6月心肌梗死患者急診PCI后并發譫妄的患者進行臨床護理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302例, 并發譫妄者31例, 男18例, 女13例, 年齡38~78歲, 平均62.76歲;廣泛前壁心肌梗死10例, 下壁心肌梗死7例, 前壁心肌梗死6例, 前間壁心肌梗死3例, 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5例;低血壓6例, 合并高血壓、糖尿病8例。排除既往有精神病病史、腦梗死、腦出血、肺性腦病等疾病。31例患者均入住CCU病房, 經橈動脈或股動脈急診行PCI治療。

1. 2 診斷方法 每天由2名經過培訓的固定護士使用Richmond躁動-鎮靜量表(RASS)對本組患者在ICU治療期間的意識狀態進行評估, RASS是-3分~+4分, 則繼續使用CAM-ICU對患者進行譫妄評估。CAM-ICU是專門為ICU的患者研發的一套實用可靠的譫妄評估方法。ICU護士平均2 min就能完成譫妄的臨床診斷, 準確率高達98%[4]。

1. 3 臨床表現 本組患者15例為活動增多型譫妄, 表現為躁動、坐立不安、企圖拔管、打擊等;11例為活動減少型譫妄, 表現為回避、冷漠、反應減弱、嗜睡等;5例為混合型譫妄, 活動增多型和減少型表現同時或相繼出現。

1. 4 治療經過和結果 根據患者不同臨床表現, 及早診斷譫妄, 結合病因采取綜合護理。本組患者于48~72 h轉至普通病房, 無并發癥, 預后良好均康復出院。

2 發生譫妄的原因分析

2. 1 疾病本身所致 心肌梗死引起的心肌持久缺血缺氧導致心臟輸出減少和低灌注, 使身體內環境發生改變, 導致調節控制認知功能、行為和情緒的神經遞質不平衡(如谷氨酸、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組織胺等)而出現譫妄。部分患者惡心、嘔吐不能進食導致低血糖、脫水、電解質紊亂等也可導致患者出現譫妄。

2. 2 醫源性導致 PCI手術及術中麻醉劑的應用、醫療護理的各種侵入性操作、術后的疼痛都會給患者帶來強烈的應激反應而出現譫妄。部分治療性藥物的應用可引起患者譫妄, 如利多卡因、嗎啡、多巴胺等。

2. 3 舒適的改變 陌生的ICU環境和醫務人員;各種儀器設備的報警聲;治療多、護理多、無晝夜節律感、睡眠倒轉;活動受到限制;不允許陪護等因素刺激患者, 使患者產生心理壓力出現幻覺、抑郁等。

2. 4 其他因素 高齡、原認知功能低下、營養不良[5]、炎癥等。

3 護理干預

3. 1 術前護理 立即遵醫囑吸氧, 用藥減輕患者組織缺血缺氧、電解質紊亂、脫水、低灌注等狀況, 以增強手術耐受性。做好術前準備的同時, 加強心理護理, 告知患者手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教會患者減輕緊張焦慮的方法。

3. 2 術中護理 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變化, 維持足夠的氧和, 保持內環境穩定, 可降低譫妄的發生率。

3. 3 術后護理 監測生命體征變化, 維持有效冠脈血流量, 保持呼吸道通暢, 防止低氧血癥的發生。

3. 3. 1 活動增多型譫妄的護理 做好患者安全防護, 防止意外發生。使用CAM-ICU評估確定譫妄, 可以增加約束用具的使用[6]。31例患者中, 10例患者使用保護性約束, 保持各種引流管的通暢, 防止意外拔管。設專人看護, 加放床檔, 防止墜床的發生。定期修剪指甲防止抓傷自己和他人。嚴重者遵醫囑用藥, 氟哌啶醇是治療譫妄的最常用藥物[7]。對出現錯覺、幻覺等感知障礙和對人物、時間、地點認知障礙的患者, 護理人員可給予認可、安慰, 正確引導, 必要時保持沉默, 重新建立患者正確的認知, 阻斷負向思考, 學習新的應對技巧, 調動他們的主觀能動性, 增強其自信心和自我護理的能力, 積極配合治療, 使患者能盡早進入治療狀態[8]。

3. 3. 2 活動減少型譫妄護理 活動減少型譫妄則由于患者的反應性降低經常被漏診或誤診為鎮靜狀態或抑郁癥[9]而不容易引起醫務人員的關注。譫妄漏診的患者中, 94%為活動減少型譫妄[10]。活動減少型譫妄患者由于過于安靜, 易發生壓瘡、誤吸、肺部感染、血栓等并發癥, 護理人員要關注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恢復程度, 定時協助咳痰及下肢運動, 鼓勵患者積極參與術后恢復活動, 避免并發癥的發生[11]。

4 小結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診PCI術后并發譫妄已不容忽視。作為臨床第一線的護理人員要識別譫妄發生危險因素, 避免各種不良誘因, 早期診斷譫妄, 進行積極有效的護理干預。Milisen 等[12]報道, 護理為主的跨學科干預雖不能明顯降低手術后譫妄的發生率, 但可使患者的病程縮短, 病情減輕, 感知覺能力改善, 住院日縮短。

第3篇:患心理疾病的原因范文

[關鍵詞]老年心腦血管病;壓縮性骨折;腹脹原因;護理

中圖分類號:R5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9_816X(2016)02_0163_03

doi:103969/jissn1009_816x20160230腹脹是老年脊柱壓縮性骨折最常見并發癥,發病率較高,通常情況在骨折后12小時會有癥狀出現,急性期持續時間大概為7天,而老年心腦血管病患者大多存在胃腸運動障礙性疾病,更增加了骨折后腹脹的發病率,因此,本文對63例老年心腦血管病患者脊柱壓縮性骨折后發生腹脹的原因分析、并進行總結,采取相應護理措施,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選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科收治脊柱壓縮性骨折并伴有心腦血管病患者63例,男34例,女29例。年齡66~95歲,平均(7761±1524)歲。同時伴有2種或2種以上心腦血管病患者30例,其中被確診高血壓病12例、冠心病11例、腦卒中8例,老年記憶障礙2例。腰椎新鮮壓縮性骨折36例,胸椎新鮮壓縮性骨折27例。所有患者骨折后17小時~8天(平均326±433)經手術前準備,在局部麻醉下行經皮球囊椎體后凸成形術,59例患者在護腰保護下術后24小時下地行走。4例因基礎疾病原因術后延期至3~5天下地行走。

2護理對策

21護理評估:仔細評估致傷原因、骨折部位和既往史,尤其是胃腸疾病情況,平時飲食營養情況,排便習慣、心理及認知功能。對有高血壓病、冠心病、腦卒中等老年心腦血管病患者評估血壓、心率、心律、心功能情況及患者的主訴、癥狀、體征、水電解質情況。注意評估平時服用藥物的名稱,如服:阿司匹林、華法林、波立維等抗凝藥的患者需調整藥物,對腦卒中患者評估四肢肌力及關節活動情況。

22護理措施:

221心理護理:骨折對大多數老年患者易產生焦慮緊張的情緒,而排便是通過神經反射來完成的,焦慮、恐懼的心理因素都會造成便秘。合并有心腦血管病時,患者的心理負擔會更加明顯,護理人員根據老年患者的心理特點及需求通過語言、態度、行為環境等影響老年患者的心理感受,尊重患者。通俗易懂的給他們講解疾病的相關知識以及疾病的預后,使患者緊張焦慮的情緒得到緩解。

222預防措施宣教:隨著年齡增加,老年患者記憶力、視力、聽力的嚴重下降,應反復多次加強疾病預防宣教:

(1)合理安排膳食,多攝取可促進排便的食物和飲料,如蔬菜、水果、粗糧等高纖維食物,適當食用油脂類食物,餐前提供開水、檸檬汁等熱飲,促進腸蠕動,刺激排便反射,病情許可每日液體攝入量不少于2000ml。但對于心功能不全的老年人要注意出入量平衡。

(2)習慣性便秘患者定時給予床上排便,建立排便反射,必要時應用緩瀉劑。

(3)手術前1晚給予清結灌腸。

(4)手術后患者如無腹脹可進食少量清淡、富含營養、高纖維素飲食,忌喝牛奶、豆漿等產氣食物,無合并糖尿病患者可進食蜂蜜、香蕉等潤腸通便的食物,少量多餐。

223腹脹護理:

(1)對于輕度腹脹或便秘的患者可給予口服通便藥、胃腸動力藥或開塞露塞肛,液狀石蠟灌腸以解除癥狀;對于禁食的低鉀血癥患者及時給予補鉀;對于腹部膨隆、腹脹明顯難以忍受的患者及時予藥物治療,必要時給予禁食進行肛管排氣、胃腸減壓以減輕、緩解患者的腹脹狀況。

(2)中醫療法:中醫認為術后腹脹也是手術耗傷元氣,氣滯于中,氣虛血行不利所致,術后可對內關、足三里、合谷等穴位按摩或針灸,可促進腸蠕動,加速排氣。

(3)按摩及熱敷:老年患者腸蠕動的減慢,正確指導患者按胃腸道解剖轉向,順時針按摩腹部5~10分鐘,每日3次,可被動促進胃腸蠕動防止腹脹,腹部按摩可使胰島素、胃泌素水平上升明顯,使消化系統處于良好的平衡狀態。由于老人對溫度敏感性下降,故老年患者應用腹部熱敷時應慎重。

23結果:本組63例腹脹患者,56例經服藥、灌腸后腹脹癥狀消失。5例腹脹嚴重,進行胃腸減壓、肛管排氣后腹脹癥狀緩解。2例因尿潴留經留置導尿腹脹癥狀消失。

3原因分析

31血腫壓迫后腹膜交感神經:主要是胸腰椎骨折出血后容易在其周圍形成血腫,損傷周圍軟組織,同時骨折可直接或間接地使脊柱前外側的交感神經節受到壓迫和損害,從而使交感神經節的節后纖維調節副交感神經的功能紊亂,對胃腸壁肌肉運動的調節失控,導致功能低下,胃腸動力障礙,胃腸道蠕動減慢、甚至腸麻痹,從而引起胃腸道內容物的潴留、積氣、積液、腹痛和腹脹。老年心腦血管病患者平時會服用擴血管、抗凝等改善微循環藥物,影響凝血功能,這類患者骨折后出血量較一般患者多,壓迫癥狀重,腹脹更明顯。

32排便姿勢、習慣及環境的改變:在日常生活中,許多老年心腦血管病患者都有自己固定的排便時間,使用某種固定的便具,骨折后只能在床上排便、較正常排便時腹內壓下降及環境的改變,可能影響正常排便而引起腹脹不適。同時,大多數老年患者患有便秘,也是腹脹發生的關鍵因素。

33手術因素:由于手術創傷或麻醉后老年心腦血管病患者肝腎代謝緩慢,影響腸功能引起腹脹,術后患者因切口疼痛而、張口呼吸,將大量氣體吸入消化道,不被腸粘膜吸收,老年患者腹肌力量減弱導致腹脹。

34心理因素:患者擔心在床上排氣、排便產生的氣味會導致別人厭惡,同時不想麻煩護士或家人,而抑制排氣、排便,使直腸漸漸失去對糞便壓力刺激的敏感性,加之大便在直腸內停留時間過長,水分吸收過多,導致大便干燥而產生便秘。老年心腦血管病患者并發骨折后更需要長期照護,患者對生活及預后的憂慮產生巨大心理壓力,引起交感神經興奮,減弱胃腸蠕動。

35年齡因素:老年人隨著年齡增長,胃腸道運動及分泌功能減退,各種消化液不足,消化酶缺乏,腸蠕動減弱,腸血流量減少,腸管擴張,因此患者年齡越大,胃腸道恢復時間越長,越容易導致腹脹。另外老年慢性病患者多有自主神經功能障礙,骨折后自主神經功能進一步下降,影響腸道功能,腸蠕動進一步減弱,導致腸管擴張。

36藥物因素:心腦血管病的老年患者長期服用擴血管藥、降壓、降脂等藥物,抑制腸蠕動,延緩胃腸的排空,一些便秘的老年患者長期服用瀉藥,導致腸感受性降低及腸功能的紊亂,加重腹脹形成。

37營養物質缺乏:老年患者消化功能減弱,進食蔬菜水果較少,飲水量不足,腸蠕動減弱。機體營養代謝障礙,貧血、低蛋白、電解質紊亂,還有心功能下降的老年患者因水分限制,活動減少進一步導致腸蠕動的功能下降,都是引起腹脹的可能原因。

38認知能力嚴重下降的特殊老年患者:本組1例有老年記憶障礙患者,術后第2晚出現煩躁、情緒不穩定,監測心率100~110次/分,對不適主訴不能表達,查腹部輕度膨隆,腹肌軟,大便通暢,有尿頻、尿急癥狀,術后第3天癥狀同前,再一次仔細評估患者腹部體征,考慮尿潴留,予留置導尿,3小時共排尿2000ml后患者情緒穩定,心率恢復正常。另1例患者術后第3天未解大便,查腹部中度膨隆,主訴有便意及尿頻尿急癥狀,予開塞露灌腸解大便1次,量較多,便后腹脹癥狀稍有減輕,予口服胃腸動力藥,繼續觀察1天,患者仍感腹脹不適,經留置導尿,3小時共排尿2100ml,患者腹脹癥狀緩解。上述2例患者術前均能床上排尿且通暢,術后能自行排尿,無急性尿儲留癥狀及排尿困難病史,老年患者腹部肌肉及膀胱平滑肌松弛,腹部脂肪層較厚,查體:不能在恥骨上明顯觸及膨脹的膀胱,當患者出現腹脹不適癥狀時,沒有考慮尿潴留。文獻報道曾有尿潴留患者誤診盆腹腔包塊查因至手術臺上,術前常規導尿后發現為尿潴留;甚至有尿潴留行剖腹探查后確認為膀胱。通過對上述2例患者的護理,我們的深深地體會到對待老年患者的病情觀察必須仔細、耐心、全面,如患者有不適癥狀一定要查明原因,積極處理。

心腦血管疾病是老年患者罹患的最主要疾病之一,發病率、死亡率逐漸增高,也是老年患者住院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一旦發生脊柱骨折更是一種嚴重創傷,生活質量下降,會出現各種并發癥,臨床應密切觀察,做到早發現、早治療。結合老年患者的特點和病情,內科、外科、營養、康復、麻醉等多學科團隊合作,早期實施針對腹脹的治療和護理,減輕患者痛苦,把不適感降到最低,才能收到良好的療效。

參考文獻

姚菊英,羅凱燕,喻姣花.早期系統化護理防治胸腰椎骨折腹脹探討[J].護理學雜志,2005,20(2):24.

鄧秋媚.早期護理干預預防胸腰推骨折術后腹脹的臨床分析[J].臨床合理用藥,2012,5(12B):102-103.

陸彩萍,唐寶萍,蘇潔靜,等.系統化護理對防治腰椎骨折患者腹脹的臨床效果分析[J].現代醫學生物進展,2012,12(7):1332-1334.

宋云霞,孟祥東.腰椎骨折AF內固定術后腹脹及便秘護理[J].菏澤醫學專科學校學報,2012,24(1):49-50.

張躍華,金躍玲,譚鳳霞,等.臥床便秘患者實施護理干預后生活質量效果觀察[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2,18(13):1874-1876.

宋秀芬.老年術后患者腹脹的護理[J].醫學信息,2009,22(3):406.

劉滇生,吳淑媛,劉靜張,等.肝移植術后早期腹脹的原因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08,16(1):36-38.

第4篇:患心理疾病的原因范文

美國人,尤其是受過高等教育的美國人,總會擔憂本國文化與其他國家地區間文化的碰撞。在一些場合里,談論著故宮旁邊的星巴克、馬來西亞的NIKE工廠或其他源于美國的政治或軍事干涉的人們,最能找到共同語言。然而,在美國引領的全球化背景下,有一種最不尋常的影響力被人們忽略了:美國人對全世界的心理健康觀念進行了“美國化”,使全球的心理疾病治療都大同小異。

這種趨勢被一些人類學家和跨文化心理醫師的新研究揭示出來。他們認為,心理疾病并不是像病毒一樣的實體存在。他們收集了大量的證據,證明當今的心理治療,無論在形式或時間上,從未如此趨同,而該領域應當是受到特定的時間、地點以及社會思潮的影響的。例如,在亞洲東南亞部分地區,有一種心理疾病叫“縮陽癥”(Koro),病人擔心其縮入腹內導致死亡;在中東的新月沃地地區,也有一種叫“Zar”的特殊疾病,患者的精神似乎被某種力量占據,產生間歇的狂笑、叫喊和唱歌現象。

最近的幾十年里,西方人將心理學的現代知識廣泛傳播給全世界。這一舉動在科學的名義之下進行,因為他們相信,西方的治療法揭示了精神痛苦的生物學基礎,而且消除了不科學的“神話”因素和精神病的污名。除了讓其他地方的人與美國人的想法近似,被西方輸出的還有心理疾病的癥狀名錄,也就是說,美國人改變的不僅是治療法,也改變了其他文化對心理疾病的表達方式。隨之,一些心理障礙病種,例如抑郁癥、創傷后壓力癥以及神經性厭食癥等,像傳染病一樣席卷全球。這些癥狀集群正在取代本土的特有精神疾病,變成人類的“共同語言”。

被“西化”的香港厭食癥

李誠是香港大學的精神病學家和心理學研究者,他直接目睹了心理疾病的“歐美化”進程。上世紀80年代末及90年代初,李醫生正在香港忙于觀察記錄一種在特殊文化背景下罕見的神經性厭食癥。與美國的患者不同,他的大多數病人并非有意地節食,或表達出對肥胖的恐懼。他們的反應明顯地源自身體上――頻繁地感到胃部腫脹。李醫生嘗試著去探究這種帶有本土特色的神經性厭食癥癥狀,并希望弄清楚為何這種疾病仍很少見。

就在他發現香港的拒絕進食患者有特殊的表現和意義時,公眾對于神經性厭食癥的觀念突然間就轉變了。1994年11月24日,一名患有該疾病的少女莎琳(Charlene)突然死在了香港的繁華大街上。這起死亡事件引起了媒體的關注,當地報紙用很大的篇幅加以報道。一家著名報紙的標題是:

“厭食癥讓她瘦得皮包骨,女學生命喪街頭”。在解釋原因的過程中,香港媒體簡單地照抄了美國的心理疾病診斷指南,在報紙雜志上現身說法的心理學專家們也自信滿滿地表示,香港的神經性厭食癥患者與美國和歐洲的患者沒什么區別。最終的結果是,有關這種疾病知識的傳遞通道只有一條:從西方到東方。

歐美的學說不僅遮蓋了神經性厭食癥的香港特征,它們也很可能改變了疾病本身的表現方式。伴隨著香港公眾和心理專家開始認識“美國版”厭食癥,李醫生的病人們的癥狀似乎也變成美國式的。之前,李醫生每年接診的病人僅為個數,而到了20世紀90年代末期,他每個月都會見到很多新的病人。厭食癥患者數量的增加引發了媒體的又一次驚呼:“10歲左右的兒童患神經性厭食癥的數目激增!”上世紀末,李醫生的研究結果是,3%~10%的香港年輕女性顯示出了飲食行為問題。與早期的患者不同,她們通常表示恐懼肥胖是她們絕食的最重要原因。到2007年,李醫生治療的食欲缺乏患者中,約90%的人都是對肥胖恐懼。新病人的厭食經歷似乎越來越多地與西方版本的疾病保持一致。

李醫生和其他同行認為,患者對于疾病的理解、期許和信念已經喪失,從而不能主動地“塑造”他們的癥狀。“文化背景對于心理學的公眾認知有很大影響,”李醫生表示,

“當整體的社會氛圍,包括學者、媒體、高校、醫生、心理學家們等等,都認可、討論并宣傳神經性進食障礙時,人們會自覺或無意識地被觸動,認為自己的疾病就是進食障礙癥。”

心理狀況要與文化掛鉤

這種傾向在全球化時代變得尤為突出,特別是當疾病名錄可以輕易地跨越國境線時。西方的心理學家,尤其是美國人,會研究制定心理疾病的官方目錄,并將診斷手冊推行為全世界范圍內的標準;美國的研究者和研究機構主辦著大多數高級別的學術期刊,舉辦心理學和精神病學領域的高級會議,西方的藥品公司會斥巨資進行研究,并花費數億元銷售自己的心理治療藥品。同時,西方的創傷學家經常來到戰爭或自然災害侵襲的第一線進行心理急救,傳播他們的設想――人們的精神如何遭受打擊而崩潰、如何治療才是最佳方案。上述手段加到一起具有巨大的力量,既有正面也有負面,并仍在進行當中。“伴隨著西式疾病目錄占據統治性地位,其他文化中可以影響個體病人的因素被丟棄了,這種趨勢非常強烈。”

如果沒有引入神經性厭食癥的歐美模板,這種心理疾病會快速成為香港人患病清單上的一部分嗎?可能不會。19世紀初期,歐洲只有少數的神經性厭食癥病例,精神疾病專家花費了超過半個世紀來命名、編撰并使之通俗化,確定其為癔癥的一種表現。相比之下,1994年莎琳意外死亡后的幾個小時內,香港民眾就知道了這種疾病的名稱,以及誰是患者、得了病究竟會怎樣。

在專業的文獻中,很少有關于西方的心理健康觀念可能會影響其他文化對疾病表達的討論。大多現代心理學的實踐者和研究者相信,歐美的藥物、疾病目錄和理論已經超越了文化趨勢和地區觀念的影響力。而且,有先進的設備可以探查人類思維的工作方式,科學家可以通過許多有趣的方式改變腦部的化學成分,也可以檢測異常情況的DNA序列。結論就是,先進的科學進步足以讓現代心理學的實踐者們避開文化偏見和盲點。

第5篇:患心理疾病的原因范文

關鍵詞: 銀屑病 代謝綜合征 流行病學 患病率

銀屑病是一種因皮膚代謝障礙而產生的慢性復發性炎癥性皮膚病。漢族人群中發病率為0.123%。近年來,國內外多項研究認為銀屑病不僅是一種皮膚病,而是一個系統性炎癥的過程。[1]常并發多種代謝性疾病。代謝綜和征是指伴有胰島素抵抗的一組疾病的聚集。胰島素抵抗是代謝綜合征的重要中心環節,中心性肥胖通過影響胰島素的敏感性參與胰島素抵抗的形成和發展。引起代謝綜合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遺傳易感性和環境因素互相作用的結果。[2]我們在臨床工作中發現,銀屑病患者并發高血壓、高血脂癥、肥胖及高血糖的發病率較非銀屑病患者明顯增高。故我們對2006年12月-2011年12月我科確診為銀屑病的患者進行了回顧性的總結分析:

1、對象和方法

1.1對象

選擇2006年-2011年12月在我科經臨床和組織病理確診為銀屑病患者。總病例數為771例。包括650例門診病人和121位住院患者。門診病例資料采用統一的問卷調查表記錄銀屑病患者伴發疾病情況。住院病例資料來源于我科記錄完整的銀屑病患者伴發疾病的病例資料。其中關節病型銀屑病83例、紅皮病型銀屑病65例、膿庖型銀屑病52例、尋常型銀屑病571例。慢性濕疹為我科最常見的病種之一。故選擇同期濕疹患者1106例,均為門診患者作為對照組。銀屑病組男431例、女340例,平均年齡(36.5+8.8);濕疹組男565例,女542例,平均年齡(37.5+10.3)。兩組患者性別與年齡構成經統計學檢驗,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診斷標準采用2002年美國國家膽固醇教育計劃成人治療專家組第三次指南(NCEP-ATP)提出的代謝綜合征的工作定義[2]即在以下五個成分中若具備3個或三個以上者即為代謝綜合癥。1.中心性肥胖、腰圍男性>85,女性腰圍>80。2、血甘油三脂(TG)>1.69MMOL/L。3、HDL-C(高密度脂蛋白)男性>1.04MMOL/L(40MG/DL)女性〈1.03MG/〉DL(50MG/DL)4、空腹血糖(FPG)>6.1MMOL/DL.5、高血壓,血壓(BP>130/85MMHG).另外門診調查表及住院病例資料中完整詳細的記錄了患者吸煙、飲酒及合并心理疾病情況一并進行了統計。吸煙以每日超過20支為大量,少于20支為小量。飲酒以每周少于2次為小量,每周4-6次為中量,每周大于7次為大量。根據患者有無精神緊張、抑郁、煩躁等判定有無心理疾病。

1.3、統計學方法:

將所有調查資料、病例記錄的所有數據匯總整理,輸入計算機,建立數據庫。用SAS軟件進行處理分析,患者組和對照組之間的率和比值使用X2檢驗。

2、結果

經過本次調查,771例銀屑病患者伴發代謝綜合征者178例 占23%出現代謝綜合征的幾率約為對照組的三倍多。而且銀屑病患者中腰圍、高血脂、高血壓、血糖升高的比例是對照組的3倍多。(見表1)

另外,銀屑病患者吸煙、飲酒及患心理疾病的比例也明顯高于對照組見表2)

3、討論:

目前,許多的研究證明銀屑病不僅是一種皮膚疾病,更是一種可并發多系統損害的系統性慢性疾病。國內外多項研究發現在銀屑病患者中存在日益增加的發生代謝綜合征的危險。近年來,銀屑病與代謝綜合征及其并發癥的關系成為研究熱點。大量流行病學的研究已經證實銀屑病與肥胖癥、血脂代謝障礙、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相關聯。[4-6]本文通過對銀屑病患者并發代謝綜合征相關疾病的檢查、對照、分析以及不良生活方式的調查發現銀屑病患者較非銀屑病患者更容易患代謝綜合征,銀屑病合并肥胖癥、高脂血癥、糖尿病、高血壓的發病率明顯高于對照組。銀屑病目前普通認為是遺傳介導下由各種環境因素刺激引起的一種免疫失衡性疾病,引起代謝綜合征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主要是遺傳易感性和環境因素互相作用的結果。銀屑病伴有代謝性疾病的發病機制,尚不十分明確,研究表明,銀屑病伴發代謝功能失調的分子機制與體內各種致炎因子{如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血介素23(HL23)}等的水平增加導致動脈粥樣硬化和外周胰島素抵抗進而引發高血壓、糖尿病等相關,銀屑病增加了患者發生動脈粥樣硬化和心血管疾病的危險,而代謝綜合癥已證明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度危險因素或是前期病變,兩種疾病發生機制中的某些共同特點可能促成了兩病的合并存在,如:遺傳因素、環境因素、病理生理學基礎和炎癥機制[7]

我們回顧性分析了銀屑病患者并發的代謝性疾病相關的非皮膚疾病的發病率,包括中心性肥胖、高血脂、高血壓、糖代謝異常,以及吸煙飲酒及是否并發心理疾病的幾個關于生活方式的危險環境因素。代謝綜合征是上述情況的綜合,近來被稱為胰島素抵抗綜合征,[8]我國的發病率南北差異大[9],不同種族的人群中發病率及性別差異也很大。中國漢族人銀屑病患者易伴發代謝綜合征,心管疾病及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6]代謝綜合征在銀屑病患者中的發病率遠遠高于對照組,兩組間的差異是否與銀屑病外用或系統使用糖皮質激素治療有關還有待于進一步的研究。另外,吸煙、飲酒也是許多慢性癥疾病發病的危險因素,本次調查顯示銀屑病患者中普遍存在酒精濫用、吸煙等不良嗜好,而這些不良習慣既可促發和加重銀屑病。也是代謝性疾病的危險因素。研究證明每日吸煙超過20支比不到10支患銀屑病的危險性高2倍多。煩惱、憂慮等心理因素是銀屑病發病加重的重要因素,也是導致代謝綜合征的重要危險因素。

綜上,銀屑病和代謝綜合征是兩個相關聯的疾病,存在著許多共同的發病機制和危險因素,在診斷銀屑病過程中,需同時注意觀察可能并存的代謝綜合征,因其可能導致嚴重并發癥,如果發現應予以重視。與銀屑病相比,代謝綜合征對生命的危害更大。另外,在進行銀屑病治療時也應考慮兩者的聯系,建議患者積極調整心態,減輕精神壓力,改善生活方式。可望降低和預防銀屑病患者代謝綜合征的發生。

參考文獻:

[1]Loves MA,Bowcock AM,Krueger JG Pathogenesis and therapy of psoriasis Nature,2007,445(7130):866-873

[2]、第6版內科學 主編:葉任高 陸再英 人民衛生出版社 P813-814。

[3] Kimhi O,Caspi D,Bornstein NM,et al.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atherosclerosis in patients with psoriatic arthritis [J]. Semin Arthritis Rheum ,2007,36(4):203-209

[4]Shapiro J, Cohen AD, David M, et al.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psoriasis, diabetes mellitus, and atherosclerosis in Israel: a casecontrol study[J].J Am Acad Dermatol,2007,56(4):629-634.

[5]Wakkee M, Thin HB,Prens EP, et al. Unfavorable cardiovascular risk profiles in untreated and treated psoriasis patients [J].Atherosclerosis ,2007,190(1):1-9.

[6]姚莎 安徽醫科大學碩士 中國漢族人銀屑病伴發疾病分析 導師 張學軍 皮膚與性病學 2010

[7]王曉云 李金勇 柳林 銀屑病合并代謝綜合征的研究進展 國際皮膚性病學雜志。2012,3(2):93-95.

第6篇:患心理疾病的原因范文

關鍵詞 抑郁癥 綜合醫院 就醫情況

對象與方法

2006年7~8月收治診斷符合CCMD-3的抑郁發作[1]患者199例,其中男102例,女97例。年齡13~76歲,平均37.28±14.86歲。有家族史17例,無家族史182例。病程1~284個月,平均38.22±51.86個月。大專以上學歷94例,中專及高中學歷90例,小學及以下15例。醫療費用支付方式:自費143例,公費56例。職業:無業19例,離退休23例,學生40例,農業勞動者23例,工人21例,公務員7例,公司職員31例,機關職員35例。家庭平均個人月收入<500元68例,500~1000元86例,>1000元45例。

方法:采用自行設計的調查表,由醫生逐項填寫。本方法采取SPSS13.0統計軟件包。

結果

抑郁癥患者求治情況:①患者在發病初期,能主動認識到自己可能是心理疾病110 例(55.3%),認為自己是軀體疾病89例。②就診前未求助過其他人的147例(73.9%)。③患病后首次就診情況:在綜合醫院非精神科就診患者163例(81.9%),精神專科醫院及綜合醫院精神科就診21例,中醫院就診15例。從開始就診到確診為抑郁癥平均花費13.78±33.6個月。④在精神科就診的疾病知識來源,媒體94例(47.2%),社區健康教育9例,朋友介紹56例,由其他科室醫生建議22例,其他渠道得知18例。⑤患者自己認為抑郁癥最可能的誘因:不良性格36例,心理應激84例(42.2%),家庭遺傳2例,藥物或軀體疾病所致22例,無明顯原因33例,與不良性格和心理應激均有關16例,與不良性格和軀體疾病均有關3例,與心理疾病和軀體疾病均有關2例,與不良性格、心理應激和軀體疾病均有關1例。⑥當患者被診斷抑郁癥后覺得很丟臉,不想讓熟人知道43例;很委屈,覺得自己不該得這個病19例;很害怕,擔心治不好67例(33.7%);很放松,終于知道自己到底是什么問題了48例;很丟臉也很委屈4例;很丟臉,很害怕擔心治不好6例;感到很丟臉也很放松3例;很委屈亦很害怕,擔心治不好6例;感到很丟臉、很委屈也很害怕3例。⑦在過去的1個月內有顯著抑郁心境154例(77.4%),遲滯或激越81例,自我評價過低或自責103例。⑧單純用藥物治療188例(94.5%),合并心理治療11例。

相關分析結果:抑郁癥嚴重程度與影響因素進行相關分析。本方法采取SPSS13.0統計軟件包,對疾病的相關影響因素進行線性回歸分析,用Stepwise逐步回歸方式,分析影響疾病嚴重程度的相關因素,見表1。

研究結果表明,合并心理治療,疾病知識來源、首次就診醫院與疾病的嚴重程度成負相關。抑郁心境嚴重程度、自我評價過低或自責、遲滯或激越、本次發作次數和疾病嚴重程度成正相關。

討論

抑郁癥最合適的就診科室應該是精神科,據調查患者自患病到就診的時間間隔,選擇精神專科醫院長于綜合醫院,有統計學顯著差異,說明人們對確定是否患精神疾病是非常慎重的,在決定前往精神科醫院就診時往往猶豫再三。本研究發現患者在發病初期能認識到自己可能是心理疾病的只有55.3%,近一半的患者(44.7%)認為自己的疾病是軀體疾病。這與患者對疾病的認識與其基本知識和文化背景有一定的關系。對疾病的認識不同,患者首次就診的醫院往往不同。大多數抑郁癥患者往往首次就診于非精神科醫院。綜合醫院醫生,尤其是內科醫生,在診治抑郁癥方面起著十分突出的作用。在我國,抑郁癥在精神科的就診率要遠遠低于綜合醫院和基層衛生組織,約74%的抑郁癥患者大多會首先選擇在綜合醫療機構就診[2],而綜合醫院非精神科對這類病人的識別率不高,據張氏等[3]對上海調查認為抑郁癥未被充分識別和診治,同本次調查結果基本相符。因此,加強對精神疾病的社會宣傳力度和加強對廣大醫師的培訓是非常重要的。

本研究顯示發病前有心理應激因素、中低收入者抑郁癥發病率相對較高,此外還提示不良性格、伴有軀體疾病等也與抑郁癥的發生有關。本次調查中進行治療的患者多為自費,為此又增加了患者的心理負擔,對疾病的治療帶來不利因素。

當患者被診斷抑郁癥后大多數都不能接受,很害怕,這與患者對疾病的認識程度有很大關系。

此次研究中合并心理治療,疾病知識來源、首次就診醫院與疾病的嚴重程度呈負相關,說明媒體較社區教育、朋友介紹、其他科室醫師建議更能廣泛地向廣大患者宣傳疾病知識,能使患者能較及時地得到診治,避免病情的惡化。首次就診綜合醫院的非精神專科,如不能及時被接診醫師識別,則會耽誤病情,使病情惡化。治療過程中如能合并心理治療則可增加療效,使疾病較快恢復。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精神科分會,編.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87.

第7篇:患心理疾病的原因范文

過年是全家團聚的日子,對老人來說應該是最開心的,但心理專家表示,如果處理不好,特別的節日也會成為一些老人誘發心理病的“導火線”。

顧教授介紹,往年這個時候,受寂寞困擾、咨詢心理問題的老人也會出現高峰。“春節講究闔家團圓、喜慶熱鬧的節日氣氛。老年人的心理十分敏感、脆弱,對于過春節懷有微妙復雜的心情。不少空巢和獨居老人一方面盼望過年,渴望享受子孫繞膝的天倫之樂,同時又懼怕過節時的操勞和節后人走席散的孤獨冷清。加上想到節后兒女上班、孫子孫女開學,生活又恢復了往日的平靜,就會出現一些憂慮情緒。”

專家心理處方:對于春節中產生不適應心理問題的老人,心理醫生建議老人可以根據自己的性格、文化程度、經濟條件,制訂一套包括健身、學習、娛樂在內的詳細生活計劃,培養自己新的興趣點。老年人每天即使只按計劃做一兩件小事,也會使一天的生活變得充實。

同時也特別提醒為人子女者,有空盡量多回家陪伴老人,除了在節日送去關愛,對老人也要注重平時的關愛和孝敬。

其實,每年都有不少老人在春節期間出現多種心理疾病和心身疾病。老年人適應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減弱,心理平衡能力減退等是造成這些疾病的主要原因。因此,目前老人需防范下列“春節心理病”:

思念太重:

很多老人盼兒女回家,但有的子女因為工作忙回不來,也有的是不懂事不愿意跟老人一起過年。此時老人如果和兒女賭氣,就可能出現心理不平衡,輕者郁悶,過不好年,重者還會患上心理和身體疾病。看到別人合家歡聚會使自己顯得更為孤獨凄涼,有時甚至會魂不守舍,產生幻覺和妄想,出現思念過度的心理障礙。

恐懼過年:

對于收入較低的老人來說,置辦年貨、招待客人、給孫輩壓歲錢等,都要有不少花費,每次過年都有“過關”的感覺。有的老人甚至因此睡不好覺,感覺胸悶,后背肌肉發緊,怕出門遇見熟人……等年過完了,病也好了。其實,偶爾適度的緊張無需太在意,但若因此誘發失眠、心悸等心身疾患,就要求助于精神干預治療。

害怕打擾:

有的老人怕過年除經濟原因外,主要是心理上的原因。如患神經官能癥等疾病的老人,自我保護意識很強,怕吵、怕熱鬧,害怕平靜的生活被打亂。過年了,兒女不回來,覺得家里冷冷清清,希望兒女回來;兒女回來了,又覺得太吵、太煩,真是左右為難。

大喜傷身:

兒女們回家過年,一家人熱熱鬧鬧,但老人承受能力有限,機體功能減弱,尤其有心血管疾病、神經系統疾病的老人,血管彈性變差,興奮過度可以引起急性血壓升高,甚至發生心腦血管意外,樂極生悲。

第8篇:患心理疾病的原因范文

【關鍵詞】心內科患者;心理問題;治療對策

【中圖分類號】R246.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515(2012)11-017-02

現代社會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壓力的增加對人們的心理承受力提出了新的挑戰。其中心內科患者的病程較長,且在治療的過程中容易反復發作,高昂的治療費用也加重了患者的心理負擔,因此,心內科患者常伴有嚴重的心理問題,例如焦慮、絕望、恐懼等,這些情緒又會反過來加重心臟的負擔,不利于心內科患者的治療和康復,因此,護理人員加入心理治療對于患者的康復具有重要的作用。通過心理治療可以讓患者對自己的病情有大致的了解,增強對抗病魔的信心,減輕由于疾病所帶來的緊張感,從而積極主動的配合醫生的治療。

本文從分析心內科患者常見的心理問題和產生這些心理問題的原因,研究討論出如何在心內科護理中進行心理治療。

1心內科患者常見的心理問題及產生原因

1.1焦慮: 患病后由于缺乏思想上的準備,而心內科疾病的病程又較長,患者容易失去對治療的信心和耐心,對自己的病情也有擔心,加之突然來到醫院這個陌生的環境,會有不適應感,這些情況結合起來就容易使患者產生急躁、緊張和焦慮感。

1.2疑病: 患者對自己的病情過于關心,主要有擔心病情的反復,擔心病情加重,并且由于心內科治療的治療費用較為高昂,經濟情況不樂觀的患者還會擔心治療疾病給家里帶來的經濟負擔,拖累子女。這些擔心使患者始終處在一種不安的情緒下,患者會下意識的把自己的疾病嚴重化,尤其是農村文化程度偏低的患者,缺乏基本的醫學知識,在發病時意識不到嚴重性,容易延誤治療。了解病情后心理壓力又大,總是懷疑家屬是否對自己隱瞞了病情,因此心情沮喪、煩躁、情緒低落。

1.3恐懼: 很多患者對于自己所得的疾病并不了解,疾病所帶來的痛苦和所身處的醫院的那種環境會加重病人恐懼、焦躁、害怕等負面情緒,患者的精神得不到放松,會使治療效果降低,嚴重的甚至會導致疾病的進一步惡化,而疾病的惡化又會加重心理問題,由此造成一種惡性循環。

內科患者所患疾病的病程往往比較長,病情常有反復,治療的效果與其他疾病相比也較差,甚至部分惡性的疾病的病情會日益加重,患者容易對治療失去信心,嚴重的會失去生的意志,產生輕生的念頭。[1]

1.4輕視: 有些患者所得的疾病發病時的表現并不明顯,例如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對絕對臥床休息認識不夠,癥狀的不明顯會讓患者有一種所患疾病并不嚴重不需要過多注意的錯覺,從而產生對自己疾病的輕視心理。

2具體心理疾病的治療對策

2.1治療恐懼心理: 護理人員要負責對患者進行安慰、解釋病情和鼓勵,能夠增強患者對護理人員的信賴感,有的護理人員在一開始就對患者的疾病做出了一大堆保證,這會使患者認為護理人員對自己所患疾病并不了解,會增加不信賴感。所以在與患者進行交談時,要認真傾聽,只有在充分了解了患者的發病狀況、患病情況、治療手段后,才能作出恰當的解釋和保證,由于這時護理人員已經對患者的疾病有了全面性的了解和認識,這時做出的保證會更有可信性。[2]

2.2治療焦慮心理: 部分藥物在改善患者的抑郁、焦慮等負面情緒方面有很大效果,還有些可以改善患者的睡眠,減少因為發病而產生的疼痛感,降低患者的痛苦,有利于增強患者對抗疾病的信心。在使用這類藥物之前護理人員要將藥物的效果作用告訴患者,患者在服藥后達到預期的效果會對護理人員產生信賴感,從而增強進行心理治療時的效果。

2.3治療絕望心理: 護理人員平時要注意觀察患者的精神狀態、行動和言語等,盡早的發現患者是否有絕望的征兆。但由于這種征兆不容易辨認,甚至患者自身也經常意識不到自己潛在的絕望心理,所以護理人員必須是心思細膩之人,善于觀察、體貼患者,了解患者的內心需求,從而使患者能夠敞開心扉的與護理人員進行交流,建立密切的護患關系,及時發現并消除患者的絕望念頭,恢復患者對治療疾病的信心。

2.4治療疑病心理

2.4.1采取超前性心理治療: 這種治療主要來自于兩個方面,一是患者家屬方面,二是護理人員方面。患者家屬作為患者最為親近的人,是患者的心靈支柱,所以患者家屬要做好對患者的排解和安慰,消除疑慮;護理人員對待患者要微笑待人,態度和藹可親,同時注意對患者所患疾病進行解釋,消除疑惑,使患者配合治療。

2.4.2采取事例療法: 盡可能的讓患者能夠目睹治愈成功的案例,或者護理人員聯系過去治愈的患者,讓他們進行電話交流溝通,使患者增強信心,消除疑慮,保持一種樂觀積極的心態。

3心理治療的重要原則

3.1有效溝通原則: 護理人員需要通過患者的年齡、文化程度、心理特點等,選擇與具體情況相適應的溝通方式,充分認識并承擔自己的角色責任,履行自己的職責,才能與患者進行有效的溝通。同時還要掌握一定的溝通技巧,例如通過動作,表情等非語言的形式將信息傳遞給患者,有著強化感情的作用;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有助于護理人員和患者對彼此的相互理解和患者主動積極的配合治療。[3]

3.2人性化護理原則: 人性化護理原則要求以人為本的護理,是與人們日益成長的物質需要相一致的。以患者為中心有利于調整患者的心理狀態,促進患者的康復。這就對護理人員的職業素質和溝通技巧提出了要求,掌握基本技能并做好患者生活護理的同時也要注意與患者進行溝通,更要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

總的來說,心內科患者所面臨的心理問題較多,心理方面的護理和治療變得日益重要,護理人員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按照有效溝通和人性化護理的原則,對其進行心理護理,促使病人積極治療,恢復健康。參考文獻

[1]張艷,唐蓮,王燕燕,尹彤,李波.住院心血管疾病伴焦慮抑郁情緒患者的心理護理[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0(05).

第9篇:患心理疾病的原因范文

艾滋病

該病發現已經二十五年了,如今已經成為最可怕的健康殺手,發展中國家尤為如此。雖然世界各國都在努力,可是依然沒有找到有效的治療方法。不過最新的研究已經取得了進展,有關黑猩猩的試驗已經結束,準備開始在人體進行試驗。

老年性癡呆病

這種病不能與人到晚年好忘事的情況相提并論。老年性癡呆是一種退行性腦病,不同的人癥狀不同。引發這種病的準確原因還不得而知,有效的治療方法也就無從談起。

普通感冒

美國每年的有十億個普通感冒病例,但是醫生對流鼻涕、引發咳嗽的感冒的原因還知之甚少,而這些癥狀的根本原因有成百上千。對這種病有作用的不是抗菌素而是時間和雞湯。據報道,探索普通感冒原因的工作正在取得進展。

禽流感

人類對家禽攜帶的強大的禽流感病毒缺少免疫力。衛生官員擔心,這種病毒會產生變種,從而引發人際傳染。人感染禽流感死亡率在百分之五十左右。到目前為止,人受感染多半是因為直接接觸了被感染的家禽。最近有一連串的病例似乎涉及到了人際蔓延的問題。

異食癖

被診斷患有異食癖的病人往往有一種無法滿足的沖動,專找一般人不吃的東西吃,比如污物、紙張、膠水和粘土。從分析上看,這種病的出現與礦物質缺乏有關,可是衛生專家至今還沒有找到患病的根本原因以及治療方法。

自體免疫病

這是一系列病痛的籠統說法,其中包括狼瘡和多發性硬化癥。自體免疫病是將患者體內的器官和正常功能當成入侵之敵。自體免疫病屬于慢性病,一旦患上身體就會變得很衰弱。醫生除了采取一些緩解癥狀的辦法之外,簡直是束手無策。

精神分裂癥

這種病的患者被剝奪了從邏輯上辨別真實與虛幻的能力,專家認為這是一種最令人費解的心理疾病。不同的病人有不同的癥狀,其中包括妄想、幻覺、言語錯亂、缺少動機或情緒。然而,醫學上卻沒有任何明確的試驗可以給出定義。

克雅氏病

這種罕見的腦病有一個通俗的名稱,那就是瘋牛病。吃了患瘋牛病的牛肉就會患上這種疾病。新型克雅氏病發病急,而且容易致命,醫生到現在為止還無法判斷多數病人發病的原因,更說不上預防了。

慢性疲勞綜合征

這是一種典型的醫學無法解釋的體征。確診只能靠排除法,排除各種可能性。患者除了略感疲勞之外,常常一連幾天躺在床上不想起來。

精選范文推薦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色爽女小说免费看 | 在线播放另类 | 午夜视频网站 | 一区精品视频 | 成人在线免费视频播放 | 日韩一区二区不卡中文字幕 | 成年人午夜网站 | 色在线免费视频 | 国产三香港三韩国三级不卡 | 欧美日本视频一区 | 亚洲偷偷自拍 | swag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 美女免费黄视频 | 免费一级成人毛片 | 欧美成在人线a免费 | 韩国毛片 免费 | 精品国产精品国产 | 操小美女 | 亚洲精品三区 | 久久性久久性久久久爽 | 农村寡妇野外情一级毛片 | 国产一毛片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激情影院 | 操她视频网站 | 久草新在线观看 | 一级做a爰在线就看 | 91九九|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看 | 99免费在线播放99久久免费 | 日本wwww视频 | 欧美日本一道高清二区三区 | 久久ri精品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成人影院 | 成人毛片视频免费网站观看 | 国产成人性色视频 | 日本人成18在线播放 | 欧美特黄一级高清免费的香蕉 | 日本成人一级片 | 久久一日本道色综合久 | 日本免费二区三区久久 | 久久91精品国产91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