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西文化差異的淵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中西文化差異;中外合資企業;積極影響;應對策略
自改革開放以來,許多外資企業涌入我國投資辦廠。這讓中外合資企業的隊伍逐漸壯大起來,而企業內部存在不同文化之間的碰撞與沖突。現如今,怎樣巧妙地去應對中西文化差異這一問題已經成為眾多中外合資企業面臨的重要課題。如何才能夠正確處理好中西文化的差異與沖突,制定適宜的、合乎企業文化的應對策略,我們就必須認識到中西文化的差異性,探索適合中外合資企業的跨文化企業管理模式,把中外合資企業經營的更好,更適應現代化潮流。
一、中外合資企業中西文化差異的表現
企業的文化特征與它的民族文化息息相關,而中西方文化的差異的形成也正是因為它們的淵源有所不同。這些淵源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地理環境
地理環境是中西文化差異的影響因素之一。古人云: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個農耕國家,有龐大的農業人口,因此從文化上就容易形成自給自足、滿足于現狀,不求上進的惰性,并且缺乏探索與冒險精神。另外,中國地大物博,東西南北環境差異很大,因此不同區域的人也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個性特質。而西方人不同,他們更注重人對自然的征服力。西方的大多數國家是處于一種開放的海洋形地理環境,他們的工商業與航海業相對發展中國家而言比較發達,但是他們所處的自然環境與地理條件并不能滿足人們的心理和生活上的需求,因此人們若要生存,就必須向自然界去索取自然生活的一些資源,去發掘自然界一切可用的物質。于是在這種情況下,他們便產生了一種對自然界的探索欲與征服欲。同時,海洋形的地理環境周邊的山峰海嘯與動蕩不安,也讓西方人養成了注重空間拓展和武力征服的一種張揚的個性。
(二)語言文字
語言文字的表達包括口頭和書面兩個方面。在語言表達方面,中國人表達方式的口氣一般含蓄委婉,但又給西方人一種排外的感覺;而西方人直來直去,讓人覺得簡單大方。在書面表達方面,中國人比較重視用詞的嚴謹和含蓄,給人一種多樣性與模糊不清的感覺,而對句式的要求比較寬松,強調以神統形;而西方人很重視句式的排列,從個體上把握事物,在邏輯分析的基礎上,實現認識與理解事物的目的,他們強調以形傳意。
(三)價值觀念
受到傳統思想的影響,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大家都是輕個人,重集體的思想觀念。而西方人恰恰相反,他們輕集體,重個人。中西方就人生本位的認識,便出現了集體本位主義和個人本位主義的極大差別。西方人重視個人價值,強調自我和獨立見識。首先,他們認為,在這充滿競爭的社會中每個人的生存質量都取決于他們的能力,正所謂“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其次,西方人不喜歡幫助他人,在他們眼里,幫助他人不僅會干涉別人的私事,而且很有可能會被別人當作是一種施舍行為,也就是我們所謂的自找麻煩。而中國人的行為準則是“我為人人,人人為我”。中國文化推崇的是一種樂于助人的無私奉獻的大愛精神。在中國,樂于幫助他人,關心別人被大家認為是一種美德。因此,中國人不論是大事小事還是家事私事都喜歡主動關心對方,而這種行為在西方則會被認為“多管閑事”。
(四)風俗習慣
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在風俗習慣這一方面也有很大的差異,尤其是在服飾禮儀、互贈禮品的差異尤為明顯。在西方國家的正式場合下,男士通常都穿保守風格的西裝,搭配就是白襯衫、領帶,他們很喜歡黑色,所以通常穿黑色的皮鞋,女士在正式場合都穿禮服套裝,外出都會戴耳環等首飾。平時情況下,人們都喜歡穿休閑裝,比如T恤搭配牛仔服。現在中國人的穿著打扮都往西方穿著的風格趨勢發展,以往比較傳統的中山裝、旗袍等都已經不符合潮流趨勢了,現在正式場合的男女著裝和西方國家的穿衣風格已經沒有什么區別。中西國家在互贈禮品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在我們平常生活中,朋友、同事生日、對對方表示感謝等情況下會贈送禮品,我們收到禮物不會立即拆開,認為當面拆開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而西方人就不會這樣,他們一收到禮物就會當面拆開,認為這是表達對對方的尊重。
二、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對中外合資企業的積極影響
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會給中外合資企業的日常運營帶來非常顯著的影響。如果我們從積極的角度來看,文化差異反而會成為有利因素,如:新的管理思維、管理視角、管理理念等等。
(一)中外合資企業更易于增強員工的創新力和競爭力當中外合資企業分析
當前所處的政治、社會、經濟、法律和文化環境的時候,開始預測本行業或本企業的發展前景和發展趨勢的時候,對它進行的評價的時候,中西方文化差異會讓這些問題變得更加簡單,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存在會使中外合資企業從不同的角度對某一問題進行剖析,多方面、多層次的進行理解,進行認識,使中外合資企業能夠用多種觀點去看待問題,對其分析的更加全面,更加透徹,更加深刻。西方的思維觀念更多的是創新,教育也以創新為主,著重體現在經營管理上,他們鼓勵研發部門,給予研發部門很高的薪水,讓他們研究新產品,使新產品進入市場,就是一種很好的加強技術、創新的管理活動。
(二)使中外合資企業具有更多選擇
在同一個問題上,不同的文化對它都會有不同的認識,不同的解決方案,所以我們可以得出中外文化差異的存在可以使中外合資企業具有更多的選擇。所謂更多的選擇,我們大家都知道就是使中外合資企業管理上的彈性增加了,有更多的選擇,既然是合資企業,那么在銷售這一塊,公司的產品既可以賣到國內,也可以賣到國外,增加了產品的銷路;還有就是在原材料采購和企業培訓人才這一塊,因為是中外合資,企業培訓人才的時候可以到國外總部培訓,同時增加了中外合資企業解決問題的技巧及應對方案,與此同時,中外文化差異的存在使中外合資企業的管理變得更加高效、快捷;有了文化差異的存在,讓企業的文化建設變得更加朝氣蓬勃,更加高效的促進了企業間溝通機制。
(三)中外合資企業更易于在國際市場上取得發展
在中外合資企業中,內部的管理層人員經過長期的磨練,對中外合資企業的了解進一步加深,深刻體會到中外合資企業的生存之道,也非常明白中外合資企業發展的重要意義,因此中外合資的管理者能夠自覺地進行角色轉換,對消費者的需求和期望能夠更恰當的理解,比如說,中美合資企業,能夠了解美國人的需求,根據顧客的需求研發出新產品,同時能夠制定出符合具有顧客民族特點的市場規劃,開發出迎合顧客興趣和愛好的產品和服務。但恰恰因為中外文化差異的存在,讓中外合資企業的員工在面對來自不同國家的人們變得更加從容、自信。
三、在中外合資企業中如何巧妙的應對中西文化差異
現代社會中,經濟全球化的趨勢進一步加強,中西方的聯系更加緊密。而中外合資企業的中西文化碰撞和摩擦正是因為文化差異引起的。那么我們如何巧妙的去應對這些文化沖突,緩解企業中由于中西文化差異而產生的矛盾?企業必須制定高效可取的應對策略。
(一)分析和識別中西文化差異
解決中西文化差異的首要關鍵便是分析和識別它們的文化差異。在中外合資企業中,文化沖突的類型分為不同的程度和類型,在消除文化沖突方面也有輕重之分。中外合資企業的中外雙方應該互相尊重,互相了解。“只有相互的了解,才能在產生沖突時很快的理解對方,設身處地的為對方考慮,了解對方的行為模式和原則,減少相互的文化偏見和誤解。”所以,在了解雙方的文化差異和文化特點以后,中外雙方可以開展研討會、聯誼會等形式來使雙方進一步了解和熟悉對方的文化,促進中外雙方的關系。這樣不僅可以讓雙方了解對方的文化,也能夠從一定程度上消除雙方的誤解與矛盾,加強雙方的信任與友誼,從而有利于發揮多元文化的優勢,改善企業的管理,提高企業的效益。
(二)建立有共同價值觀的企業文化
中外合資企業中由于文化差異引起的文化沖突,若是想讓它融合為一體,最好的方法便是建立有共同價值觀的企業文化。中西方人的價值觀必然是不同的,因此中外合資企業的企業文化建設過程中,并不應該消除文化差異,而是應該在尊重和保留雙方文化底蘊和文化差異的前提下,利用文化差異多樣性這一特點建立一個全新的中西方的共享文化,中外合資企業可以在一定的文化程度上保留著中國西方不同的文化模式。這樣可以減少企業的文化摩擦,建立共同的管理文化。
(三)管理人員進行跨文化培訓
在中外合資企業中,若發生文化沖突,那么中外雙方的管理人員都不免有不足之處。畢竟外方的員工不了解當地的語言文化、做事方式,而中國的管理人員一般情況下很難在這方面做到紐帶的作用。因此,中外合資企業對管理人員的跨文化培訓是必不可少的,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夠更好地提高對中國特征的理性的分析能力,從而了解和熟悉影響人們行為的文化因素。當然,在培訓的過程中,我們要注意被培訓的員工在接受培訓的時候是否有機會充分的接觸其他文化并與外方人員溝通與互動。被培訓的人員也需要自身的體會來加強對其他文化的真正理解。
五、結論
作為世界經濟活動的一部分,中外合資企業在對外貿易發展以及各國的國民經濟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當然,中外合資企業同時也是中西文化的融合的橋梁和紐帶。中外合資企業中的跨文化管理包含了很多復雜的問題,最主要的便是中西文化差異。“既然文化差異是無法回避的事實,那么在跨文化傳播與交際中認知、理解、接受與尊重他人的文化和差異就是我們應該也是必須采取的態度。”因此,企業管理人員必須要從企業自身著手,認識到企業文化的多元化,尋找科學的方法和管理手段去提高外資企業的跨文化管理水平,減少中西方文化的沖突,采取高效可取的管理策略,應對現代社會中激烈的競爭。
參考文獻
[1]高菲.中德跨文化交際對待沖突的差異及解決對策[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5,10:99.
關鍵詞:中西方文化;語用原則;差異;對比
中圖分類號:G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723X(2012)10-0130-03
一、引言
中華民族有著獨特的文化淵源,與西方文化具有較為顯著的差異性,這導致了中西方思維方式和語言行為等方面的較大差異。一般來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具有非常不同的心理習慣,對于看似相同的語言表達,中西方民族也許有著頗為不同的理解和判斷。這就是說人們在進行言語交際的過程中,各自所處的不同社會文化背景往往也起著對語言使用的制約作用。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較大的差異性,導致了跨文化交際過程中,往往容易造成交際雙方的言語誤解甚至交流失敗。
二、中西方語用原則文化差異的根源性
事實上,隨著全球化趨勢的日益發展,各個國家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往來變得日益頻繁,英語已經成為世界性的主要的通用語言,這也使得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了學習英語的大潮之中來。但是,在我國,由于英語往往是作為一門外語來學習的,很多人對于英語的學習往往更多的停留在英語的基本表達上,即使已經說出了一口流利的英語口語,但是,由于人們對于西方文化的了解不夠深入,尤其是對英語的語用原則掌握不多,導致了人們在學習英語的時候,不夠真正了解或者融入不到西方文化當中去,從而容易使得交流雙方產生誤解或者交流不暢的情況。因而,文化之于交流來說,顯得如此重要,它就像計算機程序一樣,對于人的思維和行動都具有決定性的作用。人必須按照一定的文化原則來思維和行動,否則就會寸步難行。
中西方文化都具有較為悠久的歷史,但是,它們的文化精神淵源卻大大不同,從而使得雙方文化存在較大的差異性。中國傳統文化崇尚“天人合一”的思想[1],而西方文化卻主張“天人相分”的觀點,這是造成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思想根源所在。此外,中國傳統文化注重“家族本位”的核心觀念,而西方文化卻宣揚的是“個體為本”的中心思想。但是,無論是東方的群體取向,還是西方的個人主義取向,都會通過交際雙方的言語交際行為表現出來,都會表現出不同的民族氣質和文化背景。應該來說,中西方兩種文化之間的交流,其實質就是兩種文化進行相互斗爭、融合與發展的一個過程[2]。
三、中西方語用原則的文化差異對比分析
在語言學研究領域中,語用學屬于一種跨學科的語言實用學范疇,它主要研究的是人們在特定場景中進行交際的時候,如何理解和運用語言的情況。換句話說,語用學研究的主要是超越了語句字面含義的意義,亦即話語意義。在西方文化中,人們要普遍遵守的兩個基本準則就是合作原則和禮貌原則。這兩個言語交際中最為基本重要的原則中的合作原則是在20世紀60年代由著名的語言學家Grice提出的。根據他的觀點,人們在交際的過程中,為了使得交際能夠順利進行,交際雙方都會自覺遵守合作原則。一般來說,合作原則包含了四個最為基本的準則,即質的準則、量的準則、關系準則和方式準則。但是,在實際的交際過程中,人們也會出現違反合作原則的情況,這樣,英國語言學家Leech就提出了另外一個原則,即禮貌原則[3]。這種原則往往是在人們違反了合作原則的情況之下產生的原則,即人們之間的交流需要通過禮貌原則來進行補救。由此可見,人們交際所要遵循的兩個基本原則之間是相互聯系、交叉使用的。我們要尤其重視這種跨文化交際中的言語使用規則和原則,對它們進行仔細的對比分析和研究,盡量避免語用原則使用不當造成的交際失敗。
一般來說,語用原則有廣義和狹義之分。本文探討的主要涉及的是廣義的語用原則,它指的就是人們在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過程中要遵循的具有指導性作用的原則,其涵蓋面廣,涉及的理論眾多,它不僅包括了語言學原則,還包括了與實際語言運用緊密相關的修辭學、言語交際學、應用語言學等方面的原則和準則。應該來說,語用原則涉及的分支學科非常多,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性導致了交際雙方必須掌握好中西方語用原則,才能夠保證交際的順利進行。事實上,語用學的發展時間并不長,屬于一門新興的學科,其學科理論和體系等都不太完善。但是,我們在學習英語的時候,卻非常需要了解語用學的相關知識。原因有如下幾個方面,即語用學提出了一定的指導性原則;明確語用原則是掌握語用學這門學科理論體系的關鍵所在;語用原則是語用學這門學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基所在;研究語用學原則,是我們探討語用規律的必由之路;研究語用學原則,也是了解語用學這門學科基本特征的突破口。無論語用原則具有多少的指導性、交叉性、層次性和獨特性,我們都應該明確地分析其文化差異所在。
(1)中西方合作原則的文化差異
作為言語交際過程中,交際雙方要遵循的“合作原則”,最初是由美國著名的語言哲學家Grice提出來的。根據他的理論,人們在進行交際的過程中,為了使得交際順利完成,交際雙方都在遵循著某些會話準則,這就是“合作原則”[4]。一般來說,合作原則包含了四個方面的基本準則,即量的準則、質的準則、關系準則以及方式準則。前三條準則主要關乎“說什么”,第四條則關乎人們“怎么說”這個問題。應該來說,人們在交際的過程中,會自覺遵守會話的“合作原則”,但是,在有些情況下,尤其是自然、無準備的言語環境中,人們并不嚴格遵守合作原則。這并不是說人們故意違反該原則,而是為了要產生某種較為特殊的會話含義而不得已為之。這主要是因為影響人們交際行為的因素往往是多方面的。
一般來說,人們認為合作原則產生于英語文化背景之下,因而,其放到中國文化背景下來,不具有普遍性和可用性。那么,我們就需要犧牲合作原則而使用更加符合我們文化習慣的交際規則來進行言語的交際。對于西方人來說,他們認為中國人往往說話言不由衷,常常不得不違背合作原則。究其根源來看,中國人是為了保全禮貌而犧牲真實性,但西方人寧愿保全真實性也不要合乎禮貌性。但是,它們的本質都是遵循了合作原則的,只是遵循的具體方式和手段不一致而已,這是因為交際雙方的文化存在差異性。我們可以從語言交際的方面和非語言交際的方面來具體探討中西方語用原則的文化差異。就語言交際方面而言,交際雙方的初衷都是要遵循合作原則并努力配合的,但是,由于受到文化背景知識的影響或者出于某種現實的目的,比如說禮貌,交際雙方常常會不惜犧牲合作原則來保證會話的順利進行,尤其對于存在著明顯差異的中西方文化來說,各自背景下的人們必然對如何使用合作原則有著不同的見解和行動。比如說中國人崇尚謙虛和內斂,而這有時在會話中卻不得不違反合作原則。西方人更重視個性化發展,基本上能夠遵循合作原則,但有時卻讓中國人感到難以接受。就非語言交際方面而言,中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人們對于會話準則的取舍往往表現得頗為不一樣。比如說中國人對于時間的概念并不那么嚴格,但是對于西方人來說,往往卻奉行嚴格的時間觀。雖說這些并不是什么道德準則,但卻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想要順利進行交際的前提條件和必要條件,否則,將會導致交際的失敗[5]。
(2)中西方禮貌原則的文化差異
由于人們在進行會話交際的過程中,也會經常出現違反合作原則的情況,從而產生了會話隱含的意義。著名的語言學家Leech針對這種情況,提出了人們為什么要違反合作原則來使得交際順利進行,這就是著名的“禮貌原則”,它主要是出于人們在交際的過程中,為了顯示出尊重對方或者其他人而表明的自我形象和態度。一般來說,禮貌原則包含有六個方面的準則,即策略準則、寬宏準則、贊揚準則、謙虛準則、求同準則以及同情準則[6]。應該來說,禮貌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標志,對于人們之間的相處有著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社會和文化現象。
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不盡相同,人們對于禮貌原則的側重和理解也存在較大的差異性。雖然說禮貌原則的產生和生長的土壤是英語文化環境,但是,它或多或少的也適用于其他各種文化,只是它的適應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西方這種禮貌原則的基礎上,我國著名學者顧曰國也提出了專門針對漢語的禮貌原則,即與漢語文化有關的、帶有中國特色的一套禮貌原則:貶己尊人準則、稱呼準則、文雅準則、求同準則以及德、言、行準則五條基本準則。無論是西方的禮貌原則還是我國特有的禮貌原則,它們都是對各自文化背景的強烈反映。比如說,中國人在進行交際的時候,更為常用的是“貶己尊人”準則,因而,他們在進行祝賀與表揚、恭敬與謙虛的時候,往往表現得非常謙虛。而在西方人看來,他們往往是高興地接受別人的贊揚之辭,然后表示感謝。他們認為中國人實則謙虛的否定行為卻讓他們感到不高興,認為中國人不講禮貌。中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人們對于祝賀和褒獎的對象也不一樣,中國人很少表揚自己的家庭成員,而西方人只要需要,他們卻會贊揚自己的家人。在稱謂方面,中西方語用原則也存在差異性。在中國語言中,有很多稱謂形式本身就具有禮貌性質,但是,到了西方語言當中,卻沒有禮貌的含義了。比如說,中國人喜歡用“小+姓”的模式來表達對對方的親切,但是到了西方文化中,卻是不禮貌的行為,甚至會引起他們的反感;在中國,尊敬老人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美德之一,但是,在西方文化中,老卻并不意味著尊敬老人,而是表示無用。在西方社會中,人們不能隨意地去幫助一個老人,因為這會引起老人的憤怒,而非高興和感激。[7]還有,在中國文化中,人們為了求同和面子,有時甚至會不惜一切代價來講“面子”。但是,到了西方文化中,其所說的“面子”并不完全跟我們所說的面子一致。在西方文化中,面子包含了積極面子和消極面子。所謂的積極面子是指希望得到別人的贊同與喜愛,而消極面子指的是不希望別人強加于自己,即自己的行為不受別人的約束和影響。比如在西方文化中某些“邀請”是不禮貌的,但在中國文化中,基本上沒有把“邀請”這種行為列入不禮貌的行為之說[8](P624、333)。
[參考文獻][1]Grice, H. P. Logic and Conversation [M].in Grice, H. P.(1989), or in Cole, P. and Morgan, J. (eds. ) Syntax and Semantics, Vo.l3: Speech Acts.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5.
[2]Hall,E.T. Beyond Culture. Garden City,N.Y.:Anchor Press,1976.
[3]Leech, G.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M].London: Longman,1983.
[4]Levinson,S.C. Pragmatics.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5]高靈麗.漢英合作原則與禮貌原則的沖突[J].洛陽工學院學報, 2001, (4).
[6]金立.合作與會話——合作原則及其應用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論文關鍵詞:文化差異 英語教學 跨文化意識
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發展,隨著人們思想觀念的改變,世界日趨全球化。人類正面臨一個全新的國際生活,人們之間的交往,無論是商務貿易,還是社會活動,甚至私人交際的機會都比以前多起來,而語言架起了人們溝通的橋梁。隨著歷史的沉積,社會的發展變遷,中西方國家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習俗。語言與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學生要真正掌握英語交際能力,必須要對英語語言文化有所了解。如果學生在使用英語時只注重形式,忽視文化差異,就會導致語言使用不當,甚至造成誤解。要解決這個問題,在英語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在使用英語時對文化差異的感悟能力,增強學生在學習英語過程中的跨文化意識。
1中西文化差異對英語教學的影響
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會感受到中西文化差異給學習和使用英語帶來的影響。這些差異往往存在于民俗習慣,生活方式,思維方式,性格特征等,例如下幾點。
1.1民俗差異.
在中國,由于幾千年來的傳統文化和思想,人們非常重視親屬關系,重視輩分的長幼,對老人的稱呼不能直呼其名,每一個親屬都有一個稱呼。而在英語中,兄弟、姐妹、表(堂)兄弟、表(堂)姐妹等稱呼簡單的歸為brother,sister,cousin。
1.2打招呼的方式
在我國熟人相見打招呼的方式很多,像最常見的“吃了嗎?”、“到哪去?”實際上我們對就針對句子的回答不感興趣,僅僅是寒暄的一種方式。而對西方人來說,見面就問這樣的話,他們會感到很奇怪,要么他們感到這些句子涉及到個人的隱私而反感,要么他們會給與答復。他們打招呼的方式更常用談論天氣。如:“Nice day,jsn’t it?”、“Yes,marvelous.”不用表露自己的感情,也不談論自己的私事,選擇天氣這個中性的話題的確是個很好的選擇。
1.3謙虛的表達方式
中國人以謙虛為美德,對長輩和上司惟恐不尊,更不愿意過分表現自己,他們在接受贊揚時會推辭甚至自貶,而西方人會接受。如:在中國,有人表揚你,“你的英語說的真好。”得到的回答往往是“不好、不好”或“很一般”。在說英語的國家,對“Your English is perfect!”的回答卻是“Thank You.”,如果你的回答是“Oh,no,my English ispoor.”會讓對方莫名其妙。
1.4接受禮物
中國人在接受禮物時往往推辭一番,而且不能當客人的面打開,以免顯得不禮貌。西方主人收到禮物時會當客人的面打開并稱贊一番。表示對客人的感謝。常會說“Oh,how nice,thank you.”、“Oh,Ilike it,thank you.”等。
2在英語教學中如何消除中西文化差異對英語學習的影響
要消除文化差異對英語教學的影響,就要提高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在學習和使用英語的過程中,學生能清楚意識到文化的差異,英語這種語言工具才能使用得當,更好的發揮傳遞信息的作用。
2.1依托教材,在語言教學中滲透中西方歷史及社會發展史,注重中西方文化的差異
通過對本民族和其他國家歷史的了解和學習,學生更能理解和尊重他國的文化現象,減少對其一些文化現象的誤解和偏見。如:高職高專《英語》第三冊(WesternHolidays}這一課講述了圣誕節的起源和慶賀方式。文章涉及到《圣經故事和與圣誕節有關的風俗習慣,如:基督教徒、圣誕禮物、感恩節等。學生在學這一課時如果對西方文化了解少的話,會覺得文章苦澀難懂。如果對圣經的故事有所了解的話,就會知道Jesus,Chirst,Chirsmas,Thanksgiving day的歷史淵源,會體會西方人在這一天(fullofjoy andgaiety,loveandlaughter,hospitalityandgoodwild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心情。同時學生在學習中把中國的傳統節日—春節與之比較,會發現他們的起源和慶賀方式的異同。在了解和比較的過程中,學生掌握了與之相關的詞匯和語言使用環境,最終達到學習語言的目的。
2.2鼓勵學生大量的課外閱讀
成熟全面的了解文化背景對語言學習有促進作用,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鼓勵學生大量的閱讀。除了在閱讀技巧方面給學生指點外,還要合理選材,挑選優秀作品。無論是小說、散文、劇本還是社會學,語言學方面的書都很好。很多文學作品不僅生動的刻畫出社會各個,各個階層的人民的生活,而且語言生動豐富,通過閱讀學生對文化的了解更全面,深刻,學生不僅能了解風土人情的差異,還能了解另一個民族的宗教信仰甚至價值觀上的差異。而且學生在了解文化知識的同時還學到了語言知識。在以后使用英語中更能準確的選擇語言形式。比如莎士比亞的作品中語言風趣幽默,其中有不少是他自己創造的,直到現在還在傳說,引用。而有些作品中常出現用顏色來形象的表達每一種含義。如:in thered(負債),whitelie(善意的謊言),blue-eyedboy(特別得寵之人),green-eyed(嫉妒)等。這些短語在文章中不難猜出他們的含義。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方式級價值觀念的變化,很多語言不斷派生出來,他們首先出現在報刊,電視廣播里,有的還會成為流行語,如:on the ball(勤奮),walk on air(非常高興),costan arm and leg(t~常昂貴)等,他們的字面含義和真正的含義相差甚遠,但是在語言環境中就不難理解。
2.3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用英語思維的習慣
我們在教學中發現許多學生說出或寫出中國式的英語,這是因為學生總是用母語思維,然后譯成英語,母語的干擾造成了語言的誤差。培養學生用英語思維的習慣首先要讓學生熟練掌握語法結構和句型,加強詞匯學習,否則學生張口或提筆時過多的考慮語法結構和詞匯的準確與否,從而阻礙了連貫思維,甚至會減少學英語的興趣。其次是利用圖片、照片、畫冊來介紹國外的藝術、文化、風俗習慣。充分利用電教手段,組織學生觀看英語教學片和電影等。學生遇到聽不懂的詞,通過畫面的提示會猜出他們的含義。在看過電影和錄像之后,師生之間、學生之間討論和交換意見看法。在情景交融的環境中,學生的思維也會跟著情節走,被動的思維變成主動的思維。另外在課余還可組織學生排練英語小話劇或舉辦英語晚會,讓學生在使用英語的過程中體會中西文化的差異。還可讓學生做翻譯練習,在詞匯的選擇過程中學生會意識到中西文化的差別,長期有意識的訓練會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
2.4在教學過程中。多涉及詞的文化內涵
[關鍵詞] 文化差異 人力資源管理 影響 建議
一、文化差異對人力資源管理的影響
隨著全球經濟與文化的聯系日益深入,為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取得競爭優勢和主動權,越來越多的企業走出國門,在全球范圍內尋求資源的有效配置,與此同時,中西方文化差異給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提出了新的課題。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一個國家文化,包括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社會習俗的影響與制約。文化影響著企業的招聘方式、晉升、績效評估方法等一系列人力資源管理政策。例如,在跨國公司設計薪酬時,要考慮不同國家的不同看法。中國人把加工資同公共效益掛鉤而外方則與物價指數、通貨膨脹等因素相聯系。同樣,在提拔干部時,中國人重視政治素質資歷和人際關系,而外方則量才而行。因此,跨國公司的人力資源需以企業為整體,以管理者對本土文化和當地文化的熟悉程度,對當地文化的適應力、融合力為條件選拔。
中西方文化差異對于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來說是把雙刃劍,由于文化差異導致的管理理念和交往上的差異,使企業制定人力資源管理戰略的難度增大。實踐證明,由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因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的不同而產生的文化摩擦,是跨國公司經營與管理失敗并使其全球戰略的實施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之一。傳統人力資源管理中,成員有共同的價值觀,管理環境單一,在跨國企業中,成員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管理組織難度較大。但中西方文化差異也使人力資源管理職能更加多樣化,并且促使人力資源管理的實現方式發生變化,提高了人力資源管理在企業中的地位。
二、文化差異在人力資源管理應用中的建議
1.整合企業文化,加強溝通,建立共同價值觀念
不同的國家具有不同的文化價值觀念,并視之為正統,他們都各自按照自己的思維和觀念辦事,給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因此,人力資源管理者要找到不同文化的結合點,吸收雙方文化的精髓,發揮其共性和個性的優勢,取長補短,從而采取強有力的措施,有步驟地建立起具有本企業特色的,又能適應環境的新型企業文化,逐步建立起共同的價值觀。并通過組織各種活動等方式,加強員工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使其充分了解對方的文化背景、價值觀念等,增進跨國員工之間以及員工對企業的認同,使員工的個人文化能夠真正融入到企業文化,將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同公司的宗旨和業務結合起來,從而充分發揮中西方文化差異在人力資源管理中的價值。
2.積極進行跨文化溝通與培訓
跨國企業應采取多種手段加強文化溝通,如企業內確定一種利于溝通的通用語言;多使用任務單、備忘錄、檢測表等形式簡潔、快速、準確地傳遞信息;收集員工的合理意見,做到使員工暢所欲言;組織中西研討會,加強交流。同時人力資源管理者要加強跨文化培訓。所謂跨文化培訓,就是指在具有多種文化背景的組織、群體內所進行的旨在消除或降低各種文化差異所引起的各種障礙、文化沖突的培訓活動。跨文化培訓的目的是通過使員工了解各國不同的文化,學會尊重各自的文化,提高員工對不同文化的敏感度以及在國際環境中的工作能力,減少由于跨文化溝通不當帶來的失誤和在日常工作中由于文化差異引起的文化沖突。跨文化培訓被許多跨國公司認為是減少文化沖突、實現有效跨文化管理的主要手段之一。主要內容有對文化的認識、文化的敏感性訓練、語言學習、跨文化溝通及沖突的處理、文化的適應性訓練、地區環境模擬等。
3.管理本土化策略
跨國公司人力資源管理本土化指跨國公司的海外子公司無論是管理者還是普通員工,一般都在東道國招聘、選拔及任用。實質是跨國公司將生產、營銷、管理、人事等經營諸方面全方位融入東道國經濟中的過程,也是在承擔著東道國公民責任,并將企業文化融入和根植于當地文化的過程。使用本地人可以消除由文化背景和語言上的差距引發的種種誤解,并且可以利用他們在當地良好的人際關系,迅速打開市場,提高企業競爭力;有利于跨國企業降低海外派遣人員和跨國經營的高昂費用;縮小子公司當地與母公司所在地之間的差異水平;并能選用最適合該崗位的職員。還有利于東道國經濟安全、增加就業機會、管理變革、加速與國際接軌。因此,應積極推動當地人才的培養和錄用。
三、結語
總之,人力資源管理者對跨國公司人員進行管理時,應在充分了解本企業文化和國外文化的基礎上,深入、系統、全面地研究企業中的中西方文化對人力資源管理的影響,使不同的文化達到最佳的結合,發揮其最大優勢。企業只有建構起自己的跨文化管理戰略,有效實現企業的中西方文化差異的管理,才能增加其在跨國經營中成功的可能性,增強競爭力。
參考文獻:
[1]宋 妍:淺析企業人力資源的跨文化管理.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7年第3期
[2]劉晶晶:論企業人力資源的跨文化管理.工商管理,2007年第5期
[3]何春杰:合資企業經營發展中的跨文化差異.企業天地,2004第11期
關鍵詞:職高英語教學;跨文化;必要性;內容;方法
近年來,隨著外語教學改革的深入發展,英語教師對語言教學的認識也在不斷地深化。特別是語言的交際運用。現行職高英語教材在編寫和選材過程中十分注重語言的準確性,體現了以交際能力作為語言教學目標的教育思想,注重培養學生運用所學語言開展有效交際的能力。
一、職高英語教學中進行跨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在社會交往中,語言的得體性比正確性更加重要,學習英語的最終目的是發展交際能力。因此,英語教學必須將社會文化教育融入語言教學之中。在語言教學中進行文化滲透,這樣不僅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還能培養學生的文化敏感性。
二、職高英語教學中文化導入的內容
注意對一些中西文化的偶然現象及差異進行分析對比,使學生了解跨文化交際中文化差異的根源,從而促進其在語言學習中的正遷移。
1.社會習俗的差異。認識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形成的社會習俗的差異,有助于避免因不了解目的語交際準則而造成跨文化交際的失誤。中國人熱情好客,也喜歡拜訪他人,而在英語國家,沒有預約是不能前去拜訪的。讓學生了解這些節日的宗教或歷史淵源,全面深入地理解其社會文化背景。
2.詞匯和習語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教學中要注意對英語詞匯的文化意義的介紹,特別是引導學生注意中西方語義差別較大的詞語,以防學生單純從詞匯本身做出主觀評價。如在中國,龍“dragon”是我們的精神圖騰,是吉祥和權力的象征,中國人也以作為龍的傳人而倍感自豪。然而在西方人眼里,對“龍”就沒有這份特殊的情感,甚至將“龍”理解為一種張牙舞爪的可怕的怪物。這些不能從字面意義理解的文化意義,需要教學時加以強調。
3.價值觀與思維方式之間的差異。中國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與集體保持一致。中國有敬老尊賢的傳統,老人與子女的關系非常親近。而在西方,老人與子女之間相對比較獨立。中國人崇尚樂于助人,有互相幫助的美德,西方人則比較獨立,傾向于自己解決問題,尤其要求孩子自立和自理。因此,使學生在跨文化交際實踐中得心應手避免錯誤和沖突,掌握一定的涉外交際技能。
三、職高英語教學中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方法和手段
1.交際教學法在跨文化教育中的運用。克魯姆指出:“成功的外語課堂教學應在課內創造更多的情景,讓學生有機會運用自己學到的語言材料。”我們在教學中應當盡可能多地給學生創造語言交際情景,讓學生在學習語言中,自然地把文化知識融入到日常的對外交際當中。
2.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教育的多種手段。文化教育的手段是多種多樣的,教師應該采用靈活多變的方法提高學生對文化的敏感性,培養文化意識,使他們能主動、自覺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環境中。
(1)比較手法的運用。“有比較才會有鑒別”,只有通過對比才能發現母語與目的語之間語言結構與文化的不同,從而獲得一種跨文化交際的敏感性。所以要加強中西文化差異的比較, 將中西文化在稱呼、招呼語、感謝、謙虛、贊揚、表示關心、談話題材和價值觀念等方面的差異自覺自然地滲透到英語教學中。如在教學生姓名的表達法時,可在黑板上做如下圖示,對中、英文的姓名進行對比:
(First name) 名 姓(last name)
Xiaoming Wang
Sue White
通過對比,學生認識了這一文化差異現象,在交際運用中,對姓名的回答不會發生錯位。
(2)專題介紹。對英國國家的盛大而隆重的傳統節日“圣誕節”,教師可對圣誕節的由來,圣誕老人、節日前的準備、圣誕大菜、圣誕禮物等進行生動的描述,并結合當時各酒店、商場在圣誕前夕所做的各種宣傳活動,讓學生充分感受到節日氣氛,體會異域文化風情;或在學校的英語園地,定期選登由學生收集的有關英語國家的節日、服飾、娛樂活動等。這樣既豐富了學生的文化背景知識,又豐富了學習形式。
(3)課外活動。學校課外活動的形式很多,如:聽歌曲、游戲、組織看VCD等,讓學生切身體會外來文化表達思想感情的行為和方式,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總之,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在傳授語言的同時,把與語言相關的文化內容作為必不可少的一個組成部分融入其中,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既學語言,又學文化,從而培養他們的文化交際意識,切實提高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學生的交流能力和文化素養。
參考文獻:
[1]王才仁,胡春洞.英語教學交際論[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9.
[2]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英漢語言文化對比[M].北京:外語教育與語言研究出版社,1989.
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學習語言必須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須了解語言。因此,語言教學應該與文化教學結合進行,這已經成為語言學家和廣大英語教師的共識。英語詞匯,英語語言構成的要素之一,承載著英語國家的特定文化。詞匯教學中,教師應及時、適時介紹西方文化,增加學習者對中西文化差異的敏感性,逐漸培養其跨文化交流意識,以期實現提高學習者實際交流能力的最終目標。
一、詞匯教學中培養跨文化意識的重要意義
專家學者的研究和論述說明,現階段我國普通高校非英語專業的大部分學生的詞匯知識還相當匾乏,英語水平遠沒達到中等程度。對于處于初級階段的外語學習者而言,詞匯知識學習的主要途徑依然是直接學得,來自老師的課堂詞匯教學。由此,公共外語教學中不可忽視詞匯教學。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而詞匯又是語言的基本構成要素。中西方文化差異在詞匯層面上體現的非常突出,涉及的面也最為廣泛。了解詞匯層面上的中西方文化差異既有助于加深對語言的理解,同時也有助于把所學詞匯得體地運用于實際語言交流中。當前,我國普通高校的公共英語教學中應適時補充英語文化知識,將詞匯教學與文化教學融為一體,從根基上向學生輸送英文素養,使其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為日后準確得體自如地運用詞匯知識表達思想打下堅實的基礎。
英國語言學家利奇(Geoffrey Leech ,1981)在其Semantics一書中提出詞義包含七個層面:概念意義、內涵意義、風格意義、感情意義、反映意義、搭配意義和主題意義。概念意義屬于基本詞義,其他各項是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因而傳載著不同側面的文化信息。因此,詞匯教學中只注重詞的音、型、義這些表面屬性是難以促成實際交流能力的。從學習者的角度看,任何一個外語學習者,不僅要掌握詞的字面意義而且還要了解詞的文化內涵。否則,交流中就會犯錯誤,會引起誤解和不快,不僅達不到溝通的目的,相反還會造成負面影響。從教育者的角度看,在整個英語教學過程中,從詞匯這一環節起教師就要注意適時介紹西方文化知識,將其融人詞匯教學,引導他們樹立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從起點處就向學習者輸送英文素養,提高其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最終達成有效流暢的交流。比如,在學習politician時,就應該及時指出其在英語文化里第一含義是“政客,政治販子”而不是我國文化里的“政治家”。中文的“政治家”對應的英文是“stateman"。在西方文化里,政治家指的是善于管理國家的明智之士和有威望的政府高級官員。而politician指的是為謀取個人私利搞政治、耍手腕的人,譯為“政客”或“政治販子”更符合英語國家的文化內涵。
詞匯教學中適時介紹文化知識對學習者詞匯能力發展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進行詞匯教學時切不可只注重詞語知識,忽視其文化傳承,也不可將詞匯知識與文化含義分割介紹,要做到適時融合,否則將會造成事倍功半甚至負面遷移的后果。
中國有句古話“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英語詞匯教學中西方文化介紹只是給他們提供了零散的英語文化信息,只是一種知識傳授.相當于“授人以魚”。這固然必要,但更重要的是一種意識的培養,能力的培養。老師這種融文化知識于詞匯教學中的思路和方法恰似“授人以漁”。多年以后,學生可能忘記了老師所講授的具體文化知識點,但是,這種教學方法下所培養起來的跨文化意識以及隨之而發展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將伴隨他們終生。這正是我國英語教學目的之所在。
二、詞匯教學中培養跨文化意識的具體方法
1.直接介紹(explicit instruction )。因為缺乏真實具體的語言環境,我國學生英語語言知識和英語文化知識的主要來源是教師調控的課堂。在這種情況下,教師適合直接介紹詞匯所承載的文化信息。這是詞匯教學與文化教學二者結合最常用最便捷的方法之一。例如,詞語Achilles heel的意義是“致命弱點”,它來自希臘神話故事。荷馬詩史《伊利亞特》中有一位希臘英雄阿基利斯(Achilles),他出生后由母親抓著腳后跟(heel)浸入冥河水中。浸過水的全身刀槍不人,唯獨沒浸過水的后跟部位抵抗不住刀槍,成為致命之處。后來,在戰斗中Achilles被擊中后跟而死。這個希臘故事升華出英語Achilles heel的典故。三言兩語既增加了詞匯教學的趣味性又介紹了西方文化知識,還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地跨文化意識地形成。
2.對照比較(comparison and contrast) 對照比較是跨文化教學的另一種常用方法,正所謂“有比較才能有鑒別”。由于中西方文化間的差異,在中英兩種語言里常常很難找到意義完全對等的詞語。要徹底理解語言就必須了解詞語所包含的文化。比如,我們漢語里的“竹夫人竺和英語中的Dutch wife該如何對譯?教學中如果忽視了文化淵源,把“竹夫人”直接譯成bamboo wife,把Dutch wife譯成“荷蘭夫人”,恐怕沒有學生明白在講什么。我們知道“竹夫人”是用竹青蔑或用整段竹子做成的一種納涼用具,圓柱型,中空,周圍有洞,起通風作用。Dutch wife是a long round or an open frame of rattan or cane used in beds in tropical countries as a rest for the limbs and an aid in keeping cool.因此,竹夫人和Dutch wife應該是對方語言里最接近的對應詞,也就不難翻譯不難理解了。通過對照比較,學生會更深刻地理解西方文化,更清楚了解東西方文化的差異。
高師英語專業的學生身兼兩種角色,不僅僅是在校的大學生,同時也是未來之師。他們語音基礎的好壞并不只是關系到他們個人的學業問題,更將會影響著未來的學習者。因此,筆者認為,高師英語專業新生的英語語音教學是引領他們踏上專業之路的第一步,應該受到高度的重視。同時筆者認為,高師英語語音教學不能只是分割成獨立的音素來對待,而更應當側重于加強語感的整體教學。為此,筆者展開了一系列在語音教學中滲透語感培養的探究。
的本性是傾向于聽,在語音教學中,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授者和獲取知識的促進者,要有意識地教給學生方法,制定相應策略來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聽辨能力,為學生語感的形成做好鋪墊。
3注意語境化(contextualization),培養語感
從字面意義看,語境是語言使用的情景場合,即語言的產生、演變或發展,或者進行信息傳遞、接收或加工,總是受到一定因素的影響和制約,這種制約因素就是語境。1923年人類學家馬里諾夫斯基(B·Malinowski)第一個提出語境這一概念,他將語境分為情景語境和文化語境。情景語境指使用語言的一般環境,文化語境則指作為語言基本淵源的文化現實和人們的生活習慣。馬里諾夫斯基認為,要理解情景意義,不僅要考慮話語環境,還要考慮社會的文化特征。在英語語音教學中,語境因素與語感能力的培養存在內在關聯。
語音訓練所使用的材料主題可以比較廣泛,有些話題學生可能不是太熟悉,對于這一點,教師要有一個比較準確地了解,挑選一些融入生活的材料,讓學生熟悉相關的背景知識,為他們下一步的模仿和朗讀訓練創造良好的百科知識庫,以減少材料生成者和接收者之間的語境知識差異,營造微語言文化環境,使學生能把自己的認知語境和練習材料的明示信息結合起來,對作者的交際意圖進行推理和思辨,形成一個思維網絡,從而實現成功的交際。
由此可見,將語境因素引入語音教學,不只是單純地在教學中增添一點什么東西,重要的是更新教學格局,以之改變學生的思維定勢,即發現、創設和利用語境,幫助學生達到整體上認知,形成一個整體的認知環境。
4幫助學生了解中西文化差異
語言是交際的工具,不了解交際對象的文化背景,勢必會產生歧義,也就不可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語感。人們常說的中式英語是指仿照中文的表達習慣和方法產生的不符合英語表達習慣的句式或表達法,其中就包括由于沒有考慮到中西文化的差異而出現的貌似正確實則錯誤的表達。不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我們就不能做到確切理解和正確表達思想。
在語音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不斷增強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注意對比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間的文化差異。要讓學生認識到不同的語言不但在語音、詞匯、語法等方面存在著差異,而且在交際規則上也有很大的差異。總之,語感在英語語音教學中具有至關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教師要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在英語語音教學中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文化滲透,以不斷提高學生的英語語感境界。
音表達的準確性,更關注學生的語音水平而非遣詞造句的水平。
一、轉換語言方式,進行文化融入
英語學習應當多用英語思維,然而中國學生在學習英語的時候,已習慣于用漢語思維,用漢語理解和表達,這跟“幼兒學語”已有很大的不同。幼兒學說話時,他們很自然地把所學的話跟周圍的事物聯系起來,直接理解。而初中學生學英語時,卻很自然地首先想到了本族語。
初學英語的學生,總喜歡把母語和外語互譯,這種學習方法往往成為以后運用英語的潛在障礙。但如果進行合理的文化背景嵌入教學就能既啟發學生擺脫母語干擾,又充分利用母語的知識遷移學習英語。除了課堂上的教學,在課后作業中,同樣要加強這方面的作業訓練。教師可以先舉出一個同樣用英語表達的例子:“山上矗立著一棵大樹。”“矗立”和“站”表達的目的是相同的,然后引導學生在課后的任務中試著尋找類似的現象。
我國與英美等國對“家”的概念基本上是一致的。我國有“金窩銀窩,不如自家的草窩”的說法,英美有“East, west, home is best”的諺語。課堂上時間有限,學生對于這些文化因素的體會只是淺層次的,而在課后則有大量的時間,可以讓學生相互練習。英漢語之間的這種差異、變通的現象在課堂上是司空見慣的。把握住這些內容,能使課堂教學變得生動活潑,變枯燥的語法課為活的語言運用課,激發起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設計課后任務為學生創造語言環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探究并導入目標語文化因素,讓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習和掌握語言基礎知識和文化背景知識,從而提高初步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并能加深記憶。
二、在文化對話中進行語言轉換
這是一種文化嵌入的反例法。可以讓學生碰壁,以此加深學生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對比。中西文化差異的對比融合不僅有利于學生增強對交際化的敏感性,而且對更好地了解中華民族文化是有益的。目前,中學還沒有開設文化背景知識方面的專門課程,所以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很多與文化有關的內容,在向學生導入一些文化背景知識的同時,通過設計對比中西方文化差異和英美文化差異的課堂或課后任務讓學生體驗和應用。
教師可以采取比較的方式把教材涉及到的內容分為兩大類:一是衣、食、住、行方面的,包括購物、食品、交通、學校、問候、稱呼、介紹、致謝、采訪、問路、家庭等;二是社會交際方面的,包括約會、告別等。例如:講到“floor”一詞,告訴學生,它除了當“地板”講,還可以當“樓層”講,如The building has 7 floors.可是,英美兩國的表達方式又不一樣,英國把二樓叫做一樓”first floor“,一樓叫做”ground floor“。在英美等國,人們還不喜歡13這個數字,認為它不吉利。因此,在一些高層建筑和賓館里不設13層樓,也沒有13號房間。課后可以設計一個探究中西文化對數字含義不同理解的課后任務,讓學生了解數字在語言應用時的多種社會背景功能。又如:breakfast的詞匯意義是“早餐”,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對它會有不同的理解,產生不同的聯想。對西方人來說,其內涵是牛奶、咖啡、面包,而對許多中國人來說卻意味著稀飯、饅頭、油條之類。此外,breakfast是由“break”和“fast”構成的。在英語中“break”是“打破”的意思,“fast”是“禁食”的意思。所以西方人把“打破禁食”的第一餐稱之為“早餐”是有其文化背景的。
英語中有許多成語、諺語包含著文化背景知識,教師可以通過課后任務的形式有選擇地教給學生。借以上主題可以設計很多課后任務,增加詞匯量,使學生正確理解、應用。
三、文化因素的集體接受
由于各國文化歷史發展的淵源不同,孕育文化的土壤不同,語言的意義在社會文化的交流過程中,熏染上了民族文化的個性色彩,以英漢兩種語言的動物文化叢為例:英漢兩種語言中都有龍的概念,但dragon在英語文化中只是一種會吐火傷人的怪物,是兇險邪惡的象征。但在漢語文化中,“龍”是古代傳說中的神異動物,是帝王的象征,后來引申為高貴、珍異的象征。這便給語言詞匯意義增添了一層文化內涵,如“龍顏”“龍袍”“人中之龍”“望子成龍”等。因此某個文化叢中文化內容的產生和發展與不同民族的歷史背景、社會生活、風俗習慣、、文化傳統、生態環境等諸多因素緊密相連,體現出不同文化的差異和共識。這些來自社會實踐和生產生活而又不斷豐富發展的文化信息和文化內涵啟示人們把它們應用到更廣泛的意義上,在各種相似的情境中傳情表意,形成一個文化叢的獨特文化魅力和無法替代的表現力。
在設計課后作業時,可以針對一個文化叢介紹英美文化某個側面的材料,然后根據所涉及的文化特質進行討論和對比。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一系列旨在使他們討論并歸納自己對目的語文化感受的活動。這些感受可以是親身體驗到的,也可以通過其他方式間接獲得。
參考文獻:
[1]俞理明.語言遷移與二語習得回顧、反思和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關鍵詞: 跨文化交際 中西禮貌原則 語用差異
中西方在社會文化傳統、價值觀念和行為規范方面都存在著差異,這使得中西方的政治、經濟、文化等交往產生跨文化交際現象。跨文化交際中涉及最廣泛的是語言的交際。語言是交際中文化的載體,它不僅包含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也反映出人的思維方式。語言中的語用能力包括兩條規則:一要清楚,二要禮貌。禮貌是各社會、各群體共有的普遍現象,但不同語言和文化的國度有其表達禮貌的方式。如何在不同語言及文化背景下禮貌地使用語言進行交際,也是跨文化交際中值得探討的重要問題之一。
一、英語言文化的禮貌原則
20世紀60年代,美國語言學家Grice提出了言語交際中的合作原則,即量的準則(Quantity maxim)、質的準則(Quality maxim)、關系準則(Relation maxim)和方式準則(Manner maxim)。他發現,人們在交際過程中有時并不遵守交際原則,甚至故意違反這些原則。針對這一現象,英國語言學家利奇Leech在總結P.Brown和S.Levinson的研究成果時,認為人們違反言語交際合作原則的最根本理由是他們要遵循另一原則――禮貌原則(Politeness Principle),并從語用學(Pragmatics)和人際修辭學(Interpersonal Rhetoric)角度對交際活動中的禮貌原則進行了歸納和分類,為人們禮貌用語的正確使用提供了一個可借鑒與遵循的標準。它包括六大方面:
1)得體準則(Tact Maxim):盡量少讓別人吃虧;盡量多讓別人得益。
2)慷慨準則(Generosity Maxim):盡量少讓自己得益;盡量多讓自己吃虧。
3)贊譽準則(Approbation Maxim):盡量少貶低別人;盡量多贊譽別人。
4)謙遜準則(Modesty Maxim):盡量少贊譽自己;盡量多貶低自己。
5)一致準則(Agreement Maxim):盡量減少雙方的分歧;盡量增加雙方的一致。
6)同情準則(Sympathy Maxim):盡量減少雙方的反感;盡量增加雙方的同情。
可以看出,以上各項的兩條次準則含義相當,只是說話的著重點不同。此外,“得體”與“慷慨”準則、“贊譽”與“謙遜”準則,則分別是同一問題的兩個方面。“得體”是指應如何對待別人,適用于“請求”等使役性言語行為;“慷慨”則是指應如何對待自己,適用于“答應幫助”等承諾性言語行為。類似地,“贊譽”是指如何對待別人,“謙遜”則是指如何對待自己。第五項“一致”準則指出不宜直接表達與對方相異的看法;最后一項“同情”準則強調要注意表達與對方共同的心情,喜別人之喜、憂別人之憂。
二、漢語言文化的禮貌原則
近年來,我國有關禮貌原則的研究也取得了長足的進展。胡文仲教授和何自然教授都先后對跨文化交際中的禮貌原則進行了重要闡述。北京大學的顧曰國先生根據中國的歷史文化背景和中國人日常交際的特點,提出了漢語言文化交流中四個方面的禮貌特征,即尊重(respectfulness)、謙遜(modesty)、態度熱情(attitudinal warmth)和文雅(refinement)。同時,借鑒Leech的禮貌六原則,總結了適合中國國情的禮貌原則,共包括五個方面。
1)貶己尊人準則:指謂自己或與自己相關的事物時要“貶”和“謙”,指謂聽者或與聽者相關的事物時要“抬”和“尊”。
2)稱呼準則:指人們出自禮貌,在相互稱呼時應按上下、貴賤、長幼有別的傳統來體現人際交往中的社會關系。
3)文雅準則:出言高雅、文質彬彬往往被視為是懂禮貌、有教養。其基本內容是“選用雅言,禁用穢語,多用委婉,少用直言”。
4)求同準則:這與“臉”或“面子”有關。所謂“求同”,就是注意對方的身份和社會地位,尊重對方的“面子”,力求使談話和諧。
5)德、言、行準則:指在行為動機上盡量減少他人付出的代價,盡量增大他人的益處;在言辭上盡量夸大別人給自己的好處,盡量少說自己付出的代價。
三、兩種禮貌原則中語用差異的比較
(一)英語的贊譽原則和漢語的貶己尊人原則的沖突
貶己尊人是最富中國特色的禮貌現象。在談到自己或者和自己有關的事的時候要“貶”要“謙”,而談到聽者或者和聽者有關的事的時候就要“抬”要“尊”。而英美的禮貌原則中雖然也有贊譽原則和謙遜原則,但是從某種程度上來講這種對別人的贊譽和謙遜比中國人的尊人貶己要寫實很多。典型的現象有:譬如中國人送禮時會說“禮物輕薄,不成敬意,請笑納”,而西方人可能會直接說“I hope you like it.”或“I think it may be useful to you.”又比如英美人士在受到贊揚的時候總會大方地以“thank you”來回應,以表示一種禮貌。而漢民族在聽到別人的贊揚的時候,他的禮貌表示卻往往是自貶一番,以表示自己的謙遜,如“哪里,哪里,您實在是過獎了”,或者“我做得還很不夠”等。因此當英語使用者很真誠的稱贊換來“No,No,you’re just kidding.”或者“You just exaggerate it.”之類的回應的時候,往往會一頭霧水。在類似的中西方會采取不同的禮貌方略的場合下進行跨文化交際時,一定要注意與對方在文化習慣和表達習慣上趨于一致,以期達到理想的交際目的,實現真正的交際意圖。
(二)稱呼語與禮貌
稱呼語是用來指稱自己和別人的詞語。言語交際中,稱呼語是用得最廣泛、最頻繁的詞語。稱呼語對人際關系有著敏銳的反應,它不僅有提醒對方開始交際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使交際者擺正自己與交際對象的關系,便于展開交談。
漢語中的稱呼語很能體現中華民族的禮貌習慣,可以說稱呼涉及禮貌,是漢語言文化的一個典型特征。漢文化中的“稱呼”準則是一條重要的禮貌準則,而在英語文化中它不足以成為禮貌準則之一。中國人“貶己尊人”的禮貌準則在稱呼行為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受差序格局的社會結構、傳統倫理、血緣、宗教等社會因素的影響,中國社會的稱呼系統遠比西方復雜,中國人較習慣于非對等式(nonreciprocal/asymmetrical)的稱呼類型,稱呼要講究“長幼尊卑貴賤”之分,體現出一種權勢取向,是垂直式社會關系的標志。在家庭成員中,有叔、伯、姨、姑、兄、弟、姐、妹等表示輩分的稱呼語。即使沒有血緣關系,為了表達一種尊敬,也會在稱呼年長的人的時候冠以X爺爺、X奶奶、X叔叔、X阿姨、X姐姐、X哥哥等稱謂。在社會系統中,更是根據個人的地位、職務等有著不同的稱呼,如X老師、X經理、X師傅、X醫生等,很少出現直呼其名的現象。而西方社會由于受平行社會關系和個人本位取向的影響,人們偏愛和崇尚對等式(reciprocal/symmetrical)的稱呼類型,體現出平等的文化取向,是一種平等式社會關系的標志。在現今的美國社會,無論地位和職位高低,人們越來越愿意相互直呼其名。同輩的兄弟姐妹和年齡相仿的父母輩親屬,一般都是直呼其名。非家庭成員的稱呼更為簡單,通常對人稱呼時只要在姓氏前加上Mr.,Mrs.,Ms.,Miss就可以了。這在英語民族看來是人際關系趨于平等的表現,是體現朋友式親密關系的一種方式;而對于其他文化的人們來說,尤其是對于講究禮儀和規矩的中國人來講簡直是不可思議。
(三)中西隱私語和禁忌語的差異
隱私語和禁忌語涉及禮貌原則中的文雅原則。英語和漢語在雅語和穢語上都有對應的表達式,對死亡、性、排泄等都有委婉的表達方式。但是,英美等西方國家和漢民族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在隱私語的使用上還存在一定的差異。禁忌語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現象,它的產生、存在和延續有著明顯的歷史和社會文化根源,例如中西方在、種族歧視、性別歧視、詛咒和褻瀆,甚至飲食方面,都有很多禁忌語的存在,他們之間的差異也是顯而易見的,這里不再一一詳述。在跨文化交際中,了解和掌握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禁忌語有助于交流,避免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
四、英漢禮貌原則對于跨文化交際的影響
在跨文化交際中遭遇禮貌原則的差異時,首先我們必須樹立一個觀點:不同文化的禮貌原則沒有高低優劣之分,一切皆緣于文化傳統及價值觀念的不同,關鍵要使用得體。中國人傳統的見面問候語“吃了嗎?”與英美人的“How are you?”或“Hello”在各自的文化背景下都很得體。其次,我們必須了解相關文化背景知識,努力學習和理解交際雙方的禮貌語用準則。了解對方,便于自己適應對方的準則;了解自己,便于傳授己方文化。禮貌語用原則受制于文化傳統,差異性顯著。要想獲得跨文化交際的成功,必然要熟悉交際雙方的禮貌準則,然后根據實際交際場合得體地進行言和行。最后,在實施交際過程中,要入鄉隨俗,尊重對方的語用習慣,最好采用對方的禮貌語用原則。這樣做能表現出對對方文化應有的尊重和坦誠合作的良好意愿,并且不用多費精力解釋自己的禮貌語用習慣。要求自己向對方靠攏、為對方著想本身就是一種良好禮貌的表現。
參考文獻:
[1]Leech G.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1983.
[2]顧曰國.禮貌、語用與文化[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2,(4):9-11.
[3]胡紅輝.禮貌原則的相對性及引起的語用失誤[J]廣東經濟管理學院學報,2004.
[4]杜學增.中英文化習俗比較.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5]何自然.語用學與英語學習[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