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韓非子的寓言故事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2、原文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 ——出自《韓非子?五蠹》
3、譯文。
4、宋國有個農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樹樁。一天,一只跑得飛快的野兔撞在了樹樁上,扭斷了脖子死了。于是,農民便放下他的農具日日夜夜守在樹樁子旁邊,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然而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的,而他自己也被后人所恥笑。
(來源:文章屋網 )
2、原文。
鄭人有欲買履者(一些書上寫“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試之以足?”
鄭人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3、譯文。
從前有一個鄭國人,想去買一雙新鞋子,于是事先量了自己的腳的尺碼,然后把量好的尺碼放在自己的座位上。(鄭國人)到了集市,卻忘了帶上尺碼。(鄭國人)挑好了鞋子,才發現:“我忘了帶尺碼。”就返回家中拿尺碼。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時候,集市已經散了,最終沒有買到鞋子。
有人問:“你為什么不用自己的腳去試試鞋子?”
一、入情境,懂故事
1.借助朗讀入境
對文本的理解不僅僅要用眼睛理解文字符號的大意,也要讓學生在聲音中揣摩言語意蘊。教材中的寓言故事言語生動,學生學起來也是興趣十足。通過形象化的語言朗讀,學生才能真正進入故事的文本情境,理解故事。
如在教學《鷸蚌相爭》時,教師先是引領學生透過語言文字的軀殼,在朗讀中走進寓言人物的內心,體會“鷸蚌相爭”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威脅與得意;緊接著,教師引領學生劃分角色,感受鷸蚌 “越威脅,越得意”的情感過程;最后,教師讓學生在角色的直接對讀中,感受兩者各不相讓的僵持。
正是在教師逐層朗讀之下,學生真正走進了故事的情境之中,促進了對故事的深入理解。
2.依托品析入境
寓言雖然篇幅不長,但故事起承轉合的脈絡非常明晰。教師可以從故事發展處開掘關鍵性詞語,引領學生深入體悟,促進對故事的深入解讀。
如在教學《自相矛盾》時,楚國人被問得“張口結舌”,教師抓住這一詞語引領學生思考:“張口結舌”是什么意思?他肯定想怎么解釋?為什么又會無言以對?……在教師問題的推動下,學生深入思考,深度品味了核心詞語的豐富意蘊。
這一案例中,教師并沒有讓詞語的感知體悟停留在表面的符號式理解上,而是結合故事的前后聯系,對人物的內心世界進行了揣摩,為之后寓意的揭示提供了認知支點。
二、巧整合,練語用
1.拓展補充
寓言的語言清新易懂,但卻能將深奧的道理融入其中,足見其深厚的語言功底。因此,學習寓言不能有悖閱讀教學的核心――語言文字的運用。教師可以引領學生結合故事的基本情境,進行必要的拓展與創編,從而歷練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升學生的語用水平。
如《畫龍點睛》中,作者以簡練生動的筆觸描寫了墻壁上的龍在“點睛”前后不同的狀態。教學中,教師則以文本語言為基礎,通過“張牙舞爪、形象逼真”以及“電閃雷鳴、騰空而去”等感受龍的外形和狀態。隨后,教師引領學生結合自己在影視中看到的龍的形象,對文本內容進行補充,列分兩條線進行隨文練筆:一條補充描寫靜止時龍的外形,另一條補充刻畫龍在騰飛時的樣子。
這樣的拓展基于文本語言,又不限于文本語言。學生在感知品味語言所形成的表達意蘊后,教師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在語言與經驗的碰撞下,提升隨文練筆的實際效益。
2.文白對照
寓言是經過時間洗禮的文化產物,寓言故事大多可以找到文字記載的源頭。教師可以為學生拓展補充對應的文言原文,讓學生在教材文本和寓言原文的交互對照中,感受兩種不同言語風格的特點,促進學生言語生命的有效發展。
如在教學《濫竽充數》后,教師出示《韓非子?內儲說上七術》中的原文:“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說之,廩食以數百人。宣王死,趿,好一一聽之,處士逃。”如此文白比照閱讀,為學生從另一個視角感悟故事、明晰道理提供了資源,也讓教材文本成為了學生以另一種方式學習寓言的支點。
這種切實有效的語言運用,為學生提供了接觸文言詞匯的機遇,為之后文言文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三、開思路,揭寓意
1.在情節發展中揭示
不少人會認為寓意的揭示應該從故事的結尾處提煉。事實上,寓意蘊藏于故事發展的每一個階段,甚至是細節中。這就要求教師要引領學生感知故事情節發展的軌跡,緊扣文本的核心詞語,在深入體悟的基礎上,讓學生思維從感性向理性邁進,從而讓寓意的揭示水到渠成。
如《鷸蚌相爭》中故事的階段,作者運用了“相持”一詞。教師就地引發學生思考:此時,它們共同想到的都是什么?而不會想到的又是什么呢?學生則意識到:它們都想置對方于死地,卻忽略了自己已經身處險境。于是,教師順勢點撥,揭示寓意:如此無休止的纏斗,根本就沒有勝利者,只能為他人謀取利益。
寓意如此深刻,卻在情節發展處對一個核心詞語的體悟中迎刃而解,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效果頗好。
2.在推向生活中內化
很多教師的寓意揭示,未能依照故事順應而出,顯得較為生硬,學生的所謂“懂得”也是機械的記憶。因此,教師可以將寓意推向生活,對照生活案例與故事的相似點,對寓意進行內化,將寓意融化在學生的生命意識中。
如《濫竽充數》教學完,有的學生說:背書時,少數學生不會背卻裝模作樣跟著背,這就是“濫竽充數”;有的學生說買回一箱蘋果,里面有幾個爛了,這也是“濫竽充數”……
需提請注意的是,構成關系型話題的各要素間的關系大多呈現出一種開放性,其思維方向、價值取向都不是唯一的。如2003年高考作文話題,就可從不同角度作不同理解:①從正面看,感情的親疏有助于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由此可談及融洽的人際關系、良好的人文環境及情人眼里出西施,真摯的感情引導健康的審美意識(愛憎分明)。②從反面看,感情的親疏有害于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由此可談及任人唯親、偏信則暗、徇情枉法、有失公允及恨烏及屋等。③全面地看,感情有親有疏,但對客觀事物的認知不能受情感親疏而左右。
就關系型話題作文的命制而言,其形式主要有兩種:①直接亮出話題,如2001年北京摹擬考題,直接要求以“冷與熱”為話題作文。②由具體材料抽象出話題,如2003年高考作文話題,先是轉述韓非子“智子疑鄰”的寓言故事,再提出兩個問題,而后抽象出話題。
二、要辨明關系型作文話題要素間的關系。
關系型話題作文,重在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故構思作文之前,最重要的是要用辯證思維的方法,辨清構成話題的詞和詞、短語和短語之間的特定關系。
成語“守株待兔”的寓意是指全新的情況產生新的問題,只能用新的方法解決,只有愚蠢的人才看不到事實的變化。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成語守株待兔的相關內容,供大家參考。
一、守株待兔成語解析株:露出地面的樹根。比喻原來的經驗;守:狹隘經驗,不知變通,死守教條。《韓非子·五蠹》(chu)記載:戰國時宋國有一個農民,看見一只兔子撞在樹根上死了,便放下鋤頭在樹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
二、守株待兔成語近義詞刻舟求劍、緣木求魚、墨守成規、好逸惡勞、坐享其成、固守成規
三、守株待兔成語造句1、沉湎于希望的人和守株待兔的樵夫沒有什么兩樣。
2、所有成功的人都是把握先機,所有失敗的人都是守株待兔。
3、守株待兔的作法只會讓機會白白溜走。
4、一份勤勞,一份收獲,堅決不做守株待兔之人,付出的多得到的將會更多。
5、學習中不可有守株待兔心理,沒有什么是可以不勞而獲的。
6、干警們隱蔽在犯罪嫌疑人寓所周圍,守株待兔,只等他出現。
7、我不準備追求幸福,一貫守株待兔。
8、現在我們就來個守株待兔,讓歹徒自投羅網。
9、經驗固然重要,但卻不能守株待兔,不知變通。
10、做有些事不能只知道守株待兔,要主動抓住時機!
11、我們要積極創造機會,而不是只會守株待兔而已。
12、教官躲在后門守株待兔,犯規的同學根本不知道。
13、"守株待兔"這個成語,譏笑那些不想經過努力,存在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收獲的人。
14、守株待兔只會讓機會擦身而過,只有不斷主動爭取,成功才屬于自己。
15、有針對性的投遞每一份CV,用有效出擊代替守株待兔。
16、平時學習不肯用功,考試想取得好成績,這不是守株待兔嗎?
17、這種守株待兔的好事怎么可能那么容易上門。
18、積極的選擇就是不要守株待兔等著機會掉到你懷里,而是自己給自己創造機會。
19、與其我們這樣守株待兔,不如付出努力做這件事。
20、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守株待兔終究不可靠。
21、你要守株待兔你去守,我可要出去尋找機會了。
22、守株待兔的行為是坐等其成的行為,是愚蠢的行為。
23、想靠樂透彩發財,就像守株待兔,終究不是正常的生活態度。
24、警方守株待兔,埋伏了幾天,歹徒始終沒有出現。
25、現在社會何等競爭,你若只管守株待兔,遲早會被淘汰的。
26、等待不是守株待兔,也不是坐吃山空。
27、分耕耘一分收穫,守株待兔終究不可靠。
28、我們在這里守株待兔是沒有用的,那個小偷不會自投羅網的。
29、守株待兔是一個寓言故事。
30、我們要主動出擊,不能守株待兔,否則會讓敵人跑掉。
31、這時代做生意,單靠開店守株待兔,等顧客自行上門已不夠了。
32、不要在守株待兔了,這是徒勞的。
33、你每天在這兒等她出現,這種守株待兔的做法未免太笨了。
34、干警們隱蔽在罪犯寓所周圍,守株待兔,只等罪犯出現。
35、守株待兔可一不可再,人不會永遠那么幸運的。
36、要應付這瞬息萬變的世界,抱持守株待兔的心態是不行的。
37、思想不能太保守,要勇于探索,守株待兔是不會有收獲的。
38、要是人人都守株待兔,那么這個社會就不會有創造發明了。
39、這便是龜兔賽跑守株待兔和拔苗助長。
40、寧在奔跑中留下成長的傷痕,也不靜坐成守株待兔的風景。
41、警方守株待兔,歹徒自行落網。
42、你不讓我守株待兔嗎,故發一堆小白兔。
趙人患鼠,乞貓于中山。中山之人予之貓,善撲鼠及雞。月余,鼠盡而其雞亦盡。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諸②?”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無雞。夫有鼠,則竊吾食,毀吾衣,穿吾垣墉③,毀傷吾器用,吾將饑寒焉,不病于無雞乎?無雞者,弗食雞則已耳④,去饑寒猶遠,若之何而去夫貓也?”
[導讀]
本文通過敘述趙人養貓驅鼠的故事,告誡我們:看問題要分清主次,權衡利弊,做到“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害相權取其輕”。尤其是在做出對自己的未來有重要影響的決定時,應該理性思考,反復比較,從而作出明智的選擇。
[注釋]
①選自劉基《郁離子》。《郁離子》是一部寓言兼議論的筆記體散文集,是劉伯溫傳世著作中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一部書;是他協助大明王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統一天下,建立巨大功勛的思想理論寶庫,是治國安邦大智慧的錦囊秘籍;也是待人處世、解決人際關系、交朋結友、革陳圖新的鏡鑒箴言。 ②諸:“之乎”的合音,即“它(指貓)呢”。③垣墉:墻壁。④已耳:罷了。
[譯文]
有一個趙國人家里發生了鼠患,到中山去找貓。中山人給了他貓。這貓既善于捉老鼠,也善于捉雞。過了一個多月,老鼠少了,雞也沒有了。他的兒子很擔心,對他父親說:“為什么不把貓趕走呢?”他父親說:“這就是你不知道的了。我怕的是老鼠,不是沒有雞。有了老鼠,就會吃我的糧食,毀我的衣服,穿我的墻壁,啃我的用具,我就會饑寒交迫,害處不是比沒有雞更大嗎?沒有雞,只不過不吃雞罷了,離開饑寒交迫還很遠,為什么要把那貓趕走呢?”
[讀后思考 ]
一、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字。
乞貓于中山
中山之人予之貓
盍去諸
去饑寒猶遠
二、與“是非若所知也”的“是”意義不相同的一項是( )
A.是吾劍之所從墜 B.是進亦憂,退亦憂
C.問今是何世 D.若是則百吏莫不畏法而遵繩矣
三、翻譯下列句子。
是非若所知也。
不病于無雞乎?
四、用文中的語句回答:
老鼠的禍患是___________;“其子”的擔憂是___________;“其父”不同意趕走貓的理由是___________。
五、這篇寓言告訴了我們怎樣的一個道理?你認為“趙人”的取舍選擇正確嗎?請你以其鄰居的身份表明你的觀點,并給他提一條合理化的建議。
[參考答案]
一、求,討;送給;何不;還。
二、C(表示判斷,與現代漢語中的“是”用法相同;其他項是指示代詞,意為“這,這里,這個,這樣。”)
三、這就是你不知道的了。
害處不是比沒有雞更大嗎?
四、竊吾食,毀吾衣,穿吾垣墉,毀傷吾器用,吾將饑寒焉;鼠盡而其雞亦盡;無雞者,弗食雞則已耳,去饑寒猶遠。
五、看問題要分清主次,權衡利弊。第二問:開放性題,對趙人取舍選擇的評價,能自圓其說即可。建議示例:如,今后,可在養貓的同時,圈養保護好雞,以求鼠滅雞存,兩全其美;再如,可以將貓趕走,借助鼠藥或老鼠夾子來滅鼠,然后照常養雞(言之成理即可)。
楚人隱形①
楚人居貧,讀《淮南方》②,得“螳螂伺蟬自鄣葉,可以隱形③”,遂于樹下仰取葉――螳螂執葉伺蟬,以摘之。葉落樹下,樹下先有落葉,不能復分別。掃取數斗歸一一以葉自鄣問其妻曰汝見我不妻始時恒答言見經日④乃厭倦不堪紿云不見。嘿然大喜,赍⑤葉入市,對面取人物。吏遂縛詣縣。縣官受辭⑥,自說本末,官大笑,放而不治。
[導讀]
“楚人隱形”的故事被后人提煉為一個成語“一葉障目,不見泰山”。指一片樹葉擋住了眼睛,連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見。比喻為局部的、暫時的現象所迷惑,看不到事情的全局、主流及本質。
[注釋]
①選自邯鄲淳《笑林》。三國時代魏人邯鄲淳編輯的《笑林》,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笑話集。②《淮南方》一種講醫藥的書。③隱形:隱藏形體,別人看不見。④經日:經過一整天(表示時間很長)。⑤赍:攜帶。⑥受辭:接受了訴訟的狀辭。
[譯文]
有個楚國人,過著貧窮的日子,一次讀《淮南方》這本書,看到書中寫有“螳螂窺探蟬時用樹葉遮蔽自己的身體,可以用這種方法隱蔽自己的形體”,于是就在樹下仰起身子摘取樹葉――就是螳螂窺伺蟬時使著隱身的那片樹葉,來摘取它。這片樹葉落到樹底下,樹下原先已經有許多落葉,不能再分辨哪片是螳螂隱身的那片樹葉。楚人便掃集收取樹下的好幾筐樹葉拿回家中,一片一片地用樹葉遮蔽自己,問自己的妻子說:“你看得見我不?”妻子開始總是回答說“看得見”,整整過了一天,就厭煩疲倦得無法忍受,只得欺騙他說“看不見了”。楚人內心暗自高興,攜帶著樹葉進入集市,當著面拿取人家的貨物。于是差役把他捆綁起來,送到了縣衙門里。縣官審問他,聽他說了事情的本末后大笑起來,把他放了,沒有治罪。
[讀后思考]
一、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螳螂執葉伺蟬
妻始時恒答言
紿云“不見”
吏遂縛詣縣
二、請為文中以下句子斷句并加上標點。
掃取數斗歸一一以葉自鄣問其妻曰汝見我不妻始時恒答言見經日乃厭倦不堪紿云不見。
三、下列句中哪一項沒有通假字?有通假字的請指出來并分別加以解釋。
A.螳螂伺蟬自鄣葉 B.螳螂執葉伺蟬
C.汝見我不 D.嘿然大喜
四、翻譯下列句子。
螳螂伺蟬自鄣葉,可以隱形。
嘿然大喜,赍葉入市,對面取人物。
五、這則故事諷刺了什么樣的人?“一葉障目”后成為成語,但意思有所變化,請聯系現實說說它的含義。
[參考答案]
一、偵察等候;常是,總是;哄騙;到……去。
二、掃取數斗歸,一一以葉自鄣,問其妻曰:“汝見我不?” 妻始時恒答言:“見。”經日乃厭倦不堪,紿云:“不見”。
三、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B;A.鄣,同“障”;C.不,同“否”;D.嘿,同“默”
四、螳螂窺探蟬時用樹葉遮蔽自己的身體,可以用這種方法隱蔽自己的形體。
楚人內心暗自高興,攜帶著樹葉進入集市,當著面拿取人家的貨物。
五、諷刺了那些利欲熏心,想不勞而獲,自欺欺人的蠢人。一葉障目:現一般比喻為局部的、暫時的現象所迷惑,看不到事情的全局、主流及本質,是說人們的認識犯了片面性的錯誤。可是這個楚人,以一葉障目,“對面取人物”,就不僅是認識上的片面性,而且是行動上的貪心和不道德了。
鷸蚌相爭①
趙且伐燕,蘇代②為燕謂惠王③曰:“今者臣來,過易水,蚌④方出曝,而鷸⑤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⑥。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并禽之。今趙且伐燕,燕趙久相支,以弊大眾。臣恐強秦之為漁父也。故愿王熟計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導讀]
這則寓言故事告訴我們:大敵當前,弱小者之間要聯合起來,消除矛盾,團結一致,共同對付敵人。處理內部事務也是這樣,局部利益要服從整體利益,眼前利益要服從長遠利益,小道理要服從大道理,否則,內部爭斗不休,互不相讓,只會兩敗俱傷,使第三者得利。
[注釋]
①選自《戰國策?燕策二》。②蘇代:蘇秦的弟弟,洛陽人,戰國時有名的說客。③惠王:趙國國君,即趙惠文王,名何。④蚌:生活在淡水里的貝類軟體動物,有兩片橢圓形的外殼。⑤鷸(yù):一種水鳥,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都細長,常在淺水邊或水田中捕食小魚、昆蟲、河蚌等。⑥喙:嘴,專指鳥獸的嘴。
[譯文]
趙國準備討伐燕國,蘇代為燕國去勸說趙惠王說:“我這次來,經過易水,看見一只河蚌正從水里出來曬太陽,一只鷸飛來啄它的肉,河蚌馬上閉攏,夾住了鷸的嘴。鷸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會有死蚌。’河蚌也對鷸說:‘今天你的嘴取不出,明天你的嘴取不出,就會有死鷸。’它們倆誰也不肯放開誰,一個漁夫把它們倆一塊捉走了。現在趙國將要攻打燕國,燕趙如果長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會疲弊不堪,我擔心強大的秦國就要成為那不勞而獲的漁翁了。所以希望大王認真考慮出兵之事。”趙惠文王說:“好吧。”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國。
[讀后思考]
一、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趙且伐燕
蚌方出曝
不肯相舍
得而并禽之
二、下列句中哪兩項有通假字?請指出來并分別加以解釋。
A.而鷸啄其肉 B.蚌合而箝其喙
C.兩者不肯相舍 D.漁者得而并禽之
三、下列句中哪兩項有詞類活用的現象?請找出來并分別加以解釋。
A.蚌方出曝 B.今日不雨
C.不肯相舍 D.以弊大眾
四、翻譯下列句子。
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今趙且伐燕,燕趙久相支,以弊大眾。
五、“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是后人從本文中提煉出來的一個成語。請解釋這個成語的意思,并說說這個寓言故事的寓意還與哪個成語的意思相似?
[參考答案]
一、將要;曬太陽;放棄;一起,一齊,一同。
二、B.箝(qián):同“鉗”,夾住;D.禽:同“擒”,捕捉,抓住。
三、B.雨 (yù):名詞用作動詞,下雨。D.弊:本義是名詞“弊病,害處”,這里活用為使動用法,是“使……疲弊”的意思。
四、一只河蚌正從水里出來曬太陽,一只鷸飛來啄它的肉,河蚌馬上閉攏,夾住了鷸的嘴。
現在趙國將要攻打燕國,燕趙如果長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會疲弊不堪。
五、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比喻雙方爭執不下,兩敗俱傷,讓第三者占了便宜。寓意:告誡人們不要自相殘殺,要寬容,不然會使他人得利。其寓意與成語“螳螂捕蟬,黃雀在后”有些相,比喻目光短淺,一心圖謀侵害別人,卻不知道有人正在算計他。
曾子殺豬①
曾子②之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女還,顧反,為女殺彘③。”妻適市來,曾子欲捕彘殺之。妻止之曰:“特與嬰兒④戲耳。”曾子曰:“嬰兒非與戲也,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⑤也。”遂烹彘也。
[導讀]
這個故事談論的是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文中的曾子非常看重誠信的價值,對孩子言而有信,是十分明智的。而他的妻子隨意欺騙孩子,不能算是一個稱職的母親。本文告誡我們:為人做事要講信用、講原則,即使是面對年幼的孩子,也不能欺騙。
[注釋]
①選自《韓非子?外儲說》。②曾子:即曾參,字子輿;孔子的弟子。③彘(zhì):豬。④嬰兒:小孩子。⑤成教:教育有成效。
[譯文]
曾子的妻子到集市上去,她的兒子哭鬧著也要跟著去,她便騙孩子說:“你回去吧!等我回來了給你殺豬吃。”不一會她回來了,看到丈夫正要捉住豬殺掉它,她趕忙阻止丈夫說:“我只不過是同小孩子開個玩笑罷了!”曾子說:“對小孩子是不能隨便開玩笑的。小孩子不明事理,希望跟著父母學習(做人的道理),聽從父母的教導。現在你這樣欺騙他,那是在教孩子學會欺騙啊!母親欺騙了兒子,兒子就會不相信他的母親。這可不是用來教育孩子的好方法!” 于是,曾子就殺了那頭豬煮了肉給孩子吃。
[讀后思考]
一、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妻適市來
特與嬰兒戲耳
嬰兒非有知也
遂烹彘也
二、下列句子中的“顧”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
A.顧反,為女殺彘 B.元方入門,不顧
C.顧野有麥場 D.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三、翻譯下列句子。
女還,顧反,為女殺彘。
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
四、如果換作是你,你將如何更好地來處理“殺豬”這件事?試作簡要地分析。
[參考答案]
一、適逢,正好;只不過;是非判斷能力;于是,最終。
二、D
三、你回去吧,我從街上回來了殺豬給你吃。
印度擅長寓言譬喻,《莊子》是中國寓言早熟的奇葩,二者之間存在許多相似之處,尊足、輪、珠和客塵煩惱常常出現在印度的寓言譬喻中,《莊子》中也同樣出現了這些物象;印度直接促成了動物寓言的發展,《莊子》中也具有豐富的動物寓言;印度文學和《莊子》都以鏡和水來比喻心性;“夢”是印度的常用譬喻意象,《莊子》則揭開了中國夢文學的歷史;未親歷過海洋的莊子卻與印度人一樣常將“海”納入自己的寓言譬喻中。不容置疑《莊子》與印度的寓言譬喻存在非常多的相似之處,《莊子》是否真受印度的影響,有待歷史性的證明。
關鍵詞: 《莊子》;印度;寓言;譬喻;夢文學
中圖分類號: B2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7387(2013)02-0117-06
司馬遷說《莊子》一書,“大抵率寓言也”,《莊子·寓言》篇開宗明義稱“寓言十九”。可見,寓言在《莊子》中所占比重之大。不但比重大,它還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為它是莊子思想的主要載體。莊子創作的這些寓言思想深刻獨特,想象瑰麗豐富,描寫細膩傳神,代表了中國古代寓言的最高成就,也是全世界的古代寓言故事中的扛鼎之作。戰國時期,寓言較春秋時期有很大的發展,諸子百家皆運用寓言。但是,“以《莊子》為代表的道家學派的散文所運用的寓言,已經把寓言從說理的附庸地位中解放出來而成為相對獨立的一種文學樣式,它既不同于《墨子》、《孟子》散文中寓言只是一個信手拈來的比喻,也不同于《荀子》、《韓非子》散文中寓言缺少形象的塑造。可以說,《莊子》寓言的出現,在整個戰國時展期的寓言中,它是一朵早熟的奇葩。”[1]為什么會形成這種這樣一種一枝獨秀的文學現象,是否是受到印度民族擅長譬喻的影響?雖然《老子》中也常用譬喻,但它是比喻推理,就是用比喻象征的手法或通過聯想表達難以言傳的思想,最后達到“舍象取義”的結果。盡管《老子》第七十四章中用替代木匠伐木的人難免會傷到自己的手的現象比喻司殺者必定沒有好結果的比喻推理已經接近于《莊子》的寓言了,但是“從比喻推理到寓言說理或故事說理,從思想史的傳承上看似乎只是一步之隔,但其真正的實現和完成卻是足足跨越了春秋和戰國兩個時代。”[2]所以,很可能莊子的思想有外來思想即印度思想的介入,使莊子完成了這次飛躍。
印度具有和中國同樣豐富的文化、富有創造性的想象、睿智和幽默,林語堂先生認為印度在宗教和想象文學方面是中國的老師。印度是寓言的故鄉,寓言的形式和技巧可以在印度追溯到其極為遙遠的源頭。寓言在上古印度佛教和非佛教文學中都非常豐富。如佛陀繼承印度民族擅長譬喻的傳統,所以佛經的中寓言更是數不勝數,《法華經·方便品第二》中佛對舍利弗說:“我以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演說諸法。”《法華經》中“火宅四車之喻”、“長者窮子之喻”、“藥草之喻”、“化城之喻”、“衣珠之喻”、“髻中明珠之喻”、“醫師救子之喻”的法華七喻是非常優秀的寓言。
一、尊足、輪、珠與客塵煩惱
《莊子》何以成為中國戰國時期寓言早熟的奇葩,僅僅《莊子》一書中就有大約200篇寓言,這不能不讓我們懷疑是受到印度寓言的影響。數量如此巨大的寓言,我們不可能一一去講解,這里只選取三則我認為受佛學影響非常明顯且非常有意思的寓言。第一則在《德充符》中:
魯有兀者叔山無趾,踵見仲尼。仲尼曰:“子不謹,前既犯患若是矣。雖今來,何及矣!”無趾曰:“吾惟不知務而輕用吾身,吾是以亡足。今吾來也,猶有尊足者存,吾是以務全之也。夫天無不覆,地無不載,吾以夫子為天地,安知夫子之猶若是也!”孔子曰:“丘則陋矣。夫子胡不入乎?請講以所聞!”無趾出。孔子曰:“弟子勉之!夫無趾,兀者也,猶務學以復補前行之惡,而況全徳之人乎!”
叔山無趾去見孔子,孔子見其無趾形體不全,所以譏其不謹慎而有失趾之患。叔山無趾說,雖然他形體上亡足,但是有“尊足”存,而且務全它。尊足,歷來解釋為“性也”,這并沒有不妥。莊子采用形體亡趾但“尊足”存有這樣的寓言,我認為這跟釋迦牟尼佛有關系。兩足尊,又作無上兩足尊、二足尊,是佛的尊號,佛弟子常頂禮佛足以表示對佛的敬仰,頂禮是印度最上的敬禮,即兩膝、兩肘及頭著地,以頭頂敬禮,承接所禮者雙足,例如在法會中佛弟子常“瞻仰佛足尊”。
印度發明車輪大概和中國同樣早,或許更早。季羨林先生認為,印度的重商文化,“車輪可以滿世界轉動”,才使“輪”(cakra)和“轉”(vartin)合起來,產生“大皇帝”(轉輪王)的概念。印度佛教就用這“輪”(cakra)的象征符號來形容佛法的傳播,因此有“”和“轉輪王”等概念。佛經中把佛法比作“輪”的形容詞也非常之多,比如有“妙”、“大”、“正”、“無上”、“妙梵輪”、“光輪”、“智風輪”、“無礙”、“無上清凈梵輪”等。請佛住世講法常被說成“轉”。再有,鳩摩羅什翻譯的《佛說首楞嚴三昧經》把佛的蓮花座形容為“大轉座”,他翻譯的《佛說華手經》有“又以七寶珠輪上佛請轉”、“又以眾寶珠輪上佛請轉”、“又以香輪上佛請轉”,真可謂是“輪”上加“輪”。這些概念傳到中國,影響了《莊子》,于是便有了“輪扁斫輪”的寓言,這也是“輪”上加“輪”。《天道》篇:
桓公讀書于堂上,輪扁斫輪于堂下,釋椎鑿而上,問桓公曰:“敢問公之所讀者何言邪?”桓公:“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則君之所讀者,圣人之糟粕已夫!”桓公曰:“寡人讀書,輪人安得議乎?有說則可,無說則死。”輪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觀之。斫輪:徐則甘而不固,疾則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應之心;口不能言,有數存焉于其間。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輪。古之人與其不可傳也死矣。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輪扁以做輪為喻,告訴齊桓公書與義的關系,并讓齊桓公信服。一個做輪子的匠人能給齊桓公講大道理,甚為不可思議。輪扁是轉輪王,斫輪之事喻“法”,輪扁斫輪就是轉輪王轉,也是“輪”上加“輪”。
《天地》中有黃帝索“珠”的寓言:
黃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侖之丘而南望,還歸,遺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離朱索之而不得,使喫詬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象罔得之。黃帝曰:“異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
玄珠,喻道也。莊子以珠喻道似受佛學影響,釋迦牟尼也常以此為喻,著名的有法華七喻之一的“髻中明珠”之喻。這個寓言的內容為:轉輪圣王討伐小國,論功行賞之時,對有功者隨意賜予田宅、珍寶、象馬車乘、奴婢等,只有髻中明珠沒有隨意相賜,后來才將它賜給有大功的人。這里的轉輪圣王喻如來;轉輪王所賜除明珠外諸物喻如來在四眾中說的方便法,如禪定、解脫、無漏根力、有余涅槃等等方便教法;髻中明珠則喻《法華經》,佛說此經無量劫中難得一聞,能得見、受持、讀誦甚為稀有,末后將明珠賜給大功者喻機緣成熟,將《法華經》的無上秘密之藏,賜予眾生,令得入究竟一佛乘。
煩惱能擾亂身心,障礙菩提,因為這種能染污心性的無明是外來的,所以在佛經中常用客塵與之連用。也單稱客塵,蓋煩惱非心性本有之物,乃由外緣而起,故稱為客;又以煩惱能污染心性,猶如塵埃之污染萬物,故稱為塵。《庚桑楚》中有一段話,用后來禪宗的話來說的話,就相當于“如胸中正鬧也”的意思,也就是煩惱魔在作怪,擾亂身心:
南榮趎贏糧,七日七夜至老子之所。老子曰:“子自楚之所來乎?”南榮趎曰:“唯。”老子曰:“子何與人偕來之眾也?”南榮趎懼然顧其后。老子曰:“子不知吾所謂乎?”南榮趎俯而慚,仰而嘆曰:“今者吾忘吾答,因失吾問。”老子曰:“何謂也?”南榮趎曰:“不知乎?人謂我朱愚。知乎?反愁我軀。不仁則害人,仁則反愁我身;不義則傷彼,義則反愁我已。安逃此而可?此三言者,趎之所患也,愿因楚而問之。”老子曰:“向吾見若眉睫之間,吾因以得汝矣,今汝又言而信之。若規規然若喪父母,揭竿而求諸海也。汝亡人哉,惘惘乎!汝欲反汝情性而無由入,可憐哉!”
南榮趎獨來謁見老子,但老子說他是與眾人一起來的,南榮趎驚懼的顧看他的后方并無一人,老子說他不知道這話中的意思,也就是南榮趎心中有萬千煩惱,也就是清凈心沾染甚多客塵煩惱,如同眾人一般。果不其然,之后南榮趎對老子說的三言皆是因煩惱而起,證實了老子第一眼就看準了他的心中有萬千煩惱,“向吾見若眉睫之間,吾因以得汝矣,今汝又言而信之”。
二、動物寓言
印度人因寓言而著稱,非常擅長譬喻,他們直接促進動物寓言題裁的發展。非佛教文學中最優秀的寓言集當屬《五卷書》,它大概編成于公元1世紀,由古代勞動人民創作的故事、寓言、童話編寫而成,它是古代印度勞動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除前面的《楔子》外, 共5卷: 《絕交篇》、《結交篇》、《鴉梟篇》、《得而復失篇》和《輕舉妄動篇》。《五卷書》對全世界產生了重大影響,《伊索寓言》可能都受其影響。《五卷書》還是動物寓言集,《莊子》中也頗多動物寓言。《莊子》中的動物寓言有《逍遙游》中的鯤鵬、蜩與鷽鳩、斥鷃、貍狌;《養生主》中的澤雉;《人間世》中的螳螂擋車;《德充符》中的豚子食于死母;《駢拇》中的鳧鶴脛短長;《天運》猨狙衣周公服;《秋水》篇中的夔蛇蚿風、坎井之蛙、鹓鶵與鴟;《山木》篇中騰猿;《徐無鬼》篇中的吳王射狙;《則陽》篇中的蝸角上的戰爭;《外物》篇中的涸轍之鮒。印度民族如此擅長譬喻,創造如此大量的杰出寓言,對世界的寓言產生了直接的影響。我認為莊子很可能也受其影響,古印度的寓言想象豐富,睿智幽默,莊子的寓言也一樣,想象奇特,恢詭譎怪。還有一個相同之處,印度民族非常富于幻想,在他們的幻想世界里,一切鳥獸蟲魚都有思想、有感情、有性格,能說會道,那些黃牛、獅子、老虎、豺狼、猴子、烏鴉、貓頭鷹、老鼠、烏龜、鴿子、鱷魚等等,與人無異,這樣的寓言表面上是鳥獸蟲魚的故事,但實際上是人們社會活動的反映,受此影響是《莊子》中有如此多的動物寓言的原因之一。
有一個奇怪的現象,猴子在中國并不多見,但是《莊子》中卻出現了大量的猨狙。《莊子》中出現大量有關猨狙的寓言,這可能也和印度寓言譬喻有關。因為印度不但是世界上猴子最多的國家,所以猴子成為文學形象理所當然,而且有一個最突出的猴王神話,那就是印度史詩《羅摩衍那》中羅摩的隨從哈奴曼。哈奴曼受到狂熱的崇拜,印度人民廣泛流行猴子崇拜可能跟這有關。猿猴自然也會成為譬喻的對象,如佛經中的“躁動不安,如猿猴”(《楞伽經》),《六度集經》中有“鱉魚與獼猴”的故事。
三、以鏡和水喻心性
我認為《莊子》中還有一種譬喻深受佛學的影響,那就是以鏡、水喻心性。這種譬喻在佛經中舉不勝舉。例如,《四十二章經》第十三章:“沙門問佛:‘以何因緣,得知宿命、會其至道?’佛言:‘凈心守志,可會至道。譬如磨鏡,垢去明存,當得宿命。’”《四十二章經》第十六章:“佛言:‘人懷不見道者,譬如澄水,致手攪之,眾人共臨,無有睹其影者。人以交錯,心中濁興,故不見道。汝等沙門,當舍;垢盡,道可見矣。’”《圓覺經》中的“譬如磨鏡,垢盡明現”和“由寂靜故,十方世界諸如來心,于中顯現,如鏡中像”。水中月、鏡中花這些都是佛經用語,是以水、鏡喻心性。
《德充符》中有一句話:“人莫鑒于流水而鑒于止水,唯止能止眾止。”對于這句話,林希逸這樣解釋,流水和止水都是喻心,其對“唯止能止眾止”的解釋更是精妙,“眾人以欲止之心就其求止焉,惟斯人則能之,故曰惟止能止眾止。此一句蓋言未能安其心之人而求教于彼,彼乃能教之而使之安。”[3]其實我們只看字面意思也能理解,“唯止能止眾止”,猶如《四十二章經》第十三章佛說的一樣,澄凈的水是清凈的,能夠成相,這就是止水能止眾止,眾止可以理解成眾人的影相,當用手去攪拌澄水后,水不再靜止,即使眾人共相照臨,也沒有一個能夠照見影子。《德充符》還說“鑒明則塵垢不止,止則不明也”,這也就是“垢盡明現”。《德充符》中還有“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為法也,內保之而外不蕩也”,這跟止水是一個意思。《德充符》:“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刻意》篇中說:“水之性,不雜則清,莫動則平;郁閉而不流,亦不能清;天德之象也。”《山木》篇中說:“吾守形而忘身,觀于濁水而迷于清淵。”
說到《德充符》的“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很自然的讓我們將它與《金剛經》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聯系起來,這樣的語句還有“其為物,無不將也,無不迎也”。說到這個,必須得了解一下“般若經”。般若經的經典有玄奘所譯的《大般若經》,《金剛經》和《心經》則是般若經的濃縮本,在各類小本般若經中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金剛經》和《心經》都有“對外掃相”和“對內破執”兩個思想。《金剛經》的對外掃相思想集中體現在“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句偈上,對內破執則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一點睛之筆。《心經》則是以“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來對外破五蘊之身,以“心無罣礙”來對內破心執。《莊子》也存在“對外掃相”和“對內破執”這兩方面。《莊子》的對外掃相主要表現在《德充符》中塑造的一系列的形體不全或極度丑陋的人物形象的寓言上。魯國的兀者王駘,從之游者與仲尼相若,孔子亦自愧不如;兀者申徒嘉譏諷鄭子產;與孔子論辯的魯國兀者叔山無趾;衛國惡駭天下的哀駘它,“丈夫與之處者,思而不能去。婦人見之,請于父曰‘與為人妻,寧為夫子妾’者,數十而未止也”,并令魯哀公愿“傳國焉”;“其豆肩肩”的闉跂支離無脤等。雖然他們形體不全或者相貌丑陋,但是他們都是有德之人,莊子通過這樣的寓言來對外掃相,這在申徒嘉和鄭子產的對話中表現的很明顯。申徒嘉和和鄭子產同師于伯昏無人,鄭子產對申徒嘉說:“如果我先出去,那你就先停止;如果你先出去,那么我停止。”意思是鄭子產以自己執政的地位不愿與兀者申徒嘉為伍。申徒嘉反駁說,以前笑我足不全的人很多,我也會對此勃然發怒,但當我來到伯昏無人先生這里時,就再沒有發過怒了,正是先生和我一起游學十九年了卻不知道我是兀者的行為感化了我吧。“吾與夫子游十九年矣,而未嘗知吾兀者也”就是典型的對外掃相。叔山無趾亡足但有尊足者存,還有《大宗師》中子祀、子輿、子犁和子來相與友說的“孰能以無為首”和子桑戶、孟子反和子琴張相與友說的“孰能相與于無相與,相為與無相焉”,這也是對外掃相。魯哀公問孔子何為才全時,孔子回答說“使日夜無郤而與物為春,是接而生時于心者也”,《徐無鬼》中有“君若勿失已矣,修胸中之誠,以應天地之情而勿攖”,這與“無所住而生其心”義無不同。
四、夢文學與“海”
先秦諸子著作中除了《莊子》大量出現“夢”字外,其他諸子很少甚至沒有言及“夢”。比《莊子》早的,《老子》中沒有“夢”;《論語》中只有“子曰:‘甚矣吾哀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墨子》倒是出現了五個“夢”字,但其中兩個是云夢澤的“夢”,所以實際上只能算三個,分別是“武王踐功,夢見三神”(《非攻中第十八》)、“夢臥而以為然也”(《經上第四十》)、“臥夢平淡” (《經上第四十》)。和莊子同時的孟子沒有言及“夢”。比莊子稍晚一點的荀子只有“心臥則夢,偷則自行,使之則謀,故心未嘗不動也,然而有所謂靜,不以夢劇亂知,謂之靜”(《解蔽篇第二十一》)。比莊子晚的韓非子言及的“夢”雖然比上述的多,但還是遠遠不及莊子,只有《內儲說上七術第三十》:“觀聽不恭則誠不聞,聽有門戶則臣壅塞,其說在侏儒之夢見龜……衛靈公之時,彌子瑕有寵,專于衛國。侏儒有見公者曰:‘臣之夢賤矣。’公曰:‘何夢?’對曰:‘夢見灶為見公也。’公怒曰:‘吾聞見人主者夢見日,奚為見寡人而夢見灶?’對曰:‘夫日兼燭天下,一物不能當也。人君兼燭一國人,一人不能擁也。故將見人主者夢見日。夫灶一人煬焉則后人無從見矣,今或者一人有煬君者乎?則臣雖夢見灶不亦可乎?’”《右經》:“欲發天下之大事,未嘗不獨寢,恐夢言而使人知其謀也……昭侯必獨,臥惟恐夢言泄于妻妾。”《難四第三十九》與《內儲說上七術第三十》內容一樣,只多一句“或曰侏儒善假於夢以見主道矣”。
倒是《周易》、《左傳》和《詩經》較多出現夢。《周易》中的都是占夢文字。據傅正谷先生的統計,《左傳》中有二十七條記夢的條文。《詩經》中對夢的記載和寫夢的片段的作品也比較多,其中主要有《小雅·斯干》和《無羊》,還有一些愛情詩如《周南·關雎》、《秦風·蒹葭》也有記一些相思、相戀的夢幻。“上述作品對于夢的記述大多是上天之命、鬼神之意、祈禱之愿的一種體現,文學價值與美學價值不高,不足以稱為夢文學。只有到了《莊子》,才開創了風格奇異、文學色彩濃厚的夢文學——寫夢的寓言,從而成為當之無愧的中國夢文學的開山鼻祖。于是,中國夢文學的歷史從此揭開了第一頁。”[4]這段話揭示了正式將夢納入文學范疇還是從莊子開始的。
《莊子》全書共有28個“夢”字,分別出現在《齊物論》、《人間世》、《大宗師》、《天運》、《刻意》、《至樂》、《田子方》、《外物》和《列御寇》中,而且莊子筆下的“夢”主要不再是生理現象與之后的占夢,而是跳出了生理層面,作為夢幻的寓言,也將它視為非覺悟的表象。這的確是一個非常奇特的現象。
在莊子之前、同時和之后的諸子都沒能像莊子那樣大量言及“夢”,莊子的“夢”也不再是占夢之夢,而是成為夢文學,為何會出現這種現象呢?《莊子》一書中大量出現這樣的“夢”是否是受印度常以“夢”作譬喻的影響呢?印度早期哲學大著《奧義書》中“夢”非常常見,如“他在夢中游樂,看到善行和惡行,有按原路返回原來的出發點,進入覺醒。”佛家認為人生如夢,所以夢的譬喻在佛經中更是常見。《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法華經》:“……常有是好夢。又夢作國王……”《圓覺經》:“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于醒,了無所得。”《維摩詰經》:“是身如夢,為虛妄見。”《楞伽經》:“世間恒如夢,遠離于斷常。”這些例子只是其中微乎其微的一小部分,還不如百千萬那由他分之一。研究印度神話夢幻經驗及表達方式的奧弗拉赫蒂指出印度神話最引人注目的經驗之一是使我們疑惑自己是真實的也是不真實的這種確定性的事件的經驗。在印度人的思維中,人類經驗的基本狀況是幻覺狀況,當我們在醒覺的時候會抵制和排斥這種幻覺,但在睡眠時就會放開幻覺之夢的運作,夢見事物從一種樣式轉變為另一種樣式,《莊子》中的夢中飲酒醒時哭泣、夢中哭泣醒時田獵和莊周夢蝶,正是幻覺之夢的運作,“丘也與女皆夢也,予謂女夢亦夢也”就是認為人類經驗的基本狀態是幻覺狀態。
與此相類似的還有《莊子》書中大量出現“海”字,這可能也是來自印度的影響。《莊子》中一共有49個“海”字(包括“冥”和“洋”),數量比“夢”多一倍,出現在《逍遙游》、《齊物論》、《應帝王》、《天地》、《天道》、《刻意》、《秋水》、《至樂》、《山木》、《知北游》、《庚桑楚》、《徐無鬼》、《外物》、《讓王》、《說劍》、《天下》。先秦諸子幾乎沒有提到除表示“天下”意思的“四海”、“海內”之外的海,孔子只一次提及,“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相比之下,莊子說到的“海”絕大部分并不是表示“天下”意義的“四海”與“海內”。莊子一生并未到過海邊,更不必說能像海邊魯國的孔子一樣“乘桴浮于海”了。為什么莊子在沒見過“海”并且當時諸子也很少提及“海”的情況下會對“海”有如此深厚的感情并大量使用“海”呢?“顧頡剛先生……還根據《山木》中‘涉于江而浮于海’之說,參照《逍遙游》開篇的海闊天空之想象,推測作者‘一定是親歷海洋生活的人。’”[5]也許莊子并沒有親歷過海洋生活,但是他一定接觸過從海上而來的人。當時莊子已經接觸到印度哲學,特別是佛學,這可以是一個比較可靠的答案。《奧義書》和佛經大量出現“海”跟古印度的時代背景有關,古印度的商業往來頻繁,對外貿易十分活躍,并且古印度的造船業十分發達,所以古印度民族對海的認識比較深刻。《歌者奧義書》中說:“它們出自大海,又返回大海。確實,這就是大海。”《法華經》中說“其心安如海,我聞疑網斷”、“佛以此喻,方便開示,種種言辭,演說一法,于佛智慧,如海一滴”和“如渡得船,如病得醫,如暗得燈,如貧得寶,如民得王,如賈客得海,如炬除暗”。《四十二章經》中佛說“人有眾過,而不自悔,頓息其心。罪來赴身,如水歸海,漸成深廣”和“夫為道者,猶木在水,尋流而行。不觸兩岸,不為人取,不為鬼神所遮,不為洄流所住,亦不腐敗;吾保此木,決定入海”。《維摩詰經》中有“集眾法寶,如海導師”、“度老病死大醫王,當禮法海德無邊”、“住佛威儀,心大如海”、“而彼大海本性如故”、“如是不入煩惱大海,則不能得一切智寶”。《圓覺經》中有“以輪回心,生輪回見,入于如來寂滅海,終不能至”、“欲泛如來大圓覺海,先當發愿,勤斷二障,二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薩境界”、“法界海慧照了諸相,猶如虛空,此名如來隨順覺性”、“若于所求別生愛憎,則不能入清凈覺海”、“譬如大海,不讓小流”。《楞伽經》中說“心海不起,轉識波浪”。
除了上述的寓言譬喻外,《莊子》中還有非常多的與印度相似的寓言譬喻。釋德清認為《養生主》中庖丁解牛的譬喻唯佛經有之,世典絕無僅有。佛經中還常常用眼睛有疾病不能明見事物譬喻眾生的迷惑,如《圓覺經》曰:“善男子,譬如幻翳,妄見空華,幻翳若除,不可說言此翳已滅,何時更起一切諸翳。何以故?翳華二法,非相待故。亦如空華滅于空時,不可說言虛空何時更起空華。何以故?空本無華,非起滅故。生死涅槃同于起滅,妙覺圓照離于華翳。”《莊子》中亦常常有此譬喻。《徐無鬼》黃帝將見大隗一章中小童曰:“夫為天下者,亦若此而已矣,又奚事焉!予少而自游于六合之內,予適有瞀病,有長者教予曰:‘若乘日之車而游于襄城之野。’今予病少痊,予又且復游于六合之外。夫為天下亦若此而已予,又奚事焉!”
還有,我們都知道印度的口傳文學對重要的事件總會重復敘述,這可能是口傳需要記憶的需要才出現這種形式,除此之外很難再找到更合理的解釋。“《莊子》中有許多話語都是不止一次出現在各篇之中,包括假托古人之口的某些重言;還有許多寓言好像似曾相識,講了又講,角色常變而主旨不變,有如‘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6]莊子可能也借用這種重復的形式表現其重要性。
【參考文獻】
[1][4]蔣振華:《〈莊子〉寓言的文化闡釋》,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194-195頁。
全國高考作文命題述評
高考作文命題改革的關鍵,就是封閉性與開放性的矛盾。
高考作文命題改革的關鍵,就是封閉性與開放性的矛盾。應該說,對于千差萬別的考生,作統一的命題,本身就帶著對于個性的限制性,命題針對的只能是考生智能的最大公約數,一定程度的限制性,是不可避免的。只是,改革前的命題,把限制性推向極端,變成了主題的嚴酷封閉,把命題和主題混為一談,強行規定唯一合法主題,既扼殺考生個性,也窒息了多元話語空間,與高考檢驗考生素質的任務背道而馳。改革以來的話題作文和材料作文(以《假如記憶可以移植》為代表),最大的成就就是把限定主題轉化為無主題或者開放性主題,主題的獨特建構、深化,成為寫作的前提,這無疑有利于顯示考生在知、情、意、文四個方面的區分度。故在一個時期,此等命題,橫空出世,風行天下。然而,不久之后,某些此類命題,卻暴露了某種內在的悖論。一些話題材料作文,表面上是無主題或者開放性主題,但隱含的潛在取向成為不言而喻的選擇,潛在主題篡奪了有待建構的主題,開放主題又變成了封閉主題。這樣的情況,早在改革之初,就屢見不鮮,如以“誠信”、“求人”的寓言故事為題,盡管題面上還標明了“選擇”的詞語,可一旦涉及某種共識,開放性變成了聾子的耳朵――擺飾。顯性的題面(多元化)就為隱性價值的一元化所窒息,選擇性變成別無選擇。
本以為此等矛盾在改革初期,為經驗匱乏所致,但是,連續十年,此等弊端如揮之不去的幽靈,直到今年,不止一個省仍然未能免俗,不過程度和水平有異而已。寧夏和海南同題:從關鳥于籠中到放飛小鳥的故事,再加上“放生活動”的邀請,環保主題的硬性封閉,昭然若揭,可以說是一種典型的偽開放性命題。當然這樣粗糙的封閉性,是很罕見的,另一種封閉性則是以優雅的語言掩蓋著的:湖南以“草色遙看近卻無”為題,本來思維的空間是比較空闊的,可是命題者似乎不準備讓考生有太大的自由,緊接著就來了嚴酷的規定:“詩句的意境是美的,隱含的哲理也很豐富。它使我們領悟到:置身太近,有時反而感覺不到實際存在的東西;要把握某一事物,有時需要跳出這一事物;人對事物的看法與對美的感受同距離是有關系的……”用這樣優美嚴密的語言把主題加以限定,無異于將天鵝絨套著鎖鏈,不但有極大的片面性和遮蔽性,而且降低了對考生抽象理性挑戰,從開放性的角度來說,還不如山東的《春來草自青》和安徽的《帶著感動出發》那樣樸素的題目富于多角度、多層次的暗示。同樣,廣東的《不要輕易說不》,就相對的開放性而言,也比它廣闊,甚至深邃得多。
高考作文命題之盲區
命題者似乎都不約而同地回避直接以抽象觀念來命題。
命題之要義就是在自由度的紛紜與統一性的矛盾之間,保持必要的張力。以張馳有度為上:過張,過緊,則僵化,過寬,則茫無頭緒。值得注意的是,過窄,并不一定窄在表面的題義上,而是窄在內在的價值觀念上。就現狀來看,共同的傾向就是,單純的、過多的詩意、抒情,情感價值潛在價值,有時簡直是唯一的選擇。為了把問題說得比較清楚,請允許我以江蘇近年命題為例。今年江蘇以好奇心為題,可以說是一大突破。首先突破了江蘇省歷年偏于詩情畫意的模式。自主命題的第一年的“山的沉穩、水的靈動”,表面上是開放的,實際是把一種風格的詩意當成封閉的限制。從方法論的角度來說,以靜止的、固定的眼光看事物,是形而上學的。就是從審美價值觀念來說,根本不存在固定的沉穩的山。越是超越沉穩越有審美價值:王安石筆下的山就是動態的:“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書湖陽先生壁》)山都沖進門來了,還沉穩嗎?辛棄疾眼中的山肯定是與沉穩無關的:“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亦如是”(《賀新郎》)。至于說水的靈秀,則更是坐井觀天,完全不顧大江的奔騰,大海的浩淼、瀑布的飛流。所失在于,以一種詩意風格作為唯一的立意準則。和前年的以“鳳頭、豬肚、豹尾”與人生相比,二者雖命意有殊,但是思想方法卻如出一轍,那就是以詩意的片面性的美化遮蔽復雜的矛盾的現實和人生。把為文立意的理想境界,和人生命運的復雜曲折混為一談。古典詩意的思維定勢顯然控制著命題者的潛意識。今年,則突破古典審美思維,比較尊重心靈和生活現實的多元化的矛盾和錯綜。詩意價值僅僅是命意的一個方面。好奇不但與積極的、詩意的心緒(發現、智慧、高尚、驚喜、快樂)有關,而且與消極的情思(煩惱、平庸)相聯系,更有深度的是,還和智性的“質疑”發生聯系。突破還在于,對于這樣紛繁錯綜的現象和好奇心的關聯,并沒有作明確統一的定性,只是用了一個浮動性很強的比喻“影子”,如影隨形:這樣,就為多元價值留下了空間。從為文來說,提高了從無序中提煉出有序的思緒的難度。
當然,從創意來說,當然是上海卷更有水平,“平常大家關注更多的也許是‘我們’,如果把視線轉向‘他們’,你會看到什么,又會想到什么?請以《他們》為題為文。”這樣的題目至少沒有被局限在詩意、審美價值方面。“他們”所提示的,不僅僅是感性的抒情,而且是智性的思考:還多多少少隱含著“他者”的含義,似乎具有哲學的、智性的內涵。這里還顯示高考命題的另一種追求的萌芽,那就是把感性的審美抒情和智性的分析結合起來。這種傾向不僅在上海卷中有,在全國卷2“老鷹和海龜”,山東的“春來草自青”,湖南的“草色遙看近卻無”,重慶的關于“自然”的三種解釋以及北京卷的填滿杯子中表現出來。所有這一切,似乎有一種共同的處理方式,那就是把智性的思考隱含在感性的話語材料之中。好像有一個無聲的命令,使命題者不約而同地回避直接以抽象觀念來命題。在高考作文中,這是唯一的法門嗎?抽象的命題難道就不適合高三學生的思維特點嗎?
這是值得懷疑的。我們還是來看看法國高考作文的命題:
文科:1.“我是誰?”――這個問題能否以一個確切的答案來回答?2.能否說:“所有的權力都伴隨以暴力”?3.試分析休謨《結伴欲望和孤獨》一文的哲學價值“‘結伴’是人類最強烈的愿望。而孤獨可能是最使人痛苦的懲罰”。
經濟科:1.什么是公眾輿論能承受的真理?2.“給與的目的在于獲得”,這是否是一切交流的原則?3.試分析尼采論《罪行與犯罪》一文的哲學意義,作者在文中提出的問題:“輿論在了解了犯罪動機和作案具體情況后,即能遺忘錯誤”,這是否有悖倫理原則?
理科:1.能否將自由視為一種拒絕的權力?2. 我們對現實的認識是否受科學知識的局限?3.試分析盧梭論《人類的幸福,不幸,和社交性》一文的哲學含義。盧梭說:“我們對同類的感情,更多的產生于他們的不幸而不是他們的歡樂。為共同利益聯系在一起的基礎是利益,跟共處逆境團結在一起的基礎是感情。”
再來看美國的“高考作文”(SAT)命題:
1.“如果我們不滿意環境,就設法改變它,但是,從我們的角度來說,最重要最有效的改變很少發生,這就是說,我們不必為改善身邊的環境焦慮,而是應該考慮改變自我,使之更適合環境。”改變自己的態度比改變環境更有利嗎?(2007年1月)
2.“媒體不僅僅傳播消息和文化,而且決定什么消息是重要的,這樣,他們就幫助形成文化價值”。(柏恩斯坦)報紙、雜志、電視、收音機、電影、互聯網等等,能夠決定多數人意識中什么是重要的嗎?(2005年1月)
3.在某些情境中,奉承是不可或缺的,新娘永遠是美麗的。注視某人的藝術作品,我們總是說些敬意有加的話語,訪問有孩子的人家,我們有義務說孩子是聰明伶俐的。在這種情況下,什么也不說,是粗魯的。我們互相抬舉,因為我們知道奉承可以使生活順暢發展。稱贊他人,明知過度:這也是生活的一個必要部分嗎?(2005年11月)
4.“每一項重要的發現都是由于耐心、堅持和專注,有時候,甚至要長年累月地專注于一個問題,為了發現新的真理就要一直被一個問題所吸引,就要對任何與此無關的問題漠不關心。”(圣地亞哥?羅曼?卡赫羅)所有的重要發現都是對一個問題的長期專注的結果嗎?(2006年1月)
5.出名帶來幸福,似乎這是人們最向往的東西,我們相信不管以什么方法出名是一種自我證明。但是,那些出了名的人士常常抱怨名氣是一種可怕的負擔。實際上把出名當做成就,注定要付出浪費時間和精力的代價。(科拉考夫斯基)是出名的人幸福還是不太出名的人更幸福?
對比法國、美國和中國的高考作文題的區別是很有趣的。中國的高考作文題,具有明顯的抒情的、詩意的、審美的傾向,基本不涉及理性的抽象,即使蘊含著某種智性的內涵,也總是竭力以感性語言和生活現象為題干。而美國和法國的高考作文題卻并不追求任何詩意,往往是直截了當地提出理性的問題,即使涉及某種現象也常常是概括的,而不是具體特殊的感性場景,抒情的詩句出現在作文題目中,是不可思議的。他們考核的重點,并不在感情感覺的審美價值,而是提示一種觀念(往往是權威的)或沒有結論的普遍現象,要求學生拿出自己的觀點來。他們的評分標準是:是不是具有批判性思維,能不能發展自己的論點,用邏輯和恰當、清晰的例證支持自己的觀念,能不能在首尾一貫的推演中,使之深化。文章是否組織得有序,論題是不是統一在焦點,是不是自如地演進,語詞是不是豐富而句法結構是不是有變化。他們的題目不叫命題,而是提示,他們的要求,不是按題為文,而是討論和評論;很明顯,這些要求,和抒情審美散文毫無關系,從文類來說,這些都是議論文的要求。
教育觀念中培養目標的缺失
這樣的缺失長期存在,是因為有一種視而不見的勢力在頑強拒斥。
為什么出現這樣巨大的差異呢?當然,可以用歐美與中華民族文化傳統的不同來解釋,例如,我們是一個詩歌傳統源遠流長的國家(“不學詩無以言”,以詩取士),但是這種解釋并不有力,因為即使像新加坡這樣受到大中華文化圈巨大影響的國家,他們的高考作文題,也是理性的議論為綱的:如“科學提倡懷疑精神,鎮壓懷疑精神,你對此認可多少?”“哲學只是提問而并不回答,為什么學習它?”“海外留學是一項被高估的經歷,你認為呢?”“閱讀幻想小說只是對現實的一種逃避,除此沒任何其他意義,你同意嗎?”“全球暖化會如何影響今后的政治?”“外國人對你的國家帶來的問題比他們帶來的利益多?”“討論一下生活中自我約束的價值”“在全球化的世界中只會一種語言絕對是一項劣勢”“我們崇拜年輕人而嘲笑老齡人,你對此有什么看法?”新加坡規定,高考作文只能寫議論文,但考生可以在這些考題中選擇其一。網上有人稱贊這樣的考題:“對比我國2008年高考試題,感到主題更深沉,含量更豐富,論域更宏大。過細看,這些題其實分別包括政治、科學、藝術、人文和社會幾大類,每類兩道題左右。”作為一種導向,顯然是要讓學生在重大的社會問題面前拿出理性的見解來。
也許我們也不應該妄自菲薄,我們的考題自有不可忽略的優勢,例如,比較貼近學生的感性經驗詩化的追求也有利于審美價值的熏陶,但是,這種審美思維占優勢的傾向,有一利必有一弊,對學生的理性思維的誘導和規訓卻不能不嚴重忽略。新加坡方面認為,高中生與初中生不一樣,必須培養理性思維能力。當年強調,初中生著重演講,高中生則應該在辯論中提高智慧,二者可謂殊途同歸。
這樣的缺失長期存在,是因為有一種視而不見的勢力在頑強拒斥。有一年全國考題用了韓非子上的“智子疑鄰”為題干,同樣的墻壁倒塌,同樣的可能有小偷的警告,由于兒子和鄰人的感情親疏不同,引發了相反的判斷。卻引起一些中學特級教師的反對,說是“脫離學生實際”。其實,說到高中生的“實際”,首先,他們的理性思維在數理化課程上已經訓練得相當精深,許多對成人都有難度的原理和習題,合格的高中生對付起來得心應手。其次,高考是為大學選拔人才的。高校課程絕大部分是系統的理論,對于高中學生來說,別無選擇的途徑就是去適應大學這種“實際”。如果以美國式的批判性思維來衡量,湖南省命題中對“草色遙看近卻無”的闡釋,就是可疑的:“置身太近,有時反而感覺不到實際存在的東西;要把握某一事物,有時需要跳出這一事物;人對事物的看法與對美的感受同距離是有關系的”這是有道理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但是,這種所謂的道理是片面的。事實上草色遙看近卻無,是早春的一種非常特殊的現象,在正常情況下,草色常是遠看則無,近察則有。俗語說,遠看一朵花,近看一個疤,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王安石的“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因為是遠看,就看走了眼,把梅花看成是雪花。如果沒有香氣的提示,就弄錯了。這樣的錯誤,并不是沒有價值,而是富有審美的情感價值,可是沒有理性價值。“要把握某一事物,有時需要跳出這一事物”,這并不完全,應該加以批判:有時就不能遠離,顯微鏡的功能就是徹底近觀。從這個意義上看,今年全國大部分作文題都有挑戰的余地,就是今年最高水準的上海題,也是經不起真正徹底的分析,“平常大家關注更多的也許是‘我們’,如果把視線轉向‘他們,你會看到什么,又會想到什么?請以《他們》為題為文。 ”這是從主體性的極端走另一主體性的極端,從哲學上來說,解決此等問題的法門乃是不同主體之間的對話。這叫做主體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