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讀書的人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讀書鑄造了我的人生。我的母親是江西省圖書館的館長,我從小就在書堆里長大,經常在一排排的書架里玩,藏貓貓。長大后,我慢慢地明白,書籍對我人生的影響非常大,讀書讓我認識到人生的價值、生命的意義。我能夠到西安來工作和書有很大的關系,我母親就我一個孩子,我的父親在我很小的時候就犧牲了。我大學畢業的那一年,組織上曾經告訴母親,我可以分回江西。當我征求母親的意見時,母親告訴我:“你當然到西安,因為西安的文化分量比南昌更大。”于是,我來到了西安,而且我將在這終老一生。
讀書需要好的方法,才能事半功倍。我讀了一輩子書,總結出了“即讀、急讀、積讀”的讀書方法。首先,“即讀”。即時隨意的讀書,養成一種讀書的習慣。我基本上每天睡前一小時,躺在床上讀書、翻閱雜志、瀏覽新聞。這種讀書很閑適,也不需要很用心,這叫即讀。其次,“急讀”。有時,我要為一本小說寫評論就需要急讀。記得賈平凹老師曾有一本書我要寫評論,那時候我加夜班讀這本書,然后再看相關的理論書,查閱相關的參考資料,帶著問題圍繞著一個寫作目標,一個研究目標來讀書,這叫急讀。再次,“積讀”。積淀性的閱讀,在前面兩個基礎上,系統的讀書,精讀一些書。例如,作為一個文化人,起碼要讀中國國學中的“四書五經”、楚辭、唐詩宋詞、明清小說、元曲、民國以來現當代的文學,按照積淀讀書的方法,通讀一遍,打好基礎。積淀讀書就一定要是把重點放在史、論、典三方面。一定要讀史,只有了解中國歷史才能知道去讀什么書;一定要有理論,一定要知道基本的理論體系;一定要讀經典,讀那些被歷史檢驗過的典籍性、經典性的書籍。史、論、典,是積累性閱讀必要的前提。我讀書就是這樣,即時性的翻讀、瀏覽,集中一個目標去閱讀、去思考,然后積累性、積淀性的去系統的讀一些東西打基礎,大概這就是一種閱讀狀態。
讀書是一個形象思維的過程。讀書與看影視作品不一樣,影視作品是直觀的,有圖像,有聲音。書籍沒有,只有文字這種符號。所以我們把電視叫空間藝術,把音樂叫時間藝術,把文學叫符號藝術。比如讀《紅樓夢》中的賈寶玉這個人物形象,必須要閱讀關于他的描寫,然后轉換成一個形象。無論是文學的閱讀過程,還是理論的閱讀過程,都需要大腦進行艱巨的再創造。所以一個現代人如果沒有養成閱讀習慣,他的思維就會受到影響,他的再創造能力就會萎縮。人不能總是直觀的去看圖像。盡管讀圖時代是社會的一個進步,但是讀圖時代卻掩蓋了一種危機,就是讓人不再閱讀,失去創造力。所以,第一首先要養成讀書的習慣;第二如果不是做學術研究,我建議不必進行積累性的閱讀。但是一定要養成即讀的習慣,經常瀏覽報刊,經常跑跑書店,經常跑跑圖書館,哪怕站在書架面前翻一翻。
書籍是我們人類的知識成果的結晶。讀書是我們快速提升人生的一個渠道,讀書鑄造了我們完美的人格,包括愛情、友誼。人如果不讀書,這個人就處在形而下世界;只有讀了書,人才同時具備形而下生存和形而上生存。
中國教師的專業化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有的學者把它理解為對教師的課程觀念、教學觀念、教學方法、教學技術和手段的新要求,這是遠遠不夠的,而應該從教師專業化的整體成長過程來審視,強調人文素質修養與專業智能培養、培訓的有機結合,具體包括教師的教育理念、知識觀、教師倫理觀和教師人格的整體化或生態化的和諧提升、成長過程。而完成這種良性成長,最重要的就是幫助教師形成讀書人格。
從某種意義上說,一個喜歡讀書、擅長思考、富有愛心、誨人不倦的人成長為優秀教師或教育大師的可能性,比不愛閱讀、不愛讀書的人要大得多,因為他具有與生俱來的內生式的教師素質----這樣的人具有一種強烈的、穩定的熱愛讀書的激情和習慣,擅長傳播或交流人類創造的智慧,并具有巨大的熱情和興趣,即具有讀書人格。近日,由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教師:專業素質的修煉》,為教師形成讀書人格,進而相對完美地完成“專業素質修煉”提供了線索。
讀書人格的內在修煉過程和內容,可以有多種表現和作用:
一是體現在教師的主動探究活動的人文關懷行為中。譬如教師不是被動地完成管理層面上的硬性指標任務,而是積極、創新地工作;教師可能更多地設法調整自己的交流方式,時時注意尊重學生或同事。這里要強調的是,教師要更多地以人為本,從“人的轉型”和人的全面發展出發,從興趣或責任出發來挖掘、提升自己的教與學的經驗,即用深入閱讀獲得的理性眼光、教育理論來梳理豐富的感性經驗和教育感悟----這事實上就進入了“學問”和“教育研究”的情景中了,也就是帶著愛的熱誠、理想和詩意工作著、快樂著或“痛并快樂著”。這就進入了探究和修煉的人文境界了!蘇霍姆林斯基、、陶行知、陳鶴琴等教育家,都是把教育工作本身,把教育對象,把班級和校園及其相關社會環境的改造當作探究的對象的,不是為了研究而研究,更不是為了,得到職稱、職務等功利而研究;他們是本著“一切為了兒童,為了兒童的一切”,為了“教人求真”、“學做真人”等人文精神、人本發展目標而從事教育----探究----育人工作的,因為這是充滿理想、激情而又需要辛勤奉獻的事業。
二是體現在教師對中外人格教育傳統的關注和踐行中。在政府以“新發展觀”、“以人為本”作為施政綱領的今天,在輿論倡導“人文中國”理念的今天,中小學應試教育仍然風行,素質教育理念難以徹底開展,學生人性和人格得不到自由、充分、全面、和諧發展,我們的確亟待重讀陶行知、陳鶴琴、,感懷他們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那樣并不富裕舒適的條件下對人的價值的尊重和身體力行的人格教育理論,感念他們對中國現代教育思想和理論的奠基和開山劈路的非凡貢獻。所謂復興中華人文精神,應該包括復興和弘揚那個時代的教育家精神這一寶貴傳統。
老師們如果把農村義務教育出路問題與解決中國當下“農民、農業、農村三農問題”深層的動因聯系起來思考,如果重讀七八十年前晏陽初先生的《平民教育概論》、梁漱溟先生的《鄉村建設理論》等名著,就會發現,農村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最終要歸結為:通過平民教育、鄉村建設,開發民智,改良“地民性”,解決“愚、私、貧、弱”,提高“人的現代化”素質,從而增強自身的“造血功能”;如果把《理想國》、《愛彌兒》、《教育過程》中的教育理想,塑造尊重自然、人性,倡導民主、科學、探究的理想人格,與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物質文明協調發展所需要的人力資本、人文資本和人格資本緊密相聯地審視,就會發現提高師生乃至全體公民的人文素質是人類普遍、共同的文明需要!
三是體現在對教育家精神的弘揚中。歷史上的教育家都是有豐富的教育經驗或以教育實驗為生活背景的,有矢志不移的遠大教育理想為基礎,有非凡的理性思考能力和務實踐履的魄力。正因為有了這種精神,才能在困苦的環境中樹人、立言、立德。今天的中國教育特別需要“百年樹人”的理想和精神,少些功利思維。教師不甘當沒有創新精神的教書匠,有志成為有教育理想和教育理念的教育家,這并非高不可及。中小學老師教書育人的經驗和智慧也是一種學問。老師們做這種扎根性的教育科研的最大優勢就是具有厚實的、原生態的教育生活資源,科研選題也是可以找到和把握的,關鍵是要通過科研提高理性與感性,理論與實踐的貫通、融合能力。譬如,教師人格和專業素質、創新教育、素質教育、師生關系、教師成長的人文生態環境、學生、班級、校園文化、課程、教學信息化,對這些問題,中小學老師非常適宜進行個案研究、校本研究和行動研究,不要囿于學理的演繹研究或做“宏大文章”。這種研究可以是完全憑自己興趣出發的,也可以是努力申請和獲得正式的科研課題資助的研究。當然,自身的科研能力和興趣、資源是基礎,除此而外,要有一定的科研選題策劃意識和能力。
導引老師們自覺地、有觸動地去閱讀描繪教育大師成長軌跡、人格特點、心理品質的圖書及其著作,走進他們心靈和智慧的博大世界中去,深入地對話、理解、交流,顯然是教師的人文素質提升的必經的心智修煉之路。這方面,朱永新、袁振國、朱小蔓、眭依凡、方展畫、周川等教授主撰的《中國教師∶專業素質的修煉》給人的啟發很多,具體敘事、做法也很實在、親切。
普拉斯說:“魅力有一種能使人開顏、消怒,并且悅人和迷人的神秘品質。它不像水龍頭那樣隨開隨關,突然迸發。它像根絲巧妙的編織在性格里,它閃閃發光,光明燦爛,經久不滅……”品味哲人的話語,給自己定個目標:該拿什么來做一個有魅力的人呢?!
開卷有益,讀書讓你做一個有魅力的人。高爾基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不光國家與社會都離不開書,人類也離不開書。書不僅僅能豐富我們的知識,還能幫助和指導我們的學習、工作。所以,我們要熱愛書籍,更要用心去讀書,豐富自己的知識,增長自己的才干。當然,讀書的目的是讓我們明理增慧,而不是徒記他人言語,冒充博學,妄稱大師,更不要把書讀死了。因為書讀死了,與己與人均無益。比如歷史上就有好多人,學了一輩子治國平天下的儒家經典,但到關鍵時刻,便手忙腳亂沒個宗旨更沒個方略了。
在平常的工作、生活中,我聽到有的人說,我們當公務員的,都是科班出生、大學畢業,我們的主要精力就是要放在具體的工作上,還費什么精力去讀什么書呢?我們不都早“畢業”了嗎?這使我大為不解。誠然,一個人,在某個專業的選修,或某個學府的深造,以及自己堅持自學,都會有“畢業”的時候。但是,在治學的道路上,在追求知識的征途中,卻永遠也沒有“畢業”的時候。學無止境,“學到老,做到老,還有三門沒學好”。這是農村流傳的一句俗話,也是求學長識的箴言。通過自學達到了某種程度,是件好事,但并不等于一生中為社會、為人生奮斗的一切知識都具備了啊。當今學問,分門別類,廣闊無垠,況且科學技術在日益發展,知識也在不斷的更新和發展。如激光、集成電路、微積分等等,上世紀五十年代尚未普及推廣呢,現在已不僅是“家常便飯”而且更先進的科學技術也來到了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間。倘若我們刻苦一時,學的了一點知識,領取了一張“畢業文憑”,便沾沾自喜,自以為智囊充貫,自命不凡,不求長進,到頭來,肯定是要“落伍”的。我國著名歷史學家蔡尚思,一次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說:“有人常問我是什么文化程度,我也填過不少如此之類的表格,其實我只是一個永不畢業的研究生而已,學海無涯,哪里會有‘畢業’的一天啊!”是啊,哪會有“畢業”的一天呢?
我們崇尚“開卷有益”,自然是指要讀好書,而且要有目的的去讀書。“一日無書,百事荒蕪”。從這句話中,就能看出讀書對于人類來說是何等的重要。沒有書,一天還能做什么,還能做好什么呢?人們在讀書時,能夠領略人世的真諦,能夠看到人類的文明之心。人們都說,書是人類最大的財富。難道我們對此還會有異議嗎?立志要做一個有魅力的人,就要像詩圣杜甫就那樣:“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書有益處,一定要讀好書,要有選擇的去讀,才能在益書的陪伴下健康快樂成長。大量的事實證明,現代的有知識的農民,不喜歡那種古板、單一的干部,而是喜歡那些不僅學識淵博,而且興趣廣泛多才多藝的人。鄉鎮干部興趣、特長的豐富性,將表現出他自身人格力理的豐富性,同時會對周圍的人群有著巨大的影響力,使其成為“干部干部干好每一步”的榜樣。這樣的人將會象一塊磁石一般,牢牢地把周邊的人吸引在自己的身邊,。也只有這樣,你的魅力才真正顯現了出來。
清苑小學 史再穎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大家好!
很高興有這樣一個機會,和大家一起探討讀書。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書香浸染我的人生》。
從古至今形形的書籍不計其數,關于書的名言數不勝數。提起書人們總是滔滔不絕。我就是一個愛書的人。如果你有機會來到我家,就會看到客廳里擺著一個書櫥,里面羅列著我們一家三口的書,這些書是我們平時用到的。你也許覺得不合適,可我們認為這樣看起書來方便,更主要的是為了培養兒子讀書的興趣與習慣。書的芳香就這樣在我家飄蕩。
陪伴我童年、青年的書籍都被收藏在幾個大紙箱里。那紙箱里有我爺爺上高小時的課本,初中的課本等,還有紅皮的毛選,魯迅的文選集等等。這些書都是繁體字,兒時的我經常翻閱這些書,雖然看不懂但總不厭其煩地翻閱,也許我的性格就是從那時養成的。回想起來,小人書,兒童文學等書陪伴了我的整個童年。瓊瑤、曾凱倫的書籍浸香了我的花季,金庸的武林傳奇讓我對生活充滿了幻想。如果把青春比作一首動聽的歌,那么美妙的音符就是書籍。青春是彌足珍貴的,它是人生中的黃金分割點,要讓青春散發光芒,就應該從增加閱歷,豐富學識開始。而這一切都要源于讀書。
如今,我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更離不開書。前蘇聯偉大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讀書,讀書,再讀書——這是教師的教育素養這個品質要求的”。所以 教師的專業成長與多讀書、讀好書息息相關。書香校園走進了我校,校領導給我們推薦了一本書就是蘇霍姆林斯基專門為中小學教師寫的一本《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只要有時間,我總是虔誠的叩開“書門”,靜靜地聆聽她的教誨。書中每條談一個問題,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論分析。文字深入淺出,通順流暢,極便于閱讀,讀這本書,等于讀了一本教育學和心理學的合編。她給我講述了好多與我類似的教育教學生活中的故事以及一些如何解決這些困難的方法,還有許多關于教學管理、教學經驗,教師對課程的計劃和組織,以及如何全面管理班級的能力、提高教學成績等等。
如果可能
我想變成書房里
你珍愛的那一本書
常常被你捧在手中
寂寞地被你懷想
這是姐姐生前所寫的一首關于讀書的小詩,姐姐酷愛讀書和寫作,在姐姐的影響下,我也和書成為了摯友!
我叫張艷,現任六師芳草湖農場醫院團支部書記、工會、宣傳干事。記得剛剛走上護士崗位時,我還是一個青澀的小姑娘,在書的陪伴下,我一天天的成長著,轉眼二十五年過去了,在我的生活里有了書,這讓我的青春充滿了激情,讓我看到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在我的工作中有了書,讓我的技能不斷的成熟,還讓我讀懂得了無私奉獻的美麗。
小時候我曾經夢想當一名人民教師,站在三尺講臺上面對著臺下幾十雙求知若渴的眼睛引經據點,侃侃而談。然而十六歲那年,我卻走進了醫院,穿上了白大褂當上了一名護士。還記得,當我第一次穿上白大褂,走進病房,我對這一身潔白有些茫然。我不知道這一身潔白對我將意味著什么?然而,當那個身患白血病的小姑娘,用那雙美麗的滿是渴望的眼睛看著我,用她那稚嫩的聲音問我“阿姨我的病能好嗎?我什么時候能出院?”那一刻,我的淚水輕輕地滾落,回頭,我悄悄擦去淚水,微笑著撫摸著小姑娘的頭說:“乖乖,聽話,很快你就能出院了。”那一刻,我也明白了這一身潔白對我將意味著什么?這便是我的夢開始的地方。
在書里我認識了南丁格爾,南丁格爾說:“護士必須要有同情心和一雙愿意工作的手”,南丁格爾還說:“找藉口好嗎?我的成功歸於:我從不找藉口,也絕不接受藉口”。在十四年的護理生涯中我時刻牢記著南丁格爾的名言,并以她的事跡為動力,堅守著護士職業賦予的使命,使近千名新生命安全順利的來到這個世界上。
每一個新的生命誕生的那一刻我一次次深深地體會到:這一身潔白不是世界上最美麗的顏色,但它卻能為新的生命帶來光明。我也明白了一個真理:在平凡的護理崗位上,同樣可以施展才華,創造業績,奉獻自己的愛心和青春。實現自己的夢。
每個人的青春都有自己的偶像,出生在70年代的我,記得小時候,雷鋒的名字每天都在耳邊回蕩,通過閱讀《雷鋒的故事》,雷鋒就深深地印入我的腦海里,雷鋒的精神就象春天綿綿的細雨,時時刻刻影響著我的成長和工作。
作為醫院的團支部書記,多年來,我帶領著醫院青年志愿者服務隊,長期堅持利用休息時間為農場的孤寡老人及養老院的老人們進行義務體檢和醫療咨詢服務。
陸群英老人今年70歲了,是東河壩社區的退休職工,自2014年女兒和丈夫相繼離開了人世,陸群英就成為了一位典型的空巢老人。為了能讓陸群英阿姨不感到孤單,我堅持定期給老人打個電話,周末總會去阿姨家“蹭飯”,偶爾也會帶上同事一起去,吃完飯陪老人聊天,帶老人去散步。在大家的幫助下,我們堅持為陸群英老人定期進行體檢。如今老人的臉上每天都掛滿了笑容!
從當護士的經歷和一本本名著中,讓我更加懂得了生命的可貴,當看到病人因為急需血源而焦急等待時,我就在想如何去幫助那些病人們。2010年,兵團獻血車來到了芳草湖總場,我依然走上了車,挽起了袖管,加入到了義務獻血的隊伍。這幾年我已無償獻血2000毫升。當有人問起我為什么會這么多次獻血,我總是笑著說:“這一點血并不多,但是它也許可以挽救一個人的生命,在我的有生之年,只要身體健康,只要有機會我還會一直這樣獻血的。”
2004年由于單位工作的調整,我從護理崗位走到了政工工作崗位,并且兼任新聞宣傳工作,這無疑讓我和書的距離更近了。為了能寫出好的作品,我買回來大量的關于新聞習作的書籍,一邊學、一邊寫。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不斷的從書籍中汲取營養,我撰寫的《白衣天使的微笑》、《幸福其實很簡單》、《冠軍的滋味》、《寬容》、《無言的父愛》等上千篇文章均被報刊及網站刊登。我也因此多次榮獲兵團、師、農場新聞宣傳類的獎項。
高爾基說:“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的確,在我成長和進步中,是書給了我豐富的知識和動力,讓我從一個滿是羞澀而怯場的小姑娘,成長為敢于在大家面前大聲的來表達我的觀點和心聲的選手。2008年師市婦聯、紀委授于“筑牢反腐防線、構建和諧家庭”演講比賽一等獎,2009年8月是六師五家渠市建市五周紀念,我代表芳草湖農場在參加師市青少年文化藝術節的演講比賽中以優異的成績榮獲了“我說五家渠”演講比賽一等獎、2011年11月六師五家渠市黨委組織部、宣傳部授于“學先進、見行動”演講比賽一等獎。2013年8月六師五家渠市紀委授予“為民務實清廉”演講比賽一等獎。2014年11月六師五家渠市黨委宣傳部授予第15個記者節“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比賽二等獎。這些榮譽的背后離不開我的摯友,他的名字叫“書”!
也許很多媽媽會覺得,有了孩子之后,哪里還有寧靜的讀書時間?其實,上下班往返的途中等車或坐車的時候,帶著孩子在戶外曬太陽的時候,煲湯的時候……只要你想讀書,想去享受那份靜心帶來的喜悅,一定是能找到安靜的讀書時間的。
容易滿足的愛好
雖然這已是電子網絡時代,但保持著讀書興趣的人還是很多的,其實,所讀之書不一定非要有深奧的內容,讀書也并非要為某種學習目的而讀,關鍵是你喜歡就好,讀漫畫也是一樣的。
減壓的最好方式
讀書能培養閱讀能力,增加想象力,使人集中精力,而且,一旦把書拿在手里,用手指觸摸到紙張,馬上就可以體會到心情平靜下來的那種感覺。這種減壓方式,不需要其他特別的物品和環境,一卷紙張,可以任由你穿越歷史,抑或是踏上世界之旅。
樂活的興趣
一本書在讀過一遍之后,還能享受到反復閱讀的樂趣,也可以借給朋友、送給孩子,只要好好保存,書可以一直陪伴著你。從這個意義上說,讀書真的是一件非常樂活的興趣愛好呢!
創造專心讀書的空間
為了讓讀書更有樂趣,應該創造一個只屬于自己的讀書空間。不受任何干擾,安心地沉浸在讀書的世界里。
可以“移動”的書房
如果有足夠的空間布置一間書房,當然是最愜意不過的事,但是沒有的話,也并不妨礙我們為自己創造一個能專心讀書的空間。白天,客廳的沙發隨時可以變成我們的“書房”,準備一杯濃香四溢的咖啡,將自己堆進最喜歡的靠墊,就可以放松地在寶寶午睡時享受一兩個小時的讀書時光了;晚上,那間“書房”就在床上,睡前30分鐘,一盞柔和的燈光,不會打擾到家人的睡眠,也容易讓自己的心情沉靜。隨意翻翻散文、圖冊,給自己一段和忙碌的現實生活隔絕的時光,會有一種說不出的舒適感。這樣的感覺,不用多花一分錢,卻帶給自己無限的滿足和應對第二天的充足能量。
一個小小的空間就足夠
如果家居空間有限,就在陽臺上給自己專門布置一個讀書用的空間。在狹窄的空間里,拉上白色的紗簾,放上一把小小的靠背軟椅,便能專心致志地讀書;如果連陽臺這樣小小的空間都騰不出,索性就在客廳的一角,專門做個讀書的空間,用高大的綠色植物做出自然的隔斷。其實,不論哪種方式,都是為了創造一個安靜的個人空間,達到盡興讀書的目的。對那些不太習慣讀書的人來說,試著在家里做一個只屬于自己讀書的空間,也許會讓你突然覺得讀書很有趣,慢慢將讀書的習慣融進生活,你會發現它已成為你生活的一部分。
夏天正在延續,日曬也一天比一天強烈。悶熱的午后,在家里這種小小的空間靜心讀書,昏沉沉的大腦如同注入了一劑清涼解藥,身上的燥熱好像也一下子消失了。古人說:“養心不如靜心,靜心不如讀書。”仔細品味,真的很有道理。
溫馨提示
給孩子留個讀書的位置
不要擔心你布置的小小空間會被調皮的孩子弄得混亂,或者是他闖入到這個世界里來搗亂。其實,就算他不來,你還要時常地“請”他進來感受一下呢!讓孩子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愛上書籍,并不是一句空話,而是身教遠遠重于言傳的事。只要我們自己保持著讀書的習慣,能體會到它的樂趣,孩子一定有一天也會愛上讀書。
你也可以在你讀書的空間里給孩子布置一個位置,那么有一天你會發現,這個小家伙雖然在其他地方永遠顯得精力旺盛,動個不停,卻一停留在讀書空間里就安靜了下來,能一個人坐在小凳子上看很長時間的書。這可真是意外的收獲。
一個適合讀書的環境,會讓孩子愛上閱讀;一個有讀書氛圍的家庭,會讓孩子習慣閱讀。當我們給孩子買了太多圖畫書的時候,千萬別忘記給他留好讀書的位置。
讀書的享受
不愛讀書的人,可能是原先將讀書和學習、考試等事做了連接,所以會覺得讀書是一件辛苦的事。那么想重新愛上讀書,重新用讀書找回靜心的感覺,就要將讀書再次和放松做個連接。
舒適地讀書
要讓自己的讀書空間舒適,柔軟的靠墊,散發著綠茶清香的綠茶枕頭,有自己喜歡的圖案和顏色的坐墊……只要簡單地下點工夫,就可以達到舒適讀書的目的。還有可以按摩腿肚和腳心的“足枕”,都是最適合在讀書的時候讓身體得到放松的好東西。夏天,在讀書時戴上清涼圍脖也不錯,它里邊所含的清涼成分可以讓你更加清涼地享受讀書時光。
戶外讀書的特別樂趣
書不光是可以在家里讀,到戶外讀書,別有一番樂趣。在公園里,坐在長凳或草地上,孩子在不遠處玩耍,自己則沐浴著徐徐微風翻看著一本內容輕松、有趣的書,那種感覺很特別,也非常好。當外界環境不好時,也適合讀書,此時讀書能成為你逃離現實的一種手段,比如乘著地鐵在沒有風景的隧道里穿行的時候,或者在銀行排著長長的隊伍的時候,都可以手持一卷書,讓自己徜徉在另一個美好、有趣的世界里。比較薄的書,可以放在平常用的包里,如果是要帶比較厚的書外出的話,就要放進結實的帆布包里了。這樣就不會因為書的重量而破壞包的形狀,也可以更好地保護心愛的書不變形卷邊。
愛書也是享受
愛書也能讓讀書更有樂趣。為了不弄臟心愛的書,愛書的人會給書包上書皮,選擇不同質感的書皮,以及給心愛的書包上書皮的過程,其實都很讓人享受。另外,就是當家里集中了大量書籍的時候,要用管理一個小型圖書室的理念來打理各種書,將書、雜志、畫冊等定期進行整理歸類,也可將經常閱讀的書籍單獨放在小書架或者書筐里。
1、自贊就是自輕。自滿是智慧的盡頭。
2、包子有肉,不在皮上;人有學問,不掛嘴上。
3、學問之根苦,學問之果甜。學問勤中得,富裕儉中來。
4、只有努力攀登頂峰的人,才能把頂峰踩在腳下。困難是人的教科書。
5、學如駕車登山,不進就退。(日本諺語)
6、用寶珠打扮自己,不如用知識充實自己。
7、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虛心的人學十算一,驕傲的人學一當十。
8、溫故而知新。
9、邊學邊問,才有學問。若要精,人前聽。
10、知識貯藏在謙虛的大海中。(朝鮮諺語)
11、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
12、說大話的人像爆竹,響一聲就完了。鑒難明,始能照物;衡唯平,始能權物。
13、讀書不知義,等于嚼樹皮。
14、學問淵博的人,懂了還要問;學問淺薄的人,不懂也不問。
15、搓繩不能松勁,前進不能停頓。瞄準還不是射中,起跑還不算到達。
16、心專才能繡得花,心靜才能織得麻。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17、不實心不成事,不虛心不知事。不自是者博聞,不自滿者受益。
18、讀一書,增一智。
19、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20、一個不想過小河的人,自然不想遠涉重洋。針越用越明,腦越用越靈。
21、心里沒有眼,有眼也無用。
22、成就是謙虛者前進的階梯,也是驕傲者后退的滑梯。
23、注意力是智慧的門戶。要得驚人藝,須下苦功夫。
24、不能則學,不知則問,恥于問人,決無長進。
25、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
26、誰要懂得多,就要睡得少。(亞美尼亞諺語)
27、盡信書,莫如無書。
28、不問的人永遠和愚昧在一起。(東非諺語)
29、世界上三種東西最寶貴——知識、糧食和友誼。(緬甸諺語)
30、人唯虛,始能知人。滿招損,謙受益。滿必溢,驕必敗。
31、星星使天空絢爛奪目;知識使人增長才干。
32、泰山不是壘的,學問不是吹的。天不言自高,地不語自厚。
33、造燭求明,讀書求理。
34、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學習如趕路,不能慢一步。
35、試試并非受罪,問問并不吃虧。善于發問的人,知識豐富。
36、書籍備而不讀如廢紙。(英國諺語)
37、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一藝之成,當盡畢生之力。
38、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39、吹噓自己有知識的人,等于在宣揚自己的無知。
40、只要是有益的話,小孩的話也要聽。
41、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繡花針。拳不離手,曲不離口。
42、言過其實,終無大用。知識愈淺,自信愈深。
43、汗水和豐收是忠實的伙伴,勤學和知識是一對最美麗的情侶。
44、樹不修,長不直;人不學,沒知識。
45、茂盛的禾苗需要水分;成長的少年需要學習。
46、水滿則溢,月滿則虧;自滿則敗,自矜則愚。
47、好高騖遠的一無所得,埋頭苦干的獲得知識。百藝通,不如一藝精。
48、不聽指點,多繞彎彎。不懂裝懂,永世飯桶。
49、虛心的人,常想己之短;驕傲的人,常夸己之長。
50、寬闊的河平靜,博學的人謙虛。秀才不怕衣衫破,就怕肚子沒有貨。
51、要學蜜蜂采百花,問遍百家成行家。
52、知識需要反復探索,土地需要辛勤耕耘。(尼泊爾諺語)
53、趕腳的對頭是腳懶,學習的對頭是自滿。
54、刀越磨越利,腦越用越靈。
55、常說口里順,常做手不笨。最淡的墨水,也勝過最強的記性。
56、一竅通,百竅通
57、誰游樂無度,誰沒空學習。(法國諺語)
58、勞動是知識的源泉;知識是生活的指南。
59、學問多深也別滿足,過失多小也別忽略。(蒙古諺語)
60、吃別人嚼過的饃沒有味道。
61、不向前走,不知路遠;不努力學習,不明白真理。
62、強中更有強中手,莫向人前自夸口。滿足現在的成就,就窒息了未來。
63、懂得自己無知,說明已有收獲。(拉丁美洲諺語)
64、手指有長有短,知識有高有低。學無前后,達者為師。
65、學問學問,不懂就問。
66、糧食補身體,書籍豐富智慧。
67、謙虛是學習的朋友
68、耳朵沒有底,可以從早聽到晚。(非洲諺語)
69、蜂采百花釀甜蜜,人讀群書明真理。
70、學在苦中求,藝在勤中練。不怕學問淺,就怕志氣短。
71、喜歡吹噓的人猶如一面大鼓,響聲大腹中空。
72、如果有了胡子就算學識淵博,那么,山羊也可以講課了。
73、訥訥寡言者未必愚,喋喋利口者未必智。
74、謙虛是學習的朋友,自滿是學習的敵人。
75、老姜辣味大,老人經驗多。請教別人不折本,舌頭打個滾。
76、山不厭高,水不厭深。驕傲是跌跤的前奏。
77、聞而不審,不若無聞。
78、驕傲來自淺薄,狂妄出于無知。驕傲是失敗的開頭,自滿是智慧的盡頭。
79、刀鈍石上磨,人笨人前學。以人為師能進步。
80、吃飯不嚼不知味,讀書不想不知意。
81、井淘三遍吃好水,人從三師武藝高。
82、知識是智慧的火炬。
83、知識好象砂石下面的泉水,越掘得深泉水越清。(丹麥諺語)
84、不吃飯則饑,不讀書則愚。
85、寶劍不磨要生銹;人不學習要落后。
86、沒有艱苦的學習,就沒有最簡單的發明。(南斯拉夫諺語)
87、怕問路,要迷路。嘴勤不走冤枉路。
88、日日行,不怕千萬里;時時學,不怕千萬卷。多練多乖,不練就呆。
89、才華是血汗的結晶。才華是刀刃,辛苦是磨刀石。
90、學習如鉆探石油,鉆得愈深,愈能找到知識的精髓。先學爬,然后學走。
91、讀了懂不了,用處也不大。
92、讀書不想,隔靴撓癢。
93、心堅石也穿。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勤勉是成功之母。
94、積累知識,勝過積蓄金銀。(歐洲諺語)
95、仔細考慮一天,勝過蠻干十天。
96、燈不撥不亮,理不辯不明。
從不知道到知道,劉文華在這個小小的四合院,經歷了青基會從創業到輝煌到低谷再趨于成熟的過程,并遇到了影響他一生事業抉擇的徐永光。
“我是個讀書人,社會經歷不多,總是很尖銳地批評領導,就算沒被采納,也不用擔心有人會給我穿‘小鞋’。”劉文華身上有幾分未泯的童真,他有感于徐永光開闊的心胸,更有感于青基會寬松的氛圍。
劉文華說,當時在徐永光身邊聚集了一批想做點事的年輕人。在青基會,任何人、任何部門都有機會嘗試做項目和籌資。“希望工程是一個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最火的時候,我們一個人一年能做五六個項目。”1994年,從事資產和財務工作的劉文華直接參與并促成《希望工程實施五周年》紀念幣的發行。后來審計署計算這次發行的紀念幣,為青基會籌款1000多萬元。
“人都是普通的人,但可以在一定的環境里迸發出他的力量。”如今已過不惑之年的劉文華,提起希望工程,仍充滿自豪。他認為百年內,沒有哪個項目可以超越希望工程最輝煌的時候。
盡管希望工程在1994年到2002年間兩度遭受嚴重質疑,甚至跌入低谷,但劉文華對自己從事的職業絲毫不懷疑。
“有人說,要把每分錢都用在孩子身上。這不現實!就是把錢直接匯給孩子還有匯費呢。”劉文華很是幽默,也很平靜,他把公益機構比作中介機構。他認為公益組織就是幫助愛心人士實現愿望的專業機構,提供的是一種服務。既然是中介、是服務,自然需要提取工作費用。
“在基金會的工作人員不需要多么高尚,拿多低的工資。拿太低的工資也說明機構有問題。假如工作人員的吃穿都成問題,能不讓人懷疑捐款在這個機構安全嗎?”學經濟出身的劉文華有一套自己的經濟理論。
1996年,劉文華向青基會提出了分房的要求。別人不說他說:“中國公募基金會開出的薪水和待遇與工作人員付出的辛勞來說,是偏低的,整個社會給他們太多的道德壓力是不公平的。”
分房前最積極的劉文華卻在分房時遭遇論資排輩,他的排號在倒數前幾名的位置上,但他仍然覺得這是一個小小的勝利。“我們是做希望工程的公益人,公益人也是一種職業,盡職就好,沒必要當苦行僧。給我們基本生活保障,是我應得的。”
后來,上海浦東公益組織發展中心創辦人呂朝說,公益也是江湖,有黑有白,有高尚有卑鄙,不應在道德上拿太苛刻的標準來要求這個行業的人。劉文華很認同這個說法,所以,他很慶幸這個寬容的青基會一直在包容著他這個“狂妄”的讀書人。
隨著青基會在風雨中走向成熟,劉文華有了離開青基會的想法。“現在青基會有沒有我都無所謂了。一個人在一個機構待太久就沒有激情了。”2007年的夏天,劉文華毅然告別了他工作16年的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
“讀書多少并不那么重要,
快樂的讀書才最重要”
余秋雨登上講堂,說起自己小時候讀書的故事。“我出生在一個偏僻的山村,我還記得我的第一個老師,她是小學畢業。很多年之后,我想尋找到這位老師。后來果然我們又重逢了。沒想到老師說,對不起,當時自己的文化太低了。但我并不這么覺得,我依然感謝這位老師。我對老師說,我要謝謝你,因為有關閱讀和寫作的所有最原始的美好記憶,都是你帶給我的,比如,你帶著我們在山間在田頭讀書識字,教我們如何用成語造句,一切想起來都那么快樂。”余秋雨說,學問有時候并不那么重要,快樂才最重要;讀書多少并不那么重要,快樂的讀書才最重要。
古代有很多“苦讀”的勵志故事,但對于今天來說,余秋雨說,他更希望人們在讀書時是快樂的。
“我們讀得太多了,
要減肥瘦身”
“有一句話,現在是可以說的,那就是我們讀得太多了,要減肥瘦身。”余秋雨說,我們見過許多這樣的讀書人:他們勤奮地借書、買書、藏書、啃書,但是如果你問他們,這么多年讀下來最喜歡哪幾本書,最敬畏哪幾本書,對自己的人格學問影響最大的是哪幾位作家,他們往往答不出來。倘使把讀書比作交友,這樣的讀書人,近似交際場中那類四處點頭握手、廣散名片的人物,他們沒有知己、沒有深交。讀書的無效和無聊,莫過于此,“這樣讀書,有何快樂?”
余秋雨認為,當前讀書最大的問題是無選擇地濫讀,這個問題不僅知識分子會遇上,普通人也會遇上,許多人僅僅聽說某本書有名,就讀了。更糟的是網上閱讀,占據了大量時間。有人認為讀書不是壞事,因為開卷有益,但大量的信息對絕大多數人來說,并不需要。古人贊揚一個人學問好,用“學富五車”這個詞,可古人“五車”的書,信息量可能不及現代薄薄一本小冊子。當今流水一樣的信息對人的好處不多,卻占據了寶貴的生命。
余秋雨向在場的愛書者建議:“要精讀書,有選擇地讀,千萬不要濫讀,對不愛讀書的人,我勸他多讀,而對愛讀書的人,我勸他要少而精。郭沫若和都說過類似的話,即‘書桌上不要出現第二本書’,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費點勁、出點汗的閱讀,
更能找到”
“要讀一些讀起來需要費點勁、出點汗的書,用抬頭仰望的姿勢讀書,更能找到生命的。”
這是余秋雨說的“抬頭”讀書。
“一個作家,他總是讀水平和他一般甚至更差的作品,能進步嗎?”余秋雨說,讀書也是一樣,要讀第一流的書。讀第一流的書,就是仰望星空,接近最高處,“盡管這些書,讀起來可能需要費點勁,但它是閱讀的最重要的快樂所在”。
余秋雨說,記得上大學時,我認識一個圖書管理員,他對我說,通過借書卡上的借書記錄,就知道讀者將來有沒有發展前途,說得神乎其神,就像會算命一樣。借書最多的和最少的,都不會有很大的發展前途。只有對讀書加以選擇,并在一段時間內閱讀同一方向書籍的同學,將來最有可能成功。所以,在一定意義上說,讀什么書就決定了成為什么人。
“抬頭”讀書之后,還要會排序。余秋雨說,每當他自己進入一個新的領域時,首先對閱讀書目排隊,分清主次,然后進行學習和研究,這樣就首先掌握了制高點,很快就能獲得成果。
強扭的瓜不甜,
不喜歡讀的書就不要讀
“讀書最后一定要‘返己’,也就是返回自己。不喜歡讀的書就不要讀!”余秋雨說,第一流的書太多怎么辦?解決的辦法是要看自己最喜歡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