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科學小實驗及其原理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GPS原理與應用》 校企合作 實踐教學
1.引言
近十幾年來,以GPS為代表的衛星導航定位技術得到了迅速發展,其應用已涉及導航、定位、測繪及遙感等眾多相關行業。在測繪領域中,各種等級控制網的建立、變形監測、工程放樣、地形圖測繪等越來越離不開GPS技術的應用,GPS技術為測繪行業帶來了一場深刻的變革。《GPS原理與應用》課程已經是測繪專業本科生的必修課程之一。對于《GPS原理與應用》這樣一門知識面廣、理論性強、應用廣泛的課程而言,實踐教學具有更重要的現實意義。實踐教學具有驗證、綜合、創新三大功能,在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實踐教學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般課堂教學無法代替的。
目前很多高等院校都和企業有合作關系,并且提出多種合作模式。然而從我國情況來看,盡管這幾年來,校企合作獲得較快的發展,但從總體上看,當前我國校企合作水平并不高,高校和企業并未實現良好的對接,存在合作存在利益主體相關度差異、合作質量不高、合作深度不足等問題。本文基于邵陽學院與中國有色金屬長沙勘察設計研究院聯合實習基地這個平臺,根據《GPS原理與應用》課程實踐教學特點,從實踐教學大綱的編寫、實踐教學內容的安排和實踐教學手段的創新三個方面探討了如何構建《GPS原理與應用》課程實踐教學體系。
2.構建思想
2.1科學性
根據測繪工程專業課程體系對實驗實習教學的內容要求和時數安排,使實踐性教學的布局與教學質量的監控體系科學、合理。學生可以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實踐教學任務,是完整意義上的測繪工程實際工作的模仿,學生不用走出校門就可以獲得良好的實踐效果。同時,指導教師可以在整個實踐過程中對學生的實踐能力與綜合表現進行客觀考核[2]。
2.2先進性
實驗實習教學內容和環節要具有時代氣息,反映當代最新測繪技術的應用水平(如GPSRTK技術的應用),充分調動學生實習主動性和能動性,理論聯系實際,學有所用。同時注重實踐性教學內容的綜合性、設計性和研究性,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
2.3實用性
構建的實踐教學體系必須實用,不是紙上談兵,且符合測繪專業教學和工程的實際。實踐性教學內容要求清晰、明了,目標明確,可操作性強,使學生在實習過程中有規可循、有據可依。
2.4校企共贏
校企合作對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實現高等教育與產業的無縫對接具有重要作用。但因未能構建良好的校企合作共容利益機制,我國校企合作普遍存在“學校熱、企業冷”的問題[3]。建立企業共榮利益機制,實現共贏。增強企業積極參與校企合作的驅動力,是增強校企合作深度,提升校企聯合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有效措施。
3.實踐教學體系的建立
3.1大綱修訂
隨著GPS技術的發展和社會對測繪技術人才需求的不斷變化,學校對測繪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應加以調整,對于《GPS原理與應用》課程而言,在開設專業初編寫的實踐教學大綱已迫切需要修訂。修訂工作由學校專業教師與企業專家共同研討完成,新的實踐教學大綱以學生了解GPS測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備GPS現代定位技術的觀測技能及作業計劃的編制和實施能力作為課程教學目標,增加實踐教學的比重,豐富實踐教學內容和手段,以適應社會對GPS技術人才的需求。
3.2實踐教學內容的安排
GPS課程基本概念多,理論性強,理論基礎的夯實必須依托生產實踐。抽象的理論必須與實踐結合起來,應用到實踐中,才能進一步增強對理論的感性認識,才能體現理論的價值。新實踐教學大綱修訂后,我專業開設的實踐課程和實習安排如下:
我系根據測繪專業實踐教學需要,在校園及周邊地區建立了測繪校園實習基地,該實習基地由測繪專業教師主持,企業專業工程師參與指導,使其更貼近實際工程的應用。該實習基地完全依照國家測量規范要求建立,由D級GPS控制點4點,E級GPS控制點6點,四等水準測量120km,變形監測專用控制網基準點3點組成。通過實習使用情況來看,效果良好,該實習基地可以滿足實踐教學需要。
3.實踐教學手段的創新
傳統教學模式枯燥乏味,調動不了學生學習積極性,而學生的積極性是教學組織的出發點,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開展多樣的、豐富的、創新的實踐教學活動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有效手段。
3.1制作實踐教學指導視頻教程
指導視頻教程具有直觀、易懂、富有趣味等優點。視頻教程由學校和企業在工程項目的應用過程中聯合錄制完成,更貼近實際,解決具體的工程問題。傳統以紙質形式的實踐指導書,形式呆板、枯燥,大部分同學連閱讀興趣都沒有,即使部分同學認真閱讀,也很難真正了解實驗的具體過程和操作。從教學使用效果看,指導視頻教程大大提升學習興趣,且對實驗過程有直觀的認識,大大縮短老師演示講解實驗過程的時間,提高實驗教學效率。
3.2互聯網溝通交流
學校與企業聯合開設校企合作交流網站,作為加深校企合作的平臺,利用該網上平臺,便于學校與企業溝通交流。學生利用該平臺對平時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和想法,可以進行留言,由企業實踐經驗豐富的專業工程師給予解答和意見。同時,企業在開發研究和實踐過程中的細節問題,也可以放在這個平臺上,有興趣的師生接手這些具體的實踐問題,利用學校人力資源的優勢幫助企業開發實踐中的問題。這樣利用企業和學校各自優勢,使校企合作很好地融合,實現共贏。
3.3開展競賽活動
競賽活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興趣。以測繪校園實習基地為基礎,開展GPS控制網的設計與建立競賽活動,主要內容有測量的外業準備及技術設計書編寫,外業實施,基線解算和網平差,觀測成果的質量檢核及技術總結成果上交等,要求嚴格按照國家的測繪規范執行,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
4.結語
本文基于邵陽學院與中國有色金屬長沙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聯合培養示范基地,以培養高級應用型GPS技術人才為切入口,對構建測繪專業《GPS原理與實踐》課程實踐教學體系進行研究和實踐,探索出該課程實踐教學的新理念、新途徑、新內容和新方法,以此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深入貫徹校企合作方針,不斷提高本課程教學質量,培養出適應社會需求的具有堅實理論基礎和豐富實踐能力的應用型工程技術人才。
參考文獻:
[1]石雙忠.GPS原理與應用課程教學與實踐方法的探討[J].礦山測量,2012(6):56-58.
[2]黃聲享,向東.GPS系列化教學實習的設計與實踐[J].測繪通報,2004(10):64-66.
[3]王小波,曾明星.校企合作共容利益機制研究[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4(2):146-150.
本單元是繼空氣、氧氣和水以后,學習的又一個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識單元,其學習是在學生具備了一定的化學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之后深入、細致的研究具體物質,內容緊密聯系社會和高新科技,可以沖淡學生在學習物質構成以及元素符號、化學式、化學方程式等化學用語中產生的枯燥感。加之本單元的實驗貼近學生生活實際、重視學科間的聯系、注重探究能力培養,可以有效地恢復學生在第四、第五單元學習中受到影響的學習化學的興趣。學習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質以及它們之間的衍變關系,為以后學習燃料及其利用、酸和堿、鹽和化肥等單元的內容打下一定基礎。
本單元的重點在碳及碳的氧化物的性質;實驗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裝置;引導學生以發展的觀點看待碳的單質;培養學生關注社會和環境的責任感。難點在于探究實驗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裝置。為了突破重點和難點在我的實際教學中我著手從以下的幾點出發:
1.引導學生弄清物質的結構與性質、性質與制法、性質與用途之間的關系。讓學生知道其實在此之前我們已經初步認識了這四者的關系如在學習氧氣和氫氣的制取時就是從性質出發引出它們的制法和收集方法;性質與用途之間我們最先認識氧氣具有助燃性和氧化性因此在實驗和實際生活中可用氧氣來幫助其他物質燃燒也知道物質生銹和腐爛都是氧氣惹的禍等。學習第六單元可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圖片,讓學生比較不同碳單質的結構與性質的關系,樹立結構決定性質的觀念。在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研究與實踐中讓學生從反應物的狀態、反應條件等方面比較、選擇氣體發生裝置,從氣體密度、溶解性等方面比較、選擇氣體收集裝置,列表比較、分析二氧化碳和氧氣、氫氣制取實驗及相關性質,使學生認識物質性質決定制法。通過不同碳單質的性質與用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性質與用途的討論、歸納,使學生理解物質性質決定用途。
2.為了讓學生很好的掌握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這部分知識我組織好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活動與探究。這種探究與質量守恒定律的探究有所不同,是由實驗室具體條件設備出發,圍繞藥品、原理、裝置、收集、檢驗這一主線來進行的探究,藥品可增加Na2CO3和HCl,學生通過直觀的實驗現象分析出選擇石灰石和稀鹽酸的原因,同時為后面滅火機反應原理的學習埋下伏筆。探究學習中要堅持創設探究情境、提出探究問題、營造探究氛圍、親歷探究過程、啟迪探究思維、體現探究價值的設計思路,使學生通過探究學習體驗科學研究的方法和途徑,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科學思維品質。
一、明確化學實驗在教學中的作用和地位
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在化學教學中,實驗是教師傳授知識的重要手段,是學生獲得感性知識的必由之路,化學實驗是進行科學探究的重要途徑,通過探究實驗,可以開拓學生思維,拓寬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主動求知、獨立思考、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養成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激發學生尊重知識、追求卓越的上進精神,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因此,化學實驗是化學教學最基礎、最重要的教學手段。
二、補充趣味實驗,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既是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基礎,也是良好教學效果的保證。在教學中,教師可演示一些興趣實驗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如:興趣實驗一:魔棒點燈。
教師問:怎樣能點燃蠟燭、酒精燈呢?
生答:用火柴、打火機等點火工具。
此時教師用一根玻璃棒蘸點藥品(白磷)后輕輕一碰酒精燈的燈芯,酒精燈奇跡般地被點燃。
興趣實驗二:“清水”變“牛奶”。教師準備一小燒杯“清水”(澄清石灰水)和一根吸管讓一學生往“清水”內吹氣,過一會兒“清水”變為“牛奶”。通過興趣實驗,可以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神秘與好奇,從而把學生強烈的求知欲調動起來,使他們在一個又一個的疑問中激發出求知與探索的強烈愿望
三、重視實驗分析,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在化學實驗中,強化學生思維培養,是掌握化學知識的需要,也是學習活動的需要,更是素質教育的需要。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實驗是學習化學知識的基礎和化學入門的向導,學生以實驗操作為基礎,初步了解化學原理,歸納化學知識的規律,從而形成完整的化學知識網絡,構建化學知識框架。
切實加強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應根據實驗的三個關鍵步驟,指導學生進行思維訓練。化學實驗的三個關鍵步驟為:①反應原理;②儀器組裝;③實驗操作過程。任課教師在化學實驗教學中,指導學生對三個關鍵步驟進行理解、探索和分析,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首先是反應原理的思維培養。反應原理,是一個化學實驗的理論原理,即用什么反應物,通過什么條件,得到所需要的物質。
其次是儀器組裝的思維培養。“儀器組裝”是指為了完成某個具體的實驗,應選擇什么設備、儀器,進行什么樣的連接,達到反應的最佳效果。
最后是實驗操作過程的思維培養。“實驗操作過程“是根據反應原理、儀器組裝,由學生根據一定程序和步驟進行實驗操作活動的過程。
運用化學實驗的三個關鍵步驟可以積極培養學生思維能力,逐步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注重學生實驗,培養學生動手能力
在學完化學實驗基本操作后,盡量讓學生親自操作,實驗本身就是一件動手動腦的活動。只有動手做實驗,才能觀察到生動有趣的化學變化,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嚴謹的學風,通過動手、動腦、動眼,發揮人體潛能,發展學生智力,培養興趣。教師可以設計一些簡單的實驗,讓學生自已動手做實驗,觀察、分析實驗現象,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如:在講述氫氣的制取時,教師可提供稀硫酸,讓學生自備藥品鐵釘、廢干電池外殼,讓學生做鐵和稀硫酸反應制氫氣和鋅與稀硫酸反應制氫氣的實驗,觀察對比實驗現象,通過師生討論,對比得到鋅和硫酸反應的速度比鐵和稀硫酸反應快,而且鋅的價格比鐵便宜。因此,實驗室制取氫氣用鋅和硫酸。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又增強了化學與社會聯系的意識。實驗時要求學生一邊做實驗,一邊觀察記錄并注意規范的實驗操作、儀器組裝等,最后教師引導學生得出結論,并對實驗的成功和失敗進行分析。讓學生參與實驗,不僅大大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同時又培養了學生的操作技能、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能力,并能將理論知識運用于實際生活,充分發揮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性,從而提高化學教學質量,以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五、設計探究實驗,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
科學探究是學習化學的重要方式之一。化學實驗的探究,可激發學生探索知識的欲望,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可設計一些探究實驗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如
探究實驗:啤酒瓶打開后逸出氣體的主要成份是什么?
通過探究實驗,有助于克服思維定式,開拓學生思維,提高學生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學生靈活地、創造性地綜合運用所學理論知識,激勵學生的創造意識,增加求知欲。
六、重視家庭小實驗,培養學生社會實踐能力
家庭小實驗是化學實驗的補充和延伸,其儀器和藥品均可從生活中尋找,可以使學生在一個心理狀態比較寬松的環境中,反復做、反復觀察,直到滿意為止,不受時間和地點限制,有助于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動手能力。教師可設計一些家庭小實驗,讓學生親自動手去做。例如蠟燭及其燃燒等。通過家庭小實驗,可以幫助學生發現身邊的化學,極大地誘發學生獲取化學知識的強烈欲望,從而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
七、精心設計實驗習題,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
習題有助于鞏固已學知識,提高運用知識的能力,教師可設計一些開放性題和實踐題,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動手能力。如:小明對媽媽殺魚時從魚肚內取出的鰾產生了興趣,他確定以“探究鰾內氣體體積和成分”作為探究實驗,他認為魚鰾內含氧氣約占四分之一,其余主要是二氧化碳和氮氣。
請你幫助他設計實驗來驗證假設通過習題和練習,可以充分發揮實驗的優勢,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和思維能力。
【摘要】
目的觀察逍遙散及其拆方的抗抑郁作用,為探討逍遙散的組方原理提供實驗依據。方法采用小鼠懸尾實驗、小鼠強迫游泳實驗及小鼠自主活動測定等觀察逍遙散及其拆方的抗抑郁作用。結果逍遙散、單味柴胡、當歸+白芍藥對以及逍遙散去歸芍組均能明顯縮短行為絕望模型小鼠的不動時間,并對小鼠自主活動無影響;逍遙散去柴胡組與白術+ 茯苓藥對未表現出減少不動時間的作用。結論 逍遙散具有抗抑郁作用,其君藥-柴胡在方中發揮重要作用;“抑木扶土”可能為其組方原理之一。
【關鍵詞】 逍遙散 抗抑郁 拆方研究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anti-depressant effects of Xiaoyao San and its composition parts of prescription , so to explore the regularity of Xiaoyao San composition.MethodsThe tail suspension test, forced swimming test and locomotor activity test were adopted in mice, and the antidepressant effects of Xiaoyao San and its different composition parts were observed .ResultsXiaoyao San, single Chaihu, Danggui and Baishao compatibility,and Xiaoyao San without Danggui and Baishao significantly short ened the immobility time in the forced swimming test and in the tail suspension test in mice , while had no influence on locomotoractivity.Baizhu and Fuling compatibility,Xiaoyao San without Chaihu had no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immobility time .ConclusionXiaoyao San has an antidepressant-like effect in the despair animal models of depression in mice .The principal drug Chaihu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ts anti-depression effect.“Inhibiting wood (liver) to support earth (spleen)” may be one of the regularity of Xiaoyao San composition.
Key words:Xiaoyao san; Anti -depression; Regularity of recipe composition
抑郁癥是一種常見的精神疾病,近年來其發病率呈不斷上升趨勢,已成為全球性的主要精神衛生問題之一,其相關病因病機的基礎研究及藥物開發研究日益受到重視。逍遙散源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是疏肝解郁、調和肝脾的代表方劑,大量臨床資料顯示該方在精神科疾患治療中運用廣泛,療效較佳。近年來關于逍遙散抗抑郁作用的實驗研究已有部分報道,但未見其拆方研究。本研究以傳統中醫藥理論為指導,采用小鼠行為絕望性抑郁模型,初步觀察了逍遙散與其拆方的抗抑郁作用,以期為逍遙散的組方原理提供依據。現報道如下。
1 器材
1.1 藥物及藥液制備逍遙散組成按照《方劑學》[1] 所載:柴胡9g,當歸9 g,白芍9 g,白術9 g,茯苓9 g,甘草4.5 g,薄荷少許,生姜1塊。以上藥材均購自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老中醫門診部,經本校中藥標本中心盧先明教授鑒定,均屬《中國藥典》收載藥材。受試藥物水煎液(包括逍遙散、單味柴胡、當歸+白芍、白術+茯苓、逍遙散去柴胡、逍遙散去歸芍6 個組)制備方法為:取適量藥材,8 倍量水浸泡30 min,加熱煮沸,文火煎煮1 h,趁熱濾過;再按同法煎煮40 min 及30 min;合并3 次濾液,文火濃縮至所需濃度,藥液4℃冰箱保存備用。各組藥物劑量均按上述所載成人一日用量25 倍進行計算。
1.2 動物ICR 雄性小鼠210 只,初始體重18 ~22 g,四川省醫學科學院實驗動物研究所提供,合格證號:scxk(川)2004 -15。
1.3 儀器ZZ -6 小鼠自主活動測定儀(成都泰盟科技有限公司);懸尾實驗箱(40 cm ×30 cm ×40 cm,自制);強迫游泳實驗玻璃杯(20 cm ×14 cm),電熱恒溫水溫浴箱(上海醫療器械七廠)。
2 方法
2.1 小鼠懸尾實驗(tail suspension test, TST)取健康雄性ICR小鼠按體重隨機分為7 組:逍遙散組、單味柴胡組、當歸+白芍組、白術+茯苓組、逍遙散去柴胡組、逍遙散去歸芍組、蒸餾水組。每組動物10 只。各組動物每天灌胃給藥或蒸餾水1 次,連續14 d。于實驗第1 天,7 天和14 天給藥1 h 后,將小鼠尾端(在距尾尖1.5 cm處)用膠布固定于水平橫桿上,使其呈倒掛狀態,觀察6 min,記錄后4 min 小鼠累計停止掙扎保持不動的時間。
2.2 小鼠強迫游泳實驗(forced swimming test,FST)參照Elzbieta[2] 等方法加以改進。分組及給藥方法同小鼠懸尾實驗。各組動物均于給藥前24 h 進行15 min 游泳訓練。實驗時將小鼠單個放入游泳玻璃杯中(水溫23 ~25℃),觀察6 min,記錄后4 min內小鼠的累計不動時間(s)。小鼠停止掙扎或呈漂浮狀態判定為不動。
2.3 小鼠自主活動實驗分組及給藥方法同小鼠懸尾實驗。于實驗第1,7 天和14 天給藥1 h 后,將小鼠放入ZZ -6 小鼠自主活動測定儀中,適應2 min 后觀察4 min 內的活動次數。。
以上實驗均采用隨機單盲法,在18:00 ~22:00 進行。
2.4 統計學方法處理各組數據以±s 表示,采用重復測量資料方差分析(one -way repeated measures analysis of variance ),顯著性水平α=0.05。
3 結果
3.1 逍遙散及其拆方對小鼠懸尾實驗不動時間的影響見表1。與蒸餾水組比較,逍遙散組、單味柴胡組以及當歸+白芍組ig 1 d,7 d均使小鼠懸尾不動時間顯著減少(P <0.01),白術+茯苓組對不動時間無明顯影響。逍遙散、單味柴胡ig 14 d 仍能不同程度減少小鼠不動時間(P <0.05 或P<0.01),而當歸+白芍組無顯著性差異(P>0.05)。當全方去掉柴胡后ig 1 d,7 d,14 d 均未表現出縮短不動時間的作用(P>0.05);全方去掉歸芍后仍在單次和連續給藥后表現出縮短小鼠不動時間的作用(P<0.05 或P<0.01)。
表1 逍遙散及其拆方對小鼠懸尾實驗不動時間的影響(略)
與蒸餾水組比較,*P
3.2 逍遙散及其拆方對小鼠強迫游泳實驗不動時間的影響見表2。與蒸餾水組比較,逍遙散組及當歸+白芍組單次給藥后能明顯減少小鼠的不動時間(P<0.05),而白術+茯苓組及柴胡組未表現出縮短不動時間的作用(P>0.05)。連續給藥7 d,14 d 后,逍遙散組、柴胡組、當歸+白芍組均不同程度地縮短了小鼠強迫游泳實驗中的不動時間(P<0.05或P<0.01)。全方去掉柴胡后在單次和連續給藥后均未表現出縮短小鼠不動時間的作用(P>0.05),去掉歸芍后ig7d,14d 仍能縮短小鼠不動時間(P<0.05)。
表2 逍遙散及其拆方對小鼠強迫游泳實驗不動時間的影響(略)
與蒸餾水相比,*P
3.3 逍遙散及其拆方對小鼠自主活動的影響見表3。逍遙散及其拆方各組在給藥1d,7d 及14d 后,小鼠的外觀狀況和行為沒有明顯異常,并且各組活動次數與蒸餾水組比較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
表3 逍遙散及其拆方對小鼠自主活動的影響(略)
4 討論
抑郁癥是一種常見的精神障礙,屬于中醫“郁證”范疇,疏肝健脾是歷代醫家屢驗不爽的治郁法則[3] 。逍遙散作為調和肝脾代表方劑,功用疏肝解郁、養血健脾,由柴胡、當歸、白芍、茯苓、白術、薄荷、生姜、炙甘草8 味藥組成。方中柴胡為君藥,疏肝解郁,使肝氣得以條達;當歸、白芍共為臣藥,與柴胡同用補肝體而助肝用,養血柔肝;白術、茯苓、甘草健脾益氣,實土以御木侮且使營血生化有源,共為佐藥;薄荷疏散郁遏之氣,生姜溫中且辛散達郁,亦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兼為使藥。
本研究采用經典抗抑郁藥物篩選模型—行為絕望模型觀察逍遙散及其拆方的抗抑郁作用。結果顯示:逍遙散能拮抗小鼠的絕望行為,表現出明顯的抗抑郁作用,這與吳麗麗等[4] 的研究相符。拆方研究發現單味柴胡、當歸+白芍藥對也表現出較好的抗抑郁作用,但當全方去掉柴胡后其作用消失,去掉歸芍后作用仍然保留,提示柴胡作為君藥在方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驗證了柴胡在逍遙散中的君藥地位,而當歸、白芍共為臣藥,輔佐柴胡疏肝。其次,實驗發現逍遙散去歸芍后仍表現出較好的縮短小鼠不動時間的作用,提示“抑木扶土”[5] 為逍遙散的組方原理之一。中醫認為“郁證”病位在肝,肝為藏血之臟,喜條達司疏泄開發,脾為氣血生化之源,只有化源充足肝才有所藏,進而使肝氣條達,當肝氣橫逆、犯胃克脾則出現肝脾不和之證。逍遙散去掉當歸與白芍后,依然保留了柴胡———疏肝使肝氣得以條達,以及佐藥白術、茯苓、甘草———健脾和胃、益氣生血,二者配伍后共奏調和肝脾之效,表現出抗抑郁作用。實驗結果不僅為其“抑木扶土”組方原理提供了一定實驗依據,而且進一步肯定了柴胡在方中的君藥地位。此外,結果表明各實驗藥物組均不影響小鼠自主活動,提示藥物在其有效劑量下對中樞神經活動無興奮作用。
拆方研究是中藥復方藥理研究的重要內容,在全方研究基礎上進行拆方研究是揭示方劑作用原理、提高中藥臨床療效的重要手段。本實驗驗證了逍遙散的抗抑郁作用,初步探討了其組方原理,證實“抑木扶土”為其組方原理之一。然而逍遙散的組方原則還包括養血疏肝、抑金疏木等方面[5] ,因此要完善其配伍規律的系統研究,還有待于今后更深入的研究工作。
參考文獻
[1] 段富津.方劑學, 第1 版[ M].上海: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59.
[2] Elzbieta Nowakowska, Krzystof Kus, Teresa Bobkiewicz, et al.Role of neuropeptides in antidepressant and memory improving effects of venlafaxine[J].Pol.J.Pharmacol.2002, 54:605.
[3] 暢洪升,王慶國,關 玲,等.中醫藥抗抑郁復方分析和證治規律研究[J].中國民間療法,2004, 12(2):60.
[4] 吳麗麗,徐志偉,嚴 燦.逍遙散和丹梔逍遙散抗抑郁作用的實驗研究[J].中醫研究,2003, 16(3):14.
轟轟烈烈的新課改在我校進行到現在已經快一個年頭了,其間學校組織過多次針對課改新理念的學習與討論,新課程標準的學習,以及教育專家的講座輔導,還有公開課和開放周,對大多數教師來講,教育理念得到了更新,也提高了教師的教育理論水平。
作為一名一線的物理教師,經過近一年探索和嘗試,我總結了一下自己對新課程的一些理解和經驗。物理實驗和科學探究不僅是物理教學中的重要內容和學習方式,而且是物理教學中的教學目標。這里我就以一節物理實驗探究課《向心力的大小》為例講解一下實驗探究課如何來開展。實驗探究主要分成幾個步驟展開:
1 提出問題
1.1 能發現與物理學有關的問題。
發現問題是提出問題的前提,只有發現了問題,才可能提出問題。在高中物理教學中要發展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應該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養成仔細觀察的習慣,善于捕捉新現象;二是不斷地把新現象和自己的認知相聯系,增強質疑的意識。
1.2 從物理學的角度較明確地表述這些問題。
明確表述所發現的問題,不僅使探究問題的內容有一個明確的主題,而且也使別人對該問題的核心有一個初步、大致的了解。
通過已前討論、分析,使學生初步認識到做勻速圓周運動的物體一定受到向心力的作用。向心力指向圓心、方向不斷變化.向心力的作用效果只改變運動物體的速度方向,不改變速度大小。
實驗探究要求給學生提供真實而完整的問題情景,使學生產生認知上的需要,給學生親身經歷一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究過程。這里通過學生分組實驗:彈簧拉著鐵球在光滑桌面上做圓周運動,體驗向心力的存在,并通過動畫模擬再現情境。
【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向心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這節實驗探究課通過定性實驗,讓學生體驗、猜測向心力的大小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
給每組學生提供用細繩聯結的鋼球、木球各一個.讓學生拉住繩子一端,使小球在桌面上做圓周運動(盡量保持勻速),體驗手的拉力大小(即向心力的大小)。自行改變實驗條件,多做幾次,猜測向心力大小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
2 猜想與假設
2.1 對解決問題的方式和問題的答案提出假設
2.2 對物理實驗結果進行預測
猜想與假設是科學思維的一種形式,是對所研究的問題根據已知事實材料和科學知識作出的一種猜測性陳述,對問題中事物的因果性、規律性作出的假定性解釋。
【預測猜想】
學生通過觀察和討論:猜測向心力的大小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
2.2.1 運動物體的形狀
2.2.2 運動物體的質量
2.2.3 運動物體離圓心的距離
2.2.4 運動物體轉動的快慢
2.2.5 運動物體的體積
在學生定性實驗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探索、猜測出向心力的大小可能與m、ω、r等因素有關。
要發展學生猜想與假設的能力,就要增強學生應用自己的原有認知來審視所面對的事實的意識,學會仔細觀察、分析事實,并在其中尋找跟原有經驗和知識中相似的特征,嘗試用自己的知識和經驗對它作出解釋。
3 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
3.1 知道實驗目的和已有條件,制訂實驗方案
根據探究假設來確定實驗目的,根據實驗目的來思考實驗的原理,按照實驗的原理,來設計實驗的程序和步驟,這是構思實驗方案的基本線索。
3.2 嘗試選擇實驗方法及所需要的裝置與器材
3.3 考慮實驗的變量及其控制方法
【實驗原理】
使物體做圓周運動所需的力叫向心力。向心力的大小與物體的質量、角速度的平方、半徑成正比,即F= mrω2 。
【實驗器材】向心力演示儀
【實驗方法】控制變量法
【實驗步驟】
3.3.1 用質量不同的鋼球和鋁球做實驗,使兩球運動的半徑r和角速度ω相同.可以看出,向心力的大小與質量有關,質量越大,所需的向心力就越大。
3.3.2 換用兩個質量相同的小球做實驗,保持它們運動的半徑相同。可以看出,向心力的大小與轉動的快慢有關,角速度越大,所需向心力也越大。
3.3.3 仍用兩個質量相同的小球做實驗,保持小球運動角速度相同。可以看出,向心力的大小與小球運動的半徑有關,運動半徑越大,所需的向心力越大。
如果學校實驗器材完善的話還可以通過定量實驗,檢驗猜測的結論。學生通過感性認識知道了向心力大小與做勻速圓周運動物體的m、ω、r等因素有關,但它們間到底是什么數量關系,就必須進行定量的實驗研究。可采用下列方案:(由于實驗器材有限,在這節課我們只定性分析向心力的大小)
【實驗器材】思邁Prodigy Lab 數據采集器、光電門傳感器、力傳感器、計算機、向心力實驗器、鐵架臺等。
4 進行實驗和收集數據
觀察是收集數據的重要方式,它是人們有目的、有計劃地感知和描述客觀事物的一種科學認識方法,是科學研究過程中的一種基本的認識活動。實驗是收集數據的主要方式。
5 分析與論證
5.1 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處理
5.2 嘗試根據實驗現象和數據得出結論
5.3 對實驗結果進行解釋和描述
通過實驗探究實驗:向心力的大小跟物體的質量m、圓周半徑r和角速度ω都有關系。 可以證明,勻速圓周運動所需的向心力大小為
F=mω2 r = mv2/r
6 評估
6.1 嘗試分析假設與實驗結論間的差異
6.2 注意探究過程中未解決的矛盾,發現新的問題
6.3 吸取經驗教訓,改進探究方案
7 交流與合作
7.1 能寫出實驗探究報告
7.2 在合作中注意既堅持原則又尊重他人
7.3 有合作精神
【課后思考】
回顧這堂課的教學,這節課能從物體做圓周運動的實例進行分析入手,從中引導啟發學生認識到向心力的概念,并通過動手實驗體驗向心力。讓學生親自動手實驗,調動學生參與探究學習的積極性,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改變學生被動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創設實際物理問題情景,為學生創立“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解決問題的認識發展過程,逐漸形成正確的科學認識觀。做到了學生能積極主動參與學習活動,樂于探究問題,進行交流合作來解決實際問題。
關鍵詞 認知語言學 研究方法 概念框架 定性研究 定量研究
中圖分類號:H03 文獻標識碼:A
Cognitive Linguistics Research Methods
——Take the Construction of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example
ZHANG Shiqia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00)
Abstract In the research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take the right research route and proper research means; follow the relevant principles of linguistic research methodology, in order to better serve the academic goals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Wang Yin, 2004). This paper reviews the main methods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se methods in the "conceptual framework" model cre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role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combine to demonstrate the scientific methods and specific research and its important role in the study.
Key words cognitive linguistics; research methods; conceptual framework; qualitative research; quantitative research
1 認知語言學研究方法概述
當代認知理論源于20世紀70年代的經驗主義哲學,強調心智的體驗性、認識的無意識性及思維的隱喻性,認為語言的形成是思維體驗客觀世界的結果。在認知語言學研究中,采取正確的研究路線和恰當的研究手段,遵循語言學研究方法論的原則,才能更好地服務于學術目標(王寅,2004)。認知語言學的研究可以區分為語言科學和認知科學兩大研究取向,前者有更多的社會科學色彩,以基于語言分析的定性研究方法為主,后者則以自然科學的實驗研究見長,在研究中多采取定量方法(盧植,2003)。
徐盛桓(1992)指出,可以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次來討論語言學研究方法。宏觀的方法論為語言學研究設定指導原則和研究框架,微觀的方法是宏觀方法論得以體現和實現的手段。語言學的研究離不開綜合與分析、歸納與演繹、定性與定量等基本的研究方法,認知語言學也不例外。盧植(2005)將認知語言學研究方法分為定性和定量兩種。定量方法又包括語言分析法、內省法、語言比較和對比法、調查法、問卷法和實驗法。本文會在第3部分中回顧這些方法,并分析其在概念框架模式的創建和運用中的作用。
2 概念框架模式及其方法論
概念語義系統是語符關系的概念內容部分,和作為語言表達的詞匯語法構成體現關系。程琪龍(2006)構建了概念框架來表述小句的概念內容,即概念框架是小句概念內容的形式表征,其認知意義有二:一是它的語符關系,即它和語法結構間的體現關系;另一個是如此概念框架及其語法體現關系是可操作的,不悖于生理可行性。概念框架是概念系統中的一個具有一定激活連通權值的局部性關系網絡,一個小句可以激活若干個概念結構。小句激活的概念結構可以組成三個部分:概念過程、先設條件和推導結果,三部分是組合關系。
概念框架宏觀的構建是一種理論驅動的研究,而通過語言現象對框架的細化和驗證是一種語料驅動的研究,這是一種理論——語料雙驅動的研究原則。(1)模擬實驗法。程琪龍(2002)認為生理研究成果、社會文化行為和語言現象都不足以直接構擬一個語言系統,他的做法是構建一個模式來表述語言系統,并對其進行嚴密的驗證,這就是模擬語言系統。(2)假設驗證逼近法。對模式的整體構造做出假設,然后用已知事實和語言現象對假設進行驗證和修正,逐步逼近真理。(3)分析、綜合和驗證。在模式構建的過程中,假設的是模式的宏觀構造,而內部的具體連接關系需要在雙驅動原則的指導下,從語料中獲得信息;分析注重對線形結構的分解,最后將分解結果綜合成整體系統。完整的構建步驟是:假設分析綜合驗證。(4)演繹推理。演繹是從普遍推導出特殊的推理過程。用演繹的方法在假設的理論模式中推導出了概念語義和語法表達兩個不同子系統。
3 概念框架構建和應用中的研究方法
3.1 定性方法
定性方法是對現象的特征做出一般的描寫或說明。廣義的定性研究指不包括定量手段的主觀性理論探討;狹義定性方法則主要指個案研究和實地調查,在一個限定的范圍內深入地考察所研究的現象,獲得資料,整理和分析,得出結論。常用的定性方法有解剖分解法、比較對照方法、因果關系方法等。其缺點是研究人員的主觀介入程度較高,可重復性和概括性不強等。
在概念框架的構建過程中,運用了定性方法,其主要目的是確定研究對象是否具有某種特征,排除無關的因素,更好地揭示本質。比如,在致使概念結構的研究中,不同致使結果是通過比較而得的,而對不同致使結果的解釋是因果關系的定性分析。
3.2 定量方法
3.2.1 語言分析法
任何語言學研究都必須從具體語言材料入手,語言分析法是語言學最經典的研究方法。
概念框架這一模擬語言系統的構建是以觀察社會行為和語言現象為基礎的;對模式整體構造的假設要用語言現象進行驗證,模式內部的具體連接關系要從語料分析中獲得信息。另外,應用概念框架模式對動詞及其變式關系的研究也是建立在分析語料的基礎上的。
3.2.2 內省法
內省法主要是憑借研究人員的語言直覺、學術經驗和常識對某些言形式進行可資論證的分析和解釋,參照既有的文獻或語言資料,提出某個假設。就認知語言學而言,內省法有助于考察直接反映認知活動的語言現象,找出有規律的東西,分析其內在的認知取向。但是,其缺點是主觀性太強。
在語言學領域,Beth Levin, Goldberg, Jackendoff, Chomsky, Talmy等學者都對義形關系提出了重要理論。概念框架模式是創建者在掌握了語言和生理科學知識,并辯證地吸收了這些理論精華的基礎上提出假設并構建的。例如,程琪龍曾經探討過概念框架和語義結構的相互關系,關注概念語義的參與者和語義結構的謂元之間的異同。
3.2.3 語言比較和對比法
趙元任認為語言學理論是語言學的比較,是對世界各民族語言比較研究得出的科學結論。認知型的語言比較和對比研究試圖揭示不同語言的基本概念系統的異同之處,其基本觀點是語義依存于文化,語義為支配不同語言的語法結構的原則提供理據,這一點不同于形式主義的語言觀。語言比較和對比并不否認語言的共性,而是通過系統地窮盡語言的特異性,最終達到對語言共性的認識和理解。
英語、漢語和其它語言為概念框架的構建和驗證提供了語料支持,相反概念框架模式也可應用于不同語言的比較。如:從“燈在書桌上”和“The Lamp was on the table”這樣的例句中可以得出不同語言對于位置空間關系的語法體現不同。漢語的語法形式是“在……方位詞”位于動詞前;英語的語法形式是介詞短語,語法位置則是句尾。雖然漢語的“在……方位詞”結構也可以出現在句尾,但它表示終位,如:“老師站在臺上”。
3.2.4 調查法
在對不同語言體系特征的描寫以及同一語言區域中不同方言的研究中,調查法是使用得最為普遍的一種研究方法。在認知語言學研究中,調查方法和現代科技的相互結合,計算機技術和因特網的普及使用為研究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便利,語料庫語言學作為新的語言學分支也是一種方法論上的革命,而其實質性理念仍然是調查,具體方法則是先進技術手段的引入和使用。
程琪龍在應用概念框架對動詞及其小句對應關系的研究中,對語料操作設置了嚴格的程序。(1)確定動詞類。(2)查找變式例句:語料源包括母語者編制的語料庫及其它母語網絡資源、母語者編的原版詞典和出版物。(3)窮盡列出變式。(4)補遺。有兩種方法:編造例句然后再次進入語料庫查詢,或編造例句請母語者判斷成句與否。其中的第(2)步是典型的應用現代互聯網的調查法。而第(4)步涉及到問卷法。
3.2.5 問卷法
問卷法就是研究者根據測量學和統計學原理針對特定的語言現象設計具有一定結構特點的問卷來進行研究的方法。問卷法屬于結構化觀察,研究者事先有一個研究大綱,根據研究大綱所設定的思路來編制自己的問卷。
在運用概念框架進行動詞及其變式研究的語料操作程序中,第(4)步補遺中編造例句請母語者判斷成句與否運用的是問卷法。最終大部分母語者認為可接受的句子被歸為有效,反之則無效。這種方法在窮盡語料,提高研究結果的信度和效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2.6 實驗法
實驗法分為實驗室實驗和自然實驗。實驗室實驗按照科學原理設計出實驗程序,選取特定實驗語料(刺激),通過實驗儀器收集受試對于實驗刺激的反應數據,進行統計分析,根據研究所采取的理論模式和研究方案,在一定的框架內對數據做出合理的討論和解釋。自然實驗則先提出假設,然后根據研究原理設計出實驗程序,以數理統計的取樣規則選取特定的實驗對象,收集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用相關的理論或模式對經過分析的數據進行理性的討論,以此驗證假設。
4 結語
在任何一門學科中,正確的方法論和科學的研究方法都對學科的研究和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何將科學研究方法正確合理地運用到研究中去是另一個重要的課題。綜合與分析、歸納與演繹、定性與定量等基本的科學研究方法是認知語言學的重要研究方法,這些方法無不貫穿于概念框架的構建和研究運用之中。科學的方法是研究順利進行的前提條件,保證了研究結果的信度和效度;而科學的研究也反過來支持、證實和發展了研究方法論。
參考文獻
[1] Geeraerts,D.2006.Methodology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C]∥ G.Kristiansen et a1.Cognitive Linguistics:Current Application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Mouton de Gruyter:21-49.
[2] 程琪龍.義詞語符關系框架[J].福建外語,1999(1):31-34.
[3] 程琪龍.逼近語言系統.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2.
[4] 程琪龍.概念框架和認知.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5] 王寅.認知語言學之我見[J].外國語學院學報,2004(5).
根據學科特點和多年的教學實踐,對演示實驗,學生分組實驗及課后小實驗的改進,做了一些有益的嘗試。
一、演示實驗中,讓學生自主設計完成
傳統的演示實驗教學,只是讓學生看教師表演,先是“教師做,學生看”,后是“教師講,學生聽”,缺乏對知識深入引導和研討,阻礙了學生主動學習和親自探索知識,如能將一些演示實驗進行改進,讓學生去自主探索,經過分析、討論,透過現象看本質,則會從中悟出很多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
例如:在研究焦耳定律的演示實驗中,我是這樣處理的:提前在課前布置預習本節課,以思考題的方式向學生出示本節課的演示實驗課題──研究電流通過導體產生的熱量與哪些因素有關,要求學生利用自習課時間,實施以下過程:
1.1自主設計實驗方案。
設計實驗方案關鍵是讓學生考慮好實驗原理,怎樣將電流通過導體產生的熱量變為可以觀察比較的對象。學生們充分發揮想象,不同的實驗方案達十余種,有的甚至比教材上的方案還簡單易行,有的讓火柴梗吸收電熱升溫達到著火點而燃燒,有的讓燒瓶里的空氣受熱膨脹而使玻璃管的紅水柱上升,有的讓燈絲發熱升溫而發光……這樣表演性演示實驗變為開放性研究實驗,極大激發了學生學習和研究物理知識的積極性,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創造性思維能力。
1.2自主選擇實驗器材。
在完成設計后,有的同學到實驗室借實驗儀器,有的學生找老師幫忙安裝實驗裝置,有的學生自己制作一些小器材,這樣變純觀察性實驗為創造性操作實驗。
1.3自由組合,探索研究。
經過交流,有一些同學的實驗方案相近似,于是他們就自動組合,在實驗過程中,互相交流切磋、溝通、共同研究。在交流中學會團結協作,在互幫互學中,共同提高。
二、學生分組實驗中,讓學生自主探究
學生分組實驗是初中學生最感興趣的課,但絕大多數學生是按教材的安排程序進行實驗,按照教師布置的步驟進行操作,興趣只停留在表面上,湊“熱鬧”成分很多,這樣也就無法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科學素質。如:初三物理中《測定小燈泡的功率》的實驗,如果只是指導學生按教材的安排進行實驗,讓學生注意觀察小燈泡兩端的電壓在等于額定電壓,高于額定電壓和低于額定電壓的情況下的發光情況,并將每次測得的電壓,電流值填入實驗表格,算出電功率值,那么實驗目的單一,無法達到培養學生素質的目的。 對于實驗過程中出現的異常現象,要激勵學生進一步探索、分析原因,從中有所發現。通過探究式實驗,不但能使學生掌握基本儀器的使用方法,基本實驗原理及其設計,實驗數據的處理方法,能力型實驗的研究對策,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實驗態度,團結協作的能力,敢于懷疑的精神和探索創新的意識等,還能使學生懂得要變換角度、變換問題去認識同一件事,例如:在初三物理中《測定小燈泡的功率》的實驗教學過程中我是這樣做的:
2.1不限制實驗原理。
在講本節課時,只講清實驗目的,說明小燈泡上“3.3V”或“2.5V”意義,至于實驗原理由實驗小組討論決定,并按要求畫出實驗電路圖,結果出現三種實驗原理P=UI,P=U2/R,P=I2R,并通過對三種實驗方案的優劣的深入分析,確定應用P=UI為實驗原理的方案,從而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提高了思維品質的深刻性與批判性。
2.2不規定實驗步驟。
進實驗室要求不看課本,動手時只說明實驗中要觀察燈泡的亮度,觸摸燈泡熱度,計算燈泡的功率和電阻,并不限定實驗有三個步驟,結果巡視實驗中發現,有的小組實驗有五、六步,并設計了開放性的記錄、表格,其中燈絲在不亮、較暗、正常發光、較亮、燒壞幾種情況下的電壓、電流的測量值和功率、電阻的計算值,燈泡熱度的觸摸感,從而激發了學生的觀察實踐和發現問題能力。
2.3不確定實驗歸納。
實驗后不固定方向,讓學生多方向、多角度、深入細致的觀察,分析實驗現象和數據,從而開放性地歸納出實驗結論,如有的小組分析真實的實驗數據,得出如下結論:(1)伏安法既可測電阻也可以測電功率;(2)燈絲電阻隨溫度升高而增大;(3)燈泡的實際功率,隨其兩端實際電壓的增大而增大;(4)燈泡只在額定電壓下正常發光,實際電壓過高會燒壞燈泡,過低燈不亮;(5)因燈絲電阻隨溫度升高而變大,故不宜用P=I2R和P=U2/R測燈泡的電功率,通過以上五個方面的歸納,培養了學生的分析、概括實驗結論能力,并加強了前后知識的聯系。
三、加強課外小實驗,引導學生參與實踐
一、考查進行猜想與假設的能力
猜想與假設是指在觀察的基礎上,根據科學原理和科學事實進行理性思維和加工以后,對未知的自然現象及其規律所作的假定性解釋和說明.它要求收集相關信息,將已有的物理知識和問題相聯系,嘗試提出可檢驗的猜想與假設.通過猜想與假設,能達成針對所提出的問題,依據已有的物理知識、經驗,通過思考作出猜想和假設的目標.
例1 (2006福州) 如圖所示,嘴巴對著兩張平行的紙吹氣,你猜想兩張
紙會如何運動?請寫出你的猜想及猜想的依據.
我的猜想:______________; 依據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這是一個根據圖示展示的實驗現象而提出的猜測,相信你在學習過程中已做過類似的實驗,在實驗過程中,我們會驚奇地發現,兩張平行的紙在氣流的吹動下不是分開而是靠攏了,這是為什么呢?原來與壓強有關.氣流在兩張紙之間流過,紙張之間的壓強變小,在外面大氣壓的作用下向中間靠攏.這是一個體現伯努利原理的實驗.
答案:我的猜想:兩張紙會貼到一起;依據是:吹氣之后,兩張紙之間的氣體流速大、壓強小.
二、考查實驗設計能力
實驗是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最有效的方法,設計實驗方案是開展實驗的主要步驟,這方面要達成的目標是:能針對探究目的和條件,選擇合適的實驗方法;考慮影響實驗結果的主要因素,能確定需要測量的量,并采用適當的方法控制變量;理解制定計劃和設計實驗對科學探究的意義.
例2 (2006廣州)浮力跟物體所浸的液體密度、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但小明總感到:浮力大小應與物體所在液體的深度有關,并猜想:“深度越深,浮力越大”.他跟小紅說出自己觀點,小紅卻說“浮力與深度大小無關”,兩人在已有器材中選擇了完全相同的器材,分別做實驗,都證實了自己的觀點是對的.
已有器材:泡沫(密度小于水)、石塊、細繩、彈簧測力計、天平、燒杯(足夠大、沒有刻度)各一,水(足量).
(1)他們選擇的器材是:_______;
(2)寫出小明的實驗操作、記錄觀察到的現象,并作結論分析;
(3)寫出小紅的實驗操作、記錄觀察到的現象,并作結論分析;
(4)為什么他們的結論都是對的,寫出原因.
分析:實驗設計要根據實驗目的選擇適當的器材設計好實驗的步驟、操作過程等.小明、小紅就是根據設計的原理分別對他們的猜測進行設計.
答案:(1)石塊、細繩、彈簧測力計、燒杯、水.
(2)用彈簧測力計系著綁好石塊的細繩,讓石塊慢慢浸入水中,直到剛好浸沒;觀察到彈簧測力計的示數逐漸減小;根據F浮= G - F拉,可知物體所受浮力逐漸增大,因此浮力大小與物體所在液體的深度有關.
(3)用彈簧測力計系著綁好石塊的細繩,讓石塊浸沒水中后,再不斷加大石塊在水中的深度;觀察到彈簧測力計的示數不變;根據F浮= G - F拉,可知物體所受浮力不變,因此浮力大小與物體所在液體的深度無關.
(4)石塊在浸沒液體之前,石塊排開水的體積隨深度增加而增大,所以浮力大小與深度有關.石塊在浸沒液體之后,石塊深度增加,但排開水體積不變,所以浮力大小與深度無關.
三、考查實驗分析能力
收集到了相關數據,如何進行有效的處理,作為這類題的考察重點,經常在中考題中出現.需要達成的目標為:能從多種信息源中選擇有關信息;能進行一系列觀察、比較和測量;會記錄和處理觀察、測量的結果.
例3 (2006山東)光明中學八年二班的同學,利用同一實驗裝置完成了“測滑輪組機械效率”的實驗以后,進行了小組交流,下表是各小組的實驗數據記錄:
請你對表中各小組的實驗數據進行分析比較,回答下列問題:
(1)實驗中影響滑輪組效率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2)1、2兩個小組的動滑輪重相同,提起的鉤碼重也相同,測出的滑輪機械效率卻不同,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3)請你就如何提高滑輪組的機械效率提出自己的建議.
分析: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并與其他人交流,然后共同評估,是科學探究步驟中比較重要的一環.本題就是對各小組得到的數據進行分析評估的中考題.這是一道研究實際生活中滑輪組機械效率的問題.我們知道,機械效率與有用功、額外功有關,影響額外功的因素有很多,滑輪的重力、接觸面的摩擦、以及操作的規范性等等都是造成額外功的因素,所以我們可以從這方面加以考慮.
答案:(1)提起的物體的重和滑輪組的重.
(2)滑輪的輪與軸間的摩擦力大小不同;測拉力時沒有使測力計勻速上升,造成測量的力不準確.
(3)選用較輕的動滑輪來組裝滑輪組;對于給定的滑輪組,通過增大提起的物重來提高效率;保持良好的,減小輪與軸間的摩擦.
四、考查得出結論的能力
得出結論是科學研究的最終目標,在這方面可以考查的目標有:將證據與科學知識建立聯系,得出基本符合證據的解釋;能注意與預想結果不一致的現象,并作出簡單的解釋;能提出改進工作方法的具體建議.
例4 (2006福州)小強要參加校運會的鉛球比賽,怎樣才能把鉛球推得遠呢?他猜想:鉛球落地的距離可能與鉛球出手時的速度大小有關,還可能跟速度方向與水平面的夾角有關.于是小強和小明一起進行如下探究:他們用如圖1所示的裝置做實驗,將容器放在水平桌面,讓噴水嘴的位置不變,但可以調節噴水槍的傾角,并可通過開關來控制水噴出的速度.
(1)如圖1所示,首先讓噴水嘴的方向不變(即拋射角不變),做了3次實驗:第一次讓水的噴出速度較小,這時水噴出后落在容器的A點;第二次,讓水的噴出速度稍大,水噴出后落在容器的B點;第三次,讓水的噴出速度最大,水噴出后落在容器的C點.他們經過分析得出結論:在__________一定時,物體拋出的越大,拋出的距離就越遠.
( 2 )控制開關,讓水噴出的速度不變,讓水沿不同方向噴出,又做了幾次實驗,如圖2所示.他們將記錄的數據畫在坐標軸上,得到一條水的水平射程s與拋射角θ之間的關系曲線,如圖3所示.從曲線中可以看出,當鉛球拋出的速度一定時,拋射角為時,拋射的距離最大.從曲線中,你還可以得出的結論是:______________.
( 3 )我們還有哪些體育運動可以應用到上述結論的例子,請你舉一例:________________.
1,本課題的教學背景
(1)本節教材在本節和本章中及整個教材中的地位和前后關系
本課題內容是在學習高中化學第二章《化學反應速率,化學平衡》的基礎上進一步鞏固加深學生對化學平衡的理論知識的鞏固和應用,本課題內容重在指導學生利用化學平衡理論知識,了解什么是鹽類水解及其利用鹽類水解的知識解決生活,生產實際中的具體問題,學生通過對本節知識學習掌握,更加深刻理解知識之間的內容聯系,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
(2)本課題在教材內容的主要知識點:鹽類水解及其分類,鹽類水解的規律,影響鹽類水解的因素,鹽類水解的離子方程式,雙水解,及其鹽類水解在生活,生產中應用。
(3)本課題教材內容的能力點,利用平衡理論的知識解決影響鹽類水解的因素及利用于生產生活實際。
本課題教材內容知識面較寬,綜合性較強是前面已學過的電解質的電離,水的離子積,以及平衡移動原理等知識的綜合利用。
(4)在教學大綱中,本節教材是C類要求。
學好本節教材,不但加深鞏固化學平衡的知識理論也可利用影響鹽類水解的因素,通過條件改變,克服鹽類水解的不利影響,解決生產中的不利影響,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運用知識解決生活,生產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將知識轉化為生產力的思想。
2、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大綱》的要求、教材編排意圖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擬定以下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初步掌握.鹽類水解的實質,掌握鹽類水解的規律,學會鹽類水解離子方程式書寫。
技能目標——通過本節課的教學,培養學生實驗能力,思維能力,邏輯推理和綜合歸納能力。
素質教育目標——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勇于探索的精神。
3、重點及難點的確定
教學重點:鹽類水解的實質
教學難點:鹽類水解離子方程式書寫
二,說方法
(一)說教法:
1:本節教材內容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鹽類水解,包括的知識點主要有:強弱電解質,強酸,弱酸,強堿(此知識已經在第一節中電離平衡已有所了解)鹽類水解部分是在上訴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實驗證明含有弱離子的鹽類能水解,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分析鹽類水解的規律,利用平衡移動的知識,解決水解平衡移動的原理及其利用,因此在教材中通過復習提問,實驗,討論,分析,歸納,講解逐層深入的引導學生得出鹽類水解的概念,影響鹽類水解的因素等知識。
2:在教學過程中,由于學生對化學平衡的知識掌握程度不同,在鹽類水解知識中可能存在不同的知識斷層,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復習化學平衡移動的知識,強弱電解質的知識,酸堿中和反應的知識,提煉出對鹽類水解有用的知識點,達到學生能盡快掌握鹽類水解的知識。
(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采用啟發式,并遵循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引導學生不斷設疑,析疑,解疑。
對涉及原理的解釋,力求實驗的教學手段加以解決,即遵守直觀性教學的原則。
采用方法1,有利于學生掌握從現象到本質,從已知到未知逐步形成概念的學習方法,有利于發展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
采用方法2,有利于幫助學生形成系統知識,且能使他們的認識過程遵守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這一人類認識事物的規律,并能提高他們對概念的理解能力)。
(二):學法
結合教材特點,指導學生從溫故知新的角度開展學習活動,層層導入最終讓學生了解影響鹽類水解的知識原理,解決鹽類水解的利用,使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動眼的多層次教學,讓學生真正成為主體,感受到化學學習的樂趣,化難為易。
三,學情分析:
對于高二的學生已經具備獨立思考,從原理到理論的知識,而且思維活躍,通過掌握平衡,電離及其PH計算的知識,在教學中變探究為驗證,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并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
四,教學內容及教學過程
1,復習導入式引出正題
復習水的電離平衡和溶液的PH值,導入溶液的酸堿性與PH值,[H+]和[OH—]的關系。
這樣有助于學生做到溫故知新,從熟悉的溶液的酸堿性是由酸或堿電離出的H+或OH-引起進而提出溶液的酸堿性是由溶液中[H+]和[OH-]相對大小決定,酸溶液中存在的平衡:
強酸:
弱酸:
因為酸電離出的H+增大溶液中的[H+]根據平衡移動理論,H2O=H++OH-朝左移動,[OH-]的減小,而溫度不變,因此KW不變。KW=[H+]。[OH-],所以[H+]增大,即[H+]>[OH-]溶液顯酸性。同理,堿性溶液中顯堿性。結論:加入的物質破壞水的電離平衡,造成溶液中[H+]不等于[OH-],即溶液呈現一定的酸堿性。
提問:鹽溶液呈酸性,堿性還是中性?
2,實驗探索(學生動手)實驗用品:AL2(SO4)3KNO3Na2CO3蒸餾水酚酞石蕊PH試紙
要求學生自己動手設計實驗,并完成操作,得出結論
(這樣做有助于激發學生探究未知事物的激情并融于課堂,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此時學生提出將三種鹽分別配成溶液并用PH試紙測溶液的酸堿性,得出結論,鹽溶液有的呈酸性,有的呈堿性,有的呈中性。
(這樣處理實驗,啟發了學生思維,鍛煉了學生解決,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師補充對比實驗:
(1):干燥的鹽的酸堿性
(2):水的PH值測定
然后討論得出結論。
(這樣做有助于培養學生科學的實驗態度和方法)
3,抓住機會深刻討論,分析實驗,深化知識。
提問:為什么鹽的溶液有的呈酸性,有的呈堿性,有的呈中性?
學生積極思考討論,教師可提示:H2O=H++OH-電離平衡因外加的酸,堿而引起[H+]不等于[OH-]的思考
(學生會朝著鹽類放入水中,打破了水的電離平衡從而引起[H+]不等于[OH-]分別從Na2CO3,AL2(SO4)3溶液著手引導學生分析弱酸電離,弱堿電離引導學生得出結論:鹽電離出的某些離子與水電離出的H+或OH-結合,從而減少水電離的生成物:[H+]或[OH-]。進一步分析能與水電離的H+或OH-反應的是弱酸電離的陰離子或弱堿電離出的陽離子)。進一步推導出鹽溶液呈酸堿性的實質——鹽類水解。
(這樣做有助于培養學生實驗能力,思維能力,邏輯推理和綜合歸納能力。)
4,引導學生分析鹽類水解規律
從Na2CO3AL2(SO4)3水解實例指導學生分析得出:
有弱才水解無弱不水解誰弱誰水解越弱越水解越稀越水解誰強顯誰性
的鹽類水解的規律。
5,通過復習離子方程式書寫原則,強調鹽類水解的特殊性指導學生完成鹽類水解離子方程式書寫
6、聯系實際,加深理解
在學習了鹽類水解之后,要聯系實際,給出反饋題,啟發學生思考。并由他們自己做出正確答案,以加深對鹽類水解的理解和認識。
(讓學生做反饋練習的目的,用于檢查本節課的教學效果,發現教學活動中存在的不足,以便制定彌補的措施,在輔導時進一步完善教學活動)。
7,課后作業
五:說板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