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誠信教育講話稿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和靜縣第四中學;蒙古族音樂;傳承現狀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6-0191-03
一、和靜縣第四中學簡介
和靜縣第四中學成立于2008年8月,坐落在民族英雄渥巴錫的家鄉和靜――東歸名城,是一所主要以和靜縣各農牧區鄉鎮場適齡少年兒童為服務對象,包括學前教育和九年一貫制義務教育在內的全寄宿制民漢合校。
和靜縣第四中W在自治區藝術研究所、縣東歸文化館非遺中心等領導的支持下,為了傳承蒙古族特色音樂,弘揚優秀的民族文化,使其民族音樂教育進入正規化、本土化的音樂教育體系。因此,和靜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授予該校為江格爾、薩吾爾登、拖布秀兒、馬頭琴、蒙古長調、民族繪畫、射箭、蒙古族摔跤、象棋、刺繡等教育傳承基地,并舉行了掛牌儀式。和靜縣教育局在該校設立了“小學蒙語文教學能手工作室”和“和靜縣中小學藝術教學能手培養工作室”。通過開展校園藝術節、特色組舉辦比賽等活動,豐富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環境。
二、和靜縣第四中學蒙古族音樂的傳承現狀
(一)《江格爾》特色班。《江格爾》是蒙古族衛拉特部英雄史詩,與藏族的《格薩爾》、柯爾克孜族的《瑪納斯》并稱少數民族三大史詩。《江格爾》誕生于12世紀末至13世紀初,流傳于新疆的衛拉特蒙古部落及俄羅斯的伏爾加河流域。
和靜縣第四中學《江格爾》特色班現有115名學生,由夏日尼曼老師任顧問,目前由布魯蓋和巴都木加甫兩位老師任教,布魯蓋老師教授幼兒園及小學部低年級學生,巴都木加甫老師教授初中部和小學部高年級學生。學校為了普及和提高民族特色音樂文化,在特色班和普通班均開設《江格爾》特色課程。特色班學生每天早、晚各一個小時學習《江格爾》,普通班每周安排一節《江格爾》特色課程。《江格爾》說唱班主要以小學部的學生為主,根據基礎不同分為大班、中班和小班進行授課,其中小班學生30名,中班學生40名,大班學生45名。所使用的是自編的和靜縣中小學《江格爾》校本教材。滿都來老師編纂的校本教材《江格爾》,在《江格爾》特色班開始使用。
從學校教師的師承關系來看,夏日尼曼老師是國家級《江格爾》的代表性傳承人,師從民間藝人學習;滿都來老師是州級《江格爾》的代表性傳承人,師從夏日尼曼老師學習。滿都來是和靜縣第四中學的老教師,他把《江格爾》說唱傳承給他的弟子巴都木加甫和妻子布魯格。兩位之前都是本校初中部的數學教師,2015年滿都來老師調任巴州蒙古族高級中學后,《江格爾》特色課程就由巴都木加甫和布魯格兩位教師教授。
從《江格爾》特色班的教育傳承來看,小班學生主要是口頭教學,即教師把主要的教學內容寫到黑板上,帶著學生說唱,幾乎用不到教材。中班學生需要彈奏簡單的拖布秀兒伴奏曲,按照曲譜學習。大班學生基本上可以表演一個章節的《江格爾》說唱。教師在給《江格爾》特色班學生授課時,將民間的口頭傳承與學校的教育傳承、文本傳承、媒體傳承相結合。對初學者而言,適用于口頭形式的教學,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把原汁原味、民族特色濃郁的《江格爾》說唱傳承給學生,把更具有民間說唱的形式引進課堂教學。有一定基礎的學生,先通過口頭形式教學,然后運用教材加入文本形式進行傳授,最后再引入多媒體音視頻教學,學生跟隨媒體音樂進行說唱。這樣的教學形式,把民間原始的說唱形式與學校的正規教學體系結合起來,實現了優勢互補。
從語言藝術的角度來說,《江格爾》說唱中會用到一些襯詞,如“哎”“嗨”“啊”“呦”“啪”等。這些襯詞一般在正詞之后的襯腔中出現,也有個別襯詞被用在正詞開始之前,這些襯詞與其方言中韻母的發音位置有著直接聯系。說唱中襯詞與正詞的使用讓說唱變得極其自然,可以說它們已經不僅是襯詞,同時也是音樂化了的節奏助詞,經過長期的演變,成為了《江格爾》說唱中的獨特風格。還有多數無意義的襯詞在正詞前后出現,使唱腔變得更加自然和連貫。
(二)“薩吾爾登”舞蹈特色班。“薩吾爾登”舞蹈是新疆蒙古族最主要的民間舞蹈,既是新疆蒙古族民間舞曲和歌舞曲的曲牌名稱,同時又是民間舞蹈的統稱。“薩吾爾登”舞蹈主要流傳在內蒙古阿拉善地區和新疆衛拉特蒙古部族,是一種蒙古族樂舞的名稱;常用蒙古族彈撥樂器“托布秀爾”伴奏,歌舞音樂是以短調民歌、說唱曲調與器樂風格的旋律為基礎,結構方正、曲調簡潔、節奏性強,易于邊歌邊舞。
和靜縣第四中學“薩吾爾登”特色班共86名學生,最初由祖魯曼老師任教,現由曼都爾瓦和蘇林格兩位教師任教。除了特色班以外,全校學生都在跳“薩吾爾登”課間操,教職工也會跳“薩吾爾登”健身操。從學校的師承關系來看,和靜縣第四中學剛成立時,由祖魯曼老師擔任“薩吾爾登”教師,后來傳承給弟子曼都爾瓦老師(小學部音樂老師)。現由曼都爾瓦和蘇楞格兩位教師教授“薩吾爾登”課程。目前,祖魯曼和曼都爾瓦老師正在編寫《薩吾爾登》校本教材,從課堂情況來看,學生主要跟隨音樂跳舞,沒有用拖布秀兒樂隊伴奏。
筆者在與和靜縣第四中學“薩吾爾登”特色班教師的訪談中了解到,教師在教學中,首先給學生講述“薩吾爾登”的來歷、相關的故事,以及對每一種“薩吾爾登”舞蹈進行示范。每節課先用10分鐘的時間給學生講故事,再讓學生進行壓腿、壓腕等基本功訓練,最后才開始跳舞。對于小班和中班學生而言,教師主要教一些基本動作和簡單的舞蹈。大班學生有一定的基礎,在教學中適當加大難度,排練了6種“薩吾爾登”舞蹈,基本上可以參加比賽和演出。
(三)拖布秀兒特色班。拖布秀兒是新疆蒙古族民間廣泛流傳的一種彈撥樂器,與哈薩克族的民間樂器冬不拉、柯爾克孜族的民間樂器庫木孜、錫伯族民間樂器東布爾并稱為我國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民間木質短頸彈撥樂器。①
和靜縣第四中學拖布秀兒特色班由喬龍巴圖和杜格爾加甫兩位教師任教,喬龍巴圖師從自治區級傳承人確?依仁切。如今喬龍巴圖又將拖布秀兒技藝傳承給了杜格爾加甫、巴依爾、巴桑及和靜縣四中的學生。目前杜格爾加甫是四中的拖布秀兒教師。教師上課時,先給每個學生定弦,然后練習基本功,最后開始學習樂曲。課堂教學分小組進行,一般七八學生為一組,針對基礎不同的學生還要一對一輔導。所教授的內容以自編校本教材《拖布秀兒》為主,配合彈奏一些《江格爾》說唱和蒙古族民歌的伴奏樂曲。教學方法以傳統的口傳心授為主,學生之間互相學習,并輔助文本和媒體教學。
拖布秀兒的傳承方式是將民間的口傳心授與學校教育相結合。民間傳承主要有師徒傳承和家族式的傳承;學校把文本傳承與媒體傳承引入課堂教學,并結合民間傳承,使其傳承方式現了優勢互補。
(四)馬頭琴特色班。馬頭琴是一種在我國蒙古族聚居區流傳很廣的民間樂器。由于地區間的文化差異,各地區的馬頭琴在形制、構造、音色和演奏技法上有許多不同,但其音樂本質是相同的。從總體上看,馬頭琴的弓毛、琴弦用馬尾制作,梯形共鳴箱,琴桿頂端雕有馬頭,弓在兩弦之上(不在弦間),拉奏是馬頭琴最大的特點。
和靜縣第四中學的馬頭琴教師主要有布仁別克和洪格爾兩位,原來的馬頭琴教師巴圖門開已經退休。從師承關系來看,巴圖門開和洪格爾兩位教師師從內蒙古著名的馬頭琴大師、國家一級演奏員齊?寶力高,巴圖門開又繼續傳承給弟子布仁別克,其屬于師徒傳承。
馬頭琴主要利用教材進行教學。教師上課時先讓學生拉長弓、琶音,然后拉奏簡單的練習曲。課堂上,教師一句一句教學生拉奏,最后將整首樂曲合起來演奏。教師會選取教材中一些易于學生接受的、民族特色濃郁的樂曲進行教學,如《鴻雁》《嘎達梅林》《蒙古駿馬》《黑駿馬》《蒙古人》《土爾扈特的故鄉》等,這些樂曲都是耳熟能詳的。針對基礎不同的學生所選的樂曲也不同,對每個學生都是一句一句地教,逐漸由樂段合成樂曲,學生對音準的把握有所提高。
該課程采取分班教學,按照初級班、中級班和高級班進行授課,每種班又分有小班、大班。除了教師親自教學外,根據學生水平的不同,大班學生要幫助小班學生學習,高級班學生要教中級班和初級班的學生,實行一對一負責教學。這種帶動式、幫扶式的學習,使學生水平提高很快。有的學生從小開始學習馬頭琴,每天堅持練習,一直到高中畢業,其專業程度提高了很多。
(五)長調民歌特色班。長調民歌是一種帶有跨國性的文化現象,除中國以外,北方鄰國蒙古國以及俄羅斯均有長調民歌。從總體上說,中國是長調民歌的重點分布地區,內蒙古則是我國長調民歌分布的中心區域;除內蒙古之外,新疆、青海、甘肅境內聚居的蒙古族中,也有長調民歌分布和流傳。②
從音樂特點來講,主要分為長調和短調。長調民歌反映蒙古族游牧生活,有較長較大的篇幅,節奏自由、氣息寬廣、情感深沉,有獨特而細膩的顫音裝飾;其節奏舒緩自由、自短腔長,因地區不同而風格各異。新疆的衛拉特蒙古族還盛行短調民歌。短調民歌跟長調民歌正好相反,其篇幅較短、曲調緊湊、節奏規整,音域相對較窄,是一種字長腔短、均分律動、較為歡快的民歌形式。短調一般是兩行,有的是兩句或四句式,節拍比較穩定,歌詞簡單,靈活性很強。短調民歌演唱最多的是愛情歌曲、幽默歌曲等。
和靜縣第四中學長調民歌特色班由克?才熱老師任教,特色班共有學生84人,其中大班44人,小班40人。從教師的傳承譜系來看,克?才熱老師跟隨其母(民間藝人)學習長調民歌。從上課情況來看,學校沒有自編的校本教材。教師上課時,把歌詞寫在黑板上,逐字逐句教學生演唱。先教學生唱七個基本音階和本節課所學歌曲的樂譜,然后才唱詞。教師根據不同地區的長調特點進行教學,新疆的長調中音較長,腔體較短;內蒙古地區的長調主要以高音為主,腔調悠長。
和靜縣第四中學長調民歌特色班采取口頭傳承的方式,但是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教師根據學生的年齡和基礎分為大班和小班,對于小班接受能力較差的學生,教師以口頭教學為主,附加媒體音樂;對于大班有一定基礎且接受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除口頭教學外,還要運用樂譜和歌詞,并附加媒體音樂。
三、和靜縣第四中學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對策與建議
(一)開展多種形式的“雙語”教學。和靜縣第四中學是一所以蒙古族學生為主體的學校,在校學生大多數講蒙語。學校應該提高學生的漢語水平,組織各種形式的活動,如不定期舉辦詩歌朗誦會、雙語大賽、歌詠比賽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雙語能力。
(二)引進人才,加大民族音樂的傳承規模。和靜縣第四中學在今后的發展中,要加大人才的引進,加強師資培訓,還要請民間傳承人進課堂授課。
四、結語
從和靜縣第四中學蒙古族音樂文化的傳承現狀來看,傳承方式主要有口頭傳承、文本傳承、媒體傳承、社會傳承和政府參與的傳承。通過學校的教育傳承,特色班教學取得良好的效果,參加各種演出和比賽,并獲得獎項。如特色班師生參加2008年北京奧運會、新疆2011新年音樂會,以及2011年“巴州第二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歌舞器樂展演”等演出。希望和靜縣第四中學蒙古族音樂特色班有一個良好的發展前景,繼續培養更多優秀的民間傳承人。
注釋:
①參見陳怡《新疆少數民族音樂概述》,新疆電子音像出版社,2012.4,第186頁.
②參見烏蘭杰《中國蒙古族長調民歌》,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12.3,第6-7頁。
健全三個機制 強化德育組織管理
健全運行機制。黃岡市教育局成立了全市教育系統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與學校簽訂德育工作責任書,每兩年召開一次全市德育工作會。各地各校結合實際,制定貫徹落實中央8號文件的實施方案,明確責任,落實到人,精心組織實施,真正將育人為本、德育為首、注重實效的要求落到實處。同時,健全校外輔導員制度和家長委員會制度,積極動員全社會參與學校德育工作。
健全考核機制。我們把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作為衡量思想道德教育質量的根本標準,把德育納入中小學教育評價機制之中,建立了一套務實管用的考評制度,考核學校執行國家課程計劃和在教育教學中滲透思想道德教育的情況。制定《黃岡市中小學生素質教育質量監測方案》,將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納入監測范圍,提高思想道德教育質量。
健全激勵機制。發揮表彰獎勵的激勵作用,樹立典型,帶動示范。每年定期開展“三好學生”“優秀干部”“美德少年”評選活動,各學校定期評比“文明班級”“文明宿舍”“文明學生”,很多學校創新評選“小孝星”“藝術之星”“禮儀之星”。以榜樣示范,以典型引路,帶動全體學生崇尚文明,追求進步。
打造三支隊伍 夯實德育師資保障
打造師德高尚的教師隊伍。“師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也。”教師的一言一行影響著學生的德性人格形成。我們大力加強教師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教育,組織舉辦師德標兵先進事跡報告會、“萬名教師師德承諾”活動,扎實開展千名家長評教師、百名教師評校長的“兩評”活動。要求教師牢固樹立新型學生觀和正確教育觀,真正做到“七要”:善于從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維護學生的人格尊嚴、認真傾聽學生的意見、公平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做學生的知心朋友、尊重學生的差異、真正解決學生的困難;發揚“四種精神”,即進取精神、創新精神、協作精神、奉獻精神,老師通過言傳身教來教育學生。
打造恪盡職守的班主任隊伍。班主任是班級德育工作的主要組織者和實施者,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主體。我們高度重視中小學班主任工作,充分發揮班主任在教育學生中的重要作用。各地各校加強班主任隊伍建設,組織班主任參加業務培訓,建立班主任工作量化考核制度和競爭機制。其中,黃梅縣教育局積極組織中小學班主任參加社會實踐和學習考察,切實提高班主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班主任工作和發展創造了條件。
打造經驗豐富的專職隊伍。一方面,設立系統內德育專干,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都設有專門負責學校德育工作的管理干部,同時,選派優秀青年教師擔任少先隊和共青團輔導員;另一方面,聘請系統外德育輔導員,各中小學都配有老干部、老戰士、老專家、老教師、老模范等“五老隊伍”擔任校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教育輔導員,成立了“黃岡市老區精神校校行”宣講團,還聘請法制副校長,提高學生法制安全意識。
凸顯三個注重 占領德育課堂主陣地
注重執行德育課程標準。全市認真落實國家課程計劃,開齊開足德育課程,重視學科滲透,把思想道德教育知識貫穿到各學科課程標準之中,實現知識、能力與品德的和諧發展。加強德育課程建設,積極開發德育校本課程,把德育課程標準與地方人文資源有機結合,逐步形成區域性德育特色。黃岡市教育局組織編寫的《坡詩詞讀本》,紅安縣教育局組織編寫的《思想品德》教材,在全省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注重構建德育體系。以主題教育活動為載體,加強學生的道德教育;以社會實踐為依托,拓寬學生道德體驗渠道;以名人之都為契機,激發學生愛國、愛家鄉情感;以心理健康教育為切入點,探索心理健康教育最優化模式;以校園文化建設為突破口,創建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根據不同年齡學生的身心特點、知識水平和品德形成的發展規律,分別為不同年級的學生規劃不同的教育目標和內容,使教育內容由淺入深,由低到高,由感性到理性,由具體到抽象,分層遞進,螺旋上升,形成倒金字塔式的教育模式。
注重教學中的德育滲透。課堂教學中蘊藏著豐富的德育資源。我市要求教師牢固樹立先育人后成才的教學理念,制訂教學計劃要突出德育內容,教學中要注重德育滲透,并把它視為評定一堂好課必不可少的條件。在人文學科教學中,把世界觀、價值觀、道德觀、審美觀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同時有意識地發掘家鄉悠久的人文傳統和豐厚的文化積淀,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熱愛學校的美好情感,從而更深刻地了解人生、認識社會、感受現實,增長生存、發展和成功的生命智慧。在自然科學學科教學中,教師在傳授科學知識、培養學生能力的同時,根據學生特點,發揮學科優勢,讓學生在探索中獲得真知,在實踐中品味成功,在思索中激活思維,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為學生終身學習和發展奠定基礎。
開展四項活動 豐富德育實踐
開展節日主題教育活動。充分利用春節、清明節、中秋節等民族傳統節日,“五一” “十一”等重要節日,“”“”“一二·九運動”等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紀念日,開展主題校(班)會、團(隊)會,請革命先輩和各行各業英雄模范作報告、講故事,組織學生觀看反映偉大民族精神的影視片等,對學生進行中華傳統美德和愛國主義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增強學生民族自豪感、社會責任感和積極向上的進取心。
開展升旗儀式教育活動。各學校把升旗儀式與中華傳統美德教育結合起來,每周一升旗儀式由各班輪流舉行,學校根據當周傳統節日和偶發事件確定講話主題,由學生自己撰寫講話稿,并對當周旗手作介紹,既傳承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又宣傳了身邊的好人好事。
開展體育藝術教育活動。全市多數學校堅持每年舉辦春秋兩屆田徑運動會及中學生武術健美操比賽,舉辦繪畫、書法作品展,為學生施展才藝搭建了平臺。此外,還成立了各種學生社團,如春蕾文學社、校園廣播站、校文藝隊等,豐富了學生的校園生活,培養了學生的能力,發展了學生的個性,陶冶了學生的情操。
開展社會實踐教育活動。我市充分利用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深厚的人文資源,組織學生到黃岡歷史名人和革命先烈紀念館參觀,緬懷先賢先烈豐功偉績,從小樹立發奮圖強、報效國家之志;到養老院看望孤寡老人,為他們洗衣掃地,使敬老愛老的美德深深地根植在孩子們的心中;到附近社區參加勞動,使孩子懂得勞動的艱辛,糧食的來之不易,從而更加珍惜現在的生活。
突出四大教育 拓展德育內涵
突出文明禮儀教育。貫徹落實《中小學生守則》《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和《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制定《黃岡市中小學生文明行為40條》,加強學生文明禮儀教育,培養“愛國、守禮、誠信、知禮”的現代公民。2012年,市教育局在黃岡市區開展了“小手拉大手,文明一起走”活動,在城區中小學幼兒園開展了“告別陋習,做文明市民”演講比賽和繪畫展覽等活動。很多學校還開展了讀一本好書活動,開展誠信教育、感恩教育、憂患教育和社會實踐活動。
突出心理健康教育。全市舉辦了七期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培訓班,培訓教師385人,基本實現了各學段全覆蓋。全市500人以上規模學校基本建立了學生心理咨詢室,配備專職心理咨詢教師,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突出法制安全教育。各學校都將法制課列入學校教育教學計劃,建立中小學聘任法制副校長(輔導員)制度和校內外結合的法制教育運行機制,將法制副校長(輔導員)的工作列入學校教育工作內容。全市中學、鄉鎮中心小學和城區小學每所學校都聘請一名法制副校長。2012年,全市中小學共開展法制安全講座2468次,有107萬人次接受教育。武穴市通過舉辦“模擬法庭”開展法制教育,黃州區的“法制巡回報告團”舉辦講座62場次,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同時,認真落實安全教育進課堂工作,做到“計劃、教材、課時安排、專任教師”四落實。利用主題班會、櫥窗、展板、宣傳欄,播放光碟、參加安全知識競賽、心理健康咨詢服務等多種形式,拓寬校園安全教育渠道,強化師生安全意識。
突出廉政文化教育。積極推進廉潔教育進課堂、進校園、進學生頭腦,在學生中開展“活動倡廉、環境傳廉”主題教育活動,幫助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人生奮斗目標。引導廣大教師創新廉潔教育模式,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崇廉尚潔”教育。結合校園文化建設,制作廉潔教育專欄、廉潔文化墻等,使學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
搭建四個平臺 形成育人合力
搭建家長學校平臺。我們在全市范圍內開展了“千名教師訪萬家,家校共建連心橋”活動。各學校辦好家長學校,遴選不同工作崗位、關注教育、熱愛學校、有責任心的家長組建家長委員會,參與學校教育與管理,構建家校共享網絡。學校敞開校門,開放課堂,邀請家長走進教室,走進宿舍,走進食堂,體驗學生在校生活。學校舉行重大活動,邀請家長代表共同參與,增進親子關系,同時也提高家長參與學校管理的意識。
搭建心理咨詢平臺。針對農村留守學生數量日益增多,不少孩子性格孤僻,有的上網成癮,有的逃學厭學,有的打架斗毆的實際問題,我們開展“陽光心語”活動,組建“心靈驛站”“悄悄話信箱”、心理咨詢室,精心建設留守兒童中心,在學校特設心理和生活老師,向社會聘請“愛心媽媽”,安裝親情熱線電話,免費為學生提供服務,通過各種方式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指導,針對學生心理問題及時溝通、正確疏導,引導學生消除煩惱、化解矛盾,增強學生承受挫折的能力、適用環境的能力,讓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
搭建網絡家訪平臺。在全省“課內比教學、課外訪萬家”活動中,我們在全員家訪的基礎上重點開展“三訪”:訪單親家庭、訪留守兒童、訪問題學生,與家長和學生零距離接觸,敞開式溝通。除了上門家訪、電話家訪、短信家訪、書信家訪等傳統方式外,我們積極打造網絡家訪平臺,通過QQ、視頻等方式,與家長真情溝通,不批評、不抱怨、不告狀,增強家校友誼,融洽師生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