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肺功能康復訓練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肺康復;訓練;肺疾?。簧钯|量
慢性阻塞性肺疾?。–OPD)是一種慢性氣流受限為特征的疾病,病情呈進行性發展【1】,其患病率,病死率呈逐年上升趨勢,至2020年將居疾病死亡原因的第三位【2】,居我國疾病負擔首位。逐漸加重的呼吸困難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而肺康復治療(PRP),可增強呼吸肌和外周肌的力量,改善呼吸困難癥狀,提高COPD患者的生活質量。我科對126例COPD穩定期患者實施6個月的肺康復訓練,取得滿意效果,現通報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2012年6月-2013年6月在我科門診隨診和出院隨訪的COPD穩定期患者126例,隨機分成訓練組和對照組,年齡53-84歲,平均年齡76歲,80歲以上占15%,病史6-31年,吸煙史占60%,兩組年齡、性別、病情、生活質量方面無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入選標準:(1)符合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分會于2008年制訂的《慢性阻塞性肺病診治指南》。(2)COPD穩定期病人。(3)意識清楚。
1.2 方法
患者均予常規的護理,訓練組在此基礎上增加肺康復訓練指導,6個月后給予問卷調查。
穩定期COPD患者肺康復措施包括(1)最適當的藥物維持治療。(2)戒煙:講解吸煙危害,介紹成功戒煙的方法,給患者樹立自信心。(3)長期氧療:堅持家庭化氧療,流量1-2升,每天吸氧15小時以上。(4)健康教育:主動了解患者的年齡、性別、職業、生活方式等,以熱情和藹的態度向患者講解慢性阻塞性肺病發病的高危因素、急性加重的誘因、發病特點。制作健康教育卡片、處方、宣傳冊,發給患者及家屬,指導患者堅持藥物維持治療,培養正確的生活方式,參加有益的社會活動,保持平和心態。同時注意保暖,防止感冒,堅持定期門診復診。(5)呼吸鍛煉包括:縮唇呼吸、腹式呼吸、深慢呼吸等。(6)體能訓練包括:騎車、步行及力量訓練等,而運動鍛煉最為推薦下肢運動【3】。
1.3 評價方法及標準
患者經過6個月肺康復訓練后,由經過問卷調查培訓的呼吸科護士進行測試,測試中使用統一指導用語,向研究對象詳細介紹調查的目的及填寫方法,當場收回問卷。測試方法:根據表1.COPD評估測試(CAT)呼吸問卷進行測試,包括8個問題,涵蓋了癥狀、活動能力、心理、睡眠和社會影響各個方面,每道問題從0到5分,總分0至40分,分數越高則疾病越嚴重,而且CAT評估測試大于等于2分的差異/改變量,即可以提高臨床意義[4],影響程度:0分為正常;小于10分輕微;10-20分為中等;大于20分為嚴重;大于30分為非常嚴重。統計學方法用X2檢驗。
2.結果
兩組患者呼吸困難情況比較見表2,兩組患者生活質量影響比較見表3
表2示 在呼吸功能障礙程度評定中,訓練組明顯改善,感受呼吸功能障礙減輕32例占50.8%。
表3示 訓練組影響生活質量36例占57.1%,對照組影響生活質量53例占84.1%,兩組影響生活質量比較經X2檢驗,(P
3. 討論
生活質量是個人處于自己的生活環境中對本身生活的一種自我感受,是人們處于生活文化和價格體系中的自我感覺,與生活目的、期望標準及其關注問題有關,COPD患者長期受疾病和缺氧的折磨,肺功能嚴重受損,機體免疫力達到嚴重破壞的程度,病情遷延,反復發作,日常生活難以自理,嚴重影響了生活質量。
本次調查顯示,COPD穩定期患者,經過6個月的肺康復訓練后,呼吸功能障礙程度評定中,訓練組明顯改善,感受呼吸功能障礙減輕32例占50.8%;在生活質量方面,不能從事任何活動,生活不能自理即非常嚴重者僅占4%,比對照組12%明顯減少,呼吸鍛煉在增加肺通氣,減少病理無效腔,提高通氣/血流比例的同時,可以鍛煉膈肌和腹肌,增大呼吸時胸腔容積的變化,提高通氣量,可使病人的呼吸功能得到改善,氣體交換功能增強,動脈血氧分壓提高,而騎車、步行及力量訓練能提高病人的有氧代謝能改善心肺功能,增加運動耐力。
4.小結
肺康復訓練是以循征醫學為基礎,結合多學科,為有癥狀的慢性肺損害病人設計個體化綜合方案,慢阻肺全球倡議(GOID)中指出,肺康復內容主要包括運動訓練、教育、營養建議、社會和行為干預等,本研究主要是呼吸鍛煉、體能訓練及教育。經過肺康復訓練,能改善COPD穩定期病人呼吸困難癥狀,提高靜息時SaO2, 隨著運動耐力的增加日常自理能力得以改善。因此,醫院、社區聯合開展針對性的COPD疾病知識教育、肺康復訓練等活動,可改變患者的行為,提高其對疾病的管理能力。
【參考文獻】
[1] 張.慢性阻塞性肺病發病機制及治療現狀.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0,11(8):206
[2] 陳琴,姜小鷹,房曉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自我照顧認知與自我效能的相關性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15,50(2):234-238
保定市第二中心醫院呼吸二科 河北省涿州市 072750
【摘 要】目的:研究呼吸功能康復訓練對COPD 患者呼吸狀態的影響。方法:選取我院近年收治的COPD 患者共64 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對照組采用常規治療護理模式,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加強呼吸功能康復訓練。對比兩組護理前后心率及呼吸頻率變化情況。結果:護理后觀察組心率及呼吸有了更明顯改善,組間差異顯著(P<0.05)。結論:呼吸功能康復訓練能夠有效改善COPD 患者呼吸狀態,具有推廣價值。
關鍵詞 呼吸訓練;COPD;呼吸頻率;心率
COPD是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簡稱,其常因呼吸肌疲勞、通氣功能不良、氣道阻塞、呼吸道感染等原因造成,表現為呼吸系統受損出現衰竭癥狀。對患者進行呼吸功能訓練能夠對其呼吸狀態予以改善,起到改善病情的效果。本院以此為背景做臨床研究,現報道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在2014 年1 月-2014 年8 月期間收治的COPD 患者共64 例,按照隨機原則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各組32 例。對照組中男性14 人,女性18 人;年齡平均49.5±6.2 歲; 病程平均16±2.3 年。觀察組中男性15 人,女性17 人;年齡平均51.3±7.4 歲;病程平均17±3.1 年。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等方面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一般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治療及護理模式,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加強呼吸功能康復訓練,具體操作如下:
將腹式呼吸改為呼吸操,分為坐、臥、立這三種姿勢交替,做完一種可以休息片刻,再換另一種。可以平靜呼吸1 到2 分鐘,也可根據自身的身體情況和精神狀態來調整休息時間,每天進行2 到三次。①坐式呼吸操; ②臥室呼吸操;③立式呼吸操 。
1.3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7.0 軟件處理實驗數據,計量資料用表示,計數資料用百分率表示,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統計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每分鐘呼吸頻率及心率狀態,詳情見表1。
由表1 可見,觀察組患者心率及呼吸頻率改善程度明顯優于對照組,治療后組間差異顯著(p<0.05)。
3 討論
除本次研究中采用的幾種呼吸訓練方式外,也可對患者肌肉力量予以練習。運動訓練中會伴隨產生通氣負擔,可以通過訓練小肌群來減輕這一現象。因為小肌群不會因人體心肺功能而產生影響,所以能完成高負荷的運動。而訓練小肌群的一種方式是舉重,這種方式已經成功的應用在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療研究中。通過舉重可以增強患者的全身耐力,提高骨骼肌氧化能力,并增加骨骼肌的氧供和毛細血管數量。通過研究表明如果單獨對患者使用抗阻訓練來進行肺康復治療,需要至少8 周的訓練,才能提高患者的骨骼肌力量。而這一方式對肌肉功能障礙的患者來說,是否會提高運動的耐力還沒得到論斷,但在一系列的試驗中,都表明肌無力患者的肌肉力量確實在增加。可以通過將抗阻訓練和耐力訓練結合,兩種方式互補,使耐力和肌肉力量同時增加。所以,一般情況下,都建議將兩種方式結合在一起,對患者進行肺康復訓練。但是抗阻訓練并不能直接的減輕患者癥狀,或者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所以這種方式仍需進行研究考察。
總之,對COPD 患者行呼吸功能康復訓練可達到較好臨床療效,具有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 趙倩, 閆貴明. 穩定期COPD 患者呼吸功能鍛煉知行度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 社區醫學雜志,2013,02(09):7-10.
[2] 劉興娣, 陸烈紅, 韓慧, 周驍, 林梅.利用護生資源對社區COPD 患者實施肺功能康復訓練的研究[J]. 護士進修雜志,2013,17(34):1565-1567.
【關鍵詞】早期康復訓練;機械通氣;重癥監護;ICU住院時間;住院病死率;APACHE Ⅱ評分;預后;影響因素
The effects of early rehabilitation therapy in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patients DONG Ze-hua, YU Bang-xu, SUN Yun-bo, FANG Wei, LI Lei. Intensive Care Unit,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Medical College Qingdao University, Qing Dao 266003,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YU Bang-xu, Email:.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early rehabilitation therapy in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ICU in patients. Method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was carried out. Sixty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patients, with tracheal intubation or tracheostomy more than 48 h and less than 72 h, were admitted to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ICU) of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Medical College Qingdao University from May 2010 to May 2012. These patients were randomly(random number)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rehabilit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30 patients in each group. In rehabilitation group, rehabilitation therapy was taken twice daily, and the training time and intensity was adjusted according to the condition of the patients. Early rehabilitation therapy included head up actively, transfer from the supine to sit, out of bed, transfer to a chair, standing bedside bed and walking bedside bed. The patient’s body mass index, days to first out of bed, duration of mechanical ventilation, ICU stay, APACHE Ⅱ score, highest FiO2, lowest PaO2/FiO2 and hospital mortality of patients were compared between rehabilit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groups were compared using t test. 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body mass index, APACHE Ⅱ score, highest FiO2, lowest PaO2/FiO2 and hospital mortality between rehabilit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P>0.05). Patients in the rehabilitation group had shorter first out of bed time[(3.8±1.2) d vs. (14.9±4.7)d;P=0.00], duration of mechanical ventilation[(5.6±2.1) d vs.(12.7±4.1)d;P=0.005]and ICU stay[(7.3±2.8) d vs.(15.2±4.5)d;P=0.01]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s Early rehabilitation therapy was safe and effective in improving the outcomes of mechanical ventilation patient.
【Key words】Early rehabilitation; Mechanical ventilation; Intensive care unit; ICU stay; Hospital mortality; APACHE Ⅱscore; Progression; Influencing factor
重癥醫學科收治的機械通氣的患者經常臥床或者制動,有時為了降低患者的應激反應和氧消耗,還需要應用鎮靜止痛藥物。但長期臥床或制動可嚴重危害患者的正常生理功能,誘發肺不張、褥瘡、誤吸和肺炎、肌肉萎縮無力、骨骼礦質脫失、性低血壓、心動過速、心輸出量下降和氧攝取下降等[1-4]。早期(機械通氣大于48 h但少于72 h)康復訓練可以減少機械通氣患者的臥床時間,減少ICU獲得性神經肌肉無力(intensive care unit-acquired neuromuscular weakness)[5-8]。而且,ICU的患者進行早期康復訓練是安全可行的[9-11]。但國內尚缺乏相關研究,只有關于未行有創機械通氣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康復的研究報道[12]。本研究對ICU收治的機械通氣的患者進行早期康復訓練,擬探討早期康復訓練的安全性和對患者預后的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隨機對照實驗研究方法。病例來源于青島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重癥醫學科自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收治住院的患者,納入標準為:①患者年齡≥18歲,氣管插管或者氣管切開患者的機械通氣時間大于48 h但少于72 h,預計機械通氣時間≥1周;②意識清楚,血流動力學穩定(沒有直立性低血壓、急性心肌缺血、高血壓及應用逐漸增加劑量的血管活性藥物);③呼吸指標穩定[穩定的脈搏氧飽和度、吸入氧體積分數≤55%、呼氣末正壓(PEEP)≤8 cm H2O(1 cm H2O=0.098 kPa)];④沒有不穩定的骨折,例如:頸椎骨折。排除標準:①入院前不能獨立活動(包括抬頭或者坐,床旁行走),入院前需要長期帶呼吸機;②患影響肌力的神經系統疾病,患不可逆的疾病預測6個月內病死率的可能性大于50%;③顱內壓升高;四肢不健全;入院前至少20 d應用糖皮質激素(強的松>20 mg/d);④入院時行心肺復蘇術;⑤近6個月做過腫瘤的放化療;⑥近3周得過急性心肌梗死,不穩定性心絞痛。將符合納入標準的60例患者隨機分為康復訓練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0例,患者的入院診斷見表1。
1.2 早期康復訓練方法
向患者和家屬講明早期康復訓練的目的和方法,告知安全性,征得患者或家屬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后進行康復訓練。早期康復訓練包括:主動抬頭、由平臥位到坐位、端坐床邊、床旁坐位、床旁站立和床旁行走?;颊呙咳者M行2次康復訓練,康復訓練的時間和強度根據患者病情調整,最初在護士和醫師的協助下完成,逐漸過渡到患者獨立完成。每次均按照如下順序進行:主動抬頭,由平臥位到坐位,端坐床邊,不需要幫助能夠端坐床邊20 min以后,過渡到床旁坐位,床旁站立,床旁行走(圖1)。如果達到試驗終止的標準,此次活動結束,下次活動照常進行??祻陀柧氝^程中暫停腸內營養。在上述活動的時間外,每2 h被動或主動地改變。如果患者需要應用鎮靜劑,盡量在夜間應用,白天停用。如果白天也需要應用鎮靜劑,在活動前1~2 h停用藥物,停藥后當患者能夠聽懂指令,并能夠做出配合性指令動作時,再進行康復訓練?;顒舆^程中監測脈搏氧飽和度、心電監測,必要時測血壓。
1.3 康復訓練終止標準
患者出現如下情況立刻終止康復訓練:平均動脈壓110 mm Hg;心率130次/min;呼吸頻率40次/min;脈搏氧飽和度
1.4 檢測指標
比較康復訓練組和對照組患者的年齡,性別,體質量指數,首次床旁坐位時間,機械通氣時間,ICU住院時間,APACHE Ⅱ評分,最高FiO2,最低PaO2/FiO2,住院病死率。
1.5 統計學方法
SPSS 11.5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康復訓練組和對照組組間差異比較用成組t檢驗,以P
2 結果
2.1 患者的入院診斷
按照納入標準入組60例患者,康復訓練組和對照組患者的入院診斷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康復訓練組和對照組患者的情況比較
康復訓練組和對照組患者的年齡、性別、體質量指數、APACHE Ⅱ評分、最高FiO2、最低PaO2/FiO2、住院病死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均>0.05)??祻陀柧毥M的首次床旁坐位時間,機械通氣時間,ICU住院時間與對照組相比較明顯縮短或降低(P
3 討論
合適的機械通氣能改善肺水腫和換氣功能,降低心臟前后負荷[13]。但機械通氣治療不可避免帶來一些不良反應,在ICU住院治療的患者尤其是機械通氣的患者常會出現神經肌肉無力,稱為ICU獲得性神經肌肉無力,它的病因和發病機制與多種因素有關[14-15] 。機械通氣也是創傷患者死亡的獨立危險因素之一,重癥患者尤其是機械通氣時間長的患者容易出現感染、多發性神經病和或肌病[16-18], 此外運動減少、高血糖、藥物如神經肌肉阻滯劑、糖皮質激素等也促進ICU獲得性神經肌肉無力的發生,進而延長機械通氣的時間[19-21]。
ICU獲得性神經肌肉無力可持續較長時間,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多項研究表明存活的機械通氣患者多存在生理功能差,生活質量下降問題,甚至延續數年[22-24]。通?;颊呤窃谵D出ICU后才進行康復治療,而采取康復治療的早晚可能會影響患者最終的康復程度。
目前國內還沒有關于機械通氣的患者進行早期康復訓練的文獻報道,結合本院的實際條件,筆者對患者進行了適度的早期康復訓練。選擇的30例康復訓練組患者中,沒有嚴重的不良事件發生,只有1例患者在站起來后出現性低血壓,立即采用平臥位,很快好轉,因此機械通氣的患者進行早期康復治療是安全的,這與國外的文獻報道結果一致。筆者對機械通氣的患者進行早期康復訓練,使患者的首次離床時間、機械通氣時間、ICU住院天數比對照組明顯縮短或降低,改善了患者的預后,這也與國外的研究結果是一致的[8-14]。
選擇康復訓練組和對照組的患者時,入選標準相同,他們的入院診斷,年齡、性別、體質量指數、APACHE Ⅱ評分、最高FiO2、最低PaO2/FiO2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所以康復訓練組的治療結果是有意義的。
ICU住院患者因治療需要常持續應用鎮靜劑[25],易延長患者的機械通氣的時間[26]。間斷喚醒可以縮短機械通氣的時間,減少ICU住院天數[27]。應用鎮靜劑和缺乏運動可加重ICU獲得性神經肌肉無力[28],減少鎮靜劑的應用可降低獲得性神經肌肉無力的發生概率[29-30],本研究中,兩組住院患者均間斷應用鎮靜劑或者不用鎮靜劑。進行早期康復訓練時,一個護士和一個醫師幫助患者即可以完成,需要的設備也是常用的,因此,這種模式可以被廣泛推廣。由于條件限制,課題組沒有進行更大強度的訓練,例如:帶著呼吸機行走,國外報道,行走的距離可以達到100步,甚至212步,這種訓練有助于患者早期脫離呼吸機 [31]。
本研究的樣本量不大,沒有做到雙盲,可能不能反映出所有的達到入選標準患者的情況,但是,患者療效與國外相關的研究結果一致。此外因研究條件所限,筆者對患者轉出ICU后的康復情況未能隨訪,早期康復訓練對機械通氣患者遠期療效的影響還需要做進一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Allen C, Glasziou P, Del MC. Bed rest: A potentially harmful treatment needing more careful evaluation [J]. Lancet, 1999, 354 (9186): 1229-1233.
[2] 沈偉鋒,李輝,馬岳峰,等. 創傷患者住ICU期間發生院內感染的危險因素分析 [J]. 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11,20(6): 588-592.
[3] Bruunsgaard H. Physical activity and modulation of systemic low-level inflammation [J]. J Leukoc Biol, 2005, 78 (4):819-835.
[4] Convertino VA, Bloomfield SA, Greenleaf JE. An overview of the issues: physiological effects of bed rest and restricted physical activity [J]. Med Sci Sports Exerc, 1997,29(2):187-190.
[5] Zanni JM, Korupolu R, Fan E, et al. Rehabilitation therapy and outcomes in 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 an observational pilot project [J]. J Crit Care, 2010, 25 (2) : 254-262.
[6] Schweickert WD,Pohlman MC,Pohlman AS, et al.Ealry physical and occupational therapy in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critically ill patients: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J]. Lancet, 2009, 373(9678):1874-1882.
[7] Needham DM. Mobilizing patients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improving neuromuscular weakness and physical function [J]. JAMA, 2008, 300(14): 1685-1690.
[8] Morris PE, Goad A, Thompson C, et al. Early intensive care unit mobility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 [J]. Crit Care Med, 2008, 36(8): 2238-2243.
[9] Bailey P, Thomsen GE, Spuhler VJ, et al. Early activity is feasible and safe in respiratory failure patients [J]. Crit Care Med, 2007, 35(1): 139-145.
[10]Pohlman MC, Schweickert WD, Pohlman AS, et al. Feasibility of physical and occupational therapy beginning from initiation of mechanical ventilation [J]. Crit Care Med,2010, 38 (1): 1-6.
[11] Hodgin KE, Nordon-Craft A, McFann KK, et al. Physical therapy utilization in intensive care units: Results from a national survey [J]. Crit Care Med, 2009, 37(2): 561-567.
[12] 孟申.從肺康復指南的更新看肺康復研究的進展 [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10,33(3):216-218.
[13]邱海波,黃英姿.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治療的進步[J].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11,20(2) :117-119.
[14] Hough CL. Neuromuscular sequelae in survivors of acute lung injury [J]. Clin Chest Med, 2006, 27(4):691-703.
[15] Maramattom BV, Wijdicks EF. Acute neuromuscular weakness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J]. Crit Care Med, 2006, 34 (11):2835-2841.
[16] 李立斌,沈華浩.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與多器官衰竭 [J]. 中華急診醫學雜志, 2012,21(8): 789-791.
[17] 於江泉,鄭瑞強,林華,等. 俯臥位通氣聯合NO吸入對ARDS患者氧合的影響 [J]. 中華急診醫學雜志, 2012,21(12): 1374-1377.
[18] Tellez PA, Pronovost PJ, Needham DM. Neuromuscular dysfunction acquired in critical illness: a systematic review [J]. Intensive Care Med, 2007, 33(11):1876-1891.
[19] Hermans G, Wilmer A, Meersseman W, et al. Impact of intensive insulin therapy on neuromuscular complications and ventilator dependency in the medical intensive care unit [J].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07, 175(5) :480-489.
[20] Larsson L, Li X, Edstrm L, et al. Acute quadriplegia and loss of muscle myosin in patients treated with nondepolarizing neuromuscular blocking agents and corticosteroids: mechanisms at the cellular and molecular levels [J]. Crit Care Med, 2000, 28 (1) :34-45.
[21] De Jonghe B, Sharshar T, Lefaucheur JP, et al. Paresis acquired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a prospective multicenter study [J]. JAMA, 2002, 288 (22): 2859-2867.
[22] Carson SS, Bach PB, Brzozowski L, et al. Outcomes after long-term acute care: an analysis of 133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patients [J].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1999, 159 (5 Pt 1): 1568-1573.
[23] Orme J Jr, Romney JS, Hopkins RO, et al. Pulmonary function and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in survivors of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J]. Am J Respir Crit CareMed ,2003, 167 (5): 690-694.
[24]Curtis JR. The long-term outcomes of mechanical ventilation: What are they and how should they be used? [J]. Respir Care, 2002, 47(4): 496-505.
[25] Ostermann ME, Keenan SP, Seiferling RA, et al. Sedation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a systematic review [J]. JAMA, 2000, 283(11):1451-1459.
[26] Kollef MH, Levy NT, Ahrens TS, et al. The use of continuous iv. sed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prolongation of mechanical ventilation [J]. Chest, 1998, 114 (2): 541-548.
[27] Kress JP, Pohlman AS, O’Connor MF,et al. Daily interruption of sedative infusions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undergoing mechanical ventilation [J]. N Engl J Med, 2000, 342 (20) :1471-1477.
[28] De Jonghe B, Sharshar T, Hopkinson N, et al. Paresis following mechanical ventilation [J]. Curr Opin Crit Care, 2004,10(1) : 47-52.
[29] De Jonghe B, Bastuji-Garin S, Fangio P, et al. Sedation algorithm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without acute brain injury [J]. Crit Care Med, 2005, 33 (1):120-127.
[30] Schweickert WD, Gehlbach BK, Pohlman AS, et al. Daily interruption of sedative infusions and complications of critical illness in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patients [J]. Crit Care Med, 2004, 32 (6) :1272-1276.
[31] Martin UJ, Hincapie L, Nimchuk M, et al. Impact of whole-body rehabilitation in patients receiving chronic mechanical ventilation [J]. Crit Care Med, 2005, 33 (10):2259-2265.
(收稿日期:2013-04-21)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3.10.019
作者單位:266003 山東省青島,青島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重癥醫學科
[關鍵詞]慢性阻塞性肺疾??;穩定期;康復治療
[中圖分類號] R56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7)01(c)-0068-03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effect of rehabilitation therapy i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during stable phase.Methods 80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 during stable phase treated in our community from March 2014 to September 2016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each group 40 cases.Patients in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drug treatment,while patients in observation group were given drug combined rehabilitation therapy,curative effect,improved pulmonary function,quality of survival,breathing improvement and activity enduranc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Results Treatment effective rat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2.50%,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82.50% in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table phase;Rehabilitation therapy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為臨床常見呼吸系統慢性疾病,其病程長、病情復雜、易反復感染、呈進行性加重趨勢,給患者的生存質量帶來嚴重影響。本病急性期以藥物治療控制癥狀為主,緩解期主要以藥物治療聯合康復訓練減輕癥狀、改善肺功能、減少急性發作、延緩病情進展為目的[1]。但藥物治療存在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而綜合康復訓練對于患者改善生理及心理功能、減少藥物用量有積極的作用[2]。本研究通過COPD患者康復治療采用隨機對照試驗,分析綜合康復治療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2014年3月~2016年9月在我社區治療的80例COPD穩定期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每組40例。觀察組中,男25例,女15例;年齡47~82歲,平均(61.4±5.7)歲;病程6個月~8年。對照組中,男21例,女19例;年齡52~79歲,平均(60.8±5.9)歲;病程6個月~7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情輕重、肺功能、病程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符合我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2007年修訂版)》中的診斷標準,近30 d內無急性發作,現處于穩定期,臨床分級Ⅱ~Ⅳ級;所有患者治療前肺功能FVC(2.01±0.31)L,FEV1(1.21±0.34)L;排除合并心腦肝腎等嚴重疾病、支氣管舒張試驗陽性者、整體狀態不能配合完成康復訓練者。本研究經過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自愿加入本研究。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o予常規藥物治療,包括止咳化痰、擴張支氣管等。觀察組在此基礎上行康復治療:①運動訓練。采用散步、慢跑、打太極、八段錦、騎自行車等進行全身耐力訓練及局部肌肉訓練,有氧運動1次持續15~30 min,2~3次/d,運動強度以患者能夠耐受為宜,由輕及重,循序漸進,6~8周為1個運動周期[3]。②呼吸訓練。采用中醫養生呼吸操,包括雙手捧日運動,前者用鼻做深呼吸,邊吸氣邊鼓起腹部,抬頭挺胸,緩慢抬起雙手向前上方;后者相反,用鼻做深吸氣,邊吸氣邊內陷腹部,抬頭挺胸,緩慢抬起雙手向斜上方舉[4]。還能采用西醫特異性呼吸肌訓練法,用吹氣球、吹蠟燭、縮唇-膈式呼吸等;患者取坐位,輕閉口唇,用鼻做緩慢深吸氣,吸氣時放松腹肌,收縮膈肌,腹壁隆起;深吸氣后稍屏氣,再緩慢呼氣,口唇張開縮小,呈吹口哨狀,收縮腹肌,松弛膈肌,腹部凹下,徐徐吹出肺內氣體,一般呼氣略長于吸氣,5 min/次,3~4次/d[5]。③氧療。有指征的患者每日夜間吸氧15 h,采用鼻導管低流量吸氧方式,爭取用最少流量達到最大的效果;起始以1~2 L/min的低流量,睡眠時可適當增大流量[6]。④營養支持。采用中醫膳食療法,根據個體情況給予補肺腎、健脾胃、平咳喘等藥膳,如五仁雞蛋羹、當歸羊肉蛤蚧湯、健脾潤肺粥等,或食用豬肺、冬蟲夏草、川貝等補肺食材[7]。⑤健康教育及心理支持。每月開展1次COPD疾病知識教育或講座,指導患者正確用藥,保持良好生活習慣,保持呼吸道通暢,提高對疾病的認知,提升康復訓練配合度。同時,采用心理咨詢的方式,針對患者的自身情況進行心理疏導,改善患者不良情緒,增強治療信心。
1.3療效判斷標準
臨床控制:癥狀及體征基本消失,咳、痰、喘等癥狀完全控制,肺部哮鳴音消失,肺功能接近正常;顯效:癥狀及體征明顯改善,咳、痰、喘等癥狀明顯好轉,肺部哮鳴音明顯減少,肺功能改善顯著;有效:癥狀及體征有所好轉,咳、痰、喘等癥狀有所好轉,肺部哮鳴音有所減少,肺功能較治療前改善;無效:癥狀及體征無明顯改善,仍有明顯咳、痰、喘等癥狀,肺部哮鳴音明顯,肺功能無明顯改善[8]。有效率=(臨床控制+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4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后肺功能情況,檢測第1秒用力呼氣量(FEV1)及其百分比(FEV1%)、用力肺活量(FVC)及FEV1/FVC;采用COPD生存質量評估量表評分評價康復治療后生存質量,采用6 min步行試驗(6MWT)評分評估患者活動耐力,采用St George呼吸問卷(SGRQ)評分評價生活質量,采用Borg量表評價呼吸困難的程度[9]。
1.5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
2結果
2.1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的比較
觀察組治療有效率為92.5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2.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兩組患者治療后肺功能的比較
觀察組治療后FVC、FEV1、FEV1%、FEV1/FVC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3兩組患者治療后各項指標的比較
觀察組治療后COPD生存質量評估量表、6MWT、Borg量表、SGRQ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COPD嚴重影響患者的肺功能,使得肺通氣能力下降,運動功能受限,造成骨骼肌萎縮,而骨骼肌肉萎縮又會反作用于肺功能,使其進一步惡化,形成惡性循環,加重患者呼吸困難癥狀[10-11]。因此,在穩定期的治療中以改善肺功能,提高生存質量為首要任務。本研究中通過整體運動、呼吸運動、氧療、營養支持、健康教育及心理干預,給患者設計整體化、個性化的治療方案,能有效提高肺通氣量,促進血液與肺泡間的氣體交換,改善膈肌功能[12];同時,促進痰液的排出,保持呼吸道的通暢,提高運動耐力,改善氣短、氣促等癥狀;再者使用中醫呼吸操,能夠調理肺、脾、腎、三焦等生理功能,使氣機調暢,機體經絡舒展,從胸-手-頭,到手-頭-足,形成環形循環,從而達到調氣血、養臟腑、通三焦的作用[13-14];最后,整體康復訓練能夠改善機體免疫,增加機體防病抗病能力,達到延緩COPD進展的目的[15]。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提示治療后COPD患者病情穩定,有效緩解通氣功能障礙,改善臨床癥狀。觀察組治療后FVC、FEV1、FEV1%、FEV1/FVC明顯優于對照組,提示康復治療可緩解呼吸困難,提高心肺運動的耐力,顯著提升肺功能。觀察組治療后COPD生存質量評估量表、6MWT、Borg量表、SGRQ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運動耐力被認為是評價慢阻肺患者肺康復效果的高靈敏指標,SGRQ用于評價慢阻肺患者生存質量,而呼吸困難是影響慢阻肺患者生活存量的最主要因素之一,這四項指標的改善提示肺功能的改善,有助于提高患者活動能力,提升機體運動耐量,改善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康復治療能夠改善COPD患者肺功能,增強運動能力,提升營養狀況,從而改善癥狀,提高生活質量及生存質量;康復治療簡單易行,能有效節約醫療資源,減少藥物用量,減輕患者經濟負擔,值得在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瞿波,董守金,蔡林麗,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的中西醫肺康復研究進展[J].華西醫學,2014,29(2):385-390.
[2]杜舒婷,丁連明.康復治療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的應用[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34(15):4414-4417.
[3]王成祥,劉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臨床干預措施研究進展[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4,29(2):520-523.
[4]劉萍,王永斌,高天霖,等.綜合性肺康復治療對穩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運動能力與生存質量影響[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6,31(8):884-888.
[5]張麗秀,王檀,仕麗,等.中醫肺康復法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患者的療效[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8):1610-1611.
[6]范良,孔壯.中醫綜合療法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患者肺康復的療效研究[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4, 20(10):1425-1426.
[7]徐毓華.肺康復治療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臨床療效的影響[J].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35(6):504-506.
[8]李陽,鐘小紅,邱恒,等.我國穩定期COPD患者社區健康照護需求研究[J].現代醫院,2016,16(11):1702-1705.
[9]趙瑩楚.對穩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實施社區康復程序的臨床效果研究[D].上海:上海體育學院,2013: 1-39.
[10]何順平,黃江,劉志鋒,等.定量步行運動和呼吸鍛煉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社區康復治療中的應用[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3,35(5):371-374.
[11]李群,陳鋒,王曉霞,等.肺康復訓練對不同嚴重度穩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影響[J].中國呼吸與危重監護雜志,2014,13(2):130-135.
[12]O麗,黃惠雪,白雪,等.肺康復對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患者血清炎癥因子的影響[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6,31(4):434-438.
[13]薛廣偉,馮淬靈,姚小芹,等.健身氣功八段錦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肺康復中的療效評價[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15,38(2):139-144.
[14]胡皓,張煒.中醫呼吸導引康復技術對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患者肺功能的研究[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6,34(2):414-417.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下簡稱COPD)是一種以氣流受限為特征的疾病狀態,這種氣流受限通常呈進行性進展,不完全可逆,多與肺部對有害顆粒物或有害氣體的異常炎癥反應有關。臨床表現為慢性咳嗽,咳少量粘液性痰為首發癥狀,氣短或呼吸困難是COPD標志性癥狀[1],COPD是一種重要的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患者人數多,病死率高,常呈緩慢進行性發展,病情較重者常需使用無創呼吸機,甚至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上機,給患者身心造成很大痛苦,嚴重影響患者的勞動能力和生活質量,為了緩解或控制癥狀,消除或減少疾病引起的功能障礙和對心理的影響,減少發病率,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勞動能力提高生活質量,我科從2008-2009年對30例老年COPD患者進行呼吸功能鍛煉6-12個月得到滿意效果,現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門診和住院的COPD患者30例,均為男性,年齡58-80歲,平均69歲,其中75歲以上者占30%,病程均在五年以上,30例患者中有吸煙使者占60%,目前仍吸煙者僅占2.5%。
入選標準按照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學組提出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標準[2]通過臨術表現肺功能檢查及影像學檢查確診為COPD的患者。
1.2 方法 在臨床藥物治療不變的情況下,對30例患者進行呼吸功能鍛煉6-12個月。
1.2.1 健康宣教 向患者講解呼吸功能鍛煉的目的是通過正確有呼吸練習建立有效的呼吸,以增強呼吸肌的肌力和耐力,提高患者的活動能力擴大其活動范圍,使之與日常生活的體力相適應,以提高生活質量和/或延長生存率,并充分利用板報宣傳,制作健康宣教,小冊子,光盤等多渠道向患者進行相關知識的健康宣教。
1.2.2 呼吸功能鍛煉的種類方法
1.2.2.1 腹式呼吸 也稱膈式呼吸,其主要是靠腹肌和膈肌的收縮而進行的一種呼吸,關鍵在于協調膈肌和腹肌在呼吸運動中的活動。整個過程均要用鼻吸氣,縮唇呼氣,其要領是放松全身肌肉,吸氣時腹肌舒張放松,使腹部下陷,同時膈肌收縮,位置下移,呼氣時腹肌收縮,腹部凹下,膈肌松弛回復原位,腹式呼吸鍛煉初始2次/d,10-15min/次,熟練后,可逐漸增加次數和每次時間,并可在臥位,坐位,站立及行走時隨時隨地進行鍛煉,以致最終形成一種自覺的習慣呼吸方式。
1.2.2.2 全身性呼吸操 以縮唇呼氣配合肢體動作為主,吸氣用鼻,呼氣用嘴,其步驟如下:①平靜呼吸;②立位吸氣,前傾呼氣;③平舉上肢吸氣,雙臂下垂呼氣;④雙替抬起屈膝90度,抬起吸氣,放下呼氣;⑤吹懸掛的小紙球訓練每一步驟10-20次,在進行鍛煉時,可結合患者的具體情況選用。
1.2.2.3 有氧耐力訓練 步行30-60min或蹬車蹬樓梯等在鍛煉時一項或兩項同時進行,因人而異。
在呼吸功能鍛煉中,對于發生急性呼吸道感染,COPD急性發作期及其他原因不能接受康復訓練的病人,暫停止訓練,待緩釋并評估后,再進行呼吸功能鍛煉。老年人易產生疲勞感,應采用間歇式訓練方法,做每一項運動后,要休息5min,運動后心率控制在100次/min以內。停止運動后心率恢復到安靜值。做每項運動前后,需監測心率和SaO2訓練因人而異,循序漸進。
1.3 評價內容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3.1 主觀指標 病人日常生活習慣、對疾病的認識、癥狀、主訴及社會支持等一般資料。
1.3.2 客觀指標 (測量指標):病人的SpO2、肺功能、6min行走試驗(6MWD)。
1.3.3 評測時間 康復前對所有入選病人進行評價指標的測量??祻陀柧毢?、9、12個月分別進行評測。
2 結果
2.1 一般資料 結果主要以訓練6個月為例。30例病人平時生活習慣于坐著占34.3%,開始康復鍛練后均保證每天活動2次,每次在30-60min??祻颓八卟畹牟∪苏?7.1%,康復后睡眠紊亂得到改善,睡眠好的增加42.8%??祻颓坝?7.1%的病人對疾病不認識,康復后100%的病人認識了此疾病。30例病人社會支持程度較高,總分為(67.9±10.4),其中家庭、朋友和他人的支持得分都很高。
2.2 康復前后呼吸功能指標變化情況 30例病人康復前通氣功能均減退,小氣道功能障礙,通過6-12個月的呼吸訓練,康復6個月后的肺功能指標在均值上有所提高,但沒有統計學意義??祻?、12個月后,FEV1%預計值較康復前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
2.3 鍛煉前、后病人生活質量指標變化情況 病人康復后咳嗽、咯痰、氣短癥狀明顯改善,見表1。SpO2提高,差異有顯著性意義,康復后6min行走距離明顯延長,差異有顯著性意義。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較康復前有所提高,差異有顯著性意義,特別以入廁、轉移、活動、上樓梯、洗澡改善更為明顯。呼吸功能障礙減輕者共21例,占61.8%,見表2。30例老年COPD病人通過康復訓練,中、重度抑郁轉為輕度抑郁,輕度抑郁由17.1%降低了2.8%,病人心情愉快,積極參加運動,對生活充滿信心。
表1 呼吸功能鍛煉前與鍛煉6個月后30例患者主訴癥狀的比較(%)
表2 呼吸功能鍛煉前與鍛煉6月后呼吸功能障礙程度比較(例)
3 討論
本研究對30例COPD病人在藥物治療同時進行有效的呼吸功能鍛煉和健康宣教,產生了良好效果,提高了COPD病人的生活質量。
3.1 引導COPD病人進行長期、有效、個體化的呼吸康復訓練,可改善COPD病人肺功能,促進肺功能的改善是提高COPD病人生活質量的首要需求,然而影響COPD病人肺功能的因素很多,如衰老和患多種疾病是內在的影響因素,也是使老年肺功能不易改善的最主要的因素。另外,老年人還存在動作緩慢,協調性差,認知功能減退,記憶力差等個體差異。因此,引導COPD病人進行長期、有效、個體化的呼吸功能鍛煉是非常重要的。我們首先為老年人制定了一套康復計劃,針對個體差異,制定了相應的訓練計劃。安排訓練的內容做到簡單、易學、易行、易接受,不管在醫院還是在家都能進行。老年人在改變生活習慣時,需要有適應過程,訓練中,要想讓病人每天運動2次,每次30-60min,需要逐步增加運動量,隨時觀察病人的心率、血壓、SPO2的變化。對于在家訓練的老年人,我們實施了監控計劃,通過電話聯系了解病人的訓練情況,并要求定期來醫院復診。通過6-12個月的訓練,病人既保障了其訓練的安全性,又達到了呼吸功能鍛煉的目的。
為了使病人能真正配合治療,達到長期進行康復訓練的目的,健康教育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既增加了病人的疾病知識,同時也改變了不良的生活習慣,增強了康復鍛煉的信心。據報道,COPD病人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會使他們就診的需求降低,而且還可以使一大部分病人脫離他們的全科醫生而獨立起來。我們在計劃中,安排了一對一的口頭宣教,從與病人聯系預約看呼吸、康復專家門診,到就診、做檢查、呼吸功能鍛煉、復查,整個流程中自始至終進行著相關知識的健康宣教,并制作出呼吸功能鍛煉的光盤和宣傳小冊子,內容有COPD相關知識的介紹,肺功能檢查及測定指標,呼吸功能鍛煉,氧療,吸煙、大氣污染及感染對COPD病人的危害,營養的支持,心理社會的支等。病人無論在家還是在醫院都能反復得到健康教育,每次肺功能檢查和6min行走試驗結束后都向病人講解測試結果,對于每一點進步都給予鼓勵,樹立治療和康復的信心。隨著功能鍛煉時間的延長,病人的順應性增強。雖然康復6個月后病人的肺功能尚無明顯的改善,只是在各項指標均值上與鍛煉前有所提高,但康復9、12個月后,FEV1%預計值差異有顯著意義,病人的肺功能逐漸得到改善。
3.2 呼吸功能鍛煉可改善老年COPD病人的生活質量:老年COPD病人進行呼吸康復主要目的是緩解或控制癥狀,減少疾病引起的功能障礙和心理影響,減少發病率,提高或促進運動和活動能力,讓病人保持現有的個體社會功能和獨立生活能力。通過6-12個月康復訓練,病人從主觀感受、行走耐力和ADL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和提高,對疾病及呼吸鍛煉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主觀運動意識增強,自我主訴及癥狀有顯著改善。結果顯示,有42.8%睡眠紊亂的病人得到改善,咳嗽、咯痰、氣短癥狀均有不同程度的減輕。COPD病人的呼吸困難程度比生理性的指標更能反映病人的綜合健康狀況[3]。表2顯示,鍛煉后呼吸功能障礙感受減輕占61.8%且無加重者。據報道[4],6min行走距離試驗是測定COPD病人鍛煉耐受性及反映全身活動能力的一種方法。對于老年人也非常適宜。且與QOL的關系較常規的肺功能更為密切。康復后6min行走距離延長,病人在運動能力上有明顯的改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也逐步提高,特別是在入廁、轉移、活動、上樓、洗澡上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參加鍛煉的老年人對呼吸功能鍛煉治療效果滿意。
參考文獻
[1]蔡柏薔李龍蕓主編,中國協和呼吸病學.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4,310-320.
[2]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慢性阻塞性疾病學組.慢性組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2,25(8):456.
[關鍵詞] 腦梗死;早期綜合康復訓練;NHISS評分;ADL評分
[中圖分類號] R743.3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7)09-0111-03
Influence of early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n rehabilitation effect and NHISS score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WEN Wanshun YE Xiangming LI Juebao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Zhejiang Provincial People's Hospital, The Affiliated People's Hospital of Hangzhou Medical College, Hangzhou 310014,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early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n rehabilitation effect and NHISS score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Methods 83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admit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5 to June 2016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One patient was excluded due to referral treatment, and 82 cases were included in the final case.with stable vital signs. Physical activity of the patients was normal in the past, and there were different degrees of hemiplegia at admission. The patients with severe heart, lung, liver, kidney dysfunction and blood system diseases were excluded.The early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was conducted on the basis of routine treatment. The rehabilitation effect after treatment and the changes of NIHSS, FMA and ADL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patient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comparative results of NIHSS, FMA and ADL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early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in 82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showed that the NIHSS, FMA and ADL scores of all patients after treatment for 1, 3 month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t from those before treatment. And the NIHSS scores of all patient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for 1 month. The FMA and ADL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for 1 month.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Cerebral infarction; Early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NIHSS score; ADL score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及老齡化速度的加快,腦梗死的發生率逐年增高。腦梗死后遺留不同程度的神經損傷,且常伴有偏癱,致殘致死率較高。臨床實踐發現,康復治療的重要性不亞于藥物治療[1]??祻陀柧毧杉铀倌X神經側支循環的建立,促進病灶周圍組織或健側腦細胞的重組或代償,充分發揮腦的“可塑性”,為患者的康復提供有力條件。對腦梗死患者尤其是伴有偏癱的患者進行早期綜合康復訓練對于促進神經功能的恢復、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具有重要作用,且康復訓練用于改善腦梗死個體的神經功能缺損癥狀的有效性已得到了許多學者的廣泛認可[2-4]。2015年1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腦梗死患者83例,1例因轉院治療脫落,最終收錄有效病例82例,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采取早期綜合康復訓練,現將康復效果及對NHISS評分的影響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浙江省人民醫院2015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腦梗死患者83例,1例因轉院治療脫落,最終收錄有效病例82例,生命體征穩定。既往肢體活動正常,入院存在不同程度的偏癱,排除合并嚴重的心、肺、肝、腎功能不全及血液系統疾病者。其中男47例,女35例,年齡45~80歲,平均(56.0±11.3)歲,均為一側肢體偏癱,其中左側50例,右側32例。其中伴言語障礙 26 例。
1.2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均給予營養腦細胞、改善腦部微循環等常規治療,并根據患者病情來控制血壓、血糖、調脂,預防感染,維持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等。在常規治療基礎上采取早期綜合性康復訓練,具體內容:定時變換、翻身,采取側臥或半側臥位,對患者偏癱肢體進行主動和被動活動,綜合運用Bobath技術、Brunn-strom技術、Rood技術、神經肌肉本體感覺促進技術等。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訓練:主要是穿脫衣、進餐等上肢精細動作方面的練習,端坐位平衡訓練及轉移訓練、步行訓練,患者肢體靈活性及協調性訓練等。言語功能訓練:運用言語訓練智能系統,配合軟件應用,治療師一對一進行言語綜合訓練。中醫藥傳統:配合針灸電刺激訓練,中藥辨癥施護治療。物理治療:綜合運用低中頻電療、肢體氣壓、光療、F療、溫熱療法等。高壓氧治療:無高壓氧禁忌證患者行高壓氧治療。心理干預:應用卒中后抑郁或焦慮評定量表,對有心理問題傾向的患者進行心理干預;并積極向患者或家屬進行康復宣教,根據患者的生活習慣、個性特征、家庭關系等制定有針對性的心理干預方案,以提高患者治療的自信心。
1.3 評價指標
(1)對患者入院時及出院后的神經功能進行評價,采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評分進行評價[5]。(2)采用Fugl-Meyer 運動功能評定量表(FMA)對患者的運動功能進行評價,包括肢體反射活動、共同運動、分離運動、協調性與速度等運動功能,最高總積分100分[6]。(3)采用Bathel指數量表(BI)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ADL)進行評價,ADL滿分為100分,得分越高說明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越好[7]。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 16.0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或方差分析,以P
2 結果
82例患者治療前后NIHSS、FMA及ADL評分比較見表1。82例患者治療前后NIHSS、FMA及ADL評分比較結果顯示,治療1、3個月后,所有患者的NIHSS、FMA及ADL評分分別較治療前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其中,治療3個月后,所有患者的NIHSS評分較治療前及治療1個月后顯著降低,而FMA及ADL評分較治療前及治療1個月后顯著升高,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腦梗死是臨床的常見病、多發病,致殘、致死率較高,腦梗死的發病機制是腦部血液循環不暢而導致的腦組織缺血、缺氧,從而使腦組織局部性的壞死或腦軟化,最終引起局限性的腦功能障礙。局限性的腦功能障礙導致患者出現偏癱,失語等后遺癥,患者生活不能自理, 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同時給患者的家庭經濟帶來非常大的經濟負擔。
關鍵詞醫院社區家庭康復管理模式腦卒中偏癱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7.311
腦卒中患者往往遺留嚴重的殘疾,給家庭生活和社會生存能力帶來巨大障礙。腦卒中患者的康復訓練是一個長期而又漫長的過程,需要循序漸進,分3個階段分別進行康復訓練。綜合的康復管理模式能夠使患者接受系統的康復訓練,促進功能的恢復[1,2]。分別使用醫院-社區-家庭康復和醫院康復兩種模式,對腦卒中患者進行康復治療,觀察兩種模式對腦卒中患者運動功能的影響并進行比較分析,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1年2~12月收治腦卒中偏癱患者100例,所有患者入院時起病時間1~7天,經頭CT檢查確診為腦卒中,并遺留肢體活動不利等癥狀,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其中觀察組50例,男20例(40%),女30例(60%),病程1~5天;對照組50例,男25例(50%),女25例(50%),病程2~7天。兩組的年齡、性別、運動功能、體重等方面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
入選標準:經頭CT確診的腦卒中患者;發病后遺留肢體活動不利等癥狀;入院時發病時間1~7天。
排除標準:既往有腦卒中病史,并遺留肢體活動不利等癥狀;既往有外傷等造成殘疾影響肢體活動功能的。
方法:觀察組依據醫院-社區-家庭康復的管理模式包括:①醫院康復:為腦卒中急性期的患者,在合理用藥的同時配合康復訓練,時間兩周;②社區康復:腦卒中恢復期的患者,出院后在社區衛生中心根據患者病情進行相應的康復訓練,時間半年;③家庭康復:為腦卒中后遺癥期的患者,在醫護人員對患者家屬進行康復指導后,使家屬能夠在家中對患者進行康復訓練,時間為發病后6~8個月。對照組只給予患者醫院康復,時間2周。觀察兩組8個月后的運動功能。
療效判斷標準:8個月后,兩組依據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定標準,觀察兩組運動功能恢復情況。
統計學處理:依據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定的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用t檢驗,計數用X2檢驗,P<0.05時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兩組康復治療前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定結果無明顯差異(P>0.05),康復治療8個月后,兩組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定結果存在明顯差異,P<0.05有統計學意義。說明觀察組治療后運動功能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進行康復治療前和治療8個月后,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定結果比較,見表1。
討論
急性腦卒中的患者選擇及時住院治療,通過合理用藥,保持生命體征平穩,挽救即將被破壞的缺血缺氧組織,建立側支循環,恢復局部組織的供血,將腦組織的損傷降低到最小程度。但是已經受損的腦組織造成的神經功能的缺損,需要配合早期康復治療來恢復肢體的運動功能。此期主要以醫院康復師實施康復治療,針對患者病情制定個體化的康復方案,增強運動功能的恢復效果。
恢復期是在患者出院后,病情好轉,遺留肢體活動不利癥狀。此期轉入社區康復中心,根據醫院康復的效果進行新的康復評定,制定合理的康復方案,由社區康復師進行康復治療[3]。此期主要注重肢體活動的恢復,增加日常活動的訓練,如穿衣、步行練習、上下樓梯等基本活動功能,觀察肌張力的情況,防止肢體痙攣。
經過醫院康復和社區康復,患者的運動功能已經逐漸恢復,日常生活功能基本自理,但是存在一定的后遺癥,這就需要家庭的積極康復治療[4]。此期患者家屬在康復師的指導下在家中對患者進行康復訓練,協助患者自理日常生活,培養患者積極生活的信心,督促患者勤于運動鍛煉,防止肌肉萎縮,提高日常生活質量。
總之,醫院-社區-家庭康復管理模式是對腦卒中偏癱患者進行階梯型的康復治療,在本次研究中,所選取的100例患者,在急性期、恢復期、后遺癥期實施相應的康復方案,經過8個月的康復治療,階梯型的康復模式起到明顯的促進作用,兩組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定結果顯示,觀察組康復治療后運動功能顯優于對照組。說明醫院-社區-家庭康復管理模式對腦卒中偏癱患者康復的意義重大,值得臨床廣泛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戴文娟,張春英,曾國勇.規范化康復管理對腦卒中偏癱患者步行能力的影響研究[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1,19(3):377-378.
2劉俊青,么麗春.社區分級康復管理模式對急性腦卒中患者功能恢復的影響及其費用效益分析[J].中國全科醫學,2009,12(17):1596-1598.
3吳礦文,江濱,梁杰,等.腦卒中社區康復簡易適宜技術在社區腦卒中患者中的應用及效果分析[J].中國全科醫學,2011,35:4025-4027.
4吳珺,謝火芳,張紅.家庭康復護理對腦卒中偏癱患者運動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國醫藥指南,2011,9(35):273-274.
[中圖分類號]R541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7210(2007)02(c)-096-02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心肌缺血性壞死,病死率很高。近年來國內外有文獻報道,早期康復活動可降低病死率、致殘率,縮短住院日,提高生活質量,使病人早日回歸家庭和社會,減輕家庭和社會的負擔。參照國內外經驗,我科自2002年以來,對收治無并發癥的AMI患者30例,根據個體化原則,采取不同的康復護理措施,取得滿意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本組30例AMI的診斷,按WHO標準經臨床、心電圖及血清酶學檢查而確定,其中男性23例,女性7例,年齡44~68歲,平均53.6歲,梗死部位:前壁8例,下壁6例,前壁+前間壁4例,前間壁3例,下壁+后壁3例,前壁+下壁2例,廣泛前壁+下壁1例,高側壁1例,陳舊下壁、前壁再次梗死1例,陳舊前壁、前壁再次梗死1例。
1.2 康復活動程序及監護指征
1.2.1 康復活動程序本組病例均在采取吸氧、止痛、擴冠、擴容、溶栓、鈣離子拮抗劑等治療措施的基礎上,按1∶1隨機分為早期康復活動組(康復組)和常規治療組(對照組),對照組不進行康復訓練,康復組接受康復訓練。康復活動程序見表1。
1.2.2 康復活動時監護指征①無胸痛及氣短;②心率
2 結果
2.1 從表2可見,臥床時間<14 d的15例中,心功能Ⅰ級12例(80%),Ⅱ級2例(13.3%),Ⅲ級1例(6.6%);臥床時間>14 d的15例中,心功能Ⅱ級4例(26.6%),Ⅲ級6例(40%),Ⅳ級5例(33.3%),結果顯示:早期康復組的心功能顯著高于對照組(P<0.01)。
2.2 表3顯示:康復組的平均住院日為32.9 d,對照組為46.6 d,康復組比對照組提前13.7 d出院。
2.3 由表4可見:康復組4周恢復日常活動者12例(80%),而對照組只有1例恢復日常活動(6.6%),兩者有顯著性差異(P<0.01);康復組無1例發生血栓及室壁瘤,而對照組發生下肢靜脈血栓及室壁瘤各1例。
3 討論
3.1 長期臥床可使肌肉萎縮,有報道臥床1周肌力收縮可減弱10%~15%。長期臥床病人開始活動后往往頭昏眼花,心悸氣促,四肢無力,需相當長時間才能恢復到原來體力狀況。Saltin報道青年大學生嚴格臥床21 d后體力活動能力減少20%~25%,至少需進行3周的體力鍛煉后才能恢復到臥床前的水平。Hyatt報道嚴格臥床7~10 d后,循環血量可減少700~800 ml。由于血容量減少,血黏度增高及血流速度減慢易發生血栓栓塞性并發癥,長期臥床使肺活動受限,肺不擴張,通氣功能降低易發生墜積性肺炎,長期臥床還使患者精神上受到很大壓力,對疾病產生驚恐、焦慮、抑郁寡歡、悲觀失望,而早期康復訓練,配合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可以明顯減少上述并發癥的發生。
3.2 早期康復活動可縮短住院日,縮短病程,節省醫療費用,降低致殘率,可以創造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3.3 康復活動程序必須個體化,結合患者的心理狀態和心功能狀態而定,活動必須循序漸進,同時配合健康教育和心理護理,解除患者及家屬的思想顧慮,增強其康復信心,取得患者及家屬的密切配合。本項目康復組病人,在康復訓練過程中,心理狀態都明顯樂觀,一掃以往AMI病人心事重重、恐懼憂慮的神態,對康復非常有利??祻突顒颖仨氃卺t護人員嚴密監測和指導下進行,如遇暫停指征,應及時終止或減輕康復活動,以確保安全。
患者老王,56歲,3個月前患腦梗死、右側肢體癱瘓在當地醫院治療。病情穩定后,他在家人的陪同下不遠千里來到上海,希望能找到一種康復良方,幫助他改善生活質量。經檢查,我發現老王的右側肢體張力明顯增加,上肢處于屈曲、痙攣狀態,關節攣縮,穿衣時很難將手臂伸直,下肢大腿肌肉明顯萎縮,處于廢用狀態。再經仔細詢問病史,我找到了原因:在中風后的2周內,老王一直躺在病床上“吊鹽水”,覺得中風以后就是要多休息、少活動,一直沒有接受過規范的康復鍛煉,最終喪失了最佳康復時機。
李先生正值壯年,經營著一家不小的外貿公司,平素忙于應酬,雖然身患高血壓,但一直沒有積極治療。終于,不幸的事發生了。一月多前,他在工作時突發腦出血,造成言語障礙和右側肢體偏癱。突如其來的疾病對李先生打擊很大,他整日郁郁寡歡,認為“中風偏癱康復無望”,不愿意面對現實、也不愿意配合醫生治療。幸好,家屬及時將李先生轉至中風康復經驗豐富的醫院,在專業康復師的鼓勵下,李先生的康復治療取得了明顯效果。
張老太太2周前發生了腦梗死,左側上肢無力。她的孫女是一名護士,知道早期康復的重要性,便不斷提醒和鼓勵老人多鍛煉。不料,老太太急于求成,肢體活動過度,把肩關節拉傷了。
醫生的話:據統計,70%~80%的中風病人遺留有半身不遂、言語不利等后遺癥,嚴重影響患者以后的生活和工作,給家庭和社會造成很大的負擔。過去,人們總認為康復是“后療法”,是針對各種后遺留的治療。如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識到,康復應當從疾病發生之時即開始,康復必須同藥物治療同時進行。對中風病人而言,康復治療一定要早,還要科學,既不能不鍛煉,也不能盲目鍛煉。一般地說,中風康復應當遵循以下6大“紀律”。
紀律一:越早越好
中風后的康復治療應在病人生命體征穩定、神經病學癥狀不再發展后的48小時內即開始??祻陀柧氶_始得越早,功能恢復的可能性越大,預后也越好。病人應認識到康復的重要性,并積極參與,以便獲得最佳康復效果。資料顯示:中風病人在起病后的頭3個月內,肢體功能改善程度最大。因此,中風起病后的3個月內是康復的“黃金期”。當然,康復醫療應持續更長時間,以防功能減退。
紀律二:貴在堅持
中風康復是一個持續的過程。想要取得良好的康復效果,必須“持之以恒”。康復治療應與藥物治療齊頭并進。在中風急性期,康復運動的主要目的是抑制異常的原始反射活動、重建正常運動模式,其次是加強肌肉力量;在中風康復期,康復鍛煉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病人的主動運動能力,防止并發癥的發生。
同時,康復治療應全面。除運動康復外,病人的言語、認知、心理和社會功能的康復,也應受到足夠重視。醫生應密切觀察中風病人有無抑郁、焦慮等不良情緒,并及時采取干預措施,以免影響康復效果。
紀律三:循序漸進
中風病人的康復訓練應在專業康復師的指導下進行,特別強調循序漸進。在中風急性期,家人應特別注意中風病人癱瘓肢體的擺放位置,如上肢應呈“敬禮位”(肩關節外展50°、內旋15°度,使肘關節和胸部持平,拇指指向鼻子),下肢宜呈“三屈位”(髖關節、膝關節伸直略屈曲,足背屈與小腿成90°),以免人為造成肢體畸形。同時,病人還可在家人的幫助下做翻身練習(雙手交叉向前平舉,身體分別向兩側轉動,雙足撐床)、床頭抬高坐位訓練(床頭漸抬高,若每個位置能堅持30分鐘,則漸加10度,再訓練,直至能在床邊坐起)、床―輪椅轉移訓練,以及坐-站立訓練等。
需要提醒的是,許多病人在起病以后,需經歷很長一段時間的準備期,才能自己行走。很多病人急于求成,結果造成了不正確的行走姿勢,如劃圈步態、拖拉步態、挎籃手、膝部過伸等。
紀律四:拒絕廢用綜合征
中風后常見的“廢用綜合征”癥狀包括:廢用性肌萎縮、關節攣縮、直立性低血壓、廢用性骨萎縮、心肺功能減退等。在中風后的不同時期,預防“廢用綜合征”的辦法各有不同。急性期的主要任務是交換、關節被動活動和早期坐位訓練?;謴推诘闹饕蝿帐窍拗泼咳张P床時間,早期起立、步行。慢性期的主要任務是繼續在家里進行康復訓練、如站立、行走、上下樓、參加社區活動等。
紀律五:避免過用/誤用綜合征
“過用綜合征”是指病人急于求成,運動量、次數及強度超過了自己所能承受的極限,結果造成全身性疲勞,甚至局部肌肉、關節損傷,如肩手綜合征、肩關節周圍炎等?!罢`用綜合征”是指由于康復方法錯誤而引起的繼發損害,如過早進行步行訓練導致膝反張及劃圈步態。一般地說,只要采取積極、正確的康復方法,就能避免過用和誤用問題。
紀律六:重視其他功能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