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清明節吃雞蛋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活動目的】
1、了解清明節的來歷,知道清明節的日子及習俗,樂于參與清明節的活動。
2、初步了解家族中人與人之間的親屬關系,懷念先祖、尊重長輩等。
3、敬仰懷念革命烈士,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活動準備】
課前與家長聯系好參與本活動,電腦課件,實物:各種圖案的彩蛋、每幼兒一個熟雞蛋,彩筆、帖紙、橡皮泥、剪刀、膠水等。
【活動過程】
1、用古詩導入活動內容: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清明) 小朋友你們知道幾月幾日清明節嗎?(4月4日清明節)
2、教師講述清明節的由來。
3、課件:邊放課件教師邊講述,讓幼兒了解老革命烈士的先進光榮事跡。
4、出示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課件同時播放樹立紀念碑的錄音,教師講述:為了讓后人永遠記住、永遠懷念這些 革命英雄,并在1949年3月30日在天安門廣場樹立了《人民英雄紀念碑》。 現代英雄:抗洪救災、搶險救火、保衛國家生命財產等等許多現代英雄也獻出了生命。
5、觀看課件:老師帶孩子們掃墓的畫面。
6、放哀樂、人民英雄紀念碑畫面,請家長與幼兒起立,向英雄們行禮、默哀,表示懷念。
7、與幼兒交談:清明節有那些習俗? 運動習俗:踏青、蕩秋千、打馬球、放風箏、蹴鞠、插柳等。 飲食習俗:吃冷食、吃雞蛋等。
8、出示彩蛋請幼兒觀察與自己帶來的雞蛋有什么不同?用什么制作的?
9、放彩蛋圖片引起幼兒的好奇心及制作興趣。
10、幼兒與家長共同制作彩蛋(方法形式不限,畫畫、涂色、剪紙粘貼、橡皮泥制作小動物等)。
11、幼兒到臺前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用完整的語言講述自己的作品。
12、玩雞蛋:請幼兒發揮想象力用雞蛋作出多種玩法(滾、轉、拋、立、碰雞蛋等),幼兒比賽看誰的玩法多。
【結束部分】
請幼兒把彩蛋給其他班的小朋友欣賞并與朋友們一起玩,在音樂伴奏下走出活動室。
春景的美好。
活動目的:
1.了解清明節的來歷,知道清明節的日子及習俗,樂于參與清明節的活動。
2.初步了解家族中人與人之間的親屬關系,懷念先祖、尊重長輩等。
3.敬仰懷念革命烈士,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活動準備:
課前與家長聯系好參與本活動,電腦課件,實物:各種圖案的彩蛋、每幼兒一個熟雞蛋,彩筆、帖紙、橡皮泥、剪刀、膠水等
活動過程:
1.用古詩導入活動內容: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清明)小朋友你們知道幾月幾日清明節嗎?(4月5日清明節)
2.教師講述清明節的由來。
3.課件:邊放課件教師邊講述,讓幼兒了解老革命烈士的先進光榮事跡。
(1)出示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課件同時播放樹立紀念碑的錄音,教師講述:為了讓后人永遠記住、永遠懷念這些革命英雄,并在1949年3月30日在天安門廣場樹立了《人民英雄紀念碑》。
(2)現代英雄:抗洪救災、搶險救火、保衛國家生命財產等等許多現代英雄也獻出了生命。
4.觀看課件:老師帶孩子們掃墓的畫面。
5.放哀樂、人民英雄紀念碑畫面,請家長與幼兒起立,向英雄們行禮、默哀,表示懷念。
6.與幼兒交談:清明節有那些習俗?
運動習俗:踏青、蕩秋千、打馬球、放風箏、蹴鞠、插柳等。
飲食習俗:吃冷食、吃雞蛋等。
7.出示彩蛋請幼兒觀察與自己帶來的雞蛋有什么不同?用什么制作的?
8.放彩蛋圖片引起幼兒的好奇心及制作興趣。
9.幼兒與家長共同制作彩蛋(方法形式不限,畫畫、涂色、剪紙粘貼、橡皮泥制作小動物等)。
10.幼兒到臺前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用完整的語言講述自己的作品。
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儀式后,將祭祀食品分吃。
晉南人過清明時,習慣用白面蒸大饃,中間夾有核桃、棗兒、豆子,外面盤成龍彩,龍身中間扎一個雞蛋,名為“子福”,要蒸一個很大的總“子福”,象征團圓幸福。上墳時,將總“子福”獻給祖靈,掃墓完畢后,全家分食之。
上海舊俗,用柳條將祭祀用過的蒸糕餅團貫穿起來,晾干后存放著,到立夏那天,將之油煎,給小孩吃,據說吃了以后不得疰夏病。上海清明節時有吃青的風俗。將雀麥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和,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后包上豆沙、棗泥等餡料,用蘆葉墊底,放到蒸籠內。煮熟出籠的青團色澤鮮綠、香氣撲鼻,是當地清明節最具特色的節令食品。也有的人家清明節吃桃花粥,在掃墓和家宴喜歡用刀魚。
(一)、清明節的祭祀活動
清明節是中國三大鬼節之一(另外兩個鬼節是七月十五、十月一)。“鬼節”即是悼念亡人之節,是和祭祀天神、地神的節日相對而言的。
清明祭祀的參與者是全體國民,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平頭百姓,都要在這一節日祭拜先人亡魂。從唐朝開始,朝廷就給官員放假以便于歸鄉掃墓。據宋《夢粱錄》記載:每到清明節,“官員士庶俱出郊省墓,以盡思時之敬。”參加掃墓者也不限男女和人數,往往傾家出動。這樣清明前后的掃墓活動常成為社會全體親身參與的事,數日內郊野間人群往來不絕,規模極盛。
祭祀的對象。作為鬼節,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和去世的親人,表達祭祀者的孝道和對死者的思念之情。清明節屬于鬼節而通常不被冠以鬼節之名,就在于它所祭祀的主要是善鬼、家鬼,或親近者的亡魂,重在表達孝思親情。另外兩個鬼節則連惡鬼、野鬼也一并祭祀,重在安撫鬼魂,不讓它們作祟。[4]但也不能一概而論。有些地方也有清明節祭祀其他鬼神的做法。上海舊俗就有在清明節舉行的專祭厲鬼的祭臺會儀式,祭祀那些餓鬼、幽鬼孤魂,防止它們成為惡鬼作亂。這種祭臺叫祭厲臺。舊上海還有清明節的前一天迎請城隍神的做法。在清明節這天,城隍神要坐大轎出巡祭厲臺,以賑濟安撫孤魂野鬼,其場面十分盛大熱鬧。[5]
祭祀的時間。清明祭祀在清明前后,各地有所差異。舊時,北京人祭掃墳墓不在清明當天,而在臨近清明的“單日”進行。只有僧人才在清明當天祭掃墳墓。[6]浙江麗水一帶則在清明節的前三天和后四天的范圍內掃墓,稱為“前三后四”。[7]在山東,舊時,多數地區在清明當天掃墓,少數地區如諸城,在寒食這天掃墓,有些地方在清明前四天內掃墓;現在,一般都在清明這天去掃墓。[8]晉南人則將掃墓的時間分為兩次。一次在清明前幾天,是各家分頭去掃墓。第二次是在清明當天,一個村里同姓的各家派出代表,同去墓地祭祀共同的祖先。上海人掃墓時間,新墳舊墳有別。凡是新近過世的,過了七七四十九天而沒做過超度法事的,要在清明節這天請僧道誦經做法事或道場。如果是老墳并已做過法事或道場,掃墓不一定在清明當天,可以前后放寬些,但不能超出前七天后八天的范圍,俗謂:“前七后八,陰司放假。”意思是過早或過遲都會失靈。[9]
祭祀的場所。清明祭祀按祭祀場所的不同可分為墓祭、祠堂祭。以墓祭最為普遍。清明祭祀的特色就是墓祭。在墓地祭祀,祭祀者離祭祀對象最近,容易引起親近的感覺,使生者對死者的孝思親情得到更好的表達和寄托。清明祭祀被稱為掃墓,主要是由于采取墓祭方式。另一種形式是祠堂祭,又稱廟祭,是一個宗族的人聚集在祠堂共祭祖先,祭完后要開會聚餐等,這種祭祀是團聚族人的一種方式。還有一種情況是家在外地工作的人不能趕回家鄉掃墓,就在山上或高處面對家鄉的方向遙祭。
祭祀的方式或項目。清明祭祀的方式或項目各地有所不同,常見的做法有兩部分內容組成:一是整修墳墓,二是掛燒紙錢、供奉祭品。
掃墓時首先整修墳墓。其做法主要是清除雜草,培添新土。這種行為一方面可以表達祭祀者對亡人的孝敬和關懷,另一方面,在古人的信仰里,祖先的墳墓和子孫后代的興衰福禍有莫大的關系,所以培墓是不可輕忽的一項祭奠內容。《清通禮》把修整墳墓解釋為“掃墓”名稱的來由:“歲,寒食及霜降節,拜掃壙塋,屆期素服詣墓,具酒饌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
過去由于寒食禁火的影響,紙錢不焚燒,而是掛在墓地的小樹上、竹竿上,或用石塊、坷垃壓在墳墓邊。宋莊季裕《雞肋篇》卷上:“寒食上冢,亦不設香火。紙錢掛于塋樹。其去鄉里者,皆登山望祭。裂帛于空中,謂之掰錢。”這樣,凡是祭掃過的墳墓就有紙幡飄飄,構成清明前后的特有景觀。沒有紙錢者,一般就是缺少后嗣的孤墳了。后來,一般不再講究禁火,就把紙錢燒掉。舊時北京清明祭祖的主要形式是“燒包袱”。所謂“包袱”,被祭祀者當作從陽世寄往“陰間”的郵包。過去南紙店有賣所謂的“包袱皮”,即用白紙糊的一個大口袋。這口袋有兩種樣式:一種是有圖案的,用木刻版印上梵文音譯的《往生咒》,中間印蓮座牌位,寫上亡人的名諱,如“已故張府君諱云山老大人”字樣。另一種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圖案,中間只貼一張藍簽,寫上亡人名諱。包袱里裝有各種冥錢。[10]所供奉祭品主要是食品,品種各地不同,都是當地人認為的并且按祭祀者的經濟能力能拿得出來的美味佳肴,或合于時令的特色食品。
(二)、清明節的春游活動
在春光明媚的清明前后,盡情地親近自然、到郊外踏青游玩,是清明節俗的另一項重要活動。舊時,清明時節的郊野之中,眾人春游的場景是非常盛大熱鬧的。當時游樂活動在清明節俗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差不多與祭祀平分秋色。至少不像今人這樣一提到清明節,就把主要注意力都放在清明掃墓上。有學者認為清明節主要是一個快樂的節日,此話不無道理。
有人會說,清明祭祀是肅穆或悲傷的,與輕松快活的春游豈不矛盾?其實這種想法是出于簡單教條地看問題,也是不了解民眾的精神與生活的表現。初唐統治者就曾基于類似看法,下令禁止寒食的掃墓共郊游,但是后來不得不解除這種禁令。清明時節祭祀能與游樂并行不悖,我認為有這樣幾條原因:第一,中華民族有很強的天人合一觀念,在自然界生機萌動、氣候宜人的清明前后投入自然的懷抱,是出于人的本能的沖動,是合于人的本性的,也是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體現。這一時光,人的這種沖動或要求是難以抑制的。第二,民間自古以來就有在莊重的儀式之后縱情歡樂的節日文化傳統,而清明節的源頭之一上巳節正是一個這樣的節日,何況魏晉之后上巳節就已演變為一個純粹郊游宴飲的的節日。上巳節在郊野縱情游樂的傳統必然在清明節俗中得到體現。第三,清明節的節期前后有十來天,祭祀可在一天內完成,其他時間可以純做春游。第四,民間對生死向來有一種流傳廣泛的曠達觀念,認為人出自黃土又歸于黃土,是一個自然的過程,只要是盡壽而終,不是早夭,就不是很令人悲傷的事情,甚至老人的高壽而亡是一件喜事,所謂“紅白喜事”。這樣,祭奠正常壽終的親人和祖先,就不是一件真正悲傷的事情,只是表達孝敬和思念之情,在完成一個鄭重的儀式。一些女性的哭墳也是按禮法所為的儀式的一部分,或者是發泄自己情感的一種方式。儀式完成之后的游春就是自然的事情。所以,人們能普遍地將掃墓與春游結合起來。明代的《帝京景物略》記載了這種掃墓與郊游并行不悖的情形:
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榼,轎馬后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
下面列舉幾項傳統的春游活動。
踏青。又叫探春、尋春、郊游。其含義,就是腳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觀賞春色。清明前后正是踏青的好時光,所以成為清明節俗的一項重要內容。古時婦女平日不能隨便出游,清明掃墓是難得的踏青的機會,故婦女們在清明節比男人玩得更開心,民間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說。
插柳。清明節是楊柳發芽抽綠的時間,民間有折柳、戴柳、插柳的習俗。人們踏青時順手折下幾枝柳條,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編成帽子戴在頭上,也可帶回家插在門楣、屋檐上。諺語有“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變黃狗”的說法,說明清明折柳在舊時是很普遍的習俗。據說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那么插柳戴柳不僅是時尚的裝飾,而且有祈福辟邪之效了。清明插柳也可能跟過去寒食節以柳枝乞取新火的的習俗有關。今天看來,隨意折取柳枝是對樹木的一種損害,是不宜提倡的。
放風箏。清明放風箏是普遍流行的習俗。清人潘榮陛所著《帝京歲時紀勝》記載:“清明掃墓,傾城男女,紛出四郊,提酌挈盒,輪轂相望。各攜紙鳶線軸,祭掃畢,即于墳前施放較勝。”古人還認為清明的風很適合放風箏。《清嘉錄》中說:“春之風自下而上,紙鳶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斷鷂’之諺。”在古人那里,放風箏不但是一種游版權所有藝活動,而且是一種巫術行為:他們認為放風箏可以放走自己的穢氣。所以很多人在清明節放風箏時,將自己知道的所有災病都寫在紙鳶上,等風箏放高時,就剪斷風箏線,讓紙鳶隨風飄逝,象征著自己的疾病、穢氣都讓風箏帶走了。
蕩秋千。秋千之戲在南北朝時已經流行。《荊楚歲時記》記載:“春時懸長繩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唐代蕩秋千已經是很普遍的游戲,并且成為清明節習俗的重要內容。由于清明蕩秋千隨處可見,元明清三代定清明節為秋千節,皇宮里也安設秋千供皇后、嬪妃、宮女們玩耍。
拔河。早期叫“牽鉤”“鉤強”,唐朝始叫“拔河”。它發明于春秋后期,開始盛行于軍中,后來流傳于民間。唐玄宗時曾在清明時舉行大規模的拔河比賽。從那時起,拔河成為清明習俗的一部分。
除以上活動外,清明節的傳統游戲還有踢球、斗雞等。
(三)清明節的節令食品
在清明節的飲食方面,各地有不同的節令食品。
由于寒食節與清明節合二為一的關系,一些地方還保留著清明節吃冷食的習慣。在山東,即墨吃雞蛋和冷餑餑,萊陽、招遠、長島吃雞蛋和冷高粱米飯,據說不這樣的話就會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餅卷生苦菜,據說吃了眼睛明亮。[11]晉中一帶還保留著清明前一日禁火的習慣。
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儀式后,將祭祀食品分吃。晉南人過清明時,習慣用白面蒸大饃,中間夾有核桃、棗兒、豆子,外面盤成龍形,龍身中間扎一個雞蛋,名為“子福”。要蒸一個很大的總“子福”,象征全家團圓幸福。上墳時,將總“子福”獻給祖靈,掃墓完畢后全家分食之。[12]上海舊俗,用柳條將祭祀用過的蒸糕餅團貫穿起來,晾干后存放著,到立夏那天,將之油煎,給小孩吃,據說吃了以后不得疰夏病。[13]
廣東東莞清明節的習俗:
“民以食為天”,清明祭祖也不例外。掃墓祭祖,不改繁文縟節,回家烹調美味,不厭精細。千百年來的習俗,就通過燒豬、做魚丸、采清明茶等活動流傳下來。宗族家庭的情感,也在這些活動中得到凝聚。帶著對先人的懷念與尊敬,熱熱鬧鬧地過節,清明,并不凄凄慘慘戚戚。
在東莞,清明期間掃墓叫“拜山”,也叫“掛紙”。俗語有“太公分豬肉,人人有份”,東莞人“掛指”、“拜山”一般都會準備燒豬、酒、飯、拜山包等獻給祖先,然而,不同的鎮區的食品各有些許出入,例如鳳崗有采清茶、品甘甜;東城有糯米煮楓葉,一家分吃;高埗有魚丸獻祖先等。講到祭品,清明節比較講究的,蘋果代表平安,甘蔗代表節節高升,乳豬(代表)全家富貴。
客家人在清明節吃艾粄有不同的說法,而在東莞鳳崗,傳說是因為清明時節雷雨特別多,吃了艾粄就不怕被雷劈。也有人說吃了艾粄小孩子會更乖。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一個古老節日之所以沿襲不衰,是因為它承載著中國人代代累積下來的那份感情,流淌著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繁衍的精神血脈和文化基因。對先烈、英雄以及死難同胞“祭之以禮”,喚醒著人們心中與國家、與同胞那份割不斷的血脈親情,也將凝聚起推動國家富強、民族興旺的激情與動力。
雖然東莞土生土長的市民,都會選擇在清明節當天祭拜先人,還會去東莞各大公園爬山登高來度過假期,比如旗峰公園、水濂山公園、大嶺山森林公園、松山湖等都是不錯的好去處!
清明畢竟是春意盎然的時節,宋代詩人程顥曾作《郊行即事》一詩:“芳草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周。興逐亂紅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磯。”描寫的就是清明美景!
廣東其他一些地方清明節的習俗:
1、廣州:行清、吃蕎菜
傳統的廣州人向來重視清明掃墓,有在正清當日“行清”的習俗。“行清”與踏青不同,踏青是郊游,“行清”則是一族人一起約定那一天齊齊去掃墓。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后叩頭行禮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廣州人祭祀完了后,分了豬肉,并不算完成了拜祭形式,家人會將豬肉帶回家后,配上清明時節的菜蔬“清明蕎菜”去炒著吃,還有不嫌麻煩的人家另外用這個“清明蕎菜”配一些雞蛋絲燒肉絲炸一些春卷吃,吃完了這些菜肉,這一年的“行清”任務才算完成。
2、惠州:斂糕祭祖、插柳
清明的惠州,除了踏青、祭祀、掃墓等習俗,還有身帶末草、包艾?吃的特有習俗和飲食。在惠州本地習俗中,焚燒祭品以及供奉“三牲”、斂糕等都是不可或缺的傳統做法。斂糕原來是禮儀專用食品,惠州居民每當出生、婚儀、壽誕等喜事,就要蒸紅斂糕,喪事就蒸白斂糕。
廣東清明節各地習俗廣州:行清、吃蕎菜
傳統的廣州人向來重視清明掃墓,有在正清當日“行清”的習俗。“行清”與踏青不同,踏青是郊游,“行清”則是一族人一起約定那一天齊齊去掃墓。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后叩頭行禮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廣州人祭祀完了后,分了豬肉,并不算完成了拜祭形式,家人會將豬肉帶回家后,配上清明時節的菜蔬“清明蕎菜”去炒著吃,還有不嫌麻煩的人家另外用這個“清明蕎菜”配一些雞蛋絲燒肉絲炸一些春卷吃,吃完了這些菜肉,這一年的“行清”任務才算完成。
惠州:斂糕祭祖、插柳
清明的惠州,除了踏青、祭祀、掃墓等習俗,還有身帶末草、包艾粄吃的特有習俗和飲食。在惠州本地習俗中,焚燒祭品以及供奉“三牲”、斂糕等都是不可或缺的傳統做法。斂糕原來是禮儀專用食品,惠州居民每當出生、婚儀、壽誕等喜事,就要蒸紅斂糕,喪事就蒸白斂糕。
除了用斂糕祭拜先人外,清明節吃艾粄也是惠州的傳統風俗。清明節的艾粄被稱為“清明粄”,清明節前夕,市民到野外采摘艾葉,剁爛成漿后與米粉和糖做成粄糕,蒸熟后分給大家吃。由于艾葉有祛濕、健脾胃的功效,所以有吃清明粄身體強健之說。
清明前后,許多人家門前都插著柳枝,這是惠州的老風俗——插柳。惠州人相信,柳枝和桃樹、菖蒲、艾蒿等花木一樣,都具有辟邪作用,所以清明時節插柳與身帶末草一樣,是為了祛穢。
東莞:拜山、吃艾粄
在東莞,清明期間掃墓叫“拜山”,也叫“掛紙”。講到祭品,清明節比較講究的,蘋果代表平安,甘蔗代表節節高升,乳豬(代表)全家富貴。
客家人在清明節吃艾粄有不同的說法,而在東莞鳳崗,傳說是因為清明時節雷雨特別多,吃了艾粄就不怕被雷劈。也有人說吃了艾粄小孩子會更乖。
河源:迄今仍吃清明粄
在以客家風俗為主的河源地區,到了清明時節,人們常常會制作應節食品“清明粄”。清明粄食而不膩,屬藥膳一類,是客家地區具有特色的歲時節日食品之一。
在清明前夕,客家地區的人們便從野外采集各種供食用的青草藥,用來制作清明粄。常用的草藥有艾草、麻葉、雞矢藤、清明菜(白頭翁)、莘菜、枸杞葉等。將需用草藥洗凈、去梗、煮熟,拌在預先浸透濾干的糯米(加適量大米)中,用器皿舂成飯團,添進紅糖搓勻,制成塊蒸熟即成。
肇慶廣寧:搏“頭彩”
在廣寧,稱拜山掃墓為“修清”。有“修葺”的意思,指為先人墓地除草平整,把周圍的環境修葺一新,拜祭祖先。廣寧人稱,“修太公清”人人都想搏“頭彩”,哪怕是共一個太公的后人,誰家“搶先修得太公清”,誰家就先得到太公祖的保佑,為一年的工作生活開了好頭。
據廣寧縣志記載,當地清明祭奠祖先的祭品中粽子和發糕糍必不可少。“粽子”是“眾子”的諧音,寓意人丁興旺;而“發糕”則是寓意先人保佑后達的意思。清明時節,該縣從農村到縣城家家戶戶都會蒸發糕、包粽子。發糕糍是一種叫發糕粉原料配上酵母發酵蒸熟,味道香甜;粽子,區別肇慶傳統的裹蒸粽,以眉豆、花生和豬肉作為餡料蒸制而成。
但在傳統習俗中,廣寧婦女不得上山“修清”,尤其是外嫁女不得回娘家掃墓祭祖。自有重男輕女之嫌外,當地農村人更相信清明拜祭先人是祈求福氣,外嫁女回娘家拜清掃墓,會把娘家的福氣帶走,不吉利。
肇慶:食蔗要食到尾
在肇慶,按照舊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后叩頭行禮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傳統的祭品一般是四大件:燒豬、甘蔗蘋果等水果、紙錢元寶、發糕面點等。“祭祖金豬”寓意紅皮赤壯、宏圖大展。
清明節肇慶還有吃甘蔗的習俗,寓意歡歡喜喜、甜甜蜜蜜。大人都會叮囑小孩子,吃甘蔗要從頭吃到尾,不能沒吃完就扔掉。據說這樣子以后做事情才會有頭有尾,善始善終。
梅州:客家人清明節不掃墓
客家人的掃墓時間過去不在清明,而是在農歷二月或九月。據梅縣博物館館長朱迪光介紹,客家人在千年遷徙過程中,背上祖先的骸骨,一起輾轉漂泊,找到了落腳的地方,再將骸骨擦洗干凈,裝入“金罌壇”,選風水寶地,擇吉日良辰,然后下葬,以祈祖先能福蔭子孫后代。
客家人祭祀祖先,每年春節的大年三十必定要拜祭天地和列祖列宗,感謝一年來的賜福保佑。祭祀祖先還有春秋兩祭,但不是清明祭祀。原因:一是清明節處于三荒四月時候,貧窮的客家人連祭祖的三牲(雞、豬肉、魚)也難于辦齊,更不要說其他祭品的操辦;二是清明正值春耕生產大忙季節,家家戶戶忙于插秧,一旦季節錯過,收成就有問題。
因此,客家人的祭祖,又叫掛祖,或叫做釃地,都在農閑的農歷一月和九月,九月秋收后又有牲禮可祭祖。
韶關:采擷艾葉做粄
韶關地區的客家人在每年掃墓時,都首先會將祖墳周圍的雜草鏟光,土坡進行清理,然后用雞鴨魚肉、鮮果糕點、酒水等進行祭祀,最后鳴放鞭炮,回家就餐。
許多山區群眾便會采擷新鮮艾葉,和以糯米、白糖,用于做“青粄”,俗稱“清明粄”。這種小食擁有一股獨特的山野青草芳香,不僅可以祛風祛濕,還有驅除體內寄生蟲的奇效,最適合天氣潮濕的春天食用,因此這種習俗在客家地區代代相傳。
佛山:插柳紀念忠臣
在民國前,過清明節最主要程序就是到祠堂拜祭太公,即開村之人。女人是絕對不能上山掃墓的,主要就是不能參加太公分豬肉的儀式。
佛山有清明插柳的習俗。這個習俗是為紀念晉朝大臣介子推。介子推為明志守節而焚身于大柳樹下。第二年,老柳樹死而復生。晉文公將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并且當場折下柳條戴在頭上,以示懷念之情。從此以后,群臣百姓紛紛效仿,遂相沿成風。
清明節介紹清明節,人們要掃祖墓,除雜草,培新土,祭祖先、悼亡靈。如今也是祭掃烈士陵園,進行植樹造林,開展傳統教育的日子。清明節前一天為寒食節。寒食節不準動煙火,只能吃冷食涼菜,以紀念春秋時期晉國貴族介子推。介子推,又名介之推,介推。他追隨公子重耳(后為晉文公)流亡國外。文公回國后,重賞隨從。
介子推卻未得賞賜,與母隱居綿山(即今山西省介休縣東南的介山)。后來,文公要給他封官賜爵,他卻堅辭不受。文公無奈,只得放火燒山,本想逼他出來,沒想到竟把介子推母子燒死在山中。后因寒食和清明相連,逐漸合為一個節日,成為了人們追思祭祖,緬懷親人的節日。
清明節傳統習俗掃墓祭祖是清明節一項主要的內容,但你可知道,歷史上的清明節并非僅僅是掃墓祭祖一項習俗,而是由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組成。我們切莫把清明簡單地過成了燒紙祭祖的“專用節日”,而忽略了清明節所承載的豐富的中華傳統文化內涵。
踏青:春風春*,春山春水,清明時逢陽春三月,鳥語花香,和風微拂,到處呈現的是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時
光。所以我國民間有清明踏青的習俗。清明節在唐朝是國家的公眾假期,先是“寒食同清明,休假5日”,后假日加到7天。
運動:從南北朝起,就有從單一的禁火寒食向娛樂化方向演變的趨勢,至隋唐,寒食節活動項目與普及范圍空前昌盛,人們在掃墓、踏青的同時,蕩秋千、放風箏、蹴鞠、拔河、走繩、斗雞等等,完全可以稱為春日運動會。
——————-
活動目的:
1.使幼兒了解寒食節的來歷;感受寒食節與其它節日在氣氛上有何不同。
2.通過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教育幼兒學習古人舍己為人、不爭功名的精神。
活動準備:
不同節日的代表物品:月餅、新年樹、花燈、白花、紙盒。
活動過程:
活動一:聽故事
①請幼兒說一說:自己是怎樣過寒食節的?讓幼兒了解寒食節家家戶戶都吃涼雞蛋等冷食。
②講介之推的故事:
遠在兩、三千年以前的春秋時期,晉獻公的兒子重耳被驪姬陷害,長期逃亡在外,一共過了19年,才回國當上國君,這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晉文公在外逃亡的這些年中,多虧了一些大臣輔保,所以他即位后,馬上對隨同他一起逃亡的大臣逐個論功行賞。介之推是一位十分忠誠的有功之臣,他跟隨晉文公在外十九年,有一次,晉文公被困在魏國,吃不上飯,他就偷偷地從自己腿上割下一塊肉來給晉文公吃。可是,晉文公獎賞大臣的時候卻把他忘了,他呢,也不爭功,背起母親到山西介休縣的綿山上去了。
晉文公想起了介之推,馬上派人去他家里找,沒找到。后又找到綿山腳下,晉文公知道介之推很孝順,想放火把山燒了,以為那樣介之推就會背著母親出來,可是呢,介之推和母親都寧可燒死也不下山,這樣,他母子就死在了山上。晉文公很難過,也很后悔,就規定每年介之推死的那一天(也就是清明前一天),家家嚴禁煙火,吃寒食,即延續為寒食節。
2.討論。
①寒食節是怎樣來的?
②現在人們為什么過寒食節?為了紀念誰?
3.詞語練習。
①用偷偷地說一句話。
②用后悔說一句話。
③請解釋寒食的意思。
4.游戲。
①摸箱:將不同節日的代表物品放入有蓋的紙盒里,請幼兒從中摸出一件,說出名稱及屬于哪個節日。
②連線:將節日及代表物品的字卡貼在黑板上,讓幼兒連線。
活動二掃墓
活動目的:
1.讓幼兒理解掃墓的意義,培養幼兒尊重烈士的情感。
2.教育幼兒更加熱愛我們的祖國,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活動準備:
白紙、線、彩筆。
活動過程:
1.讓幼兒知道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的掃墓日子。
①教師:每年4月4,5或6日是清明,它是我國農歷二十四個節氣中的一個,又是傳統的掃墓日子,為了紀念革命先烈和死去的親人,人們往往在這一天掃墓。
②討論:人們是怎樣過清明節的?
2.教師解釋:掃墓為什么選擇清明呢?原因之一,清明時節氣候轉暖,雨水增多,草木蔓生,陵園墓地不免要荒蕪,需要整理;之二,清明前后,山青水秀,桃紅柳綠,人們借此大好春光,出去郊游;之三,為懷念古人介之推,而現在已將清明節掃墓作為緬懷革命先烈的主要活動了。
3.集體制作花圈。教師:無數革命先烈為了人們的解放事業,為了使小朋友都能過上今天的幸福生活,在戰爭中光榮犧牲了。為了紀念他們,今天我們將組織為烈士掃墓活動,現在,先請小朋友和老師一起制作一個 花圈。動手制作,教師扎竹圈,寫挽聯,然后把幼兒做好的小花繞在花圈上,再貼上挽聯。
4.掃墓。教師講解掃墓活動應注意的事項(要嚴肅,不亂講話,表示對先烈的尊重),然后由二位幼兒抬 著花圈,其余幼兒排好隊出發。
活動三踏青
活動目的:
1.讓幼兒理解踏青的意義。
2.學會古詩《蘇堤清明即即事》,并知道意思。
3.學會觀察和總結春天的景色。
活動準備:
幻燈機、幻燈片等。
活動過程:
借助幼燈,進行下列活動:
1.回憶春游的情景,讓幼兒自己總結初春的景色,并用有有還有的句式來簡單描繪,如:春天里,有花、有草還有小鳥。春天里,有小河流水、有小蝌蚪還有小蜜蜂采花蜜等。
2.給幼兒介紹今昔踏青、春游故事。
(1)杜甫踏青,吟詩江邊踏青罷,回首見旌旗。
(2)李白春游,吟詩《春夜宴桃李園序》。
(3)現代博興縣一帶吃巧巧飯。
每逢清明,一大早,姑娘們便三個一伙,五個一群,湊了掛面、雞蛋,帶上炊具來到村外,有的砌灶,有的拾柴,然后燒火煮面條。做好后,再往鍋里仍些用秫秸制作的女工用品、然后分碗用餐。在吃飯時,誰若吃到女工用品,誰就會心靈手巧,這就是吃巧巧飯。吃完巧巧飯,就去看柏樹開花,誰看了柏樹開花,誰就會交上好運氣。待旭日東升,她們就到麥田里踏青,據說:清明踏了青,不患腳疼病。
3.學習古詩《蘇堤清明即事》。
腌雞蛋一共分以下5步:
1、買雞蛋。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腌雞蛋必須有雞蛋才行。
2、洗雞蛋。根據用來腌雞蛋的缸的大小估計洗多少雞蛋,用清水一個一個洗好,把上面的臟東西清理干凈。洗時要小心拿、認真洗、輕輕放,放在那自然晾干。
3、煮鹽水。估計需要多少鹽水。以前都是用大粒的粗鹽,估計現在買不到啦。根據自己的口味在鹽水里放些花椒,燒開后晾涼,準備用。鍋開的時候,廚房里彌漫著咸咸的花椒的香味。
4、碼雞蛋。把洗凈晾干的雞蛋碼放到缸中,再把晾好的鹽水慢慢倒進去,以漫過雞蛋為好。水不能低于雞蛋,否則就腌成臭雞蛋啦!然后,放少量的白酒,目的是促進蛋黃出油。
5、吃雞蛋。雞蛋腌上了,就是耐心地等待了,30天的時候,雞蛋有點淡淡的咸味,40天咸淡正合適。小心取出幾枚雞蛋,上鍋煮或蒸熟,配上剛出鍋的饅頭,那叫一個美,能比山珍海味。
現在食物供應豐富,很少有人腌雞蛋了。但還是吃雞蛋的,只是有人吃雞蛋時,往往把蛋黃丟棄,認為會增高膽固醇。其實,膽固醇在人體內是正常存在的,皮膚、骨骼、心臟、血液中,幾乎所有的組織都是含有膽固醇的,只是量的多少不同而已。膽固醇不僅是人體的組成成分,而且還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人體內每天“自產”的膽固醇大約1000毫克,另外每天有300-500毫克從食物中來。過多地攝入膽固醇,會引起血脂水平升高,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為了防止膳食膽固醇過多引起的對健康的不良影響,建議每天攝入的膳食膽固醇不超過300毫克;高血脂者,應更加嚴格限制,每天不超過200毫克。一個雞蛋中膽固醇的含量約200毫克。對一般人來說,一天可以吃一個雞蛋。
蘇州舊習俗吃:青團子、焐熟藕
春秋時代,晉文公稱王后,為逼介子推出山,放火燒山三天三夜,結果介子推和母親被活活燒死,文公十分后悔,為紀念介子推,故規定每年這時要“禁火寒食”,不準用火,只準吃冷食,喝涼水。但在精致溫雅的蘇州,這吃冷食的習俗卻也演繹得豐富多彩。
青團子、焐熟藕是蘇州清明的節令食品,它正是古老的寒食習俗的文化孑遺。蘇州市傳統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戈春源介紹說,青團子是用麥苗葉取汁,經石灰點化澄清后調米粉做成的團子,可放入豆沙等餡心。青團子色青而味香,是蘇州人清明節必備的食品。
此外,焐熟藕酥中帶糯,風味獨特,也是蘇州人清明的節令食品。據介紹,每到清明節前,人們從藕池中采摘隔年老藕,去節去梢,兩頭切下一薄片,用糯米灌實,再把薄片用牙簽蓋上釘牢。將藕放入鍋內,加入食堿,面上蓋些荷葉,蓋上鍋蓋大火燒煮,至藕呈褐色酥熟為止。冷卻后,蘸赤砂糖漿等食用。
祭:新婚夫婦“上花墳”
相傳晉文公為了紀念介子推,每年清明前,他還要去祭祀介子推,也就形成了寒食上墳掃墓的風俗。
蘇州人清明上墳掃墓,更是不敢怠慢,特別是新喪終七而未滿周年的人家,要過新清明。新婚夫婦,要一起去上墳,稱為“上花墳”。直至今日,清明掃墓的習俗仍在民間流行。
戈春源介紹,除上墳掃墓以外,過去清明節家家還要“過節”祭祀先人。按照蘇州的習俗,祭祖有人鬼之分,每年的清明、七月半、十月朝(初一)是“鬼節”,端午、冬至、除夕是“人節”。逢鬼節,祭祀要用面麥制品,燒紙、化錠等迷信活動也以鬼節為盛。
玩:山塘看會“留會飯”
迎神賽會,蘇州人俗稱為“出會”。蘇州過去最有名的就是三節出會,即每年清明、七月半、十月朝(初一)的三次出會。其中尤以清明最為隆盛。
蘇州城內一府三縣約三十多個土谷神像,清明那一天都要被抬著排了儀仗,經閶門山塘街,到虎丘郡厲壇受祀。到出會那天,城鄉居民蜂擁而出,渡僧橋、山塘街一帶,這就是過去蘇州的山塘看會習俗。蘇州人歷來熱情好客,這一天,住在附近的居民,往往特意殺雞宰鴨,燒魚煮肉,要留前來這兒看會的親友吃飯,俗稱為“留會飯”。
出會時的隊伍中,地位最高的神像要數城隍老爺了,他非但有軒橋、暖橋相隨,還有神馬備用。出會隊伍除了菩薩神靈的官衙儀仗之外,還有眾多的民間雜技、文藝表演,這是出會隊伍中最為圍觀群眾所喜聞樂見的部分。
臺灣習俗清明節前三天為“上巳”原是“祓出不祥”的洗濯儀式之日,大陸清明日則是掃墓日。但臺灣所有漳州裔民繼承祖先傳統,皆是上巳是掃墓日,此俗與鄭成功“反清復明”有關。當年鄭成功認為“清明”二字是“清在上,明在下”下令廢除“清明節”,新定三月初三為掃墓日,至今臺灣有人仍稱此日為“新清明”。總之,臺灣同胞掃墓的時間不盡一致,但都集中在清明節前后。緬懷先祖,寄托哀思,是這個節日的主要內容,至于獨特的清明習俗主要有:
做清明稞:用清明的青菜或艾葉和堿或石灰粉,一起煮熟,漂去苦澀味后,搗爛;配上糯米、早米磨成的米漿,制成綠色的稞皮(習稱“紅龜”)內餡以花生、綠豆、大麥麩、芝麻仁、糯米甜飯等為料,然后用稞皮包之,做好后呈圓形如拳頭大小,放入稞模一按,便成為有各種氏族堂號花紋的清明稞。印模的氏族堂號是祖上傳下來的,如沈、姚、施、尤等姓刻有“吳興發祥”字紋;許、白、鄧、韓、翟等姓刻有“南陽郡”;王姓刻有“三槐堂”;梁姓刻有“梅鏡堂”柯姓刻有“靖山堂”……現在通行的清明稞模花紋多是梅花、、壽龜、如意、鯉魚等。稞模除圓形外,也有半球型、橢圓型等。這些清明稞在掃墓完畢后,按習慣分送墓地附近村落的牧童,期望他們放牧時不要破壞墓地,也有的送給親朋好友。
吃薄餅: 臺灣掃墓祭祖的物品,多用面粉和餡料做成薄餅(類似春卷)。據傳說:古時有個叫蔡莫一的文人是個跛足、眇目、歪口、只有一只攣縮手的殘疾人。他天資聰穎,滿腹經論,19歲時中狀元,皇帝破例重用他。他官很大,要理許多文書案件,常廢寢忘食。其妻想出一條妙計,將他那攣縮之手,用繩子懸在嘴邊,給予卷的薄餅,便他就餐方便。后來蔡官人在清明日去世,他的后代就用薄餅作為節俗來紀念他。后來閩、臺地區仿效之。
踏青:清明之日,時值春回大地,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因此,臺灣入借掃墓之機進行郊游稱之“踏草青”。
吃蛋斗雞: 相傳,這種習俗是從廣東傳進臺灣的,叫“清明蛋”,即將蛋煮熟后,用茜萆取汁作料,在蛋殼描繪花紋,數日后會呈紅色,剝殼后,蛋白有藍色花紋;另一種是“雕蛋”,即用筆在蛋殼上繪花紋,然后將蛋白蛋黃巧取出,成為永久性欣賞藝術品。臺灣清明節還崇尚斗當地民間飼養的一種黑色體大的“軍雞”屆時眾人圍在一起大聲喝彩助威。
山東習俗蕩秋千
清明這天,青島有蕩秋千的習俗,尤其是閨中女子,所以民間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的說法。
秋千蕩得越高,就預示著將來的日子過得越好。于是,女子們便都放下矜持 ,興高采烈地蕩秋千。除此之外,在蕩秋千的過程中,男子們在幫忙推、送秋千時,容易獲得女子的好感 。因此,這個過程也為年輕男女交往創造了好機會。
據了解,秋千又稱“悠千”,是我國北方的一種傳統游戲。唐朝時,蕩秋千逐漸成為女子中流行的游戲娛樂方式。“這都是以前的習俗。”據姜館長介紹,由于當時青島人都住在庭院里,空間比較大,每到清明節來臨之前,都會在家里或者戶外比較寬敞的地方安置秋千,供家里的女士玩耍。但如今,這個活動就被人淡忘了。
吃面燕有種過年的感覺
早時青島就有在清明節做“面燕”的習俗。相傳為了紀念介子推,民間還將面燕稱為“介推燕”。
在過去,婦女們不僅做面燕的技巧嫻熟,而且還能做出各式各樣、神態各異的面燕。姜館長介紹,面燕的種類很多,有單頭的、雙頭的、平翅的、別翅的。除此之外還有一種比較特別的,就是大燕背小燕。
以前人們的生活相對比較困難,平時很難吃到白面,因此吃面燕的時候就有種過年的感覺。除了吃面燕,每年清明期間青島還有做單餅的習俗。所謂單餅,就是一張用面做成的薄薄的小餅,上面放些大蔥、煮雞蛋等,卷起來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