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丁香婷婷妞妞基地-国产人人爱-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麻豆-国产人成-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91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慢性病防控范文

慢性病防控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慢性病防控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慢性病防控

第1篇:慢性病防控范文

關鍵詞:健康教育 社區慢性病 防控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湖北省襄陽市襄城區真武山社區服務中心的397例慢性病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201例,女性196例,本次研究對象的年齡均在65歲~87歲之間,平均年齡為74.2±3.1歲。

1.2 方法

積極組織健康宣教以及防控活動,耐心介紹慢性病相關知識以及疾病防控方法,密切觀察患者的病情進展。同時,定期對患者進行家訪,了解患者生活狀況,分析疾病相關危險因素,制定體化的病情防控方案。

1.2.1 病情觀察

與患者建立良好溝通,在病情觀察中做到耐心細心。尤其是要充分掌握患者的疾病史及不良生活習慣,推測影響患者健康狀況以及誘發慢性病的主要因素。然后根據患者的個人體質以及生活習慣制定切實可行的護理方案,并落實到護理實踐中。

1.2.2 心理護理

慢性病由于病程長,會給患者帶來很大的經濟負擔和心理負擔。加強對慢性病患者的心理護理至關重要,要重點關注有嚴重消極心理的患者,社區醫護工作者要對其進行及時有效的心理疏導。也可以邀請病情控制良好的病友與其交流,分享經驗,減輕患者的壓力,重新建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1.2.3 健康教育

定期組織健康教育講座,向患者介紹慢性病的相關知識,向患者介紹患者慢性病的臨床表現和常見誘因,教會患者注意監測并觀察慢性病常見急慢性并發癥,并及時做好相應處理。強調慢性病患者在生活中必須要遵守的原則,如高血壓患者必須遵循低鹽飲食的原則,保持情緒穩定;糖尿病患者必須堅持飲食控制和運動療法。此外,社區醫護必須耐心細致地解答患者提出的問題。

1.2.4 自我管理的指導

慢性病患者的自我管理也十分重要,如對于糖尿病患者,應詳細講述監測血糖的方法與注意事項,并對相關檢查結果進行詳細記錄。如患者出現面色蒼白、乏力、饑餓感等不適感,建議立即測量血糖情況。讓患者復述注意要點,確保患者理解相關知識。

1.2.5 干預后處理

對研究對象生活方式干預1年后,再次進行體檢,指標主要包括體質指數、腰圍、血壓、總膽固醇(TC)、空腹血糖、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并比較干預前后體格檢查、生化等指標。通過問卷的方式對患者干預后的生活方式進行比較,使用SPSS18.0軟件對各項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采用t檢驗方法,P

2 結果

由表1可知,干預后在研究對象BMI、腰圍、血壓等指標改善明顯,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相關研究表明,生活方式在慢性病發生、發展、病變等全過程中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由此可見,加強慢性病患者健康教育,能有效控制慢性的發展,幫助患者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在慢性病管理中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趙鋒,王培玉,高文斌,等.慢性病高危人群的心理評估與干預[J].中華健康管理學雜志,2010,4(2):110-113.

[2]徐紹娟 (100048首都師范大學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北京市));?劉鳳娟 (100048首都師范大學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北京市));中國社區醫師 2012,14(27) 319,321

[3]占玉芬,陳偉高,阮世穎,等.鄉鎮社區居民慢性病現況及其與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相關的危險因素調查[J].中國全科醫學,2013,16(29):3453-3456.

第2篇:慢性病防控范文

【摘要】目的:從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發展趨勢,預防措施,控制能力方面探討中國疾病預防控制系統對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預防和控制能力。方法:對國內慢病的現狀、發展趨勢、預防措施以及控制能力方面進行分析。結論:改變不合理的膳食結構和不良的生活方式,控制環境污染,實施行為等綜合干預是預防和控制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最有效措施。

【關鍵詞】中國疾病預防控制系統 慢性非傳染性疾病 預防和控制能力

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簡稱慢病),已經嚴重威脅我國居民健康,是目前導致我國居民死亡的主要疾病,每年因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死亡人數占所有死亡人數的80%以上,而且還在呈上升趨勢[1]。慢病的病程非常漫長,一朝得病,疾病與治療往往伴隨終生,不僅嚴重影響了全民的健康水平,也大大降低了慢病患者的生活質量,加大了醫療費用的支出,對因慢病致殘的患者,不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也增加了家庭的負擔,同時減少了勞動力,給我國經濟的發展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要預防控制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需要各級政府、衛生部門、社區健康中心以及全民共同努力。

1 國內慢病的現狀

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2006年的中國慢性病報告,2000年全國死亡人數731萬,而慢性病的死亡人數就達到了近600萬人,占82%。慢病已成為威脅我國人民生命的第一大殺手。其中,慢病中死于心血管疾病的250萬,占34%;癌癥死亡人數140萬,占19.3%;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死亡128萬,占17.6%。更為糟糕的是普通老百姓對慢病的了解和認知水平還很低。在我國慢病控制的總體水平還處在非常低下的水平,再加之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據最新人口普查數據,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1.77億,占總人口的13.26%。預計我國2015年60歲以上的老年人將超過2億,老年人發病率一般比年輕人要高出3~4倍,更增加了慢病發生的概率。

2 國內慢病的發展趨勢

目前,我國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已由急性傳染性疾病轉變為慢病,在城市居民中,占死亡人數比例最大的是腦血管疾病,第二為惡性腫瘤,第三為心血管疾病。在農村,居第一位的是慢性阻塞性肺病,其次是腦血管疾病和惡性腫瘤。在近十年來,城市里“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人數不斷升高,肥胖與糖尿病已經成為危害健康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最令人擔憂的是,肥胖兒童和青少年的增加,約占10%以上。兒童青少年肥胖也成為成年時期發生心腦血管疾病發生的隱患。20世紀80年代以前,糖尿病的患病率不足2%,現已上升到4.6%,目前中國的糖尿病患者有4000萬人以上,并且還呈上升趨勢。

3 慢病人數急增的原因

行為生活方式、飲食習慣、大氣污染、環境污染以及食品存在的安全問題等,均是引發慢病的主要因素。慢性病的病因主要是由于外界環境,人體長時間吸收低劑量毒物在體內逐漸蓄積,當達到一定的閾值劑量時才可能啟動病理變化過程,從而發病[2]。

4 預防和控制能力

4.1 預防措施:治療的目的是對癥治療,對慢病來講,目前的醫學科技技水平還不能采取針對病因的治療措施,僅僅是在一定程度上阻止、減慢、延緩病程的進展,預防因慢病而引發的并發癥的發生,延長患者的壽命和提高其生活質量。維持健康的四大要素為科學的膳食結構、必要的體育鍛煉、戒除損害健康的不良習慣和始終保持樂觀的心態。合理膳食和必要的鍛煉是健康的基礎,戒除不良習慣是保持健康的關鍵,樂觀的心態是健康的核心。在預防措施上當以這四點為基礎,有針對性的采取預防措施,首先控制鹽與高脂、高蛋白的攝入量,其次是提倡全民健身運動。因為慢病往往有一段漫長的發病過程,正是因為這一過程,所以給預防慢性病提供了有利的時機。所謂慢性病的防治,就是減慢病程的進展。通過對環境的綜合治理和對人們行為方式進行有效的干預,是預防和控制慢病的主要手段。

4.2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系統對慢病的控制:一個國家和民族走向文明的重要標志的體現是全民健康教育水平和衛生保健水平,21世紀,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要求是:各成員國用在本世紀初采取的對待傳染病相類似的姿態對待慢病的預防與控制, 促進多數成員國采取行動,共同進行慢病的預防與控制, 改變全人類的健康狀況。我國的慢病預防和控制工作起步較早,早在 “七.五”期間在北京、天津、上海等省市就開展了以心血管疾病為主的社區干預。到“八•五”期間又將腦血管疾病的防治納入國家科技攻關項目。近年來,隨著社區工作的逐漸深入,全國范圍內陸續建立了社區健康服務中心, 逐步普及了高血壓、糖尿病的監測,社區健康服務中心的建立不僅可以促進居民改善不良生活方式[3] 同時還可以通過宣傳提高社區居民的健康知識水平, 組織居民開展全民健身運動等。在慢病研究項目上,我國與國際上同類研究項目相比,效果更好, 可能與我國居民的生活習慣、人群順應性等因素有關, 也與政府的高度重視以及各相關部門的密切配合有關。衛生部還下發了全國慢性病綜合防治方案》、《全國慢性病預防控制工作規范》、《社區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綜合防治示范點工作手冊》等綱領性文件, 對慢病的預防和控制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今年國家出臺了全國從五月一日起禁止在公共場合吸煙的明文規定,實施對不良行為的政府干預。

綜上所述,慢病是一個全球性的健康問題,人群中慢病的發生和變化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 一般很難通過數年預使人群發生疾病和死亡發生改變, 但通過有效干預可在短期內看到政策、環境和行為的改變。目前許多發展中國家均已開始實施一些計劃, 但像我國這樣進行綜合干預計劃的例子很少。我國是在亞洲開展干預計劃進展突出的國家,并且在“十二五”規劃中將人均預期壽命提高1歲列入了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

參考文獻

[1] 白雅敏,周敏茹,陳波.全國慢性病綜合防治示范點基本情況調查[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07,2(15):3-6

[2] 孫汝,蔣志群,陳大靈.預防和控制慢性非傳染疾病的必要性和衛生防疫機構參與的可行性[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1994,(05):229-230

第3篇:慢性病防控范文

一、工作目標

(一)總體目標

通過“三病”綜合防治方案的實施,建立和完善慢性病防治網絡。通過開展“三病”的篩選,為患者提供個性化服務和實施精細化管理,提高居民“三病”知曉率、治療率和控制率,健全長效運行機制,推進慢性病防治工作的深入開展,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命質量。

(二)具體目標

1.以鄉鎮為單位,高血壓、2型糖尿病患者發現率分別≥8%、1.5%,社區35歲以上首診病人測壓率≥95%;患者規范管理率均≥60%;服藥率≥60%;高血壓管理人群血壓控制率、糖尿病管理人群血糖控制率均≥30%;常住人群健康教育覆蓋率≥95%、健康知識知曉率≥70%。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發現率≥2‰,規范管理率≥60%,逐步降低精神病人肇事肇禍率。

2.建立完善的縣、鄉、村三級綜合防治組織機構,對每位“三病”患者實行精細化管理,提供個性化干預治療方案,實現檔案動態信息化。

3.對常住人口“三病”患者實行國家基本藥物范圍內的藥品免費配送治療。

4.建立完善“三病”綜合防治長效運轉機制。

二、實施步驟

(一)調研訪談,摸清基數(3月1日至3月31日)

1.組織調研組走鎮下村,深入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村衛生室,通過召開座談會、民主懇談、群眾走訪等方式,進一步了解城鄉居民對健康的需求,明確項目的工作目標和重點。

2.以鄉鎮為單位,全面掌握已知的“三病”患者數量及分布。

3.召開“三病”防治專家技術論證會,確定治療方案及年經費數額。

(二)完善組織,制定方案(4月1日至4月27日)

1.縣政府成立“三病”防治工作領導小組,下設防治項目辦公室,負責日常工作。各鄉鎮政府和有關單位設立相應的領導小組和工作機構。

2.衛生部門建立專家指導組(邀請市級醫療衛生機構的專家參與)、質量控制組、宣傳報道組、檢查督導組等小組。

3.組建14支診療團隊。每支診療團隊由市級心腦血管臨床專家、內分泌臨床專家各1名,縣級相應臨床醫生各1-2名組成,疾控人員、責任醫生、聯絡員全程參與。同時,組建1-2支精神病臨床專家組,負責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診治。

4.組織參與項目的工作人員進行培訓,掌握綜合防治項目的內容和要求、明確工作職責。

(三)廣泛動員,全員參與(4月28日至5月10日)

召開全縣動員大會,統一思想認識,明確各單位工作職責和任務目標,建立上下一心、步調一致的運轉機制。采取各種有效宣傳形式,廣泛動員群眾參與。

(四)落實措施,精細管理(5月11日至10月)

1.采購配置國家基本藥物范圍內的藥品及血糖測量儀、試劑等物資。

2.建立縣“三病”信息管理平臺,分鄉鎮以行政村為單位,擴大發現“三病”患者人群,對已掌握的“三病”患者由診療團隊進行復診核查,開具個性化健康處方。

3.社區責任醫生對現場復診排查后的“三病”管理對象根據新的分級管理規定,規范開展定期隨訪工作,并及時將每次隨訪信息錄入管理系統。

4.專家指導組開展巡回指導、隨訪質量控制、患者藥物治療、非藥物干預指導等。

5.按照有關規定,落實雙向轉診制度。

6.通過講座、健康俱樂部、走村入戶宣傳等健康教育形式,積極開展非藥物干預。

三、保障機制

(一)統一思想,提高認識

“三病”綜合防治項目是惠及我縣千家萬戶的民生工程,是今后幾年的衛生重點工作,各單位務必提高認識,按照縣政府《關于推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工作的通知》、縣公共衛生委員會《關于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逐步均等化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和本方案要求,落實各項工作措施,確保項目正常有序開展。

(二)明確職責,形成合力

縣委宣傳部:組織開展公益性、群眾性精神衛生和慢性病預防、管理等方面的知識宣傳,引導群眾養成體質健康、心理健全的生活方式。

縣發改局:把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發展規劃納入縣“十二五”總體規劃中,向上積極爭取項目建設資金,督促落實,確保鄉鎮衛生服務站建設適應慢性病健康管理工作需要。

縣公安局:重點掌握轄區內可能肇事肇禍精神疾病患者的基本情況,把加強精神病人的管理工作納入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之中,落實日常監管和控制措施;依法做好嚴重肇事肇禍精神疾病患者的強制收治工作,參與并協同實施應急醫療處置措施;會同民政局等部門做好流散在社會上的精神病人的處置工作。

縣民政局:建立健全慢性病、精神病患者救助制度,將慢性病、精神病困難戶納入低保。研究制定精神疾病患者、特困慢性病患者醫療救助政策;組織病情穩定的慢性精神病人,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使病人通過生產自救,改善生活質量。

縣財政局:負責建立慢性病健康管理工作財政投入機制,及時落實實施慢性病健康管理、精神病人服藥治療補助所需資金;配合衛生部門實施慢性病健康管理考核工作,提高資金管理效率。

縣人勞社保局:研究制定加強慢性病、精神病防治技術隊伍建設的相關政策,提高從業人員的積極性,保持隊伍穩定,擴大隊伍規模;研究解決提高城鎮參保人員的慢性病、重點精神疾病患者的醫療費用報銷比例;為康復后的精神疾病患者創造或提供就業條件和場所。

縣衛生局:負責制訂具體實施方案和計劃;提高合作醫療參保人員慢性病、重性精神疾病的醫療費用報銷比例;開展項目培訓、指導;負責項目的日常監督和管理,建立健全監督考核制度和評價機制,完善信息公示及獎懲等制度。

縣殘聯:維護精神殘疾者的合法權益,宣傳普及精神衛生知識,采取藥物治療、康復訓練和社會服務等綜合防治措施,推行有利于精神疾病患者參與社會生活的開放式管理,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治療康復服務,提高康復質量,改善精神疾病患者生活質量。

縣慈善總會:制定慈善救助方案,落實精神病人服藥治療補助所需資金,配合相關部門做好重性精神殘疾人的慈善救助。

各鄉鎮政府:負責轄區內“三病”綜合防治工作的領導;重視、支持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為“三病”患者的篩選和管理提供有利條件;進一步健全農村公共衛生管理網絡,明確職責,落實任務;健全并規范公共衛生專干和村(社區)公共衛生聯絡員制度;加強對村社區的督導,強化組織、宣傳和指導,定期召開例會,協調解決存在的問題。

(三)完善機制,確保實效

1.定期組織對各鄉鎮項目實施進度和工作質量進行督導控制,每月通報工作進展情況,保證工作質量。

第4篇:慢性病防控范文

【摘要】 目的 探討慢性硬膜下血腫行鉆孔引流術術后常見并發癥的原因及相應防治措施。方法 回顧分析2001年1月至2010年1月我院收治的47例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腫行鉆孔引流術術后11例并發癥的形成原因,并總結其有效的防治措施。結果 慢性硬膜下血腫鉆孔引流術后并發癥為顱內積氣7例,血腫復發1例,繼發性顱內血腫2例,腦脊液漏1例,并發癥的發生率為23.4%,經治療全部治愈。結論 鉆孔引流術治療慢性硬膜下血腫創傷小,治愈率高,但并發癥并不少見,對并發癥的防治應引起重視。

【關鍵詞】 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腫;鉆孔引流術;并發癥

慢性硬膜下血腫是老年人多發的外傷性的顱內血腫,其發病率占顱內血腫的10%,目前,慢性硬膜下血腫最好的方法是鉆孔引流術[1],但其也有感染、腦損傷、顱內出血、血腫引流不暢、血腫復發、張力性氣顱、腦脊液漏、癲癇發作、偏癱加重等并發癥。2001年1月至2010年1月我院收治47例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腫,均行鉆孔引流術治療,11例出現并發癥,現將并發癥的防治體會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病例47例,男42例,女5例,年齡61歲~82歲,平均年齡71歲。有明確外傷史的32例,外傷距手術時間1~2.5個月。合并有糖尿病史3例,有高血壓病史8例。

1.2 臨床癥狀和體征 本組病例有頭暈或頭痛42例,一側肢體麻木或偏癱31例,智能障礙和精神行為異常24例。

1.3 輔助檢查 患者均經頭部CT檢查證實,單側血腫者43例,雙側血腫者4例,CT顯示等密度10例,混雜密度2例,低密度35例,腦中線結構偏移0.5~1.5cm。

1.4 治療方法 本組所有病例均行顱骨鉆孔外引流術。手術根據患者一般情況和患者及家屬的要求采用局麻或全麻。鉆一孔的位置一般在血腫最厚的平面,在血腫后極的前1~2cm,如需二孔則前孔在血腫前極后1~2cm。做一長約4~5cm切口,鉆孔處,骨孔直徑約1.5cm,骨臘涂抹于骨緣止血,電灼硬腦膜,十字切開硬腦膜并懸掉硬腦膜。可見暗紅色液體流出,置管于血腫腔中,深至血腫最低位,用明膠海錦堵塞骨孔,緩慢放出淤血,然后用生理鹽水反復沖洗血腫腔直到沖洗的液體基本清亮為止。將等量生理鹽水沖填血腫腔,將引流管從頭皮打孔引出并妥善固定于頭皮上,全層縫合頭皮,術后置頭低腳高位,不使用脫水劑,用增加補液和多飲水的方法增加體液量,使腦組織復張。引流管放置2~5d后拔除,術后1~2d行顱腦CT檢查,術后5~7d再行顱腦CT檢查。

2 結 果

全組病例均采用鉆孔引流術,術后出現并發癥11例,并發癥的發生率為23.4%,出現顱內積氣7例,其中張力性氣顱1例,血腫復發1例,繼發性顱內血腫2例,腦脊液漏1例。全部治愈,無死亡病例。

3 討 論

目前公認治療慢性硬膜下血腫最好的方法是鉆孔引流術[1],采用單孔抑或是雙孔鉆顱血腫引流術,要結合患者的病情和血腫的CT影像學特征區別對待[1]。

3.1 顱內積氣 顱內積氣是慢性硬膜下血腫引流術后常見的并發癥,如果顱內積氣量少,通過調節及引流管位置,大多能排出,或拔管后2周內自行吸收。如顱內積氣量多,引起顱高壓或腦受壓,則為張力性氣顱。本組病例通過術后復查顱腦CT發現顱內積氣7例,其中發生張力性氣顱1例,術后1天開始出現頭痛,嘔吐,意識障礙,復查頭顱CT發現額、顳、頂部顱內大量積氣,中線結構向對側偏移超過1.5cm,通過再手術引流后好轉。引起張力性氣顱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血腫引流后顱內壓力下降,受壓腦組織尚未膨脹復位,空氣進入血腫腔,加上術中引流管放置不當,術中未能排氣所致。

預防的方法主要是:作一孔鉆孔引流時,注意,將血腫最厚處置于最高位,鉆孔切開硬腦膜置管時及時用棉片明膠海綿堵塞骨孔,放淤血時不可過快,置管后將近等量鹽水充填血腫腔,嚴密縫合頭皮,術后更換引流袋時,操作過程中應先夾閉引流管,以防空氣進入血腫腔。國內有作者[3]提出使用 “T” 型管代替普通硅膠管進行引流具有安全有效的特點, 但因例數太 少,有待 進一 步 研究。另一方法是作二孔引流,一孔在血腫最低位引流血腫等液體,第二孔在血腫高位便于術中排氣或引流氣體。

3.2 繼發性顱內血腫 本組共2例,其中1例硬膜外血腫,1例硬膜下血腫。引起硬膜外血腫的原因有: (1)血腫液清除太快,顱內壓驟降,硬腦膜塌陷,致使硬腦膜與顱骨之間小血管撕裂而引起硬膜外血腫。(2)術中操作不當,人為引起硬腦膜剝離出血。引起硬膜下血腫的原因主要有: 手術切口止血不徹底,經顱骨鉆孔滲入,骨孔未用明膠海綿堵塞。

預防方法:(1)切口止血要徹底,鉆孔時顱骨孔應以直徑1.5cm左右為宜,骨臘止血時避免引起硬腦膜剝離,必要時懸掉硬腦膜。(2)術中應緩慢放出硬膜下血液,以防顱內壓驟降而導致顱內出血。(3)選擇的引流管粗細和軟硬度應適宜。術后復查顱腦CT如發現繼發性顱內血腫,應根據血腫大小和腦組織受壓情況,積極采取應對措施。本組術后2例顱內血腫,血腫量小,均行保守治療,預后良好。

3.3 血腫復發 本組發生1例,患者年齡74歲,腦萎縮明顯,血腫大,包膜厚。在術后3個月后復發。入院后再行鉆孔引流術,未再復發。常見的復發原因是有:老年病人腦萎縮,術后腦膨起困難,血腫包膜堅厚,硬膜下腔不能閉合,血腫腔內有血凝塊未能徹底清除;新出血而致血腫復發。預防措施: (1)術中務求沖洗干凈,操作輕柔、細致,沖洗緩慢以免損傷內膜。(2)術后應用止血劑,特別是對凝血功能下降患者應予輸血,延長應用止血劑時間。 (3)術后大量輸低滲或等滲液以利于腦復張或腰穿注射生理鹽水,促進血腫腔盡快閉合[4]。對復發性血腫處理可再次鉆孔沖洗引流術或者開顱切除包膜,我們考慮患者年齡大,全身腦功能減退,耐受力差,鉆孔引流風險小,于原切口,原骨孔切開沖洗引流,術后隨訪未再復發。

3.4 腦脊液漏 本組共發生1例,表現為術后引流量每天在150~300ml,引流液越來越清亮,性質如腦脊液。發生原因可能為放置引流管時損傷蛛網膜,使蛛網膜下腔與血腫腔相通[5],如術后發現引流量每天>200ml,應考慮腦脊液漏。處理方法有:術中操作應輕柔避免損傷蛛網膜;將引流袋床頭抬高約15cm,以免腦脊液流失過多造成顱內壓過低,只要顏色逐日變淡,術后5d拔出引流管,以免置管太久造成顱內感染,拔管時引流管切口處加縫兩針。

鉆孔引流術是目前公認治療慢性硬膜下最好的方法,具有創傷小,治愈率高等特點,但并發癥并不少見,本組病例并發癥的發生率約為23.4%,對并發癥的防治應引起重視。

參考文獻

[1] 王忠誠.神經外科學[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337.

[2] 孫翔宇.慢性硬膜下血腫臨床治療效果分析[J].西南軍醫,2008;10(2):36-37.

[3] 劉志堅,周國林,王小東等.慢性硬膜下血腫鉆孔引流的改進[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05,21(8):487.

第5篇:慢性病防控范文

健康是金,預防是福。2009年4月,我國出臺的新醫改方案有一個重要理念“無病為上”,強調疾病的預防、控制。這與2000年前《黃帝內經》中強調的“上醫治未病”思想不謀而合。

“健康是為人的第一權利,是人類生存的第一條件,是一切歷史的第一前提”。保障人們的健康權,是重大的民生話題,也是關系國家和社會發展的重要課題。2009年12月,河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以下簡稱:河南省疾控中心)主任劉國華為我們解讀了“無病為上”這一醫改新理念。

記者:針對“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國家出臺了新醫改方案。我們注意到,這次新醫改把“無病為上”作為一個重要理念提出。那么,您認為這一理念出現在新醫改中的意義何在?請談談您對“無病為上”理念的理解。

劉國華:健康在于防治。今天,我們提出的“無病為上”理念,是中華民族最早的“上醫治未病”(出自《黃帝內經》)思想,即醫術最高明的醫生并不是最擅長治病的人,而是能夠預防疾病的人;唐代大醫學家孫思邈也告誡人們要“消未起之患,治病之疾,醫之于無事之前”。

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群眾的自我保健意識、疾病預防意識也在不斷增強,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在疾病預防控制方面投入的經費呈大量增長態勢。這是新醫改提出“無病為上”理念的社會背景。

新醫改方案明確的“五項重點改革”、8500億的總量投入中健全基層醫療服務體系、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與疾病預防控制密不可分。另外,新醫改方案中提出的健全基層醫療服務體系,建立統一的居民健康檔案、增加公共衛生服務項目,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等,都是貫徹“無病為上”理念的體現。

記者: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作為重大疾病防控機構和重點公共衛生服務工作計劃和實施方案的執行者、擬定者,在落實“無病為上”理念,在全面提升人們的身體素質,保障人們的健康權方面有什么舉措?

劉國華:在“無病為上”理念的落實上,作為疾病防控部門的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措施較多,如預防接種,能大幅度降低相關傳染病發病率。僅從乙肝疫苗接種資料顯示,經過20年的努力,目前河南省全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攜帶率已由11.1%下降到3.4%;在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防治中,疾病預防控制機構也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現代醫學告訴我們,腫瘤、心腦血管疾病等許多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都有一個較長的隱性發展期,在發生、發展期幾乎沒有癥狀,癥狀顯現時就醫,疾病往往已發展到中晚期,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而且,這些疾病與不良生活方式密切相關。我們通過大眾傳播媒介,宣傳疾病防治知識,在試點地區進行行為干預等,取得了可喜成績。

另外,疾病防控部門應積極配合政府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目標的實現。2009年7月,衛生部、財政部及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共同制定《關于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逐步均等化的意見》,推動城鄉和地區間公共衛生服務差距的縮小,疾病防控部門應盡可能發揮自身作用。

記者:據統計,慢性病治療占用了我國大量的醫療資源,那么,在慢性病防治上,您對公眾和政府有什么好的建議?今后,在常規體檢中是否會增加對慢性病的篩查,或者會采取什么別的措施?

劉國華:根據調查資料顯示,慢性病已成為我國城鄉居民的主導疾病,這對疾病防控部門、政府及個人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作為疾病防控部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應在抓好傳染病防治工作的同時,推動慢性病防治工作的開展。一是要促進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轉變職能,真正體現其“六位一體”(預防、醫療、保健、健康教育、康復、計劃生育技術指導)功能,發揮其在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中的具體實施作用;二是加強疾病監測,跟蹤了解慢性病發病動態,指導公眾預防控制;三是加強公眾健康知識的宣傳,提高公眾的健康意識和防范意識。

當然,各級政府也應強化對慢性病的防治投入、健全各部門協調機制等,這是提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工作質量的基礎。同時,各地應開展慢性病普查或篩查工作,在當前投入不足的情況下,也可以積極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和單位進行全民或職工體檢,做到慢性病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重視健康體檢,防病于未然,已經成為21世紀健康新理念。對于公眾,應通過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煙、限酒、合理膳食、進行適當的體力活動、保持心理健康等防止或減少慢性病的發生。定期進行健康檢查能及時發現慢性病;及時治療,能促進康復,減少并發癥和傷殘的發生,提高生活質量。

新醫改中,啟動了9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都直接定位于城鄉居民,其中有4項(健康檔案、健康教育、慢性病管理、老年人保健)與慢性病防治有關,基本衛生服務項目的實施必將促進我國慢性病防治工作的開展。

記者:新醫改方案強調疾病防控,就是說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今后將要承擔更加重大的責任,面對新的形勢,河南省疾控中心有哪些應對措施?當前,河南省疾控中心的總體工作思路是什么?

劉國華:當前一個階段,河南省疾控中心的總體工作思路是“抓好一個基礎、突出三個重點”,即以免疫預防與規劃全面實施為基礎,突出社會和群眾關心、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處理,突出艾滋病、結核病、乙肝等重大傳染病和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等重大疾病預防控制,以及突出推行疾病預防控制工作的績效考核,提高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能力。圍繞這一思路,全面貫徹落實科學防治措施,預防控制傳染病和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傳播和流行。

國家賦予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職能就是疾病預防與控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疫情報告及健康相關因素信息管理、健康危害因素監測與干預、實驗室檢測分析與評價、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技術管理與應用研究指導等。這就決定了各級疾控機構必須是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主要載體,是專業公共衛生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切實貫徹落實新醫改“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逐步均等化”要求負有重要職責。

第6篇:慢性病防控范文

衛生部印發了《中國預防與控制梅毒規劃(2010-2020年)》,《規劃》明確要求,將梅毒治療用藥列入報銷基本用藥名錄,從政策上保證梅毒患者診療費用報銷。

曾被消滅的古老性病梅毒,20世紀80年代重新出現,蔓延至全國,近10年傳播明顯加劇。全國疫情信息系統報告數據顯示,1999年共報告梅毒病例80406例,2009年共報告梅毒病例327433例,發病率年均增長14.3%。2006年梅毒發病數首次躍居全國甲乙類報告傳染病種的第四位,2009年梅毒發病人數名列第三。

對此,該《規劃》提出梅毒防控目標:5年有效遏制發病激增,10年逆轉疫情上升趨勢。

衛生部疾病預防控制局有關負責人表示,梅毒患者在具有梅毒確證檢測和治療資質的醫療機構接受規范的診療服務和隨訪,其病情被保密,醫藥費用能報銷,就不會再“病急亂投醫”。同時,醫生應主動建議就診的疑似梅毒患者接受檢測,并提供檢測前咨詢,解釋檢測和規范治療的意義,并在醫療過程中對梅毒患者進行健康指導。

藥品安全擬建“黑名單”

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就《藥品安全“黑名單”管理規定(試行)》(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各界廣泛征求意見。依照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擬建立藥品安全“黑名單”,公布嚴重違法單位及其責任人員的有關信息。

建立藥品安全“黑名單”,主要是針對藥品、醫療器械領域的嚴重違法行為,是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為落實相關法律法規關于行業禁止和行為限制的規定,強化退出機制,保障處罰有效實施,維護執法嚴肅性的一項積極探索。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力求通過打擊個別嚴重違法者,對違法行為予以警示和震懾,推動誠信體系建設。征求意見稿明確了受到行政處罰的嚴重違法生產經營單位應當納入“黑名單”的八種情形,包括生產銷售假藥或者生產銷售劣藥情節嚴重的、在申請相關行政許可過程中隱瞞有關情況、提供虛假材料等情形。征求意見稿同時明確,生產銷售假藥或者生產銷售劣藥情節嚴重、十年內不得從事藥品生產、經營活動的責任人員,也應當納入“黑名單”。

慢性病致死占總死亡的85%

目前我國確診的慢性病患者已超過2.6億人,因慢性病導致的死亡占總死亡的85%。

衛生部疾病預防控制局副局長孔靈芝介紹,當前影響我國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的慢性病主要有心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等。

近年來隨著工業化、城鎮化、老齡化進程加快,慢性病患病、死亡呈現持續快速增長趨勢。

第7篇:慢性病防控范文

【關鍵詞】慢性病;防制;措施;問題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1.718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1-0593-02

隨著社會經濟高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慢性病對居民健康的影響日趨嚴重,已成為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慢性病是影響勞動力的主要疾病,是居民醫療費用增加以及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主要因素,對勞動力和社會經濟造成巨大損失。從基層著手做好慢性病防制工作,有效預防控制慢性病已迫在眉睫。

1東至縣慢性病防制措施

1.1認清形勢,更新觀念首先要認識到慢性病發生與流行是富裕了的人們缺乏預防與保健知識,進而受到不健康潮流的誤導而采取不良的生活行為方式而產生的惡果。其次要轉變預防觀念,充分認識慢性病對人類的危害性,把慢性病作為新型流行性疾病進行預防。象預防傳染病一樣,用流行病學的方法研究慢性病發生、發展的規律及其影響因素,探討病因,以制定防制策略,控制和減少慢性病的發生。

1.2加強領導堅持改革,加強慢性病防治的機構建設;慢性病防治是一項巨大的社會系統工程,沒有行政領導的觀念更新和高度重視,沒有堅強有力的組織機構,沒有整個社會的積極參與,單靠衛生部門少數醫務人員孤軍奮戰,則控制慢性病只能是一種美好的空想。

1.3改變和避免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為建立良好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為,從而達到預防慢性病,增進健康的目的。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為主要包括吸煙、飲酒、不合理的膳食、鈉攝入過多、鉀攝入過低、精神緊張、體力活動少等等。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吸煙和不合理的膳食。

當今世界已把吸煙同癌癥、艾滋病一起列為危害人類健康的三大敵人。我國是一個吸煙的“超級大國”,被動吸煙也相當嚴重,尤其令人憂慮的是,青少年吸煙率日漸增高。到2025年,預計我國每年將有200萬人因吸煙而過早死亡。

不平衡的膳食是慢性病的病因之一。WHO專家委員會指出:“在很多國家,腦血管疾患、心血管疾患、惡性腫瘤、糖尿病、胃腸功能障礙、骨關節疾病等非傳染性疾病與膳食中動物性食品過多,純糖多,復合碳水化合物少,膳食纖維少有關。我國營養學家根據全國各地的調查,并參考國外的經驗,提出了一個膳食中各類食物的供給量(按一年計),即:糧食130kg,肉24kg,蔬菜120kg,薯類36kg,水果18kg,糖6kg,魚貝類12kg,食用油6kg,奶類18kg,蛋類12kg.保持上述比例,是我國人民防治慢性病的有效途徑之一。

1.4以健康教育為主導措施,以降低危險因素為目標的干預策略:這是國內外公認的一條低投入、高效益的戰略決策。

健康教育是一項通過傳播媒介來提高人們的健康知識水平和自我保健能力,并激勵人們采取有益于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避免危險因素,進而達到增進健康的目標的教育活動。它強調的核心問題是行為問題。首要的問題是把健康知識教給群眾。事實說明,人們的健康知識越多,其健康意識也越濃,健康需求也越迫切和強烈。健康知識對社會、家庭和個人的健康問題可以產生相當大的力量,這種力量對于預防和控制疾病顯然是一種極為重要的衛生資源和有力武器。

健康教育既重視健康知識的傳播,又強調行為的改變。健康知識的傳播是改變行為的基礎和前提,而改變不健康行為和培養建立有益于健康的行為,則是健康知識傳播的延伸和發展;把健康知識變成廣大群眾的自覺行動,則是健康教育的落腳點和追求的目標。

1.5依靠三級醫療預防保健網在我縣,醫療預防保健網已遍布各鄉鎮,三級醫療預防保健網在防治疾病、保障人民健康上發揮了巨大作用。在慢性病防治中,無論是一級預防、二級預防還是三級預防都必須緊緊依靠三級網絡,發揮其在健康教育、基線調查、干預措施的實施、信息管理、治療、康復等多方面的作用。

2東至縣慢性病防制存在的問題

2.1重視不足長期以來,一談起傳染病,人人都覺得可怕,但談到慢性病,似乎覺得于己無關,孰不知,慢性病已在悄悄的接近每個人,嚴重威脅著每個人的身體健康和生存質量。但目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甚至疾控中心都沒有設置單獨的慢病科,從事慢性病防制的人員多數兼職。

2.2看重經濟效益,忽略社會效益由于基層工作經費緊張短缺,而慢性病又無特效預防措施,因此對接診的病人往往只是進行治療,而不進行預防知識的宣傳和普及,只注重經濟效益,忽略社會效益。

第8篇:慢性病防控范文

[關鍵詞] 慢性病;非傳染性疾病;健康管理

[中圖分類號] R19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2)01(c)-0005-03

Domestic and foreign health management of chron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YU Ping SUN Aiguo LIU Xinrong

Weihai Center for Diseases Control and Prevention, Shandong Province, Weihai 2642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By understanding the current status of chronic disease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 domestic and foreign communities and investigating the work system and management mode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ronic disease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 the communities, to provide basis for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s development. Methods The literature method was used to collect data. The investigation was undertaken by combing the current status of chronic disease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 domestic and foreign communities to the analysis of part of domestic chronic diseases data. Results The mortality rates of chronic diseases showed a continuously rising trend; hazard and risk factors of chronic diseases were prevalent. Conclusion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wide health education and promotion of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 enhancement of health guide, strengthening of health manage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health risk factors intervention are effective ways to control and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chronic diseases for the residents. Full social participation and government policy support, promotion of health insurance development, improvement of health insurance profitability and other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re effective in preventing and controlling chronic diseases.

[Key words] Chronic disease;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Health management

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簡稱慢性病,是一類起因隱匿、病程長、病程遷延不愈、病程復雜且有些尚未完全被確認的疾病的概括性總稱[1]。目前,正在嚴重威脅著全球人民的健康與生命,已成為21世紀危害人們健康的主要問題[2]。根據WHO報道,2005年全球總死亡人數為5 800萬,其中近3 500萬人死于慢性病,而中國慢性病死亡人數占了750萬[3],未來10年,全世界慢性病死亡人數還將增長17%。而在中國,如果沒有強有力的干預措施,慢性病死亡人數將增長19%,其中糖尿病死亡人數甚至可能增長50%。因此,探討慢性病可持續發展的工作機制和管理模式,加強對居民生活方式和健康觀念的公共衛生管理,是當今社區健康管理的主題。現就國內外慢性病健康管理對策綜述如下:

1 慢性病危害及流行病學研究

1.1 慢性病危害

慢性病的危害主要是造成心、腦、腎等重要臟器的損害,致殘率、致死率非常高,不但影響勞動能力和生活質量,而且醫療費用昂貴,增加了社會和家庭經濟負擔。這些疾病主要包括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腦卒中、惡性腫瘤、骨質疏松、慢性阻塞性肺病,其中以心腦血管疾病為第1位,腫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糖尿病的患病和死亡也呈明顯上升趨勢。全國疾病監測系統資料表明,中國慢性病死亡占總死亡的比例,已經由1991年的73.8%上升到2000年的80.9%,死亡人數將近600萬。慢性病已成為我國城鄉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城市和農村慢性病死亡的比例高達85.3%和79.5%。即使在貧困地區,慢性病的死亡也是不容忽視的,許多貧困縣也已達到60%。世界衛生組織的一項全球性調查研究表明,真正健康的人僅占5%,患有疾病的人占20%,而75%的人處于亞健康狀態[4]。亞健康狀態是指機體無明顯的疾病,卻呈現出活力降低,各種適應能力不同程度減退的一種生理狀態[5]。處于“亞健康”狀態的人群是易患各種慢性疾病的高危人群。我國目前約有70%約9億人處于亞健康狀態。有研究表明,經濟較發達地區處于亞健康狀態的人口在總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明顯高于其他地區,其中,北京為75.31%,上海為97.49%,廣東為73.41%,陜西為94.9%,河南為62.83%[6]。

1.2 慢性病流行病學研究

1.2.1 高血壓 目前認為高血壓病是遺傳易感性和環境因素相互影響的結果。前者主要包括遺傳因素、年齡、性別等;后者與體重因素、飲食因素、吸煙飲酒、缺少鍛煉和精神因素等有關。體重指數偏高是血壓升高的獨立危險因素,有關資料顯示,超重、肥胖者高血壓患病率較體重正常者要高2~3倍。因此高血壓病,是發生腦中風的危險性疾病。近年來,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速 ,腦卒中死亡率、發病率有明顯上升趨勢,已成為當今世界范圍內人類第二大致死原因。由于本病致死、致殘率高,對國家和民眾造成的危害極大,其幸存者超過50%的人生活不能自理。

1.2.2 冠心病 流行病學研究表明,冠心病是一種受多種因素影響的疾病。據文獻報道,各種影響因素歸納起來可達200余種,但是真正能成為與冠心病有關的危險因子的大致有十余種。20世紀50年代初,美國Framingham對冠心病危險因素的前瞻性研究,評價了有關危險因素在冠心病發生中所占的地位,與冠心病有關的主要危險因素是年齡、性別、高血脂、高血壓、吸煙、飲酒、糖尿病、肥胖、職業、飲食與遺傳等。目前,世界醫學界公認,高血壓、高膽固醇血癥及吸煙是冠心病發病的三大危險因子。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熱量、高膽固醇飲食的增加,我國冠心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近30年來正逐漸升高,近年來有加速趨勢[7],已躍居至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之前列,成為嚴重威脅我國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

1.2.3 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種涉及社會、行為和環境、遺傳等多方面危險因素的多因素疾病,肥胖、高血壓、高血脂、不合理的膳食行為都將增加糖尿病的患病幾率[8],其并發癥可影響到心、腦、腎等重要器官,有時甚至危及生命。更為嚴重的是與慢性病相關的風險和患病率仍然持續上升,1992~2002年間,我國居民超重和肥胖患病人數增加了1億,其中18歲以上成年人超重和肥胖率分別上升了40.7%和97.2%。有關研究資料表明,糖尿病不但是冠心病的獨立危險因素,而且是最重要的危險因素。根據WHO的糖尿病大血管病研究方案在我國北京、天津的研究發現,糖尿病患者冠心病的發病率為糖尿病患者發病率的3倍[9]。

2 慢性病健康管理對策

慢性病的管理是當今健康管理的主題。所謂健康管理,就是針對健康需求,對健康資源進行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的過程,也就是對個人或群體的健康進行全面監測、分析、評估、提供健康咨詢和指導以及對健康危險因素進行干預的全過程[10]。而慢性病健康管理是指以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為指導,通過為健康人、慢性病風險人群、慢性病患者提供全面、連續、主動的健康管理,以達到促進健康、延緩慢性病進程、減少并發癥、降低傷殘率、延長壽命、提高生活質量同時降低醫藥費用為目的的一種科學健康管理模式[11]。因此,世界衛生組織提出要建立以預防為主的慢性病健康管理創新模式,在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中,中央明確提出“綜合防治心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等慢性病”和“戰略前移、重心下沉”的慢性病防治方針,要求我們要在尊重我國國情、整合現有社區衛生服務資源的基礎上,立足社區衛生研究熱點,突出居民健康需求特點,把握當前社區公共衛生工作的難點,探索科學的社區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務模式。

2.1 加大健康知識傳播力度,以健康教育促進慢性病管理

健康教育是改善健康行為的基礎,是提高廣大群眾自我健康意識的主要渠道。為確保慢性病管理扎實、有效,積極開展健康教育,加大健康知識傳播力度至關重要。20世紀60年代,傳播學的概念被引入了健康教育領域并逐漸發展成為健康傳播學,有效地指導了健康教育實踐。一是定期開展健康教育專題講座;二是定期編制印發健康宣傳資料;三是定期邀請專家進行現場咨詢指導;四是利用患者就診進行健康教育;五是結合各類衛生日,組織開展各種健康宣傳活動,強化健康意識。通過全方位健康知識的傳播,慢性病患者可以獲取健康信息,使其自身衛生知識水平不斷提高,不僅提高了居民的健康意識,達到健康信念認同,而且促進了慢性病管理,患者自覺或不自覺地改變對疾病的態度及不良的行為和生活方式,并認真采納健康的行為。

2.2 加強健康引導,促進慢性病居民進行自我健康管理

健康管理是預防醫學和管理科學有機結合的產物,是一個同傳統疾病管理有顯著區別的新理念[12-13],健康管理的核心是促進人們建立新的行為和生活方式。2005年世界衛生組織在《預防慢性病一項重要的投資》報告中明確指出,慢性病的主要病因是不健康的飲食、不鍛煉身體和吸煙三大因素。中國疾病控制中心把不平衡膳食、體力活動缺乏、吸煙、飲酒定為慢性病的根本性危險因素,把血糖、血壓、血脂、體質指數等異常定為過渡性危險因素,結局是引發冠心病、腦卒中、周圍血管疾病、惡性腫瘤等。因此,在資源有限、重點衛生問題突出的時代,明智的做法是堅持預防為主和“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方針,引導社區慢性病居民進行自我管理,調動患慢性病的居民主觀能動性,讓他們主動參與慢性病管理。國內外研究資料表明,通過對慢性病易患人群和高危人群積極有效的健康行為引導和干預,可以使該人群在8~10年內的患病率降低30%以上。珠海市南虹社區衛生院提出的知己健康管理模式――緊緊抓住慢性病的最根本的危險因素進行干預和管理,從而實現對過度危險因素的有效控制,減少或降低冠心病、腦卒中等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率[14];南京市玄武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慢性病防治工作中,推行的“一查、二治、三康、四防、五保、六教”等規范治療、系統干預為目標的動態管理[15],值得借鑒和推廣應用。

2.3 動員全社會參與,爭取政策扶持,強化健康干預措施

慢性病防控需要社會、家庭和個人長期的綜合管理,以社區為基礎的管理被認為是比較有效的辦法,而以個人和群體為對象的行為干預與管理代表了衛生服務改革的主流和需求方向[16]。因此,希望政府能給予政策上的扶持,把慢性病的行為干預和健康管理納入到公共衛生投入的重要項目,同時納入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日常工作考核,醫療保險要把慢性病防治費用納入醫保報銷范圍,促進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可持續發展[17]。世界衛生組織的慢性病綜合防治策略中指出,在社區開展危險因素干預是慢性病防治的最佳手段。芬蘭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逐步探索了一種通過改善人群生活習慣,發揮基層社區衛生服務組織的預防功能,從源頭上降低疾病危險因素的新型健康管理模式[18-19]。廣東省人民醫院把健康干預做在健康評估的基礎上,為服務對象量身定制健康改善計劃,由第三方管理機構負責組織專職健康顧問和健康秘書對客戶實施健康指導及健康管理跟蹤服務,全力做好健康護理客戶的網上咨詢服務,為其建立健康維護方案,包括個性化的運動、營養、心理、中醫養生等[20]。深圳市鹽田區人民醫院針對慢性病危險因素在社區開展以健康教育為主要策略的綜合健康干預活動表明,科學合理的健康干預不僅可以幫助患者正確認識和對待疾病,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而且可以幫助患者掌握自我管理疾病的知識和技能,并采取積極和正確的行為來控制疾病[21]。只要將適宜的慢性病防治技術和管理模式提供給社區醫療服務機構,它就有能力承擔慢性病的防治重任[22]。數據證實,為健康管理投入1元,相當于減少醫療費用3~6元。如果加上由此產生的勞動生產率的回報,實際效益是投入的8倍[23]。

2.4 推行健康險發展,促進健康管理

隨著商業健康險的逐步推進和專業健康險公司的發展,“健康管理”被引入健康險領域。健康管理的思路和實踐最初出現在美國,被保險行業率先廣泛應用。保險公司將客戶依據健康狀況進行分類,那些最有可能患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的人群被分別交給不同專業的健康或疾病管理中心,由他們采用健康管理與評價等手段指導病人自我保健,并對其進行日常后續管理,以促進健康,降低醫療費用。目前,保險業應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積極探索健康管理的途徑和方式,推動健康保險發展。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人身保險監管部主任陳文輝提出,健康管理在社會醫療保險和商業健康保險中的運用,將對傳統的風險控制手段和服務管理模式產生積極的影響。其依據是,健康保險應以促進投保人的健康為最終目的,而不應僅僅是在疾病發生后給予費用補償。將單純的事后理賠轉變為全過程的健康管理,既能夠改善和提高被保險人的健康狀況,達到健康促進目的;又能夠改變傳統經營模式下對醫療風險束手無策的局面,變被動應付為主動出擊;還能夠通過健康教育和預防保健等手段有效降低發病率,提高健康保險的盈利能力。

[參考文獻]

[1] 楊春玲.國內外慢性病健康管理進展[J].齊魯護理雜志,2009,15(15):40-41.

[2] 張安玉,孔靈芝.慢性病的流行形式和防制對策[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05,13(1):1-3.

[3]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疾病預防控制局,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中國慢性病報告[R].2006.

[4] 李渝梅,張月霞,安波,等.亞健康人群的健康管理與生活方式干預[J].職業與健康,2007,23(17):1567.

[5] 于智敏,趙瑞芹.走出亞健康[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

[6] 王育學.亞健康間題縱橫談[J].健康,2005,(1):6-9.

[7] 王吉耀.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7.

[8] 馬曉麗,李琳琳,毛新民,等.伊犁地區哈薩克族糖尿病及其危險因素抽樣調查分析[J].新疆醫科大學學報,2005,28(2):110-112.

[9] 郭秋菊.冠心病危險因素的研究進展與健康教育[J].中華現代護理學雜志,2009,6(24):2264-2265.

[10] 陳君石,黃建始.健康管理學概論[M].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7:12.

[11] 李星明,黃建始.健康管理和社區衛生整合對慢性病防治的意義與服務模式探討[J].疾病控制雜志,2008,12(1):54.

[12] 黃建始.美國的健康管理――源自無法遏制的醫療費用增長[J].中國醫學雜志,2006,86(15):1011-1013.

[13] 尤川梅,朱宏斌,金生國,等.將健康管理理念注入社區服務的思索[J].中國婦幼保健,2007,22:3041-3043.

[14] 萬星明,黃慧恒,謝栩,等.南虹社區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務模式的探討[J].中華健康管理學雜志,2008,2(4):213-215.

[15] 王軍莉.社區慢性病管理工作體系探討[J].江蘇衛生保健,2009,11(2):25-26.

[16] Cravey AJ,Washburn SA,Gesler WM. Developing socio2spatialknowledge networks:a qualitative methodology for chronic dis2ease prevention [J]. Soc Sci Med,2001,52(12):1763-1765.

[17] 陳建勛,馬良才,于文龍,等.“健康管理”的理念和實踐[J].中國公共衛生管理,2006,22:7-10.

[18] 金彩紅.芬蘭健康管理模式的經驗[J].中國衛生資源,2007,10(6):312.

[19] 鄒和群.建立慢性疾病一體化防治體系――健康管理的新路徑[J].現代醫院,2008,8(5):99-100.

[20] 黃建.廣東省人民醫院老年醫學研究所的健康管理模式探討[J].中國老年保健醫學,2007,5(5):67.

[21] 莫文華,伍運生,張升超,等.社區健康干預模式探討[J].現代醫院,2008,8(9):148-150.

[22] 彭煒.社區衛生服務實用教程[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2:93-98.

第9篇:慢性病防控范文

關鍵詞 小康社會 慢性病管理 社區衛生服務 健康教育 全科服務團隊

中圖分類號:R197.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6-1533(2010)03-0114-03

上海已經進入了小康社會,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口基數的不斷擴大,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逐漸成為社區中主要的非傳染性慢性疾病。在給人民健康造成極大損害的同時,還給個人、家庭、社會造成沉重的經濟負擔。上海市浦東新區上鋼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2005-2007年期間,圍繞小康社會社區衛生服務目標設計的科研目標,對本轄區內具有小康特點的社區,進行了主要慢性病的管理和干預,從而探索、總結出行之有效的慢性病干預新辦法,以適應小康社會慢性病管理的發展要求。

1 資料和方法

1.1資料

選擇上海市浦東新區上鋼社區內4個社會基本結構相似,具有小康社會特點的居委會所轄的人群共10648人作為研究對象。

1.2方法

采用整群抽樣的方法設置對象,并隨機分成結構相似的干預組和對照組。調查人員均經過統一培訓,并進行了逐級質量控制。還進行了前后對照和組間對照。

1.3研究內容

研究內容包括研究對象人群的基本情況、健康教育認知水平、健康教育參與情況、生活能力評定(COOPWONCA表測評)、季度急性患病次數和患病天數的情況。并且還包括高血壓病血壓隨訪情況、血壓控制情況、糖尿病疾病管理和血糖水平控制情況。

1.4干預措施

1)以全科服務團隊和預防保健部條線人員,組成綜合干預小組,實行條塊結合的慢性病干預措施;2)建立高血壓俱樂部,開展定期健康教育,設立若干高血壓病患者小組和志愿者隊伍,引導自我管理的開展,學習高血壓、糖尿病防治指南,交流經驗,相互提醒和督促;3)全科服務團隊共同參與慢性病系統管理,開展臨床預防;4)非藥物干預:控制飲食的攝入總量,勸告戒煙限酒,引導限食鹽攝入量,多吃富含纖維素的蔬菜和水果,鼓勵適量運動,定期測量血壓、血糖,一年至少一次接受全血生化指標檢查;5)藥物治療:按照高血壓、糖尿病社區防治指南的要求,規范治療,實現用藥個體化、健康照顧全面化;6)加強隨訪監督:鼓勵患者加強血壓、血糖的自我測量,采錄數據,輸入檔案;7)開發健康信息管理系統,加強社區全科醫生工作站的信息平臺建設,實現慢性病管理信息化、檔案化和程序化。

1.5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1.5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

2.1一般情況

本次課題研究共調查了10648人。隨機分成干預組和對照組。干預組有4884人,男女之比例為1.01:1;對照組有5764人,男女之比例為1:1。調查對象中,60歲以上者,干預組有1194人,對照組有1258人,分別占調查人數的24.4%和21.8%。

本課題中的慢性病診斷均以二級醫院以上的診斷為準。對愿意參加慢性病管理的人員建立健康檔案,共7826人,其中干預組3589人,對照組4237人。干預組中,高血壓患者1076人,占29.98%,糖尿病患者432人,占12.04%;對照組中,高血壓患者847人,占19.99%,糖尿病患者516人,占12.18%。由于自愿原因,糖尿病最終研究對象在干預組中有120人,在對照組中有132人。

2.2慢性病的患病情況

在調查中發現,接受調查的7826人中,高血壓患者有1923人,占24.57%,糖尿病患者有955人,占12.20%。其中,只患有高血壓病而未患糖尿病的有1213人,占15.5%,只患有糖尿病而未患高血壓的有313人。占4.0%。另外,同時患高血壓病和糖尿病者有127人,占1.62%。

2.3健康教育情況

健康教育參與情況:健康教育參與率,干預組在項目實施后達到95%,與實施前(40.0%)比較,有極顯著差異;與對照組(38.0%)比較,也有極顯著差異。

2.4主要慢性病管理率、控制率項目實施前后比較

1)研究對象的高血壓、糖尿病管理率和血壓、血糖控制率均比干預前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2)干預組的高血壓、糖尿病管理率和血壓、血糖控制率均比對照組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3 討論

慢性病已成為21世紀危害人們健康的主要問題。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于2006年5月的《中國慢性病報告》顯示,我國有近3億人超重和肥胖,血脂異常患者有1.6億人,慢性病患者達2.8億人,慢性病死亡占總死亡比例呈持續上升趨勢,2005年全國慢性病死亡人數為750萬人。高血壓病和糖尿病作為在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中的兩種疾病,在居民疾病死因排序中亦居前列,然而它們是可以通過改變不良生活方式加以控制的。

1)建設高效的全科服務團隊:社區開展慢性病管理工作已有多年,以前在疾病控制中心要求下的工作模式,與時代的發展逐漸出現了矛盾。以前的慢性病管理工作大多是由預防保健科承擔的,由于知識結構的局限,患者不能及時得到咨詢后的反饋信息,同時對于疾病知識的解答也不甚滿意,這樣就造成了慢性病管理成為了“抄表員”式管理的格局,不利于患者的依從性,患者往往不愿意接受由防保人員組織的健康教育講課。另外,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對自己的健康提出了新的需求。文化傳媒的日益發達,也使居民有更多的渠道了解健康知識,更不滿足于既往說教式的健康教育方式,從而造成了社區健康教育參與率偏低和不穩定的現象。

在搭建社區全科服務團隊平臺之后,能夠解決社區慢性病防治臨床技術上的“瓶頸”。預防技術人員和團隊結合后,能夠形成點面結合的防控局面,他們能夠做到技術互補,這樣就增強了患者的依從性和信任度,為慢性病長期穩定的有效管理創造了條件。

2)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建立規范的慢性病管理體系,通過深入、持續開展健康教育,將慢性病的管理納入疾病的三級預防中,使社區慢性病的管理得到完善。通過有目的、有條理的慢性病健康管理和健康教育才能保障重點人群的健康服務,同時不漏

掉一般人群的預防、篩查、診治和康復。

健康教育在社區衛生服務中,是各項工作的源頭和紐帶。健康教育是社區衛生服務中經常采用的最適宜的技術手段之一。健康教育的低成本投入、高效益產出的道理,已經眾所周知。在社區慢性病管理過程中,如何貫徹實施健康教育工作,是社區衛生工作的重點。在社區充分調動患者的積極性,開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向他們解釋慢性病知識,通過在社區建立健康俱樂部,設立專職的健康教育人員,建立穩定的志愿者隊伍,開展形式多樣的各種健康教育活動,使患者主動地學習。主動地提高自身的慢性病康復知識水平并改變不良生活方式。在小康條件下的社區長期實施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必將更有效地提升慢性病的防治水平。

3)在社區建設簡單有效的信息化平臺:我國目前有慢性病預防醫學診療規范,涉及到周期性的健康檢查、危險因素評價、生活方式指導等內容,還推出一些預防醫學診療服務適宜技術,如健康危險度評估技術,這需要我們更新健康檔案的觀念,要打破以往“求大求全”的條條框框,不能只追求檔案的數量而忽視質量。在社區衛生服務工作中,應當盡快建立起一套適合小康社區特點和疾病特征的,構架在全科醫學POMR(problem-orientedmedicalrecord,以問題為導向的醫療記錄1的個人健康檔案基礎上的健康檔案體系,應當以社區門診患者為主建立健康核心檔案,采取滾雪球的辦法,不斷充實、完善核心檔案和家庭檔案,而不應僅采用像查戶口式的上門摸排方法。通過建立較完善的電子信息化平臺,以慢性病管理為抓手,采錄有效、實用的數據,進而達到提高效率、節約資源、充分利用的目的,真正使健康檔案處于動態管理狀態。

各種衛生技術和方法在社區衛生服務的應用,其最終目的就是要控制慢性病在社區的流行。我國人口眾多,控制慢性病流行的意義,在人群中要遠遠大于那些用高精尖技術提高個體健康水平的意義。加強社區慢性病的規范管理。是一條適宜社區的成本低廉的有益途徑。在社區衛生服務工作不斷深入的今天,應大力發展全科服務團隊,不斷探索團隊的工作機制和內涵,更新慢性病管理的工作平臺,創新工作手段,將工作重心逐漸從單個病人的治療逐步轉向人群預防,從單病種的疾病管理轉向健康方面的綜合管理上來,以不斷適應小康條件下日益增長的居民健康需求。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理论最新国产精品视频 | 成人男女视频 | 国产自制一区 | 欧美精品一级毛片 | 亚洲图片 自拍 | 久久精品女人毛片国产 | 中文精品久久久久国产不卡 | 亚州黄色网址 | 国产亚洲女在线精品 | 久久国产精品久久 | 国产精品不卡在线 | 日韩黄色一级毛片 | 欧美一级性视频 | 免费观看性欧美大片无片 | 亚洲欧美日韩在线精品一区二区 | 欧美一级免费大片 | 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 | 亚洲网站免费看 | 暖暖在线精品日本中文 | 韩国福利一区 | 亚洲女人被黑人猛躁进女人 | 91久久精品国产亚洲 | 亚洲欧美视频网站 | 在线观看免费av网 | 久草手机在线视频 | 午夜在线播放免费人成无 | 成年午夜性爽快免费视频不卡 | 欧美成人三级大全 | freex性日韩 free性chinese国语对白 | 在线观看一级片 | 亚洲欧洲视频在线 | 农村寡妇特一级毛片 | 大片在线播放日本一级毛片 | 孕妇孕交视频 | 中文字幕精品在线观看 | 久久九九精品视频 | 九九国产精品九九 | 亚洲一区高清 | 欧美最大成人毛片视频网站 | 理论片中文字幕 | 亚洲国产成人超福利久久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