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呼吸道疾病的治療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本刊特約記者 吳正友
哮喘是一種常見的慢性呼吸道疾病。由于哮喘具有反復發作的特點,反復急診就醫會給患者及家屬造成沉重的經濟負擔。若不進行及時有效的治療,哮喘發病時就會產生嚴重后果,影響患者的工作、學習和生活,嚴重發作則會導致死亡。為此,記者采訪了中國哮喘聯盟總負責人、中日友好醫院呼吸內科主任林江濤教授。
積極做好預防性工作
世界衛生組織把哮喘預防分為一級預防、二級預防和三級預防。林江濤說,一級預防是疾病預防的最高境界,就是對哮喘的高危人群進行有效的干預,雖然該人群有發生哮喘的可能性,但是可通過干預使其不成為一個真正的哮喘病人。比如你有過敏性鼻炎,對過敏性鼻炎進行早期治療就可以有效控制哮喘的發生。國外很多研究,發現過敏性鼻炎有效控制以后哮喘發病率明顯下降,這屬于一級預防。
林江濤教授說,現在還有其他一些方法,比如單一過敏癥,作皮膚過敏原檢測發現這個人僅僅對貓狗的毛過敏,或者只對秋季草花粉過敏的,或者只對螨過敏,如果采用這種過敏原進行脫敏,發現5~10年以后發生哮喘的比例明顯降低,這也是一級預防的范疇。
對于整個社會來說,只有改善我們的環境,比如房間里的裝飾簡單一些,少掛地毯、毛毯,注意寵物的飼養問題等等,另外進行母乳喂養等等,就有可能降低哮喘的發病,這些也都屬于一級預防的范疇。
林江濤教授說,對于哮喘患者主要談二級預防,如果你是一個哮喘患者,如何采取有效的治療方法控制你的癥狀,使你的疾病不加重,這就是二級預防。二級預防目前國內外都主張采用有效的藥物治療方法控制疾病的癥狀。
哮喘可以控制
林江濤教授說,通過規范化的藥物治療以后,大多數患者的哮喘是可以得到控制的。最近10多年,國內外作過很多研究,其中一項很著名的全球多中心研究――GOAL研究,是在全球一共100多個醫學研究中心進行的。最后的研究結果發現,哮喘患者按照《哮喘指南》進行治療,接近80%的哮喘患者可以達到良好的控制。該項研究在一年的時間內對哮喘病人按照指南進行規范治療,達到了非常高的哮喘控制率。但是從我們以往的調查結果來看,我國的哮喘患者接受規范化治療的比例非常低,達到哮喘控制的比例更加低,與GOAL研究結果是完全不一致的。
從以前的調查結果來看,我國的哮喘病人接受規范化治療的比例低于5%,達到指南所定義的哮喘控制標準要遠遠低于5%,絕大多數哮喘患者病情沒有得到控制。這些患者沒有得到充分的藥物治療,即使有進行藥物治療也沒有長期堅持,導致了哮喘控制比例低。
林江濤教授說,關于大力推廣哮喘的規范化治療,我們已經做了一些工作。比方說我們作指南的解讀,或者是做醫生的培訓工作。另外我們每年都進行了哮喘新進展的城市巡回演講。在今年,除了覆蓋大的沿海城市以外,我們還覆蓋了一些不發達的地區,一些中等的城市,甚至西部的一些地區。在醫生的教育和培訓方面,除了巡回演講之外,我們還開辦了中國哮喘聯盟網站。網站也是一個非常好的繼續教育平臺,通過網站可以接收到最新的治療觀念。
切勿相信土配方
針對哮喘的治療,現在有很多江湖郎中,打著所謂中醫的“祖傳秘方”的幌子,林江濤認為,這些偏方短時間雖然有效,用的時間長了以后效果就差了,甚至出現體重增加,有些女同志都長出汗毛了,還有看到在長期吃這些藥后大腿的內側都出現紫紋等等。這些藥物我們的權威機構也作過檢測,含有我們不主張使用的藥物,比如說口服的激素等等。這些藥物短時間是有效的,但是長期使用后,副作用就會出現。而且用了口服激素以后,就抑制了我們自身分泌的激素。
【摘要】哮喘、氣管炎、支氣管炎、肺炎、腹瀉是兒童呼吸道、消化道常見疾病,采用雙波長光纖半導體激光治療機與藥物平行治療上述疾病,近年來已推廣使用,經臨床證明:做好雙波長光纖激光治療機平行治療的護理,配合醫生治療,對促進患呼吸道、消化道疾病患兒的康復具有十分重要意義。
1 臨床資料
自2008年12月至2009年4月,我科用上述雙波長光纖半導體激光治療機在用藥的基礎上,加用激光治療機動性輔助治療小兒呼吸道、消化道常見疾病570例,支氣管哮喘、肺炎確診病人共計434例,其中,男265例,女169例;腹瀉確診病人136例,男84例,女52例,年齡在32天~6歲。
2 治療方法
呼吸道疾病的患兒在入院第一天開始,只要有適應癥,排除高熱癥狀的患兒,使用激光配合靜脈輸入抗菌素行抗感染治療,腹瀉的患兒在急性期過后,進行激光治療。
哮喘、氣管炎、支氣管炎,取天突、大椎為主要部位進行照射,腹瀉取臍周、中脘穴進行照射,輸出功率,A波長100~600,B波長10~60,時間為5~10分鐘,每天一次,5~7次為一療程。
3 護理方法
護理是治療效果的重要環節,我們在參考設備使用說明的基礎上,結合工作實踐,對激光治療過程中的護理有了以下的體會:
3.1 治療前的護理
3.1.1消除恐懼心理一般而言,患者和患者的家長,基本上對激光的了解知之甚少,總是會覺得激光會燒灼皮膚,或者對患者的人體、內臟器官造成損傷,因此,在治療前,護士要向患者家長耐心的介紹激光的安全性、有效性,讓患者和家長在心情放松的情況下,接受治療,這是保證有效治療的前提。
3.1.2選擇好治療時機小兒哭鬧和不配合是兒科實施治療的一個難題,因此,在治療時機上,宜選擇患者平靜期、吃奶時、睡眠時進行,對于在治療過程中,出現抗拒的患者,可以采取停止治療,等到時機合適的時候再進行。
3.1.3要注意禁忌癥由于治療過程中,要患者家長配合,因此,要提醒家長不能將激光直接照射患者的眼睛,同時,要仔細的檢查患者治療部位是否有黑色素沉積,如果有,可以用厚膠布覆蓋后再行治療,毛發濃密的部位要進行備皮處理。
3.2 治療中的護理
3.2.1準確選擇照射功率不同的患者,由于年齡不同,要調節不同的功率治療,準確的操作是儀器治療效果的保證,因此,要非常熟悉的掌握儀器的性能和使用。
3.2.2注意觀察患者的反應一般情況下,激光治療過程中,由于照射部位有溫熱感,患者會有很舒服的感覺,但也要盡量中途檢查照射部位是否有發燙的現象,尤其是遇到患者突然哭鬧時,要及時暫停檢查,在確保沒有意外的情況下,再繼續治療。
3.2.3照射部位要準確要不時的檢查和觀察照射部位是否移動偏離,并給予及時的修正,尤其是一些不太配合治療的患者,更要加以注意。
3.2.4冬天要注意保暖冬天天氣寒冷,治療時要注意關閉窗戶,保持室內的溫度,最好室內有空調,這樣才能保證患者不再受涼而加重病情,掀開患者的衣服的時,要動作麻利,避免長時間將患者的皮膚暴露在外。
3.2.5家長要正確的配合由于治療過程中,要患者家長懷抱患者平躺在自己的身體上,患者家長要親自手持治療頭,所以,要告訴家長輕輕的將治療頭置于患者的治療部位,要避免壓迫太重患者出現抗拒哭鬧,影響治療效果。
3.3 治療后的護理
3.3.1治療結束后,由于治療過程中,患者體內的毛細血管和體液加速循環,會造成患者短暫的水分流失,要囑咐患者家長適量的給患者喝點水,適當補充水分。
3.3.2治療后,應在一個小時內,詢問患者的家長,詳細了解患者的臨床狀況,如果出現異常,要及時向主管醫生匯報,在查明原因的情況下,調整治療方案。
4 討 論
現代研究,激光(632)屬可見紅光,皮膚透射率大,對深部組織和神經末梢刺激溫和,有神經和內分泌的調節功能[1]。激光治療具有鎮痛、無菌、強身、無損害的優點。激光照射穴位,刺激局部和深部感受器,通過經絡的調節作用,加強對胃腸道功能的調理[1]。激光照射就是以低強激光束直接或聚焦照射代替傳統的針刺,使局部組織的分子、原子吸收能量后,刺激穴位處的神經,使之產生神經沖動,經過神經、神經―體液、經絡等途徑調節機體功能[2]。現代實驗研究,證實低功能激光(632)照射可增強細胞免疫功能,當低功率激光(632)作用于經絡穴位系統后,中樞及外周的阿片肽系統均參與了免疫調節過程[3]。由此可知激光有調節人體胃腸道功能及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能達到抗病毒、恢復腸胃功能的目的,所以激光治療嬰幼兒腹瀉療效是肯定的。激光照射在肺區指定穴位上,能由經絡傳遞能量,使人體產生“光學生物效應、熱效應、電磁效應及機械效應”[4],從而達到清泄肺熱、舒暢肺氣、運行氣血,疏通經絡、化濁痰、平咳喘之作用。呼吸道患兒采取激光輔助治療和護理,可促進肺部滲出物的吸收和羅音的消失、達到癥狀控制、縮短病程、提高治愈率。雙波長光纖半導體激光治療機與藥物平行治療,與傳統的針灸相比,激光既能達到針灸的效果,還具有無痛、無菌、安全、操作簡單的特點,是治療小兒呼吸道、消化道常見疾病的一種理想的輔助治療方法之一,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陳美蘭等,中國激光醫學雜志,1995,4(4):223
〔2〕李忠明,應用激光,1999,19(6):376
【摘要】目的:探討小兒先心病手術治療后氣管插管及呼吸道管理的護理體會。方法:選取我院76例診斷為小兒先心病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經手術治療并且術后常規留置氣管插管,加強氣管插管期間對呼吸道的管理,分析留置氣管插管期間并發癥的發生情況。結果:76例小兒先心病手術后常規氣管插管發生并發癥的有5例,占6.58%;未發生并發癥的有71例,占93.42%;所有發生并發癥的患兒均經對癥支持治療后得以控制。結論:小兒先心病手術治療術后留置氣管插管后,加強對氣管插管的管理和呼吸道護理,有利于預防留置氣管所帶來的并發癥的發生。
【關鍵詞】小兒先心病術后;氣管插管;呼吸道管理;護理。
先天性心臟病是指在人胚胎發育時期,由于心臟及大血管的形成過程中發生異常而導致的異常的局部解剖結構,或是在出生后應該自動關閉的通道未能關閉的心臟疾病。該病絕大部分需要手術治療,有報道稱經體外循環手術后,死亡的患者中死于肺部并發癥的患者占39%[1]。因此術后需要常規留置氣管插管以改善和維持機體肺功能,保證機體的氧供,減少肺部并發癥的發生,利于患兒度過術后早期心肺功能紊亂的危險時段。因此術后行氣管插管并對其及呼吸道進行管理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76例診斷為小兒先心病的患兒,男性有39例,女性有37例,年齡在8個月-13歲,平均年齡為(62.8±5.6)個月,體重為9-40Kg,平均體重為(26.3±2.4)kg;動脈導管未閉患者有15例,先天性室間隔缺損有20例,先天性房間隔缺損有26例,法洛四聯癥的患者有15例;術后經口氣管插管的有36例,經鼻氣管插管的有40例。
1.2 方法
1.2.1 對氣管插管的管理:①選擇合適的呼吸模式,設定參數:根據患兒術后的呼吸情況、病情及體重來調節機械通氣,吸入氧濃度在40%-100%,呼吸頻率在40-45次/min,早期吸氣及呼氣比值設置為1:2[1],②根據患兒自身具體情況及氣管大小,選擇合適的氣管插管型號,插管應輕柔緩慢進行,氣管插管完后運用膠布或寸帶固定,同時約束患兒雙手,避免患兒蘇醒后拔出插管,同時測量插管距門齒或鼻的距離,用標記筆在管上標好刻度,擺好患兒,將導管連至呼吸機,觀察各管道是否有彎轉扭曲的,打開呼吸機后觀察患兒雙側胸廓起伏變化及聽診呼吸音,同時行床邊胸片檢查氣管的位置及肺的膨脹情況;③適時使用肌松劑,因患兒氣管較小,粘膜柔嫩,遇到阻力較易損傷粘膜和氣管,因此插管前運用肌松劑可以避免損傷;④密切關注患兒動脈血氣:關注患兒的氧療效果及肺功能的變化,以便調節呼吸機參數;⑤麻醉蘇醒后對躁動及不配合的患兒給予鎮靜藥物,麻醉蘇醒后患兒較易發生躁動及哭鬧,這對氣管插管有不利影響,可造成脫管、管歪曲、氣管粘膜損傷等,適當運用鎮靜藥,可防止該類并發癥的發生;⑥拔管時間的選擇:原則上需要在48小時內拔除氣管插管,以減少呼吸道并發癥的發生[2];⑦交接班時需要測量導管在體外的長度,以上述做好的標記線為準,避免導管滑進或脫出。
1.2.2 對呼吸道的管理:①清理呼吸道時需要嚴格無菌操作,減少醫源性感染和其它感染;②濕化呼吸道,以改善因機械通氣及呼吸道自身的濕化、加溫及濾過功能的喪失引起的水分丟失[3],運用微量泵控制24小時持續注入濕化液,能改善呼吸道的濕化環境,符合正常的呼吸生理需求;③吸痰,需要注意時機的選擇,采用聽診痰鳴音的存在作為吸痰指征,每隔30min中護士聽診,吸痰前后注意患兒血氧飽和度的變化,及時吸氧,同時留取痰標本行細菌培養,觀察是否有感染;④呼吸監測:要求護理人員熟悉呼吸機的特點和功能,定時做好參數記錄,密切關注患兒的生命體征及神智變化,爭取早期拔管。
1.3 觀察并發癥的發生:呼吸道感染、低心排綜合征、喉頭水腫、躁動、聲帶損傷、再次插管、肺水腫。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5.0軟件處理,采用百分數或統計圖表描述。
2. 結果
2.1 76例小兒先心病手術后常規氣管插管發生并發癥的有5例,占6.58%;未發生并發癥的有71例,占93.42%。所有發生并發癥的患兒均經對癥支持治療后并發癥得以控制。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7)03(b)-0108-02
近幾年來,由于工作和生活節奏的加快,飲食結構的改變等原因,我國糖尿病患者發病率增高,患者數量群體不斷增多。2型糖尿病患者習慣給予胰島素強化治療,臨床效果理想的,但是在強化治療過程中易出現低血糖。而實時監測血糖變化可有效預防并發癥[1]。根據相關研究,2型糖尿病胰島素強化治療患者發生低血糖原因,與年齡、并發癥存在相關性。該研究以該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20例為研究對象,探討強化治療過程中患者出現低血糖的原因及護理措施,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初次使用胰島素強化治療的2型糖尿病患者120例為研究對象。在臨床表現方面,均出現不同程度的饑餓感、出汗、心悸、交感神經興奮及乏力等。所有患者均符合2型糖尿病臨床診斷標準。120例患者中,男性75例,女性45例,年齡38~82歲,平均年齡為(56.4±54)歲。按照并發癥多少分為四組,即A組、B組、C組,并發癥數量分別為1個、2個、2個以上;將患者劃分為不同年齡段,35~49歲組、50~59歲組、60~69歲組及≥70歲組。
1.2 低血糖診斷標準
胰島素強化治療期期間,日3餐前后、睡前、冷晨2點及4點、劇烈運動后及發生低血糖癥狀時,監測血糖水平,血糖值≤4 mmol/L即可判斷為低血糖[2]。
1.3 臨床表現
除了合并基礎疾病臨床癥狀及表現為,不同程度心悸、饑餓感與出冷汗為60例,占比50.0%;精神失常、煩躁12例,占比10%;意識障礙、小便失禁、偏癱及抽搐12例,占比10.0%。患者血糖水平0.17~2.8 mmol/L,平均血糖水平為(2.3±1.4)mmol/L。
1.4 用藥情況
單純服用磺脲類藥物24例,占比20.0%;磺脲類藥物聯合胰島素治療12例,占比10.0%;磺脲類藥物聯合二甲雙胍類藥物12例,占比10.0%;單純注射胰島素治療12例,占比10.0%。降糖藥物方面,口服50 mg格列本脲,2次/d;格列呲嗪控釋片口服,5 mg/次,1次/d;口服格列齊特80 mg/次,2次/d;口服二甲雙胍250 mg/次,3次/d。
1.5 胰島素強化治療
患者均接受胰島素強化治療,均于餐前皮下注射諾和靈R(國藥準字:H20160934)。同時,睡前注射諾和靈N或早餐前皮下注射諾和靈30R[3]。在胰島素使用量方面,控制于30~60 U/d。
1.6 低血糖治療
待患者確診為低血糖后,要求患者立即停止服用降糖藥物;癥狀輕微患者,指導其進食,用以緩解癥狀;如患者合并意識障礙,靜脈推注40~100 mL葡萄糖注射液;靜脈地主5%~10%葡萄糖溶液,并根據患者個體情況積極治療并發癥、合并癥等[4]。
1.7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與處理,計數數據用百分率(%)形式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1 不同數目并發癥組低血糖情況
A組低血糖15例,B組低血糖12例,C組低血糖24例,見表1。
2.2 不同年齡組患者低血糖發生情況
35~49歲低血糖6例,50~59歲低血糖10例,60~69歲低血糖20例,≥70歲低血糖3例,具體見表2。
3 討論
2型糖尿病患者治療過程中出現低血糖,具有進展快、變化快和病情重等特點,如果不及時治療,則可能對腦產生較大的損傷,引發心血管疾病,甚至導致死亡。因此需要給予高度重視。在用藥或胰島素過程中,應密切監測患者病情變化,及時調整用藥劑量,維持血糖水平在正常值范圍。對于出現低血糖的患者,尤其是意識模糊或昏迷患者,則需掌握其糖尿病史與藥物使用情況,根據患者年齡、基礎疾病、合并癥等綜合判斷,有針對性地給予干預治療。除了把血糖水平控制在正常范圍內,還要避免血糖水平發生較大的波動;血糖忽高忽低,會增加并發癥的危險性。除了做好對癥處理外,還要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健康教育,治療期間做好監測血糖水平監測,合理膳食、規律作息、適當運動、規范用藥,不得飲酒、不得抽煙,嚴格控制病情進展。
3.1 胰島素強化治療過程中出現低血糖的原因
2型糖尿病胰島素強化治療過程中,患者血糖癥狀會愈發明顯,以乏力、心慌、饑餓、顫抖和出汗等為主,并且還存在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不過,在治療期間,一些患者不會出現任何意識障礙。經過對相關資料及臨床實踐的總結,該研究認為胰島素強化治療期間患者出低血糖的原因包括以下方面:①糖尿病病程較長,為終身伴隨性疾病,且并發癥的種類較多,會影響患者的腎功能,藥物半衰期也較長。在胰島素強化治療過程中,肝臟糖的儲量會明顯減少[6]。②患者器官功能會逐漸衰退。胰島素強化治療期間,胰升糖素與生長激素對患者低血糖反應較弱,因此在糖異生功能下降的條件下,胰島素消除能力也不斷下降[7]。③患者對低血糖的感知能力較差;④患者對糖尿病的認識程度不夠,胰島素強化治療過程中,未能充分認識低血糖的危害性。如果在治療前,患者便能夠了解2型糖尿病胰島素強化治療期間出現低血糖的危害性,則便能夠給予高度重視,提出有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措施,避免出現低血糖。
3.2 胰島素強化治療期間低血糖護理
【關鍵詞】2型糖尿病 急性腦梗塞 胰島素 低血糖 原因分析及護理 職稱論文
急性腦梗塞是糖尿病的嚴重并發癥,是糖尿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有資料統計2型糖尿病合并腦梗塞的發病率是非糖尿病的4-6倍[1]。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腦梗塞胰島素強化治療可以有效控制血糖,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2]。但是胰島素強化治療更容易發生低血糖,腦梗塞患者發生低血糖時有更大的危險性,我們護理人員應該認真仔細觀察病情,提高護理質量,采取具體的護理措施。我們對29例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腦梗塞胰島素治療中發生低血糖的原因分析如下,并總結出護理體會。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7年12月-2008年12月收住我科的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腦梗塞胰島素治療中發生低血糖的患者19例,男11例,女8例,年齡51-78歲,糖尿病病程0-11年,均符合1997年WHO糖尿病診斷標準。腦梗塞病程0-8年,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經功能缺損癥狀,并經頭顱CT或MRI確診。
1.2 治療方法
19例患者均采用的胰島素治療,根據患者的耐受性和依從性以及患者的生活習慣,有13例采用了三餐前門冬胰島素加夜10點甘精胰島素皮下注射,6例采用了門冬胰島素30早晚餐前皮下注射。監測三餐前及夜10點血糖,根據血糖情況調整胰島素用量,觀察低血糖發生情況。
2 結果
19例患者發生輕度低血糖者11例,主要表現輕度心慌手抖饑餓感,測血糖小于3.5mmol/L,立即給予口服高糖食物或糖水,癥狀很快緩解。5例患者均為無癥狀性低血糖,是在常規測血糖時被發現,及時進餐后未出現不良后果,并通知醫生及時調整胰島素用量。2例在夜間巡視病房時被發現,患者大汗,呼叫不醒,急查血糖在2.8mmol/L以下,立即呼叫醫生,給予靜脈注射高滲葡萄糖后蘇醒。1例表現為TIA癥狀,陣發性右側肢體活動不靈,測血糖1.6mmol/L,及時糾正低血糖后癥狀消失。1例出現嚴重低血糖導致再次腦梗塞。 3 低血糖原因分析
3.1 病人因素
3.1.1 腦梗塞患者腦功能低下,反應遲鈍,對低血糖反應不敏感,有的患者語言障礙,不能表達低血糖引起的不適,需要我們頻繁監測及時發現。
3.1.2 飲食問題,腦梗塞患者常有吞咽功能不全,飲水嗆咳,進食不規律,常發生胰島素注射后患者不能按時按量進食,或者飲食結構不合理,而發生低血糖。
3.1.3 肢體活動障礙者,行動不便,發生低血糖時,自己不能及時進食。
3.1.4 由于腦梗塞患者有的生活不能自理,注射胰島素后家屬忘記喂飯。
3.1.5 活動量較大,或者空腹時鍛煉。
3.2 醫源性因素
3.2.1 醫生要求血糖控制太理想,胰島素用量偏大,沒有及時調整胰島素用量;
3.2.2 護士注射胰島素時沒有囑咐患者按時進餐,或者注射胰島素前沒有準備好飯;
3.2.3 注射預混胰島素時沒有充分混勻,或者注射部位不對,或者注射方式不正確,胰島素注入肌肉層;
3.2.4 護士測血糖時,血糖已在偏低水平,沒有及時囑咐患者加餐,或者沒及時通知醫生調整胰島素用量。
4 護理體會
針對糖尿病合并腦梗塞患者的臨床特點,仔細詢問病史,了解患者的生活能力及生活飲食習慣,是否應用過胰島素治療,做好護患溝通,制定具體科學合理的護理措施,預防低血糖發生。
4.1告訴患者低血糖的臨床癥狀,如出汗、饑餓、心慌、手抖等,并告訴患者怎樣應急處理,床頭或者衣袋里備用水果糖或者蛋糕等高糖食物,如出現上述癥狀時立即進食,如進食后不能緩解要及時呼叫醫護人員。
4.2 加強患者飲食指導,告訴患者應用胰島素時如果不按時進餐容易發生低血糖,注射胰島素前準備好食物,注射后按時按量進食,科學合理進食,進食應含有一定量的碳水化合物,不能只喝牛奶吃雞蛋等高蛋白質食物,如果患者注射胰島素后不能進食,一定要通知醫生,采取相應措施。
4.3 注射胰島素時要觀察患者的精神狀態、飲食情況,如有食欲不振惡心嘔吐要及時報告給醫生,減少胰島素用量。
4.4 指導患者適當運動鍛煉,避免空腹做劇烈運動,飯后1小時鍛煉最合適,可根據腦梗塞患者的特點選擇不同的鍛煉方式,如床上運動、床旁運動、室內鍛煉,室外鍛煉等不同范圍內的活動方式,活動量大時要及時適當加餐。
4.5 注射胰島素時,劑量要準確,經常更換注射部位,注射時應將皮膚捏起,刺入皮下,禁止針頭刺入肌肉層,胰島素吸收加快,發生低血糖,注藥后應稍作停留再將針頭拔出,如拔出過快可將藥液帶出,胰島素注射劑量減少,血糖下降達不到預期效果,醫生根據血糖增加胰島素用量,就有可能發生低血糖。
4.6 做好護患溝通,取得患者配合,給予患者身體及心理的全方位護理。
5 小 結
低血糖反應給患者造成一定的心理壓力,特別是糖尿病合并腦梗塞患者,低血糖發生時,如果不能及時處理常常可以導致患者腦梗塞癥狀進一步加重,更加重此組患者的心理負擔。在糖尿病合并腦梗塞患者應用胰島素時,如何做到既能達到控制良好血糖,又不發生或者少發生低血糖,或者當低血糖發生時,如何能盡早發現并及時處理,護理工作十分重要。在臨床工作中要求我們護理人員認真仔細的觀察病情,詳細詢問病史,掌握低血糖發生的不同臨床表現,及時給予有效的處理,可明顯改善患者的預后和生活質量,同時也提高了護理質量和醫療安全水平。所以,有資料強調[3]護士在糖尿病教育管理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胡紹文,高瑞林.實用糖尿病學.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M] 1998.203
關鍵詞 家禽;呼吸道疾病;原因;對策
中圖分類號 S858.316.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24-0277-01
在家禽生產中,混合性呼吸道疾病的發病率較高,容易對家禽養殖業造成危害。對江蘇省豐縣家禽飼養戶進行調查,結果發現:在全縣家禽發病死亡案例中,混合性呼吸道疾病占40%,治療費用超過總藥物費用的60%。該類病主要影響肉雞、肉鴨的生長發育和蛋雞、蛋鴨產蛋率的提高。家禽染病后飼料轉化率不高,治療成本增加,養殖效益下降。
1 家禽呼吸道疾病的發病原因
1.1 傳染性支氣管炎
傳染性支氣管炎引起的呼吸道疾病特點是傳播快,感染該病后會出現腎臟腫大、出血,形成花斑腎。防治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盡早免疫。參照有關專家、廠家推薦的免疫程序,然后根據當地具體情況,會同有經驗的畜牧獸醫技術人員制定免疫程序,一般分別于20日齡前后、50日齡前后,用傳染性支氣管炎H120、H52飲水免疫。二是盡量不用聯苗免疫,以盡量避免疫苗間的干擾作用。
1.2 大腸桿菌病
大腸桿菌是自然界的常在菌,在空氣、土壤、水中普遍存在,一般情況下不會發病,但在動物機體抵抗力降低的情況下,就會發病。影響大腸桿菌發病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沒有科學合理的管理措施。食槽、水槽等用具沒有定期清洗和消毒。二是飼料營養成分缺乏,家禽抗病力下降。三是由于其他疾病的發生,從而導致繼發大腸桿菌病。四是對各種不良環境的應激。如擁擠、潮濕、通風不良、有害氣體濃度過大、突然轉群、更換飼料、氣候驟變等。該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建立科學合理的飼養管理制度,對飼養場地及工具及時進行消毒。為達到較好的消毒效果,要避免長時間使用1種消毒劑,可選擇2~3種消毒劑,輪換使用。二是切斷傳染源,避免從外界將病毒帶入養殖場。人員和車輛初進養殖場要進行消毒。三是根據家禽所處的不同階段,供給能夠滿足家禽生長、生產所需的全價配合料,并供應充足潔凈的飲水。四是遇到應激因素時,要適當補充VC或者加入抗應激類藥物,減少應激產生的不良影響。五是發現有病禽時,及時用藥物治療,療效較好的藥物有諾氟沙星(環丙沙星、恩諾沙星等)、抗菌素類(慶大霉素、強力霉素等)[1-2]。
1.3 敗血霉形支原體
敗血霉形支原體引起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其特征主要表現為咳嗽、流鼻液和甩鼻現象,有呼吸道口羅音和張口呼吸。支原體主要是種禽垂直感染種蛋,雞群在一起飲水、吃料,由于目前慢性呼吸道疾病還沒有得到徹底控制,因此支原體在雞群中普遍潛伏存在,一旦遇到氣候驟變、溫差過大、雞舍內有害氣體濃度過高、雞舍內潮濕、 通風不良、免疫接種等應激因素時,雞體感染程度上升,即可爆發混合性 呼吸道疾病,所以該病的發生,在一定程度上受環境因素的影響。該病的防治方法有幾種:一是嚴把苗禽引進關,從種禽飼養管理及孵化條件好、信譽好、無白痢、種禽免疫過支原體滅活苗的種禽場購進苗禽。二是做好育雛前的各項準備工作,進雛前要把禽舍內外全部清掃干凈,禽舍的墻面、地面及舍頂用清水沖洗干凈,干燥后用3%火堿水沖洗地面和墻面,飼養用具用清水沖洗干凈后,用200 mg/kg次氯酸鈉溶液浸泡3 h,撈出后晾干備用,進雞前2 d墊好墊料,擺好飼具及用具,用0.1%百毒殺噴霧消毒或甲醛熏蒸消毒,禽舍門前設立消毒池。三是采用全進全出的飼養方式。四是做好肉禽出欄后的工作,及時清除禽舍內的禽糞,清掃禽舍及周圍環境,做好下一批禽進舍前的準備工作。五是為家禽的生長提供適宜的外界環境條件。如:提供適宜的溫度、濕度、合理的飼養密度、光照,確保通風換氣狀況良好,育雛期及免疫接種時飲水中添加優質多維素,定期帶禽消毒,盡量減少或避免各種應激因素。六是在對慢性呼吸道疾病用抗菌素藥物治療時,停藥后有時復發,所以要選擇2種以上的抗菌藥輪換使用,效果較好的有泰樂菌素、鏈霉素、紅霉素等[3-4]。
2 防治對策
根據以上列舉的家禽混合性呼吸道疾病的發病原因,必須采取全面的綜合防控措施:一是謝絕參觀,切斷一切可能的傳播途徑。二是對發病禽進行隔離觀察治療,并加強消毒。三是切實搞好禽舍的環境衛生。四是根據家禽不同階段的營養需要,提供相應的全價配合飼料。五是對病死家禽進行焚燒、深埋等無害化處理。六是控制大腸桿菌、敗血霉形支原體的感染。七是根據當地實際,制訂科學有效的免疫程序,防止繼發感染。八是加強飼養管理,改善禽舍內生活環境。九是選購健康、品質好的苗禽。十是科學合理地使用藥物,有針對性地選擇最有效的藥物,不濫用藥物。
3 參考文獻
[1] 沈愛梅.混合性呼吸道疾病的發病原因及對策[J].山東畜牧獸醫,2010(8):50-51.
[2] 付辛午,于海娟,王成達,等.家禽呼吸道疾病發病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J].吉林畜牧獸醫,2010(12):41.
上呼吸道包括鼻、鼻竇、咽、咽鼓管、會厭及喉;下呼吸道包括氣管、支氣管、毛細支氣管、呼吸性細支氣管、肺泡管及肺泡。上呼吸道疾病普遍的是感冒,該病主要侵犯鼻、鼻咽和咽部,咽炎等,下呼吸道疾病就主要是肺部疾病了,肺炎,哮喘,支氣管炎等疾病。
呼吸道疾病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見疾病,根據呼吸道的部位,通常分為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兩類。值得注意的是,包括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通常是多個部位的通常,氣管、主支氣管和肺內各級支氣管在解剖學里通常被稱為下呼吸道,鼻、咽和喉稱為上呼吸道。由于呼吸道疾病與吸入物、生活環境習慣有很大的關系。呼吸道疾病的預防保健要注意避免外界污染源。同時積極治療其他有可能導致上下呼吸道患病的疾病。
上呼吸道感染和下呼吸道感染是兩個不同的籠統性疾病,主要是部位不一樣,上呼吸道感染多是指鼻孔到環狀軟骨下緣,主要包括鼻咽喉的急性炎癥。如急性咽喉炎,扁頭體炎,普通感冒都是屬于上呼吸道感染。
(來源:文章屋網 )
[關鍵詞] 雞病毒性呼吸道疾病 預防 治療
[中圖分類號] S83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
永安市位于閩中偏西,閩中大谷地南端,沙溪河中游地段,處武夷山脈與戴云山脈的過渡地帶。雨量充沛,日照時間長,霜期短,屬典型的亞熱帶季風山地氣候,這些自然條件給我市雞呼吸道疾病的控制帶來了一個不利的環境,特別是從1995年開始,我市的雞養殖業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階段,投資100萬元的養雞企業就有10多家。隨著雞養殖業的發展,近年來的雞呼吸道疾病發病率有呈上升趨勢,特別是進入秋冬寒冷季節,呼吸道疾病頻頻肆虐,尤其是病毒性呼吸道疾病,目前呼吸道疾病已經成為影響養殖效益的一類重要疾病,可導致蛋雞、種雞產蛋量明顯下降;各日齡雞伴隨不同程度的死亡,尤其是肉雞面臨著較高的死亡率,部分養殖戶損失巨大。為此本人就我市雞呼吸道疾病發病特點、臨床癥狀及治療方法等情況綜述如下,供同行參考。
一、非典型新城疫
主要見于一些山地養雞的專業戶,他們一般養殖規模較小,設施簡陋,接種過雞新城疫疫苗但抗體水平不高或不均衡,雛雞有新城疫母源抗體以及飼養管理水平較差。其發病數約占我市雞呼吸道疾病發病數的45%左右。
從病例的實際情況看,發生非典型新城疫的雞群日齡多在30日齡、80日齡或200日齡左右。商品肉雞一般發生在第2次免疫前后。發病率有時會最高可達85%,死亡率15%~80%,多呈散發,傳播較慢。
1.臨床癥狀
常見以呼吸道癥狀為主,呼吸困難,張口伸頸,發出“咕嚕”聲;部分病雞排出黃綠色糞便,常有零星死亡;產蛋量和蛋的品質下降,種蛋孵化率降低,部分病程長的雞表現出歪頭、扭頸、角弓反張等神經癥狀。雞群精神狀況不佳,生長發育遲滯。
2.病理變化
多數病死雞剖檢病理變化不明顯,肉雞常見喉頭粘膜有散在性或彌漫性出血;部分病雞腺胃和十二脂腸粘膜有出血點;也有部分病雞腎臟有尿酸鹽沉積,腦膜和腦組織充血。蛋雞病變主要為喉頭、氣管充血、出血,且粘液增多;少量病雞腺胃粘膜、有少量出血點,肌胃角質膜下有出血斑。
3.預防與防治措施
3.1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使用合格疫苗,規范操作:將滅活苗和活苗免疫有效的結合起來,尤其是在雛雞和開產前。雛雞由于有母源抗體的存在,對活苗免疫可能產生干擾,而母源抗體對滅活苗的干擾不是很嚴重,此時要選用滅活苗點眼滴鼻等黏膜免疫,做好基礎免疫。開產后可用活苗免疫,并根據當地的具體情況選擇適合自身的免疫間隔。按照疫苗使用要求嚴格按照規范操作,在免疫前后最好添加抗應激藥物。并要嚴格控制其他疾病,尤其是一些免疫抑制性疾病。
3.2做好環境和雞舍的消毒和衛生:要制定一套消毒制度,雞舍一般一周帶雞消毒一次,雞舍環境一般一月消毒一次,并要嚴格執行。并做好防鳥措施。
3.3選好雞群
選擇優質的雞苗,減少垂直傳播的機會,并且母源抗體水平均勻,便于建立好的基礎免疫。選擇好的飼料,提供全價營養,提高抵抗力,并可以提高雞群的均勻度和免疫水平均勻度。適當的進行雞群保健,在雞群應激強時可以使用多維等抗應激藥物拌料。
3.4治療
發生非典型新城疫之后,首先要進行緊急免疫接種,一般使用IV或者clone-30飲水免疫,并使用抗應激藥物,提高雞體抵抗力。然后要適當的投一些抗生素,防治大腸桿菌病和支原體病等繼發病的發生。對于一些曾經感染過法氏囊的雞群,由于機體免疫力低下,可以考慮使用卵黃抗體治療。對于死亡病例要采取無害化處理,不能隨處亂扔。并要加強消毒,減少環境中的病毒粒子濃度。
二、傳染性支氣管炎
傳染性支氣管炎是由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高度接觸性呼吸道傳染病。各種日齡的雞都可發病,但以雛雞最為嚴重,有時中雞和產蛋雞也可發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冬春季節多發,此外雞群擁擠、通風不良、缺乏營養等因素也會促使本病的發生。
1.癥狀
常見于40日齡以內的小雞。雞群突然發病,出現張口呼吸、咳嗽、食欲逐漸減少、羽毛松亂、怕冷、常打堆。
2.病理變化
鼻腔有黏稠分泌物、氣管出血、氣管內有粘液或黃白色干酪樣阻塞物,肺水腫或出血。
3.預防與治療措施
3.1加強衛生防疫工作:由于冠狀病毒對外界環境抵抗力不強,媒介物的傳播作用也不重要。故雞場的消毒、雞舍的合理間隔、防止感染雞進入雞群、采用“全進全出”和批量空置場舍的飼養制度,對預防本病有效。
3.2免疫接種:一般可在4~10日齡用H120疫苗滴鼻免疫。25~30日齡用H52疫苗滴鼻或飲水,以后每2~3個月用H52疫苗飲水1次。蛋雞開產前肌注呼吸道型、腎病變型二聯油乳劑滅活苗。在使用活的弱毒疫苗時,為了避免傳支病毒疫苗對新城疫疫苗免疫的干擾,應先用新城疫疫苗免疫后至少隔7天再進行本病疫苗免疫。
3.1治療
目前尚無有效治療藥物,但提高育雛室溫度,防止受寒,降低飼料中的粗蛋白含量,注意通風,添加抗菌藥物及增加維生素用量,在飲水中添加4%的紅糖或0.75%的檸檬酸鉀,可降低病死率。
對于腎型傳支發病雞群,使用腎型傳支疫苗緊急接種,配合使用腎臟解毒藥,添加抗菌藥物,可降低死亡率,并能阻止疾病的流行。
三、傳染性喉氣管炎
本病是由皰疹病毒導致的呼吸道疾病,主要侵害成年雞、傳播迅速。目前在全國都有發生,其存在較明顯的地區流行性。
1.臨床癥狀
病禽呼吸困難,常呈現頭頸上伸的張口呼吸姿勢,呼吸時有羅音,咳嗽,嚴重者會咳出血性黏液。
2.病理變化
剖檢、癥狀輕者,可見喉頭、氣管黏膜水腫、微紅;嚴重者,喉頭和氣管黏膜出血、壞死,上面覆有纖維性干酪樣假膜,氣管內有血性滲出物。
3.預防與防治措施
3.1加強飼養管理,堅持嚴格病雞隔離、雞舍帶雞消毒等措施是預防本病的流行的有效方法。
3.2新購進雞群可放入少數易感雞混合飼養,觀察2周認為易感雞不發病,此時方可與原來雞合群。藥物僅是對癥療法,可使呼吸困難的癥狀緩解。
3.3免疫接種:用雞傳染性喉氣管炎弱毒疫苗對30日齡的雞按1頭份劑量進行滴眼或滴鼻。
3.4治療:用倍寧(300斤水/瓶)飲水,呼吸道癥狀嚴重者,可同時用氨茶堿集中飲水或噴霧,防止窒息死亡。同時用腸炎110(300斤水/瓶)防止繼發感染。
【關鍵詞】 兒童呼吸道疾病;中藥貼片;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R725.6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7-8517(2016)04-0101-02
呼吸道疾病是兒童最常見的疾病,隨著抗生素的濫用,小兒對抗生素的耐藥性增強,以及小兒免疫功能低下等因素,可導致疾病遷延難愈,肺部音難以消失[1]。我院對呼吸道疾病的患兒分別采用中藥貼片導入輔助治療和常規治療,并進行臨床對比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我院進行治療的120例呼吸道疾病的患兒。所有患兒均符合《實用兒科診療規范》對呼吸道疾病所列出的標準[2]:咳嗽、發熱、呼吸困難、肺部有細濕音、呼吸急促以及影像學檢測肺部有斑片狀陰影,且排除了患有先天性心臟病、心力衰竭、免疫功能低下、營養不良以及結核感染等疾病的患兒。采用系統隨機化法,即用患者的病歷卡號交替隨機分為對照組60例和觀察組60例,其中觀察組女25例,男35例,年齡在6個月至6歲,病程6h至4d,存在發燒患者56例,胸片示支氣管肺炎患者36例,節段性肺炎患者21例,大葉性肺炎患者3例。對照組女23例,男37例,年齡在8個月至5歲,病程8h至3d,存在發燒患者55例,胸片示支氣管肺炎患者35例,節段性肺炎患者22例,大葉性肺炎患者3例。兩組患兒在性別、年齡、病程等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治療方法:主要包括抗病毒和抗感染及對癥治療,首先0~12個月的患兒將50g(12個月以上的患兒采用100g)喜炎平(江西青峰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20026249,規格支裝2ml∶[KG-*3/5]50mg)溶于5%的葡萄糖注射液中,再采用靜脈滴注的方式給予患兒,1次/d,同時給予患兒利巴韋林口服溶液(天津力生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93287,規格5ml∶[KG-*3/5]0.15g×12支/盒)2.5ml/次,3次/d(0~12個月的患兒2次/d),7d為一個治療療程;觀察組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之上,再采取中藥貼片經皮導入給藥的方式進行穴位的中藥敷貼治療,其操作步驟:①首先對患兒的雙側肺俞穴采用清水進行清潔,局部按摩5min,每天都有專人按摩1次;②其次是采用川貝、雙花、杏仁、魚腥草、生地、板藍根、桔梗等中藥加工而成中藥貼片放置于患兒的雙側肺俞穴處,并用束縛帶將中藥貼片隔衣固定;③最后連接電極板并根據患兒不同年齡和不同的皮膚狀況對治療時間及貼片保留時間進行調整,0~6個月的患兒治療時間為10min/次,貼片保留時間為1h,7~12個月的患兒治療時間為15min/次,貼片保留時間為2h,12個月以上的患兒治療時間為20min/次,貼片保留時間為4h,2次/d,7d為一個療程。治療進行時的溫度需控制在30℃左右。由專人對兩組患兒治療療效、癥狀消失時間和住院時間進行觀察。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臨床療效、臨床病癥消失時間及住院時間。
1.4 療效判定 參照有關文獻[3]擬定。治愈:患兒體溫恢復正常,呼吸平順,咳嗽消失,對雙肺進行聽診時無音,X線胸片顯示無滲出或滲出基本吸收;顯效:患兒體溫恢復正常,氣喘、咳嗽癥狀明顯好轉,對雙肺進行聽診時仍有細濕音,X線胸片顯示兩肺滲出大部分被吸收;無效:氣喘、咳嗽癥狀無好轉,甚至病情反而加重,對雙肺進行聽診時仍有音,X線胸片顯示兩肺滲出無變化。總有效率=治愈率+顯效率。
1.5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4.0數據軟件包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加減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患兒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臨床癥狀消失時間和住院時間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的患兒咳嗽、發熱、咽部充血等臨床癥狀消失時間及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小兒呼吸道疾病主要包括上、下呼吸道急、慢性炎癥,呼吸道變態反應性疾病、小兒肺炎、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等。其中急性呼吸道感染最為常見,約占兒科門診的60%以上[4]。因此對其進行及時有效的治療是十分有必要的。中醫經皮給藥是將藥物直接施于患處或相應穴位,藥力直達病所,發揮藥效,達到治療目的,是中醫常見的外治法。中藥貼片經皮導入治療是在古代中醫經皮給藥外治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新技術,具有靶向給藥,集電療、熱療、灸療及藥療于一體的藥物導入治療,可促進局部炎癥的吸收、消散,加速臨床癥狀、體征緩解,提高療效,尤其對病程長,多種抗生素效果不佳,不配合藥物治療的患兒療效尤為顯著[5-6]。
中藥貼片治療是利用現代科技與中國傳統醫學相結合的新型治療方法,組方中川貝、雙花、杏仁、魚腥草、生地、板藍根、桔梗等中藥具有清熱解毒、宣肺平喘、化痰止咳等作用,將其貼于肺腧穴,經治療儀的作用,使皮膚通透性增強,藥物更容易吸收,從而達到促進肺部炎癥的吸收及縮短病程的功效。本次研究結果顯示,采用中藥貼片輔助治療的患兒總有效率和臨床癥狀消失的時間均明顯優于常規治療的患兒(P
綜上所述,中藥貼片經皮導入輔助治療小兒肺炎、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等呼吸道疾病具有療效好、縮短病程、易被患兒及家長接受等優點,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張愛民,徐俊,王娟梅,等.纖維支氣管鏡在新生兒呼吸道疾病診治中的應用[J].中國當代兒科雜志,2014,16(03):306-308.
[2]屠燕屏,饒爭麗,鮑艷霞.兒科病房醫院感染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4,24(22):5664-5666.
[3]王晨,劉元元,丁玉峰,等.對衛生部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監測網病歷用藥合理性評價標準探討[J].醫藥導報,2015,34(04):534-537.
[4]余超,吳磊,辛青,等.基于TOPSIS法的江西省農村中醫適宜技術推廣績效評估[J].中國全科醫學,2012,15(04):469-471.
[5]高洪英.甲強龍靜脈注射與中藥貼片導入治療毛細支氣管炎的療效觀察[J].中國婦幼保健,2012,27(20):3190-3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