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輕音樂和古典音樂的區別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嬰兒期是寶寶生長發育最快的時期,如果父母能采用適當的方式和寶寶一起“玩”,
通過游戲更好地促進寶寶各方面機能的發展,是再好不過的事情了。基于這種考慮,這里提供一些簡單易學、行之有效的嬰兒游戲。父母們可以根據自己寶寶身體發育的情況,選擇使用。文后的記錄表,可以幫助你更好的記錄和總結寶寶的發展狀況。如果寶寶一時還做不了,也不必著急,讓我們慢慢來。
游戲名稱:玩響鈴(聽覺)
適合月齡:1~2個月
材料準備:嘩響鈴、響鈴棒
玩法:
1個月時:在寶寶頭部兩側搖鈴,節奏時快時慢,音量時大時小。邊搖邊說:“鈴!鈴!鈴兒響叮當!”游戲時先不要讓寶寶看到搖鈴,而要觀察其對鈴聲有無反應(如聽到鈴聲會停止哭鬧或動作減少等),隨后再訓練寶寶根據鈴聲尋找聲源,每天2~3次。
2個月時:可將各種發聲玩具(音高、響度均不同)在寶寶視線內讓寶寶聽,并告訴他名稱,“寶寶,響鈴棒,叮鈴鈴”。待其注意后,再慢慢移開,讓寶寶尋找聲源;當寶寶辨出聲源后,再變換不同方向。用多種發聲體訓練寶寶聽覺辨別力和方位聽覺。
插畫說明:寶寶躺在床上,媽媽拿著搖鈴,再寶寶頭部兩側搖鈴,寶寶頭部微側,尋找聲音來源。
注意事項:
媽媽在移動玩具時,玩具發出聲響、寶寶的頭能朝左朝右各轉90度,游戲即可停止。
游戲觀察要點:
寶寶是否能尋找聲音來源;有何動作表現。
游戲名稱:看人臉(視覺)
適合月齡:2個月
環境準備:人臉(媽媽或爸爸)及其照片
玩法:
媽媽(或爸爸)經常俯身面對寶寶微笑,讓其注視自己的臉。然后,媽媽將臉移向一側,輕聲呼喚寶寶的名字,讓寶寶的視線跟隨媽媽的臉移動。
插畫說明:看臉。寶寶躺在床上,媽媽俯身面對寶寶微笑,寶寶看著媽媽。媽媽臉微微移動,寶寶的視線跟著媽媽的臉移動。可畫兩幅,一幅是媽媽和寶寶面對面,一幅是媽媽移動到側面,寶寶也跟著到側面
注意事項:
如果媽媽不在家時,可以用媽媽的照片(不能太小),貼在嬰兒小床周圍的墻壁上,讓寶寶看看,熟悉媽媽的臉。隨后,還可以逐步變換不同的家人照片(爸爸、奶奶等),以發展寶寶的視覺,這可增強彼此間的情感聯絡。
游戲觀察要點:
寶寶是否能注視媽媽的臉;視線能否跟隨媽媽的臉移動。
游戲名稱:玩玩具(感知覺)
適合月齡:3個月
環境準備:色彩鮮艷、帶響聲的玩具(小鈴鐺);玩具上方系有松緊帶(或紅綢緞、毛線編織)。
玩法:
搖響玩具:把帶響玩具(小鈴鐺)系在松緊帶(或紅綢緞、毛線編織)的手環上,然后套在寶寶手腕上。抓住寶寶的手搖晃幾下,小鈴鐺會發出清脆悅耳的聲音。寶寶聽見鈴聲,會驚訝地盯著自己的小手看。這時再搖響小鈴鐺,幫助寶寶學會自己搖響小鈴鐺。
腳蹬玩具:床腳部位上方,在寶寶視線以內,掛上一個帶響聲的彩色玩具,玩具上方用松緊帶系住,玩具下方用松緊帶系在寶寶足踝部,當寶寶蹬腳時玩具能活動并發出響聲,使寶寶看到玩具活動和聽到響聲,產生興趣。還可以在床腳部位懸掛上1~2個彩色塑料球,高度是寶寶能用腳蹬踢到的位置,當踢到球時要給予寶寶鼓勵。
注意事項:
開始時讓寶寶重復練習,使他記住手搖、蹬腳和玩具移動、發聲之間的聯系,以后寶寶就會高興地主動玩這種游戲了。
游戲觀察要點:
寶寶是否能搖響玩具、腳蹬玩具。
此階段(寶寶0~3個月)你還可以――讓音樂陪伴寶寶成長
音樂是人類靈魂的體現。悅耳動聽的音樂不僅能調節生理節奏、陶冶情趣,還能豐富人的想象力、啟迪人的創造力。在寶寶學會說話之前,優美動聽的音樂,能為寶寶右腦的發育增加特殊的“營養”。
嬰兒有很強的音樂感知能力,新生兒喜歡音樂而討厭噪音,3個月時就已能靜靜地躺著傾聽音樂,2~3個月時嬰兒已能初步區別音樂的音高。我們可以給寶寶播放一首旋律優美的樂曲,抱著寶寶隨著音樂輕輕搖動身體。
究竟哪些音樂適于寶寶欣賞呢?中外古典音樂、現代輕音樂和描寫兒童生活的音樂,都是訓練右腦的好材料,選擇的標準為:優美、輕柔、明快。
隨著體育與健康教育的不斷改革及發展,學校體育以“快樂體育”為主題,掀起了體育教學和體育運動翻天覆地的變化。音樂作為體育教學的輔助手段和體育運動的一種表現形式,在當下的體育運動發展中已經被廣泛采用。體育是人的肢體運動,音樂則關乎人的內在情感和心理運動,兩者從不同方面共同促進人們的身心健康發展。
(一)音樂在體育教學中的促進作用
音樂是人們表達、抒發和寄托感情的藝術,它影響著人的情緒,也能激發人的學習興趣和動機。學生對體育運動興趣的強弱,影響著體育教育新的改革前景。在學校體育教學中選用正確的音樂,可以激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提高練習水平和效果,同時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
1.豐富體育課堂教學內容
把音樂運用到體育教學中,不僅能讓學生得到肢體的鍛煉,還能受到音樂的感染,促使美育教育進一步融入體育教學中,讓兩者共同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例如,田徑在教學大綱中屬于難度較大、內容枯燥的項目,根據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的特點,播放一些合適的音樂,可以使學生在輕松、有趣、活躍的氣氛中完成學習,不僅充分調動了學生積極性、提高了學習興趣,還豐富了體育教學的內容。
2.培養學生興趣,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練水平和效率
體育課開始時,播放一些節奏輕快的音樂,能促進學生神經系統興奮,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潛能,從而更快地進入到高強度的練習中去。在課堂的基礎部分適時穿插一些與教學內容和運動節奏相匹配的優美旋律,能促使學生運動中樞神經的進一步興奮,減輕疲勞感,讓學生能主動參與運動,大膽展現自我。在完成強度和密度較大的學習內容后,再運用輕柔舒緩的音樂進行肢體伸展和放松,讓學生在生理和心理上得到完全釋放,盡快消除疲勞感,恢復正常心率。把音樂恰到好處地運用到體育教學的各個環節中,使原本單調乏味的課堂變成動作優美、氣氛活躍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從“要我學”轉換成“我要學”,也就自然地大幅度提高了學習效率。
(二)音樂在體育教學中的選擇
體育教學所選用的音樂應當內容健康、節奏鮮明,而且具有一定的民族和地域特色,符合學生的年齡層次和認知水平。音樂的運用要與體育教學的內容、教材層次、學生學習程度以及音樂風格等有機結合起來,不能違背體育教學的基本規律。科學、合理地把音樂應用到體育教學中,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讓學生在音樂中學到技術技能、鍛煉身體,達到健康成長的目的。
1.不同年齡段對音樂選擇的區別
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要盡可能選擇符合其年齡層次的歌曲或樂曲,這樣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收到更好的實效。小學階段的學生,應該重點培養他們對體育運動的興趣和愛好,而不是要求其掌握所有動作和技術。可選擇一些清新歡快的兒童音樂或歌謠,例如收視率高的動畫片插曲等。初中階段的學生還處于叛逆期,要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可選擇一些健康向上、節奏明快的現代音樂。高中階段的學生逐步成熟,應注重意志品質、體育精神和終身鍛煉等習慣的培養,可選擇部分積極向上的流行音樂,使學生建立積極向上的思想和蓬勃的朝氣。而對于大學階段的學生來說,正處于即將走向社會的重要環節,是人生發展的黃金時段。體育教育不僅要注重對他們身體素質和體育技術技能的培養,尤其重要的是要培養他們的思想道德和意志品質,幫助他們樹立理想,并朝著理想努力拼搏、奮斗。對此,可以選擇一些表現努力拼搏、積極奮斗的音樂。
2.不同的教學內容對音樂的選擇
在一堂完整的體育課中,教學的每個環節都有著不同的功能和要求,因此在各個環節要根據運動生理、心理的不同來對音樂進行篩選。本人在某高中的一堂體育課中(練習密度:40%—70%;強度指數:1.2—1.8),對不同班級的300名學生做了心率監測,在不同的環節中算出平均值,得出了一節課中不同內容的心率變化曲線,目的是科學選用不同的音樂進行課堂教學。
(1)準備部分:體育課的準備活動是整堂課的引入部分,它使身體迅速由安靜狀態進入到運動狀態,為后面的教學做好鋪墊。這時音樂的選擇必須能有效刺激學生的聽覺,使學生快速興奮,讓身體每個器官都活躍起來。如慢跑、徒手操等常見的準備活動使用的音樂應該為韻律感強、有穩定節拍感、節奏較快的二拍子音樂,以增強學生對不同節拍強弱的辨別力和對特殊重音變化的記憶力。為了明確調性感覺,我們常常選擇具有明亮色彩的大調式音樂。在配器上選擇明亮而內在的和弦織體,讓學生頭腦中的內在和聲感與音樂音響感統一,從而讓音樂去幫助學生調節情緒,進行準備活動,讓聲態、形態、動態、空間態等和諧一致。這部分音樂對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和心血管系統都有改善作用。專門的準備活動,就要針對具體教學內容,分門別類地設計一些具有啟發性、針對性的音樂。目的是促進學生大腦皮層的進一步興奮,讓心率達到每分鐘100—120次,對基礎部分的學習進行鋪墊式的誘導。
(2)基礎部分:這部分是課堂的重點,應選擇節奏感強、能夠迅速引起學生注意的音樂,這樣能使學生在音樂聲中振奮起來,盡快克服生理、心理上的惰性,從而自覺參與到體育教學中來。這一環節要求學生心率達到每分鐘140—180次,因此在這個階段可以選用DJ、搖滾音樂等節奏鮮明、動感十足的音樂輔助教學。基本教學階段其實對音樂的選擇沒有嚴格的限制,無論是二拍子還是三拍子、單拍子還是復拍子,總之要選用符合教學內容和體育項目的音樂。但需要注意的是,在音樂選擇上要符合本次課運動的心率和機體運動的特點,動感十足的爵士樂、圓舞曲或波爾卡等西方古典音樂走進課堂,就不失為一個理想而雅致的選擇。這些舞曲形式的三拍子音樂以“強弱弱”為基礎律動,雖然比不上富有強弱規律的二拍子規整、易記,但頗有流動感、飛揚感。適合同學們兩兩或多人協作性的運動。筆者曾做過多次對比試驗,當選用速度快、情緒熱烈、風格優雅華麗的舞曲如《溜冰圓舞曲》、《多瑙河之夜》時,既能使學生體會到優美的氛圍,又能讓參與者感到活躍。張弛有序的音響使他們樂此不彼,動作輕盈敏捷,從而達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如果在教學中選用二拍子或者由它復合而成的4/4拍子的音樂時,我們會有意識選擇旋律較短且多次重復,并在強拍和次強拍拍位充滿著強有力低音元素的音樂。
(3)結束部分:經過較高強度和密度的體育鍛煉,學生的身心都會有疲勞感。而傳統的體育課只注重肌肉的放松,沒有對緊張疲憊的心理進行放松。為了使學生在生理和心理上的疲勞感盡快消除,結束部分應播放一些旋律優美、舒緩的音樂來放松緊張的情緒,使學生的心率降到每分鐘80—90次。這個部分的音樂應該以古典音樂和輕音樂為主。筆者曾在教學中播放聲樂曲體裁的藝術歌曲,做了很好的嘗試。這種起源于18、19世紀歐洲的抒情歌曲體裁,用人聲獨唱和鋼琴伴奏為詩歌配樂,是綜合性較強的藝術形式。這類音樂恬靜、舒緩,在作曲上統一、平穩,內在的音調又不呆滯。單純而富于想象的音樂性格,能讓學生更快更有效地穩定情緒,放松身心。
3.不同教學內容對音樂的選擇
在對音樂的選取階段,要注意音樂的情緒與動作風格相統一。音樂的選取也要符合教材大綱的內容,不能照本宣科、生搬硬套,毫無針對性地使用。音樂對人體生理、心理健康影響重大,激昂的音樂能提高人體興奮性,而優美舒緩的旋律有助于緩解緊張的情緒。所以,體育教師在授課時要從實際出發,選擇適當的音樂,使體育教學得到更大的發揮、收到更好的實效性。
4.不同民族文化(民族學校)對音樂的選擇
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大國,各省地市州都有民族學校。針對這些民族學校和代表性體育項目,應該選擇富有民族特色的音樂和內容進行教育教學。比如可通過課本知識傳授、開展煙盒舞課間操、文藝活動等方式,讓學生學習和認識彝族煙盒舞少數民族文化,這也是傳承各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繼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種方式。
(三)音樂在課間活動和體育課外活動中所起的作用
為全面落實黨的教育方針,貫徹“學校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確保學生每天鍛煉一小時,現有的課間體育活動的試點及普及工作開始在全國范圍內展開。學校大多突破了原有課間操的模式,在做好眼操、廣播操的基礎上,還引入了學校的自編操及小型多樣的體育游戲。課間活動將鍛煉、娛樂、放松等功能融為一體,把原有單一的集體活動形式變為年級、班級、項目、場地等多種形式,進一步豐富了課間體育活動的內容,讓每一位學生動起來、玩起來、樂起來,從而消除了學習的疲勞感,使身心得到愉悅與放松。音樂與體育運動的有機結合,使得課間練習增添了活力與生機。音樂是課間活動的行動信息,相關研究表明,一定頻率的聲波會使練習者的腦電和肌電等指標產生相應變化,進而使人在生理、心理上想要主動參加運動鍛煉。音樂的主體是情感,因此,音樂不僅僅作為活動引入,使肢體運動和音樂相呼應,還使整個課間活動變得有聲有色。在課間活動和體育課外活動中,應根據活動內容和學生特點靈活地應用音樂,這樣既能激發學生參與鍛煉的熱情,又能提高學生對音樂的鑒賞能力,陶冶學生情操,并調節學生運動負荷和心率曲線。
二、學校體育對音樂發展的促進作用
(一)學校體育對音樂專業發展的促進作用
當前學校體育的各個部分,都有各種音樂的大量注入,這就向音樂創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音樂有針對性地不斷創新,并且在音樂的創作中要結合運動生理、心理等學科,實現節奏、旋律與機體活動特征的有機融合。藝術性學校體育如健美操、體育舞蹈、藝術體操等,就要求音樂的旋律、節拍和動作的完美結合和相互輝映。這樣的結合拓展了音樂發展的新領域,促進了音樂發展的多元化。
(二)學校體育對音樂專業學生的輔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