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文物的預防性保護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北京舊城歷史文化保護區房屋保護和修繕工作的若干規定(試行)》已經市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遵照執行。
二〇〇三年十一月十八日
北京舊城歷史文化保護區房屋保護和修繕工作的若干規定(試行)
一、總則第一條為落實《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北京舊城25片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規劃》和《北京皇城保護規劃》(以下統稱《保護規劃》),保護古都風貌,促進城市建設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改善居民居住條件,根據國家和本市有關法律、法規,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凡本市舊城歷史文化保護區房屋保護和修繕、遷入保護區人口數量控制、居民住房條件改善等相關工作,執行本規定。
本規定所稱的保護區是指市政府批準公布的舊城歷史文化保護區。
本規定所稱房屋包括不可移動文物、房屋、院落等地上物。
本規定所稱保護區居民是指在保護區內有本市常住戶口和正式住房,并且長期居住的居民。
第三條保護區房屋保護和修繕工作的指導思想是:以體現歷史風貌為宗旨,堅持科學規劃,有效保護,有機更新,合理利用,正確處理保護與發展的關系,量力而行,循序漸進,逐步改善居民居住環境。
保護區房屋保護和修繕工作的總體目標是:實現《保護規劃》要求,拆除違法建筑,降低人口密度,完善市政基礎設施,改善居民住房條件;對符合歷史風貌的房屋進行保護和修繕,對不符合歷史風貌的房屋按照與保護區歷史風貌相協調的原則逐步進行改建。
第四條保護區房屋保護和修繕工作的原則是:
(一)保護和恢復保護區的整體傳統風貌,保護歷史真實性,保存歷史遺存和原貌。
(二)落實《保護規劃》與完善基礎設施、改善居民住房條件相結合,堅持統一規劃、市政先行、有機更新、循序漸進。
(三)保護區保護與舊城外開發相結合,修繕保護與綜合整治、加強城市管理相結合,降低人口密度。
(四)政府投入和房屋產權人或使用人合理負擔相結合,鼓勵社會各界參與,發揮市場作用,調動多方面積極性。
(五)由區政府結合各保護區實際情況采取不同方式推進實施。
二、落實《保護規劃》的重點和原則第五條保護區房屋保護和修繕規劃要遵循《保護規劃》,其他規劃如與《保護規劃》存在矛盾的,以《保護規劃》為準。
第六條保護區房屋保護和修繕工作應當符合下列要求:
(一)保持與保護區的空間格局、建筑體量、尺度、形式、色彩等傳統特征相協調。
(二)保存胡同肌理、傳統四合院的原有格局。
(三)保存不可移動文物和其他有價值的歷史建筑及建筑構件等歷史遺存。
第七條保護區的各類建筑應按照《保護規劃》分類,采用不同方式進行保護和整治。
(一)文物類建筑應依據有關文物保護的法律和法規對其進行嚴格保護。
(二)保護類建筑只可按原有建筑格局和建筑形式進行修繕,不得拆除、改建和擴建。如確需對其內部進行現代化改造的,應保留原有格局和外貌。
舊城內被確定為保護院落的,按照保護類建筑進行管理。
(三)改善類建筑應以修繕為主。屬國土房屋行政主管部門鑒定的危房,可按歷史格局和外貌翻建。
(四)保留類建筑原則上應該保留,需要改建時應恢復傳統建筑形式。
(五)更新類建筑應嚴格按重點保護區的空間格局、建筑體量、尺度、形式、色彩等傳統特征拆除改建。
(六)整飾類建筑應按照保護區傳統特征進行整飾或改建。
第八條保護區應保持原有的胡同格局,原則上不得對胡同進行拓寬,確需貫通或拓寬的,應按《保護規劃》實施。
第九條保護區市政基礎設施建設的規劃管理應符合下列規定:
(一)在《保護規劃》確定保留的胡同內布置市政管線時,應保持該保護區的傳統風貌,原則上不得改變原有胡同的尺度和走向。
(二)在原有胡同基礎上布置市政管線時,原則上應按規范要求實施,胡同寬度不夠、難以達到規范要求的,經技術規范制定或管理部門確認后,可以采用相關技術措施予以解決。
第十條保護區園林綠化的規劃管理應符合下列規定:
(一)須保護歷史名園及其遺存。
(二)由園林綠化行政主管部門注冊掛牌的古樹名木和《保護規劃》確定的“準保護類樹木”,須按《保護規劃》落實保護責任。
(三)應采取傳統的綠化形式進行綠化。
第十一條在保護區內,不得擅自設置戶外廣告、牌匾標識、標語及宣傳品,不得擅自架設各種管線。
三、組織實施第十二條區政府負責組織實施保護區房屋保護和修繕工作,主要職責是:制定保護區房屋保護和修繕工作計劃;依據《保護規劃》編制保護區修建性詳細規劃方案(以下簡稱《規劃方案》)和保護區房屋保護和修繕工作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組織拆除保護區內的違法建筑,積極爭取和運用保護區房屋保護和修繕專項資金,組織建設或籌集保護區定向安置用房,落實居民外遷等工作;協調解決有關問題。
第十三條保護區周邊及區內主次干道、胡同等的市政基礎設施建設,要按照《保護規劃》和保護區風貌保護要求一次完成,由市、區按照職責分工落實。其中,保護區外供水、排水、燃氣、熱力、供電、電信等管線,分別由各專業單位負責落實。保護區內供水、排水、燃氣、熱力、供電、電信等管線及非主次干道整修、綠化等附屬工程建設費用及所涉及房屋的拆遷補償費用(以下通稱附屬工程費),由區政府負責落實。區政府可根據實際情況在《實施方案》中參照以下原則和標準確定附屬工程費的分擔辦法:
留住的產權人現住房面積部分,可減半分擔附屬工程費;在規劃允許的前提下,留住的產權人修繕后增加的不超過10平方米的廚房和衛生間部分,減半分擔附屬工程費;除上述之外的其他住房面積,全額分擔附屬工程費。
第十四條各區政府組織編制的《規劃方案》應報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批準后,方可執行。
各區政府組織編制的《實施方案》應包括:房屋及人口現狀,逐幢、院、片的規劃設計及房屋保護和修繕措施,外遷人口數量及相應定向安置用房的位置和規模,留住和外遷政策等內容。在《實施方案》審定前,應邀請有關方面專家論證,并在一定范圍內征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居民代表意見。
《規劃方案》和《實施方案》經批準和審定后,應向社會公布。
第十五條 保護區房屋保護和修繕工作原則上應統一組織實施。在實施之前,應先進行非主次道路整修、市政基礎設施和綠化等附屬工程建設,為保護區房屋保護和修繕工作創造條件。在組織實施時,可結合各保護區實際情況,以院落或者若干院落為單位進行,也可以采取土地置換或整合的方式。
第十六條加強保護區綜合整治工作,拆除保護區內違法建筑,落實產權人的保護和修繕責任。由區政府根據保護區居民外遷情況、保護區房屋保護和修繕工作實際需要,負責具體組織落實。
第十七條自本規定之日起,保護區應實行遷入人口數量控制性管理,由市公安局會同市有關部門另行制定具體辦法。
自本規定之日起,各有關部門要加強保護區房屋出租出售市場管理。對出租出售的房屋,應依法征繳相關稅費。原土地屬于劃撥的,須按規定補交土地出讓金。
第十八條市有關部門要積極支持區政府開展保護區房屋保護和修繕工作,結合各區的保護區房屋保護和修繕工作計劃,按年度向各專業單位下達市政基礎設施建設任務。
保護區居民及其所在工作單位和房屋產權單位,要積極配合和支持保護區房屋保護和修繕工作。
保護區居民屬于廉租住房對象的,可不參加搖號排隊,給予優先配租。
四、降低保護區人口密度的措施第十九條建立保護區房屋保護和修繕專項資金。在2008年前,根據保護區房屋保護和修繕年度工作安排,市、區分別按年度安排相應資金,主要用于降低保護區人口密度。其中,市對區的財政專項轉移支付辦法由市財政局另行制定。
第二十條保護區下列單位或住戶應依照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外遷:
(一)需要騰退后對社會開放的不可移動文物內的單位或住戶。
(二)為引入市政基礎設施或道路整修需要拆除房屋的單位或住戶。
(三)恢復建筑物原用途需遷出的單位或住戶。
(四)按照《保護規劃》需要拆除、改建房屋的單位或住戶。
第二十一條根據保護區外遷居民人數、家庭結構情況,各區可申請提供定向安置用房或專項建設用地,涉及有關稅費繳納和房屋銷售管理等按照本市經濟適用住房及其他有關規定執行。
第二十二條各區政府可以結合本區或者各保護區實際情況,根據以下規定確定每片保護區降低人口密度的具體政策:
(一)鼓勵有條件的單位和個人在購買保護區四合院后,落實對所購四合院的保護和修繕責任。具體政策按照市國土房管局等部門制定的關于鼓勵單位和個人購買歷史文化保護區四合院若干規定執行。
鼓勵公有住房的產權單位按照《保護規劃》和經審定的《實施方案》有關規定,遷出現住居民,修繕后自用或出租出售。
(二)由區政府組織實施降低保護區人口密度,落實房屋保護和修繕工作。異地外遷的居民可參照《北京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北京市加快城市危舊房改造實施辦法(試行)的通知》(京政辦發〔2000〕19號)第八條規定購買安置住房。具體優惠辦法由各區政府根據實際情況在《實施方案》中明確。
保護區居民人均原住房建筑面積不足5平方米,并且在保護區外無正式住房的,外遷購買定向安置用房時可按照人均5平方米認定原住房面積。
外遷居民放棄購買定向安置用房的,區政府可參照《北京市城市房屋拆遷管理辦法》(市政府第87號令,以下簡稱87號令)規定給予貨幣補償。
(三)在有利于保護文物,恢復和保持歷史風貌,改善居民居住環境和住房條件的前提下,各區政府要積極創新工作方式,可采取政府組織、由投資人參照87號令外遷保護區居民等方式。
區政府在審定各保護區《實施方案》時,不得重復使用優惠政策或扶持措施。
五、保護和修繕責任第二十三條保護區內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和修繕,應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北京市文物保護管理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及規章的規定進行管理。
第二十四條不屬于不可移動文物的非住宅房屋,由產權人承擔保護和修繕責任,承租人應積極配合和協助。
第二十五條不屬于不可移動文物的住宅房屋,由產權人按下述規定承擔保護和修繕責任,承租人應積極配合和協助。
(一)保護區的私有住房,由產權人按照《實施方案》承擔并履行房屋保護和修繕責任。產權人可以出售其住房,出售時同院其他住戶有優先購買權。購買房屋后居住或使用的居民和單位應按照規定對房屋進行保護和修繕。
(二)保護區的直管公有住房,可由留住的承租人按本市房改成本價及有關優惠政策購買后,作為產權人承擔保護和修繕責任。產權單位可以收購承租人的公有住房使用權。經申請產權單位同意,承租人也可以出售公有住房使用權,出售時同院其他住戶有優先購買權。
(三)屬于單位自管公有住房的,可以參照直管公有住房有關規定處理,也可以由產權單位按照《保護規劃》統一對房屋進行保護和修繕。
第二十六條保護區留住居民應當按照《規劃方案》和《實施方案》對房屋進行保護和修繕。
第二十七條保護區留住居民按本規定購買住房涉及的有關稅費,按照職工第一次購買公有住房的規定執行,頒發經濟適用住房房屋所有權證。按規定繳納土地出讓金的,頒發商品房房屋所有權證。
第二十八條 保護區房屋保護和修繕工作應做到改善生態環境,優化能源結構。保護區房屋修繕后,必須使用清潔能源。有關工程項目可享受本市改用清潔能源的優惠政策。
六、拆除房屋的處理第二十九條為落實《保護規劃》需要拆除房屋的,被拆遷單位和居民應在規定期限內搬出。拆除住宅房屋內的居民可以按照本規定購買定向安置用房,或申請貨幣補償。拆除非住宅房屋的,按照87號令規定給予適當補償。
第三十條保護區房屋保護和修繕工作中拆除交通、公交、綠化、供電、供水、排水、供氣、供熱、電信、郵政、環衛、消防等設施用房,以及當地房屋維修管理用房,應按照有關法規、規章及規劃設計方案安排遷移、還建或者給予適當補償。其中,拆除熱源時,組織實施單位應按照供熱行政主管部門要求,將熱用戶并網或新建其他熱源。在還建的用房交付使用前,應先建臨時用房,確保修繕、改建區毗鄰單位和居民的正常工作和生活。
第三十一條在拆除保護區房屋時,經文物行政主管部門認定為有價值的建筑構件,應由文物行政主管部門指定有關單位收存保護。
七、保障和監督第三十二條市各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切實支持區政府組織實施保護區房屋保護和修繕工作,加強指導、協調和監督。
第三十三條建立保護區可持續發展的保護機制。市、區規劃、文物和國土房屋等行政主管部門要加強對保護區房屋保護、修繕、轉讓等的監督、檢查和管理。對未履行職責的部門和單位,要依法追究其責任人的行政責任。
[關鍵詞]炳靈寺石窟;監測預警體系;文物保護
[中圖分類號]G269.2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6)12-0068--02
炳靈寺石窟是絲綢之路上最重要的石窟寺之一。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爾多哈召開的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炳靈寺石窟作為“絲綢之路:長安一天山廊道的路網”遺產點之一,被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炳靈寺石窟開創于東晉十六國時期,經西秦、北魏、北周、隋、唐、西夏、元、明、清等各代的相繼修建,歷時1600多年。炳靈寺是絲綢之路南道上―個重要的交通樞紐,佛教思想沿這條古道東傳西漸,所以炳靈寺石窟成了我國接受印度佛教藝術的早期石窟寺之一。位于窟群北側距地面60米高的169窟,其內保存的建弘元年(420)墨書題記,是我國石窟中現存年代最早的紀年題記,成為我國早期石窟斷代的重要“標尺”。
炳靈寺石窟的保護工作從1955年建所之時就已經開始了。半個多世紀以來,炳靈寺文物保護研究所在石窟的管理和保護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劉家峽水庫的建設,對炳靈寺下層洞窟造成較大威脅,所以1968年在石窟前修筑防護堤壩,并對下層被淹沒洞窟進行搬遷和掩埋防護;1973年,在各洞窟安裝窟龕門窗,防止飛鳥以及小動物進入洞窟對文物造成破壞;1999年,完成了炳靈寺石窟巖體加固及滲水治理工程,解決了石窟長期存在的危石掉落和滲水問題。近年來,在壁畫加固、石雕修復、防風化方面也做了一些工作。但這遠遠不夠,在保護方面還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隨著文物保護理念及科學技術的進步,科學的保護管理成為日常工作的主要內容。1982-1984年,炳靈寺石窟用干濕自記儀在92、126、128窟內進行了為期三年的氣象記錄觀察,結果表明炳靈寺石窟區域內溫差變化較大,月極值溫差在16攝氏度左右,月平均溫差約6攝氏度。2009年,又購置了便攜式自動氣象站、二氧化碳自動記錄器、室外型溫濕度記錄器等先進的高科技設備,對窟區的溫度、濕度、日照、風向、風力、降雨量及二氧化碳等氣象因素進行綜合監測,為文物的科學保護提供準確的數據。
由于炳靈寺石窟位于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的交匯地帶,地質構造屬秦隴地槽系的西翼與隴西旋卷構造體系及河西的復合部,地質基礎為白堊紀屑長石石英沉積紅砂巖,其粘緒性小,砂粒不均,強度低,巖石中蒙脫石含量達到27%左右,具有很強的吸水性,極易風化,遇水崩裂。炳靈寺石窟所在山體裂隙較多,山體坍塌、滑坡、危石掉落現象時有發生,嚴重影響了石窟的穩定性。巖體結構不穩定以及滲水是炳靈寺石窟保護面臨的最嚴峻的環境地質問題。劉家峽水庫的建成改變了庫區的水環境,直接影響到了處在水庫庫尾的炳靈寺石窟。首先是水位的上升直接導致1、16、90、133窟被淹沒;其次在黃河淤沙及大寺溝山洪的共同作用下,石窟前的淤沙持續增高,改變了炳靈寺的地形地貌,石窟前河床增高,底層巖石飽水量增大,巖體長期被浸泡、軟化。由于水庫蓄水放水,造成小氣候干濕變化頻繁,加速了風化,使崖面巖體中的可溶性鹽溶解、遷移,導致窟體、塑像、壁畫酥堿破壞。
隨著文物保護工作的不斷深入,原來的保護設備已經遠遠不能滿足文物保護的實際需求。巖體裂隙發育和風化等自然因素瞬息萬變,肉眼觀測到的是成事實的損害,沒有預防性的保護措施,只能是越修越忙,文物修復保護的速度永遠跟不上文物風化的速度。因此,建設文物監測預警體系顯得非常緊迫。幾年前,敦煌研究院已經將監測預警設施投入文物保護中,取得了顯著成效。2012年,炳靈寺文物保護研究所開始籌建監測預警體系;2013年10月,炳靈寺石窟監測預警體系建成并投入使用。不同于以往遺產損毀后應急性的保護工作,文物檢測預警體系強調通過遺產管理、日常巡查、定期檢測和實時監測等方法,掌握遺產價值載體的損毀變化規律和影響載體安全因素作用在載體上的整個過程,以二者關聯數據分析為基礎,制定保護策略與方法,使遺產處于良好的狀態,最終實現文化遺產地的變化可監控、風險可預知、險情可預報、保護可提前的預防性保護管理目標??茖W的監測體系,既為文化遺產的系統管理提供了定性與定量分析的工具,同時也是文化遺產管理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監測,可實現炳靈寺石窟的信息化管理與科學保護,促進由搶救性保護向預防性保護過渡。
遺產檢測預警體系是遺產地科學管理和保護的前提和基礎。炳靈寺石窟監測目前主要針對窟區氣象監測、洞窟內微環境監測、本體監測、游客監測等方面,形成了綜合監測預警體系。
第一,氣象監測。氣象監測器設立在石窟區對面的小山丘上。主要監測遺產區的宏觀環境,包括氣溫、濕度、降水、風速、風向、光照、氣壓等要素。這些氣象要素均對遺產環境有著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其中光照、溫濕度、降水可直接影響洞窟內壁畫的保存環境,是日常管理和保護的重要參照數據。
第二,洞窟微環境。主要監測文物本體所依附洞窟內的小環境特征,如濕度、相對濕度、光照、二氧化碳、文物及文物載體表面溫度,實時反映洞窟內的微環境變化趨勢,研究文物病害機理和成因,為洞窟管理和文物本體保護提供科學依據。洞窟微環境起伏變化大,很可能會導致洞窟文物產生新的病害。炳靈寺目前針對不同洞窟窟形及位置,選擇了26個窟龕進行微環境監測,并對通往169窟棧道上不同高度的風向風速的開展監測,下一步可考慮對所有洞窟進行監測。
第三,文物本體監測。目前文物本體監測只限于通過人員對洞窟定期監測巡查的方法開展,通過建立文字、圖像和數據文件經靜性的對比監測,僅靠肉眼觀察和文字記錄進行檢查、對比、判斷,效率低且易受主觀因素影響。針對塑像的結構穩定性、壁畫和塑像病害監測以及修復前后的對比監測工作尚未開展。
第四,游客監測。炳靈寺石窟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后,游客人數逐年上升,遺產地在保護中利用和利用中保護的壓力日益增大。為了協調文物保護與旅游的關系,合理有效地管理游客,并為以后進一步開展相關工作,炳靈寺目前已實時監測窟區內游客流量,制定游客管理制度及相關預案,合理分配景區內游客活動區域,緩解洞窟內游客壓力,盡量減少文物本體受到的負面影響。
炳靈寺監測預警體系建成已投入使用,還有部分監測項目未開展。針對炳靈寺石窟目前面臨的主要病害,亟需開展以下幾項監測內容:
第一,地下水位監測。因炳靈寺石窟所在大寺溝內的河床逐年抬升,原先最下層洞窟距地面20多米,現在已經低于河床,不斷淤積在窟區內的泥沙攜帶大量的水分。調查窟區內地下水埋深、地下水與地面的聯系以及水質狀況,水質的物理、化學特性,水的儲量與運動狀態,蓄水層特性,承壓水狀況等,這是個詳細而龐大的監測項目。當然主要的目的是研究地下水位對石窟的影響,所以可針對性地開展相關監測工作。
第二,地形地貌及周邊環境監測。炳靈寺成功申遺后,對遺產核心區及緩沖區內文物賦存環境建設編制了管理規劃,主要包括文物遺產區和緩沖地帶內的植被、動物養殖情況,當地的主要生態系統類型及現狀,生態系統與周圍環境的關系,人為建筑等內容。地形地貌監測因其區域面積廣,部分區域由于地形條件限制人員無法進行定期巡查,所以目前可通過衛星定期的高精度航拍圖進行監測,這就需要與相關單位進行合作開展。
第三,崖體滲水及可溶鹽運移監測。目前炳靈寺目前各洞窟主要病害是塑像的酥堿風化,以及壁畫的起甲、酥堿、空鼓脫落。下層洞窟受劉家峽水庫蓄水以及崖體自身滲水影響較大,病害更嚴重,特別是靠崖體一側壁面上的塑像、壁畫酥堿脫落更明顯。這種現象就是崖體內可溶鹽在毛細水的運移過程中,在崖體表面反復結晶溶解,破壞巖石結構,從而對塑像和壁畫造成損害。對崖體滲水及可溶鹽的有效監測,探究其運行情況,能為進―步開展文物保護提供有力的支撐。
第四,文物病害監測。主要開展文物本體病害定期監測。目前炳靈寺石窟文物本體存在較多病害,但其病害發生發展狀況卻無從知曉,參照十幾年前個別照片與今天文物保存狀況發現還是存在不小差異。目前開展的保護工作只是通過人們肉眼觀察和評估,而沒有科學的監測數據支撐,針對文物本體開展的保護也只是對其外在表現狀態下開展,可是不同文物病害發展速度不同。通過監測文物本體狀況,就可能及時地對還未發生的文物病害進行控制和治理,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博物館;文物展覽;保護
文物是我國珍貴的財產,其歷史價值與科學價值不可估量。我國對博物館文物保護工作非常重視,強調了要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原則。對此博物館應提起重視,加大對文物的保護力度,特別是在文物展覽期間,更應該做好保護工作,通過采取各種有效的保護措施,防止文物受損。
1 博物館文物展覽期間保護的意義
博物館通常以陳列的方式展示文物,展覽時可按照時代線索或歷史線索,將當時社會各個歷史畫面進行橫向陳列教育,也可作出專題性陳列,展覽內容和形式眾多,主要目的是吸引觀眾。博物館在選擇展覽的文物過程中,一般為具有歷史特點、品相較好、代表性較強的文物[1]。因為文物展覽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很多文物會陳列很長時間,這些珍貴的文物在離開庫房以后,若是文物保管部門未能做好保護措施,在自然因素或人為因素下,將導致文物出現不同程度的損毀,帶來無法彌補的損失。正是因為文物的不可再生特點,因此在博物館文物展覽過程中,需要加強對文物的科學管理與保護。
2 博物館文物展覽期間的保護策略
(一)陳列設計要科學、合理
博物館在舉辦文物展覽過程中,陳列設計部門與文物保管部門應協調好,做好文物展覽期間的保護工作,若是存在不利因素,將威脅文物的安全。文物種類眾多,質地也不同,對保護條件要求也不一樣,對此保管員應按照《陳列大綱》中的文物展覽清單,制定合理的《文物展覽保護方案》。應詳細說明需展覽文物的分類和保護條件,例如書畫類、絲織品類文物對環境因素要求很高,為避免溫濕度變化、有害氣體及灰塵等對文物造成的損害,需要對其進行密封處理,同時照度標準應不超過50勒克斯,燈具和文物要保持一定距離,防止直射文物。如果要展覽國家二級以上的文物,要用照片或復制品代替展覽,不能使用文物原件。
(二)認真做好展覽制作工作
文物通過領導簽字同意并辦理出庫手續以后,文物保管部門則不再承擔保護責任,由文物展覽制作方負責。通過以上責任劃分,不利于文物的保護,這是由于展覽制作方通常缺乏系統、完整的文物保護知識,在文物展覽制作期間,展廳地面上會存在大量雜物,且搬運很隨意,不夠專業,容易出現文物損壞的問題。為保護文物的安全,需要采取預防性保護手段,將隱患消除在萌芽內[2]。布展期間,為避免出現人為損壞文物的情況,文物保管部門也應參與到展覽制作中,在文物安全保護中發揮出監督指導的作用。通過耐心指導和親自示范,讓展覽制作方了解文物保護要求,即:在搬運文物過程中,不能讓文物出現碰撞,陶器、瓷器類文物容易破碎,搬運時應雙手托底,輕拿輕放,不能單手提邊和持柄而行,否則容易損壞文物。對于書畫、絲織品、金屬等文物,搬運時應戴上干凈的棉質手套,不能讓手上的汗粘在文物上。在文物展覽方法的設計中,不能直接用釘子或圖釘直接將文物固定在展板或墻上,在擺放文物的時候,應確保文物安全,不能受到損傷。展廳在裝修結束后,在文物進入展廳后,應及時對展柜中的文物消毒,并測量展廳和展柜中的溫濕度,當溫濕度在標準范圍之內后,才能擺上文物,對一些特殊的有機質地文物,應放入防蟲藥品并密封展柜,防止文物受潮。
(三)改善展廳環境
1、避免溫濕度變化危害文物。展覽的文物與庫房內保存的文物不一樣,庫房內文物較為集中,有利于管理與保護。博物館展廳中需要安裝好空調與通風設備,將室內溫濕度控制好。對于一些對環境變化敏感的文物,雖然展覽設計過程中進行了密封處理,但是并非是絕對真空密封,若是溫濕度變化較快,容器內部則無法保持平衡。如果溫度過高,會導致皮革脆裂,漆、木、竹器干裂,書畫耐折度下降會出現發脆、變色等問題[3]。如果濕度較大,將導致文物受潮,鐵器生銹,銅器也會被銹蝕。因此展廳應設置好溫濕度計,管理人員應認真記錄每日溫濕度變化情況,以便盡快調節。展廳陳列的文物質地不一樣,因此對溫濕度要求也不同,應考慮到各類文物的共同特點,應控制展廳溫度為15℃~18℃,相對濕度為55%~65%。此外還要安裝空調和加濕、除濕系統,對展廳內溫濕度加以調節,并配以自然調節的方法,例如冬天天氣比較干燥,應將適量的綠色植物與花卉放在展廳中,除了可以吸附展廳內灰塵以外,還可以增加展廳內濕度。而在夏天潮濕天氣里,在晴天無風與早晚空氣干燥時通風,陰雨天氣要關好窗戶,這樣才能控制溫濕度在適宜范圍內。對于有機質地文物,還要定期做好消毒與投藥工作,避免文物受到損害。
2、避免光線危害文物。自然光和人工照明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危害展廳中的文物,尤其是陽光直射與反射對文物危害較大。紫外線在光解、光氧化等作用下,將對文物結構與成分造成破壞,導致紡織品出現褪色,紙張發生龜裂、翹曲等問題。展廳中不能讓光線直接照射在文物上,為避免光線輻射,應采取涂防光劑、有色玻璃、雙色窗簾、百葉窗等方法。展廳中應采用感應裝置的人工光源,例如在設計書面展覽時,要充分考慮到光線照射為書畫類文物造成的危害,應利用先進的技術,在觀眾靠近展柜后,燈光通過展柜上部的探頭感應,光線從弱變強,而在觀眾離開展柜以后,光線從強變弱。通過這種方法,在不影響觀眾欣賞展柜中的書畫類文物的基礎上,防止光源長時間照射在書畫類文物上,有效保護了文物的安全。
3、避免有害氣體、灰塵危害文物。博物館展廳每天接待的觀眾數量很大,文物容易受到混混濁的空氣、塵埃的影響。塵埃成分非常復雜,包括蟲卵、微生物、化學煙霧、金屬粉塵、煤煙和灰塵等,在一定溫濕度下,會導致有機質地文物發生腐蝕、生蟲和霉變等問題,其中書畫類文物受損程度最大[4]。展廳中應設置通風與空氣過濾設備,窗子縫隙應做好密封處理。在打掃展廳的時候,應選用吸塵器與濕布,確保展廳內的清潔衛生,對于書畫類展廳,應為觀眾提供一次性鞋套,防止灰塵進入展廳危害文物。
(四)加強對人員的專業培訓
文物在長期展覽過程中,負責看管展廳的工作人員,除了要做好清潔衛生以外,還應看管好文物,切實承擔起保管和保護文物的責任。文物保管部門應組織對展廳工作人員的培訓工作,讓他們掌握一定的文物保護基礎知識,更好勝任展廳文物看管工作。這樣能夠有效防止因為工作人員專業保護知識不足,導致在自然光線強烈的天氣打開窗戶,讓陽光直射文物,或者陰雨天氣打開窗戶,導致文物受潮等情況,讓博物館文物展覽得到可靠保護。
3 結語
總之,博物館加強文物展覽期間的保護工作意義重大,需要領導提起重視,做好預防性保護措施。此外還要切實增強相關工作人員的文物保護意識,加大文物保護力度,采取科學的管理與保護手段,避免文物展覽期間受到危害,以便最大限度發揮出其價值。
參考文獻
[1]單霽翔.淺析博物館陳列展覽的學術性與趣味性[J].東南文化,2013,(02):6-13.
[2]蘇史煜.淺談如何做好文物陳列展覽設計[J].大眾文藝,2012,(16):218-219.
眾所周知,文物是人類社會文明的標志,其具有著較高的文化價值、歷史價值以及科學價值,人們通過文物可以了解歷史文明的魅力,而博物館對于文物而言,具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例如:博物館能夠有效保護與管理文物,使得文物的存在價值得到不斷地增長,并且有效延長了文物的存在時間,由此可以看出,博物館對文物保護與管理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博物館在保護文物與管理文物過程中或多或少出現了一些問題,現本文以下將博物館文物保護與管理現狀以及其中所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介紹:
(一)相關法律以及政策的支持力度不夠
我國針對博物館保護文物的重要性而對其文物保護與管理而制定了一系列相關法律法規以及政策方針等,從而為博物館保護、管理文物而提供有力支持,然而實踐生活中,博物館以及地方相關部門并沒有重視保護、管理文物的必要性以及意義,以至于沒有按照相關法律法規以及政策方針來執行對文物的保護、管理,致使博物館中的文物屢次遭到了破壞。
(二)博物館文物遭到破壞且未按相關文件標準來對其進行維修
根據目前博物館文物現存情況來看,有不少文物處于常年失修的狀態,以至于文物逐漸失去了其應有的價值,致使整個博物館失去了其存在的意義。另外,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自然環境的侵蝕,以至于有關文物會遭到破壞而逐漸失去其歷史文化價值。
(三)關于博物館建設力度不夠問題的分析
隨著近幾年國家對博物館保護、管理文物的重視程度的加深,逐漸加強了對博物館的建設,但是博物館的建設水平以及其力度較西方先進國家存在一定的差距,以至于博物館難以發揮保護、管理文物的作用,甚至在對博物館建設時出現資金緊張的局面,致使地方相關政府漸漸忽視博物館的建設。
二、探討改進博物館文物保護與管理的相關有效措施以及建議
由于博物館對文物起到保護與管理的作用,則需要不斷地提高其保護、管理水平,從而有效保障文物保護工作的順利開展與執行,本文以下針對上述所存在的問題而提出幾點相關有效建議以及改進措施,從而提高博物館保護、管理文物的價值。
(一)科學制定相關文物保護方案
博物館保護與管理文物的前提工作,是需要搜集文物相關信息與資料,并且根據文物自身特點而制定相關保護方案,從而有效、順利開展文物保護工作,進而充分發揮博物館保護、管理文物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搜集文物相關信息資料對博物館開展保護、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而文物相關信息資料的采集是一個系統性、綜合性較強的工作,并且對其信息資料的搜尋力求做到全面與具體,例如:文物的照片、其價值評估、歷史信息等資料,同時,還需要對文物進行檢測,以了解文物的材質、工藝以及其病害機制等信息,從而為制定文物保護方案而提供有力依據。
(二)重視文物的預防性保護工作
文物遭到破壞除了人為因素以外,就是自然環境的因素影響,由于文物在博物館存放的時間較長,其會受到燈光、空氣等因素的影響而出現腐蝕性破壞現狀,因此,博物館部門需要對其做好相關防護性保護措施,從而使得文物能夠有效避免遭到環境病害機制的侵害,進而有效保障文物的自身價值。
(三)進一步規范博物館保護、管理文物工作程序
由于文物保護工作是一項較繁瑣、系統性較強的過程,為了使得博物館保護文物、管理文物水平得到進一步提高,則需要不斷地規范博物館保護、管理文物的工作程序,從而使得文物保護工作實現規劃化與科學化,進而有效延長文物的存在時間以及提高其自身價值。另外,還需要不斷地對文物自有的材質以及工藝進行反復試驗,從而以得到文物材質的性質以及性能,進而為后期修復文物工作提供一定的參考意義,繼而有效提高文物修復水平。
三、探討博物館保護、管理文物的未來發展趨勢
隨著近幾年各國對文物保護的重視程度的加深,均對文物的保護與管理開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從而使得文物保護工作逐漸趨向規范化與科學化:首先,博物館保護、管理文物工作開展逐漸呈現以人為本的特點;其次,加強對民眾宣傳文物保護教育工作,使得博物館保護、管理文物工作呈現全民化趨勢;第三,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人們逐漸應用相關計算機技術來實時監控文物,從而保障文物的安全性。
四、結論
關鍵詞:館藏文物;館庫設施;系統管理;科技維護;人才隊伍;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3520(2015)-08-00-02
館藏文物是文物、博物館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館藏文物保護工作事關我國文化遺產保護的大局。
一、基礎設施建設
(一)基礎設施建設是館藏文物保護的基礎。
1、建設高標準館庫
展廳、庫房是館藏文物的集散地,按照高標準建設安全度高的館庫勢在必行。2008年5月,四川大地震使當地館藏的一些珍貴文物慘遭損毀,綿陽市博物館在地震中雖也成為危房,但存放在中心庫房里的5000余件珍貴文物僅損2件,這不能不說是庫房的功勞。
2、配置高質量裝具
四川省綿陽市博物館館藏文物在四川大地震中的幸運,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文物的裝具――性能良好的囊匣。囊匣,一般是用木頭做成的,形狀長正不一,里外一般裹有很厚的綢布,文物放入后,空隙部分用海綿、泡沫、紙等軟材料來填充,可使文物緩解外部的撞擊。囊匣是文物保護、存放中不可忽視的防具。
3、實行專庫存放
根據藏品分類存放的原則,設立專庫,分別存放陶器、瓷器、實質類、金屬類、紙質類、服裝(飾)類文物。庫房中的設備也應根據所存放藏品的特質和藏量要求而配置。專庫存放的原則,在大多數展廳內獲得施行,而由于條件的限制,文物庫房中還存在混放的現象,亟需改進。
(二)高標準安防裝備是館藏文物安全保護的保障。
安全是館藏文物的保障。安防設施建設,一方面要根據館舍的基本性質和功能,安裝出入口導示牌、緊急疏散標志等。另一方面要做一些細致入微的工作,如安裝監控探頭,設立監控室,建立智能化的安全報警系統、自動化的消防預警系統。簡單明了而細致入微、智能又自動化的現代化安全、消防設施的建立,為館藏文物構筑了一道安全屏障。
二、系統化管理
(一)建立健全文物藏品管理制度
藏品制度是反映藏品情況的基本資料,是藏品保管和陳列、研究的基礎。《藏品管理辦法》要求藏品管理工作必須做到:制度健全、賬目清楚、鑒定確切、編目詳明、保管妥帖、差用方便。
1、征集、鑒定、區分等級制度
文物藏品根據其具有的歷史、藝術或科學的價值,區分為一、二、三級及一般文物、未定級文物等,其中珍貴文物必須重點保管。館藏機構可根據《博物館藏品征集管理辦法》對文物藏品的征集原則、征集范圍、入藏標準與程序、藏品征集與鑒定等組織、人員及制度作詳細規定。
2、分類放置、專庫專用制度
文物藏品要按科學的方法分類放置。珍貴文物、經濟價值貴重的藏品,要設立專庫或專柜,重點保管。陶瓷、書畫、錢幣等文物,可根據藏品質地分庫保存,以利于溫濕度控制,并便于日常管理和研究。
3、建立檔案制度
文物藏品從入庫開始應當建立相關記錄檔案。一是對文物的征集、入館(庫)、鑒定及區分等級過程中的相關情況,應做好科學詳實的記錄,填寫憑證、清冊。二是做好文物藏品的登帳工作,落實《辦法》中對文物的定名、計件、計量單位、年代、來源等方面的規定,并建立分類賬、總賬。三是建立藏品編目卡片,用準確、簡明的文字記錄藏品的銘記、題跋、流傳經歷等。
4、藏品管理制度
根據《文物保護法》、《藏品管理辦法》精神,各館庫單位可以制訂《藏品日常養護操作規范》、《藏品出庫規定》等規章制度,對文物藏品的日常管理與養護,對藏品的提用、借用、注銷及化驗、修復、復制等行為作出具體規定。
5、丟失、損毀上報制度
《文物保護法實施條例》第36條規定,館藏文物被盜、被搶或者丟失的,文物收藏單位應當立即向公安機關報案,并同時向主管的文物行政主管部門報告;主管的文物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在接到文物收藏單位的報告后24小時內,將有關情況報告國務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門?!段奈锉Wo法》第48條對一、二、三級文物做了具體規定。
(二)完善文物人員管理制度
館藏文物的保管是博物館等文物收藏單位的經常性工作,應設立專門保管機構,配備專職保管人員。根據工作性質和人員情況制定相應工作及管理制度。
1、庫房人員管理制度
設專人管理文物庫房,并制訂庫房管理人員規定,如《文物庫房管理人員守則》、《非庫房工作人員入庫守則》等。
2、安全人員管理制度
制訂《安全工作管理制度》,規范館庫安全保衛人員工作行為,內容包括成立安全工作領導小組,與各部、室簽定崗位安全責任書,實行帶班和查崗制度,嚴格交接班制度,定期安全檢查制度,實行安全事故責任追究制等。
3、消防人員管理制度
制訂《消防對組織管理制度》,規定消防隊員的組成、職責,進行消防培訓、演習等。還有《用火用電安全管理制度》、《消防設施器材維護管理制度》、《消防應急預案》等相關規定。
三、文物保養和修復
(一)加大館藏文物的科技保護力度
根據需要與可能,建立藏品消毒、修復、復制、標本制作和科學實驗等設施,培養專門技術人員,逐步加強藏品保護科技力量。
(二)加強環境檢測與控制技術運用
文物庫房、展廳和展柜內的空氣污染物濃度普遍較高,溫濕度日變化幅度較大,是文物保護的亟待解決的難題,因而加強環境監測與控制勢在必行。迫切需要應用現代最新科技成果,開發具有自主產權的、多功能調控微環境的儲藏與展示柜,研究與建立一項對文物藏展材料可作出快速檢驗與評價篩選的技術,以實現預防性保護文物環境的目的。
四、專業隊伍建設
(一)加大對在職人員的培養力度,逐步實行文保管理人員持證上崗制度。每年有計劃的對文物管理人員進行培訓和繼續教育,利用書籍、電視、報刊、網絡等平臺,提高文物工作者的思想水平和業務素質。
(二)拓寬引進渠道,積極引進各類文物保護與管理專業人才。積極引進高素質的專業人才,充實到文物保管、修復等崗位,并確保其專職性和相對穩定性,以適應不斷發展的文物管理和保護工作的需要。
(歷史博物館,江蘇 南京 210001)お
摘 要: 本文結合文化遺產保護的原則,對堂子街壁畫藝術館建設中壁畫保護所涉及的相關問題進行理念梳理和實踐探討,冀以在尊重獨特性和探索普適性的交融中,有效保護珍貴文物,合理利用文化資源。
す丶詞: 壁畫;保護;利用;文化遺產保護原則
中圖分類號:J20-05,TU87文獻標識碼:A
Thoughts on Relevant Problems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Taiping Heavenly Kingdom Fresco in Tangzijie
MAO Xiao-ling,WANG Guo-xiuお
南京堂子街108號的五進古建筑內有18幅題材新穎、構思巧妙、設色工巧的壁畫,是南京地區保存現狀最好、數量最多的壁畫,也是1988年國務院公布的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作為存世不多的文物,其麗輝煌的藝術魅力在中國繪畫史上留下光彩奪目的一頁,有著非常重要的歷史、文物、研究和藝術價值。而作為壁畫載體的古建筑,在前期是總理朝政的東王楊秀清屬官的衙署,后期為某小王的王府,布局有序、層次分明、結構嚴謹,同樣承載著那段人類歷史上的真實記憶。壁畫和王府古建筑,都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體現著一定時代的價值觀、藝術觀和風土人情,對史多學科綜合研究的拓展以及實物的佐證、資料的補充都十分有益。
隨著文化多樣性帶來遺產保護哲學多元化的發展,如何在堂子街壁畫藝術館的建設中,尊重壁畫與古建的獨特性,探索普適性的理論和實踐,以合理有效地保護壁畫和古建筑,挖掘文物的珍貴價值,并充分發揮藝術館的多重功能,都有值得思考的問題。本文試就涉及文化遺產保護原則的部分論題略作粗淺的探討。
一、壁畫、古建的科學修復與原真性
壁畫和古建筑迄今已有150余年。由于江南地區雨水豐沛,作為壁畫載體的建筑年久失修,壁畫常年處于潮濕的環境中,而南京的酷暑寒冬也使壁畫經受著溫差考驗,空氣污染、雨水侵蝕、可溶性鹽析出、自然風化以及生物侵蝕,昔日色彩絢麗的壁畫已多處出現霉變、粉化、空鼓、開裂等病害,木板壁畫也出現了顏料層龜裂、起翹、脫落、變色等殘損?,F存的古建筑同樣是日益不堪歲月的消磨,除中軸線前兩進保存有壁畫而維護尚好外,其余院落由于年久失修,結構破損,也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問題。雖然自1952年發現以來,各級政府多次撥款加以維護、修繕,但壁畫和古建的現狀都不容樂觀。
毋庸置疑,任何文物總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朝著損毀的方向發展。在壁畫藝術館的建設中,壁畫和古建筑作為獨一無二的歷史遺存,對其進行科學保護和修復是一切工作的基礎。我們知道,文物古跡保護的目的是真實、全面地保存并延續其歷史信息及全部價值。與之密切相關的就是遺產保護的原真性原則。作為遺產保護的靈魂,原真性既是遺產保護的對象,也是衡量遺產保護質量的標尺,直接決定著文化遺產所表征的“文化身份”。
如何在保護和修復中保持壁畫和古建筑的原真性?
首先,要遵循在尊重歷史遺物原有狀態、風格前提下對文物進行修復保護的原則。這其中的原有狀態是體現歷史延續和變遷的真實“原狀”,而非文物古跡完整的“原狀”。此外,文物的原狀還涵蓋著從形態到地點,物質到非物質,本體到時空聯系,價值到功能等廣泛的文化人類學范疇,并且相關的認識仍在發展中。
其次,原真性作為遺產保護技術的理論基石,其概念源起于文化遺產保護實踐,最重要的應用也首先是指導這一實踐,因此,在理解與運用上離不開技術層面,涉及保護技術類型以及保護方案選擇等。
一方面,遺產的知識層面原真性信息是一切保護技術實施的基礎。要使用先進儀器和設備,對壁畫的材料成分、結構、性質,材料的老化機理、規律,溫濕度、光輻射、空氣污染、有害微生物、地質環境等進行分析、檢測;以詳細的文字和照相,記錄文物的大小、尺寸、質地、損傷狀況、微觀構造、原有修復狀況等,并盡量做到分析結果的數據化和圖像化。對古建的基礎構造和壘砌形式,斗、梁架等大木構件的墩接,椽飛、望板的間距與鋪釘方法,以及勾欄、門窗、天花的形狀、規格、圖案、線角等,也都要有全面、真實的信息反映。然后在分析研究的基礎上,針對文物本體對象的不同,編制詳細的可行性保護方案。
另一方面,壁畫依托于古建存在的特殊性對壁畫物質層面原真性信息的切實保護有更為具體和實際的要求。要制訂嚴密而完善的管理機制,在古建維修之前,要對壁畫表面進行清洗和加固,支搭壁畫保護架木,覆蓋架板、篷布等防護層,拴綁牢固,釘壓堅實,上下留通風孔,做到防砸、防壓、防雨、防風、防潮。如遇風雨或震動,要及時檢修與糾正。
再者,具體修復時遵循以下一些原則,也是保持文物原真性的關鍵:其一,做到最小干預。在壁畫加固、清洗、修復的基礎上,不刻意去彌補表面的殘缺,只將附加部分用于最有必要補全之處,以免造成歷史贗品。對于古建,盡可能保留原件及原有結構部分,并按照原物的藝術風格、形式進行相鄰部分的修復。正如2007年5月通過的《北京文件》所倡導:材料和結構的替換或更新應保持合理的最小的程度。其二,補全所采用的材料與工藝最好是原材料、原工藝,但要做到可辨別哪些是原始保留部分,哪些是后補部分,達到“遠看一致,近觀有別”的效果。其三,修復后的文物具有再修理的可能性,即可逆性。因為若干年后,為更有效地長久保存文物,必然要對已修復但效果不是最理想的部分,代之以新材料和新技術。而有的雖然效果較好,一旦老化,也必須重新處理。因此,無論處理方法還是選材都要充分考慮可逆性。其四,補全材料與文物原材料在物理、化學等性能上必須相接近、可兼容,具有安全性、持久性和抗老化性,不會造成新的損害。
最后,要通過文字和圖像記錄建立修復日志,將每一階段及所使用的材料、方法記錄歸檔,保存與文物有關的一切原真信息和資料。在修復完成后,將調查報告、修復方案、修復日志綜合整理,形成修復報告書,并建立檔案,對今后的研究和再修復起指導作用。
二、壁畫、古建的內外環境營造與整體性
任何文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不僅有自身存在的適宜環境,還有與文物遺存共同存在的歷史文化和自然環境。文物依賴于周邊環境而存在,體現了東方哲學講求和諧的思想,也代表了中國文物保護的一貫原則,具體表現就是把文物及其周邊環境作為一個完整系統來保護。因此,對壁畫進行保護,不僅要通過科學觀測和研究創造良好的可調控環境來保護它的本質,還要保護它的周圍,包括整體建筑格局、空間形態、歷史名稱、標志物等重要肌理,尺度、風格、色調、裝飾等風貌基調,甚至延續到其間的名人、名事等非物質文化內涵。
1、文物保護小環境的調控和監測
文物都有相對來說最合適的保存環境,壁畫由于客觀存在的空間、自身內在的特質等多重因素,對環境有更高的要求。采用現代科學方法和手段對壁畫保護與環境因素的關系進行多學科、綜合的系統研究十分必要??梢酝ㄟ^對環境質量評價、氣體成分分析、污染源調查、小氣候觀測、霉變菌種分離鑒定等,探討引起壁畫病害的環境因素。在壁畫修復完成后的長期保存和展示中,設立環境監測點實測館內小環境的氣象要素及溫度、濕度、墻溫、地溫、氣流等。制定和實施一些切實可行的保護措施:控制相對穩定的溫濕度;保持室內空氣流通;控制光源,避免紫外光侵害;保持壁畫地仗及其含水量的穩定;隔絕地下毛細水攜帶可溶鹽對壁畫的侵蝕;防止地震等引起壁畫脫落;抑制霉菌、苔蘚的生長;在觀眾入口處設防塵及防有害氣體地帶等。雖然有些環境條件存在沖突,如良好的溫濕度也正好是霉菌、苔蘚生長的適宜環境,這其中就更需要綜合的調控與合理的防護。
日常還要做好標準化、規范化、制度化環境控制的管理。要預防重點區域和隱患、脆弱部分病變及新病害的發生,保證維護設施、技術設備的有效性,確保供電正常、排水通暢、防治白蟻的毒土溝有效,同時監控由于保護修復所引發的不良影響等,做到定期檢查,規范記錄,即時發現問題,有效解決難題。
2、歷史環境的保護和營造
2005年10月21日,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通過《西安宣言》,建議世界各國加強對古建筑、古遺址和歷史區域周邊環境的保護。我們知道,環境是孕育文物的母體。文物的周邊環境有自然與人為的,平面與立體的,動態與靜態的,有形與無形的等等,與文物本體一樣,他們既是歷史的產物,又是歷史的載體,既能反映特定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科學技術、、風俗民情等,又記載了人類歷史進程中的各種信息。
在歷史環境的保護中,一方面要保持保護范圍內原有建筑的風格特色,以及因特殊需要所建新建筑物在形式、高度、體量、色調、用途等方面與原有建筑的協調。另一方面是整體空間和環境的保護以及氛圍營造,根據《文物保護法》規定:在建設控制地帶,要“保護文物單位的環境風貌”,“它具有時代的特點和風格,與文保單位的環境氛圍基本上是協調的”。雖然由于多重原因,很多文物古跡的歷史環境遭到不同程度的損壞,但“亡羊補牢”總為時未晚,盡最大的努力保護歷史環境是當代人的職責。而在有據可查、充分論證的基礎上,根據現有的歷史遺存做部分適當恢復也是營造歷史氛圍的重要途徑。另外,在城市或街區的整體規劃中要充分融入文物保護的理念,以更長遠的、科學的、經得起歷史考驗的決策來延續城市的歷史文化脈絡。
三、壁畫、古建的歷史展示與可讀性
博物館是人類為保護和利用文化、自然遺產而創造的一種形式,核心功能是展示。“看”展覽是公眾去博物館的基本目的或首要目的。展示也是體現遺產價值和功能的最主要方式,是遺產與社會、政治、經濟聯系的最重要渠道。因此,文物陳列具有可讀性對發揮博物館功能至關重要。
壁畫藝術館由于保存有珍貴的壁畫和較為完整的古建,通過幾種不同形式的安全有效展示,將使文物更具可讀性。在新建展廳中可通過文字、圖像、模型等非物質展示方式,以數字化虛擬成像為技術支撐,展示壁畫的藝術魅力,使觀眾在講解員的引導下了解整體而精確的壁畫藝術知識,生發探索興趣,并具有多維、立體的想象空間。在沒有壁畫的古建中,一方面可以確鑿文獻史料為依據復原當時的陳設,復制部分壁畫,完整表現古建筑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另一方面,由于古建筑具有上層建筑和物質資料的二重性,在不損害其原有價值的前提下,也可以將部分古建作為物質資料加以利用,像烏鎮的藍印花布作坊就是典型一例。此外,可將一些已不具備原地保存條件的壁畫集中于此保護,但對于這一類展示就要與壁畫現場觀賞同等對待了。對壁畫藝術的現場觀賞,其亮點在于“現場”的開放?!霸铩庇肋h比復制品具有更高的完整性和更豐富的細節。觀眾可以領略壁畫獨有的藝術魅力,感受濃郁的現場氛圍,觀察更多的歷史文化印記。在新展廳中較全面了解壁畫知識后再進行的現場觀賞,雖然參觀時間短,但會給觀眾留下更為深刻的印象,能收到“百聞不如一見”的效果,尤為重要的是,對壁畫保護內部小氣候等環境條件的干擾可以盡量減小。
不可移動的歷史原物陳列,涉及作為載體的文物建筑的修繕,兩者都存在著是否要“修舊如舊”這一國內外人士多年來爭論和探討的問題,也與文物的可讀性緊密相關。保護文物理所當然是第一位的,但保護的意義也部分在于發揮文物的研究、教育、旅游、文化等社會價值。如何融匯文物保護基本理念進行文物修復保護與對外展示的具體實施,既要有理論的支撐,也要經得起實踐的檢驗。目前業界主要做法有:一是隨舊,即在不損壞文物、不改變文物原狀,保持原材料、原工藝、原形制的前提下,將破了的部分修復,缺失了的重新補上,并隨色做舊,使新舊部分在修繕后比較協調。二是不做舊,即缺失部分按傳統工藝和材料恢復原狀,但不做舊,新舊有別,有一定的反差。三是強調“保”,盡量不進行人為干預,以免大規模修繕給文物帶來建設性破壞。
在壁畫展示中,不同的修復方法可以增強文物的可讀性,將保護與利用有機結合。如壁畫本體與作為載體的古建,安全最重要,應注重“?!保蛔非鬅ㄈ灰恍拢黄渌沤ǖ男迯蛣t可根據不同需要和現狀作不同選擇,做舊的可以與復原陳設取得協調的觀賞效果,不做舊也同樣可以給觀眾強烈的視覺印象,并使其心靈得以深刻而長久的文物保護理念的浸潤。
四、壁畫、古建的合理利用與可持續性
在文物古跡的利用中要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按“世界環境和發展委員會”的定義就是:“滿足現在的需要,同時不犧牲滿足下一代需要的能力”。世界各國的經驗都證明:對文化遺產可持續發展起決定因素的不是資金而是觀念,科學的觀念、決策、體制和方法是文化遺產成為一種長久資源的基本保證。
【摘 要】X射線分析技術在文物保護研究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已成為檢測陶瓷、金屬、石質、紙張和絲制品等不同材質文物的制作工藝和保存現狀的一種有效手段。文章分別就X射線熒光光譜法、X射線衍射分析法、X射線光電子能譜、X射線照相技術、工業CT、同步輻射X射線技術等在文物保護研究工作中的應用情況進行了總結。
現代科學技術在文物保護研究中已得到廣泛的應用,已經成為檢測文物本體、文物病害及保護修復材料不可或缺的工具,對于基體材料和蛻變產物成分與物相分析,保護修復方法和材料的選擇及評估,文物埋藏環境和保存環境的成分分析,以及對所處環境的監測、檢測、調控都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為文物的預防性保護及后續的修復處理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支持。
自1895年倫琴發現X射線以來,X射線分析技術一直在飛速發展,已被廣泛應用于機械、造船、建筑、航天、醫療等領域。X射線穿透力強,穿過物體時強度衰減,可依據衰減程度檢測物體的內部結構。X射線分析技術應用于文物保護研究工作中,已進行了多種嘗試,如X射線熒光光譜法、X射線衍射分析法、X射線光電子能譜、X射線照相技術、工業CT等,已成為檢測陶瓷、金屬、石質和絲織品等不同材質文物制作工藝和保存狀況的一種有效的手段[1]?;诮陙淼奈墨I,本文綜述了各種X射線分析技術的特點及在文物保護領域的應用現狀,展望了X射線分析技術在文物保護工作中的發展前景。
1.X射線熒光光譜法(X-Ray Fluorescence Spectrometry)
X射線熒光光譜法(XRF)是通過初級X射線光子或微觀粒子激發樣品中的原子,使其產生熒光,來檢測物質成分的一種方法。根據色散與探測方法的不同,X射線熒光光譜法可分為兩類:波長色散X射線熒光光譜法(WD-XRF)與能量色散X射線熒光光譜法(ED-XRF)[2]。XRF因其制樣簡單、可測元素范圍廣、分析速度快、測試準確可靠、可同時測多個元素、不破壞樣品、檢出限可達10PPM等優點[3],已成為實驗室甚至考古發掘現場檢測分析主量、次量和痕量元素的首選方法,在原位與無損分析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4]。
由于XRF的迅速發展,越來越多的文物保護科研工作者用其進行金屬、陶瓷、木質等文物的元素分析。張茂林等用XRF、同步輻射X射線熒光光譜(SRXRF)等多種技術手段分析了斯里蘭卡曼泰遺址出土的7件青花瓷殘片的結構和成分,并對其產地進行了分析[5]。通過研究文物材料的成分和結構,確定文物的材質及質變產物的成分,查明文物損壞的過程和機理,才能科學地保護文物。孫瑩等用ED-XRF探針及線掃描技術對我國唐代和宋代的長沙窯彩瓷文物樣品的工藝進行了研究[6]。所得結果顯示,此樣品的彩繪工藝不完全屬于典型的釉下彩工藝,而是高溫釉上彩工藝,這對后續彩繪文物的合理保護提供了很好的資料。此外,通過XRF技術可以分析文物埋藏環境,如周圍土壤和地下水的成分來了解文物的保存狀況。例如,通過XRF確定文物保存環境大氣中的氣溶膠、化學污染物等成分,來確保文物保存于最佳環境中,以減少進一步損害[3]。XRF還可為文物保護修復技術提供技術指導和科學依據[7]。王斌等人采用X射線熒光光譜儀等儀器對清代外銷油畫結構與畫層表面污漬及棕色斑點進行分析,結果表明棕色斑點應為鐵銹,從而提出保護修復時應針對銹斑進行清洗[8]。因此,XRF是文物保護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分析手段之一。
目前XRF在文物保護工作中的應用也存在不足之處。XRF雖是無損分析,但其樣品室較小,無法滿足稍大一些文物的分析;其次,文物類別豐富多樣,標準樣品還十分缺乏或者說沒有,此外,各種材質的文物XRF測定成分的數據庫也亟待建立[3]。XRF對環境條件要求較嚴格,使用時須考慮光譜干擾、基體效應等影響。
2.X射線衍射分析法(X-Ray Diffraction Analysis)
X射線衍射分析法(XRD),是根據結晶性物質形成的X射線衍射花樣,對物質內部原子在空間分布的情況進行研究的方法。一定波長的X射線入射到晶體樣品上,組成晶體的原子規則排列時,原子的間距與X射線數量級相同則會發生干涉現象,在一定方向上產生強的X射線衍射。這些衍射線在空間分布的位置和強度與物質的晶體結構對應,即X射線在物質晶體中的衍射現象是很多原子散射波相互干涉的綜合結果。晶體形成的衍射花樣反映出內部原子的分布規律。衍射花樣的特征由兩方面組成:一是衍射線在空間的分布規律,它取決于晶胞的大小、形狀和位向;二是衍射線的強度,由原子的類別和原子在晶胞中所處的位置決定[9]。
XRD是一種十分重要的材料物相及成分分析的方法。XRD在金屬質文物的腐蝕機理研究,石質文物風化產物的分析,壁畫制作材料的研究,以及礦石、礦物顏料等無機質文物的基體材料及蛻變產物研究中,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劉亮采用X射線衍射、便攜式X熒光光譜儀等分析手段,對湖南出土青銅器的銹蝕產物進行了成分分析,由此推斷出湖南青銅器的腐蝕屬于吸氧電化學腐蝕[10]。張曉梅等人通過XRD揭示了絲織品的老化特征和作用過程,及相應結晶度的變化,為古代絲織品的老化機理研究提供了參考依據[11]。徐國棟等人應用X射線衍射、能譜掃描電鏡等技術研究了扎西康鉛鋅礦中伴生元素Mn的賦存狀態,表明伴生元素Mn主要以獨立的鐵菱錳礦和菱錳礦形式存在[12]。
XRD作為一種科學的分析方法,可有效地判斷文物的本體和蛻變產物的成分。結合分析結果及文物本身的成分,可以選擇合適的保護方法和材料。對于質變產物,可根據成分的不同,選擇性地處理或清除,以達到最佳的保o效果。
任何分析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XRD也不例外,如定量分析的精度不高[13],檢測對象也有局限,它主要是用于測定無機組分。
3.X射線光電子能譜(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X射線光電子能譜(XPS)利用X射線輻射待測樣品,激發樣品表面原子或分子內層的電子,發射出光電子。把光電子的動能、束縛能作為橫坐標,相對強度作為縱坐標,做出光電子能譜圖,以獲取樣品相關信息。根據能譜圖征譜線的位置,可分析除H、He以外的所有元素,也可根據能譜圖中譜線的強度計算原子的含量或相對濃度。
武瓊采用XPS技術來分析銀表面的腐蝕產物,證明在不同光照下,銀表面的腐蝕產物可能含有AgNO3、Ag2S、Ag2SO4、Ag2CO3及少量Ag2O,各種腐蝕產物的含量略有差別[14]。馬清林等人利用XPS對春秋時期鍍錫青銅器層的防腐機理進行了研究,Y論是少量微晶態的SnO2與非晶態的SiO2填充在δ相缺陷微孔隙中,阻止了外界侵蝕因素通過銹蝕層對青銅基體的進一步腐蝕[15]。馬丹等人通過XPS、XRD、ICP-AES等技術手段,研究了“華光礁一號”南宋沉船船板殘塊中的硫鐵化合物,發現其主要以FeS和FeS2形式存在,且部分已氧化為硫酸鹽,因此后續保護處理中需對其酸化過程進行重點控制,以利于文物的長久保存[16]。丁艷梅等人通過XPS、XRD探討了復合氣相緩蝕劑作用于模擬帶銹文物的緩蝕機理,證明該復合氣相緩蝕劑可以抑制基體腐蝕,對鐵質文物有很好的保護作用[17]。
雖然XPS使用廣泛,但只能提供樣品表面的信息,不能為整體的成分提供依據。在文物保護領域,常用XPS技術來分析金屬質文物的腐蝕產物,從而判斷金屬的腐蝕機理。
4.X射線照相技術(X-Ray Imaging Technology)
X射線穿過待測物體后有一定的損耗。對于有差異的物體如厚度、密度、缺陷等不同,射線的透過率也就不同,致使射線穿透后的強度有所不同,因而其與底片反應產生的灰度不同。根據灰度影像可判斷物體的內部結構,揭示文物內部的缺陷及其他相關信息[18]。
X射線照相技術作為一種無損分析手段,在文物保護領域常用于揭示文物的制作工藝、內部缺陷,可提取文物表面被覆蓋的銘文、紋飾等信息,反映文物修復前后的情況,提供文物內部信息及病害的發展狀況[19]。齊揚等人利用X射線探傷儀對漢陽陵陶俑等的制作工藝進行研究,并對其差異進行了分析討論[20]。周華等人利用便攜式X探傷儀對重慶大足千手觀音進行了調查,發現千手觀音石質雕刻品的金箔包體存在不同程度的風化與裂隙,彌補了傳統病害調查方法的不足,為大足千手觀音的保護修復提供了有價值的信息[21]。丁忠明等人利用X射線探傷儀、CT技術測試了3把同心圓首劍,結果顯示這3把同心圓首劍采用了兩種鑄造技術:渾鑄技術與鑄接技術,為此類劍的保護與保存提供了參考依據[22]。
X射線照相技術以其無損、直觀的特點受到文物工作者的青睞,但作為一種檢測方法,仍有一定限制。X射線照射過的陶瓷器,其熱釋光特性會有所改變或消失,因此進行熱釋光檢測,須在X射線照射前取樣。另一方面,X射線是否會對某些材質的文物有一定的破壞作用,有待進一步檢驗。此外,X射線照相技術只能反映物體的二維影像,對三維實物檢測有一定的局限性[19]。
5.工業CT(Industrial Computed Tomography)
工業CT,即“工業計算機斷層成像技術”,是X射線從多重方向穿透斷層,采用探測器探測透射衰減后的射線信息,通過計算機對采集的數據進行圖像重建,憑借二維斷層或三維立體圖像的形式,準確直觀地顯現被測物體內部的結構、組成、材質和殘損情況。工業CT技術是20世紀60年展起來的,在70年代已應用于科學研究中,80年代在國外已用于博物館文物藏品的科技分析。葉琳用工業CT對鐵質熏爐和鐵質鉤鑲進行了初步分析,研究了其組配結構關系,為同類型文物的保護研究提供了參考資料[23]。馬振智等人利用工業CT對陜西歷史博物館收藏的古代棘輪進行了檢查和分析,揭示了古代棘輪的鑄造工藝與內部缺陷[24]。工業CT很適合文物的研究,特別是珍貴文物,能夠獲取更多的古代歷史信息,為古代歷史研究和文物保護提供了科學依據。
工業CT的缺陷是設備昂貴,且體積龐大,無法到現場進行文物掃描,不利于推廣使用,且高精度地掃描一件文物所需的時間較長[25]。
6.同步輻射X射線技術(Synchrotron Radiation X-Ray Technology)
同步輻射是高速帶電的粒子在磁場中沿著弧形軌道運動時所釋放出的電磁波,它具有從遠紅外到X射線范圍內的連續光譜,且高度準直、高度極化、高強度、高輻射功率、天然偏振性、可精確控制等特點[26]。由于同步輻射光源高亮度的優勢,相比于傳統光源,將同步輻射光源運用到X射線衍射、X射線熒光、X射線照相技術等X射線技術中,有著更為先進的靈敏度、超短的采集時間和微米尺度的分辨率等優點[27]。
凡小盼等人采用同步輻射微束X射線熒光技術,用微區掃描了模擬實驗獲得的熔融黃銅、固態還原反應生成的黃銅和姜寨遺址出土的黃銅片,得到了鋅、鉛元素的面分布信息[28]。汪海港等人通過同步輻射X射線熒光等多種光譜分析手段對安徽蚌埠禹會遺址出土的“紅―黃”彩石進行了研究,確定該礦石主體為褐鐵礦,并無人工熱歷史,是一種性質獨特、地質起源復雜的多金屬天然礦石[29]。資明等人通過同步輻射共聚焦X射線技術對故宮斗彩陶瓷和彩繪樣品進行了元素及化學態的深度分布分析,得到了斗彩陶瓷特有的三層釉結構及彩繪樣品內部顏料的化學信息[30]。
同步輻射光源極具優勢,但實驗室的建成是一項巨大的工程。目前僅在北京、合肥與上海建有此裝置。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先進的科學分析技術被應用于文物保護領域。但是各種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X射線分析技術也不例外,如檢測成本高、數據庫不全、可能有微量損害、具有一定的輻射性等,所以需要根據文物樣品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分析手段,并結合多種方法獲取更多有價值的信息。如何將多項分析技術聯合運用并加以規范化,以最小的損傷獲取文物信息,這也是今后文物保護領域發展的重要方向。
[1]胡東波.文物的X射線成像[M].北京:科學出版社, 2012.
[2]章連香,符斌.X-射線熒光光譜分析技術的發展[J]. 中國無機分析化學, 2013,3(3):1―7.
[3]朱劍,毛振偉,張仕定.X射線熒光光譜分析在考古中應用現狀和展望[J].光譜學與光譜分析,2006,26(12):2341―2345.
[4]吉昂.X射線熒光光譜三十年[J].巖礦測試,2012,31(3):383―398.
[5]張茂林,賈興和,毛振偉,等.斯里蘭卡曼泰遺址出土青花瓷的化學成分分析及產地初探[J].巖礦測試,2008,27(1):37―40.
[6]孫瑩,毛振偉,周世榮,等.能量色散X射線熒光光譜法探針線掃描分析“長沙窯”彩繪工藝[J].理化檢驗:化學分冊,2008,44(9):807.
[7]崔強,張文元,李燕飛,等.文物保護與考古中能量色散型X熒光光譜儀的應用[J].敦煌研究,2008(6):104―108.
[8]王斌,余輝.油畫保護性修復與清代馬口鐵底板的“美國貨船油畫”清洗修復研究[J].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14,26(1):99―109.
[9]孟田華.云岡石窟風化的綜合分析研究[D].北京:中國地質大學,2014.
[10]劉亮. 湖南省博物館館藏青銅器銹蝕物成分研究[J].北方文物,2014(4).
[11]張曉梅,原思訓.利用X射線衍射光譜研究絲織品的老化[J].光譜學與光譜分析,2010,30(1):262―265.
[12]徐國棟,王冠,程江,等.應用能譜掃描電鏡與X射線衍射等分析技術研究扎西康鉛鋅礦中伴生元素錳的賦存狀態[J].巖礦測試,2014,33(6): 808―812.
[13]陳坤龍.古代材料的X射線衍射分析及其應用[C]//中國文物保護技術協會.中國文物保護技術協會第二屆學術年會論文集.西安:中國文物保護技術協會,2002:426―429.
[14] 武瓊.銀質金屬文物的大氣腐蝕影響因素[D].上海:華東理工大學,2014.
[15]馬清林,蘇伯民,胡之德,等.春秋時期鍍錫青銅器鍍層結構和耐腐蝕機理研究[J].蘭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9,35(4):67―72.
[16]馬丹,鄭幼明.“華光礁一號”南宋沉船船板中硫鐵化合物分析[J].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12,24(3):84―89.
[17]丁艷梅,許淳淳.復合氣相緩蝕劑對鐵質文物緩蝕機理的研究[J].腐蝕科學與防護技術,2006,18(4):241―245.
[18]周華,楊淼,高峰,等.射線探傷無損檢測方法在文物考古現場應用最新進展[J].敦煌研究,2013(1).
[19]丁忠明,吳來明,孔凡公.文物保護科技研究中的X射線照相技術[J].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06,18(1):38―46.
[20]齊揚,楊軍昌.X射線探傷技術對漢陽陵陶俑、陶動物成型制作工藝的初步分析[C]//中國文物保護技術協會.中國文物保護技術協會第四次學術年會論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439―443.
[21]周華,楊淼,高峰,等.重慶大足千手觀音便攜X探傷調查及初步研究[J]. 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12,24(4):45―54.
[22]丁忠明,吳來明,劉延常,等.山東新泰出土同心圓劍首連接技術研究[J]. 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14,26(3):29―37.
[23]葉琳.工業CT對鐵質熏爐和鐵質鉤鑲的結構初步解析[J].中文物科學研究,2014(4): 53―56.
[24]馬振智,張健,楊軍昌.陜西歷史博物館藏棘輪的工業CT檢查與分析[J]. 考古與文物,2004(3).
[25]唐燕.基于近景攝影測量的文物三維重建研究[D].西安:西安科技大學,2013.
[26]陳健.同步輻射X射線顯微成像的新方法和新技術[D].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5.
[27]張興香.同步輻射成像技術在科技考古、藝術史、文物保護以及生物學中的應用[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0(12):52―58.
[28]凡小盼,趙雄偉,高強.同步輻射微束X射線熒光技術在早期黃銅研究中的應用[J].電子顯微學報,2014,33(4):349―356.
關鍵詞:麥積山石窟;石窟保護規劃;石窟管理規劃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麥積山石窟是南北朝時期外來佛教思想與中國傳統文化碰撞、交流與融合的產物,也是古絲綢之路南線上一顆璀璨的明珠,以其獨特的歷史、藝術與景觀價值而聞名海內外。自1984年麥積山石窟整體加固工程竣工并正式對外開放以來,以麥積山石窟為核心的麥積山景區駛入歷史上發展的快車道,整個景區游客激增,各種管理用房、基礎設施、民居建筑、賓館商鋪等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來,這種無序發展狀態給窟區文物、棧道安全、參觀接待、景觀植被、環境衛生、停車住宿、餐飲交通等工作都形成了巨大壓力。
由于歷史原因,麥積山景區實行的是多頭行政管理體制,即麥積山石窟管理由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負責,景區管理由天水市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負責,森林管護由小隴山林業實驗局負責,景區內居民點由麥積區政府負責。有鑒于此,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結合景區現狀和石窟保護和管理的現實需要,特別是麥積山石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迫切要求,于2007年5月委托天津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編制出《麥積山石窟保護規劃》,并于次年底獲得國家文物局原則性同意的批復。此后,為配合“絲綢之路:起始段與天山廊道”聯合申遺工作需要,又于2012年委托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建筑歷史研究所編制了《麥積山石窟管理規劃》,經國家文物局批準后,2013年1月正式由甘肅省人民政府公布實施。前者以保存文物本體的真實性、文物本體及其環境的完整性和延續性為核心目標。后者則更為具體和具有操作性,從遺產地的概況、價值、現狀評估、管理目標、遺產區與緩沖區、管理任務、實施保障等七個方面做出詳細的計劃與安排。至此,上述兩部規劃從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成為麥積山石窟未來十年發展的指導性綱領文件。
一、麥積山石窟保護規劃和管理規劃的
內容與目標
1.麥積山石窟保護規劃的原則與思路
考慮到麥積山石窟在古絲路文化方面的重要載體地位,規劃將文物本體保護作為核心,同時也兼顧到對周邊景觀環境的保護,使其達到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標準。在實施過程中,始終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努力實現文物保護與文化旅游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并將麥積山石窟的保護和利用納入法制化、規范化、科學化和制度化軌道。
在規劃基本對策方面,首先必須堅持“不改變文物原狀”原則,實施的各項保護工程均嚴格遵循真實性、完整性、最小干預性、可識別性等原則,實現保存的真實性和保護的有效性目標。其次,從拓展展示空間、豐富展示內容人手,盡量擴大遺產地的文化傳播影響,全面提升其社會文化價值,在這個過程中也充分考慮到對游客參觀的分層控制問題,力爭使整個參觀過程能體現出最佳舒適度和對麥積山石窟文物和自然景觀的認知和感受。
第三,從人身和文物安全出發,規劃別強調了加強安全防范、應急預警機制和監測管理體系的建設,以全面提升遺產地的安全保障和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第四,在加強相關硬件設施建設的同時,對麥積山石窟四有檔案建設、學術研究體系構建、全面發掘和保存遺產地歷史信息與價值等做出了相應合理的計劃與安排。
2.麥積山石窟管理規劃的主要內容
在圍繞絲綢之路申遺而制定的這部管理規劃中,除對遺產地概況、遺產地價值、真實性和完整性等描述章節與保護規劃大致重合外,重點突出了對麥積山石窟現狀的定位與描述,并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展_:
法律法規保障體系方面重點評估了麥積山景區各種保護稱號與相關法律法規之間的關系,指出這些保護稱號所對應的文物、建設、林業、國土資源等四個管理系統使麥積山石窟在得到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保護的同時,也應得到相關系統部門規章的有效保障。而同期公布的地方規章《甘肅省麥積山風景名勝區保護管理條例》和《麥積山石窟保護管理辦法》在具體實踐過程中存在著管理界限、權限和執法主體等方面的問題,因而從世界文化遺保護的角度出發,需提升《麥積山石窟保護管理辦法》的法律地位。
管理機制方面,多頭管理與遺產資源具有多樣性特征有密切關系,如能按照各自系統的政策要求對遺產進行監管,基本可以發揮各自作用,起到一定的正面效果。但現行各個管理機構之間出現的問題根源在于分屬不同系統的上級主管部門,而主管部門間又缺乏必要的溝通和聯系。從長遠看,尚缺乏省政府層級的、可以同時協調三方利益的協調機構。
管理能力方面,風景名勝區管委會更多的是關注遺產利用、旅游開發和地方經濟發展,對遺產價值載體的全面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缺乏認識,執法依據也并未按照世界遺產的管理標準進行。而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關注的重點僅局限于石窟及相關遺存,對遺產環境承載的價值及管理目標認識不足,缺乏對遺產區和緩沖區管理的主動協調能力。小隴山林業實驗局對生態環境維護方面貢獻很大,但缺少對世界遺產管理的認識,植物園服務設施的管理仍需作相應銜接調整和改進。
景區內各種規劃由于在規劃目標、規劃措施、所屬系統不同等原因,導致在銜接方面還存在一定問題,特別是各種專項規劃公開程度不夠,僅局限在系統內部,管理單位對其他系統的規劃缺少應有的了解,使保護區內項目的確定與審批等尚未建立在以麥積山石窟遺產價值載體的全面保護為前提的基礎上。
價值載體影響因素方面,保護區內各單位及村鎮的建設活動和商業開發行為使開發壓力驟增,與麥積山石窟在漫長歷史時期內形成的山林茂密、自然靜謐的環境特征反差較大。由于水、生物、溫度、陽光等因素對石窟遺存的長期影響,使整個窟區的崖面、窟龕、造像、壁畫等自然損毀速度加劇,構成了很大環境壓力。
遺產利用方面,由于瑞應寺空間及建筑形式制約,尚不能滿足對遺產價值全面詮釋的需求。同時特窟接待能力有限,游客無法體驗所有的洞窟,對石窟價值的理解存在一定困難,因此對洞窟整體數字模擬展示的參觀需求較大,急需建設一座具有綜合功能的多媒體展示中心?,F行游覽路線缺乏分散引導功能,展示結構關系仍需進一步調整,遺產解說系統與標示系統仍不夠完備,現有游客服務設施功能尚待完善,且未達到統一規劃、協調使用的根本要求。
遺產研究方面,麥積山石窟對絲綢之路整體價值的貢獻還有待深入、系統的研究,保護技術研究方向和角度還局限于傳統模式,仍有進一步擴展的空間。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的研究體制尚未完備,項目開展和完成存在客觀上的困難,沒有建立起長期、穩定的對外合作研究機制。
遺產監測是世界遺產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針對遺產地文物保存狀態、棧道承載力、山體落石、周圍氣象環境、空氣質量、游客數量、建設活動、森林覆蓋率、生物多樣性的監測等都已初步建立。但仍需補充和完善,如對歷史環境、石窟選址環境、景觀環境和地質地貌特征、開發壓力、旅游壓力等方面的監測,現有設備和技術手段陳舊落后,更新較慢,尚未建立起公開、共享和合作的監測機制。
二、現階段依據保護和管理規劃開展的工作
2014年7月,麥積山石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在申遺期間,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緊緊圍繞麥積山石窟保護規劃和管理規劃的目標和要求,并結合麥積山景區的實際情況,主要開展了以下幾項工作:
1.窟區環境綜合整治在甘肅省政府申遺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的統一指揮和協調下,對麥積山窟區景觀影響較大的西崖醉仙樓酒家、場房下商業及辦公平房、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兩幢辦公樓、瑞應寺廣場東側陳展大廳及兩側文物庫房、接待室,廣場北側四合院等建筑物先后被拆除,總計面積約4000平方米。位于重點保護區邊緣的校場里13家農戶和香積山腳下甘肅省林業職業技術學院實習基地用房的體量與規模被加以改造和控制。瑞應寺廣場北側重建的四合院及西側下方辦公用房,衛生間等在建筑樣式、風格上嚴格遵循了當地明清時期盛行的灰瓦紅墻古建風貌,所有拆除場地絕大多數依山就勢恢復為林帶草場。
窟區原有的架空電線、光纜等線路全部改造為地埋方式,變壓器、配電室等設施全部設置于隱蔽場所,道路兩側的照明、監控設施在樣式風格上盡量與周圍景觀融為一體。電信、移動等信號塔臺不僅選址隱蔽,而且全部采用了仿樹木裝飾,與周圍環境渾然一體。
2.文物本體保護通過與鐵道部第一勘察設計院、日本筑波大學、敦煌研究院等國內外科研院所合作,幾年來陸續開展了麥積山石窟山體滲水治理工程、麥積山窟區周邊環境監測與調查、麥積山窟龕文物病害調查、重點窟龕造像與壁畫修復、窟區病蟲害生物監測與防治、瑞應寺大殿明清壁畫修復等工作。其中山體滲水治理工程通過“防滲注漿、打孔引水、上堵下排”等技術手段有效地緩解了山體滲水對窟內造像和壁畫的損害程度。周邊環境監測項目的開展對于掌握和了解降水、溫濕度變化、光照條件等對文物的影響及相應防控措施的制定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物病害調查的綜合分析結果可以為麥積山窟龕文物日常性修復計劃以及采取何種預防性保護措施提供重要依據。
3.基礎設施建設根據麥積山石窟保護規劃和申遺工作的具體要求,在國家專項資金和地方政府支持下,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在距窟區約25公里的麥積區吳家崖征用了50畝土地,計劃新建麥積山石窟行政辦公和文保展示中心。目前一期行政辦公樓主體工程建設已基本結束,面積約4000平方米,預計2016年底可投入使用,辦公、人事、財務、圖書資料、網絡信息等部門將首批入住。二期工程正在積極推動之中,具體包括文物修復中心、文保實驗室、文物庫房、多功能會議中心、美術工作室、陳列中心等。
瑞應寺北側新建的旅游接待服務中心已投入使用,在建筑風格、樣式上與瑞應寺渾然一體,功能上集v解服務、窟區補售票、小件寄存、窟龕鑰匙保管、臨時休憩等一體,最大程度上方便了游客。
4.學術體系構建經過近30年的發展,麥積山石窟已經基本形成了以佛教石窟考古、文獻檔案整理、文物保護修復、美術臨摹為主要方向的學術研究隊伍,現有高級研究人員10人(其中正高2人),中級研究人員25人。先后出版有各類圖錄、文集、專著等20余種,在國內外學術雜志和刊物300余篇,開展或參與各種科研課題30余項,參加或組織各種國內外學術交流、文物展覽等活動20余次。以窟龕檔案整理、文物病害調查、石窟內容總錄編寫等代表的基礎性業務工作的陸續開展和完成,為保護、研究和宣傳麥積山石窟做出了重要貢獻。隨著麥積山石窟申遺的成功,相應的學術研究體系、方法和手段也需要進一步進行調整和完善,除傳統研究領域外,還應該開始關注麥積山石窟在“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發展背景下的與絲綢之路之間關系的研究工作。同時,還需加強對文化遺產管理領域的關注與研究。
5.安全防護監測文物安全是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礎,為實現這一目標,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投入巨資,在整個窟區建立起相對完備的,全覆蓋的人、機結合的監測系統和預警系統,所有文物均處于全天24小時的有效監控范圍內。在初步解決外因對文物安全的威脅后,2010年起,又與日本筑波大學、敦煌研究院等機構和單位密切合作,陸續展開窟區氣候環境、光照降水、生物病害、重點窟龕溫濕度、二氧化碳、棧道振動、游客流量等對文物本體損害程度的監測活動,并新建起具有綜合功能的監測預警中心,對于提升和轉變原有文物保護觀念起到一定引領作用。
三、未來十年發展計劃和需要解決的問題
面對新的形勢,特別是麥積山石窟成功申遺,影響迅速擴大,隨著高速公路網的初步構成,以及既將開通的寶(雞)蘭(州)高速鐵路,可以預見游客數量將會迅速激增,這將會給文物和游客人身安全帶來巨大壓力。在原有管理體制沒有大改變的情況下,在世界文化遺產的角度和視野下,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根據現實情況逐步開始對現有保護規劃和管理規劃進行局部調整,使其更加符合世界文化遺產地保護和管理的要求。未來幾年的工作將主要圍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1.密切與景區內相關單位和利益群體之間的聯系,使之在遺產地保護、管理和發展進程中真正受益,從而達到合作共贏目標。
首先,必須將麥積山石窟保護和管理規劃進一步與《天水市城市總體規劃(2005-2020)》《天水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01-2020)》《天水市旅游業發展總體規劃(2006-2020)》《麥積山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1986-2010)》《麥積山風景名勝區麥積山景區詳細規劃(1999-2010)》《麥積山國家地質公園總體規劃(2012)》《麥積國家級森林公園總體規劃》《小隴山天然林保護工程規劃》等緊密銜接起來,使之徹底打破因橫向管理系統各異而形成的壁障,使其更加透明和公開化,將整個景區的保護、管理、開發、建設、接待、宣展等工作形成一個整體,以避免重復、無序建設和開發而導致的資金浪費和對遺產地景觀的人為破壞。如與景區管委會協商,在景區售票處擇址新建功能更加完善的游客服務接待中心和多媒體展示中心,游客在購票后不再直接登窟,而是先觀看麥積山石窟藝術的多媒體球幕電影和臨摹精品展示,使游客在參觀前對麥積山景區和石窟藝術形成初步印象,在延伸展線的同時,也使游客享受到更高品質的參觀和講解服務。
其次,促使景區管委會成員單位積極與當地鎮政府溝通,結合麥積山景區環道建設工程,將阮家溝門、上河、寺溝、校場里等自然村落的民居建筑統一規劃樣式、體量、建筑風格和使用功能,將餐飲住宿、休閑娛樂、民俗展示、文化產品開發等融入其中,這樣既能拉伸展線延長,游客參觀游覽時間、緩解窟區壓力,又能使當地村民從中受益,從而加深后者對遺產地價值的認同感和參與感,十分有利于遺產地保護和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
2.加快完善石窟區基礎設施建設,以確保文物及游客人身安全。
麥積山石窟監測系統已使用了10年,設備陳舊老化現象嚴重,功能相對簡單,在棧道、林區、窟區,以及道路等部分仍存在監控死角,攝像頭及紅外報警探頭數量明顯不足,整個設備系統仍模擬信號,已無法滿足當前文物安全工作的實際需要,目前已完成相關方案制定及論證工作,并正式上報國家文物局申請立項開工。
窟區電力系統雖已全部改為地埋,但隨著申遺的成功,為確??邊^消防安全、避免環境污染,冬季取暖亦全部改為電力。這種情況下,全天24小時保障電力供應成為整個景區、窟區正常運行的基本要求,景區的雙回路供電系統正在建設中,將從根本上保證整個景區正常用電。
麥積山窟區棧道經過30年的使用,已出現部分鋼構件松動,表層混凝土開裂,防雨頂棚因落石撞擊而松動變形等問題。為此,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在委托相關科研單位做棧道安全性z測的同時,準備適時開展窟棧道建筑加固維修方案的論證、設計和實施工作,以確??邊^文物和工作人員及游客的人身安全。
麥積山景區近年來呈現出游客數量急劇攀升和季節性突出的特點,針對這一問題,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與景區相關單位協調,計劃一方面將現有參觀線路進一步優化,局部線路上窟區擬將西區參觀出口改道至場房下標志石附近,這樣游客不必再回到瑞應寺廣場,局部形成小循環,以避免人流在瑞應寺廣場重疊。整體線路上督促天水市風景管委會根據《麥積山風景名勝區麥積山景區詳細規劃》,并結合當地政府的美麗鄉村建設,啟動上河溝――場房下――校場里――荒草灘――鐵嘴子梁――瑞應寺廣場――場房下的環線觀光道路建設工程,這樣通過拉長線路和提供沿途休憩服務等減緩窟區參觀人流壓力;另一方面與景區管委會合作,盡早啟動網絡預約和網絡售票系統建設,通過現代科技手段來調控整個景區游客參觀數量和時間,以進一步盤活景區旅游資源,減輕麥積山石窟的參觀壓力。如規劃中瑞應寺廣場東側的石窟藝術展室和辦公用房項目被停止,該地段被計劃恢復為與周邊山坡林地融為一體的景觀休憩帶,北側原設計中的多媒體展示廳被取消,使新建四合院面積進一步得以壓縮,在與南側瑞應寺遙相呼應時,體量與視覺上更和諧。
3.立足于世界文化遺產角度,進一步提高麥積山石窟的整體保護和管理水平。
保護是一切工作的基礎,在做好日常性窟區文物保護工作的前提下,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將積極開展與兄弟單位、國內外相關科研機構、大專院校的交流與合作,加快文物保護人員的培養和引進,加大文物保護技術的資金投入,努力建設起一支在泥質文物修復和窟龕壁畫修復領域具有突出優勢的專業隊伍,并使麥積山石窟成為隴東南一帶在國內具有一定影響力的文物保護修復和培訓中心。
學術體系建設方面,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將在鞏固和開拓傳統研究領域的同時,繼續加強相關人才隊伍的建設、培養和引進,其中文化遺產管理、麥積山石窟與絲綢之路的關系、數字化技術應用、相關資料的整理與利用等將是關注和建設的重點。同時,將繼續加強與外界的學術交流與互動,以拓展視野、開闊思路,為更好地保護和管理麥積山石窟做出實質性貢獻。
宣傳展示方面,將充分運用多媒體技術,通過互聯網、物聯網,打造起真正意義上的智慧石窟景區,全方位、多角度展現和揭示麥積山石窟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讓更多民眾和游客共同參與、分享佛教石窟藝術所具有的獨特魅力,真正起到弘揚優秀民族文化遺產的作用和目的。
關鍵詞:校園;歷史;建筑;遺產;保護
中圖分類號:TU-0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4144(2013)-09-55(4)
1 校園建筑遺產的概念
建筑遺產是物質文化遺產的一個分支,校園建筑文化遺產是建筑遺產的一脈。校園建筑文化遺產的概念主要指:保存完整的、尚且可以使用的、結構可加固的、有著歷史文化傳承的、見證學校成長的校園內特殊歷史建筑。
2 校園建筑遺產保護
校園建筑文化遺產必須是完整性較好或者可以進行適當整修的建筑;在實用性上可以繼續作為教育、教學、文化感染的場所;在歷史文化方面起到了傳承和準確的表達,同時對于在校園生活的人們有著其特有的記憶作用;代表某一時期,見證某一重大事件以及成為校園的標識等重要職能。現代社會的浮躁,追求政績和新奇大等思想使得校園的歷史建筑面臨著非常嚴峻的問題。尊重歷史不僅意味著尊重校園中現存的物質空間,還意味著尊重校園的文化延續以及校園的發展歷程。校園建筑文化遺產有著不可替代的意義,然而目前國內高校規劃建設時亂拆亂建的現象頻發,高校對校園文化遺產不加以重視、打破建筑及其周邊環境與人原有的對話關系、不尊重歷史文脈等行為使校園建筑遺產保護成為當務之急。
3 校園內的建筑文化遺產實例解析
校園的文化歷史建筑是一個學校的見證者,校園建筑遺產的保護應該受到重視,結合近幾年校園內出現的大量的問題,以寧夏大學校園內的清真寺和加拿大圣弗朗西斯大學內的天主教堂進行實例解析和問題的映射。
3.1 寧夏大學校園建筑文化遺產——北校區老清真寺的困境
寧夏大學北校區(原寧夏工學院)的校園內有一座清真寺,其名為盈北清真寺或著銀川市新市區清真寺,具體修建時間通過寧夏大學基建處和寧夏宗教局的資料查詢,發現結果是不一致的,但是可以共識的一點就是從1983年寧夏工學院獨立辦學開始,這座清真寺就已經存在。為適應寧夏工學院的迅速發展,它被并入當時的擴展用地中(現寧夏大學北校區的用地)。它承擔著新市區80%回族同胞伊斯蘭教禮拜活動,而去年銀川市政府為了寧夏大學的快速發展,通過協調已經重新選址進行搬遷與修建。而這座歷經30余年風雨洗禮,早已植根寧大的老清真寺也不得不迎來“灰飛煙滅”的命運。圖一是其在寧夏大學北校區的具體項目位置,具體功能分區如圖示,不難看出存在以下幾點問題:a.對于校園功能的多余b.阻礙了教學區與宿舍區的聯系c.分割了文體區的整體性。但是聽到新寺建好后,要將老寺拆除的消息,卻讓人陷入沉思。
對于拆除的建議,通過行業內人士的一些討論,認為是不合適的,原因及影響表現為:
a.雖然在空間上有著狹縫里求生存的感覺,但是作為寧夏大學的歷史性建筑,此種情況應該是后來的周邊建筑設計中欠考慮造成的,這是周邊建筑導致的,迫使它形成了一種不協調的對話,而現在把其視為寧夏大學發展中的阻礙,這一觀點是錯誤的,責任應該由周邊建筑的設計師來承擔,建筑尷尬的對話關系是人為的,而不是建筑本身造成的。
b.校園內出現宗教建筑的情況在國內高校甚屬少見,這種特殊的校園風貌一旦遭到破壞,將很難維持其特色的傳承。試想多年后,為了重拾校園精神與歷史風貌,再做大量的修復或重建工作會增加困難。
c.長時間的“不協調”會有“習慣成自然”的可能,雖然清真寺出現在校園內,會產生空間視覺上的不開放感,但是時間長了這種固定的模式就會被人們所接受,達到一種靜態平衡。然而我們所謂的“理性的改變”卻恰恰打破了這種平衡。
d.長期以來清真寺作為一種禮拜場所已經成為周邊教民和校內學生的宗教文化中心,突然的拆除一方面會在交通上帶來不便,另一方面是對30年記憶的一種刪除,更高層面上則對于維護某一個區域內的民族安定有不安定因素,所以要慎重考慮。
寧夏大學的性質是多重的,其中應該包含地域性和民族性。再有民族學和回族文化研究又是地域特色專業,加之成立的阿拉伯語學院,所以就算是新寺建成后,老寺也沒必要拆除,通過改建還可以作為阿語講堂、回族研究中心辦公室、建筑系建筑校內測繪實習課程的對象,應該從積極的一面來對待,片面的解讀是不科學的也是不實際的。
3.2 圣弗朗西斯澤維爾大學的教堂建筑
圣弗朗西斯澤維爾大學(St. Francis Xavier University),是加拿大一所領先的公立大學,創建于1853年,有著長久的優異學術、回饋社會和教學創新的傳統。圣弗朗西斯澤維爾大學繼承了優良的學術傳統,這要追溯到150年前,安蒂戈提什的羅馬天主教區首先開創了這種傳統,當地的漁民、農民及礦工都盡其所能為傳統的延續貢獻了一份力量。毫無疑問,學生們都為學校輝煌的過去而感到驕傲,但是學校同時注重未來。故對于學校內教堂進行文化傳承的保護。
圣弗朗西斯澤維爾大學是加拿大為數不多的承諾保留天主教特色而保持社區包容特性的學校之一。它的宗教傳統產生了強烈的社會公平信念,明顯的反映在康迪國際學會上,它是一個致力于從發展中國家的平民組織中培養領導的中心機構。這使得圣弗朗西斯·澤維爾大學的教職員工愿意關注學生的實際需要。
圖三是該學校校園內的教堂建筑,可以與周圍建筑和景觀、人形成完美的對話關系。
4 案例的對比分析以及存在問題
通過國內外在這一方面的實際情況,不難看出當下中國在校園建筑遺產保護方面還存在著頗多問題。
4.1 國內外實例的對比分析(如表1)
4.2 存在問題
通過上述的實際案例不難看出我們在有關校園建筑文化遺產保護方面還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方可達到一個令人滿意的平衡狀態。
4.2.1 不合理的管理
管理者的視角缺乏全面性和科學性,通過寧夏大學校園清真寺的案例不難看出,事情本身的發展都存在不確定性,對于建筑遺產和遺留老建筑拆除并非最好的解決辦法:第一拆除不符合國家低碳的口號和可持續發展觀,傳統建筑在建造時都沒有對化石燃料的依賴性。周邊鄰里和社區的形成不依賴于汽車。這些地方可以滿足人們將有價值的精神和文化一代代地傳承下去。校園文化遺產今天比以往都更具關聯性。我們需要認識到它全部真實的價值并運用這個原理來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未來。(Heritage buildings were built without addiction to fossil fuels. The precincts, neighborhoods, and communities they form are not dependent on automobiles. The places they make satisfy human aspirations and express culture that generation after generation finds valuable. Campus heritage has relevance more today than ever before. We need to recognize its full and true value and apply its lessons to achieve a sustainable future.)第二拆除老舊建筑遺產等于拆除自己的歷史,第三沒有體現校園的開放性、包容性與人情化建設理念,很大程度上的傷害了使用者和周圍居住者的感情。目前國內遇到問題就拆除的做法筆者甚是不贊同,這樣的局面多半是來自于管理體制的不完善與管理制度有缺陷造成的。
大部分高校都設有歷史研究院和文化遺產研究、建筑遺產、歷史風貌街區研究的工作室,但是對于眼前的問題卻沒有警覺。校園內安全問題一直被提及,但都是側重于片面的人本原則,建筑遺產同樣重要,保護建筑遺產的安全也是保護著人們自己的記憶,也是屬于以人為本的范疇,所以有時由于問題認識的片面性導致了很多問題,該體系應該在科學考慮結構的基礎上,使用先進的預防性手段,同時在不可避免自然因素影響下又有先進的預警機制,這樣的做法是必要的,也是具有前瞻性的。制度畢竟是人為的,而人類本身也在探索和實踐,所以一些問題在所難免,前瞻性畢竟不是處處可以做到,所以只有通過不斷地修訂制度來提升建筑遺產的保護水平。
由此找到校園建筑文化遺產管理的瓶頸:第一,沒有制定的相應的管理制度。建構一套完整的建筑遺產保護系統是必要的,也是符合建筑遺產預防性保護的理念的。在遇到實際問題的時候可以在制度的指導下來進行,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損失。第二,很多高??赡苤贫讼鄳闹贫?,但是不完善,還存在缺陷,2007年7月,北大臨湖軒附近花壇中的一件清代初年的漢白玉魚洗就曾被盜,當時北大保衛部門有關負責人的解釋是:北京大學內有不少文物,且比較分散,周圍未設探頭,只有保安日夜巡邏,肯定存在盲點。第三,校園歷史性建筑的保護與拆除不夠嚴謹。這不是學校領導單方面能做的決定,應該集思廣益,不能盲目遵從規劃建設單位的建議,還應征師生及周圍群眾的意見。它作為一種物化了的精神載體,集中反映了學校這個特定群體的道德價值觀和審美取向。校園歷史性建筑遺產的保護應該是與人一起進行的,我們不能盲目的成為博物館式的“點”狀保護。
4.2.2 錯誤的修復與改建
很多校園建筑遺產因為迎接重大的節日活動都興起了改建的熱潮。沒有考慮防火,在防火方面,如清華大學百年講堂的火災就頗受業界關注。遺產的安全性保護也成為了新的課題。在結構方面,通過假期課余時間的調研發現,在老舊建筑和建筑遺產進行翻新改建時一味追求裝飾的細部刻畫、對于設備進行更新,在節能上下功夫,給結構進行加固,但是很多情況下結構的安全體系評價都是在理論基礎支撐下來進行的,對于遺產結構的長久性和退化都沒有去細致考慮,這樣做是片面的,也是不符合建筑遺產預防性保護理念的。
改建考慮從結構、防火等方面的同時也要考慮與周邊環境的對話。寧夏大學出現的問題絕對性的說明了,建筑設計人員在老舊建筑和遺產建筑周邊進行新的設計時沒有考慮構建和諧的對話關系,這種對話關系包含了比例尺度、高度關系、色彩呼應,校園內天際線的形成以及對于人產生生理、心理的影響因素。建筑既是媒介又是場所,所以,作為媒介的建筑需要用形態表達語言所難以傳達的知識,作為一種場所,它又必須能夠營造一種激發特定情感的“情景”。把握好這種平衡和諧的對話關系也是一個最為重要的難點。
4.2.3 錯誤的觀點
校園建筑遺產的保護不是單純的建筑單體的保護,之所以稱為遺產,是因為建筑已經融入環境,一個綠色的草坪及其周圍的樹木和建筑物或許是最古老的連續的校園文化遺產的表現。(a green lawn surrounding trees and buildings may be the oldest continuous campus heritage statement.)此外人的行為模式支配著建筑的使用功能,所以建筑遺產的保護是綜合建筑物及其文化傳承、使用者或觀賞者以及周邊的共生環境的全面保護。要將建筑、使用人員與周邊環境共同保護。
在學校的發展中,建筑遺產本身作為一種容器功能是可變的。保護不能是一成不變的保護,功能可以隨著學校發展的要求做適當的調整,如現有清真寺完全可以用作回族文化研究中心、回族遺產保護中心,無論從造型、功能還是人文層面來講都是貼切的。
5 結語
校園風貌是城市文化的體現,歷史建筑的傳承與保護是校園人文關懷、歷史積淀的閃光點。傳統校園往往不僅僅是城市空間變遷的見證者,也是城市文化沉淀、延續、演變、更新的承載者,對其舊有空間肌理、傳統風格進行保護, 既是保護城市歷史物質空間的需要, 也是延續城市歷史文化氛圍的需要。對于校園建筑遺產在歷史的更迭中保留下來是幸運的,但它的未來存在諸多問題。在歷史記憶為主線的保護下,在其中求發展,在發展中求新生,在新生中確定新的保護、發現并解決新的矛盾,這樣才能使校園建筑遺產在未來的社會發展中不被淘汰。
參考文獻:
[1] 郭蘇明.場所精神的延續——由高校傳統校區更新談起[J].華中建筑,2008,(02):142-144.
[2] 徐進,張金荃.大學校園文化培育與展示——以寧波大學校園規劃設計為例[J].現代城市研究,2007,(07):43-49.
[3] Carl,Elefante. The Full and True Value of Campus Heritage[J].Planning for Higher Education, 2011,(4): 79-87.
[4] 張帆,吳莎.關于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進校園的淺析[J]. 科技信息,2011,(15):215.
[5] 孫靜,謝泉,吳曉.基于文化環境建構的校園雕塑建設研究——以東南大學、南京大學、南京師范大學老校區為例[J].規劃師,2008,(06):2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