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肌肉康復訓練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健康教育;聲帶息肉;發聲訓練;嗓音康復
[中圖分類號] R473.7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3)05(a)-0124-02
聲帶息肉是耳鼻喉科的常見病,好發于職業用聲者。支撐喉鏡下行聲帶息肉結節摘除術是治療該病的主要方法,對恢復和改變發音質量有明顯效果,但術后需要合理采取聲休、發音訓練,導致了術后護理難度的增加,如何進行、何時進行,成為患者術后康復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1]。為探討系統健康教育對聲帶息肉患者術后發聲訓練及嗓音康復的干預效果,該院選擇2011年10月―2012年5月確認患者75例,將系統健康教育方法應用于聲帶息肉患者術后整體護理中,取得理想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該院確診聲帶息肉患者75例,所選患者均經休聲與藥物保守治療3個月無效,持續聲嘶及咽喉部不適癥狀未見改善,故擇期全麻下行支撐喉鏡聲帶息肉摘除術。經患者及其親屬知情同意,上述患者依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干預組40例,其中男25例,女15例,平均年齡39.5歲,平均病程6.5個月;對照組35例,其中男21例,女14例,平均年齡39.2歲,平均病程6.3個月。
1.2 方法
對照組按耳鼻喉科常規護理并予音聲教育,干預組在此基礎上圍繞預防保健和加強自我護理能力進行系統健康教育,具體如下。
1.2.1 術前發聲管理教育 責任護士負責對聲帶息肉發聲訓練患者的培訓、指導及隨訪落實等工作。入院當日即選擇適當的時機向患者講解聲帶息肉的病因、發病機制,示范發聲訓練方法如打哈欠嘆氣練習、水泡音練習、咀嚼練習等,告知其自我管理在嗓音康復保健方面的重要性,取得患者康復治療期間的理解與配合。
1.2.2 術后發聲休息的指導 住院期間向患者講解禁聲的目的及重要性,術后囑患者注意聲休,嚴格禁聲7~14 d;要求患者康復期內注意控制每天用嗓時間和連續發聲的時間,日用嗓時間
1.2.2 術后發聲管理教育 按“三、四、七”的原則常規進行術后發聲管理,即術后3 d禁聲,4 d起練聲,7 d 開始正常發聲。發聲要求:逐步進行低音調、短時間的發聲訓練,訓練時間需
1.3 評價方法
①纖維喉鏡檢查。參照相關文獻標準[3]進行療效評價,治愈:雙聲帶黏膜光滑,無充血,聲門閉合完全;好轉:雙聲帶黏膜光滑,無充血,聲門閉合稍差;無效(復發):雙聲帶充血,聲帶黏膜不光滑,聲門閉合差。②音質改善。術前及術后1、3個月以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對患者喉發聲音質進行自主評分(0~10分),0分代表正常發聲無障礙,主觀感覺聲音質量滿意;10分最差,說話極度費力,喉部易疲勞,自覺聲音質量無改善甚至轉差。③問卷評價2組患者術后嗓音康復期間自我管理行為情況,包括:不良生活習慣行為,避免用聲不當/過度用聲的行為,發聲訓練的主動行為,按依從性由高至低,以3、2、1、0分進行計分評價。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進行χ2檢驗。
2 結果
術后3個月頻閃喉鏡復查結果提示,干預組患者臨床治愈37例,好轉3例,治愈率92.5%;對照組患者臨床治愈18例,好轉12例,治愈率60.0%。兩組治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0.754,P
3 討論
臨床醫學證實,支撐喉鏡下行聲帶息肉結節摘除術可以有效恢復手術患者聲帶功能,但如果患者不注意禁聲休息或再次過度用聲,往往會造成喉黏膜組織再度損傷,致息肉反復發作[4]。故護理工作中向患者提供科學的發音矯正指導,使其明確自身在嗓音康復期間自我健康管理的重要性,掌握科學的發聲訓練方法,對促進患者嗓音康復均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5]。該研究通過對40例聲帶息肉患者術后采取正確有效的健康教育,包括術前、術后及出院后的健康教育,使其在術后嗓音康復期間堅持有效地自我管理行為,矯正不良用聲習慣,愛嗓護嗓,積極配合聲休及發音訓練,最終達到了理想的康復效果。研究結果也提示:干預組患者術后3個月時的喉發聲音質及臨床治愈率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
綜上所述,系統性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聲帶息肉患者術后嗓音康復自我管理水平,改善患者術后喉發聲狀況,促進其術后康復。
[參考文獻]
[1] 曹林紅,宋述靈,張鳳云.聲帶小結及聲帶息肉的圍手術期護理[J].牡丹江醫學院學報,2010,31(4):78-79.
[2] 侯麗達.聲帶息肉摘除術的圍手術期護理[J].中國實用醫藥,2010,5(1):214-215.
[3] 韓德民.耳鼻咽喉頭頸科學[M].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4(4):10.
[4] 勾霞,李海洲.科學發聲矯治法在顯微喉鏡下聲帶息肉切除術后康復中的作用[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0,10(29):7066-7067.
誤區一:堅持打針吃藥就能治好偏癱
大部分人認為有病了只要堅持打針吃藥,總有一天疾病會被治好。實際上,對于中風病人的早期及時有效救治,非常重要,一旦失去最佳治療時機,后期再用多少藥物,也收效甚微。大腦細胞因腦血管堵塞造成持續缺血超過6個小時,就會發生不可逆的壞死。因此,腦血管栓塞發病的6小時內,及時進行溶栓治療,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療辦法。對于腦血管破裂導致的腦出血。及時用藥物止血,穩定病情,可以防止病情進一步發展。搶救后的及時康復治療,是改善中風偏癱、失語、吞咽障礙等后遺癥的有效方法。
誤區二:偏癱康復治療在后遺癥期開始
中風患者發病時,周圍的醫生和家人都全力忙于搶救,關注著病人的生命安危。許多家屬都錯誤地認為,康復治療要等到病人病情穩定一個月,甚至三個月。也就是后遺癥期才能開始進行。其實不論腦出血還是腦梗塞病人,只要病情平穩后,康復訓練即可開始。一般來講,腦梗塞患者只要神志清楚,生命體征平穩,病情不再發展,48小時后即可進行,康復量由小到大,循序漸進。大多數腦出血的病人,康復治療可在病后7~14天開始進行。
誤區三:偏癱康復治療很簡單
許多人認為偏癱的康復治療就是活動活動胳膊、拉拉腿。自己和家人都可以進行。這是一種嚴重錯誤而且危險的觀點。中風病人的康復訓練,要根據每個人的病情特點、救治過程和治療后的身體狀況,以及本人原有的體質,由康復醫師制訂針對性的康復治療方案和療程。在康復治療師以及康復護士等專業人員指導幫助下,逐步施行。具體到每一塊肌肉、每一動作的訓練都不是隨意的,否則容易出現關節半脫位、關節疼痛,或對患者的四肢肌肉、骨骼、關節造成損傷。因此,康復治療既不簡單,也不能隨意。一定要按照醫生、治療師的指導,規范且循序漸進地進行。
誤區四:反復練習就能康復
康復訓練要特別注意練習方法。大部分偏癱患者癱瘓側的肢體會出現肌肉痙攣,適當的康復訓練可以使這部分肌肉的痙攣得到逐步緩解,從而使肢體運動趨于協調。而錯誤的訓練方法。反而會加重痙攣肌肉的損傷,進而導致肌肉僵直,延伸到影響手指、腳趾的活動,阻礙手腳功能的恢復。偏癱不僅僅是肌肉無力的問題,肌肉收縮的不協調也是導致運動功能障礙的重要原因。因此,康復訓練不只是力量訓練。還包括肢體的正確擺放、感覺刺激、協調訓練、抑制痙攣訓練、負重訓練、平衡訓練,等等。不能簡單地認為,只要堅持練習,就能康復。實際上,訓練方法不當,反而會加重病情,或延緩康復。
誤區五:走路越早,恢復就越快
摘 要 本研究對一名北京體育大學籃球愛好者前交叉韌帶部分斷裂采取保守治療到重返賽場進行了為期六個月的康復訓練跟蹤研究,總結并分析本次康復訓練過程中的經驗和不足之處,旨在分析出如何使運動員盡快實現功能康復。
關鍵詞 前交叉韌帶保守治療 康復體能訓練 籃球愛好者
一、前言
膝關節前交叉韌帶損傷是常見而嚴重的運動創傷之一。ACL斷裂引起的膝關節不穩稱ACL缺損膝,治療不當將嚴重影響運動能力或喪失運動能力。膝關節前交叉韌帶在運動損傷中較為常見,籃球運動愛好者是前交叉韌帶損傷的多發人群,男子籃球運動員膝關節前十字韌帶保守治療后立即進入康復治療的研究數量較少。因此本實驗預通過從術后到恢復競技能力全程的康復治療來評價康復治療方案的設計與實施情況,為以后的ACL重建術后運動員的損傷康復提供參考。
本文采用個案分析法,研究普通籃球愛好者ACL斷裂臨床表現和保守康復治療措施,探討其發生機制及傷病發生規律和特點,以提高我國籃球運動的醫務監督水平,減少運動損傷的發生嘗試對運動員受傷的情況及傷后恢復手段進行探討,使運動員了解更多正確、科學、有效的傷后恢復手段,讓運動員盡快擺脫傷病的困擾,快速恢復到以前的競技狀態,為運動員和教練員傷后恢復訓練提供一些幫助和參考,并且尋找訓練和比賽中導致損傷發生的風險。
二、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文以北京體育大學籃球專項本科生李×為研究對象,其基本資料如表1所示:
(二)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以本次研究的目的和意義作為出發點,通過網絡、圖書館搜集閱讀一些國內外相關的文獻資料,尋找本次研究的理論依據,為更好地撰寫論文打下基礎。
2.實驗法。通過實驗法,對受試者進行專項康復訓練,探討專項性康復訓練對籃球運動員ACL保守治療后膝關節神經肌肉功能的影響
3.數理統計法。測試結果各指標以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平均數±標準差”表示,使用SPSS。同一指標,康復鍛煉前后使用配對樣本,健側患側的比較使用獨立樣本T檢驗,使用相關分析觀察康復鍛煉前后部分指標間的相關性。
三、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下肢圍度測試結果:實驗對象在康復初期下肢大小腿緯度都有不同程度的萎縮,但通過12周的康復訓練兩側小腿圍度逐漸增長,較康復前患側增長1.7cm健側增長1.4cm。兩側大腿圍度也各有不同程度的升高,髕上5cm處患側增長1.8cm健側增長0.7cm,髕上10cm處患側增長1.6cm健側增長1.2cm,髕上15cm處患側增長2.0cm健側增長了1.5cm。
(二)膝關節活動度測試結果:實驗對象在康復初期兩側膝關節主動屈被動屈均存在輕微程度受限;康復訓練后,患側膝關節主動屈提高14度,患側膝關節被動屈提高17度。
(三)等速肌力測試結果:康復訓練后,患側腿股四頭肌向心和離心肌肉量不僅和健側腿沒有差距還略高于健側腿。患側腿股后肌群向心力量恢復到健側腿的81%,離心力量恢復到90%,基本完成康復目標。健側腿和患側腿的股四頭肌的離心力量/向心力量(E/C)都達到了140%以上。
(四)疼痛測試結果:實驗對象疼痛值隨著康復進程的推進逐漸減小。靜息痛在康復訓練第8周徹底消失,膝關節區域按壓痛在康復訓練第8周消失,術后第10周起走路時無疼痛出現,術后第12周起進行跑跳訓練時,無疼痛感。康復訓練第12周實驗對象進行專項踢擊時,會感覺到輕微的震痛,14周痛感消失。
四、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1.經過為期24周的康復治療及訓練,實驗對象膝關節腫脹消失,疼痛基本消失,膝關節關節活動度基本恢復,膝關節肌肉力量加。
2.實驗對象可進行跑步、跳躍、變向等運動員所需要的基本功能性活動,且可以進行籃球專項運動的基本技術。患者已經開始進行了高強度的訓練并且無不良反應。說明在本次后交叉韌帶保守治療康復訓練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二)建議
1.康復訓練要盡早進行,實驗對象由于在受傷后4周才開始進行康復訓練,導致健患側肌力都有明顯下降,關節活動度也比正常值偏低。
2.在康復訓練初期訓練方法單一,枯燥,應該充分考慮到運動員興趣,制定一些有趣味性的康復訓練項目,希望在今后的訓練方案設計上要做到系統化、多樣化,嚴格規范運動員每個康復動作,使康復訓練練好。
參考文獻:
關鍵詞:電針 康復訓練 中風 吞咽言語障礙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3-0046-01
有資料表明,大約有71%的中風患者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吞咽以及語言障礙[1],如果比較嚴重就會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嚴重的影響。選取本院2010年12月到2011年5月69例中風后出現吞咽語言障礙的患者,對其中的部分患者進行電針和康復訓練的聯合治療方法,患者的臨床效果顯示良好,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取本院2010年12月到2011年5月69例中風后出現吞咽語言障礙的患者,其中男性42例,女性27例;年齡最大的72歲,最小的43歲;將所有病例隨機分成觀察組35例,對照組34例。并經統計學分析,兩組患者在病例數和性別比例等一般資料方面沒有顯著差異,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給予對照組34患者進行單純性康復訓練治療,給予觀察組35例患者進行電針配合康復訓練同時進行治療。
1.2.1 康復訓練。根據患者的發生語言吞咽障礙的程度,有針對性的進行康復訓練,例如:口腔肌肉鍛煉,通過練習拼音字母鍛煉口腔肌肉,指導患者使用鏡子練習發音,糾正不正確的發音[2];吞咽鍛煉,促進恢復吞咽反射;攝食練習,逐漸恢復患者自我攝食的能力;使用冰凍的棉棒對患者的口腔進行刺激等康復訓練[3]。
1.2.2 電針治療。使用低頻電刺激電針治療儀,設定為連續疏波,根據患者實際耐受性選取強度,取內關、合谷、豐隆、通里、足三里以及照海等穴位電刺激治療。每天一次,每次半個小時。
1.3 統計學方法。將數據結果錄入SPSS17.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組間比較采用X2檢驗,當P
1.4 療效評定標準[4]。
顯效:吞咽和言語障礙得到明顯改善,按照神經康復學VFFS評分提高6到8分。
有效:吞咽和語言障礙有所提高,按照神經康復學VFFS評分提高3到5分。
無效:吞咽和語言障礙沒有提高,未達到顯效和有效的標準。
有效率:(顯效患者例數+有效患者例數)/總患者例數×100%。
2 結果
在治療一個月后,觀察組顯效10例,有效23例,無效2例,有效率94.29%。對照組顯效4例,有效15例,無效15例,有效率55.88%;兩組在有效率上具有顯著性差異,(X2=35.77,P
3 討論
電針是現代醫學工作者對祖國傳統中醫針灸療法的繼承,通過現代的治療方法,發揮中醫針灸的臨床治療作用,本文對于中風后吞咽語言障礙的患者進行電針配合康復訓練的方法,就很好的利用了電針療法,達到了疏通經絡,醒神開竅,益氣活血的目的,通過穴位的電針治療對主管吞咽言語功能的神經產生了刺激作用,激發了受損殘余神經細胞的代償功能,并且可以誘導患者咽部、口腔肌肉進行局部的肌肉收縮或者產生模仿吞咽、語言部位肌肉的自主運動,更好的配合了康復訓練的治療,使患者更好的改善了吞咽以及語言功能,在相同的治療時間內本組觀察組的有效率達到94.29%,遠遠高于對照組的55.88%。由此可以,在治療中風后患者出現的吞咽語言障礙,一定要進行多種治療方法的配合治療,在治療中各種治療方法可以互相配合,互補所短,更好的促進患者語言和吞咽能力的恢復。
參考文獻
[1] 丁德權,譚峰,張明霞,李廣興,陳景梅,林東雄,黎力生,電刺激加電針對急性腦梗死后吞咽障礙的療效觀察[J],中國醫藥科學,2011,1(13):60—61
[2] 吳振梅,潘秀蓮,腦卒中語言障礙56例語言訓練的體會[J],中國臨床康復,2002,6(9):1364—1365
關鍵詞 肩關節半脫位 電針 康復訓練
肩關節半脫位為中風病人常見并發癥,腦卒中病人肌力持續0~1級2周時間以上,則60%-80%的病人將并發該癥,其表現為肩關節活動受限,不同程度疼痛。我科自2002年8月以來,采用電針配合康復訓練治療中風后肩關節半脫位,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患者全部來自浙江省東陽市人民醫院康復科住院病人,按人院先后順序依次輪流入組,并符合以下診斷條件:①伴不同程度肩部疼痛、肩關節活動受限、肌萎縮:②肩峰下觸及凹陷;③經頭顱CT,頭部MRI確診為腦梗塞、腦出血;④肩關節正位片顯示肩峰與肪骨頭間隙>14mm或兩側間隙差>10mm;⑤神志清楚,無認知障礙,能配合訓練;⑥均為發病6個月以內患者;⑦排除頸椎病、肩周炎、膽囊炎、心絞痛、骨質疏松引起肩痛。治療組男性18例,女性12例;腦梗塞20例,腦出血10例;年齡42~75歲,平均年齡65歲;發病時間最短15天,最長5月,平均發病時間52天。對照組男性14例,女性16例;腦梗塞16例,腦出血14例;年齡38~72歲,平均年齡62歲;發病時間最短18天,最長5月。平均發病時間48天。兩組患者各向情況無明顯差異。
2 治療方法
2.1對照組予康復訓練:①正確擺放;②予肩吊帶保護;③主、被動活動,行神經促通技術(Rood技術Bronstrom技術PNF技術)。
2.2治療組 取肩、肩髂、肩貞、臂、頸夾脊、曲垣、會、百會、曲池、風池,選0.30×40mm無菌針灸針,予手法平補平瀉,選G-6805電針儀,采用疏波,頻率為30Hz,電針強度以病人能耐受為度,留針30分鐘,隔日1次,10日為1個療程。
3 療效判斷標準
3.1療效標準 顯效:疼痛消失,肩關節無明顯受限;有效:疼痛基本緩解,肩關節輕度受限;無效:患者癥狀、體征無明顯改變,肩關節活動明顯受限。
3.2評定標準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定,目測類比評定疼痛法。
3.3統計方法 采用t檢驗。P
4 治療結果t=4.379 P=0.00
5 討論
中醫學認為該病為中風(中經絡)是由于正氣不足,風寒濕之邪乘虛侵襲人體,阻礙氣機,日久成痰成癖,且脾虛生痰,加之肝風內動,風痰癖痹阻經絡,致氣血逆亂,機體失養而為癱瘓,筋脈縱緩致肩半脫位。《內經》云:治痿獨取陽明。陽明經多氣多血之經,主潤宗筋主束骨,故針刺陽明經肩髑、臂膈、曲池,可使氣血暢通,筋脈得養。“督脈為陽脈之海,”督脈通諸陽振,以上帶下,行氣通陽,使機體恢復,故取百會。頸夾脊位督脈兩旁,針刺可疏通督脈,振奮陽氣,故取頸夾脊。肩、臂、肩、曲垣、肩貞為三角肌、岡上肌位置,針刺諸穴可刺激三角肌、岡上肌,使肌肉力量增強,而三角肌、岡上肌為穩定肩關節的二塊主要肌肉。
康復醫學認為肩關節半脫位的原因為中風后肩胛帶下沉,肩胛骨下緣內收后縮,使肩關節盂離升正常位置,岡上肌、三角肌的后部纖維萎縮無力,肩關節囊松弛,胸大肌痙攣。康復訓練能刺激肩周肌肉的活動和張力,使肌力提高,穩定肩關節;能維持肩關節活動范圍;矯正肩腳骨位置,使關節盂位置恢復正常,恢復肩關節鎖定機制;緩解胸大肌痙攣,防肱骨頭向前脫位,最終緩解疼痛,使肩關節半脫位復位。
【關鍵詞】人工髖關節 關節置換康復訓練
疾病的預防、治療、保健和康復是現代醫學的四大支柱,而康復治療應貫穿疾病治療的全過程,康復治療的質量關系治療的最終結果。從2008年5月開始針對我們骨科患者的康復訓練,對102例人工髖關節置換術(THR)的病人進行了個體化的康復訓練,現將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康復訓練作一回顧性分析、總結,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
本組102例,男48例,女54例,年齡24~95歲,平均65.3±2.6歲。合并糖尿病者11例,高血壓12例,冠心病2例,輕度老年癡呆1例。2 康復訓練
2.1 第一階段(術前康復訓練):此期康復訓練主要為術后鍛煉做準備。具體方法:①加強股四頭肌伸縮鍛煉:足背屈,膝向下壓緊繃5~10秒,放松再繃緊,重復進行,每次20分鐘,每隔2小時可重復一次;繩肌鍛煉:同法踝關節用力跖屈、背屈;髖外展肌訓練:取平臥位,收緊下肢肌肉,膝關節保持伸直,平床褥緩慢、盡力向外側拉伸后返回為1次,重復進行,每次20分鐘,每隔2小時可重復一次,必要時行被動牽拉。②加強健側下肢及雙上肢的肌力練習:充分利用床頭的吊環進行雙上肢臂力訓練,引體向上運動,同時教會患者深呼吸運動、有效咳嗽排痰運動、擴胸運動,每天4-6次,每次20分鐘。③教會患者如何取外展中立位,如何使用拐杖及助行器,為術后行走作準備。
2.2 第二階段(術后當天~出院前)具體如下:①患者麻醉未完全清醒,即手術結束返回病房時,髖部肌肉處于松弛狀態及患者自我控制能力下降或無,所以搬動患者務必正確、安全――以肩背部、臀部及雙膝為支點托起患者平移上床,移動時需保持患髖與患側肢體在同一水平面并呈外展中立位,用軟墊枕和“T”型枕使患髖維持于前屈、外展各15°中立位并給予約束,以防患肢內收、內旋。患者麻醉完全清醒后,再次囑咐病人及陪護禁止患髖內收、旋轉及過度前屈的不良動作,如避免盆腿、交叉腿,勿健側取物等等,預防假體脫位。②靜脈栓塞多繼發于術后24小時,預防是主要思路和措施,本組病例在下肢知覺恢復后即指導其行踝泵功能鍛煉,術后第二天行屈膝鍛煉,指導多飲水,避免下肢靜脈穿刺,病房內禁吸煙。病人下床站立、行走最早在術后18小時,最遲72小時,無壓瘡、肺系感染等并發癥。術后第1~7天與骨科醫師溝通良好和有效鎮痛的前提下,康復訓練旨在促進傷口愈合,防止肌肉萎縮,改善關節活動范圍,預防并發癥的發生。方法:①手術當天取正確(患肢外展中立位),麻醉清醒后鼓勵患者雙下肢行股四頭肌伸縮活動、踝關節的踝泵功能鍛煉。同時指導其適當抬高床頭30°左右適應性訓練,同時指導深呼吸、有效咳嗽鍛煉。②術后第1天起由專科護理人員根據病情指導、協助患者在臥位下進行患肢肌肉等長、等張收縮練習,兼顧雙上肢及健側下肢的肌力訓練,采用主動、被動、主動與被動相結合的形式。方法:股四頭肌訓練――大腿肌肉收緊,膝關節保持伸直5~10秒,再放松,每次20分鐘,每隔2小時可重復一次;肌力足夠時可行直腿抬高練習:膝關節保持伸直,足跟抬離床面20~30cm并盡力維持數秒鐘,重復進行,每次20分鐘,每隔2小時可重復一次;終末伸膝練習:患肢膝下墊一圓枕,下壓膝關節,足背屈并使小腿和足跟抬離床面,膝關節伸直,保持5~10秒,放松再行,反復進行,每次20分鐘,每隔2小時可重復一次。同法訓練臀大肌、腓腸肌、髖外展內收、屈髖屈膝和伸髖伸膝(閉鏈運動)。③患者全身情況允許,術后第1~2天開始訓練床邊坐起,應避免患側髖關節屈 曲大于90°,同時患肢保持外展中立位非常重要。患者感覺良好,在專人輔助評估雙上肢肌力正常下,被允許使用助行器下地站立訓練,每側肢體伸直練習腳趾抬高、腳后跟離地,手術側逐步部分負重,練習股四頭肌、臀肌收縮舒張,伸直髖、膝關節。情況允許可在室內移動數步、數十步。具體以患者不感到疼痛及疲勞為宜,量力而行。④術后3~7天,行臥―坐―立轉移訓練。要求動作規范有序,允許病人坐高椅,確保座椅牢固最好有扶手,預防跌倒,患肢免負重。適當加墊增加坐高,保持膝關節低于或等于髖關節高度,坐時身體向后靠不前彎,患肢腿前伸;雙腿不交叉;不突然轉身或伸手去取身后的東西。根據情況進行上下樓梯訓練,堅持“好上,壞下”的原則。行走時應循序漸進,以前一天的訓練狀態來調整運動強度與方式,制定個性化運動方案。術后第8~14天鞏固和提高前一周的訓練成果,一般骨水泥型固定術后7-10天可允許部分負重下地活動,而生物型固定由于早期下地負重存在微動,可能影響遠期人工關節松動,故下地負重的時間可推遲到術后2-3周,患肢負重一般采用漸進性,即由不負重――少負重――部分負重――完全負重,為出院作準備。加強肌力訓練:股四頭肌、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的抗阻訓練,加強關節活動度訓練。具體目標,出院時患髖能主動屈曲達到或超過90°,同時伸直位的情況下能夠主動完成髖內收、外展和內外旋運動。以免因肌力不足導致步態不穩。運動方案因人而異,隨時調整,以不增加疼痛、略感困乏為宜。術后3周內絕對禁止患髖屈曲、內收、內旋的復合動作,以防術后關節脫位。
2.3 第三階段:出院后的康復訓練(手術第3周后)(1)指導患者繼續步形、步態訓練,抗阻訓練。(2)木階梯訓練:將患足置于適當高度臺階上,患肢于屈髖、屈膝位進行壓腿練習,據實際情況逐漸增加臺階高度直到髖關節屈曲度接近或達到正常為止。(3)功率自行車訓練:開始時盡可能升高座墊,能騎滿圈后,逐漸調低坐墊以增加髖關節屈曲度。車速開始時保持在24km/h,據情況逐漸增加,每次以15min為宜。同時加強身體前傾度來增加髖屈曲度;仰臥外展中立屈膝位,雙膝并攏、分開來活動髖關節的內、外旋。以增加患髖內、外旋的活動度。(4)髖關節保護技術:為防止髖關節脫位,注意髖關節屈曲小于90度,內收不超過中線,避免髖關節屈曲、內收、內旋位。(5)避免不良資勢:上身不要向前彎腰超過90°,手術側膝關節的抬高不能超過同側的髖關節,膝關節和踝關節不要交叉。(6)囑咐患者及家屬定期復診,分別于術后1個月、3個月、6個月、1年,醫護人員也可不定期電話隨訪,以便了解康復情況,調整、修改計劃。術后3個月可以參加適當的體育活動:騎車、平地遠足、仰泳、保健操。避免跳躍類運動、爬山和一些球類運動等,避免提取和運送重物。2.4 髖關節功能評定:采用Harris髖關節功能百分評分系統。臨床療效評定:優:90~100分;良:80~89分;中:70~79分;差:<70分。
2.5 結果:本組102例獲隨訪3~12個月。按照Harris髖關節評分標準,優76例,良23例,中2例,差1例。優良率95.8%。
3 討論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康復介入的時間對于患者髖關節功能的恢復非常重要,過早活動與負重可能導致假體的松動、移植骨移位等;過遲可導致功能恢復不良。因此,把握適當的康復時機則有利于患者的早期恢復,并使功能達到最佳的程度。訓練時應注意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康復護理人員應在規范化、系統化、循序化、全面地實施訓練程序的基礎上,充分體現人的個體差異性,如疾病本身情況、全身狀況、醫生的手術技術操作及個體的精神狀態,力爭使每位病人獲得其自身應有的最大限度的功能康復。具體應注重以下幾點:(1)康復訓練工作應由專職人員指導、實施,并且與醫生、患者溝通良好。⑵強調早期主動的康復訓練方法,耐心講解、示范動作要領,多鼓勵,忌指責,忌操之過急。(2)必須向患者及家屬強調注意事項,有良好的安全意識-防脫位,防跌倒。早期在休息或睡眠狀態時選擇性的給予肢體約束。(3)對于特殊的全髖關節翻修的病人的康復訓練由于骨量相對于初次全髖置換的病人來說其運動量的幅度應較小,下地活動的時間應推遲。(4)康復訓練介入時要綜合考慮到術前患髖病損的程度、手術行全髖置換固定的牢固程度、軟組織術中損傷及術后修復的程度。(5)原則是由輕到重、由易到難、由被動到主動,并根據年齡、體質及耐受能力而制定個體化康復訓練計劃。
參考文獻
[1] 卓大宏.中國康復醫學[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10611062.
[2] 賈勤.48例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患者的康復訓練[J].中華護理雜志,2005,3
【關鍵詞】 康復訓練;殘疾
社區康復(CBR)是由世界衛生組織推廣在社區發展計劃中的一種康復策略,其目的是保證殘疾人和他的家庭能享有康復服務、充分參與、實現機會平等獲得常規的服務和工作生活的機會。世界衛生組織把社區康復定義為“增進殘疾人的平等和機會,減少貧困,促進融合的一種策略”。這種康復策略通過加強社區工作者、殘疾人及其家庭、社區居民之間的合作和聯系,來促進所有殘疾人在社區平等機會和對社區生活的全方位參與。對殘疾者來說,社區康復方便、快捷,而且價廉,并有利于他們回歸家庭和社會,是普及康復服務的基礎和主要形式[2]。社區康復的實施需要患者本人、患者家屬、患者所在的社區以及衛生、教育、勞動就業各保障部門共同努力。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入戶評估觀察組的69名殘疾人中,男40例,女29例。年齡9-71歲,平均年齡63.2歲。其中14歲以下的2人,15至60歲的33人,61歲以上的34人,考評情況如下:本次評估的觀察組殘疾人中,致殘年限超過10年的有21人,占30.4%;致殘年限在5年至10年間的有24人,占34.8%;致殘年限在5年以下的(含5年)有24人,占34.8%。本次評估對象中有53人既往未接受過康復訓練,占76.8%,;只有16人既往曾接受過康復治療,占23.2%。
對照組的69名殘疾人中,男40例,女29例。年齡9-71歲,平均年齡61.3歲。其中14歲以下的2人,15至60歲的31人,61歲以上的36人,考評情況如下:本次評估的對照組殘疾人中,致殘年限超過10年的有23人,占33.3%;致殘年限在5年至10年間的有25人,占36.2%;致殘年限在5年以下的(含5年)有21人,占30.4%。本次評估對象中有51人既往未接受過康復訓練,占73.9%,;只有18人既往曾接受過康復治療,占26.1%。
1.2 方法 預防肢體畸形及肌肉萎縮①鼓勵患者肢體運動,根據肢體殘疾程度的不同,指導患者床旁功能訓練,臥位-坐位-站位-行走。可以借助拐杖的患者每天散步半小時。②適當按摩癱瘓肢體皮膚、肌肉、肌腱,并進行被動活動。③冷、熱毛巾擦敷,或者熱水袋和冰袋交替以刺激肢體肌肉的收縮,鍛煉肌肉的收縮功能。④患者肌力只有0-1級者用適當力度手掐捏肢體,力度以皮膚下陷1-2cm為度,上下來回掐捏,3-4次/d,10-20min/次,以引起患者防御性肢體主動運動。⑤康復員對患者進行肢體按摩2次/周,30min/次。
對于殘疾導致截肢、偏癱或四肢癱瘓的患者,首先應該加強肌力和關節活動能力的訓練。同時根據需要制作矯形、輔助器械,使其能夠起坐、翻身,借助學步器、電刺激器聯系走路。采用bobath法對肢體功能進行康復鍛煉 ①正確姿勢的擺放:首先使全身關節處于正確的功能,患肢屈伸及控制運動,做跨步并行跨門檻、上下樓等動作;②平衡訓練:跪位平衡、坐位-站位,重點是患肢負重及重心轉移,逐漸延長坐位時間,使雙足平放地面,腿與髖部成直角;③上肢功能訓練;患肢主動運動,可做些手指運動,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如解衣扣、用筷、洗臉、刷牙、梳頭、穿衣服等;④床上鍛煉:健手帶動患手伸肘、上舉、定位放置、分離運動;⑤轉移與爬行鍛煉:采用重心轉移過渡到轉移,由坐位到半跪位爬行運動,2次/d,5-10min/次;⑥進行患側下肢負重的站立鍛煉及站立平衡鍛煉:患者站立,然后逐漸讓患肢負重,髖關節、膝關節控制訓練對站立行走至關重要。根據病情每次站立5-10min,3-4次/d,以上訓練方法由社區康復員特異性的挑選一些項目對觀察組患者進行一對一訓練2-3次/周;在康復員指導下,家屬幫忙或督促患者每天在家或到轄區康復站進行比較安全簡易的康復訓練1次。康復員根據患者的不同情況需要,指導安裝或制作一些簡易性的康復訓練器具。
社區康復員必須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主動提供心理支持和疏導,向患者講解病情,鼓勵患者提高應對能力,使其主動參與康復訓練。根據患者心理需要,幫助患者進行心理調適。制訂結合患者實際的早期康復訓練計劃,努力做好患者家屬的心理疏導,列舉早期鍛煉功能恢復良好的病例,使患者及家屬保持良好的情緒。同時醫護人員做好與病人溝通中一些病人不良心理的疏導工作,鼓勵病人建立適當的宣泄途徑。排除殘疾患者的自卑感、孤獨感,主動與患者交談,使其建立回顧社會的信心。
1.3 評價指標患肢肌力 采用Lovert6級分級法評估肌力。無可測知的肌肉收縮為“0”,有輕微收縮,但不能引起關節運動為“Ⅰ”;在減重狀態下能作關節全范圍運動為“Ⅱ”;能抗重力作關節全范圍運動,但不能抗阻力為“Ⅲ”;能抗重力、抗一定阻力運動為“Ⅳ”;能抗重力、抗充分阻力運動為“Ⅴ”。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χ±s表示,采用t檢驗。
2 結 果
觀察組69名殘疾人中“肢體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心理狀態、溝通能力均有好轉”者有31人,占44.9%;“肢體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恢復不明顯,但心理狀態、溝通能力均有好轉”者有31人,占44.9%;“肢體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心理狀態、溝通能力均不明顯”者有7人,占10.1%。對照組的69名殘疾人中,“肢體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心理狀態、溝通能力均有好轉”者有15人,占21.7%;“肢體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恢復不明顯,但心理狀態、溝通能力均有好轉”者有13人,占18.8%;“肢體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心理狀態、溝通能力均不明顯”者有41人,占59.5%.兩組比較康復訓練組療效明顯優于基本護理組。康復訓練組中患者滿意度方面,67人滿意,占97.1%。繼續訓練需求方面,42人表示康復效果好,殘疾人及家屬希望繼續訓練,見表1。
3 討 論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交通意外事故在逐年攀升,肢體殘疾患者也在逐年增加。殘疾人是處在社會邊緣的弱勢群體,殘疾人社會保障和社會服務問題已經成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因素之一[3]。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的相關數據顯示,現階段我國殘疾人總數是8296萬人,其中肢體殘疾人為2412萬人。殘疾人康復服務是現今殘疾人最迫切需求的社會服務項目,也是殘疾人事業發展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殘疾人群體的康復需求,因此發展一種措施簡單、易行的康復模式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康復能極大地提升殘疾人的身體復原機能,社區康復服務則可以大大地延伸殘疾人康復服務的深度和廣度。殘疾人社區康復服務主要提供殘疾人和患有殘疾障礙者的恢復期及后期康復服務,殘疾預防,功能訓練等,同時也提供教育、職業技能、心理疏導等服務。對殘疾人而言,這種服務形式簡品,快捷,而且經濟,有利于他們融入家庭和社會,是普及康復服務的基礎和主要形式。殘疾人社區康復服務的內容有:掌握社區資源情況,掌握轄區殘疾人康復需求情況;開展康復訓練并建立檔案,對殘疾人進行普查和預防,推行協調性康復醫療,康復訓練指導,家庭康復訓練,心理疏導,健康知識宣傳,輔助器具適配,養護服務等。幫助殘疾人參加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活動。
我們采用的Bobath訓練法歷史悠久,在國外早已被廣泛應用。通過反射性抑制異常姿勢和運動,促進正常的運動感覺和運動模式。這種方法可以促進肢體功能恢復,主張早期功能鍛煉,患者與家屬共同參與,大大加快了功能恢復,對患者肢體能夠保持正常的運動。強調患者學習運動的感覺和患者學習基本姿勢與基本的運動模式。根據患者年齡、體質、疾病的不同階段,選擇適宜的鍛煉方式,由簡單到復雜,運動量由小到大逐步適應,持之以恒。鍛煉要緩慢進行,循序漸進[4]。
心理防護機制直接影響康復成效,能幫助患者樹立健康觀念,認識疾病發生發展過程。因此,應通過心理疏導消除心理障礙,增強患者對康復的信心。有的患者殘疾突發,存在心理方面的壓力和情緒波動,難以接受現實,產生悲觀心理,易造成血壓不穩定而加重病情[5]。此階段應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加強患者對疾病的心理承受能力,穩定情緒,以利于有效的功能鍛煉。
兩組對照研究表明,經過社區康復訓練的肢體殘疾患者的肢體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心理狀態、溝通能力療效優于未做康復訓練組,二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提示社區康復訓練對肢體殘疾患者肢體功能及心理有提高作用。由于社區康復訓練,患者得到了及時、正確的肢體鍛煉,患者心理狀態和溝通能力得到調整,穩定的情緒也有利于功能鍛煉和肢體功能的恢復。觀察組患者滿意度也大大高于對照組。
殘疾人社區康復服務的順利實施和有效發展,不僅要依靠殘疾人自身,還要依靠殘疾人的家人和朋友,衛生、教育、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等相關部門的共同努力和社會大眾的關懷和照顧[6]。殘疾人作為社會的弱勢群體,往往因為自身的身體障礙導致生活狀況不佳,家庭經濟條件比較差,自身的素質較低,難免造成內心自卑和孤僻感。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學校等各類社區機構的作用,加強專業機構對社區康復工作的輻射和指導,開展殘疾人康復需求調查登記,建立康復檔案,訓練指導等工作,通過教育宣傳,普及正確的康復理念,使廣大殘疾人得到便利,根本改善殘疾人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穗殘聯【2011】65號文.
[2] 楊敏.社區殘疾人康復服務體會[J].青島醫藥衛生,2006,38(6):467.
[3] 江美霞,陳 賽,莫雄飛.早期肢體康復鍛煉對腦卒中偏癱患者的影響分析[J].現代護理,2008,5(2):128-129.
[4] Martínez F,Rubio JA,Ramos DJ,Effects of 6-week whole body vibration training on the reflex response of the ankle muscles: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Int J Sports Phys Ther,2013 Feb,8(1):15-24.
關節置換術與脊柱外科、關節鏡一起被譽為現代矯形外科的三大里程碑[1]。
臨床資料
7年1月~8年11月收治股骨頸骨折患者67例男8例女9例;年齡5~88歲平均69歲;行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例人工股骨頭置換例;通過應用康復訓練程序均收到較好效果。
術前康復訓練
做好心理康復指導和健康教育。
康復訓練指導:評估髖關節及周圍肌力情況針對性制定相應的護理計劃使患者預先掌握功能鍛煉的方法。
指導:說明術后為防止假體脫位采取正確的訓練引體向上運動床上排便指導下肢肌力訓練如踝關節背伸跖屈直腿抬高股四頭肌舒縮鍛煉關節活動訓練。指導其健肢、患肢的足趾、踝關節的充分活動患肢屈膝屈髖時髖關屈曲小于5°避免患髖內收、內旋教會患者如何在中立位及點地負重如何正確使用拐杖及助行器不負重行走等一系列訓練程序。
術前常規準備:如皮膚準備備皮全身及局部皮膚清潔腸道準備禁飲食、灌腸。另外配備充足血源備梯形墊防旋鞋。
術后康復訓練
要按時間順序、分階段、循序漸進主要包括肌肉訓練關節活動度日常生活訓練。
1術后第1周:重點是幫助患者擺脫心理上的焦慮緊張克服疼痛防止肌肉萎縮維持關節活動度。護理:維持術肢的特殊位置外展中立位15°~°兩腿間置梯行墊膝下墊軟墊患肢足穿防旋鞋從而防止患肢過度內收外旋。
手術當天:在有效鎮痛的前提下麻醉消失后指導患者開始踝關節的主動背伸跖屈活動是預防靜脈血栓形成的措施之一指導協助患者做主動和被動的呼吸練習預防墜積性肺炎的發生。
術后第1天:指導患者進行患肢肌肉等長、等張收縮訓練每組~次每天~5組。股四頭肌訓練:大腿肌肉收縮膝部下壓膝關節保持伸直位5秒放松5秒。腓腸肌訓練:指導患者有規律的進行踝關節的主動背伸跖屈活動注意保持膝關節的伸直位。股二頭肌訓練:患肢呈中立位足后跟往下壓膝關節不能彎曲保持5秒放松5秒。臀大肌訓練:收縮5秒放松5秒。
術后~5天:繼續第1天的訓練協助患者在髖關節伸直的狀態下進行患肢的內收外展運動并進行抗阻內收外展等長肌肉訓練協助患者開始髖、膝關節的被動運動屈曲小于9°給予半臥位協助床邊坐起屈髖小于9°。
術后6~7天:進行臥-坐-立轉移訓練。如患者坐起時無心慌、頭暈等不適允許其站立和行走護士必須在旁協助開始指導患者下床站立借助助行器進行原地踏步訓練然后在病房內練習行走每次1分鐘每天次以后逐漸增加。練習行走的過程中囑患者不要向前彎身超過9°避免彎身拾物不要突然轉身或伸手取身后的東西可用加高的自制坐便器入廁不要交叉兩腿。
術后第周:鞏固和提高第1周的訓練成果直到傷口拆線出院教會準備出院的患者如何習慣走路適應無人協助的改變。出院時髖臼和股骨頭假體均為骨水泥固定者少可不用助行器自己行走;若非骨水泥固定者可用助行器或雙拐行走。
術后康復訓練的注意事項:髖關節置換術后的并發癥嚴重影響著治療效果因此在康復護理過程中應盡量防止并發癥的發生。
【關鍵詞】 腦卒中;背腧穴埋線法;康復訓練;痙攣
DOI:10.14163/ki.11-5547/r.2015.30.211
痙攣是腦卒中后的常見并發癥之一, 常表現為上肢屈曲, 下肢伸直的異常模式, 影響患者功能恢復, 致疼痛、畸形、攣縮等問題, 是臨床康復中的一大治療難題。據國外相關調查, 腦卒中合并肢體痙攣患者在發病1年內治療成本高出單純腦卒中患者4倍之多[1]。本文通過穴位埋線法聯合康復訓練組和康復訓練對比治療腦卒中上肢痙攣患者, 探討背腧穴埋線法聯合康復訓練治療腦卒中后上肢痙攣的療效性。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本研究選取2013年10月~2014年12月在廣東藥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康復科住院的60例腦卒中后上肢痙攣患者, 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30例, 男19例, 女11例, 腦梗死18例, 出血12例, 平均年齡(62.08±8.87)歲, 平均病程(3.97±0.45)個月;對照組30例, 男17例, 女13例, 腦梗死17例, 出血13例, 平均年齡(60.83±8.19)歲, 平均病程(4.04±0.69)個月。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常規調控血壓、血糖等內科疾病治療。治療期間不使用其他抗痙攣藥物。對照組給予康復訓練治療, 具體包括:①運動療法:抗痙攣、痙攣肌肉的持續被動牽伸、抑制異常運動模式、增加主動肌及拮抗肌肌力等。②物理治療:增加肌力的神經肌肉電刺激治療, 緩解肌肉采用痙攣痙攣肌治療儀等。③改善上肢運動功能的作業治療, 1次/d, 6次/周。
治療組在康復治療基礎上進行背腧穴埋線法治療, 穴位選取大椎、肺俞(太淵)、肝俞(太沖)、脾俞(太白)、腎俞(太溪)、命門、腰陽關等穴位。具體操作:患者取俯臥位或趴坐位, 按梁繁榮主編的《針灸學》定位并標記, 以75%酒精消毒局部, 將提前準備0號羊腸線1~2 cm穿入帶針芯的9號一次性注射針頭前端, 將帶有針芯的注射針迅速刺入皮下2~3 cm處, 固定針管, 垂直推針芯, 將羊腸線埋入穴位內, 拔出針頭及針芯, 用消毒棉球按壓針孔4~5 min以止血。囑患者2 h內局部勿接觸水以防感染。1次/周, 3周為1個療程。
1. 3 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判標準 所有觀察指標測量均由受培訓同1人于治療前后評定改良Ashworth分級(MAS)、Fugl-Meyer上肢運動功能評分(FMA)及改良Barthel指數(MBI)。MAS評分得分降低為痙攣程度改善, 增高為痙攣程度加重。FMA評分得分增加為功能改善, 得分減少為功能減退。MBI評分得分增加為日常生活能力改善, 得分減少為日常生活能力減退。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
2 結果
兩組患者治療后均能改善上肢的MAS、FMA、MBI評分,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在臨床實踐觀察中痙攣一旦發生, 肌肉牽伸、電刺激治療、普通針刺等康復方法均有效, 但效果維持時間短, 容易反彈。穴位埋線采用可吸收羊腸線埋入穴位, 利用腸線作為異體蛋白引起人體內變態免疫反應, 進而在組織中被抗體等分解吸收, 對穴位起到持續刺激作用來達到治病及提高機體免疫力[2, 3]。
腦卒中上肢痙攣屬于“痙癥”的范疇, 常表現為肘關節屈伸不利, 肘關節處可觸及攣縮的肌腱和條索狀肌肉。中醫認為病變在骨、筋、肉, 病機為氣血不足, 筋脈失養。《黃帝內經之素問?五臟生成篇》“肺之合、筋也, 其榮、爪也, 其主肺也。脾之合、肉也, 其榮、唇也, 其主肝也。腎之合、骨也, 其榮、發也, 其主脾也。”《靈樞?九針十二原》“五臟有疾也, 應出十二原, 十二原各有所出, 明知其原, 睹其應而知五臟之害矣。”故筋、肉、骨與肺、脾、肝、腎相關, 通過調整相應的臟腑可治病, 因此, 刺激臟腑的背腧穴及其原穴, 調理臟腑氣血, 濡養筋脈, 拘攣可舒, 故選用背腧穴大椎、肺俞(太淵)、肝俞(太沖)、脾俞(太白)、腎俞(太溪)、命門、腰陽關等穴位。選用背腧穴和原穴, 具有目標明顯, 選穴精簡, 直達病根的特點, 能盡量少刺激痙攣側肢體, 避免因疼痛導致痙攣加重的可能。現代研究指出, 背腧穴位于背部, 針刺背腧穴能將刺激傳入相應節段的脊髓后角, 一部分通過反射弧內傳臟腑起調節作用;另一部分經脊髓后角上傳大腦皮質反饋系統, 通過系統的雙向調控作用, 調節肢體的肌力及肌張力, 從而降低肌張力, 改善機體運動功能, 促進機體康復[4, 5]。背腧穴埋線法不僅能起到針刺背腧穴的效果, 而且能持續、穩定刺激穴位而達長久效應, 能有效改善腦卒中后上肢痙攣。本研究結果表明:與對照組比較, 治療組MAS分級均顯著降低(P
綜上所述, 背腧穴埋線法聯合康復訓練對腦卒中后上肢痙攣具有顯著療效, 能夠緩解肌痙攣, 提高上肢運動功能, 改善日常生活能力具有簡便價廉, 作用持續時間長等特點,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Lundstr?m E, Smits A, Borg J, et al. Four-fold increase indirect costs of stroke survivors with spasticity compared with stroke survivors without spasticity: the first year after the event. Stroke, 2010(41):319-324.
[2] 馬立昌, 單順, 張金霞.微創穴位埋線實用技術.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2011:4.
[3] 侯華偉, 王講, 郭華麗, 等.穴位埋線療法臨床應用及機理研究. 光明中醫, 2012, 27(1):197-199.
[4] 馮曉東, 李瑞青, 任彬彬. 穴位埋線對腦卒中后上肢痙攣患者的療效觀察.中國康復醫學雜志, 2013, 28(9): 843-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