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財務管理行業調研報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商科院校;工程管理專業;“興”型人才;校企合作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2909(2016)05-0145-06
商科院校是培養高素質經濟管理人才的主陣地。商科院校工程管理專業如何發揮在經濟學、管理學方面的學科優勢,與建筑工程管理企業建立長效合作機制,提高學生的實踐、創新和就業能力,達成學校、企業、學生的共贏,是亟需解決的問題。鑒于此,領會“推進新型城鎮化”指導思想,落實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體目標,響應 “互聯網+”行動計劃,遵循《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堅持育人為本,深化教學改革,大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切實服務社會經濟建設需要,進行商科院校工程管理專業復合型、應用型、創新型人才校企合作培養研究,具有較強的理論和現實意義。文章將根據“現狀問題對策措施效果”的思路,展開研究。
一、國內外工程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現狀
(一)國外工程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現狀
工程管理專業產生于20世紀80年代末的美國[1]。美國工程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具有以下特點:(1)重視人才培養質量;(2)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機制;(3)強調人才培養特色;(4)完善人才的實踐能力培養。英國高等工程教育形成“夾層制”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2年在校就讀+1年工程實習+1年在校就讀[2]。其優勢在于:專業選修課范圍廣、科目多,專業方向自主選擇,更能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同時,英國高等學校與行業協會合作,共同構建建筑工程管理人員終身培養體系[2]。總體上,發達國家工程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注重目標性、系統性與實踐性,強調與行業協會、企業、項目單位合作。
(二)國內工程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現狀
國內工程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研究主要集中在培養模式、能力培養、培養特色、培養認證上。培養模式上:孫春玲等(2005、2008)探討了專業協會介入工程管理專業人才終身教育模式的機制[3];任宏(2007、2009)提出工程管理專業的“四個平臺”人才培養體系[4];2010年起,教育部開始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1];尹貽林等(2013)借鑒英國皇家工料測量師學會的經驗,設計工程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5];陳健等(2013)借鑒游戲的成就系統理念,創新工程管理人才教育模式[6];袁競峰等(2014)創建“一體兩翼”型核心能力結構,并提出人才培養途徑[7]。能力培養上:方德斌等(2010)面向工程管理專業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構建教學效果評價體系[8]; 王學通、楊秋波等(2011、2013)分析了我國工程管理專業的實踐育人體系[9-10];劉穎等(2013)探討了地方建筑大學工程管理專業“夾層制”實訓教學模式創新[11];嚴玲等(2014)構建了國內招投標與合同管理能力模型,提出工作坊實踐教學建議[12]。培養特色上:王雪青等(2011)比較了教育部工程管理特色專業,提出應采用CDIO 的人才培養理念,強調企業參與和教育國際化[13]。培養認證上:嚴玲等(2012)探討了工程管理專業認證制度的作用機理與導入機制[14]。與國外比較,我國商科院校在工程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面存在以下差距: (1)人才培養特色不夠鮮明;(2)人才智能結構不夠系統;(3)與企業、行業協會對接不夠順暢;(4)沒有較好反映時代訴求。
二、商科院校工程管理專業“興”型人才智能結構
工程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應關注政策導向、院校特色、企業發展和技術進步。一是,我國正在大力推動新型城鎮化,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落實“互聯網+”,校企應滿足人才培養和使用的新要求。二是,商科院校主要培養高級財政管理人才,應重視大商科背景下財務、項目等管理能力的養成。三是,人才培養主要以“就好業、創成業”為出路,應對接行業發展需求,培養更加適應轉型升級的三型人才。四是,人才培養是個系統工程,應遵循“基本素養支撐,核心理念引領,關鍵能力導向”的思路。因此,商科院校工程管理專業人才的智能結構要求呈現“興”型結構(如圖1所示)。“興”型人才是一種復合型、應用型、創新型人才。
(一)素養支撐層
人才素養是人才的內在品質,有人才支撐作用。商科院校工程管理專業人才既要反映“依法治國”、“互聯網+”的時代訴求,也要滿足“法治經濟”對人才培養的內在要求,主要包括法律素養與信息素養。
1.法律素養
法律素養即認識和運用建筑工程管理法律法規的能力,包括建筑工程管理法律法規的知識、意識、觀念及信仰等。商科院校工程管理專業人才應重點掌握《合同法》《物業法》《招標投標法》《城市房地產管理法》《房地產經紀管理辦法》《物業管理企業資質管理辦法》《工程造價咨詢企業管理辦法》《建筑工程施工發包與承包計價管理辦法》《建設工程項目管理試行辦法》《房地產估價規范》《建設工程造價咨詢規范》《建筑工程工程量清單計價規范》《房屋建筑與裝飾工程工程量計算規范》《建設工程項目管理規范》《建設項目經濟評價方法與參數》等法律法規。
2.信息素養
信息素養是指在建筑工程管理領域認識傳統與新一代信息技術的作用以及運用它們的能力,包括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的理解、認識及利用等。《關于推進建筑業發展與改革的若干意見》指出:推進建筑信息模型(BIM)等信息技術在工程設計、施工和運行維護全過程的應用。商科院校工程管理專業人才應重點理解和掌握移動互聯網、 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可行性研究、成本控制、進度控制和合同管理等領域的應用,能實現決策過程、施工過程、運維過程等方面的互聯化、集成化、數據化、智能化,了解建筑產業新形態、新業態、新生態。
(二)理念引領層
人才理念是人才培養的宏觀要求,有人才培養引領作用。本層主要包括系統思維、工程方法、創新精神、團隊意識與實踐能力等。
1.系統思維
對建筑工程管理具有整體、全局觀念,考慮各部分間的聯系與作用,重視建筑工程管理與外部環境間的物質、能源、信息等交換活動。商科院校工程管理專業人才應運用全局、關系、反饋等思維方法重點掌握項目可行性研究各指標、工程造價各部分、工程施工管理各環節以及物業管理各對象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并具備與管理方、業主方、施工方、監理方的溝通技能。
2.工程方法
以系統、集成的觀點為統領,從建筑工程管理的宏觀現象出發,結合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綜合定性分析與定量操作,進行建筑工程項目管理的預測、設計、實施和評估。由于建筑工程管理的復雜性與環境的不確定性,商科院校工程管理專業人才應重點掌握系統工程分析、數理統計預測、工程經濟分析、管理運籌控制等方法,實現建筑工程管理的程式化、規范化、數量化、制度化。
3.創新精神
綜合運用學科知識和專業技能,形成新思維、新技術、新方式,對建筑工程管理行業進行管理創新、技術改造、制度改革的意識和能力。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于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商科院校工程管理專業人才應重點掌握新企業創建過程的商業模式、市場營銷、運營管理、物流管理、稅務籌劃、投融資管理、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能,響應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行業新發展。
4.團隊意識
在建筑工程管理項目策劃與實施中,懂得識別團隊目標、定位團隊角色、調整團隊關系及促成團隊任務。由于環境的不確定性與項目的復雜性,商科院校工程管理專業人才應在“利益共享、風險分擔、開放發展”的合作框架中,重點掌握團隊組建、團隊溝通、團隊激勵的本領,有效完成工作任務,達成工程管理目標。
5.實踐能力
掌握圖紙分析、預算編制、施工組織、運營管理等建筑工程管理的方法、工具、技術。商科院校工程管理專業人才應以解決建筑工程管理的重點、難點問題為導向,重點掌握可行性研究、工程造價、工程施工管理、工程審計、物業管理等方面的專業實踐技能。
(三)能力導向層
人才能力是人才培養的根本目的,有人才培養導向作用。本層主要包括識圖繪圖能力、算量計價能力與項目管理能力等。后兩項能力是商科院校人才培養特色的重要體現。
1.識圖繪圖能力
認識、理解、繪制各種建筑工程圖紙的能力,包括掌握圖紙的設計原理、構成元素、繪制手段等。建筑工程項目在形式上,表現為點、線、面、結構與材質的綜合體,可通過一套紙質或電子的圖紙以二維或三維的形式呈現。“看得懂圖、繪得出圖”是工程管理專業人才的一項重要專業基礎能力。商科院校工程管理專業人才應注重培養圖形識別、分析能力。
2.算量計價能力
對建筑工程項目進行工程量計算和價格概預算的能力。建筑工程項目組成結構復雜,分為單項工程、單位工程、分部工程與分項工程等。建筑工程造價構成項目繁多,分為人工、機械、主材、輔材等。同時,各地區技術規范標準存在差異,算量計價方法也有不同。商科院校工程管理專業人才應重點掌握利用專業軟件進行算量計價的能力,尤其應培養圖形、清單等算量計價能力。
3.項目管理能力
對建筑工程項目全壽命周期進行有效管理的能力。建筑工程項目管理具有目標紛繁、人員眾多、過程復雜、環境多變等特點,建設方、施工方與監理方需要利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有效管理工程項目,從而保障投資控制、進度控制、合同管理與質量控制等目標的達成。計劃、生產、驗收、圖檔、合約、質量、安全等管理是重要內容。商科院校工程管理專業人才應重點掌握利用專業軟件管控投資、進度的能力。
三、商科院校工程管理專業“興”型人才校企合作培養體系
根據 “興”型人才的智能結構要求,通過目標、課程、內容、方法、考核、基地等環節,構建“以學生為中心,以學校為主導,以企業為依托”的商科院校工程管理專業“興”型人才校企合作培養體系(如圖2所示)。該培養體系,具有理論傳授、技能鍛煉、素養提升、思維訓練、就業導向、創新強化、團隊建設等職能。
(一)調整培養目標
“興”型人才校企合作培養體系旨在培養一批具有系統思維、工程方法、創新精神,強調團隊合作,能適應建筑工程管理行業中工程造價、工程項目管理、工程審計等工作崗位需要的“會算賬,善管理,懂法律,有技術”的高級工程管理人才。
(二)優化課程體系
將經濟學原理、管理學原理加入公共基礎課,將會計學、財務管理、金融學、管理運籌學、審計學加入學科共同課,增加工程經濟學、工程項目管理、建設工程估價、工程造價管理、工程項目風險管理、房地產開發與經營等專業課的學時,設置工程造價軟件應用、工程項目沙盤模擬等獨立實驗環節,進行房地產開發可行性研究報告、工程項目估價、BIM認識與應用等課程設計,增加校企合作指導分量。
(三)改革教學內容
開設“名企名家”管理、技術類專題講座,幫助學生了解并掌握建筑工程管理、技術、行業等方面的發展和趨勢。增加工程造價、工程項目管理、工程審計等方面的課程教學內容,廣泛開展案例分析教學,聘請企業一線人員進入第一課堂開展答疑解惑,組織學生深入企業單位和工地現場觀摩、學習、交流。
(四)創新教學方法
引導和激發學生進行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學習。建立專業教育“雙導師”制,從校企選拔一批在工程造價、工程項目管理、工程審計等方面理論知識豐富且專業技能高超的人員充實導師隊伍。校企協作開發工程管理專業開放式教學平臺,實現資源共享、人員共用、數據共通。
(五)改革考核方式
課程考核形式多樣化,學生可以提交可行性分析報告、調研報告、設計報告、課程論文、實施方案等進行考核。課程考核主體多元化,授課教師考核學生理論知識部分,企業管理人員、技術人員考核學生專業技能部分,側重考核工程造價、工程項目管理、工程審計等方面。
(六)加強基地建設
校企雙向互動,以提效率、增效益、出效果為導向,在人員、資金、設備、設施、制度等方面共同投入,保障校內實訓基地、校外實習基地的長效建設。同時,注意兩者功能定位,校內實訓基地側重單項專業技能訓練,校外實習基地側重綜合專業技能提升,重點加強與工程管理行業協會、工程造價事務所、工程項目管理公司、房地產經營公司、物業管理公司、工程審計事務所等合作,共建校內外實訓實習基地。
四、商科院校工程管理專業“興”型人才校企合作培養措施
以 “興”型人才智能結構為培養目標,以校企合作培養體系為行動指南,具體培養措施如下。
(一)素養培養措施
法律素養培養措施:(1) 建筑工程管理行業協會的行政主管介紹建筑工程法律法規。(2) 建筑工程管理企業的工程造價師、建造師、物業管理師講解建筑工程法律法規的執行情況以及典型案例。(3) 工程審計事務所的行政主管、審計師介紹在行政訴訟、糾紛化解以及標準訂立等方面的經驗和教訓。
信息素養培養措施:(1)信息技術行業協會、企業的行政主管、技術專家介紹新一代信息技術。(2)建筑工程管理行業相關協會、學會的行政主管、技術專家介紹BIM、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建筑工程管理領域的典型應用。(3)建筑工程管理企業、工程審計事務所的行政主管、技術專家介紹所在企業推進BIM、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的經驗和教訓。
以上兩個方面的素養可以采用課程模塊、專題講座、觀摩交流等形式培養。
(二)理念培養措施
系統思維培養措施:(1)在生產實習環節,組織學生進入建筑工地觀摩,并與施工管理、工程監理等崗位人員交流。(2)在專業實習環節,企業負責人、崗位導師、專業導師一起組織學生進行實習企業觀摩,了解建筑工程管理企業在可行性研究、工程概預算、工程施工管理、物業管理等方面的操作實務。(3)在畢業設計環節,建筑工程管理企業各層級管理人員介紹工程管理實務。
工程方法培養措施:(1)校企分別抽調人員,共同出資開發建筑工程項目管理精品案例庫,將其導入專業課程教學中,重點掌握工程項目投資控制、進度控制的方法和技術。(2)建筑工程管理企業的管理人員與技術專家通過專題講座和在線研討等介紹工程管理的方法和技術。(3)校企聯合在工程造價、施工管理、工程審計等方面進行工程技術中心申報、虛擬仿真實驗室建設、精品課程開發、核心教材編寫、軟件技能認證、職業發展講座、骨干師資培訓等。
創新精神培養措施:(1)建筑工程管理企業管理者通過專題講座、校企交流等介紹企業在創新創業方面存在的機遇和挑戰。(2)成立教師工作室,在智慧工程管理、工程大數據挖掘與分析、工程投融資、工程風險評價與控制等方面申報與承擔校企合作科研課題、工程項目,鼓勵學生參與,對取得創新性成果的學生給予精神和物質獎勵,并計入相應學分。(3)校企聯合指導學生申報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進行暑期社會實踐調研,參加各類學科競賽和技能大賽。
團隊意識培養措施:(1)建筑工程管理企業管理者通過專題講座宣講激勵團隊合作的制度和措施。(2)建筑工程管理企業的優秀管理或技術團隊通過研討會介紹團隊合作的經驗和教訓。(3)利用暑假組建學生夏令營,深入建筑工程管理企業團隊工作一線觀摩學習,并開展正反辯論、素質拓展和集體游戲等活動。
實踐能力培養措施:(1)校企聯合在工程造價、施工管理、工程審計等方面申報技能實驗室、綜合實訓室、工程技術中心、人才培養基地,并在實驗操作、課程設計、生產實習、專業實習、畢業設計等實踐教學環節實行校企雙導師制。(2)組織學生到建筑工程管理企業進行跟班作業和頂崗實習,根據學生表現推薦就業崗位。(3)根據建筑工程管理企業的生產實踐與技術攻關,確定畢業論文或畢業設計的題目。
(三)能力培養措施
識圖繪圖能力培養措施:(1)建筑工程管理企業的圖紙設計與分析人員通過專題講座進行技能傳授與案例分析。(2)校企分別抽調專業骨干教師、工程管理核心人員,共同出資設計與開發建筑工程圖紙數據庫管理系統,將實際工程圖紙導入專業課程教學中。(3)校企聯合建設建筑手繪、建筑CAD等實驗室,配置好繪圖軟件,邀請建筑工程管理企業圖紙設計與分析人員進行實驗指導。(4)校企雙導師聯合指導工程制圖課程設計。
算量計價能力培養措施:(1)工程造價管理協會的行政主管、技術專家通過專題講座介紹工程算量計價。(2)事務所、企業的工程造價師通過專題講座講解《工程量清單計價規范》和各級各類《工程預算定額說明及計算規則》,并剖析典型案例。(3)校企聯合建設工程算量與計價實驗室,配置好應用軟件,企業的工程造價師結合工程管理實踐進行實驗指導。(4)校企雙導師聯合指導工程項目估價課程設計。
項目管理能力培養措施:(1)工程項目管理協會的行政主管、技術專家通過專題講座介紹工程項目管理。(2)建筑工程管理軟件企業的行政主管、技術專家通過專題講座介紹,在建筑工程項目的全壽命周期里,利用BIM、新一代信息技術進行智慧管理的思考和實踐。(3)校企聯合建設工程項目招投標與管理沙盤模擬實驗室和“互聯網+”工程管理實驗室,配置好應用軟件,建筑工程管理企業的行政主管、技術專家結合工程管理實踐進行實驗指導。(4)校企雙導師聯合指導BIM認識與應用課程設計。
五、培養成效
湖南商學院于2009年開辦工程管理專業,主要為建筑業、房地產業培養高級工程管理人才,培養方向為工程造價、工程項目管理。專業成立以來,逐漸形成上述人才培養經驗,取得了一些成績:成為省建筑節能與環境控制關鍵技術協同創新中心的成員單位,成功申報“管理科學與工程”省級重點建設學科,成功申報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專業。師資隊伍中50%以上獲得一級建造師、工程造價師和咨詢工程師等執業資格證書,1人為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省技術經濟與管理現代化研究會副理事長、省工程管理學會常務理事,1人為省技術經濟與管理現代化研究會常務理事。已建立工程材料、工程測量、工程項目管理沙盤模擬、工程造價與招投標等4個高標準專業實驗實訓室,獲批1個中央財政支持的“互聯網+”工程管理綜合實驗平臺,與廣聯達、斯維爾、魯班軟件等知名企業形成密切合作,建立6個校外實習基地,并聯合開展橫向研究,編制1項省級工法。三屆畢業生中,完成多項國家級、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近90人通過培訓獲得行業執業資格證書,40%以上進入中國建筑、中核建、中鐵建等知名企業就業,就業相關度80%以上。
六、結語
文章針對商科院校工程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提出“興”型人才智能結構,設計校企合作人才培養體系。面向建筑工程管理企業對工程造價、施工管理、工程審計等人才的需求提出人才培養方案
,突顯商科院校人才培養的經管特色,強調基本素養、核心理念、關鍵能力的系統培養。通過校企合作提高學生在工程造價、工程項目管理、工程審計等方面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職業勝任能力,促進學生、學校、企業的聯動和共贏。
參考文獻:
[1]王雪青,楊秋波.中美英工程管理專業本科教育的比較及其啟示[J].中國大學教學,2010(6):36-39.
[2]劉貴文,彭瑤,吳博.中英建筑工程管理專業培養方案比較研究[J].中國大學教學,2006(12):49-51.
[3]孫春玲,尹貽林.工程管理專業人才終身教育模式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2):141-144.
[4]任宏,晏永剛.工程管理專業平臺課程集成模式與教學體系創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2):80-83.
[5]尹貽林,劉一格.應用型本科專業能力測評的探索與研究――以工程管理類專業為例[J].現代教育技術,2013,23(11):89,119-123.
[6]陳健,孫雷,徐進英,陳天衡.借鑒成就系統理念的工程管理教育[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3,30(23):117-119.
[7]袁競峰,李啟明,杜靜.高校工程管理一體兩翼專業核心能力結構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4):116-120.
[8]方德斌,黃本笑,殷永飛.工程管理專業學生創能力培養教學評價研究[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2(3):135-140.
[9]王學通,龐永師,禹奇才.工程管理專業實驗課程體系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2011(1):77-79.
[10]楊秋波,王雪青.工程管理專業實踐育人體系的探索與實踐[J].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5(6):556-561.
[11]劉穎,劉亞臣,宋潔然,朱丹.“夾層制”實訓教學模式的實踐與思考――以沈陽建筑大學工程管理教學改革實踐為例[J].現代教育管理,2013(3):83-86.
[12]嚴玲,閆金芹.應用型本科專業認證制度及其作用機理研究――以工程管理類專業為例[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2,33(4):8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