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丁香婷婷妞妞基地-国产人人爱-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麻豆-国产人成-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91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生命多樣性范文

生命多樣性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生命多樣性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生命多樣性范文

關鍵詞 大型真菌;物種多樣性;昆明筇竹寺

中圖分類號 S718.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16-0137-03

大型真菌(macrofungi)是菌物中能形成大型子實體的一類真菌,生長在地表基質、枯枝落葉、腐木、樹干上或地下,其子實體的大小足以用肉眼辨識和徒手采摘,廣義上泛指蘑菇或蕈菌(mushroom)。大型真菌大多數屬于擔子菌門,少數屬于子囊菌門。大型真菌在自然界和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中起著重要作用,它們主要營寄生、腐生或共生生活,并以各種方式與其寄主、基質、競爭者和環境中的非生物因素相互聯系,在形態、繁殖、生活史、傳播方式上存在巨大差異。能將土壤或植物凋落物中的復雜有機物轉化為各種無機物,以供再度利用[1]。

我國地域遼闊,真菌的生態類型多樣,是世界上物種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據估計,我國的真菌有20萬~25萬種,但目前已描述的僅約1 萬種,已描述的大型真菌有3 800~4 000種[2]。大型真菌是菌物中的一個重要類群,作為一類重要的非木質林副產品,其種類多,數量大,包括了許多有益的食用菌、藥用菌和外生菌根菌,很多種類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是目前最有開發應用前景的一類菌物。真菌多樣性是森林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穩定的決定因素之一,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生物資源寶庫之一,在森林保護、可持續發展以及生態環境建設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真菌多樣性的喪失會直接影響森林生態系統的協調和穩定[3]。

1 材料與方法

1.1 昆明筇竹寺地區概況

筇竹寺地區位于昆明市西北郊,是昆明盆地周圍的低山區,海拔2 000~2 320 m,屬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4.5 ℃,年平均降水量1 035.3 mm,降雨分配不均勻,干濕季分明,5—10月為雨季,占全年降水量的85%,山體起伏較大,坡面以西北坡為主,坡度為20°~40°,土壤為砂頁巖上發育的森林棕壤,隨海拔及坡向坡度的變化,土層厚薄和土壤肥力有較大差異,隨海拔增加,腐殖質層由厚變薄,土壤肥力由高至低[4]。筇竹寺是昆明近郊有名的游覽地,離市區距離較近,且交通發達,城市污染和汽車尾氣排放對寺廟周圍的部分元江栲原始群落造成了一定的污染,加上游客和附近居民長期的人為干擾,使大多數原生植被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5]。

1.2 研究標本

在6—9月夏秋多雨時,大型真菌萌發子實體期間采集標本。采集時要特別注意保持子實體各部分的完整,一般用小鏟挖掘,以免損傷菌體給鑒定帶來困難;如有些物種的菌柄在土壤中埋的很深,需用刀或掘根器挖出,木生真菌采集時應盡可能將基物的一小部分和標本一起采下,部分物種采集時應保護容易脫落的菌環、菌托和鱗片等附屬物。

記錄標本的形態特征,如菌蓋的形態、質地、表面附屬物、是否有菌幕殘片等;菌肉的顏色、質地、損傷后是否有乳汁及氣味等;菌環破裂后的痕跡、單層或雙層等;菌柄、菌托及假根的特征等;孢子印的顏色是分類的重要依據,用有反差的紙,將成熟的子實體的菌柄切去,菌褶朝下置于紙上,蓋上杯或碗,靜置數小時,即可形成孢子印。做好記錄后將子實體放入烘干機中烘干(不同種大型真菌烘干時間不同),烘干后的標本放入密封袋密封保存,并帶回實驗室進行微觀及其他方面的研究。

1.3 研究方法

在僅由元江栲占優勢的森林群落中不同坡向設置樣地,避免混淆其他菌根菌寄主植物的影響。按照面積比法確定樣地的數目,選擇元江栲群落分布面積的5%作為樣地總面積[6],確定不同齡級元江栲林下樣地的數量,筇竹寺元江栲林有2個齡級,樣地面積為2 400 m2(400 m×6 m)。記錄樣地的海拔高度、經緯度等基本信息,用溫濕度測量儀測量樣地內環境溫度和空氣濕度等信息,樣地內元江栲的高度用測高儀測量、樹齡用生長錐測量,郁閉度用對角線法布點測量,用胸徑尺測量植株胸徑[7]。

依據其形態結構特征、生理特性及生活習性等對標本進行分類鑒定。對子實體徒手切片進行鏡檢,可以根據不同物種菌絲、孢子、擔子、囊狀體的大小、形態、表面特征以及在梅氏劑中的顯色反應等特征判定真菌所處的分類地位[8]。

2 結果與分析

2.1 研究區大型真菌物種

調查結果表明(表1),昆明筇竹寺元江栲林下共有大型真菌37科55屬154種。其中,含5個種以上的科有:紅菇科35種,占總數的22.73%;絲膜菌科16種,占總數的10.39%;牛肝菌科14種,占總數的9.09%;小菇科13種,占總數的8.44%;小皮傘科10種,占總數的6.49%;口蘑科9種,占總數的5.84%;多孔菌科6種,占總數的3.90%;煙白齒菌科6種,占總數的3.90%。這8個科的物種數占總種數的70.78%。由此可見,紅菇科、絲膜菌科、牛肝菌科、小菇科、小皮傘科、口蘑科、多孔菌科、煙白齒菌科為元江栲林下大型真菌的優勢科。其中,紅菇科、絲膜菌科、牛肝菌科、小菇科4個科不僅物種數多,且子實體數量也較大。

群落中的優勢種有:桔色蠟釘菌(Bisporella citrina)、粗鱗絲蓋傘(Inocybe calamistrata)、白囊耙齒菌(Irpex lacteus)、疏褶微皮傘(Marasmiellus distantifolius)、紅蠟蘑(Laccaria laccata)。

2.2 研究區大型真菌的物種多樣性

筇竹寺元江栲林群落中,生境條件無較大差異,將樣地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發現,在不同的月份大型真菌群落的組成和多樣性會發生變化。

從圖1、2可以看出,6—9月物種數和子實體數都呈現先升后降的趨勢。隨著雨季的來臨與持續,元江栲林下出現的大型真菌物種數6—8月穩步增加,到8月達到最大值,共出現81個物種;隨雨季的逐漸結束,9月的物種數開始呈下降趨勢。

6—9月元江栲林下大型真菌的子實體數變化很大,從6月的366個激增到7月的4 274個,是因為雨水與溫度達到適宜桔色蠟釘菌、白伏革菌等簇生或叢生的腐生真菌繁殖的條件,致使大型真菌的子實體數大幅增長。8、9月隨氣候條件的改變,大型真菌的子實體數又呈現下降趨勢。

為了進一步比較不同月份中的大型真菌的多樣性,通過樣地調查,依據群落組成、密度、多度和生物量計算獲得不同月份大型真菌群落的物種豐富度指數、多樣性指數和物種均勻度指數。

從圖3、4、5可以看出,昆明筇竹寺元江栲林下大型真菌物種豐富度的變化呈現先增后減的趨勢,7月最高,8、9月次之,6月最低。說明7月元江栲植物群落中的生境條件更適合大型真菌的生長。通過實地調查,7月土壤含水量適中,相對濕度較大,地面枯枝落葉層厚,土壤肥力更大,為真菌的生長提供良好的環境條件。均勻度指數與豐富度指數的變化趨勢相反,6月最高,7、9月次之,8月最低。說明樣地內豐富度較高時子實體分布則越不均勻,而9月出現的物種中少數種類的子實體數量較大,從而使9月的均勻度較高。

6—8月的物種多樣性水平都較高,9月略低。可以看出,大型真菌豐富度指數和多樣性指數變化趨勢均與昆明筇竹寺地區的氣候變化有很大關系。同時,經分析顯示,均勻度指數與豐富度指數與月份顯著相關,多樣性指數與月份相關性較低。

將元江栲林按林齡分為幼齡林和中齡林2個齡級。物種數和子實體數在2個林齡中的數量十分接近,豐富度指數、多樣性指數和均勻度指數在2個林齡中的水平差異也很小(表2)。經分析,筇竹寺的元江栲林下大型真菌的多樣性與林齡的相關性較低。

2.3 研究區大型真菌的生態類型和利用

昆明筇竹寺地區大型真菌較為豐富,共鑒定出154種大型真菌,其中有外生菌根菌84種,占總數的54.55%;木生菌24種,占總數的15.58%;土生菌22種,占總數的14.29%;枝葉腐生菌21種,占總數的13.64%;真菌寄生菌3種,占總數的1.95%。可見,外生菌根菌是筇竹寺元江栲林下大型真菌的優勢生態類型,外生菌根具有龐大的菌絲系統,菌絲深入到植物的根組織皮層細胞間,部分菌絲在根圍的基質中蔓延成為菌根的主要吸收器官,將土壤或其他基質中的一些不溶狀態的礦質營養轉變為可溶狀態,特別是對難溶性磷的吸收[13-14]。有些菌根菌甚至可分解、吸收石頭中的一些營養成分而供植物和菌根菌利用[15]。因而,具有菌根的元江栲植株有更強的抗旱、耐瘠薄能力。土生菌、木生菌和枝葉腐生菌的出現次數也較多,但不占優勢。

筇竹寺元江栲林下有經濟價值的大型真菌共有95種,占總數的61.69%,其中59種可食用,18種可藥用,另有18種有毒。食用菌主要集中在紅菇科、牛肝菌科、絲膜菌科等,且多為外生菌根菌,在筇竹寺元江栲林下廣泛分布且有較大的數量。藥用菌的子實體數量也較多,且藥用效果較好。毒菌多為鵝膏科真菌,在利用時要注意加以區分,特別是有少數可食用的種類也有微毒,過量食用會引起身體不適。

3 結論與討論

筇竹寺元江栲林下大型真菌種類較為豐富,但與其他地區相同林分相比有一定差距,主要是由于筇竹寺作為昆明近郊的旅游景點,且交通發達,致使此處受人為干擾較大。隨月份的變化,大型真菌物種、多樣性水平有顯著差異,在7、8月達到最大,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月均溫和月降水量的變化。

該研究區蘊藏著豐富的食用菌和藥用菌資源,開發應用前景良好,但是要注意對有毒菌進行區分。對藥用真菌的開發研究有利于研發有良好抗癌作用的生物藥,而且很有希望從中尋找出治療疑難病癥的藥物。對外生菌根菌的研究將對森林生態環境的恢復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16-19]。

4 參考文獻

[1] 卯曉嵐.中國經濟真菌[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

[2] 于占湖.大型真菌多樣性及在森林生態系統中的作用[J].中國林副特產,2007(3):81-85.

[3] 魏江春.菌物多樣性、系統性及其對人類發展的意義[J].生物多樣性,1993(1):23-25.

[4] 吳征鎰,朱彥丞.云南植被[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7.

[5] 陳潔.昆明筇竹寺附近植被與環境關系的初探[J].云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88,10(3):242-249,258.

[6] 張金屯.數量生態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7] 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絡科學委員會.陸地生態系統生物觀測規范[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7.

[8] 卯曉嵐.中國大型真菌[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

[9] MARGALEF R.Perspective in Ecological Theor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8.

[10] 馬克平,劉玉明.生物群落多樣性的測度方法[J].生物多樣性研究的原理與方法,1994,2(4):231-239.

[11] SHANNON C E,Weiner W.The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M].Urbana,USA:University of Illionis Press,1963.

[12] PANWAR J,TARAFDAR J C.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al dynamics under Mitragyna parvifolia(Roxb.) Korth.in Thar Desert[J].Applied Soil Ecology,2006,34(2):200-208.

[13] 趙文智,程國棟.菌根及其在荒漠化土地恢復中的應用[J].應用生態學報,2001,12(6):947-950.

[14] 李芳,,馮固,等.菌絲橋在日本落葉松幼苗間磷傳遞和植株生長中的作用[J].植物生態學報,2004,28(2):218-224.

[15] LANDEWEERT R,HOFFLAND E,FINLAY R D,et al.Linking plants to rocks:ectomycorrhizal fungi mobilize nutrients fromminerals[J].Trends in Ecology & Evolution,2001,16(5):248-254.

[16] WHITTAKER R H.New concepts of kingdoms of organisms[J].Science,1969,163(3863):150-160.

[17] HAWKSWORTH D L.The fungal dimension of biodiversity:magnitude,significance,and conservation[J].Mycological Research,1991,95(6):641-655.

第2篇:生命多樣性范文

生物多樣性是在一定時間和一定的地區內所有生物(動物、植物、微生物)物種及其遺傳變異和生態系統的復雜性總稱。我們今天所見的生物多樣性是數十億年進化的成果,它形成了一個生命網,我們人類是這個生命網上的組成部分,并完全依賴它。

我們可以從多種多樣的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的角度去理解這種多樣性。到目前為止,已經識別的物種數量大約是175萬,其中大部分都是諸如昆蟲這樣的小生物。科學家們認為地球上實際有1300萬種生物, 而其估算范圍是從300萬到1億。生物多樣性還包括各物種內存在的遺傳差異。染色體和基因等可以構成生命的組織結構決定了每個個體和物種的獨特性。然而,生物多樣性的另外一個方面就是生態系統的種類,比如沙漠、森林、濕地、山巒、湖泊、河流和農業景觀。在每個生態系統中,包括人類在內的生物形成一個生態群落。這個生態群落不僅與其他生態群落互相影響,還會與周圍的空氣、水和土壤互相影響。

中國是地球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

第3篇:生命多樣性范文

今年生物多樣性國際日的主題是,“生物多樣性:我們這個變化萬千的生命保險”。這提醒我們,生物多樣性發揮著中心作用,它支持著可持續發展,保護著社會免受突發事件之害,例如缺少用水、傳染病爆發、氣候反常、及作物和牲畜遺傳基因的脆弱等。近幾十年來,發展和技術進步改善了上許多人的生活條件,使人類大家庭的一些最貧窮者擺脫了赤貧。但同樣在這幾十年中,難以持續的生產和消費形式,減少了我們這個星球上生命的生物多樣性,而且比歷史上任何時候減少得都多,威脅著生態系統維持人類努力爭取到的經濟進展的能力。版權所有

最近發表的“千年生態系統評估”綜合報告表示,地球上幾乎所有生態系統都被人的活動所改變。例如:

25%的商業捕撈的海洋魚類過量捕撈,致使許多漁場關閉,造成重大社會政治后果;

陸地覆蓋的變化,尤其是熱帶毀林和荒漠化現象,減少了地方降雨,造成了荒漠化和用水短缺;

因為濕地、森林和紅樹林被轉作它用,生態系統緩解象印度洋最近發生的海嘯這樣的氣候反常事件所造成的影響的能力已受到削弱。版權所有

第4篇:生命多樣性范文

今年,自入夏以來,一波接一波的暴雨侵襲著華夏大地,牽動了全國人民的神經,一幕幕山棱崩塌、洪災內澇、橋毀路斷、家園盡毀以至生命消逝的慘痛畫面,讓人膽顫心驚……深入分析,我們就能發現,這個夏天與水有關的災難所昭示的,是一個生態系統的失衡與崩潰!這個重要的生態系統,就是與森林、海洋并稱“全球三大生態系統”的濕地。

人類對濕地并不陌生,濕地,顧名思義,就是濕浸的土地,是在陸地和海洋的過渡地帶一種亦水亦陸的環境,在蓄水、調節河川徑流、維持區域水平衡中有著重要作用,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綿”,具有不可替代的多樣化的生態功能,因此享有“地球之腎”的美譽。而豐富的水資源還讓濕地成為地球上物種最豐富的地區,甚至超過了雨林!濕地僅覆蓋了6%的地球表面,卻為地球上20%的已知物種提供了生存環境,是生物多樣性的搖籃。中國的濕地資源得天獨厚,不僅面積廣大(占世界濕地的10%),而且幾乎囊括了所有的濕地種類。

豐富的濕地種類,孕育了極大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中國有記載的濕地植物就有2760余種,其中濕地高等植物156科、437屬、1380多種。記錄到的濕地動物有1500種左右(不含昆蟲、無脊椎動物、真菌和微生物),其中兩棲類300余種,魚類約1040種,魚類中淡水魚有500種左右,占世界上淡水魚類總數的80%以上。濕地是重要的遺傳基因庫,對于物種多樣性保存和維持野生物種種群的存續,篩選和改良具有商品意義的物種,均具有重要意義。

但是,目前濕地生態系統正在遭受著巨大的破壞!首先是濕地面積銳減,因城市化建設,人類圍湖造田、填平溝塘、河道,“地球之腎”竟被堵塞傷害!“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當賴以生存繁衍的空間被破壞,濕地生物多樣性開始走向崩塌的臨界點。更為令人發指的是,自然賜予的最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成了人類物欲的“狩獵地”,一個個鮮活珍稀的生命被人類擺在餐桌、披掛在身上……在人類饕餮般的物欲面前,用去千百萬年才產生的斑斕多姿的生命竟在一夕之間沉寂!人類,成了地球上給所有生命帶來危害的、最殘忍的“殺生劑”!

“生命皆關聯,生命乃一體”,破壞自身賴以身存的環境,扼殺與人類發展息息相關的其他生命,這是人類在自掘墳墓!將來的歷史學家可能會無比驚奇于今天的人類在權衡利弊時所表現的低下、愚蠢的判斷力。殘酷的現實說明當下的轉變已經刻不容緩!如果還在猶豫觀望,那么,等待的時間越長,所要面對的危險就越多。生死關頭,人類只有轉向!從人與自然的對立轉向人與自然的和合,只有轉向,才有走向新生的希望!

第5篇:生命多樣性范文

保護動物倡議書范文一

人類是生存在這個地球上的生命物種之一,我們在愛自己同類的同時,也應該尊重其他生命,善意對待和愛護我們身邊的小動物。

動物是人類的朋友,是自然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大自然賦予人類的寶貴自然資源。我國是一個動物資源非常豐富的國家,但是由于生態環境的惡化、動物棲息地的人為破壞,致使我國動物的數量、分布范圍正日益縮小,許多種類已處于瀕臨滅絕的狀態。

為此,我們倡議:加大《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的普法力度,媒體和社會各有關部門,要進一步加強對保護野生動物的普法、宣傳教育工作。有關部門認真履行職責,相互配合,堅決打擊非法盜獵、非法運輸、非法經營野生動物的違法行為。

保護動物倡議書范文二

全市的小朋友們:

小動物是我們人類的好朋友,請求大家好好保護它們吧!不要用石頭、棍子打傷它們,它們有血有肉會痛的,會哭泣的,它們的爸爸媽媽會心疼的。小動物們為我們地球的生態平衡做出了巨大貢獻,因此,我們特向全市小朋友們發出以下倡議:

一、不要打小動物,不要捕捉小動物。

二、多照顧小動物,把無家可歸受傷的小動物送到收容所。

三、向全社會廣泛宣傳保護小動物的重要意義。

四、認真學習小動物的生活習性,學會保護小動物的知識。

小朋友們!讓我們心連心、手拉手,共同為保護小動物事業做出貢獻吧!

保護動物倡議書范文三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當我們聽不厭鳥兒的歡歌,看不見那亙古的飛行;當我們出不到搬家的小蟲,聞不到象鹿的臭腥;當我們渴望米罐中出現以老鼠,夏日里多有些文英;這時的我們,又能如何呢?

而當它已不再是人類痛苦的詛咒,耳邊的面目猙獰,漸入我的生活時,你可曾想到那伐木的電鋸聲擾了鳥兒的安寧,使他們無家可歸;工廠排出的三廢讓城市里的小動物紛紛搬家;獵人們的槍聲讓兇猛的野獸個個絕望;食客們的大嘴讓動物們仿佛看到了黑洞

現在貓狐、白狼、亞洲獅、爪哇虎、旅行鴿、亞洲獵豹、新墨西哥狼、阿拉斯加鷺鷥、阿特拉斯棕熊等等都一個一個的離我們而去;野生動物與人共患病達100多種。在這里,我們作為保護野生動物宣傳者,提倡不吃野生動物,樹立正確的飲食觀,阻止或勸說傷害野生保護動物的行為。讓我們共同保護賴以生存的地球環境,和動物們和諧的相處吧!

保護動物倡議書范文四

親愛的同學們:

如果朋友有了困難,你會袖手旁觀嗎?如果朋友遇到危機,你會見死不救嗎?我想你當然會說:不會!

現在我們人類的朋友動物,有的已瀕臨滅絕,有的數量急劇減少,很難想象:如果有一天,人們生活在一個沒有動物,沒有植物的城市沙漠中,生命將逐漸枯萎,色彩將消失

同學們為拯救動物,拯救人類,拯救的地球趕快行動起來吧!因此我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我們小學生要積極學習和大力宣傳《野生動物保護法》,讓更多的人了解并遵守這個法律。

2、現在有許多賣田雞的。田雞又叫青蛙,它可是人類的老朋友了,所以我們不僅不應吃它,還應告訴大家愛護它。

3、目前,傷害鳥類的事時有發生,致使許多小鳥無家可歸,我們應該給小鳥做些巢,讓它們安家落戶,為人類做更大的貢獻。

4、如果我們在路上遇到了小動物,我們應該做到三不:不恐嚇、不打擊、不捕捉。

5、如果我們撿到或發現了珍貴的野生動物,應及時向居委會、學校及有關部門報告。

我想:只要大家自覺遵守《野生動物保護法》,自覺維護生態環境,那么我們的祖國,我們的未來會更加美麗富饒。

保護動物倡議書范文五

生物多樣性是人類一切社會活動的物質基礎,沒有生物,人類就無法生存。生物生存是自然賦予的權利,生物生存的權利就是生物對維持生命及其生存條件擁有的權利。破壞了它們的生存條件,也就剝奪了它們存在的權利。不僅陽光、空氣、水域等構成生物的基本生存條件,而且不同的生物通過食物鏈、食物網彼此構成基本的相互依存條件,任何生物一旦脫離生物種群或群落便無法存在。但是,隨著人類生產力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生物資源卻遭到了過度的開發和利用。據預測,到2050年,地球上的物種將有四分之一陷入滅絕的境地。生物鏈一旦斷裂,將直接威脅到人類自身的生存與發展。

我國是生物多樣性極其豐富的國家,但我國的生態環境也正同樣遭受著嚴重破壞,很多物種已經滅絕或正處于瀕危狀態。警鐘已經響起,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工作刻不容緩。為此,紅巖小學向全校同學發起如下倡議:

1、行動起來,從我做起。從自身做起,限度地減少人為活動給濕地帶來的污染,比如:想方設法利用二次水源、打撈廢棄物等,促進地球之腎的良性循環;

2、爭當義工,帶動周邊。發動身邊的親友和同事積極投身生態和環保事業,積極進行電池回收、垃圾分類回收、白色垃圾拾撿、垃圾廣告清洗、義務服務等多方面力所能及的工作;

3、親力親為,深入宣傳。積極參加文明生態游、生物科普考察、噪聲監測、植樹、護樹等各種有益的生態保護活動,不定期到鄉間開展宣傳活動,讓更多的人知道生物多樣性與人類的關系,認識到它們對我們這個星球的意義;

4、走進自然,保護自然。帶領親人和朋友,走進大自然,參加愛鳥護鳥活動,制止并勸阻獵殺野生動物等不文明行為。用自己所熟悉技能,去探索和實施符合科學發展的生物多樣性保護舉措;

5、發揮優勢,傳播理念。關注生物多樣性,盡可能多學習生物多樣性知識,傳播生物多樣性知識,傳播綠色理念,追求綠色時尚,積極參與校內外環保宣傳和環保實踐從現在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關注生態環境,提倡綠色生活,保護生物多樣性;

第6篇:生命多樣性范文

你是否知道,你屬于“萬里挑一”?或者更確切地說,是科學家們發現的生活在地球上的1500萬個物種之一。 然而,人類卻是極少數數量仍在不斷增長的物種之一,而絕大多數動植物正在變得愈加珍稀。

我們已知共有17291種物種面臨著滅絕的危險――從鮮為人知的植物和昆蟲,到漂亮的鳥類和哺乳動 物。而這僅僅只是冰山一角,有許多物種甚至在人們發現之前就已經滅絕。

原因何在?人類活動。我們目前的發展方式已經造成了大部分原始森林消失殆盡、將近一半世界濕地變得干涸、四分之三魚種群源衰竭。我們還排放大量溫室氣體,以至于地球在接下來的幾百年中會持續變暖。我們的活動加速了物種以1000倍于自然滅絕率的速度消亡。

結果是,我們自己的生存之基已經搖搖欲墜。繽紛多彩的地球萬物――即“生物多樣性” ――給予我們食物、衣服、燃料、醫藥,還有更多。你可能不相信在你家后院的一只甲蟲或者路邊生長的小草都與你息息相關。但事實的確如此,當一個物種從錯綜復雜的生命之網中消失,其結果可能是災難性的。

基于上述原因,聯合國宣布2010年為國際生物多樣性年。這是一個重要機遇,可以強 調生物多樣性之于人類福祉的重要性,反映我們保護生物多樣性所取得的成就, 并鼓勵我們加倍努力減慢生物多樣性喪失的速度 。

2010年世界環境日的主題是“多樣的物種,唯一的地球,共同的未來”。主題呼應了保護地球上生物多樣性的緊迫性。一個沒有生物多樣性的世界的前景是黯淡的,千百萬的人類與千百萬的其他物種共有同一個地球,只有和諧共處,才能 享有更安全、更繁榮的未來。

第7篇:生命多樣性范文

一、萌芽階段:利用價值保護

20世紀50、60年代之前,并不存在現代意義上的國際環境法;相應的,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國際法也處于萌芽狀態。這一階段的國際法主要是根據個別物種對于人類的利用價值(主要是經濟價值)提供保護,而對生物物種的內在價值、生態系統以及生物多樣性等方面則很少涉及。歷史上,野生生物的利用和保護一直被認為是國內法的事項,反映了各國對其自然資源的永久。不過,盡管國家擁有重要的利益,野生生物很長時間以來便是國際合作的內容。

因為野生生物的活動范圍并不總是停留在某個國家的政治和地理疆界之內。例如侯鳥等在多個國家間遷徙的物種,其保護就需要進行國際合作。類似的,其棲息地橫跨幾個國家、或者位于國家管轄范圍之外的國際公域的非遷徙物種,其保護也自然需要進行國際合作。由此,生物多樣性保護國際法逐漸形成。19世紀60年代開始,歐洲出現了早期的保護生物物種的國際條約,主要有1867年《英法漁業公約》、1882年《北海過量捕魚公約》、1886年的《萊茵河流域捕撈大馬哈魚的管理條約》、1902年3月《保護農業益鳥公約》、1911年《保護海豹條約》等[1]。通過這些生物保護條約,締約國通過談判分配了各種資源資源(主要是魚類以及海豹)的開發權,希望能夠達到某種可持續捕獲的水平。實際上,諸如海豹條約等早期的野生生物保護條約是最早反映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條約———即最大限度的可持續產出的概念。此后,很多環境主義者不斷呼吁要禁止對野生生物的商業性開發。

在此背景下,國際社會通過了一些比較重要的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國際條約,如1933年《保護天然動植物公約》、1946年《國際捕鯨管制公約》、1950年《國際鳥類保護公約》和1951年《國際植物保護公約》等[2]413。例如,國際捕鯨委員會,最初是一個在成員國間分配捕鯨量的組織,現在逐漸轉變為禁止商業性捕鯨的機構。國際捕鯨委員會充分說明了當時國際野生生物法內的主要焦點,即如何在開發與保護之間進行適當的平衡。早期的條約很少考慮野生生物的保護問題,而是專注于如何在不同利益國之間進行資源的分配。隨著環境關注的日益提升,這些野生生物條約開始將其興趣由在締約國之間分配資源,轉變為實現可持續的開發水平,即“可持續產出”。不過,在很多情況下,實現生物資源可持續產出的努力并無法成功。有時候,國際條約締結的太晚,錯過了將種群保持在能夠可持續產出的水平上的時機。另外,關于可持續捕獲水平的準確估計,在科學上還缺乏充分的認識。而且,即使科學家發現了確定的數字,關于開發的政治壓力也是促使決策者確定不可持續的水平。

在這一階段,保護生物多樣性國際法體現出三大特點:首先,除少數條約規定了現代意義上的環境保護手段和措施、具有真正的生態保護含義外,絕大多數公約所表現的是一種短期的功利主義,[2]28即:側重于保護漁業資源、海豹等經濟性的資源,或對某一物種經濟利益的保護,忽略了對其維護生態平衡的作用的保護;目的是為了保護相鄰國家間的經濟利益,而非保護環境。其次,這一時期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手段是不充分的,主要采取的方法是簡單的禁捕、禁采、禁伐。一般而言,“最通常的做法是禁止捕獲屬于某個特定物種的個別生物,而不考慮該物種的生存條件是否存在。”[2]235第三,它采用的是一種跨界解決方式,參與這些國際法的主要是與保護對象有直接利益關系的少數邊界相鄰的國家。

二、初步形成階段:內在價值保護

二戰后,各國忙于戰后重建恢復經濟,世界經濟和國際貿易的發展規模也不斷增大,開始出現一些全球性的環境問題;各國對資源能源的不合理開發和利用也帶來了嚴重的危機。此時,環境科學和生物科學得以興起并迅速發展,其研究成果促使人們不斷深化對生物物種的內在價值的認識。所謂內在價值,是指自然界每一個有生命的或者具有潛在生命的物體都具有某種神圣并且應當受到尊重的價值。此時,人們已經認識到,各個物種之間內在價值是平等的;以是否可以為人類服務為標準來判斷生物物種資源的價值,本身就是一種物種的偏見。在這種背景下,一系列旨在保護生物資源的國際法律文件應運而生,現代意義上的保護生物多樣性國際法也開始正式形成和發展。在這一時期,國際社會依然締結了一些對物種的利用價值進行保護的公約和協定,但更多的國際文件開始側重于對生物的內在價值進行保護。例如,1973年通過的《瀕危物種國際貿易條約》(CITES公約)形成了一套詳細的、但也是比較復雜的管理制度,涵蓋數千種動植物。事實證明,這種類型的國際合作也是應對國際經濟活動(主要是不斷增加的野生動物和植物貿易)對生物帶來負面影響所必需的。盡管有旨在控制物種國際貿易的CITES公約以及旨在保護遷徙物種的多項公約,但是野生生物物種在很多地區還是出現了喪失的現象。

有些是商業開發的原因,但更多的是棲息地遭到破壞的原因,特別是對那些遷徙物種。這就促成了1971年《關于特別是作為水禽棲息地的國際重要濕地公約》和1972年《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的出臺。這些條約旨在為保護具有特別重要性的生物棲息地提供資源和政治意愿。除了上述國際條約外,比較重要的國際法律文件還有1968年《非洲自然和自然資源保護公約》、1973年《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1979年《野生動物遷徙物種保護公約》、1979年《歐洲野生生物和自然生境保護公約》、1980年的《南極海洋生物資源養護公約》、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和1986年《南太平洋地區自然資源和環境保護的公約》,等等。這一階段,保護生物多樣性國際法的主要特點有:首先,在國際立法的指導思想上,重新認識了人與自然的關系,開始從最初的功利主義、注重保護對象的經濟效用轉向注意內在價值和其它非經濟價值。如1973年《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開宗明義,宣布“許多美麗的、種類繁多的野生動物和植物是地球自然系統中無可替代的一部分,為了我們這一代和今后世世代代,必須加以保護”。其次,保護手段日漸豐富。通常,這些公約不僅保護個別物種,而且會保護其棲息地,并考慮到可能影響該物種和棲息地的所有生態要素;同時,為了保護、保存、展出、恢復和利用各種保護對象,公約通常要求各締約國綜合采取法律、科學、技術、行政和財政措施等多種手段。第三,很多公約開始采用一種全球視角,將保護對象確定為具有人類共同利益的事項,號召所有國家、而不是少數與保護對象有直接利益關系的相鄰國家在全球范圍內進行保護。

三、迅速發展階段:生態系統保護

不過,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保護生物的國際法一直飽受“缺乏廣泛的戰略或政策”之詬病。在1972年和1992年之間,國際社會針對那些具有較大商業價值的特定物種或品種,制定了300多項專門的國際環境協定曾試圖減緩和扭轉生物流失的局面。但隨著生物多樣性的繼續流失,人們發現野生生物單行立法的方式不足以保護地球上的生物多樣性。而且,生物保護學家發現,過于保護某種珍惜動植物,會使決策者對其它形式動植物的保護。

顯然,應當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20世紀90年代前后,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逐漸深入人心。基于對環境和生態系統的整體性、環境問題的綜合性等特點的認識,人們了結到針對個別的物種或棲息地采取的保護措施,并不能從整體上解決生物多樣性問題,必須改變傳統做法,另辟蹊徑。因此,他們呼吁制定一項廣泛的框架公約,以涵蓋威脅地球上生命形式多樣性的各種危險。通過保護生態系統的健康來保護生物多樣性,是一項全新的保護方式。盡管1940年《西半球》也承認生態系統保護的重要性,但是幾乎沒有認真實施過這方面的規定。28年后一項區域公約———《非洲自然和自然資源保護公約》也更加重視生態系統的保護。在全球范圍內,最初體現這種思想的是軟法文件,如1980年《世界自然保護戰略》和1982年《世界自然》。特別是《世界自然》,它是世界自然保護同盟(IUCN)紀念1972年斯德哥爾摩會議召開10周年所發起并促成聯合國大會通過的的一項國際法文件,也是是在人與自然關系方面進展最大也是最具創新性的一項國際文件。該措辭嚴厲,但它只是一項不具有法律約束力的軟法文件。盡管如此,該也成為生物多樣性保護理念轉變的里程碑。最終,《世界自然》所蘊涵的廣泛的、整體性的保護理念體現在1992年《生物多樣性公約》中。

從1984年到1987年,IUCN發起了第二輪的努力,它起草并完善了一系列可以被納入生物多樣性公約的條款。IUCN的建議條款集中草擬了全球為保護遺傳、物種和生態系系統層次的生物多樣性所需付諸的行動,特別是在保護區內外的就地保護措施,以及關于財務機制的詳細建議。但是,各國政府拒絕將IUCN的建議作為進行談判的基礎。盡管如此,IUCN的努力為吸引全球關注以及對生物多樣性的支持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一直到了1987年,聯合國環境署(UnitedNationsEnvironmentProgramme,UNEP)意識到經過多年的努力,生物多樣性的消失不但沒有減緩,而且每況愈下,保護生物多樣性的行動迫在眉睫。于是,UNEP成立了一個特別工作組(adhocWorkingGroup)來調查是否有必要以及有沒有可能“制定一項綜合性公約的意愿以及可能的形式,以便使該領域的活動合理化,并解決其它可能處于該公約調整范圍內的領域的活動”(UNEP,GCRes.14/26.1987)。該項“包容性”(umbrella)公約(01)的最初目的是涵蓋當時及未來所有的環境保護與生物保護公約,為各種野生生物以及生物棲息地的國際條約提供協調的框架。

該特別工作組小組在1988年的第一次會議所做的結論是既有各公約只提到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特定問題,并不能充分滿足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全面需求。當時已簽訂的公約,只涵蓋了一些國際重要的自然地點(如《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保護公約》)、瀕絕物種的貿易威脅(如《華盛頓公約》)、某類特定的生態系統(如《濕地公約》)和某一種群的物種(如《遷移物種公約》)。當然,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區域性的自然資源保護公約和相關法律文件。不過,就算所有這些公約加起來,也不足以保障全球的生物多樣性。最終,特別工作組達成共識,統一現行的國際條約在政治上、法律上以及技術上都很難行得通,應當建立一或多個具有約束力的全球法律機制,特別是可以在既有公約之上建立一個新的框架性(framework)條約(2),以保護全球生物多樣性。在工作組活動期間,很多國家、特別是南方國家不愿意接受一項主要考慮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公約。發展中國家并不看好新的全球化條約的前景;而且他們普遍擔心,推動這樣一個“議程”會阻止他們通過利用自然資源,從而影響其社會和經濟的發展。

相反,他們認為,該公約還應當考慮生物多樣性和生物技術的可持續利用問題。經過一個長期的爭論,發展中國家利用他們擁有豐富生物資源的事實,從發達國家取得了一系列讓步。這些讓步包括從發達國家獲得財政支持和技術轉移(如生物工藝和監測技術);有關管理生物工藝的議定書;承認當地保護生物多樣性的社團;規定在某種條件下允許國家公平合理分享由利用其遺傳資源所產生的各種利益。這種方法等于是讓發達國家的政府和公司承擔義務,將利用從發展中國家取得的遺傳資源而獲得的產品利益與它分享,發展中國家要求他們得到發展的權利,至少是他們的所有權。在草案中內容中,擁有豐富生物資源的發展中國家也成功地獲得了法律的認可,承認他們對自己的生物資源完全擁有權利。這些資源不再如同國際社會過去所認為的那樣,是全人類的共同遺產。正式談判開始于1991年,UNEP的工作組被改組為“生物多樣性公約政府間談判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NegotiatingCommitteeforaConventiononBiologicalDiversity,INC)。最終,談判被納入到1992年里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UNCED)的籌備活動中,被期望能夠在該次會議上開放簽署。在里約會議之前達成協定的壓力具有兩個效果。一方面,它促使各國盡快達成妥協并形成協議。

另一方面,談判的達成很倉促,留下了一個若干條款相互沖突、而且含混不清的文本。最終文本在1992年5月22日,即籌備委員會會議的最后一天完成,供兩周后開始的里約會議開放簽署。根據《生物多樣性公約》第36條之規定,公約在第30個締約國(蒙古)批準加入書交存之日的90天之后(亦即1993年12月29日)生效。該公約沒有為保護生物多樣性提供具體的標準或者措施,它也沒有為最初設想的所有物種和生物多樣性法提供框架。不過,它確實涵蓋了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多樣性,并為各國的保護努力提供了重要的指導。此后,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國際法也經歷了一個較為迅速的發展時期。從數量上看,這一階段,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國際法增長的并不是很多,但是幾乎所有的法律文件都體現了全新的保護理念,主要有1992年《波羅的海海洋環境保護公約》、1992年《生物多樣性公約》、1995年《地中海生物多樣性特別保護區議定書》、1995年8月在紐約簽訂的《跨界魚類種群和高度洄游魚類種群的養護與管理協定》、1999年《萊茵河保護公約》,2000年《卡塔赫納生物安全議定書》、2003年《非洲自然與自然資源保護公約》(修訂版)等。

這一階段,保護生物多樣性國際法的特點主要體現為三個方面:首先,以1992年《生物多樣性公約》為典型,各公約都奉行了綜合生態系統保護(IntegratedEcosystemProtection)的理念。即承認并重視人和生態系統以及生物多樣性之間存在的必然聯系,要求全面、綜合地理解和對待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及其各個組分、它們的自然特征、人類社會對它們的依賴,以及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因素對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其次,這些公約將生物多樣性的保育與持續利用、生物資源的獲取與惠益分享等看似沖突的問題之間找到了聯系的紐帶,在保護目標上實現了動態的平衡。而這種保護方法,也更容易達到預期的目標和效果。第三,它們遵循了一種全球解決的思路,要求將地球上的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作為一個整體來進行保護,而無論其政治邊界如何;同時,各國都有義務為了全球利益而保護在本國境內的生物多樣性。

四、生物多樣性保護國際法的發展趨勢

綜上可見,生物多樣性保護國際法是為了適應國際社會應對日益嚴重的人類環境問題的需要而應運而生的,是現代國際法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必然產物。生物多樣性保護國際法的產生條件至少有以下三個:(1)生物多樣性問題日益嚴重,已經危及到國際社會的共同利益;(2)現行國際法缺乏應對、解決這種問題的有效機制;(3)世界各國對形成了保護全球生物多樣性的共同政治意愿,并致力于發展有效的國際法律機制。可以說,沒有國際法的存在與發展,也就沒有生物多樣性保護國際法的產生與發展。不過,生物多樣性保護國際法的發展遠未達到成熟的地步。美國學者凱爾森曾指出:“一般國際法由于其分散化,具有原始法律的性質”。[3]如果說人類法律的起源與發展大致遵循著如下的軌跡:“原始習慣不成文習慣法成文習慣法(習慣法匯編)國家法”,那么現今的國際法尚處于世界水平的“習慣法編纂”時期———只不過,與文明之初的成文習慣法相比,它增加(或稱“吸收”)了更多技術化的成分———要真正達到高級形態的國家法,還有一段十分漫長的路程要走。從某種意義上講,就現代國際法自身的發展來說,“現今的國際法尚處于世界水平的原始法時期”[4]。國際法尚且如此,作為國際環境法最新分支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國際法的發展更是顯得薄弱,離達到基本滿足國際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要求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生物多樣性保護國際法的不足之處,至少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生物多樣性保護國際法的法律規范發展不足。首先,構成生物多樣性保護國際法基礎并代表其發展方向的一些重要原則,如可持續發展原則、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代際公平原則等,尚未發展成為國際習慣法規則、而被國際社會采納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國際法規范。其次,法律規范尚不完善。目前很多領域(如外來物種入侵防治等)缺乏有效的規則;已有生物多樣性保護國際法加以調整的領域,也因為條約形式更多地采用框架公約模式、內容上道德宣示重于法律強制,從而導致其保護力度有重大欠缺。可以說,目前生物多樣性保護國際法律規范所調整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國際法律關系的范圍及深度都無法滿足國際社會的需要。

2.生物多樣性保護國際法雖已初步形成了一個體系,但這個體系本身并不完善,尚未形成一個層次分明、結構合理、內部協調統一的整體。而且,國際社會缺乏一個指導生物多樣性保護國際法發展的整體規劃,條約的發展仍以零星、分散是形式出現;現有的《21世紀議程》層次不夠,國際法委員會也缺乏這方面的相關職責,其關于發展國際法的方案由于只是軟法文件而只能對各國其建議作用。

3.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國際法的國際組織機構不健全。國際社會缺乏一個具有強制力、可以保證各國平等參與、對國際生物多樣性事務予以監督協調的國際機構。目前的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生物多樣性公約》秘書處等都不足以承擔此重任。4.國際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監督、管理、激勵和制裁機制沒有形成。由于缺乏有權威的超國家機構,作為法律基本特征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國際法的強制力極其薄弱,甚至可以說可以說是剛剛萌芽,生物多樣性保護國際法的實施在很大程度上只能依靠人類的道德機制。5.各國在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持續利用問題上的共同政治意愿與各國在政治、經濟利益上的巨大差異之間的鴻溝難以彌合,這從根本上制約著國際生物多樣性立法與實施朝著更高的方向發展。[5]面對這種局面,國際社會開始在各個方面進行積極的努力,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其中以《21世紀議程》中有關國際環境法的規定及其實施最為重要。《21世紀議程》第39章“國際法律文件和機制”提出了“評價和促進(國際環境法的)效力,以及通過各項考慮到普遍原則和所有國家的特殊不同需要和所關心問題的有效國際協定或文件,來促進環境與發展政策的結合”的總目標,并為此提出了8項目標和4個方面的活動領域。作為國際環境法的一個主要部門,生物多樣性國際法的發展自然也要遵循《21世紀議程》確定的目標和實施方案。

結合《21世紀議程》所作的行為計劃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國際法發展現狀,筆者認為生物多樣性保護國際法今后將在以下幾個方面得到較大發展:

1.發展中國家參與生物多樣性領域國際立法與實施的作用不斷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國際法也將會更多的反映發展中國家的特殊情況和不同需要,生物多樣性保護國際法成為發展中國家建立新的國際經濟秩序的有力武器,這亦是生物多樣性保護國際法突破其“瓶頸”、獲得新發展的前提;

2.國際組織、特別是非政府組織、跨國公司和個人在生物多樣性保護國際法上的地位不斷得到確認和提高;

第8篇:生命多樣性范文

關鍵詞:道德的多樣性、道德的普遍性、最低限度的人權標準

最低限度的人權理論由英國學者米爾恩提出,他為了駁斥以《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為代表的西方傳統人權理論以及阿拉斯代爾·麥金太爾否定人權存在等學說,他在其著作《人的權利與人的多樣性--人權哲學》一書中,論證了一種經得起理性辯駁的人權標準存在,即普遍的最低限度的人權。

一、一種經得起理性辯駁的人權標準

(一)米爾恩對傳統觀點的非議

米爾恩認為經得起理性辯駁的人權標準必須能完美的應對傳統人權標準。

第一,《世界人權宣言》第二條:"人人有資格享受本宣言所載的一切權利和自由,不分種族、膚色、語言、宗教、政治或其他見解、國籍或社會出身、財產、出生活其他身份等任何區別。"這是目前比較普遍的人權標準--理想標準--即存在某些無論被承認與否都在一切時間和場合屬于全體人類的權利。然縱觀《宣言》中規定的權利,不難看出這些權利體現的是自由主義民主工業社會的價值與制度,源自于西方的文化和宗教傳統。這一標準忽視了由于經濟發展多元化與文化多樣性帶來的不同國家的差異對這一標準的實現能力,理想標準或已成為許多國家,特別是"第三世界"國家的"烏托邦"--遙不可及;同時忽視了世界文化傳統的多樣性,世界文化不僅包括西方文化,還有東方文化、非洲文化等別具特色的傳統文化,這些國家和地區沒有義務,也無須遵循由西方傳統觀念所造就的人權標準;亦忽視了人的社會性,它建立在同質的無社會、無文化的人權基礎上,但這樣的人類根本不可能存在。

第二、阿拉斯代爾·麥金太爾在《遵循美德》一書中提出了一種不同的論證:其一,權利概念不是在每個社會都能見到的,也不是社會生活本身所必需的;其二,倘若真有人權,也無人可以知道它在近代以前存在過;其三,人權是不存在的。

據此,米爾恩認為經得起理性辯駁的人權標準是以社會和文化的多樣性為前提,并設立所有的社會和文化都要遵循的低限道德標準,即普遍的道德權利。

(二)米爾恩的主要觀點

米爾恩為了論證最低限度的人權標準即道德權利。他將《人權哲學》一書分為導言、上下兩編。他在導言部分明確了對傳統人權概念的非議,并介紹了作為最低限度標準的人權的由來。他在上篇從道德出發,來考察道德本質和道德在社會中的作用,同時說明最低限度的人權標準根源于社會生活中的道德要求,"它不僅能使用于每個社會內部,而且能夠適用于所有的人類關系"。在下篇,米爾恩說明了權利是什么、人們如何享有權利。

第一,道德普遍性與多樣性。

米爾恩認為"道德是由美德、原則、規則所組成,人們有義務培養美德并將其付諸實踐,有義務依原則行事,有義務遵守規則。"因為沒有道德就沒有社會生活,道德維系著各種社會關系,例如信任與伙伴關系之間不可分割的關系。而人類生活總是在社會共同體中進行的,不同的社會共同體之間又存在著不同的道德標準,道德具有多樣性。

但是道德的多樣性去并不能夠囊括一切,這就要求人們從中提取出某些能夠普遍使用的道德原則。米爾恩認為有九項道德原則是社會生活必不可少的,它們可分為兩組。第一組包括三項,即行善、尊重人的生命和公正;第二組包括六項,即伙伴關系、社會責任、不受專橫干涉、誠實的行為、禮貌和兒童福利。米爾恩教授認為:"這九項道德原則是社會生活本身所必不可少的。……這些原則為所有共同體所共同具有,而不論它們之間有何差別。……他們在各自的共同體中,都同樣有依照這些原則行事的一般義務。……他們負有這種義務不是因為他們特殊的宗教忠誠和政治忠誠,而是因為他們是共同體的成員"。

第二,康德與"絕對命令"。康德對其絕對命令有一個著名表述:"永遠把人類(無論是你自身還是他人)當作一種目的而絕不僅僅是一種手段來對待。"米爾恩稱之位"人道原則",并從這個原則的肯定一面與否定一面兩個方面展開論述。該人道原則的肯定一面是把人"當作具有自我的內在價值的人來對待";否定一面是"絕不把人僅僅當作一種手段來對待"。但無論是從肯定一面還是否定一面來看,米爾恩認為康德的人道原則都成為最低限度的道德標準的基礎和依據。

第三,九項道德原則與七項基本人權。米爾恩認為最低限度的人權來自那些共同道德原則,因為普遍最低道德標準要求所有人在一切人類交往中都必須奉行這些共同道德原則,"共同道德原則里包含了每個人類成員必須享有的權利,即普遍道德權利,或者,就是嚴格意義上的人權"。米爾恩逐條分析了這九項共同道德原則, 并從中引導出作為最低限度道德標準的人權。

其一,行善原則。這一原則并不能直接推到出某一項具體的人權,但米爾恩認為"一切道德過錯, 包括對任何其他權利的侵犯, 都是對它的侵犯"。因此,行善原則構成了人權的道德基礎, 是一切人權的根本出發點和最終歸宿。

其二,尊重人的生命原則與生命權。這一原則包含兩個含義,即任何人不得被任意殺戮;任何人的生命不得遭受不必要的危險及威脅。由此可以推導出生命權。只有享有生命權,才意味著每個人都有資格不被任意殺戮,不使自己的生命遭受不必要的威脅。

其三,公正原則與公平對待權。米爾恩認為"給每個人以其應得"是公正原則的表現形式。"公平對待一是公正原則的獨特要求,普遍道德里的其他原則均未提出這一要求。……作為一項人權,它賦予每個人以得到公平對待的資格"。

第9篇:生命多樣性范文

關鍵詞:近自然理論;限制因子原理;森林演替理論;生態位理論;封山育林

進人21世紀,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加劇、土壤肥力下降、水患頻繁發生、水資源短缺的地域迅速增加、生物多樣性衰退等現象已引起全球的廣泛關注,而森林質量下降是導致上述危機的重要原因之一。面對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嚴峻現實,我國有效地實施了6大林業工程。封山育林作為6大林業工程之一,因投資少、技術簡便、適用性廣等特點成為天然林保護與恢復的重要技術措施。

1 封山育林的概念

封山育林是培育森林資源的一條十分重要途徑,自古以來我國勞動人民就有封山育林的習慣,2000多年前就有實踐和記載:《呂氏春秋·審時篇》“夫稼,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養之者天也”,天即環境,環境哺育的植物才是最適者;《管子·輕重已篇》:“毋斬大山,毋戮大衍”,就是不要破壞生態環境;《齊民要術》中有“順天時,量地力”之說等等。封山育林在《中國農業百科全書》(林業卷)中的定義為:以封禁為基本手段,促進森林形成的措施,即把長有疏林、灌叢或散生木的山地、灘地等封禁起來,借助林木的天然下種或萌芽逐漸培育成森林。隨著封山育林研究的深入,封山育林被定義為通過研究森林順向演替規律,采取積極的人工干預措施,促進其順向演替,使森林植被從初級向高級演替階段發展。封山育林的定義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封山育林單指在無林地(不包括未成林造林地)、灌木林地、部分非林地上育林、育灌、育草;對人工造林(含飛播造林)、現有林分進行封禁的保護措施稱為封山護林;廣義的封山育林還包括封山護林。

2 封山育林的理論體系

2.1 近自然理論

近自然林業起源于德國。近自然林業的核心在于,要考察現有的森林,對在考察中的森林加以細心緩和地調控。由此可見,森林撫育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普及森林撫育時,必須明確其另一個核心思想認識,森林撫育是在總體過程上把握森林。要在周圍環境中,并結合周圍環境來培育全部生命物質。近自然的森林撫育特別重視適地的樹種選擇,生命物質的結構及其功能,以便在撫育中利用一個樹種或樹種總體所預期具有的反應能力。近自然林業的全部因素都是森林撫育的組成部分。從生態上看,干擾森林,可理解為森林生態系統中闖入了外來者,它要損害森林生態系統。盡管我們需要它,其作用還是妨礙性的。因此,不論干擾是物理式的、方法論式的或是技術式的,這些外來者都要抱著撫育的想法“植入”進來。這樣自然的反抗才會弱一些,費用才會低一些,生態上的妨礙性才會柔和一些,物質成果才會更有利一些。

2.2 限制因子理論

生態因子是指環境中對生物生長、發育、生殖、行為和分布有直接或間接影響的環境要素。生態因子中生物生存所不可缺少的環境條件,有時又稱為生物的生存條件。所有生態因子構成生物的生態環境。

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賴于各種生態因子的綜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關鍵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任何一種生態因子只要接近或超過生物的耐受范圍,它就會成為這種生物的限制因子。系統的生態限制因子強烈地制約著系統的發展,在系統的發展過程中往往同時有多個因子起限制作用,并且因子之間也存在相互作用。

我們在封山育林工作中,要充分考慮影響封山育林成果的各種生態因子,找出其中的關鍵因子,對其進行人工措施,改變其限制作用,才能得到預期的封山育林效果,而且,明確生態系統的限制因子,有利于封山育林的設計,有利于技術手段的確定,并可縮短封山育林生態恢復所必需的時間。

2.3 森林演替理論

森林的發展和衰敗變化都有它的規律性,這種規律性就是森林演替。按森林演替的性質和方向,分為森林群落進展演替和逆行演替。影響森林演替的原因,有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兩大方面。目前引起森林演替的原因,大部分是人為因素引起的。如原有森林群落遭到人為干擾破壞,就會發生逆行演替。若人為干擾強度大,并反復產生,就會使林地自然環境惡化,最后出現荒山,裸地。這就是森林群落逆行演替的規律。相反,如原有森林群落遭到一次或兩次破壞,只要停止繼續破壞,或經過人為封禁得到休養生息的機會,就會產生進展演替。這就是森林植被群落正常演替和發展的自然規律。這個自然規律的關鍵,就是要制止森林繼續遭到破壞,使之得到休養生息的機會。封山育林就是認識和利用這個自然規律,把遭到破壞后留有的疏林、灌叢和荒山迅速封禁起來,除了使它免遭繼續破壞,得到休養生息的機會外,又施加人為的補植補播,防止火災等育林措施,來加速森林群落進展演替過程,從而達到恢復和擴大森林資源,發揮森林多種效益的目的。

2.4 生態適宜性原理和生態位理論

2.4.1 生態適宜性原理。生物由于經過長期的與環境的協同進化,對生態環境產生了生態上的依賴,其生長發育對環境產生了要求,如果生態環境發生變化,生物就不能較好地生長,因此生物產生了對光、熱、溫、水、土等的依賴性。這就是生態適宜性原理。植物中有一些是喜光植物,而另一些則是喜陰植物。同樣,一些植物只能在酸性土壤中才能生長,而有一些植物則不能在酸性土壤中生長。一些水生植物只能在水中才能生長,離開水體則不能成活。因此種植植物必須考慮其生態適宜性,讓最適應的植物或動物生長在最適宜的環境中。

2.4.2 生態位理論。生態位是生態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主要指在自然生態系統中一個種群在時間、空間上的位置及其與相關種群之間的功能關系。關于生態位的定義有多個,它是隨著研究的不斷深人而進行補充和發展的,美國學者Grinell于1917年最早在生態學中使用生態位的概念,用以表示劃分環境的空間單位和一個物種在環境中的地位。英國生態學家Hutchinson于1957年發展了生態位概念,提出n維生態位。他以物種在多維空間中的適合性確定生態位邊界,這樣對如何確定一個物種所需要的生態位變得更清楚了。Hutchinson生態位概念日前已被廣泛接受。因此,生態位可表述為:生物完成其正常生命周期所表現的對特定生態因子的綜合位置,即用某一生物的每一個生態因子為一維,以生物對生態因子的綜合適應性為指標構成的超幾何空間。

2.4.3 生態適宜性原理和生態位理論在封山育林中的應用。任何由鄉土樹種組成的森林群落都是經過長期的物競天擇形成的最優植被組合,生存條件是最適合于當地的自然條件,各個樹種在生態位上避開競爭,充分利用時間、空間和資源,更有效地利用環境資源,維持生態系統長期的生產力和穩定性。而封山育林就是要恢復這樣的森林群落,因此,利用生態適宜性原理和生態位理論來指導封山育林工作,能夠加快封山育林進程,少走彎路,加速我國森林恢復的步伐。

2.5 生態平衡理論

在正常情況下,生態系統內部能量和物質輸入輸出基本相等,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在結構和數量上保持穩定,具有復雜的食物鏈關系及符合能量流動的金字塔營養層次,這時即使受到外來因素的干擾,生態系統也能自我調節以恢復原來的穩定狀況,這就稱為生態平衡。

生態平衡是一種動態平衡,它靠自我調節能力來維持,這種調節能力來自系統內部的負反饋機制。在自然生態系統中,這種自我調節機制來自系統的食物鏈和營養結構,通過它可以實現系統內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在人工生態系統中,則需要通過人工調控來實現這種穩定。但系統的調節能力是有限度的,如果外來的壓力或沖擊超出界限,調節就難以奏效。改變了生態系統的食物鏈和營養結構關系就會使某些生物數量急劇減少、生產力衰退、抗逆性減弱,最終可能導致整個生態系統的崩潰。封山育林就是為了減少外來的壓力,使其不超過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范圍,利用系統的反饋機制實現自我調節,維持系統的穩定。

2.6 生態系統結構理論

生態系統是由生物組分與環境組分組合而成的結構有序的系統。所謂生態系統的結構系指生態系統中的組成成分及其在時間、空間上的分布和各組分間能量、物質、信息流的方式與特點。具體來說,生態系統的結構包括3個方面,即物種結構、時空結構和營養結構。

建立合理的生態系統結構有利于提高系統的功能。而封山育林形成的是混交林,多為喬、灌、草結合的混交復合層林分,是一種結構合理的生態系統,能夠實現物種之間的能量、物質和信息的流動,充分利用光、熱、水、土資源,同時,封山育林能夠增加物種多樣性,進而增強了系統的穩定性。

2.7 生物多樣性理論

生物多樣性是近年來生物學與生態學研究的熱點問題。一般的定義是“生命有機體及其賴以生存的生態綜合體的多樣化和變異性”,按此定義,生物多樣性是指生命形式的多樣化,各種生命形式之間及其與環境之間的多種相互作用,以及各種生物群落、生態系統及其生境與生態過程的復雜性。

一般地講,生物多樣性包括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與景觀多樣性。保護生物多樣性,首先是保護了地球上的種質資源,同時恢復生物多樣性會增加生態系統功能過程的穩定性。具體說來,生物多樣性高的生態系統,能夠增加高生產力種類出現的機會和能量流動途徑、提高抗干擾性和資源利用效率。正是基于這些,生物多樣性理論成為封山育林的一個重要理論基礎。在封山育林中,應最大限度地限制封育區內的人為活動,減少甚至不再進行破壞,使封育區內物種盡快恢復,增加其物種的多樣性,增強系統的穩定性,并且,加快恢復與地帶性生態系統相似的生態系統。同時利用就地保護的方法,保護自然生境里的生物多樣性,有利于人類對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2.8 森林植物的自然繁殖力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一级级a在线观看 | 亚洲精品www久久久久久久软件 | 欧美一级黄色毛片 | 国产成人精品男人的天堂网站 | 在线精品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一级片免费看 | 成人三级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九九九精品 | 露脸 在线 国产 眼镜 | 三级视频在线播放线观看 |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欧美xxxxxxxx|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99re丫y | 色一伦一情一区二区三区 | 毛片免费高清免费 | 欧美性一级 |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久久亚洲区色播 | 精品视频在线视频 | 欧美日韩国产58香蕉在线视频 | 国产成人午夜精品影院游乐网 | 毛片免费永久不卡视频观看 | 欧美一级视频在线 | 成人亲子乱子伦视频 | 欧美影院网站视频观看 | 亚洲产国偷v产偷v自拍涩爱 | 久久91精品国产91久久 | 欧美毛片在线观看 |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中文字幕视频 |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秒拍 | 国产精品无打码在线播放9久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免费 | 男人av的天堂 | 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视频不卡 | 欧美日韩成人午夜免费 | 一级aaaaa毛片免费视频 | fc2在线播放 | 波多野结衣在线观看免费区 | 99在线精品免费视频九九视 | 国产日韩欧美swag在线观看 | 久久综合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美女叉开腿让男人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