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月跡閱讀答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細讀選段,談談你對下面幾句話的理解。
(1)噢,月亮竟是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答案:生活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只要你愿意去發現,美無處不在,希望無處不在。
(2)我突然覺得,我們有了月亮,那無邊無際的天空也是我們的了,那月亮不是我們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嗎?
答案:有了屬于自己的希望,也就會擁有屬于自己的天空和世界,因為希望是我們奮斗過程中的憑據和證明。
2。文章結尾說“大家都覺得滿足了”,反映了孩子們什么樣的心理?文章抒發了一種什么感情?
答案:尋找月亮,其實也是在尋找夢想和希望。找到了月亮,也就有了希望,心里便踏實了,滿足了。文章抒發了對未來的美好憧憬和對幸福的渴望追求。
3。請問作者描寫月亮是從什么角度結合什么事物來寫的?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答案:作者描寫了酒杯里的月亮、天上的月亮、眼睛里的月亮、沙灘上的月亮,美麗的月亮無處不在,成了幸福與希望、美好與安寧的象征。這樣描寫語言表達流暢,層次分明,而且充滿詩情畫意。附:月跡原文:
我們都看著那杯酒,果真里邊就浮起一個小小的月亮的滿圓。舉著,一動不動的,手剛一動,它便酥酥的顫,使人可憐兒的樣子。大家都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個人的心里了。
奶奶說:“月亮是每個人的,它沒有走,你們再去找吧。”
我們越發覺得奇了,便在院里找起來。妙極了,它真沒有走去,我們很快就在葡萄葉兒上,瓷花盆兒上,爺爺的锨刃兒上發現了。我們來了興趣,竟尋出了院門。
院門外,便是一條小河。河水細細的,卻漫著一大片的凈沙;全沒白日那么的粗糙,燦燦地閃著銀光,柔柔和和得像水面了。我們從沙灘上跑過去,弟弟剛站到河的上彎,就大呼小叫:“月亮在這兒!”
妹妹幾乎同時在下彎喊道:“月亮在這兒!”
我兩處去看了,兩處的水里都有月亮;沿著河跑,哪一處的水里都有月亮了。我們都看著天上,我突然又在弟弟妹妹的眼睛里看見了小小的月亮。我想,我的眼睛里也一定會有的。噢,月亮竟是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我們坐在沙灘上,掬著沙兒,瞧那光輝,我說:
“你們說,月亮是個什么呢?”
“月亮是我所要的。”弟弟說。
“月亮是個好。”妹妹說。
閱讀是每次語文考試中的必考題,閱讀的做題技巧也是日積月累地熟練,下面好范文小編為你帶來一些關于手機確定你的位置閱讀答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手機確定你的位置原文
①當今時代,手機已經越來越普及,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使人和人之間的溝通更加方便,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的便利。隨著手機技術的成熟和發展,同時也帶動了各種新型無線業務的出現,如彩鈴、彩信和手機上網等等。我們在這里要介紹的是手機的無線定位技術。
②無線定位技術的應用非常廣泛。在軍事上,這項技術可以用以鎖定敵對目標的住置。
例如,在第一次車臣戰爭期間,俄羅斯軍隊用導彈擊斃正在用手機通話的杜達耶夫,就使用了這項技術。在公共安全方面,警方在處理綁架案件的時候,可以通過這項技術確定使
用手機的綁匪的位置。在日常生活中,這項技術可以派上大用場,倒如,給迷路的人指引方向,救助突發疾患的病人等等。那么,怎么用手機來定位呢?
③無線定位可分為衛星無線定位和地面無線定位。在衛星定位技術中,最有名的就是
全球定位系統(GPS),這是一種利用衛星系統實現移動目標三維定位的技術。而地面無線定位則通過測量無線電波的傳播時間、信號場強、相位、入射角度等參數實現移動目標的定位。手機定位技術屬于地面無線定位系統。
④手機定位有各種不同的形式,各種不同的定位業務對定位精度的要求也不相同。我們都知道,手機處在外地漫游狀態時,其通話費的計算就另有標準,那么這種定位所需的技術就比較簡單。移動通信網有很多基站,每個基站覆蓋一定的區域,在這個區域內的手機與基站發生通信聯系.從而確定其大致位置。
⑤在手機的無線定位系統中,為了避免對移動終端增加額外開銷,多采用的是基于網絡的定位方案,由多個基站同時接收和檢測手機發出的信號,根據測量到的參數由計算機對其進行定位估計。為了獲得這些參數,就需要在基站中安裝監測設備,再把這些數據通過計算機處理,從而估計出手機的大致位置。手機信號的參數有傳播時間、信號場強、入射角度等。
⑥從手機發出的信號到達基站,需要一定的時問,根據電磁波的傳播速度可以算出手機與基站之間的距離。那么,如果通過多個基站進行這種測量,就可以計算出手機的位置。這種技術對時間同步的要求很高,后來,人們研究出一種方法,可以通過計算時間差來確定手機位置。
⑦手機距離基站越遠,所接收的信號強度越低。這樣,通過測量接收信號的場強數據,以及一些相關的參數,就可以估算出手機與基站之問的距離。同時,由三個以上的測量值就可以估算手機的位置。這就是根據信號場強來定位的原理。由于在城市的復雜環境中,無線電波的傳播非常復雜,所以.這種技術在定位精度上有局限性。
⑧手機發出的信號是一系列電磁波,電磁渡到達基站有一定的入射角度,測量入射角度.就會得到一條從發射機到接收機的方向線,手機的位置就可以由這條方向線得到。當然了,至少要測量兩個基站得到兩條方向線才行。為了測量電磁波的入射角度,接收機的天線需要改進,必須配備方向性強的天線陣列。
⑨以上介紹的是最基本的手機定位技術。如果定住精度要求比較高的話,就需要多種定位技術混合使用,這就是混合定位技術。在混合定位技術中,手機也可以使用全球定位系統(GPS)為人們服務。特別是在城市里,可以利用基站密集的優勢,利用衛星技術和基站信號混合的方式定住,實現在高樓層中的精確定位。
⑩雖然目前的手機定位技術還存在著很多問題,但是,隨著技術的發展,手機定位技術一定會更好地造福于人們。
(選自《百科知識》)
問題一:28、選文說明的中心內容是什么?(3分)
29.選文第⑥一⑧段介紹了哪幾種手機定位技術?(3分)
30、選文第②段畫線句子運用了什么說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31選文第⑧段中加點的詞“至少”為什么不能去掉?(3分)
參考答案:
28.手機的無線定位技術(如何用手機來定位)
29、計算時間差定位、根據信號場強定位、測量入射角度定位。
(各1分,不答“計算”“根據”“測量”等類似詞語扣1分)
30、舉例子;
具體地說明了無線定位技術(在日常生活中)應用非常廣泛。
31、“至少”是從程度上進行限制,說明要想測得手機的位置最少要有兩條方向線,多了也可。
若去掉就變成只有兩條方向線才可以,這樣不符合客觀實際。因此,此詞不能去掉,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和嚴密性。
問題二:1.本文按照什么說明順序說明了怎樣的中心內容?(3分)
2.第②段劃線句子運用了什么說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3.第⑥——⑧段介紹了哪幾種手機定位技術?(3分)
4.第⑧段中劃線的詞“至少”能不能去掉?為什么?(2分)
答案:
1.邏輯順序,手機的無線定位技術(或如何用手機來定位)。
試題解析:此題考察了說明順序和說明中心。說明順序一般有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三種,判斷說明順序除了可以從說明對象的特點進行辨析之外,還有一個有效的具體可操作的方法是:逐段概括內容要點把內容相近的段并成部分歸納每部分的大意將這些大意依次銜接起來,再加分析,很容易就知文章的說明順序了。本文主要說明了手機定位技術,屬于事理說明文,所以自然是邏輯順序。說明中心其實就是說明對象加上說明對象的特征(特征是否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判斷),根據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話“我們在這里要介紹的是手機的無線定位技術”可知,本文的說明中心是手機無線定位技術。
2.舉例子。
具體地說明了無線技術在日常生活中應用非常廣泛。
試題解析:此題考察說明方法極其作用。從劃線句子中的關鍵詞“例如”可以看出,劃線句采用了舉例子的說明方法,舉例子的作用是舉例說明可以畫抽象為具體,使說明的內容具體清晰,通俗易懂,令人信服。因此這句話具體地說明了無線技術在日常生活中應用非常廣泛。
3.計算時間差定位、根據信號場強定位、測量入射角度定位
試題解析:此題考察了提取概括有用信息的能力,這種題目要根據題目的指向意義,明確在文中搜索信息的范圍;有的要求篩選的信息可能只涉及幾句話,也有的可能涉及到一段甚或幾段乃至全篇。有些信息,直接在篩選范圍中摘錄即可獲取,但有的信息不是直接傳遞的,而需對該確定范圍的內容進行歸納、整合后才能獲得。將提取的內容進行優化與整合,最后以簡潔、恰當的語言加以歸納。對這三個自然段的內容進行概括總結,不難得出這三種手機定位技術是計算時間差定位、根據信號場強定位、測量入射角度定位。
4.不能,“至少”表明“不少于”,在句中說明必須要測量兩個基站得到兩條方向線才行,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中秋月晏殊閱讀題及答案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各題
中秋月
晏殊
十輪霜影轉庭梧,此夕羈人獨向隅。
未必素娥無悵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1)詩句“未必素娥無悵恨”含義是什么?
(2)用自己的話描繪詩句“十輪霜影轉庭梧,此夕羈人獨向隅”所蘊含的畫面。結合具體的語句,說一說這種環境下,作者的心境是什么?
(1)本題考點詩句的理解.要在理解全詩的基礎上進行解答.詩句“未必素娥無悵恨”含義是①想想月中的嫦娥,她也未必沒有惆悵和怨恨!②其實作者是借嫦娥,真正想表達的是詩人自己心中的惆悵和怨恨.
(2)①本題考查描繪詩中展現的畫面.解答此題的關鍵是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描述時,一要忠于原詩,二要用自己的聯想和想象加以再創造,語言力求優美.描繪為:中秋佳節,月光柔柔地灑滿庭院,院中梧桐樹影婆娑,而如此良夜我卻羈旅他鄉,一個人孤獨地站在角落,無法團圓,獨自惆悵.
②本題考查學生對作者感情的理解與掌握,此類題目的答題方法如下:先要通讀全詩,從全詩中找到可以表現出作者感情的詞,如果沒有找到,就分析詩可詞中的畫面,看這畫面中是否蘊含著作者的感情.
寫出作者身在異鄉,在中秋之夜,無法與親人團圓那種哀怨與憂愁的心境 ,表達出凄愴的游子心情.
答案:
(1)①想想月中的嫦娥,她也未必沒有惆悵和怨恨!②其實作者是借嫦娥,真正想表達的是詩人自己心中的惆悵和怨恨.
(2)中秋佳節,月光柔柔地灑滿庭院,院中梧桐樹影婆娑,而如此良夜我卻羈旅他鄉,一個人孤獨地站在角落,無法團圓,獨自惆悵.寫出作者身在異鄉,在中秋之夜,無法與親人團圓那種哀怨與憂愁的心境 ,表達出凄愴的游子心情.
譯文:
中秋月圓,月光灑在庭院,院中梧桐樹影婆娑,我一人羈旅異鄉,節日里看這月亮下的樹影,時間緩緩過去,影子不知不覺的移動著.遙看天上明月,想那月宮中的嬋娟,現在也未嘗不感遺憾吧,陪伴她的,畢竟只有那清冷月亮和孤寂桂樹.
中秋月晏殊明月的含義是什么
霜影即月影,“十輪”是因為月光篩過梧桐影,落在地面就在葉影間成像,顯得不止一輪。素娥即嫦娥。月中有桂花樹,你一定知道吳剛嘛。
銀河瀉影,佳節又中秋,月光柔柔地落滿院中梧桐。而如此良夜我卻羈旅他鄉,一個人孤獨地站在角落,無法團圓。
也許嫦娥也像我一樣,她也未必沒有惆悵和怨恨!你看,那月宮也是清冷的,連桂樹也在孤單搖曳!
主旨,是鄉愁。
中秋月
作者:晏殊
十輪霜影轉庭梧,此夕羈人獨向隅。
沒有永遠的博學,只有永遠的學習;沒有永遠的聰明,只有永遠的思考;沒有永遠的智者,只有永遠的學者。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良師閱讀答案記敘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良師①從小學到大學,我碰到過的最好的老師是教六年級科學課的惠特森先生。
②上課第一天,惠特森先生在課上介紹了一種晝伏夜出,早在冰川時期就已滅絕的“怪貓”。他一邊進行認真翔實的講解,一邊饒有興趣地讓同學們傳看一個頭蓋骨標本。我們都趕著記筆記,因為課后有一個測驗。卷子發下來時,我吃驚地發現我居然不及格。我的第一個反應是:肯定出了什么差錯。因為我在卷子上寫的全都是惠特森先生親口說的,可眼前的試卷上,每道題目都劃著鮮紅的叉。緊接著,我發現全班沒人及格,到底是怎么回事?事實很簡單,惠特森先生事后解釋道:“怪貓”完全是他生編亂造出來的。因此,我們的筆記、答卷當然無一例外,全是無稽之談,世界上壓根就不存在這種動物。
③毋庸諱言,我們都給激怒了。這算是什么考試,他還算是個老師!
④可惠特森先生卻振振有詞:“你們自己應該能夠猜得出來。”因為,就在大家傳看那個“怪貓”頭蓋骨時(那事實上是一個家貓頭蓋骨),他已經明確地告訴我們,它沒有留下任何一絲考古線索。可另一方面,他卻詳細描述了它驚人的敏銳的夜間視覺,它皮毛的顏色以及其他特點。果真如他所說沒有可考線索,他又怎么可能獲得后面的種種信息?重要的是,“怪貓”這個夸張而可笑的名字居然也沒有引起我們的懷疑。惠特森先生說這次考試的分數將記錄在案。他說到做到。
⑤惠特森先生希望我們從這件事中吸取教訓,時刻記住,無論老師還是教科書,都不可能一貫正確。事實上,世界上沒有不犯錯誤的權威。因此,任何時候都不能輕信。他還要求我們,一旦發現他或課本的錯誤,一定要大膽提出。
⑥“怪貓事件”的影響很快波及全校,人們把“懷疑一切”的新原則運用到每一門課上,引起那些古板而循規蹈矩的老師們極大的反感。幾年后,惠特森先生離開我們學校,遷到遠在異地的另一所學校擔任校長。
⑦每每想起六年級的科學課,我就深深感到,他教給我們的是一種極重要、極寶貴的東西:敢于向任何謬論說“不”的勇氣,那不僅僅是一種勇氣,也是一種樂趣。
1.本文主要寫了什么內容?你能用簡潔的語言進行概括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②段“我吃驚地發現我居然不及格”一句中的“居然”能否刪掉?理由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惠特森先生為什么一定要將這次考試的分數記錄在案?你能從文中找出相關句子來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據你的理解,將第⑦段畫線部分補充完整。
他教給我們的是一種極重要、極寶貴的東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那不僅僅是一種勇氣,也是一種樂趣。
5.惠特森先生是一個怎樣的老師?這篇文章與課文在表現人物特點的寫法上,有什么共同之處?
[參考答案]:
1.通過“怪貓事件”
惠特森先生教會我們不要輕信權威,要“懷疑一切”。(4分,意思相近即可)
2.不能。
“居然”強調了作者對自己不及格意想不到(或出乎意料)和吃驚的心情(意思相近即可)。
3.希望我們從這件事中吸取教訓,時刻記住,無論老師還是教科書,都不可能一貫正確。
4.敢于向任何謬論說“不”的勇氣(或敢于“懷疑一切”的勇氣)。
1從母親住進我們醫院的那一刻起,我就后悔自己當初選擇的職業了。曾經有那么多的患者能在我的手上康復,母親的病,卻讓我無能為力。面對越來越消瘦的母親,我除了強顏歡笑地安慰她,就只能偷偷躲到某個角落抹眼淚。
2那個時候,她的癌細胞已擴散到整個胸部。整夜整夜的疼痛讓她無法入睡,可她卻從來不吱一聲。每次進去看她的時候,她都裝作很平靜的樣子,面帶微笑地看著我:“我覺得比先前好多了。你工作忙,不用老來看我。”我扭過頭,眼淚無聲地掉下來。
3午后的陽光照在潔白的病床上,我輕輕地梳理著母親灰白的頭發。母親嘮叨著她的身后事,她說她早在來之前就已準備好了自己的送老衣,可惜還少一條裙子,希望我們能盡快給她準備好。說這些的時候,母親的臉上始終掛著平靜的微笑,不像是談死,倒像去赴一個美麗的宴會。母親一生愛美,臨終,都不忘記要完美地離去。我的淚,再也忍不住,一滴又一滴地落到母親的頭發里。
4母親的病房,離我的辦公室僅有幾步之遙,可她從來沒有主動要求我去她的病房。每一次去,她還忙不迭地催我走。她說還有很多病人等著我,她囑咐我一定要像對待自己的家人那樣對待病人。其實,我很清楚,每一次離開母親的病房,身后那雙依依不舍的眼睛會一直隨著我的身影,直到我拐過屋角。
5一天,一個女孩急需眼角膜,恰巧醫院里有一位救治無望的男孩,出于一個醫生的責任,我勸那個男孩的家長捐獻出孩子的眼角膜。男孩的父親同意了,不想他的母親卻發瘋般地找到我,說她決不允許誰動她兒子一根毫毛,哪怕他不在這個世界了。最后,也許被我勸得急了,那位痛得發狂的母親突然大聲地說:“你覺悟高,怎么不讓你的家人來捐獻?”我一下子呆在那里,無言以對。
6母親是何時出現在我的辦公室門口的,我竟然一點都不知道。直到聽到那聲熟悉的呼喚,抬起頭,看見母親正淚流滿面地立在那里:“孩子,你看媽媽的眼角膜能給那個孩子用么?”屋子一下子靜下來,幾乎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到了母親身上。我幾乎不敢相信,那話是從母親嘴里說出來的。母親最不能忍受的就是殘缺,可她竟然情愿讓自己殘缺著離開這個世界。看大家都在驚愕地盯著自己,母親的臉上忽然現出少見的一點血色。她掙扎著走到我面前,靜靜地盯著我看了足足有一分鐘,然后,我聽見母親輕輕地說:“孩子,我想看著你,讓我看著你!”
7淚水狂涌而出,我第一次在自己的病人面前失態。我知道,那是母親臨走之前努力為我做的最后一件事。
《讓我看著你》閱讀題目:
1.根據文章內容填空
經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結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結合上下文,說說你對第6段劃線句子的理解,注意加點詞。(劃線句:孩子,我想看著你:讓我看著你!加點詞為:我想……讓我……)
3.男孩的母親為什么會從“決不允許誰動兒子一根毫毛改變同意捐獻兒子的眼角膜”?寫這一變化有什么作用?
4.文章結尾說“愛,原來可以用這樣的方式延續”,“這樣的方式”指什么?
5.“我”的母親是怎樣一個人?請結合文中具體事例簡要分析。(兩方面即可)
《讓我看著你》閱讀答案:
1.經過:母親要求捐獻自己的眼角膜結果:男孩的母親同意捐獻兒子的眼角膜
2.表現母親對我的不舍,她想說服我同意她捐獻自己的眼角膜
3.受到我的母親的影響突出我的母親的形象
4.捐獻眼角膜
童年選段閱讀題及答案
他拿走了她幾乎所有的舊東西——舊衣服、各種各樣的物品、狐皮大衣,賣了七百盧布。他把這筆錢都給了他的教子,吃利息去了。他的教子是個做水果生意的猶太人。 他喪失了最后一點兒廉恥心,吝嗇到了瘋狂的程度。
他幾乎尋遍了以前的每一個老朋友,逐一向他們訴苦、乞求,說孩子弄得他一文不名,行行好吧,給點錢! 他利用人家以前對他的尊敬,弄了一大筆錢,他拿著這一把大票子,像逗小孩似地在外祖母鼻子尖兒前晃悠:
“傻瓜,看見了沒有,這是什么?人家可是一分錢也不會給你!”
他把所有這些錢都給了一個毛皮匠和這個毛皮匠老板的妹妹,他要吃利息。
家里花錢上是嚴格分開的,今天外祖母買菜做飯,明天就是外祖父。
該外祖父做飯的時候,吃得就特別差。而外祖母則總是買最好的肉。
茶葉和糖也分開了,但是煮茶是在一個茶壺里,到這時候外祖父就會驚慌地說: “慢,我看看,你放多少茶葉?” 他仔細地數著茶葉,然后說: “你的茶葉比我的要碎點兒,我的葉子大,所以我要少放點兒!”
他還特別注意倒在兩個碗里的茶的茶色和濃度,份量當然更在仔細考察之列。
“最后一杯給你吧?” 外祖母在把茶倒凈以前說。
外祖父說: “好吧!”
圣像前長明燈的燈油也是各買各的。 在共同生活了五十年以后,竟然走到了這一步! 看著外祖父的所作所為,我感到又好笑又令人生厭,而外祖母則只覺得可笑。 “人越老越糊涂!” “八十歲的人了,就會倒退八十年,讓他這么干下去吧,看誰倒楣!” “咱們倆的面包我們來掙!”
我也開始掙錢了。
逢節假日就走街串巷去撿牛骨頭、破布片兒、爛紙和釘子。
把一普特破布爛紙賣給舊貨商可得20個戈比,爛鐵也是這個價錢,一普特骨頭十戈比或著八個戈比。 平常放了學也去撿,星期天去賣,一下子能得三十到五十個戈比,運氣好的時候還要多。
每次外祖母接過我的錢,都會急忙塞到裙子的口袋里,夸獎說: “真能干,好孩子! “咱們倆完全可以養活好自己!”
有一次,我偷偷地看她,她把我的五戈比放在手掌上,瞅著它,默默地哭了,一滴混濁的淚水掛在她那副像海泡似的大鼻子尖上。
15,上面文段選自《 》,作者是__________(國家)的_________(3分)
16,畫線部分運用了什么描寫,寫出外祖父怎樣的性格特點?(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文段寫外祖父與外祖母分家之后,我與外祖母生活的情景,從“我”的眼中看,外祖母是一個怎樣的人?(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文段結尾寫外祖母接過我掙的錢之后哭了,外祖母為什么哭了?(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5,《童年》,前蘇聯,高爾基。
16,動作描寫,語言描寫,細節描寫。寫出了外祖父的吝嗇,貪婪,自私的性格。
17,外祖母慈祥,善良,能干,對我的同情及對我有著無私的愛。
寄韓潮州愈①
賈島
此心曾與木蘭舟,直到天南潮水頭。
隔嶺篇章來華岳,出關書信過瀧流。
峰懸驛路殘云斷,海浸城根老樹秋。
一夕瘴煙風卷盡,月明初上浪西樓②。
【注】①元和十四,韓愈被貶為潮州刺史,赴任途中寫了《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隔嶺篇章”即指該詩),傳到京師,賈島讀后有感而作此詩。②浪西樓:潮州名樓。
閱讀試題
1.請對頸聯中的“懸”“浸”二字進行簡要賞析。(3分)
2.請從借景抒情的角度,簡析尾聯所抒發的思想感情。(3分)
參考答案
1.“懸”字描繪出了山高路險的畫面;(1分)“浸”字寫潮州地卑潮濕。(1分)詩人憂慮韓愈此去道路艱險,想象韓愈到任后的凄苦處境,透露出對韓愈深沉的憂慮和關切之心。(1分)
2.尾聯寫詩人想象瘴氣總有一天會消散,到那時,皓月東升,銀光將照耀在潮州浪西樓上。(1分)作者借此表達對朋友的美好祝愿,(1分)堅信友人無辜遭貶的冤屈必將大白于天下。(1分)
譯文
我的心與你相隨共同乘上木蘭舟,一直到達遙遠的天南潮水的盡頭。
隔著五嶺你的詩章傳到華山西麓,出了藍關我的書信越過瀧水急流。
險峰上驛路高懸被片片流云遮斷,海濤洶涌浸蝕城根棵棵老樹含秋。
總有一天狂風將把瘴氣掃除干凈,到那時月色明朗開始高照浪西樓。
賞析
此詩一開頭就表達了與韓愈不同尋常的交契,流露了一種深切的眷念和向往的心曲。首聯“此心曾與木蘭舟,直到天南潮水頭”兩句筆力奇橫,表現了忠臣遭斥逐,寒士心不平,甘愿陪同貶官受苦的深厚友情。
中二聯直抒別后景況。頷聯“隔嶺篇章來華岳,出關書信過瀧流”兩句表明二人正是高山流水,肝膽相照。韓愈詩說:“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賈島則報以“峰懸驛路殘云斷,海浸城根老樹秋”。這是互訴衷曲之語。“懸”、“浸”二字,一高一下,富于形象。望不到盡頭的驛路,盤山而上,好像懸掛在聳入云霄的峰巒上。這是途中景色。潮州濱海,海潮浸到城根,地卑湮濕,老樹為之含秋。這是到任后的景色。“峰懸驛路”是寫道路險阻;“海浸城根”則說處境凄苦。“殘云斷”內含人雖隔斷,兩心相連之意;“老樹秋”則有“樹猶如此,人何以堪”之慨。在物景烘托中透露作者深沉的關懷心情。
寫到第三聯,已把堅如磐石的友情推至頂峰,詩的境界也達到了高峰。第四聯則蕩開一筆,別開生面:“一夕瘴煙風卷盡,月明初上浪西樓。”月光如洗,天下昭然,友人無辜遭貶的冤屈,自將大白于天下。這里針對韓愈“好收吾骨瘴江邊”一語,一反其意,以美好的憧憬結束全詩。
此詩首聯寫意,次聯寫實,三聯寫懸想,尾聯寫祝福,而通篇又以“此心”二字為契機,抒寫了真誠的友情。八句詩直如清澄的泉水,字字句句皆從丹田流出。詩的語言酷似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一詩的和詩,真是“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客過而尤之曰:“子不見夫善相花者乎?宜山者山,宜庭者庭。遷而移之,在冬非春。故人與花常兩全也。子既貌取以為良,一不當,暴摧折之,移其非時,花之怨以死也誠宜。夫天下之荊棘藜刺,下牡丹百倍者,子不能盡怒而遷之也。牡丹之來也,未嘗自言曰:‘宜重吾價,宜置吾庭,宜黜汝舊,以讓吾新。’一月之間,忽予忽奪,皆子一人之為。不自怒而怒花,過矣!庭之故花未必果奇,子之仍復其處,以其猶奇于新也。當其時,新者雖來,舊者不讓,較其開孰勝而后移焉,則俱不死;就移焉,而不急復故花之位,則其一死,其一不死。子亟亟焉,物性之不知,土宜之不辨,喜而左之,怒而右之,主人之喜怒無常,花之性命盡矣!然則子之病,病乎其己尊而物賤也,性果而識暗也,自恃而不謀諸人也。他日子之庭,其無花哉!”
主人不能答,請具硯削牘,記之以自警焉。
[注:①韡:繁盛,音wěi。]
1.對文中加粗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為損重貲 損:花費。
B.主人慚其故花 慚:慚愧。
C.客過而尤之 尤:責怪。
D.宜山者山,宜庭者庭 庭:種在庭院
2.下列對文中詞句的解說有誤的一項是
A.“怒而移之山,再移之墻”,句中兩“之”字后都省略了“于”。
B.“花之怨以死也誠宜”一句中的“也”用在主語后,起提頓作用。
C.“物性之不知,土宜之不辨”是兩個賓語前置句。
D.“以其猶奇于新也”、“他日子之庭,其無花哉”兩句中的“其”字,用法相同。
3.下列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都屬于主人對新買牡丹做法的一組是
①冪錦張燭,客來指以自負。
②歸其原,數日亦死。
③暴摧折之,移其非時。
④一月之間,忽予忽奪。
⑤新者雖來,舊者不讓。
⑥喜而左之,怒而右之。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④ D.②⑤⑥
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移植花木宜在春季,可主人卻在冬季買了牡丹種在庭院里,導致其花期紊亂,不足一個月就死去了。
B.主人認為新牡丹株高蕾多,比原有的牡丹好;新牡丹死了,才知道還是原有的牡丹好,所以又把它移回了原處。
C.客人認為如果主人處理得當,舊牡丹雖被移出庭院,也可以不死,舊牡丹死了,主人不責怪自己反而怨花,是錯上加錯。
D.作者借客人之口,指出了人們看重自己而輕視生物的毛病,說明事物發展有自身的規律,人們應按客觀規律辦事。
5.翻譯Ⅰ卷文言中的畫線語句
(1)亡何花開,薄如蟬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新者雖來,舊者不讓,較其開孰勝而后移焉,則俱不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為下列語段中的畫線語句,加上標點。
漢成帝將立趙飛燕為后,怒劉輔直諫,囚之掖廷獄。左將軍辛慶忌等上書救輔,遂得減死。朱 云 請 斬 張 禹 上 怒 將 殺 之 慶 忌 免 冠 解 印 綬 叩 頭 殿 下曰 此 臣 素 著 狂 直 臣 敢 以 死 爭 叩 頭 流 血 上 意 解 然 后得 已。慶忌此兩事,可與汲黯、王章同科。
【參考答案】
1.B(慚,為動用法,“為……慚愧”)
2.D(第一個“其”是代詞,指“庭之故花”;第二個“其”是語氣副詞,表推測語氣。)
3.C(②⑤句不是對新牡丹的做法。)
4.D(A說“移植花木宜在春季,文中說“遷而移之,在冬非春”。 B“新特丹死了,才知道還是原有的牡丹好”與文意不符。原文是“亡何花開,薄如蟬翼,較前大不如”,新牡丹一開花,主人就感覺還是原有的好,不是它死后才知道的。 C“舊牡丹死了,主人不責怪自己反而怨花,是錯上加錯”與文意不符。文中主人對舊花始終沒有“怨”。)
5.(1)不久,花開了,花瓣薄得像蟬的翅膀。(“亡何”譯準,補出后句主語)(2)新的牡丹花雖然買來,舊的牡丹,(先)不移走(或“讓出地方”),比較它們開的花哪個更好,然后再移栽,就都不會死掉。
6.朱云請斬張禹,上怒,將殺之。慶忌免冠,解印綬,叩頭殿下,曰:“此臣素著狂直,臣敢以死爭。”叩頭流血。上意解,然后得已
【參考譯文】
冬天,山中有位老翁挑了一株牡丹,(牡丹)有一人多高,枝條繁茂,花苞簇簇數以百計。主人對它另眼相看,出高價買了下來。怕栽在別處與這株牡丹不相稱,庭院中原有幾株牡丹,特地移到別處,把地方讓出來。上面用錦帳遮蓋,晚上點上燭火,客人來了,(主人)常指著它感到自豪。不久,花開了,花瓣薄得像蟬的翅膀,大大不如原先的那幾株牡丹,于是主人憤憤地將它移到山上,再移到墻邊,牡丹很快枯死了。主人感到對不起原有的那幾株牡丹,并且嫌庭院太空,便將原來的牡丹移回原處,沒過幾天,也枯死了。
來訪的客人埋怨主人道:“您沒見過善于種花的人嗎?適宜在山上長的就種在山上,適宜在庭院中長的就栽在庭院,如果遷移它,應該在冬天而不是春天。所以人和花常能兩全其美。您既然根據外貌認為那些牡丹是良種,一見不如原來想的那樣,立即粗暴地摧殘損害它們,移栽不按時節,牡丹花含冤而死理所當然。天底下荊棘、藜刺之類的東西比牡丹低下百倍,您沒有辦法因為生氣而統統把它們遷走。牡丹來時,并不曾自己說:‘應該看重我的身價,應該把我栽在庭院中,應鏟除你原有的舊花,(把地方)讓給我這新來的。’一個月中,忽而珍視它,忽而貶抑它,都是您一個人所為。不怪自己卻怪花,這就錯了!庭中舊有的牡丹花,未必一定名貴,你仍然把它們移回原處,以為它們比新買的好。(如果當初)新的牡丹雖然買來,舊的牡丹先不移走,比較它們開的花哪個更好,然后再移栽,就都不會死掉了。您急急忙忙,既不懂生物的習性,又不知道土壤是否適宜,高興了就抬舉它,生氣了就摧殘它,主人如此喜怒無常,花的命也就送掉了。那么,您的毛病在于看重自己而輕視生物,性情專斷而缺乏見識,自以為是而不和人商量。以后您的庭院中,大概不會有花木了。”
主人聽了無以對答,于是準備下筆墨紙硯,記下這件事情為自己的警戒。
(選自袁牧《小倉山房文集》)
兄坦頗涉史傳,宋武帝平長安,隨從南還。元嘉中,位青、冀二州刺史,晚渡北人,南朝常以傖荒遇之,雖復人才可施,每為清途所隔,坦恒以此慨然。嘗與文帝言及史籍,上曰:“金日磾忠孝淳深,漢朝莫及,恨今世無復此輩人。”坦曰:“日磾之美,誠如圣詔,假使出乎今世,養馬不暇,豈辦見知。”上變色曰:“卿何量朝廷之薄也。”坦曰:“請以臣言之,臣本中華高族,亡曾祖因晉氏喪亂,播遷涼土,直以南渡不早,便以傖荒賜隔。日磾胡人,身為牧圉,便超入內侍,齒列名賢。圣朝雖復拔才,臣恐未必能也。”上默然。
北土舊法,問疾必遣子弟。驥年十三,父使候同郡韋華。華子玄有高名,見而異之,以女妻焉。累遷長沙王義欣后軍錄事參軍。
元嘉七年,隨到彥之入河南,加建武將軍。魏撤河南戍悉歸河北,彥之使驥守洛陽。洛陽城廢久,又無糧食,及彥之敗退,驥欲棄城走,慮為文帝誅。初,武帝平關、洛,致鐘虡舊器南還。一大鐘墜洛水中,至是帝遣將姚聳夫領千五百人迎致之。時聳夫政率所領牽鐘于洛水,驥乃遣使紿之曰:“虜既南渡,洛城勢弱,今修理城池,并已堅固,軍糧又足,所乏者人耳。君率眾見就,共守此城,大功既立,取鐘無晚。”聳夫信之,率所領就驥。及至城不可守,又無糧食,于是引眾去,驥亦委城南奔。白文帝:“本欲以死固守,姚聳夫入城便走,人情沮敗,不可復禁。”上怒,使建威將軍鄭順之殺聳夫于壽陽。聳夫,吳興武康人,勇果有氣力,宋偏裨小將莫及。
十七年,驥為青、冀二州刺史,在任八年,惠化著于齊土。自義熙至于宋末,刺史唯羊穆之及驥為吏人所稱詠。后征為左軍將軍,兄坦代為刺史,北土以為榮焉。
坦長子琬為員外散騎侍郎,文帝嘗有函詔敕坦琬輒開視信未及發又追取之敕函已發大相推檢上遣主書詰責驥,并檢開函之主。驥答曰:“開函是臣第四息季文,伏待刑坐。”上特原不問。卒官。
(節選自《南史·杜驥傳》)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問疾必遣子弟 問:問候
B.驥乃遣使紿之曰 紿:欺騙
C.君率眾見就 見:我
D.驥亦委城南奔 委:放置
5.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文帝嘗有函詔敕坦/琬輒開視/信未及發/又追取之/敕函已發/大相推檢/
B.文帝嘗有函/詔敕坦琬/輒開視/信未及發又追/取之/敕函已發/大相推檢/
C.文帝嘗有函/詔敕坦琬/輒開視/信未及發又追/取之敕函/已發/大相推檢/
D.文帝嘗有函詔敕坦/琬輒開視/信未及發/又追取之敕函/已發/大相推檢/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按北方風俗,父親指派杜驥到韋華家,韋玄認為其與眾不同,便把女兒嫁給了他。
B.宋軍敗退時,杜驥難逃,卻將失守洛陽的責任轉嫁于另一偏將姚聳夫,宋文帝下令殺了姚聳夫。
C.杜驥擔任青、冀二州刺史八年,以德政著稱于齊地,從義熙至宋代末年,受到官吏和百姓稱頌的刺史只有兩個人。
D.文帝寫給杜坦的信被偷看后,杜驥決定由自己兒子頂罪,讓第四子俯首等待皇帝治罪。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⑴ 晚渡北人,南朝常以傖荒遇之,雖復人才可施,每為清途所隔,坦恒以此慨然。(5分)
⑵ 日磾胡人,身為牧圉,便超入內侍,齒列名賢。(5分)
參考答案
(一)4.D.委:拋棄、放棄
5.A. 文帝嘗有函詔敕坦,琬輒開視。信未及發,又追取之,敕函已發,大相推檢。
6.D. 杜驥俯首等待皇帝治罪。
7.(1)晚期南渡的北方人,南朝士族常把他們視為粗鄙之人,即使有才干,往往受士族壓抑排斥,杜坦常因此感慨不平。(傖荒:荒遠粗鄙的人,1分。雖:即使,1分。施:任用,1分。清途:清貴的仕途,1分。句意1分。)
(2)金日磾本是胡人,養馬的出身,被破格提拔到皇帝身邊,位置與大臣并列。(牧圉:牧養牛馬的人,1分。超:越級,1分。齒列:與人同列,1分。句意2分。)
【參考譯文】: 杜驥字度世,京兆杜陵人。高祖杜預,是晉朝的征南將軍。曾祖杜耽,到河西避難,所以曾在前涼張氏那里作官。苻堅平定涼州后,祖父和父親才回到關中。
杜驥哥哥杜坦對史籍頗有研究,宋武帝打下長安,他跟隨南下。元嘉年間,作青、冀二州刺史。晚期南渡的北方人,南朝士族常把他們視為粗鄙之人,即使有才干,往往受士族壓抑排斥,杜坦常因此感慨不平。一次和文帝論及史籍。文帝說:“金日磾忠孝淳樸深厚,漢朝無人比得上,遺憾的是今天再沒有這種人了。”杜坦說:“日磾的美德,誠如陛下所言,假如他生在今世,養馬都忙不過來,怎有機會被賞識重用。”文帝變了臉色說:“你怎么把朝廷看得這么狹隘刻薄呢。”杜坦回答:“就拿我來說吧,我本出身中原高門大族,先曾祖因為晉朝喪亂,流落到西涼,僅僅因為南渡不早,便被當成傖俗視為異類。日磾本是胡人,養馬的出身,被破格提拔到皇帝身邊,位置與大臣并列。本朝雖也能提拔人才,我怕未必能有金日磾這樣的事。”文帝默然無言。
北方傳統風俗,探問病人都要派自己的子弟前去。杜驥十三歲時,父親派他去問候同郡的韋華。韋華兒子韋玄很有名望,見到杜驥覺得他很不尋常,便把女兒許配給他。杜驥以后逐步升任長沙王劉義欣的后軍錄事參軍。
元嘉七年(430),跟隨到彥之入河南,加封建武將軍。北魏撤去河南防務全部退回河北,到彥之派杜驥守洛陽。洛陽城荒廢已久,又無糧食,到彥之兵敗退走時,杜驥也想棄城逃跑,又怕被文帝誅殺。起先,武帝攻下長安、洛陽后,把宮廷內的鐘鼎樂器等物運回江南,一口大鐘掉到了洛水中。這時文帝派將軍姚聳夫帶一千五百人來這兒把它弄回去。當姚聳夫帶人在洛水正往外打撈時,杜驥派人來向他謊稱:“夏軍南下,洛陽勢弱,如今我修理城池,都已堅固,軍糧又充足,所缺少的只是人力。你不如率眾人到我這兒來,共守此城,立了大功以后,再取鐘也不晚。”聳夫相信了他的話,領著他帶來的人到杜驥這兒來。等到了洛陽,才知道難以堅守,又無糧食,于是帶人離去,杜驥也棄城南逃。他對文帝說:“本打算以死固守,可是姚聳夫進了城就走,弄得人心沮喪恐慌,不可收拾。”文帝發怒,派建威將軍鄭順之在壽陽殺了聳夫。姚聳夫是吳興武康縣人,勇敢果斷有氣力,宋朝的下級軍官無人比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