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丁香婷婷妞妞基地-国产人人爱-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麻豆-国产人成-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91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古代的歷史文化范文

古代的歷史文化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古代的歷史文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古代的歷史文化范文

摘 要:本文介紹了古代語文教育文化傳播的歷史返觀,包括漢代、魏晉南北朝、宋元、明代等時期。

關鍵詞:文化傳播;歷史返觀;語文教育

中國傳統文化講究天人合一,以儒家文化為核心,在教育上主要是傳播儒家文化、弘揚儒家的文化價值觀(兼有釋、道等的文化價值觀),這些無不是對儒家文化觀的體現和融通。我國古代文化是儒釋道并舉、海納百川的文化,其間道家一直在和儒家的融通中起著自己獨特的作用,使得我國古代的文化在儒家經世致用的價值觀下保持著超然物外的氣度,保持著文化對我們民族精神的塑造和提升,他們強調“行不言之教”,強調潛移默化的文化對人的影響。

1、漢代語文教育文化傳播

漢代教育崇尚儒術,對后代的語文教育影響甚大,“把語文教學看成是經學的附庸,認為學語文只是治經的手段”,“重視識字寫字教學”,“重視教師的講解”。由于重視經學,就形成了對先秦書面語言的高度重視,為經學的進一步傳播奠定了基礎,也奠定了以經學為代表的傳統文化長久占據我國古代語文教育主陣地的基礎;由于重視識字與寫字,逐漸形成了以“文字”、“音韻”、“訓詁”為基礎的“小學”,這為進一步鞏固經學和強化我國古代以漢字為載體的文化教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重視教師的講解,保證了傳統的主流價值觀的傳承。但這些也為后世的語文教育帶來了不小的消極影響,比如,造成了在教育內容上書面語言和歷代口頭交際語言的長期斷裂(這一局面直到五四才得以糾正);教育方式上的食古不化,缺乏創新,這也導致了長期以來經學文化的壟斷和新文化的舉步維艱。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時期出現了《三蒼》、《急救篇》等蒙學教材,為后世的語文教育開辟了蒙學之路。

2、魏晉南北朝語文教育文化傳播

魏晉南北朝時期雖然政治混亂,官學時斷時續,教育時興時廢,但語文教育卻有不小的成就:家學盛行,父子傳授,形成了古代教育史上的家學傳統,如王羲之一家的書法教育,這一傳統深刻影響著當時的語文教育,也為后世開辟了一條家學的傳統;清談玄學,為避言論得禍,這一時期清談玄學風氣大盛,雖使當時的語文教育無論在內容還是形式上都遠離了時代的需要,但對時人的語言訓練卻起到積極的作用;蒙學興起,其主要內容是識字寫字,出現了以《千字文》為代表的蒙學教材,它們成為我國古代基礎教育和文化滲透的有效工具;佛教大興,在傳播佛家經典時,為使大眾聽得懂,采用了當時的比較口語化的講解方式,對一般群眾進行了基本的語言教育,雖主觀上起到了麻痹大眾思想的作用,但在客觀上對大眾文化素質的提高也有著積極的作用,同時佛家文化和漢民族文化進一步融合,漢民族文化價值觀里融進了新鮮的血液;文學作品獲得了應有的地位,以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組織編寫的《昭明文選》為代表,這時期人們對“文學作品有了一定的認識,當時人已經能夠把文學與經學、史學、玄學分開,這種認識反映在《文選》的編撰上,就是經書不選,子書不選、說話的記錄不選、史書一般不選,只選其中有文學價值的{論序述”18,再加上曹丕《典論?論文》、劉勰《文心雕龍》等文論的出現,文學作品得到了空前的重視,這在語文教育上這是一個可喜的進步,它不僅開啟了我國語文教育文選型教材的先河,還重視文章的藝術成就,使得文學作品獨立出來,是一種新的語文教育觀的確立,對以后的語文教育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官話”教學和“雙語學習”得到重視,這一時期是一個民族文化(包括異域文化如佛教等)大融合、大發展的時期,由于戰亂和政權的迭次更替,為滿足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人員的交流,南朝興起了“官話”教學,北朝興起了“雙語” 學習,在滿際需要的同時,各種文化也得以傳播和交流,這一時期是我國古代多元文化傳播與交融的黃金時期,中華民族文化海納百川的特性得以張揚,文化內涵得以豐厚,奠定了以漢民族文化為核心融通各民族文化包括外來文化的多元向心文化的文化品性,這種文化品性為隋唐的大發展奠定了文化基礎。

3、宋元語文教育文化傳播

宋元時期,宋代政治的封閉性導致了漢文化在哲學和文化思想上追求道德思想的完美、明心凈性精神提升的理學思想,語文教育思想也隨著“理學”(“新”儒學)產生和發展而演變。宋代的理學家大都是歷史上的文化名人,教育名師輩出,唐宋家中宋代的六大家不僅繼續發展著韓柳古文運動,還以他們的文學業績極大地影響了語文教育;民族文化的交融繼續發展,特別是元代文化,以漢文化和的蒙族文化交融為核心,來自國內外的各種文化進一步交融。雖然這一時期的科舉考試逐漸失去了隋唐時的文化活力,但在考試之外,為了滿足民間的交往,在交際上民間語文朝著實用化發展,元曲的繁榮就是適應這一需要,其代表成果是關漢卿等人的創作不僅成為語文教育的典型內容,更成為一種重要的文化流傳物。宋元時期,顏真卿、柳公權、歐陽洵、趙孟\等人的書法、繪畫異彩紛呈,流派眾多,成就斐然,作為文化因素深刻影響著我們這個民族。在語文教育上值得提倡的還有以“三”、“百”、“千”為代表的蒙養教育和修身教育,其主旨還是通過這些教育實現“教化天下”的文化價值觀。

4、明代語文教育文化傳播

明代是一個舊傳統教育思想逐漸僵化、新思想萌芽的時期。一方面,自明太祖朱元璋始,科舉考試必須以南宋朱熹的《四書集注》為范本,強調“代圣人立言”,封建科舉考試逐漸僵化,至明成祖朱棣永樂年間,敕命翰林學士胡廣等編撰《五經大全》、《四書大全》、《性理大全》等作為欽定語文教學內容來傳播正統儒家思想19;另一方面,明中后期在我國歷史上被史家認為是不同程度地出現資本主義萌芽的時代,在文化教育方面,有的已經滲透了反封建、追求個性解放的民主精神,具有近代的啟蒙思想,如當時被視為異端邪說的思想家李贄就是一個突出的代表。只可惜這種思想的亮光,由于本為游牧民族的滿族入主中原而沒能發揚光大,清朝建立以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沒有繼續發展,封建道統得以繼續維系,科舉考試繼續僵化;民族文化的融合逐步走向,漢、滿、蒙、藏還有西方文化之間的文化交流不斷加強,這無疑也促進了語言教育的發展;在教育思想上,黃宗羲等人提倡辦學校要崇尚實學精神,“不是為了空學儒家經典,而要有用于天下”20;民間文化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以四大古典小說為標志的民間文學創作漸入佳境;種種態勢無疑是對當時社會主流的文化觀、教育觀和價值觀的一種反撥。明清以來,西方文化在和中華民族文化的交流中逐漸呈現出一種優勢的地位,西學東漸,中國傳統的教育觀、文化觀和價值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特別是在以后,中華文化第一次面臨著強勢的西方文化而滌蕩、迷失、自省,語文教育從思想到形式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直至開始并逐漸完成了一種鳳凰涅似的文化變革――從文言文走向白話文。

5、結束語

以人文化成為主體的文化傳播在我國古代Z文教育中一直是隱藏并立在教化明線后面的暗線,以口頭語言、器物上的刻畫標記、書面語言等為主要媒體的文化潛移默化在教育過程中,傳統文化的傳播與語文教育同呼吸共命運。文化傳播在內容上的豐厚性、形式上的多樣性給今天的語文教育提供了不少借鑒,特別是在文化育人、人文化成方面的極大成功無疑是今天處于價值多元化社會的語文教育應該努力學習的。

參考文獻

[1] [德]漢斯-格奧爾格?伽達默爾.哲學解釋學(夏鎮平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

第2篇:古代的歷史文化范文

一、漢民族喜新求異的文化心理與詩歌語言錘煉

古人寫詩文,喜新求異,注重錘煉,講究言簡意賅,講究字異而義同,練字之功非常重要,其目的是要將最恰當貼切的詞語用在最合適的位置上以取得最好的表達效果。詞語的選擇、錘煉必須富有創新精神,達到“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境界。韓愈在《答李翊書》中提出“唯陳言務去”,就是主張語言運用上力求獨創、新穎、恰切、得體,這是喜新求異文化心理在詩歌表現中的一個突出特點。同時,通過對詩歌語言的錘煉,使詩歌語言簡潔、凝練,避免冗雜,使詩句達到語句精煉、意境悠遠的表達效果,是古代文人對語言常規用法的超越和突破,又是詩人展示才華、賣弄學識的外露,是古代傳統文化中的慣例。

詩的語言的精煉是指詩中把不必要的字、句刪去,盡量用最少的字句表情達意,“凡詩需字少意多,以十字道一事者拙也,約之以五字則工矣。以五字道一事者拙也,見數事于五字則工矣。”(方干《贈路明府》)前人言詩,拈出一個“工”字,這“工”字既指詩的語言又指結構,而從語言方面來看,它既指語言的精煉,又指語言的形象生動。它通過煉字、煉句和煉意三種方法達到這一目的。

從詩詞語言精煉的角度看,“煉字不如煉句,煉句不如煉意。”“知所謂煉者,不在乎奇險詰曲,驚人耳目,而在乎言簡意深,以一語勝人千百,此真煉也?!?趙翼《甌北詩話》)因此,古代詩人都注重在煉意上下功夫。古典詩詞中的煉意,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提煉主題,使詩的立意更高,即使詩具有更好更深的思想內容。如杜甫“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短短十個字寫出了天下的貧富對立,這是以高度概括性的語言而使詩句精煉。

詩人的煉字、煉句和煉意,不僅是為了語言的精煉,同時也是為了語言的形象生動。詩人們從修辭學的角度,推崇詩詞字句的工巧,把字工句警當作畢生追求的目標。字句錘煉得好,可以帶動全篇,所謂一字妥帖,則全篇生色。尤其在詩詞的關鍵處,一個妙煞的字眼,可以有聲有色,極致入微,狀難狀之景,達難達之情,甚至可以營造出一種意境。孟浩然的名句“微云淡河漢,疏雨滴梧桐”中的“淡”和“滴”,歷來備受贊賞?!暗睜畛鲆曈X感受,“滴”達出聽覺感受,“淡”和“滴”渲染出一種冷漠、孤寂的境界。再如王安石《泊船瓜州》中“春風又綠江南岸”之所以被人稱賞,是因為詩句寫出了春滿江南的蓬勃景色,而這則得力于“綠”字的錘煉。據洪邁《容齋續筆》記載,王安石原稿作“到”,又改“過”“入”“滿”,“凡如是十許字,始定為綠”。這個“綠”字果然鬼斧神工,把春天的氣息鮮麗地點化出來。

可見,新奇求異是漢語修辭活動中的一個文化傳統心理。正如前邊指出的,修辭是一種文化心理現象。而新奇求異的文化心理,促使修辭技巧的產生和推廣。

二、漢民族的均衡審美文化心理與詩詞修辭的均衡美

均衡是中國傳統美學的基本原則之一,也是漢民族人民修辭活動中的一種審美情趣。這一方面與漢族人民認識世界的方式有關。自古以來,漢民族人民觀察事物,考慮問題,常常具有一種樸素的辯證法,喜歡從事物的對應關系中展開思考,如二元對待觀、“天人合一”觀、人與人或人與自然物之間的和諧觀等,就形式而言不失為均齊“寬對”。這種均衡的審美心態,在建筑、日常生活中物品的擺設、宴請等方面也可體現出來。

漢族人民審美心態,也受漢語結構均衡美的影響。正因為漢語在語音、詞匯、語法等方面有均衡美的特點,故漢族人民在長期使用漢語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以均衡為美的審美心態,并探索修辭均衡美的規律。例如漢語的聲調,是構成漢語語音結構均衡美的要素。古代利用聲調中的平上去入分平仄,由平仄構成古代近體詩中音律的對稱美和節奏美。漢語中構詞上的對稱、均衡,形成了漢語修辭上的對偶等均衡美。

尤其是詩歌中的大量對偶句,由于句法、詞性、聲律的兩兩對應,自然而然會產生一種強大的吸引力和內聚力,經過前后映襯,互相補充,可以化生澀為平易。李商隱《無題》:“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薄扮R”一般作名詞用,倘在詩中孤立拈出“曉鏡”,未免費解,但和下句“夜吟”相對照,立刻“變陌生為熟悉”,使讀者明白作動詞用,是寫一位女子在曉妝對鏡,撫鬢自傷,從而和下句中那位深夜苦吟、不避風寒的男子構成了鮮明的對照。對偶句的藝術魅力由此可見一斑。

古代詞曲中的襯詞、詩歌中的押韻等,也是形成語言均衡美的重要手段。在修辭格中,除對偶外,能體現均衡美的還有互文、回環、頂真、對照等。

互文是漢語有的修辭方式,注重結構對稱,給人一種均衡的美感,其特點是上下文義相互呼應、補充。例如:“東西植松柏,左右種梧桐?!?《焦仲卿妻》)

回環修辭手法不僅有均衡美感,而且達意深刻,富有新意。它正讀倒讀皆可成句,充分展示并利用了漢語以單音節語素為主和以語序為重要語法手段這兩大特點,讀來回環往復,綿延無盡,給人以蕩氣回腸、意興盎然的美感。陳望道在《修辭學發凡》中說,這是講究詞序有回環往復之趣的一種措辭法。例如:清代女詩人吳絳雪的《春晴秋雨》:“鶯啼岸柳弄春晴,柳弄春晴夜月明,明月夜晴春弄柳,晴春弄柳岸啼鶯。”

三、漢民族含蓄的心理與詩詞修辭的含蓄表達法

東方人區別于西方人的顯著特征之一是含蓄,而中華民族尤以含蓄著稱。中華民族不僅追求行為舉止的含蓄,推崇笑不露齒、行不露足,更追求語言表達的含蓄,推崇含而不露、意在言外。

中國人之所以有含蓄的文化心態,是與中國人的傳統文化影響有關。以孔子為首的儒家文化在中國封建社會占統治地位。千百年來,儒家文化廣泛而深刻地影響著中國人的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影響著中國人的心理發育、性格成長和氣質形成,也影響著中國人的行為方式、情感表現和(轉第113頁)(接第119頁)語言表達?!昂汀笔侨蕦W體系的核心,是儒家所追求的目標?!昂蜑橘F”是中國古代文化中最有影響的人生格言,“和”成為中華民族人生哲學重要組成部分。而實現“和”的方法就是中庸的方法。所謂“中庸”就是不偏不倚、折中調和,防止?;妥邩O端,提倡模糊性和靈活性?!昂汀钡木?、“中庸”的方法表現在言語表達上就是要含蓄,要委婉,不要觀點鮮明、言辭激烈、不留余地,不要單刀直入地展示自己的觀點、表達自己的好惡,而要迂回曲折,由古及今,由遠及近,層層推進,要設喻取譬,要隱晦,要影射,要“微言大義”“言近而旨遠”,總之,就是要用溫柔敦厚的語言形式,含蓄的表達方式。在此方面,中國的詩歌可以說表現了極高的技巧,并形成了一種重視含蓄的美學傳統。當陶淵明面對美麗的自然景致時,他曾用兩句被后人視作名言的詩句,表達了他的全部看法:“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飲酒》其五)通過含蓄的表現,突破了語言表達的局限性,而帶給人無限的聯想和啟示。諧音,是典型的含蓄的語言表達方式,它作為一種語言修辭現象數千年來不絕于書,在詩歌創作中常常被運用。如南朝樂府《作蠶絲》:“春蠶不應老,晝夜常懷絲?!币浴敖z”諧“思”,表明自己對愛情的執著。劉禹錫的《竹枝詞》:“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痹娭幸浴扒纭敝C“情”,一語雙關,含蓄蘊藉地表達了自己的情感。話語中詞語通過諧音聯想,以美妙的物象傳達表述者的心意,提高了言語表達的審美效果。

四、重意象的民族審美特征與詩詞意合體悟的修辭傳統

中國古代文化中的意象,是指主觀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不注重抽象的分析和形式的論證,而重視主題的直覺體悟和豁然貫通。這與中國傳統的整體直覺思維方式和取象比類的形象思維方式有關。整體直覺思維方式重視整體性,但對整體性的把握不是依靠邏輯推理,而是依靠非邏輯思維的直覺和頓悟。取象比類,采取比喻、象征、借代、類比等形象的手法來表達思想,也是中國古代的基本思維方式之一。這兩種思維方式往往緊密結合在一起形成中國古人對意象的獨特的民族審美觀。李衛中等指出:“中國文化的悠久歷史,使得一些普通的東西、景物攜帶上了濃厚的文化信息,它們出現在文學作品中組合成了特定的意象,成了漢民族傳統文化的載體?!痹谡Z言表達上,不要求純思的抽象,而是觀物取象,超越具體而又回歸具體。例如,古代將“楊柳”常與離別、斷腸相聯系,因古代有折柳贈別的風俗,故古代作品中常出現有關柳的意象:“楊柳依依”(《詩經》),“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等等。寓抽象于具體,寓推理于類比,模糊多于明確,含蓄多于顯露,具有一種獨特的詩的氣質,讓讀者從感性的把握中去體味抽象的內涵。

漢語意合體悟的修辭傳統在詩歌意象的組織上表現得最為充分。詩歌的意象搭配十分靈活,只憑一點靈犀,一縷情思,幾個似不相關的意象就可以直接拼合,峰斷云連,似離實合,給人一種造語的清新和涵詠不盡的詩意。如:“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溫庭筠《商山早行》)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杜甫《旅夜書懷》)等都是向讀者展示了幾個富有特征的意象,各意象之間無關聯詞,全賴其內在的邏輯感情聯系,構成了一種渾然統一的藝術意境。

參考文獻:

[1]戴照銘. 文化語言學導論[M]. 語文出版社. 1996年版, 75. 133

[2]王希杰.修辭通論[M]. 南京大學出版社. 1996年版,114

[3]鄭子瑜 宗廷虎.中國修辭學通史.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9

[4]盛林. 儒家文化與漢語的修辭的含蓄表達法[J]. 江蘇教育學院學報.1997(4 )

第3篇:古代的歷史文化范文

(一)編寫地方歷史文化讀本,作為古代文學教材的重要補充

不同地域有各自的歷史文化,不同地域的歷史文化有不同的特點和特色。齊魯大地,因為是先哲孔子和孟子的故鄉,因他們而發軔的齊魯文化聞名中外;位居我國西北的三秦大地,因為有了半坡遺址、秦始皇陵、兵馬俑、昭陵、乾陵等古代遺跡而使三秦文化大放異彩;地處中原的洛陽、開封因有多朝立都而被國家命名為歷史文化名城;即便位處嶺南一隅的桂林,也因為古代文化遺址眾多、古代文人墨客來往者眾多而位列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既然各地都有各具特色且豐富多彩的地方歷史文化,如能將其編寫成地方歷史文化讀本,作為古代文學教材的重要補充,不僅能極大地拓展古代文學的外延,而且能極大地豐富古代文學的教學內容;同時,還會進一步拉近歷史與現實的距離,讓學習內容在學生的心目中更加可親可近,從而極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

(二)創新教學方法,變以課堂教學為主為課堂教學與實地參觀并重

以前的成高教學很容易落入普高教育之俗套,即內容上以文學史及理論學習為主,方法上以課堂教學為主,全然不顧學校特點和學生實際,導致教學效果不佳。為了扭轉這樣的局面,成高教學應大力改革、創新教學方法,變以課堂教學為主為課堂教學與實地參觀并重,著力加強教學的形象性、具體性,從而不斷提高教學效果。以桂林為例,因為桂林擁有眾多的文化遺存遺址(如甑皮巖遺址、興安靈渠、獨秀峰下東晉顏延之讀書處、唐曹鄴南溪山石刻、宋城墻、明王城等)。這些遺存遺跡反映了古代桂林燦爛的文化。它們大多位于市內或城郊,有的步行可達,有的騎自行車半小時可到,它們就在我們眼前或身邊。在進行古代文學教學時,我們不妨把更多的時間從課堂搬到具體現實環境中,使教學從死板變活潑,從抽象到具象,使學生從昏昏入睡到興趣盎然。如當我們學習到先秦文化的時候,不妨帶學生到興安靈渠進行文化參觀,考察靈渠修建年代、修建的原理、修建的巨大歷史意義等;當我們學習到東晉陶淵明的時候,不妨帶學生參觀獨秀峰下顏延之讀書巖,讓學生了解當陶淵明“除荳麥苗稀”“戴月荷鋤歸”的時候,顏延之正在獨秀峰下挑燈夜讀的故事;當我們以愉快、輕松的心情欣賞李白的《朝辭白帝城》“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時候,我們不妨在學期考試結束以后帶學生到漓江乘舟而下,體驗一下當時的心情;當我們學習元雜劇的時候,我們不妨了解一下古代的桂林(乃至廣西)有哪些戲曲形式,哪些已經消亡,哪些還在流傳中,消亡了的“廣西文場”有什么特點,是否還可以挖掘、整理,使之復活?還在民間廣泛流傳的“桂林彩調”與“京劇”“昆曲”有什么不同?是否可以找出桂林彩調,如“黃三打鳥”或“三看親”進行排練?等等。其實,在古代文學教學中,只要我們能與地方歷史文化恰當結合起來,就能使課堂生動起來,形象起來,不斷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三)深入實地考察,繪制地方古代文化文學地圖

一個地方具有如此豐富的古代文化文學資源,如何讓它們更具象更有效地保留在我們的記憶中呢?通過實地考察,繪制一個地方古代文化文學地圖不失為一種好方法。桂林既然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文化文學遺跡遺存眾多,我們不妨在給學生布置作業時進行大膽的改革,把過去那種以分析作家作品為主,變為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下到實地,分門別類地對文化文學遺跡或遺存登記或拍照,然后根據登記或拍照的情況,繪制一幅當地文化文學的實景地圖,這樣更能提高學生印象,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四)舉辦各種沙龍,讓地方歷史文化在我們的手中不斷得到傳揚與傳承

在傳統的成高教學中,舉辦沙龍真是少之又少的。這往往囿于一種觀念:沙龍多數是普高才采用的一種學習與交流的方式,成高沒有必要搞。其實不然,不管哪一類學校,都是可以搞沙龍的。作為成高來說,圍繞地方歷史文化,搞幾次沙龍,不僅必要而且可行。再以桂林為例,地方歷史文化如此豐富、厚重,不妨舉辦以“桂林石刻”“桂林古代狀元”“臨桂詞派”等為內容的沙龍,讓學生搜集、研究這些文化現象的形式、內容、特點以及來龍去脈,從而加強學生對地方歷史文化的認知,加強對地方歷史文化的自豪感,加強傳承地方歷史文化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為地方當代文化建設做出應有的貢獻。

二、結語

第4篇:古代的歷史文化范文

[關鍵詞]苗族;歷史文化;寫作;古歌;刺繡

歷史需史學家來記錄儲存,以期留住前朝往事的長河史跡。一如司馬遷之于《史記》、班固之于《漢書》。歷史文化要文學家來寫作流傳,期許前塵舊事的情愫得以千古流芳。一如屈原的《離騷》、曹植的《洛神》。苗族歷史文化光輝燦爛,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遠古苗族沒有自己的文字,他們的歷史只能靠古歌來記錄,一代一代,口口相傳;因為沒有自己的文字,歷史只有靠刺繡來寫作,一輩一輩,手手相授。嚴復說:“學主知,術主行”。而苗族則無意識地將其演化為:“歌主知,繡主行”。

一、我歌故我在

“苗族古歌”是我國流傳下來的唯一非宗教典籍的傳世記史詩,也是集苗族歷史、倫理、民俗、服飾、建筑、氣候等為一體的百科全書。苗族古歌是古代先民在長期的生產勞動中創造出來的史詩。它的內容包羅萬象,從宇宙的誕生、人類和物種的起源、開天辟地、初民時期的滔天洪水,到苗族的大遷徙、苗族的古代社會制度和日常生產生活等,無所不包,成為苗族古代神話的總匯。

由于苗族歷史上沒有文字,因此,苗族古歌的創作與傳承只能靠歷代人口耳相傳。古歌大多在民俗活動如“鼓社祭”、婚喪儀式、親友聚會、民間節日中演唱。演唱者多為老年人、巫師、歌手等,通常以比賽的形式進行,可以幾天幾夜地連續表演。直到20世紀50年代,民間口傳文學作品“苗族古歌”,才出版了苗文文本。

古歌中所表現的苗族的特質就是個性或個性化的人性,他們從自己的處境和環境中造就自己,突出自己,以自己的行為表現個性,它實際上是一種民族精神,因為苗族是從他人中區別自己。古歌在文化生活中起著重要作用,閱世千古而日益發展。古歌分格律體和自由體兩種,每組歌都有個引子稱為“起沙”,古歌講究韻律和聲調協調,語言含蓄精煉,旋律優美動人。

筆者曾在黔東南苗族的大山里調研過,曾多次聽(看)到他們唱歌的場面。例如敘述人類和萬物起源過程的“開天辟地”歌:“我們看古時/哪個生最早/哪個算最老/他來把天開/他來把地造?!@是遠古事/這是遠古史/苗人輩輩傳/傳到了現在……”歌聲高亢嘹亮、地動山搖,聽得人激昂澎湃,思緒杳渺。

“媽媽(泛指老人)……去東方/沿著老古道/沿著遷徙路/趕路去東方……”這首古歌名為《焚巾曲》,是黔東南流傳的喪葬歌,敘述民族的來源、戰爭和遷徙的過程,死者從生到死以及死后怎樣回“老家”的各種禮儀。唱的人哀傷切切、似泣似訴,聽的人倍感地老天荒、思緒蒼遠。

“八層人坐,十層人站”。苗族的飛歌、酒歌、夜歌、情歌——唱得你跟著亢奮、幽思、遐想。你聽不懂歌的詞句,可你聽得懂歌的情感、意境,甚至“看得見”它的狀態,似乎你就在歌曲中的情景現場——幾天幾夜、十天半月,你方唱罷我登臺,歌聲饒梁千日延綿不絕……

我必唱著,歷史才有所附麗!這是他們的信念。

二、我繡故我存

苗族老人曾說:“凡苗衣皆述歷史”。苗族素有“無花不成衣”之美譽。姑娘自幼學習針法,嫁妝多為親手刺繡。刺繡是苗族婦女的特長,很多作品都具有技術高超,造型奇特,想象豐富,色調強烈,風格古樸的特點。苗族刺繡圖案色調多種多樣,松桃地區以花、鳥、蟲、魚為主,喜歡用粉紅、翠藍、紫等色,較為素凈。黔東南多以龍、魚、蝴蝶、石榴為圖案,喜歡紅、藍、粉紅、紫等顏色。黔中地帶喜歡用長條、長方、斜線等組成幾何圖案,喜歡大紅、大綠、滌藍等顏色。藝術大師劉海粟對苗族刺繡的工藝給予很高的評價:“縷云裁月,苗女巧奪天工”。

苗族刺繡大都依附于服裝而存在。苗族服裝大多遍施圖案,刺繡、挑花、蠟染、編織、鑲襯等多種方式并用,做工十分考究,令人眼花繚亂。

如“花苗”在其黑色圓領斜襟窄袖衣的領邊、袖肘繡有紅、黃、藍、白等花紋,紋路多呈花狀、江水狀,據說這些花紋象征著苗族祖先所居之地:紅、綠波浪花紋代表江河,大花代表京城,交錯紋代表田埂,花點代表谷穗。而大花苗愛披加花披肩,上繡三道方形圖案,與苗族古歌上“格蚩尤老練兵場廣花三道”的說法正相符。所以,傳說它象征古代的練兵場和令旗,披肩兩頭的花紋則代表過去京城的城市和街道——這些服飾的來由,大多與上古九黎三苗與黃帝逐鹿中原,戰敗后從黃河流域退到長江,又退到云貴高原的歷史有關。因而,苗族的衣裝圖案并非每個能織會繡的男女都可以隨心所欲地織繡,什么地方飾什么圖案,什么圖案表示什么,什么身份年齡的人該飾什么圖案,都有嚴格的規定。

如黔東南苗族女子有一種肩背、胸前、袖口、褲腳都有滾邊繡花的服飾,名“蘭娟衣”。傳說,蘭娟是一個苗族女首領,在帶領族人南遷時,為了記住南遷的歷程,她常常回頭,用彩線在自己的衣服上繪出遷移的路線。過黃河時,她用黃色的絲線在左袖口上繡了一條起伏的黃線;過長江時,她用藍色的絲線在右面袖口上繡了一條婉轉的藍線。過洞庭時,在胸口上繡一個湖狀圖案。越往南走她身上的圖案越多。最后,她的衣服上布滿各種各樣的花紋。當然,這些花紋只有她讀得懂,只有她的同胞讀得懂。蘭娟衣后來被復制了千百萬件,被復制了一代又一代——就如同有文字的民族印行書籍或傳承字畫那樣。這是另一種經典;是另一種文字;是另一種印刷方式。它是遷徙文化最深刻的銘記物。

又如“蝴蝶媽媽”圖案。苗族婦女古藏衣上刺繡的蝴蝶紋,是苗族紋飾中最常見和最重要的裝飾文化,除了蝴蝶紋絢麗的因素外,苗族傳統觀念認為,世界萬物的生命都出自一個母親——蝴蝶媽媽。這與苗族一個家喻戶曉的神話傳說相關:“妹榜妹留”(即蝴蝶媽媽)從楓木中孕育出來,長大后同“水泡”游方,生下十二個蛋,由鹡宇鳥孵化出龍、虎、蛇、水牛、蜈蚣、雷公和姜央等兄弟。

“蝴蝶媽媽”刺繡紋樣至今仍然深受苗族人民的喜愛和沿用。

苗族刺繡還有一種極常見的人騎龍或騎水牯紋樣,體現了苗族人民英勇無畏的氣概和生活情趣。苗族民間藝術中的騎龍、馴龍、雙龍的各種圖案,再現了人們對龍敬而不畏的心理。

苗族刺繡圖案的不朽價值在于培養著苗族人的歷史意識,教育苗族后來者永不忘祖先故土,顯示出苗族人對祖先的追憶和尋根的濃重鄉思。這里,圖字畫文在歷史的蒼茫中,作為聯系苗族群體生存的、最重復不已的經驗,被視為本民族凝固的歷史而展示與傳承,使苗族群體得以在形成上擁有他們的“黃河”、“長江”、“平原”、“洞庭湖”、“城池”和“駿馬飛渡”等等,完成其壯麗輝煌的“精神還鄉”。

對于沒有文字的苗族,刺繡圖案代替了文字,發揮出文化符號的功用,從而使沒有文字的苗族在這刺繡文化史書中找到了自己特殊的文字。

可以說,苗族婦女是用她們的一生抑或可以說是前世今生,都在雙手和彩線中寫作,她們將自己的歷史文化用刺繡記錄下來。其中有悲壯激烈的戰爭場面、艱辛苦難的遷徙過程。母傳女繡,傳承至今——我繡故我存!

別林斯基說:“史詩是在民族意識剛剛覺醒時詩歌領域里第一顆成熟的果實”。

苗族古歌正是這樣,集古代神話、傳說和歷史文化于一爐,是苗族古代的“百科全書”。

而苗族刺繡又何嘗不是寫在身上的歷史呢?它以其構圖的美觀和夸張、豐富的色彩以及飽滿雄渾的針法而得以聞名于世且流芳萬代。

如今,古歌流出的神話,苗繡帶來的傳說。這些聽著有聲,拿著有物的歷史文化,已經被“有根有據”地寫進了苗民的心里、書里。這些蒼涼、凄美的苗族神話傳說乃至圖騰紋樣,都會永遠附麗在她們歌聲中、刺繡上,直至“山無棱,天地合,才敢與君絕!”

參考文獻:

[1]石朝江.中國苗學.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1999.

第5篇:古代的歷史文化范文

[關鍵詞]中國古代藏書;管理制度;文化傳播;價值

1、中國古代藏書管理制度與方法的起源

中華民族在人類發展的最早的時期,人們只能依靠一定的肢體語言來傳遞信息,一開始人們只是通過語言的形式將歷史文化信息傳遞下去,但是,后來代表文字的一些特殊符號的出現,就代表了文字出現的萌芽,人們才開始意識到文化記錄與收集的重要性,在造紙術還沒有被發明之前,最早出現的文字形式就是甲骨文和金文等的文字記載形式。大約在十九世紀末,清代光緒年間在河南安陽發現的甲骨是公元前約十三世紀殷商時期的遺物。甲骨上刻的大部分是那個時期奴隸主的占卜記錄。管理這些甲骨文獻的是當時的巫師和史官。上面記載著中國最古老的文字,我們可以認定這些甲骨上的文字是我國原始書的最早雛形,據專家考證,這些甲骨文已經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了,我們一般認為這是中國圖書館事業的萌芽。

2、中國古代藏書管理制度與方法的發展與完善

在華夏文明歷史的發展過程中,一個完整的管理制度的建立、發展和完善是一個十分漫長而艱難地過程,但是,我們可以肯定的一點是,這樣的經歷了歷史長河淘煉的制度是一個得到廣泛認可的制度。自從文字記載形式的出現開始,就出現了藏書管理制度的萌芽,正如我們所知道的,從甲骨文的出現開始,人們就有了一套對其收集管理的方法,所以其經歷了千年仍然會被我們挖掘出來并且發現,解讀其中的含義,那么文字傳播文化的職能便得到了很好的體現。所以,從甲骨文的時代開始,藏書的管理制度就已經開始出現,并且在歷史舞臺上有著舉足輕重的重要角色,它擔負著傳播中國古代璀璨文化的巨大歷史重任,它擔負著將華夏民族燦爛歷史文化一代代傳承的重任。直到后來造紙術與印刷術的發明,文化傳播的載體終于有了一個質與量的飛躍,再也不用繁冗復雜的竹簡或錦帛等記錄書籍內容的形式,終于可以使用較為輕巧方便的紙張,這是一個藏書管理制度的一個革命。從此,各類的藏書書院、藏書樓和藏書閣等相繼出現,極大地促進了中國古代藏書事業的發展。與此同時,中國古代藏書的管理制度也在不斷地進步和發展。

3、中國古代藏書管理制度與方法

對于我國的古代藏書的管理制度來說,它在不斷的歷史變革中一直的被完善和全面化,其主要涵蓋了圖書的征集、整理以及保護、借閱等方面的內容,于我們現代的圖書管理制度中有很大程度的體現。下面就從我國古代藏書的征集、圖書的整理、圖書的保護等方面論述我國古代的藏書管理制度與方法。

3.1、中國古代藏書的征集制度

對于中國古代藏書征集制度來說,藏書的征集是藏書管理所必須的,因為沒有征集就談不上管理,更何況一個書院很難達到對于書源的自給自足。在我國古代,這些藏書一般都是從官方書局或者從私人書坊征集而來的,或者是接受社會各個階層的捐贈而來。并且,接受的捐贈圖書是他們藏書的主要來源。這種捐贈主要有三種形式,一點是可以獲得朝廷的賜書,這些賜書的故事都在史料上有過較多的記載,例如宋代四大書院都先后接受過朝廷的賜書,還有,如岳麓書院剛建成的時候,地方上的太守奏明朝廷,希望賜以國子監諸經釋文義疏及《史記》、《唐韻》、《玉篇》等得到了準許。另外還可以接受官紳私人的捐贈田產或者做官俸祿收入來購買書籍,增加藏書。除此之外,一些官紳的捐贈也是一個重要的藏書來源,例如史料記載“福建布政使司吳榮光捐置書籍千余卷送給鳳池書院”等。還有一種情況就是來自于官方的藏書,統治者為了統一思想,會印發一批又一批的書籍,部分收錄到官方后,剩余的部分就會被分散到民間藏書院或者藏書閣中,這對于官方和民間的藏書閣或者藏書院來說是一個互利互惠的過程。這些就是古代書院藏書來源的主要征集形式。

3.2、中國古代藏書的整理以及保護方法

對于藏書的整理,目錄的編制和保護是非常重要的,這關系著藏書的質量和保存時間的長短。對于這一點來說,我國古代的藏書制度中式相當完善的。首先,式對于圖書的分類,這一點對于人員的要求就比較高了,這就需要整理人員有足夠的興趣愛好和知識文化基礎。對于圖書的分門別類式一項專業的工作,這需要對藏書有充足的了解,不同的作者,不同的作品,不同的內容,必須要充分的加以區分,一邊為了以后的借閱提供方便。其中對于作者的分別也做了很好的分類,后期為了更好的區分,這些藏書就只按內容來加以區分,這樣更加方便記錄和借閱。對于藏書的保護,低一點就是書籍的裝幀,古人對于書籍的裝幀持有非常嚴謹的態度,他們在書籍的粘貼分娩所用的漿糊中就加入了川椒、白礬等用來防止蟲蛀。另外,古人還有曝書的習慣,他們會定期將書搬出室外進行晾曬,防止藏書發霉,這是對于書籍的很好的一種保護。

結語: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光輝璀璨,源遠流長,與我國古代藏書制度的發展與完善密不可分,正是因為古人對于藏書的不斷收集和妥善的保護,才使得我們得以了解中國光輝燦爛、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才使得我們得以用書來使自己的心靈更加純凈。所以,我們只有在不斷地探索中去改進并且完善現有的藏書管理制度,才能夠使我國的先進文化源遠流長。

參考文獻:

第6篇:古代的歷史文化范文

中國古代文學是一門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文化內涵的學科,對于本科學,很深受老年學員和外國學員的喜愛,學習古代文學,不僅可以幫助人了解古代文學的發展狀態,掌握中國優秀的文學作品也能提高自身的文學藝術修養,還能提高他們的閱讀鑒賞能力和文學修養,豐富其思想,陶冶其情操,也能增強老年人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但是學習古代文學,也有一定的難度,尤其是對老年朋友和外國朋友來說,古代文學信息量大且綜合性強,并且和古代的歷史還有古代文化都有很高的要求,這對老年學員和國外學員的老年學員的思維能力、審美能力、對經典作品的感悟能力等均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其次,古代文學知識覆蓋面廣,整個古代文學從先秦到近代 , 縱貫三千年,涉及的作家和作品浩如煙海,而且還涉及各歷史時期許多重要的文學現象、文學思想,甚至文體的演變等,這么龐雜的內容,教學難度非常大,對老師的教學技巧也提出一定的要求。

近年來,有的老師將多媒體引入古代文學的課堂,多媒體能直觀、生動、形象的表現古代文學的內容,還能營造一種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從而激發學員的興趣。多媒體教學能從多種途徑獲取與加工信息,可以突破時間、空間的限制,將古今中外的、自然的、社會的各種信息引進課堂。并且體用聲像、圖片等大容量、大密度的傳遞信息,滿足學院的學習需要。

通過多媒體平臺,既擴充了教學內容,又拓展了老年學員的知識面和視野。受到很多老年學員和外國學員的喜愛,這就是多媒體技術引入古代文學課堂的必要性。

第7篇:古代的歷史文化范文

關鍵詞:傳統文化 現代 城市規劃 發展

1.前言

由以往的經驗所知,生活中的各種城市規劃過程,在最后能被選中的設計方案,都是融合了非常多的傳統文化的設計,只有將傳統文化和設計良好的結合在一起,才能設計出更加滿足實際要求的規劃方案,因為任何的設計都是和生活分不開的,離開了生活實際的設計是不能被大眾所認可的,中國五千年來的傳統文化深深的影響了國內各種建筑的規劃和設計,只有將傳統和現代結合在一起,才能創造出更加豐富多彩的設計方案來,城市的發展就是歷史的不斷發展的體現,不同時代的城市具有非常不同的風格,也正是因為這種風格的不同才促成了城市的多樣化,形成了自己的獨特的特點,歷史是在不斷進步中逐漸發展起來的,現在就是將來的強大基礎,人們生活的城市不斷的發展,必然將向著城市化的方向發展,但是隨著現代化的逐漸普及,一些歷史延續下來的文化方面的東西就會逐漸的有所遺失,所以需要在城市的規劃中滲透入傳統的文化,并且將二者緊密的結合起來,這樣才能使城市不斷的更好的發展下去,只有不斷的弘揚傳統的文化,才能使精神文明有巨大的發展,才能使城市能夠有生命力的延續下去。

2城市的發展形成

我國歷史上最早的城市是在夏朝逐漸發展并且初步形成的,最早的城市就是為了防御外敵而建造的一種建筑物,并且人們可以在中間自由的進行貿易,古代的人們白天在城市中進行簡單的交易,各取所需,等日落則回家里,那時候的城市就是指的是白天的市場,與現在的城市的意思還不有所同,隨著歷史的不斷發展,到了商朝,城市就代表一個國家,一城一池就是一個國家,每一個諸侯都會建造自己的城池,發展到戰國時候,城市則逐漸發展的更為壯大,許多城市聚集在一起,逐漸形成規模比較大的大城市,歷史發展到秦朝時,就同意了全國,逐漸形成了一個國家就是一個大城市的局面,中國歷史上的城市中央大多都是政治中心,這一點同現在也有一定的相似性,一般政治中心都聚集著大城市,歷史上的大規模的城市也是宗教活動的中心,封建社會的帝王大多都會進行一些祭祀的儀式,并且在大城市中,發展速度也是會越快,由歷史發展的軌跡可以知道,古代的的城市逐漸形成是為了居住生活交易等目的,逐漸發展的情況下才形成一些非常具有政治性以及軍事性和宗教性的城市,并且這一類的城市規模是非常大的。

3我國傳統歷史文化與城市規劃

任何事物的產生和發展壯大都伴隨著文化和傳統的傳承,在這個傳承的過程中逐漸產生了許多的精神文化和財富,隨著城市的發展壯大,許多的機構和功能組織也逐漸出現,文化就與這些事物的發展有非常緊密的聯系和發展,文化是一種意識上的東西,有時不能以實體的狀況發展存在,必然有承擔這些文化的實體,城市就承擔了這樣的責任,在封建社會中,文化也存在著一定的階級性,但是文化的傳承還是以民族性為最根本的特點的,傳統文化在發展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并且隨著歷史的發展逐漸的延續,并且在延續的過程中會發生一定的變化,每一個城市的特點就體現在這個城市的文化特點之上,如果沒有很好的文化傳承,就不能有很好的城市文化的發展,所以二者的關系是非常緊密的。中國古代的各種文化的發展都是非常迅速的,并且對后來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比如儒家文化,道家文化,法家文化,都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各種思想都蓬勃的發展,形成了非常不同的文化氣息,因此也對城市的發展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之下,城市的建設是非常中庸的,因為儒家倡導中庸的思想,并且會有非常嚴重的等級制度,除了儒家思想以外,還有許多別的不同的思想也會對城市的建設產生非常大的影響,比如,管子的思想影響之下,城市大多都建立在山川秀麗的地方,而且非常有利于農業的發展,城市都靠近能夠為農田灌溉的地區,這樣一來就可以充分的利用各種有利的條件,所以城市和文化的發展是相互依存的,并且在歷史的發展中逐漸的相互影響。

4 城市規劃和傳統文化的相互依存

因為城市和文化是相互影響的,因此在城市的規劃中需要保護傳統文化,不能破壞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因此需要重點的將二者相互結合起來,這樣才能更好的建設城市,建設人類生存的美好家園,在城市的發展中,建設城市不能破壞歷史的建筑以及對文化有特殊意義的地方,必須要保護好歷史文化,因為歷史的發展下來,必定會形成許多有特色的建筑物,在新的城市的建設中,不能為了建設新城市就將舊的傳統的建筑毀壞掉,這樣是非常不好的,所以需要對傳統文化加以保護,比如北京的故宮天壇四合院等歷史建筑,這些建筑都是老北京的代表,不能為了建設新城市就將這些舊的傳統歷史建筑物毀壞,這樣就會非常影響歷史的傳承,在一些不得不有所破壞的地段,需要選擇性的進行保護,要對重點的需要保護的建筑加以保護,不能隨意的破壞,在建設過程中,還需要控制住建設城市的規模,不能過大,這樣就不能使歷史文化得到很好的保護。

5傳統文化對城市規劃的重大影響

歷史上逐漸發展起來的各種思想都對城市的規劃產生了非常長遠的影響,根據研究表明,歷史上的各種建筑手影響最深的就是儒家思想了,儒家思想講究天時地利人和,所以在城池的建造上,必然會選擇一些非常具有得天獨厚條件的地方,這樣更加顯示出了城市的繁華性,儒家學說博大精深,因此思想中的每一個因素都會對城市的建造產生不可磨滅的影響,儒家非常崇尚禮制,也講究儒雅,但是卻非常講究等級制度,對于君臣等的等級制度有非常嚴峻的要求,在古代的封建社會中更是不可逾越的規矩,隨意需要在實際的各種生活中都嚴格的遵守規定,這樣才能更符合皇權的象征,所以我國傳承下來的許多的城市建筑都是非常嚴格并且規矩的,所以儒家思想對城市的建筑有非常重要的影響。除了儒家思想之外,還有許多的思想都對城市的建設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所以隨著時間的發展,才逐漸的形成了特殊的城市文化。

6 傳統文化對城市規劃的重要啟示

在城市規劃中,需要考慮許多的因素,必須要充分的考慮到各種自然和條件的束縛以及文化的影響,這樣城市和自然才能更好的存在和發展,因為在城市的發展中,需要有非常精彩的文化的傳承才能使城市的發展更加的和諧美好,現在許多的城市都在發展中不管環境的原因,在建設城市的過程中產生了許多非常不好的影響,城市也是非常脆弱的,因此需要保護環境,從而減少城市的負擔,這樣就可以更好的為將來做基礎,所以在城市飛速發展的同時還需要照顧到文化和自然,這樣才能使城市長久的發展下去,需要考慮各方面的相互關系和相互影響,這樣才能更好地發展城市,需要處理好城市化中出現的各種矛盾,比如城市和自然的矛盾,以及城市和文化傳承的矛盾,所以需要結合各種因素,考慮好各方面的影響,才能為以后的城市的發展做基礎。

7 結束語

總而言之,必須在城市建設的過程中,將城市和歷史文化傳統結合起來,這樣就能在飛速發展城市的基礎上不破壞文化傳統,因為我們的文化傳統都需要很好的去傳承,這樣才能發展更好地城市文化,在時代的不斷發展之下,創造更加美好的城市。

參考文獻:

[1]盧艷,吳楊哲.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在城市園林景觀中的表達——以保定市為例[J].河北林業科技,2010(3).

[2]王強.淺析中國古代城墻體現的傳統文化[J].中國市場,2010(48).

第8篇:古代的歷史文化范文

關鍵詞:襄樊古城池;演變;特點;價值;保護

中圖分類號:TU985.12+sup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422(2011)08-0074-04

1 前言

襄樊,雄居漢水中游的一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

這里不僅是我國古代的政治重心,更是南北經濟區域中心。清人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中指出:“湖廣之形勢,以東南言之,則重在武昌;以湖廣言之,則重在荊州;以天下言之,則重在襄陽?!边@里氣候宜人,物產豐富,山河秀麗,交通發達,素有“南船北馬”、“七省通衢”之稱。這里是中原文化與楚文化的交融地,文化繁盛,名人薈萃。

2 襄樊城池演變

襄樊城市發展歷史悠久。在這片肥沃的漢水谷地平原上,上古時期就有了人類的活動,到了西周王朝時期,周王朝裂土封疆,分封諸侯,今襄樊境內封有鄧、、盧、戎、都、鄢、羅等眾多諸侯國。在今襄樊中心城區范圍內先后建立起四座城池:古鄧國國都鄧城、古子國都城、楚國北津戌基礎上形成的襄陽城和漢末出現的樊城。由于戰亂和洪水,城被掩埋于淤泥之下,遺跡難于考證,在此不作論述。

2.1鄧城

鄧國是距今三干多年前漢水之北的一個大國,作為國都的鄧城,曾是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今存鄧城遺址,其城池遺址完整,略呈長方形,城區面積0.5km2,分南、北、東、西四門,護城河寬40m左右。根據調查和發掘,城東南建有烽火臺,西北角建有寧國寺(見圖1)。

2.2樊城

樊城位于漢水北岸。作為鄧城逐水貿易之商埠,樊城一直作為南北商貿交易匯聚的中轉點,繁榮昌盛多年。

樊城漢代時已筑有城垣,城緣漢江而筑,形態呈東西帶形,東西長約3km,南北僅0.6km,共建有定中門、鹿角門(屏襄門)等九個城門。以后西城外又加筑一方形土城,俗稱土城。

樊城因水而生,因水而興,向為“商賈云集”之地,清光緒時樊城“九街十八巷”已經形成,各種商旅會館多達二十余座,號稱大小“七十二”碼頭,可謂盛況空前(見圖2)。

2.3襄陽城

襄陽城原為楚國北疆的重要邊防要塞,舊稱楚之北津戌。據史書記載,襄陽有城始于戰國,明代時大規模擴建。東晉太元三年在城西北新筑“夫人城”。明洪武初年將襄陽城東北角北拓至漢江,古城面積達2.5km2。清代曾對古城墻進行多次改、擴建,修繕城門、城樓,城外護城河寬約百米,成為一座名符其實的“鐵打的襄陽”。

襄陽城歷來為政治、文化中心,牧府、府署、州、道之治所。城內府、署、宮殿、寺廟眾多,街巷井然有序。

3 襄樊古城池特點及價值

鄧城、樊城和襄陽域的域池和街巷格局有很多不同之處,這主要是與其政治、經濟及受地理、地形條件等影響和地位而造成的。

3.1襄陽城

襄陽城位于漢水南岸,自古以來為政治、文化中心,故街市以方形城郭為主,呈棋盤式布置,以北街、南街為縱軸線,西街與東街為橫軸線,以十字街為中心向四周以“井”字形布置街巷。市中心區就集中在十字街一帶。縣、州、府、道衙署,學校、寺觀、祭祀之地布局嚴謹,作坊、倉庫分布在城內邊緣地區。因此襄陽城完全是按古代治所城市格局布置的,是我國古代平原河谷城市格局的典范(見圖3)。

與全國目前尚存的幾座古城相比,襄陽古域最突出的特征在于其護城河,在于城河與城墻組成的獨特的城池體系。

第一個特征:“城北以漢水為濠”。古城北以天然漢江為池,東南西為人工開鑿。這樣不僅增強了對北方入侵之敵的防御功能,同時大大節省了人力和成本,更是體現了對大自然順應,體現了“道法自然”的古樸哲學。

第二個特征:池寬。襄陽護城河最寬處達250m,平均寬度為180m。有“華夏第一城池”的美譽。

第三個特征:巧妙的古城池給排水系統。城西南建有響水洞和節制閘,連通襄水與護城河,城河水枯時,放襄水入城河。同時在護城河東北角臨漢江處建有排洪閘,暴雨時開閘放水,平時保持城河的正常水位。這種創意,師法自然,實為大匠心裁(見圖4)!

第四個特征:古域的長門和大、小北門之設。這三個城門緊貼江面,開城即為碼頭,是城內重要的后勤保障通道。

第五個特征:東、南、西三門外護城河中子城之設。襄陽古城在三門外護城河中建了三座子城,兩級吊橋,起到了過渡作用。子城駐兵,又增強了主城的防御望功能。

綜合而言,可以說襄陽古城池最突出的特征是在“池”而不在“墻”。正是這個原因,才使得襄陽古城在全國古城池中具有了唯一性。它也是我國古代戰爭攻防史上的一個十分獨特的案例。從建筑藝術價值看:襄陽古城池的建造法式,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建筑藝術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學和美學觀念。

3.2樊城

樊城街巷受漢江走向的影響,呈東北西南走向,大小街巷交錯紊亂,城池也未按方形建造,反映了沿江商業城市街巷形成的一般特征一一無規則狀態下形成的“自由式”街區,適應古代商業與水運型城市經濟發展(見圖5)。

樊城古域是襄樊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南邊全部敞開,面向漢水,北邊一條弧形的城墻設九門嚴密把守和同時還外筑護城河護衛,這種寬與嚴的相得益彰,充滿著樸素的哲學意趣。

襄陽古城、樊城兩座歷史古域分列漢江南北兩岸,每座古城都有自己的特色和價值。中國歷史上臨水而建的城市很多,城市建設的理念與思想也很豐富,城市的格局與肌理千差萬別,但像襄樊這樣由兩座古城――襄陽古域(方形城廊、棋盤式布局)、樊城(無規則、自由式布局),而且在筑城思想、城市格局上差異十分巨大且都各自創造出輝煌歷史的兩座古城夾江而立,這在中國乃至世界城建史上都是十分少見的。因此襄樊這座歷史文化名城最大的特色就在于襄陽古域、樊城這兩座各具特色的城市屹立于漢江兩岸,幾千年來相互競爭、相互支撐,共同形成獨具特色與魅力的襄樊歷史文化名城(見圖6)。

通過對鄧城、襄陽古城、樊城城池的分析,我們還發現,古人在城池的選址和城市建設方面還充分考慮到城市周邊自然山水格局,體現了古人尊重自然的筑城思想(見圖7)。

4 襄樊古城池保護

襄陽古城、樊城、鄧城三個不同時期、各具特色的古城并存的格局是襄樊中心城區宏觀空間環境最重要的特征之一?!皪s山亙其西南,漢水縈其北”是中心城區重要的自然山水格局,襄樊古城池保護應在保護好鄧城遺址和自然山

水環境的基礎上,重點突出“一江、雙城”的保護。

4.1“一江”:即漢江

漢江是襄樊的母親河,是襄陽古城、樊城得以形成、發展的基礎,也是兩座古城的聯系紐帶。漢江的走向、河道變遷以及堤防建設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兩座古城的形態。漢江的保護應突出:

1)保護漢江水體、岸線及沙洲,嚴禁排污,控制采砂,保護灘涂、濕地及沙洲。

2)保護好古碼頭,建設濱江景觀帶。

3)控制與引導漢江兩岸的開發建設,形成豐富的天際線。

4)積極開展漢江水上公共活動,增強濱水活力,使漢江真正成為聯系襄陽古城、樊城的紐帶,強化歷史上雙城的“向心結構”。

4.2“雙城”:即襄陽古城池和樊城古城池

4.2.1襄陽古城池的保護

襄陽古域池是國務院批準襄樊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依據,它最集中地反映了襄樊歷史、軍事、筑城等方面的偉大成就。

襄陽古城池的保護要在疏解古城人口、調整古城功能、保護古城街巷格局的基礎上,重點突出“T+U”古域池保護格局(見圖8)。

“T”即沿漢江的古城北界面和沿北街、南街形成的古城南北軸線共同組成的古城池特色展示區,主要包括:

①核心展示帶:古城北界面既是珍貴的濱水河岸,景觀良好,又是完整展示古域整體風貌的最直接界面,保存了豐富的歷史信息。規劃依托較為完整的北段城墻,串聯起若干獨具特色的體驗空間,充分展示襄陽古城池的軍事防御風貌。

?恢復大北門城樓;

?清理魚躍鋪坑,建設城墻遺址公園;

?置換水廠和動物園用地,建設古代軍事主題公園;

?保護長門段城墻遺址,建設長門公園。

②特色體驗軸:串聯小北門、北街、昭明臺、鼓樓、南街、南門形成的完整展現古城特色的南北軸線。在原址修復南門城樓和南門甕城,遠期考慮恢復護城河中的南門子城,恢復襄陽古城防御體系的完整性。

③三個節點,即城墻遺址公園、軍事主題公園、南門防御節點。

“u”即沿古城東、南、西三面形成的休閑景觀區。

?加強對城墻文物的保護,修復殘破城墻段,搬遷西門和南門城墻內的經營,連通城墻體系。

?保護護城河水體,嚴禁排污與填埋以及圍堵私自占用,搬遷護城河西南角的南湖賓館和軍分區招待所,恢復護域河原有河道,連通環城公園。

?重點處理東門、西門、仲宣樓和獅子樓四個節點。

通過對襄陽古域池的積極保護和整治,重現襄陽古城池獨特的歷史風貌,凸現其作為中國古代軍事重鎮的特色,同時為市民提供充足而良好的戶外文化休閑空間。

4.2.2樊城古城池的保護

樊域古城池目前幾乎毀壞貽盡,現僅存屏襄門、定中門兩個城門和柜子城遺址,護地河已掩埋于地下,改為城市下水道。樊城古城池的保護應在保護好散布于歷史街區內眾多文物古跡的基礎上,重點應(見圖9):

①經過勘測定位,逐步拆除在原城墻和護城河位置上的建(構)筑物,建設城池遺址公園,保護樊城獨特的城廊形態,形成一道市民文化休閑的戶外環城綠色休閑帶。設置標志,以示城墻、護城河位置和消失的城門樓位置,同時加強對現存兩城樓的保護和周邊環境整治。

②加強陳老巷歷史街區、友誼街歷史風貌區的保護和整治。

③建設樊城沿江景觀帶,保護好會館和碼頭。

④保護好炮鋪街以東現存的“九街十八巷”街巷格局和肌理。

通過對樊城古城池的保護,標識出樊城古域池的形態與格局,為市民提供綠色休閑空間,同時為塑造樊城豐富而獨特的濱江城市景觀創造條件。

襄樊古城池具有很高的歷史和美學價值,鮮活地體現著中國古代的筑城哲學。要通過對古城池的積極保護,重現古域池獨特的歷史風貌,同時充分發揮其在歷史、文化、旅游方面的獨特價值,打造城市名片,帶動襄樊旅游、文化產業的發展,建設“文化襄陽”。

參考文獻:

[1]襄陽府志.湖北人民出版社.

[2]襄樊城市變遷.湖北人民出版社.

[3]襄樊市城市總體規劃(修編).2008-2020.中規院、襄陽規劃院.

第9篇:古代的歷史文化范文

一、人物形象設計的概述

人物形象設計是通過對具體個人整體形象的診斷和設計,專門為社會各個階層人士提供私人化、差異化的一種服務行業。形象設計師會根據客戶本人在身高、體重、身材、膚色、發色、五官輪廓和氣質氣場等方面所展現出來的個人特征,參考客戶的工作職業、社會地位和將要前去的場所等具體情況,通過高雅的審美觀設計來對客戶的妝容進行設計,對服裝風格進行選擇,對發型配飾進行推薦,為客戶打造出最適合本人的整體人物形象。

二、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概述

中國傳統文化是對在中國漫長悠久的歷史中積累和沉淀下來的一切文化遺產的統稱。而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具體指的是從中國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中提取出來并被大多數中國人承認、接受和認同的一種意象符號。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既是我國歷史文化中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精髓,題材廣泛、形式多樣、內容豐富;也是象征著中國國家尊嚴和中華民族利益的文化符號,具有神圣而莊重的嚴肅意義。自從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將中國文化全面而系統地呈現在世界面前之后,世界范圍內的設計行業都在頻繁地學習和應用中國傳統文化元素。中國的書法、音樂、舞蹈、繪畫等藝術性的文化元素被大量運用于世界級的設計作品中。古老的中國文化以一種全新的姿態站在了全球文化的歷史舞臺上,成為各國設計大師爭相采用的設計元素。但是,就目前而言,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建筑外觀設計、房屋室內設計、商品包裝設計和服裝造型設計等方面的應用較多,但仍然很少有人研究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人物形象設計方面的應用。

三、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人物形象設計中的具體應用

每一個設計師對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喜愛、偏好、選擇、提取和采用都有著個體的區別和差異,但也正是這些區別和差異創造出了風格和特點各不相同的藝術設計作品。

(一)妝容。

中國古代的女性在很早之前就開始對面部進行修飾的設計工作了。應運而生的胭脂水粉更是每位女性必備的設計工具。在歷史畫卷中相繼出現了注重眉眼描繪的眉妝和淚妝,強調臉頰色彩的粉脂妝和三白妝,還有以胭脂暈染眼角、眉梢、嘴角的紅妝和血暈妝等。隨之產生的還有額黃、面靨和斜紅等修飾面部的絕妙方式。以修飾額際的花鈿為例,女性將各式各樣花朵形狀的飾品貼在眉心作為修飾額眉的裝飾道具。如果將這種古代的妝容繪到現代麗人的額際與眉間,就又是另外一種新鮮的風格和韻味了。

(二)發型。

中國古代女性的發型和發飾形態各異,種類繁多。以發型中的盤髻為例,光是唐代的發髻造型就有同心髻、交心髻、拋云髻和鸞鳳髻等上百種不同的髻形。而修飾發髻的發飾更是五花八門。漢唐以真假花朵居多,宋代以綢緞玉器為主,明清則主要是金石珠翠的寶釵發簪。即便是到了經濟和科技飛速發展的現在,女性的發飾造型也仍然是以這些傳統文化元素為基本參考而設計出來的。據2010年國際發型機構的統計數據信息顯示,中國紅、鳳紋、暈染和盤髻編辮等一系列來自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型設計元素成為了隱居在人們發絲間的新一季流行風尚。

(三)服裝。

中國傳統的文化藝術注重意境的營造和氣韻的培養,大多數的服飾設計和紋案設計都有著吉祥如意和平安祥和的美滿寓意。其中,紅色飛龍、金色鳳凰和紫色祥云等都是最為常見的服飾圖案。“飛龍”是中華民族最高階級的圖騰代表,象征著天命的尊貴權威。“鳳凰”是與龍相對的一種威嚴代表,鳳為黃天,凰為厚土,象征著成雙成對的貴族強權。“祥云”代表的是安康和祥瑞,是中國古人對和諧平安的祈愿和祝福。

四、結束語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在线网站 | 俄罗斯a级毛片 | 欧美性色一级在线观看 | 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网蜜月 | 日韩 综合|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999 | 国产在线观看精品一区二区三区91 | 一本色道久久88亚洲精品综合 | 国内精品美女写真视频 | 久久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se94se欧美 | 成人在线一区二区 | 高清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欧美色| 国产国语对白一级毛片 |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语音2 | 日韩毛片大全免费高清 | 久久人视频 | 中文字幕一区在线观看 | 亚洲精品午夜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免费a级毛片大学生免费观看 | 国产乱子伦在线观看不卡 | 成人午夜大片免费看爽爽爽 | 国产精品黑丝 | 91久国产在线观看 | 欧美日本一区二区三区 | 91伊人国产 | 一级一毛片a级毛片欧美 | 美国三级 | 成人毛片全部免费观看 | 日韩免费观看一级毛片看看 | 三级三级三级网站网址 |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无广告 | 欧美精品另类 | 亚洲一区在线免费观看 | 欧美亚洲综合另类在线观看 | 一级毛片免费观看不卡视频 | 大伊香蕉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在线综合亚洲欧美自拍 | 97青娱国产盛宴精品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