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關于保護生態環境的提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EuP指令的出臺是繼歐盟頒布廢棄電子電氣設備指令(WEEE指令)和在電子電氣設備中限制使用某些有毒有害物質指令(RoHS指令)之后,掀起的又一次綠色浪潮。如果說WEEE指令只是針對廢棄電子電氣產品,RoHS指令僅是限制了某些有毒有害物質在電子電氣產品中的使用,EuP指令則著眼于從設計、生產到使用的用能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它標志著歐盟將把控制工業產品對環境污染的焦點從產品生命周期的終點向前延伸至產品的起點,即產品的開發設計階段。
EuP指令醞釀多年終于出臺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環境的關注程度與日俱增。各國政府,特別是發達國家政府在制定政策時,也越來越多地考慮環保方面的因素,以保證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用能產品(以下簡稱為EuP)在其生產、經銷、使用的整個生命周期的各個環節都與很多重要的環境影響因素息息相關,如其消耗自然資源作為原材料,廢棄物的產生、向環境中排放有害物質而導致的環境污染,以及由于能源消耗引起相關的氣候變化等等。這些產品很自然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歐盟對EuP產品制定生態設計要求已在歐盟內部醞釀多年。早在2001年,歐盟就公布了電氣電子設備對環境影響的指令(EEE)(Impact on the Environment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和終端用電設備最低能源效率要求框架指令(EER)(Energy Efficiency Requirement) 2個文件草案。其中,EEE指令由歐洲委員會企業局提出,EER指令由運輸和環境局提出,雖然提出指令草案的兩個部門管理范圍不同,但上述兩個指令都針對同類產品,內容不免存在重復和交叉,不符合歐洲的綜合環境政策(IPP)。EuP指令以EEE指令和EER指令為基礎,將兩個指令合二為一,改變了歐盟環境保護政策,從原來單一和孤立的管理目標做法,轉向全面減少產品整個生命周期各個階段的負面環境影響。2003年8月1日歐盟委員會向歐洲議會和理事會提交了關于制定用能產品生態設計要求的指令提案(EuP指令),后經反復討論,直到最近該指令提案才正式通過。
EuP指令的立法目標明確
歐盟認為產品中與環境影響相關的因素80%以上是在產品設計階段就已形成。因此,盡早地將環境影響因素整合到產品設計階段是提高和改進產品環保性能的最為有效的方法。歐盟希望通過制定一個具有連貫性的綜合法律框架來規定用能產品的生態設計要求,以便達到下述目的:
1.確保用能產品在歐盟市場的自由流動。即在歐盟層面上制定統一的委員會指令,消除由于各成員國各自制定不同的法令而造成的成員國之間的貿易壁壘。
2.全面提高這些產品的環境性能,從而達到保護環境的目標。保證可持續發展的一個方面就是將產品對環境的影響盡可能降到最低,但是產品對環境的影響是多方面的,有些行業政策可能只關注某一個或幾個方面或者階段,而對產品生命周期內其他方面或階段是有害的,這樣各個政策之間的沖突或者作用相互抵消不可避免。
3.確保能源的供應,提高歐盟經濟的競爭力。歐盟市場對能源的依賴很強,尤其是歐盟擴大以后。而歐盟對外部能源的影響是有限的,因此歐盟對內部能源需求進行一定的干預是非常必要的,這種干預并不是體現在經濟手段方面,而是通過提高能效來實現。
4.保護行業和消費者的利益。
EuP指令的適用范圍廣泛
EuP指令所涉及的產品非常廣泛,原則上涵蓋了除車輛以外的所有投放市場的用能產品。即包括熱空氣及熱水設備、電子馬達系統、住家/商業場所照明系統設備、家電、辦公室用電產品、個人電子產品、通風及空調系統等。據統計,這些產品導致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約為40%。而產品所消耗的能源又包括電能、固體燃料、液體燃料和氣體燃料等。但是,需要注意的是:EuP指令并不是針對具體產品要求的指令,它僅是一個框架性指令。歐盟將按照這一指令中的相關規定,進一步制定針對某一種或一類用能產品的生態設計要求的指令,稱作“實施措施(implementing measures)”,該實施措施對于實現本指令既定的目標是必需的。
EuP指令具有四大特點
1.EuP指令是個框架性指令
EuP指令僅提出了對用能產品的生態設計指標的總體要求,并不涉及具體的生態設計的要求。同時,EuP指令規定了隨后制定實施措施的準則。在EuP的選擇上,要選擇銷售貿易量較大,對某方面的環境影響重大,在沒有花費過多成本的情況下,能夠顯著地改進EuP對環境的影響,并應該考慮歐盟的環保優先項。對于實施措施的內容來說,應該考慮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產品的性能不能受到明顯影響,不能對健康和安全性產生不利影響,不應該對消費者產生明顯的負面影響,特別是不能夠對消費者的采購能力以及產品的生命周期成本產生明顯的負面影響,要考慮到不應該對制造商的競爭力(包括在歐盟以外的市場上的競爭力)產生明顯的負面影響。歐盟委員會最遲不超過2007年7月6日將出臺制定產品的實施措施的工作計劃。
2.EuP指令對制造商提出了全新的生態設計理念
指令要求制造商對其產品所進行的環境和生態評估必須貫穿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即對從原材料采購、生產過程、包裝、運輸、銷售、安裝、維修、使用到報廢等各個環節進行分析評估。所評估的環境因素則把降低能耗與保護環境有機地結合起來,具體包括:對原材料、能源或其他資源的消耗,可能向空氣、水或土壤中排放的有害物質,噪音、震動、輻射和電磁干擾等污染,將產生的廢棄物、材料和能源回收和再利用的可能性等因素的評估。而評估時所必須考慮的因素也是多元化的,不僅包括產品的質量和體積、回收材料的使用、整個產品生命周期的能源消耗、危險物質的使用、舊零部件的使用,還包括污染物的排放等內容。
3.EuP指令提出了產品評估的依據和標準、符合生態設計指令的產品投放市場的要求、市場監督體系等內容
指令提出對于用能產品的具體合格評定程序要求由相應的實施措施來規定,并且應由生產商來選擇或者采用本指令附錄中規定的內部設計控制的方式或管理體系的方式進行合格評定。在產品投放市場之前,由生產商或其授權的機構符合性聲明并加貼CE標志,以保證該產品符合本指令的實施措施所規定的生態設計要求。產品上市后生產商或其授權機構應將與進行合格評定及符合性聲明相關的文件存檔10年,以備歐盟各成員國檢驗。如果生產商不在歐盟境內,且在歐盟境內也沒有生產商授權的機構,進口商應確保投放市場的用能產品符合本指令和相應實施措施的要求,并負責保存合格聲明及有關技術文件。
4.EuP指令納入到新方法指令的管理模式
EuP指令是歐盟新方法指令使用領域的重大延伸。該指令規定范圍內產品在上市前必須進行生態設計合格評定,加貼CE標志,指令還對加貼了CE標志的用能產品規定了一套嚴格的監管措施。此外,指令規定對于已經加貼CE標志的用能產品、適用協調標準的用能產品以及取得歐盟生態標簽的用能產品,各成員國應該推定其符合相關實施措施的規定。指令要求各成員國應該采取適當的措施確保符合EuP指令的實施措施要求并加貼CE標志的產品上市銷售并在歐盟內部自由流通。
EuP指令與現行其他歐盟法規規定一致
EuP指令是為了獲取生態標簽法規(EC1980/2000)、家用電器能耗標簽及標準生產信息表示的理事會指令(92/75/EEC)等歐盟有關法律法規的補充。EuP指令和其它與產品環境因素相關的歐盟法令和建議也是一致的,它將提高這些法令的整體性和效力。
歐盟現行的一些指令如關于住宅用熱水鍋爐(92/42/EEC)、家用電冰箱(96/57/EC)以及熒光燈鎮流器(2000/55/EC0等產品的能效指令,將作為EuP指令中有關能耗的實施措施。此次的歐盟EuP指令亦對這些實施措施進行了修訂,通過此途徑,歐盟進一步加強并簡化了歐盟法規。
WEEE指令與本指令范圍之內一些產品(電氣和電子設備)的廢棄物的管理有關,WEEE指令提出了廢棄物收集、回收和利用的相關指標,也規定了生產商處理廢棄物的經濟責任。EuP指令則通過在設計的早期階段引入相關因素并提供具體的進展監測指標,進一步提高產品設計,促進廢棄物的再生和重新使用。
RoHS指令限制了電子電氣設備中某些有害物質的使用。很明顯,除這些物質之外,在能耗產品中還可能使用其它對環境有害的物質,對它們也應該加以控制。EuP指令鼓勵生產商檢查是否有可能在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內將這些有害物的使用量最小化,并使其向環境中的排放物最少。此外,EuP指令還要求隨產品供應鏈向下游制造商提供相關信息,并由其向最終用戶及產品的最終處理者傳遞相關信息,這有助于RoHS指令正確有效的實施與監督。
EuP指令對我國用能產品出口影響巨大
1.EuP指令對我國未來制造業產生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這是因為今后需要在產品生命周期的設計階段就開始考慮環境影響因素。這一新思想的引入對于我們的產品設計人員是一次前所未有的設計原則的革命,對大部分產品設計人員是完全陌生的。指令要求我們在設計新產品的時候,不僅要考慮功能、性能、材料、結構、外觀、通用性、安全性、包裝、成本、標準、認證等常規的因素,同時還要考慮整個產品生命周期對能源、環境、自然資源的影響程度,并且要通過符合性規定,取得CE標志,才能投放到歐洲市場。
2.EuP指令對我國產品進入歐盟市場的影響的波及面是十分廣泛的。由于EuP指令是一個框架性指令,其覆蓋的產品范圍非常廣泛,原則上任何投放市場的用能產品都可以納入到該指令的調整范圍。目前,歐盟已有一些如上所述的EuP指令的實施措施,但是,今后歐盟委員會還將會根據EuP指令陸續對諸如供暖及熱水設備、電動馬達系統、家居及商業場所照明系統、家用及辦公室用辦公設備、個人電子產品、通風及空調系統等用能產品制定實施措施,且呈開放的趨勢,因此EuP指令對我國產品出口的影響將遠遠大于歐盟電器雙指令的影響。
3.EuP指令對我國產品出口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EuP指令具有示范效應,美國、日本、巴西等國家紛紛效仿,積極跟進。近日,美國向WTO通報了某些消費品、商用及工業設備保護能源的標準;日本向WTO通報了其修訂1991年的《提高資源功效法實施法令》、2001年的《降低舊物品評判標準》和2001年的《促進使用再生資源或可重復使用零件的評判標準》的動向;巴西也向WTO通報了其制定空調和電冰箱能效標識的法令草案。由此可見,對用能產品的生態保護和節能要求不斷提高已成為未來世界發展的主流,這些不斷提高的要求對我國用能產品的影響已不僅局限于歐盟,而且已影響到美日乃至整個全球市場。
關鍵詞:城市;綜合承載能力;對策研究
本文為2015年度河南省政府決策研究招標課題:“河南省城市綜合承載能力的衡量與評價”階段性成果
中圖分類號:F29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6年3月31日
一、引言
城市綜合承載能力是一個和城市容量、城市規模等相關的概念,一般說來,承載力是指“自然或者人工系統在吸收人口增長或有形增長的同時而不帶來明顯的退化或破壞的能力”,而城市綜合承載能力是指一種人類活動、人口增長、土地利用、物質發展的水平,能使城市人居環境系統可持續發展,同時不引起其退化和不可逆轉的破壞。總而言之,城市綜合承載能力是指城市對其中的人口及其社會經濟活動的承載力,即整個城市能承擔多少人口、提供多少就業以及良好的生活質量等,是資源、環境、經濟、社會承載力的有機結合。
隨著城鎮化的發展和城市規模的擴大,人口逐步涌入城市,所需的道路交通、供水供電、其他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住房等各方面的配套設施也逐年增加,資源消耗、環境保護、城市安全和人口承載問題等日益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河南省地處中原,是個人口大省,也是農業大省,隨著農村剩余勞動力逐年轉移,城市規模逐年擴大,研究如何提高城市綜合承載能力,不僅對河南省城市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對實現省內整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河南省城鎮化發展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根據河南省統計年鑒公布的數據,2010年河南省城鎮化率為38.8%,到2014年底,城鎮化率達到45.2%,4年間增長了6.4個百分點。伴隨著城鎮化率水平的提高,城市建成區面積也在迅速擴大,從2010年的2,014平方公里擴大到2014年的2,375平方公里,4年間增加了361平方公里??焖俚某擎偦仁枪I化社會的大勢所趨,也給城市建設和城市發展提出新的問題,給城市綜合承載能力帶來新的要求。
(一)環境污染與生態壓力的增大。隨著城市人口和城市規模的擴大,給生態環境帶來了巨大的壓力。河南省城市生活用水和工業用水近年來一直呈現增長趨勢,而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也是逐年增長。雖然經過政府和社會各方的努力,河南省內自然保護區面積有所增加,但濕地面積卻因氣候和其他因素呈減少的趨勢,地表水資源和地下水資源情況均不容樂觀。2014年、2015兩年秋冬季節,省內各城市霧霾天氣持續不斷,市民出行越來越傾向于戴上口罩。雖經多方治理,空氣質量問題仍然不容樂觀。2015年12月14~15日,上海經合組織在鄭州市開會,鄭州市政府限制了一些施工作業、公用車輛出行等對空氣質量不利的各種活動,期間鄭州市空氣質量保持了連續幾天的優質,也就是出現了所謂的“會議藍”??梢姵擎偦凸I化進程仍是大氣污染的最主要因素。用于環境治理的投資逐年增長,河南省環境污染治理投資占GDP的比重在2014年達到0.9%,可見每年為緩解生態環境的壓力占用了大量的資金。
(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落后于城市規模的擴大。河南省每年都拿出可觀的資金用于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但仍舊不能趕上人口增長和城市規模擴大的步伐。高速公路網絡密度與發達地區相比仍然較低,省內各個城市目前尚缺乏大容量軌道交通,城市交通問題始終難以得到緩解。由于機動車數量的劇增,交通擁堵不僅僅像過去那樣發生在上下班的高峰期,即使不在高峰期,也常常會堵塞,特別是省會鄭州市的市內交通擁堵嚴重,停車場短缺,一些車輛夜晚停在馬路邊人行道上,屢禁不止。同樣,城市的供水管道、天然氣管道、熱力供應管道等也難以滿足日益增多的居民小區的需求,排水設施和生活污水處理能力也需不斷改善。省內各個城市都存在有不同程度的城中村改造問題,由于城中村的消防安全和其他基礎設施難以配套到位,是火災事故發生的密集區,且難以管理,給城市安全問題帶來嚴重隱患。
(三)城市居民收入差距難以得到緩解。隨著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居民收入差距問題并沒有得到緩解。許多外來人口進入城市,在工作能力、收入水平等方面參差不齊,雖然留在城市,但難以承擔市內的高房價,因而居住環境大多比較差,以租房為主的較多。由于城市居民收入差距問題,城市出現了高檔小區、普通小區、未改造的舊城區、城中村租房區等并存的現象,致使一個城市中同時存在有不同層次的消費經濟區域,而未改造的舊城區、城中村租房區內飲食衛生、醫療衛生條件極差,使城市居民生活出現兩極分化現象,給全面實現小康和社會安全問題帶來隱患。
三、提高河南省城市綜合承載能力的對策
(一)空間發展對策。改善河南省城市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提高城市綜合承載能力,首先需要對城市的空間發展有一個合理的規劃。
1、城市規模布局的合理化。城市規模并非越集中越好。河南省地域廣闊,在進行大都市建設的同時,要注意中小城市并重。大都市建設要和經濟發展水平達到一致,城市規模的擴大要逐步進行,同時輻射四周區域,帶動周圍中小城市的發展,形成以省會大城市為中心的衛星形態。大都市建設為經濟文化和金融中心,周圍中小城市發展各有側重,以避免大都市一枝獨秀,并使中小城市各有發展空間,同時也緩解了人們涌入大都市的盲目性。以省會鄭州市為例,鄭州市在進行大都市建設的同時,進行了鄭汴一體化建設,以高速公路、物流通道、高鐵、輕軌等作為聯系兩個城市的紐帶,既帶來了城市的規模效應,也避免了過度將鄭州市城區擴大化而帶來的城市承載力問題。本文建議鄭汴一體化建設的經驗可以用于和其他中小城市的密切連接上。另外,中小城市之間也可借用這種模式加強合作,在原有城市規模的基礎上增強城市經濟能力。
2、城市增長形態的合理化。傳統的城市增長呈現出“攤大餅”式的模式,即城市沿著周邊增長,也就是所謂的“城市蔓延”,造成“三環外面有四環,四環外面有五環”的局面。事實上,當大城市發展到一定規模,單一的城市中心難以服務到更大的范圍,且會帶來更多的城市承載能力問題,因此需要進行多中心的城市增長規劃。目前,鄭州市正在進行的新城區建設、大學城建設和航空港區建設給城市中心多極化創造了契機,政府應該進一步圍繞新中心進行經濟分布,科學調整城市發展模式,并限制無序的圍繞城市周邊的蔓延式發展,例如要限制城市邊緣對周圍村莊的自發蠶食,而要沿著新的增長極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偟膩碚f,就是不要把城市做成一個圍著一個中心的大餅子,而是留有間隙的沿著多個中心發展。
3、城鄉布局的進一步合理化。結合新農村建設來進行城市建設,合理的統籌城鄉布局。城市發展的同時,注重城鄉一體化建設,即要同時發展農村社會和農村經濟,減緩并最終消除城鄉對立的二元化局面。一般來說,城鄉一體化是指“以城市為中心、小城鎮為紐帶、鄉村為基礎,城鄉依托、互利互惠、相互促進、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城鄉關系”。對于如何實現城鄉一體化有多種提案,其一是合理的對城鄉用地布局進行調整,形成多個小組團圍繞主城區的布局;其二是建設主城―副城―新城―衛星鎮―鄉鎮社區―鄉村社區等網絡結構式的城鄉布局,再就是“人口向城鎮集中、產業向園區集中、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的“三集中”策略。結合河南省的具體情況,本文認為后兩種提法均難以實行:首先河南省農業人口眾多,耕地規模有限,在短期內很難實現土地的規模經營,而網絡式的城鄉布局戰線過長,并不能改變鄉村社區的相對落后。如何圍繞主城區進行小組團建設的思路則具有可行性,沿著這個思路,可以發展小城鎮經濟和鄉村社區建設,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把小城鎮做好,并使小城鎮產業和大都市產業密切銜接起來,也就是說,讓小城鎮成為大都市的一部分,而這一部分可通過現代化的交通網絡和電子信息網絡密切連接起來。政府在進行城市建設投資的同時,也要關注鄉村建設投資,把一些教育、醫療、環衛、體育以及醫療設施帶到鄉村。鄉村的基礎設施做好了,才會有更多的人愿意居住在鄉村,不僅城市的退休人員,即便是城市工作的人口也可在非工作日在鄉村居住,從而帶動鄉村的經濟消費能力。最初由政府做引導,進而可引進社會資本的投入,可以說是“美麗鄉村建設”規劃,而此規劃對于交通和網絡技術發達的現代是可行的,這樣可以在社會生活上使得城鄉融為一體。
(二)人口、資源與環境對策。人口、資源與環境的協調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議題,而要提高城市綜合承載能力,也要考慮人口、資源與環境問題。
1、城市人口管理進一步規范化。城市人口應該包括在城市工作或居住超過一年以上的人口,外來務工人員居留超過一年的也應納入到城市的保障體系中。也就是說,對于流動人口,其子女入學、教育、醫療、住房、養老保障要和原城市人口一視同仁。大力發展多模式的住房政策,解決外來務工人員的住房問題,例如政府購買廉租房給流動人口居住等。政府和企業聯合開展多層次的職業教育、短期培訓等,提高務工人員尤其是農民工的職業技能和職業素質,改善其就業條件,以提高這部分人員的收入水平,縮小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
2、建立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城市社區文化。資源節約要求以最少的資源來獲得最大的收益,而環境友好要求生產與生活要以對環境無害的方式進行。不僅在生產中提倡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從資本拉動和資源消耗的發展模式轉變為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的發展模式,還應體現在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應以多種方式宣傳和教育居民節約用水、用電、用氣,講究低碳生活方式,形成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社區文化,以文化的約束力規范居民的行為。對于承載了數百萬人之多的大城市而言,人人節約資源、人人愛護環境對城市生活和城市發展的影響是巨大的。
(三)城市建設對策。在城市建設方面,從低碳、環保的角度出發,結合宜居城市和智慧城市建設,提高河南省城市綜合承載能力。
1、低碳、宜居、生態城市建設。低碳城市要求在能源的使用方面實行低碳策略,在建筑方面低碳環保,在交通方面實行低碳出行。地方政府在對城市土地資源進行配置時,要包含低碳的產業規劃、交通規劃和建筑規劃,防止浪費型的生產、消費和廢棄的粗放經營作風,研究并推廣建設生態節能的綠色建筑。而對于企業,也要嚴格按照低碳的模式組織生產。宜居城市最核心的部分應該是人的宜居,而城市的過度快節奏、高壓力使得人們經常處于焦慮和緊張狀態之中,不利于居民健康,并影響到城市社會的安定與和諧。在一個城市的區劃設計中,注重把工業園區、商業區、金融服務區、大學教育區、居民聚集區等做專業分工,區分出來,把大學教育區放到城郊,而把中小學教育分散到市內各個居民聚集區,建立更加良好的生活、工作秩序,以避免更多的無序事件和交通壓力。注重休閑娛樂設施的建設,打造人性化的公共活動空間,提供舒適的城市生活環境,并減少各種污染事件的發生,在城市建設中注重對自然環境的保護,如城市綠地、公園等不可或缺,改善城市本身的環境質量,以減緩城市的環境壓力。
2、智慧城市建設。在信息化、網絡化的現代,建設智慧城市是新型內涵型城鎮化的重要舉措。智慧城市是物聯網和互聯網融合而構成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城市構建中的應用,是對城市自然、經濟、社會體系進行智能化的管理和改造。在生產中,信息化技術的廣泛應用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市場空間,在生活消費中,通過網絡將虛擬市場與現實市場有機融合在一起。通過實行電子政務提高政府和公共服務部門的行政效率;通過國民經濟信息化減少無序競爭,以更好地發展經濟;通過環境維護自動化和生活服務便捷化改善居民生活質量和環境質量,從而使城市能夠以更高的效率服務于更多的生產和生活,以提高城市綜合承載能力。
四、結語
總之,河南省城市綜合承載能力的提高并不是單方面的問題,需要對省內城市的空間布局有一個合理的規劃,大中小城市并重發展;需要在城鄉一體化建設中發展大都市策略,在建設城鎮的同時要考慮人口、資源和環境策略;具體到城市建設中,不僅要建設低碳、環保、和諧的宜居之城,還要在信息革命時代把握機遇,建設智慧之城。
主要參考文獻:
[1]Schneider D M,Godschalk D R,Axler N.The Carrying Capacity Concept as a Planning Tool.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Planning Advisory Service Report 338.Chicago,1978.
[2]譚文墾,石憶邵,孫莉.關于城市綜合承載能力若干理論問題的認識[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