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四季養生法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養生的理念、養生的實踐都需要堅持,但又不是絕對的。有時候,懂得因時而變才是上策。其實,中醫講保健、講治病,最核心的東西是“順逆”和“預防”,遵從自然規律為“順”,反之為“逆”。有句古話講“順之則昌,逆之則亡”,如果把這句話放到中醫養生的范圍,你會發現道理非常深刻,在很多方面都有體現。
何為養生
如今,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身心承受的壓力越來越大,包括工作、生活、心理等等。因而,人們對養生保健的追求也越來越強烈。所謂保健就是保護、保衛人體健康,也就是在養生理論的基礎上,適當采用醫療衛生、食養食療、體育鍛煉、心理調護、亞健康干預等措施,以增強體質、促進健康,這就是保健。
中醫的養生文化龐大博雜,有人歸納出四個要素,即養品德、養心靈、養性情、養身體。上述內容里,養德、養心、養性與人的文化、道德有關,古語里素有“仁者壽”的概念,就是這個道理。養身則與飲食起居等生活習慣相連,構成了完整的養生理念。
從疾病防治的角度講,養生也是預防疾病。中醫很早就認識到,人從“無病”到“有病”是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的,中醫素來提倡“治未病”,就是在人體未病之時,采取養生保健等有效措施,提高健康水平,增強體質和免疫力,預防疾病的發生發展,并終止病程,杜絕復發。“治未病”的理念是在《黃帝內經》里提出的,這部偉大的經典告誡醫生,懂得“治未病”的醫生才是最高明的醫生。治未病即“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變,病愈防復”,這四方面是治未病的完整內涵。
何為順時養生
順應春夏秋冬的規律,學會“四時養生”,就是順時養生的內容之一。春夏秋冬,即為“四時”。春暖、夏熱、秋涼、冬寒,這是大自然寒熱更替的規律。
四季不同的氣候,決定了自然界的萬物生長遵循著“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規律。所以,古人把動植物生長發育概括歸納為生、長、收、藏四個階段。人也不例外,不可違抗規律,只能順應,這樣才能健健康康、快樂養生。《黃帝內經》的養生法則中,人們一直對“四氣調神”極為熱衷,所謂“四氣調神”,其實就是四季養生、順時而養,即順應四時的養生方法。人生活在大自然之中,只有順時養生才能健康長壽,這個規律不可違抗,違則多病,損身折壽。正應了那句名言:“順之則昌,逆之則亡。”
大自然是我們生長的環境,包括氣候、地理,比如空氣、水、土、動植物、陽光、溫度、濕度等因素。自然環境是一切生命賴以生存、發展的物質基礎,環境養生的最高水平就是與大自然和諧相處。要想長壽,就得跟大自然做朋友。遵循大自然的變化規律,“順時養生”就能少生病,不生病。順時養生有一個總綱,所謂綱舉目張,“綱”最重要。這個“綱”就是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再具體一點的解釋,是春夏以養陽為主,以養陰為輔;秋冬以養陰為主,養陽為輔。
《黃帝內經》說,春季植物開始生長發芽,動物生長繁衍,萬物都是生機盎然,繁榮昌盛。在中醫觀念中,晝為陽,夜為陰。早晨為少陽始生,所以要晚睡早起,鍛煉勞作,舒緩筋骨。這樣才能保護少陽生氣。絕不可有一點損耗,這就是適應春季的養生之道。違者,則傷肝害胃,就會影響到夏季的生長。
《黃帝內經》說,夏季氣候濕熱,天之氣下降,地之氣上升,陰陽交合,一切植物大多開花結果。所以不要厭煩夏季烈日,要堅持勞作,以適應夏日養長之氣。應心情舒暢,精神煥發,像萬物一樣,長得秀麗堅實,蓄積能量,為秋季收斂神氣儲備物質基礎。到了冬天陰寒至極,也不會發病。暑氣傷心,心傷則脾弱、肺氣虛,不能適應秋收之氣候,到了冬季則易重復發病。
《黃帝內經》說,秋風涼,萬物凋零,應當避風寒,收斂神氣,保持安靜,以適應秋天寒涼的氣候,保持肺氣清靜。要緩和秋天肅殺之氣。違背了這個規律,就要損傷肺氣,到冬季潛藏的能力就降低。
《黃帝內經》說,冬季草木凋零,昆蟲蟄藏,天寒地凍,所以人要早臥晚起,以避寒涼之氣,以免傷陽氣,使精神安定而不浮躁。違者,陽氣不能閉藏,則冬寒傷腎,腎傷不能生肝木,于是疾病叢生。
順應一日之規律,懂得起居養生。有的人對此理解為就是睡覺、起床的事情。可是這里面有很多哲理。有一句古話說:“陰陽交泰人自眠,水火既濟人自安”,睡眠是最理想最完整的休息,是天然補藥,“人臥血歸于肝”。睡眠時各種代謝活動降低,臟器得以休息,俗話說“七天不吃不死,七天不睡難活”。睡眠時間新生兒22個小時,嬰兒15個小時,兒童12個小時,成年人8個小時,60歲以上老人9個小時。
熬夜、睡懶覺是個壞習慣。起居有常,可養精神,頭腦清醒,工作效率高。從這個意義上講,有的學者說,養生的最好方法就是睡覺。
春季養生要點
立春之時,陽氣開始萌動。氣血充沛人士身體輕松,周身舒暢,但氣血稍差的人會有種種不適的癥狀,如春困、目澀、頭暈、膝痛……顯出生發底氣不足的癥狀。如果出F這些不適,日常飲食要多吃綠色蔬菜、五谷雜糧,也可吃山藥燉龍骨、枸杞粥,麥冬、地黃、百合泡茶飲。
中醫講春季五行屬木,應風令而生,如果風氣太過就會導致以風為主的疾病,如風寒、風濕、風熱、頭痛、眩暈、泄瀉、肢體游走性疼痛……
“練”,就是科學鍛煉。這是我健康保健的第一法則。從小學四年級起,我就積極參加各類體育活動。那時的想法很簡單,就是練好身體,少生病或不生病。因為家里經濟條件差,盡量不花看病錢。上了中學后,體育鍛煉勁頭更大了,因為我是校學生會體育部長。鍛煉的項目更廣泛了,不僅有田徑,還有乒乓球、足球等。考上中專后,還學會了游泳。時至今日,我已健康工作已38年了,從未住過院。至今依然堅持每天快步走30分鐘,并且還學會了垂釣,動靜結合,更加豐富了業余生活。
“節”,就是節制調理飲食。這是我養生保健的又一要則。良好的飲食習慣,是確保健康的天然屏障。要做到節制調理飲食,在家中易做到,而在社交場合,難度就大了。我在領導崗位后,一年四季會議不斷,應酬不暇。當時我正年富力強之時,不論白酒黃酒,一律照喝,不管肥肉瘦肉,一概照吃。沒半年,血脂高了,還出現竇性心動過速,心臟負擔不堪,結果被迫在家休息一周,醫院檢查服藥,才恢復常態。
應酬多,反誤身。有此教訓以后,嚴格遵守“食不過七分、酒不過五分、食魚蔬為主、主糧粗細搭配”的飲食原則。同時我還注重水果和水分的攝入,飲水一天不少于2500毫升。飲食中脂肪、糖類適當控制,注意營養成分搭配,嚴把飲食關。
“蹤”,就是定期檢查、跟蹤身體狀況。這是我健康身體的第三要則。對常見疾病,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盡量減少服藥。單位里有職工體檢制度時,自己有意識對心、肝、肺等重要臟器每年檢測一次,發現個別指標,如血脂、膽固醇為臨界值時,就及時調節飲食結構,予以糾正。由于我注重預防和適度運動,至今連感冒也很少發生。
“保”。就是恰當適當保健。這是我保健的又一個法則。一是精神保健。精神保健,是樂觀、大度待人處事。由于年齡的關系,權力和位子已成歷史,應心平氣和、淡泊名利,面對今天;思想開朗,情緒樂觀。淡泊名利,不必多想過去輝煌的歷史,和周圍的人和睦相處,不要處不慣,不生氣。二是營養保健。由于生理年齡的關系,適當營養品保健亦是需要的。
立夏之際,春去夏臨,風減熱漸。
立夏之后,人體氣血更加外越,心率、呼吸開始加快。
寶寶為稚陰稚陽之體,臟腑嬌嫩,根據順應四時的養生法則,在整個夏季的養生中要注重對心臟的特別養護。
每年公歷5月初是農歷的立夏之日。“斗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立夏要注意養護心臟,飲食宜吃清熱生津的食物,睡眠要充足,早睡早起,順應自然。
宜養“心”,重視心神調養
四季中夏天屬火,中醫認為 “心主火”,“汗為心之液”,因此,立夏以后,人體受氣溫、氣候的影響,人體的陽氣易于外越,汗孔開啟,出汗開始增多,心率、呼吸較易加快,所以此節氣更要注意養“心”,睡眠要充足,起居要規律。寶寶應經常到戶外活動,呼吸新鮮空氣,重視心神的調養,切忌發怒,使體內陽氣得以宣泄。
容易上火,應補充足夠的水分
立夏以后,天熱氣燥。人體的水分容易通過出汗、呼吸而大量流失,再加上天氣變化反復無常,人體易上火。具體表現為咽喉干燥疼痛、眼睛紅赤干澀、食欲不振、大便干燥等。由于寶寶活動量比較大,水分流失較快,在這個時期比一般人更容易上火,媽媽要注意給寶寶每天補充足夠的水分。
飲食要清淡,多食生津止渴的食物
立夏是陽氣見長、陰氣漸弱的時節,因此人體的肝氣漸弱,心氣漸強,此時應多吃酸味食物,如魚、雞、鴨肉、洋蔥、圓白菜、茄子、冬瓜、芹菜、蘆筍、小米、玉米、楊梅、香瓜、桃等,少吃苦味食物,以補腎助肝,調養胃氣。夏季因天氣炎熱而容易出汗,導致體內水分流失,消化系統功能降低,宜多吃稀食,如早晚進食時食粥,午餐時喝湯,這樣既能生津止渴、清涼解暑,又能補養身體。在煮粥時還可加入一些荷葉、綠豆等具有消熱解暑、養胃清腸、生津止渴作用的食物。平時還應多吃一些清熱利濕的食物,如鯉魚、西瓜、桃、烏梅、草莓、番茄、冬瓜、莼菜、黃瓜等。同時,春夏之交,天氣已熱,各種細菌開始繁殖,也要注意腸胃疾病的發生,在給寶寶選擇食物時,一定要注意新鮮衛生。
立夏養心食療方
拌圓白菜
材料:圓白菜250克,醬油、香油、白糖、鹽各適量。
做法:將圓白菜剝去外幫洗凈,切成碎段,入沸水中煮2~3分鐘撈起,不可過度,瀝去水放在碗中,用醬油、香油、白糖、鹽調入,攪拌均勻即可。
功效:生津止渴,適宜立夏煩躁上火時食用。若給1歲以內的寶寶食用需要去掉白糖和鹽。
五花茶
材料:金銀花、野、槐花、玫瑰花、雞冠花。
做法:五花各取適量,先把五花用水浸洗10分鐘,然后將五花放入煲中,大火煲沸后改用慢火煲大約10分鐘,喝時加入適量蜂蜜調味。
功效:清肝熱,去心火,消暑祛濕,利小便,有預防夏季風熱感冒及流行性感冒的功效。寶寶在1歲以后可適量飲用。
《母子健康》溫馨提示
陰晴交替,注意防寒 這時氣候雖然逐漸炎熱,氣溫比春季升高,但是北方天氣仍然不夠穩定,還會出現陰晴交替,冷暖變化的情況,所以必須注意隨時增減衣服,體質虛弱的寶寶在這個季節最容易出現感冒,需細心照顧。
大約每年公歷5月下旬是小滿節氣,進入小滿節氣以后雨水開始增多,天氣漸熱,小滿節氣的到來往往預示著夏季悶熱潮濕的天氣即將來臨。飲食宜清淡,常吃清熱利濕的食物,晚睡早起,順應自然。
天氣悶熱潮濕,謹防皮膚疾病
夏季悶熱潮濕,因起居不當必將引發風疹、風濕、汗斑、濕疹、腳氣等,正是皮膚病發作的季節,氣溫升高,人體排汗增多,外環境潮熱,排汗后濕熱交加,就容易得皮膚病,特別是小寶寶,得濕疹、蕁麻疹的情況比較多見。小滿時風火相煸,人容易感到煩躁不安,寶寶也不例外,所以要幫助寶寶做好自我調節,盡量做到笑口常開。
多運動,多出汗,增加食物攝入
小滿過后,雨水多起來,天氣悶熱潮濕,中醫稱之為“濕邪”。人體的脾“喜燥惡濕”,受濕邪的影響最大,一到雨季就會有食欲不振、腹脹、腹瀉等消化功能減退的癥狀,還常伴有精神萎靡、嗜睡、身體乏力等表現,天生消化能力就比較弱的小寶寶更是如此,所以,應讓寶寶多運動,多出汗,消耗能量,增加饑餓感,增加食物的攝入。
飲食宜清淡,選擇清熱利濕的食物
在飲食養生上,小滿時節,人體的生理活動處于最旺盛的時期,消耗的營養物質為四季二十四節氣中最多。所以,應及時適當補充,才能使身體五臟六腑不受損傷。此節氣是寶寶皮膚病的易發期,所以飲食調養宜以清爽的素食為主,常吃具有清熱利濕作用的食物,如紅小豆、薏米、綠豆、冬瓜、絲瓜、黃瓜、蘆筍、黃花菜、水芹、荸薺、黑木耳、藕、胡蘿卜、番茄、西瓜、山藥、鯽魚、草魚、鴨肉等;忌食甘肥滋膩、生濕助濕的食物,如動物脂肪、酸澀辛辣、性屬溫熱助火之品及油煎熏烤之物,如生蔥、生蒜、生姜、芥末、胡椒、羊肉等。苦菜具有清熱、涼血、解毒的功效。小滿前后也是吃苦菜的時節。《本草綱目》講:“苦菜,久服,安心益氣,輕身耐老。”古代的養生家建議,夏日不妨多吃點“苦”,對人體健康有益。但對于一些有腸胃疾病的寶寶來說,苦菜并非多多益善,應適量攝入。
小滿除濕食療方
白鯽滾荷包蛋
材料:白鯽魚500克、雞蛋3個、生姜3片、胡椒粉適量。
做法:白鯽魚洗凈去鱗和內臟,慢火煎至微黃,倒入少許清水,鏟起;雞蛋煎成荷包蛋狀,鏟起。熱油鍋爆香姜片,加入清水1250毫升(大約5碗的量),武火滾沸,下白鯽魚滾片刻,下荷包蛋,滾沸后撒入適量胡椒粉、食鹽即可。
功效:祛濕開胃,適合1歲以上的寶寶食用。
冬瓜薏米湯
材料:冬瓜100克、薏米10克、海帶30克。
做法:將三種材料一起放入鍋中煮湯,用適量白糖調味食用。
功效:清暑解熱,利濕健脾。適合7個月的寶寶,喂食之前要將食物做成糊狀,以便于寶寶的消化吸收。
《母子健康》溫馨提示
順應氣溫變化,及時增減衣物 在起居上,也應順應陰陽消長的規律,應晚睡早起,以順應體內陽氣的生發。另外,小滿節氣中氣溫明顯增高,雨量增多,但下雨后氣溫下降幅度會很大,要及時增減衣物,特別是體質較差的寶寶,避免受涼而患感冒。
小滿
夏季是陽氣最盛的時期,小滿作為夏季的第二個節氣,也是陽氣最為旺盛的節氣之一。
【關鍵詞】 已病;未病;中西醫學比較
“已病”“未病”,“治已病”與“治未病”,始出《內經》,經過了歷代醫家的闡釋、發揮,應是早已解決了的問題,而實則不然。本文以“未病”為“中文主題詞”在中國期刊網進行檢索,發現1994~2009年間,有關文章條目達277條之多,而其中只有數條為會議文章。較之歷代醫家的解經,最有新意的當數涉及“未病”與“亞健康”關系的討論 [1,2]。有人將亞健康調治視為“治未病”,從而將中醫的“未病”等同于“亞健康狀態” [3,4], 而不計二者的標準和方法背景。談到標準,涉及中西醫學的體系和方法、背景,就不是幾句話可以了然的了。于是就有了筆者關于“已病”“未病”的多重思考,涉及文意、標準及未病與亞健康。
1“已病”“未病”文意辨識
涉及“已病”“未病”最多的是《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該篇通論人因何需要及如何順應四季陰陽變化來調攝生活,并告以違背這些規律的危害。在篇末所主張的“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與“病已成而后藥” 比較而言,恰如“亂已成而后治”,“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介入過晚、倉促迎戰,既不會有理想的結果,自然也不經濟。“治未病”是未雨綢繆的古代圣人之智在中醫學實踐中的必然主張,這是最經濟的醫學模式。應該說,上述道盡了《內經》關于“治已病”還是“治未病”理由,是最經典的、且為最多數注家接受的觀點。同時也提示,《內經》論及“已病”“未病”,不為交代“標準”,而為傳播醫學智慧法則。
盡管如此,有關的文義仍不能忽視。現代學者關于“已病”“未病”的理解,有兩種特別值得注意的觀點:
一是段逸山先生的“病為疾之加”說 [5]。作者引《說文·病部》對“疾”“病”二字的解釋,認為“已病”和“未病”都是患病狀態,但二者有病輕病重的分別:“疾,病也”,“病,疾加也”,“疾”輕而“病”重。作者還引清代醫家陸懋修在所著《世補齋不謝方·小引》中“經蓋謂人于已疾之后、未病之先,即當早為之藥,乃后人以疾為病”,“不知經言未病,正言已疾”的文字佐證自己的觀點。
段氏的上述說法依據不足。如《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記述了扁鵲數見桓侯,而每次見面都望見對方病情有加重,從“疾在腠理”到“疾在腸胃”,再到“疾在骨髓”的無藥可救,始終未用“病”字,一“疾”而終。這就是說,即使在古代漢語中“疾”與“病”也可等而視之。這可能是之后“疾病”一詞出現的原因。由此看來,無論“疾”了,或是“病”了,都是與“未病”相對的狀態,并非“未病”即“已疾”,至少,字面上“未病”就是健康的無病態,與“已病”(已疾)相反。說“未病”即“已疾”有違語言本意,也與《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未病先防的宗旨不符。
歷史上,元代醫家朱震亨也不以“未病”為“已疾”。他在《丹溪心法》指出:“與其救療于有疾之后,不若攝養于無疾之先。蓋疾成而后藥者,徒勞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為醫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攝生之理。夫如是則思患而預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朱震亨沒用“未病”,而用“未疾”來表達對《內經》思想的認同,也是對《內經》之《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不治)已病” “(治)未病”最好的注解。可見,在朱震亨看來,“未疾”無異于“未病”,疾與病無異。當然,朱震亨也并不是真得不治“已病”之人,而是他貫徹了《內經》宗旨——“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攝生之理”,即未病先防。
2010年第27卷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二是“已病”“未病”既指整個機體的狀態,也指某一臟腑器官的狀態。治未病,既是防病,也是防甚。張仲景在《金匱要略》所言“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被不少學者認為是《內經》中未病先防的思想的發揮,即“既病防變”。這種發揮是允許的,雖不一定完全正確,但決不違《內經》的原意。另外,《靈樞·逆順》講得很清楚,“上工,刺其未生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這是治未病的另一層含義,即“已病防甚”“既病防變”。
《內經》“治未病”是強調為醫的圣智,對“已病”也是一定要治的,而且是古今醫家的大任——盡管較之“治未病”有 “亡羊補牢”的遺憾。
2“已病”“未病”的標準
《內經》涉及“不治已病”“治已病”的篇章未明確“已病”“未病”標準,但不可就此斷定中醫學關于“已病”“未病”就沒有標準。在今天如果不做特別的場景限定,“已病”與“未病”的標準已不再是《內經》的標準、中醫的標準,而是涵蓋中西醫學,將涉及兩個相應的醫學體系的診斷方法,與各個具體的從醫者及患者有關。
理論上,無論中醫還是西醫,“未病”和“已病”分別不是絕對的。在理論上,一方面如果僅將“已病”“未病”的理解停止在語意和表述邏輯上,可直接斷言:非“已病”,即“未病”;另一方面,機體是一個時間上連續的過程和空間上結構緊密無間的整體,“已病”還是“未病”,無論從時間的連續性,還是從空間的無隙狀態都難以確定二者的絕對界限。或者說,機體并不存在患病抑或健康的絕對界限,而往往處在一個連續的變化和動態中。所以,理論上“已病”“未病”的絕對界限難以確定。
“未病”“已病”的中、西醫標準都有操作上的局限性。西醫學注重客觀證據的科學性,其“已病” “未病”標準主要依據客觀發現的證據。這個體系標準的特點就是依據客觀發現而確定的診斷指標,而且每一個疾病的診斷標準是具體的,標準和證據鏈條的聯系是縝密的。盡管如此,科學認識、現實設備及執行醫生主觀能力的局限性都會影響已病、未病的判斷,影響診斷結果。
中醫的“已病”和“未病”標準,理論的表述比較復雜。盡管有“望而知之”的操作上的簡單性存在,如《素問·脈要精微論》“切脈動靜而視精明察五色,觀五藏有余不足,六府強弱,形之盛衰,以此參伍,決死生之分”,《靈樞·終始》“所謂平人者,不病也。不病者,脈口人迎應四時也,上下相應,而俱往來也,六經之脈不結動也,本末相遇,寒溫相守司,形肉血氣必相稱”,等等,似乎總不外“陰平陽秘”“九候若一”,但在實踐中,人人可行的“察色按脈”,最終卻可能以“視而不見”了結。依賴于醫生主觀能力的診察、判斷,也不是時時、人人都可以給出“未病”抑或“已病”的絕對明斷。
無論中醫還是西醫,現實的醫學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已病、未病在任何標準下,都不可能總是絕對正確和一成不變的。
3“已病”“未病”與亞健康狀態
對以主觀“不適”為主訴的狀態,現代醫學還未建立“疾病”客觀診斷的指標,故冠之以“亞健康狀態”,以表達對這一非健康態客觀性的認可。“亞健康狀態”的定名,說明現代醫學對“已病”“未病”絕對分野的模糊。與“亞健康狀態”作為疾病診斷缺位同時出現的,是現代醫學對實施醫學干預的依據和措施的缺乏。這被中醫視為自身介入的時機,有人據此把亞健康的治療放在了中醫“治未病”的名目之下。從 “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重點項目中“中醫‘治未病’及亞健康中醫干預研究”立項來看,這一觀點已被廣泛接受。
然而,統觀現代醫學意義上的“亞健康”(可能具有呼吸、消化、神經等多系統、多器官的癥狀,涉及及生理與心理方面,約有30種癥狀 [3]),就不難發現,現代醫學是因為自身缺乏相應的客觀檢測指標和相應的標準,亞健康的病態才成為它的“亞健康狀態”,成為現代醫學標準下的、沒有客觀發現(應該是沒能客觀發現)的“未病”。而上述“亞健康狀態”的任何一種“癥”在中醫標準下都符合中醫“已病”的診斷了。故不可認為現代醫學將“亞健康狀態”歸入其標準下的“未病”,就等同于中醫標準的“未病”。因為二者的尺度、標準、方法都存在不同。在亞健康狀態面前,與現代醫學相比,中醫學的優勢是具有充足的實施醫學干預的理由及豐富而有效的方式;中醫學對亞健康狀態給出的“已病”的診斷,使得其干預更迫切和及時。中醫干預亞健康是其特長,屬于中醫“治未病”謀略智慧的“既病防變”“既病防甚”,顯然是“亡羊補牢”的后發法治病。這個認識無損于中醫對“亞健康狀態”干預的貢獻,同時提醒人們應檢討自身在哪些方面違背了中醫保持健康的攝生法則。
秦立新.“已病”“未病”議第1期更多的現代人意識中存在中、西兩個參照系和相應的判斷標準,無論他們是否已經自覺到。在他們思考諸如“未病”的概念、標準時,“未病”已經具備傳統和現代醫學的兩個標準了。就是說,此“未病”而非彼“未病” 了。對此醫學標準的雙重狀態,學者必須清楚,而且應該讓參與討論的人也清楚。中醫以為,亞健康的狀態是因違背中醫養生法則(飲食有節、起居有常、勞逸結合等)所致,亞健康狀態是中醫不折不扣的“已病”。但在實踐中,“未病先防”和“已病后治”不存在方法上的對立,氣功、體育鍛煉、飲食調節、中藥、針灸等,只要適人、適時、適度,都可。
基于以上討論可以看出,尋求“已病”“未病”的真意,不必對《內經》的“已病”“未病”語義做超乎尋常、甚至貌似“獨辟蹊徑”的演繹。《內經》直示了未病先防的攝生保健原則及已病防甚的先早期治療原則。中西醫學都有自己“未病”“已病”的標準,彼此不同。“亞健康狀態”的出現是現代醫學現行疾病態診斷標準缺失、干預乏術的表現。“亞健康狀態”不對應傳統中醫的“未病”,或者“已病”與“未病”的中間態,而是確定的中醫“已病”。“亞健康狀態”是在現代醫學體系中,在未來新的檢驗指標確定后,可能會升格為“已病”。對亞健康的調治可以按中醫地道的中醫法則進行,但不能把調治的有效性視為將現代醫學“亞健康狀態”對應中醫“未病”的依據,雖然亞健康調治可以歸為“治未病”的“既病防變”或“已病防甚”。
現代醫學不是中醫存在的理由,所以不必從現代醫學的缺位縫隙尋求中醫空間。中西方兩種醫學一直在獨立地運用各自的概念和理論總結、提高、豐富對生命過程的認識并發現規律,簡單、機械地將它們對等,于醫學及其研究對象均徒勞無益。建立在彼此了解基礎上的中西醫結合才是可能和可行的,也是必須的。中醫現代研究中簡單的中西醫對位的結論越少越好。因為這樣的結論越多,中西醫的特點就越模糊、甚至混亂,草率、茍且的結論更不利于任何一方。中、西醫學方法和標準各具特色,二者的結合才是患者的福音,這一點始終應該在研究者的意識中;惟其如此,兩個理論體系的比較,臨床上的互相借鑒才能名正言順,才能提高療效,二者的合作才更富臨床實踐意義。
參考文獻
[1]徐雯潔,王天芳,李力,等.試論中醫研究亞健康狀態的優勢[J].2008,31(1):7.
[2] 張洪鈞. “未病”不是“亞健康”[N].中國中醫藥報,2007-10-10.
[3] 于雅婷,陳飛松.亞健康與中醫的“未病”[N].中國中醫藥報,2007-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