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心理疏導的催眠方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老年人各器官機能衰退,免疫力降低,經常忍受疾病的痛苦,而他們得知自己患有重大疾病準備治療時,也表現出的極大恐懼。病人在得知疾病時會產生強烈的應激反應,出現一系列的心理活動,表現出不同程度的緊張、焦慮、擔心、恐懼。如不及時進行心理疏導和心理支持,將會影響疾病的治療及康復,甚至會危機病人的生命。因此,研究病人在得知疾病時的應激反應,有利于醫務人員采取系統的、有針對性的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導來減輕和防止病人身心疾病所帶來的副作用,提高治療效果。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選取2004年2月~2007年6月我院住院病人80人,年齡60~75歲,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40人,實驗組40人。
方法:試驗組接受研究人員制定的護理干預。①建立干預基礎:護士注意儀表,態度和藹,與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患者一入院,就熱情接待患者,從病區環境介紹到有關情況,分階段對患者進行宣教和交談,從而取得患者信任,準確掌握病情和有關護理問題及患者的心理反應。②認知干預:向患者講解住院的安全性和必要性,在醫院恢復的有關知識。③心理干預:以現代心身醫學觀點給患者講解情緒與疾病的關系,教會患者改變心理應對方式,使用放松療法,如暗示療法,催眠療法等給予心理干預。④家庭干預:向患者家屬了解患者性格特點和生活習慣,與家屬一起幫助患者盡快適應環境,轉換角色。指導患者家屬作好患者的心理疏導工作。
對照組病人入院后,只作常規護理,不進行系統的,有針對性的相關疾病知識的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導。
觀察指標:①恐懼程度評定(術前評定):無恐懼或有輕度恐懼但無逃避行為為1級;注意力警惕性增高,有逃避行為為2級;過度警覺,活動能力減退,盡力逃避,夜間需服用鎮靜劑才能入睡為3級。②病人入院時和疾病通知時2次監測病人的血壓脈搏。
結果
見表1、表2。
從表1可見,對病人進行系統的、有針對性的相關疾病知識的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導后,實驗組病人疾病通知時的恐懼程度低于對照組(P
從表2結果顯示,入院時兩組病人的血壓、脈搏數據無統計學意義(P
討論
老年人在疾病治療上為一特殊群體,由于自身各器官相對衰退,對疾病產生的痛苦更加恐懼,而鑒于他們對社會閱歷相對深,對各事物又便于理解這一特點,對其采取心理干預是恰當可行的。
早在1926年Cannon就明確指出,心理因素可影響血壓和心率。現代應激(Stress)理論認為,人在危急狀態下,神經-內分泌系統會釋放兒茶酚胺,從而導致血壓升高和心率改變,這是機體的一種應激反應。病人缺乏對疾病治療的信心而恐懼。醫務人員在面對老年病人這一特殊群體時,在診療護理過程中,不但要重視病人所患疾病,更要注意疾病對病人所造成的心理損害,積極為其提供系統的、有針對性的相關疾病知識的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導,爭取病人的密切配合,以減少并發癥,提高醫療質量。
參考文獻
1朱慧雅,張英,王玲.護理干預對乳癌患者手術前恐懼和術后疼痛的影響.鄭州大學學報,2003.38(1):141
恐懼癥患者神志清醒,常常明知自己的恐懼是不切實際的,因為引起恐懼反應的事物或情境實際上對個人往往并無威脅或傷害;也知道其他人并不會因這些事物或情境引起恐懼。因此這種恐懼是不合理的,是一種異常的表現。但是一旦患者遇到相似情境時,就會反復出現恐懼情緒,不能自我控制,并且產生回避行為。脫離該情境,癥狀就會逐漸緩和消失。間歇期患者情況基本如常。
恐懼癥多發生于青少年或成年早期,而且發病較急,往往在某一事物或情境面前引起一次焦慮和恐懼發作以后,該事物或情境可能成為恐懼的對象。
恐懼癥的心理治療方法
心理醫生治療恐懼癥有許多種方法,常用的有認知療法、行為療法和強迫療法。
認知療法對患者的刺激強度最弱,強迫療法最強。認知療法是通過解釋、疏導,告訴患者他之所以對某種物體、情境或人恐懼,是因為他自己主觀意念所致。所以,要消除恐懼癥,就要勇敢地面對引起恐懼的事物,學會控制、調節自己的害怕情緒。
行為療法主要采用系統脫敏法,是最常用的治療方法。其基本原則是交互抑制,即每次在引發焦慮的刺激物出現的同時,讓患者做出抑制焦慮的反應,恐懼感就會削弱,最終切斷刺激物同焦慮反應間的聯系。
強迫療法實際上是行為療法的一種,又稱為滿灌法。醫生會讓患者站在車水馬龍的大街上,或者讓站在自己很懼怕的異性面前,總之是直接面對患者恐懼的對象,利用巨大的心理刺激對患者進行強迫治療。這種方法必須由富有經驗的心理醫生在對患者做出謹慎的評估后進行。因為強迫療法對患者的心理刺激非常強烈,容易使患者產生其他心理疾病,但是療效非常顯著。
此外,催眠療法和藥物療法也經常用于治療恐懼癥。精神分析師將患者催眠,挖掘患者心靈或記憶深處的東西,研究患者是否經歷過某種窘迫的事件,試圖尋找到患者發病的根源。這種療法時間長,花費也比較大。藥物療法是比較常用的,但是不如心理治療方法能夠根除恐懼癥。有一些食物含有類似于治療恐懼癥藥物的成分,所以以下這幾種食物將有助于患者恢復自信。
深海魚 研究顯示,全世界住在海邊的人都比較快樂和自信,愿意與他人交往。不只是因為大海讓人神清氣爽,最主要是他們把魚當作主食。無論是芬蘭、英國、美國的研究都發現相同的結果。哈佛大學的研究報告指出,魚油中的Omega-3型不飽和脂肪酸,和常用的抗焦慮性的社交恐懼癥藥碳酸鋰有相類似的作用。
香蕉 香蕉含有一種被稱為生物堿(Alkaloid)的物質,可以振奮精神和提高信心。而且香蕉是色胺酸和維’他命B6的來源,這些都可以幫助大腦制造血清素,減少產生憂慮的情形。
葡萄柚 葡萄柚不但有濃郁的香味,更可以凈化繁雜思緒,也可以提神醒腦,加強自信心。至于葡萄柚所含的高量維生素C,不僅可以維持紅細胞的濃度,使身體有抵抗力,而且維生素C也可以抗壓。最重要的是,在制造多巴胺、正腎上腺素時,維生素C是重要成分之一。其他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也有同樣的療效。
哮喘作為兒科最常見慢性呼吸道疾病,其全球范圍內患病率近二十年來上升趨勢明顯,嚴重威脅兒童健康[1]。哮喘病因復雜受遺傳因素、環境因素、個體變應性體質等多重因素影響,隨著醫學發展模式的轉變,有關心理、行為因素與哮喘的關系愈來愈受到關注[2]。許多研究表明各種心理因素能夠誘發或加重哮喘發作,反之,哮喘遷延不愈又可引發心理行為問題,形成心理和軀體間的一種惡性循環,不利于哮喘的改善[3][4]。因此,有必要依據兒童群體心理生理發展特征制定符合該特殊年齡心理教育干預。本綜述通過回顧國內外已有文獻探討哮喘兒童的心理社會因素及有益于哮喘治療的心理治療措施。
心理行為因素與兒童哮喘的關系
精神心理因素與兒童哮喘的交互影響
哮喘兒童的精神心理狀態在哮喘的發病與疾病管理治療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諸多研究顯示,哮喘發作會使患兒產生一系列精神心理癥狀。哮喘急性發作時出現的胸悶、憋氣、喘息、反復劇烈咳嗽等癥狀可直接影響患兒的心理狀態,使患兒感到緊張與恐懼。
Kashani等[5]在兒科門診對56名患有哮喘的兒童和56名正常兒童精神心理狀態的研究中發現,與正常兒童相比哮喘患兒更易出現焦慮、恐懼等情緒問題,且哮喘患兒父母的焦慮評分亦處于較高水平。Wamboldt等[6]對337名哮喘兒童心理狀況的調查顯示,超過60%的患兒在哮喘發作前期感知的驚恐與其當時的焦慮體驗顯著相關。另外,哮喘的發作程度也會影響患兒的心理健康。Akcakaya等[7]用兒童焦慮抑郁量表對100名哮喘兒童進行調查,結果顯示中、重度哮喘患兒焦慮抑郁評分顯著高于輕度患兒。
哮喘本身反復發作、慢性持續的特點為心身處于發育階段的兒童帶來了消極影響。
黃柳一等[8]采用問卷調查形式對264例哮喘患兒研究發現,與正常兒童相比哮喘患兒在精神心理狀態方面較多出現緊張、沮喪、易激惹、頭暈及睡眠障礙。有研究顯示哮喘兒童對生活環境、學校、同伴關系等各方面主觀滿意程度低,自我評價差,易產生自卑、痛苦、孤獨感等心理情緒問題,由于活動受限、家長照顧過多,患兒也容易形成依賴型人格從而妨礙其社會適應能力[9][10]。這些問題從不同維度危害了哮喘兒童的身心發育,降低了他們的生命質量。
哮喘對兒童氣質性格的影響
氣質是兒童早期表現出來的受生物基礎及心理活動制約的行為差異,而性格是氣質在不同情境下與大量社會往活動相互作用后形成的個體對外界相對穩定的態度與行為反應習慣[11]。
Rajesh T等[12]使用兒童氣質量表對患有持續性哮喘兒童的氣質特征進行調查,并按照年齡和性別設立了相匹配的對照組,結果表明哮喘兒童氣質量表節律性維度得分顯著降低,表現為對新事物、新環境反應強烈,但節律性差、持久性低,注意力不集中。范群等[13]對106名哮喘兒童調查中發現多數患兒的氣質類型屬于中間偏煩型。何炳勇等[14]使用兒童艾森克個性心理問卷對54名哮喘兒童進行心理調查,結果發現哮喘兒童中男孩易形成內向性格,女孩易產生掩飾心理;而其哮喘癥狀嚴重性與性格內向程度呈正相關,哮喘癥狀輕的兒童性格內向不明顯。
哮喘對兒童行為的影響
陳虹等[15]在探討哮喘兒童行為問題與家庭環境關系的研究中發現哮喘兒童行為問題檢出率達到36%明顯高于對照組(12%),并認為哮喘的慢性發作是引起兒童行為問題的一個高危因素。Klinnert等[16]報道哮喘兒童疾病嚴重性與其行為異常有關,重度哮喘患兒的可觀察問題顯著增加,主要表現為社交行為退縮、不合群等。Verkleij M等[17]最近的研究發現患有難治性哮喘的兒童和青少年,與健康兒童相比,其內隱行為問題更加突出,如社會退縮傾向、軀體主訴等,且出現這類行為問題的難治性哮喘患兒比非難治性哮喘患兒的生命質量評分更低。
心理治療與哮喘轉歸的關系
哮喘的反復發作及發作時的癥狀表現對患兒的心理產生嚴重影響,有學者認為重癥哮喘對患兒心理造成的危害遠超過疾病本身對兒童的影響。因此,諸多心理治療方法已被應用于輔助哮喘治療,且能夠有效改善哮喘轉歸,幫助患兒達到哮喘控制,提高其健康相關生命質量[18]。國內外現有的心理治療模式可以根據其理論框架及操作方法進行如下分組:
行為療法 行為療法把治療著眼點放在患者可觀察的外在行為或其可具體描述的心理狀態上。主要包括系統脫敏療法、選擇性強化療法、逆轉意圖療法、模仿療法等。咨詢者運用上述方法使患者通過與他人合作、被給予獎勵(正性強化)等消除某一(些)不良行為,在特定學習環境中改變自我,建立新的行為方式。
認知療法 行為和情感是以認知作為中介,適應不良與情感和適應不良性認知有關。認知療法專注于使用識別自動性思維、識別認知錯誤、真實性檢驗等認知治療技術來改變患者的不良性認知,通過認知的變化達到行為的改變。這種不良性認知包括患者對于哮喘發作時感到莫名恐懼或無助等。
認知行為療法 目前認知行為療法較頻繁地應用于臨床,融合了行為和認知兩個模式的關鍵內容,結合認知和行為技術共同消除患者不良情緒和行為。Colland [19]關于哮喘兒童疾病應對方式的研究中報道認知行為療法有助于緩解患兒的焦慮情緒,提升其自我效能感,并幫助患兒以更加現實的態度對待自己的疾病。
放松療法 帶或不帶有生物反饋訓練的放松療法是早期哮喘心理干預的研究重點。放松療法可以減輕哮喘患兒焦慮、抑郁癥狀,從而改善呼吸功能及多項哮喘控制參數。它一般包括漸進性放松,自主訓練,專注于身體感受和精神控制及可誘發心理意向的自我催眠或深度放松。放松療法通常伴隨著產生積極想法的自我暗示和獲得生物指標的反饋,并要求主體在完全放松的基礎上完成這兩個過程。Alexander等[20]在哮喘兒童呼氣峰流速放松訓練效果研究中發現參與放松訓練的患兒呼氣峰流速平均值顯著增加。另一項研究表明自我催眠放松療法可減少因哮喘引發的急診訪問次數[21]。
家庭心理療法 家庭心理療法試圖去了解整個家庭的態。Gustafsson等[22]對100名有強家族過敏史3~18月齡的嬰幼兒喘息發展過程中社會心理因素的作用進行前瞻性研究,結果發現家庭互動功能失調是誘發嬰幼兒反復發作喘息、感染或濕疹的重要原因。有證據表明,家庭心理治療能夠有效改善哮喘患兒的癥狀。
其他方法 其他常見的心理療法有支持療法、疏導療法、心理動力學療法、呼吸再培訓法等。呼吸再培訓法是指運用Buteyko、瑜伽、冥思靜坐等相關呼吸技術改善呼吸方法,調節呼吸功能來控制哮喘癥狀。一項Cochrane系統評價也驗證了呼吸再培訓練習對于改善患者哮喘結局的有效性,但其是否能作為哮喘的標準治療方法仍有待進一步研究[23]。各種心理治療對于哮喘結局改善干預試驗中,由于治療方法的多樣性、個體的特異性及效果評估的困難性,任何一種單一心理療法研究數量較少,涉及樣本量也較小,但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配合心理行為干預治療已日益受到重視,因此,有關哮喘心理干預的措施和效果還值得在臨床工作中深入探討。
關鍵詞:失眠癥;心理干預;腦波治療儀;
【中圖分類號】R-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02-0363-02
失眠癥是一種持續相當長時間的睡眠的質和/量令人不滿意的狀況。我國為失眠癥高發的國家之一。據上海有關專家對居民睡眠質量的調查顯示,約40%的人有失眠癥,全球約10%的人群有慢性失眠。由失眠癥導致的人身安全事故,心身疾病的發生率不斷增長。而目前治療失眠癥的研究雖取得一定進展,但方法單一,療效不確切。為探討失眠癥治療的有效方法,我們綜合國內外目前治療失眠癥的有效方法,利用心理康復技術結合腦波儀治療失眠癥,摸索一個療效確定、患者無痛苦、無毒副作用的治療方法,以提高失眠癥的治愈率。
1 對象
1.1 對象:
入選患者45例,均為2012年12月至2013年9月到我科就診的失眠癥患者。按ICDM―10的診斷標準篩選病人。失眠每周3次以上,持續1個月以上,且對社會功能有損害或失眠引起顯著地苦惱或精神活動效率低下[2]。其中男22例,女23例;年齡32-60歲,平均(42.17±17.83)歲;病程12-34周,平均(19.20±5.968)周。
2 方法:
2.1 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
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是由美國匹茨堡大學醫學中心精神科睡眠和生物節律研究中心睡眠專家Buysse Dj等人于1993年編制。量表由19個自我評定問題和5個由睡眠同伴評定的問題組成。僅將19個自我評定問題計分。19個自我評定問題構成由0~3分的7個因子。累積各因子成分得分為匹茨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的總分,總分范圍為0~21,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質量越差。通過此表可以了解患者的睡眠質量、睡眠潛伏期、睡眠持續時間、睡眠效率、睡眠障礙、服用藥物情況和日間功能障礙情況等。
2.2 睡眠衛生宣教。
幫助其妥善處理生活和工作中的矛盾,以消除患者怕失眠心理、夢有害心理、自責心理等。告知患者:
①在夜晚保持心情愉快和放松。
②注意少喝酒精飲料。
③總是在早間固定時間起床。
④任何減輕夜間壓力的措施均有助于失眠;
⑤告訴患者只有當你有睡意才上床,上床就直接睡覺;當你不能很快入睡(15分鐘內)起床并離開床;
2.3 漸進性心理放松訓練。
自我放松訓練有坐式和臥式兩種。患者在心理治療室內進行,按指導語進行深而慢的呼吸和頭、面、頸肩、腰背、肢體肌肉的緊張與放松,體驗肌肉的緊張與放松,最終達到全身處于安靜玉放松狀態。治療時間為20分鐘/次,每天一次。
2.4 腦波治療儀,
用上海產的WAH-2腦波治療儀,選用“6”號程序:先是2min引導放松,然后是20min波階段,再以5min10Hz頻率結束。整個治療過程30min,使患者處于極端深度放松狀態。10次為一個療程,休息3天后開始下一個療程,共治療3個療程。
3 結果
3.1 45例患者治療前、治療后PSQI的評定結果見表:
表:45例失眠癥患者治療前后PSQI各項評分比較(X±S)
4 討論
通過臨床觀察,心理康復技術結合腦波同步化治療儀治療非器質性失眠癥顯示出對失眠癥的明顯療效。治療后患者的PSQ1各項評分較治療前有明顯降低(p0.01);患者人睡時間縮短,睡眠時間延長,睡眠質量和睡眠效率提高,日間功能得到改善,同時催眠用藥量下降。
失眠不單是睡眠生理紊亂的過程,同時還是一個心理紊亂過程,失眠者常常對睡眠質量要求高,過分關注。過分擔憂,過分敏感。因而,重視心理疏導,對患者進行睡眠衛生宣教是治療失眠者的重要治療措施之一。告知患者睡眠是一種自然的生理過程,焦慮,緊張、過分擔憂只會加重失眠。當出現因失眠而痛苦、緊張、焦慮時,,應用“精神交互作用”進行自我放松訓練,使患者全身肌肉處于放松狀態。緩解焦慮緊張情緒,增加睡意。
腦波治療儀依據“腦波同步”的原理,用特殊編制的聲、光信號作用于人的眼、耳,利用聲光信號頻率變化影響、調節人體的腦電活動水平,根據病情選擇不同程序,大腦對這些刺激作出反應,同時配有調節情緒,緩解壓力和催眠的音樂,音樂的不同速度、旋律、音調、音色作用于人體,產生有益的共振,使人們各器官協調一致,音樂的旋律所產生的聲波能促進人體分泌有益的激素和提高生物體內酶的活性,調節血液和興奮神經細胞等.誘導睡眠[3]。整個治療過程輕松、舒適、愉快、無痛苦、無副作用。
總之,心理康復技術結合上海產的WAH-2腦波治療儀治療失眠癥患者可以顯著提高其睡眠質量,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江開達,主編,精神病學,北京:人民衛士出版社.2005.7,182-183
【關鍵詞】PSQI;護理干預;睡眠質量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006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9-4853-02
睡眠障礙是心內科老年住院患者最常見和突出的癥狀之一,而長期睡眠障礙會影響病人的身心健康及治療效果。因此,本研究在了解心內科老年住院患者的睡眠狀況及影響睡眠質量的原因的基礎上,采取有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措施對心內科老年住院患者的睡眠障礙進行干預并對其效果進行評價,從而為給心內科的老年睡眠障礙患者提供有效的護理干預提供依據,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調查對象選取2012年2月――2013年2月在心內科住院的老年病人(年齡≥60歲)285例,患者意識清楚,有良好的理解交流能力。
12調查方法
121基線調查由經過統一培訓的調查員對符合條件的調查對象進行面對面訪談式調查。調查內容主要包括:①一般人口學特征:包括性別、年齡、職業、家庭狀況、婚姻狀況等;②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該量表共包含7個因子成分:主觀睡眠質量;睡眠潛伏期;睡眠持續性;習慣性睡眠效率;睡眠紊亂;使用睡眠藥物;白天功能紊亂。每個成分按0-3分計算,累計各因子成分得分為PSQI的總分,總分在0-21之間,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質量越差;≤7分的為睡眠質量好,>7分為睡眠質量差。③睡眠的影響因素:疾病因素、住院環境因素、心理因素、藥物因素和其他因素。
122護理干預在基線調查的基礎上針對可能的影響睡眠質量的因素采取一系列的干預措施,主要包括環境干預(如創造良好的睡眠條件、減少噪聲等)、心理干預(通過與病人及其家屬的溝通交流進行心理護理)及疾病相關護理干預(根據疾病的具體癥狀采取不同的護理措施)等。
123終末調查由經過統一培訓的調查員對調查對象進行調查。調查內容及方法同基線調查。
13統計分析用epidata30軟件建立數據庫并錄入數據,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統計方法主要為χ2和t檢驗。
2結果
21調查對象的一般情況本次所選取的285例老年住院患者的平均年齡為661+2422歲,最小60歲,最大80歲;男性174例,占611%,女性111例,占389%;來自農村98例,占344%,來自城市187例,占656%;在婚者203例,占713%,離婚者27例,占947%,喪偶者55例,占193%;冠心病152例(533%),高血壓73例(256%),心功能不全20例(702%),心律失常19例(667%),擴張性心肌病13例(456%),風濕性心臟瓣膜病8例(281%)。
22心內科老年住院患者發生睡眠障礙的原因分析在被調查的285名老年病人睡眠障礙發生原因中,依次為疾病本身因素(414%)、住院環境改變(225%)、心理因素(175%)和藥物因素(130%),其他原因占16%,見表1。
22護理干預對心內科老年住院患者睡眠質量改善的效果分析在基線調查中,285名老年人睡眠質量差的有212人,占總人數的744%;PSQI平均總得分為1202+211分,最小值3分,最大值21分。7個因子中,主觀睡眠質量、睡眠潛伏期和使用睡眠藥物3各因子的得分較高,其次為睡眠持續性、習慣性睡眠效率、睡眠紊亂和白天功能紊亂。實施護理干預后,睡眠質量差的占453%(129/285),與干預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9204,P
3討論
由研究結果可以看出,干預前心內科老年住院患者PSQI平均總得分為1202+211,且有744%的研究對象睡眠質量較差,略高于國內何桂芳所調查的心內科老年住院患者的PSQI平均總得分(1029+479)和6667%的睡眠障礙率[1],遠高于石玉慧等研究其他環境中如老年公寓老年人睡眠質量的結果(699士026)[2]。從PSQI各因子得分情況來看,各方面的睡眠障礙中,心內科老年住院患者在睡眠潛伏期(入睡時間)、主觀睡眠質量和使用睡眠藥物3各方面存在較為嚴重的問題。這可能是由于老年人晚上活動少,上床準備睡眠的時間早,但可能尚無睡意,便會思考很多事情,反而會越來越難以入睡,使真正睡著需要的時間變長。使用睡眠藥物因子得分較高說明多數老年人需要借助催眠藥物來入睡。可見,睡眠障礙是心內科老年住院患者較為普遍且嚴重的癥狀之一。
研究發現睡眠與健康息息相關,長期睡眠不足會導致注意力不集中、影響免疫力,生病較不容易好等。最近也發現睡眠不足的人血糖的控制較不好、甚至較容易肥胖、消化方面常有胃腸方面的疾病。長期的睡眠障礙會直接影響病人的身心健康及治療效果[3]。因此,老年人尤其是老年住院患者的睡眠障礙問題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
針對睡眠障礙發生的原因多采取的干預效果來看,導致老年人睡眠障礙最主要的原因為疾病本身因素。心內科中心血管病患者常因胸悶憋氣導致睡眠不穩;夜間產生陣發性呼吸困難,從而影響患者睡眠。針對這一點除了要積極治療軀體疾病以外,護士還需通過敏銳觀察,耐心聽取病人的主訴及家屬提供的相關線索,結合病人臨床表現,評估病人不舒適的原因,及時發現病情變化,通知醫師,實施準確有效的治療和護理措施。其次,住院環境改變和心理因素也是影響睡眠質量的重要原因。本身老年人的適應能力就比較低,在入院后不能對疾病有正確認識更容易產生失眠甚至焦慮、悲觀、消極的情緒。這也充分說明了心理疏導的在病人入院后的重要作用,針對這一點醫護人員一定要加強對患者的心理護理,在做好平時的護理工作之外,護士和老年病人還要多交流,多了解,通過及時的心理疏導是患者盡快適應從健康人到病人這一角色的轉變。最后,患者服用的某些藥物可能會影響睡眠。針對這一點護士應及時提醒患者盡量避免在睡前服用這些藥物,同時,讓老年人科學的認識催眠藥物的作用及正確應用也非常重要。
總之,心內科老年住院患者睡眠障礙這一癥狀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引發老年患者睡眠障礙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在平時的護理工作中,應該做到細心和耐心,采取科學的護理方法,能夠很好地改善病人的睡眠質量,促進病人早日康復。
參考文獻
[1]何桂芳護理干預對老年心內科住院患者睡眠質量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8,5(10):18-19
【關鍵詞】 行為矯正治療;抑郁癥:焦慮
【中圖分類號】 R749.4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8231(2011) 08-0701-01
抑郁癥病人臨床特征是情緒低落,部分病人伴有明顯的焦慮。筆者在臨床工作中發現,抑郁癥病人健康知識水平普遍低下,不進影響病人對治療護理的依從性,還直接影響病人的生存質量,增加病人的復發率、自殺率。筆者通過對30例抑郁癥病人實施行為矯正,試圖緩解病人的焦慮程度改善睡眠質量,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入組病例均為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間在我院住院的病人,符合CCMD-3抑郁癥的診斷標準,漢米爾頓抑郁量表(HRSD,17項)評分≥17分,排除心、肝、腎等嚴重軀體疾病及藥物過敏者、癲癇、青光眼、前列腺肥大者。病人均伴有焦慮癥狀,HAMA評分均≥14分。入選6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齡18~77(43.5±7.5)歲,病程3個月到11年(3±0.41)年;對照組30例,男13例,女17例,年齡20~75(41.0±6.2)歲,病程3個月到10年(3±0.75)年。兩組病例性別、年齡、病程、治療比較,差異均無顯著性意義(p>0.05)。兩組病人均應用賽樂特20~30mg每天進行治療,不附加其他抗抑郁、抗焦慮及抗精神病藥物,兩組病例用藥量的差異無顯著性(p>0.05)。
1.2方法
1.2.1實施方法:對照組進行常規治療與護理,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實施以下干預措施:①心理干預 由專人進行入院指導,介紹病室環境和設施,幫助病人盡快熟悉住院環境。多與病人溝通,傾聽病人心聲,解決實際問題。評估病人心理狀態,針對病人的焦慮、緊張、恐懼、煩躁心理,分析原因,加強心理疏導。發放《抑郁癥知識簡介》,幫助病人改變認知結構,緩解緊張情緒。講解焦慮、緊張可引起睡眠障礙或胃腸道不適及其他軀體癥狀,并告知病人緩解方法,包括放松療法,注意分散,音樂治療,暗示和催眠等。與病人交流討論及訓練,1~2次/日,每次20~30分鐘。指導病人放松軀體和精神,做深呼吸和肌肉松弛訓練,保持愉快的心態及自然舒適的臥位,運用意向對話引導病人擺脫焦慮、緊張意境,促進病人入睡。②行為療法 鼓勵病人用豁達樂觀積極向上的態度對待生活,提高病人對社會、家庭的主觀能動性。讓康復病人現身說法,2~3次/月,增強病人的信心,促進康復。③工娛療法 由專職護士組織病人在活動室進行繪畫、剪紙、下棋、打撲克及乒乓球、唱歌、跳舞等活動,轉移病人的注意力,4~5次/周。④健康教育 知識講座1次/周,由專職護士向病人講解本病的相關知識,是病人及家屬了解誘發本病的危險因素,避免不良因素的刺激,注意保持學習、工作、生活環境中協調、融洽的人際關系,增強心理防御能力。
1.2.2評價方法 采用漢米爾頓焦慮評定量表(HAMA),分別與干預后1、2、4、6周末進行評定,比較兩組焦慮情況。
1.2.3統計學方法:數據采用t檢驗及x2檢驗進行統計學處理。
2結果
HAMA評定結果分析
表1兩組HAMA各周評分比較(x±s)
由上表可以看出,兩組在干預后的第1周末HAMA總分均降低,兩組之間差異有顯著性(P
3討論
【關鍵詞】抗焦慮;體溫調節;分子機理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2-0846-01
精神類藥物在治療方面有其獨特的作用,必須能夠治療和緩解目前的精神狀態,同時改善患者的心理,使其能夠恢復部分或者全部正常的精神活動。在抗抑郁、抗狂躁和焦慮等方面,需要進行選擇性的用藥,目前有很多的精神類藥物已經投入到臨床使用當中。這些藥物的機理需要進一步的明確,同樣需要明確的是疾患者的精神發病的機理所在,患者在思維和辨知能力方面的提高是精神類藥物應用的研究方向,同時給出的答案是,在這些藥物使用過程中,對于心血管系統,神經系統及免疫系統等方面造成的危害,這些不良反應時刻威脅著患者的其他方面的健康,通過對藥物徹底的確切的療效的跟蹤,加強對藥物的不斷的改進研究。1 抗焦慮藥機理
1.1 苯二氮卓類(BDZs) 作用機制:中樞BZ受體與GABA的A型受體(GABAA)、Cl-離子通道藕聯,形成復合體,即GABAA-BZ受體-CL-超分子結構。BDZs與其受體結合后,該受體唄激活,增加GABAA受體的親和力,促進GABA與GABAA受體結合,使CL-通道開放,增加CL-跨膜內流,使膜超級化,降低神經元的興奮性,表現為中樞抑制作用。
作用:抗焦慮、鎮靜催眠、抗驚厥、中樞性骨骼肌松弛。
應用:焦慮癥、失眠癥、抗癲癇和驚厥、其他:鎮靜及誘導麻醉,與局麻藥合用于手術前處理,運動失調.
不良反應:①中樞作用:鎮靜、肌肉松弛和健忘等;②外周作用:偶爾出現全血細胞減少、淋巴細胞增多、蕁麻疹、丘疹、血管神經性水腫、光敏反應及舌頭腫大;③依賴性和耐受性。
1.2 地西 作用:長效苯二氮卓類抗焦慮藥,具有抗焦慮、鎮靜、催眠、抗驚厥、抗癲癇及中樞性肌肉松弛作用。其抗焦慮作用選擇性很強,與其選擇性地作用于大腦邊緣系統,與中樞BZ受體結合而促進γ-氨基丁酸的釋放或促進突觸傳遞功能有關,較大劑量可誘導入睡,與巴比妥類催眠藥比較,它具有治療指數高、對呼吸影響小、對快波睡眠FWS幾乎無影響、對肝藥酶無影響、大劑量是時亦不引起麻醉等特點,是目前臨床上最常用的催眠藥。此外還具有較好的抗癲癇作用,靜脈注射時可使70%-80%的癲癇癥狀得到控制,但對癲癇小發作及小兒陣發性發作不如硝西泮。中樞性肌肉松弛作用比氯氮卓強5倍,抗驚厥作用為氯氮卓的10倍。
應用:焦慮癥;失眠癥、癲癇、麻醉前給藥,其他家族性、老年性和特發性震顫,破傷風驚厥和損傷導致的肌肉強直和痙攣狀態的治療。
不良反應:常見有嗜睡、乏力,肌張力減低所導致的易摔倒,共濟失調;其他有暈眩、頭痛、精神錯亂等;偶見黃疸、過敏反應和引起癲癇發作等。
2 氯丙嗪鎮吐及調節作用
鎮吐作用表現為在大小劑量上的不同,小劑量的使用能夠阻斷化學感受細胞受體,從而抑制嘔吐。大劑量的主要應用于較大疾病引起的嘔吐,以抑制嘔吐中樞神經為基點,對于頑固性的嘔吐有比較好的作用。加強中樞抑制藥的作用:氯丙嗪可加強全身性、鎮靜催眠藥、鎮痛藥及乙醇等的作用,一般上述藥與氯丙嗪合用時須減量。
降低患者的體溫能夠使體溫調節失靈的患者盡快的恢復正常的體溫,一般是針對發熱的患者來說的,不過對于正常體溫的人來說,也是可以起到降低的作用的。其機理是氯丙嗪抑制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臨床中加以配合物理降溫方法,使患者的體溫達到28-32℃,可以用于低溫麻醉。當然在疾病治療過程中,針對其他病患的情況來看,也是可以采取這些措施的,包含了其他的一些嚴重并發癥,嚴重感染等,除此,針對精神類疾病治療的輔助手段,是必不可少的,當環境溫度較高時,氯丙嗪也可使體溫升高。
3 單胺氧化酶抑制藥
此類藥物主要抑制單胺氧化酶,使NA、5-HT和DA等胺類不被降解,所以突觸間隙的胺類升高。單胺氧化酶可分為A型和B型,其中A選擇性使NA和5-HT脫胺,B可使苯乙胺脫胺。苯乙肼、異惡唑肼和反苯環丙胺均為非選擇性。用藥后的不良反應導致睡眠增加,夜間盜汗,出現四肢無力、血壓降低和顫抖等多種癥狀。
服藥期間不能食用含大量酪胺的食物,如奶類、酒類及高熱量的食物等。此類食物中的酪胺不能被肝代謝,造成酪胺蓄積,酪胺取代NA貯存,促NA釋放,并且不被單胺氧化酶代謝,容易引起高血壓。
4 分子機理
精神分裂者長期處于幻覺和行為改變中,目前較為認知的觀點考慮與遺傳和環境的影響關系較大。此類疾病的治療包含了心理疏導和藥物治療,藥物治療過程中會產生比較大的副作用,效果不是很理想。
國外的研究團隊發現,精神分裂癥患者腦內的酶催化劑p35變少。正常的大腦發育部分是由Cdk5蛋白質的活化作用所保證的,而Cdk5的激活需要大腦中酶p35的存在,但精神分裂癥患者大腦中酶p35比正常人少50%。p35的減少引起的分子變化與抗癌藥物MS-275的藥物靶點相一致。MS-275不僅處理了實驗小鼠的分子變化,而且減少了其與精神分裂癥相關的癥狀。了解這一信號通路及p35減少所引起的后果,對精神分裂癥潛在的治療方法有重要指導作用。
參考文獻
[1]張瀅瑩,屈強,唐顯玲.精神興奮性藥物成癮相關機制的研究進展[J].瀘州醫學院學報,2011(01).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研究來自我院在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間接診的50例胃癌化療病患,其中男性為28例,女性為22例;年齡范圍為43歲至75歲,平均年齡為(52.4±8.4)歲;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5例,兩組患者在基本情況上沒有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觀察采用個性化護理干預,通過對患者情況進行基本性收集,了解患者病情、心理、生理情況,進行個人綜合性健康檔案,針對個人情況設計個性化護理方案,具體操作如下。
1.2.1 心理干預
通過對患者基本情況進行收集整理后,針對其個人性格、喜好、文化程度、家庭情況和病情進行針對性的心理干預,做好撫慰,建立初步的護患信任感,充分聽取患者內心想法,采用針對性的對癥安撫,樹立患者治療的信心,消除其消極態度,積極配合治療進行。同時可以向患者家屬做好思想工作,避免家屬不良情緒傳導給患者,讓家屬親友多給予積極心理引導,在治療上積極配合治療進行,多給予患者心理上的安慰,營造良好的病房環境,構建和諧就醫環境。可以讓治療效果好的案例進行真人案例的積極引導,讓患者對治療效果有更多的信心。患者由于自身病情的關注點高,因此要適當的進行患者注意力的分散,進行閱讀、音樂欣賞、影視作品觀看等來達到注意力的轉移,避免患者將注意力過分的集中在疾病之上【1-2】。
1.2.2 健康教育
針對患者存在的疑問和擔憂,進行耐心的講解,告知必要的藥物治療原理、不良反應和注意事項,讓其對于藥物的反應有心理準備,同時由于患者的反應情況有差異,要告知患者進行自身情況的個性化處理方式。同時對患者的反應進行及時的了解,并且根據情況進行合理的藥物使用。
1.2.3 飲食護理
由于患者在治療期間會有不適感,同時在飲食上也有相關禁忌,因此要根據患者情況進行個性化的飲食方案設計,充分的考慮患者個人飲食習慣,以及病情飲食的禁忌,提出合理的飲食方案,注意患者飲食結構的合理性,多食用少刺激、易消化的食物,同時配合適度的運動鍛煉,保持較好的心情。
1.2.4 舒適度護理
患者會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可以采用不同方案的止痛護理,同時進行一定催眠藥物使用,讓患者有較好睡眠質量。具體藥物使用上根據患者體質和具體病情來設計藥物品種和劑量的使用。止痛可以采用藥物、物理或者其他非藥物方式進行。可以進行音樂療法,讓患者心情得到舒緩。
1.3 評估觀察
觀察兩組患者在抑郁、焦慮評估分數,以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不良反應集中在消化道、骨髓抑制和外周神經毒性,其程度分為0至4級。
1.4 統計學分析
將采集到的數據經由spss17.0統計學軟件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卡方做檢驗,同時以P
2 結果
在治療不良反應上,觀察組在發生嚴重程度與數量上要少于對照組;在焦慮和抑郁評分上,觀察組在護理干預后均優于對照組。具體情況如表1和表2所示。
【摘要】 肺癌是肺部常見的原發性腫瘤,是當今世界上最常見的腫瘤之一。由于其發病率高,病死率高,嚴重危害著人類的身體健康,從而被稱作“人類的殺手之一”。大量的研究表明,病人的心理因素對疾病會產生有明顯的積極或消極影響。因此,根據肺癌患者的心理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護理干預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身心狀況,有助于患者的康復。本文綜述近年來心理護理在肺癌患者中的應用價值,旨在提高對心理護理的認識。
【關鍵詞】 心理護理;肺癌;體會
肺癌是當今世界最常見的腫瘤之一,已成為一種常見病、多發病,其發病率具各中惡性腫瘤之首[1],近年來呈逐年上升的趨勢[2]。所以肺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心理障礙是肺癌患者突出癥狀之一[3],由于病程時間較長,患者對疾病本身的認識以及與疾病有關知識的認識相對缺乏。無法預測到疾病的結局,因此患者經常出現緊張恐懼、焦慮、否認、喜悅、依賴心理。本文從肺癌的危險因素、肺癌患者的心理特點分析及心理護理幾方面,結合自已的臨床經驗進行了較詳細而深刻的闡述,以期使人們掌握肺癌患者的心理特點,進行有效心理護理,促進疾病早日康復。
1 臨床資料和方法
1.1 臨床資料:2010年10月至2011年8月在本科住院的60例肺癌患者,60例肺癌患者年齡在38~77歲之間,男性42例,女性18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反應。
1.2 方法
1.2.1 緊張恐懼心理;對這類患者我們以熱情、親切、誠懇的態度與他們接觸,對他們進行疾病介紹及用藥指導,及其相關儀器的必要說明,同時做好他們的心理疏導,消除緊張、恐懼心理[4],幫助他們減輕心理負擔,以免加重病情和誘發其他疾病。
1.2.2 焦慮心理: 對這樣的患者,護理人員在操作中動作輕柔、迅速、有條不紊,盡量減少各種儀器的噪音,以鼓勵、關心、解釋為主,穩定病人的情緒,通過心理疏導,消除患者的不適感,給患者一種親切感。保持病房的安靜、整潔、溫馨。對照組給予常規治療。
1.2.3 否認心理:對于這個類型的肺癌患者,護理人員通過進行心理疏導讓其慢慢接受,盡早度過否認期,解決心中的焦慮,使其主動尋求最有效的解決問題的途徑,必要時采用音樂療法、催眠等。
1.2.4 喜悅心理:患者經治療后病情穩定,又會產生喜悅心理。歡樂之余忘記了醫生的囑咐,大量抽煙、飲酒而導致病情復發。護理人員通過調整患者的生活習慣:選用對肺部有益的保護性食物:如蘑菇、蜂蜜、海藻類,含維生素豐富的新鮮蔬菜、水果;戒煙酒。
1.2.5 依賴心理:對于此類患者,護理人員通過鼓勵病情已經穩定的患者適當的活動,解除因臥床引起的心理緊張狀態和各種顧慮,預防其他并發癥的發生,改善因長期臥床造成的身體疲勞和臟器功能低下,但應根據病情及有無并發癥選擇適當活動,使患者早日康復,生活早日自理。
1.2.6 出院患者的健康教育: 護理人員通過講解疾病的有關常識,使患者盡快從角色減退或角色過度[5](依賴心理增強)中走出來。告訴患者“喜傷心”。要勞逸結合,合理飲食,注意平時的飲食習慣。教會患者自救措施,使患者具有一定的安全感而愉快出院。
3 結果
所有患者經過我們的針對性心理護理,不良心理狀態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病情也到了顯著控制和緩解。其中顯著50例,有效10例,無效0例。
3 討論
肺癌屬于心身疾病范疇,心理因素在發病機制中起著重要作用,不良情緒,會引發或加重冠心病。我國醫學家曾經指出“喜傷心、怒傷肝、憂傷肺、思傷脾、恐傷腎”,表述了心理和健康的關系。現代醫學進一步表明,不少疾病的發生與不良的心理狀態有關。我們觀察結果認為:①患者的心理狀態與疾病的發生發展以及轉歸有密切的聯系。心理因素不僅可以致病,也可以治病,重視心理因素,對肺癌的治療非常重要;② 護理人員高度的同情心、良好的語言修養、嫻熟精湛的專業技術、豐富的基礎理論知識,對患者的尊重,是取得患者信任的保障。
心理護理的目標之一是使病人不良情緒得以改善和糾正,助人自助,以減少冠心病發作的誘因。如果運用系統的心理評估工具,將心理治療方案應用到日常護理工作當中來,可以減少,甚至預防肺癌的發作。國內的心理學者雖然引進了國外的許多心理診療技術,并同時結合我國國情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一些心理方面的問題,但要實際應用到日常生活,尤其是日常護理工作當中去,還有一定距離。此外,臨床治療過程中對心理護理的重視程度不夠,部分護理人員主動與心理工作者的聯系溝通不足。筆者認為,在今后的工作當中,首先要注意繼續改進對肺癌患者心理健康的評估護理方法,對特殊病人采取有針對性的心理護理。由于SCL一90可作為心理健康的初步篩查工具,容易為臨床護士掌握,故對于新住院的肺癌患者,護士應對其進行篩查,對心理問題嚴重者,聯系心理醫師對其進行進一步心理治療,對肺癌病人達到藥物、心理雙治的作用,提高其生存質量,從而讓病人達到“生理一心理一社會”的健康標準。
參考文獻
[1] 張天若,龐麗芳,李艷,等.疾病不確定感對肺癌病人化療影響的研究[J].護理研究,2008,22(4A :866 ―869.
[2] 葉任高,陸再英主編.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O07:263―302.
[3] 金發光,謝永宏,黨永進.肺癌康復的心理社會學作用[J].中國臨床康復,2007,2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