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醫療服務能力提升方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上海澤信軟件有限公司已成功推出全新的以電子病歷系統為核心的全面的醫療服務機構信息系統軟件解決方案。公司卓越的服務理念保障軟件產品在醫療機構中成功實施,確保醫療用戶信息系統可持續發展。
公司于2010年通過ISO9001質量體系認證,2011年被認定為軟件企業,2012年被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2010年通過微軟金牌合作伙伴認證,目前具有數據庫平臺和門戶網站開發的金牌能力、數據集成的銀牌能力,是微軟執行新的金牌合作伙伴認證以來首批獲得通過的金牌合作伙伴。同時也是微軟醫療解決方案部的核心合作伙伴,是國內第一家為Amalga UIS提供應用產品的合作伙伴。公司于2011年被授予2011年度微軟醫療行業最佳合作伙伴。2012年成為Intel醫療行業合作伙伴。
公司產品研發秉承“開放”、“合作”、“創新”的理念,運用面向對象和服務的技術為醫療用戶提供可擴展、輕量級應用,產品直接內置集成交換服務,降低醫療用戶升級和更換系統的風險,確保醫療用戶系統可持續優化。作為公司產品研發的重點之一,公司將為現有的醫療用戶在不改變現有信息架構基礎的前提情況下,提供提升其信息潛力的醫療軟件解決方案。
在過去3年里,澤信軟件承擔了國內5家三甲醫院的Amalga UIS醫院集成平臺的實施,并都已交付用戶使用;2011年向市場推出醫院感染監測管理系統(Zesing NIM),在2年的時間里,Zesing NIM已經擁有近50家客戶,全國前100強醫院中超過10%的醫院選擇了Zesing NIM;2012年下半年,公司新一代的以CPOE為核心的電子病歷系統(Zesing EMR)問世,憑借著對新時代醫院建設需求的理解以及全新的服務理念,這種新型的臨床應用信息系統建設模式迅速獲得了市場的認可,產品推出1年時間內已在4家三甲醫院實施并交付使用;澤信醫療智能解決方案(Zesing HBI)和科研隨訪管理系統已在醫院獲得成功實施,已經獲得了用戶的認可。
【關鍵詞】評價標準差異;患者視角;醫務人員視角;醫患關系
醫院的競爭力取決于它的技術、運營、規模、品牌和學術影響力(莊一強等,2016)。其中患者的滿意度將直接影響醫院的社會形象,是其品牌資產的外在體現。因此,現有大量研究聚焦于探索醫療服務質量的患者滿意度,這不僅有助于發現醫療過程中的質量問題,提升醫院的服務水平,也有助于改善患者體驗,促進醫患關系的良性發展。2013年,國家衛計委的第五次衛生服務調查綜合24600例門診患者和24740例住院患者的親身體驗,得出了患者對醫療服務質量最不滿意的三個方面:醫療費用高(>40%)、技術水平低(>16%)和服務態度差(>13%),這一結果揭示了影響患者質量感知的主要因素。然而,醫療服務是典型的雙向互動,其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醫患雙方的合作,單從服務接受方的角度提取質量標準似乎仍有不足。一方面,患者因其知識背景的局限,不一定能對醫療服務質量做出客觀準確的評價;另一方面,作為服務的提供方,醫務人員理解的服務質量很可能與患者存在差異。
一、患者與醫務人員視角下的醫療服務質量
患者視角下的醫療服務質量評價常用患者滿意度來表征,它指的是患者對醫院提供的醫療服務的主觀感知與其期望之間的差異(王琨和李紅,2010)。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研究者們就已經開始關注患者滿意度的影響因素,其結論表明患者在醫院體驗的服務質量不僅取決于醫務人員的技術和服務水平、醫院的醫療設備、診療住院環境,還取決于收款處、住院處等行政人員以及保安、保潔等的服務水平(馬曉慧等,2011)。從患者視角把握醫療服務質量的決定因素,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就醫體驗,塑造醫院的品牌形象。但同時也必須認識到,醫療服務是一個特殊的綜合服務過程,服務的供求雙方存在明顯的信息不對稱。為此,患者并不一定能夠客觀地對醫院的醫療服務質量做出準確評價。醫務人員視角下的醫療服務質量指的是醫院各個服務群體(包括醫護人員、行政人員、保安、保潔等管理人員及膳食服務人員等)認為應當提供給患者的服務水平。鑒于醫務人員所具備的獨特知識背景、職業經驗和責任,他們對自己的工作的理解在某些方面可能有別于患者。例如,醫療服務的首要目標是治病救人,針對患者的病情及時、準確、合理地做出判斷并提供相應的診療方案,因此在面對有爭議的診療結果時,醫務人員考慮的多是疾病的演化趨勢、診療方案是否符合專業標準以及設備性能問題(尚鶴睿,2011),而患者更多評價的是醫務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或工作態度。一方面,醫務人員基于自身的專業素養,傾向于對醫療服務結果做出理性的判斷;另一方面,患者承受著身心的折磨,更容易關注情感上的撫慰。如果醫務人員過于強調理性,把患者當作理性人看待,認為患者應當能夠做出理性的醫療決策和選擇,就有可能導致矛盾和沖突。患者與醫務人員視角下的醫療服務質量評價體系是否存在差異,存在什么樣的差異。對于這個問題,以往的研究鮮有涉及,本文嘗試做出解答。認清這種差異將有助于厘清醫患矛盾的起源,減少醫患沖突,提升醫院整體的醫療服務水平。
二、ServQual量表
ServQual量表是度量服務質量的一個常用工具,它建立在Parasuraman等人提出的服務質量差距模型基礎上,總共包含有形性、響應性、移情性、保證性和可靠性五個測量維度。該量表具備良好的測量信度和效度,在全世界范圍內被廣泛應用于服務行業的學術研究和日常管理,近年來也開始普及到醫療衛生服務行業,用于監測醫療服務質量。例如,我國的研究者張禮和李敏等人就結合ServQual,分別設計開發了針對患者和醫院職工的醫療服務質量評價體系,并從中得出了提升患者和醫務人員質量感知的相應建議(張禮等,2016;禮敏等,2014)。應該說,研究者已經開始意識到患者和醫務人員對于醫療服務質量的評價標準可能存在不同,但并沒有就這種差異做出針對性的分析。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基于ServQual量表提出的有形性、響應性、移情性、保證性和可靠性五個測量維度,綜合張禮等人開發的針對門診患者的醫療服務質量滿意度測評量表(張禮等,2016),以及李敏等人開發的針對醫務人員的醫療服務質量測評量表(李敏等,2014),同時結合其他相關文獻中的量表條款,整理設計出了基于患者和醫務人員兩種視角的測量問卷。通過前期針對87名門診患者以及47名醫務人員的預調研,我們對初始問卷的問項進行了優化,最終形成了正式的調查量表。每個題項均使用likert5級尺度度量,1分表示“非常不滿意”,2分表示“不滿意”,3分表示“一般”,4分表示“滿意”,5分表示“非常滿意”。2016年11月至12月,我們應用上述問卷分別對杭州三家公立三甲醫院以及一家民營醫院的患者與醫務人員進行了調研。根據醫院的日均門診量確定每家醫院調查的樣本數量,最終發放患者問卷650份,其中有效問卷為578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88.92%;發放醫務人員問卷250份,其中有效問卷238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95.2%。
四、研究結果
調研問卷所羅列的問項均來自于國內外的成熟量表,并通過實地預調研進行了問項的檢驗和篩選,從而較為全面和準確地反映出患者與醫務人員對醫療服務質量的體驗和感知,因此具備了較好的內容效度。同時,運用SPSS19.0對578份患者問卷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得到Cronbach’sα值為0.912,對238份醫務人員問卷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得到Cronbach’sα值為0.903,均說明測量量表的信度較好,具備研究所要求的穩定性和可靠性。最終的測量量表問項和測量結果詳見表1所示。針對人口統計學特征、家庭可支配收入、參加醫保情況等控制變量進行分析,結果顯示不存在顯著的差異,與以往大多數文獻中的觀點一致,此處不再贅述。由表1可以看出,從患者的視角來看,得分最低的三項內容分別是“醫務人員迅速及時回應您的需求”、“醫務人員即使再忙也會回答您的問題”、“醫院提供醫療水平和服務質量相一致”。這表明患者對于醫院提供的醫療服務在響應性和可靠性方面有所不滿。患者對醫療服務過程中與醫務人員的溝通環節有著較高的期望,卻沒有得到滿足,并由此認為醫務人員的醫療水平和服務態度并不匹配。反過來,從醫務人員的視角來看,得分最低的三項分別為“醫務人員迅速及時回應患者的需求”、“醫務人員總是盡力幫助患者解決問題,承諾的都能做到”、“醫院工作時間能夠滿足患者的需求”。這表明醫院的醫務人員也意識到,其提供的醫療服務在響應性、可靠性和有形性方面有待加強。一方面,醫務人員與患者之間的溝通問題需要進一步改善;另一方面,醫務人員也需要以實際行動贏得患者的信任。
五、研究結論與啟示
如何提高醫療服務質量,改善患者體驗,一直都是醫院管理層極力想要解決的問題。本文的研究結果表明,要想提高患者對醫療服務質量的滿意度,首先要加強醫患溝通。患者需要醫生對自己的病情、診療方案、康復保健等問題提供詳實的解釋和應答,以有效降低患者的疑慮,減少醫患之間的誤會。現有的醫患溝通研究指明,醫患溝通包含一般性溝通、共同決策和人際關系三個方面;醫務人員應當啟發患者表達自己的期望,描述自己關注的問題,并做出適當的反應,為患者解釋病情、診療程序、治療方案;同時需要考慮患者執行決策的能力,尊重患者,保持友好、謙虛的態度,為患者提供一定的情感支持(朱芳琳等,2014)。其次,針對患者提出的醫務人員服務意識不夠強,醫療水平與服務水平不匹配的問題,醫院應當在強化醫務人員技術知識培訓的同時,同步完善其服務理念。一直以來,醫患雙方在醫療過程中的地位并不平等,醫務人員憑借自身的專業知識在醫患關系中占據著天然的主導地位,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醫務人員的傲慢與冷淡。事實上,醫療救治也是一個提供服務的過程,醫務人員需要轉變理念,將患者置于平等地位看待。
另一方面,本研究的結果也表明,作為服務提供方,醫務人員對醫療服務質量有著與患者不同的看法。除了醫患溝通,醫務人員更關注醫療服務的可靠性,更注重彼此之間的信任。誠然,在醫療救治活動中,醫生與患者具有同樣的立場,他們有著共同的目標——戰勝疾病,故而不應站在對立面,而要互相信任與配合。醫生給予患者的承諾需要建立在善意和職業道德的基礎上,患者也需要對醫療活動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性有正確、客觀的認識,這樣才能讓患者對醫療過程及其結果形成合理的期望,提升其對醫療服務質量的體驗。針對這一點,醫院有必要對患者進行適度的醫學常識教育,以盡可能降低醫患之間的認知差異,減少溝通障礙。與此同時,醫務人員也必須認識到其在醫院區域內的一舉一動,代表的不僅僅是其本人的形象,更是醫院的形象,是整個醫務人員隊伍的形象。這種醫療服務質量的外在表征不僅能給予患者最強的信任暗示,也能夠減少獲取患者信任的成本,優化患者的體驗。
良好醫患關系的構建與維護不僅取決于醫務人員的技術水平,同時也與醫患雙方的認知有關。考慮到醫務人員和患者在知識背景、法律地位、倫理要求等方面的差異,其對醫療服務質量的認知和評價也理應有所區別。正確認識這種區別,找出差異所在,不僅有助于提升醫院的服務質量,促進醫患關系的良性發展,也有利于提升醫院的品牌價值和形象。
【參考文獻】
[1]李敏,吳艷玲,袁濤等.運用ServQual量表評價醫院醫療服務質量.中國醫院管理,2014.02.40-43.
[2]馬曉慧,王鯤,王培軍等.患者滿意度調查管理的優化及其價值.中國醫學倫理學,2011.3.360-361.369.
[3]尚鶴睿.醫患關系的心理學研究.中央編譯出版社,2011.
[4]王琨,李紅.患者滿意度調查在醫院管理中的應用.醫院管理雜志,2010.6.550-552.
[5]張禮,李敏,鈕駿等.醫院門診患者滿意度評價模型構建及實證研究.中國衛生資源,2016.6.485-489.493.
[6]朱芳琳,滕志香,趙書峰.國外醫患溝通質量評價量表研究綜述.中國醫學倫理學,2014.03.376-381.
[關鍵詞] 糖尿病;乳腺病;治療;綜合護理;一體化方案
[中圖分類號] R47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6)03(a)-0143-02
The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ed Program Treatment Program of Diabetes Patients With Breast Disease
ZHANG Zhuo,DING Xiu-rong,ZHENG Wei,LIU Jing-yan
Tumor Hospital of Jilin Province,Changchun,Jilin Province, 130012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medical technology in our country, the treatment level of the doctor and patient has become a characteristic topic.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in recent years has been obtain greatly improved, and the number of diabetes patients present is in the high rising speed, in the treatment of breast found breast disease and diabetes patients, which requires in the process of making a diagnosis and giving treatment to take into account two 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needs of patients and treatment of, which requires provide integration of treatment and nursing of treatment. This paper is combined with the daily treatment of specific experience, to explore the treatment of diabetic patients with breast disease and nursing integration scheme, which could provide better treatment for diabetic patients with breast disease patients.
[Key words] Diabetes; Breast disease; Treatment;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grated program
在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醫療技術發展受到了全社會的關注,提升醫患的治療水平成為了特點話題[1]。近些年來糖尿病的患者的數量呈現較快的上升速度,同時,在乳腺科治療過程中就發現存在乳腺病和糖尿病合并患者,這就要求在診治過程中需要兼顧兩種病理特征,從患者需求和全方位治療出發,這就需要提供治療及護理一體化的治療方案[2]。該文就是結合日常治療工作中的具體經驗,探索糖尿病患者合并乳腺病的治療及綜合護理一體化方案,從而為糖尿病患者合并乳腺病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療支持。
1 糖尿病和乳腺病的關系研究
在治療過程發現,存在一定數量的糖尿病合并乳腺科疾病的患者,這就說明這兩種疾病存在一定的關系,根據當前的研究分析[3],其中兩者的關系體現在具體的病理中。糖尿病主要特征就是由于缺乏胰島素分泌能力,不能降低體內的血糖水平,從而出現了慢性血葡萄糖水平增高的問題。而乳腺科疾病主要以女性為主,主要是其自乳腺出現病變,產生了相應的癥狀[4]。
在調查研究中發現,胰島素作用不僅僅在于降低血糖,而且還能夠直接影響體內有絲分裂、抗凋亡作用及其影響體內性激素環境,產生相應的作用,這些作用于乳腺科疾病就有著密切的關系[5]。胰島素的主要靶器官是骨骼肌、月旨肪組織和肝臟;但是,許多其他組織,包括健康的乳腺組織和乳腺細胞,胰島素的結合導致了酪氨酸殘基在細胞內亞單位的自動磷酸化并激活酪氨酸激酶,這就對乳腺疾病的發生有著促進作用。
血中高內源性雌二醇和雄激素及SHBG與絕經后婦女乳腺疾病風險強相關,通過增加雌二醇和雄激素的生成并降低肝臟SHBG的生成可導致血中性激素的失常,這種情況提示其為聯系絕經后肥胖和乳腺疾病產生有著密切的聯系。在糖尿病婦女中可發現性激素和SHBG有同樣的變化,女性糖尿病患者內源性雌激素水平升高,而內源性雌激素水平升高正是乳腺疾病產生的重要原因。
VEGF還是一種血管滲透劑,可以升高血管尤其是微小血管的滲透性,使血漿大分子外滲并沉積在血管外的基質中。糖尿病患者高水平的胰島素及IGF均可上調VEGF,促進腫瘤血管新生,增加腫瘤血液供應,從而促進腫瘤生長。已有學者研究證實VEGF在乳腺癌組織中過度表達,且常伴有血清VEGF水平升高。
2 糖尿病患者合并乳腺病的治療及綜合護理一體化
在糖尿病合并乳腺病的診治過程中,就需要兼顧兩種病癥的關系,并且出兩者發病作用機制,提出治療方案[6]。同時,患者的診治包括治療和護理兩部分,通過實施一體化的治療和護理方案就能夠提升治療能力,并且為患者提供更加完善的醫療服務,具體治療方案如下:
①治療與護理一體化分析
在糖尿病患者合并乳腺病的治療過程中,需要制定與綜合護理的一體化方案,這就要求在實施治療中需要保證患者能夠穩定的恢復,能夠在治療中與護理制定銜接方案,具體包括:第一,在給藥方面,醫生和護士應該制定符合糖尿病患者合并乳腺病護理的給藥方案,例如,針對患者的糖尿病癥狀需要考慮患者出院后的用藥方便性,由于糖尿病需要長期服藥,所提供的藥物需要滿足服用要求;第二,在治療過程中考慮負作用,醫生需要根據患者的自身承受情況,選擇毒副作用盡量小的方案,保證糖尿病患者合并乳腺病患者能夠在護理中保持良好的身體和精神狀態;
②治療與綜合護理一體化方案實施分析
糖尿病患者合并乳腺病患者治療過程中,在治療過程中就應該融入護理干預,這就能夠實現治療和護理一體化的效果,讓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獲取全方位的醫療服務。其中,醫生和護士應與患者形成良好的交流機制,在患者治療過程中增強其康復信心,提升患者的心理認識,采用心理干預的方式讓患者接受治療,積極配合治療,并且在心理上進行主動克服疾病帶來的壓力,從而能夠在治療后獲取更好的恢復。同時,在治療過程中醫護人員就應該向患者提供護理支持,讓患者掌握日常生活中控制疾病的方法,并且能夠具備一定的自檢能力,在需要進一步實施治療及時反饋。此外,在治療過程中需要充分結合糖尿病的治療、乳腺科疾病治療以及兩者相互結合的要求,能夠相應的給予綜合化的治療方案,在護理過程中也應注重兩種疾病對患者的影響,提升患者的治療效果。
③治療與綜合護理一體化的應用
醫院應建立糖尿病患者合并乳腺病患者治療和綜合應用模式,能夠在患者中建立管理信息檔案,針對患者的治療需求提供相應的一體化服務模式。在治療過程中能夠記錄患者的具體表現,并且在患者出院后能夠繼續提供醫療服務,讓患者接受更加長期的護理服務,實現新型的治療方式。
4 結語
糖尿病患者合并乳腺病患者的治療要求醫院提供更加全面的方案,能夠考慮患者的長期穩定恢復要求,在治療過程、護理過程以及出院后的康復階段,都能夠提供相應的醫療服務,患者能夠獲得多角度的醫療服務,從而能夠減少疾病帶來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董天宇,徐義杰,李智瑤,等.糖尿病性乳腺病超聲表現一例[J].中華醫學超聲雜志(電子版),2014(2):177-178.
[2] 韓嘉嘉,蔡潔,龍莎莎,等.圍術期強化胰島素治療對乳腺癌合并糖尿病患者術后康復的療效觀察[J]. 中國臨床研究,2014(9):1100-1101.
[3] 張卓,于潔,張Z,等.老年乳腺癌患者的2型糖尿病化療效果探究[J]. 糖尿病新世界,2015(11):104-105.
[4] 劉小平,唐利立,付正英.糖尿病性乳腺病誤診2例[J]. 武警醫學,2015(10):1041-1043.
[5] 張宏,劉佳,張庭威. 糖尿病乳腺病的最新進展[J]. 實用糖尿病雜志,2008(6):3-4.
一、前言
自2009年以來,我國對社會醫療體系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方案,旨在降低居民就醫成本,解決廣大人民群眾普遍存在的“看病貴、看病難”的突出問題,并提升醫療服務質量與水平。早在2000年就提出“消除公立醫院15%的藥品加成率”,推行醫院藥品零差價的政策,并取得了一定成效。2012年4月份,為進一步減輕患者醫療費用,抑制醫院藥品價格虛增,國務院辦公廳提出了取消藥品加成的改革方案。
藥品零差價是指醫院或藥店在出售藥品時,以藥品購入價售給患者,不賺取藥品的購入與出售價之間的價差,從而實現醫院由“以藥養醫”向“以醫養醫”經營模式的轉變。實施藥品零差價政策旨在控制藥品由于存在較多中間流通環節而價格虛高的現象,從而讓患者能夠看得起病,買得起藥。藥品零差價政策改革,體現了公立醫院公立性質,是對患者提供的一種切實、可行的社會醫療保障,對于促進我國醫療保障、提升國民幸福指標、維護社會安定具有重要意義。與此同時,藥品零差價也要求醫院提升醫療服務水平,更好地發揮社會效益。
二、藥品零差價對公立醫院收入的影響
藥品零差價在給社會公眾提供醫療費用優惠的同時,短期內對公立醫院的收入也造成了較大影響。據相關數據統計,醫院藥品收入占醫院總收入比例高達40%,這意味著藥品零差價政策將使得醫院失去40%的收入來源,只能依靠財政補貼和醫療服務收入彌補由此可能造成的收入缺失。
藥品零差價改變了醫院經濟收入結構。醫院收入組成部分主要有藥品銷售收入、綜合服務類收入(診察費、護理費、床位費、注射費)、醫技診斷類、手術治療類、中醫及民聯醫診療類。一直以來藥品收入占醫院收入比重較大,取消藥品加成勢必造成醫院收入結構的變化。根據本次醫療改革辦法,藥品零差價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將通過調整醫療服務價格和政府財政補償進行彌補。為彌補由此造成的收入縮水,公立醫院同時也將積極提升醫療服務質量,拓寬營業收入體系和渠道。
本次醫療改革將使得公立醫院失去藥物銷售帶來的收入,只能通過財政補貼和服務收入彌補,但財政補貼缺乏靈活性,服務收入短期內又不可能及時擴大,必然造成醫院短期收入的下降,尤其是對于藥占比較高的醫院影響更大,形成醫院經營資金緊張的局面。
三、公立醫院應對藥品零差價政策的措施
(一)提高醫院醫療服務質量,拓寬收入渠道
藥品零差價政策的實施壓縮了公立醫院的收入來源,醫院必須積極提升醫療服務范圍與水平,通過努力擴寬收入來源進行彌補。在中長期來看,醫療服務范圍與服務質量是醫院長期經營、發展的根基。提升醫院醫療服務質量與水平的思路如下:1)不斷拓展醫療服務范圍。通過引進新的醫療設備、醫療技術、專業人才,提升醫院對發病率高、難以攻克重大疾病的診療水平,建立專業化、積極創新、充滿活力的醫務人員團隊。2)公立醫院應注重醫療服務水平的提升,鼓勵醫務人員通過定期培訓、業務交流會、醫學研討會等形式,提升自身業務技能及水平,提高醫院對各類疾病的防治水平與能力,同時避免因醫務人員工作疏忽、失誤造成的醫療事故,樹立科學、專業、高效、人性化的社會形象與品牌。通過長期競爭力的培養、市場口碑的積累,不斷拓展醫院市場份額,保證收入來源的持久度、拓展度。
(二)提升醫院財務管理水平,提升醫院資金使用效率,控制醫療成本
加強公立醫院財務管理、物資管理信息化水平,構建包括HIS系統、醫院物流管理系統的一體化信息辦公平臺。憑借先進的信息技術與軟件,建立涵蓋醫院財務信息、藥品采購、藥品倉儲、藥品領用等醫院經營環節的信息網絡平臺,實現醫院各項資源從采購、庫存到領用、消耗全過程的信息化管理。當醫院某種藥品庫存低于預先設定的閾值時,辦公系統將自動提示進行藥品采購。對采購進來的醫療資源進行及時登記、錄入,各科室可在線實時申請所需醫療資源,實現實時出庫、領用。醫療資源全流程的在線處理,提高了醫院采購的科學性、合理性,避免了因過多、重復采購造成的資源閑置、浪費;同時,實現各項醫療資源線上管理,從庫存管理到領用做到透明化操作,有效保證了各項醫療資源的安全與完整,避免了因管理不善導致的醫療資源閑置、浪費乃至流失。
控制醫院經營成本,降低醫療成本。在體制上,公立醫院作為為社會提供醫療服務的專業性事業單位,應重視并加強預算管理,真正發揮預算管理對其經營成本的控制作用。重視預算執行的嚴肅性,構建預算執行績效考核機制,培養醫院各科室預算執行意識,從制度上保證預算執行的嚴肅性與積極性。在醫院支出控制上,加強報銷憑證的審核,審核票據的真實性、規范性以及費用支出的合理性、合規性。建立嚴格的費用報銷制度,認真審核報銷憑證的真實性、時效性,嚴格把關每一項費用支出。
(三)規范藥品采購、使用管理
規范藥品采購流程、招標標準,加強藥品招標采購的監督管理。藥品零差價政策的實施是通過藥品招標完成的,規范藥品招標采購,要建立明確、具體且嚴格的招標標準。允許市場上合法經營的醫藥公司積極投標,對各家同類商品在價格、質量等方面進行橫向對比,擇優選取。制定透明、規范的招標流程。藥品招標采購需經醫院各相關部門認證、審批,杜絕領導一人決定的現象發生,并對中標企業及商品進行內部公示。同時,還要規范臨床用藥,避免出現用藥過度、藥不對癥、減少用藥量等不合理用藥現象的發生,提高藥品資源的使用效率。
(四)拓寬醫院融資渠道,緩解醫院財務壓力
積極拓展醫院融資渠道,加強社會醫療保險資金的回收管理,緩解醫院經營資金緊張壓力。一直以來,公立醫院融資渠道基本為政府財政資金補助、銀行等金融機構借款,然而不夠靈活的財政資金、資金來源不穩定的銀行借款難以應對醫院可能出現的臨時資金緊張。由此可見,擴寬醫院融資渠道和機制意義重大。公立醫院應重視與合作金融機構的業務創新,積極探索貨幣市場可行的、新興的融資工具,并嘗試資本市場融資,如發行債券等融資工具,可為醫院融入長期、可靠的資金來源,有效化解醫院資金壓力。同時,重視并加強社會醫療保險資金的回收管理,充分利用該部分資金的時間價值,為醫院創造更多收入與價值。
參考文獻:
[1]林耿虹.淺談公立醫院改革后藥品零差價對縣級醫院收入的影響[J].財會學習,2016,(18):210+212.
[2]李琳.實施藥品零差價對醫院的影響[J]. 時代金融,2016,(17):258.
對保險公司而言,可以降低醫療費用支出,提高核心競爭力。一方面,健康信息管理便于保險公司收集被保險人第一手健康信息資料,有效防范投保人的逆選擇和道德風險。通過健康評估和健康改善,可有效減少疾病危險因素,以事前較少的預防費用投入獲得超值的健康回報和個人的健康改善,減少醫療費用的支出。另一方面,健康管理使服務內容得以擴展,除了人保健康在保險業內率先提出并確立了“健康保障+健康管理”的經營理念,開創了健康保險業健康管理的先河。2006年成立的昆侖健康保險堅持“以人為本”,以客戶的健康為中心,秉承“治未病”的傳統思想,創建了中醫特色健康保障—服務模式,為客戶提供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險為一體的健康保障服務。
醫療服務市場競爭的不充分。目前,醫療服務市場上存在著壟斷競爭的局面,許多公立醫院并不需要保險公司為它們增加客源,極大地影響了健康管理效用的發揮。這主要表現在:事后付費的方式無法使保險公司在相對固定的保費基礎上承擔傳送醫療服務的風險,無法使醫生和醫院承擔起費用控制的職責。保險公司在和醫療機構合作中沒有話語權和主導權。公司對醫療服務機構診療行為的監督和制約能力微乎其微,診療干預更是無從淡起。健康管理的開展只是保險公司單方面的行為,得不到醫療服務機構的配合支持。
健康保險信息系統不完善。健康保險信息系統是保險公司健康管理的技術基礎,完善的信息系統有利于減少信息不對稱的現象,它使得保險公司、醫療服務的需求方和醫療服務的供給者之間實現資源共享,從而可以使保險公司在承保前了解被保險人的具體風險情況,決定是否承保或以什么條件承保,有效地對被保險人進行監控評價,并據此提出健康改善措施,實時地介入客戶的醫療管理過程,從而實現醫療費用的控制。但目前醫療信息資源尚未整合,保險公司和醫療服務機構的信息聯網未實現,使同時參加了基本社會醫療保險和商業健康保險的參保者,出現“一次看病、兩次報銷”或是“醫院說能報,保險公司不給報”等諸多問題。這不僅不便于患者進行實時醫藥費用結算,影響了參保者的積極性,也不利于保險公司對醫療服務機構診療行為的風險管控。
保險公司健康管理水平不高。我國健康保險的健康管理處于起步階段,和國外還存在較大的差距:其業務及管理費用支出較大,管理成本高。保險公司在數據收集、理賠調查和費用控制等各環節經驗都不足,導致理賠率高,保費厘定不準確。另外,我國經營健康險業務的保險公司眾多,市場陷于非理性價格競爭中。大部分公司關注短期利益,出于搶占市場的目的,普遍重視開發客戶與收取保費,忽略健康管理,這使得大多數保險公司的健康管理得不到廣大客戶的認可和接受。
二、完善商業健康保險中健康管理的對策建議
開發專業化產品體系。保險公司應在對市場細分、目標市場選擇后,認真分析各類客戶群體的需求,同時結合健康風險的特點,把健康管理元素融入到保險產品中,開發出適合客戶需求的、專業化的、并能結合健康保險與健康管理服務項的綜合保障計劃。
分步驟地推行管理型醫療模式。國外健康管理運行的模式多為管理型醫瘍是一種集醫療服務提供和經費管理為一體的醫療模式,特點是保險公司直接參與醫療服務機構的管理。我國保險公司在不具備直接推行管理型醫療的情形下,只能根據具體情況分步驟實施:首先,保險公司提供針對高端客戶的全程健康管理服務,針對小眾客戶的健康檔案管理服務,提供面向大眾的健康咨詢服務,通過這些服務留住和吸引客戶,增加健康保險的覆蓋面,從而迫使醫療服務機構被動甚至主動地參與到保險公司推行的健康管理計劃中。其次,與醫療服務機構之間通過契約的方式建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機制,以更好地服務客戶、控制風險。最后,伴隨著健康管理工作經驗的積累和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深入,可以選擇以自建醫院或以股權方式控股醫院,使保險公司既承擔醫療費用風險,又能為客戶提供健康管理服務,最終實現管理型醫痣培養專業化人才。健康保險以人的身體作為保險標的,其風險本質在于傷病發生率及醫療服務的費用水平,其在精算、理賠、核算方面相對于壽險而言有獨特之處。這就對健康保險從業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需要通曉金融保險知識,還需要通曉醫療衛生知識。保險公司應積極和國內高校、科研機構合作,吸引優秀人才加入公司,并對本公司員工進行定期培訓和指導,或者有計劃地把國內有經驗的人員送到國外培訓。同時,要注意為內部人才創造更加優越的發展空間,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勵機制。另外,公司應注意外部人才的引進,將先進發達健康保險業國家的管理人才和技術人才引入公司。
優化和培育良好的醫療衛生環境。政府應加快實施《“十二五”期間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規劃暨實施方案》,著力在全民基本醫保建設、基本藥物制度鞏固完善和公立醫院改革方面取得突破,增強醫保的基礎性作用。這必將有利于醫療機構競爭機制的形成,增加保險公司選擇合作醫療機構的范圍和機會,從而促成健康管理醫療服務系統的形成。另外,應加大對醫療服務市場行為的監督力度,避免醫療服務風險。協調建立完善的健康保險信息系統。政府應盡快打通保險機構和醫療服務機構、社保機構之間的醫保信息通道,徹底解除束縛商業健康保險發展的技術。實現保險公司和醫療服務機構的良好對接,將分散的醫療資源進行有效整合、改善信息和醫療服務的信息協調機制,不僅能及時為醫療服務機構提供醫學最新進展,分析最佳治療方案,檢測醫療費用。而且有利于保險公司實現與社保機構的聯動審核和一站式醫療結算服務。通過該平臺查詢參保人員基本醫療保險的參保、理賠信息,既可幫助保險機構在承保時更有針對性地制訂、優化商業健康保險的承保方案,又可進行遠程專家會診,提高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效率,這對提升保險公司形象和業務拓展具有重要意義。
[ 關鍵詞 ] 醫療服務質量 服務質量測評 研究綜述
醫療服務是人民群眾最關心的熱點問題之一,提高醫療服務質量不僅有助于醫療機構減少醫療糾紛,而且可以提升醫療機構的核心競爭力。醫療服務質量取決于患者接受服務的感知與期望之間差距,正確認識患者期望,并運用恰當測評方法評估患者感知質量,能給醫療衛生機構綜合績效的考核提供參考依據,并對全面實施新醫改方案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一、 醫療服務質量測評的發展
醫療服務質量測評的發展經歷了以下幾個方面的轉變:
1.由供應視角向需方視角轉變
早期對醫療服務質量的定義主要是站在供方視角,隨著醫療服務競爭機制引入與患者維權意識增強,醫療服務測評開始由“提供者導向”(Provider orientation)向“病人導向”(Patient orientation)轉變,反映了醫療服務中顧客市場勢力的增強,因此,許多醫療機構及時從患者視角對醫療服務滿足患者期望的程度或能力進行測評。
2.由生命數量向生命質量轉變
傳統對醫療服務質量的測評著重于生命數量指標,現如今越來越多患者關注生命健康指標外的經濟和精神質量。因此,醫療服務機構需要對生命質量足夠重視,將有關精神層面上的隱性指標逐漸納入測評體系。
3.由客觀指標向主觀感知轉變
Donabetian等人提出的“結構-過程-結果”的三維模型,更多是從客觀指標維度來度量醫療服務質量。自20世紀80年后,以Gronoos、Parasuraman等為代表的服務感知學派為醫療服務質量測評引入新視角,使患者感知醫療服務質量測評得到廣泛傳播與應用。
4.由末端質量向過程質量轉變
醫療服務質量測評由終點質量測評轉向基礎質量與過程質量測評。傳統方法對醫療質量的測評局限于醫療結果指標,如治療效率、及時性、準確性、有效性、時間、事故率等[3],而患者滿意導向的醫療服務質量測評要求對醫療服務的整個過程進行監控與測評。
二、醫療服務質量測評量表與方法
1.醫療服務質量測評模型與指標
關于醫療服務質量測評模型有多種,本研究通過文獻梳理將之分為兩個學派:一派是以Donabetian等人為代表的醫方視角測評,另一派是以Cooddington 和Moore等人為代表的患者視角測評。
醫方視角側重于評估醫療機構現有的技術、環境和人際要素(Donabedian,1966),在此基礎上Stafield提出了評價各種醫療保健機構的工作結構、過程與結果的工作模型。Victor Sower等人在JCAHO提出的醫療服務質量評價方法基礎上提出了醫院關鍵質量評價法(KQCAH),他們認為醫院的服務質量可以從關心與尊重、效果與連續性、適宜性、信息、效率、飲食、第一印象、配送等8個方面進行評價。芬蘭學者Hiidenhovi等人提出,可以通過12個問題(療程信息、守約、專業技能、禮貌、服務意識、檢驗信息、藥物信息、治療方案信息、病情發展信息、隱私保護、檢驗效率、總體治療成功率)對醫療服務質量進行評價。
患者感知測評視角將側重從需方評估醫療服務質量,特別需要關注縮減患者期望質量與患者感知質量之間的差距。自20世紀80年代來,服務質量管理領域的研究,特別是以Gronoos為代表的北歐學派和以Parasuraman等為代表的美國學派,為研究醫療服務質量提供了借鑒與參考。研究者以PZB的SERVQUAL服務質量模型為基礎,結合醫療服務質量的特點進行實證研究,如Duffy,JoAnnd等,斯洛文尼亞學者Boris Snoj等人。Cooddington&Moore認為醫療服務質量可以從顧客視角進行評價:熱情、照顧、關心;醫護人員;技術、設備;專業化及服務的或獲得性;結果。
醫務人員工作質量評價和機構工作績效評價組成的綜合質量評價,主要依賴于問卷測評與構建衡量指標體系。相對供方視角而言,目前需方視角的衛生服務質量評估指標研究比較少,主要有Parasuraman等提出的SERVQUAL問卷、Nelson等提出的PJHQ問卷、Wilde等提出的QPP問卷及歐洲Picker研究機構提出的評估指標。不同量表之間的測量指標上存在差異,并且嵌入在中國文化傳統、社會制度與道德倫理情境下的醫療服務與歐美國家存在明顯差異。
2.醫療服務質量測評方法
醫療服務質量定量評價是基于兩個要件:評價方法的采用和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目前具體統計方法有:層次分析法、綜合指數法、秩和比較法、因子分析法、模糊綜合評判法、二元語義信息處理方法。湯少開等(2005)運用層次分析法構建由門診工作質量、疫情報告質量、化驗室工作質量、組織管理及人員設施要求5個方面的一級指標體系及17個二級指標體系,對廣州市性病防治工作質量進行了定性評價。陳廣泰和游本榮(2009)使用秩和比法,對南京市六合區14各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007年計劃免疫管理與信息管理工作質量進行了綜合評價。孫葵等(2009)選擇12個城市不同級別醫院中5677名醫生進行問卷調查,采用因子分析萃取因素,并結合模糊綜合評判方法評價了醫生對組織管理的滿意度。劉正龍和楊艷梅(2009)發現影響醫療服務質量的因素存在交互模糊影響,提出采用模糊數學中的隸屬度函數構建評價模型,并以外科病區4個科室為例進行實證,得出的結論比傳統問卷評價法更精確。泥瑾(2008)引入二元語義概念來描述語言評價信息,并進行集結運算對醫療服務質量進行評價。這些測評方法擴展了醫療服務質量測評的應用廣度與深度,但是這些方法在面臨較大測評樣本時的可操作性與實用性需要進一步探討。
三、醫療服務質量測評實踐
國外衛生服務質量評估研究已有近40年歷史,且大多數與衛生服務機構的評審密切相關,其中最著名的當屬美國衛生服務機構評審聯合委員會(JCAHO)指標評估系統(indicator measurement system)。JCAHO于上世紀50年代初創立一種由非政府組織的同行對醫院服務質量評議的新制度,此類評審實踐在70年代后擴展到澳大利亞、歐洲、亞洲(韓國、中國、日本)。此后,又出現美國馬里蘭醫院協會質量指標計劃(quality indicator project, QIP)、美國波多里奇獎(BNQP)、英國國家保健制度(NHS)質量與產出框架(quality and outcomes framework, QOF)、澳大利亞衛生服務標準委員會(ACHS)衛生服務評價計劃(care evaluation program, CEP)以及ISO9000質量標準等[8]。這些測評機構或測評指標體系對提升醫療服務質量與改進醫療服務效率起著重要作用。
四、研究評述
現有的醫療服務質量測評側重于靜態視角的事后結果評價,對醫療服務結構與過程的質量評價與反饋不夠,并且測評中難以量化服務改進措施與服務質量之間的因果關系,這都阻礙醫療服務流程的改進與服務能力的提升。
目前國內外對醫療服務質量測評的研究較多,研究內容涉及測評模型、測評指標、測評實踐等方面,未來的研究需要關注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醫療服務提供方與服務質量測評方的視角不同,將會引發醫療服務績效測評的差異,醫療服務提供方需要從患者感知滿意視角梳理醫療服務質量的前因與后果變量,重新構建完整的測評模型;二是對西方醫療服務質量測評模型的照搬套用會出現水土不服等問題,研究者和實踐者需要基于中國文化情境與國情,在詳細調查醫療服務需求與質量之間關系后,構建本土化的測評問卷與指標;三是現有研究對醫療服務質量的測評,基于靜態的服務提供方視角居多,因而需要對影響最終服務績效的關鍵因素的傳遞機制進行識別,并且在過程質量保證中實現服務質量的動態監控。
參考文獻:
[1] Robert Chalice. 46 steps for improvement: improving healthcare using Toyota Lean Production Methods[M]. Milwaukee, Wis: ASQ Quality Press, 2007.
[2] Donabedian, A. Evaluating the quality of medical care[J]. Millbank Memorial Fund Quarterly 1966, 64:166-206.
[3] 李曙光 尹愛田 曹艷民:醫療服務質量評價解析[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 2004,20(11):661-663
[4] Victor Sower, JoAnn Duffy, William Kilbourne,etc. The Dimensions on Service Quality for Hospitals: Development and Use of the KQCAH Scale [J]. Health Care Management Review, 2001,26(2):47-59
[5] Hiidenhovi, Laippala P., Nojonen K. Development of a Patient-Orientated Instrument to Measure Service Quality in Outpatient Departments[J].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2001,34(4):696-705
[6] 沈蕾:醫療服務質量評價方法研究綜述[J]. 消費經濟, 2006,22(3): 55-59
[7] Coddington, D., Moore K. Quality of Care as a Business Strategy: How Customers Define Quality and How to Market It [J]. Healthcare Forum, 1987, 30(2):29-32.
[8] 梁淵 劉軍安 盧祖洵:基于病人視角的衛生服務質量評估研究趨勢與需求分析[J].中國社會醫學雜志, 2009,26(1): 52-54
[9] 陳廣泰, 游本榮:運用秩和比法評價計劃免疫管理工作質量[J]. 中國醫院統計, 2005,12(2): 104-105
在我國面臨醫療服務供需失衡問題的情況下,2009年新醫改以來,醫保覆蓋范圍和報銷比例的提升進一步激發了醫療服務需求的釋放,但公立醫院醫療服務供給的增長相對緩慢,“看病難”問題日趨嚴峻。隨著禁止公立醫院舉債建設、公立醫院提供特需服務比例不超過總服務量的10%等措施的出臺,預計公立醫院或將進一步強化“保基礎”的職能。隨著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斷提升,國內患者對醫療服務質量和便捷性的要求將相應提高,高端醫療服務領域將面臨良好的機遇。
與此同時,醫療衛生支出增長給予政府的財政壓力已初步顯現。在北京、上海等地,支付制度改革已經開始進行有益嘗試。未來我國醫療服務系統或將呈現控費措施趨嚴的趨勢,以及出現民營企業間和社會資本對公立醫院的整合機遇。因此,參與公立醫院改革或將成為未來我國社會資本投資醫療服務領域的另一主線。目前由于對公立醫院的收購仍存在產權等較為復雜的問題,國內醫療服務機構的整合以民營醫院間整合為主。然而,我國民營醫院優質資源較少,社會資本的并購整合相對有限,有兩類公立醫院可能存在較多的整合機會。
一類是廠辦醫院等非政府辦公立醫院。截至2011年,我國13 539家公立醫院中除9579家政府辦醫院外,約有近4000家非政府辦公立醫院。這些醫院在財政補助、人員編制等方面均處于劣勢,普遍面臨生存困境。由具備較強管理能力和資本實力的醫院集團托管或收購,或是這類醫院未來的發展方向。
另一類是以城市二級醫院為代表的中端醫療機構。這類醫院在城市醫療體系中地位尷尬。比上,不如三級醫院深受民眾信賴,就醫需求旺盛;比下,不及社區衛生機構能夠為民眾提供高度便利的醫療服務。這一類醫院投入不足,患者減少、效率低下等問題凸顯,難以維持收支平衡,成為地方財政的包袱,地方政府有“甩包袱”的動力,往往會出臺政策,鼓勵社會資本接手。
醫療服務機構具備培育期長、后期盈利穩定的特點。因此經估計,新建一家大型綜合性醫院,從籌建到實現盈利通常需要6?8年的時間。若整合并購機遇來臨,將在很大程度上加快我國大型醫療集團的成型。若改革推行力度較強,未來五年,我國或將出現類似美國HCA、印度Applo的醫療服務航母。
醫療服務行業所受到的監管較強,政策風向對行業發展影響巨大。從 20世紀80年代我國開放社會資本辦醫以來,我國總共出現兩次鼓勵社會資本辦醫浪潮(圖1)。
第一次是在2000年。國家出臺了《關于城鎮醫藥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及13項配套意見,鼓勵投資者通過收購、重組現有醫療機構的方式舉辦營利性醫療機構和民辦非營利性醫療機構,并給予營利性醫院3年免稅期等優惠政策。但是由于初期政策對民營醫院放開有余、監管不足,且國內患者對民營醫院的鑒別能力較弱,致使民營醫院出現散、亂、差等問題。盡管民營醫院數量快速增長,但是從院均診療人次等指標看,民營醫院難以實現規模化(表1)。
第二次是2010年以后至今。隨著“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日益突出,國家相繼出臺了《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等系列政策,鼓勵社會資本辦醫再次成為政策推行重點。隨著國內患者對民營醫院鑒別能力的提高,依賴廣告宣傳和高收費來實現盈利的運行模式已經越來越無法獲得成功,部分專注于提供高質量醫療服務的民營機構有望在大浪淘沙中勝出,并向規模化發展。
從衛生部數據來看,2010年以來民營醫院診療人次和出院人數均呈現明顯優于公立醫院的增長速度。然而相較于《“十二五”期間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規劃暨實施方案》提出到2015年非公立醫療機構床位數和服務量達到總量的20%左右的發展目標仍有明顯差距。從2013年1-8月的數據來看,我國民營醫院所提供的診療人數占比約9.8%,出院人數占比約11.2%(表2)。
一、基本情況
我區目前共有區級醫療機構四家,分別是臺一醫、區中醫院、區第三人民醫院、區婦幼保健院,其一醫是三級乙等綜合性醫院,區中醫院是二級甲等中醫醫院,區第三人民醫院是二級乙等精神病專科醫院,區婦幼保健院是公共衛生婦幼保健機構。全區衛生系統正式編制人員共有2299人,其中衛技人員2122人,高級職稱202人、中級職稱608人、初級職稱1312人,注冊護士數1010人,執業醫師數1310人,住院床位數1728張。20__年,區級醫院診療168.66萬人[,!]次,占全區診療389.31萬人次的43.32%;區級醫院出院5.36萬人次,占全區出院5.62萬人次的95.3%。
我區區級公立醫院改革于20__年12月1日全面啟動,改革的重點是按照全省縣級公立醫院改革的統一要求和做法,調整公立醫院的收入結構,除了中藥飲片,所有藥品實行零差率,按實際進價銷售,醫院由此減少的收入通過調整醫療技術服務收費標準和增加政府投入等途徑解決,以達到“群眾得實惠、醫院得發展、政府得民心”的改革總體要求。具體做法如下:
1、強化組織領導,科學制定方案。為積極穩妥推進改革工作,區政府建立了組織領導機構,在分管區長陳金華的帶領下,組織領導小組成員負責人到試點單位天臺調研學習,并結合我區公立醫院運行實際情況,出臺了《關于印發黃巖區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明確了改革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工作目標和改革的主要任務。擬定了《黃巖區縣級公立醫院醫藥服務價格調整方案(試行)》。制定了統一的公立醫院改革宣傳資料,各醫療單位也同步醫院管理信息系統改造、收費價格調整銜接和改革政策宣傳,確保改革工作如期平穩啟動。
2、強化基本醫療,減輕患者負擔。本次公立醫院改革是以實施藥品零差率銷售為切入點,徹底破除以藥養醫機制,使公立醫院真正依靠醫療技術和服務以及適當的財政投入來保障正常的運行和發展。從去年12月1日開始,四家公立醫院實行藥品零差率銷售后,調整了診查費、手術費、治療費、護理費等,總體調升幅度為29.65%,可補償藥品差價的77.22%。對于藥品差價的其余部分,區第三人民醫院和區婦幼保健院采用列收列支的辦法,納入區財政預算;臺一醫和區中醫院分別一次性定額補助改革資金260萬元、150萬元(約為藥品差價缺口的40%),今后再根據實際運行情況調整;并將區級醫院門診診查費的50%列入新農合參保人員報銷范圍。目前,醫院的藥品收入占業務總收入的比例從50.22%下降至41.23%,達到45%以內的控制目標。四家醫院門診均次費用下降了4.9%(從193.64元下降至184.15元,下降了9.48元),住院均次費用下降了3%(從8545.61元下降至8288.88元,下降了256.73元)。
3、優化診療環境,細化工作舉措。區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任務重、難度大,我區牢牢把握工作重點,創新工作方式,扎實推進改革各項工作。一是積極落實便民服務措施。臺一醫對新老門診區塊進行改造,建立相對獨立的體檢中心、中醫特色門診等,極大地優化了診療環境,同時優化就醫流程,開展預約門診和雙向轉診工作,不斷提升服務功能。二是不斷提高管理水平。通過開展“三好一滿意活動”、“醫療服務陽光用藥工程”、“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和“3+X承諾服務活動”、 建立健全控制醫療費用的內控制度等,不斷規范醫療服務行為,嚴格控制醫療費用不合理增長。三是不斷加強人才隊伍建設。以創建市、區兩級名醫工作室為抓手,培養業務骨干,推動學科建設和發展,提高醫療質量。通過與醫學院校和 省內外大型醫療機構的合作,不斷提升科研能力和整體醫療水平,如臺一醫為溫州醫學院及臺州學院醫學院附屬醫院,也是省人民醫院、浙二醫院、省婦保院、邵逸夫醫院協作醫院。
二、存在問題
1、資金收支不平衡,醫院的公益性難以體現。公立醫院既要承擔政府下達的各項指令性任務和公益性任務,又要承擔確保自身生存發展的創收任務,在經營上不可避免地具有趨利性,將削弱醫院的公益性。據區發改局、衛生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等相關部門測算,20__年我區四家公立醫院藥品總利潤為4507萬元,實行藥品零差價,通過調整醫療服務收費標準后,預計能增加收入3480萬元,缺口為1027萬元,可補償藥品差價的77.22%。對于藥品差價部分,區財政一次性下撥給臺一醫、中醫院的定額補助改革資金(410萬元)僅能補償40%的藥品差額缺口,仍有617萬元的藥品差額缺口需由醫院自身通過增收節支挖潛解決。同時由于人力成本及運行成本等費用的增加,以及離退休人員實行績效工資以后的增資部分(全年臺一醫為1170萬元、區中醫院為400萬元),今年1至4月底,臺一醫及區中醫院在業務總收入增加的情況下仍然出現了約350萬元的虧損。另外,區中醫院還有歷史遺留的20__余萬元債務,嚴重制約著醫院的發展。
2、醫療資源總體不足,配置不合理。20__年,我區的千人床位數(2.86張)、千人醫師數(2.18人)和千人護士數(1.67人)遠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住院難問題非常突出。在總量不足的同時,醫療資源配置明顯不合理,全區大部分的醫療資源集中在公立醫院,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群眾的健康意識不斷提高,大多數群眾不管大病小病都喜歡到公立醫院,因為公立醫院設備先進,藥品多,醫生技術好等等,導致公立醫院大小病全收,一方面使基層醫療機構的資源利用率和技術水平下降,另一方面也使公立醫院的資源得不到合理利用,醫院人滿為患,加劇了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再者,公立醫院改革后,雖然門急診均次費用及住院均次費用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病人卻反而感覺到看病比以前貴了,因為診查費及其它醫療服務收費提高,患者實際醫療費用支出基本保持不變,或減少不明顯,群眾得實惠不多。
3、公立醫院管理、監管、運行體系不科學,醫療隊伍人才流動頻繁。公立醫院內部管理不夠嚴格,有的醫療服務環節多、效率低,基礎服務質量比較差,不合理檢查、不合理用藥、不合理收費的現象還時有存在。成本意識不強,造成醫院的運行成本、管理成本和人力成本的超支和浪費。醫療隊伍人才流動頻繁,當前由于嚴峻的醫療環境和緊張的醫患關系,醫療行業的風險高、責任重、付出與所得不平衡,導致部分醫療骨干外流,嚴重影響著公立醫院整體水平的提高。
三、幾點建議
1、突出政府主導地位,進一步完善政府補償機制。健全政府對公立醫院長效穩定的財政投入機制,統籌安排醫院基本建設、大型設備購置、重點學科發展、公共衛生服務、符合國家規定的離退休人員費用和政策性虧損補償等資金,建議參照周邊縣(市、區)的做法和經驗。對有歷史負債的公立醫院要進行逐年補償清理,對符合財政支出要求的,財政補助一部分,醫療單位自行解決一部分,將遺留負債進行處置,使醫院能夠輕裝上陣、良性發展。對公立醫院承擔的公共衛生服務任務給予專項補助,保障政府指定的公共衛生防控、綠色通道救護、醫療援助、艾滋病、結核病、流感等傳染病防疫以及征兵、招生體檢、醫療下鄉等公共服務經費。完善公立醫院績效考核體系和內部收入分配機制,考慮醫療服務行業的特點,在績效工資總量和分配比例確定上給醫療機構更多的自,激發醫務人員的積極性和醫院的活力。
2、健全衛生服務網絡體系,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實現“小病不出社區,大病確有保障”,是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主要途徑,因此要充分利用現有衛生資源,進一步抓好現有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網絡,建立以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醫療服務的主平臺,使居民不出鄉鎮、社區就享受到優質的基本醫療服務。加大區級醫院的對口支援力度,與基層醫療機構開展實質性的全作,通過技術指導、人才培養等形式,不斷提升基層醫療機構的服務能力。大力發展民營醫院,積極鼓勵社會資本進入醫療領域,形成多元辦醫格局,增強衛生事業發展活力,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多層次、多樣化的醫療衛生服務需求。
《方案》指出,縣級公立醫院是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的“龍頭”。“十二五”期間要把縣級公立醫院改革放在突出位置,加強以人才、技術、重點專科為核心的能力建設,鞏固深化城市醫院對口支援縣級醫院的長期合作幫扶機制,經批準可在縣級醫院設立特設崗位引進急需高層次人才,力爭使縣域內就診率提高到90%左右,基本實現大病不出縣。
不過,如何能夠讓患者對基層醫療增加信心,這對于醫院來說是一個比較“頭痛”的問題。
協作模式
改變就診模式
在當前的醫療體系建設中,信息技術的地位不言而喻。無論是基礎的HIS等醫療系統,還是預約轉診平臺、遠程影像會診、“醫聯碼”等應用,都離不開IT架構的支撐。如今,針對就診模式,以信息技術為支撐的醫療協作模式開始嶄露頭角。
“對于‘十二五’規劃所提出的‘使縣域內就診率提高到90%左右’,‘思蜀援川’項目無疑是一個有效途徑。”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經濟學教授、北大光華衛生經濟與管理研究院執行院長劉國恩近日在《協作模式引領醫療衛生體系變革――“思蜀援川”醫療衛生項目效果評估報告》(下文簡稱《報告》)會上表示,“這一項目提升了醫療的‘可及性’”。
2008年的5?12大地震使我國四川等地區遭到了巨大的損失。災難發生后,思科投入約3.25億元人民幣,與中國有關方面一起啟動了“思蜀援川”項目。這一項目從基層醫療的基本點出發,主要包括了協作式醫療技術(包括遠程醫療和院內互聯)和區域協作醫療網絡云技術。
劉國恩認為,“思蜀援川”項目在醫療協作取得了三個方面的成果:
一是基于醫院內部協作的解決方案,實現了網絡化的應用和符合醫學要求的網絡設備(包括提高臨床效率的解決方案)。
二是基于醫院之間協作的解決方案,各遠程醫療中心配備了思科網真系統,通過網絡相互連接,從而實現了遠程會診、遠程培訓和遠程影像診斷。同,移動醫療車上也配備了思科網真。
三是基于整個區域協作的解決方案,區域協作醫療網絡云平臺以數據中心作為集散節點,將農村地區的鄉鎮衛生院、大型綜合性醫院和衛生局相互連接,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網絡云。
《報告》認為,區域協作醫療網絡云有別于傳統的醫療服務的提供模式,通過信息技術,它能夠在醫療網絡的不同層級上使得各醫務人員交流互動并實現資源共享。
協作在“思蜀援川”項目中的另一個體現,就是兩輛設施齊全的移動醫療車,其中一輛配備了思科網真系統,用于開展農村地區的心理康復治療及培訓;而另一輛醫療車則配備了各種診斷設施,包括數字X光機、彩色超聲和血液生化分析儀。第二輛醫療車主要由汶川縣人民醫院負責運營,穿梭在汶川的鄉鎮衛生院和其他醫療機構之間。醫療車的正常運行,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邊遠地區患者也能夠享受到先進的醫療技術。
“醫療體制改革既有體制方面的因素,又有技術方面的原因。”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常務理事、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余暉表示,“在技術層面,協作模式能夠幫助基層醫療機構更快地實現變革。”
提升基層醫療水平
在今年1月召開的2012年全國衛生工作會議上,衛生部黨組書記張茅在講話中表示:“要通過改革和能力建設,在較短間內使30萬人口以上的縣市至少有1所醫院達到‘二甲’水平,顯著降低縣級醫院的縣外轉診率,基本實現大病不出縣。”眾所周知,將患者留在基層的一個重要驅動力,就是提升基層的醫療水平。
英國Intertek天祥醫學檢驗所總經理陸培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曾表示,由于醫療資源和信息的不對稱,基層醫院病人較少,人們更愿意相信大醫院。但是,擁有足夠醫療水平的醫生又很難去到基層服務。“一個醫生如果要下基層,必須要在自己本職工作完成且有精力的情況下才能去,甚至還要和自己所在的醫院請示、得到審批,所以下基層在現實情況下很難做到。”陸培表示。
以“5?12”地震前的汶川地區為例,當地的醫務工作者亟需通過培訓來提高他們醫療服務的質量。然而,除了培訓經費有限以外,實際上也很難有辦法對分散在偏遠農村地區的醫護人員進行全員的、經常性的培訓。
《報告》中提到,“思蜀援川”項目的遠程醫療技術使得接受培訓和為患者提供服務之間不再相互沖突。例如,在地震之前,汶川縣的龍溪鄉衛生院每年最多只能派出兩位醫師奔赴鄉外接受培訓,而遠程醫療系統就位之后,衛生院全部6名醫師都能定期接受培訓。
同,遠程醫療網絡將汶川的醫務工作者與整個四川乃至全國的醫學專家都聯系了起來。現在,遠程醫療網絡在汶川的站點平均每月有4.5次被用來進行遠程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