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地質災害防治方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2008年地質災害情況
(一)地質災害主要影響因素
根據江城鎮地質災害史分析,江城地質災害主要影響因素為暴雨,據縣氣象局資料,2008年降雨786.3毫米,較2007年少177.1毫米,比多年平均降雨量少86.7毫米,屬降水正常年景。春天雨水略少,出現一般性干旱。4月下旬—5月中旬雨量偏多,雨季開始偏早,降水偏多,主汛期6—8月,降水高峰期出現在6—7月,降雨時空分布不均勻,多單點性大雨暴雨天氣。9—10月,降水正常偏多,雨季在9月中旬前后結束。降雨時空分布不均勻,大雨、暴雨和局部強降雨是誘發地質災害發生的主要因素。從地質災害發生的時間來分析,多發生在6—9月份,所發生的地質災害與降雨時空分布不均勻,多單點性大雨暴雨天氣發生時間相吻合。
(二)地質災害概況
2008年,江城鎮境內降雨時空分布不均勻,多單點性大雨暴雨天氣發生,但地質災害活動強度、頻度和危害程度都較2007年有所減緩。全年共發生小型地質災害2起(崩塌)。沒有造成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
1、2008年7月11日23時,江城鎮境內普降大雨,白家營村委會白家營小組村后山體出現崩塌,規模20立方米,導致白家營小組農戶蔣樹其、白樹華兩戶住房受損,有潛在危險。在強降雨情況下,屋后切坡土體易發生崩塌,將直接砸毀房屋,造成人員傷亡。
2、2008年7月29日11時,白家營村白玉寨村民小組村后山體出現崩塌,楊金明家的房屋頂端裂縫約10公分,基腳裂縫約1公分,房前裂縫約30公分,有潛在危險。
二、2008年地質災害預測檢驗
江城鎮2008年地質災害情況與《2008年江城鎮地質災害防災減災方案》預測結果基本相符。從地質災害發生的時間來分析,多發生在7-9月份,所發生的地質災害與降雨時空分布不均勻,多單點性大雨暴雨天氣發生時間相吻合,地質災害發生的地點與《2008年江城鎮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劃定的重點危險區相符。雖然2008年降雨量偏多,但由于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根據預案采取了相應的防治措施,建立了完善的群測群防網絡,使2008年地質災害沒有造成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
三、2009年地質災害預測
(一)2009年降雨量趨勢預測
據江川縣氣象局2008年氣候趨勢預測資料,2009年降雨量預計為900毫升左右,比2008年少114毫米,比多年平均降雨量多27毫米左右,降水屬正常偏豐年景。春季雨水偏少,干旱明顯。5月雨量偏多,雨季開始,主汛期6—8月,降水高峰期出現在6、8月,降雨時空分布不均勻,多單點性大雨暴雨天氣,有洪澇災害發生。9—10月,降水正常,三秋期間有5—7天左右連陰雨天氣出現,雨季在10月上旬結束。降雨時空分布不均勻,大雨、暴雨和局部強降雨是誘發地質災害發生的主要因素。
(二)地震與地質災害關系
從江城鎮歷史地震資料和地質災害史來分析對比,歷史上江城鎮無地震—地質災害鏈的事件發生。但考慮到江城鎮所處質構造位的特殊性,小江斷裂帶為地震多發帶,將來發生地震—地質災害的可能性還是存在的。根據省、市地震局資料,結合江城鎮地質災害史分析,2009年江城鎮發生地震—地質災害鏈的可能性不大。
(三)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預測
江城鎮域內地貌為湖盆地貌和湖盆周圍中低山地貌。湖盆內地形平緩,中低山地貌區水系發育,地形破碎。水系為源頭地區上游支流,徑流長度短、水流急。大小水系均匯入撫仙湖和星云湖內,屬珠江流域南盆江水系。鎮域內地質構造相對簡單,但新構造運動強烈,微地貌再造活躍;公路建設、水利建設、礦產資源開發等人類工程活動強烈。這些均為地質災害的形成提供了基礎條件,在暴雨作用下發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可能極大。
從江城地質災害發育特征、現狀、災害隱患點的穩定性、發展趨勢,結合氣象資料分析預測,總的來看,2009年有加劇的可能,危險性較大。災害高發期為6、8月,活動范圍和強度可能較2008年有所擴大和加強,災害高發區主要是蔡家莊——爛泥箐——芹菜塘一帶,太子寺一帶,海門——隔河一帶。(見活動趨勢預測圖)
1、預測的主要依據
(1)江川縣江城鎮地質災害發育現狀;
(2)江城鎮2008年地質災害活動情況;
(3)2009年江川縣降雨量趨勢預測;
(4)省、市、縣地震局2009年地震趨勢分析資料。
2、重點危險區預測(各危險區危險性較大的災害點祥見附表)
(1)上茅草灣——蔡家莊——爛泥箐——芹菜塘危險區
本區位于茶爾山水庫西側山區,為堅硬巖組分布區,斷裂構造發育,巖石破碎。水系發育,地形坡度大,斜坡上風化層厚度大。礦產資源豐富,采礦活動剝離廢石土量很大,在暴雨激發下易產生土體滑坡、泥石流、斜坡開裂變形等地質災害。危害對象為村莊和水利工程設施。危險性較大的災害隱患點有江城鎮白家營村委會白玉寨滑坡、蔡家莊滑坡、爛泥箐滑坡、白家營滑坡,陳家灣村委會上茅草灣滑坡,江川天湖公司清水溝磷礦排土場和祁家營村委會芹菜塘滑坡。
(2)太子寺危險區
本區斷裂構造發育,巖石破碎,山高坡陡,水系發育,地形坡度大,斜坡上風化程度高,在暴雨作用下,易產生滑坡、崩塌和泥石流。危險性較大的有江城鎮云巖村委會太子寺滑坡。
(3)海門——隔河危險區
本區地處撫仙湖與星云湖交匯地帶,地質為炭酸鈣,小江斷裂帶比較強烈,地質環境脆弱,公路建設工程活動強烈,在降雨激發下易產生崩塌,危害對象為村莊、公路。危險性較大的災害隱患點有江城鎮海門村委會的海門三組危巖體崩塌。
3、礦山地質災害預測
江城鎮磷礦資源豐富,開采強度大,點多面廣,采石場也較多。礦山環境地質問題突出,采礦活動破壞了原始斜坡結構,大量的廢石土堆體,在降雨的作用下,很容易產生滑坡、泥石流地質災害。主要危險礦區有清水溝磷礦排土場滑坡,云巖磷礦排土場滑坡。這些地質災害不僅對礦山的安全生產構成威脅,而且還嚴重威脅到礦山附近村莊的安全。
4、旅游風景名勝區地質災害預測
江城鎮旅游資料豐富,有較多的風景名勝點。據了解,2008年,各旅游景區、景點未發生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質災害。預測2009年也不會發生較大地質災害,但由于各景點游客流量較大,再加之景區各種配套設施的建設,給各景區的生態環境帶來一定的影響。在汛期到來時,要加強對各景區、景點的巡查,發現險情,即時報告有關部門。
5、重大工程建設場地址災害預測
江城鎮開工建設的撫仙湖環湖路及林大福建設項目,將不同程度地改變山體斜坡的原始狀態,形成較多的人工切坡,在降雨作用下可能誘發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6、公路地質災害預測
(1)澄川高速公路沿線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質災害;
(2)江撫公路西邊泥石流;
(3)晉思公路桐關段泥石流、山體滑坡。
四、地質災害防災減災對策
2009年地質災害防災防治工作的主要目標是:堅持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切實貫徹地質災害防治規劃,抓住重點危險區域和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加強巡查、監測、預報和預警,進一步落實地質災害防治各項工作制度,健全和完善群測群防網絡體系建設,進一步提高地質災害預報成功率,加大山區農村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宣傳普及,提高全民防災、避災和減災意識,最大限度地減少、避免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為此,應切實做好如下工作。
(一)認真貫徹落實省、市、縣防治地質災害的法規、政策和工作部署,統一思想,提高認識,處理好發展與地質災害防治的關系,及時周密布置全年防災工作,組織實施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加強對防災減災工作的領導。鎮政府成立健全防災減災指揮機構,對地質災害進行統一指揮、調度及協調工作。
(二)繼續深入做好法律法規、防災減災知識的宣傳工作,增強群眾防災減災意識。汛期到來之前,對群測人員進行一次培訓。
(三)完善和加強村組群測群防網絡,從而更好的發揮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的監測預警作用,進行地質災害管理人員業務知識培訓,提高業務技能和管理水平。對危險性較大的災害隱患點設專人進行監測,對危險性一般的災害隱患點設專人進行巡查。認真落實“五項”工作制度,做到責任明確,任務落實。
(四)加強與氣象、地震、水利部門的聯系,互相協作,搞好防災減災工作。
(五)重點落實地質災害防治責任制。汛期實行24小時值班制度,巡查、監測制度,地質災害速報制度和地質災害應急調查制度。
(六)鑒于江城鎮磷礦開采點多,引發的礦山環境地質問題較多,國土管理部門要加強對礦山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監督和管理,督促礦山企業制定和落實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和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責任及措施,要落實專人做好地質災害點的巡查、監測及地質災害的治理工作。
(七)今年除做好已知隱患點的群測群防工作外,還要側重調查位于陡坡下河溝口旁的居民聚居地的安全,對存在危險的居民點,盡快調查并及時納入群測群防監測網絡,提前預防。
五、相關職能部門的職責
1、城建部門要加強對建設項目和建設單位的管理與監督,防止建設過程中引發地質災害,對出現的險情要及時采取措施,及時治理,保障項目和周圍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2、交通部門要組織開展公路沿線地質災害調查,編制公路沿線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建立公路沿線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系統,督促建設單位落實安全措施,做好公路沿線地質災害的預防和治理。
3、旅游部門要組織開展各旅游區(點)地質災害調查,編制旅游區(點)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建立旅游區(點)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系統,加強對轄區內從事旅游服務的企事業單位和從業人員防災知識的培訓,加強對旅游者防災知識的宣傳。
4、水利部門要加強對建設項目建設單位的管理與監督,防止建設過程中引發地質災害,對出現的險情要及時采取措施,及時治理;加強主要水利工程設施區的監測,及時預報,保障下游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5、氣象部門做好汛期地質災害氣象預測預報及預警信息的,將氣象預測預報及預警資料及時通報各有關部門。
六、加強群測群防工作,建立鎮、村、組及監測點的四級群測群防網絡系統。鎮、村、組及各級相關部門要密切協作,加強地質災害險情的巡回檢查,發現險情及時處理和報告。
一、我區地質災害基本情況
我區地形條件相對復雜,地形起伏較大,表層風化嚴重,在降水、震動等自然因素和日益加劇的人為活動影響下容易產生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房屋斑裂、地裂縫、地面沉降等地質災害。我區鎮村、村已發現房屋斑裂、地裂縫、地面沉降等地質災害。我區南部丘陵由于部分村民濫采濫挖地表粘土,容易造成邊坡崩塌。另外,已關閉的礦山開采企業,也存在發生地質災害的隱患。
二、地質災害危險區、易發區和隱患區的劃定
鑒于地質災害具有突發性強、來勢猛、預測防治難等特點,為加強監測與防治,把礦山企業較集中的鎮村、村劃為地質災害“危險區”;公路段以南至界以北的區域,鋁土礦、璞泰粘土礦、天三立粘土礦、蘇李粘土礦、楊古粘土礦礦區范圍劃為地質災害“易發區”;原寶石礦采空區、原南郊鎮賈黃粘土礦區劃為地質災害“隱患區”。
三、主要災害點的分布、影響范圍、威脅對象及防治對策
(一)鎮村采空塌陷。村位于鎮西南部,處于煤礦采空區范圍內,有居民302戶865人。幾年來,該村已有30余戶村民房屋墻壁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斑裂和地面裂縫,威脅到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防治對策:
1、鎮政府要明確監測人員,強化監測巡查,發現險情迅速上報;
2、對危房設置警示牌;
3、鎮政府要做好房屋斑裂較重村民的避險工作。
(二)鎮村房屋斑裂、地面下沉、地裂縫。村位于鎮東南部,有居民430余戶1270余人。2008年4月份以來,由于地下采礦導致該村出現房屋斑裂、地面緩慢下沉和裂縫等地質災害,地面沉降帶穿過該村,趨向由南向北延伸,并向東西輻射。該村的所有房屋都不同程度的受到影響,出現了斑裂現象,最大裂紋寬度達到了10厘米左右,在鎮政府的組織下,已對房屋斑裂較重不適合居住的10余戶村民進行了搬遷避讓。到目前為止,村村民的房屋斑裂、地面下沉和地裂縫等地質災害一直持續緩慢發展變化。為徹底消除地質災害對村民生命財產的威脅,鎮政府正在加快推進村新村建設,新村居民樓已建至3層,年底將完成整體搬遷任務。
防治對策:
1、鎮政府要明確監測人員,強化監測巡查,發現險情迅速上報;
2、對危房設置警示牌;
3、對房屋出現大面積斑裂,影響村民安全的,鎮政府要采取措施,實施搬遷避讓;
4、鎮政府要安排人員駐村晝夜值班,隨時監測塌陷區及周邊房屋的變化情況,發現災情加重,應立即采取避讓措施,并上報有關部門;
5、鎮政府要采取有力措施,推進村整體搬遷工作,在規定時限內完成搬遷任務,消除地質災害對村民生命財產的威脅。
(三)區域亂采濫挖地表粘土。公路段以南至界以北的區域,歷史上由于部分村民亂采濫挖地表粘土,對山體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毀壞,形成了大小不等的礦坑、陡坡,威脅到周邊從事生產和其他活動的人民群眾人身安全。
防治對策:
1、鎮政府要做好區域和已毀山體的綜合治理;
2、在易發區內設立“嚴禁亂采濫挖、預防地質災害”等警示牌;
3、在汛期到來之前進行削坡、護坡、平整和綠化;
4、鎮政府要協調有關部門,采取有力措施,嚴厲打擊并取締私采濫挖礦產資源違法行為,避免形成新的山體損毀。
(四)持證礦山生產企業。現有從事地下開采作業的鋁土礦、璞泰粘土礦、天三立粘土礦、蘇李粘土礦、楊古粘土礦,歷經多年的地下開采形成了大量的地下采空區,容易造成地面塌陷,威脅到周邊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防治對策:
1、各礦山企業要嚴格按照“礦山開發利用方案”進行生產;
2、要依法合理、規范開采,不超層、不越界;
3、隨時注意礦區、回采區的地質結構變化情況,出現險情要及時報告并及時治理。
(五)已關閉礦山企業礦區。已關閉的原鎮華琦石英礦、后坡石英礦、下沙石英礦、彭陽石英礦,南郊鎮賈黃粘土礦、皇住玄武巖礦,歷經多年開采形成了多處礦坑、陡坡,關閉后回填治理不徹底,威脅到周邊從事生產和其他活動的人民群眾人身安全。
防治對策:
1、鎮、南郊鎮政府要繼續做好關閉礦山企業開采區域的綜合治理;
2、堅決制止已關閉礦山企業的非法開采;
3、在前期治理的基礎上,要在汛期到來之前繼續進行回填、削坡、護坡、復墾和綠化。
四、組織領導及防治措施
(一)高度重視,加強組織領導。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事關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區政府成立由分管區長任組長、有關單位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負責組織、協調、指導全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各鎮政府也要成立相應機構,將防治任務逐級明確到人,確保發生地質災害時,能夠及時進行搶險救災。
(二)廣泛宣傳,提高防災意識。各鎮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宣傳欄等多種形式,廣泛深入宣傳《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及地質災害防治科普知識,努力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防災、治災、減災意識,盡最大可能地防止、減輕災害所造成的損失。
(三)建立健全汛期群測群防體系。群測群防是一項持續性的工作,只有長久堅持、持之以恒,才能使它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達到防災減災的目的。各鎮政府是轄區內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第一責任單位,要認真抓好地質災害防治各項工作措施的落實,將災害點的監測和防治任務落實到具體單位,明確具體責任人,切實做到任務到人,形成群測群防的地質災害防治體系。鎮、南郊鎮政府要組建地質災害搶險應急分隊,一旦出現險情立即出動,確保第一時間到達現場實施搶險救災,最大限度的避免和減少地質災害給人民群眾生命財產造成的損失。
一、20*年全縣地質災害基本趨勢預測
(一)20*年地質災害的基本情況
截止20*年底,全縣共發生地質災害3起,其中山體滑坡2起,地面塌陷1起,發生地點均為非地質災害隱患點,未造成人員傷亡。
(二)20*年地質災害趨勢預測
根據我縣地質環境條件、地質災害類型、分布、主要誘發因素及人類工程建設活動的強度,結合我縣汛期氣象趨勢預測,今年地質災害發生的概率較高。
根據氣象部門預測,今年全年降水是屬正常略偏多,降水在時空上分布不均勻,有局部洪澇發生的可能。預測20*年我縣地質災害多發時段主要集中在3—9月,因此確定今年3—9月為地質災害重點防范期。
根據《*縣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全縣地質災害高易發區分布在*、*、*等三個鄉鎮。地質災害中易發區,主要位于*南部,跨*山區的大部分鄉鎮,包括*鎮、*鄉、*鄉的大部以及*鄉、*鄉、*的局部。綜合災害點的穩定程度及危害程度,確定*鄉*村*土質滑坡、*鄉*村*底山體滑坡、*鎮*村巖山滑坡、*鎮賢*村*山腳自然村地面塌陷等為縣重點地質災害點,需重點做好防范工作。
二、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防治方案
(一)*鄉*村*滑坡隱患
1、基本情況
*滑坡位于*鄉*村*自然村北東斜坡。地理坐標東經119°16′39″,北緯28°50′41″,屬中低山地貌單元,出露巖性為安山玢巖潛火山巖,斜坡高度35°左右,斜坡表層上為耕植土,下為殘坡積層含碎石粘性土,厚約2米,結構較松散。潛在滑坡體規模約24000m3。
2、穩定性與潛在危害分析
該土質滑坡,屬不穩定潛在滑坡,有可能殘坡積層沿基巖面下滑,將威脅相距200米、高程350米以下的*村,威脅人數30人,資產20萬元。
3、防治建議
鑒于滑坡前緣離居民點尚有一定距離,滑坡還處于蠕動變形階段,建議防治措施如下:
(1)后緣上部開挖截水溝,向兩側溝谷排水。
(2)將水田改作旱地或經濟林地。
(3)設觀測樁加強監測。
(4)建議農戶進行搬遷避讓。
*
(二)*鄉*村*底滑坡隱患
1、基本情況
*底潛在滑坡位于*鄉*村六組(*底自然村)北東側后山坡,地理坐標東經119°15′37″,北緯28°48′20″,屬構造侵蝕中低山地貌單元,出露地層為上侏羅統大爽組流紋質玻屑熔結凝灰巖,斜坡表部殘坡積層為含碎石粘性土,厚約5m,結構較松散,透水性較強。滑體總方量370000m3,屬中型滑坡。滑動方向推測為南西260°,滑動面為殘坡積層與流紋質晶玻屑熔結凝灰巖接觸界面。
2、穩定性與潛在危害分析
滑坡處于不穩定狀態,若遭遇連續降雨和大暴雨或人為因素,極有可能下滑成災,將威脅村民35人,資產20萬元。
3、防治建議
(1)填平夯實裂縫,后緣和滑坡體內開挖截排水溝。
(2)裂縫兩側設標樁加強觀測。
(3)建議農戶進行搬遷避讓。
監測人:葉生發聯系電話:0570-7*7606
(三)*鎮*村巖山滑坡
1、基本情況
*村巖山潛在滑坡位于*鎮*村巖山自然村東側山坡上,地理坐標東經119°13′25″,北緯28°52′43″,屬侵蝕剝蝕丘陵地貌,與構造侵蝕中低山接觸附近的丘陵一側,出露地層為*巖群角閃片麻巖,斜坡表部為殘坡積層含碎石粘性土,厚約0.5m,結構較松散,易于透水,具孔隙潛水。滑體總方量59500m3,屬小型滑坡。滑動方向推測為北西275°,滑動面為殘坡積層與角閃片麻巖接觸界面。
2、穩定性與潛在危害分析
滑坡目前處于穩定狀態,若遭遇連續降雨和特大暴雨或人為因素,極有可能下滑成災,將威脅10戶39人生命安全和約40萬財產經濟損失。
3、防治建議
(1)填平夯實裂縫,后緣和滑坡體內開挖截排水溝。
(2)裂縫兩側設標樁加強觀測。
(3)建議農戶進行搬遷避讓。
*
(四)*鎮賢*村*山腳自然村地面塌陷
1、基本情況
塌陷區位于*鎮賢*村*山腳自然村地面,中心地理座標x=3229250,y=4*16250。塌陷區地貌主要為山間沖洪積平原,現狀為耕地和民房等,附近山體為剝蝕殘山、孤丘地貌。主要表現為地面出現大小不一的塌陷坑、地裂縫和民井干枯、民房墻體變形等。
2、穩定性與潛在危害分析
*縣*鎮*山腳自然村地面塌陷始于杭新景高速公路*支線建成后的2006年7月,根據出現地面塌陷、地裂縫的空間位置和民井干枯范圍,估約地面塌陷及影響區面積18000m2,有20多戶100余人的生命財產受到地質災害險情威脅,危害程度屬重大級。目前地質災害災情、險情呈加劇趨勢,對當地村民的生命財產和杭新景高速公路*支線的安全運營構成直接威脅。
3、防治建議
(1)嚴格控制周邊地下水的深井抽水量,或停止深井抽水。
(2)對發現的塌陷坑進行注灌漿,對已出現明顯地面裂縫和墻體變形的民房進行加固或異地安置。
(3)在地面塌陷及其影響區范圍內設立地質災害警示牌,明確撤離路線與避險地點,并做好地質災害險情的監測,遇強降雨或連續降雨加密監測,發現地質災害險情應及時安排人員撤離。
*
三、有關部門和鎮(鄉)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職責
(一)國土部門
縣國土資源局應根據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編制年度地質災害防治計劃,進一步完善防災網絡,落實防災責任人和災害隱患點監測責任人。建立汛期險情巡查制度和汛期值班制度及地質災害速報制度,對確定的3個重點地質災害(隱患)點汛期前進行一次巡回檢查,作出趨勢分析評價,指導和協助有重點地質災害(隱患)點所在鎮(鄉)做好防災工作部署,明確地質災害防治目標,公布地質災害速報電話,對于存在重大險情的災害隱患點,向上級國土資源部門報告,組織專業技術力量進行危險性評估與治理方案設計。
在汛期要定期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檢查,加強對防治方案實施情況的監督檢查,保證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順利開展。
(二)水利部門
對容易引起滑坡、泥石流、崩塌的在建或擬建水利工程項目要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要有防災措施。在汛期來臨前,水利部門應組織人員對縣內中小型水庫庫區及衢江、靈山江兩岸進行一次全面檢查,如發現有地質災害隱患,應采取相應措施,消除隱患,確保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三)交通部門
新建、改建、擴建公路工程,必須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修建康莊道路時,要考慮結合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對因修建公路(康莊道路)引起的地質災害,要及時進行治理。對新建公路未治理好潛在的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的,不能投入正常使用。地質災害重點防范期內必須進行災情巡查。
(四)規劃、建設部門
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內,建設項目必須進行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農村集鎮建房必須按規劃統一建設,遠離地質災害危險區。
(五)農業、林業部門
認真落實防災責任制,對不宜耕種的山地,要堅決退耕還林,地質災害隱患點上的水田,要改為旱地,滑坡體上不能種植高大樹木。一旦災情發生,要積極配合當地鎮(鄉)政府、街道辦事處做好災民的生產和生活救災工作。
(六)氣象部門
根據全縣地質災害分布情況,做好地質災害防范期內的災害性天氣預警預報,預測到災害性天氣,要及時通報。一旦發生災害時及時提供救災現場氣象服務。
(七)旅游部門
做好旅游景點和景區的地質災害巡查、防治工作,確保游客和景區周邊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八)鎮(鄉)政府、街道辦事處
1、地質災害(隱患)點所在鎮(鄉)、街道要明確職責,重點鎮(鄉)、街道應成立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加強領導,明確職責,落實監測負責人和監測人員。建立汛期、臺風期24小時值班制度。對《*縣地質災害防治規劃》中所列縣級重點地質災害(隱患)點和鄉鎮級災害(隱患)點,在汛期前要進行一次全面巡回檢查。發現新的問題,要及時向縣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匯報。
2、有地質災害(隱患)點的村,要指定專人負責監測工作,指定地質災害預警負責人、預警信號、救災方案。在汛期、臺風期要增加檢查次數,要指定緊急情況發生時疏散計劃以及撤離路線。同時密切注意災害隱患的變化。
3、對新發現的地質災害跡象要及時上報縣國土資源部門。對已有險情或隱患的地段,要采取各種防范措施,以達到防災減災的目的。
4、對險情較重級無法治理的災害(隱患)點,應結合實際情況進行疏散、搬遷避讓,將可能發生的地質災害損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四、地質災害防治的保證措施
(一)提高認識,加強領導。地質災害防治是關系到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大事。各鎮(鄉)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及有關部門要從實踐“三個代表”的高度,進一步認識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緊迫性和艱巨性,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的有關規定,把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列入工作重點,切實采取有效措施,著力做好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
各鎮(鄉)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要對本轄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負總責。縣國土資源、氣象、水利、交通、建設、規劃、農業、林業、旅游等有關部門應當按照各部門的職責,負責本部門管轄范圍內有關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各鎮(鄉)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和有關部門要將災害隱患點的監測落實到責任人。
(二)堅持災情巡查、提醒、分級管理制度按照防災巡查制度,各鎮(鄉)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要在防范期內對本轄區所有的地質災害(隱患)點、交通沿線進行實地檢查,對各點的災情現狀及發展趨勢作進一步分析評價,提出具體防范意見。防范期內組織巡查,要建立巡查臺賬。
對可能發生地質災害的區域地段,尤其是地質災害易發的山區農村,要按照災害防治的有關要求,積極組織開展地質災害防治知識的宣傳教育,建立完善的災害提醒制度,增強公眾的防災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
各鎮(鄉)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對本轄區內所有的地質災害點必須在汛期前全部發放地質災害防災明白卡,建立群測群防監測體系。
(三)堅持防范期值班制度,開展預警預報。在整個防范期內,縣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和國土部門要堅持防范期值班制度,保持全天不間斷通訊聯系;要督促檢點隱患點的動態監測責任落實情況。加強與氣象部門的聯系和合作,在汛期特別是強降雨期間,要加強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并通過防災網絡,有專人負責準時收看省國土資源廳信息中心的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和當地氣象預報,迅速將氣象情況通報到各個災害點,做好防災準備。
(四)做好災害應急預案,組織搶險救災。一旦出現災害險情,縣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要視情啟動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和應急指揮系統,組織應急小分隊立即展開應急調查、排險,按防災預案組織人員疏散和財產轉移,并做好災民的轉移安置,救災物資發放供應等善后工作。具體按照《*縣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龍政發〔20*〕29號)執行。
(五)認真落實地質災害災情速報制度。根據《浙江省地質災害報告制度》精神,各鎮(鄉)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和有關部門要落實災情速報制度。一旦發生災情,視等級按要求速報縣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和縣國土資源局,及時趕赴現場,并按防災預案做出相應的應急調查處理。對較大級地質災害縣國土資源部門根據實際情況,及時向省、市主管部門報告搶險救災工作進展直至結束。對發現的重大級地質災害隱患點,應即赴現場調查,并將重大地質災害隱患報告上級主管部門。
2020年度地質災害防治實施方案
為切實做好我縣xxxx年度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避免和最大限度地減輕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根據國務院《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和《x省地質環境管理條例》的有關規定,結合我縣實際,制訂本方案。
一、基本原則
地質災害防治,堅持預防為主、避讓與治理相結合和全面規劃、突出重點的原則。
二、重點地質災害隱患點分布
我縣屬地質災害易發地區,地質災害的類型主要是泥石流、滑坡、崩塌等,造成地質災害易發的主要因素:一是農民依山削坡建房,造成屋后不穩定陡壁(巖)體;二是劈山修路形成的不穩定邊坡;三是水庫沿線不穩定邊坡;四是不規范采礦形成的高危巖體;五是山洪形成的泥石流及其他因素誘發的其他地質災害;六是易地扶貧搬遷移民安置點選址區內依山而建削坡建房可能引發災害的不穩定因素。
xxxx年下半年,縣國土資源部門會同x省環境總站和x省第四地質大隊環境保護站的地質專家對全縣范圍內地質災害隱患點認真進行了核實詳查,全縣共有xx處地質災害隱患點(其中:滑坡xx處、泥石流x處、崩塌x處、不穩定斜坡x處),分布在x個鄉鎮、xx個村;我縣已完成易地扶貧點搬遷xx處,排查出有不穩定因素的移民安置點xx個,分布在x個鄉鎮、xx個村。重要地質災害點的具體分布是:
(一)x鎮x村仰山殿斜坡。該滑坡體縱長xxx-xxxm,寬xxxm,滑體厚xx-xxm,表層為第四系殘坡積粉質粘土夾碎石,下部為志留系新灘組強風化粉砂巖,若遇暴雨,斜坡很可能失穩,出現大規模滑坡,直接威脅坡腳居民樓xx戶xx人的生命財產安全。
(二)x鎮x村x嶺崩塌。xxxx年、xxxx年曾發生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如遇暴雨沖刷,大面積不穩定危巖體仍有崩塌的可能,山下居民雖已整體搬遷,隱患仍然存在。
(三)x鄉x村x坑滑坡。該坡體有二處長xxm、寬x.xm、深約xm和長xxm、寬x.xm、深約xm的裂縫,如遇山洪沖擊,坡體可能滑塌,直接威脅山下xx人生命財產安全。
三、重點防范期
根據氣象部門預測,xxxx年我縣汛期形勢較為嚴竣,“坨子雨”集中。我縣地質災害發生主要跟降雨有關,持續特大暴雨會引發各類地質災害的發生。汛期(x-xx月)是我縣地質災害易發和重點防范期。
四、主要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明確部門責任。地質災害防治事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是政府維護社會公共安全的重要職責內容。各鄉鎮政府和有關部門要把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共同參與,形成齊抓共管的良好氛圍。對照《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和x政辦電〔xxxx〕xx號文件精神,進一步明確責任主體,分解任務:縣交通運輸部門負責做好公路沿線地質災害隱患排查,對交通沿線因工程建設造成的地質災害,責成有關單位及時治理;縣氣象部門要加強雨情監測,做好地質災害氣象預報(警)工作;縣旅游部門負責旅游景(區)點的地質災害隱患排查工作;縣水利部門負責做好水庫管理區域地質災害防治,加強對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工程的監督檢查;縣住建部門負責城鄉在建工程施工和房前屋后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縣國土資源部門要認真履行地質災害防治的組織、協調、指導和監督,督促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落到實處。
一、上年度地質災害的災情基本情況
我縣氣候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春夏多雨,地質災害多發的重點時期為每年4月至9月。在主汛期,臺風頻起,若是連降暴雨、大暴雨,極易引發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發性地質災害。
近幾年來,較嚴重的地質災害分別發生在*年7月19日、*年5月17日、*年5月20日和*年4月27日。*年度全縣累計發生地質災害12宗,由于預警及時,未造成人員傷亡的災難。地質災害具有漸變性和突發性,同時也具有難以抗拒的破壞力等特點,致災的誘發動力有天然的,也有人為的。自然地質災害發生的地點、規模和頻度,受自然地質條件控制,而人為地質災害受人類工程開發活動影響,常隨社會發展而日益增多。因此,防治人為地質災害發生是本方案的一個側重方面。
二、地質災害重點防范區域
(一)危險區
1.縣城*公園南面縣自來水有限公司供水二廠。該區域內的開發工程未經必要的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廠區及其周邊山體潛在的地質異常仍有進一步孕育的可能,由于此處西、南面下方均有較密集的民居,危險因素顯而易見,是個重點防治的地質災害危險區。縣政府去年*縣自來水有限公司必須迅速依法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并根據評估結果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制定有針對性的防災避險預案。
2.*礦排土場。該礦的主采場雖不在本縣轄區內,但其排棄的泥土、廢石大量長期傾倒于*凡水坑一側,日積月累形成了地質災害源,每遇連續降雨時期,大量排棄物自上而下隨水而流,引發多次規模各異的山體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如不及時治理,大面積經濟林將遭受不同程度的損毀。
3.*鎮*采子山鐵礦。此處經多年采挖,礦區周邊已經形成陡峭的采礦邊坡,采場東北面上方出現3條明顯的裂縫,長度20米至40米不等,寬約10至20厘米。裂縫北側邊有一條*——新豐迴龍的公路,此路段下方路基已被蠶食破壞,對交通運輸和過往行人造成重大威脅,如不及時進行有效治理,危險源極有可能進一步擴大。
(二)隱患區
1.*林場龍集工區水浸洞。此處曾于*年發生過山體滑坡,*年、*年均有小規模滑坡現象,當地進行過簡單治理,重大威脅及當地村民不安的情緒暫時得到緩紓,但是由于當地的地質條件比較特殊,不確定因素仍然存在,因此處民居集中,必須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并根據評估結果進行徹底有效的治理。
2.壩仔鎮群輝滑坡群。災害影響區域為胡竹壩一帶,此地曾經是省國土資源廳特別關注的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域,并對局部組織進行了必要的治理,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主要地段的滑坡隱患。當地的地質條件異常復雜,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災害的威脅依然未完全消除。未經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不得進行用地審批、切坡建房。
3.*鎮*小學。*年地質災害排查工作中,發現該教學點存在地面塌陷的隱患,校區建于洪積扇構造堆積層之上,地表1米以下多為砂礫和鵝卵石,極具松散透水性,如果計劃興建三層以上的建筑,必須先經過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
4.*鎮*礦區。由于多年亂采濫挖,露天采場已形成不規則異常陡峭的采礦邊坡,又因排土場未經規劃,隨意排棄,松散的土方量比較大,已對附近居住的村民造成威脅,若遇特殊天氣,極有可能引發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5.*鎮*村*村。*年汛期,此地曾發生頗具破壞力的泥石流災害,汛期要加強巡查監測,同時要教育村民慎重選擇建房地點,盡量不要在排洪水渠沿線、不穩定的山體邊坡下等地域修建房舍。
6.翁城鎮富陂村溫張屋。*年此處局部耕地發生地面塌陷災害,使經濟作物遭受一定的損毀。據初步監測,災害發生地為古河道區域,地表4—5米以下土質疏松、透水,甚至可能存在地下暗流,應加強巡查監測,確保人民群眾生命安全。
7.主要公路沿線。特別是國道106線涼沙公路和**塅,公路兩側常因連續降雨引發山體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公路主管部門應在汛期加強巡查,及時清淤,確保道路暢通。
8.*林場龍體工區新山至凡水坑區域。多年來亂采濫挖已造成讓人觸目驚心的地下采空區,與之相鄰的凡洞一側于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曾發生過大面積地面沉降災害,由于此采空區上方壓力依然存在,隱患尚未消除,在此區域作業的*鐵礦從業人員和林業生產、管理人員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脅,應及早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必要時采取避讓措施。
三、防災基本措施
(一)認真貫徹執行國務院《地質災害防治條例》以及有關法律法規,結合具體情況,制定相應的防治辦法和應急措施,各鎮人民政府及*林場要制定地質災害防災應急預案。
(二)建立地質災害日常監測預警責任制,明確單位責任和主要責任人,落實監測、報警、防災責任制,確定可行的應急避災預案,建立健全信息員和聯絡員制度。各鎮政府、*林場為轄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責任主體,縣國土資源局礦管與地環股為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行政管理的日常辦公地點,縣礦產資源與地質環境監測站為這項工作的監測服務和技術指導部門,各鎮國土資源所為地質災害防治日常監測預警聯系機構。形成縣鎮監測網絡,加強聯合巡查,跟蹤監測,完善災害速報制度,確保這項工作的落實。
一、地質災害趨勢預測和防治重點
根據氣象部門氣象趨勢預測,今年仍屬氣象災害偏重年份,極端天氣事件呈多發趨勢,我市地質災害的發生機率較大,地質災害多發時段仍主要集中在4月-6月的梅汛期及7月-9月的臺汛期。4月-6月的梅汛期由于長期降雨,土層含水處于飽和狀態,在降水達到一定強度時,極易引發山區風化殘坡積土體、公路邊坡以滑坡和崩塌為主的地質災害;7月-9月臺汛期降雨強度大,由暴雨而引發滑坡、泥石流等突發性地質災害概率大,易引發礦山廢渣堆積體泥石流,螢石礦采空區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
根據我市地形地貌和地質條件、地質災害時空分布特征以及災害發生歷史頻度和強度,預測我市地質災害發生的重點地區為盆地東部、西北部低山丘陵區,重點防范區為:*鎮、*鎮、*鎮、*鎮。重點防范期為:梅汛期為日降雨量50毫升以上,或連續大雨三天以上、過程降雨量大于100毫升的時段;臺汛期為臺風降雨開始時至臺風降雨停止后48個小時時段。
二、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主要任務
(一)完善機制,做好預案編制工作。根據《*市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要求,各有關部門、各鎮(街、區)要建立和完善統一領導、分級管理、條塊結合、分工負責、協調一致、反應迅速的應急機制,增強快速反應和應急處置能力。各鎮(街、區)要編制完成各鎮(街、區)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和市地質災害重點隱患點村級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
(二)抓好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工作。各有關部門、各鎮(街、區)要充分利用地質災害調查成果,加大地質災害知識和法律知識的宣傳、教育力度,進一步提高群眾的防災減災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健全和完善市、鎮(街、區)、村三級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使之覆蓋到地質災害高、中易發區和有災害隱患點的每一個行政村。針對鎮(街、區)、村干部變動的情況,及時明確責任人、監測員,并做好對新增人員的培訓,確保基層各項防災及應急搶險措施落到實處。
(三)災害隱患點勘察治理和搬遷避讓。我市已查明的地質災害隱患點有32處,其中以滑坡、泥石流地質災害所造成的威脅最大,市政府將其中7處列為2009年度地質災害重點隱患點進行重點防治或監測。各鎮(街、區)也要對本行政區域內地質災害隱患進行排查,確定今年重點防治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對人民群眾生命財產有直接危害的地質災害隱患點,組織實施應急排險或進行勘察治理。對處于山區交通不便,工程治理成本極高,且難以有效根治、自然條件不適宜居住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可結合下山脫貧,組織搬遷,避免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三、重點地質災害隱患點防治措施
我市地質災害隱患點32處,其中7處地質災害隱患點危害性較大、穩定性差,威脅人口多,需重點做好監測和防治工作,并制定鎮、村級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落實防災避險措施。
(一)*鎮方丘左岸山體滑坡
該滑坡屬古滑坡,土質滑坡類型。滑坡體積約170000立方米,1939年曾整體下滑,*年至*年10年間又因暴雨發生多次滑動。滑坡嚴重威脅方丘水庫安全,間接威脅水庫下游50余戶、居民200余人的生命安全,潛在資產300萬元,目前尚處于不穩定狀態。*鎮人民政府要加強日常監測,密切注意滑坡體的變化,設立警示牌。
(二)*鎮*村滑坡
該滑坡位于*鎮*村后山,屬于中型淺表層土質滑坡。該滑坡*年滑動,毀壞民房4間,2006年滑坡體出現整體下滑,滑坡體后緣地表拉張裂明顯,前緣突出,飽水土體蠕變失穩引起滑坡,滑坡體體積339000立方米,目前尚處于不穩定狀態,威脅居民150余戶,潛在資產350萬元。*鎮人民政府要加強汛期監測,設立警示標志,采取裂縫填埋、挖溝排水等措施減少雨水入滲,完成前期治理工程建設,確保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三)*鎮*村滑坡
該滑坡位于*鎮*村后山,屬小型淺層土質滑坡,滑坡體體積約65000立方米。直接或間接威脅人口60戶,約180余人,威脅資產約240萬元。該滑坡形成歷史較悠久,屬古滑坡。*年5月暴雨后局部產生滑動,損壞民房1間,經濟損失4萬元。近年來較為穩定,地表裂縫基本消失,但由于滑坡體較陡,遇雨仍具有滑動的可能,威脅人口多。*鎮人民政府要加強汛期監測和巡查,并設置警示牌,在滑坡體上方減少人為活動,增加植被覆蓋率,在滑坡體前緣開展截排水工程建設,建立監測點。
(四)*鎮法蓮村泥石流
該泥石流位于法蓮村北部低山丘陵區,溝域內最高海拔標高507米,最大相對高差327米,溝谷平均縱坡降33.9%,溝床總體呈U字形,溝床上強中化凝灰巖分布整個溝谷區,溝谷內局部分布螢石礦脈,并覆蓋厚層采礦后的棄渣,溝床兩側山體對溝坡度一般28-33度,威脅人口35人,威脅財產210萬元。*鎮人民政府要加強汛期監測,加強林業保護和水土保持工作,在形成區一帶緩坡耕地上禁止耕種,在堆積區內修筑導流渠或泄洪道,以調節地表經流,防止溝源侵蝕;在流通區修建攔擋工程切斷泥石流下移
(五)*鎮朝川村東滑坡
該滑坡位于朝川村東公路邊,據估算滑坡體體積可達110000立方米,屬混合式巖、土質滑坡,滑坡體上拉張裂縫明顯,并見“馬刀樹”等。該滑坡曾于*年、*年產生滑動,*年7月23日在暴雨沖蝕下發生較大規模的滑動,造成農田毀壞和交通堵塞等,直接經濟損失5萬元。目前該滑坡體處于不穩定狀態,威脅人口60人,資產價值100萬元。*鎮人民政府要加強對滑坡體的監測,設立安全警示牌,保護山林植被,并做好汛期疏竣排險,減少洪水對滑坡體的沖蝕。
(六)象珠鎮西遼村泥石流
該泥石流以西遼村北部山區為形成區,該區溝谷為V形谷,縱坡降較大,碎屑物質豐富,流通區和堆積區界限不明顯,谷口為堆積區。該泥石流在*年夏、*年夏及20*年夏雨后暴發過三次規模大小不一的泥石流,造成農田毀壞,民房倒塌,大量牲畜死亡,人員受傷,沖跨鄉村公路2500米,直接經濟損失63.5萬元。目前泥石流形成區環境地質條件不佳,仍存在繼續形成泥石流災害的可能,威脅人口83人,資產200萬元。象珠鎮人民政府要加強汛期監測,加強林業保護和水土保持工作,在形成區一帶緩坡耕地上禁止耕種,在堆積區內修筑導流渠或泄洪道,以調節地表經流,防止溝源侵蝕;在流通區修建攔擋工程切斷泥石流下移。
(七)*鎮雙溪村地面塌陷
由于螢石礦開采過程中不合理開采所引起,塌陷區面積約6000平方米,塌陷深度10余米至60米不等,由于螢石采礦歷史久遠,在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處于塌陷盛發期,導致機耕路損壞,拖拉機掉入陷坑等事故,直接經濟損失約4萬元,間接損失無法估算。20*年,*鎮人民政府對雙溪村地面塌陷危險地段部分進行了鐵絲網圈圍、填埋采空區等初步治理,基本消除地面危險隱患,但未完全消除。*鎮人民政府要加強監測,劃定警戒范圍,設立警示牌,禁止在塌陷區內進行一切大的工程活動,防止工程建設引發塌陷區地面變形、塌陷等事故發生。
四、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實施意見
按照“以人為本、預防為主,合理避讓、重點整治,明確責任、群測群防,完善法規、依靠科技”的原則,進一步加強地質災害監測與預測預警,做好基礎調查、勘查治理和汛期地質災害防范等工作,不斷提高我市地質災害預防和處置能力,最大限度減少、避免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強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領導
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是關系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大事,是政府維護社會公共安全的重要職責。各鎮(街、區)要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將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作為重要的日常工作,建立健全地質災害防治的長效機制。根據鎮(街、區)、村干部人員變動情況,及時調整應急指揮機構和應急工作制度;編制完成各鎮(街、區)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和突發地質災害應急操作手冊,落實應急小分隊,加強應急避險場所建設,提高快速響應和應急處置能力。
(二)加強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在汛期期間,各有關部門、各鎮(街、區)要嚴格執行險情巡查、災情速報、汛期值班、災害預報等制度,對各地質災害隱患點要做好“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核查”工作,落實好臨災前的預警預報,做到防患于未然。
國土資源部門負責地質災害防治的組織、協調、指導和監督工作,做好地質災害險情的動態監測、巡查工作,完善全市地質災害防治群測群防網絡。一旦發現險情,立即趕赴現場進行調查,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災害發生或災情擴大,并按地質災害災情分級報告的規定,向市人民政府和上一級國土資源部門報告,由市政府決定啟動并組織實施相應的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
交通、水務、建設、規劃、旅游等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做好管轄范圍內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氣象部門做好突發性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工作,進一步提高預報的準確率。
白草塬鎮人民政府
關于印發《白草塬鎮地質災害防治實施方案》的通知
各村委會,鎮政府有關單位:
為了做好全鎮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經鎮政府會議討論研究通過《白草塬鎮地質災害防治實施方案》,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落實。
白草塬鎮人民政府
2021年4月18日
白草塬鎮地質災害防治實施方案
為切實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明確職責,落實責任,避免或最大限度地減少災害造成的損失,維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穩定,做到有備無患,打有準備之仗,特制定本方案。
一、組織機構
專門成立了領導小組,由黨委書記任組長,鎮長、分管副鎮長任副組長,鎮屬各單位負責人、各包村工作組為成員,下設辦公室,副鎮長蔣曉燕兼辦公室主任,辦公室設在黨政辦,電話3660080。各村兩委人員、黨員、村民代表等組成各村地質災害防治監測小組,由村黨支部書記任組長,村委主任任副組長。
二、防御措施
1、組織全面排查
各村是否會遭受小流域山洪、滑坡、泥石流、山塘水庫垮壩等各種可能的災害襲擊情況進行逐一檢查,查明隱患。災害重點村要經常組織力量對隱患點進行認真排查,發現異常立即轉移人員,并及時上報鎮政府。
2、健全應急機制
各村要建立監測和預警機制,制訂詳細的人員避險轉移工作預案,預案明確了責任人,并根據各村實際情況,確定預警方法、信號,避險轉移路線,及臨時安置點,把防御措施落實到每個村、每個戶、每個人。一旦發生災害緊急情況,及時啟動方案,有序地組織人員安全轉移,確保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3、加強值班巡查
進一步加強雨季天氣,突發性惡劣天氣、汛期、臺風期間的值班巡查工作,特別是災害村實行24小時值班巡查,隨時應對并報告各類突發性災害的發生。
4、建立搶險隊伍
各村要組織一支由黨員干部、年輕群眾組成的防御山洪與其它災害工作的搶險隊,在第一時間救援搶險工作。
三、應急處理
1、災情報告
各村堅持汛期值班和災情速報制度。發現災害前兆、險情或災情的村或個人,應當立即報告鎮政府。(電話:3660080)
2、災情應急處理
鎮政府接到報告后,將立即派人趕赴現場,并及時組織救災和現場調查,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災害發生或災情擴大,并向縣政府辦報告情況。同時,根據災情實際情況,及時動員地質災害威脅的村民轉移到安全地帶;情況緊急時,將強行組織避災疏散。
四、工作要求
1、加強領導,明確責任
地質災害防治事關經濟社會穩定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各村必須切實加強領導,統一思想,健全組織,落實村委主任負責制,明確監測責任人,形成縱向到底,橫向到邊,上下聯動的群防群治網絡。各村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在汛期來臨前,組織人員進行實地檢查,加強防范工作,落實具體的防御措施。
2、加大力度,認真實施
各村要按照本方案要求,認真加以落實實施,要按照下達的年度災害防治任務制訂具體的實施方案,明確落實移民避險安置的具體時間、地點和補助等有關政策措施,切實做到按工作方案組織實施,規范運作。
3、加強監督,規范管理
鎮政府將嚴格加強地質災害防治補助資金使用的監督管理,一是災害避險安置和治理實施計劃的災害村,必須在規定時間內完成避險安置任務;二是災害避險與治理補助款,必須專款專用,避險安置對象和補助費的發放必須張榜公布,接受群眾監督;三是災害避險安置與治理期間仍要落實人員,明確職責,做好災害監測防治工作。
附件:白草塬鎮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成員名單
白草塬鎮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成員名單
組 長:張興強 黨委書記
副組長:高秉政 黨委副書記、鎮長
蔣曉燕 分管副鎮長、二百戶村包村組長
成 員:范曉軍 應急服務中心主任、總堡村包村組長
武承朕 黨委副書記、樹王村包村組長
劉 穎 副鎮長、九百戶村包村組長
安 偉 副鎮長、西坡村包村組長
馬 剛 社會事務服務中心主任窟沱村包村組長
楊來旺 文化服務中心主任、北劉村包村組長
吉啟榮 景莊村專職化書記、包村組長
張 雁 派出所所長
劉全合 食藥所所長
盧建玉 白塬衛生院院長
王彥輝 白塬中學校長
張 琨 白塬教管中心主任
劉耀謙 農經財政服務中心主任
李京鵬 應急服務中心工作人員
姜文博 九百戶村專職化書記
肖 忠 二百戶村專職化書記
陳 昊 樹王村專職化書記
呂棟良 窟沱村專職化書記
陳金東 興塬社區專職化書記
李孝庭 總堡村黨支部書記
關啟武 北劉村黨支部書記
陳宏剛 西坡村黨支部書記
一)地質災害發生的時段、類型
根據我市地質環境條件、工程建設活動的強度,結合汛期氣象趨勢,預測我市地質災害多發時段主要集中在5月—10月。23月為消融期,等凍土地帶、地下水位較高的地段,因冰雪融化、凍土消融有發生滑坡、崩塌等災害的可能;5月—10月為汛期,據氣象部門預測,近幾年全市降水量明顯增多,大范圍大到暴雨和連天集中降雨天氣增多,當降水達到一定強度時市當降水量達到1520mmh即可暴發泥石流,而每小時降水量超過25mm時,就可能發生災害極易誘發堆積層滑坡、黃土滑坡和公路邊坡、露天開采礦山的掌子面、廢棄礦點及施工現場的崩塌等地質災害;6月—9月為主汛期,強降水過程較多,占年降水量80%以上,由此而引發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發性災害的可能性較大。因近年來白龍江、西漢水流域等地未暴發大規模的泥石流災害,江河溝谷中積聚了大量的固體物質,一些威脅嚴重的滑坡崩塌隱患點因未有效治理、多年降雨不穩定性逐漸加劇等因素,預測暴發災害性泥石流、滑坡的危險增大。
二)地質災害易發區
1滑坡、崩塌
市滑坡、崩塌在區域分布的總體趨勢是西南密集,向東北逐漸減弱,分為以下幾個集中分布帶:
白龍江流域集中分布帶:主要分布于一帶。該地段主要以基巖滑坡、堆積層滑坡和第三系、白堊系紅土大層滑坡等類型為主。尤其在化馬—臨江一帶,以及北峪河流域,崩塌、滑坡十分發育,造成災害也十分嚴重,為我市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域。
白水江流域分布帶:主要分布于的石雞壩—碧口一帶河谷及近山區,滑坡以基層滑坡為主,造成災害也較為嚴重。
西漢水流域集中分布帶:主要分布于、段西漢水流域河谷區,分布密度高,災害嚴重,大多數滑坡系第四系堆積坡殘物組成。以漾水河流域、東南部土石山區、東南部黃土丘陵區和西南部土石山區最為發育,暴發頻繁,造成災害較大。
嘉陵江流域集中分布帶:主要分布于嘉陵江北岸支流河谷及近河谷山區。嘉陵江較大支流永寧河、青泥河、燕子河等的下游地區,不易暴發,災害一般。
礦產資源集中開采區和山區公路沿線:該區域崩塌、滑坡也造成一定危害,因工程建設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有增加的趨勢。重點區域是212國道和江武公路沿線山區地段,西成礦區六巷、廠壩、畢家山、洛壩一些開采強度大的礦區。
2泥石流
市泥石流分布范圍廣,發生頻繁,暴發突然,破壞力強,成災頻率高,給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造成極大威脅。全市泥石流主要集中分布于白龍江中上游、西漢水中上游以及白水江上游地區,以及礦產資源開采區。
白龍江流域泥石流分布區:以粘性泥石流為主,2有泥石流1000多條。固體物質豐富,分布密度和發生頻率居國內首位。分布范圍6400KM2有泥石流1000多條,其中較大泥石流490條,沿白龍江河谷連續分布,兩河口—透坊段最為發育,長約90KM沿江兩岸,有較大泥石流200多處,如甘家溝、石門溝、火燒溝、柳灣溝、清水溝以及北峪河流域等,最為發育。透坊—臨江段巖層較完整,漸為減弱,有泥石流40多處,多粘性泥石流。重力侵蝕強烈,多由軟弱巖石構成,滑坡、崩塌繁多,發育著十分粘稠的泥石流,預測災害性泥石流的危險增大。
西漢水流域分布區:集中分布于西漢水中上游主要在北部黃土區的漾水河流域,西南部土石山區和東北部的黃土丘陵區,以西漢水干流的順利峽—建村河段及其支流白家河最為密集,沿江兩岸平均每公里有23條泥石流。泥石流主要有粘性,稀性和黃土泥流,以漾水河沿岸及雷家壩—之間的黃土泥石流區最為發育,爆發較為頻繁,危害較嚴重。
白水江流域分布區:主要分布于白水江中上游城、鐵樓寨至馬營之間地區,以—石雞壩、碧口—中寨之間最為發育,如關家溝,鐵樓溝等,以稀性泥石流為主,危害較嚴重。
嘉陵江流域泥石流分布區:包括、等,主要是嘉陵江流域及其支流潭泥河、永寧河、燕河等支流河谷兩岸地區,暴發頻率低,危害一般。
礦產資源集中開采區:礦產資源開采區的礦石、廢渣不合理堆放等,工程建設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有增加的趨勢,汛期也容易誘發泥石流,應給予重視。
3地面塌陷、地裂縫
受采礦活動影響,主要分布于礦產開采區。如西成鉛鋅礦區,隨著近二十年礦業發展我區礦業活動強度增大,礦區地面塌陷,地裂縫等地質災害有增加趨勢,已出現了不同程度地質災害,造成人民生命財產損失。
三)主要地質災害預防地段
市地質災害最為發育的縣區有區、縣等,全市各縣(區)已完成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提交了調查與區劃報告》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和《重要隱患點防災預案》等,確定了地質災害易發區、危險區和重要隱患點。結合近幾年我市地質災害暴發的實際情況,本方案選擇了一些重點預防的地質災害隱患點作為防治工作重點,應全面加強監測預防工作。同時,各縣(區)主管部門要根據轄區的實際情況,確定轄區防治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并建立相應的具體防災預案和應急措施。
二、地質災害威脅對象、范圍
據統計全市已知滑坡12135處,有記載滑坡活動2290處,泥石流溝5700多條。根據最新完成的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報告》現有危害性的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1603處,其中泥石流870條,滑坡611處,崩塌49處,不穩定斜坡67處,地面塌陷6處,威脅人口387949人,占全市總人口14.4%以上,經濟損失評估185544.4萬元。地質災害對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造成極大威脅,威脅著交通運輸、農業生產、城鎮、機關事業單位、學校、廠磚企業、電站、通訊和輸油管道等生命線工程的安全。
三、地質災害重點防范期
根據地質災害的形成特點和主要誘發因素,確定各類地質災害隱患點的重點防范期。
泥石流主要防范期:泥石流的形成與大雨、暴雨同步。根據我市的降水特點,確定泥石流的主要防范期為6月至10月。
滑坡、崩塌、地裂縫主要防范期:該類地質災害的形成受多種因素影響,根據滑坡、崩塌、地裂縫形成的主要原因,基本可以概括為:降水誘發引起的滑坡、崩塌、地裂縫等災害具有稍滯后于降水的特點,6月10月為主要防范期;23因冰雪融化、凍土消融有發生滑坡、崩塌等災害的可能,北部雪凍嚴重的等縣應加強防范;人為因素和其它自然因素造成的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情況比較復雜,因此應當全年防范。
地面塌陷的主要防范期:市已發生的地面塌陷災害基本為地下采礦引起的其發生、發展與采礦的強度、開采規模、開采形式等有關,該類災害全年均應防范。礦區應加強監測與預報、預警工作。
四、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一認真學習貫徹《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各縣要加強《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學習宣傳工作,認真落實《市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結合本轄區《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和實際情況,及早部署、提前行動,做好險情巡查、預警預報、群防群測、應急反應等工作,切實落實好各項防治措施。
二抓緊擬訂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和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各縣(區)國土資源部門要按照《地質災害防治條例》要求,根據《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報告》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和實際情況,會同建設、水利、交通、預警、防洪等部門,加快本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和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的編制、報批與工作。
三加強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建設。群測群防、群專結合”防治地質災害的根本方針。各縣(區)國土資源部門要組織力量,協助地質災害多發區的鄉鎮人民政府建立群測群防體系。要組織專門技術力量,開展地質災害知識的科普教育和宣傳,要重點加強農村和鄉鎮的宣傳,加強對群測群防工作的指導,提高群眾的防災水平和自救能力。
四加強部門配合和群專結合,做好氣象預警預報工作。各縣(區)國土資源、氣象、防洪、救災等部門要加強橫向聯系,密切配合、通力合作、互通情報,確保省、市、縣(區)之間的信息暢通,做到上情下達、下情上報。國土資源部門要與同級氣象部門共同配合,積極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及時掌握雨情、水情、災情,對所轄區域內地質災害可能發生的時間、地點、成災范圍和影響程度作出預報,使政府有關部門有針對性地開展防災工作,為制定地質災害防災預案和防治措施提供正確依據,有效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廣播電視部門要適當增加廣播電視播放地質災害氣象預報的時間,使人民群眾及時了解地質災害信息,提前做好防范工作。
五加強汛前險情巡查工作。汛期來臨之前,國土資源部門要會同同級建設、水利、交通、防洪、救災等部門,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的基礎上,做好本行政區域內地質災害隱患點、危險點的排查工作,要堅持“以人為本”原則,有針對性地進行巡查。山區要重點巡查具有潛在重大危害的滑坡和泥石流隱患點;礦區要重點巡查地面塌陷、尾礦庫和廢渣堆場等可能因暴雨誘發泥石流的隱患點;公路沿線要重點巡查高邊坡滑坡、崩塌災害隱患點。對查出的隱患點,要制定具體防災預案,設立明顯的警示標志,向受威脅的單位、群眾發放《防災避險明白卡》確定監測預報責任人員,落實群測群防責任制,并采取有效的防災減災措施。
六進一步完善汛期值班制度、險情巡視制度和災情速報制度,增強應急反應能力。各縣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和國土資源部門在汛期要實行地質災害值班制度,向社會公布地質災害報警電話,接受社會監督,保持24小時通訊聯絡。要落實好速報制度和月報制度,對發生的地質災害,按照要求及時上報。各縣要積極行動起來,組織技術力量對重點地質災害危險區和重要地質災害點進行巡回檢查,做到心中有數,督促有關單位、部門落實預防措施,變被動救災為主動防災。一旦出現災情,當地人民政府和國土資源部門必須迅速啟動《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立即組織應急調查,確認險情,按照災情速報制度立即將災情速報上級各有關部門,實施各項搶險救災措施。
七開展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勘查與治理工作。對穩定性差、危害大的地質災害隱患點要及時組織勘查治理,消除隱患。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質災害,由各級政府組織治理;因工程建設等人為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由責任單位承擔治理責任。對大型和特大型地質災害隱患點,要積極申請中央和省級財政專項補助資金治理,已批準立項的要嚴格項目實施管理,按照有關規定進行招投標,施工單位要按照工程設計施工,確保工程質量。特別要加強礦區地質災害恢復治理工作,按照《市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管理暫行辦法》做好本年度保證金提取和繳存,加大礦區地質環境恢復治理監管力度,確保今年全市恢復治理取得較大成效。
八進一步推進工程建設的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各縣(區)要嚴格執行《地質災害防治條例》關于“地質災害易發區內進行工程建設應當在可行性研究階段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規定,加強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備案工作,安照評估備案要求,工程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建設用地審批階段把好地質災害預防關,為建設項目的施工和運營安全提供保障。
九加強對各類人為活動引發地質災害的監控,切實減少此類災害的發生。要加強對各重點礦區、公路沿線、水庫、河道、削壁建房、挖土采砂等工程建設活動造成的地質災害易發區的監控。對礦區存在地質災害隱患,國土資源、安監、環保等部門要互相配合,組織專業人員進行檢查,督促采礦權人制定防災減災方案,落實整治措施。
一、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分布簡況
截止目前為止,我市共排查出地質災害隱患點279處,其中滑坡145處、崩塌51處,地面塌陷37處,地裂縫40處、泥石流6處,共威脅(危害)到4578戶共19173人的安全。
二、地質災害高發易發區域
受地質條件制約,我市是地質災害易發區,且以滑坡、崩塌為主,危及當地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三、2012年3—9月份氣候預測(重點防范期)
(一)前期氣候概況
2012年冬季(2011年12月—2012年2月),我市雨日多達77天,降水量正常偏多(7%);氣溫偏低明顯,與累年均值比低2.5℃;光照時間僅29.6小時,比正常年偏少141.4小時;整個冬季凝凍日數為21天;霧日17天。因長時間的低溫陰雨寡照,給本市農業生產和市民生活等帶來一定影響。
(二)3—9月氣候預測
1、天氣總趨勢預報
預計:3—8月份平均氣溫接近常年,氣溫旬際變幅大,總降水量略少,但時空分布不均。倒春寒天氣中等偏重;春季冰雹多,局地災害重。5月下半月、6月下半月~7月上旬降水較為集中,局部地區有洪澇災害。
2、各季天氣趨勢預報
預計:2012年3至9月平均氣溫略高,總降雨量偏多。春季平均氣溫偏高,降雨量正常偏多,有中等春旱出現,冰雹天氣多,局地災害較重;夏季平均氣溫接近常年,降雨量偏多,6月上中旬和7月中旬降雨較為集中,局地有洪澇,盛夏有中等強度的伏旱天氣出現,夏末初秋有中等強度的秋風天氣。
春季(2012年3月~5月):預計春季平均氣溫總體偏高,其中4月上旬有中等偏輕倒春寒天氣;春季總降雨量正常偏多,雨季開始期接近常年;有中等強度的春旱,大致出現在3月下半月、4月下旬至5月上半月;春季冰雹出現次數較常年多,局地雹災重。
夏季(2012年6月~8月):預計夏季平均氣溫接近常年,夏季總降雨量正常略多。6月上旬~7月中旬雨水相對較為集中,多大到暴雨,局部地區洪澇災害較常年偏重;盛夏有中等強度的伏旱天氣出現;夏末有中等強度的秋風出現。
初秋:預計9月上旬有5天左右的秋風秋雨天氣,月降雨量與常年相比偏少1.5成;平均氣溫為20℃左右,與常年相比略偏高。
四、防范措施
(一)實行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責任制
認真貫徹執行《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省地質環境管理條例》,各級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要提高對地質災害特殊性和危害性的認識,將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當作一件大事來抓,建立和完善各級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機構,認真貫徹“預防為主,避讓與治理相結合”的工作方針,實行嚴格的領導責任制,切實把各項工作落到實處。各鄉(鎮)人民政府、辦事處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地質災害防治和搶險救災工作。要做到汛前早作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部署;汛中要安排重點地段的巡查、排查工作,發生災害要切實按預案進行搶險救災,盡量減少災害損失;汛后要對當年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進行總結,為來年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提供資料并做好相關準備,并及時轄區汛期地質災害防治預案。按照《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和《省地質環境管理條例》以及省政府、市政府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應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的要求,對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質災害防治經費,必須納入財政預算,積極籌措資金,對須采取避讓或治理的地質災害危險點和隱患點,及時采取搬遷措施或進行勘查,并按治理經費分級承擔原則組織實施。一旦發生地質災害,鄉鎮人民政府要迅速組織有關部門趕赴現場,各相關職能部門必須按《市重特大地質災害防治應急救援預案》從嚴要求,認真履行職責,采取緊急防災和應急治理措施,減少災害損失。同時按《地質災害速報制度》的要求向市政府和主管部門報告。
(二)建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分級負責制、部門責任制和“包保”責任制
各鄉(鎮)人民政府、辦事處和市直各有關部門,要提高認識,明確職責,加強監督,把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落到實處。
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實行分級負責制,各鄉(鎮)人民政府、辦事處的主要負責人對本地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負總責。地質災害嚴重的地方應成立以主要領導為組長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認真落實副科級以上鄉(鎮)領導干部“包保”責任制,及時與鄉(鎮)“包保”部門及隱患點村委會簽定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包保”責任書,將災害危險點的監測和防治任務落實到具體單位和責任人,嚴格按照《防災預案》開展各地質災害隱患點上的日常監測及其防治。
國土資源部門是人民政府對其轄區地質災害組織防治工作的統一監督管理部門(主管部門),應認真履行組織、協調、指導、督促等工作職責,編制本轄區汛期地質災害防災預案,報市人民政府批準后實施。并在政府的領導下,監督和檢查地質災害危險點和隱患點所在地部門、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社區建立轄區和點上的防災預案,監督各鄉(鎮)、辦事處、社區及有關部門落實包括防災組織機構、負責人、監測、報警信號、通訊聯絡、緊急疏散撤離路線、應急搶險等內容的組織實施,建立群測群防、群專結合的地質災害防治體系。
發改、建設、交通、水務、電力、公路、鐵路、經信、環保、農業、林業、教育等工程項目的行政主管部門和重要工程業主單位,要按照《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責任制度》中的有關規定,認真履行職責,做好本系統、本單位因工程建設活動所造成的地質災害及隱患的防治工作,并接受同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的監督和指導,向其提交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部署、工作計劃和執行情況,提交災害點的勘查治理方案,報告災害發生情況;負責地質災害發生后的各項恢復重建工作,確保當地生產、生活、教學等秩序恢復正常。
發改、財政、民政、氣象、水務、公安等部門要積極協助做好立項計劃、資金安排、災民搬遷、降雨預報、江河水情通報、秩序維護等地質災害防治管理工作。
(三)建立地質災害監測網絡和預警信息系統
結合我市地質災害情況建立縣(市)、鄉、村、組的四級監測監控網絡,會同建設、水務、交通、教育、氣象等部門加強對地質災害險情的動態監測,建立健全及時、可靠的預警信息系統。對出現地質災害前兆、可能造成人員傷亡或者重大財產損失的區域和地段,人民政府應當及時劃定地質災害危險區,予以公告,并在地質災害危險區的邊界設置明顯警示標志。在地質災害危險區內,禁止爆破、削坡、進行工程建設以及從事其它可能引發地質災害的活動。地質災害險情已經消除或者得到有效控制的,人民政府應當及時撤銷原劃定的地質災害危險區,并予以公告。
(四)建立汛期地質災害險情巡查制度
各鄉(鎮)、辦事處及建設、水務、鐵路、公路、發改等有關部門在汛期要建立巡查制度,組織力量加強對已建和在建工程項目的巡、排查。在以上預報范圍以外的地區,也有可能發生地質災害,要通過巡查發現險情和及時排除隱患,確保設施和人員安全。國土資源部門要加強監督管理力度,在當地人民政府的領導下,組織相關部門進行監督和檢查、指導。
(五)建立汛期地質災害值班制度和速報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