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王勃的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光陰易逝,日月如梭,但無論時光過得多快,記憶中的小船都不會駛遠,我永遠都會記住那件永不褪色的撥動我心弦的往事。
漸漸的,我在成長。
時間的指針撥動著跳動的心弦,讓那顆稚嫩的心,充滿了旺盛的生命力。書包存在的意義,就是讓我們利用它來創造價值,在懂得珍惜時間的同時,還應該對它呵護倍至。面對書包沉思,我會想到失去的曾經與流逝的過去,百味聚集在心頭,腦海中勾勒著一個個有書包相伴的日子,立刻在頭腦中形成了你永遠難忘的痛苦和疲憊,或者是成功的喜悅和愉快。我輕輕的用手著我的書包,放在膝上。這書包竟那么重,因為它裝進了八年的歲月,每一份空隙都被回憶所占據;然而,它又那么輕,我為它所創造的價值太吝嗇了。
往事依舊,瑣事難留。
此時我想,我知道我和書包還會有更長的路要走,肩上很重,只因為它承載的意義不同。
那一串的糖葫蘆。
媽媽洗好山楂,又用竹簽子將它一個一個的“排起隊來”,我也神經兮兮地夾在里面湊熱鬧,可是,媽媽怕竹簽扎到我的手,總是把我“驅逐出境”。熬糖是最辛苦的,媽媽拿著鏟子,不斷地鏟動鍋里的白糖,鍋里騰起濃濃的煙,把媽媽熏得眼睛都睜不開了,過了一會,只看見媽媽臉上的汗珠一大滴一大滴往下淌。當媽媽輕輕地把我從夢中驚醒時,眼前是一大碗的晶瑩的糖葫蘆,鮮紅的山楂外裹著一層冰糖,我饞的直嘖嘴巴,我吃了一串,津津有味的。
現在想來,她只為了那一串糖葫蘆。讓我倍加感動。
記憶的明信片。
那一天我耐不住寂寞,看看我的記憶,一幕幕往事誘惑我打開了那把銹蝕的鎖,怎么也沒有想到屜子被老鼠從背面咬了個洞的,幸運的是文字、圖象內容大致保全了下來。我們只能珍藏其中的一部分甚至點點滴滴,只要這些星星點點的提示能在某個時刻喚醒我們心底沉睡的記憶,這就夠了。我明白人生不可能生活在往事中,但我堅信人的一生是離不開許多美好的往事的,失去了才覺得珍貴。
關鍵詞 廣播電視;安全播出;技術應用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7)180-0090-02
V播電視是人們日常生活當中的重要娛樂內容,其技術自身有著時效性以及快捷性的鮮明特征,在內容的呈現上也是以信息為基礎。隨著新媒體的發展以及網絡化技術的沖擊,對廣播電視的發展也有著很大影響,加強廣播電視的安全播出就顯得比較重要,這就需要注重新技術的應用。通過從理論層面加強廣播電視的安全播出研究分析,對實際發展就能起到積極促進作用。
1 廣播電視安全播出內涵以及技術應用問題分析
1.1 廣播電視安全播出內涵分析
廣播電視安全播出,主要是在信息播出中持續性,在內容上不能進行篡改,保障用戶能正常的接收到信息內容。從廣播電視安全播出的具體內容上來看,就包含著人員安全以及設備的安全,以及在傳輸系統自身的安全性,在播出的信號完整性,保障廣播電視節目能安全完整的播出。安全播出還體現在對信號的接收的安全,所接收到的信號是合法的[1]。以及在節目的安全性,對播出的節目內容要保障其安全健康和積極向上。
1.2 廣播電視安全播出技術應用問題分析
我國的廣播電視安全播出技術的應用,發揮著積極作用,一些新型的先進技術得到了應用,但是在廣泛性層面還需要進一步拓展。從廣播電視安全播出技術的應用現狀來看,在諸多方面還存在著諸多問題有待解決,從安全播出技術的投入方面來看還有待加強。有的單位不注重技術資金的投入,使得廣播電視安全播出在業務發展以及技術發展上停滯不前,缺乏競爭力。
安全播出技術應用中的技術發展沒有均衡化呈現。在當前依然存在著分割式的管理,受到地域因素的影響,廣播電視媒體在技術以及資金投入上還有著很大的差異性,在技術發展應用上的差異性還比較大[2]。再有是比較缺少標準化的體系。對廣播電視的安全技術指導力度不夠等,這些層面的問題就影響了廣播電視安全技術的應用發展。
廣播電視安全播出技術系統沒有重視更新,在技術應用的思想觀念上和時展的需求不契合,使得技術系統安全播出的保障能力相對比較低下。再有就是在技術的交流方面不充分,對安全播出技術所帶來的益處,以及在技術創新應用上沒有全面深刻的認識,這些就造成了廣播電視安全播出的整體效果比較差。
2 廣播電視安全播出面臨的挑戰以及優化發展策略
2.1 廣播電視安全播出面臨的挑戰分析
廣播電視安全播出技術應用在當前面臨著很大的挑戰,在新技術的不斷發展下,就給安全播出技術系統以及安全播出業務支撐的深度和廣度提出了更高要求。當前的安全播出在信號監測以及告警等一些比較基礎性的功能上都能實現。技術系統還在系統的維護以及安全播出管理等方面實現了聯動性。這些層面的功能雖然得到了有效發揮,但是在數據挖掘以及智能化分析層面就需要進一步加強[3]。對廣播電視安全播出的應急預案體系的完善化層面,資源的共享以及調配技術的應用上還需要進一步深化研究。
技術的發展所帶來的挑戰,還體現在對安全播出的管理思路以及技術措施實施帶來了相應變化上。例如在網絡電視臺以及有線電視數字前端技術的應用,在新技術支持下,就向著雙向化集成播出服務平臺進行了演變。在技術措施的實施上也向著適應廣播電視播出傳輸覆蓋體制變化角度發展。廣播電視的安全播出技術體系的頂層設計方面還比較缺乏,在數據的共享以及技術耦合的應用作用還沒有有效發揮。這些層面都需要在未來的技術進步下進行完善。
2.2 廣播電視安全播出主要技術分析
廣播電視安全播出技術是多樣化的,不同的技術應用所發揮的作用也是不同的。其中的全流程一體化監控技術就是比較重要的應用技術。在近些年對視音頻碼流以及傳輸信道多層指標監測技術和自動報警技術的研究比較深入,在技術應用過程中也發揮著積極作用。而這些技術的綜合性應用,就實現了多種監控系統的集成,在信息的一體化發展目標上得到了有效實現[4]。全流程一體化監控技術的應用對廣播電視安全播出監控的效率得到了有效提高。
技術體系當中的安全播出指揮調度應用技術比較突出,這一技術主要是在突發事件應急平臺技術基礎上,并和安全播出體系的特征相結合進行發展的應用技術。技術應用對安全播出的信息采集以及匯總和分析調度功能可有效發揮,實現了精確調度指揮的目標。并且能有效行程監測以及指揮調度實時聯動的技術模式應用。除此之外,技術體系中的應急恢復技術也是常用的技術。這一技術和監測監控技術有著緊密聯系,在應急切換場景分析以及判斷等指令應用下,就能有效恢復操作。當前的智能化恢復技術的應用已經取得了良好效果。對這些技術進行科學化的應用,就能保障廣播電視安全播出的質量水平。
2.3 廣播電視安全播出技術應用優化發展策略
保障廣播電視安全播出技術應用良好發展,就需要從技術層面進行優化。廣播電視是大眾媒體的范疇,在覆蓋面上也比較廣泛,信息的傳速度比較快。先要對廣播電視安全播出技術的宣傳以及安全性方面要進行加強,對其技術的質量評價工作要妥善進行,從技術角度以及藝術角度來評價。廣播電視的作品內容制作要保障社會價值以及藝術價值的呈現。負責人就要在作品的實際制作過程中,注重自身的道德修養以及責任心,廣播電視的節目制作質量將得以保障。
構建完善的廣播電視安全播出制度。有了完善的制度,才能更高的指導實踐工作順利實施。要能和時代的發展腳步相跟進,在體制改革方面能進一步深化實施,在工作的職責上能明確化[5]。制訂和我國的國情相適應的廣播電視安全播出技術管理體系,保障播出的質量。在可視化綜合指揮調度系統以及質量監控系統的應用準則要細化,在技術管理層面以及管理結構體系方面,都要結合實際進行完善化,只有在這些基礎層面得到了完善化,才能更好地指導實際安全播出技術的 應用。
及時轉變思想觀念,加強對新應用技術的認識。處在當前的發展時代背景下,要能從多方面認識到新技術對廣播電視安全播出的影響,單位要從思想觀念上及時轉變。嚴格執行廣播電視規定,將細節放在安全以及健康和無誤的播出位置上。安全播出技術的資金投入要進一步增加,組織專業技術人員進行培訓,要定期到現金管理單位實施技術交流,保障管理水平的提高。在對廣播電視安全播出的軟硬件投入上要增加,注重技術系統的更新等。
3 結論
綜上所述,廣播電視安全播出技術的應用,是促進廣播電視節目質量提高的重要保障技術,在新的發展時期,注重技術水平的提高以及技術管理的加強,才能更好地為我國的廣播電視安全播出發展提供基礎安全保障。通過從理論層面對廣播電視安全播出技術的應用研究分析,對實際就能提供有益發展思路。
參考文獻
[1]茍斌斌.大數據形勢下的廣播電視安全播出技術[J].電子技術與軟件工程,2016(24):189.
[2]藍偉杰.廣播電視安全播出技術維護管理對策探討[J].科技傳播,2016(19):126,142.
[3]吳志敏.研究廣播電視安全播出技術維護管理的措施[J].科技展望,2016(27).
總之,互聯網為人類開辟了一個嶄新的信息時代,對廣播、電視、報紙三大傳統媒體的生存與發展形成了威脅,帶來了挑戰。
那么,在網絡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的時代,作為目前三大傳統媒體中的弱勢媒體,廣播會不會被互聯網取而代之?
本文僅就網絡時代廣播特有的優勢,作一些探討。
一、廣播是唯一僅靠聽覺就能獲得新聞信息的媒體
在各類媒體中,有哪一種能像廣播那樣,可以讓人在一心二用、一心多用的情況下,輕松而又愉快地獲得新聞信息呢?人們可以開著汽車聽廣播,可以一邊就餐、一邊運動、一邊干家務一邊聽廣播。互聯網的功能多則多矣,它圖文并茂,聲像兼備,但人們從網上獲取信息時,需要專門的時間,需要集中精力,而無法像聽廣播那樣,僅用聽覺就得到了它所傳播的內容。
現在,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生活內容豐富,生活負擔變重,時間越來越寶貴。在這種條件下,沒有哪種媒體可以像廣播那樣,能讓人如此有效地、復合地利用時間,能讓人在做事情的同時,及時地獲取信息。
廣播是靠聲音來傳播的。聲音的魅力在于,它不僅傳播了信息,還對這些信息融進了傳播方的認識,從而對人們理解、接受信息提供幫助,加以引導。主持人主持節目的風格,對節目的把握,能大大增強節目的吸引力。他們對稿件的再創造、再提高,能對聽眾認識、理解、接受信息產生很大的影響。
以聲音為傳播特色,其魅力還在于,無論受眾年齡大小,文化程度高低,廣播適合所有的人。
廣播還有可移動性和便攜性。人們可以隨時、隨地,很方便地從廣播中了解最新的信息。
二、廣播是各種費用最經濟的媒體
無論是其自身的運行成本,還是受眾的接收成本,廣播的各種費用都是最低的,最經濟的。
從受眾的角度來說,廣播是獲取信息價格最低廉的媒體。這與人們消費水平的日漸提高沒有關系,因為即使消費水平再高,人們也希望以最少的投入,獲得最大的回報。現在及今后一個時期,由于種種條件的限制,不是所有的家庭都能擁有電腦,也不是所有的人在所有的場合都能擁有電腦,而買個小小的半導體,或利用其他手段聽到廣播,則是很容易的事。
從傳播方來說,廣播節目的采訪、制作、傳輸等環節,相對于其他媒體而言,成本是較低的。比如說,一部電話就可解決廣播節目的采訪與傳輸問題,電子郵件也越來越多地被廣播記者用于采訪。這些手段,雖然不能代替面對面的采訪,但用在某些時候,便節約了寶貴的時間,提高了工作效率,還減少了遠距離采制節目造成的人力、物力、財力消耗。當然,這些方法,其他媒體也可以使用,但是廣播利用這些手段得到的卻是它獨具特色的表達方式――聲音。
三、廣播的傳播速度快捷而有效
首先,廣播的傳播速度是快捷的。速度是網絡的一大優勢,對于一般的信息處理來說,互聯網要快于廣播。但是,對重大事件、重要新聞,廣播的傳播速度要快于互聯網。換句話說,被廣播記者盯上的事,其新聞傳播速度幾乎可以等同于事件的進展速度。
移動電話的普及,大大提高了廣播節目的時效性。在新聞事件的現場,廣播記者只需要有一部電話,即可眼觀六路,耳聽八方,一邊觀察、一邊采訪、一邊思考、一邊口播,把信號直接送入直播室,將新聞事件的進程實時報告給聽眾;同時,也能使現場的各種音響,如人物的談話、自然的音響直接上天。廣播還可以現場直播,聽眾可以從中實時了解新聞事件的進展情況。試想,還有什么能比來自現場、直接播出的報道更快呢?
四、現代信息技術給廣播提供了全新的發展視野
信息時代三大技術:數字技術、網絡技術和衛星技術在傳媒的運用,使廣播媒體成為最大的受益者,也使廣播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廣為傳播”。
廣播要想擺脫目前弱勢媒體的不利處境,求得大的發展,小打小鬧、局部調整、就節目談節目、就廣播說廣播顯然是不行的;而數字技術、網絡技術和衛星技術為廣播進行脫胎換骨般的變革提供了充分的技術保障。如今,廣播在采訪、編輯、傳輸、制作、播出、收聽、貯存等方面進行全面革新,時機已經成熟,條件已經具備,而且,一些走在廣播改革前沿的電臺,已經做出了成功的示范。
數字音頻廣播音質純凈如同激光唱盤,使廣播的娛樂功能更加完美;而且數字音頻廣播抗干擾性很強,在移動中收聽也沒有雜音,符合人們在移動中收聽的新需求。在廣播的采訪、編輯、制作和播出等方面,數字化的工具和設備不斷出現。2000年3月世廣衛星“亞洲之星”發射成功,亞洲之星一個波束的覆蓋面積是1400萬公里,可以覆蓋我國100%的國土。在世廣衛星服務范圍內的人,只用一個小小的接收器,就能夠從衛星上直接收聽廣播。廣播的“廣為傳播”不再是一件困難的事。
網絡技術為廣播開創新的傳輸方式――網絡廣播,搭建了堅實的平臺。廣播與網絡的融合已成為一種趨勢。
湖南衡山人方伯務自幼喜愛畫畫。1922年,方伯務以優秀成績考入北京藝術專科學校中國畫系第一班。
在學習期間,方伯務不依靠家庭的任何資助,過著極其清苦的生活。他與同鄉同學明方炎先住在西京鴻文公寓,后遷至宣武門內石鐙庵古廟。
一天,石鐙庵的一位老和尚看見方伯務的畫栩栩如生,掛滿了墻壁,便對方伯務說:“民國九年(1920年)在這里住的齊白石,也是湖南人。”
“請問齊白石后來搬到什么地方去了?”
“據說,搬到了象坊橋觀音寺。”
方伯務決心去拜訪齊白石。他四處打聽,最后在西四牌樓三道柵欄六號終于見到了齊白石。方伯務把自己石印的四冊《四時花鳥畫冊》贈給他,請他指教。
他鄉遇故知,齊白石與方伯務促膝談心,他們談家鄉的變化,談各自對中國繪畫藝術事業的追求……
方伯務不僅是一位出類拔萃的畫家,而且思想進步,在京一邊求學,一邊秘密地做地下革命工作。
對于這樣一位有志的青年同鄉,齊白石很是器重,時常關心照顧。方伯務也很欽佩齊白石的德高望重,藝術精深,常到他家去請教。
1925年,方伯務參加了聲援“五卅”運動的斗爭,積極組織學生募捐,支援各地的工人運動和學生運動。齊白石擔心方伯務暴露身份,常常提醒他隨時隨地都要特別小心。他曾經在方伯務所畫的《小麻雀》上面題詩道:“小雀!小雀!有翅有腳,可飛可躍。有水可飲,有蟲可啄。何得汝渴,何得汝饑。大江浩蕩山崔巍,四面網羅忽亂飛。”詩后還附有跋文:“乙丑(1925年)秋題畫小麻雀畫幅詩,書補此幅之空。伯霧畫,白石山翁題。”齊白石還在方伯務所畫的另一幅花鳥畫上題詩:“幾曾閑眺出宣城,城外人家集鳥群。世有雕籠遜泉石,羽毛堪取慎飛鳴。”字里行間盡顯齊白石關心、愛護青年方伯務的深情厚誼。
方伯務曾經臨過齊白石一幅《鼠偷燈油圖》。齊白石在方伯務臨的這幅畫上題詩道:“夜夜傾燈我欲愁,寒門能有幾錢油。從今冒黑捫床睡,沉睡猶妨(防)嚙指頭。”
齊白石所題的詩句,表面上是仍然沒有忘記幼時家貧、燈盞缺油的事情,而實際上是提醒方伯務防備歹徒的暗害,加以警惕的意思。
1、向往的生活播出時間2020年5月8日起每周五22:00播出,第四季為“彩云篇”。
2、《向往的生活第四季》是由湖南衛視出品的大型生活服務紀實節目,節目中主人公一起守拙歸田園,為觀眾帶來一幅“自力更生、自給自足、溫情待客、完美生態”的生活畫面。
(來源:文章屋網 )
"為什么避戰?''那人閉著眼。一副無所謂得樣子,又狠之入骨的表情。
我低著頭,我知道說什么也沒用,但我知道我不是懦夫。旁邊那人瞪了我一眼,我才懶得理他呢。
"問你話呢!?''他跺了我一腳,我仰在地上。我十分無奈的把椅子扶好有,又坐下。
"為什么避戰?''他又問了一遍,仍不把我放在眼里。
這么審訊了一晚上。
他不要我們了。我們實在算不上是好軍人:我們因為怕了就做了一次逃兵。敵軍有一個團的兵力,我們拼成了一個連,在回來時被打的只剩下了三十個人。
我們連長至盡生死未卜………
一、信息傳播全球化與對外傳播
二、搶奪先機——網絡與電視雙翼齊飛
三、央視國際網絡的現有對外傳播狀態
四、網絡對外傳播策略
參考文獻參考網站
一、信息傳播全球化與對外傳播
從20世紀60年代末開始,全球化的概念首先出現在國際經濟學、國際政治學和國際文化的領域。從報刊、電視等傳播媒介和經濟學界討論全球化的多數場合來看,人們提到全球化時,指的是一種經濟現象,即各國市場和各地區性市場的一體化,但全球化絕非是個簡單的經濟概念,它的推進正在影響到各國的政治體制、領導能力、社會設施、政策體系、價值觀念和文化變革。就媒介市場的全球化而言,衛星電視、有線電視和互聯網的發展已經使信息傳播全球化成為一種必然的趨勢。但是,隨著全球化的深入和網絡觸角的延伸,“文化帝國主義”也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信息全球化”是真正意義上的全球化,還是某幾個國家的模式推而廣之而成的所謂的全球化呢?人們也注意到,信息全球化正在改變現有的國際新聞傳播秩序和傳統傳媒產業。西方國家憑借強大的經濟實力和先進的技術手段,鞏固他們在全球信息市場的地位,形成在全球信息傳播市場的壟斷優勢。一項統計表明,目前,從發達國家進入發展中國家的信息流量超過發展中國家傳入發達國家信息量的100倍。信息傳播的全球化使得傳媒競爭更加激烈,信息的流向也變得更加不平衡。因此,本文所關注的信息傳播全球化將側重于它給我國對外傳播事業所造成的沖擊。
對外傳播是一種以民族、國家為主體而進行的跨文化信息交流與溝通,它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把國際社會的重要事件和變化傳達給本國以外的受眾,二是把有關本國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信息傳達給國際社會。對外傳播對于構建一個國家形象,宣揚一種文化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而對外傳播本身也體現出了很強的意識形態性。在對外傳播領域,由于不同的國家在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方面的矛盾依然存在,必然導致在新聞報道中持有不同的立場,甚至報道的事物也大相徑庭。
在信息傳播全球化的浪潮中,一個不可忽視的取向就是國際新聞流向的不平衡。發達國家(通常信息技術較發達)操縱著全球大部分的越境信息流(Transborder Information Flow,指跨越國際政治疆界的信息流通。從廣義上講它包括國際廣播電視、電話、傳真等國際傳播與電信業務、內容,也涉及到法律、咨詢、廣告等跨國界的專業服務領域。)的流向和分布。他們借助自己經濟、技術等方面的優勢,控制了信息傳播的主動權。
信息傳播全球化從多個層面上導致了對外傳播的意識形態性加強。這首先體現在技術層面上。在全球化的信息傳播背景下,西方主要國家壟斷了幾乎所有領域的信息技術優勢。在西方,大量的從事國際新聞報道的傳媒集團在衛星電視、有線電視、互聯網等技術領域占有絕對的優勢,有大量的衛星轉發器可以播送本國的電視節目,也有寬帶的互聯網用于本土網站的新聞。
點擊查看全文
【關鍵詞】普適傳播 社會網絡媒體 社會媒體 新媒體
一、普適傳播的概念和由來
人類社會產生至今,新技術的產生和變革總是能夠推動社會的整體進步,其中從未缺席的是傳播方式的轉變。從口口相傳的人際傳播,到報刊廣電的大眾傳播,再到范圍更廣、內容更豐富,更新更迅速的網絡傳播,各種智能手機、平板電腦走入了人們的生活,每個普通人都可能擁有至少一臺小型移動電腦;同時,互聯網絡尤其是各種無線網絡的發展,例如wifi、zigbee、3G、4G的出現,使得訪問互聯網的門檻越來越低,普通人可能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以任何方式訪問網絡。
在上述背景下,1999年,IBM提出普適計算(IBM稱之為pervasive computing)的概念,即為無所不在的、隨時隨地可以進行計算的一種方式,只要需要,就可以通過某種設備訪問到所需的信息①。社會網絡媒體②應運而生,誕生之初就呈現出爆炸式的發展態勢,大有取代傳統傳播方式之趨③。社會網絡媒體是通過新興的網絡社會模式進行信息、信息獲取、信息交換的傳播方式,其典型代表主要有國外的Facebook、Twitter、Youtube等,國內的如新浪微博、騰訊微博、人人網、開心網等。
在社會網絡媒體環境中,普適傳播是必然的傳播方式,即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以任何方式、訪問、交換信息等,在普適傳播中任何人既是信息的生產者也是信息的接收者。普適傳播是建立在兩種社會心理基礎之上的,一是主我與客我意識④,美國學者米德在研究人的自我意識與內省活動時發現,自我可以分解為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作為意志和行為主體的主我,它通過個人對事物的行為和反應具體表現出來;另一方面是作為他人的社會評價和社會期待之代表的客我,它是自我意識的社會關系的體現,人的思維內省活動就是一個主我和客我之間雙向互動的傳播過程。這個理論說明人在很大程度上是活在他人的判斷之下的。人們渴望認識客我,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二是耶魯大學著名心理學教授Stanley Milgram(1933年-1984 年)于1967年所創立的六度分隔理論⑤,該理論的核心思想為“你和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所間隔的人不會超過6個,也就是說,最多通過6個人你就能夠認識任何一個陌生人。”這正是SNS網站的理論模型,社會性網絡(Social Networking)就是每個個體的社交圈都被不斷放大后形成的大型網絡,而面向社會性網絡的互聯網服務,則通過熟人的熟人來進行網絡社交拓展。
二、社會網絡媒體現狀
目前,社會網絡媒體在國內外的發展都呈現爆炸之勢,以主流社會網絡媒體Facebook、Twitter、新浪微博、人人網為例來說明:
1、Facebook是一個社交網絡服務網站,于2004年2月上線
市場研究公司comScore的數據顯示,Facebook月活躍用戶數量已達8億。2011年10月8日加拿大社交媒體推廣公司Gopopcorn的最新數據顯示,Facebook用戶每分鐘50多萬條評論、超過29萬條狀態更新和將近14萬張圖片。Facebook用戶15分鐘的圖片就相當于紐約公共照片檔案館的圖片總量。這些數據還在以指數級的趨勢在上升。圖1是花旗集團分析師馬克?馬漢尼(Mark Mahaney)于2011年9月26日公布的互聯網公司發展報告,可以看出Facebook的發展趨勢已經遠遠超過了其他傳統互聯網巨頭。
2、Twitter是美國社交網絡及微博客服務網站,于2006年6月上線
它利用無線網絡和有線網絡以及通信技術,進行即時通訊。它允許用戶將自己的最新動態和想法以短信息形式發送給手機和個性化網站群。目前Twitter全球用戶已達1億,每天發送上億條信息并不斷被轉發和共享,其信息轉播速度和范圍是其他媒體望塵莫及的。
3、新浪微博,用戶可以通過網頁、WAP頁面、手機短信/彩信消息或上傳圖,2009年上線
截至2010年10月底,新浪微博用戶數已達5000萬(2011年6月該數據已上升至2億),新浪微博用戶平均每天超過2500萬條微博內容,圖2是新浪微博的運行數據。
4、人人網,2009年由校內網發展而來,為整個中國互聯網用戶提供服務的SNS社交網站
通過日志、保存相冊、音樂視頻等站內外資源分享等功能,搭建了一個功能豐富高效的交流互動平臺。根據易觀智庫(Enfodesk)研究顯示,2011年第一季度中國SNS市場活躍賬戶份額中,人人網占到25.1%,開心網占到19.4%,騰訊朋友占到18.1%,分別占據了市場前三位。
這些只是社會網絡媒體的突出部分,就此能夠管窺到社會網絡媒體發展之迅猛,圖3顯示了截至2011年上半年社交媒體和主流媒體的信息量,前者的力量不言而喻。
三、普適傳播的特征
1.時效性
基于社會網絡媒體的普適傳播,由于傳播信息的地點和時間不受限制,是“零等待”的現場,速度快、范圍廣、數量大,實現了傳播的高時效。
2、對稱性
在普適傳播中,任何人既可以是信息的傳播者,同時也可以是信息的接收者,信息沒有集中管理的環節,無需專門從業者,大眾也不再是簡簡單單的接收者。信息和反饋呈現對稱性,這種對稱性又刺激了信息量的增加。
3、人際性
社會網絡環境中,信息傳播主要依靠各個小團體、小組織、小圈層,從微觀上看,普適傳播呈現出人際傳播的特征。
4、大眾性
在社會網絡媒體中,各個小團體能夠相互聯系,相互依賴,放射成無遠弗屆的傳播區域,從宏觀上看,普適傳播呈現出大眾傳播的效果。
四、普適傳播面臨的問題
普適傳播在極速的發展中,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1、信息爆炸
根據Gopopcorn統計,目前社會主流媒體在60秒內的信息量如下:Twitter上有12萬條Tweets、1475張照片被;Foursquare上有2083次簽到;Flickr上有3500張照片被上傳;Facebook上有51萬條評論、29.3萬次狀態更新、13.6萬張照片被上傳;Instagram上有1350張照片被上傳;Tumblr上發表了1080條帖子。如何有效保存、組織、管理這些信息對普適傳播的參與者是巨大的挑戰。
2、信息淹沒
普適傳播的信息呈爆炸狀態,因此帶來的直接后果就是信息淹沒;普適傳播的對稱性又導致了信息傳播和組織的扁平化,信息處于無序狀態;人際性導致了網絡中充斥著大量重復的信息。如何快速有效的尋找目的信息、如何使信息取得目標受眾的關注也是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
3、傳播不可控
傳播的對稱性使得每一個人都可能成為信息的者和接收者,所以如何有效鑒別信息、引導和控制傳播是非常棘手的問題。
4、信任危機
由于傳播不可控,導致網絡中存在大量的虛假信息、私密信息,如果不加以有效管理和控制,會出現人人自危集體沉默的結果。
5、如何與傳統媒體共生
社會網絡媒體固然有著無法比肩的傳播優勢,但是它不可能徹底取代傳統媒體,因此如何實現兩種傳播模式的有效共生也是需要研究的重點。
五、展望
基于社會網絡媒體的普適傳播模式雖然出現的時間很短,但是取得的效果令人震驚,不管是傳播方式本身的發展變化,還是對社會生活方式的改變都令人驚異不斷。例如,2011年10月28日互聯網監測機構comScore的第三季度美國廣告市場統計數據顯示,Facebook占據了該季度15%的在線顯示廣告支出,而谷歌和雅虎均為10%。由此我們可以預見未來基于普適傳播方式的社交模式、營銷模式、學習模式、游戲模式等都將發生變革,也會出現許多未曾料想到的問題,需要整個社會傳播系統的不斷磨合與調整。
參考文獻
①Satyanarayanan,M,Pervasive computing:Vision and challenges,IEEE PERSONAL COMMUNICATIONS,vol.8,no.4,pp.10-17,2001
②Kaplan,AM,Haenlein,M,Users of the world,unite!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of Social Media,BUSI-
NESS HORIZONS vol.53,no.1,pp.59-68, 2010
③孫庚,《美國新媒體的發展現狀及其啟示》,《新聞與寫作》,2010(12)
④[美]米德(Mead,G.H.)著,趙月琴譯:《心靈、自我與社會》,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06-01
⑤S Milgram,The small world pr-oblem,Psychology Today,Volume:2,Is-sue:1,Publisher:New York,Pages:60-67
關鍵詞計算機;網絡技術;廣播電視;播出系統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計算機得以滲透進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計算機對于廣播電視的播出系統同樣有較大的影響,它的應用改變了電視行業的工作思路,利用網絡技術優勢,實現更高的技術水平,促進廣播電視的發展。
1廣播電視播出系統組成方式
基于廣播電視播出系統的特點考慮,利用以太網交換機將調音臺、錄制工作站(3臺)、編審工作站(3臺)與網絡服務器、108GBSCSI容錯硬盤陣列、播出工作站(2臺)進行連接。通過這樣的設置,每一臺錄制工作站對應著一臺錄音臺,后者的外界設備包括CD、MD、開盤機等傳音設備,通過錄制工作站的聲音控制軟件,將生源有效轉化為聲音文件。
2播出系統運用網絡技術的優勢
首先利用網絡技術有利于廣播把控輿論導向,任何個體都能利用網絡虛假信息,電視媒體作為國家政府的喉舌,應積極搶占此輿論陣地,通過運用計算機網絡技術,提高自身的輿論引導能力,占領技術高點。網絡相對開放、自由的環境,為信息傳播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其信息的時效性比傳統電視傳播方式更快,部分信息蘊含極高的內涵和價值,對社會有非常大大的影響力,但是網絡信息魚龍混雜,用戶很難分辨真假。而廣播電視播出的新聞,有嚴格的審核機制,可以最大程度保證播出信息的真實性。在播出系統運用網絡信息,輔以計算機網絡技術,幫助廣播電視獲取更多的信息源,對信息的真偽進行鑒別,提高信息傳播的價值廣播電視經歷幾十年的發展,在人才儲備方面有較大的優勢,充分利用和開發電視單位的人才資源,使其成為計算機網絡傳播的核心力量。互聯網空間發展又反哺回電視單位,共享網絡信息資源,提高新聞內容的質量和新聞傳播效率。
3播出系統技術分析
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對播出系統進行整合,實現操作和控制自動化,減少人工操作環節,最大程度避免播出事故發生,促進資源和信息傳播。利用網絡技術,確保新聞插播操作的有效性、高效性,同時其數字化操作和管理,有效避免節目文件丟失的突發性問題。此外,利用自動化播出系統,有效簡化了節目剪輯的流程,整體提高節目質量。播出系統的結構方面,采用設備為DHD52系列,這一設備具有I/O接口,能夠直接對音視頻素材進行處理,通過加入新設備優化播出系統的整體結構,有效提升文件傳輸的速率和網絡性能,強化了信號傳輸質量。為了確保信號有效傳輸,它還支持信號雙向傳輸的功能,保障了音視頻傳輸的質量。對于播出系統進行網絡化改造,采用以太網連接方式,能夠滿足工作人員的遠程控制需求,支持服務器多設備實時監控[2]。素材存儲方面,采用硬盤存儲技術,相比起傳統的磁帶、膠片存儲介質,其數字化的存儲方式,更有利于素材傳輸、共享,更大程度提高素材利用率。為了防止素材存取過程中出現數據丟失,還增加了鏡像備份的功能,這樣的設置不僅提高了磁盤的運行效率,同時還減少了文件信息冗余,提升數據存儲的可靠性。在播出系統中安裝音頻信號處理器,能夠通過播出控制系統,對收到的音頻信號進行處理。由于其具有I/O接口,在設備出現故障時,工作人員可以及時到機房維修,提高音頻處理的交換能力。在光纜的支持下,音頻信號可以在各頻道進行全面處理,實現全臺對講的功能。I/O接口設備與其他模塊的設備有很強的兼容性,能夠實現智能化連接,有效節約連接過程的能源消耗,滿足多樣化功需求。
4計算機網絡技術在播出系統的應用
4.1節目編排以及音頻傳輸
借助計算機網絡技術,提高了電視節目的編排效率,特別是語音信息的質量處理,為觀眾提供高質量的節目內容。由于節目編排采取數字化的數據處理和控制,它支持工作人員進行非線性語音信息處理。例如,在節目的某一個場景中,需要臨時添加一項信息,不需要像傳統編輯語音信息播放語音存儲介質到某一節點,再進行剪輯和處理。在新的工作環境下,對于節目的修改要求,可以直接在計算機上完成語音編輯的預覽、修改和保存等操作,有效縮短了語音制作的時間。此外,在節目播出過程中,發現了無關或錯誤信息,工作人員可以及時對其進行刪減,并對節目編排進行任意組合,增強語音功能,滿足編審的要求[3]。在音頻的錄制和傳播過程中,使用管線將IP控制數據包與音頻數據發送出去,保證音頻信息的傳輸質量。但是這種傳輸方式具有一定的延時性,隨著電視單位節目制作的數據量越來越大,這種延遲就更嚴重。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在音頻傳輸和處理設備上安裝I/O接口,利用其模擬線路、普通話筒等功能,實現與本地工作站的直連,為了降低音頻信號傳輸的延遲性,采用增強普通網卡的方式,提高音頻傳輸速率。
4.2直播功能
采用計算機網絡技術,使得電視節目播出不受時間限制,在傳播的電視播出機制下,觀眾只能在特定時間收看相應的節目。但是采用數字化、網絡化傳輸,觀眾可以通過回看等功能,收看錯過播出時間的節目。對于直播功能,受限于技術條件,傳統的電視直播只能進行單項連接的傳輸方式,觀眾只能被動地接收節目信息。在電視直播過程中采用計算機網絡技術,為觀眾與電視節目互動提供了可能性,如直播節目中的微信“搖一搖”“掃碼”等,就是借助網絡技術進行互動的表現形式之一。運用計算機網絡技術,改變了原來單一的傳播方式,以雙向傳播的方式,進一步提高了電視節目的傳輸水平,實現電視信號多元自由交互,保證電視節目播放形式。此外借助計算機網絡技術,電視單位可以實時收集電視節目傳播過程中的各項反饋信息,如收視率、用戶平均跳臺時間,通過這些信息進行節目調整。
4.3技術應用需要注意的問題
播出系統的設備進行網絡化改造,以此提高設備操控的效率,但是網絡連接相比傳統組合方式有較大的安全隱患。利用網絡傳輸各類數據,為計算機病毒傳播帶來了一定的影響。對于網絡安全意識薄弱的工作人員而言,在平時操作中忽視對設備的檢查,容易感染計算機木馬病毒,從而在設備運行過程中出現系統崩潰等問題。此外,為了保證電視節目播出質量,其數據存儲與磁盤矩陣中,若是沒有采取相應保護措施,如數據備份等。那么磁盤矩陣在長時間使用后,因為各種原因造成磁盤損壞,導致電視節目無法正常播出。針對這一問題,采用軟硬結合的技術處理方法,提高數據信號傳輸的可靠性。計算機網絡技術不斷發展的技術,且更新換代的速度較快,為了讓播出系統實現更多功能,在系統設計上要考慮后續設備升級、改造的擴展空間,以及新、舊設備連接的接口兼容性問題。同樣系統操控軟件也要考慮兼容性問題,針對附屬設備和網絡設備選擇,首先要考慮質量因素,能夠保持較長的使用壽命,其次是兼容性,能夠在更復雜的工作環境運行。播出系統的軟硬件設備維護同樣重要,它包括軟件、硬件的維護,前者主要是通過安裝殺毒軟件、防火墻,升級操控軟件版本;后者則是定期清理設備的灰塵,保持穩定的工作溫度和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