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游客消費行為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高校;大學生;旅游消費;行為指導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本次研究對象為三亞學院本科在校大學生。研究方法有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數據統計法。本次調查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共發放100份問卷,回收100份,有效率100%。
二、結果與分析
(一)研究結果
1.有強烈的出游愿望,但對旅游的認知度不高
調查結果顯示,獨立院校大學生普遍有強烈的出游愿望,但對旅游消費認知度并不高,而且往往受時間、經濟能力限制,而且旅游往往比較盲目或隨意,缺乏計劃性。
研究結果顯示,獨立院校大學生旅游消費的認知水平較低,僅有34.2%的學生對大學生旅游消費的重要性、意義有著深刻的認識。19.5%的學生雖意識到作用但并未完全認識其重要性。從中看出,大學生普遍注重文化課程學習,對旅游活動沒有太多關注。42.3%學生對旅游消費認知度一般。大部分學生對旅游消費沒有確切的概念,普遍認為大學生旅游消費就是四處旅玩。這個比例接近調查對象的一半,客觀地反應了獨立院校大學生對旅游消費認知的不足。面對旅游消費發展趨勢,大學生旅游消費也面臨著很大的挑戰,部分教師或學生對大學生旅游消費完全沒有一定的認識,4.0%的學生、教師、家長僅注重于課程教學,對旅游消費沒有概念。
2.對旅游消費的熟知度不高
對于大學生旅游消費的最佳時間、景點、優惠等,學生并沒有充分的熟悉,熟悉和較熟悉大學生旅游消費作用的師生不足31%,真正熟悉大學生旅游消費價值的人數僅占19.1%,與教育標準的要求相差較遠。60%對大學生旅游消費價值的熟悉程度為一般,其中多數為教師。這反應了學生對于大學生旅游消費價值的意識薄弱,并不熟悉現行大學生旅游消費的相關內容。8.6%的調查對象,對大學生旅游消費的價值完全不熟悉,這意味著學生并沒有完全融入到大學生旅游消費環境中,未能體會到大學生旅游消費對其日常學習生活的作用。
3.出游的時間主要集中在寒、暑假
一般旅行可分院短途旅行或長途旅行,短途旅行主要指省內市縣的旅行,長途旅行泛指國內跨省或者出國旅行。在校大學生受課業影響,進行長途旅行主要集中在寒暑假;短途旅行則可以集中在周末或者五一或十一法定節假日。調查顯示,選擇寒暑假旅行的占40%,選擇在周末旅行的占10%,選擇不經常旅游的占50%。
4.從眾心理突出,更愿意結伴而行
大學生是一群充滿朝氣,追求潮流和時尚的青年群體,大學生對旅游消費需求量不斷增多,且同齡學生之間對旅游消費的認知觀一致,均熱衷于時尚旅游消費,“志同道合”是大學生旅游消費的共性點。例如,調查顯示,75%以上的大學生,熱衷于結伴旅游,與同學、朋友之間以集體旅游的方式參與互動,比如閨蜜游畢業游等,體現了大學生的從眾心理及結伴行為。
5.旅游消費水平較低
45%的學生在旅游消費中投入成本較少,除了日常生活費之外,很少投入部分錢用于旅游消費。大學生旅游消費來源中,70.0%的學生是源自于家庭父母支出,僅有10%是憑借個人兼職、勤工儉學等賺取旅游費用。有10.%的學生,對旅游消費流程的熟悉程度不強,這不僅會限制了其參與旅游消費的積極性,也會嚴重影響到大學生旅游消費水平的提升。
6.獨立院校大學生的旅游消費特點因年級、性別、地區等因素而各異
研究發現,不同專業、性別、年級、家庭情況的大學生在旅游消費、偏好、動機等情況上也不同。
(1)年級因素:不同年級的大學生旅游消費認識具有明顯的差異性,其中,三年級學生的旅游消費消費評估指數要比一年級學生的高出0.1915;教師指導方面的評估,三年級學生平均值比一年級學生高出0.1868;此兩項標準對比有 明顯差異。不同年級學生對于消費行為的認知水平的差距性,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他們價值觀念的判斷。年級越高,大學生對于大學生旅游消費的認識水平越高;年級越低,因學習經驗方面的認知較少,往往參與旅游消費活動越少。
(2)性別因素:消費行為在大學生旅游消費工作中與男、女性別方面的差異不大。這說明了男、女學生產生大學生旅游消費,與自我價值評價缺失沒有直接或間接性的關聯,或者此因素產生的影響較小。本次回收的382份問卷中,男女占據比例基本均衡,男53%,女47%,無論是男女大學生,在當前的校園學習及生活中均產生了不同的價值觀念,并且影響了學生個人的旅游行為活動。
(3)地區因素:由于生活環境不同,消費行為的自我評價也不一樣。調查結果顯示,城市、農村地區學生的消費行為方面評估的差異性顯著,農村地區的平均值低于城市。對大學生而言,地域家庭,經濟條件等因素的干擾,往往直接決定了大學生旅游消費意識的形成。本次問卷中,40份有效問卷來自于r村的學生,其普遍存在著受管意識薄弱、旅游消費水平低、旅游活動無秩序等,整體的大學生旅游消費狀態明顯差于城市里的學生。
(二)結果分析
研究結果表明,獨立院校大學生對于出游的愿望強烈的,但受經濟等條件影響,旅游出行計劃并未按時實施。出游時間大部分人會選擇寒暑假,時間充裕又自由,一小部分人會選擇法定假日、周末、其他課余時間。而且大學生經濟不夠獨立,所以旅游消費水平不高。出游喜歡結伴而行,可以增加安全感,也可以增進彼此間的感情。對于旅游目的地的選擇上,不同專業、性別、年級和家庭情況的學生之間也有不同,大多會按照經濟能力以及專業需要和自己的愛好來定旅行消費計劃。
三、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大學生數量眾多,其旅游消費市場潛力巨大,他們喜歡冒險、個性、挑戰、創新等特點與其他群體不同,所以大學生市場亟待更好地開發,而如何更好地服務大學生群體,就需要旅游企業以及相關部門認真了解他們,分析他們的旅游消費行為特征,按照他們的興趣開發相關旅游產品,達到雙贏。
(二)建議
1.旅游部門對大學生旅游市場進行宏觀調控
為了扶持旅游業發展,政府應進一步擴大旅游項目的資金支持,為旅游行業經濟建設提供多元化保障。 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旅游消M群體,他們的經濟來源主要是家庭,因此,他們的旅游消費能力有限,因此,旅游物價部門可適當降低大學生景點門票費用,吸引更多的大學生前來旅游消費,如評學生票可以打折等,團購優惠等,吸引更多大學生旅游消費者。
2.旅游企業提高服務質量,創新旅游項目
優質完善的旅游服務及質量,是吸引旅游消費者的重要途徑。特別是現在的信息化時代,好的服務質量,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大學生旅游消費者,他們背后有更多潛在的顧客。此外,旅游景點應加大自身的創新力度,在景點設置,游玩項目開發等方面,要貼合大學生旅游消費者的自身特點。
3.高校的正確引導和教育
高校不僅要培養大學生的專業知識能力,還要加強大學生旅游消費的引導,樹立正確的旅游消費觀念,高校應結合當地乃至國內外旅游資源的優勢,鼓勵有條件的學生參與旅游消費活動,以此來開拓自己的視野,做到既要讀萬卷書,也要行萬里路,比如說一些紅色旅游景點,能有效激發大學生的愛國愛家愛我大好河山情懷。此外,還可以通過旅游,進行公益性活動,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傳播正能量。高校鼓勵學生參與旅游消費應以加強學生的安全教育,保證學生人身安全為前提,并做到量力而為,切不可盲目消費。
參考文獻:
[1]杜煒.旅游消費行為學[M]. 天津: 南開大學出版社,2009: 36-39.
[2]孫曉.大學生旅游行為及其市場細分研究―以河南高校為例[碩士畢業論文],河南省開封市:河南大學,2009年.
[3]金平斌,郎富平.大學生旅游行為特征分析―以杭州市高校為例[J]旅游學刊,2004,19(4),19-22.
對于居民來講,旅游本身是一個消費行為,是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劉嗣明,1998)。旅游消費行為符合一般消費者行為模式,當旅游者的消費觀念、消費方式和現代消費需求受到時間、環境、表現形式及自身心理的影響時,旅游消費行為就會形成靜態和動態兩種模式(林增學,1999)。影響消費行為方式的各種原因及消費行為本身的狀態即靜態旅游消費模式會伴隨每次旅游消費的發生,而動態消費旅游模式著重強調對該消費行為做出的評價,并不是每次消費行為都會影響旅游者以后的消費行為的選擇。為此,筆者以河北省國內游客旅游消費方式、旅游消費內容、旅游消費滿意度和旅游消費投訴等作為切入點,探究河北省旅游消費模式?!逗颖笔鴥扔慰统闃诱{查報告》顯示,以個人出行或家庭親友結伴為主的自助游成為游客最為喜愛的旅游方式。其中,以家庭、親友結伴方式出行的游客占游客總量的31.20%,個人旅行類的游客占總量的23.01%,以上兩類總計占54.21%。由單位組織的游客占總量的16.17%,旅行社組織的游客占總量的15.41%(見表2)?!逗颖笔鴥扔慰统闃诱{查報告》顯示,交通費所占比重最大,為21.37%;住宿費次之,為20%;餐飲費為17.95%;游覽費為16.35%;購物費為13.47%,娛樂費為6.1%。一般來說,旅游消費水平與旅游基本性消費成反比,旅游基本消費支出越高,旅游者的消費水平就越低,旅游業發展水平越低。旅游基本消費中各項消費占旅游總消費比重的大小可以作為各項旅游消費內容基礎性程度的標志,比重越大,基礎性越高,消費彈性系數越小。從河北省旅游消費構成看,交通、住宿、餐飲三項彈性較小的基本旅游消費所占的比重較大,而消費彈性較大的購物、娛樂這兩項非基本旅游消費所占的比重較小,旅游者消費結構不甚合理,旅游消費層次較低(見表3)。
旅游消費滿意度可簡稱為游客滿意度,是顧客消費滿意理論在旅游業中的擴展,是游客在旅游消費過程中對其要求感受被滿足的程度(蔡伯勛,1986)。游客滿意度是游客對旅游公共服務、旅游交通、旅游市場秩序、導游服務、景區游覽環境、餐飲住宿、休閑娛樂、旅游購物等方面進行評價,確定是否達到自己滿意的程度(鄧祖濤,2012)。因此,游客滿意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區域旅游消費的過程和變化。從中國旅游研究院的《2012年第四季度及全年全國60個樣本城市游客滿意度調查報告》來看,蘇州以85.96列全國60個樣本城市首位,上海、黃山、南京、成都、廈門、寧波、杭州、無錫、重慶在全年排名中躋身前十位。河北省的石家莊以74.72%的游客滿意度排名第54位,承德游客滿意度為75.15%,排名第51位,而秦皇島游客滿意度為70.86%,排名第49位。結合四個季度的調查數據來看,從空間分布上,長三角城市群游客滿意度相對較高,滿意度排序前十位的城市中,長三角城市有7個。而河北省的三個樣本城市中,石家莊和承德這兩個樣本城市的數據呈現下降趨勢,只有秦皇島的游客滿意度有所提升,但是滿意度排序也較低??梢钥闯?,河北省的旅游消費滿意度還不是很理想,整體上處于中等或者較低的水平。旅游消費投訴即旅游投訴,是游客為了維護自身和他人的合法權益而對旅游管理部門及旅游企業實施的服務質量進行反饋,是對他們進行監督的一種有效方式(原偉,2009)。旅游投訴的數量和內容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區域旅游消費的過程和變化。河北省高度重視游客的旅游消費投訴問題,努力改善旅游消費環境,提高游客滿意度。2012年,全省進行旅游質監執法檢查591次,出動旅游質監執法人員共3648人次,聯合公安、工商、交通、物價、質監等部門執法檢查211次,檢查旅游經營單位2524家。其中旅行社1162家、星級飯店415家、景區(點)353家、旅游車船公司39家、旅游購物店189家、演藝場所15家;檢查導游IC卡1324人次,處罰違法違規旅行社26家、A級景區6家、星級飯店3家。2012年前三季度,全省旅游質監執法機構共受理旅游投訴272起,接聽游客咨詢電話1841次,為游客挽回直接經濟損失85720元,全省旅游投訴處理游客滿意率達95%以上,創歷史最高。旅游及相關部門正在通過有效措施對河北省旅游消費環境的優化進行有益嘗試并已初見成效,旅游投訴率降低,游客的旅游消費行為正在逐步改善。在河北省的旅游消費過程中,旅游者不僅有旅游消費的方式選擇到實現旅游消費,也有旅游消費效果評價直至再次消費可能性的旅游動態消費行為,旅游者開始充分重視自身對消費效果的評價。但是,旅游主動消費還未成趨勢,豐裕的旅游產品、完備的消費技術以及充分的旅游產品信息都較欠缺,旅游者能夠自由選擇找到符合自身目的的豐富、個性化需求更少,因此很難能按照自己的意圖進行旅游,并通過旅游產品滿足自身欲望。
旅游消費正在逐漸影響人們的消費行為,并逐步推動旅游市場的不斷完善。河北省只有營造良好的旅游消費環境,積極構建旅游消費保障體系,以高質量的產品、高品質的服務贏得游客信賴,旅游者才能享受安全、放心、滿意、和諧的旅游消費體驗,更好地達到自身的滿意程度,激發主動消費的良性循環,促進旅游消費空間的和諧發展。
本文作者:季娜娜李昌強王文娟工作單位:河北省旅游研究會
[關鍵詞]入境旅游者 旅游消費行為 影響因素
一、 西安入境旅游市場概況
改革開放以后,依托豐富的旅游資源和區位優勢,西安的旅游業得以迅速地發展。同時作為受入境旅游者歡迎的中國傳統四大黃金旅游城市,西安每年接待了大批的入境旅游者。據統計,2004年西安市共接待入境旅游者650,325人次,2011年,西安市接待入境總人次為1,002,322。
二、西安入境旅游者消費行為特征分析
本文以西安入境旅游者為研究對象,運用抽樣問卷調查、資料收集、實地訪談、數據統計等方法,對影響其消費行為的相關因素進行分析,以掌握產生影響的主要因素,為西安入境旅游者消費的提升進一步提供開發參考。
(1)相關調查數據統計
筆者先后選擇了西安五家國際旅行社進行問卷調查及訪談,經過旅行社允許翻閱了2004年—2010年間的導游服務評價表,在兵馬俑、大雁塔、回民街等景區對200名入境游客進行了問卷和訪談,內容涉及入境旅游者在西安的旅游六要素。
(2)調查結果分析
通過對調查的資料進行整理,從旅游者決策行為、實際消費情況和消費評價三個方面進行統計分析。
1.西安入境旅游者決策行為分析
旅游者決策行為受外部和內部因素的雙重影響,在對旅游者調查的過程中,根據內部和外部影響因素內容,設計了一系列的問題。通過調查整理發現,外部影響因素主要包括旅游信息來源、社會影響和文化等因素,以及對旅游目的地各方面狀況的差異性需求。內部影響因素包括旅游動機和對旅游目的地資料的偏好。來西安入境旅游者的旅游動機仍是以觀光旅游主為,對社會文化及民俗資料的體驗是發展的趨勢。
2.西安入境旅游者實際消費分析
筆者綜合各項數據發現,西安旅游消費產品較為單一,消費的季節性較強,符合西安旅游淡、旺、平季的規律。人文旅游資源消費的優勢尤其明顯,但消費中形式單一,主要停留在觀賞娛樂階段,消費結構不夠合理,住、行仍然占到較大的比例,體驗和個性化的消費及購物消費比例較低。
三、西安入境旅游者消費評價分析
旅游消費后的評價是旅游者消費行為組成的一部分。旅游者在完成實際的消費后,根據個人的體會一般有三種感覺:疑慮、滿意和不滿意。這些體驗又會影響到旅游者的后續消費行為,并且還會影響到購買的決策。根據調查發現,總體來說,旅游者的總體感受比較滿意,但部分單項消費的感受都不大滿意,主要體現在購物、游覽安排這兩個方面,其次是服務水平和導游人員講解服務,較為滿意的為導游人員的語言水平。
四、西安入境旅游者消費行為影響因素
通過對西安入境旅游者的調查,發現影響入境旅游者消費行為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1)西安入境旅游者人口統計學特征
旅游者的個人特征,包括國籍、年齡、性別、文化程度、職業收入、家庭結構等,對旅游者的旅游消費偏好有較大影響。調查表明,西安入境旅游者性別結構基本平衡,男性占55%,女性為45%。從年齡構成看,35歲至55歲的游客比重最大,占42.2%,25歲至35歲游客占26.9%。
(2)影響西安入境旅游者消費決策的可控因素
通過調查可知,影響入境旅游者消費決策的因素中最大的是旅游景點。另外,時間和交通等也是影響旅游決策的重要因素。相對而言,旅游設施、服務水平、出入境手續等影響因素對于旅游者來說影響程度較小。調查數據表明,西安入境旅游者獲取旅游信息的途徑主要有三種:第一依靠旅行社,約為31.7%;第二親友介紹,占總數的26.5%;第三互聯網,占總數的25.3%。
(3)文化對旅游消費行為的影響
文化因素是決定不同入境旅游群體消費行為差異的根本因素。文化對旅游者消費行為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文化因素決定旅游消費的觀念和行為標準,二是文化因素影響旅游者的消費習慣和具體消費結構。正是因了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所以導致了日韓旅游者與歐美旅游者不同的旅游方式。
參考文獻:
[1].中國旅游人口研究,中國旅游客源市場的人口學分析[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文嵐.試論中西文化差異對旅游消費行為的影響[J].湘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社科版), 2002 (5).
[3]Yvette Reisinger, LindsayW. Turner著,朱路平譯.旅游跨文化行為研究[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85.
國外學者研究旅游紀念品較早,相關研究也比較深入。研究熱點集中在旅游紀念品的消費行為、動機和偏好的實證研究,并注重旅游購物環境的作用和文化性的體現。對于旅游紀念品消費行為的研究,不少學者探討了有關的模型,如Mathieson和Wall提出了一個線性的5階段旅游購買行為模型;Middleton提出了購買者行為的刺激一反應模型。Gilber提出了一個旅游消費者決策制定模型,認為對旅游者行為產生影響的因素可以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的心理影響更能體現人的因素。第二個層次的影響主要是在社會化過程中產生的,包括參照群體和家庭影響;Heung通過實證分析指出影響游客購物的重要因素有4個,即有形產品質量、服務質量、產品價值和產品可信度。Lewis,Robert C.和Stowe Shoemaker研究了價格對旅游購買動機的影響。許多有關旅游者消費行為的研究,是穿插在旅游心理學和旅游營銷研究之中進行的。Mayo和Javis認為了解個體旅游者如何決策非常重要,并提出了決策者受到內在心理因素和社會因素的雙重影響。
國內學者對旅游紀念品的研究主要側重于相關概念、消費模式、旅游購物行為的實證分析等方面。目前的研究還存在一些不足,如欠缺將旅游紀念品的各個環節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系統地研究,多數學者選取發達地區對旅游紀念品進行實分析,相對落后而旅游紀念品資源豐富的地區缺乏相應的探討。關于旅游紀念品的購買行為研究,黃繼元對旅游紀念品的題材、材料、功能和工藝等4個構成要素進行了探究。王秀娟等針對長沙的調查,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將旅游紀念品購買行為的影響因素分為7大類23個因子,并指出紀念品質量、售后服務、特色、衛生狀況、商店信譽和安全措施等因子對于旅游購物的影響程度。石美玉運用經濟學、文化學、行為學等有關理論建立旅游購物理論框架,并以此框架分析中國旅游購物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梁學成通過對西安游客購買旅游紀念品的影響因素進行調查分析,提出服務、文化內涵和工藝是影響游客購買旅游紀念品的最重要的3個影響因素。張慧霞等以山西旅游紀念品的開發為例,從旅游紀念品生產企業、研發力度、專業人才和購物環境等方面進行研究,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王曉敏從旅游紀念品、旅游者和購買中介三個方面選取14個影響因素進行實證分析,剖析了旅游購物的過程和影響因素。
旅游產業中旅游購物屬于非基本需求,需求彈性系數最大,具有相當的可塑性和拓展空間,其在旅游總消費中所占的比重大小一直被旅游界視為是衡量旅游消費水平層次高低的重要尺度。旅游紀念品是發展旅游購物的基礎,旅游紀念品的開發、設計和營銷是旅游購物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當前,如何設計出適應市場的旅游紀念品,以滿足旅游者不斷變化的旅游購物需求,提升旅游業的整體效益值得探究。近些年,國內學者在旅游紀念品方面所做的研究還不足以為旅游業界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持。本文試圖通過對寧夏旅游紀念品消費行為的研究,總結出現階段寧夏旅游紀念品的發展特點和游客在旅游紀念品消費中的規律,為寧夏旅游紀念品創意和設計提出對策,包括旅游紀念品的品種、價格、款式、特色、包裝以及游客對紀念品的實用性、創新性、民族性、便攜性等方面的要求。
一、研究方法和數據來源
為獲得寧夏旅游紀念品市場的相關信息,選取了寧夏鎮北堡影城、西夏王陵、沙湖、沙坡頭等著名旅游景區出口附近的紀念品商店和銀川文化城、西塔文化廣場、解放西街土特產商店等旅游紀念品集散地為調研地,分別于2015年、2016年的5-6月對游客的旅游紀念品購買行為進行實地調查,利用問卷調查法和訪談調查法獲取相關信息。問卷除調查對象個人信息外,主要包括游客對旅游紀念品的認知特征、購買動機、購買決策、偏好、消費水平、對寧夏旅游紀念品的期望等25項測量指標。問卷共發放800份,回收有效問卷767份。涉及到游客購買動機、購買后的評價等深層次探究,則采用訪談調查法。調查對象的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調查對象覆蓋面廣,調查結果有良好的信度。
二、旅游紀念品的消費群體
(一)購買旅游紀念品的必要性
對于購買旅游紀念品的必要性,問卷設計了2項測量指標,分別考察旅游紀念品購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詢問游客“您認為在旅途中購買旅游紀念品的必要性如何?”有四分之一的調查對象選擇了“有必要,經常購買”,10.2%的調查對象認為“非常重要,每次都買”,值得注意的是有56.3%的調查對象認為“無所謂,可有可無”。僅有很少的游客選擇“沒有必要,從來不買”。通過在旅游紀念品銷售點的觀察發現,一些游客在逗留時間超過20分鐘,卻沒有購買任何商品。訪談中這些游客表示,“沒有發現什么商品具有鮮明的特色,許多商品在網上都能夠買到,沒有必要在旅途中購買”。調查顯示,游客認為缺乏特色是不愿意購買的主要原因。
(二)購買旅游紀念品的游客特征
{查顯示,認為在旅途中購買旅游紀念品“很重要”和“比較重要”的游客占36.3%。對游客特征和購買意愿的交叉分析表明,認為購買旅游紀念品“非常必要,每次都買”的多為女性游客,年齡在35-55歲之間,以中等以上收入群體為主。觀察和訪談發現,這一類型的游客通常在購物過程中精挑細選,要求旅游紀念品款式特別、包裝精致、便于攜帶,多用于饋贈親友。
三、旅游紀念品的消費行為分析
(一)購買旅游紀念品的動機
游客購買旅游紀念品的動機呈現多元化的態勢,消費追求各異。當詢問“您購買旅游紀念品的主要動機是什么?”25.2%的調查對象選擇了“回憶旅游經歷”,24.8%的調查對象認為“可以作為饋贈親友的禮品”,另有12.3%的調查對象打算“作為飾品擺在家里”,14%的調查對象“有收藏旅游紀念品的愛好”。數據表明,旅游者的紀念品購買心理各異,內部差異較大。
(二)游客對旅游紀念品的認知
調查表明,游客了解當地旅游紀念品的主要渠道是網絡,占68.7%,另外導游在途中推薦也是游客信息的主要來源。問及旅游紀念品的特色表現在哪些方面,游客普遍反映“產地應該有獨特性”、“旅游紀念品所承載的文化有特色”、“外觀特別”、“制作工藝有特色”、“制作材料有特色”等。說明當前游客對旅游紀念品的特色有一定程度的認知,追求地方化、民族化的旅游紀念品。
(三)旅游紀念品的購買種類和消費水平
調查顯示,游客愿意購買的旅游紀念品種類主要是特色工藝品、小飾品、特色食品等。32.5%的調查對象在一次旅游過程中購買紀念品不足100元,35.8%的游客花費100-300元,20.7%的游客消費300-500元%。旅游紀念品的消費占整個旅游消費的比重還很小,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四)旅游紀念品的購買場所
游客旅游紀念品的購買地點多樣,如旅游景區內的銷售點、當地的商場或超市、旅游紀念品專營商場和旅游交通站點等,各項選擇的比例較為均衡。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游客認為導游在旅游過程中安排購物,價格會比較高,不值得相信,所以更期望到當地的超市或者旅游紀念品專營商場自行購買。許多游客表示如果旅游購物場所提供快遞服務,將有效促使其將購買動機向購買行為轉化。
(五)游客對旅游紀念品設計的期望
調查顯示,游客期望旅游紀念品具有一定的民族性、紀念性和創新性,喜歡款式特別、包裝精致、質高價低的旅游紀念品(見表2)。在旅游紀念品專營商店的實地觀察發現,大部分游客在休閑食品區停留時間很短,對地方特色工藝品、民族服飾、民族用品較感興趣,停留時間相對長一些,同樣說明了游客對旅游紀念品的地方性、民族性有較多的要求。
四、寧夏旅游紀念品市場現狀分析
(一)寧夏旅游紀念品的主要類型和品種
目前寧夏旅游紀念品涉及3個類別數十個系列近百個品種。特色食品類,如枸杞、枸杞酒、枸杞果糕、枸杞芽茶、甘草、發菜、長棗、乳制品等。特色工藝品類,如寧夏新十景手繪系列、賀蘭石雕刻系列、剪紙、刺繡、食客、煤雕、沙畫、草編、柳編等。民族特色生活用品類,如地毯、掛毯、羊絨制品、回族服裝和飾品、回族日用品等。市場調查發現,購買旅游紀念品的游客當中90%選擇購買枸杞及其制品,購買后大多用來饋贈親友,少部分留作自用。游客對其他系列的旅游紀念品興趣不高,較少購買。
(二)對寧夏旅游紀念品的認知和評價
對寧夏旅游紀念品的認知和評價采用了訪談法獲取相關數據,訪談對象是20名游客、10名旅游紀念品經銷商和5名導游員,訪談要點見表3。
通過訪談發現,游客對寧夏旅游紀念品認知有限,大部分游客沒有購買行為,僅有部分游客購買少數幾個品種的旅游紀念品,游客不購買的原因主要是寧夏旅游紀念品缺乏特色,吸引力差。導游是連接主客雙方的橋梁,對寧夏旅游紀念品有清楚的認知,了解市場需求和游客的購買行為特征,但沒有將游客的需求傳達給紀念品開發和經銷商,說明寧夏旅游紀念品市場信息渠道不暢。開發和經銷商對旅游紀念品認知僅限于自己經營的狹窄范圍,或盲目追逐市場熱點,或按照自己的想法設計開發,缺乏對游客消費行為特征的把握。
五、寧夏旅游紀念品開發對策
根據游客的消費行為和寧夏旅游紀念品的評價,對寧夏旅游紀念品的開發和設計提出幾點建議。
(一)突出地域特色,增強文化內涵
旅游紀念品的開發要充分體現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根據寧夏獨特的地域及文化研發設計出題材多樣、種類豐富的旅游紀念品,并且將旅游紀念品系列化,便于旅游者根據自己的愛好進行選擇。深入研發塞上江南系列、西夏文化系列、伊斯蘭文化系列的旅游紀念品,拓展其他系列的旅游紀念品。在設計開發的過程中,要體現文化內涵,將紀念品的經濟效益和文化傳承相結合,最終達到紀念品能夠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增強游客的購買欲望。
(二)結合市場需求,研發適銷產品
對于旅游者來說,旅游活動是一次短暫的經歷,收獲的更多是旅游體驗的過程,而紀念品則是旅游者到旅游地一游的見證。可以說旅游紀念品是旅游者旅游經歷的物化,也是其日后重溫美好旅游經歷的載體。在開發的過程中要考]市場的需求,結合消費者的性別、年齡、收入、購買動機等其他綜合因素來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針對具有較強消費意愿、較高消費能力的群體,不斷推出并且更新產品,以滿足游客追新求異的需要??紤]到旅游者是流動人群,為便于攜帶,旅游紀念品應該具有小巧、精致、便于攜帶等特點。此外,游客購買旅游紀念品的一個很大的動機是用來饋贈親友,因此,除了優質的產品內容之外,產品的包裝同樣重要。在設計紀念品包裝的過程中,應考慮到不同年齡的消費者的喜好和審美,在寧夏獨特的地域和民族文化的基礎之上,注入時尚、新穎、精美等元素,盡可能滿足消費者的不同需求。
(三)培育專業人才,提高設計水平
1問卷設計
本文根據烏魯木齊市農業旅游的發展現狀以及農業旅游消費者消費行為,設計了調查問卷。問卷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指導語、問卷主體以及致謝三部分。問卷主體主要包括農業旅游消費者的人口統計學特征、消費者消費行為特征、農業旅游消費者旅游動機、農業旅游消費者滿意度評價以及旅游消費者的后續行為等內容。2011年國慶節期間,共發放和收回問卷350份,經過篩選,獲得有效調查問卷315份,有效問卷率90%。
2農業旅游消費者人口特征分析
2.1農業旅游性別特征分析
大量研究數據表明,性別對于消費者是否購買該產品具有很大的影響。因為,女性具有較為濃厚的感彩,比較注重追求完美,達到實際利益;而男性在這方面一般處于被動性,一般購買意念非常果斷,倘若決定要購買,則會非常迅速的購買。相比之下,女性較男性理性。在本次問卷調查中,女性旅游消費者為160名,占到總調查人數的50.79%,男性旅游消費者為155名,占到總調查人數的49.21%。從數據可以看出,參加農業旅游調查的男女性別幾乎持平。
2.2農業旅游消費者年齡特征分析
不同年齡階段的消費者在其消費觀念和消費行為上是不一樣的。一般情況下,中年人對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強于老年人,因此,遇見新事物,接受速度比較快,思想轉換也快;而老年人則一般比較謹慎,注重效果。從調查的消費者人群中可以看出,參與農業旅游的消費者年齡跨度比較大,涵蓋了大部分年齡段。數據表明,69.8%的農業旅游消費者分布在26歲到65歲之間,從結果可以看出,該年齡段消費者無論從消費能力上還是從消費意識上來說都占主導地位,比較能反映出農業旅游消費者對于農業旅游的參與意愿(表1)。
2.3農業旅游消費者民族特征分析
由于烏魯木齊市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地。因此,在調查農業旅游消費者行為中,必須將消費者的民族特征考慮其中,才能真正地分析該市的農業旅游消費。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生活觀念,對旅游也有著不同的看法。調查結果顯示,在所調查的農業旅游消費者人群中,漢族175人,占到樣本總量的55.6%,其次是維吾爾族和回族,占到樣本總量的25.5%。
2.4農業旅游消費者收入特征分析
消費者的收入特征作為影響旅游消費者行為的主要因素之一,直接影響到旅游消費者對旅游產品的購買支出。隨著消費者收入的不斷提高,旅游消費者對于農業旅游產品的要求也不斷提高。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消費者月收入在699元以下的消費者群體占到樣本總量的4.7%,700~3999元的消費者群體占到樣本總量的73.9%,詳細消費者月收入分布見圖1。
2.5農業旅游消費者受教育特征分析
游客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對于農業旅游動機也是不同的。大量的研究成果表明,教育程度越高的游客旅游的動機已經從原始的參觀欣賞園區景色上升到追求精神享受,而教育文化程度低的游客還是停留在觀景的欣賞過程之中。從本文的調查對象來看,其受教育程度主要集中在高中到本科之間,占到樣本總量的66.7%(表2)。
2.6農業旅游消費者職業特征分析
對于旅游消費者來說,是否有充足的休閑時間,對于能否去旅游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因此,旅游消費者職業對于研究旅游消費者行為至關重要。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旅游消費者職位分布主要集中于學生、公務員、事業單位人員、企業高管以及退休人員(表3)。3農業旅游消費者消費行為特征分析
3.1準備階段消費者行為分析
3.1.1獲取信息渠道隨著Internet網絡的普及和運用,消費者可以從多方面渠道獲取旅游信息。比如,Internet網絡、旅游期刊雜志、廣播、數字電視以及親朋好友宣傳等。調查結果顯示,消費者對于旅游信息的獲取渠道有著不同的選擇。但是,選擇通過親朋好友介紹這個渠道的消費者共142人,占樣本總量的45%。其次是旅行社宣傳和報紙雜志,占到樣本總量的35%。選擇其余獲取信息渠道的消費者人群占到樣本總量的20%。結果表明,口碑宣傳在傳播信息中依然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圖2)。
3.1.2出游方式游客在出游方式選擇這個問題上,比較集中在選擇家人、朋友、同學一起游玩,占到樣本總量的65%。通過把出游方式和游客年齡結構交叉分析發現,年齡結構較低的游客選擇出游方式比較豐富,選擇獨自、同學、朋友、家人一起出游,并且與同學、朋友一起游玩居多;年齡稍大一點的游客,由于有了自己的家庭,所以和家人一起游玩的居多;年齡較高的游客,在出游方式選擇上比較狹隘,甚至出現100%的選擇和家人一起游玩(表4)。
3.1.3交通方式由于經濟水平的提高,在交通方式選擇上,烏魯木齊市居民比較傾向于自駕車、大巴等交通工具,這與游客的收入息息相關。收入較低或者一般的游客大多選擇公交車、摩托車,而中高收入階層的游客大多選擇自駕車外出旅游(表5)。
3.1.4旅游動機分析筆者運用Spss17.0社會統計軟件對問卷調查中農業旅游消費者動機一項調查進行了樣本均值分析,詳細情況如表6所示。結果表明:緩解工作學習壓力為4.35,體驗新的生活方式為4.27,體驗民族風情為4.18,獲得腦力和體力恢復為4.15,鍛煉身體和增進健康為4.09,探親訪友為4.06,品嘗風味小吃為4.01,調節心情為3.98,與家人共度美好時光為3.84,游覽自然風光為3.75,感受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為3.73,懷舊情緒為3.66,游覽文化名勝為3.61,研究民族文化為3.59,旅游考察為3.56,考察為3.49,統計結果與客觀實際情況是一致的,也符合現代消費者參與農業旅游的動機即逃避城市喧鬧生活,釋放生活、工作壓力,回歸自然。
3.2消費階段消費行為分析
3.2.1停留時間旅游消費者在旅游景區停留時間的長短反映出該游客對該景區是否感興趣,并且直接影響到旅游消費者是否重游此地。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在農業旅游景區停留時間在5h之內的旅游消費者占到樣本總量的64.5%。由于農業旅游景區一般都在郊區,所以,選擇住宿的游客僅占到4.4%(表7)。3.2.2消費金額在旅游過程中的消費金額對于旅游消費者比較敏感。在調查過程中發現,有一少部分游客是單位贈票的,所以這項調查不是很明顯。消費金額集中在200~500元的有185人,占到樣本總量的58.7%;其次是500元以上,占到樣本總量的30.3%;其余占到樣本總量的11%。從收入和受教育程度分析游客在游玩過程中的消費金額,發現游客消費金額和收入及游客受教育程度成正相關,即收入越高,文化程度越高,游客在游玩過程中的消費金額就會越多。
3.2.3食宿選擇從問卷調查結果分析可以看出,住宿選擇方面:烏魯木齊市居民在住宿選擇上與農業旅游景區的距離相關。當距離景區較近時,選擇住宿的游客非常少;當距離景區較遠時,住宿選擇表現出極大地差異性。選擇賓館的和農家接待的游客占到了樣本總量的85%,而選擇其他住宿的游客僅占15%。飲食方面:選擇在社會餐館和親戚家居多,占到樣本總量的65%,選擇農家、漁家、賓館和其他的僅占到樣本總量的35%。
3.3評價階段消費者行為分析
旅游消費者對這次旅游活動的滿意程度決定了該游客下次是否再次參加農業旅游活動。因此,筆者認為對該旅游活動的滿意度評價屬于消費者行為。筆者在問卷調查中設計了兩道關于游客對該次旅游活動中的六大要素的滿意度評價問題,分別是“在本次旅游當中您對住宿、餐飲、娛樂、交通、購物、游覽等最滿意的是哪一項服務”和“在本次旅游當中您對住宿、餐飲、娛樂、交通、購物、游覽等最不滿意的是哪一項服務,結果見表8。
4結語與建議
本文從農業旅游消費者準備階段、消費階段以及消費者評價階段三個階段全面地分析了烏魯木齊市農業旅游消費者在旅游過程中的消費行為,得出以下結論:
一、環境保護與旅游業的關系分析
從基礎定義的角度來看,旅游業為第三產業,主要指的是集旅游景點、旅游景區、飯店和旅行社等主體為一體的綜合性行業的統稱。旅游業、環境二者相互影響和作用,資源導向是旅游業最顯著的特征,旅游資源依托于生態環境,如果無法保障生態環境的質量,必然也會對旅游業的發展造成一定干擾。就旅游景點的歷史發展狀況來看,其運行效果、吸引力強弱及景點質量均與環境保護工作質量直接相關。所以要想實現旅游業的穩步發展,必須要全面落實環境保護工作,改善環境質量,為旅游業提供堅實的基礎保障。提高環境保護工作質量一方面可以促進景區當地經濟發展,改善當地居住環境,另一方面還能夠使旅游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二、中國旅游業可持續發展過程中存在的環境問題
1.自然生態層面下的旅游資源環境問題
在旅游業快速發展的過程中,旅游資源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在自然生態環境方面體現的尤為明顯。首先,水資源污染現象嚴重,水資源短缺成為一項嚴峻的問題。國內當前缺乏科學的水資源開發方案,存在嚴重開發不當的狀況,惡化了水資源短缺的狀況,一些含有水景的景區數量逐漸減少,使旅游生活用水的可利用量也明顯降低。此外,還存在較為嚴重的水資源污染現象,在旅游景區中很多生活污水、工業廢水肆意排放,使大量旅游水資源被污染。
其次,部分旅游地區中存在水土流失的狀況,在開發、利用旅游資源的過程中,只關注利益的最大化,并沒有注重對植被和地形地貌的保護,致使原有的地貌形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水土流失問題日益加劇。旅游景區的賓館、水庫、公路等周邊地區的水土流失狀況非常嚴峻,不僅破壞了該地區的生態環境,也給景區帶來極大的經濟損失。
然后,近年來旅游景區大氣污染問題也逐漸被提升議程,同其它環境污染問題不同,大氣污染可能會出現跨區域蔓延的狀況,影響范圍較大,對旅游業造成影響的同時,也給人們的身體健康帶來很大的威脅。大氣污染主要體現在氣候改變、酸雨及粉塵污染三個方面,人們排放的有毒氣體對臭氧層造成極大的破壞,氣候溫度呈現出不斷升高的趨勢,海平面也逐漸升高,甚至一些海邊旅游景點面臨湮沒的危險。大氣污染物還會通過酸雨的形式對水資源、土地造成污染,長期還會導致景點建筑文物被嚴重腐蝕和損壞。這與氣候和酸雨兩大環境污染不同,粉塵污染的危害在于降低旅游資源的整體質量,使粉塵顆粒在空氣中進行傳播,對旅游者的觀賞體驗造成極大的干擾。
之后,作為旅游環境問題的一種特殊表現,生物旅游資源的降低也對旅游業的發展造成了極大的阻礙。雖然我國在生物旅游資源方面擁有天然的優勢,然而因為人們缺乏正確的開發和保護理念,未將生物資源保護工作落實到實處,導致生物的種類和數量銳減。生物旅游資源的破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很多珍貴生物的種類快速減少,瀕臨滅絕,觀賞性較強的植物數量呈現出下降的趨勢;(2)森林資源明顯減少,我國當前的森林覆蓋率比全國水平要低,人們肆意的砍伐和占用林地面積,凈化空氣的樹木明顯不足,影響了旅游質量。
2.人文社會層面下的旅游資源環境問題
旅游資源環境問題在人文社會方面也有著充分的體現,不利于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首先,旅游景區的很多文物破壞、污染狀況非常嚴重。隨著游客的不斷增多,景區的接客量越來越多,亂寫、亂吐痰、亂扔垃圾、違規捕魚、違規照相等游客不文明的旅游行為都危害了文物古跡。
其次,在一些充滿神秘感和少數民族特色風情、文化的旅游景區中,游客并沒有遵循當地的風俗習慣,褻瀆了當地民俗文化,給當地景區民俗帶來了很大的沖擊。一些商業人員利用景區民俗文化來賺取利潤,使民俗文化的本質和內涵發生了改變,均嚴重危害著旅游業的持續發展。
最后,旅游景點的民族文化藝術逐漸消退,很多藝術文化朝著低俗的方向發展,無法體現出旅游景點的優秀傳統文化。旅游景點在向游客銷售禮品的過程中,過分重視禮物的外觀和新奇性,禮品所蘊含和代表的優秀民族藝術文化根本得不到體現和展示,旅游市場中充斥著大量劣質的產品。
三、實現中國旅游業與環境保護相協調的可持續發展對策研究
針對上述問題,為了更好的促進我國旅游業的發展,應進一步強化環境保護力度,協調處理環境保護工作與旅游業的關系,通過良好和充足的環境資源來推動旅游業的發展。實現中國旅游業與環境保護相協調的可持續發展對策如下:
1.基于旅游資源開發的可持續發展對策
旅游業發展的核心基礎就是旅游資源的質量,而旅游資源的關鍵在于環境,只有確保景點環境才能夠吸引更多的游客,充分發揮旅游資源的價值,提升旅游景觀的效益。自然旅游資源是在長期的積累和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具有不可再生的特點,所以實施旅游景點的保護工作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要制定出健全、完善的自然旅游資源開發規劃,按照一定的流程循序漸進的開展旅游資源保護和利用工作,構建出高質量的旅游設施和旅游景點。
應將建設旅游設施與開發、利用旅游資源兩項工作整合起來,秉承科學性、計劃性的原則和理念,全面貫徹和落實旅游業和環境保護的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在制定旅游資源開發工作的過程中,必須要考慮旅游資源開發的科學性和合理性,確保規劃制定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按照一定的順序和步驟來開發旅游資源。還應盡量于自然保護區外實施旅游設施建設工作,最大限度的保護自然景觀,理性的開發和規劃自然旅游資源的開發和使用力度,保持環境具有一定的自我修復能力,避免出現盲目開發的狀況,降低對生態自然環境造成的破壞和影響。
2.基于旅游企業經營的旅游業可持續發展對策
在實現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旅游企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這就要求旅游企業必須要認識到自身承擔的職責,有效落實環境保護工作,減少資源的浪費,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降低對環境的污染,以發展和動態的視角來開展旅游業務。承運、組織旅游活動的主體就是旅游企業,其在執行旅游業可持續發展規劃時,需要從以下幾個角度入手:一要開拓全新的環保型旅游業務,研發設計出農業、森林及生態等生產環保型的旅游產品,并對旅游目的地進行科學的挑選和設計,以免脆弱的生態地區再次遭受破壞和污染,在確保旅游景點具有較強恢復能力;二要對旅游時間、人數進行科學的管控和限制,對游客的消費行為進行積極的引導,提升游客的環境保護意識,使游客能夠自主約束旅游和消費行為;三是增強導游的生態旅游理念和理論知識,將生態環保內容更加有效的傳輸給廣大游客。
作為旅游接待設施的一大主體,旅游飯店在落實旅游業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工作中也發揮著關鍵性的作用,飯店要將“綠色、生態”作為經營的主要理念。具體對策如下:(1)對飯店生活廢舊物品進行分類回收和利用,降低垃圾的排放量,并在旅游飯店內推廣使用節能環保型的設施和清潔能源,提高資源的利用率,減少空氣中有害氣體的含量;(2)減少水資源的浪費現象,通過有效的節水措施來實現水資源效益的最大化,緩解資源短缺的問題;(3)向游客提供可再生旅游產品,避免使用一次性、污染性較大的產品。
3.基于旅游消費行為的可持續發展對策
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同游客的消費行為有著緊密的聯系,只有保障消費行為的規范化和理性化,才能夠有效的推動旅游業的進一步發展?;诼糜蜗M行為的可持續發展對策如下:(1)明確當地旅游景點的風俗文化,將旅游目的調整為感受民俗文化藝術魅力,遵守當地風俗習慣,在觀賞旅游景觀的過程中,不要做有損文物的行為;(2)約束自身的旅游和消費行為,將垃圾存放到規定地點,并收集好旅游過程中產生的垃圾,避免垃圾對景觀環境造成破壞,爭做文明旅游者。在收集和處理旅游垃圾的過程中,要按照不同的類型來處理垃圾,對具有利用價值的垃圾進行進一步的使用,優化旅游景點的生態環境質量,提升游客的旅游體驗和感受;(3)游客要減少一次性消費產品的使用,例如:一次性塑料袋、一次性碗筷等,這些一次性餐具在較長的時間內很難被降解掉,還會對土壤資源造成嚴重的破壞,使用一些可降解的綠色和環保型餐具。游客要主動參與到有益的生態環境保護活動中,為旅游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貢獻自身的力量,推動旅游業和環境保護工作的均衡發展。
4.基于旅游管理機構和政府部門的可持續發展對策
旅游管理機構和政府部門在實現中國旅游業與環境保護相協調的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過程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必須要充分發揮政府部門和管理機構的主導作用,針對不同地區旅游區的實際狀況,制定出配套的旅游業可持續發展政策,并出臺一系列的環境保護制度。在健全的法規體制的保障下,要基于責任、義務相統一的原則來規范和約束旅游資源開發者的行為,嚴厲的懲治破壞旅游景區環境的行為。
政府機構和旅游管理部門加大對環境保護與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宣傳和推廣力度,將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深入到旅游企業、游客心中,從而使旅游業向著更加科學化、規范化和綠色生態化的方向發展。除此之外,旅游管理機構和政府部門還要構建一套可行性和實用性較強的可持續發展規劃,綜合性的分析環境的適應性,創建出全新的生態型旅游區,對旅游區的污水處理、生物保護和地形地貌保護工作內容進行細化。開發旅游資源時,一定要全面貫徹落實適度性的原則,把握好生態旅游資源開發和保護工作的重難點,避免對資源和環境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壞。
摘 要:以市場細分理論為基礎,研究沈陽鄉村旅游客源市場需求特征,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形式,選擇市場細分變量,確定主要目標市場,對不同目標市場的消費行為差異化分析。
關鍵詞:沈陽;鄉村旅游;目標市場;消費行為
中圖分類號:F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4)03009102
1 研究設計與過程
研究采用問卷調查和訪談等形式,借助SPSS軟件,選擇市場細分變量,確定主要目標市場,對不同目標市場的消費行為做差異化分析。問卷內容如下:第一,樣本人口統計特征;第二,鄉村旅游者的需求認知和資料搜集;第三,鄉村旅游者的購買決策。研究對遼寧省內東陵、新民、鐵嶺、丹東、本溪五個鄉村旅游景點的游客進行調查(鄉村游客源市場多為近程旅游,故省內居民是沈陽市鄉村游的主要客源市場)。調查方式是將印制的300份問卷發到旅游者手中,現場填寫、現場訪談、現場回收。共回收有效問卷242份,回收率81%。
2 調查結果分析
2.1 樣本結構分析
調查樣本包括不同年齡(20歲以下5.8%、20~30歲35.5%、30~45歲34.7%、45~60歲17.4%、60歲以上66%)、不同性別(男488%、女512%)、不同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16%、高中、中專及職高165%、大專及本科562%、研究生及以上157%)、不同職業(政府工作人員16%、公司職員33%、個體職業者83%、離退休人員83%、學生19%、工人83%、軍人33%、事業單位工作人員99%、其他83%)和不同收入水平(1000元以下206%、1000~2000元256%、2000~3000元298%、3000~5000元190%、5000元以上50%)的鄉村旅游者,樣本涵蓋面廣,調查對象隨機性強,大大提高了分析結論的可靠性,為該項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實證分析基礎。
2.2 沈陽市鄉村旅游目標市場選擇
游客在目的地停留時間的長短和旅游消費額的高低,是衡量細分市場重要性的關鍵。研究從性別、年齡、文化程度、職業和月收入水平五個角度對沈陽鄉村游市場進行分類,借助SPSS軟件,運用方差分析法,逐一調查分析其停留時間和日平均消費額,進行卡方檢驗,驗證其是否存在顯著性差異,從而確定有效的細分市場變量。通過數據分析,選取年齡、職業、月收入水平作為客源市場的細分標準。根據調查數據,結合訪談結果,沈陽鄉村旅游客源市場細分及目標市場選擇情況如下:
從年齡角度看,客源市場可細分為“20歲以下”、“20~30歲”、“30~45歲”、“45~60歲”和“60歲以上”四個子細分市場。通過對企業和游客調查訪談,客源以30~60歲年齡階段的游客為主,20歲以下年齡階段的游客為輔。
從職業角度看,客源市場可細分為“政府工作人員”、“公司職員”、“個體職業者”、“離退休人員”、“學生”、“工人”、“農民”、“軍人”、“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和“其他”十個子細分市場。通過對企業和游客調查訪談,客源以公司職員、工人為主,學生為輔。
從月收入水平角度看,客源市場可細分為“1000元以下”、“1000~2000元”、“2000~3000元”、“3000~5000元”和“5000元以上”五個子細分市場。通過對企業和游客調查訪談,客源以“2000~3000元”為主,“3000~5000元”為輔。
綜上所述,沈陽市鄉村旅游客源市場開發應選擇四個目標市場:年齡“30~45歲”、職業“職員和工人”、收入“2000~3000元”的旅游者;年齡“30~45歲”、職業“職員和工人”、收入“3000~5000元”的旅游者;年齡“45~60歲”、職業“職員和工人”的旅游者;年齡“20歲以下”、無收入的學生群體。
23 沈陽市鄉村旅游目標市場間消費行為差異分析
研究借助SPSS軟件,采用多元對應分析法,分析不同目標市場間的消費行為差異。
2.3.1 細分市場1(“30~45歲”、“職員和工人”、“2000~3000元”)
第一,旅游動機。調查顯示,該群體的旅游動機主要為健身休閑、放松心情,次之是對田園風光的向往。原因在于該群體生活工作壓力很大,通過鄉村游,可以親近自然、親近鄉土,讓美麗的鄉村自然風光凈化他們的心靈,忘掉他們的工作生活的煩惱,使自己在心理、生理上得到徹底地放松。
第二,出游方式。調查顯示,該群體最喜歡與家人一起出游,其次為同朋友、同事出游??梢姡彝ナ袌雠c伙伴市場是鄉村游的開發的重心,它是聯絡親情、增進友情的一個手段。相關企業在開發鄉村產品時要兼顧游客的情感需要,突出產品的“鄉村性”,營造親情和友情氛圍。
第三,獲取信息的渠道。調查顯示,該群體主要通過親戚朋友介紹、各類旅游網站獲取信息,旅行社方式也占有一定比重??梢?,對于該市場,口碑宣傳和網站宣傳是旅行社的工作重點。
第四,購買決策。調查顯示,該群體停留時間傾向為一天,日人均旅游消費為200元左右。在交通工具選擇上,主要為旅行社包車、其次為自駕游。該市場規模很大,對鄉村旅游需求欲望較強,多為城市各個行業的普通勞動者,他們出游頻次較高,但由于收入限制,對的價格頗為敏感。
2.3.2 細分市場2(“30~45歲”、“職員和工人”、“3000~5000元”)
第一,旅游動機。調查顯示,該群體的旅游動機主要為健身休閑、放松心情。這部分群體經濟條件好、知識視野開闊,工作壓力大,他們真正參與鄉村旅游活動的機會并不多,對鄉村性要求不高,喜歡的景點類型為康體休閑型,希望在有限的休息時間內身心得到徹底地放松。對于該市場應抓住游客休閑度假的需求,打造鄉村度假品牌。
第二,出游方式和獲取信息的渠道。同細分市場1,不重復敘述。
第三,購買決策。調查顯示,因為該群體經濟條件較好,對產品、服務要求較高,日人均旅游消費為300元左右。由于工作、社交的繁忙,在停留時間傾向為兩天。在交通工具選擇上,主要為自駕游,其次為利用公共交通自行安排。
2.3.3 細分市場3(“45~60歲”、“職員和工人”)
第一,旅游動機。調查顯示,該群體的旅游動機主要為懷舊情結,其次是對田園風光的向往??梢娎夏暧慰投嘤袘雅f情結,選擇鄉村游多是對過去“知青情結”的追憶,喜歡民俗風情型的鄉村旅游產品。
第二,出游方式。同細分市場1,不重復敘述。
第三,獲取信息的渠道。調查顯示,該群體通過親戚朋友介紹、報刊雜志比率都相對較高,旅行社方式也占有一定比重??梢娍诒麄鳌罂s志是旅行社宣傳工作的重點。
第四,購買決策。調查顯示,該群體停留時間集中在兩天,日人均旅游消費為200元左右。在交通工具選擇上,主要為旅行社包車、其次為自駕游??梢娫撌袌鋈后w以家庭或旅行社組織為主,旅游花費偏低,強烈的回歸愿望導致農業節慶、民風民俗等方面的內容比較感興趣。
2.3.4 細分市場4(“20歲以下”、無收入的學生群體)
第一,旅游動機。調查顯示,該群體旅游動機主要為擴大知識視野和品嘗鄉村美食。這主要是因為生活經歷影響,城市學生從小在城市長大,缺少對農村的認知,因此他們對鄉村各種事物和農事活動充滿好奇,有強烈求知欲望。因此,該群體最喜歡的景點類型是民俗風情型,其次為特色餐飲型、農事體驗型。
第二,出游方式。同細分市場1,不重復敘述。
第三,獲取信息的渠道。調查顯示,該群體主要通過親戚朋友介紹、旅游網站。可見口碑宣傳、網站建設是旅行社宣傳工作的重點。
第四,購買決策。調查顯示,該群體在交通工具選擇上,主要為旅行社包車,停留時間為三天、一天,日人均旅游消費為100元左右。這主要是因為學生群體可分為兩類,一是中小學生群體,一類是高中生和大學生群體。中小學生一般是由教師、家長帶領,停留時間為一天。高中生、大學生一般是與同學、朋友結伴自由行,停留時間傾向為三天。同時,由于學生群體在經濟上存在依賴性,所以旅游花費偏低。
3 結語
前面的調查結果顯示:第一,沈陽鄉村旅游市場細分標準為年齡、職業、月收入水平。第二,沈陽鄉村旅游的目標市場有:年齡“30~45歲”、職業“職員和工人”、收入“2000~3000元”的旅游者;年齡“30~45歲”、職業“職員和工人”、收入“3000~5000元”的旅游者;年齡“45~60歲”、職業“職員和工人”的旅游者;年齡“20歲以下”、無收入的學生群體。第三,主要目標市場的消費行為除出游方式外,在旅游動機、獲取信息渠道、購買決策等多方面都存在一定差異,因此,相關企業應加強對客源市場的調查,挖掘目標市場的需求特征,分析其消費行為,針對不同目標市場群體的制定不同的營銷策略,以滿足目標市場的需求。
參考文獻
[1]肖飛,沈雪梅.江蘇省臺灣客源核心細分市場篩選及旅游資源吸引力相應分析[J].旅游學刊,2010,25,(6).
摘要: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消費越來越受到關注。旅游者食、宿、行、游、購、娛等消費行為帶來了一定的環境影響。本文通過對國內外有關可持續旅游消費文獻的分析,從可持續旅游消費理論、旅游消費行為環境影響、可持續旅游消費測度――生態足跡和調控機制等四個方面進行綜述,總結了旅游消費及環境影響研究現狀和不足,并對未來的研究趨勢和方向做了展望。
關鍵詞:旅游消費;可持續旅游消費;環境影響
中圖分類號:F592.68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1-862X(2011)06-0019-004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旅游業快速發展,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業績。如果說20世紀初旅游還是作為一項奢侈消費品的話,現在旅游幾乎成為人們的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消費品。2008年我國城鎮居民旅游人次數達到1.87億人次,出游率為44.5%,旅游總花費為1446.57億元[1]。旅游消費是指人們在旅行游覽過程中,為了滿足其自身發展和享受的需要而消費的各種物質資料和精神資料的總和[2]。旅游消費模式反應了旅游者在旅游過程中所消費的各種類型的旅游產品及相關消費資料的比例關系。隨著旅游的大眾化,不合理的旅游消費行為及其環境影響也得到了廣泛關注[3]。本文對可持續旅游消費的研究現狀和熱點問題進行了梳理,并展望未來研究與發展趨勢,以期促進可持續旅游相關研究,并引導公眾的綠色旅游消費行為。
一、可持續旅游消費的理論研究
1987年世界環境和發展委員會首次提出了可持續發展概念,將其定義為:“可持續發展是滿足當代人需求,又不損害滿足子孫后代需求能力的發展”[4]。1994年UNEP在內羅畢發表《可持續消費的政策因素》報告首次將“可持續消費”定義為“提供服務以及相關的產品以滿足人類的基本需求,提高生活質量,同時使自然資源和有毒材料的使用量最少,使服務或產品的生命周期中所產生的廢物和污染物最少,從而不危及后代的需求”[5]。可持續旅游是隨著可持續發展這一新觀念的出現而出現的,是可持續發展、可持續消費等思想及理論在旅游這一特定經濟和文化領域的延伸。可持續旅游包括三個方面的含義:在為旅游者提供高質量旅游環境的同時,改善當地居民生活水平;在開發過程中維持旅游供給地區生態環境的協調性、文化的完整性和旅游業經濟目標的可獲得性;保持和增強環境、社會和經濟未來的發展機會,實現旅游業發展方式、發展規模的合理規劃和管理[6]。
司金鑾指出可持續旅游消費應重點探討可持續旅游消費的三對關系、可持續旅游消費的三元機理、可持續旅游消費的核算機制、可持續旅游消費與相關因素的關聯互動及可持續旅游消費的政策設計等五個基本理論問題[7]。寧士敏認為,旅游消費依存于旅游業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因此要用可持續發展原則去規范旅游消費行為,并就旅游消費如何貫徹可持續發展戰略問題提出了若干建議[8]。毛鳳玲對可持續旅游消費基礎理論進行了初步探索,提出了包括物質消費、精神消費、生態消費的“可持續旅游消費三元結構”的初步框架。對可持續旅游消費的涵義、特征進行了深入分析,并闡述了可持續旅游消費的理論意義和現實價值[9]。楊衛東提出可持續旅游消費結構、方式、動機、效用必須遵從可持續性原則,即在進行旅游消費時要考慮代內與代際公平、考慮旅游業的發展及旅游效用與旅游資源承載能力的相互促進[10]。何春萍從消費者支付能力、閑暇時間、旅游動機三個方面論述可持續旅游消費的實現面臨障礙是居民收入、閑暇時間制度和傳統消費文化對旅游消費觀的不良影響,來自旅游產業自身的阻礙因素是地方政府對旅游消費經濟功能的過分偏好、可持續旅游產品的供給問題和旅游消費政策、旅游消費教育等方面的問題[11]。
二、旅游消費行為環境影響
旅游消費涉及餐飲、住宿、交通、游玩、購物、娛樂等六個方面,很多學者從不同的方面研究它所帶來的環境影響,如:楊新軍,霍云霈介紹了旅游交通帶來的環境影響,分析了不同交通方式帶來的能源環境污染及其成本估算方法,以瑞典環境智能測試系統為例,對旅游交通環境污染方面的應用作了探討,同時結合我國ReBAM的環境交通影響分析,指出高強度集約化旅游開發模式,會造成交通工具區域上高密度使用,并引發一系列環境問題。最后總結了旅游交通方式與能源消耗帶來的環境污染及其啟示[12]。Stefan Gfssling等人分析了交通、食宿等旅游消費結構與CO2排放量之間的關系,結果表明旅游并不是比其他經濟活動對環境影響更小的“無煙產業”,旅游的生態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目的地國家、旅游者文化和選擇度假的環境[13]。OECD發表的關于可持續消費系列研究報告,其中可持續旅游消費篇對家庭旅游消費的環境影響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報告指出隨著收入的增加,與旅游相關的交通在OECD國家之間日漸增加,它是產生大氣和水體污染物、溫室氣體排放、噪聲等級增加的重要因素。預計在未來二十年內旅游出行,尤其是航空旅游將在這方面對環境產生很大影響[14]。
三、可持續旅游消費測度――旅游生態足跡
Colin Hunter等認為生態足跡是衡量可持續旅游消費的一個重要指標,因為這種分析方法可以從全球的視角估算旅游消費的環境影響[15]。章錦河等基于生態足跡的理論與方法及旅游者的生態消費結構特征,構建了旅游交通、住宿、餐飲、購物、娛樂、游覽等6個旅游生態足跡計算子模型[16]。Trista M. Patterson等人的研究表明,旅游度假者的假期期間的生態足跡比平時高,也比當地居民的平均水平高,而這其中與旅游交通相關的環境影響最大,可以占到總足跡的86%[17]。WWF―UK通過計算不同旅游產品的生態足跡,比較不同旅游產品的生態需求和自然資源消耗,計算得到在馬約卡島度假1個床位1夜的生態足跡為0.030hm2;而在塞浦路斯度假1個床位1夜的生態足跡為0.070hm2。
國內也有很多學者運用生態足跡方法論述了旅游可持續發展,如:張約翰等人從高原旅游消費結構特征出發,將高原城市旅游生態足跡構建為6個活動組別計算模型。運用模型對拉薩市旅游業生態足跡進行測評,結果表明2007年拉薩市旅游者人均生態足跡為0.05134hm2,其中交通、餐飲分別占85%和12.5%,人均旅游生態足跡占城市生態承載力的13%[19];孟繁斌選取武夷山“三區”為研究對象,表明武夷山2000-2004年人均旅游生態足跡平均值為0.039hm2,而人均旅游生態承載力平均值僅有0.0235hm2,即平均存在0.016hm2的人均旅游生態赤字,且隨著經濟的發展,旅游生態赤字將不斷增加[20];李君軼等人對西安市入境游客的生態足跡作了初步探討,結果表明,西安市入境游客人均生態足跡為0.0156hm2,約占該市現有城鎮居民年人均生態足跡的1.17%,進一步分析表明,旅游生態足跡結構組成中,餐飲的旅游生態足跡居絕對主導地位,約占54.09%[21]。席建超等人對北京市海外旅游者的生態占用作了初步探討。結果表明,北京市海外旅游者每次來京旅行人均生態占用0.09587km2,約占北京市現有城鎮居民年人均生態占用的5%。因此,旅游消費生態占用對區域生態占用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22]。
四、促進可持續旅游消費的措施
聯合國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環境政策委員會指出,盡管生態旅游的市場份額在增長,但旅游者在選擇度假目的地和交通方式時很少考慮環境影響,為了減少環境影響,就航空旅游來說,可以采取技術創新、需求管理以及交通方式的轉換來達到目標,呼吁政府在計算旅游業成本和效益的時候考慮環境影響的成本,同時為了提供旅游者的環境意識,OECD建議相關者為旅游者提供減少環境影響的信息[14]。國內專家學者通過對旅游消費的環境影響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的管理政策調控措施,劉瑤指出健全旅游的環境影響研究理論體系、廣泛開展旅游環境影響評價、轉換旅游形式是解決旅游環境影響的有效方法,也是今后研究工作的重點[23]。李玉文提出要加強生態旅游區景區保護規劃、加強景區環境影響評價等可持續旅游的對策和措施[24]。王群等人認為要關注旅游地的水環境問題,認為加強對旅游地水環境的研究與保護將是我國旅游可持續發展和研究的重要內容與重要領域[25]。李萌等認為可持續旅游消費的實現受社會大環境、旅游產業背景、旅游消費環境等多重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因此推進可持續旅游消費應著重與提高旅游消費水平、改善旅游消費結構、進行可持續旅游消費的源頭控制、提高公眾的可持續旅游消費意識,并對旅游消費行為過程進行科學的制度安排[26]。
五、旅游消費環境影響研究與前景展望
隨著旅游消費層次的提升和消費總量的擴大,研究旅游消費行為對環境的影響顯得尤為重要。可持續旅游消費逐漸成為國內研究的一個熱點,但是目前的研究深度不足,從理論到實踐都處在發展的起步階段,急需深入的理論探索和應用實踐。以下研究領域存在不足,有待進一步研究:
(1)現有評價指標單一,缺少成套的評價指標體系。由于可持續旅游消費概念缺少操作性,在實際應用中,可持續旅游消費往往被解釋成提高能源或資源的使用效率,廢棄物最少化,環境友好的消費習慣等。因此,在現有的案例研究中,研究人員往往僅選擇某一個或一類指標來評價旅游消費行為的可持續性,而沒有考慮環境影響所涉及的空間范圍。不同的環境影響在全球、區域及個體層次上所產生的生態效應是不同的,因此環境影響的空間特征應當是評價旅游消費可持續性所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
(2)研究成果主要停留在可持續旅游消費的管理理論階段,而可持續旅游消費研究的最終目的應該是推進居民旅游消費行為向可持續旅游模式的轉變和管理,因此,研究成果的實用性更加重要。
(3)對地區性旅游消費行為的環境影響的定量研究有所欠缺。雖然少數學者已經在這一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果,但大多是通過統計部門的數據進行分析。而通過獲得一手數據來核算分析旅游消費行為產生的環境影響的研究很少。直接通過旅游消費者獲得的數據能客觀反映出消費者需求,消費行為特征及其產生的環境影響。
(4)缺少推動可持續旅游消費的政策、法律法規、經濟政策,公眾引導等方面的調控機制。在旅游消費環境影響管理的過程中應注重各利益相關方之間信息和行為的必要溝通,探索建立自上而下包括國家、地方政府、旅游消費者、旅游經營者、研究人員和社會公眾在內的信息共享平臺與合作機制,對管理措施進行及時公布、實施、反饋和完善。
(5)旅游消費行為環境影響科普性知識的普及不足。要加大旅游消費環境影響知識的科普宣傳力度,利用現代傳媒開展科普宣傳活動,讓旅游消費者了解旅游過程中食、宿、行、游、購、娛等方面環境影響的知識,培養和提高旅游消費者的環境保護意識。
以上這些領域研究的不足,正是未來可持續旅游消費研究的重要園地,隨著對這些問題研究的深入,可持續旅游消費研究將取得更豐碩的成果,對促進人們的可持續旅游消費將有著重大的指導作用。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旅游局.中國旅游年鑒2009[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9:422-423.
[2]羅明義.旅游經濟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93-94.
[3]曾軍.近期國外旅游影響研究綜述――《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文獻分析[J].云南地理環境研究2006,18(6):79-83.
[4]Our common future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5]UNEP. Elements for policies for sustainable consumption[z] Nairobi, Symposium :Sustainable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Pattern,Oslo,Norway,1994.
[6]牛亞菲,王文彤.可持續旅游概念與理論研究[J].國外城市規劃,2000,(3):17-19.
[7]司金鑾.國際可持續旅游消費三元復合體系原論――創立可持續旅游消費發展學說的基礎理論研究[J].福建論壇(經濟社會版),2001,(12):33-36.
[8]寧士敏.中國旅游消費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236-245.
[9]毛鳳玲.可持續旅游消費理論創新研究[J].生態經濟,2006,(3):105-109.
[10]楊衛東.試論我國旅游消費的可持續性[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西部論壇),2005,(15):78-79.
[11]何春萍.可持續旅游消費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2004:24-29.
[12]楊新軍,霍云霈.旅游交通的環境影響研究[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06,20(1):42-46.
[13]Stefan Gfssling, Paul Peeters, Jean-Paul Ceron, et al. The eco-efficiency of tourism[J]. Ecological Economics,2005,(54) :417-434.
[14]OECD.OECD Programme On Sustainable Consumption Sector Case Studies Series Household Tourism Travel:Trends Enviromental Impacts and Policy Responses[R].2002:5-47.
[15]Colin Hunter Jon Shaw.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as a key indicator of sustainable tourism[J]. Tourism Management,2007,(28):46-57.
[16]章錦河,張捷.旅游生態足跡模型及黃山市實證分析[J].地理學報,2004,59(5):763-771.
[17]Trista M. Pattersona, Valentina Niccolucci, Simone Bastianoni,et al. Beyond “more is better” :Ecological footprint accounting for tourism and consumption in Val di Merse, Italy[J].Ecological Economics,2007,(62):747-756.
[18]WWF―UK.Holiday footprinting a practical tool for responsible tourism.2002. wwf. org.uk/filelibrary/pdf/holidayfoot printingfulI.Pdf.
[19]張約翰,張平宇,張忠孝等.拉薩市旅游生態足跡與可持續發展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20(7) :154-159.
[20]孟繁斌.基于生態足跡分析方法的旅游可持續發展研究[D].泉州:華僑大學,2006,1-69.
[21]李君軼,馬耀峰,楊敏.基于游客行為的旅游生態足跡研究――以西安市入境游客為例[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7,26(2):107-110.
[22]席建超,葛全勝,成升魁等.旅游消費生態占用初探――以北京市海外入境旅游者為例[J].自然資源學報,2004,19(2):224-229.
[23]劉瑤.我國旅游的環境影響研究及其方向[J].三峽環境與生態,2003,25(11):153-155.
[24]李玉文,王新鵬.生態旅游對環境的影響及控制對策[J].東北林業大學學報,2007,35(6):63-65.
隨著體驗經濟時代的到來,旅游者的主動參與意識不斷增強,旅游消費逐漸向個性化方向發展,大眾觀光游難以滿足日益個性化的消費需求。在充分發掘藏傳佛教文化內涵的基礎上,從旅游消費需求出發,依據市場細分理論和旅游體驗思想,在突出個性化、參與性、文化性、功能性的理念下,開發設計新的旅游活動項目顯得非常重要,而目前尚未見到這方面的研究。藏傳佛教文化體系龐大、內容豐富、底蘊深厚,特別適合于開發滿足游客體驗需求的專項旅游活動。
一、市場細分理論與旅游體驗思想
美國市場營銷學家溫德爾·斯密提出:“企業在市場調研的基礎上,按照消費者在需要愛好、購買動機、購買行為、購買能力等方面的差別,可以把整體市場劃細分為不同類型的消費群體,然后針對每種需要或愿望大體相同的消費群體分別進行子市場開發”[1]。
根據顯現程度,市場需求又可分為現實需求和潛在需求?,F實需求是消費者有意識的、明確的欲望要求,且市場上早已存在滿足需求的商品或服務。潛在需求則是消費者沒有明確意識的、不確定的欲望要求,市場上也還沒有相對應的產品或服務。借助于現實需求對顧客進行觸發和引導,潛在需求將逐漸轉變為現實需求。
國內外學者認為體驗是人們以個性化的方式參與一個過程,在此過程中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反應而在意識上產生一種愉悅的感覺,因此體驗主要強調精神和心理感受。派恩認為體驗是“人們用一種個性化的方式來度過一段時間,并從中獲得一系列可回憶的事情”[2]。
從旅游學的角度來說,旅游就是一段經歷。美國著名旅游專家托馬斯·戴維遜提出:“旅游是一種經歷或過程,不是一種產品—這種本文由收集整理經歷又是特殊的”。王興斌認為“旅游本質上是向游客提供一種離開慣常居住地的新鮮經歷”[3]。謝彥君認為旅游 “是個人以前往異地尋求審美和愉悅為主要目的而度過的一種具有社會、休閑和消費屬性的短暫經歷”[4]。鄒統釬認為“旅游業生產與銷售的產品主要是一種經歷。”[5]
旅游經歷就是旅游者所經歷的一種體驗。“旅游體驗是游客對旅游產品的認知反應,游客在對產品認知的基礎上,必然產生一種情感反應,旅游活動就是游客對旅游產品在心理和情感上的體驗。游客的個人經歷、知識背景、興趣愛好影響著情感反應的強烈程度”[6]。
為了滿足游客的旅游體驗,“旅游企業所能做的也絕非是向每個旅游者提供能滿足其不同期望的千差萬別的產品,而是通過策劃、設計那些‘如何使他們置身于其中’的舞臺,提供的是旅游體驗的原材料以及這些原材料所存在的背景,為旅游體驗展示出一片自我施展的‘舞臺’。”[7]“體驗是企業以服務為舞臺、以商品為道具、以消費者為中心,創造能夠使消費者參與、值得消費者回憶的活動……體驗是來自各人心境與事件的互動。”[8]
二、藏傳佛教文化旅游市場需求分析
為準確把握藏傳佛教文化旅游市場,充分發掘潛在需求細分的市場,采取實地考察和問卷調查相結合的方法,按照隨機發放的原則,采取當場發放問卷、回答問卷、收回問卷的方式,對布達拉宮、扎什倫布寺、大昭寺等代表性寺院的游客進行調查。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250份,收回250份,有效問卷235份。
問卷調查內容主要包括消費者構成特征、游客對產品的認知、游客的消費行為特征、游客的消費動機和預期。消費者的構成反映旅游者的身份特征,產品的認知反映游客對現實旅游產品的評價,消費行為反映游客的現實消費狀況,消費動機和預期反映游客未來的消費需求。通過上述調查能夠比較全面地了解現實藏傳佛教文化旅游的供需情況和潛在的市場需求,為開發潛在需求細分的藏傳佛教文化旅游體驗活動提供依據。
(一)消費者構成特征
在被調查的游客中,年齡在20-30的占27.6%,30-40歲的占31.4%,40-50歲的占19.7%,20-50占68.9%,詳見圖1;游客的受教育程度情況是,大學及以上學歷的占68.9%,詳見圖2;游客的職業構成情況為,教師占33.2%、干部占26.7%、職員占16.8%占76.7%,詳見圖3;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的游客占56.6%,詳見圖4;游客主要來自東部發達地區和四川盆地,其中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環渤海地區和四川盆地的游客分別占27.1%、11.6%、13.8%和8.8%,共計61.3%。
消費者構成表明,藏傳佛教文化旅游者以中青年為主,良好的身體條件對西藏的高原環境具有一定的適應能力;游客普遍具有較高的學歷層次,良好的文化素質,具備對藏傳佛教文化的理解和鑒賞能力;絕大多數游客的經濟條件較好,旅游消費能力較強;游客多分布在東部發達地區,遠離青藏高原,居住地與旅游目的地之間有巨大的自然和文化差異,因此藏傳佛教文化對游客有較強的吸引力。
(二)對產品的認知
游客認為藏傳佛教景點最有吸引力的主要是是建筑和佛像,分別占26、9%和22.8%,詳見圖5;與漢地佛教景觀的差異主要是“宗教信仰氣氛更濃”、“宗教建筑更富特色”、“宗教藝術更有特點”,分別占37.4%和37.4%和23.1%,詳見圖6;游客得不到滿足的是“了解宗教文化”、“了解僧人生活”、“欣賞宗教藝術”,分別占31.7%、31.3%、20.1%,詳見圖7。
從旅游認知情況看出,藏傳佛教的宗教建筑、佛像、藝術等對游客有較強的吸引力,但是由于寺院的建筑布局、風格、色彩及內外裝飾,佛像、壁畫、唐卡、酥油花的材質、造型、工藝手法,宗教儀式的程序和內容、宗教禮儀的形式和規格等,有嚴格的規范和深刻的寓意,使得游人多、時間短、服務標準化的觀光游尚不能滿足游客的需求。
(三)消費行為特征
游客的消費行為特征見表1。目前,藏傳佛教文化旅游主要采取隨團的方式,占70.2%;旅游消費支出中門票比重最高,占44.8%,其次是購買紀念品,占27.3%;旅游過程中有宗
教行為(主要是磕頭、燒香、許愿、布施、轉經等)的游客占60.3%。
游客的消費行為表明:藏傳佛教文化旅游產品單一,包價的團隊游項目雷同,不能滿足游客的個性需求;自助游由于缺少專業的組織、策劃,旅游活動缺乏保證。門票經濟的現狀表明,藏傳佛教文化旅游仍然處于以利用資源優勢為主的階段,還沒有能夠做到依托獨特的宗教文化特色將其轉變為產品優勢,旅游產品的附加值低,經濟效益差,不適合西藏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眾多游客表現出一定的宗教行為,表明游客有參與和體驗宗教文化活動的愿望和行動。
(四)消費的動機和預期
消費動機和預期調查結果見表2。游客主要希望了解“藏民族的宗教信仰情況”、“藏傳佛教藝術”、“藏傳佛教知識”、“喇嘛的生活情況”,所占比重依次為:35.8%、23.5%、20.8%、16.9%;希望增加的旅游活動有“藏傳佛教文化體驗游、藏傳佛教藝術觀賞游、藏醫療保健健身游、藏傳佛教節慶游,所占比重依次為30.0%、29.4%、27.9%、12.7%,詳見表2。
從游客的動機和對旅游的預期看出,在人們的物質生活獲得提高和改善的同時,對精神生活的追求也日益迫切;當人們在享受劇烈的感官刺激,獲得膚淺的愉悅之后,對寓意深刻、內涵豐富、特色鮮明的文化藝術有更高的需求;當人們在利益追逐中感到身心疲憊時,對身心健康的關注和需要也日益增強。為此,借助旅游活動這一方便之門,挖掘藏傳佛教的文化精髓,開發具有積極社會功能的旅游體驗活動,使游客在宗教文化氛圍中,調整身體、釋放壓力、放松精神、提升境界,這不僅是社會對藏傳佛教提出的新要求,也是藏傳佛教的使命和責任。
三、基于市場細分的藏傳佛教
文化旅游體驗項目設計
根據市場調查和數據分析結果,藏傳佛教文化旅游具有潛在的市場細分需求,游客具備參加旅游體驗的條件和能力,豐富的藏傳佛教文化為旅游體驗活動提供了資源保障。
(一)藏傳佛教文化旅游體驗活動的設計理念
個性化,就是按照游客的消費心理、消費行為、消費動機和預期等設計旅游活動,從而更好地引起消費者的遐想和共鳴。因為正如派恩指出的那樣“體驗就是使每個人以個性化的方式參與其中的事件”,“任何一種體驗其實都是每個人本身心智狀態與那些籌劃事件之間互動作用的結果。”
參與性,就是充分發揮游客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強調游客在旅游活動中的互動。“因為旅游產品的開發不但強調旅游企業與顧客之間的互動,更要調動顧客與顧客互動。”[9]轉變旅游者被動消費為主動消費,提高旅游的體驗效果,強化旅游者對旅游經歷的印象。
文化性,是指藏傳佛教文化博大精深,無論是非物質的宗教思想、教義,還是作為宗教物質載體的寺院建筑、造像、壁畫、唐卡等,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強調文化性可以使游客透過宗教的表象認識其文化內涵和精髓。文化性也是體驗經濟時代旅游消費的主流,作為旅游體驗的最高層次,文化體驗包含了娛樂體驗和情感體驗的成分,是旅游體驗的最高境界。是藏傳佛教文化旅游體驗的最高境界。
功能性,是指通過旅游體驗活動發揮藏傳佛教積極的社會功能。盡管,藏傳佛教的理想境界和一切宗教的理想一樣是太虛幻境,但是從社會功能上來看具有積極的一面。“來世”、“佛國”的終極價值觀,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心靈撫慰作用。大小五明文化具有明顯的世俗性和實用性,對解決環境問題、健康問題以及豐富知識和滿足審美需要等具有積極的作用。發揮藏傳佛教積極的社會功能,使體驗者調整和保持良好的心態,促進其身心健康。
(二)藏傳佛教文化旅游體驗活動的設計內容
根據上述設計理念,從實際調研獲取的藏傳佛教文化旅游市場細分信息出發,緊密結合藏傳佛教文化的特點,設計藏傳佛教文化旅游體驗項目有:藏傳佛教尋宗探祖游、藏傳佛教文化修學游、藏傳佛教生活體驗游、藏傳佛教醫療健身游、藏傳佛教藝術觀賞游、藏傳佛教節慶朝拜游。
1.藏傳佛教尋宗探祖游
針對有宗教信仰的游客開發藏傳佛教尋宗探祖游,以滿足游客對藏傳佛教文化深入了解和宗教情感表達的愿望。祖寺由教派創始人建造,其落成標志著教派的創立,在教派發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義。藏傳佛教五大教派均有自己的祖寺,如格魯派的甘丹寺、薩迦派的薩迦寺、噶當派的熱振寺等。祖寺還是歷代高僧大德云集之地,他們著書立說闡明教義、講經說法培養人才,對本教派具有巨大的影響。祖寺通常還保留著本教派最古老、最珍貴、最有價值的宗教和歷史典籍、文物、藝術品等,因此尋宗探祖游對宗教信仰者游客都具有特殊的意義和吸引力。
尋宗探祖游設計為:參觀主要教派的祖寺及相關展室,使游客了解各教派創建大師的生平、創建教派的過程和歷史背景,了解各教派發展史以及在藏傳佛教體系中的地位、作
用和特色;組織游客拜見各祖寺的高僧大德,傾聽大師講法、為游客摸頂祈福,使游客親身感受到高僧大德非凡的氣度、過人的才智;組織游客參觀各寺院收藏的文物、藝術品,欣賞寺廟的建筑特色等,感受祖寺的特殊宗教地位和宗教氛圍。
2.藏傳佛教生活體驗游
針對喜歡寺院清幽環境,對寺院日常生活和宗教活動感興趣的游客開發藏傳佛教生活體驗游,目的在于調整游客的身心,滿足對藏傳佛教生活的好奇心。在充滿誘惑和競爭的現實社會,人們精神緊張、身體疲憊,各種心理上的問題開始出現。幽靜的寺廟環境,濃郁的宗教氛圍,簡單、單調的僧侶生活,有助于人們擺脫現實生活的困擾,使疲憊的身心得到恢復、困頓的思緒變得清晰、緊張的情緒變得從容。
藏傳佛教生活體驗游設計為:按照寺院的要求,讓游客住僧舍、習僧俗;與寺院喇嘛一起傾聽宗教大師講經說法;向喇嘛學打坐、誦經本文由收集整理、辯經;學習法舞及藏戲、參與僧人的體育活動以及修煉氣功、坐禪等。具體可以采用“寺院生活體驗夏令營”活動和藏傳佛教音樂、舞蹈、功夫培訓班等形式。
3.藏傳佛教文化修學游
針對那些渴望豐富宗教知識的游客開發藏傳佛教文化修學游,目的是加深游客對藏傳佛教文化的理解。藏傳佛教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龐大的理論體系、深邃的思辯哲理、玄遠的境界取向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不僅可以開拓游客的知識,而且獲得在人生觀、價值觀方面的一些啟發。
藏傳佛教修學游設計為:請藏傳佛教大師和著名學者講解藏傳佛教的歷史淵源、思想教義、宗教派別;研讀藏傳佛教經典,吸取文化精髓,并結合現實社會中的思想、觀念問題,從宗教的視角加以闡釋。參觀考察一些宗教組織和宗教人士的參與并在思想教化、環境保護等方面取得成功的案例,如香格里拉松贊林寺宗教生態旅游開發,在保護生態環境等方面開展的工作和活動,提高游客對藏傳佛教積極社會功能的認識和理解。
4.藏傳佛教藝術鑒賞游
針對那些對藏傳佛教藝術有特別興趣、愛好和研究的游客,以及對藏傳佛教藝術具有鑒賞和收藏興趣的游客開發藏傳佛教藝術鑒賞游。目的是使旅游者獲得藏傳佛教藝術知識、提高對藏傳佛教藝術的鑒賞能力,學習了解基本的制作和表演方法,提高藝術修養。
藏傳佛教藝術深刻體現出藏傳佛教文化對宇宙及人類起源、人地關系、生死意義的獨特認識和深刻的思索,通過建筑、詩歌、故事、音樂舞蹈、繪畫雕刻等方式轉化成直觀、生動的藝術作品展現出來。每一個藏傳佛教寺院都可謂一座藝術博物館,無論是寺院的空間布局還是建筑式樣、風格色彩;無論是佛殿造型還是其中的佛塔、佛像、壁畫、唐卡;無論藏戲、法舞還是樂器、服飾、道具,都具有鮮明的宗教特色、民族特色、地域特色,把藝術的外在美與內在豐富的文化內涵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藏傳佛教藝術鑒賞游設計為:請宗教大師、藝術大師和鑒賞家,講解藏傳佛教藝術的類型、特點;講解藝術事象背后的宗教寓意和宗教思想;講解藏傳佛教藝術的審美價值和收藏價值;講解藏傳佛教藝術與漢地佛教藝術的差異;鑒賞代表性的宗教藝術作品。在專業技術人員指導下,學習佛像雕刻、壁畫繪制、唐卡繡制、酥油花制作的基本方法。
5.藏傳佛教宗教節慶游
針對那些對宗教節慶感興趣的游客開發藏傳佛教節慶民俗游。目的是讓游客在一種輕松、親切的氣氛中了解體驗藏傳佛教文化,感受藏傳佛教的影響力。
藏傳佛教節慶與重要的宗教人物或重大宗教事件有關。例如,“薩噶達瓦節”與釋迦牟尼的誕生、成道、涅槃有關,“傳昭大法會”與宗喀巴大師和格魯派的創立有關, “雪頓節”與藏傳佛教忌諱“殺生害命”的戒律有關等,深受宗教人士和宗教信仰者的重視。隨著時代的變遷,宗教節慶中逐漸融入了文藝表演、體育競賽、商貿活動等。節慶期間,既有神秘、威嚴、感人的宗教儀式,又有輕松、歡快、喜慶的民俗活動。人們在盡情宣泄宗教情感的同時,也感受到世俗世界的豐富多彩。正因如此,宗教節慶成為藏傳佛教文化、藏民族風情、青藏高原自然風光集中展示的窗口,深受廣大旅游者的青睞。
藏傳佛教宗教節慶游設計為:組織游客參加展佛等宗教活動,觀賞藏戲、法舞表演等;,參加轉經、磕長頭、獻哈達、摸頂等宗教儀式。觀看酥油花展、賽馬、賽牦牛比賽;與藏族同胞一起過林卡、跳鍋莊和弦子舞等;入住藏家,睡“卡墊”,吃糌粑、喝酥油茶、青稞酒,聽藏族同胞說唱格薩爾王;學說藏語、學做糌粑和酥油茶等。
6.藏傳佛教醫療健身游
針對關注健康,預防、保健意識強的游客開發藏傳佛教醫療健身游,使游客從藏傳佛教的思想教義獲得心理上的撫慰,通過藏醫療使游客獲得身體的保健、疾病的治療,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
藏醫藥是印度佛教醫學、傳統中醫以及阿拉伯醫學互相滲透借鑒形成的獨特醫療體系。藏醫診斷中的問診、望診和觸診,傳統的催吐、攻泄、利水、清熱內療方法,針灸、拔罐、放血、艾灸、冷熱敷、藥物浴等外療法等,具有較好的療效。拉卜楞寺,塔爾寺、扎什倫布寺的藏醫院名揚海內外。
藏傳佛教醫療健身游設計為:請著名的藏醫講解藏傳佛教中生老病死的義理,起到心靈撫慰作用;通過跟密宗大師學做藏密瑜伽、藏密禪修和藏密氣功等達到養生的作用;請有行醫經驗的喇嘛藏用針灸、拔罐、放血、艾灸、冷熱敷、藥物浴等方法治療慢性疾?。徽埐蒯t講解藏藥的特點,防病、治病的功效和使用方法并指導購買藏紅花 、紅景天、冬蟲夏草、貝母、三七、天麻、靈芝等名貴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