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丁香婷婷妞妞基地-国产人人爱-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麻豆-国产人成-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91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流媒體技術論文范文

流媒體技術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流媒體技術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流媒體技術論文

第1篇:流媒體技術論文范文

關鍵詞:輸變電;紅外測溫儀;紅外圖譜庫管理系統

電力紅外診斷技術是一種診斷電氣設備和線路熱故障的有效先進技術。目前電力系統都在由計劃檢修向狀態檢修過渡。紅外診斷技術可以為狀態檢修提供有利的科學依據,更能適應這種需要。隨著電力工業的高速發展和普及,應用紅外成像技術已經成為電力企業科技進步的必然需求。DL/T 664-2008《帶電設備紅外診斷應用規范》建議:對變壓器、斷路器、套管、避雷器、電力電纜、線路等進行精確檢測,對原始數據及圖像進行存檔;有條件的單位可開展220kV及以下設備的精確檢測并建立圖譜庫,進行動態管理。

桐廬縣供電局一直重視并開展紅外測溫工作,但紅外檢測及其數據精確性、完整性不高,且無統一、規范的紅外圖像采集標準和圖譜庫建設標準,也沒有一套完整的紅外數據庫管理系統,離精益化測溫管理、狀態檢修數據要求相去甚遠。采用紅外流媒體精確測溫技術,能準確、快速、實時地采用非接觸手段在線監測和診斷出電力設備的大多數過熱故障。為保證電力設備的安全運行,符合狀態檢修紅外測溫數據管理要求,桐廬縣供電局針對運行的輸變電設備開展了兩年的紅外流媒體精確測溫工作,并建成了紅外圖譜庫。該紅外圖譜庫可對所有輸變電設備溫度數據進行集中存檔管理,有效克服目前人工數據管理的困難,改變了以往沒有規范的紅外圖像采集標準以及沒有紅外數據庫管理系統的狀況,有效減輕現場紅外測溫以及后期維護工作量。

一、紅外流媒體精確測溫和系統建設

計算機信息系統在電力系統的廣泛應用和紅外采集技術的發展為建設基于計算機信息系統的紅外圖譜庫創造了有利條件。桐廬縣供電局于2010年開始探索輸變電設備紅外精確測溫,2011年推廣輸變電設備紅外流媒體精確測溫,全面完成了輸變電設備紅外圖譜庫建設,實現輸變電設備紅外熱圖的規范采集、集中管理,并實現橫縱向對比、動態分析和查詢功能。

1.紅外數據流媒體采集

根據浙江省電力公司《輸變電設備紅外圖譜庫建設采集規范(試行)》,首先明確了采集范圍。而后再根據負荷、天氣情況適時安排運檢人員和專業紅外公司技術人員開展現場紅外流媒體精確測溫工作,能準確、快速、實時地采用非接觸手段在線監測和診斷出電力設備的大多數過熱故障,并采集紅外數據流媒體、可見光資料以及記錄各種設備資料,主要包括設備紅外數據流媒體文件、關鍵設備對應可見光照片和設備參數、運行工況等信息。根據輸變電設備的發熱特征類型和數據分析的需求,紅外流媒體精確測溫檢測方式分為以下三類:

(1)電流致熱型設備檢測方式。使用紅外熱成像儀器對電流致熱型設備三相進行多幀頻紅外拍攝并保存紅外圖像數據流。

(2)電壓致熱型設備檢測方式。使用紅外熱成像儀器按照變電間隔對電壓致熱型設備單相進行多幀頻紅外拍攝并保存紅外圖像數據流。

(3)缺陷設備拍攝方式。對判斷出有缺陷的設備,采集設備360度全景紅外溫度數據流影像細節。對危急缺陷設備須進行8小時以上定點連續監測,獲取定點連續監測的時間溫度趨勢分析數據影像資料,提供設備的時間溫度趨勢分析數據報告。

2.設備基礎資料錄入

該項工作內容是建立完整的輸變電設備信息基礎資料庫,以實際設備情況對紅外數據庫中的設備進行命名,保證數據庫中設備名稱的統一、規范性,并對設備紅外圖進行分析,顯示關鍵部位的溫度數據信息以及缺陷狀態信息。遠景還可研發完成輸變電紅外圖譜庫管理系統與輸變配一體化系統(即PMS系統)的接口,直接將PMS系統設備臺帳基礎資料導入到紅外圖譜庫系統,減少后期數據庫設備的動態維護等重復性工作。

3.建立圖譜庫并實現紅外數據管理

經過多次調研,完成了紅外圖譜庫建設,并實現集中管理輸變電紅外圖譜,實現設備快速搜索、查找;對發熱缺陷或熱態異常設備可進行分類管理,可掌握設備消缺情況、消缺時間;實現設備橫縱向數據對比,對發熱缺陷設備進行同類設備分析,以及該設備在不同時間段運行情況的對比,并以流媒體技術得以實現動態縱向分析。

二、紅外圖譜庫的主要功能

輸變電設備紅外圖譜庫系統可快速調用、分析采集的紅外溫度數據,實現輸變電設備紅外熱圖橫縱向對比、動態分析和查詢功能。將拍攝下來的紅外數據通過計算機進行高速分析,形成溫度的峰值曲線積分,對于數萬幀的紅外數據,只需要幾分鐘的時間就可分析完畢,并根據分析完畢的特征溫度趨勢曲線自動調出異常的設備,并自動生成規范的紅外報告。

1.數據庫管理

(1)快速搜索、查找設備。直接以下拉菜單方式選擇設備名稱或者缺陷類型進行設備搜索、查找。

(2)缺陷類別管理。對于輸變電設備缺陷可進行分類管理,對一般缺陷、嚴重缺陷、危急缺陷設備進行分類查看;可掌握設備發現時間、消缺情況、消缺方式、消缺時間等內容。

(3)設備橫縱向數據對比。對發熱設備缺陷進行縱橫向分析,可選擇同類型、相同負荷、相同運行環境下輸變電設備的三相紅外流媒體數據進行橫向分析、對比,也可選擇該設備在不同運行時段、負荷峰平谷段的運行情況進行縱向分析。

2.數據分析

在紅外數據庫管理系統內可實現對紅外基礎數據快速分析、查看;對紅外基礎溫度數據進行批量分析,采集每一幀紅外數據最高溫度,形成隨溫度變化的趨勢曲線,通過趨勢曲線可快速查看隱患設備紅外圖譜并可進行分析。對于隱患設備360度全景攝像,可以反映缺陷設備全貌,還可對疑似隱患發熱設備進行周期性連續監測,形成隨時間變化的溫度趨勢曲線,并對隱患設備進行定性分析(見圖1)。

3.報告自動生成

完成分析后,將數據直接上傳到數據庫便可快速生成相應的報告。報告信息包括拍攝距離、環境溫度、相對濕度、風速、電壓、電流、關注區域溫度分析、分析人、分析時間等內容。

4.建立網絡化的熱圖管理平臺

為內部運檢工作提供支持是構建圖譜庫管理面向網絡化制造的資源共享服務平臺的根本目的。運檢部門或職能管理部門作為客戶端發起調用設備紅外分析報告請求,平臺的紅外圖譜庫管理系統服務器提供了運行、檢修工作中需要的分析報告數據和紅外原始數據,可供相關部門在需要時調用、下載。還可同時對平臺的紅外圖譜庫管理系統服務器調用、查看、下載紅外分析報告,一方面可實時查看調用設備檢修情況,跟蹤設備的復測情況,另一方面可根據缺陷報告情況合理安排檢修工作。

三、實際應用情況說明

之前的紅外檢測及其數據精確性、完整性不高,且無統一、規范的紅外圖像采集標準和圖譜庫建設標準,也沒有一套完整的紅外數據庫管理系統,離生產精益化管理相去甚遠。自開展紅外流媒體精確測溫以及紅外圖譜庫系統建成后,首次實現了紅外采集技術從靜態單張拍照向動態連續攝像的過渡,攝像方式對電氣設備采集數據更加完備、規范;隱患設備詳實的動態連續紅外溫度數據流為客觀、嚴謹的科學研究提供了重要參考;可對所有輸變電設備溫度數據進行存檔、管理,并能清晰掌握設備運行狀態,可以快速調用、分析采集的紅外溫度數據,實現輸變電設備紅外熱圖的集中管理,解決了以往人工數據管理的困難問題,改變了以往沒有規范的紅外圖像采集標準以及沒有紅外數據庫管理系統的狀況,有效減輕現場紅外測溫以及后期維護工作量。

系統使用兩年來,桐廬縣供電局進一步規范了輸變電設備紅外圖譜庫采集,建立了《輸變電設備帶電紅外測溫管理規定(試行)》,并逐步在配電設備上推廣應用。加強了紅外圖譜數據庫采集規范化的培訓,委托紅外技術檢測專業人員指導培養了一批精通現場拍攝和設備紅外管理的人才,扎扎實實做好了設備診斷、分析工作。同時有效減輕了輸變電運檢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節約了人工和維護成本。期間也曾通過紅外精確測溫、數據圖譜庫分析,多次發現了輸變電設備隱蔽性的發熱缺陷,避免了電網設備事故的發生,同時對于提升電網安全運行水平、加強電網設備管理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四、結論

電力設備紅外流媒體精確測溫是一項有效、安全而經濟的非接觸式監測手段。輸變電設備紅外圖譜庫的建成可實現輸變電設備紅外數據的存檔、分析、管理,對狀態檢修運行狀態量的收集創造了有利的條件。通過多年的實踐,加強輸變電設備紅外精確測溫及圖譜建設,對熱態異常點進行跟蹤、分析,能有效避免輸變電設備事故的發生。積極推廣、系統應用,逐步使外精確測溫和分析診斷工作步入常態化管理,可有效促進生產管理精益化和運維狀態化,確保電網的安全穩定運行。

參考文獻:

第2篇:流媒體技術論文范文

題目:

淺析傳媒產業鏈理論在主流媒體短視頻中的應用

——以“抖音”短視頻為例

一、選題依據及意義

目前傳媒行業正在蓬勃發展,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為短視頻傳播信息提供了技術支撐。作為當下深受用戶歡迎的短視頻軟件,成為主流媒體搶占信息時機,提高影響力的新的傳播渠道。本文根據傳媒產業鏈理論,結合“抖音”短視頻,探討主流媒體運用短視頻信息的價值,并指出政務類抖音號目前的問題和 挑戰所在,對其未來的發展提供可行的建議,從而推動主流媒體短視頻更好地發展。

二、寫作提綱

1. 傳媒產業價值鏈基本概念

2. 基于傳媒產業鏈理論,淺析主流媒體運用抖音的價值所在

①從內容生產者方面②從平臺管理者方面③從用戶方面

3. 主流媒體在抖音平臺存在的不足和建議

4. 總結

三、研究方法和手段

(一)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搜集整理相關研究資料,為研究做準備;

2.調查研究法:通過訪談、問卷、統計分析等,把握傳媒產業鏈及短視頻的現狀、存在問題和解決辦法。

3.比較分析法:比較國內外、區內外不同地區之間傳媒產業的差別,從中找出改進的對策。努力使課題更加完善,更有現實意義。

第3篇:流媒體技術論文范文

電子郵件作為Internet網信息交流方式為人們廣泛采用,隨信息技術的發展人們對視聽媒體信息交流有了更多的要求。目前,以電子郵件發送視、聽媒體信息采用2種方式實現:1.視、聽媒體以附件發送;2.視、聽媒體信息存放地址的超鏈接,通過超鏈接可以下載或點播觀看。以上方式不足的是:需求收發方郵箱都有大的附件空間;媒體信息私密性弱;郵件系統視、郵件系統視、聽功能集成度弱。

我們設計的視、聽郵件系統,實現了視聽收發功能的集成。克服了目前電子郵件系統發送視、聽媒體信息的不足。系統的基本工作模式是:在客戶端完成采集、編碼、加密媒體信息,通過網絡上傳媒體信息到郵件服務器和流媒體服務器。在郵件接收客戶端,通過帳號、口令到郵件服務器和流媒體服務器接收郵件,郵件中如有媒體信息的話直接點擊就可以通過流媒體服務器直接傳輸并在接收客戶端播放。該系統是我們提出的一種具有特定功能的郵件系統,系統已經設計實現,并已通過項目專家組的驗收。

2系統設計

2.1系統功能

系統建立在流媒體技術基礎上,具有在線觀看音、視頻信件的電子郵件系統,包括:客戶端、郵件服務器與媒體服務器三部分組成。郵件客戶端完成郵件編輯、音視頻數據采集、音視頻數據壓縮/加密,上傳至媒體服務器;媒體服務器存儲媒體數據并返回媒體訪問信息,發信端接收并處理媒體訪問信息,然后將信送至郵件服務器。

接收郵件客戶端,登入郵件服務器后收到發來的郵件,郵件的媒體內容保存在媒體服務器上。郵件客戶端收到的僅僅是媒體內容在媒體服務器上的存儲信息,通過點播連接客戶端與服務器,內容以ASF(AdvancedStreamingFormat(ASF)/高級流格式)流從服務器傳到客戶端實時播放。系統工作原理如圖1所示。

2.2系統結構

系統由三部分構成:郵件客戶端、流媒體服務器、郵件服務器,如圖2所示。

2.2.1郵件客戶端模塊

由10個子模塊組成,如圖3所示。

2.2.2流媒體服務器模塊

由文件接收模塊、WindowsMediaServer組件、多媒體數據庫組成。文件接收模塊運行在流媒體服務器上,實現文件的接收功能。主要用于接收來自客戶端軟件上傳的文件。并把接收到的文件放置在流媒體服務器上,供流媒體服務處理。

文件接收模塊框圖,如圖4所示:

2.3系統實現

2.3.1開發環境與運行平臺

郵件客戶端運行在Windows2000或以上操作系統平臺,流媒體服務器、郵件服務器模塊運行在WindowsServer2000操作系統平臺。開發環境有WindowsMedia9、WinMail4.2、Delphi7.0開發平臺。

2.3.2系統運行界面

1.郵件客戶端界面:

2.視頻采集界面:

3系統設計技術問題

3.1媒體文件接收模塊

WindowsMedia服務器能夠用.asf、.wma、.MP3和.wav格式向郵件客戶端提供多媒體內容。ASF是建議的流格式,若選擇傳送流式化.wav或.MP3格式文件,服務器性能會受影響。ASF是一種支持在各類網絡和協議下進行數據傳遞的公開標準。ASF是一種數據格式,適于通過網絡發送多媒體流,也同樣適于在本地播放。

文件接收模塊運行在流媒體服務器上,實現媒體文件的接收、媒體文件數據標記、媒體文件的傳輸與管理功能。媒體文件接收模塊框圖,如圖4所示,與WindowsMedia服務器同時啟動,監聽服務端口:5555,程序源代碼略。

3.2媒體信息的編碼/解碼

在郵件客戶端媒體信息的采集、上傳與接受播放是系統設計中必須認真考慮和解決的問題,與系統結構密切相關。流媒體的使用,客戶端經過網絡接收媒體內容并通過客戶端媒體解碼功能,實時播放媒體內容。流媒體大大減少了客戶端上的等待時間和存儲需求。

WindowsMediaTools/WindowsMedia工具,是一套用來為WindowsMedia服務創建ASF內容的工具。這些工具包含WindowsMedia編碼器、WindowsMediaAuthor和WindowsMediaASF索引程序;轉換實用工具VidToASF和WavToASF;以及文件工具ASFCheck和ASFChop。

郵件客戶端模塊通過控件直接調用WindowsMedia編碼器采集、編碼完成媒體信息的采集編碼,也可通過編碼器完成媒體文件格式的轉換。對媒體信息編碼為ASF流,它可按任何基礎網絡傳輸協議傳輸。ASF流通過多播或單播從WindowsMedia服務器流向客戶端。

對ASF流媒體文件測試,視頻(分辨度:800×600;比特率:42kbps;幀/秒:8),音頻(比特率:32kbps),編碼與分辨度和時間成正比,測試結果如圖7所示。

4結束語

視聽電子郵件系統作為對傳統郵件的創新,通過設計、實驗,探索出系統構造的可行性方案,在此基礎上完成了系統的設計實現。我們主要設計、編碼完成了郵件客戶端模塊;媒體文件接收模塊等程序模塊。系統通過測試、運行達到了功能要求,并通過了項目演示和驗收。

隨計算機媒體技術的發展,對今后工作有如下展望:(1)使系統功能完善,能夠滿足應用需求;(2)在視聽電子郵件系統開發基礎上,開發出更多符合社會需求的視聽系統。

論文關鍵詞:視聽郵件系統結構媒體服務器ASF

論文摘要:視聽電子郵件系統是針對傳統電子郵件系統的創新,文章敘述了系統構思、系統結構和系統設計中解決的主要技術問題。對其中的郵件客戶端模塊、媒體文件接收模塊等主要程序模塊的工作原理,模塊結構,功能詳細介紹。最后,對系統開發作了總結和展望。

參考文獻:

[1]WindowsMedia服務幫助文件[Z]

[2]MediaFoundationProgrammingGuide,MicrosoftMediaFoundationSDK[Z]

[3]張海藩.軟件工程導論[M].4版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4]朱亮.Delphi7多媒體應用技術與實例[M].1版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3.

第4篇:流媒體技術論文范文

【關鍵字】網絡編碼;無線多媒體;發展;應用

1 引言

雖然我國的通信網絡基礎設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發展,但是,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無線數據的傳輸速率和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隨著多媒體技術的迅速發展,流媒體傳輸業務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因此,高數據量、高速率和高質量的傳輸要求對無線通信網絡技術提出了挑戰。目前,通信網絡的不可靠傳輸、信號易衰落和擾等特點使其無法滿足未來無線數據傳輸業務的要求。因此,設計一套魯棒性較高的多媒體傳輸和差錯控制技術是當前多媒體技術發展的關鍵問題。由于理論上網絡編碼技術能夠使數據速率達到信道容量的最高值,因此網絡編碼技術成為解決多媒體傳輸關鍵問題的必要手段。這里,我們基于網絡編碼技術對無線多媒體技術的發展和應用進行了簡單的探討。

2 網絡編碼技術簡介

網絡編碼融合了編碼與路由信息交換等多種技術,以傳統的存儲轉發技術為基礎,通過對接收的數據包重新進行編碼融合,能夠增加單次的信息傳輸量,顯著提高網絡傳輸的整體性能?

在新的結構體系下,通過網絡編碼能夠達到理論上的數量傳輸最大量,隨著我國無線傳輸速率和質量要求的提高,人們對無線網絡編碼的研究也越來越重視。網絡編碼雖然是一種新的技術,但是不會對現有的網絡軟硬件設備及相應協議產生較大修改。同時還能夠顯著改善無線傳輸的能量利用效率和吞吐量,使得傳輸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都得到了保證。

但是,將網絡編碼應用于多媒體技術中并不簡單,需要對無線網絡的特點和多媒體傳輸的要求和特性進行綜合分析,例如數據傳輸的端到端延遲、帶寬容量、視頻比特率和信道誤碼率等。因此,根據實際要求設計合理的網絡編碼方案十分重要。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要對采用網絡編碼技術后的多媒體傳輸延遲、復雜度和魯棒性等多個因素進行綜合權衡。

3 網絡編碼技術在無線多媒體技術發展中的應用

網絡編碼能夠提高無線傳輸系統的性能,在網絡吞吐量的提高?節點能耗的降低和網絡魯棒性的增強等多個方面效果明顯,是多媒體傳輸技術的有力支持?下面我們簡單介紹網絡編碼技術在無線多媒體技術發展中的應用現狀?

3.1 多媒體組播

多媒體組播技術能夠充分利用無線網絡的帶寬資源,使得流媒體業務的速率和質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時,網絡編碼又能夠提高組播網絡吞吐量和傳輸的可靠性,因此人們對流媒體組播中網絡編碼的應用機制進行了廣泛的研究?目前,基于流媒體在Ad-hoc網絡組播中的低帶寬率和高誤碼率特點,已經提出一種基于網絡編碼技術的組播優化模型,該技術能夠使得無線多媒體傳播得到最大的組播速率和有效的差錯控制?另外,學者們還同時對基于優先級的網絡編碼視頻組播技術進行了研究,應用多入度、多層的組播樹模型,保證了無線視頻組播系統中優先級網絡編碼的有效性?在此基礎上,學者又通過對無線碼率的分配和路由進行優化,實現了網絡視頻組播技術的分布式優化,保證了接收節點可用帶寬的最大化,從而能夠獲得最佳的視頻傳輸效果?

3.2 多媒體廣播

多媒體廣播是一種特殊的組播形式,由于無線網絡在物理層上本身具有廣播特性,因此對流媒體廣播傳輸的實現非常便捷。利用網絡編碼技術對無線流媒體的廣播服務進行優化,已經成為目前無線多媒體技術的研究熱點。對于單跳網絡中的實時廣播,一種合理的方案是在得知哪些數據包丟失以后,不對丟失的數據包本身進行簡單的重傳,而是對數據包的一個線性編碼組合進行重傳?這樣就可以同時恢復多個數據包,從而能夠充分利用網絡的帶寬資源傳輸數據?而對于multi-homed移動終端多媒體業務,可以應用協作對等修復NC-CPR技術來提高MBMS的業務服務質量?這種技術使用了結構化的網絡編碼方案,通過強制編碼的系數矩陣結構化,使網絡終端在接收不到滿秩的無關數據包時,還能夠獲取部分解碼,這中編碼方案能夠顯著提高多媒體傳播的魯棒性,對優化視頻或游戲的傳輸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

3.3 多媒體單播

通過網絡編碼技術還能夠顯著提高無線流媒體單播服務的效率和質量?例如,針對多路單播數據流,可以采用基于機會主義的網絡編碼數據轉發技術,這樣對提高網絡的吞吐量具有重要意義?在上述轉發技術中,基于無線網絡的特點,網絡中的每個節點都對通信范圍內的數據進行偵聽,并定期向鄰居廣播以通知其緩存的數據內容。這樣,通過每個節點的網絡編碼,就可以使更多節點利用該編碼數據包,從而有效提高信息傳輸的質量和效率。而針對overlay網絡,則可以基于網絡編碼進行多源視頻的協作傳輸,該技術主要是通過一種非系統網絡編碼技術來提高無線多媒體傳輸數據的分集性能?這對具有源分集與路徑分集特征的分布式網絡信息傳輸具有顯著的提升效果。同時,我們還可以將無線網中通過中間節點進行信息交換的兩個節點看作兩個方向相對的單播會話,這樣,基于無線網物理層的廣播特征,就可以應用網絡編碼技術實現無線節點的信息交換,從而有效提高無線網絡中的多媒體信息傳播速率,這對優化流媒體的傳輸質量具有重要作用?

3.4 視頻會議

基于網絡編碼技術能夠實現高效?穩定的多方無線視頻會議?具體實施過程中,通過將各節點的視頻數據與鄰居節點偵聽到的數據結合起來進行網絡編碼,然后將生成的數據包發送到基站。如果某節點無法直接從偵聽到的數據中提取源數據,則可以請求基站發送更多數據以協助解碼。而基站在接到請求后,計算所有請求節點的最大值,并應用廣播的方式傳輸數據。這種方式能夠有效保證多方無線視頻會議數據信息傳輸過程中的質量和速率,保證了信息傳播的有效性,能夠滿足視頻會議的基本要求。

4 結論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無線數據的傳輸速率和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流媒體傳輸業務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也越來越重要。盡管現在網絡編碼技術在無線多媒體的傳輸應用研究中已經取得了非常發的進展,但是,到目前為止,大部門的研究還只是停留在理論層面上,而從理論到實踐才是事物發展的必然方向。因此,在今后的研究過程當中,要以理論研究為基礎,以工程應用為目標來發展網絡編碼技術,尤其在無線多媒體技術的發展應用方面,要逐步將理論研究應用于實踐,這樣才能促進網絡編碼技術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小平,劉玉樹等.多媒體通信技術[M].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2004.

[2]肖嵩.無線信道中的聯合信源信道編碼研究[D].博士學位論文,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04.

[3]石迎波.無線信道中的視頻編碼與傳輸技術研究[D].博士學位論文,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07.

[4]楊林,鄭剛.網絡編碼的研究進展[J].計算機研究與發展,2008(3).

第5篇:流媒體技術論文范文

論文摘要:目前3G還處于起步階段,但其發展前景十分看好。隨著通信網絡和技術的不斷發展,3G技術環境下電信增值業務進入了高速發展,業務范圍持續擴大,經營主體趨向多元,經營模式日益創新的新階段。文章介紹了3G(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的含義及3G技術的基本特點,分析了3G技術在通信中的應用。

面向未來,人們對3G技術充滿了美好的期待。目前3G還處于起步階段,但其發展前景十分看好。隨著通信網絡和技術的不斷發展,3G技術環境下電信增值業務進入了高速發展,業務范圍持續擴大,經營主體趨向多元,經營模式日益創新的新階段。

一、3G的含義

3G是英文3rdGeneration的縮寫,指第三代移動通信技術。相對第一代模擬制式手機(1G)和第二代GSM、TDMA等數字手機(2G),第三代手機一般的講,是指將無線通信與國際互聯網等多媒體通信結合的新一代移動通信系統。它能夠處理圖像、音樂、視頻流等多種媒體形式,提供包括網頁瀏覽、電話會議、電子商務等多種信息服務。為了提供這種服務,無線網絡必須能夠支持不同的數據傳輸速度,也就是說在室內、室外和行車的環境中能夠分別支持至少2MBps(兆字節/秒)、384KBps(千字節/秒)以及144KBps的傳輸速度。

二、3G技術基本特點

從目前已確立的3G標準分析,其網絡特征主要體現在無線接口技術上。蜂窩移動通信系統的無線技術包括小區復用、多址/雙工方式、應用頻段、調制技術、射頻信道參數、信道編碼及糾錯技術、幀結構、物理信道結構和復用模式等諸多方面。縱觀3G無線技術演變,一方面它并非完全拋棄了2G,而是充分借鑒了2G網絡運營經驗,在技術上兼顧了2G的成熟應用技術,另一方面,根據IMT-2000確立的目標,未來3G系統所采用無線技術應具有高頻譜利用率、高業務質量、適應多業務環境,并具有較好的網絡靈活性和全覆蓋能力。3G在無線技術上的創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采用高頻段頻譜資源

為實現全球漫游目標,按ITU規劃IMT-2000將統一采用2G頻段,可用帶寬高達230MHz,分配給陸地網絡170MHz,衛星網絡60MHz,這網絡為3G容量發展,實現全球多業務環境提供了廣闊的頻譜空間,同時可更好地滿足寬帶業務。

(二)采用寬帶射頻信道,支持高速率業務

充分考慮承載多媒體業務的需要,3G網絡射頻載波信道根據業務要求,可選用5/10/20M等信道帶寬,同時進一步提高了碼片速率,系統抗多徑衰落能力也大大提高。

(三)實現多業務、多速率傳送

在寬帶信道中,可以靈活應用時間復用、碼復用技術,單獨控制每種業務的功率和質量,通過選取不同的擴頻因子,將具有不同QoS要求的各種速率業務映射到寬帶信道上,實現多業務、多速率傳送。

(四)快速功率控制

3G主流技術均在下行信道中采用了快速閉環功率控制技術,用以改善下行傳輸信道性能,這一方面提高了系統抗多徑衰落能力,但另一方面由于多徑信道影響導致擴頻碼分多址用戶間的正交性不理想,增加了系統自干擾的偏差,但總體上快速功率控制的應用對改善系統性能是有好處的。

(五)采用自適應天線及軟件無線電技術

3G基站采用帶有可編程電子相位關系的自適應天線陣列,可以進行發信波束賦形,自適應地調整功率,減小系統自干擾,提高接收靈敏度,增大系統容量,另外軟件無線電技術在基站及終端產品中的應用,對提高系統靈活性、降低成本至關重要。

三、3G的技術標準

國際電信聯盟(ITU)在2000年5月確定W-CDMA、CDMA2000和TDS-CDMA三大主流無線接口標準,寫入3G技術指導性文件《2000年國際移動通訊計劃》(簡稱IMT-2000)。

W-CDMA即Wide-bandCDMA,也稱為CDMADirectSpread,意為寬頻分碼多重存取,其支持者主要是以GSM系統為主的歐洲廠商,這套系統能夠架設在現有的GSM網絡上,對于系統提供商而言可以較輕易地過渡,而GSM系統相當普及的亞洲對這套新技術的接受度預料會相當高。因此W-CDMA具有先天的市場優勢。

CDMA2000也稱為CDMAMulti-Carrier,由美國高通北美公司為主導提出,這套系統是從窄頻CDMAOne數字標準衍生出來的,可以從原有的CDMAOne結構直接升級到3G,日前,中國電信集團公司獲得增加基于CDMA2000技術制式的3G業務經營許可,中國電信在收購了中國聯通CDMA網絡之后,啟動了44個重點城市的網絡優化工程,并于去年年底前完成了340多個城市的CDMA網絡建設工作,滿足了82個無線城市的無線上網需求。中國電信還了“天翼”品牌并啟動了189號段放號。由于之前所采購的設備都支持CDMA2000制式,中國電信不需要重新建設網絡,在3G牌照發放后,只需進行軟件升級,中國電信就會在第一時間里建設起一個全國覆蓋的3G網絡。

TD-SCDMA是由中國大陸獨自制定的3G標準,該標準將智能無線、同步CDMA和軟件無線電等當今國際領先技術融于其中,在頻譜利用率、對業務支持具有靈活性、頻率靈活性及成本等方面的獨特優勢。另外,由于中國內的龐大的市場,該標準受到各大主要電信設備廠商的重視,全球一半以上的設備廠商都宣布可以支持TD-SCDMA標準。新晨

四、3G技術的應用

當前,一些移動流媒體業務已經能夠在2.5G網絡上實現,3G網絡將為移動業務發展提供更有效的支撐。由于3G網絡擁有更高的數據傳輸速率和數據業務支撐能力,3G運營商不僅可以向用戶提供高質量的語音業務,而且還能夠提供高速率的流媒體業務。從全球來看,隨著3G商用進程的加快,日本和韓國以及歐美地區的一些移動運營商已相繼推出了基于移動流媒體技術的視頻業務,移動流媒體業務已成為3G網絡的核心業務和熱點業務。從實際應用的情況來看,移動流媒體可提供點播、直播、下載播放三種業務形式。其中,點播應用主要包括電影片花、精彩片斷、MTV等;直播包括電視節目、視頻監控、重大賽事、音樂現場會等;下載播放比較適合于那些非在線、對音視頻質量要求較高的多媒體節目。

目前國人對手機、電腦等移動高速上網的需求都在增長,相對于其它業務,移動寬帶很可能短時間內成為3G的主流應用。中國電信日前推出的“天翼”品牌,主打“互聯網手機”概念,就是充分利用目前CDMA網絡峰值傳輸速率能達到153.6KBps的優勢,為用戶打造高速率、全域覆蓋、使用便捷的手機互聯網體驗,滿足用戶互聯網商務、娛樂、生活、信息咨詢等需求。作為回應,中國移動大幅降低了手機GPRS上網費。很顯然,在3G時代,三大運營商在圍繞移動寬帶展開競爭的同時,也必將為消費者帶來更豐富、更實惠的差異化應用。

第6篇:流媒體技術論文范文

關鍵詞:跨平臺;流媒體點播;移動終端

[中圖分類號]G40-057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8097(2015)04-0121-06[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5.04.018

引言

隨著信息產業的迅猛發展,互聯網規模的日益擴大,網絡科技不斷進步,基于互聯網的各種新型應用也與人們的工作生活緊密連接在一起。2013年首屆中國移動學習展在北京召開。移動學習成為繼遠程學習和數字化學習之后教育發展的新階段。2015年初教育部下發的《2015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點》中就表明,堅持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以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深入普遍應用為導向,促進教育教學模式創新,引導資源共建共享,提高教育質量。由此可見,在線教育開始進入爆發期,移動學習作為在線教育的一種形式也迅猛發展。移動學習絕不是網絡學習平臺和課程的簡單移植,而是更為符合移動狀態下的學習需求,如微型化、便攜化。

通過挖掘現有的教學視頻的使用價值,可以更好地為移動學習提供資源支持。由于移動終端使用平臺的多樣化和資源受限的特性給系統的設計和應用帶來新的挑戰,突出體現在移動學習資源設計和開發、界面設計等各個方面。本文詳細闡述了基于跨平臺技術的流媒體點播系統的設計實現過程。因為在設計中考慮到了跨平臺的特性,所以系統既能用傳統PC瀏覽器訪問,同時也可以在移動平臺上進行使用。

一、基于跨平臺技術的流媒體點播系統架構設計

針對跨平臺移動學習的特點以及對資源的需求,給出基于跨平臺技術的流媒體點播系統平臺總體框架。因為面向學校所有用戶提供7*24小時在線流媒體服務,所以系統的穩定性和快速處理能力處于首要位置。我們采用J2EE架構,后臺數據庫采用MySQL進行系統開發。

1.技術架構設計

J2EE技術架構可以簡化企業解決方案的開發、部署和管理相關的復雜問題。它包含許多組件,主要可簡化且規范應用系統的開發與部署,進而提高可移植性、安全與再用價值。J2EE體系結構提供中間層集成框架用來滿足無需太多費用而又需要高可用性、高可靠性以及可擴展性應用的需求。通過提供統一的開發平臺,降低了開發多層應用的費用和復雜性,同時為現有應用程序集成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完全支持EJB,具有良好的向導支持打包和部署應用,可以添加目錄支持、增強安全機制,提高系統性能。

2.系統功能架構設計

基于跨平臺技術的流媒體點播系統采用B/S架構、多層次多模塊化設計,既是流媒體資源內容采集、存儲、共享管理平臺,實現資源管理等多項功能;又滿足流媒體點播和流媒體直播等網絡應用的需要,可以完善和提升校園網絡直播點播、媒資管理、內容等應用功能和服務質量;同時也可以將各種類型的音視頻媒體、文字、圖表資料進行數字化存儲和管理。

基于跨平臺技術的流媒體點播系統利用服務器集群和高性能路由器進行軟硬件相結合的負載平衡和分布式數據處理。使用該組合性能穩定可靠,是流媒體點播系統常用的解決方案。系統服務器物理架構如圖1所示。用戶使用多平臺終端通過3G、4G或校園網進行訪問,在通過防火墻過濾和用戶身份認證后,就可以使用流媒體點播服務。系統根據服務器的軟硬件配置不同,進行對應功能分配。高性能服務器提供調度和播出節目,響應用戶點播請求等核心業務服務。服務器集群根據訪問用戶量的多少,自動平衡過大流量負載,以保證出現大量并發訪問時,用戶仍可正常訪問系統。

數據服務器包括用戶管理、資源管理及業務配置管理等模塊。用戶管理模塊提供對注冊用戶的全面管理;資源管理模塊提供對流媒體資源的管理,包括資源的信息查詢等。系統資源服務器包括系統資源管理等其他模塊實現對系統資源等信息內容的監控。媒體服務器向用戶提供流媒體服務,其主要功能是對媒體內容進行收集、暫存和傳輸播放。媒體服務器的性能直接影響到流媒體點播應用系統的服務質量。

3.系統媒體轉碼設計

由于點播系統同時支持跨平臺多終端訪問,因此,流媒體資源必須能同時兼容多種點播模式。我們使用了FLV流媒體播放格式,因為它的文件體積小、流媒體質量良好、加載速度快,在各種網絡環境下都能流暢觀看,并且具有保護版權的功能,非常適合網絡應用,所以被眾多流媒體分享網站廣泛使用。

因為要保證流媒體在各種平臺下都能夠流暢的播放,所以轉碼是本系統設計開發中的重點。轉碼流程圖如圖2所示。系統管理員添加流媒體文件,系統對資源的大小及名稱進行對比,防止數據重復錄入。如果對比發現相同資源,則提示管理員進行流媒體觀看進行確認,如果確認相同,則停止添加操作;如果沒有相同資源,則自動錄入系統。入庫分類結束后,調用轉碼工具進行轉碼,轉碼時間長短由流媒體大小、碼率以及服務器CPU負載決定。轉碼完成后,自動生成內容頁面并到網站;轉碼失敗時,顯示信息,提示出錯原因。

4.系統數據庫設計

數據庫采用MySQL作為數據平臺,因為在Web應用方面MySQL是目前最流行的關系型數據庫管理系統應用軟件。MySQL關聯數據庫將數據保存在不同的表中,這樣就增加了讀取速度并提高了靈活性。由于MySQL體積小、速度快、總體擁有成本低,在很多Web應用網站的開發中都選擇將其作為網站數據庫。整個數據庫中最主要的表為用戶表MediaUser,數據表MediaFilm。用戶表MediaUser中,User ID作為主鍵來對用戶進行唯一性確定。其余字段作為補充條件對用戶其他信息進行登記。數據表MediaFilm中,Film ID作為主鍵,流媒體相關信息作為補充內容標示信息的唯一性。具體內容如表1、表2所示,僅列出主要字段內容,其他次要部分略。

二、基于跨平臺技術的流媒體點播系統實現

1.流媒體點播自適應系統實現

系統由于支持跨平臺多終端訪問,所以使用了屏幕顯示自適應模式,根據訪問端的狀況自動調整流媒體點播系統在不同平臺上的顯示內容。從臺式電腦端訪問流媒體點播系統的界面如圖3所示,從移動端平臺訪問流媒體點播系統的界面如圖4所示。

三、結語

第7篇:流媒體技術論文范文

論文摘要:介紹ip1的技術內涵、實現方式、內容提供、接入系統、終端系統、數字家庭多媒體網絡,使人們對ip1v以及數字家庭多媒體網絡有新的認識與理解。

1什么是iptv

    關于ip與tv的關系,傳統的理解是iptv等于ip + tv模式,即在這種方式中,ip業務和tv業務在cable中完全獨立并行,而電信行業則相反,其實現方式是基于ip的tv模式。實際上,ip1’v與傳統的電視業務相比,最大的特點是能夠進行個性化和實時交互的點播服務,還可以開展其他增值服務,即利用ip網絡或者同時利用ip網絡和dvb網絡,把來源于影視機構、新聞媒體以及遠程教育機構的內容,通過 iptv寬帶業務應用平臺整合,傳送到用戶電腦、電視機、多媒體手機等終端,使用戶享受豐富多彩的多媒體業務內容。

2  iptv系統

2. 1實現方式

    iptv有廣電網絡和電信網絡兩種實現方式,分別對應上述的“ip + tv”模式與“tvoverip"模式,如圖1所示。

    在廣播電視信號數字化之后,交互電視網絡將擁有一個雙向的交互通道和一個單項的廣播電視通道,交互電視通過交互通道提供商的網絡通信資源與電視內容提供商交互,實現iptv的基本功能。目前有些地區正在規劃有線電視網絡的雙向改造,力圖采用ipoverdvb的方式實現iptv,但由于投資較大,實現起來十分困難,投人和產出也有較大差距。

    電信行業擁有優良的網絡基礎設施,在互聯網業務的融合上具有豐富的運營經驗,可以充分發揮網絡優勢,提供視頻點播、網絡游戲等交互性很強的業務,因此運營ip1v業務具有一定的有利條件,但網絡改造也并非易事。

2. 2系統組成

    iptv以家用電視機或pc為顯示終端,通過互聯網絡提供內容豐富的多媒體服務,是融合計算機、通信、多媒體和家電產品的新技術,其系統組成如圖2所示。

    (1)節目源提供

    這部分主要完成節目的數字化,使原始的模擬節目成為能夠在ip網絡上傳輸的數字節目,其功能是直播節目的編碼壓縮、轉換和傳送。

    (2)內容管理系統

    內容管理系統的主要功能是對iptv的節目和內容進行管理,主要是內容管理和用戶管理,其功能包括內容審核、內容、內容下載、用戶管理以及用戶認證計費等。

    (3)流媒體傳送系統

    流媒體傳送系統的主要設備是中心/邊緣流媒體服務器和存儲分發網絡,存儲分發網絡可以由多個服務器組成,它們之間通過負載均衡來實現大規模組網,流媒體服務器是提供流式傳輸的核心設備,要求很高的穩定性,同時能支持多個并發流和直播流的應用。

    (4)接人系統

    接人系統主要為iptv終端提供接人功能,使stb能夠順利接人ip網絡,目前常見的接人方式為xdsl和lan.

    (5)iptv終端

    目前的ip1v終端分為3種形式,即pc平臺終端、ip一stb平臺終端和手機平臺終端,其中ip一stb終端是iptv用戶最常見的消費終端。

    (6)運營支撐系統

    運營支撐系統完成營業受理、用戶管理、計費管理、賬務管理、資源管理、icp管理、產品管理、工單管理以及內容服務訪問控制等功能,是iptv實現“可運營、可管理”的關鍵。

2. 3內容提供

2. 3. 1節目制作

    iptv的節目制作系統通常包括內容采集、內容制作、節目管理等部分,采集系統的節目源可以是攝像機、電視臺節目、vcd光盤、衛星輸人信號等,內容制作系統包含普通節目制作、直播節目制作和錄播節目制作,在進行內容制作時可以實時監聽后臺自動直播或錄像系統的管理信息,在預定的時間使用視頻捕捉卡直播或錄制特定頻道正在播放的電視節目,節目錄制后上傳至流媒體文件服務器,將相應節目信息存儲于數據庫中。

2. 3. 2編碼技術

    為了適應互聯網多媒體傳輸的靈活性,國際運動圖像專家組于20世紀末mpeg一4標準,mpeg一4標準是基于音視頻對象的可分級編碼技術,其碼率在5 kbps一2 mbps的范圍變化,它綜合數字電視、internet等技術功能,在要求高效壓縮編碼的同時,強調多媒體網絡通信的靈活性和交互性。

    h. 264標準是mpeg - 4的第10部分,相比于h.263和mpeg一4標準,在網絡傳輸中可以節省50%的碼率,它引人面向ip包的編碼機制,在分組網絡中很好地支持視頻流媒體傳輸。

2. 4接人系統

    iptv視頻組播、點播業務對接人網絡提出了更高的帶寬要求,標清iptv帶寬至少需要2 mbps以上,高清iptv至少需要6一8 mbps以上帶寬(mpeg一4視頻格式),如果一個家庭有多個ip1’v終端,考慮到各類網絡互動業務如視頻會議、聊天視頻、網絡游戲等的需求,iptv接人承載網絡的上下行帶寬要求將會越來越高。

   光網絡和光纖通信具有大容量、高速的特點,同時接人網交換機組播業務的支持性能日漸成熟,fttb+lan和gpon成為iptv寬帶接人的有效方式。

    fttb + lan基于以太網技術,采用光纖高速網絡實現千兆到社區、百兆雙絞線到樓宇、十兆到用戶,這種接人方式采用二層的媒質訪問控制技術,直接向用戶提供基于ip業務的傳送通道,開展iptv視頻業務簡單易用,成本較低。

    gpon技術提供1~1 000 mbps的上下行對稱高帶寬,可對每個用戶的帶寬進行動態分配,同時在整個接人鏈路上保障業務質量,gpon網絡覆蓋范圍達20 km,能夠消除各類銅纜接人的距離限制。

2. 5終端系統

    iptv的終端系統主要有3種類型:個人電腦+軟件播放器、電視機+機頂盒、移動流媒體平臺的多媒體手機。

2. 5. 1基于個人電腦的終端系統

    這種終端系統利用互聯網絡視頻形式、采用網絡流媒體技術傳送數據流,用戶在計算機上利用相應的播放器對壓縮的視音頻流媒體文件解壓后進行播放,這種系統具有簡單、投資小、上網方便等優點,但是播放視音頻流媒體文件的兼容性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而且相對于屏幕較大的電視機,計算機顯示器的觀看舒適度較差。

2. 5. 2基于機頂盒的終端系統

    這種終端系統兼有計算機和電視機的功能,具有計算機的處理能力和電視機的觀看效果,因此機頂盒將會成為家庭網絡/多媒體中心的最佳選擇,機頂盒用戶終端具備如下功能:

    (1)多媒體碼流解碼、電視屏幕顯示和數字版權管理功能;

    (2)視頻點播、組播和internet瀏覽,短消息、可視業務和網絡游戲功能;

    (3)支持多種寬帶接人方式以及tcp/ip協議族;

    (4)具有交互控制、接人甄別以及網絡管理功能。

2.5.3移動終端系統

    iptv的移動終端系統即3g手機,它能夠處理視頻流、圖像、音樂等多媒體信息,可以利用無線通信網絡和互聯網提供網絡電視、視頻電話、網頁瀏覽、電視會議等多種多媒體服務。

3數字家庭網絡與iptv

    家庭多媒體網絡基于ip,通過有線或無線網絡連接家庭內部各個終端以及與外部公網互聯的系統,能夠提供多媒體、數據、話音、控制管理等功能,通過家庭多媒體網絡可以與internet互聯、實現vod點播、提供海量存儲和個性化的信息服務,能夠實現影音娛樂、電信以及廣播業務、控制和監視功能,數字家庭網絡結構如圖3所示。

    數字家庭網絡包含數字家庭服務網關、各種智能家電與信息終端設備等。家庭網關是一種智能的、標準化的、靈活的網絡接口單元,它可以從不同的外部網絡接受通信信號,通過家庭網絡傳遞信號給某個設備,可以完成internet瀏覽業務、數字電視ip業務、網絡娛樂業務、ip語音業務、家庭設備遠程視頻監控與管理等。家庭網絡的多種終端、智能設備也可以通過有線或無線網絡連接至機頂盒,由stb實現解碼的音視頻信號在電視機上顯示,同時stb的對外互聯接口與公網互聯,提供家庭數字娛樂、通信、智能家居、網絡共享等一體化解決方案。

第8篇:流媒體技術論文范文

關鍵詞:視頻課件;多媒體;屏幕捕獲

中圖分類號:TP39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3044(2008)18-20ppp-0c

The Simple Method of "Screen Capture" Software Used in the Production of the Streaming Media Network Courseware

FANG Yue-Xin

(Lishui Radio & TV University, Lishui 323000,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use simple equipment and Screen- capture software in the network-screen video courseware, Introduced how to use a "Screen Capture Expert" software production video courseware needed software and hardware environment and the production steps, Summed up some experience of the network video courseware produced. This paper introduced by the network courseware production equipment is simple and easy to operate, Very fit for teachers to produced video courseware.

Key words: Video courseware; multimedia; screen capture

1 引言

流媒體課件是集成了流媒體視音頻的網絡課件。應用流媒體技術制作的網絡流媒體教學課件可以有較強的交互功能,為遠程自主學習者提供豐富多彩的學習資源。網頁流媒體課件除具有一般多媒體課件的特點外,還具有體積小、網絡傳播性好、兼容性強、無需安裝、適應面寬等許多優點,因此在遠程教學上正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

目前應用廣泛的網絡課件都以網頁型為主,音視頻采用流媒體格式。這種課件利用了網頁的超媒體實現能力,有良好的交互和動態特性。網頁型課件安裝在教學網站的服務器上,用戶只需在安裝了流媒體播放器的客戶端用瀏覽器訪問就可以了。目前客戶端微機上普遍應用的Windows操作系統都帶有免費的Internet Explorer網頁瀏覽器和Media Player流媒體播放器,所以在客戶端基本不需要額外安裝播放軟件。

在現代遠程教學支持服務中,利用網絡多媒體課件進行輔助教學,是對遠程自主學習者提供教學資源的重要手段。隨著計算機軟件技術的發展,目前制作視音頻網絡流媒體課件的軟件操作已非常簡便,具有計算機應用基礎的普通教師也可以輕松掌握。而且制作流媒體課件的設備也不昂貴,教師個人只要使用一臺家用多媒體電腦(推薦配備觸摸屏或支持手寫功能的筆記本電腦),就可以用幻燈片、電子白板等工具輕松制作視音頻與網頁同步的流媒體網絡課件。

在當前的教學藝術設計中,設計軟件的應用日漸廣泛,而此類教學往往學時較短,學生自學占很大比重,而一般的圖配文的教程效果又不盡如人意,如果能把各類軟件的使用過程全部展現給學生,將會收到更好的效果,故對此類教學輔助課件的制作軟件最好能夠將教師的操作過程能夠全部錄制并可加以編輯。目前較流行的幾款錄屏軟件有Capture、SnagIt、Screen Demo Maker、Flash Cam和屏幕錄像專家等。

目前,錄屏軟件所提供的課件制作功能已日趨完善,本文根據屏幕錄像專家的課件制作功能設計了適合遠程教育教學的網絡流媒體課件的制作方案,希望能夠對廣大教師有所幫助。

2 軟件介紹

《屏幕錄像專家》是一款專業的屏幕錄像制作工具。使用它可以輕松地將屏幕上的軟件操作過程、網絡教學課件、網絡電視、網絡電影、聊天視頻等錄制成flas、asf動畫、avi動畫或者自播放的exe動畫。本軟件具有長時間錄像并保證聲音完全同步的能力。軟件使用簡單,功能強大,是制作各種屏幕錄像和軟件教學動畫的首選軟件。

軟件基本功能如下:

(1)支持長時間錄像并且保證聲音同步。

(2)錄制生成exe文件,可以在任何電腦(操作系統為windows98/2000/2003/xp等)播放,不需附屬文件。高度壓縮,生成文件小。

(3)錄制生成avi動畫,支持各種壓縮方式。

(4)生成flas,文件小可以在網絡上方便使用,同時可以支持附帶聲音并且保持聲音同步。

(5)生成微軟流媒體格式asf動畫,可以在網絡上在線播放。

(6)支持后期配音和聲音文件導入,使錄制過程可以和配音分離。

(7)錄制目標自由選取:可以是全屏、選定窗口或者選定范圍。

(8)錄制時可以設置是否同時錄制聲音。

3 課件錄制準備工作

3.1 硬件準備

PII以上多媒體計算機一臺(10G以上硬盤自由空間、64MB以上內存、聲卡、音箱、話筒)。

3.2 軟件準備

Windows98/ME/XP/2000/2003操作系統、PowerPoint等教學演示軟件、Windows Media Encoder9系列(Windows Media編碼器)。

3.3 教學過程設計與板書設計

使用錄屏軟件制作教學課件比較適合案例演示、習題講解或難點解析,結合成人注意力特點課件時間最好能控制在五到十五分鐘時間之內(基礎知識點和文字性的說明應該以網頁形式呈現為好,視頻內容應該嵌入在適當的位置,這樣能起到基礎內容總結和深入的作用)。視頻課件中不能有太多的文字,過程講解中應配合相應的線條的標注(此時具有手寫功能的筆記本電腦或觸摸屏可以發揮重要作用,當然也可以用鼠標代替手寫筆作標注,只是效果要差些)。屏幕上頁面的切換要設置相應的快捷鍵來實現。教學速度應該適合學員做想應的筆記。

4 制作步驟:

4.1 錄制環境準備:

應安排一個安靜的錄制間制作課件以減少噪音干擾,錄制課件之前要先調整設備的錄音效果以保證音效質量。準備PPT演示文稿和講課過程中要用到的圖片、聲音等素材。設置系統顏色為256色或16位真彩色(如果使用32位真采彩色會占用很大的磁盤空間)。

4.2 設置錄屏軟件系統參數

不同的錄屏軟件系統參數是不一樣的,以屏幕錄像專家為例主要參數設置有以下幾個方面:

(1)基本設置:要指定錄制內容的存放位置和文件名,應該保證指定位置有10G以上的自由空間(要注意的是,如果錄制的時間較長必須要保證硬盤有足夠的空間來保存,否則當硬盤空間不足時錄制將停止。);直接錄制生成文件格式一般指定為AVI以便后期壓縮(如果不是要制作網頁嵌入式課件,可以生成EXE格式的單個文件);跟據需要設置是否同時錄制聲音和光標;錄制頻率設置為2-5幀/秒(以文字為主的課件設置2幀/秒,操作過程演示為主的課件適當加大幀數)。

(2)錄制目標:一般分為窗口和全屏兩個選項,錄制時應該選擇全屏以充分利用屏幕資源,在范圍選項中指定屏幕錄制的范圍,一般選擇800*600或1024*768的標準模式,如果為了整體網頁課件的美觀和布局可以適當切割屏蔽以達到最佳錄制尺寸。選擇錄像時隱藏本軟件,對本軟件的操作在錄制時應采用快捷鍵方式。

(3)聲音選項:系統已經指定了默認的聲音選項,可以滿足大部分的課件要求,如有需要可以修改相應參數進行試錄,調整到自己滿意的聲音效果。

(4)快捷鍵:快捷鍵(頁面中即使你保留了默認設置也必須知道其默認的快捷鍵,開始/停止錄制-F2,暫停/繼續錄制-F3,否則無法進行正常錄制,要注意的是如果我們自己進行設置,必須保證所設置的快捷鍵沒沖突,否則錄制過程中會出現錯誤)。

4.3 錄制與保存

在進行了上述準備工作以后就可以進行課件錄制了,錄制的過程中要把握好語速,應用軟件的切換,屏幕痕跡的標注,快捷鍵的使用等操作,這些通過簡單的練習就可以很好的掌握。錄制完畢后按停止錄制快捷鍵就可以停止錄制,然后再點擊軟件有結束按鈕就可以生成視頻軟件。

5 視頻壓縮與:

錄制好的課件是以AVI格式保存的,文件比較大,可以進行后期編輯和處理,在進行網絡之前還要做好數據壓縮操作。考慮到視頻點播格式的兼容性,在此采用微軟公司免費提供的Windows Media Encoder9系列軟件(流媒體制作軟件)進行壓縮。步驟如下:

(1)運行Windows Media Encoder9系列中的Windows Media編碼器,在新建會話窗口中選擇“轉換文件”。

(2)然后跟隨向導提示逐步打開Windows Media編碼器的文件選擇窗口,指定要轉換的源文件的輸出文件名。

(3)在內容里選擇Windows Media服務器(流式處理)以便于流媒體服務器處理視頻流。

(4)在編碼選項中指定視頻選項為屏幕捕獲(CBR),音頻選項為語音質量音頻(CBR),比特率默認。

(5)填寫視頻文件的顯示信息后單擊完成按鈕就開始視頻壓縮與轉換工作了。

經壓縮后的WMV格式視頻文件與源文件的比例大約為1:22,也就是說壓縮了大約22倍。這樣可以使視頻文件更便與網絡傳輸,同時視頻質量不會降低。

經過壓縮后的視頻文件可以使用WINDOWS系統自帶的播放器播放而無需安裝任何插件。可以結合WINDOWS MEDIA SERVER進行網上流媒體和單機播放,壓縮后的視頻可以嵌入到課程網頁中進行。

6 小結

多媒體課件的制作軟件有很多種,多媒體課件的制作要針對相應的課程選擇適合于此課程的軟件才能夠實現好的效果。對照目前流行的幾種多媒體課件形式,我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1)適合成人自主學習的網絡課件應該有好的教學過程設計,目前很多網絡院校的視頻課件就是老師上課的錄像和簡單的PPT屏幕流,每節課的時間是45分鐘左右。這種課件其實只是傳統課堂上課模式照搬到網絡上而已,并沒有起到教學模式改變的效果,從學員的反應情況來看,這種課件的實際效果也是不理想的。這主要和成人學員的年齡層次、記憶力下降、學習時干擾因素多等問題有關。因此課件的基礎理論知識應該以文本的方式呈現給學員,讓他們可以按需查看,視頻課件作為案例演示、習題講解或難點解析等補充,視頻課件最好一個課件講解一個要點,時間不要超過十五分鐘為宜,安排在網頁適當的地方。這樣的課件能結合成人學習的特點,提供可選擇的適合個人知識結構的學習方法,這種方法已經廣泛應用與一些專業大型機構(比如CSICO)的內部培訓教材中了。

(2)視頻課件應充分利用屏幕資源,視頻多媒體課件主要是通過屏幕和聲音將知識傳遞給學員,應該減少干擾因素,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電腦屏幕的空間是有限的,可以考慮將教師上課的頭像的章節導航等內容取消,放在整個課程網頁的相應地方,做到視頻內容只與知識點相關,減少學生知識獲取時的干擾。

(3)課件設計并不僅是多媒體設計,更多是教學方法設計和教學過程設計,在制作課件之前要做好相應的準備。

通過本文的講解,相信讀者對于制作屏錄課件已經感覺不再陌生;對于有一定計算機能力的讀者,相信此篇文章也可以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當然好的課件的制作,不僅僅是制作上的技巧,還需要內容充實、課題新穎,相信有這些軟件的幫助,一定能制作出優秀的課件。

參考文獻:

[1] 姜麗,楊涇方.用PowerPoint制作流媒體網絡課件的簡便方法[J].中國電化教育,2007(1):107

[2] 朱宇華.錄屏軟件在多媒體課件制作中的應用[J].科技信息(學術版),2006(12):408

[3] 丁芳盛.認知資源分配對大學生前瞻記憶影響的實驗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研究生論文,2006,11.

[4] 車麗萍.記憶術――科學的記憶方法研究[M].華東師范大學博士后研究工作報告,2004,7.

第9篇:流媒體技術論文范文

關鍵詞:科技期刊;跨界融合;增強出版;跨界科普;跨界教育;聯動傳播;媒體融合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我國傳統媒體正在借助人工智能、物聯網、云服務、虛擬現實、大數據等新技術與其他媒體融合,尋求轉型升級之路[1-2]。跨界融合作為媒體融合的深度融合階段(也稱“高級階段”)[3-4],已經成為新一輪產業升級的大趨勢。最早使用“跨界融合”的文獻出現在1997年,2013年后針對跨界融合的研究進入期[4],主要分布在新聞與傳媒等10個領域,目前已成為新聞傳播學的研究熱點。韓立新等[4-5]系統梳理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對跨界融合的概念進行界定,并提出相應的評價指標,也對傳統媒體跨界融合的理論研究進程、跨界融合的實踐探索、學科范式轉換等進行詳細的探討。劉素花[6]以“媒體+”為基本范式,將我國傳統媒體的跨界融合分為媒體+技術、媒體+教育、媒體+金融、媒體+旅游、媒體+醫療、媒體+電商6種模式進行探討。國外媒體的跨界融合涉及視頻制作、教育培訓、地產、展會等領域;國內的中國知網、萬方等大型數據庫,以及中國醫學期刊集群一體化出版平臺,均具有顯著的跨界特征[7]。總體來看,我國傳統媒體特別是新聞出版業的跨界融合已常態化,科技期刊在跨界融合方面也已進行了很多的探索,但鮮有針對性的報道。科技期刊是一個跨界需求非常強的領域,與國外集群化運營模式不同,我國大多數科技期刊為單刊經營,“小散弱”是其主要特點。在集群化、平臺化過程中,我國單刊的品牌建設也未獲得重大突破。在我國科技期刊一體化媒體融合生態鏈建設過程中,跨界融合作為媒體融合的高級階段,或將成為獲得資本的突破口[8-9],跨界發展必將成為科技期刊脫穎而出的競爭優勢。我國實行單刊經營的科技期刊是否具有跨界基因,應如何跨界,向哪里跨,值得深入探討。本文在科技期刊媒體融合[8-9]研究的基礎上,調研大量跨界融合文獻與案例,梳理跨界融合的特征,重點剖析傳統媒體跨界融合典型案例特點,探尋我國科技期刊跨界融合構建策略,為促進我國科技期刊轉型升級拋磚引玉。

1跨界融合的內涵及測度

針對跨界融合內涵的研究始于1997年,但目前仍未形成能被廣泛認可的定義。李剛[10]認為,跨界融合是指媒體進行跨地區、行業以及領域的相互融合,跨界融合有利于鞏固和壯大主流思想輿論,有利于社會正能量的傳播,同時對網絡空間話語權的增強極為有利。隋二龍[11]認為,跨界融合為跨越地區、領域、行業,甚至國界的媒體融合,在跨界融合過程中,新媒體與傳統媒體在資本、資源、管理、市場等方面重新布局,使各類資源的配置更加優化,實現優勢互補,強化整體優勢。劉素花[6]認為,媒體的跨界融合是指在媒體分化后進行重構的過程中,媒體內部各要素向媒體領域外延伸、融合發展的脫困方式,是以“媒體+X”多變魔方式互融為核心的模式。韓立新等[4]認為,跨界融合是媒介從專業機構中分化出來成為獨立的要素,并在社會中與其他社會要素進行重組的過程,即跨界融合是指以基于智能化和移動互聯網技術的媒介為獨立中間體,將分屬不同領域的事物連接起來的過程。總體來說,跨界融合具有跨領域與融合重組兩個主要特征:一個是內部流程,一個是外部領域,最終會體現為運營模式的改變。如上所述,目前的跨界融合涉及平臺、內容、傳播三個方面的跨界發展,對跨界融合的測度也主要是從這幾個方面的融合深度與廣度著手,一些學者也已經提出一些評價指標。韓立新等[4]基于媒體融合的相關指標,首次提出跨界融合的5個評價指標:(1)連接力,衡量不同媒介或者不同領域之間的連接程度;(2)傳播力,衡量媒體傳播的廣度和深度;(3)互動力,即跨媒介的互動,包括與受眾的互動和不同媒介、領域之間的互動兩個方面;(4)社會影響力,即對社會的影響;(5)收益力,是指能否給媒體組織帶來收益。

2我國傳統媒體的跨界融合

目前,跨界融合在新聞出版領域已常態化。雖然部分科技期刊的媒體融合表現出一些跨界特征,但受限于人、財、物等因素,尚無典型的成功案例可循。

2.1新聞報道領域的跨界融合

2017年兩會期間《人民日報》等主流媒體深化“跨界”合作,與網絡媒體、互聯網公司聯動,在內容層面與技術層面合作,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平動,開啟共享新模式,形成強大的傳播合力。在廣度上,主流媒體與網絡媒體(如騰訊網-騰訊新聞、新浪網-新浪新聞、今日頭條等)的聯動規模空前且力量集中。在深度上,主流媒體和網絡媒體、互聯網公司“跨界”合作形式更加多元,利用內容、渠道及技術優勢分工協作,創新產品的形式,充分發掘內容價值,全面提升兩會報道的影響力[12]。各媒體跨界融合主要表現在[12]:(1)《人民日報》在全媒體平臺中采用“中央廚房”機制,整合了內部的多種資源,形成“選題確定—內容生產—分發追蹤”的全流程生產線,便于聯動協作以及信息集成與深耕。(2)新聞內容移動首發,再網頁,最后在傳統端全面深入報道,形成“移動端講快、網頁講全、傳統端講深”的差異化聯動報道,實現最大化的傳播效果。(3)重視“用戶思維”,應用多種新技術,跨界合作,深挖用戶需求,形成“直抵民心”的、形式多樣的融合產品。人工智能、虛擬現實(VirtualReality,VR)、H5等新技術的應用,全景相機、VR設備等的亮相,形式多樣、內容充實的“爆款”新聞產品的推出,使得微博、微信矩陣、微視頻、直播、增強現實(AugmentedReality,AR)技術支持的創意視頻、H5游戲、模擬群聊、給朋友圈點贊、客戶端嵌入智能語音播放技術聽新聞、人工智能機器人“小度”播報等吸引無數網民參與其中,形成圈層化傳播,產生很大的社會影響力。經過各媒體及時準確、多角度、全方位、形式豐富的報道解讀,網友紛紛表示“獲得感滿滿”“很實在”“有盼頭”。新華社客戶端與網易云音樂跨界,聯合舉辦了“留聲40年”音樂主題影像展,該產品在微博、微信、新華社客戶端等平臺的總瀏覽量達到800萬,全網的傳播量達到2500萬[13]。其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內容貼近受眾,報道形式多樣,如專訪、快閃、交互體驗等;(2)充分利用多種媒介,如利用地鐵車站、列車車廂、音樂會、快閃活動、互動展覽等推廣宣傳;(3)采用先進技術如人臉識別、AR、H5等形成H5產品、微視頻,將音樂實體化、可視化、互動化、場景化;(4)針對不同受眾進行個性化生產、對象化傳播。

2.2圖書出版領域的跨界融合

(1)圍繞IP的跨界融合。IP(IntellectualProperty)即知識產權,具有資源轉化、價值提升模式、結構優化、市場擴張等可跨界特性[14]。IP的跨界可發生在文化產業內各行業間、非文化產業以及社會生活中。IP的跨界在不同產業之間都可進行聯動和協同,不同產業界如出版界、影視界、網絡文學界、網絡游戲界都可借力于共同的IP,促進傳統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只有優質IP,才能實現特定領域的跨界,喚醒產品的“潛藏價值”,并從不同渠道進行開發利用和營銷。成功運營的IP可在電影、電視、漫畫、游戲等媒介形式中轉換,其目的在于引發社群共振,突破不同社群間的壁壘,最終通過強大的裂變傳播的擴散力,促使跨界形成巨大效應[14]。國產系列動畫片《熊出沒》的IP開發,就是國內的一個IP開發典范。這種以IP開發為核心的盈利模式的構建需要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作為支撐。(2)出版文創。基于出版內容開發文化創意產品和服務,產生于跨界融合和新興技術的發展背景,出版文創將出版與玩具、服裝、影視、游戲、旅游等產業融合起來[15],延伸成出版產業鏈[15-16]。目前出版文創的模式有很多種,可大致劃分為:基于出版內容跨界拓展的文化創意服務,如圍繞《海賊王》漫畫書中不同人物形象、道具、用品、場景等開發的手伴、玩具、飾品和服裝等衍生產品;基于改編權延伸的文化創意服務,如將《三國演義》叢書改編成電視劇、電影、游戲、數字圖書、主題公園等[15],長江出版傳媒集團打造出“書業+影視業、書吧+影城”的跨界融合模式;基于新興數字技術的文化創意服務,如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將VR、AR技術運用到跨超本《紅樓夢》的紙質口袋書中;基于實體書店打造的文化創意服務,如日本的蔦屋書店提供書籍閱讀+電影、音樂、咖啡、文具等,號稱世界上最美的書店之一;基于生活美學,打造高端文化需求,提供個性化定制服務,如按需印刷、讀者自己編校并打印出版等,有些出版社還跨界到書房陳設、花瓶鏡框設計等定制服務。

2.3其他媒體的跨界融合

沈陽廣播電視臺開展跨媒體行動,推出“我愛沈陽”系列產品。此次跨界的特點主要表現在:①圍繞同一報道主題,將新老媒體融合在一起;②打破地域局限,整合媒介資源,通過電視屏幕、戶外大屏、地鐵屏幕、網絡平臺實現跨界傳播,并將傳播范圍擴大到全國;③開展暖心公益傳遞愛心,制作“我愛沈陽”衛衣、環保購物袋、明信片等文創產品,多層次、多角度、全方位地滿足不同受眾的需求,溫暖更多人,以擴大影響[17]。鳳凰傳媒集團收購游俠網并控股,投資上海慕和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基于自身教育資源優勢,跨界投資教育游戲,將教育與游戲結合,吸引青少年關注,既引導了青少年的正確學習觀,提升了青少年的學習興趣,又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18]。

3我國科技期刊跨界融合構建

跨界融合是媒體融合的更高發展階段,是時展的大趨勢,可使互不相干的行業、企業全面滲透、融合。通過跨界,傳統媒體可克服自身薄弱之處,增強各自的競爭力與創造力,保證跨界合作方以及用戶均受益。目前,我國大多數科技期刊實行單獨運營,且多為非盈利機制,受資金、人力、技術等限制,科技期刊媒體融合發展較為緩慢,服務內容單一,受眾面小[9]。跨界融合為我國打造科技期刊強刊、大刊提供了很好的思路。筆者認為科技期刊擁有高質量、權威的專業知識,優質內容是跨界成功的根本,若能更好地發揮橋梁紐帶作用,以更加開放的視角跨界發展或合作,或許將是我國科技期刊實現快速轉型升級的機遇。在跨界融合過程中,科技期刊首先要構建綜合服務平臺,其次要在平臺上盡可能地提供符合用戶需求的多種優質內容與服務,最后聯合各種渠道實現最大化的傳播。

3.1平臺的跨界

構建一體化網絡平臺是科技期刊跨界融合的基礎,平臺要體現科技期刊自身特色與品牌內涵,具有集約化或集群化、立體化網絡平臺、全媒體產業鏈、傳播媒體矩陣與跨界融合經營等特質[8],整合采、編、發等出版流程,促進出版流程的跨界整合,實現一體化生產鏈,如“中央廚房式”工作機制,實現一次采集信息,多平臺使用,也可跨界關聯,或集成或拓展更多相關領域的資源。

3.2傳播的跨界

傳播時可利用全媒體化傳播矩陣(如網頁+微信+微博+App+QQ+郵件+知名客戶端+數據庫等),并形成“移動端講快、網頁講全、傳統端講深”的差異化傳播,或與各大網絡媒體(如騰訊、百度、阿里巴巴、今日頭條、一點咨詢等)聯動傳播,為好內容插上飛翔的翅膀,最大限度地展現優質內容的價值,并充分運用VR、AR、視頻直播、音頻等先進技術實現內容的多樣化、可視化表達,滿足不同用戶的個性化需求。

3.3內容的跨界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展和自媒體領域的迅速擴張,網絡信息質量良莠不齊。相比之下,科技期刊可以提供高質量且專業化內容的優勢逐漸得到顯現。用戶也更愿意通過付費獲得優質原創的內容。跨界是互聯網的特質,科技期刊更應該在保證內容質量[19]的同時整合所在領域或行業資源,豎起大旗,引領發展:做好期刊本職工作,提供優質內容;提供更多更好的知識服務,融入科學共同體;充分發揮樞紐作用,促進產學研一體化發展;延伸布局,深化跨界發展或合作領域,如跨界科普、教育、夏令營、旅游等;拓展服務對象,提供更多元的服務內容或產品。短期內可集中精力打造一兩款“爆款產品”或“暖心產品”,迅速提升科技期刊社會影響力,并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

3.3.1做好科技期刊本職工作,提供優質內容在信息爆炸、信息泛濫的時代,通過同行評議與編輯審定后的內容具有權威性、系統性,這是科技期刊的優勢。科技期刊出版論文的形式若能更好地滿足當前科研人員的閱讀需求,則會吸引更多的領域內科研人員、相關行業從業者、相關專業學生等的關注。科技期刊出版內容的增強可采用如數據出版[20]、語義出版、富媒體出版、AR出版等新的出版模式來豐富科研成果的展現形式。通過增強出版模式[21],將論文進行結構化處理后,論文中各知識點可實現碎片化傳播并融入科研共同體;將與論文相關的一切形式的內容,如數據出版、富媒體出版、增強出版等的相關內容,與各種新聞、會議報道、音視頻、圖片等進行跨界關聯,能更加突出論文的核心地位,更加完整、立體、系統地呈現相關科學問題,講好科研故事,為科學家的科研工作提供便利。對期刊論文,科技期刊可通過短閱讀首先在移動終端進行宣傳,再與網絡系統中增強論文進行關聯,實現快與全的有機結合。

3.3.2發揮科技期刊橋梁紐帶作用,“承上啟下”跨界發展科學研究過程包括很多方面,學術論文僅是科研產出的一小部分。通過科技期刊發表研究成果,僅是整個科研活動的一個小環節。科研活動過程中形成的大量知識成果尚待挖掘,科技期刊在促進知識傳播中的價值也未充分體現。因此,科技期刊應立足自身優勢,充分發揮橋梁紐帶作用,圍繞整個科研過程,拓展服務對象與范圍,做到以科技期刊為中心樞紐,提供面向科研過程的一體化服務鏈條,同時拓展科技期刊服務對象,跨界科普、教育等領域,最大化社會效益。(1)向成果上游跨界,為科研人員提供更多的知識服務。圍繞科研活動拓寬期刊業務范圍,創新業務形式,提供更多的知識服務。科研過程中需要隨時掌握相關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及發展方向,科研人員希望通過閱讀態勢分析報告、接受決策咨詢服務等快速獲得這些信息,進而從枯燥的海量文獻檢索與閱讀中解放出來,也希望能便捷地獲得關鍵信息、事實數據或實驗數據等。通常這些信息的獲得需要找專業的情報服務機構,通過對大量相關科研信息的收集、梳理、分析與再組織等來實現。科技期刊可與相關的部門或單位跨界合作,可在期刊主頁上提供信息檢索、數據挖掘和情報分析等工具或路徑,簡化繁瑣的數據收集與分析工作,同時也可在期刊網站和移動客戶端為科研人員提供專業化、個性化的定制情報服務和信息檢索收集服務等,從而提升科技期刊影響力,增強期刊用戶黏性。科技期刊可以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整合所在區域或行業資源供科研人員使用,為政府、企業、相關機構等提供智庫、輿情、營銷傳播、品牌傳播等服務,以增加科技期刊的內容附加值,拓展盈利空間;為個人用戶提供垂直內容領域的信息服務和區域性社區服務,以提升科技期刊的社會影響力。向科技期刊上游跨界,實質上是后向跨界,可采取聯盟或協同發展策略。(2)向成果下游跨界,延伸科技期刊產業鏈。通過長期的數據積累,或加盟集成,科技期刊可圍繞內容二次開發,進行前向跨界,擴大科技期刊的服務對象范圍,產生更大的文化效益、社會效益以及經濟效益。在互聯網時代,運用跨界思維去創新,或許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收獲。不同領域科技期刊如醫學類、農業類、油氣工程類期刊可結合自身品牌特色、專業定位、優勢資源等,跨界到不同的領域或方向。①跨界教育。民強則國強,教育興則民族興。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尤其要支持和規范社會力量興辦教育,完善高等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科教-產教融合、校企合作[22]。跨界教育也是媒體界一直努力的一個方向,有著恒久的生命力與巨大的受眾潛力。科技期刊擁有優質、權威、前沿的學術資源,跨界教育,得天獨厚。科技期刊可貫徹全民教育、開放教育、終身教育的理念,突破課堂或學校教育限制,為社會需要的復合型人才的自主學習或跨學科教育提供網絡資源;也可與開放教育平臺跨界合作,為開放教育、終身教育等提供優質學習資源,促進科技期刊與教育、社會、工作、生活緊密相連;也可根據自身情況,集成多年積累的高層次專業人才資源、相關領域機構資源、學術資源以及其他信息資源等,優化資源配置,促進資源共享,促進各級相關政府部門、教育機構、研究組織、學術團體、公司企業以及社會民眾等跨界交流與合作,促進“跨學科融合”“校企合作”“就業指導”等,形成命運共同體。②跨界科普。科技期刊跨界科普,可將高深的科學知識變成大家都能懂的語言,面向全民傳播,實現全民學習,提升國民科學素質和國家綜合競爭力,這不僅是國家的戰略目標,也是人們文化素養提升的需求,更是科技期刊的責任和義務。四川榮縣地震與頁巖氣開采到底有沒有關聯,這看似是個科學問題,但更是個科普的問題。若科普工作做到位,至少能讓民眾更理智地去思辨和處理此類問題。通過科普,不僅能讓深奧難懂的科學知識通俗易懂,幫助公眾提高科學素養,以惠及更多的人,同時擴大科學家的社會影響力,提升科學家的社會認同感、獲得感、存在感與幸福感,還能迅速擴大科技期刊的社會影響力。科技期刊擁有大量科學家資源和大量科研成果,可為從事科普工作的機構提供高質量的科普資源,可組織感興趣的科學家撰寫科普內容,讓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也讓喜愛的人參與其中。中國缺少科普創作人才,科學家才是科普創作的最佳人選[23]。科技期刊可以與相關科普工作者、科普全媒體平臺[24]或科普機構探尋跨界合作方式,將科學家忘我奮斗和奉獻的事跡做成科普內容,弘揚科學家精神,激發全民務實求真、永無止境的探索精神。也可與相關機構、實驗室等合作,組織科普活動,讓群眾了解科研過程,培養青少年的創新思維和科學創造思維,激發青少年努力學習科學知識的興趣,點亮科學夢想。科技期刊也可在網站中加入一些科普內容,或通過增強出版關聯一些科普小視頻或音頻等,實現科研論文與科普內容的雙重傳播,精深與易懂聯合,滿足更多用戶的閱讀需求,幫助更多用戶走進科學殿堂,促進全民科學素養的提升。③跨界夏令營/冬令營。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孩子通過參加夏令營/冬令營提升個人見識,開闊個人眼界。科技期刊是前沿、尖端思想的匯聚地,關聯著大量寶貴的科學資源,科技期刊可與科學家、科研機構、教育機構等跨界聯合,或協同組織夏令營/冬令營活動,讓青少年體驗科研活動,提升科研興趣,激發青少年的科學創造思維。④跨界旅游。對于部分自然科學領域或地理類科技期刊,能否將有關的旅游信息、住宿資源等優化配置,并聯合具有豐富野外工作經驗的科研人員跨界發展旅游?這值得進一步嘗試探索。目前媒體跨界旅游較為成功的是,媒體推介宣傳與線下旅游運作相結合的模式。

3.3.3跨界其他行業新聞媒體多憑借自身內容信息優勢,跨界游戲、金融、地產、動漫、電商、影視等領域,實現多元化運營,獲得技術創新、產業創新、服務創新的紅利,增加收益來源[2]。如浙江日報報業集團進軍網絡游戲產業;羊城晚報集團與多家文化、音樂、游戲、動漫企業跨界合作;《大河報》通過機器人記者“小明看財經”專欄等集信息流、資金流、項目流、人才流于一體,跨界金融[25]。科技期刊也可以基于自身情況探索IP的開發、出版文創等,嘗試開拓相關領域的跨界合作等。不同學科領域科技期刊或者不同辦刊主體在進行跨界融合時,應根據期刊特色、專業屬性、已有的和潛在的用戶群體等去優選跨界路徑或跨界方向,如跨界科普可能更適合具有更多能做科普內容的科技期刊去跨界發展,而跨界教育則在高校主辦的科技期刊中更易取得成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毛片1级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999 | 一级全免费视频播放 |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一区 | 国产韩国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 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 日韩欧美毛片免费看播放 | 国产精品19p | 亚洲不卡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欧美一级毛片片免费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成人 |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网站 | 曰本美女高清在线观看免费 | 成人男女啪啪免费观看网站 | 欧美一级免费看 | 日韩二区三区 | 香蕉超级碰碰碰97视频蜜芽 |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欧美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国产精品久久国产精品 | 在线黄 | 午夜影院0606 | 久久有精品| 欧美黄色xxx| 久久91在线| 免费看裸色 | 国产日韩在线播放 | 国产高清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 国产真实乱子伦精品视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激情影院 | 国产免费人成在线看视频 | 久久精品亚洲乱码伦伦中文 | 美女双腿打开让男人桶爽网站 | 欧美成人h| 国产一区二区在线观看免费 | 欧美一级淫片免费观看 | 成人在线黄色 | 9191精品国产免费不久久 | 国产在线视频h | 99久久精品99999久久 | 欧美日韩国产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