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楚辭名句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存現句 名詞組 無定性
一、問題的提出
存現句表示某處存在、出現或消失某人或某物。這一句式結構在英、漢語中均十分常見。漢語存現句可分為存在句和隱現句兩類。隱現句表示什么地方出現或消失了什么人或物,如(1)柳樹后出來一個身影……(2)水池里跳出一只青蛙。一些學者(如顧陽 1997,李艷惠 1990等)指出,漢語存現句中的隱現句的結構中的名詞組都表現出有限效應,為無定名詞組。不符合這些條件,句子就不成立。英語存現句(there be句型)就構形而言,表層主語位置上有一個非重讀的 there、謂語主動詞由一個含有“存現”意義的動詞充當,尾隨其后的是一個名詞組。顧陽(1997)歸納出英語存現句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動詞后名詞組都為無定名詞組。比較英漢存現句的基本特征,我們發現,它們有一個共同點,即它們的名詞組一般都是無定的,只有少數是有定的。很多學者都或多或少地注意到了這一點,但對這一句法現象存在的原因解釋得很少。本文將在胡文澤等人研究的基礎上,初步探討這一句式結構名詞組無定存在的理論起因。
二、有定、無定問題
程雨民(2003)在《漢語字基語法-語素層造句的理論和實踐》中指出,語法中所謂有定和無定簡單說來,就是指上下文或世界知識中是否已經限定的對象。如說來了一個退伍軍人,因為未明確是誰則軍人無定。如說你剛才提到的那個退伍軍人,則軍人有定,因為對方已經提到過。存在句常用來介紹一事物的出現或存在,因此在語法上時常屬無定概念。陳平(1987)指出,有定和無定是指發話人在使用某一名詞成分時,是否預料到受話人能夠將對象與語境中某個特定事物等同起來,或能夠把它與統一語境中可能存在的其它同類實體區別開來。盡管二人對此的表達有些差異,但實際上,意思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我們可以說,如果一事物在語境中第一次被提及,則代表這一事物的名詞通常是無定的,如果一事物在統一語境中能與可能存在的其它同類實體區別開來,則代表這一事物的名詞通常是有定的。
三、漢語隱現句中名詞組的無定性問題
很多學者都注意到了,漢語存現句中,隱現句中的名詞組(也即隱現賓語)一般是無定的,究其原因黃先生(1987) 認為,隱現句名詞組的無定性可以在管約語法的框架中得到解釋,他認為,名詞組的無定性是由隱現動詞自身固有的語義結構決定的。具體地說,名詞組的無定性是由所謂“有定效應”,簡成稱DE造成的。“ DE存在與不平衡的鏈中。通過主目(argument)移位產生的正常鏈的形式應該是(NP,EC)。這里EC指的是空范疇(empty category)。不平衡鏈的形式同平衡鏈正好相反,是(EC,NP)。黃指出,因為存現句(包括存在句和隱現句)中的動詞不選擇深層結構主語,所以也就構成了不平衡鏈,從而產生有定效應。其結果隱現句中的名詞組只能是無定的(轉引自胡文澤)。黃先生的分析似乎從理論解釋了名詞組的無定性。但黃先生的分析不能解釋為什么在同樣的語義結構下隱現句的隱現賓語(名詞組)是無定的,而存在句中的賓語卻可以是無定的。再者,并不是所有的名詞組都是無定的。我們倒是更傾向于胡文澤的說法“隱現賓語(名詞組)的無定和有定同隱現句的交際功能以及說話人的交際動機有關,而不是由所謂的動詞語義結構制約的”。他指出,當一事物在語境中第一次被提及,代表這一事物的名詞通常是無定的。這是因為,某一名詞成分所指的事物第一次在語境中出現時,發話人在一般情況下不會預料受話人對可能所指的事物有所了解,因此也就決定了這一名詞性成分的無定性。
但存現句中隱現句中名詞組(隱現賓語)無定性并不是絕對的。在實際交際中,發話人在一定場合下為了傳遞特定的信息可以改變名詞組的無定性,這也就是發話人的交際意圖起了作用。比如,“恰好對面來了王區長”,發話人為了要說明來的是王區長,而不是李區長、楊區長、張省長或其他人,就改變了名詞組的無定性,名詞組變成有定了。
轉貼于
四、英語There be 存在句中名詞組的無定性問題
徐盛桓認為,句子編碼的理想順序是從已知信息到未知信息,根據主位、述位分布的原則,句中信息的重要程度,隨主位向述位過度而增強,處于末端的述位的信息其重要性程度越高(徐盛桓,1987)。Leech也認為,“末尾中心”是各類語言,特別是SVO型語言(如英語)的一項普遍現象。我們知道,話語結構的每個片斷反映在句法上的各個成分,其交際價值是不一樣的,如果這個片斷只傳達了已知信息,其交際價值就小,就放在話語的前部即所謂的主位部分。如果這個片斷傳達的是未知信息,其交際價值就大,就放在話語的后部即所謂的述位部分。話語結構的信息一般是按著交際價值的大小作線性排列的。具體到there be 存在句,名詞組傳達是未知信息即新信息,其交際價值較大,排在后面的述位位置上。由此可見,there be句型之所以要將there 放在句首,而將名詞組置于動詞之后,正是要讓NP成為信息中心,以達到引出新話題的目的。按照定義,泛指的詞語是前面所沒有提過或說明過的,是表示一事物在語境中第一次被提及。there be 存在句中,名詞組所傳遞的正是前面所沒有提過或說明過的,是表示一事物在語境中第一次被提及,所以there be 句型中的名詞組一般是泛指的。名詞組的這種無定性使得英語中的七個基本句型,只要原來的主語的意義是不定的,泛指的,謂語的be 都可以轉化為存在句,如:
(1)No one was waitingThere was no one waiting. (SV 句型)
(2)Something must be wrongThere must be something wrong.( SVC 句型)
從這些句型的轉換中,我們可以看出,there be 存在句使這些不定名詞(短語)成為信息焦點。
五、結語
初步探討英漢存現句這一句式結構中,名詞組無定與有定存在的理論起因,我們發現,存現句句法結構的基本交際功能和發話人的交際意圖以及名詞組述位地位和所傳遞的信息在決定名詞組的無定或有定上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人們在語言交際中,對某一特定格式或名詞成分的選擇除了受特定句法結構的制約外,更重要的是由交際目的和要傳遞的信息決定的。
參考文獻:
[1]Quirk R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1985.
[2]章振邦.新編英語語法教程.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
[3]程雨民.漢語字基語法-語素層造句的理論和實踐.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
[4]胡文澤.漢語句法分析的一個不同角度.漢語學習.1996,(4).
[5]張今.英漢信息結構對比.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1998.
[6]顧陽.關于存現結構的理論探討.現代外語,1997,(3).
[7]范曉.語言研究的新思路.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傳說端午節是為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節日。戰國時期,楚懷王與頃襄王輕信讒言,兩次放逐屈原,于是投靠秦國,卻造了亡國之運。屈原眼睜睜地看著秦國滅楚國,卻無能為力,因痛不欲生,便在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那天)自投入汨羅江,以身殉國。
“屈原投江”這個故事家喻戶曉。年輕一代卻很少有人知道,屈原為后人留下的一本著作——楚辭,更沒有人知道楚辭里的一句名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它的意思是:路程漫漫又長又遠,我還要上天下地去求索。
我看了一遍又一遍,反復琢磨,終于悟出了其中的道理:知識的路很長很長,我上天下地也還有很多要學。從這句話中,我體會很深。不管是學習上,還有生活中,我仍記憶猶新的事是剛上小學的時候,我特別懶,不愛學習,每節課的課間,走廊上總少不了我的身影。而我當時的同桌卻不同,她是個文靜又愛學習的女孩子,不管周圍多吵,對她剛柔多大,她也總能克制自己,安安靜靜的坐在位置上寫作業,所以他的成績一直穩居班級第二。
我很佩服她這樣的學習精神,于是向她請教學習方法。她也一點都不隱瞞,全盤托出。她說:學習就是要不斷進取,不斷努力的。從那以后,我野開始刻苦讀書,課間的走廊再無我的身影,而課間的教室也隨之多了一人。我一碰到不會的題目,就會問老師,一個題沒有解決便覺得難受。后來,我的成績也在預料之下的沖上了前三……
屈原的這種精神,多么令我們佩服啊!正是這種熱愛學習,熱愛祖國的精神,使屈原一直被后人銘記,“屈原”也成了一個永垂不朽的名字。
陳寅恪上課,全講自己的研究成果。當年,他在講授隋唐史時,開講前開宗明義:“前人講過的,我不講;近人講過的,我不講;外國人講過的,我不講;我自己講過的,也不講。”這四個“不講”貌似狂妄之語,其實,對這位“教授中的教授”來說,言不虛傳。
聞一多在西南聯大開設了“詩經”、“周易”、“爾雅”等多門課程。他講課極為生動,很受學生歡迎。聞一多講《楚辭》,往往黃昏時分,在教室之外,點個香爐,拿個煙斗,然后開始念書里的名句。《楚辭》很復雜,句子優雅。每逢談到悲痛的詞句時,有戲劇經驗的聞一多總能誦得特別感人,學生浸潤其中,頗受感染。
唐蘭早年師從王國維,先后在燕京、北大、清華、西南聯大講授古代經典。唐蘭在聯大時期也開過很多課,如“六國銅器”、“甲骨文字”、“說文解字”、“戰國策”等。他上課只是捧著一本詞集自己讀,讀到妙處,大叫一聲“好”,學生一驚,以為有高見闡發,哪知一首詞一個“好”字就算講完了。這樣的講解方式,要是在今天,恐怕早被學生逐出了課室。
劉文典開《文選》課時,不拘常規,常常乘興隨意,別開生面。上課前,先由校役提一壺茶,外帶一根兩尺來長的竹制旱煙袋,講到得意處,就一邊吸著旱煙,一邊解說文章精義,十分投入。有一次,他給學生講《月賦》,時間還特意選在陰歷五月十五晚飯后七時半。當時,月光下擺一圈座位,他老人家坐在中間,當著一輪皓月大講《月賦》,儼如《世說新語》中的魏晉人物。
沈從文是以作家身份躋身大學講臺的,他主要上“各體文習作”、 “中國小說史”等課程。他上課不用手勢,沒有任何舞臺道白式的腔調,沒有絲毫嘩眾取寵的江湖氣。每次上課,總是抱著一大摞書和學生的習作――書是特意為學生選的,至于習作,沈從文的讀后感往往大段大段,有的比學生的原作還長。有的資料罕見,沈從文就自己抄,拿金標毛筆,筷子頭大小的小行書抄在云南竹紙上,整整齊齊。抄成了,卷成卷,學生拿到手時,分外感動。
林紓在北大講課時,常被安排在下午兩三點,正是一天中最疲勞的時刻,學生往往昏昏欲睡。不過,林紓常有妙招。一次,見學生又準備“夢蝶”,林紓便把課本一合,大聲說道:“我給大家講個故事。”學生一聽,為之一振,準備一享耳福。只聽林紓娓娓道來:“從前,有個風流和尚,經過一座橋,見一位美女姍姍而來……”學生一個個瞪大雙眼入了迷,可林紓卻不說了。學生迫不及待地問:“怎么了?之后怎樣?”林紓慢條斯理地說:“一個向東,一個向西,散了。”學生好不生氣,林紓卻笑了,因為學生有精神了!
黃侃很講究吃喝,喜好美酒佳肴。后來身為人師,也沒能改掉“饞嘴”的毛病,并且毫不理會學校的規定,經常變換借口要學生替自己“買單”。講課時,黃侃有一個習慣,每每講到緊要之處就戛然而止,然后對學生說:“這里有個秘密,專靠北大這幾百塊大洋的薪水,我還不能講,你們要我講,得另外請我吃飯。”次數一多,學生們不由調侃黃侃:“有菜一切好說,無酒寸步難行。”
關鍵詞:音樂 古典文學 詞曲創作
一、音樂詞曲與古典文學的聯系
通常情況下,我們會覺得中國古典詩詞與如今的音樂詞曲不相關。因為中國古典文學是前輩們給我們留下來的千古佳作,是一種很高雅的作品,而音樂是現代人為了打發空余時間而創造出來的詞曲,和古典文學可謂天壤之別。但是,我們也清楚戰國時期的楚國人屈原的《詩經》和《楚辭》在那個時代一直被人們唱頌,一直到后來的唐詩宋詞也不時地被人們作為歌曲進行歌唱。所以我們不應該把歌曲與古典文學分為截然不同的兩方面,我們應該學會創新,為樂曲注入新鮮血液。雖然在古時候古典文學與音樂有的時候密不可分,有的時候又毫無聯系,但是它們一直互相影響。在古典文學起初發展的時候,它就與音樂有千絲萬縷的聯系。換句話說,曾經的《詩經》和《楚辭》就是那個年代的音樂。有人認為歌曲是比較通俗的,但是這只是就它的演唱形式而言,不能一概而論,它的含義是高雅的。縱然它的創作靈感來源于生活,但是又高于生活,所以從這方面來說他與古典文學有異曲同工之處。歌曲的形式多種多樣,內容更是五花八門,它們都向人們展現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也表現了人們的生活態度。如果能將古典文學加入到樂曲的創作中,那將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二、將古典文學元素注入到音樂中
那么我們要怎么樣更好地在音樂的詞曲創作中運用古典文學呢?以下是筆者的一些見解:
(一)將古典文學詩詞注入到詞曲中
1.將歌名轉換成古典文學中的名句或詩詞
作曲家寫曲子也可以把它看作是一個文學家在專注地寫作,作曲家在寫詞時,可以在文中引用經典的文學句子或者詩詞,在創作曲譜時,也可以借鑒古典文學的出色之處。音樂可以換一種方式來命名題目,也就是說用著名詩詞來作為歌曲的名字。比如:陳小奇的《濤聲依舊》、周杰倫的《東風破》《青花瓷》,費玉清的《一剪梅》、李宗盛的《之乎者也》,以及著名歌手鄧麗君的《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等等。
2.在歌曲的內容中引用古典詩詞的著名句子
說起在歌曲內容中引用古典詩詞的句子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臺灣著名的女作家瓊瑤姐姐。它的一些著名小說都會被改編成電視劇,電視劇中的插曲有很多都包含了古典文學元素。如“綠草蒼蒼,白霧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的《在水一方》,這首曲子可以說是對《詩經?蒹葭》的完美翻譯。再如風靡一時的《還珠格格》,它的主題曲是《當》,歌曲內容是“當山峰沒有棱角的時候,當河水不再流,當時間停住日月不分,當天地萬物化為虛有,我還是不能和你分手……”這首音樂曲子引用的是樂府詩《上邪》。從上面可以看出,瓊瑤能夠將古典文學詩詞掌握地恰到好處,既不顯得格格不入,又可以令人眼前一亮。不僅如此,作者將自己在生活中的感悟也寫入了樂曲中,這與電視劇的意境相結合,更向人們展現了別具一格的視覺感。現代樂曲之所以可以引用古典文學中的詩詞,這是因為古典文學代表了古代先輩們的高雅的文化,向人們傳遞一種美好的情感,同時提高了我們的個人文化修養。
3.在歌曲創作中引用常見的意象
在古代的很多詩詞中,作者都會將自己的情感寄托在某一個物體中,也就是意象。如今的歌曲也可以運用各種意象表達自己的心里變化或者思想感情,這樣也給觀眾帶來另一種審美方式。但是同一種意象在不同的作家中會有不同的意境,因為它們需要其他意象來互相襯托。比如:夜空的“月亮”,古詩中大多數是用來表達作者對家人和家鄉的思念之情。李白的《靜夜思》描述了夜深人靜,月亮高掛,和家人看著同一輪圓月卻不能相見的思鄉之情。現代的歌曲也引用了古詩中的圓月,如:《透過開滿鮮花的月亮》,這首樂曲中,通過使用純潔的月亮來表達作者想念自己的心儀之人,這兒月亮的含義和《靜夜思》中的月亮的不同,它暗指自己的心上人。在如中國人都敬佩的龍,它是中國的象征,是中華兒女的榮耀。最初的《龍的傳人》唱地家喻戶曉,它象征一群積極向上的中國人,一群追夢的年輕人。而如今的音樂中又另一層含義。它特指魯迅筆下的阿Q精神。綜上所述,這些常見的意象逐漸的被引用在音樂中,并賦予它新的含義增加了音樂的涵養,也吸引了人們的注意力,使人們深受啟發。這些古典文學詩詞對創作家寫曲子有著重要的影響,不僅可以讓他們產生靈感,也可以使他們改變風格,以至于創作出觀眾喜歡的歌曲。
三、結語
音樂原本和詩詞不分家,因此現代音樂應該不斷地從古典詩詞中吸取精華,不僅可以將音樂得到修飾,也可以給作曲家帶來創作靈感。無論如何,中國古典文學擁有五千年的歷史,五千年的沉淀使它們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如果能夠把它們合理地運用到音樂中,不但可以使中國古典文學發揚光大,還可以使音樂更加吸引人們的眼球。
參考文獻:
[1]羅小平.音樂與文學[M].北京: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5.
語文學習不只是在課堂上,它的天地是非常廣闊的。
當漫步到山腳的時候,當看到一處瘦瘦的竹籬笆的時候,我很容易聯想到,不遠處也許就是陶淵明種過的那片地吧,那一叢叢菊中,有幾枝,一定會幸運地被握在陶淵明手中。當走在田野的時候,看到帶著露水的草叢,我就想,這露水千年前曾經沾濕過誰的衣襟。自然界的一切,都與我的語文學習連在了一起,我簡直有些心醉神迷。
陶淵明鋤地的手一定是很笨拙的,草盛豆苗稀或許就是見證。但這并不妨礙他握筆比握鋤更為靈活,在詩里擎起一束菊,然后一聲召喚,滿山的便氤氳成了一片金色的海。在這片海里,讀秋風,秋菊,秋屋,秋水……我甚至希望,我看到的那一株搖曳在金黃中的耀眼的菊,就是極愛這自然的陶淵明。或許就是他吧,用語文的思維解釋,應該是陶淵明離去,他將自己的生命留在了菊里。
沙灘上長長的,長到視野盡頭的腳印,有大有小,歪歪斜斜,凌亂地像一個愛寫詩的笨小孩稚嫩的韻腳。向遼遠處望去,忽然想起“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的李白,腰間掛著一把佩劍,手里提著一壺美酒,在那片山隨平野盡的水域里,可否就是李白浪漫的詩海。李白的劍適宜舞,并非用來殺敵。他的詩比劍更為飄逸,更為灑脫。
看月,會不由想起“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望瀑,會自然想起“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邀月共舞,借瀑抒懷。在一片浪漫的月里,有一座浪漫的殿堂,居住著一個滿腹浪漫情懷的詩人……用語文的思維解釋,應該是李白離去,他把自己的生命留在了月里,留在了瀑布里。
正如馮驥才所說,“植物死了,把它的生命留在種子里;詩人離去了,把他的生命留在詩句里”,語文對于人,其實就是生命的過程。語文將一個人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形式的存在。正如屈原的《楚辭》就是他生命的延續,永在的靈魂;正如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就是他再造的生命,永在的靈魂……
也許有些人會講,古詩文離我們年代已久,學起來猶如一門外語那么難,也懷疑他存在的價值想棄之不學。這種想法沒有深刻去領會古詩文的內涵及價值,從小學到大學,語文教材均編排有古詩文,他的實用價值也不可低估。古詩文引入教材,使我們學生更多的體會到中國古典文學的韻味。單以《論語》中孔子曰:“溫故而知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王維的:“每逢佳節倍思親”;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至今乃至以后都有深遠的含義,他將作為指導我們思想的準繩,啟迪后人,我們不可不學。
優美的古詩文通過鑒賞,能激起我們的民族自豪感,熱愛祖國,憧憬未來,走向世界。古詩文有些篇目流露出作者高尚的品德,如《陋室銘》中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愛蓮說》中作者說“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而“蓮,花中君子也”;陶淵明的《歸園田居》中的“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有的流露出作者的愛國精神,如陸游《示兒》“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辛棄疾《破陣子》中的“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有的抒發遠大的理想,如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寫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司馬遷在《陳涉世家》中寫陳涉“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歐陽修的“與民同樂”。杜甫的……太多了,他們的精神在今天仍有教育意義,我們要學古詩文才知道。
學習古詩文的確難。由于年代已久,又因有些古詩文不用常用字,語言表達時概括性強,言簡意豐,省略了一些內容,感到無從下手。
學習古詩文最關建的一步是了解文意,他比學習現代文多了一個環節――譯文。如果不會譯文,猶如伸手不見五指。下面粗略談一談怎樣學習古詩文。
首先要了解作者及其創作的背景,正如人們所說的:“知其人則知其文”。
其次是要弄懂字詞的意思,疏通字詞,了解課文的內容,古詩的字詞有以下特殊情況:(1)古今異義;古今字詞意思有差異,如“妻子”古義是妻子和兒子(至少兩個人),今義是男人的配偶,單指一個人。(2)通假字;(3)一詞多義;(4)詞類活用。
再次是如何譯文,譯文時要注意:
(1)文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等不譯,直接寫。
(2)根據意思的表達要調整詞語的位置。
(3)不譯沒有意義的詞,如“夫大國,難測也”中“夫”用在句首,沒有實在意義。
(4)古詩文語言比較精辟,省略了一些詞,譯文時要補上一些詞才能表達清楚,省略的字詞用括號注明。
(5)注意一些比較特殊的句子,如倒裝句。
在學習中要打破文言文“直譯的方法,能對照注釋,調用已掌握的古文詞句知識,疏通文意。通過想象體會古詩文的意境,領會作者的情感并設身處地地與之產生共鳴,跨越時空,把自己融入其中,這樣能理解古詩文,能學好古詩文。
【關鍵詞】李賀;寒士詩人;詩人;騷人;《篋中集》
一、寒士詩人的產生與發展
與后世相比,唐代還不算平民社會。唐代的“寒士”是個不嚴格的概念,不局限于平民出身,也包括那些處于官僚體系底層的讀書人,這些人的身世之感表現在文學樣貌上,便形成了“寒士詩人”的群體。寒士詩人自吊其苦的開端當始于《詩經》中的“雅”。《小雅?北山》:“偕偕士子,朝夕從事”、“大夫不均,我從事獨賢”,雖然尚屬貴族內部的勞逸不均,但已初步奠定了寒士詩人身世之嘆的傾向。到了漢代,寒士抒懷則集中于文人樂府和文人五言詩。魏晉南北朝階段,由于社會歷史環境的影響,玄學、佛理等思想的介入,詩風數變,逐漸歸于華麗和綺靡,離《詩經》傳統越來越遠。初唐以來,各種詩歌形式都日趨成熟,“風骨”有所回歸,但總體上還是繼承六朝以來的綺靡文風。到盛唐時,詩歌藝術達到頂峰,詩騷傳統幾乎完美統一,王孟高岑李杜那些最頂尖的詩人,無不是兼有現實精神和浪漫情懷。
與杜甫基本同時期的元結,直言批評當時的詩風“拘限聲病,喜尚形似;且以流易為辭,不知喪于雅正” 【1】(P947),明確提出要使詩歌創作“盡歡怨之聲音,可以上感于上,下化于下” 【2】(P122),試圖恢復《詩經》規諷美刺的傳統。在此理論指導下,元結將沈千運等七位詩人的作品共24首詩集結成《篋中集》。這七位詩人一生窮困潦倒、沉淪下僚。“自沈公及二三子,皆以正直而無祿位,皆以忠信而久貧賤,皆以仁讓而至喪亡” 【1】(P974)。詩中多哀嘆窮苦艱辛的人生遭遇,在內容上與李賀相似,但呈現出的藝術面貌卻迥異。比如,同寫仕途坎,沈千運寫道:“一生但區區,五十無寸祿。衰退當棄捐,貧賤招毀。棲棲去人世,躓日窮迫”,李賀則寫道:“秋風吹地百草干,華容碧影生晚寒,我當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謝如枯蘭”;同寫送葬,趙微明寫道:“寒日蒿上明,凄凄郭東路。素車誰家子,丹引將去”,李賀則寫道:“低迷黃昏經,裊裊青櫟道……漆炬迎新人,幽壙螢擾擾”;同寫人生易老、求仙無望,張彪寫道:“神仙可學無,百歲名大約……長老思養壽,后生笑寂寞”,長吉則寫道:“王母桃花千遍紅,彭祖巫咸幾回死……箏人勸我金屈卮,神血未凝身問誰?”顯而易見,《篋中集》的風格與漢代文人樂府尤其是《古詩十九首》極其相似,“感于哀樂,緣事而發”,語言質樸,平白如話,情感真率,絕少含蓄,幾乎完全不去經營詩歌的“聲色”,也沒有深婉秀麗的意象。
二、“騷人”的抒情模式
李賀則與七詩人完全相反:刻意造奇,穿幽入仄,避免蹈循前人。杜牧:“蓋《騷》之苗裔” 【3】(P178),一語道出李詩的淵源所在。《離騷》是長吉歌詩的精神及藝術的共同源頭。李賀從不為“無我之境”,更從不為“無我之詩”。在李詩中,整個世界都染上了濃重的“自我”的色彩,所有意象都是詩人“自我”的幻化,與詩人遙相呼應、同病相憐。長吉式的抒情,借助意象和意境的創造性建構,不加節制、肆意發泄。一愁則是“眼前便有千里愁”;一恨便是“身死千年恨溪水”;一偃蹇就是“天荒地老無人識”;一落魄便是“葛衣斷碎趙城秋”。李詩好用“極言”,不論寫物抒情,都有種不到極致不罷休的趨勢,這既與其為人“好奇”有關,更與其的濃得化不開的情感有關。這種情形在楚辭中就有,屈原對家國和命運的悲憤,在詩中幻化成紛紜的意象,善鳥香草、靈修美人無不照映著詩人的心緒。在意境的創設上,也是上天入地、紛紜炫目。李賀對美人花草那種移情式的描寫,與《九歌》、《九章》中的寫法類似;對鬼魅世界奇異驚悚的描寫,與《招魂》中對四方險境的描繪一脈相承,甚至直接化用原詩。《公無出門》:“熊虺食人魂,雪霜斷人骨”與《招魂》“雄虺九首,往來乎,吞人以益其心些”、“增冰峨峨,飛雪千里些”就有明顯繼承關系。
此外,李賀與屈原一樣都有一種“迷狂”的浪漫情懷。“我有迷魂招不得”與“時曖曖其將罷兮,結幽蘭而延佇”的悵惘何其相似;“臨岐擊劍生銅吼”、“壺中喚天云不開”與屈原“嗟號昊,仰天嘆息……因書其壁,呵而問之”的狂惑又何其相似。這是其與寒士詩人最大的不同。
《篋中集》七詩人可以算是中唐寒士詩人的先驅。到了孟郊、賈島那里,雖然藝術上刻意造奇、用語險怪,但總的來說并沒有跳出寫實的范疇。安史之亂以后,現實精神更是在詩歌中得到大幅度回歸,這是建安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李賀與韓孟詩派在藝術上雖有相似,但也必須看到他們在創作精神上的巨大差異。
三、工于長調的體裁偏好
體裁上,李賀極少律詩,而以樂府歌行見長,“大歷以后,解樂府遺法者,惟李賀一人” 【4】(P198)。其中尤以七言歌詩最工,在《申胡子篥歌序》里,朔客李氏就直率的指出:“徒能長調,不能作五字歌詩”。體裁本身對詩歌風貌的影響很大,《詩經》采用整齊的四言,一句兩頓,節奏和諧,“文約意廣”(胡應麟《詩藪》);發展到五言詩,節奏稍加復雜,風貌古樸雅正。到七言,句式加長,回旋余地更大,節奏更加靈活,很容易形成流動奔放的氣勢,也容易造成一唱三嘆、千回百轉的抒情效果,非常適合抒發豪壯或是悠長的情感。楚辭這種體裁之所以有抒情優勢,很大程度上就來源于其參差錯落的長句形式。李賀尤工長調,與其抒情性的創作取向有很大關系。李詩中的名句,如“桃花亂落如紅雨”、“天若有情天亦老”等也多為七言。
然而李賀穿幽入仄的手法放在五言詩里,效果就明顯遜色,由于五言詩載量有限,過多的物象和修飾語難以在詩中回旋開來,反而造成了局促擁擠之感。五言詩自古以來一直是寫實的“詩人”的著力點。《篋中集》24首詩全是五言,孟郊賈島也以五言見長。李賀的長調受盛唐詩風尤其是李白的影響更大一些,像《將進酒》、《苦晝短》這樣的雜言七古,雖終究不比太白清新灑脫,然其構思綴詞與聲律之美能如此相得益彰,情感流動能與節奏變化恰當地結合,除盛唐之外也是不多見的。以李白七古為代表的盛唐歌行,正是與楚騷一脈相承的抒情路線。正如姚文燮所言:“唐才人皆詩,而白與賀獨《騷》” 【5】(P1939)。
李賀詩風雖多受到中唐審美取向的影響,但仍保留了一部分盛唐風骨甚至是“胡氣”。《李長吉歌詩敘》說:“世皆曰:‘使賀且未死,少加以理,奴仆命騷可也’” 【3】(P178)。但是,以中唐那種社會環境,在詩人飽經滄桑后,很難說不會將僅有的盛唐氣度和浪漫精神磨滅。長吉的天才和氣質,恐怕只有放在少不經事的歲月里,才能創造出真正有風骨的作品,倘若真的天假以年,李賀的詩風會不會逐漸遠離楚騷精神,實在令人不忍懸想。
【參考文獻】
[1]任繼愈主編,(宋)姚鉉編.中華傳世文選:唐文粹[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8.
[2](唐)元結撰,聶文郁編.元結詩解[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4.
[3]謝孟.中國古代文學學習指導(中)[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關鍵詞: 《蘇幕遮》 去國之憂 離鄉之愁
廣為后人傳頌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作者范仲淹系北宋仁宗時的“一代名臣”。這兩句體現了范仲淹吃苦在前,享樂在后的崇高品質和境界。然而他的詞《蘇幕遮》卻向我們展示了他性格的另一面——“密意如綿,柔情似水”,從中可窺見他豐富的內心感情世界。
《蘇幕遮》寫的是去國之憂、離鄉之愁的舊題材,然而卻寫得率直真摯、有情有淚;下筆氣勢闊大,意境開闊而深沉。通過恨芳草、黯鄉魂、追旅思、戀好夢、畏倚樓、飲愁酒、灑熱淚等情節,把那種天涯游子的離愁別緒自然真摯、強烈有節奏地抒發出來,營造一種“一唱三嘆”的蕩氣回腸的感人藝術境界。
全詞分上下兩闋,上闋寫秋色,下闋抒離愁。
上闋一開始,作者就以非凡的氣勢,如椽大筆勾勒出一幅幅畫面:“碧云天”,清澈碧藍的天空中飄悠著幾縷如紗似絮的白云;“黃葉地”,秋風蕭瑟,黃葉凋落,飄沉滿地。這兩句一寫“天”,一寫“地”,境界空闊清冷,不僅點出了季節是肅秋,還暗寓了特定環境中的人物的心情。清人李漁在《窺詞管見》中說:“說景即是說情。”美學家羅丹說:“一片自然風光就是一種心情。”此詞一開首就寫景象的廣漠,就暗襯了游子心境的空漠,而寫黃葉的飄落就暗透了悲涼肅殺之意,極易引起游子的身世飄零之感、去國懷鄉之思。《淮南子·說山訓》說:“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更何況是黃葉遍地呢?故游子不能不猛然驚覺:秋天又來了,“歲之將暮”,而自己卻還像一片落葉飄零在外,不得歸根,心頭怎能不襲上淡淡的惆悵與縷縷愁思呢?所以,這兩句寫的雖是景,但景中寓情,情因景見,畫面開闊鮮明,是歷來被稱道的詠秋名句。元代王實甫《西廂記》中的“長亭送別”一折中的“碧云天,黃花地”就是從這兩句點化而來的。
接著,作者描繪了一幅幅秋水碧透、煙霧籠江、金風徐來、波光動蕩、日暮關山、殘陽如血的畫面,并著重以“水”和“斜陽”進一步點染秋色,渲染情思。因為,這離人的眼中之景暗示了詩人襲上心頭的鄉思離愁越來越強烈,終于追隨著面前的滿眼秋色,一直向前,朝著家鄉方向延伸、延伸。在茫茫天際,這種情思與江水渾融起來,真是秋水溶溶、鄉思邈邈。同時,一個“寒”字,既是寫景,又是寫情。試想,在暮色朦朧的江面上抹上一層空翠的寒煙,不正是給游子心頭涂上一層悲涼凄冷的色彩么?“斜陽”點明是傍晚時分,但這種秋天“夕陽西下”之景,更增“斷腸人在天涯”之思。
“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意思是在這滿目秋色、斜暉之外,卻是那無情的芳草遠接天涯。“芳草”是可樂之景,為什么用它來渲染離愁呢?詩人這里化用了《楚辭》的話,“王孫游兮不歸,芳草生兮萋萋”。南唐后主李煜在《清平樂》一詞中說:“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芳草無情”一句采用的就是擬人化手法,以景物的“無情”反襯詩人的有情。詩人一直主張改革弊政,希望富國強兵,可是現在卻遠離家鄉,報國無門,壯志難酬,極目眺望,遠處斜陽尚可看見,而那斜陽外、萋萋芳草盡頭的家鄉卻望不到。觸景生情,那離鄉之愁、去國之憂怎能不油然而生呢?
詩人在上闋由上而下、由近而遠,有層次地描繪了色彩鮮明而境界闊大空靈、蒼茫悲涼的秋色,為下闋抒情做了很好的鋪墊。如果說上闋中詩人把鄉愁國憂融于寫景中,而有些若隱若現的話,那么,下闋的言情便是水到渠成了。
“黯鄉魂,追旅思”。面對滿目蒼涼的秋色,因景生情,不能不引起詩人的羈旅之悲、思鄉之愁、失意之感?這兩句讀來似乎還可以感覺到詩人那沉重的嘆息。一個“追”字,總寫分述,層層展開,纏綿深沉,酣暢淋漓,“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是一層。詩人無法擺脫這重重愁思的糾纏,只得有求助于夢境了。這兩句與李煜的“夢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浪淘沙》)是相似的,深刻表現了“愁苦”之情,從中可感覺到詩人那無可奈何的悵嘆。然而,“尋好夢,夢難成”,只好翻起身來,倚欄遠眺。但一輪明月更撩動離愁,所以還是“明月樓高休獨倚”。這種“欲倚卻休,欲休還倚”正是詩人無法排遣愁思纏繞的矛盾心情的生動寫照,這是第二層。一個“休”字書又暗傳了恨極之人那痛苦難言的悲嘆。“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則為第三層。“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這時詩人情急無奈,便想借酒澆愁,然而“舉杯消愁愁更愁”,于是詩人潸然淚下也是情之所至。一個“化”字便把客觀的“酒”和主觀的“愁”、把景與情、物與我巧妙地統一于“相思淚”中。這里,作者以新穎別致的構思、豐富的想象、虛實相生的手法極為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情無極”的凄苦心境,語盡而意不止。
縱觀全詞,雖說上闋寫景,下闋抒情,但“實句句是情,字字關情”。(李漁《窺詞管見》)在寫作上有情景相兼、相融之妙。
另外,此詞語言淺顯而不粗俗、凝練而不雕琢。如上闋數句色彩絢麗鮮明,有“碧”、有“黃”、有“翠”,風格綺麗壯闊,韻味深長,為雋永之精品;而“芳草無情,更有斜陽外”則為含蓄的上乘,有一種陰柔之美。全詞寫秋光旅思,更以“寒”、“黯”、“追”、“休”、“化”等詞展示游子的心境及感情的發展變化。
總之,范仲淹的《蘇幕遮》一詞,字里行間都滿溢著“萋萋別恨情,點點離人淚”之情,堪稱詞中精品。
附:全詞如下:
中華五千年傳統文化,唯有詩詞久經千年不朽。詩詞是平平仄仄詞語中的凝練,詩人寫詩能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一方面描寫了美麗的大好河山,一方面也體現了詩人命運及國家的興衰。然而中央廣播電視臺有這樣一檔節目,以廣泛的題目,激烈的比拼,精彩的解讀等等形式將詩詞呈現在觀眾面前,這就是“中國詩詞大會”。
“中國詩詞大會”從2016年到2020年共播出了五季,春節期間,我和爸爸媽媽一起觀看。這個節目以打擂臺賽的方式進行,選手則是從全國各地不分年齡、不分職業、不分種族的選擇100人組成百人團,然后又從中分成少兒團、青年團、百行團和家庭團參加比賽。現場在百人團中選擇四位答題最快的選手參賽,參賽選手要參加個人追逐賽、飛花令中來選出一位最優秀的選手和擂主進行比拼。這檔節目的出題也是多樣化的,如:嘉賓現場作畫,根據圖片猜詩句,以出土文物的圖片,讓你判斷其朝代和相關的詩句等等,一系列不只是靠你對詩詞的死記硬背來答題,而是要理解詩句了解詩人的朝代背景等才能對答如流......
通過“中國詩詞大會”,我也漸漸體會到了詩詞之美,詩人以詩抒情:高興得意之時會寫“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醉酒豪邁之時會寫“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詩人一心想殺敵報國之時會吟出“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詩人感嘆生命太短之時會寫,“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詩人在贊美大好河山之時會寫“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我們在閱讀詩詞時會感同身受,從而深受啟發。
這一季中,選手們年齡上至90歲,下至6歲。他們千里迢迢來到北京參加比賽。在眾多選手當中,我最喜歡彭敏,他前幾季離冠軍只有一步之遙。為此,他懊惱了很長時間,但他憑借自己對詩詞的熱愛,從詩詞中真正感悟到鼓舞人心的力量,終于在總決賽他以大量的詩詞儲備量和對詩詞的深度理解,終于獲得了成功,成為第五季的冠軍。
讓我們通過中國詩詞大會,從古人的智慧和情懷中汲取營養、涵養心靈。“長江后浪推前浪”讓我們把中華悠久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中國詩詞大會》觀后感
前幾年,電視上突然出現了《中國詩詞大會》《中華好詩詞》等好幾個詩詞類節目,也出現了一批如陳更、武亦姝、彭敏等熱愛詩詞的才子才女們。跟著節目看了不少期,心里涌動著的對詩詞的情感也噴薄而出。
一直以為,中國詩詞是美學史上一大奇跡,無論是《詩經》中的古樸純真,還是《楚辭》中浪漫唯美,抑或是《唐詩宋詞》中的飄逸豪邁,都將我們對文字的審美推向了一個頂峰;同時,中國詩詞也充滿了哲學性的思考,《詩經》中“靡不有初,鮮克有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這樣的句子比比皆是,至今仍為我們所用,給我們以警示和啟發;屈原的《天問》從天地離分、陰陽變化、日月星辰等自然現象,一直問到神話傳說,乃至圣賢兇頑和治亂興衰等歷史故事,表現了作者對某些傳統觀念的大膽懷疑,以及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此句來自百度);李白的“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陸游的“山重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蘇軾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等等,從不同的人生角度看問題,給后來人以不盡的啟迪。這些詩篇作品都融入了作者自身的人生體驗和思想感情,凝結成智慧之光,可誦可思,讀起來厚重而令人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