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丁香婷婷妞妞基地-国产人人爱-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麻豆-国产人成-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91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空間說明范文

空間說明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空間說明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空間說明

第1篇:空間說明范文

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廣泛開展疫情防控宣傳的說明報告

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廣泛開展疫情防控公益廣告、動態信息、科普知識、衛生行為習慣等內容的宣傳,扎實發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宣傳、引導、教育、關心、服務群眾的作用,全面提升群眾防護意識,營造眾志成城阻擊疫情的濃厚氛圍?,F將工作匯報如下:

一、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線下宣傳”。全縣XX個鄉鎮XX個村和X個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用農村廣播大喇叭、流動小喇叭和XXX余輛宣傳車,每日持續向群眾廣播科學疫情防護知識、疫情動態信息、防控科普知識和衛生行為習慣,促進全縣老少對防控措施入腦入心、防疫知識及時知曉,齊心協力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同時,更新宣傳欄XXX余處,懸掛橫幅XXXX余幅,志愿者分發倡議書、疫情公告等宣傳單XX萬余張,張貼手寫標語XXX余張,張貼公告XXX余份,入戶講解XXX余次,扎實織牢疫情防控文明實踐線下宣傳網。

二、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線上宣傳”。建立全縣各鄉鎮、村兩級到人到戶的“疫情防控微信群”XXX余個,微信群與朋友圈轉發防護科學知識與權威信息XXXX余次;XX個鄉鎮政務微信公眾號,編輯疫情防控公益廣告、疫情動態信息、防控科普知識和衛生行為習慣等內容的信息XXX余條,充分發揮微信公眾號、微信群等疫情防控工作的“掌中寶”,打通疫情防控宣傳的“最后一公里”。全縣新時代文明實踐文化志愿服務隊以文學、美術、書法、曲藝等群眾文藝形式,創作抗疫文學作品XX篇,音樂作品XX篇,短視頻XX條,書畫作品X幅。

第2篇:空間說明范文

關于金融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實證研究方面,陳濤(2010)、杜文中等(2012)、趙俊仙等(2012)分別分析了陜西、河北和山西文化產業發展投融資現狀和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相關促進文化產業投融資創新的政策建議。[7-9]此外一些學者還分析了我國區域文化產業發展差異的原因,如袁海(2011)的研究認為要素稟賦、集聚經濟與產業政策是文化產業發展區域差異的主要影響因素。[10]綜合相關研究文獻我們發現國外金融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模式為我國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國內現有研究主要是進行文化產業投融資分析、文化產業發展如何獲得金融支持等。關于我國省域金融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研究相對缺乏,考慮省域金融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空間因素的研究則更為鮮見,因此我們可嘗試構建經濟模型,運用空間計量方法來實證分析各省域金融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空間影響。

二、文化產業發展與金融體系的探索性空間數據分析

我們用各省域文化產業增加值衡量文化產業(C)I的發展,用各省域的金融機構存貸款余額、股票市價總值和保費收入的合并值衡量金融體系(FS)的發展,進行探索性空間數據分析。

1.文化產業增加值與金融體系的空間自相關檢驗

(1)Moran指數檢驗Moran指數主要用來檢驗經濟變量的空間集聚狀況,如果經濟變量的Moran值為正且越接近1則說明空間正相關性越強,越表現為空間集聚。從表1各省域文化產業發展的Moran指數表我們可以看出,2005年到2011年各省域文化產業發展的Moran指數均為正值,全部通過10%顯著性水平檢驗,說明了中國各省域文化產業發展存在著顯著的空間正相關性,呈現空間集聚現象。從表2各省域金融體系的Moran指數我們可以看出,省域金融體系的Moran指數也均為正值,說明中國各省域金融體系同樣存在著顯著的空間正相關性,呈現空間集聚現象。(2)Moran指數散點圖檢驗Moran指數散點圖(見圖1和圖2)將各省域的文化產業發展集聚分為四個不同的空間關聯模式:第一象限HH模式為文化產業增加值集聚程度高的省域被同樣文化產業增加值集聚程度高的省域包圍;第二象限LH模式為文化產業增加值集聚程度低的省域被文化產業增加值集聚程度高的省域包圍;第三象限LL模式為文化產業增加值集聚程度低的省域被同樣文化產業增加值集聚程度低的省域包圍;第四象限HL模式為文化產業增加值集聚程度高的省域被文化產業增加值集聚程度低的省域包圍;其中HH和LL空間關聯模式為正的空間相關性,LH和HL空間關聯模式為負的空間相關性。金融體系空間集聚的空間關聯模式也是如此。從表3可以看出2005年文化產業增加值HH空間關聯模式有12個省域,LL空間關聯模式有13個省域,到2011年HH空間關聯模式有11個省域,LL空間關聯模式有15個省域,說明文化產業發展呈現空間集聚趨勢。從表4可以看出2005年金融體系HH空間關聯模式有7個省域,LL空間關聯模式有15個省域,到2011年HH空間關聯模式有7個省域,LL空間關聯模式有17個省域,說明金融體系呈現空間集聚趨勢。

2.文化產業發展與金融體系的LISA分析

我們可進一步運用局域空間關聯指標分析不同位置的空間關聯模式,檢驗局部地區高值和低值的空間集聚狀況。由2005年、2011年文化產業增加值和金融支持體系的LISA分析圖(見圖5至圖8)可以看出,文化產業與金融體系發展形成兩個不同的集聚區域:一個是以上海為中心包括江蘇、浙江在內的長三角高值集聚區;另一個是以新疆為中心包括周邊的、青海等省域在內的低值集聚區,從2005年到2011年,文化產業發展與金融支持體系空間集聚趨勢在加強。我們還可發現文化產業增加值高值集聚區域一般也是金融體系高值集聚區域,可以初步做出金融體系可能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判斷,這可以通過進一步構建經濟模型,運用空間計量方法來實證分析金融體系對文化產業發展的支持作用。

三、省域金融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空間計量分析

1.實證模型的建立

借鑒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Y=LαKβ,其中Y表示文化產業增加值,L表示文化產業從業人員,K表示文化產業資本投入,我們可以在此基礎上增加金融體系規模(金融體系又可分為銀行業金融BI和證券業金融S)I,兩邊取對數可以構建以下模型:

2.度量指標與數據說明

美國經濟學家Raymond提出用M2/GDP作為衡量一國金融發展的指標。但相關研究發現中國的M2/GDP自1990年以來明顯高于其他一些發展中國家,甚至高于美國等主要發達國家。按常識我國金融發展水平不可能高于美國等主要經濟發達國家,因此我們需選擇其他指標衡量中國的金融發展水平。這里用存貸款余額、股票市價總值作為金融資產的變量,其與GDP的比值分別代表銀行業(B)I和證券業(S)I金融發展水平。由于統計口徑的不同,本文采用的數據樣本為2005-2011年的年度數據,文化產業增加值、文化產業從業人員、文化產業資本投入的原始數據均來源于2006-2012年《中國文化文物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年鑒》和《中國金融統計年鑒》等,其中2010、2011年文化產業增加值的數據來源于SPSS軟件的估計。3.省域金融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空間計量分析一個省域文化產業的發展不僅取決于人員、資本投入,還需要金融體系的支持,同時還會受到周邊地區金融體系的影響。文化產業的發展具有較強的空間相關性,金融體系的空間集聚增強了文化產業發展的空間依賴性,因此分析文化產業發展的金融支持應該引入空間因素。傳統OLS模型估計沒有考慮到空間因素,我們可以用空間計量經濟學的SLM模型和SEM模型來分析金融體系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空間影響。(1)2011年當期模型OLS分析選擇2011年文化產業增加值(C)I為被解釋變量,2011年文化產業人員投入(L)、文化產業資本投入(K)、銀行業發展(B)I和證券業發展(S)I為解釋變量的當期模型進行分析。從表5的2011年當期模型的OLS估計結果我們看到Moran指數為1.9042822,通過10%顯著性水平檢驗,說明未考慮空間因素的經典OLS模型估計出現誤差,對于如何選擇具有空間因素的空間滯后模型還是空間誤差模型來進行分析,我們可以利用LM和RobustLM的數值來進行,我們看到LM(lag)和RobustLM(lag)比LM(erro)r和RobustLM(erro)r更顯著,因此2011年當期模型應該選擇SLM空間滯后模型進行分析。由表6的2011年當期模型的SLM估計結果,我們看到文化產業增加值的空間自回歸系數為0.0901,說明了我國省域之間的文化產業發展存在著顯著的正依賴性,省域之間呈現正的溢出效應,鄰近省域的文化產業增加值每增長1個百分點可以促進本省域文化產業增加值增長0.09個百分點;銀行業支持的回歸系數是3.5889,說明當期銀行業發展對文化產業有顯著的支持作用,銀行業發展每增加1個百分點,可提高文化產業增加值3.59個百分點,證券業支持的回歸系數是-1.6132,表明證券業發展對文化產業發展起著顯著的抑制作用。我們還可以發現文化產業人員投入、資本投入對文化產業發展有顯著的正向支持作用,2011年人員投入、資本投入每增長1個百分點可分別支持當年文化產業增加值增長1.28和0.31個百分點。分析結果表明當期模型中銀行業發展對文化產業發展的支持效果最大,人員投入支持文化產業發展效果高于資金投入,而證券業的發展則對文化產業發展具有顯著的抑制作用。(2)2005-2011年跨期模型分析選擇2011年文化產業增加值(C)I為被解釋變量,2005年文化產業人員投入(L)、文化產業資金投入(K)、銀行業發展(B)I和證券業發展(S)I為解釋變量的跨期模型進行分析。從表7跨期模型的OLS估計結果我們看到Moran指數為0.5778529,通過10%顯著性水平檢驗,說明未考慮空間因素的經典OLS模型估計出現誤差,對于如何選擇具有空間因素的空間滯后模型還是空間誤差模型來進行分析,我們可以利用LM和RobustLM的數值來進行分析,我們看到LM(lag)和RobustLM(lag)比LM(erro)r和RobustLM(erro)r更顯著,因此2005-2011年跨期模型應該選擇SLM空間滯后模型進行分析。由表8SLM估計結果,我們看到文化產業增加值的空間自回歸系數為0.1110,說明我國省域之間的文化產業發展存在著顯著的正依賴性,省域之間呈現正的溢出效應,鄰近省域的文化產業增加值每增長1個百分點可以促進本省域文化產業增加值增長0.11個百分點;銀行業的回歸系數是1.7264,說明2005年銀行業發展對2011年文化產業發展有顯著的支持作用,2005年銀行業發展每增加1個百分點,可提高2011年文化產業增加值1.72個百分點,證券業的回歸系數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說明2005年證券業發展對2011年文化產業發展的支持作用難以確定。我們還可以發現文化產業人員投入、資本投入對文化產業發展有顯著的正向支持作用,2005年人員投入、資金投入每增長1個百分點可分別支持2011年文化產業增加值增長1.26和0.38個百分點。分析結果表明跨期模型中銀行業金融發展對文化產業發展的支持效果最大,人員投入支持文化產業發展效果高于文化產業本身資本投入,而證券業金融發展則對文化產業發展的作用難以確定。

四、結論與政策啟示

第3篇:空間說明范文

作者簡介:趙海廷(1948-),男,遼寧盤錦人,武漢科技大學中南分校信息工程學院教授。

(武漢科技大學中南分校 信息工程學院,湖北 武漢 430223)

摘 要:變量的命名空間是解決在同一作用域內同名成員引用問題的方法,本文從介紹C++/VC++系統中變量的生存期、作用域、可見性入手,進而討論變量的命名空間,命名空間成員的直接引用、引入命名空間所有成員和命名空間的別名等應用問題。

關鍵詞:生存期;作用域;可見性;命名空間

1 變量的生存期及其作用域

變量的生存期討論的是變量是否存在的問題,而變量的作用域討論的是在變量存在的前提下的有效范圍問題。

1.1 變量的生存期

變量的生存期就是變量從創建到消亡的這段時間。C++/VC++語言的變量的生存期可以分為靜態生命期和動態生命期。

如果變量的生存期與系統程序的運行期相同,則該變量就具有靜態的生存期。在所有大括號對之外定義的變量具有靜態生命期。在定義變量時在數據類型之前冠以“static”關鍵字的外部變量或局部變量也具有靜態生存期。

在括大號對內定義變量的生存期從變量的定義點開始,結束于定義該變量對應大括號處,該種變量具有動態的生存期。

1.2 函數原型作用域

在變量的生存期間,每個變量都有各自的作用域,在各自的作用域內,該變量可以是可見的,也可以是不可見的。

C++系統的變量的作用域可以分為:函數原型作用域,局部作用域,文件作用域、全局作用域和對象族作用域。

所謂函數原型作用域就是在函數說明時形式參數的作用范圍。例如下面函數說明:

doubleArea(doubleradius);

其中形參radius的作用范圍就在Area函數的小括號對內,在程序的其它地方將無法引用該變量,我們說變量radius的作用域就在函數Area函數的原型說明中。

1.3局部作用域

定義在大括號內的變量一般稱為局部變量,局部變量的作用域從說明變量處開始,一直到塊結束的大括號為止。例如以下函數:

在上述函數中,函數fuction的形參a,和本函數內部定義的局部變量b、c的生存期和作用域都是本函數;而變量d的生存期和作用域是從定義點開始,直到包圍它的大括號的結束。

1.4全局作用域和文件作用域

在大括號之外定義的變量具有全局的生存期和全局的作用域,這種變量的作用域開始于變量定義點,結束于本文件。若是多文件系統,通過extern說明,還可以在其它文件中引用。

如果一個全局變量在定義時其數據類型前面冠以“static”關鍵字,該變量具有全局的生存期和本文件的作用域,也就是該變量只能在定義它的文件中引用。

1.5對象族作用域

在面向對象的C++系統中,靜態成員變量要在類內進行靜態變量的說明,在類外進行靜態變量的定義。該變量在該類的所有對象間只有一個拷貝,為所有對象共同共享??梢哉J為靜態成員變量對該類族的所有對象具有作用域和可見性。例如下面程序:

上述程序的運行結果說明靜態成員變量a在各個對象間僅有一個拷貝,其引用的方法可以是“對象名.變量名”,也可以是“類名::變量名”。

還有一種說法就是類作用域。所謂的類作用域就是在類內定義的數據成員,在類的內部可以被類的成員函數訪問;當創建該類的對象時,該類的數據成員將被克隆到相應的對象中。

2變量的可見性和作用域分辨

可見性是指程序運行到某一點,能夠被引用的標識符,就說標識符在該處可見。

2.1不同作用域間的同名覆蓋

在不同作用域間具有同名的變量,將產生同名覆蓋問題。例如下面程序:

上述程序的輸出為:789,456,123

內層大括號對是內層a變量的作用域和可見性范圍,同時將屏蔽中層和外層的a變量,使其不可見。在程序的控制流程退出內層大括號對時,內層a變量的存儲單元將被釋放。程序控制流程進入中層a變量的作用域范圍,中層a變量可見并屏蔽外層a變量。

2.2派生類中同名成員的分辨

在類的派生過程中,派生類中若定義了與其父類同名的數據成員或成員函數,在派生類對象下要引用父類的同名成員則需要使用作用域分辨符進行分辨。

派生類對象引用父類成員的格式為:“派生類對象名.父類名::成員名”

例如下面程序:

上述程序的運行結果為:

這里是C類的成員函數!這里是A類的成員函數!這里是B類的成員函數!

上述例子中只給出了成員函數的引用,對于同名的數據成員也可以如此進行引用。

3命名空間

為了解決同名成員在一個系統中的引用問題,C++語言在1993年引入了命名空間“Namespace”的概念及其應用方法。

在程序中使用命名空間,首先要將通常使用的I/O包含文件“iostream.h”改為“iostream”;其次還要加入“usingnamespacestd;”語句。

3.1 命名空間的定義方法

命名空間定義的格式為:

namespace命名空間名{……}

上述大括號對內就是一個命名空間。

3.2 命名空間成員的引用方法

命名空間內成員的引用有三種方法:直接引用命名空間的成員,用using聲明訪問命名空間的成員和引入命名空間的所有成員。

3.2.1 直接引用命名空間的成員

直接引用命名空間成員的格式為

命名空間名::成員名

例如下面程序:

3.2.2用using聲明引用命名空間的成員

引用命名空間成員的第二種方法就是使用using聲明所引用命名空間的成員。使用using將某個名稱引入特定的作用域,這樣的名稱將不需要作用域限定符限定。如果引用某個函數名,則該命名空間的所有同名的函數都將被引入該作用域。

使用using聲明訪問命名空間成員的格式為:using 命名空間名::成員名

例如下面程序:

程序運行結果為:abcd,A,123.456,2

3.2.3引入命名空間的所有成員

引用命名空間成員的第三種方法就是引入命名空間的所有成員。將一個命名空間的所有成員引入某個作用域,應用此種方法引入后不需要具體的作用域分辨。

變量的生存期表明一個變量是否存在的問題;變量的作用域則是在變量存在的情況下,該變量可以引用的范圍;變量的可見性則是在變量存在且在作用域內能否被引用的問題。一個變量存在不一定可見,可見的一定存在。

命名空間是解決在一個系統中的多個同名變量的引用問題,三種引用方法可以依情況而定。命名空間的別名則是將一個較長的的命名空間名改為一個較短名字的方法。

上述討論的是變量的問題,一般也適應于對象。

參考文獻

[1]鄭莉,董淵.C++年程序設計(2)[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

[2]嚴運國,趙海廷.C++程序設計基礎[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3]趙海廷,嚴運國.C++程序設計基礎導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

[4]張莉.C/C++程序設計教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5]趙海廷.C語言程序設計[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5.

第4篇:空間說明范文

1.1數據來源

考慮到浙江省縣域經濟經濟發展差異明顯,為了能更好的反應研究結果,本文在指標選取上,根據空間尺度的差異,主要選取縣域年末總人口、地區生產總值(GDP)、人均GDP等指標,其中2007~2012年的數據來源于《浙江省統計年鑒》。

1.2研究方法

空間自相關分析方法包括全局空間自相關和局部空間自相關,莫蘭(Moran,1950)提出的全局空間自相關分析方法主要用于檢驗研究區域之間的關系,是相互聯系還是相互獨立;安索林(Anselin,1995)提出的局部空間自相關主要用于檢驗局部地區是否存在聚集在一起的相似和相異的觀察值。本文利用空間自相關的分析方法對浙江省68的縣域的人均GDP進行相關性分析,通過縣域經濟發展聚類圖(LISA)了解浙江省縣域經濟發展集聚情況,發掘經濟發展熱點地區和滯后地區,尋求解決縣域經濟發展不均衡問題的途徑,從而加強區域合作,促進地區協調發展。空間自相關是為了確定某一變量在空間位置上的關聯性,一般分為正相關和負相關,空間系數用來描述空間關聯的程度,Tobler(1970)指出:“空間中任何事物都與別的事物存在相關性,距離較近的事物比距離較遠的相關性強。”

2浙江省區域經濟發展差異分析

2.1浙江省區域經濟發展差異

Moran'sI法分析浙江省人均GDP的Moran'sI指數在近6年間保持較為穩定的狀態,并保持較高的水平,從整體看,在2007~2009年間呈現一個小的上升期,說明浙江省各地縣域與周邊縣域的空間相關性增強;在2009~2012年間呈現小幅下降態勢,說明各個縣域之間的空間相關性有所減弱;Z-Score保持較高的數值,整體態勢跟Moran'sI指數相同,都在2009年達到一個波峰,之后再2011年出現一個波低。結合Moran'sI指數的含義判斷,浙江省各個縣域之間與其相鄰縣域之間的正相關性較為穩定,在經歷了2009年后的短暫下降后,在2011年開始回升,說明浙江省縣域經濟單元的關聯性得到提高。Moran'sI散點圖是由橫坐標標準化值和縱坐標空間滯后向量組成的反應空間樣本單元之間相互關系的圖,散點圖共由四個象限組成,反應地域單元與其相鄰單元之間不同類型的空間相互關系,第一象限(高-高)代表人均GDP高值的縣被其他高值的縣所包圍,這樣的狀態可以充分發揮經濟發達的縣的擴散效應;第二象限(低-高)代表人均GDP低值的縣被高值的縣所包圍,一般這樣的地區被稱為過渡區,有利于承接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和輻射帶動作用;第三象限(低-低)代表人均GDP低的縣跟低值的縣相鄰,一般這樣的地區發展較為落后;第四象限(高-低)代表人均GDP高的縣與低值的縣相鄰,這樣有利于發揮中心縣的極化效應。其中第一、第三象限反應各個縣域單元與周邊縣域之間呈現空間正相關性,區域之間的屬性值相似,具有顯著的集聚效應;第二、第四象限反應各個縣域單元與周邊縣域之間具有空間負相關性,區域之間的屬性值不同,區域之間存在異質性。另外從圖2中發現,在第一、第三象限的縣域占據了大多數,說明浙江省大多數縣域之間具有集聚作用,在2009年浙江省各個縣域之間的集聚現象達到一個波峰,之后集聚現象有所減弱,比如奉化、溫嶺、武義、金華市區、玉環等在2009~2012年間集聚效應下降,但值得說明的是,從2010年開始浙江省縣域間的集聚效應得到回升,不同縣域之間在提升自身經濟發展水平的同時,應注重不同縣域之間的協調發展,實現共同繁榮。

2.2浙江省縣域經濟發展差異

GIS分析計量地理學的發展,為地理問題的分析提供了新的路徑,將空間數據與空間地理單元相結合,從時間、空間等角度對問題進行深入分析,本文將浙江省68個縣域的人均GDP作為屬性數據與對應的縣域單元相關聯,利用分類統計工具將不同相關關系的縣域進行區分,制作浙江省人均GDP的聚類分析圖(LISA)。浙江省68個縣域間人均GDP的空間聚類格局,不同的顏色代表這不同的集聚格局,分表對應著散點圖中的不同象限,其中,深紅色代表高屬性值和高屬性值相鄰,深藍色代表低屬性值和低屬性值相鄰,這兩種顏色表示地理單元之間呈現正的空間相關性;淺藍色和淺紅色表示屬性值相異的地理單元相鄰,他們之間呈現負的空間自相關。從LISA圖中看出,無論是2009年還是到2012年,嘉興、杭州、寧波以及湖州西南部都顯示為深紅色區域,形成以杭州和寧波為中心的高發展區,而溫州、麗水以及金華和臺州交接地帶呈現為深藍色,形成浙西南的欠發展區,其中溫州獨特的私營經濟獨樹一幟,難以與周邊縣域很好的協調發展,從整體來看,浙北和浙南都呈現正的空間自相關性,而位于浙中地區的縣域不具有空間自相關性,這說明浙江省整體經濟不協調,出現多個經濟中心,缺乏與周邊地域的良好互動,而以“私營經濟”為特色的浙江省應該更加鼓勵不同縣域之間的企業走出去,加強地域之間的聯系,更好的應對金融危機之后的經濟低迷期。以振興浙中經濟為契機,充分發揮金義都市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協調縣域經濟,促進全省經濟的協調發展。

3結語

本文采用空間自相關的方法對浙江省2007~2012年的人均GDP進行空間分析,有效彌補了單純經濟學研究方法的弊端,有利于從整體上把握浙江省縣域經濟發展的態勢,經過詳盡分析后得出如下結論。

(1)浙江省68個縣域中人均GDP具有顯著的空間自相關,主要呈現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兩種狀態,并且分別位于浙北和浙南地區,不利于發揮經濟單元的輻射帶動作用,縮小發展差距。

(2)近幾年來浙江省各個縣域之間的空間相關性呈現較為穩定的狀態,浙北地區在杭州和寧波等地的帶動作用下迅速發展,其中海鹽縣、平湖市和奉化市等地與周邊縣域的相關性增強,經濟取得顯著進步,促進了區域協調發展。

第5篇:空間說明范文

關鍵詞:國際旅游產出;規模報酬遞增;空間相關性;空間滯后;空間誤差

中圖分類號:F590 文獻標識碼:A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a spatial econometric model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about inbound tourism income, GDP, inbound tourists, traffic, travel agencies and accommodation among 31 provinces of China.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inbound tourists and traffic have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in the inbound tourism income of a certain region, but the level of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number of great hotels do not. At the same time, we also conclude that China's inbound tourism industry is an industry with increasing return to scale, and has broad prospects for development.

Key words: inbound tourism output; increasing return to scale; the spatial correlation; space lag model; space error model

0 引 言

伴隨著旅游業的飛速發展,我國國際旅游業也日益彰顯出旺盛的生命力。我國國際旅游業發展起步于20世紀70年代末,迄今為止已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1978年我國的入境旅游人數僅為180.92萬,國際旅游創匯2.63億美元;而在2010年,我國的入境旅游人數為2 612.69萬,國際旅游外匯收入高達458.14億美元,分別是1978年的14.44倍和174.20倍。近年來,國際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已引起國內外學術界的高度關注。很多學者認為國際旅游業的發展與經濟增長緊密相關,但他們基于相關性得出的結論并不一致。一方面,有學者認為國際旅游業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雙向因果關系,例如Lee and Chang(2008)運用新異質面板協整技術驗證了OECD國家和非OECD國家1990~2002年間的人均實際國際旅游產出與人均實際GDP之間的長期協整和因果關系,結果發現,非OECD國家的國際旅游業發展與經濟增長存在雙向因果關系,同時Kim et al.(2006)和Durbarry(2004)的研究也支持二者存在雙向因果關系的結論。另一方面,也有學者認為國際旅游業發展與經濟增長僅存在單向因果關系,例如黃偉力和安莉(2010)采用協整檢驗和弱外生性分析, 指出經濟增長是國際旅游發展的長期格蘭杰原因, 而國際旅游發展不是經濟增長的格蘭杰原因,這與 Chi-Ok Oh(2005)關于韓國入境旅游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關系的研究結論一致。

事實上,關于國際旅游業的發展已有較多研究,但鮮見文獻從實證角度去研究國際旅游業發展的影響因素,也幾乎未考慮國際旅游業發展的空間差異。與已有研究不同,本文從各地區國際旅游業發展的空間差異性出發,以一種新視角來分析影響我國國際旅游業發展的主要因素。此外,本文還探討了國際旅游業是否為規模報酬遞增的產業,進而為相關政府部門是否應該重視本地區國際旅游業的發展提供參考依據。

1 模型設定及變量說明

國內外一些學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因素影響國際旅游業的發展:如Chi-Ok Oh(2005)、麻學鋒等(2009)認為, 經濟增長可能會導致旅游業的發展,因為經濟增長可反映一個國家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對吸引入境旅游有一定的作用;Witt(1995)等學者經實證檢驗發現,一地區的國際旅游產出會直接受到該地區入境旅游人數的影響,并且影響為正;黃愛蓮(2011)發現,一地區交通發達程度也是國外旅游者決定是否去該地區旅游的關鍵因素,因為交通越便捷,旅游者去該地區的旅游景點越容易;同時,廖霞等(2007)在分析中提出,旅行社和星級賓館的發展狀況會影響國外旅游者在該地區的停留天數。

鑒于以上學者的探討,在本文的分析框架中,我們將考慮引入上述影響因素。并且為了使問題簡化,本文考慮最常用的新古典生產函數,即Cobb-Douglas生產函數形式:

LVSR=A?GDP?LVRS?ROAD?AGENT?REST (1)

式(1)中,LVSR表示國際旅游產出,GDP表示國內生產總值,LVRS表示入境旅游人數,ROAD表示交通路線總里程(包括鐵路營業里程、內河航道里程和公路里程),AGENT表示旅行社數量,REST表示星級賓館數量。α、β、γ、φ和δ分別表示各影響因素的產出彈性,當各產出彈性之和大于1、等于1或小于1時,國際旅游業分別呈規模報酬遞增、不變或遞減。

為減少模型異方差帶來的影響,本文將式(1)進行對數線性化,從而有:

LNLVSR=LNA+αLNGDP+βLNLVRS+γLNROAD+φLNAGENT+δLNREST (2)

在考慮國際旅游業發展的空間差異性后,本文以式(2)為基礎,分別建立空間滯后模型(SLM)和空間誤差模型(SEM)。其中,SLM的模型表達式為:

LNLVSR=ρW?LNLVSR+LNA+αLNGDP+βLNLVRS+γLNROAD+φLNAGENT+δLNREST+ε (3)

SEM的模型表達式為:

LNLVSR=LNA+αLNGDP+βLNLVRS+γLNROAD+φLNAGENT+δLNREST+1-λW?ε (4)

式(3)和式(4)中,ρ是空間自相關系數,衡量觀測值之間的空間相互作用程度;λ是空間誤差系數,衡量樣本觀察值中的空間依賴作用,即相鄰地區的觀察值對本地區觀察值的影響方向和程度;ε是白噪聲干擾項;W是空間權重矩陣。

2 經驗結果及解釋

考慮到數據可得性,本研究采用2009年中國31個省級行政區(不包括港、澳、臺)的相關數據,其來源于2010年《中國統計年鑒》和2010年《中國旅游統計年鑒》。實證研究主要借助于Geoda0.`9.5軟件來完成。

2.1 全局空間相關性檢驗

本文選用Moran'I指標,對我國31個省、市、區國際旅游產出的空間自相關性進行檢驗。通過GeoDa軟件計算得到國際旅游產出的Moran' I=0.3824>0,表明國際旅游產出具有全局空間正相關性。同時,本文也運用Monte Carlo模擬方法檢驗空間自相關的顯著性,根據檢驗結果,對應的P值等于0.001,說明在99.9%置信度下國際旅游產出的空間自相關性是顯著的。

2.2 局部空間相關性檢驗

由于Moran's I值不能顯示局部地區的空間集聚性,因此常用LISA集聚圖來研究局部的空間不穩定性。在LISA集聚圖中,High-High和Low-Low表示局域正相關,是典型的空間集聚;而Low-High和High-Low為局域負相關,被稱為空間離群。與全局空間相關性檢驗不同,局部空間相關性的檢驗結果不僅僅驗證是否存在空間相關性,還能夠清晰地解釋某一省(市)與周圍?。ㄊ校┑木唧w空間關系。

從圖1可以看出,江蘇、上海、浙江和福建處于High-High區域,這是國際旅游產出高值集聚區,說明這幾個地區便利的交通住宿條件和知名度使之在2009年的國際旅游產出普遍較高;新疆、四川、甘肅和青海處于Low-Low區域,這是國際旅游產出低值集聚度區,這些省份大多集中在西部較偏遠地區,經濟發展、交通條件和服務業發展相對落后;江西處于Low-High區域,表明相對于鄰近的其他省份來說,江西省有待進一步挖掘本地區旅游潛力,拓寬旅游市場和加強與旅游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

2.3 國際旅游產出的空間計量分析

根據以上檢驗我們得出,我國各省市之間的國際旅游產出確實存在空間相關性,即空間集聚效應,因此建立空間計量模型是有必要的。此外,考慮到空間采樣過程的不獨立性和空間數據的依賴性, 都會使OLS方法得到的參數估計量有偏且不一致,因此,在實際操作中采用ML方法對空間計量模型進行估計。并且,為了比較空間計量模型與一般線性回歸模型的優劣,本文也給出了在不考慮空間影響的情況下,用OLS估計得出的結果(具體估計結果見表1)。

經過對比可以發現,SLM和SEM的Log L值要比OLS的小,AIC和SC的值要比OLS的小,說明在考慮空間相關性后,用ML估計的模型比OLS更加有效。SEM模型中的空間誤差系數λ顯著,則說明鄰接省市的國際旅游業發展狀況區也影響著該省市的國際旅游業發展狀況。通過表1的檢驗結果還發現,表示空間影響作用的變量λ通過了5%,甚至是1%的顯著性檢驗,因此可以說明,在考慮了空間誤差效應以后,用ML估計的模型能有效地消除我國國際旅游產出中存在的空間溢出效應。

就回歸方程而言,三種模型的回歸結果均說明,接待入境旅游人數和交通條件對一地區的國際旅游產出具有正的顯著性影響,即接待入境旅游人數越多,該地區的國際旅游產出越大;交通條件越便利,則旅游出行越便利,從而使得該地區的國際旅游產出越大。并且,二者對應的產出彈性分別為1.128和0.316,它們之和大于1,因此國際旅游業是一個規模報酬遞增的產業,有巨大的發展前景。此外,在空間誤差模型(SEM)中,某一地區旅行社的個數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下通過檢驗,說明一地區旅行社的發展狀況對該地區的國際旅游產出也有一定程度的影響,且影響為正。同時,從模型分析結果可以看出,一地區的經濟增長對該地區國際旅游業的發展并沒有顯著性影響。

3 結 論

本文在考慮國際旅游業空間差異的基礎上,對我國的國際旅游產出進行了實證分析。分析結果表明:我國的國際旅游產出主要受入境旅游人數和交通條件影響,同時在一定程度上還受該地區旅行社發展狀況的影響。并且,我國的國際旅游業是一個規模報酬遞增的產業,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因此各地政府應采取適當措施,充分發揮地區優勢,為當地國際旅游業的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參考文獻:

[1] Chi-Ok O. The Contribution of Tourism Development to Economic Growth in the Korean Economy[J]. Tourism Management, 2005,26(1):39-44.

[2] Durbarry R. Tourism and Economic Growth: the Case of Mauritius[J]. Tourism Economics, 2004,10(13):389-401.

[3] Kim H J, Chen M H, and Jang S S. Tourism Expans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Case of Taiwan[J]. Tourism Management, 2006,27(5):925-933.

[4] Lee C C, Chang C P.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A Closer Look at Panels[J]. Tourism Management, 2008,29(1):180-192.

[5] Witt S F, Witt C A. Forecasting Tourism Demand: A Review of Empirical Research[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recasting, 1995,11(3):447-475.

[6] 黃愛蓮. 基于引力模型的中越入境旅游影響因素分析[J]. 商業研究,2011(9):207-211.

[7] 黃偉力,安莉. 入境旅游發展與我國經濟增長動態關系的實證檢驗[J]. 統計與決策,2010(2):92-94.

第6篇:空間說明范文

關鍵詞: 初中說明文 教學設計 數學思考

說明文,要教什么?如何確定它的教學內容?對此,老師們最熟悉的、固有的說明文知識就是:抓特征、講方法、理順序、語言準。說明文的閱讀目的主要是獲取信息,說明方法是次要的。知道了說明方法,并不代表讀懂了文章,準確獲取了信息。那么,怎樣才能有效引導學生輕松學習說明文?

一、注意課堂教學導語的設計,因勢利導進入課文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好奇心是產生興趣的先決因素,說明文課堂教學一開始就能激發學生好奇心,讓學生產生學習研究的興趣,使學生很輕松地進入學習境界,教學效果會更好。

如教學《奇妙的克隆》一文時,可設置這樣的導語:假如你是球迷,你肯定希望世上再多一個喬丹;假如你是書法愛好者,你當然愿意再擁有一個王羲之。古希臘有位哲學家曾說:“世上不可能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換句話,以上夢想都只能是空想,沒有實現的可能。但是,現在有一種新興生物技術“克隆”,或許可以做到這一點。那么克隆是什么呢?它奇妙在哪里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奇妙的克隆”。

再如教學阿西莫夫短文兩篇時可這樣激趣導入:首先放映《侏羅紀公園》片段,在學生陶醉于恐龍世界時,教師適時提問,你們知道恐龍是這個世界上最龐大的動物,為什么卻在6500萬年前滅絕了呢?恐龍的化石會告訴我們一些什么秘密呢?請看美國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幻小說家阿西莫夫是怎樣為我們揭開謎底的。

二、注意課堂教學的拓展生發,激發學生的學習情趣

學生對新鮮事物比較敏感,只要是新奇的東西,就容易引起他們的關注。所謂“說明對象、說明方法、說明順序”這些套話,他們一點就熟了,何需老師喋喋不休。是否可采用生發和拓寬的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比如上《大自然的語言》這一課,在理清該文內容,對物候學的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可以讓學生說說日常生活中所發現的大自然語言或收集的包含了物候知識的農諺。另外,還可組織討論物候學的意義除了課文所介紹的外,還體現在哪些方面,這樣便引導學生思考,查找資料,激發他們主動研究的興趣。

三、注重課堂教學的時空界限,留足學生學習思考的空間

1.心理空間。教師語言要親切平和,縮短師生距離,營造良好的求知心理空間。即要在課堂上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促進學生敢于質疑,敢于表達觀點。

2.學生自主空間。即課堂上要給予學生足夠的思考內容和思考空間,踐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時以問題為主線,以教師為指導,學生為主,善于營造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學生與文本之間的互動。步步深入,給予學生足夠的思考內容和思考空間。

3.生成空間。必須明白,學生通過這節課,獲得了哪些知識與能力及情感、價值觀的教育。無論是引導學生理解、歸納說明文的準確性,還是引導學生概括要說明的物質的特點,抑或是對物質人文內涵的挖掘,都要把新課程的三維目標巧妙地融于其中:一方面要根據說明文的文體特點,著重訓練學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和思維能力,另一方面要注重學法指導和說明文閱讀技巧、規律的總結,把人文精神滲透其中。

四、注重教學提問的方法,幫助學生準確把握信息

提問是一門語言邏輯上的藝術,它是學生記憶中的第一印象,直接影響到學生學習的情趣和效果。

1.引證提問法。說明文為了把被說明事物的特點解說清楚,一般先作概括性的說明,提出一個科學性的論斷,然后通過舉例加以印證。教學中應準確地抓住課文中概括性的句子或詞語設問,把學生的視線引到下文的舉例上。

例如,《中國石拱橋》在介紹中國石拱橋時,教師可先對石拱橋“形式優關、結構堅固”的特點作概括性的說明,教學時設問:課文中選舉了哪些例子印證“形式優美、結構堅固”這一特點的?通過設問,引導學生對下文舉例的分析,學生通過自讀思考后就答出:以河北省趙縣的“趙州橋”和北京附近的盧溝橋為例,分別從它們的結構巧、周圍的景色美、雕刻的不同姿態等方面加以證實,這種引證提問的方法,既能讓學生對文章先概括后具體的說明方法有深刻的認識,又能讓學生對被說明事物的特征認識得更具體,更明確。

2.逆向提問法。為了讓學生對說明文順序完全掌握,提問學生,文章如果不這樣安排那么順序行不行?這種從相反的方面發出疑問的逆向提問法可以激發學生深入思考。

例如,《蘇州園林》這篇課文,為了說明蘇州園林具有圖畫美這個特征,作者分別從園林的布局、配合、映襯、層次四個方面加以說明。這里采用逆向提問:把這四個方面倒過來說行嗎?使學生分析鑒別,得出結論,學生說不行,因為主體部分先說明,次要部分后說明,這樣主次分明,說明順序井井有條。

說明文滲透在人們的學習、工作、生活的各方面。現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科技知識成了時代的寵兒,社會發展的基石。努力掌握更多的科技知識,是迎接新技術革命挑戰的需要。傳播和學習科技知識很大程度上依賴讀寫說明文的能力,我們必須重視說明文教學。

參考文獻:

[1]朱紹禹,主編.中學語文課程教學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

第7篇:空間說明范文

關鍵詞:經濟集聚;經濟增長;空間計量模型

一、引言及文獻綜述

縱觀世界經濟的發展歷史,經濟的空間集聚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正如克魯格曼所言:“經濟活動最突出的地理特征是什么?一個簡短的回答肯定是集中”。與經濟的空間集聚相伴而生的是區域經濟增長的非均衡化以及地區差距的擴大。作為中國經濟增長最快、最具活力的省區之一,江蘇省內部表現出很強的經濟集聚趨勢,同時一直受到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的困擾,地區間差距在最近20年迅速擴大。集聚是否是導致地區經濟增長差異的重要因素?本文擬對這一問題進行實證研究。

長久以來,經濟增長與經濟集聚的研究幾乎互不相關。然而,現實表明,經濟活動的空間聚集與經濟增長是很難被分割的兩個過程。20世紀90年代后期,一些新經濟地理學領域內的學者開始嘗試整合新經濟地理學與新增長理論,在統一的理論框架下探討集聚與增長之間的相互作用,其中開創性的工作包括Martin和Ottaviano(1999)、Baldwin(1999)、Baldwin和Forslid(2000)以及Baldwin等(2001)。他們通過強調技術外溢和空間集聚的相互作用,為解釋經濟集聚和經濟增長之間的內在聯系提供了一個非常清晰和簡明的理論分析框架。Fujita和Thisse(2003)在此基礎上通過改進研發部門的生產函數和熟練工人的動態遷移過程,給出了一個數學分析更加容易、分析結果更加具體的整合模型。Dupont(2007)也在集聚與內生增長的框架下,分析了經濟一體化過程對區域差異和不平等的影響。他們的研究表明:集聚對于整體的經濟增長是有利的,地理位置會影響到經濟增長。

伴隨著理論研究的深入,經濟學家開始針對經濟集聚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展開實證研究。許多研究驗證了集聚的增長促進效應。如Ciccone(2002)使用5個歐洲國家NUTS第3級地區的數據分析了就業密度對于平均勞動生產率的影響,發現制造業與服務業活動的集聚的確對區域經濟的增長具有正面效應。Henderson(2003)使用70個國家1960-1990年的面板數據,發現城市首位度(一國最大城市份額)在低收入國家有利于經濟增長。[SlCrozet和Koenig(2007)使用EU地區1980-2000年的數據,探討了區域內經濟活動空間集中對增長績效的影響,發現生產活動的內部空間分布越不平衡的地區增長越快。但也有部分研究得出了與理論預測相反的結論,如Sbergami(2002)使用6個歐盟成員國1984~1995年的跨國面板數據對經濟增長率和經濟集聚相互關系進行實證檢驗,研究結果發現。高技術行業、中等技術和低技術行業的集聚對于經濟增長率的影響都是負面的。㈣更為復雜的是,空間集聚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可能是非線性的,在發展的早期階段,集聚促進增長;但當達到某個收入水平后,集聚對經濟增長就沒有作用,甚至有害于經濟增長。這一假說得到了Brulhart和Sbergami(2009)的驗證,他們利用跨部門OLS和動態面板GMM估計方法研究了一國經濟活動的空間集聚對國家層面增長的影響,發現只在經濟發展的某一水平集聚才能推動GDP增長,關鍵水平約為人均10000美元。

針對中國的經濟集聚與經濟增長問題,范劍勇(2004)認為,中國現階段仍處于“產業高集聚、地區低專業化”的狀況,國內市場一體化水平總體上仍較低,且滯后于對外的一體化水平,這一現狀使得制造業集中于東部沿海地區,無法向中部地區轉移,進而推動地區差距不斷擴大。㈣張艷、劉亮(2007)運用工具變量法,基于中國城市的面板數據實證檢驗了經濟集聚對于城市人均實際GDP的影響,結果發現,經濟集聚具有內生性,它對于城市經濟增長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張卉、詹宇波、周凱(2007)構造了產業間集聚指數和產業內集聚指數,并以此作為解釋變量實證檢驗了中國產業集聚與勞動生產率和經濟增長的內在關系。他們的研究發現,產業內集聚和產業間集聚都對中國經濟增長存在顯著影響。吳利學、傅曉霞(2008)以規模報酬遞增為基礎構建了一個包含集聚經濟的生產函數,分析了城市化和市場化對中國各地區集聚經濟效應的影響,他們的實證研究發現,中國各地區集聚經濟效應顯著,且集聚經濟效應在地區經濟增長中作用明顯。馬君潞、郭威(2007)通過對我國分省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表明,提升一個地區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該地區的集聚經濟環境,因此,積累集聚經濟優勢是吸引外資、促進區域經濟增長的途徑之一。

在這些實證分析中,雖然有的研究也考慮到了不同地區差異的影響并以地區虛擬變量來衡量,但從本質上看,區域總是被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進行分析,區域間潛在的相互影響往往被忽略。事實上,任何一個地區的經濟都不可能獨立存在,它總是與其他經濟體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但在多數研究中,這一觀點都還沒有被正式引入模型進行實證分析。

空間計量經濟學是在橫截面或面板數據中研究經濟單位的空間相互作用,近年來越來越受到學術界的關注。一些學者開始運用空間計量方法,明確將地理空間因素考慮到經濟集聚與經濟增長的實證研究中去。Ying(2003)采用1978~1998年的省級橫截面數據,從空間經濟學的視角研究了中國經濟增長問題,并指出中國區域經濟增長的來源主要是非農業勞動力增長率、制造業產出、資本積累和實際的外商直接投資。林光平、龍志和及吳梅(2005)采用空間計量經濟方法,研究我國28個省(市、區)1978~2002年間人均GDP的盧收斂情況,認為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地區間的空間相關性對各地區經濟增長的作用越來越大,我國地區間經濟存在收斂性,但是它的估計值表現出增大的趨勢。”吳玉鳴(2007)運用空間計量經濟學模型,對2000年中國2030個縣域的增長集聚與差異進行了空間計量分析,結果表明,中國縣域經濟增長不僅與人力資本、城市化、工業化、信息化等因素密切相關,而且與相鄰縣域的經濟增長之間存在一定的空間依賴性。㈣符淼(2009)采用空間計量分析方法對技術傳播的空間模式進行了實證研究,發現技術和經濟活動都存在局部集聚,技術集聚度高于經濟集聚,且兩者的集聚度隨時間增強,地理分布高度一致。隨地理距離快速下降的技術溢出效應是導致局部集聚和東西部發展不均衡問題的原因之一。

針對江蘇經濟表現出來的空間集聚現象與地區差距問題,本文擬采用空間計量經濟模型,對江蘇省縣域經濟集聚與經濟增長的關系進行實證檢驗。

二、江蘇省縣域經濟活動的空間相關性

首先,畫出江蘇省2007年縣域人均GDP的空間分布四分圖(圖1)。按照人均GDP的大小,65個縣域被平均分為4組,以顏色的深淺代表相應縣域的人均GDP的大小。由圖1可見,江蘇省縣域層次的經濟活動在地理分布上是極不均衡的,呈現出蘇南一蘇中一蘇北梯度遞減模式。并且鄰近區域的經濟指標水平基本相近,具有明顯的集聚特征。

接著,通過計算縣域人均GDP的MoransI指數對其空間相關性進行檢驗。Moran’sI是最常用的檢驗空間自相關性的統計指標。利用GeoDa0.9.5軟件,得出Moran’sI=0.7445,在0.1%的概率上顯著,表明江蘇省縣域經濟的分布的確存在明顯的空間相關性。論文

進一步,作出江蘇省2007年縣域人均GDP空間自相關聚類圖(圖2),圖中HigllHigh部分表示人均GDP高的地區被人均GDP高的地區所包圍,Low-Low部分表示人均GDP低的地區被人均GDP低的地區所包圍。這種分布顯示出江蘇省縣域經濟之間存在著正的空間自相關性,形成了某種空間“俱樂部”現象。人均GDP水平較高的縣域(H-H地區)集中分布在蘇南地區,而人均GDP水平較低的縣域(L-L地區)則分布在蘇北地區,地區之間經濟增長差異顯著。

由此可見,我們觀測到的截面區域之間在地理上是一些明顯具有空間依賴性的經濟實體,誤差項獨立的假設在統計上被拒絕了,也就是說,OLS估計的結果是不可信的。因此,這里將地理空間維度引入研究中來,采用空間計量經濟學模型來估計經濟集聚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是十分有必要的。

三、變量選取、數據來源與模型設定

(一)變量選取與數據來源

本文關心的問題是經濟集聚是否會促進經濟增長,因此,在進行實證檢驗時,需要對經濟增長和經濟集聚分別進行度量。本文選取人均GDP的自然對數來衡量縣域經濟的增長。由于各地區在人口和面積方面相差很大,因此選取人均GDP為測度指標來衡量地區經濟發展差異,具有一定的客觀性。關于經濟集聚,本文選取第二產業區位熵、第三產業區位熵和城市化三個指標來衡量經濟集聚的程度。i地區i產業的區位熵定義如下:其中:Eij表示j地區i產業的產值,∑iEij表示i產業在整個區域的總產值,∑jEij表示j地區的總產值,∑i∑jEij表示整個區域的總產值。因此,該指標的分子是j地區的i產業占整個區域該產業總產值的份額,分母是j地區的總產值占整個區域總產值的份額,通過兩者的比來評價i產業在j地區的集聚程度。區位熵小于1說明該產業的集聚化水平比較低,區位熵等于或大于1說明該產業的集聚化水平較高。區位熵越大,說明該地區的這一產業在整個區域范圍內的集聚程度越高。

本文中令i=1,2,3,分別表示三次產業;j=1,2,…,65,分別表示江蘇省65個縣域。因此,LQ1、LQ2和LQ3(這里省略了下標)分別表示江蘇省每個縣域第一、二、三產業的區位熵,度量了三次產業在該地區的集聚程度。由于經濟的集聚主要體現在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所以選擇第二產業區位熵和第三產業區位熵作為衡量經濟集聚程度的兩個解釋變量。

此外,城市的出現也是經濟集聚的一種表現。經濟學家長久以來一直強調城市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更準確地講,城市己被看成一種主要的社會制度。城市化是一個國家、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尺度的體現,城市化不但表現為人口向城鎮聚集和非農人口上升,還表現為人們生產與生活方式、社會結構、價值觀念由農村向城市文明升級轉化的過程。因此,本文希望就城市化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進行實證檢驗,這里用非鄉村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來衡量各地區城市化的程度。本文采用2007年江蘇省65個縣級行政區域的橫截面數據,所有統計資料均來自《江蘇統計年鑒(2008)》。

(二)模型設定

1經典線性回歸模型

基于以上考慮,本文首先構建經典線性回歸模型如下:

lnPGDP=β0+β1LQ2β2LQ3+β3URBAN+ε(1)

其中,PGDP表示縣域人均GDP水平,是本文的被解釋變量,LQ2和LQ3分別表示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區位熵指標,URBAⅣ是城市化指標,三者用來表示經濟集聚,是本文關心的解釋變量。

2空間計量經濟模型

針對經典線性回歸模型(1),可以通過兩種不同方式引入空間依賴性。相應地,空間計量模型有兩種設定形式:

第一,空間滯后模型(SLM),在解釋變量中增加一個空間滯后變量,模型的形式為:

InPGDP=β0+ρW_PGDP+β1LQ2+P2LQ3+β3URBAN+ε(2)其中:W是空間權重矩陣;W_PGDP是空間滯后變量,定義為W_PGDG=WlnPGDP;P是空間自回歸系數;ε是誤差項;其他變量的含義與原來相同。

第二,空間誤差模型(SEM),通過誤差項引入空間相關性,即假設誤差項是空間相關的。如果誤差項是一個空間自回歸過程,則模型具體形式如下:

lnPGDP=β0+β1LQ2+β2LQ3+β3URBAN+ε,ε=AWε+u(3)其中:λ是空間誤差自回歸系數,Wε是空間滯后誤差項。

3空間計量模型的選擇

Anselin(2005)提出,可以根據拉格朗日乘子LM-Iag和LM-Error,以及相應的穩健性拉格朗日乘子RobustLM-Lag和RobustLM-Error,在兩種空間計量模型之間進行選擇。首先判斷LM-Lag和LM-Error的顯著性,如果兩者中只有一個是顯著的,那么就選擇相對應的模型,即如果LM-Lag顯著就用空間滯后模型,LM-Error顯著就用空間誤差模型。如果兩者都顯著,則需進一步比較RobustLM-Lag和RobustLM-Error的顯著性,選擇Robust指標中更顯著的那一種模型。是選擇空間滯后模型還是空間誤差模型,下文中根據判別指標的具體情況而定。

四、實證檢驗與結果分析

為了進行比較,首先給出經典線性回歸模型的OLS估計結果,見表1。由表1的檢驗結果可以看出,OLS估計的F統計量達到117.193,模型整體上非常顯著。擬合優度為0,8521,說明擬合程度一般,可能與忽略了空間依賴性有關。LQ2、LQ3和URBAN系數的符號都與預期一致,均為正;LQ2、LQ3在1%的水平上顯著,URBAN在5%的水平上顯著。自然對數似然函數值(Loglikelihood)、赤池信息準則(AIC)和施瓦茨準則(SC)作為衡量模型擬合優度的指標,在下文中與空間計量模型的估計結果進行比較。

接下來,采用GeoDa0.9.5軟件對OLS估計的殘差進行空間依賴性檢驗。這里使用的江蘇省縣域地圖數據來自中國分縣行政區劃界線數字化地圖,①空間權重矩陣采用的是一階Rook鄰接矩陣。檢驗結果見表2。表2顯示,Moran’sI指數在1%的概率上顯著,說明OLS估計的殘差存在明顯的空間自相關性,經典線性回歸模型可能存在模型設定不恰當的問題。因此,這里采用OLS估計是不合適的,需要將截面單元之間的空間相關性引入模型中。具體是采用空間滯后模型還是空間誤差模型,可以根據拉格朗日乘子檢驗的結果來決定。由于LM-Lag和LM-Error都在1%的水平上顯著,因此需要進一步比較RobustLM-Lag和RobustLM-Error。RobustLM-Lag在1%的水平上顯著,而RobustLM-Error在10%的水平上顯著,相比之下,RobustLM-Lag的顯著性更強。因此,根據上文中提到的標準,選擇空間滯后模型(2)更為合適??臻g計量模型如果仍采用最小二乘法估計,系數估計值會有偏或者無效。這里用極大似然法(ML)進行估計。結果見表3。

首先,通過似然比檢驗比較原模型(不考慮空間因素的經典回歸模型)與各擇模型(空間滯后模型)空間自相關系數的漸進顯著性。表3中SLM模型的LR值為25.4468,在1%的水平上顯著,再次證明該模型中空間依賴性的存在。進一步,三個經典檢驗是漸進一致的,但在有限樣本中,應該滿足Wald>LR>LM。本文中,Wald值為28.4089,LR值為25.4468,LM-lag值為24.3492,與預期的順序一致,說明SLM模型符合ML估計的漸進性質,模型的設定是比較合理的。

其次,根據Loglikelihood、AIC和SC比較SLM模型和經典線性模型OLS估計的擬合優度。Loglikelihood越大,模型的擬合效果越好。而AIC和SC則相反,值越小,表示擬合效果越好。由表3可見,SLM模型的Loglikelihood值為-1.3229,大于OLS估計的Loglikelihood值-14.0463,SLM模型的Akaike值和Sehwarz值都小于OLS估計的相應值,說明SLM模型的擬合程度優于原經典回歸模型,引入空間效應使模型的解釋力有了明顯增強。

最后,對SLM模型估計的系數進行分析??臻g滯后變量WLNPGDP的空間自回歸系數在1%的水平上顯著,表明縣域人均GDP增長在地理空間的鄰接上表現出了較強的溢出效應??h域經濟增長集聚的空間相互作用或影響的途徑可以通過鄰接地區而相互傳遞。三個衡量經濟集聚的解釋變量LQ2、LQ3和URBAN的符號均為正,與我們的預期一致,且均在1%的水平上顯著,這一結果支持了經濟集聚對于經濟增長具有促進作用的結論。具體而言,LQ2的回歸系數為2.3931,說明第二產業的區位熵增加1,在保持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將使縣域人均GDP增加約2.39%;LQ3的回歸系數為1.7357,說明第三產業的區位熵增加1,在保持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將使縣域人均GDP增加約1.74%。LQ2和LQ3的系數比OLS估計中兩者的系數均有所降低,說明OLS的估計結果可能存在向上偏誤。URBAN的回歸系數為0.0105,說明非鄉村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增加1%,則縣域人均GDP可以增加約0.01%。與OLS估計結果相比,城市化指標的顯著性有了明顯提高(P值由0.0439降低到了0.0031)??傮w看來,第二產業的集聚對于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最為明顯。

五、結論及政策含義

(一)主要結論

1江蘇省縣域經濟具有顯著的空間依賴性,鄰近區域的經濟增長相互影響,但這種影響以回浪效應為主,擴散效應不足,因此導致蘇南蘇北地區經濟差距加大。由于地理區位、經濟基礎、經濟結構、發展政策等方面所具有的優勢,蘇南地區集聚了大量資本、技術和人才,具有規模經濟效益,自身增長迅速,成為江蘇地區的“增長極”。政府希望通過增長極地區的優先增長帶動周邊更多地區的經濟發展,發揮增長極的擴散效應。然而事實上,至少到目前為止,該增長極體現出的回浪效應——即吸引其他地方的資本、人才和技術,削弱周邊地區的經濟增長實力——遠大于其擴散效應,從而導致發達區域更發達,落后區域更落后。因此,為了防止在這種累積循環因果作用下區域間差距的無限擴大。需要政府創造條件,引導回浪效應向擴散效應的轉化。

2以產業集聚和城市化為特征的經濟集聚對于經濟增長具有積極作用,但這種影響是地方性的,隨空間距離的增加而衰減。根據內生增長理論和新經濟地理學理論,知識溢出是解釋集聚和區域增長關系的重要概念之一。經濟活動的空間集中會有效地促進知識溢出,推動技術進步,實現經濟增長。在產業活動空間集中的區域或人口密度多樣化的城市中,知識、人才在不同企業和區域的流動以及與不同群體的互動交流,促進了知識的傳播擴散,進而促進技術進步。同時,企業在地理空間上的鄰近不僅為面對面的交流提供了便利,而且有利于企業間前向后向的市場聯系,更有利于勞動力的進一步集聚以及知識溢出。但是,知識空間溢出具有局域性特征,其影響隨地理距離的增加而迅速衰減。陋瑚因此,蘇南地區通過知識溢出產生的正外部性難以擴散到更遠的蘇北地區,導致南北差距加大。可見,如果希望通過集聚促進落后地區的經濟增長,需要充分考慮到地理空間的因素。

(二)政策建議

1促進要素向蘇北地區的流動,使回浪效應過渡為擴散效應??梢酝ㄟ^加強蘇南地區與蘇北地區間的統籌規劃,打破地方壁壘,改善蘇北地區的投資環境、貿易條件、市場條件,創造良好的人才吸引機制,鼓勵資本、人才等生產要素不斷由蘇南向蘇北地區流動,充分發揮增長極的擴散效應。

第8篇:空間說明范文

關鍵詞:插畫藝術;插畫技法;空間的藝術表現;無止境的;創作

中圖分類號:J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0)05-0017-01

一、概述

(一)插畫的概念

“插畫”在當今時下所涉及的領域也越來越廣了。人們幾乎可以在每個角落看到插畫的身影。然而,仍有許多人對插畫的概念是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在英文中插畫一詞即是“Illustration”也就是一種用圖形語言進行信息傳達的藝術表現形式,是一種文字的附圖或說是用于生動解釋、說明文字的圖形語言。廣義的插畫則是除了為文字做附圖外,有時它也變成主導代替文字傳遞信息,同時帶給人們美的享受(如中國傳統的年畫)。

(二)插畫的發展情況

雖然插畫一詞是時下的流行詞匯。但實際上插畫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原始時期。只是那時人們把它稱為巖畫、壁畫。它承載了人類文明的歷史足跡。可以說遠古時期的壁畫是具有象征性符號的圖形。隨著人類文明與社會的發展、文字的出現這種象征性圖畫開始慢慢的演變,它的功能發生了變化,從記錄人類發展的歷史足跡轉變為輔助文字來記錄。人們稱呼它為“插圖”“附圖”等等。接下來,工業革命的爆發促進科技的發展以及印刷術的出現于革新,再加上插圖載體的變化,它的表現形式以及所涉及的領域也越來越豐富。插圖發展至今我們給它換了個稱呼――插畫藝術。

二、插畫技法的空間表現

了解了插畫的表現技法,下一步研究的就是這些技法如何在畫面上靈活運用。

(一)矛盾空間的藝術效果

矛盾空間就是運用很多手法(反透視、反結構)創作出新的反常規的空間關系。通常這種手法也被人叫做錯位空間。這種藝術效果的表現可以運用素描技法的中所產生的立體感與空間感來描繪,用綜合手法中的拼貼來豐富矛盾空間表現的視覺效果,尤其是用數碼的手法更加變化莫測。矛盾空間鼻祖繪畫大師埃舍爾的作品將這種空間很好的詮釋。如他的這幅圖,用素描細膩的表達了矛盾的空間。這種表達空間,運用素描配合電腦技法的使用會更加出彩,矛盾空間的運用更能增強插畫的神秘感、趣味性。

(二)深度空間的藝術效果

在平面的空間里用些符號(或者說是創作符號)帶來第三維的錯覺――深度。這種空間通過肌理、透視法、浮雕法、陰影法來表達。對于這種空間表現以上所講的技法都可以運用。而且有些技法還可以交錯運用。這樣更能體現這種藝術效果。如將拼貼與素描結合,拼貼可以更好的展示畫面的三維效果加上素描的細節勾勒不僅豐富了畫面而且加強了畫面的空間表現。用彩鉛與淡彩來營造出來的是細膩而夢幻的深度空間。而油畫與丙烯它本身材質就有空間感。

(三)雙重意向空間的藝術效果

可以稱為正負空間。也就是根據你的視點不同把圖形的正負關系相互轉換,背景向前成為圖形或者是圖像向后成為背景。這種空間的表現形式在現在插畫中并不常見,主要是這種空間形式比較難以把握所要表現的物象與物象之間的關系。如果處理得當的話,雙重意向空間所展現的藝術效果又是最具趣味性的,最能給人帶來意想不到的審美。這種空間的表達所有的技法都可以嘗試,不過線描或者是素描的手法來表現會更加深入的體現這一手法。

(四)蒙太奇組合空間的藝術效果

蒙太奇組合空間實質上就是將不同時空、不同場景、不同形式與形態事物組合于一個畫面上,形成統一有序的新的空間關系,以綜合整體的形式傳達一種特定的信息。這種方式也常畫家采用。這種藝術形態常用一些寫實的技法來表現。用數碼技法和拼貼來表現最為恰當,可再加一些其它技法來豐富它。這種效果帶給讀者一種神秘感,使人百思不得其解??梢杂糜谝恍┛苹妙}材的插畫。

(五)超現實空間的藝術效果

照字面意義膚淺的來理解,就是不符合現實的、虛擬的一種表現空間的形式。而深層的理解即是表達一種夢幻的魅力、反叛的精神和莫名其妙的潛意識。這種表現形式常常運用反向的思維方式,將互不相干的事物聯系在一起。這種藝術效果的表現用油畫、丙烯或是數碼技法表現會更為恰當一些,也更加體現主題更能營造這樣的藝術效果。也可以說是一種怪誕的表現。

第9篇:空間說明范文

【關鍵詞】建筑;單一空間;組合空間;優化設計

隨著人們對于生活質量要求的日益提高,現今人們對于建筑的關注點已經不僅僅局限在傳統的保暖御寒上,經濟水平的不斷發展以及人們知識素養的不斷提高,當今人們已經越來越注重對于美的追求。在進行建筑布局的時候,設計師無論是對單一空間的布局還是對組合空間的布局,都成為現階段影響一個建筑總體質量的因素,筆者在對影響建筑空間設計的因素分析之后,詳細的向讀者傳遞出優化單一空間以及組合空間設計的基本方法與原則,希望對建筑設計時內部空間的處理有所幫助。

一、建筑單一空間與組合空間的概念解釋

空間設計在整個建筑設計中扮演的是靈魂的角色。不管是在規模較小的普通建筑中,還是在宏偉華麗、規模驚人的大型建筑,不管是在功能上定義十分簡單的建筑,亦或是功能復雜多樣的建筑,全部是由一個個空間單位經過復雜的組合之后最終構成的。在業內設計者通常會將由一個空間單位或者是在實際構成中將一個空間單位看做是主體的建筑空間組合稱之為單一空間組合,將設計過程中多個空間單位構成的建筑綜合體稱之為組合空間。在對建筑進行設計的時候,往往會根據建筑的功能進行不同的空間單位設計,換句話講功能不同將會直接影響到一個空間單位的組合情況。然而,在實際生活中,影響一個建筑空間設計的因素還包括設計材料、設計工藝以及精神層次上的需求等等,本文的下部分將著重對建筑單一空間以及組合空間的設計因素進行詳細分析。

二、影響建筑單一空間以及組合空間的因素

(一)建筑的性質以及功能影響

建筑空間無論是在內在形式還是在外部形體組合所表現出的特征上,全部與建筑的性質以及其本身所需要服務社會的功能是有著十分緊密的關系的。依據建筑性質與功能的具體表現,建筑領域通常都會將建筑劃歸為三大類,分別是居民生活的居住建筑、用以提供公眾服務的公共建筑以及專門用以生產、工作的工業建筑。每一類建筑都必須根據其功能以及性質的不同而選擇與之最符合的空間組合形式,具體表現在體量、形態以及空間質量上。功能會影響空間的分隔,并且會起到主導作用,但現代建筑,空間的構成、分隔和組合都有極大的靈活性和多樣性,而且反過來促使功能朝著更新、更復雜的方向發展。

(二)技術水平以及材料對空間組合的直接影響

不管是在建筑內部空間的設計,還是對于一個建筑的外部形體建構上,設計人員都需要應用與之相對應的技術以及材料才能夠順利實現,因此在對建筑進行單一空間以及組合空間進行設計的時候,必須全面的考慮到具體施工過程中所使用的建筑物理技術、結構技術以及施工技術、施工過程中所使用到的設備、材料種類甚至是施工過程中所使用到的工藝都需要納入考慮范圍內,而不應當片面的只注重前期的設計,追求形式美而忽略了建筑空間設計必須落到實處的基本原則。例如,大空間結構形式以桁架、網架、膜結構為主;住宅以前多用砌體結構,現在也已發展成為框架-剪力墻結構體系了,結構形式的進步也使得住宅空間的多樣性和舒適度得到了更好的提升。

(三)受眾的精神感覺以及心理預設

在建筑設計中,不管是單一空間的設計,亦或是組合空間設計,除了在上半部分提及到的硬件因素影響之外,作為設計主體以及使用主體的人所產生的精神感受以及其內心深處的心理預期也直接影響著建筑的最終表現形式,在越來越關注主觀感受的現代,成功的、富有人情味建筑為了更好地表現出為人民服務的基本屬性,其建筑空間的方式也不可避免的會受到這些不確定性的因素影響,甚至在人們日益追求精神享受的今天,受眾的精神感覺以及心理預設更加成為影響一個建筑空間組合形態的關鍵因素,設計者必須對其更加的重視,而不應當僅僅將其看做是錦上添花的一種可有可無的裝點。例如,住宅空間并不是越高越好,它要考慮到人對于家的精神感受,太低會不會壓抑,太高會不會缺少親近感?又如,國外的很多宗教類建筑,它十分窄而高的內部空間就更有力的說明了空間能滿足人們精神方面的要求。再如,展覽類建筑、紀念性建筑等,它的空間多半使用復雜多變的空間組合形式,能帶給人們神秘感和很高的藝術感染力。由此說明,空間是能滿足人們心里預設的空間需求和心理感受的。

三、建筑單一空間以及組合空間的優化設計策略

(一)充分考慮到量、形以及質的制約

通常來講,建筑內部空間以及外部體量的具體值確定,都是由建筑物的實際功能所規定的。在具體設計的時候,一個建筑空間的面積、體積受到的影響最為直接。舉例說明,在服務社會公眾生活的居住建筑,進行起居室、廚房設計的時候,在空間面積以及體積上都會受到十分明顯的表現。起居室的功能是要達到全家人基本生活的要求,因此在功能上其承擔的職責是相對較多的,相比之下功能相對單一的廚房在面積上,就要相對小很多。與此相對應,在進行公共服務建筑的空間設計時,功能單一的影劇院、會議廳,也會因為服務對象在規模上的差異,而在面積、高度上要比居住建筑中的臥室大很多。不僅僅如此,鑒于不同建筑在屬性以及功能上的差異,空間所表現出的形狀也是千差萬別的,站在設計的角度分析,建筑的空間設計是能夠隨心所欲的進行設計的,無論是常見的長方形、方形還是圓形設計,還是略有變化色彩的三角形、多邊形,甚至是更為復雜的不規則形等,都應當依據空間的具體使用功能進行合理設計,舉例說明,為了更好地發揮三維動感影院的觀影效果,設計者在設計的時候應當采用圓形球形空間的設計方案;室內運動場設計則多采用圓形設計;影劇院進行設計的時候,進行平面及剖面設計的時候要遵循其在視覺、聽覺上的不同要求,采用多種形狀方法進行設計。除此之外,對于空間環境的選擇也是十分重要的一個方面,空間組合的時候不僅僅應當滿足基本的避風御寒、采光等需求,設計者還應當考慮到空間組合在溫、濕度、防塵等方面的質量,舉例說明,在對遮陽措施、開窗的大小、室布置上都應當詳細考慮。

(二)在技術與材料上仔細斟酌

建筑物理技術在進行建筑空間設計的時候,承擔著保證建筑空間質量以及最終實現構建和諧社會所應具有的節能、節地等基本目的,在具體的施工過程中,無論是選擇掩土建筑還是太陽能房的空間都應當仔細斟酌。除此之外,針對那些結構獨特的空間,在進行具體設計的時候,設計者必須考慮到無論是結構單一的苦大建筑、還是結構復雜的高層組合空間,假如沒有質量過硬的技術與材料進行保證,整個空間設計便是失敗的。

(三)注重在精神層面上對建筑空間設計進行優化

在進行空間設計的時候,建筑空間的質地、通透程度等等都會影響到整個建筑空間形態的質量,因此在精神層面上都應該對其進行適當的調整,舉例說明,在進行宗教類建筑的設計時候,鑒于其空間通常非常高大調動觀者的情緒。而對于尺度適中的空間,進行設計的時候,則應當需要營造出溫馨的氛圍。除此之外,人們在進行生活學習的時候,心理需求是多種多樣的,比如對于內向的人進行空間設計的時候,應當注重私密性、而對于具有服務性性質的空間則應當注重在空間公共性、通透性等。不同的色彩對于一個人的影響是不同的,因此在進行色彩選用的時候,應該注重暖色調、冷色調以及不同色調之間的組合,從而確保能夠在精神層面上對建筑空間設計進行優化。

四、結語

通過對影響建筑空間因素的分析,探討,建筑的空間既要經濟有效的滿足建筑的原本的功能,遮風避雨的圍合空間,又要充分發揮材料的性能,巧妙的把材料組合在一起使之具有合理的力學性能,最終滿足人們對建筑空間心理上的預期。建筑空間既是適用空間,又是視覺空間,還是符合力學規律的結構空間,建筑師們必須將空間的這三個屬性均衡的、有機的統一在一起,使之成為一個整體,創造出一流的建筑感受!

參考文獻:

[1] 陳世寧. 住房空間的組合設計之我見[J]. 科技創業月刊. 2010(02):102-103.

[2] 郭美云. 淺談住宅空間布局[J]. 黑龍江科技信息. 2012(14):140-14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本高清aⅴ毛片免费 |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免费视频 | 99久久精品免费看国产一区二区 | 久久精品国产欧美 | 日本一级特黄特色大片免费视频 | 91福利精品老师国产自产在线 | 另类视频欧美 | 国产精品自拍在线 | 一级毛片一级毛片a毛片欧美 | 欧美一级日本一级韩国一级 | 一级成人毛片免费观看欧美 | 日韩中文字幕免费观看 | 欧美黄色一级在线 | 久久在线免费 | 欧美视频精品在线观看 |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高清不卡 | 亚洲国产精品国产自在在线 | 日韩在线国产精品 | 久久99久久精品国产99热 | 国产99视频在线 | 三级大片在线观看 | 久久爱wwwww 久久爱www成人 | 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国产v片成人影院在线观看 国产v片在线播放免费观 | 成人欧美网站免费 | 国产成人精品福利站 | 草草在线影院 | 国产欧美亚洲精品一区 |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精品影院 | 亚洲精品国产第一区二区三区 | 第一色区 | 久色乳综合思思在线视频 | 精品久久中文字幕有码 | 亚洲成人免费在线视频 | 男人一进一出桶女人视频 | aaa国产一级毛片 | 久草资源在线播放 | 国产91区 | 久草视频在线观 | 日本久久综合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