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丁香婷婷妞妞基地-国产人人爱-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麻豆-国产人成-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91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財務研究論文范文

財務研究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財務研究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財務研究論文

第1篇:財務研究論文范文

當前群眾反映的主要問題:一是管理制度執行不力。有的村社根本就未建立與財務相關的管理制度;有的民主理財和村民代表會議制度不健全,不完善;有的雖有制度,但執行不力,制度形同虛設。二是監督糾正乏力。不少鄉鎮缺乏專門監督機構對村社財務進行監督檢查;有的鄉鎮雖有監督機構,但卻未認真履行職能,更缺乏保證工作正常運行的相關制度,甚至對有的村社五六年未進行過審計檢查。三是收支項目混亂。有的收支項目不按規定設置,或隨意設項攤派集資,有的項目應收卻未收足,有的項目又出現重復收費。四是會計帳目混亂。多數村社沒有成型的帳簿,記帳方式五花八門,有的半年甚至隔年做帳,極為混亂;有的單據無經手人、證明人、審批人,或以白條入帳;有的記帳單據散失,無據可查。五是財務人員素質低。絕大部份村社財會人員,未受過專業知識培訓,不懂財務管理的基本知識;有的村社無專人管理財務,村支書當家管錢管帳,既是財務審批人,又是會計、出納,一人獨攬,一個口袋裝票子,一個口袋裝條子。

如何解決好目前村社財務管理存在的熱點問題?

我區平昌縣采取建立村級財經組和鄉鎮財經辦的管理體制,是一個對癥下藥的好辦法。貴刊第2期作了概略報道。現將他們的具體作法,再作進一步論述。

一、建立新的管理機制一是工作機制。

鄉鎮財經辦按“五統一”、“四不變”的原則運行。五統一,即:統一辦公,統一調度使用人員,統一收取解繳稅費,統一規劃組織培植財源,統一按性質及用途使用資金。四不變,即:機構不變,職責不變,資金性質及用途不變,供給關系不變。鄉鎮財經辦在鄉鎮黨委、政府的領導下工作,業務受上級主管部門指導。村財經組在村黨支部、村委會的領導下工作,業務受鄉鎮財經辦指導。在帳務體系設置上,鄉鎮財經辦共設置總預算會計帳、稅費征解會計帳、單位預算會計帳和集體經濟會計帳,并在同一銀行(信用社)開設存款帳戶。村級財經組按代收稅費與本級收支分別設帳的原則,設稅費征解會計帳,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帳,“兩工”(義務工、積累工)使用帳。

二是崗位設置。

鄉鎮財經辦設置11個崗位,主任1人,由鄉鎮長兼任,副主任2人,分別由鄉鎮財政所長、農經站長兼任,設總預算會計、征解會計、單位預算會計、集體經濟會計、統計員、總出納員各1人,稅收征管員兩人。除稅收征管員由上級地稅部門確定外,其余崗位人選,均由鄉鎮黨委、政府征求上級財政、農業主管部門的意見后確定,并根據財經辦副主任德才素質和業務水平,確定其第一副主任,主持財經辦日常工作。財經辦的總預算會計、征解會計、單位預算會計,由財政人員擔任,集體經濟會計、統計員、總出納員,由農經人員擔任。鄉鎮財經辦人員編制除主任外,一律按鄉鎮總人口確定,1.5萬人以下的鄉鎮8人,1.5萬人至2萬人的鄉鎮9人,2萬人以上的鄉鎮10人,其人員編制少于崗位設置的,實行兼職。鄉鎮財政所、農經站人員,按照“定崗定責、公平競爭”的原則擇優上崗,其余富余人員,一律按有關規定合理分流。村財經組設組長1人,由村主任兼任,會計、統計及稅收代征員1人,由村文書兼任,出納員1人,由其他村干部兼任。村財經審查監督組設組長1人,由村黨支部書記兼任,各農業社社長和村民代表為成員,其村民代表不得少于成員總數的三分之一。村財經組和村財經審查監督組成員,由村黨支部報鄉鎮黨委、政府審批確認。村財經組成員一律兼職兼薪;村財經審查監督組成員,原則上不實行兼職兼薪,以利監督管理,但對其中的村民代表實行誤工定額補助辦法,列入村級財務預算支出。

三是監督機制。

鄉鎮財經辦帳務,除接受各自主管部門內審外,還必須接受審計、統計部門的監督。村財經組,除接受鄉鎮財經辦的審查監督外,還要接受村財經審查監督組的監督,并定期向群眾公布帳務,接受群眾監督。同時,還相應建立健全了各項規章制度和管理辦法,以規范和協調財經辦和村財經組工作。特別是村級財經組建立后,村級財權有所擴大,為防止貪污、挪用國家、集體資金,相應建立了票據管理、稅費解繳、村社干部財產抵押上崗制度,切實規范工作程序和工作行為。

四是激勵機制。

以前村級只有事權,沒有財權。財務管理改革后,統一了事權和財權,調動了村干部的積極性。對村干部實行基礎、職務、績效結構工資制,其績效工資上不封頂,下不保底;同時實行兼職兼薪,多勞多得,以激發村干部的工作熱情。對村干部還實行離職保障制度,任期滿三年的,可享受離職保障金,以解除村干部后顧之憂。

調整鄉村利益格局要充分發揮鄉鎮和村級兩個積極性,必須重點把握兩點:(1)有利于鄉鎮財政增收。鄉鎮財經辦統一收取稅費后,分別按資金性質入庫,統一調度資金,以杜絕稅費漏征。(2)村上應得的利益必須歸村,使其得到實惠。一是村上的集體經濟收入,不允許鄉鎮平調或提成;二是當年新增生豬屠宰稅和農業特產稅,按70%返還給村;三是按比例計付稅收代征手續費。農業稅按0.5%,農業特產稅、工商稅和其他稅收按1.5%計付;四是按比例提取代收鄉鎮統籌等手續費。鄉鎮統籌按3%提取,“兩金”按1.5%提取,代收款、以資代勞款按6%提取;除此之外的其它手續費,均由鄉鎮財經辦按照體制要求,統一提取撥付,村級一律不得自行提取。

提高了干部素質

要鞏固村級財務改革成果,認真執行改革后的村級財經管理制度,使之健康運轉,關鍵在于提高基層干部素質。一是認真實行鄉鎮及村級干部推選制,這是建立鄉鎮、村級財經制度的重要前提。要配好鄉鎮財經辦、村級財經組和財經審查監督組的班子,必須按德才兼備的原則,搞好鄉鎮長和村干部的推選,把思想政治好、業務能力強、作風正派、群眾真正信任的同志,選撥到鄉鎮長和村干部崗位上來,以確保農村財經工作的順利開展。有了健全較好的領導班子,才能徹底理清村與鄉鎮之間、村與社之間、村與農戶之間的經濟關系,摸清鄉鎮財政所、農經站和村委會的債權債務。至于村級財務改革前的債權債務,應明確責任,由財政所、農經站和村社,各自逐步消化,涉及經濟問題的干部,必須按有關法規進行處理。二是搞好業務培訓。由縣委組織部牽頭,以縣財政局、地稅局、農業局為主,首先對建立村級財經工作組成員進行系統培訓,然后分兩批對鄉鎮財經辦和村財經組成員、村財經組會計(文書)進行業務培訓。今后對村財經組會計,還將進一步組織業務培訓,經考核合格,持證上崗,并按

《會計法》和《四川省會計管理條例》的規定,納入財政部門統一管理。

初見成效

建立村級財經組,實行村級財務預決算制度,是農村財經管理體制的一項重大改革。它對擴大農村基層民主,轉變鄉鎮工作方式,調動村級組織和村社干部積極性,落實“村務公開,民主監督”,改善黨群關系,以及促進農村經濟發展,都有著重要的作用。到1998年11月底,該縣60個鄉鎮財經辦,448個村財經組和村財經審查監督組,已相繼全部建立,并正式運行。從目前情況看,工作開展和機制運行較為順利,并初見成效。

(一)理順了財務關系,增強了財務透明度。

一是清理債權債務及其它財務關系。全縣共清出往來款項1.8億元,并具體制定了清結規劃。二是建立了兩套較為科學合理的帳務體系,明確劃分上交鄉鎮資金和村級的應得利益,相應制定了農戶稅費結算三聯單(征收聯、記帳聯、農戶對帳聯),及時進行稅費結算。三是收支業務,堅持“一個口子進,一個漏斗出,一支筆審批”,出納與會計分設,錢帳分管,農民負擔核算分開,村級財務公開,從而改變了以往“一人當家”的包包帳,頗受農民歡迎。

(二)方便了群眾,減輕了農民負擔。

農戶可以隨時到財經組辦理結算業務,既不耽誤農時,又不會出錯亂,群眾深感方便。村上有了一定的財力,可以抵御農村小范圍的自然災害,也可以幫助特困戶、受災戶安排生活,發展生產。駟馬鎮龍臺村對5戶特困戶的農業稅全減,并用村級資金戶平購買200斤碳氨發展生產。該縣有30個村拿出73萬元資金,興辦竹木器及農副產品加工等村辦企業,以增加村級收入,逐步消化村社歷史債務,減輕農民負擔。

(三)防止了稅費流失,增加了財政收入。

村社干部對稅源增減變化情況心中有數,一有稅源即可隨時征收。特別是對全家外出務工,土地轉移承包,由誰承擔稅費,何時回家,都能掌握情況,隨到隨收。對走鄉串戶搞個體經營的商販,切實加強了納稅監督,堵住了稅費流失。通過上述措施,防止了稅收流失,相應增加了財政收入,該縣元山、蘭草兩區去年稅費任務完成較好,居全縣一、二位,并清回歷年尾欠達470余萬元,其中收回全家外出務工農戶歷年欠稅欠費12萬元。

(四)調動了村社干部當家理財的積極性。

過去村社干部工資由鄉鎮發給,對生產發展如何,收入完成多少,都無直接利害關系,致使村上無財力,實為一個空架子。建立村級財經組后,村級有了一定的財力,對村社干部的工資,采取績效工資制,按照兼職兼新的原則,由村財務支付,每月少則100元,多的300元,比原鄉鎮發給的標準工資大大提高。同時,建立了離職保障金,解除了村干部的后顧之憂。這樣,村社干部如果不抓生產發展,必然影響經濟指標的完成,使工資待遇得不到保障。因此,該縣的村社干部,都積極狠抓農業生產,努力開辟財源,為財政增稅,農民增收。既體現了他們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又適應了大力發展農村經濟的客觀形勢。

(五)有利于完成稅費任務。

建立村級財經組后,征管人員相對增加,征管力度隨之加強,改按季度征收為常年征收,克服了財政所、農經站坐點扣收,面對千家萬戶核對帳務,催收尾欠,而出現人力不足和進度緩慢的弊端。

該縣張公鄉泥池村1998年稅費任務24.8萬元,歷年尾欠8萬元,至當年11月底,不僅提前完成全年任務,而且收回尾欠3.2萬元。同時,該村還用自有財力新建了300平方米的財經組辦公室。

(六)有利于樹立政府形象,密切干群關系。

近年來,農村稅費尾欠愈來愈大,導致部份鄉鎮某些必要支出不能保證,甚至舉債度日,步履維艱。村級財務改革之前,為了完成任務,保障支出,只能由政府組織力量,集中抓回收工作,難免不出現一些強迫命令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政府形象。建立村財經組后,由于村社干部接觸群眾近,掌握情況準,由他們負責征收稅費,可因人而異,見逢插針,改突擊征收為常年征收,不僅使農戶自覺交納各種稅費,而且化解了許多矛盾。這就改變了以往坐點扣收和強迫硬逼行為,使鄉鎮干部從“催種催收”中解脫出來,專心致志地抓環境建設,培植收入大戶,狠抓科技和流通,真正實現了工作重點轉移。

(七)有利于加強監管,培植重點財源。

鄉鎮財經辦的工作重點,從過去一味抓收入轉到抓財務監管和重點財源建設上來,著力對村級財經組進行業務指導和財務監管,清理整頓重點村和重點單位財務,積極組織資金供應,大抓項目發展。

該縣青鳳鄉財經辦用2萬元購買3畝水面堰塘養魚,投入5萬元辦起了養雞場,并與外地廠家合作建立了薯類粉絲加工廠,預計1999年可創稅利3萬余元。

(八)有利于精簡機構,加強基層建設。

第2篇:財務研究論文范文

關鍵詞:財務數據操縱、契約摩擦、溝通摩擦、會計的模糊性

近年來,"財務數據操縱"(financialnumbermanipulating)作為一種企業利潤調控的手段被實務界廣泛運用,它往往被稱之為"會計戲法"(accountingmagic)或者"數字游戲"(numbergames)。相應地,它也受到會計理論界的廣泛關注。

什么是財務數據操縱,本身尚無定論。財務數據操縱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財務數據操縱,其實就是盈余管理(earningsmanagement)。代表性觀點是Hedy和Wahlen于1999年的解釋:財務數據操縱發生在管理當局運用職業判斷編制財務報告和通過規劃(structure)交易以變更財務報告的時候,旨在誤導那些以公司的經濟業績為基礎的利益關系人的決策,或者影響那些基于會計報告數字的契約。廣義的財務數據操縱包括了合法的盈余管理和非法的利潤操縱。它是企業管理當局以個人利益最大化為前提,以目標利潤為中心,在會計準則允許的范圍之內進行有目的性的干預,或者"真實地記錄虛假的經濟業務"。本文所采用的財務數據操縱指的是廣義上的觀點。

人們往往很痛恨財務數據操縱,認為這是對廣大會計信息使用者的欺騙,但很少有人分析財務數據操縱背后深層次的原因。本文嘗試從財務數據操縱產生的根源著手,來分析財務數據操縱滋生的內、外部環境及誘因,并進而分析如何才能夠減少財務數據操縱。

一、財務數據操縱內部條件--滋生的土壤

(一)委托機制--契約磨擦

企業契約理論的創始人科斯認為:企業是一系列契約的組合,包括管理當局與股東、債權人、政府、職工等之間的契約。其中企業與股東之間是一種典型的委托關系。在委托關系的模型中,常常事先設定一整套管理契約和報告規則,來劃分雙方的權、責、利。而事實上,無論是管理契約還是報告規則都具有不完全性和剛性(它們通常被看作是固定的、僵化的,缺乏彈性,即使有變化也跟不上外部環境變化的步伐),而現實需要是隨著經濟環境和企業本身情況的變化而變化,這就產生了契約與現實需求的矛盾。再加上經濟主體的自利性,使得企業管理當局既有動機又有可能為了自身的利益而采取機會主義行為,去損害委托人的利益,財務數據操縱便應運而生。在這里,財務數據操縱常被用來解決由于管理契約和報告規則與現實情形發生磨擦所引起的問題,而管理契約和報告規則就成為財務數據操縱問題存在的內生變量。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契約磨擦"(blockedcontract)。

"契約磨擦"需要兩個條件:利益沖突和合約的不完全性。以管理者和投資者為例,如果簽訂雙方目標一致,即不存在沖突,管理者就可以完全按照投資者的要求行事,也就沒有進行財務數據操縱的需要;如果合約是完全的,未來完全按合約的預期進行,即使存在沖突,因為合約規定是明確的,管理者也無法通過會計政策的選擇來達到有利于自己的目標。

一般來講,契約越有效,越完全,"契約磨擦"就越小。一個有效的契約應該能夠恰當地激勵企業管理當局選擇使得企業價值最大化的行為。也就是,通過契約,迫使人分擔其行動的后果,以此來激勵人竭盡全力地工作。常見的手段是根據企業的盈余,來簽訂管理人員的報酬計劃契約。

(二)信息不對稱--溝通磨擦

僅僅用契約磨擦是無法完全解釋財務數據操縱的產生與存在的。人們之所以無法消除財務數據操縱,還因為存在信息不對稱(informationasymmetry)。在委托--關系中,委托人和人之間存在著信息不對稱,人擁有私人信息(privateinformation),占有信息優勢。這種信息不對稱阻礙了信息交流和溝通,使得二者之間存在溝通磨擦(blockedcommunication),人不會也不可能把他所掌握的全部私人信息傳遞給委托人,這種披露也會受到披露成本、會計準則以及制度性和契約性的限制。正是有了溝通磨擦,企業管理當局才會在財務數據操縱中大有作為。

委托人和人之間的利益沖突以及信息不對稱,還會帶來逆向選擇、道德風險問題。信息不對稱下,管理者將會有選擇性提供對自己有利的信息,而隱藏不利信息--逆向選擇;在管理過程中,選擇最有利于自己的福利而不是最有利于投資者福利的行為--道德風險。只要不存在一種能夠反映企業行為的充分的信息指標,人就會利用其信息優勢來侵犯委托人的權利。

信息不對稱是不可能完全消除的,通常只能減少其影響。一般有兩種方法:一種就是建立一種有效的報酬契約。在委托人無法了解人努力程度的情況下,有效的契約能夠使兩者的目標趨同,從而最大程度減少信息不對稱的影響。另一種辦法,就是委托人要求人提供相關的財務報告信息。但是,由于以下原因的存在:管理人員的信息優勢、管理人員和股東的利益不一致、內部控制不健全、會計和審計規則固有的缺陷,財務報告的作用變得相當有限。

從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契約安排的修正和信息的交流并不能完全消除溝通磨擦。這就使得管理人員可以通過控制信息優勢和編報方法的選擇,來進行財務數據操縱。大量的實證研究也證明了這一點。

(三)會計信息的內部需求不足

會計,作為一個信息系統,其有用性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然而,在我國,會計信息的需求先天不足。在委托-機制下,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使得所有者的地位不斷弱化,管理人員的地位不斷強化,成為事實上的控制者。由此造成的結果就是,一方面,管理當局成為會計信息的壟斷提供者,他們為了達到自己的預期目的,而在會計準則允許的范圍內,選擇最為有利的政策。這就是我們前面講到?quot;契約磨擦"、"溝通磨擦"。另一方面,從會計信息使用者的角度來講,在我國國有企業占絕大部分比重的情況下,所有者缺位、所有者虛化現象嚴重。作為會計信息的最大使用者的國家,天然缺乏對會計信息質量需求的內在動力。

而對于上市公司的個人和機構投資者來說,他們更多關心的是股市行情,而不是企業的財務報表。許多投資者根本就不了解會計報表,甚至看不懂財務報表。這一狀況使得企業的會計信息的內部需求不足。由于內部需求不夠,對企業的有效監督自然不夠,從而為企業實施財務數據操縱提供了機會。

(四)委托關系下的成本效益分析

理論上,我們可以通過有效監督和強化溝通來消除或者減少"契約磨擦"和"溝通磨擦",但是在實踐上往往行不通。主要就是因為成本效益分析。一方面,如果委托者通過強化監督來干預者的行為,確實可以使得管理者的目標與委托者的目標趨同,也就是減少"契約磨擦"。這一監督包括委托者自己的監督和聘請會計師嚴格審查,但這么不僅有很高的監督成本,而且還會嚴重影響者的積極性、創造性,存在很高的機會成本。另一方面,如果委托者要求管理者披露全部的管理信息,而不僅僅是財務信息,這當然會減少"溝通磨擦"。但這樣會產生很高的披露成本,其收益卻很有限,得不償失。

綜合成本和效益分析,委托者和者會對二者進行權衡,選擇一種效益最大化的方案。不會因為過分考慮"契約磨擦"、"溝通磨擦",而采取極端行為。因為成本效益分析不允許這么做,技術上也會有很大的困難。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財務數據操縱滋生的土壤,有賴于"契約磨擦"、"溝通磨擦"等內生變量。而"內部需求不足"、"成本效益分析"則是這些內生變量存在的溫床。

二、財務數據操縱外部條件--滋生的環境

財務數據操縱的存在,還需要一系列的外部環境,具體包括會計、審計的缺陷、法律的不健全等。本文就其對財務數據操縱的影響作深入的分析。

(一)會計本身的缺陷

會計作為一種信息系統和管理活動,本身并不是很完善,這既是它的特點,也可以講是它的局限性。具體來說,主要有權責發生制、會計政策可選擇性和會計的模糊性等。

1、權責發生制。

財務數據操縱的對象是"會計數?quot;。而由于會計本身計量基礎的缺陷為財務數據操縱提供了機會。權責發生制是國際上通用的會計確認基礎,它不以現金的收支期間作為確定收入或者費用的期間,而是以收入和費用的歸屬來確定,于是就產生了許多待攤和應計項目。在權責發生制下,會計利潤既包括本期經營收回的現金,還包括應計項目。企業管理人員可以通過人為地調節應計項目來影響會計利潤的大小。管理當局可以提前確認收入或者遞延確認費用來調高利潤,或者以相反的方式來調低利潤。譬如,企業可以改變信用條件來刺激銷售,從而改變收入的確認時點,同樣,企業也可以推遲研發,機器維修等大項支出,來遞延確認費用。權責發生制的存在,為管理當局的財務數據操縱提供了可能。

2、會計政策的可選擇性。

對于同一類經濟業務,會計準則規定了很多可選擇的會計政策。一方面是因為會計準則的制定本身就是多方利益權衡的結果,各利益相關方都會對準則制定機構施加壓力,來影響準則的制定。為了在利益相關方之間求得平衡,就比須賦予企業一定的會計政策選擇權。另一方面,企業經營方式的多樣化,使得不同企業的經營情形千差萬別,個性更為鮮明,共性不再很突出。會計準則不可能事無巨細都制定的很完備,勢必留下一定的空間,即對同一會計事項的處理會有多種備選方案。從而使得企業能夠結合自身情況,選擇更適合本企業的會計政策。譬如,就固定資產折舊而言,就有直線法、雙倍余額遞減法、年數總和法等。有選擇,就有財務數據操縱的可能。企業管理人員就可以通過會計政策的選擇,來挑選更有利于自身而不是更合適的會計政策。

3、會計的模糊性

會計的模糊性主要表現為會計提供的信息具有不清晰性、不確定性和不精確性,往往帶有許多人為和估計的成分,依賴于會計人員的專業判斷。如固定資產的使用年限、殘值,另外對費用的預提、攤銷、遞延,對某些收入收回可能性的未來確認,等會計事項,都需要會計人員某種程度的人為估計和判斷。雖然,在會計核算中,應當力求準確,但是,有些經濟業務本身就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如壞賬損失、存貨跌價損失、或有損失等,因而不得不根據經驗來做出估計。這就使得會計確認和計量不具備精確性,也給財務數據操縱提供了很大的空間。

(二)審計的不足

審計報告作為上市公司會計信息的"試金石",在保證其質量、防范利潤操縱行為等方面,功不可沒。但目前審計人員的獨立性和審計人員對客戶的妥協,也使得上市公司的虛假會計信息暢通無阻地登堂入室。長此以來,證券市場將充斥著虛假地財務信息,嚴重影響會計的信用,最終會導致自身審計責任的加大。

審計的不足,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審計的執業環境和審計人員的風險意識。目前,我國審計人員的生存環境雖然有很大的改善,但還是很不令人滿意。大家一直在抱怨注冊會計師的獨立性不夠,卻沒有考慮其所處的尷尬境地。最核心的問題就是,審計的委托方是企業管理當局,而不是股東大會。其形成的直接后果就是管理當局聘請注冊會計師來監督管理當局。這顯然是不合理的。企業管理當局是注冊會計師的顧客,在這個市場經濟社會里,對顧客說"不"的后果,不言而喻。實證研究表明,審計人員的獨立性的提高和審計市場是相背離的(李樹華,2000),所以審計意見在很大程度上是注冊會計師對管理當局妥協后的結果。這種"審計彈性"使得企業虛假的信息能夠以合法的面孔出現。但另一方面,我國審計人員目前的風險意識還很弱,很多審計人員還沒有意識到自身職責的重要性和風險性。也正是因為如此,才會有"銀廣夏"這樣的案例出現。

(三)法規的不健全

法規的不健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會計法規的不完善和經濟法規中的罰則不明。

1、會計法規的不完善

由于客觀的、主觀的原因,會計準則與會計制度等法規必然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而這些不足就會給職業道德方面有問題的會計人員進行財務數據操縱提供條件。會計準則等法規的不完善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第一,會計準則不可能制定的很完備,總存在一些沒有規范的地方。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的缺位會使企業在準則外會計事項的計量和確認上有很大的彈性,造成"無法可依"的局面。第二,會計準則和會計實踐之間存在著一定的時滯,準則的制定往往落后于會計實踐的發展和經濟行為的創新,這也會產生一些"真空帶",為財務數據操縱提供空間。第三,會計法規的制定機構比較多,也導致會計及相關法規之間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協調。第四,會計信息披露內容規定不完善。在現有的信息披露規定中,使用了大量的模糊性字眼。這就使得對模糊字眼的理解依賴于會計人員的專業判斷,給財務數據操縱提供了很大的彈性。

2、罰則不明

罰則不明,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1、在現行經濟法規中,還缺乏對上市公司管理當局民事訴訟的詳細規定。由于我國經濟體制剛從計劃經濟中脫胎而來,在制定與會計問題有關的法律規范時,往往比較重視行政及刑事的法律處罰,而輕視民事法律關系的調節。而現行民法通則難以調節證券市場中各方的民事關系。2、有些罰則措施有待商榷。我國的法規規定,如果上市公司的財務數據操縱行為造成了公布的信息失真,最終導致投資者受損,處理方案往往對上市公司罰款。如果我們分析一下上市公司資金的來源,我們不難發現在這一過程中,投資者其實遭受了雙重損失。

三、財務數據操縱誘因--催化劑

內部條件、外部條件,還只是為財務數據操縱提供了土壤和生存的環境。也就是說,只是為企業管理當局進行財務數據操縱提供了可能。各種誘因,就成為財務數據操縱的催化劑,激勵或者刺激著管理當局進行財務數據操縱。具體來講,財務數據操縱的動因主要有以下的幾種:

(一)籌資動因

籌資動因主要是針對上市公司而言的。從某種意義上講,籌資動因是我國上市公司財務數據操縱的直接動因,具體經歷了四個階段:(1)IPO階段?!豆痉ā穼ι鲜杏兄鴩栏竦囊幎ǎ绫仨氃诮陜冗B續盈利。為取得上市資格,企業便采用財務數據操縱,通過財務包裝,合規合法地"騙"得上市資格(李志文,2000)。同時,盈余粉飾后的報表還有助于企業獲得較高的股票定價,有利于較多地籌集資金,降低籌資成本。(2)配股階段。中國證監會規定,上市公司配股,要求"最近三年內凈資產平均收益率在10%以上,計算期內任何一年都必須高于6%"。為了達到配股資格線,上司公司積極利用財務數據操縱調整凈資產收益率,10%現象引人注目(蔣義宏,1998)。(3)增發新股。上市公司增發新股的定價政策由承銷商與發行公司協商,這也會導致財務數據操縱行為。(4)退市壓力?!豆痉ā芬幎?,"最近三年連續虧損"的上市公司應暫停其股票上市。實證研究表明:上市公司在首次出現虧損年度明顯地非正常調減盈余;而在扭虧為盈的年度,又明顯地存在調增收益的行為。

(二)管理當局的業績考核。

管理當局的報酬往往建立在盈余的基礎上。所以,當委托人與人(管理當局)在簽訂獎金計劃時,一方面企業的業績好壞影響到管理當局的利益;另一方面,管理當局作為企業經營的人,擁有各種操縱盈余的權力。這兩方面結合的唯一結果是管理人員有很強的動機去修飾公司業績指標,以盡可能地獲取更多的獎金。

(三)政治成本動因

政治成本是指某些企業面臨著與會計數據明顯正相關的嚴格管制和監控,一旦財務成果高于或低于一定的界限,企業就會導致嚴厲的政策限制,從而影響正常的生產經營。企業面臨的政治成本越大,管理者就越可能調整當期報告盈余。特別是戰略性產業、特大型企業、壟斷性公司,其報告盈余較高時,會引起媒介或消費者的注意,政府往往會對其開征新稅,或賦予更多的社會責任。為了避免發生政治成本,管理者通常會設法降低報告盈余,以低盈利的形象出現在社會公眾面前。此外,許多私營企業也因害怕"樹大招風",而通過財務數據操縱來減少利潤。而與之相反,一些國有企業為蒙騙上級主管和撈取政治資本,往往會調增利潤,以避免企業及其管理者受到的政策管制和行政處罰。

(四)債務契約動因

債權人與企業簽訂債務契約是為了限制管理者的"逆向選擇"選擇的問題。債務契約中通常包含一些保證條款以保護債權人利益,如不能過度發放股利、不進行超額貸款等等。有些商業銀行甚至規定不得向虧損企業貸款。這些都使得企業不敢輕易違反有關條款,因為違反這些條款會招致很高的違約成本。如果企業的財務狀況越接近于違反債務契約,管理者就越有可能調增報告利潤,以減少違約風險。如果是長期債務合約,企業管理者通常會將各期收益均衡化,避免償債能力比率大起大落,從而減少違約的可能性。這樣,財務數據操縱就成為企業減少違約風險的一個工具。

四、財務數據操縱的對策分析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財務數據操縱是現代會計理論研究中的一個重要課題,但財務數據操縱本身并不完全是一個會計問題。無論從其生存條件還是從其主體看,財務數據操縱涉及一系列的經濟管理問題。

財務數據操縱的存在有其特定的條件和環境,具體包括內部條件、外部環境和誘因,他們共同構成了財務數據操縱的滋生條件。要消除或者減少財務數據操縱,就有必要從這些條件入手,一旦這些條件不具備了,財務數據操縱也就無法存在了。

(一)內部條件的減少。

在內部條件中,人們不可能完全消除契約磨擦和溝通磨擦。尤其是在信息溝通方面,人永遠都會擁有一部分私人信息,這些信息也永遠不可能全部被委托人或其他會計信息使用者完全知曉。因為,法律不允許這樣做,成本效益原則也不贊成這樣做,技術上也還存在問題。因此,財務數據操縱的內生變量不會完全消除,財務數據操縱也將會繼續存在下去,除非市場經濟不存在了。但是,它可以通過"經理人市場"的建立來有效的抑制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的問題。同時,內部需求不足的問題是可以通過產權明晰和市場規范來解決。產權明晰使得所有者缺位的現象的以消除,市場的規范使得投資者更多地關注會計信息,從而產生較強的內部需求。

(二)外部條件的消除和減少。

在外部條件中,會計本身的缺陷是無法解決的,或者說解決的成本太高。而其他的外部條件則可以通過法規的規范來減少財務數據操縱的可能性。具體來說,有以下的對策:

1、審計局限的減少

審計局限的減少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改善注冊會計師的執業環境和增強他們的風險意識和責任意識。改善執業環境就要提高股東大會的獨立性和權威性,由股東大會委托注冊會計師審計,從而改變管理當局聘請的局面。只有如此,才能夠真正發揮審計人員的監督作用。增強風險意識,就要加強注冊會計師風險意識的培養。風險意識的培養有兩種途徑:一方面,我們要加強注冊會計師后續教育,不斷提高其執業水平,另一方面,典型案例的處罰將有效地培養注冊會計師的風險意識。

2、會計法規的完善

(1)加強準則的制定工作,特別是目前問題較多的企業合并、合并會計報表等準則。并在廣泛征求國內外專家意見的基礎上,認真補充和修訂已出臺的具體會計準則和制度,盡可能多減少準則外事項,從而規范企業的經濟業務,為會計信息的加工、處理提供更為科學的指導。在制訂過程中,還要注意協調各部門的規定。準則和法規的制定部門應多作溝通,從而保持制度的一致性和連貫性。

(2)加強上市公司對相關信息的披露。如上市公司發生資產重組、關聯方交易、變更會計政策、變更會計室事務所時,應對事情發生的背景、原因、或者理由作充分陳述并予以披露。這樣做不僅利于發現上市公司的財務數據操縱行為,而且給監管部門提供了極好的監管線索。監管部門還應該加強會計信息披露的規范化建設,要求公司披露的信息是公司披露的最低限度,公司披露信息時應作到"從多不從少"的原則。

3、經濟法規的完善

(1)明確相關的法律責任。政府部門應該通過現有的會計訴訟案例,加強對我國會計法律問題的研究。"瓊民源"、"紅光實業"、"ST猴王"、"銀廣夏"等案例的出現,為研究中國的會計法律問題,提供了良好的素材。通過認真研究這些重大的訴論案件,尋求其理論根源及對策,從而界定相關重要概念:如虛假會計信息的認定、如何處理其民事責任、如何在責任人之間分擔等等。尤其應該明確虛假會計信息的責任,嚴懲隨意操縱行為,從而加大財務數據操縱的機會成本。

(2)修改《民法通則》中"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和相關的罰則。在目前我國證券市場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投資者作為原告負有舉證義務,其艱難可想而知,這也給財務數據操縱以可乘之機。

(3)修改相關的罰則。若因上市公司確有利潤操縱行為提供了虛假會計信息,而損害了投資者的利益,應當受到懲罰的是公司主要負責人,即直接負責的董事和經理人員,而不應是廣大投資者共同承擔罰款。

(三)誘因的減少和消除

1、IPO不必以發行股數作為控制標準,而以募集資金總額為控制標準。這樣,不僅有利于國家宏觀掌握資本市場直接融資的規模,而且上市公司為提高發行價而對歷史數據過度包裝的利益驅動也會有所削弱;上市公司申請配股資格,改單變量控制為多變量控制,改絕對數控制為相對數控制。因為利潤是一個含有太多主觀因素的人工產物,會計上凈資產收益率的計量受到利潤確定和資產計價兩方面因素的影響。多變量和相對數,將大大提高財務數據操縱的難度?quot;停市"的規定也值得商榷。會計損益是一個人工變量,小幅度調整易如反掌,以虧損與否作為暫?;蛑兄菇灰椎奈ㄒ粯藴饰疵膺^于簡單。建議還可以考慮是否有多次違法違規行為、是否嚴重資不抵債、是否不再具有投資價值等因素。

2、改變考核機制和評價機制?,F行的考核機制是一種典型的"官出數字"、"數字出官"現象,這顯然成為管理當局財務數據操縱的直接動因。當管理人員的報酬不再和盈余單項聯系時,企業財務數據操縱的動機自然就減弱了。譬如可以將報酬和現金流量、市場占有率等多指標相聯系,這些指標的可操縱性很弱,顯然可以弱化財務數據操縱的利益驅動。也可以嘗試用股票期權來激勵上市公司的高級管理人員。期權將管理當局的報酬和未來的股價掛鉤,有一段時滯效應,這也可減少引發財務數據操縱的因素。政府部門、銀行部門考核和評價企業業績,也不應該是單指標體系,最好和現金流量相結合,或者建立多指標考核體系。

參考文獻:

1、Scott,WilliamR.1997,FinancialAccountingTheory;

2、Healy,PaulM.AndPalepu,KrishnaG,1993,TheEffectofFirm''''sFinancialDisclosureStrategiesOnStockPrices,AccountingHorizons,Vol.7No.1-11;

3、JosephAharony,chi-wenJevonsLeeandT.J.Wong,2000,JournalofAccountingResearch,Vol.38No.1Spring;

4、蔣義宏,1998:《上市公司利潤操縱實證研究--EPS和ROE的臨界點分析》,《上市公司會計研究論從》;

5、李樹華,2000:《審計獨立性的提高和審計市場的背離》,上海三聯書店;

6、PaulM.Hyaly&JamesM.Wahlen撰,王學軍、譯,2000:《盈余管理研究回顧及期對會計準則建設的啟示》,《會計研究》第11期;

7、李東平、黃德華、王振林,2001:《"不清潔"審計意見、盈余管理和注冊會計師事務所的變更》,《會計研究》第6期;

8、魏明海,2000:《盈余管理基本理論及其研究述評》,《會計研究》第9期;

TheAnalysisOfFinancialNumberManipulating

第3篇:財務研究論文范文

費爾薩姆-奧爾森模型可用來預測公司的股票價值,然后與公司的實際價值對比,這樣可以看出公司的股票價值是被高估還是被低估了。奧爾森的凈剩余理論支持了計量觀。因為如果在資產負債表上報告的公允價值部分越多,則公司價值中包含在未入賬的商譽就越少,于是投資者在估計公司價值的構成部分時所犯錯誤的可能性就越小。這就能夠提高投資者的決策質量。

盡管凈盈余理論適用于任何會計基礎,但其“企業價值取決于基本的會計變量”的證明與計量觀是一致的。

(三)實務中法律責任的承擔也支持計量觀的運用(不是增加披露)

越來越多的實務因素也支持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計量上,比如金融機構的破產表明資產價值被嚴重高估了,所以,出現了要求用市價計價、最高價測試以及其他公允價值為基礎技術的會計準則以有助于減輕審計人員的責任。審計人員為了減輕法律責任,更愿意在資產負債中引入公允價值的計量觀,在不嚴重喪失可靠性的情況下,會計人員采用公允價值會預測到公司可能出現破產、兼并、環保責任等方面的價值變化,增加決策的有用性,這導致了計量觀的復歸。

環境的變化也給歷史成本會計帶來了難題:如技術進步要求公司調整規模和結構,這必然會造成許多兼并、重組、裁員與破產事件的發生,這就給以歷史成本為基礎的凈收益與資產估值的充分性施加了壓力。另外,由于面臨許多的未來責任,如環保責任、社會責任,則無法應用歷史成本會計的收益與配比原則。計量觀的大量使用在減少投資者的偏見以及控制市場的無效率上還是有作用的。對證券市場的研究,關鍵是確定市場的有效程度問題。所以會計人員主要是要清楚在多大程度上計量觀將增加決策有用性,以減少現存市場的無效性。當然,由于存在可靠性問題,計量觀永遠不會擴展到所有財務報表項目都以公允價值為基礎計量,比如,資本資產的歷史成本的計量基礎不會被取代。

三、現值計量觀在會計實務上的應用

現值計量觀應用中主要面臨的問題是可靠性。如果為了更大的相關性而犧牲了太多的可靠性,則財務報表的可靠性就會大打折扣,所以應在財務報表中恰當的引入公允價值。在計量觀下,對某些資產和負債以公允價值進行確認與計量來提供信息,財務報告的重心將由利潤表轉移到資產負債表上。

(一)財務報告中已存的現值計量項目

一直以來,財務報告中就存在相當多的現值計量項目,如(1)短期應收和應計項目因支付期間相當短,沒有必要折現,實際上是以現值為基礎計價。(2)長期債券中使用實際利率法。(3)投資使用成本與市價孰低法,在成本與市價孰低規則下,一旦資產價值被沖減,就不再轉回。(4)長期資產減值當資本資產賬面價值超過可回收凈值時,應沖減賬面價值,計算可回收凈值時所估計的未來現金流量不需要折現,如果資產減值了,則應當減計至公允價值。(5)下推式會計,若一公司被全部或實質收購,則允許被收購公司在資產負債表上按重估后的價值進行記錄,將計量觀引入了財務報告。以上均運用了公允價值的計量觀。這些項目中部分運用公允價值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公司財務狀況和前景,對投資者的決策是有用的(二)美國在金融工具計量觀方面的運用

1.債權和權益證券的計價。FASB將債權和權益投資的資產分為持有至到期日的、為交易而持有的、可用于出售的三類。持有至到期日的證券按照攤銷后的成本計價,為交易而持有的以及可用于出售的證券按公允價值計價。

2.衍生金融工具。衍生金融工具是價值取決于一些基礎性的價格、利率、匯率或其他變量的合同。衍生金融工具可能需要、也可能不需要一筆初始投資,要求或允許用現金交割——不需要交付與基礎性變量相關的資產。衍生工具具有杠桿的性質——用相對較低的成本獲得許多保護,或進行投機活動。FASB要求在編制資產負債表時,所有的衍生金融工具都必須以公允價值計量。

3.套期保值會計。進行套期保值主要是為了進行風險管理,企業面臨的風險主要有價格風險和信用風險。企業可以通過持有的資產和負債進行自然套期保值,也可以通過購買套期保值工具進行套期保值。在信息觀下,與套期保值交易有關的未實現利得和損失予以遞延,在資產負債表中確認,直至這些交易真正發生。FASB要求對于指定為已確認資產或負債套期保值的衍生工具(稱為公允價值套期保值),套期保值工具和被套期保值項目上的利得或損失計入當期損益。而將指定為預期交易套期保值(稱為現金流量套期保值)的衍生工具上的未實現利得或損失包含在綜合收益中,直至交易對凈收益產生影響。

(三)無形資產會計

無形資產會計是對計量觀的終極測試。由于無形資產很難預測其盈利性和成本收回,因而無法確定其公允價值,無形資產只有在其獲得高于所用資本成本的異常收益時,才具有商譽,但報告商譽的公允價值會帶來信息的可靠性問題。

1.外購商譽。當一家公司并購另一家公司時,兼并公司支付的價格與被兼并公司資產公允價值的凈值的差額為商譽。在歷史成本基礎下,商譽必須在其使用壽命期內攤銷。但計量觀下,商譽以收購時所確定的價值被保留在合并資產負債表上,除非有證據表明它已經減值,此時應采用最高值測試從而將商譽減計至新的公允價值。新準則取消了權益結合法,并對商譽運用最高值測試使無形資產確認向計量觀邁進,凈剩余模型可能為估計商譽的公允價值提供了一個理論框架。

2.自創商譽。自創商譽由于沒有現成的確認成本,所以通常在其發生時就會被沖銷,這帶來了收入和成本不匹配問題,且報告收益的價值相關性很低。改進自創商譽的建議包括將成功地研究項目資本化,以及重編前期的財務報表,以在獲取了更多的近期信息后更正提前沖銷的無形資產成本。

(四)風險報告

至少由于金融機構的需要,股票市場認為除β外的其他關于公司風險的信息是有價值的,如以財務報表為基礎的風險指標可以較早顯示β變化的方向和范圍。這些機構的股票匯報對風險敞口以及套期保值對風險敞口的影響很敏感就能證明這一點。財務報告對此做出的反應是在財務報表中報告越來越多的公允價值,并補充披露有關風險及其管理當局的討論信息以及金融工具合約的信息,這使得投資者能夠更好的估計他們的投資可獲得的回報數額、時間以及不確定性。基于這種考慮,增加披露金融工具的分解信息將能進一步有助于投資者。財務報告也正朝著為投資者提供定量的風險信息的方向發展,如提供敏感性分析和報告風險價值。雖然還存在技術性的挑戰,但這還是表明了風險披露在朝著計量觀的方向發展。

我國新會計準則的頒布,在會計史上是一次重大的變革,在會計計量上,突出了以歷史成本為基礎,適度引入公允價值計量模式,主要在金融工具、投資性房地產、非共同控制下的企業合并、債務重組和非貨幣易等方面采用了公允價值,這增強了資產負債表的有用性,使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并重,計量觀在資產負債表中的使用,增強了財務報表的相關性,但關鍵問題是使用公允價值的程度和公允價值的確定問題??傊嬃坑^的回歸使用是會計職業界的共識,有利于提高會計信息的決策有用性。

參考文獻

[1]葛家澍、劉峰:《會計理論—關于財務會計概念結構的研究》,中國財政出版社2003年版。

[2]WilliamR.Scott:《財務會計理論》,機械工業出版社2006年版。

[3]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年版。

[4]魏明海、劉峰等:《論會計透明度》,《會計研究》2001年第9期。

第4篇:財務研究論文范文

論文摘要:對務報表是對企業經營狀況評價的主要依據?對務報表分析方法的科學與否關系到評價的準確性和客現性。本文系統地介紹了對務報表分析的內容及方法。

一、財務報表分析的含義和目的

財務報表是總括地反映企業在一定時期內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等信息的書面文件?其內容有兩方面:一是企業經營成果?包括企業營業收人、成本控制和費用節省情況、利潤的多少和投資者獲得的紅利等;二是企業財務狀況的好壞?包括資金供應、償債能力和企業的發展潛力等。財務報表分析又稱財務分析?以財務報表和其他資料為依據和起點?采用專門方法?系統分析和評價企業的過去和現在的經營成果、財務狀況及其變動?目的是了解過去、評價現在和預測將來?幫助利益關系集團改善決策。財務分析的最基本功能是將大量的報表數據轉換成對特定決策有用的信息?減少決策的不確定性。

企業對外的財務報表?是根據全體使用人的一般要求設計的?對于不同的使用人?他們的分析的目的不完全相同:

投資人:為決定是否投資?分析企業的資產和盈利能力;為決定是否轉讓股翰?分析盈利狀況?股份變動和發展前景;為考查經營者業績?要分析資產盈利水平、破產風險和能力;為決定股利分配政策?要分析籌資狀況。

債權人:為決定是否給企業貸款?要分析貸款的報酬和風險;為了解債務人的短期償債能力?要分析其流動狀況;為了解債務人的長期償債能力?要分析其盈利狀況;為決定是否出讓債權?要評價其價值。

經理人員:為改善財務決策而進行財務分析?涉及的內容最廣泛?幾乎包括外部使用人關心的所有間題。政府:要通過財務分析了解企業納稅情況;遵守政府法規和市場秩序的情況?職工收入和就業狀況。

分析財務報表的一般目的可以概括為:評價過去的經營業績?衡量現在財務狀況?預測未來的發展趨勢。

二、財務報表分析的內容

不同的報表使用者?由于其對財務信息的需求不同?因而相應地財務報表分析的內容也不同。但概括起來?財務報表分析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資本結構分析

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周轉使用的資金?包括從債權人借人和企業自有兩部分?是以不同的形態分配和使用。資本結構的建立和合理與否?直接關系到企業經濟實力的充實和經營基礎的穩定與否。分析資本結構對企業的經營者、投資者或債權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償債能力分析

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為了彌補自有資金的不足?經常通過舉債籌集部分生產經營資金。因此企業經營者通過財務報表分析?測定企業的償債能力?有利于作出正確的籌集決策。而對債權人來說?償債能力的強弱是其作出貸款決策的基本依據。

3、獲利能力分析

獲取利潤是企業的最終目的?也是投資者投資的基本目的。獲利能力的大小顯示著企業經營管理的成敗和企業未來前景的好壞。

4、資金運用效率分析

資金利用效率的高低直接關系到企業獲利能力大小?預示著企業未來的發展前景?是企業經營者和投資者財務報表分析的一項重要內容。

5,財務狀況變動分析

財務狀況變動分析主要是通過財務狀況變動表或現金流量表的各項目的研究和評價?了解企業當期內資金流人的數量及其渠道?資金流出的數量及其用途?期初和期末相比企業資金增加或減少了多少?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從而正確評價企業的償債能力和支付能力?為決策提供充分的依據。

6、成本費用分析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產品的價格是市場決定的。企業如果能降低成本?減少費用?就會獲得較高的利潤?從而在市場競爭中處于有利的地位由于有關成本、費用的報表屬于企業內部使用報表?投資者、債權人一般無法取得?因而成本費用的分析是企業經營者財務報表分析的重要內容。

三、財務報表分析的方法

財務報表分析的方法很多?基本方法有趨勢分析、結構分析、財務指標分析、比較分析和因素分析等幾種。

1、趨勢分析法

趨勢分析法是通過觀察連續數期的財務報表?比較各期的有關項目金額?分析某些指標的增減變動情況?在此基礎上判斷其發展趨勢?從而對未來可能出現的結果作出預測的一種分析方法運用趨勢分析法?報表使用者可以了解有關項目變動的基本趨勢?判斷這種趨勢是否有利并對企業的未來發展作出預測。

例如?A商場2000年1一6月份有關商品銷售資料如表所示:

根據表1數字資料?進一步計算各項目的趨勢百分比。趨勢百分比分為定比和環比兩種。(1>以1月份為基期?其余各期與基期比較?計算出趨勢百分比?即定比。表2為1一6月份的定比。

從表2可以看出?用百分比反映的變化趨勢較之用絕對數(表1)?更能說明A商場6個月來光銷售收人增長了45%?而銷售利潤則增長了67%?高于銷售收人的增長?其原因主要是銷售成本增長低于銷售收入的增長?從而影響了銷售利潤的增長。

(2>將各期項目數和前期數目相比較?計算出趨勢百分比?即環比。表3為1一6月份的環比。

從表3可以看出?銷售成本逐月增長?而且增長速度是遞增的;銷售收人雖然都在增長?但增長速度較慢?其結果是銷售利潤雖然逐月在增長?但增長速度在遞減?而且到6月份增長率僅為111%02、結構分析法所謂結構分析法是指將財務報表中某一關鍵項目的數字作為基數(即為100%)?再計算該項目各個組成部分占總體的百分比?以分析總體構成的變化?從而揭示出財務報表中各項目的相對地位和總體結構關系。

仍以表1中A商場的銷售收人等項目數據為例?以銷售收入為100%?計算出其他項目的結構百分比?如表40

從各期結構百分比的變動情況可以看出?由于銷售成本逐期下降?導致產品利潤占銷售收人的比重逐年下降。結構分析對于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的分析是很有用的。作為基數的項目?在損益表通常為產品銷售收入?在資產負債表中?通常為資產總額、負債總額和所有者權益總額。

3,時比分析法

對比分析法是將財務報表中的某些項目或比率與其他的相關資料對比來確定數量差異?以說明和評價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績的一種報表分析方法。按照相互對比的雙方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1)本期的實際數據與前期(上月、上季、上年等)的數據相比較?以反映生產經營活動的發展狀態?考察且改進情況。

(2)本企業的數據與同行業其他企業或全行業的平均水平、先進水平相比較?以發現企業同先進水平的差距?找出潛力之所在。

(3)本期的實際發生數與計劃數、預算數相比較?檢查計劃完成情況?給進一步分析提供方向。

(4)期末數與期初數相比較?說明本期生產經營和財務狀況的最新變動。

總之?通過企業財務數據的對比?可以揭示企業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差距?發現問題?為進一步分析原因、挖掘潛力指明方向或提供線索。

4、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是通過分析影響財務指標的各項因素及其對指標的影響程度?說明本期實際與計劃或基期相比較發生變動的主要原因以及各變動因素對財務指標變動的影響程度的一種分析方法。

假設B公司?有關數據如下:

權益凈利率二資產凈利率x權益年數

第一年14.93%二7.39%x2.02

第二年12.12%二6%x2.02

通過分解可以看出?權益凈利率的下降不在于資本結構?而是資產利用或成本控制發生了問題?造成凈資產利率下降。

例如又可以對資產凈利率進行分解:

資產凈利率=銷售凈利率x資產周轉率

第一年7.39%=4.53%x1.6304

第二年6%=3%x2

通過分解可以看出?資產的使用效率提高了?但由此帶來的收益不足以抵補銷售凈利率下降造成的損失。

運用因素分析法的一般程序是?首先明確某項財務指標受哪些因素的影響;其次確定各種因素與該指標之間的數量關系?是加減關系還是乘除關系?在此基礎上?列成一個分析計算式;再次計算確定各種因素影響財務指標變動程度的數額。

5、比率分析法

比率分析是在同一張財務報表的不同項目或不同類別之間?或在不同財務報表的有關項目之間?用比率來反映它們互相之間的關系?據以評價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業績?并找出經營中存在的問題和解決辦法。

財務比率可以分為以下四類:

(1)變現能力比率?如流動比率、速動比率。

(2)資產管理比率?如存貨周轉率、流動資產周轉率、總資產周轉率、應收帳款周轉率等。

(3)負債比率?如資產負債率、產權比率、有形凈值債務率和已獲利息倍數等。

第5篇:財務研究論文范文

一、基建財政財務管理的現狀及問題

財政收回原中國建設銀行代行的基建財政財務管理職能后,財政部門根據基建財務管理涉及領域寬、政策性強、技術要求高、延伸面寬的特點,結合本身熟悉財務管理的優勢,在增強基建領域的宏觀調控能力,強化基建財務管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改革了基本建設經營性資金管理辦法,改變了過去以計劃代預算的辦法,簡化了資金撥付程序,強化預算約束等。各有關主管部門也積極加強基建財務管理和項目管理,努力降低建設成本,提高投資效益,認真做好國有建設單位年度財務決算的編審工作,加強財務監督。目前,財政部門暫按預算級次實行中央和地方兩級管理基建投資和財務,其中中央級財政投資項目的資金委托項目所在地的經辦建設銀行辦理結算業務,其財務監督管理由財政部駐各地的專員辦事處負責,地方投資的建設項目的資金和財務管理,由地方財政部門負責。在各級財政部門的努力下,基本實現了基建財政財務管理職能、業務管理工作運轉的平穩過渡。但是目前的管理體系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相比還有相當的差距,還有許多待完善的地方。財政基建財務管理工作在某些方面滯后于經濟的發展,突出表現在投資領域中存在一些問題:

1、新開工項目過多,投資規模大。投資規模應同國民經濟的發展相適應,應控制在國家財力所能承受的范圍之內。但在現行投資體制下,出于利益機制驅動,一些部門和單位,千方百計上項目,擴大建設規模,再加上審批制度不健全,導致新開工項目過多,甚至有的低水平、重復性建設項目也能蒙混過關。據統計,從1991年到1995年,全國基建投資規模年均遞增31%,超過同期國民經濟年均遞增12%的水平,大大超過了國家財務所能承受的能力。

2、建設資金不落實,投資缺口大。在大上基建項目的同時,基建資金不足卻是擺在建設單位面前的棘手問題。有的基建項目是在資金來源不落實的情況下倉促上馬的,項目開工后基建資金遲遲不能到位;有的項目則是受建筑材料、設備價格、人員工資等市場因素變化,加上建設期間工期延長,不可預料的地質、地形等情況,工程建設所需資金超出預算的范圍;有的項目一開始就搞“釣魚”工程,釣到多少資金就建多少,釣不到就擺在那里,處于半建半停的狀態,人為形成“胡子”工程,“半拉子”工程。

3、概預算審查不嚴,三超現象嚴重。投資領域內普遍存在“三超”現象,即建設項目概算超計劃、預算超概算、決算超預算。“三超”現象形成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有的建設項目不是嚴格按批準的可行性報告開展設計工作,編制設計概算,甚至有的設計部門為能多收設計費人為抬高設計概算,使編制的概算一開始就超計劃;二是人為壓縮概算。有的建設項目開始申報時為能申報,爭取上項目,或為減輕稅費負擔,人為壓縮概算、預算,一旦項目批下來,又把攤子鋪大;三是概預算審核不嚴。由于某些管理方面的原因,工程的概預算審核不嚴,或是審而不調,對有的建設項目概預算應做調整的不及時調整或不調整,使實際施工遠遠超出原定的概預算。

4、基建投資成本高,投資效益差。目前施工管理普遍不嚴,施工質量差,建設過程中損失浪費嚴重,加上基建單位的財會人員素質低,會計核算、成本核算弱化,而伸向建設工程的收費項目越來越多,標準越來越高,一個項目下來,各項稅費開支占總投資的30%左右。有的項目的基建資金很大一部分是通過貸款來的,投資期的利息負擔很重,建設成本過高,資產交付生產部門后效益往往不理想,有的重點建設項目成了重點浪費項目。

5、基建資金分散,財政可控性差。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投資領域出現了投資主體多元化、投資資金來源多渠道的局面,其中屬于財政性的資金但由其它部門、單位掌握和支配的資金越來越大,相當一部分資金脫離了財政預算管理的軌道,不少的部門、單位利用自己支配的資金大搞基本建設,大量的基建資金沒有按照基建程序來管理,基建資金的源頭失去控制,對基建投資規模膨脹起了推波助瀾作用,對整個投資計劃沖擊很大,不僅不利于財政監督,而且分散了有限的財力,降低基建投資的整體效益。

二、產生問題的根源分析

基建投資領域存在以上各種問題,同我國現行的投資體制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未完全建立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究其原因主要有五個方面:

1、投資體制不健全,機制有缺陷。理論研究和基本建設實踐證明,一個科學的固定資產投資決策體系要由三個因素組成:一是行政約束機制,二是利益驅動機制,三是風險約束機制。這三個機制缺一不可。而目前我國投資體制,應該說風險約束機制沒有真正形成,一項投資,在大多數投資者心目中,僅僅著眼于利益,而不注意風險,因此全國范圍內形成投資沖動,爭上項目,造成基建投資規模膨脹。

2、考核制度不完善,領導工程多。我國這幾年投資體制改革,包括目前推行的項目法人責任制,都只停留在決策后的實施階段,沒有對項目決策階段的責任問題真正涉及到,造成責任制的獎勵和懲罰措施不對稱,而且即使有責任制,也沒有將基本建設投資、生產、經營聯為一體,對投資的改換往往脫離開對生產經營的改換而單獨進行。由于決策階段責任不明,加上目前干部的考核制度存在某些方面的弊端,有的領導出于樹政績、樹形象考慮而盲目決策一些項目,或為爭取部分上級資金上了些可行性研究差的項目,資金雖爭取到了一點,但卻給地方財政帶來了沉重的包袱,畢竟大部分基建資金須由地方政府籌集,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卻難以取得應有效果。因此,投資效益的問題在投資領域少有人問津。

3、預算約束不嚴,資金到位率差?;A算是保證投資計劃按時、按質、保量完成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基建支出預算和施工圖預算。目前投資領域中集中體現為預算約束不嚴,基建資金到位難于達到施工進度的要求,其中自籌資金到位不足尤其突出,往往是財政資金用完以后,項目就停建。不少財政困難的縣市,財政基建資金集中在年底一次性撥,造成有的項目建設資金得不到滿足,而有的項目則資金閑置,財政宏觀調控的力度弱,有的縣市財政對上級追加的基建預算限于財力被挪用的現象屢見不鮮。在建設過程中預算往往得不到有效執行。

4、機構建設滯后,財務管理弱化。財政收回職能后必須配備相應的機構和人員,積極開展基建財務管理工作。目前的狀況是不少的財政部門尤其是縣市級財政部門人員機構建設滯后于管理的需要。以贛州地區18個縣市為例,據統計,只有8個縣財政部門設立了專門的管理機構,并且都是與預算部門合署辦公,其人員由預算部門的人員兼任。從人員的業務素質看,除個別縣調入專門人員外,其余的原來都未涉及工程建設方面的業務;從各縣市開展的工作看,除個別縣市業務開展比較順利外,不少的縣市基建財務管理工作僅局限于撥付預算資金,編報會計報表,不能有效擔當起管理基建財務的職能;從建設單位看,負責基建管理的人員不熟悉基建程序,對基建會計、財務核算比較陌生,財務管理混亂,有的地方基建財務管理工作處于無人管的狀態。

5、制度不夠健全,管理不夠規范。財政收回職能已有兩年,但在投資領域中并沒有制定出一套比較規范、完整的制度,大部分仍沿用當時中國建設銀行代行職能的制度,針對目前的實際情況,不少的制度已不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另外一些部門、單位的法規、文件和財政有關法規、規定有沖突和矛盾,各主管部門和單位為維護本部門、本單位的利益各行其是,給管理帶來很大的難度。各級財政部門基建財務管理工作,由于缺少統一規范的制度指導自己的工作,都處于一種摸索前進的過程,業務工作開展被動。

三、構筑基建財政財務管理體系的設想

財政部門作為基建財務的主管部門,應從深化改革入手,加強制度、業務、機構隊伍建設,逐步形成以提高投資效益為中心,基建財務管理以資金管理為中心,按照“制度辦法統一、管理要求統一、撥款方式統一、會計核算統一”的“四統一”要求,實行由建設項目所在地的財政部門統一管理中央和地方投資建設項目資金和財務,避免機構和管理重復,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建財政財務管理體系,指導各級財政部門基建財務管理工作。這一體系主要應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1、規范財政職能。建立新的基建財務管理體系,首先是要按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的要求,規范財政管理基建財務的職能。根據基建投資的特點,財政管理基本建設的職能應包括:

第一,強化宏觀調控,參與投資計劃研究。財政作為市場經濟的重要調控手段,要通過管理基本建設投資,參與投資計劃研究,實現對資源的優化配置,促進經濟發展。實施宏觀調控職能,一是搞好投資規??偭靠刂?;二是要制定好一定時期的投資重點,產業政策;三是要制定和實施政府的投資、融資改革,引導資金按市場的要求優化配置;四是立法建制,規范新的管理模式。

第二,撥付配置基本建設資金。把有關的資金配置到基建項目上去。

第三,搞好財務管理,包括制定和實施基本建設過程中的財務管理制度,確定各種收費開支標準,進行項目建設成本控制,開展效益評價。

第四,實行項目監督管理。包括參與前期研究和招投標管理,對項目工程概預算、決算進行審查,搞好國有資產移交,對社會中介機構業務實施監督。

總之,通過規范財政職能的目標是要實現對項目建設全過程的財政財務管理。

2、強化預算約束。確立新的基建財政財務管理體系,必須加強基建預算管理,強化預算約束,嚴格按照《預算法》的要求辦事。一是要建立計劃和預算相結合的制度。財政部門應加強同計劃、城建等部門的協調,共同搞好投資計劃的制訂,防止以計劃代預算,重計劃輕預算等情況的發生,切實建立計劃和預算相配合和制約的機制。二是財政用于基建的支出要統一口徑,歸口管理,加強監督,防止用款單位將單位經費和建設費用混用,人為造成本部門內部多口管理和項目資金來源復雜化,逐步向項目預算過渡。三是要把其它的基建資金、各專項建設基金逐步納入財政預算管理,對投資規模和投資總量實施宏觀調控,保證建設資金及時到位,??顚S?,在財務許可的情況下,按照“保證重點,兼顧一般”的原則,合理確定支出預算,并對支出預算執行情況進行監督檢查,以及根據需要及時調整預算。

3、嚴格資金管理。資金管理是財務管理的核心,必須建立統一規范的資金管理辦法管理基建資金,實行源頭控制。一是要建立資金審查和專戶存儲制度。凡對投資資金來源不落實,來源不合理或屬重復性、低水平建設的項目,財政部門應協同有關部門一起,嚴格控制,計劃部門不得下達投資計劃,財政部門不安排預算,城建部門不發給開工證。對末經批準擅自上項目的要按違紀處理,嚴格查處。基建資金應實行專戶存儲。按照基建程序管理的要求,對屬于財政性的資金必須納入財政部門在銀行開設的“基本建設資金專戶”,實行專戶存儲。包括預算內基建撥款、預算外用于基建的資金、用于基建的各專項事業費、納入財政預算管理的專項基金。由財政部門負責統一管理和會計核算。其它的基建資金、銀行應定期向財政部門報送有關的財務會計報表,共同搞好基建資金的管理。二是規范資金撥付程序。財政部門應制定相應的資金撥付辦法來規范資金的撥付。建設單位按規定的程序每月向財政部門報送用款計劃,請領資金。財政部門應根據批準的投資計劃、支出預算、施工進度逐期撥付建設資金,保證資金及時足額到位。上級財政部門補助下級財政的基建資金可采取劃轉預算或劃轉資金形式,保證一些財政困難地方的基建資金及時到位。三是建立考核和獎勵制度,監督檢查資金的使用,評價建設單位的財務管理。

4、強化項目管理?;椖抗芾硎秦攧盏闹匾獌热?,也是一個難點,要求的技術性、專業性高。針對財政部門現有的人員力量,必須建立財政管理和社會中介機構辦理相結合,以財政部門委托業務性強的業務給中介機構辦理的管理模式,對建設項目實施事前、事中、事后管理。

事前管理:一是要積極參與項目工程立項、設計審查、招投標等管理工作,這是實施財政監督,加強項目管理,管好用好資金的前提;二是建立項目檔案,掌握一些必備的基礎資料。

事中管理:必須堅持“四按”撥款原則保證資金用到實處。

事后管理:一是檢查工程設計、概預算執行情況;二是建立項目跟蹤問效制度;三是建立項目清理制度。工程竣工后,財政部門應積極組織好殘值處理,基建收入上交,包干投資的結算等工作,不僅可以創造財政收入,還可以為以后基建撥款提供準確的參考資料,擴大財政部門管理基建財務的社會影響。

第6篇:財務研究論文范文

【論文摘要】醫院財務管理是醫院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醫院資金的籌集、分配、使用、清償等業務進行計劃、決策、組織、執行和控制等工作的總稱。隨著醫療體制和醫療保險制度改革的深入及我國西醫改方案的頒布和實施,醫院財務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日漸顯露,如何完善醫院財務管理體制,提高醫院的經濟效益,從更新理財觀念,加強財務資金管理.實施全面管理,加強成本核算和提高財務人員的素質方面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新經濟時代是一個高度重視管理的時代.借助于管理,科學技術才能轉化為生產力,只有科技和管理的共同發展,才能使新經濟得以快速發展。財務管理的好壞,直接影響到企業的生存與發展。隨著新醫改方案的確立,醫療體制和醫療保險制度改革的深入,醫院財務管理中存在的各種問題日漸顯露,如何完善醫院財務管理體系。使其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中立于不敗之地,是目前醫院財務管理中急需解決的問題。本文就新形勢下醫院財務管理的存在的幾個問題做一探討。

1新形勢下醫院財務管理存在的問題

1.1醫院財務管理觀念陳舊。領導重視程度不夠.管理模式僵化

目前我國大部分醫院是公立醫院.以體現社會福利為主投人不計成本,產出不計效益。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首先,醫院管理者的經營意識較差,市場意識不強,有些醫院基于自身的種種原因,沒有將財務管理納入企業管理的有效機制中,缺乏現代管理的理念。其次.醫院財務管理的重要性同企業相比有明顯的區別。企業專門設置財務總監或總會計師這一管理崗位,由高素質的經濟人才全面負責經濟管理.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醫院由醫學專家即院領導兼職財務管理醫院領導大部分是醫療部門的學科帶頭人或醫學專家,在專業技術方面他們是強者,但在經濟管理方面他們的了解就近乎零,如對財政補償機制、稅收調控、融資等并不熟悉。讓這些醫學專家來負責醫院經濟管理,其弊端非常突出,難以形成內部制約和牽制,直接影響了醫院的經濟效益。最后.公立醫院的管理模式主要是事業單位管理模式,實行差額預算管理。資產單純國有化。這種管理模式是計劃經濟的產物.無法適應新的經濟形勢的需求。長此下去,醫院宏觀控制能力就會失調.不利于醫院的生存與發展。

1.2醫院資金管理不科學

首先,融資渠道單一,缺乏風險意識。目前,醫院作為公益性的醫療衛生位,尚未建立獨立的、多渠道的融資體系,融資渠道單一,且融資成本高、風險大。有的醫院在融資過程中.不能選擇合理的融資渠道和融資方式,對資金結構不能進行科學的分析,造成資本結構不合理,存在潛在的財務危機。其次,投資管理存在盲目性。投資管理是醫院財務管理的重要內容,醫院投資存在盲目性,醫院采購部門未曾分析設備的服務需求和醫院的實際資金支付能力以及設備的投資回報率,而盲目購進一些大型的醫療設備.造成醫院資金的浪費。有的醫院在基建、設備投資等大型投資活動中.缺乏項目可行性研究.缺乏風險與報酬的衡量。造成資源浪費嚴重。

1.3醫院財務控制薄弱

醫院的財務控制薄弱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對現金管理不嚴。有的醫院在資金使用上缺乏計劃性,造成資金閑置或不足,使財務陷入困境。二是存貨控制薄弱。有的醫院存貨不能準確計量,造成月末占用資金與其營業額不成比例。三是固定資產家底不清。由于多年來醫院實行差額預算管理,每年除正常的國家財政補助經費外.還可以從上級主管部門爭取一些資金,造成醫院經營無壓力,浪費嚴重。

1.4醫院財務人員素質低

部分醫院的領導財務管理意識并不強.在對醫院進行管理的時候,只重視醫療業務管理,忽視了醫院的價值管理,這樣容易造成衛生資源的浪費.使醫院的運行成本過高。醫院財務工作專業性極強,工作量大,因此。需要素質較高的財務人才,但醫院普遍注重對醫療人員的培養.并不重視對管理人員的培養,這就使部分醫院缺乏高素質的財務管理人員.以至于不能發現管理中更深層次的問題,不利于醫院競爭水平的提高。

2新形勢下醫院財務管理的對策

2.1更新理財觀念。轉變財務工作重心

俗話說“你不理財,‘財’不理你”。首先.醫院管理者應該意識到,加強財務管理是醫院優質高效低耗管理的有效途徑和方法,也是直接關系到提高醫院管理質量,取得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關鍵問題。加強和更新理財觀念是市場經濟形勢下醫院財務管理成功與否的基石。所以要將理財融合到日常的管理工作中,使全體職工自覺主動參與到醫院成本控制等理財活動中來。醫院財務工作重心由會計核算向財務管理轉移.使財務工作從原來獨立、封閉狀態發展到完全融人醫院管理整體之中。醫院要利用有限的衛生資源提供優質的衛生服務,努力增收節支,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其次,醫院應進行預算管理。預算管理是醫院管理控制的一種主要方法,是一種全面預算管理。預算管理以財務部門為核心,實行全面、全員、全過程預算控制和全面業績評價。一是各科室根據需要.編制本科室本年度支出計劃.制成表格上報醫院財務部門;二是由醫院財務部門匯總上報領導.根據現金的流人量來安排現金的流出量,壓縮一些不合理開支;三是,由財務部門匯總編制年度經費預算。通過預算管理,實現年度收支綜合平衡,較好地保障和促進醫院各項任務的完成。論文下載

2.2加強經濟核算和監督,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加強資金管理,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益,是醫院財務管理工作的重點。醫院的發展,離不開資金的支持。醫院應高效率地運用資金,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降低資金的使用成本,高效、合理分配資金的使用。

2.2.1在籌資管理方面。隨著醫療制度的改革醫院競爭更加激烈,醫院對資金的需求很大。目前醫院的資金主要有三個來源,一是政府的財政補助,二是藥品的差價收人。三是醫療服務收入。隨著國家財政狀況和醫院分配關系的變化,醫院資金的三個來源也正發生深刻的變化。國家財政對醫院的補助占醫院總支出的比例逐年下降;藥品銷售的差價收入也隨著藥品價格的改革大幅度降價而萎縮;政府出于對醫院的定性.醫療服務收入被控制在成本以內。以上三個方面情況使醫院資金來源嚴重不足。合理籌措醫院建設發展資金已成為醫院財務管理的重要內容。在衛生改革與醫院外部環境和條件發生深刻變化下醫院應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拓寬籌資渠道,結合本身實際情況多形式、多渠道去籌措資金,解決醫院資金短缺的問題。

2.2.2在投資管理方面。市場經濟下,醫院要不斷提高資金使用的效益。財務人員要履行監督、檢查醫院經濟活動的職責,合理安排使用資金,參與醫院大型項目、設備購置的可行性論證,切實保障醫院各項經濟活動的合法性、合理性和經濟性。財務人員通過綜合的運算方法,對項目投資科學地加以分析評判,為醫院的經濟運行情況、存在問題、發展趨勢和解決方案提供經濟分析結果,參與經濟決策做好參謀,向決策管理要質量、要效益。醫院投資的內容主要有購置醫療設備、基本建設以及并購其他醫院等。現在醫院醫療設備采購一般由領導或使用部門提出。對醫院購置和更新設備特別是大中型設備前.財務部門應積極參與,對設備的使用率和投資回報等作全面、充分的市場調研、預測,作出可行性研究分析,以免盲目購置,造成資金浪費。

2.3實行全面預算管理

全面預算,充分考慮貨幣資金的時間價值,實現對資金流量的嚴格控制。在執行財務預算中,實行“一支筆、兩條線”相結合的辦法來管理醫院資金。“一支筆”是指醫院的資金在全面預算的前提下.只能有一位院領導負責統籌安排?!皟蓷l線”是指醫院要嚴格控制收支兩條線.實行財務統管,提高醫院經濟效益.即醫院各部門、各渠道的資金收人全部納入財務預算統一管理、統一調配、統一使用,不允許任何部門保留“小金庫”自收自支。

2.4加強成本核算。提高醫院的經濟效益

實行醫療成本核算。要搞好醫療成本核算類型,借鑒企業、商業成本核算經驗,確定成本核算對象及其方法。打破了在計劃經濟的模式下形成的一整套舊的管理體制,由管理型變為經營型,強化財務平衡機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醫院也必須和企業一樣,把管理作為主要一項來抓,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要適應科室核算向成本核算的深化。適應商品經濟的管理要求。隨著醫療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加強內部管理、減員增效、降低成本、健全財務審計制度。提高醫療技術、服務質量,才能在未來競爭中領先。

2.5加強會計隊伍建設.提高會計人員素質

第7篇:財務研究論文范文

【論文摘要】本文首先回顧了行為股利理論的相關文獻,然后在此基礎上,選取的A股市~20022007年上市公司作為研究樣本,結合股權分置改革,運用行為股利理論探討我國上市公司現金股利政策影響因素,為拓展行為公司財務在中國股票市場的應用提供了新思路。

【論文關鍵詞】行為股利理論;現金股利;股權分置改革

一、行為股利理論的理論綜述

行為股利學派從行為科學角度研究股利政策,改變了傳統理論的思維方法和分析方法,極大地拓展了財務學家的研究視野,使得對‘骰利之謎”的闡釋進入一個全新的領域。由于行為股利學派是行為財務學在公司股利決策領域的延伸,所以行為股利理論的很多分析方法都來源于行為財務學。

(一)國外行為股利理論文獻回顧

Lintner(1956)提出股利行為模型,根據公司公平的觀點,即把盈利中的多少返還給投資者是公平的,設定了一個股利支付的目標比率。由于公司管理者認為穩定支付現金紅利的公司將受投資者歡迎,存在現金紅利溢價,投資者對公司增加和減少現金紅利的態度具有不對稱性。因此,公司盡可能穩定現金紅利支付水平不輕易提高或降低。Shefrin和Statman(1984)在投資者自我控制問題、期望理論和后悔厭惡(regretaversion)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個解釋投資者為何偏好現金股利的模型?,F金紅利可以使投資者克服自我控制問題。同時,公司支付現金紅利有利于投資者從心理上容易區分公司盈利狀況,避免遺憾心理,增加投資者的主觀效用。這一理論可以說明公司支付現金紅利實際上是迎合投資者偏好。Baker和Wurgler(2002)通過放松MM股利無關論的有效市場假定,構建了股利‘‘迎合理論”(cateirngtheoryofdividendso)該理論認為由于投資者通常對公司進行分類,支付現金紅利的公司和不支付現金紅利的公司被視為兩類。投資者對這兩類公司的興趣及紅利政策偏好時常變化,進而對股票價格產生影響。公司管理者通常迎合投資者偏好制定紅利政策,迎合的最終目的在于獲得股票溢價(dividendpremium)。即當投資者對支付現金紅利的股票給予溢價時,管理者就支付現金紅利;當投資者偏好股票股利,對發放股票股利的股票給予溢價時,管理者就改為發放股票紅利。

(二)國內行為股利理論回顧

近年來,國內學者也開始運用行為股利理論,討論了我國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形成機理。陳煒(2003)采用超額收益率的事件研究法,利用深市1995~2002年數據,提出中國上市公司股利支付政策的制定與公司管理層迎合市場和投資者需求有關,某時期市場對某種股利政策感興趣,則投資者傾向于該種股利政策。黃果和陳收(20o4)運用Baker和Wurgler的投合理論研究認為,中國上市公司管理層根據股票價格所反映出來的投資者的需求,投其所好制定出相應的股利政策以實現公司價值最大化的經營目標。饒育蕾和馬吉慶(2004)研究認為,我國證券市場的投資者對現金股利存在心理值域,一旦派現超越這一值域,不僅使企業流出大量現金,而且可能物極必反,引起投資者對惡意派現的猜忌。由于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并存,也有學者提出上市公司發放股利并沒有真正考慮流通股股東的利益。沈藝峰、黃娟娟(2007)認為,在一個中小股東法律保護較弱的市場中,對于股權相對集中的上市公司,大股東存在利用股利剝削中小股東的動機,作為股利供給方的上市公司所制訂的股利政策往往只迎合了大股東的股利需要,而忽視了中小投資者的股利需要。

(三)本文思路

由于我國特殊的經濟體制、客觀環境以及股權分置導致的流通股東與非流通股股東的目標函數不一致,形成了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支付水平偏低、分配動機復雜和政策穩定性較差三大特征。股權分置改革之前,國內股票市場中大量國有股和法人股非流通,這使得中國股票市場長期處于供不應求的買方市場狀態,造成股市過度投機,短線投資者遠多于長線投資者。他們絕大多數對上市公司派現不感興趣,而是更為關注二級市場上股票價格的漲跌。同時,上市公司的流通股股東持股數量約占總股數的l/3,流通股股東很難對上市公司的股利決策產生影響。而Baker和wurgler的股利迎合理論以及所進行的兩個檢驗的樣本都是基于股權相對分散、中小投資者法律保護較好的美國證券市場,他們并沒有考慮到類似于在中國等股權相對集中、而中小投資者法律保護又較差的國家里股權結構對上市公司股利政策所產生的影響。目前,股權分置改革已基本完成,在股權分置改革的特殊背景下,運用行為股利理論探討上市公司現金股利政策據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二、現金股利實證分析

(一)模型建立和樣本選取

本文選取中國所有上市公司2002~2007年的年度股利分配政策作為研究樣本,剔除了下列上市公司:①含有B股或H股上市公司的樣本;②上市公司處于特殊處理(ST或PT)的樣本;③在2007年l2月31日之前未完成股權分置改革的上市公司④金融或公共事業行業上市公司的樣本;⑤上市公司總資產或凈利潤小于0的樣本;⑥所需變量數據缺失的樣本。本文選取每股現金股利作為被解釋變量,股權分置改革從根本上對股權結構產生了影響,國內外很多學者在股利政策的研究都表明股權結構是影響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重要因素,所以本文將股權結構作為解釋變量。為了量化股權結構,本文取了股權結構的兩個重要表現形式作為解釋變量:流通股比例和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因此,建立以下模型:CDPS=a+bLTBL+cH1+dEPS+eRI+Ⅱ£PC+gDA+hSIZE+8其中:a為常數項;b—h為回歸系數;£為殘差項。

考慮到各公司經營狀況差異較大以及不同年份各影響因素對現金股利政策的不同影響,因此,該模型適合本文分析的需要,即通過分別計量股權分置改革前后股利政策與第一大股東持股、流通股比例、盈利能力、現金充裕度等因素之間的關聯性并對關聯性作縱向比較,來考察股改前后對上市公司股利政策是否有影響。為股權分置改革對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影響的理論解釋提供進一步的經驗證據,控制變量包括每股收益(EPS)、業務收入增長率(RI)、每股現金凈流量(EPC)、資產負債率(D/A)企業規模(Size)。

(二)現金股利實證結果分析

1.股改前2002~2005年數據回歸分析結果(表1)。

表1顯示:(~)AdjustedR—squared達到了0.304,說明模型的擬合度較好;F值較大,說明模型的整體顯著性水平也很好。Durbin—Watson值接近2,反映自變量并沒有自相關現象。②常數項、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HI)、每股收益(EPS)、企業規模(Size)的t統計值都大于2,且在5%的置信水平上顯著。③流通股比例(LTBL)、業務收入增長率(RI)、每股現金凈流量(EPC)的t統計值小于2,說明參數非顯著可取。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推出股權分置改革前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每股收益和企業規模對每股現金股利都有影響,呈現正相關關系,其中每股收益和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對每股現金股利的影響較大。值得注意的是,流通股比例與每股現金股利呈正相關關系,但不顯著。由此推斷:股改前,流通股比例對每股現金股利的影響甚微,上市公司在發放現金股利時幾乎并沒有考慮流通股股東這一因素。

2.股改后2006~2007年數據回歸分析結果(表2)

2)。表2顯示的是股改后流通股比例、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每股收益、業務收入增長率、每股現金凈流量、資產負債率、企業規模對每股現金股利的影響的回歸分析結果。表2顯示:①AdjustedR—squared達到了0.343,說明模型的擬合度較好;F值較大,說明模型的整體顯著性水平也很好,Durbin—Watson值接近2,反映自變量并沒有自相關現象。②除業務收入增長率、每股現金凈流量的t檢驗值小于2外,其余五個自變量連同常數項的t統計值都大于2,說明參數通過顯著性檢驗,參數顯著可取。③回歸結果顯示,股權分置改革后,流通股比例、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每股收益、資產負債率、企業規模對每股現金股利都有影響,其中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每股收益、企業規模與每股現金股利呈現正相關的關系;流通股比例、資產負債率和每股現金股利呈現負相關的關系。

三、結論及建議

(一)研究結論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股權分置改革前后,流通股比例與每股現金股利之間的關系發生了顯著的變化,由股改前的正相關轉為了股改后的負相關,同時參數估計值由股改前的非顯著可取變為顯著可取。換言之,股改前流通股比例對每股現金股利幾乎無影響;而股改后,流通股比例越高,每股現金股利越低,且參數估計值的絕對值增大了2倍,說明股改后流通股比例對每股現金股利的影響更大。股改前后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與每股現金股利以及現金股利發放率均呈現正相關的關系,這與先前一些學者提出的我國上市公司存在的大股東侵占中小股東利益和現金股利的‘隧道”效應是相吻合的。但從股改前后參數估計值的比較來看,股改后,參數估計值在減小,即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對每股現金股利的影響程度在降低。根據股利迎合理論,以往的股利政策僅僅為了迎合大股東的需要,而不考慮廣大中小股東利益的局面有所改觀,這說明股改的效應開始體現。

此外,股改前后現金股利和每股收益都表現出正相關的關系,這與先前一些學者得出的現金股利與當期盈余呈顯著的正相關關系,隨盈利波動現象突出的結論是一致的。值得一提的是,股改前后每股現金凈流量、營業收入增長率與每股現金股利關系不顯著。說明一方面企業管理者在制定股利政策時并未考慮企業的現金流,另一方面,由于我國證券市場的投機氣氛很濃,大部分流通股股東只想賺取買賣差價,獲取資本利得,并不關心現金股利的發放,所以企業制定現金股利政策時并未考慮外部投資者是否會看好企業的成長潛力。

第8篇:財務研究論文范文

關鍵詞:內部價值鏈;價值鏈管理;財務分析

一、基于價值鏈的財務分析模式的必要性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速和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逐漸由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轉變,企業所面臨的經營環境和管理模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企業間的競爭也出現了許多新的特征。企業競爭戰略和營銷觀念的變化必將引起企業管理理論的變化,而財務管理是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內容。現行的財務分析不僅在內容和形式上單一地表現為貨幣和數量,而且將一些作業和流程人為的割裂開來,這樣有可能使各部門片面強調單部門業績,或簡單地改良現行的經營過程,不利于整個企業綜合協調地改善經營管理,實現企業利潤最大化。為此,財務分析有必要為適應新的變化而做出努力。越來越多的企業認識到價值鏈理論對企業財務分析的重要性,而且將之運用到企業的生產實踐中,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二、基于價值鏈財務分析模式的構建

美國哈佛大學管理學教授波特認為價值可看成是資金的生成和增值,而價值鏈就是價值增值的各個環節。對企業的財務活動進行分析,實質上也就是對企業的價值運動進行分析。而價值鏈與作業鏈緊密聯系。一個企業的活動可以依據價值鏈分解為價值運動的許多環節,并形成為三條價值鏈:縱向價值鏈、橫向價值鏈和內部價值鏈。這三條價值鏈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在現行的財務分析中注入價值鏈分析的思想,使傳統的財務分析置于企業價值鏈的環境之下,使兩種分析融合、交流、相互補充是完全有可能和十分必要的。

(一)運用縱向價值鏈,考察財務指標反映的企業定位問題

縱向價值鏈主要反映企業從資源取得到產品銷售的價值運動。供應商或銷售渠道的各種活動的進行與企業價值鏈接觸能夠十分顯著地影響企業的成本或效益。要考慮企業在縱向價值鏈中占有哪些環節,是進入還是退出某個環節,是向上游或下游企業擴展還是收縮等。結合這一思想,通過運用財務分析中的某些指標,以其作為分析的尺度來考察企業與上游供應商交往所采用的經營方式、策略是否給企業帶來價值增值,是否影響生產作業鏈(工序)。設想通過影響供應商的價值鏈結構,或者通過改善與供應商價值鏈的關系,使得企業及供應商雙方受益。

(二)運用橫向價值鏈,分析財務指標反映的企業競爭實力

橫向價值鏈,主要反映同類產品在不同生產者之間的價值運動狀況,是企業確定主要競爭對手底數的基本工具,其意義在于找出與競爭對手在作業活動上的差異,揚長避短,選擇適合本企業的競爭策略。在進行企業財務分析中,運用這一思想,通過對各項指標的分析,了解情況、知己知彼,使本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得成功。比如,可以采用影子價格等宏觀財務評價指標及成本分解的辦法進行價格調整,以合理反映企業外部資源的地理分布和稀缺或富余情況;運用稅費來計量企業為社會提供的貢獻以及企業耗費的社會勞務,用補貼、貼息來計量社會向企業提供的支助與扶持。

(三)運用內部價值鏈,把握財務指標反映的企業內部生產經營狀況

內部價值鏈分析指的是企業的內部價值運動。內部價值鏈分析始于原材料、外購件的采購,而終于產品的銷售。其目的是找出最基本的價值鏈、企業生產作業的成本動因及與競爭對手的成本差異,區分增值與非增值的作業,探索提高增值作業效率的途徑。內部價值鏈分析涉及決策、預算、分析和控制所有方面,企業的內部價值鏈分析涉及企業的職能活動和生產經營活動。企業內部價值鏈分析是縱向價值鏈分析和橫向價值鏈分析的交叉點。它強調通過對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基本職能活動、人力資源管理活動的組織,完成成本最低、差異最佳,從而價值增值最大的目標。

三、基于價值鏈的財務分析模式的優勢

(一)進一步拓展財務分析的范圍

基于價值鏈的財務分析模式,將企業內外部環境、條件進行歸納、判斷,使財務分析的視角不僅注視企業內部的戰術性問題,且致力于企業外部問題的戰略性研究。價值鏈中橫向、縱向、內部分析的共同作用,使得財務分析成為多維的、縱橫交錯的立體分析結構體系,即具有鮮明的、整體的內部分析特征,同時具有開放的、動態的外部分析特征。使分析的結果與外界客觀情況更趨一致,充分體現預測對決策把握未來、明確方向所具有的望遠鏡作用,在此基礎上企業不但可以對結果進行控制,也可以結合過程進行控制。在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的同時,減少或消除社會資源的浪費和企業競爭的無序,避免決策的盲目性,明確從資源到產品的價值鏈運動中,企業如何與之匹配、協調、運轉,從而找準生存的立足點,創新的突破口,發展的廣闊空間。

(二)使財務分析方法漸趨完善

基于價值鏈的財務分析模式,一方面使價值鏈分析借助于財務指標有了具體的量化依據,分析內容得以充實。例如在內部價值鏈的各個環節都可用不同的財務數據、指標來反映價值的增減變動,從而使價值鏈分析有了新的數量指標的支撐,易于操作,更具說服力。另一方面,價值鏈分析強烈的邏輯性、條理性無疑又使財務分析的思路更嚴謹,對財務指標及基礎數據的關系和影響把握更準確,推動財務分析向深層次發展。因此,兩種分析方法的相互補充及融合應用,使財務分析方法更為完善,推動了它的發展,對實現財務分析的目標向前大大地邁進了一步。

(三)提高企業管理的質量與水平

隨著社會經價生活的向前發展,各種經濟關系更為復雜,許多新問題新矛盾層出不窮,企業管理的質量和水平面臨著新的嚴峻挑戰。由于再生產過程的價值運動伴隨著多種形態的資源運動,企業不但要對價值進行管理,而且要對使用價值、勞動因素、信息等進行管理,不但要處理各種財務關系即經濟利益關系,而且要處理各種非經濟利益關系。而整合、融洽這些關系取決于企業管理質量和水平的高低,包括對企業內部狀況,外部環境及其相互關系的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的能力。價值鏈分析的思想為企業的財務分析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為企業管理質量和水平的提高開辟了新的通道。如財務指標反映出企業經營狀況不佳,缺乏市場競爭力的問題時,價值鏈分析可以通過對每一階段的價值鏈作業活動作出分析,找出癥結環節。如果是縱向價值鏈出現問題,企業將決策進入還是退出某環節。如果是內部價值鏈出現問題,企業可采取降低成本或采用差異化策略,優化“內部價值鏈”,盡可能提高“顧客價值”來提高企業自身的競爭力。價值鏈分析把企業的價值運動和最終收益緊密結合,視顧客價值為企業價值運動的核心。基于價值鏈的財務分析方法,使企業管理包括財務管理有了堅實的依托,從而突破傳統管理的思維束縛,使管理的質量和水平大為提升。

四、優化價值鏈管理以提高財務分析水平的對策

(一)加強價值鏈分析在企業競爭戰略中的運用

企業在追求可持續的長期競爭優勢時,要將價值鏈分析同企業的基本競爭戰略相結合去支持企業的戰略實施。一方面,企業應通過價值鏈分析,將企業整體價值活動及單個價值鏈環節的成本,與競爭對手相比,來確定企業自身所具有的成本優勢環節,并通過對每一項價值活動的成本驅動因素的分析,來確定其成本優勢的戰略價值,即成本優勢的戰略持久性。另一方面,企業要實現差異化戰略,要了解顧客的需求和價值取向。對此,價值鏈是一種有用的思考方法,它考慮怎樣通過價值創造形成差異化的不同基礎,以及不同基礎相互提高、相互支持的程度,并最終通過價值鏈的多種聯系實現差異化。

(二)拓寬價值鏈的管理范圍

企業的價值鏈分析,不僅要分析企業內部的價值鏈,更應向企業外部價值鏈擴展,將企業的價值鏈管理范圍擴展到其上游的供應商、下游的顧客之間,以及行業的整條價值鏈,加強價值鏈對企業財務分析的導向作用。一方面,通過對供應商價值鏈的分析,幫助企業確定以下戰略行動:通過談判,從供應商那里獲得更有利的價格;同供應商進行緊密的合作,幫助其降低成本;嘗試使用成本更低的替代品。另一方面,通過對購買商價值鏈的分析,幫助企業確定以下戰略行動:促使購買商減少利潤;轉向更具經濟性的分銷戰略;嘗試砍掉價值鏈中前面某些階段的成本;通過管理企業價值鏈與購買商價值鏈之間的聯系,消除不增值作業,以尋找降低成本的雙贏機會,優化財務管理,提高財務分析水平。

(三)優化企業自身的價值鏈,形成協同效應

所謂協同效應,是指企業在戰略管理的支配下,企業內部實現整體性協調后,由企業橫向價值鏈、縱向價值鏈和內部價值鏈的功能來耦合而成的企業整體性價值鏈功能,它遠遠超出企業各價值鏈的功能之和,可以簡單地表示為“1+1>2”,即企業的整體價值大于各部分的價值之和。正是這種隱性、不易被識別的價值增值,為企業帶來了競爭優勢。因此,我國企業應該優化企業自身的價值鏈,使企業的采購、生產、營銷及人力資源管理協調統一,以及各分支機構在資源上共享、資金上互補、人員合理流動等,從而充分發揮企業整體價值鏈對財務分析的協同效應,完善基于企業內部價值鏈的財務分析體系。

(四)力求量化成本動因,優化價值鏈財務分析環境

在成本分析過程中,企業的規模、產品的復雜性、企業的管理制度以及企業文化等無形動因是很難量化的,為此企業常常不能對其進行有效的分析。但其實對更高層次的成本動因與成本之間關系的數量化并不要求非常精確,為了能判斷各種成本動因的相對重要性,一定程度的量化還是很有必要的。為此,企業可以力求量化成本動因,并引進先進信息技術為價值鏈管理提供保障,通過對歷史資料的分析得出更高層次成本動因對成本的影響程度,以便進一步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

參考文獻:

[1]陳秋萍.淺析現代企業的財務分析.沿海企業與科技,2006(01)[2]遲曉英,宣國良.價值鏈研究發展綜述.外國經濟與管理,2005(01)

[3]郜麗梅.論現代企業的財務分析.大眾科技,2006(05)

第9篇:財務研究論文范文

關鍵詞:供電企業;財管風險;管理;控制;體系

1供電企業財務管理特點分析

在當前市場經濟環境下,供電企業的發展速度和規模增長顯著,在財務管理中具有以下特點:

1.1資金高度密集

目前電力企業處于發展的黃金時期,電力需求強勁是一種全球性現象。國際能源署(IEA)最近公布的研究報告顯示,在未來30年里,全球私人投資者和政府必須向電力產業投資10萬億美元,中國電力產業所需投資也將超過2萬億美元。根據“十一五”規劃,全國未來五年電網建設投資將超過10000億元,平均每年2000多億元。大規模的城網、農網、縣城網建設已經展開,盡管如此,電網建設速度相對經濟發展速度以及居民生活對電力需求的增長速度來說還是稍顯滯后,這客觀上要求企業必須加大電網建設投資規模和力度,獲得強大的資金支持,持有大量的貨幣資金也就從可能轉化為成為必然。

1.2資產比重較高

供電企業生產的主要內容是電力銷售和電網維護,各級各類供電設備、網架結構是供電企業生產經營的基礎,因此,在資產構成中固定資產占有絕對比重。如HB省電力公司2007年固定資產269億,占總資產84%。在企業財務管理中,資產流動性和投資風險、資產貶值風險同時存在。

1.3融資風險較大

隨著國民經濟發展對電力需求的急劇增加,電源建設投資迅猛增長,電網結構的薄弱和供電卡脖子現象日益突出,因此,近年來供電企業對電網新建和維護投入大量資金,預計“十一五”期間全國電力公司投資120億元用于電網建設,其中大部分以融資貸款方式取得,造成資產負債率急劇上升,償債風險和還本付息壓力巨大。

1.4投資收益回收困難

由于電網的社會化和公益性,國家對電網投資制定了明確的指導性意見,包括城鄉電網改造、村村通電、戶戶持卡、同網同價等,造成一些電網投資帶有明顯的德政工程目的,不符合企業投資收益的風險控制原則。特別是電力銷售價格受國家控制,企業無法根據投資行為回收合理收益,造成很大的潛在風險。

2供電企業財務風險成因分析

在列示供電企業財務特點及其管理中面臨的嚴峻形勢后,筆者進行分析歸納,將供電企業基于上述特點所產生的財務風險概括為以下四個方面:

2.1政策風險

政策性風險是國家政策對企業資本運營和經營活動產生的風險,諸如利率調整、匯率變動、財政稅收政策等方面。供電企業作為國家骨干企業,其經營發展必然和國家政策要求有密切關系,供電企業的發展必須以滿足國民經濟整體利益為出發點,這樣必然面臨政策性層面的財務風險。

2.2自然風險

供電企業屬于典型的高危行業,目前電力設備受外力損害的現象較為普遍,諸如自然災害、人為破壞等會造成設備的損毀報廢。自然災害引發的電網崩潰、大面積停電等事故也屢見不鮮。供電企業只能通過提高抵御自然風險的技術能力和加強企業管理來規避這種風險,并將風險造成的損失降低到最低。

2.3籌資風險

企業因籌資活動而引起的收益不確定性以及到期不能償付本息的風險。供電企業屬于微利企業,自有資金匱乏,償債能力不足。一、二期農網改造和縣城電網改造工程的巨大資金投入,絕大部分依靠銀行貸款,資產負債率過高,還本付息的壓力相當大。再加上電力企業屬于高投入的技術密集型企業,設備更新較快,自有資金不足,影響了企業生產經營,面對銀行利率上調的趨勢,勢必增加還貸壓力。2.4營銷市場化風險

目前電力交易逐步趨向市場化,在這種交易模式下,電價體現電力商品的需求彈性,在電力供需的動態平衡過程中電力現貨價格必然上下波動,形成電價方面的風險。同時廠網分開、直供大用戶的分割、用戶需求、市場購買力等因素造就了客戶市場資源風險。

2.5資產風險

農網改造形成的資產總量并沒有給電力企業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且資產產權關系尚未徹底理順,產權主體不明晰,管理職責不到位。不能給企業帶來效益的大量的不良資產長期掛賬,賬面資產與實際發揮效能的資產存在很大的數量和質量方面的差異,資產收益率低,速動資產占固定資產比率小,資產結構方面也存在風險。

2.6成本控制風險

成本控制是企業財務管理工作中的重點,包括對工程成本的控制和生產費用的控制。企業成本不實,會計信息失真,將直接誤導供電企業的有效管理和科學決策,最終影響企業的經濟效益,給企業經營成果帶來風險。

3供電企業應用財務風險的管理策略

市場經濟條件下,供電企業的生存環境更加復雜,更需要我們制定企業財務管理戰略,為正確進行各項決策的風險預防與控制創造條件。常見的風險策略有:

3.1風險回避策略

風險回避(RiskAvoidance)是考慮到風險事故存在的可能性較大時,主動放棄或改變某項可能引起風險損失的方法。就風險管理的一般意義而言,回避風險是一種最徹底處置風險的方法。通過回避風險,可以在風險事故發生之前完全徹底地消除某種風險可能造成的損失,而不僅僅是減少損失的影響程度。然而,回避風險終究是一種消極控制風險的方法。采取風險回避的方法,最好在某一項經濟活動尚未進行之前。為此,要放棄或改變正在進行的經濟活動,要付出巨大的代價,所以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具體表現為:第一,回避風險是人們感知風險存在并且對損失的嚴重性完全有把握的基礎上,才具有實際意義。第二,對某一具體的風險單位來說,有些風險是無法避免的。例如,全球性經濟危機、地震、瘟疫等。第三,避免某種風險,又可能產生另一種新的風險。一般來說,只有在特殊情況下,才采用風險回避策略。如某風險帶來的損失概率和損失幅度相當高,或者在控制風險時使用其他的方法控制風險所需成本相當大,甚至超過了其產生的效益值。

3.2風險接受策略

風險接受也稱風險自留(RiskRetention),它是一種由企業自己承擔風險事故所致損失的一種財務風險管理技術。其實質是將企業自身承受的風險以及生產經營過程中不可避免的財務風險承受下來,并采用必要的措施加以控制,以減少風險或減少不利事項的發生。企業可在風險分析的基礎上確定特定財務風險的關鍵變量并加以控制,以減少風險程度或減少不利事項的發生,使財務活動朝有利于企業的方向發展。第三,風險管理缺乏處理風險的知識和經驗,疏忽處理或沒有意識到風險的存在,無意識地承擔風險。3.3風險防范策略

風險防范是在損失發生前消除或減少可能引起損失的各項因素,避免損失的產生。它是風險管理中最積極、最主動的風險處置方法。風險策略的實施,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第一,制定適當的防范措施。防范措施得當,可以減少損失發生的概率。第二,風險分離。風險分離是將企業面臨損失的風險單位分離,從而達到縮小損失幅度的目的。我們通常講的“不要把全部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就是這個道理。第三,分析事故成因。對于同行企業所發生的風險損失進行分析研究,探尋事故成因,進而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從根本上減少或消除風險損失。第四,應急計劃。企業的經營者為應付潛在的嚴重損失環境而制定的應急的計劃,包括搶救活動及企業在發生損失后如何繼續進行業務活動的計劃。第五,教育與培訓。教育與培訓的目的在于通過教育與培訓,使財務管理人員了解風險、防范風險,知道在風險事故實際發生時如何處置風險,樹立風險意識。3.險轉嫁策略

風險轉嫁策略是指企業將風險損失通過一定方式有意識地轉移給與其有利益關系的另一方承擔,自己不承擔。風險轉嫁的方式有以下幾種:第一,財產轉嫁策略。這是將存在風險的財產轉嫁給他人或其他群體的風險轉嫁。第二,財務成果轉嫁。這是將存在風險及其損失的財務成果進行轉嫁的方式。但這種轉嫁方式是在轉嫁的同時可能付出一定費用,支出代價。具體有保險轉嫁、非保險轉嫁兩種形式。

3.5衍生性工具避險策略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一级片免费 | 日韩麻豆| 欧美精品另类 | 成人午夜大片免费看爽爽爽 | 精品特级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 综合久久久久久 | 日韩久久久精品首页 | 成人欧美在线观看 | 久久视频在线播放视频99re6 | 国产精品三级一区二区 | 亚洲天堂美女视频 | 五月色婷婷综合开心网4438 | 一级毛片情侣 | 日韩欧美高清在线 | 高清亚洲| 成人综合婷婷国产精品久久免费 | 福利岛国深夜在线 | 国内9l视频自拍 |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一区二区在线看 | 国产午夜精品理论片免费观看 | 国产特一级毛片 | 午夜不卡在线 | 亚洲图片国产日韩欧美 | 亚洲一级网站 | 日韩在线视频网址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美女在线观看 | a毛片免费播放全部完整 | 国产人做人爱视频精品 | 日韩欧美在线观看视频一区二区 | 亚洲精品专区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夜色 | 欧美一级成人毛片视频 | 免费在线黄色网址 | 国产精品高清一区二区 | 精品国产看高清国产毛片 |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7777 | 亚洲成人免费在线视频 | 一级毛片aaaaaa视频免费看 | 中国一级特黄视频 | 国产成a人片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成版人视频网站免费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