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跨文化理論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跨文化; 人力資源管理; 文化差異。
一、前 言。
經濟全球化出現在 20 世紀 80 年代中期,20世紀 90 年代得到公認,然而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致的概念。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經濟、文化、科技等綜合發展的產物和必然結果,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各國經濟的快速發展; 它是當代世界經濟的一個重要特征,也是全球經濟未來發展的方向。
跨國公司是經濟全球化最活躍的推動者,它的迅速發展推動了經濟全球化在金融、生產、貿易和投資等各個方面的發展和深化; 然而也有許多跨國公司并沒有取得預期的發展,究其重要原因,文化差異是其主要因素。《電子世界》雜志曾在 20 世紀90 年代初全球范圍內以“什么是全球市場做生意的最大障礙”為題,以語言、時差、法律法規、交貨、信息、價格競爭、外匯、文化差異等八個項目的調查表明,文化差異被列為第一位。由此可見,如何克服文化差異和在不同文化背景下進行有效地跨文化管理成為跨國經營成敗的關鍵點。跨文化管理工作的核心就是從事有關人的工作,而人又是所有企業資源中最為重要的資源,如何做好人的工作同時也是跨國公司人力資源管理的中心任務; 因此跨文化管理和人力資源管理具有一定的關聯性。不論跨國公司面臨文化差異大小如何,運用現代化的科學方法,對人力、財力和物力進行合理的調配且保存最佳比例,同時對人的心理、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等進行恰當的控制、協調和誘導,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促進人力資源的使用價值和企業目標有機結合在一起,使人盡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 這些既是跨文化管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人力資源管理的根本目的。在文化差異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地開展人力資源管理成為跨國公司所要面對的一個難題。
二、跨文化與人力資源管理的含義。
要了解人力資源管理的跨文化背景,我們必須先要了解什么是跨文化和人力資源管理。
1. 跨文化的內涵。
跨文化,它的內涵和外延正在擴大,已逐漸滲入到經濟、科技和社會發展,并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全面鋪開而持續并廣泛地受關注。我們可以將跨文化( cross - culture) 設定為一種“凸顯文化差異的過程,是不同行為規范、價值觀、隱含信息和基本假設交融碰撞的動態過程”。跨文化的基本前提是存在文化差異,文化差異主要體現在國家層面、公司層面和個體層面三個層次上。不同的國家和民族之間存在文化差異是不爭的事實,它是產生跨文化現象的關鍵原因。從霍夫斯泰德最早采用“文化維度”對文化因素進行定量研究開始,眾多學者都從不同的視野開展了研究; 從這些理論我們可以知道,文化差異對人的行為乃至組織管理活動都產生著不可低估的影響。
2. 人力資源管理的內涵。
在 1954 年出版的《管理的實踐》這部經典著作中,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 Peter Drucker)首次在管理學領域闡釋了人力資源概念的含義:人力資源———完整的人———是所有可用資源中最有生產力、最有用處、最為多產的資源。人力資源管理(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HRM) 是在組織中設計并運用正式的系統以確保有效益和高效益地使用人才去實現組織的目標。人力資源管理就是運用現代管理方法,對人力資源的獲取、開發、保持和利用等方面進行計劃、組織、協調、領導和控制等活動,挖掘人力資源的潛力,充分調動人力資源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促進實現人生價值的個人目標和企業戰略目標保持一致,最終達成企業目標。跨國公司所從事的任何管理活動包括人力資源管理都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進行的,沒有文化背景的襯托,開展任何企業管理活動都是不可想象的和不復存在的。
三、跨文化對人力資源管理的影響。
跨文化因素對人力資源的影響是全系統的、全方位的、全過程的。
1. 對人力資源戰略和規劃的影響。
人力資源戰略規劃是企業戰略不可分割的部分,它是指根據企業的發展戰略、目標及企業內外環境的變化,預測未來的企業任務和環境對企業的要求,以及為完成這些任務,滿足這些要求而提供人力資源的整個過程。它包括戰略過程、需求預測及方法、供給預測及方法、人員流動、培訓開發、企業文化、職業生涯規劃、績效、薪酬等,文化差異從不同層面影響著這些內容,所以我們要總體上重視跨文化因素對人力資源戰略和規劃的影響。
2. 對企業組織結構的影響。
霍夫斯泰德的五大維度理論研究表明,文化差異對企業管理影響是必然的,涉及“個體主義—集體主義”、“權力距離”和“不確定性規避”
等維度,這就決定了企業采用直線制、職能制、直線—職能制、事業部制和矩陣制等組織結構中的哪一種。比如在權力距離大的文化里,等級比較明顯,人們比較傾向于適應層級比較陡峭的組織結構如直線制; 相反在權力距離小的文化里,注重平等,人們更喜歡職能制等比較扁平的組織結構。
3. 對企業招聘、選拔和錄用的影響。
企業選人和用人涉及確定招聘需求、選擇招聘來源、制定招聘計劃、招聘方式方法、選拔錄用、面試等內容,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跨文化對以上因素影響也是不同的。在集體主義和高不確定性規避的文化里,招聘的來源可能比較傾向于招聘者熟悉的院校或者群體,這個群體在企業里表現出色或一般都可能成為招聘者選拔人才的標準,注重招聘對象的經驗、資歷,跳槽過于頻繁者可能不被選中; 然而在個人主義和低不確定性規避文化里,是不是千里馬和其他因素沒有太多關聯,只有“使用”后才知道,關注應聘者的個人能力,頻繁跳槽者可能被視為個性十足的象征,能力得不到施展,敢于冒險,流動性比較大。
4. 對企業員工培訓和職業發展的影響。
這是企業育人的環節,涉及培訓方式、培訓媒介、培訓需求分析、培訓項目、培訓效果評估、職業生涯發展等內容。根據霍氏理論,這涉及“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男性化與女性化導向”和“長期與短期導向”等因素。在集體主義、男性化導向和長期導向的文化背景下,員工對培訓的內容和職業發展可能都是被動的,服從企業的安排,拋開個人愛好興趣; 員工希望培訓獲得新知識和新技能,從而獲得升遷和收入提高; 企業根據企業長遠目標對員工進行培訓,為他們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期待他們能夠服從企業管理,培養對企業的忠誠度,降低流動率。在個人主義、女性化導向和短期導向的文化環境下,培訓的內容和方法可能因人而異,著重發揮個人的特殊才能,培養他們享受生活帶來的樂趣,鼓勵員工關心他人,重視周圍的和諧人際關系; 企業希望通過培訓員工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在盡可能短的時間里,挖掘他們的潛能,實現企業的目標。
5. 對企業員工激勵的影響。
這是留人環節之一,涉及員工激勵的理論、原則、方式方法和技巧等內容。跨文化對企業激勵的影響,不外乎“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不確定性規避”和“男性化與女性化導向”幾個維度。在集體主義、高不確定性規避和男性化導向的文化里,企業對員工的激勵注重個體與集體的關聯,強調有了“大家”的利益才有“小家”的利益,著重以精神激勵為主、物質激勵為輔的方法; 注重采取年資、晉升等作為激勵內容; 著重升遷、加薪和地位等激勵方式,強化“堅強”的價值觀念。在個人主義、低不確定性規避和女性化導向的文化氛圍里,員工激勵往往以個人的成績和工作能力為參照物;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和麥克利蘭的成就需要理論正是這種個人主義文化在激勵中的體現,所以這類企業采取的激勵方式應以個人的尊嚴獲得和自我價值實現等作為激勵的主要內容。企業鼓勵人員創新,要敢于冒險和承擔責任; 注重員工“溫柔”的價值觀念如人際關系、生活質量等作為激勵對象。
6. 對企業績效和薪酬福利的影響。
這也是留住人才的重要環節之一,涉及績效考核、員工薪酬體系、員工福利、社會保險等內容。跨文化對它們的影響可以從“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權力距離”和“長期與短期導向”幾個維度了解。
在集體主義、權力距離大和長期導向傾向的文化里,企業比較傾向于對整個團隊進行績效考核,團隊成員的績效及薪酬福利往往和團隊的考核成績相匹配; 考核員工的方式比較籠統和傳統,以上級對下級考評為主; 考核成績高低,也是員工薪酬福利發放的標準,從而增加員工的忠誠度,也是員工特別重視的方面。另外在個人主義、權力距離小和短期導向的文化里,企業針對員工個人的業績、工作能力等進行績效考核,所在的群體績效不佳可能也不會影響到個人的績效成績; 參加考評者不一定就是其上級,可能包括客戶、供應商、下級、公眾等,最早由被譽為“美國力量象征”的典范企業英特爾首先提出并加以實施的360 度反饋( 360°Feedback,又稱“360 度績效考核法”或“全方位考核法”) 正是這種權力距離小的文化在績效考核的體現,所以這類企業的考核參與者也是很多的; 考核后的結果可能以盡快實行免費國內外旅行、帶薪休假制度、豐厚的獎金等來激勵員工。
四、跨文化人力資源管理的策略。
對于從事跨國經營發展的企業來說,克服跨文化的短板,化解文化沖突,提升跨文化人力資源管理能力,采取恰當的跨文化人力資源管理策略,尋求超越文化沖突的企業目標,只有這樣,跨文化人力資源管理目標才能實現。
關鍵詞:跨文化 、人力資源管理 、文化差異、 文化整合
一、 跨文化管理理論
對于跨文化人力資源管理理論影響較深的跨文化管理理論主要有:
一是文化維度流派,以多種文化要素為觀測點研究其對管理的影響。該流派的代表人物和相應理論如圖表所示。
二是個性特征流派,以個體的個性特征為變量進行跨文化管理的研究。這些變量包括感覺、知覺、記憶偏好、思維模式、情感情緒、信仰信念等。關于個性特征的模型當前應用較多的是五大因素模型(MaCrae,1997),該理論認為世界范圍內的人個性特征可以包括五大因素―――神經質、外向性、負責性、和悅性和開放性
三是文化標準事件流 ,研究跨文化企業中人員管理的各種行為以及文化沖突類型和程度。
20 世紀70 年,美國逐步形成了跨文化管理學,主要研究在跨文化條件下如何克服異質文化的沖突,進行卓有成效的管理。在不同形態的文化氛圍中,設計出可行的組織結構和管理機制,最合理的配置企業資源,特別是最大限度的挖掘和使用人力資源的潛力和價值。70 年代以后管理學家們的“聲音”開始占據主流,總結他們跨文化管理方面的主要成果有:
管理心理學家阿德勒(Adler) 提出了一種跨文化管理中的所謂的“文化上的協調配合”。即經理根據個別組織成員和當事人的文化模式而形成組織方針和辦法的過程。文化上協調配合的組織所產生的管理和組織形式,超越了個別成員的文化模式。這種處理方法是承認由多種文化組成的組織中各個民族的異同點,并把這些差異看成是構思和發展一個組織的有利因素。
斯特文斯(0.T.Stervens)提出了組織隱模型理論。他認為,權利距離與中央集權相關,而不確定性避免與形式化―即對正式規則和規定的需要,將任務派給專家等有關。因此,不同的國家在其組織觀念上有不同的理解,如法國的組織為“金字塔型”,德國為“機器”,英國為“鄉村市場”,美國處于以上三種類型的中間位置,而亞洲國家的組織是“家庭”式的。
我國俞文釗教授從管理心理學科跨文化研究的角度出發,提出了共同管理文化模式CMC。CMC 是一種新的跨文化管理模式,它要形成的是合資企業內部合理的企業體制和高效的運行機制。CMC 指合資雙方在共同利益的基礎上,在共同經營管理中對雙方不同的文化進行組合、協調、融合最終達成的雙方成員共識的新的管理文化。
朱藥笙等運用比較研究的方法,在對跨文化管理的歷史簡要回顧的基礎上,對文化問題作了較為全面地介紹,通過將不同的人從不同角度對同一問題的不同看法展示在讀者面前,指出中國企業的跨文化管理應在更高的層次和維度上全面展開。
二、 跨文化人力資源管理理論
對于跨文化人力資源管理的內涵的界定目前還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學者們分別從不同的層次和角度對跨文化人力資源管理進行定義:
Phatak(1983)從微觀層面對跨文化人力資源管理進行界定,他認為所謂跨文化人力資源管理是有效的整合人力資源三大功能面(包括獲得、配置和運用)及組織物質資源面的活動。
Brisco和Schuler從中觀層面將跨文化人力資源管理定義為:跨文化人力資源管理是關于理解、研究、應用和改革所有人力資源活動的學科。在全球背景中企業通過人力資源管理的過程去增強包括投資者、客戶、員工、合伙人以及社會在內的股東的體驗和價值。
對于跨文化的人力資源管理模式國內外學者已有不少研究。總結起來,他們認為通常,跨文化的人力資源管理模式包括:實地文化模式、母公司文化移植模式、母公司文化嫁接模式以及文化融合創新模式。
實地文化模式即地區或東道國公司完全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適合當地實情的人事管理政策,而母公司并不把自己的人力資源管理政策強加給這類企業。實地文化模式有利于母公司降低派遣人員和跨地、跨國經營的高昂費用,減少當地社會對外來資本的危機情緒,能夠最快、最好地適應當地復雜的企業環境,避免在當地的文化沖突,但卻很難形成母公司強硬、統一的管理政策。采用這種模式成功進行跨國經營的外國公司很多,如IBM 公司就非常強調本地化戰略,盡可能雇用本地員工,培養他們對公司的忠誠。ABB 公司也是實施本地化戰略的典范,盡管它在世界各地擁有1300 家子公司,但是它卻鼓勵其子公司淡化母公司的民族背景,完全按東道國公司的方式運作。
母公司文化移植模式系母公司制定統一的人力資源管理政策,把母公司的公司文化以及人力資源政策全盤移植到各個關聯公司,而各關聯公司只負責執行母公司人事政策的管理模式。這種模式要求母公司具有雄厚的經濟實力和市場影響力,具有成熟的企業文化,并且為社會廣泛認可、接受。其優勢是,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建立起關聯公司的企業文化和管理模式,統一企業員工的認識,使關聯公司盡快進入正常的經營和管理軌道。但移植能否成功,要取決于包括母公司企業文化的活力、所派遣管理人員的素質和能力等眾多因素。海爾文化“激活休克魚”就是這種模式的成功案例。
母公司文化嫁接模式可以說是實地文化模式和母公司文化移植模式的中間模式,它是指以母公司的人力資源管理框架為基礎,再根據各關聯公司的具體情況,制定適當的人力資源管理政策,它的高級形式是文化融合創新模式。這種模式能夠兼顧母公司整體的統一戰略,并根據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文化背景而采取靈活的策略,但兩種文化的嫁接需要滿足許多苛刻條件,而且該模式的成功運行所需時間較長。而將關聯公司所在地文化和關聯公司原有文化中的積極因素進行嫁接,以及區分鑒別積極因素與消極因素等,都是建立該模式的難題。
文化融合創新模式即平衡母公司和各關聯公司的人力資源政策,它不單以母公司或是關聯公司為構建主體,而是視其為平等的存在并使其平行相容,進而進行融合創新。可以說,文化融合創新模式是最高級的戰略管理模式,其強調在融合兩種文化的基礎上升華創造出一種新的平衡的模式。但往往采取這種管理模式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同時受到客觀因素的限制。
Hedlund(1986)等學者認為Perlmuter 等人模糊了跨國公司管理活動的內部差異。他們認為在跨國公司中,人力資源管理慣例框架由母國一致性和東道國一致性的對抗壓力的相互作用形成,不同的管理受這些對抗壓力的程度不同。當哪一方的壓力占上風的時候人力資源管理的模式就表現為傾向哪一方的模式。
趙曙明、武博從等級差別、雇用關系、人際關系、培訓、管理手段、績效評估與升遷、勞資關系、市場化、員工參與管理、招聘與引進、法律法規和薪資水平等幾個方面對美國、日本、德國、韓國人力資源管理模式進行了比較研究。
陳凌宇、魏立群(2003)在跨國公司人力資源管理四模式理論的基礎上,分析了在華跨國公司人力資源管理模式選擇存在的問題,主要是歐美跨國公司在華經營過程中遇到的由于中西方文化差異而產生的經營管理的問題,最終使跨國公司更傾向于采取人力資源本地化策略,體現了人力資源本地化策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提出改進的建議。
張芬霞分析了人力資源管理在跨國經營中角色的拓展,著重分析了文化環境、招聘與培訓方式的偏好、人才評價與開發的渠道、高層管理者對人才派遣的態度等四個關鍵變量對跨國人力資源管理模式的影響存在差異,以及中國企業要成功進行跨國經營,需要采取哪些相應的措施。
王愛敏分析了文化差異與經營挑戰并指出了跨文化帶來的沖突,他們認為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要進行跨文化人力資源開發,包括:跨文化人力資源規劃、跨文化人力資源的招聘與錄用、以及跨文化人力資源管理的培訓與開發。陳瀟瀟從人才來源、晉升機制、員工招聘、管理方式、用人理念以及戰略模式入手分析了在華外資企業跨文化人力資源管理智能的轉變,她認為在華外資企業亟待解決的文化沖突問題主要是薪酬問題和中外雙方的利益沖突問題。
對于跨文化的人力資源管理的影響因素,程焱從定性的角度提出,人員磨合度、文化包容度、沖突處理度這三個因素為影響跨文化人力資源管理的主要因素。
張廣寧在《合資企業跨文化溝通思考》一文中提到,感知、解釋、評價是跨文化溝通的三個階段。錯誤感知必然導致錯誤解釋,建立在錯誤解釋上的評價自然也不可能是正確的。因此,筆者認為,人員磨合對跨文化中的人力資源管理是至關重要的,溝通的順暢是企業形成良好的團隊氣氛和文化風格,實現內部機制良性運轉的重要保障。
文化的包容度對于企業的跨文化人力資源管理至關重要,它決定了企業文化對多種文化的支持能力和融合能力。一個擁有良好跨國企業文化的企業,其企業文化必然是具有廣泛深入的包容性的,否則,在企業運轉的過程中就會發生各種問題。
不同的文化增加了管理的復雜性,從而帶來了諸如種族優越感風險、管理風險、溝通風險和商業慣例風險等多種文化風險。文化風險源于文化的差異性,在跨文化企業中由于文化差異性的存在,常常出現文化摩擦,從而產生文化沖突。文化沖突嚴重影響著跨文化企業的經營管理及其組織績效,研究并解決跨文化企業文化沖突問題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三、 現有研究不足及展望
綜上所述,目前現有的跨文化人力資源管理理論研究主要集中于一下幾個方面:
一是關于跨文化的人力資源管理模式的研究和探討;二是關于不同國家文化基礎上的跨文化人力資源管理比較分析;三是具體企業載體基礎上的案例研究分析,策略和對策研究;四是文化沖突及跨文化人力資源管理的影響因素研究等等。
對于跨文化的人力資源管理的研究,筆者認為,還可以嘗試從以下角度進行探討:
一是從文化差異的理論框架的構建角度,大多采House的九個文化維度進行建構;二是文化通常被認為是相對“靜態”的,一定時期內其變化非常緩慢,但并不是說文化是一成不變的,從動態的角度解析文化的理論比較少,可以嘗試從文化動態觀點進行理論構建,如文化是個體理解環境的知識框架,個體可以從不同的框架之間進行轉換,它是一個動態的選擇過程;三是可以借鑒不同的實驗方法如認知反應、ERP、fMRI等腦成像技術,來加強跨文化研究中對于結果的解釋力,進而探討深層的行為機制;四是可以采用多種因變量指標、引入多個協變量、使用多種研究方法進行研究;五是對于跨文化的人力資源管理的研究應從質化向量化發展,可采用多線模型、多層結構方程模型等對跨文化的數據結構進行分析。
四、結語
文化是一個動態的、綜合的、復雜的范疇,隨著全球經濟的不斷融合及電子信息技術飛速發展,跨文化的人力資源管理勢必將成為人力資源管理領域面臨的新的課題和亟待探索和解決的重要問題。這也是實施跨文化管理的原因所在。面對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價值取向的員工,如何最大限度的發揮其主觀能動性、沖破文化的壁壘實現文化差異上的的整合、使人力資源發揮出最大的“合力”。如何管理好這些不同文化背景的員工、跨文化企業內部各部門之間的溝通、不同文化背景員工之間的溝通、以及企業收購兼并中企業文化的整合等,都是跨文化人力資源管理亟待解決的問題。
總之,跨文化背景下的人力資源管理是一種全新的管理,它包含新理念,新的觀點,新的方法,新的技巧。更多的理論成果的發現有待研究者進一步去探索和發現!(作者單位:天津科技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基金項目:天津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HEYP5003);天津市高教學會課題(125q136)
參考文獻:
[1]承忠,蔣建武,趙曙明.跨文化的人力資源管理實踐――以中德合資揚子石化- 巴斯夫公司為例.中國人力資源開發[J],2010.
[2]張璐.跨文化的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東方企業文化[J],2011(12).
[3]孫國洋,劉婷婷.論跨文化的人力資源管理.中國人力資源開發[J],2011.
[4]陳曉萍,徐淑英,樊景立.組織與管理研究的實證方法(第二版)[M],北京大學出版社.
[5]Zeynep Aycan,Rabinera N.Kanungo,Manuel Mendonca,Kaicheng Yu,Jurgen Deller,Gunter Stahl,Anwar Kurshid.Impact of Culture on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Practices:A 10-Country Comparison[J].An International Review,2000,49(1):192-221.
[6]Mie Fem Nielsen.“Stepping Stones” inOpening and ClosingDepartment Meetings[J].Journal of Business Communication,2003,50(1) :3467.
[7]Zeynep Aycan,Rabinera N.Kanungo,Manuel Mendonca,Kaicheng Yu,Jurgen Deller,Gunter Stahl,Anwar Kurshid.Impact of Culture on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Practices:A 10-Country Comparison[J].An International Review,2000,49(1):192-221.
[8]Mie Fem Nielsen.“Stepping Stones” inOpening and ClosingDepartment Meetings[J].Journal of Business Communication,2003,50(1) :3467.
[9]Katharina Reinecke,Abraham Bernstein.Knowing what a user likes:A design science approach to interfaces that automatically adapt to culture[J].MIS Quarterly ,2013(37):427-453.
[10]Dian-Yan Liou,Chin-Huang Lin.Human Resource Planning on Terrorism and Crises in the Asia Pacific Region:Cross-National Challenge,Reconsideration,and Propositon from Western Experiences[J].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2013(10):51-76.
[11]Christina Yu Ping Wanga, Bih-Shiaw Jawb,Chuan-Yuan Huang.Towards a cross-cultural framework of strategic international humanresource control: the case of Taiwanese high-tech subsidiaries in the USA[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2008(19):12531277.
[12]Andika Putra Pratama,Aries Feizal Firman.Exploring the Use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ologyin Conducting Research in Cross Cultural Management[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disciplinary Social Sciences.2010(5):331-344.
[13]Charles M.Vance,Vlad Vaiman,Torben Andersen.The Vital Liaison Role of Host Country Nationals in MNC Knowledge Management[J].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2009(48): 649 659.
耐克《恐懼斗室》廣告只是近幾年一系列“問題性洋廣告”中的一個。此前,“豐田霸道”廣告和立邦漆廣告都因其帶有“侮辱性”色彩而引起軒然大波。
2003年12月初,《汽車之友》雜志刊登一則日本豐田公司廣告:一輛“霸道”汽車停在兩只石獅之前,一只石獅抬起右爪做敬禮狀,另一只石獅向下俯首,配圖廣告語為“霸道,你不得不尊敬”。廣告背景看上去像是盧溝橋,石獅也疑似盧溝橋上的石獅。這則廣告播出不久,觀眾聲討聲四起。
無獨有偶。2004年9月的《國際廣告》雜志刊登了一則立邦漆廣告,畫面為中國古典式亭子,亭子的兩根立柱上各盤繞一條龍,左立柱色彩黯淡,一條龍緊緊攀附在柱子上;右立柱色彩光鮮,但龍卻蜷縮一團跌落到地上。其含義是:右立柱因為涂抹了立邦漆,連龍都滑落下來。
最終在輿論的強大壓力下,耐克、豐田公司、盛世長城廣告公司和《汽車之友》雜志先后向消費者道歉。
問題性洋廣告中的文化沖突
跨文化交流與傳播是指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相互交流傳遞信息的一種情境。由于文化的不同,交流者固有的背景、經歷和假定的差異,都會使交流異常艱難,有時甚至根本無法開展。要成功地進行跨文化交流,不僅要諳熟本國的文化規則,還要了解消費國度的文化規則。知道這些規則,你才能夠適當地控制和調整自己的行為以符合對方的期望。①
一般來說,跨國公司或國際性廣告公司在進行跨文化廣告傳播活動中多采取“創意標準化,表現當地化”的做法。分析國內各媒體已播發的洋廣告,大致可分為原版廣告和改進版廣告兩種文本。
1、原版廣告
這類廣告是僅將商品生產國的原版廣告做語言文字翻譯,創意、圖象、音樂等要素基本保持不變。這樣做不僅保持了廣告的原汁原味,也充分體現了商品生產地的風土人情和文化特質。這種設定和轉換簡單,但更需借助消費國文化建構。
2、本土化改進版廣告
這類廣告是公司總部根據對消費國的市場特點和消費文化的解讀,委托當地廣告公司設計出一種廣告的模式,最終由兩者根據當地的情況制作出本土化的廣告。這類廣告也包括將廣告設計、制作、服務機構延伸到其他國家、在他國建立分支機構的跨國廣告公司制作的廣告。如2001年足球世界杯亞洲區十強賽期間,在中國各地電視臺上播出的阿迪達斯公司的廣告中,畫面是兩支由世界各國明星組成的足球隊在進行激烈比賽,最后射門的任務是由中國的足球明星完成的,其實,在不同的國家播出的這則廣告,都是由該國的足球明星完成最后射門動作的,而其余的廣告畫面基本上是一致的。這種本土化的廣告無疑拉近了與消費者的距離。
廣告的作用主要是凸顯產品品質、吸引購買者的注意力。眾所周知,廣告是對生活的一種戲劇化“講述”,它通過一些符號的組合,啟發受眾進行聯想,從而達到推銷商品的目的。其實在商業社會,廣告創意求新求變無可厚非,但是跨文化廣告傳播中傳播行為應入鄉隨俗,照顧本地受眾心理,不能違道德、民族精神及人倫常理。如果忽視廣告的社會性和它在不同語境下的文化涵義,就會產生文化上的沖突或文化逆差,產生負面作用,甚至是災難性后果。
考察和分析問題性洋廣告事件連連發生的原因,可以發現這些洋廣告的突出問題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不符合廣告國社會道德規范
跨文化廣告傳播中,廣告主或廣告策劃制作者首先應受到廣告消費國相應的倫理道德規范的約束,廣告傳遞的內容以及所采用的形式要符合倫理道德標準,否則將給消費國社會帶來負面的影響。
2004年8月,耐克曾經被迫撤銷其在澳大利亞播出的一則電視廣告,廣告中描繪幾個少女試著討好一名男性網球教練,當地群眾抗議該片有涉及戀童癖的嫌疑。而耐克在700多個巴士站張貼的“詹姆斯和涂鴉”廣告在新加坡這個極其講求衛生的國家也激起了公眾的反感。
在我國,廣告傳播要求從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高度來認識,要從有利于凈化社會環境、有益于人們的身心健康的標準來衡量,要求廣告的語言、畫面、圖像、文字等表現要素健康、高雅,擯棄一切低俗的東西。鑒于此,有些廣告表現是不宜在我國播放的。②如在對將國旗設計成圖案“穿”在身上這一點上,西方文化和亞洲(特別是東亞)文化有極大的差別。美國國旗向來是時尚促銷者愛用的符號。麥當娜能穿著紅色內褲、軍靴,披著美國國旗,在“RocktheVote”宣傳片中呼吁美國人關心國事去投選。但在亞洲國家,如在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第七條規定:廣告不得使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國徽、國歌。“國旗是國家的象征,必須莊重及尊重的對待。任何商業的用途,包括在廣告、印刷品上的使用,印成時尚裝飾等都不允許。任何字樣、圖案都不得疊印在國旗上。③
二、不適應廣告國文化背景和特征
不同的地區、國家、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特征。這里的文化指人類所創造精神財富的總和。不同的國家、民族所體現的文化特征、風俗習慣、風土人情、價值觀念會有差異。④跨國公司進行跨文化廣告傳播,就必須要照顧到民族情緒,一定要結合一個國家的習俗、民情和習慣,這也是與當地消費者保持良好溝通的前提。否則商品在跨文化傳播中將受到致命的打擊。
從立邦漆這個廣告策劃的本意來講,也許很有創意,但它卻忽視了一個重要的方面,那就是不應當拿龍來作文章。因為龍是中國的象征,中國人自譽為龍的傳人。拿中華民族象征的東西來做廣告,甚至滑落成一堆,將其任意解構,自然會引起中國人的反感。
文化往往具有多重含義。“霸道”的廣告通過戲劇性的、夸張的手法,讓石獅子向豐田汽車致敬,強化了“霸道”這個品牌的霸氣,試圖塑造一個強勢的產品形象,但恰恰相反,它引發了另外一種不安的聯想:石獅子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古老符號,讓石獅子向日本的汽車致敬,意味著要中國文化向日本的商業文明俯首稱臣!而石獅子又很容易讓人想到盧溝橋,于是,霸道的廣告就這樣被“解讀”,從而激發了廣泛的憤怒情緒。在一些亞洲國家中,百姓對日本曾給他們帶來的痛苦是一個至今還沒解開的結,這一點跨國公司和廣告傳播者不應該忽視。豐田霸道廣告失敗的原因正是設計者忽略了這個“語境”,幾年前轟動一時的趙薇“軍旗裝事件”也是如此。[page_break]樹立跨文化廣告傳播的責任意識
對廣告國本土文化的不尊重僅僅是跨文化廣告傳播受到批評的一個方面,事實上作為不同語境下的文化對話方式,還有更深層次的問題。有人指出,跨國公司及其廣告運動作為意識形態的一部分,能將西方人的價值觀,以更有效的方式到達他們新的發展中國家的觀眾。入侵者穿過了別的國家的文化鏈,將自己的看法強加于入侵地,抑制了被侵略國的創造力并邊緣化他們的文化。
文化對話是在文化發展的既定格局中展開的。文化發展狀態的不同,必然導致在文化對話中的強弱關系結構。科技的發展和資本的全球性流動為廣告跨國傳播提供了載體、工具、渠道和資金,文化全球化的理念和實踐營造了廣告跨國傳播的總體文化氛圍,而廣告跨國傳播又能通過無孔不入的信號輕而易舉地將各種不同文化、不同國家、不同背景的人連結在傳媒系統中,并通過多重傳播與接受,將不同的思想、價值、判斷重新整合為類象化的模式和價值認同,使世界趨于模式化、類象化,進而對文化全球化推波助瀾。作為跨文化傳播表征之一的跨國廣告文化,更集中體現了這一復雜的文化現象。
在跨國傳播和文化全球化的交互作用中,決非相互平等的融合與交流,始終存在著嚴重的不平等和非對稱關系。由于經濟、政治、文化的巨大差異與差距,國家之間完全平等的對話并不可能,在國際文化交流中顯現著一種不平等關系,制造了一種特殊的知識話語權利,并在以經濟和政治為后盾的文化全球化進程中愈演愈烈。跨國傳播中的廣告作為一種文化,它畢竟不是像可口可樂、麥當勞一樣的簡單功能的消費品,而是負載了一種民族形象、文化精神和意識形態圖景的文化載體,在一定意義上不乏文化滲透傾向和攻擊性。這主要是由其傳播的內容所體現的:其一,發達國家已進入后工業階段,形成了高度發達的大眾消費社會,培育了與這種社會經濟發展形式相適應的消費主義的商業文化,并通過廣告、運用媒體將這種理念潮水般向發展中國家傾銷。其二,發達國家在傾銷商業文化的同時也在改變輸入國人民原有的生活形態,改變著他們的生活方式、生活節奏和生活態度,甚至價值觀念、意識形態,以達到文化滲透與拆解作用。
只有在文化對話的關系結構中置入平等關系,尊重并制約對話,文化對話才是可能的。因而,在全球化語境中,面對西方世界的文化強勢或霸權,中國廣告界和媒介的確需要具有一種自覺的獨立性。在不損害中國文化精神本質的前提下,擴大中國文化在全球范圍內的影響和話語權。通過和國際社會的廣泛交流和對話,使得中國的文化達到與其他文化平等對話的境地,借此對西方學界、實務界的固有思維定式產生影響和啟迪,最終達到消解西方文化霸權和歧視之目的,從而在交流雙方的文化共性和個性中找到一個最佳的平衡點。
中國加入WTO后,廣告市場已面臨更大開放,隨著外資對中國經濟活動的介入程度與日俱增,外資的商品、服務、理念的推銷廣度和深度必將增大。在洋廣告越來越多大趨勢下,“問題洋廣告”勢必隨之增加。現在,世界500強中的企業,已有近400家進入中國,在世界名牌排名前25位的品牌如“可口可樂”、“IBM”、“微軟”、“耐克”等等,從產品到廣告,市場上幾乎隨處可見。如果監管部門不能更有效地進行監管,“問題洋廣告”還會出現。
那么該如何杜絕問題性洋廣告的再次發生呢?從技術層面上來說,對洋廣告內容的審核應通過兩種形式來實現,即自律和他律。所謂自律就是自我審查,而他律則是在播出后政府有關部門對其依法進行處罰和管理。我們這里強調的跨文化廣告傳播中社會責任和道德,主體主要有兩個,一個就是跨國公司,另一個就是廣告公司。當然,僅靠跨國公司或廣告公司自律是不現實的,還應該形成良好的社會監督機制,規范產品市場和廣告市場,及時發現和處理跨國公司廣告宣傳中的一些違規或有違社會道德規范的做法。廣告播出機構在投放洋廣告之前都要進行一次“災難核對”,促使廣告對他們制作或傳播的信息內容負起更多的責任。據悉,廣電總局將開始著手制定電視廣告的審查標準,以杜絕有不良內容、不良含意的廣告出現在電視屏幕上。只有這樣,才能規范和引導跨國廣告行業在法律框架下合理、有序、健康地發展。
注釋:
①[英]戴維·赫爾德等:《全球大變革:全球化時代的政治、經濟與文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版。
②陳絢:《跨文化廣告傳播中的社會責任和道德》,《國際新聞界》2002年第2期。
一、跨文化市場營銷中的文化界定在跨文化市場營銷中,文化應界定為人們之間以及與其所處環境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相互滲透和相互轉化的特定模式,它是社會生活的總和,包括一般行為、信仰、價值觀、語言和社會成員的生活方式、工作態度等要素,其功能是建立一種行為模式、執行標準以及人與人和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處理方式,這樣可減少人們行為的不確定性,提高可預測性,從而促進社會成員和環境的協調發展。
二、文化因素對跨文化市場營銷的影響一個國家的政策制定需要文化的沉淀,一個企業的經濟決策需要文化的滲透,一個家庭的建立需要文化的包容。不容置疑,文化對營銷領域的影響更為深遠和巨大。
1.溝通方式對跨文化市場營銷的影響溝通方式包括語言交流和非語言溝通。語言是構成一種文化的關鍵因素,是文化的一面鏡子,語言表達了文化的思想特征。人們在交流和表達意圖時,只有30% 的信息是通過語言來表達的,而剩余的70% 的信息則是通過非語言的途徑體現的,非語言行為包括表情、眼神、姿勢、衣著、空間距離等。
在跨文化市場營銷中,無論是企業內部溝通方式,還是企業外部營銷網和生意伙伴的溝通方式都對跨國營銷影響非常大。文化對于溝通和信息反應的方式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性。對時間持有非線性觀念的文化提供分散的信息而且沒有清晰的結論。對時間有線性觀念的文化更趨向于使用直接指出觀察者的可靠信息來源,并提供合理的論據和可視化信息。溝通方式在信息收集、傳遞、接收和評估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首先,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在溝通中,要講究語言,使之成為說服的藝術,特別是在廣告宣傳上務必講究語言藝術性和效果,使語言表述成為說服的藝術。其次,注重語言與非語言文化交際的作用。熟諳目標市場的語言及非語言文化交際(如面部表情、眼神的傳遞、四肢的擺位、空間距離的遠近等) 是跨文化營銷策略制勝的法寶。
2.價值觀對跨文化市場營銷的影響不同的時代具有不同的價值形態:農業社會尋求溫飽的價值觀;工業社會尋求物質成功的價值觀;福利社會尋求自我表現的價值觀。在現代價值體系中,工業社會興起時獨領的價值觀即經濟成就、經濟增長、經濟理性已被環保意識所取代,這也是人類社會的長期追求。一項民意測驗表明,46% 的美國人聲稱他們是根據生產商或產品的環保聲譽做出購買選擇的,53% 的美國人出于對環境的考慮而放棄了某種產品的購買,更有高達76% 的美國人聲稱自己是環境保護主義者。在跨文化市場營銷中,企業要面臨市場國不同的價值觀念。全球化的思考、本地化的運作,是對跨文化營銷理念的最佳闡釋。價值觀的不同對跨文化營銷者是一個信號,它召喚著營銷人把目光放得更遠、更寬。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能力;構成;教學
Spitzberg認為跨文化交際能力由知識、動機、技巧三個因素構成,三者相互影響、相互依存。跨文化交際能力需要足夠的跨文化知識、積極的動機和有效的交際技巧,三個因素應同時具備,任何一個因素都不能單獨構成跨文化交際能力。
一、知識
知識指交際者應該了解目的文化中交際對象、語境以及人們對得體行為的要求等信息。這些知識是交際者正確解讀交際對象傳達的言語和非言語信息的基礎,同時也是交際者選擇得體交際行為的依據。缺乏跨文化交際知識,交際者便會無法確定自己的交際行為在目的文化的某一語境中是否得體、有效。
跨文化知識包括廣義文化知識(涉及各國文化的知識)和狹義文化知識(涉及某一特定文化的知識)。廣義文化知識從宏觀上解釋跨文化交際現象,對交際者的跨文化交際行為做一般性的指導。例如:了解各國文化中存在不同的文化模式和交往規則可以幫助交際者意識到文化差異的重要性,提高對跨文化現象的敏感度。了解文化對人際交往模式的影響可以幫助交際者理解跨文化交際語境中交際對象的行為取向。跨文化交際能力還需要掌握某一特定文化的知識和常識,如:該文化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特點,以及其主流文化模式和優勢等。特定的跨文化交際目標要求交際者掌握特定語境的知識,如:進行跨文化商務溝通要求交際者掌握目的文化中有關商務活動的常識,出國留學要掌握與學習和生活有關的文化常識等。
二、動機
動機指交際者在預期和進行跨文化交際活動時的情感聯想。與知識一樣,不同的情感因素影響跨文化交際的效果。人類的情感包括感覺和意圖。感覺指人們在與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際時體驗到的情感狀態。盡管人們總是混淆情感和思想,但是情感并不是思想,而是人們對思想和經驗的情感和心理反映。跨文化交際中人們會有幸福、哀傷、急切、憤怒、緊張、驚訝、迷惑、輕松和快樂等情感體驗。感覺涉及到交際者對其他文化的敏感性,以及對交際對象和某一特定文化的態度。有的人不習慣面對不熟悉的東西,其他文化中陌生的景色、聲音、味道使他們退卻。提高體驗陌生事物的動機有利于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意圖或目的是指導行為的目標和計劃,指導交際者在具體交際活動中的行為取向。人們對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往往持有某種定勢性的看法,這種看法可以幫助交際者縮小采取應對措施的選擇范圍,意圖會受這種定勢的影響。如果在交際行為發生之前,交際者對交際對象或其文化持有負面的看法,那么在交際中,這種負面看法會影響到對交際對象行為的客觀判斷。如果交際意圖或目的是積極的,交際雙方彼此的判斷和評價準確,表明交際者跨文化交際能力較強。
三、技巧
技巧是在跨文化交際中表現出來的得體、有效的交際行為。交際者只掌握必需的跨文化交際知識、持有積極的交際動機還不足以完成跨文化交際任務,他必須能夠運用一定的行為技巧。這好比一個人想游泳,他看了很多關于如何游泳的書,掌握了游泳技巧的知識,他有強烈的游泳的動機,但是他還是不會游泳,因為他沒有掌握游泳的技能。
很多跨文化交際學者對Spitzberg的理論作以修改,提出相似的模式。例如:研究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學者提出“意識”是與“知識”、“動機”和“技巧”同樣重要的第四因素。Paulo Freire認為,意識主要指對自我以及與自我相關聯的人或事務的認識,包括探索、實驗和體驗,是自我反省的,可以自我展現也可以向他人展現。意識具有不可逆的特點,一旦有“意識”便不能回到原來無意識的狀態。意識可以提高認知、情感和行為技巧,因此在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中應該有培養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內容。
四、非言語表達
非言語表達也是重要的心智活動之一。交際者要注意對方文化中肢體語言、時間語言、顏色語言、空間語言、輔助語言等非言語符號的細微差別。與言語交際的情況類似,一個具備目的文化非言語交際知識的人不一定能夠準確使用該非言語符號系統。因此,在出國之前應該刻意做一些專門的練習,提高運用非言語符號系統的能力。例如:如果準備去日本,你應該在家人和朋友面前練習鞠躬。此外,味道也是很重要的非言語符號,在出國之前應該了解目的文化對味道的喜好和日常的習慣,有的國家,如:美國,喜歡用香水或其他化妝品掩蓋人體的自然味道,而很多國家的人們卻不習慣使用香水。在教學中不妨使用角色扮演可起到積極作用。
角色扮演與語境有關,指交際者在目的文化中如何根據自己的角色身份得體地使用言語和非言語符號。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扮演不同的社會角色,文化記載了社會對不同社會角色的期望和要求,是個體扮演角色的腳本;換而言之,人們根據自己文化內部的角色期待扮演自己的社會角色,個體的言行符合其扮演的角色身份。文化是社會角色的行為規范,不同文化對同一社會角色言行的期待不同,跨文化交際者應了解目的文化對自己所扮演角色的期待,并調整自己的行為模式,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目的文化的要求。
在國外,教師與學生盡量保持平等的關系,對學生的約束較少,學生可以自由提問,教師和學生一般使用非正式的、生活化的語言對話,所以一個美國教師在課堂上身著牛仔褲,坐在桌子上講課可以理解為制造輕松活潑的課堂氣氛;而在韓國,學生期待教師為人師表,儀表言行都應該正式、莊重,美國教師的行為在韓國文化中不符合其扮演的角色身份要求。
不同文化對職業以及性別的言語和非言語表達方式以及行為模式的期望不同,跨文化交際者要能夠調整不同語境中角色身份的行為差異,以對方文化可接受的得體方式進行交際。
一個人的跨文化交際知識增加了,交際動機隨之增加;交際動機增加在行為上表現為積極參與交際活動。積極的參與使交際者增加經驗知識,學到更多的跨文化交際知識,推動積極情感能力的發展,形成良性循環。上述理論對于學生來說,有利于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鼓勵實踐和復習所學內容;提高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參與程度和加強同學間的合作。對于教師來說,可以使他們更全面、更細致、多角度地了解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情況,給教師提供機會來觀察學生在不同語境中完成各類真實交際任務的能力。
參考文獻
[1]胡文仲.文化與交際[M].外學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2]胡文仲.高一虹.外語教學與文化[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3]高一虹.語言文化差異的認識與超越[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關鍵詞] 同仁堂 跨國營銷進入模式 營銷策略啟示
一、百年老店同仁堂跨文化經營實踐
同仁堂的海外營銷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三個發展過程。
首先,早期自發階段。北京同仁堂的產品很早就在日本、東南亞享有較高的知名度,但是無論從產品的銷售規模,還是企業的影響力來說都不很理想。產品出口地域局限,銷售量小,影響力有限。早期營銷主要秉承產品營銷觀念,繼承了創辦者樂氏家族“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位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的理念,這實際上就是產品標準化的基調,對所有顧客,無論國內國外,一律提供統一標準、統一質量的產品。
其次,探索階段。自1993年以來,同仁堂成立集團公司獲得獨資進出口,直接開展門診服務和全方位的營銷權,并首先在香港登陸。在此期間,同仁堂在跨文化營銷中采取“保存傳統精華,實現與國際接軌”的策略,其實質是在注重傳統產品觀念基礎上揉入了現代營銷觀念,為同仁堂中成藥進一步走向世界奠定了堅實基礎。
再次,快速發展階段。2000年,北京同仁堂與香港和計中藥投資有限公司簽訂合資協議。利用“同仁堂”的金字招牌及多年從事中藥生產的優勢及和計中藥投資有限公司熟悉國際市場的運作方式和國際市場銷售的優勢,在香港建立國際研發和營銷中心,按國際GMP標準進行生產加工,按照國際慣例積極開發歐美等發達國家市場。
二、同仁堂海外營銷進入戰略
首先,立足香港市場,逐步擴大影響力。對民族特色產品實施跨文化營銷,最切實可行的方法就是在與自身文化差異最小的地區開設分店,以獨資形式在當地立足,既可以進入市場,又能獲得最直接最真實的一手資料和信息,為下一步的遠距離擴張做準備。同仁堂海外發展道路首先在香港開設分店,打開同仁堂通向“世界貿易之窗”的通道。香港是中國商品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因此,同仁堂將進入國際市場的第一步定在香港是非常合理的,也為同仁堂進入東南亞市場和歐美市場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其次,強強聯合,成立合資公司借船出海。與和計黃埔這樣的企業合作,對于同仁堂來說真正稱得上優勢互補。正是這次合作,使同仁堂成功地打入了歐美市場。對于同仁堂這樣的民族文化色彩濃厚的企業,要真正從思維方式和運作方式上走向國際化才能更好地實施跨文化營銷。從短期來看,與和計中藥的合作,將可以充分利用香港作為國際金融和商貿中心的地位和優勢,全力進軍國際醫藥主流市場。從長期來看,以香港為基地,與和計中藥的聯手,將使同仁堂這家百年老店在國際市場上規避市場風險,樹立國際品牌,全面了解世界不同文化、消費心理和行為,為下一步制定有針對性的營銷戰略打下堅實的基礎。
再次,直接出口。自從獲得獨資進出口經營權后,同仁堂集團公司下屬的進出口公司就承擔著集團公司的產品出口任務。每年參加“廣交會”或其他類似出易會是其重要的業務方式。同仁堂的在亞洲地區,尤其是東亞、東南亞地區的知名度較高,保證了相當數量的出口額。
三、同仁堂跨國營銷戰略及啟示解析
首先,現有產品必須要適應目標市場的文化差異。從產品的特性來看,并非所有的民族特色產品都可以實施跨文化營銷,論證民族特色是否能克服文化差異是首要工作。北京同仁堂的產品在國際市場已經具備一定的知名度和認同度,特別是在大中華文化圈。因此,同仁堂有理由認為其產品具備跨文化營銷的可行性,至少是文化差異不大的目標市場完全具備營銷的條件。要想進入歐美市場,除了要讓個別患者藥到病除,心服口服以外,更重要的是通過權威的國際認證(如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FDA)認證)從法律和科學的高度為中藥進入國際市場掃清障礙,增強目標市場文化認同感。
其次,注重產品文化營銷。民族特色產品同樣有必要采取標準化戰略,并具備可行性。民族特色產品必須保證在全球市場保持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內涵,否則會被認為不是正宗的。同仁堂的產品具有濃厚的民族文化色彩,國外消費者對此早已認同。如果在開拓國際市場過程中為滿足當地消費者的偏好而改變產品的某些特征(口感、名稱、包裝),效果可能適得其反。一般的消費心理是購買帶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原汁原味的正宗貨,因此同仁堂的標準化戰略是有理論基礎和實踐證明的。同仁堂在香港、泰國、馬來西亞等國開辦的獨資分店也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北京同仁堂”風格,無論是店堂裝飾、匾額,還是產品陳列都幾乎是北京總店的不同規模的“克隆”。這完全符合營銷標準化的戰略。從經營效果來看也是相當不錯。同仁堂香港分店開業當天就出現了排隊買藥、排隊候診的可喜場面。
最后,采取循序漸進的總體進入戰略。文化差異越小,消費心理和行為的差異也越小,目標市場實施跨文化營銷難度相對較小,成功的概率也相對較高。北京同仁堂的跨文化營銷實踐,首先選擇的是以“大中華文化圈”為中心的東亞、東南亞市場,以合資及獨資形式最先進入在文化上與中國大陸最接近的香港,可以說是非常明智的。以相近文化進入戰略作為前奏,積累跨文化營銷經驗,然后用相異文化進入戰略快速進入更廣闊的世界市場,可能會更利于加強中國企業在全球市場上的競爭力。同仁堂跨文化營銷的成功,除了其強大的實力和良好的經營以外,準確的市場選擇是成功的基本前提條件。
參考文獻:
1.跨文化交際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1.1跨文化交際在語用教學中的運用跨文化的語用問題是不同文化的人使用同樣一種語言會產生不一樣的效果。在英語教學中應了解不同語言中語用規則,否則就會出現將不同語言的語用規則混用的語用失誤,失去了跨文化交際目的。語言失誤和社交語用失誤都屬于語用失誤。語言失誤是二語習者把漢語詞語的語用意義用在英語上造成的語用失誤。如問題Haveyoubroughtthebook?回答Yes,Ihavebroughtit.這樣的回答雖然在語法沒有問題,但是英語使用者會覺得這是不耐煩的回答,會引起溝通的不愉快。因文化背景差異而引起的語用錯誤就是社交語用失誤,它與人們對人際關系、權力和義務等觀念有關。如在傳統的文化中,學生和教師對話要用尊敬的口吻,但這種方式不適合用在和英國教師的交流。又如在參加國際學術活動時,中國學者會說一些表示謙虛的話語,這不僅得不得好感反而讓人信以為真,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因此教師應重視跨文化的語用問題,對比不同的語言使用規則使學生準確地使用語言知識。
1.2跨文化交際在篇章結構的教學應用語篇是語言整體,由連續的句子或語段構成,包含書面語和口語。中、西方人思維的模式不同,對篇章的結構的認識有很大差別。中國人的思維帶有直覺性和整體性,常用的問候語會讓我們感的友好、親切,如:你去哪里、吃飯了嗎、去做什么。若這些用在英語表達,歐美人則是不能理解,甚至不知道如何進行這樣的對話。我們的人際關系較為復雜,在彼此交際中大多帶有言外之意,但是西方人以直線邏輯進行推理、演繹,表達直截了當,文章段落結構也是直線發展。要準確理解文章所要表達的意義,就必須了解目標語中篇章結構的特點。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掌握篇章結構特點。因此教師必須將相關文化背景融入教學中,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篇章結構,準確理解文章的意思。
1.3跨文化交際在修辭教學中的應用修辭學研究的是如何把文章寫得更好,把話說得更好的問題。文化背景不同的人們采用的修辭手段相似,如比喻。在英漢文化里都有比喻這種修辭,用一種物體來比喻另一種物體,但是由于文化傳統、社會習俗等方面存在不同,比喻的主體與客體之間所象征的意義不同。如對于dog這個喻體,在英語國家它是好的喻體有luckydog的說法,但是在中國“狗”是不好的比喻,如:走狗、狗奴才、狗腿子等。同一種修辭的手法,同一個喻體,但是所指的含義卻是大相徑庭。修辭在所有的教材和閱讀材料中均會體現,這使得跨文化交際的功能尤為重要,讓學生掌握修辭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差異、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進行有效的閱讀是英語教學的重要部分。
1.4跨文化交際在翻譯教學中的應用翻譯是一種語言用另一種語言的語義來表達,同時也是一個文化信息的轉換。它涉及多種因素包括語言、文化等。翻譯教學不僅要掌握兩種語言,還要掌握其文化差異。王佐良先生指出:“如果不了解語言中的社會文化,誰也無法真正掌握語言。”翻譯的存在是因為人類有很多的共同之處,但缺乏對文化差異的掌握,翻譯就會出現問題。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多進行文化間比較,不能以已存在的文化思維來翻譯,而是多考慮不同文化的內涵、淵源、歷史背景、風俗習慣等。在翻譯時,就要正確地了解其異同,進行對比分析才能做出地道如實的翻譯。如greenhand是新手的意思;givemefive是擊掌;而aunt是所有與母親同輩的女性親戚的稱呼等。跨文化交際知識在翻譯教學中是至關重要的,沒有對文化背景的了解是達不到翻譯的完美效果。跨文化交際理論滲透在英語教學過程中的各個環節,因此要習得地道的英語,用英語正確地交際,就必須重視跨文化交際理論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2.如何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
2.1重視課堂教學中對跨文化交際的引導在二語的學習環境中,課堂教學是學生接受知識的主要來源,高效率地利用課堂教學的優勢來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是可形之道。語言離不開文化,在課堂上,除了講授語言知識,也要滲透文化知識,用文化指導語言教學活動,深化文化背景知識的教學,把兩者合二為一,讓學生既學習了語言知識也理解了文化的異同。當然,教師可以深入的講解中西在價值觀、人生觀、生活觀等方面的差異,讓學生知其然并知所有然。通過學生對文化差異的理解,語言知識掌握得更深入,在運用上更加得心應手。如教授人教版必修三Unit1時,教師在講解各國節日不同的慶祝活動之外,可以補充這些節日的來歷,歷史淵源,這樣不僅使學生獲得更多課本上沒有的知識,也使課堂更有趣味性,在以后的交際中,學生可以自如地談論這一方面的話題。
2.2合理利用教材資源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英語教材中,不管是初中的教材還是高中的教材無不滲透西方文化。這么多選材廣泛的英語教材都涉及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為學生提供了生動鮮明的材料。在英語教學中,我們不但要講解語言知識、提高閱讀能力、語言技能,更要引導學生挖掘滲透在材料中的文化知識,在學習語言知識的同時,學會跨文化交際的能力,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習慣,更好地把所學的語言知識運用到實際。所以合理地利用教材是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途徑。
2.3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很多學生認為學習英語就是為考試,只要可以得高分就滿意了。英語對他們來說就是一門考試科目,所以出現了許多問題,如啞巴英語或是明明托福成績很好的學生也無法自如地交流等。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一個民族文化精華的體現。我們用語言表現我們的言行和修養,學生不重視交際能力,不重視文化差異,使得他們沒有辦法學得英語的精髓。因此在英語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并引導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即在教學和日常談話和中,有意識地強調跨中西的文化差異及差異引起的原因。這些原因不是語言知識引起的,而是由于深層的觀念、風俗和歷史問題所引起的。在教學中,教師要使學生感受真實的語言和文化,注意重要的文化差異,提升學生的敏感性,使語言生動鮮活,讓學生避免使用錯誤交際用語,學會真正地交際。因此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提高交際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傳統教學倡導的基本以“教師講,學生聽”為主要形式,即使在如今的職業院校課堂上依然如此,這便忽視了不同學科或能力之間在認知活動和方式上的差異。目前高職教育倡導在通識課程中“以人為本”更加提倡因材施教,從這一點出發設計教學顯得尤為重要。第一部分簡單介紹了傳統教學法并引入多元智能理論;第二部分介紹了多元智能理論的內涵;接下來介紹了多元智能理論發展狀況,并通過圖表形式展示一種用法;最后一部分是根據多元智能理論對高職英語跨文化課程所做的教學設計,展示了多元智能教學的成果。多元智能理論促使教師根據教學對象、教學內容的不同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方面,為教師的教學打開新篇章。
關鍵詞:
多元智能理論;加德納;智能;教學法;教學設計
傳統教學主要以“教師教,學生學”為模式,教師成為課堂的中心,這樣便容易忽視學習者在這一活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但進入新世紀這樣的國際化的高科技時代,主要發展特點為知識經濟化、經濟全球化和高度信息化。這就相對應的對21世紀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時代的人才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較高的信息素養和能在日常生活與專業領域用外語進行交流溝通的能力。教學過程中,的情感因素(例如感覺、情感、需求、信心、焦慮等)日漸受到重視,因為這些因素在教學中極大地影響到教學質量。
1多元智能理論引入
傳統的外語教學法主要流派包括直接法、視聽法、語法翻譯法、聽說法、認知法、功能法等。這些教學法都在不同時期扮演了重要角色,但是也有各自缺陷。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聽說法、視聽法、認知法,因為就談到聽說法,即在外語教學之中去運用語言結構分析的研究成果,為教學過程的安排和教材的編寫提供科學的依據。但是過分重視機械性訓練,忽視語言規則的指導作用,對于語言的結構形式過分地重視,對于語言和內容意義有忽視趨勢,語言傾向流于“造作”。視聽法來自于法國,初創于20世紀50年代,這種教法在組織聽說操練時號召廣泛使用電化教學設備,比如幻燈、電影等,以便結合聽覺形象和視覺形象。這種教法也存在缺點,視聽法重視語言形式,但是忽視交際能力的培養,而且就整體結構而言過分強調,造成對語言分析、講解和訓練的忽視。20世紀60年代,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卡魯爾首次提出了認知法,他的產生是相對于聽說法而言的,強調理解在外語教學中的作用,主張在理解新學語言材料的基礎上創造性的交際練習的主張。為實現外語教學情景化和交際化,主張在教學中廣泛利用視聽教具。認識心理學是認知法的理論基礎,這使外語的教學能夠建立在更加科學的基礎上,不過認知法作為新體系,認知法還是不夠完善的,必須從理論與實踐上來結合充實,這些教學法都或多或少對于本文所提到的多元智能教學有著影響。在20世紀90年代,美國著名認知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在其多年研究基礎上提出了“多元智能教學理論”,不僅在美國引起了一場教育改革的浪潮,并逐漸席卷世界各國。多元智能教學是一種教學藝術,以心理學為基礎,有益于促進學生各方面只能全面發展。在這樣一個教師需要不斷滿足學生不斷增長的學習需求的時代,多元智能教學理論通過其實用、有創意、具有拓展性、激發思維的策略,給課堂教學帶來活力,用全新的方式幫助學生完成學習。
2多元智能理論的內涵
20世紀80年代,美國著名的教育學家加德納提出了MI(TheTheoryofMultipleIntelligences)理論,即多元智能理論。人的多元智能理論,包括個體聽說讀寫的言語/語言智能(Linguisticintelligence)、數字推理與抽象思維的邏輯數學智能(Logical-Mathematicalintelligence)、運用身體解決問題的身體/運動智能(Bodily-Kinestheticintelligence)、對觀察事物圖像化并加以運用的視覺/空間智能(Spatialintelligence)、欣賞演唱的音樂/節奏智能(Musicalintelligence)、與人交往的人際交往智能(Interpersonalintelligence)、自我認識做出適當反映的自我認知智能(Intrapersonalintelligence)、探索自然的自然認知智能(Naturalistintelligence)等八個方面。當然,多年來無數的教育工作者對多元智能理論做出實踐,取得很好教學效果,美國的拉澤爾便是其中之一。他在具體實踐這一理論時,引入一個全新的教學輔助工具:“多元智能工具箱”(如表1所示),用來輔助教學,實現教學目標。當明確了多元智能工具箱后,便能夠從眾多的概念、策略、方法、技巧中快速篩選找到教師想要融入教學里的東西。這時可以運用“課程設計調色板”,(如圖1所示)在每個智能旁邊,寫上選取的工具名稱,然后簡單描述如何使用每件工具已達到教學目的,取得教學結果。在本文接下來的課程實例中,該教師選取了不同的智能工具,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鍛煉和發展了學生的各項智力。
3多元智能理論發展
“智能”曾一直被視作為靜態的、固定的、天生的、伴隨人的一生的,不過事實是人的大腦功能幾乎在任何年齡、任何能力水平上都能得到改善。如果能有意識地在多角度激發不同智能,人類可以變得更加聰明睿智。美國的心理學家加德納博士認為,人類的思維活動不止是受一種認知形式的影響。在此認識基礎上,他逐漸形成了他的多元智能理論。加德納博士和參與“零點項目(ZeroProject)”研發的哈佛大學其他研究人員提出,人的智能是有多種形式的,而非一種。每種智力是獨立的。20世紀70年代后期,加德納開始寫《智力結構》(FrameofMind)一書,并于1983年出版。1984年,由“學習新視野”(NewHorizonsforLearning)組織的以“即將來臨的教育爆炸”(TheComingEducationExplosion)為題的教育大會在紐約召開。加德納在會上向與會教育工作者介紹了他的新理論。這次大會在全國引起了一場教育改革的浪潮,成為“學習新視野”組織的連續八屆國際會議的起點。這一系列會議都圍繞多元智能理論展開,每屆會議都運用多元智能理論進行組織,運用多種方式呈現大會討論的內容。1987年,心理學家和學習研究專家托馬斯•阿姆斯特朗(TomasArmstrong)根據加德納的理論撰寫了InTheirOwnWay一書,該書有助于幫助教師和家長了解孩子之間存在的種種差異,以及如何創設人們的學習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超越了智商測試所測量的范圍。1988年,位于密蘇里州圣路易斯市的新城學校(TheNewCitySchool)開始實施多元智能理論。該校校長湯姆•霍爾(TomHoerr)指出,“多元智能理論已經超越智力理論的范疇,成為教育哲學。”1993年,加德納另一本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書MultipleIntelligence:TheoryinPractice中更新了他的理論。加德納認為,人有八種智能,有可能還存在我們目前尚無法測量到的其他智能。這八種智能是言語/語言智能、邏輯數學智能、視覺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音樂節奏智能、人際交往智能、自我認識智能和自然智能。正是在這樣一個具有開拓意義的教育領域,戴維拉澤爾(DavidLazear)通過《多元智能教學的藝術——八種教學方式》進一步推動了多元智能理論在實踐中的應用。那么在課堂上如何根據多元智能教學理論進行課堂組織和課程設計呢?在接下來的章節,作者將會對這八種多元智能詳加介紹并以實際案例對其應用加以介紹。
4多元智能理論實踐案例——英美文化入門課程設計
把多元智能理念融入高職學生的課程中,研制以多元智能理論為指導的課程模式與教學計劃,是多元智能理論在高職英語課堂教學實踐中最佳的切入點。雖然現代大學教育中,注重學生多方面智能的培養,并積極引進各種教學輔助工具比如多媒體設備等,但是其教學方式仍然是具有教師為主導的局限性,對于學生自身各種技能的培養卻無法全面重視。本論文接下來所要介紹的這個課程設計正是多元智能教學理論的實踐,在課程設計過程中,從多元智能工具箱中恰當選取相應工具,創造性地依據課程設計調色板各項目標的要求來完成了四個課時的專業課課程設計。課程主題:英國風土人情簡介學科領域:英語跨文化課程教學對象: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2014級商務英語/國際商務教學內容及參考教輔:參考英美文化概況的課程,教材采用高等教育出版社編寫的《英語國家社會和文化入門》一書課程時長:四個課時(本文中的教學設計實例只是其中的一個課時)學生人數:36人教學目標:學生將掌握一方面了解英國各個組成部分的風土人情,另一方面,提高學生各方面的智能。
教材/教具:紙筆等文具,用于查閱的字典、電腦,學生日志本,投影儀等教學設備,各式符合所講述節日的服裝道具教室布置:學生提前準備PRESENTATION,教室區中間空出一塊場地課程概要:在課前,將學生分成6人一組,每組分配給不同的地區任務,分別為大不列顛、蘇格蘭、北愛爾蘭和威爾士。要求學生以自己的方式來與其他同學一起分享學習這些節日地區的主要概況。學生須通過圖書館、網絡等途徑,以話劇、演講、小品等不同方式表現。大家在課下要把自己所負責的地區做仔細研讀和學習,并本組內積極合作,力求創新,以一種新穎的方式促進大家學習了解。在課上,教師首先向大家宣布每個小組的準備內容和此次小組結果,然后按照已分好的小組開始做分別的任務匯報。以第一組的講述蘇格蘭風土人情為例。第一,做出本小組的即興簡短演講介紹。題目為“蘇格蘭情調”可直接發言或借助多媒體設備,簡單概括蘇格蘭地形、人口、特點、當今發展和風土人情等。第二,本小組同學開始表演準備的節目,要求樂器、服裝等都是能夠反映蘇格蘭情調的,因此大家所穿的戲服是具有蘇格蘭情調的格子裙。表演內容有吹奏蘇格蘭傳統樂器風笛、齊唱羅伯特彭斯名曲《友誼地久天長》。第三,該組學生在表演過程中由其他小組做記錄,要求在節目結束后對此節目中提到的“蘇格蘭情調”加以識別認識,并可在節目結束后做評論或提問題。第四,表演結束后,由該組代表做總結,并回答其他組同學以及教師提問,最后老師對本組表現點評,并講解期中具有代表性的知識點。學生在課上完成上述四項任務后,要留出時間供大家討論反思,而且要意識到學生的成果匯報是一項十分有效的方式,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可以學到很多。教師可擔任這次活動的主持人,保證學生匯報不拖延時間,而且學生的焦點始終在蘇格蘭各方面聚合、發散。當所有小組做好匯報后,要引導學生對于他們學習研究這些地區的經歷做出反思,并提醒學生注意幾個這樣的問題:在同學匯報中,你記憶最深刻的是哪一部分?哪部分的風土人情最感興趣?最喜歡哪個地區?如何認識這些地區的發展,并且可以讓大家做個對比。教師帶領全班繪制一張地圖,用具體代表事物對每一個地區進行說明,并且繪制表格,對各個部分的相同點不同點以圖表形式體現出來。最后,給學生布置日志或論文任務,請他們發散思維,可以自己研究的地區為例,或者其他地區,寫出自己的看法、希冀等。
5評述和反思
根據信息量,該課程教學為四課時。學生在課前要做好充足準備,課上主要是學生在教師教學設計的過程中充分發揮自己各項智能的過程,另外,學生應發散思維廣泛學習,并小組內分工合作。設計多元智能教學模式,并不是說運用這八種學習活動,有些活動可以同時發生或者結合在一起進行。這一課就是典型的例子。要求學生去做presentation,同時鍛煉了學生的多種智力:言語語言(作為正式演講)、邏輯數學(建立聯系對比各個地區)、視覺空間(地圖的繪制及想象)、音樂節奏(風笛演奏)、人際交往(團隊內合作)、身體運動(話劇喜劇及舞蹈表演)以及自我認識智能(匯報反思及日志文章的寫作)。在一種學習體驗中運用了多種智能工具,鍛煉了學生多種智力。在幫助學生完成完善他們的匯報內容時,與大家探討的時間越長,學生所獲得的認識就越深刻,教學目標就更能達到。為了加深他們的學習,教師可以針對學生提前準備的道具材料提出問題。比如為什么演奏彭斯的《友誼地久天長》,彭斯在蘇格蘭的地位影響等。引導學生采用頭腦風暴的方式,想象彭斯時代的蘇格蘭,那時候人們的情感表達等。一旦他們進入自己的角色,他們將會從這一部分中獲得最大的樂趣。在某種程度上講,這一課的中心出現在學生最后總結presentation以及最后的日志或論文中。Presentation的制作與介紹能夠鼓勵學生實際運用他們所學過的各種知識,團隊合作這一人際交往智能在此可得到充分發揮。小組內部人員可見仁見智,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借助各種可能的設備儀器為自己的主題服務。這一過程本身對于學生智力的鍛煉具有極大作用。
6小結
多元智能理論的出現,對于教學設計和教學模式的創新起到極大促進作用。高職的跨文化課程作為通識課程必要環節,即具有較強工具性又能體現其深厚人文性、藝術性,為保障教學質量,需根據學生的智能差異,做到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到英語教學中來,多元智能理論凸顯學生的主體性,學生的思維活性能夠得到有效的激發,就此而言,基于學生學情考慮,將多元智能滲透到課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周麗華.基于多元智能理論下的英美文學教學芻議[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32):117-119.
[2]戴維拉澤爾.多元智能教學的藝術——八種教學方式[M].呂良環,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4:1-3.
[3]加德納.多元智能[M].沈致隆,譯.北京:新華出版社,1999.
[4]李科,沈海英.多元智能理論應用于大學英語教學的實證研究[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4).
[5]黎麗.多元智能理論與英語個性化教學[J].職業圈,2007(6):2.
[6]龐暉.多元智能理論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及啟示[J].青島大學師范學院學報,2004(4).
[7]王朝暉.多元智能理論與英語教改研究[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5).
近年來,語言和文化的關系已然成為英語教學中的重要課題之一。語言中包含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英語學習中,需要了解英語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價值觀念等。接觸和了解英語過節的文化有利于對英語的理解,有利于加深對本國文化的理解與認識,有利于培養世界意識,有利于形成跨文化交際能力。因此,了解英語文化對于學習英語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逐步擴展文化知識的內容和范圍。在其實階段要使學生對英語文化以及中外文化的異同有個粗略的了解。在教學中涉及的有關英語國家的文化知識應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只是結構和認知水平等密切相關,而且能激發學生學習英語文化的興趣。要擴大學生接觸異國文化的范圍,幫助學生擴展視野,發展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
初中英語的教學不僅要幫助學生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也要引領學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國文化,使他們提高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和鑒別力,為發展跨文化交際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
那么教師應該如何引導啟發學生擴展文化視野,發展跨文化意識和交際的能力呢?
1.要正確理解本國文化和外國文化,培養文化意識。
有人認為外語學習和本國文化學習沒有什么關系。其實二者關系很密切。新課標所說的“文化意識”指對社會文化的認識,尤其是對西方文化的認識,包括文化知識、文化理解以及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
由于中國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英語教育往往重成績輕能力。因此而導致了文化沖突、文化休克,而交際失誤也時常出現。
在日常教學中,要讓學生充分理解本國文化和外國文化,尤其要深刻準確地認識兩種文化的異同。
教學中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的能力和方法:
首先,要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
“跨文化交際”的英語名稱是“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語者與非本族語者之間的交際, 也指任何在語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異的人們之間的交際。通俗來說就是如果你和外國人打交道(由于存在語言和文化背景的差異),應該注意什么問題,應該如何得體地去交流。
英語文化中充滿了對個人隱私的尊重。例如:同講英語的外國人談話時,應盡量避免如年齡、職業、收入、、婚姻狀況等涉及到個人隱私的話,因為中國人和英語國家的人對待個人隱私的態度存在差異。在中國,詢問別人年齡、婚姻、收入、體重等似乎沒什么不妥,但在英美國家,這些是屬“個人隱私”問題,這樣的問題不宜過問,否則就是失禮。再如中國人習慣打招呼時說“干什么去?”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和“你在干什么呢?” (What are you doing?)在英語中就成為刺探別人隱私的審問別人的話語,會使對方感到很反感甚至惱怒。因此,在與英語文化中的人交流時,有必要了解他們文化中對個人隱私的理解和范圍,切忌在交往中涉及到對個人隱私的侵犯。
英語國家的禮貌原則和中國有很大差別。如:英語國家please,thank you,sorry(請、謝謝、對不起)是使用頻率最高的幾個詞語。英美人在接受別人幫助時,會說謝謝,即使是家庭成員之間也會這樣。而在中國,關系親密的人總是說謝謝會顯得生疏,這些詞匯的使用頻率不高。中國文化講究謙讓、委婉和含蓄,英美文化提倡個性、率直和誠實。比如,中國人節日收到禮物時會客氣一番,不當面打開禮物。而英美人士收到節日禮物會當面打開,并表示稱贊和道謝:“Very beautiful! Wow!”、“What a wonderful gift it is!”、“Thank you for your present.”再比如,謙虛是中國的傳統美德,中國人在聽到贊美之辭時,盡管內心很認同也很高興,但還是要對贊美之詞否定或謙虛一番。而英語國家的人會用“Thank you”來接受這種贊美和鼓勵,讓別人分享被贊美的快樂。
其次,要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英語教師可以在詞匯教學中彰顯文化。例如:如中英兩國的人對狗有不同的傳統看法。中國人一般厭惡鄙視這種動物,經常用狗來形容和比喻壞人壞事,諸如 “狗仗人勢、狗腿子、狗眼看人底”等。但是英國人對狗有好感,認為狗是忠實可靠的朋友。因此,英語中有許多關于狗的習語,例如lucky dog(幸運狗),喻指“幸運的人”;big dog(大狗),喻指“大哼、要人、保鏢”; love me, love my dog(愛屋及烏)等等。
英語教師可以在閱讀教學中滲透文化。例如:在學習食物時,教師可以適當比較中西方飲食習慣、飲食文化;在講到圣誕節時,可以利用網絡資源,搜集到大量的圖片,比較中西方節日的不同,提高學生學習文化的興趣。
英語教師可以在語法教學中增強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例如:漢語說“一個面包”,而英語說a piece of bread,盡管漢語中沒有名詞單復數的變化,但在概念上“面包”是一個可數名詞。而在西方國家,人們把面包當成主食之一,吃的時候把一塊面包切成數片,有時還會在面包上抹上奶油,再佐以煎雞蛋或一杯牛奶,因而在英語中bread 是一個不可數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