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藥物調查報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2012年6月-2013年6月,本課題組以發放表格與會議座談的方法,對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與保護單位進行了調查。內容包括四大部分:項目概況(名稱、傳承時間、傳承地域、入選名錄級別、所屬類別、項目簡介等),傳承群體情況(傳承人數量、平均年齡、代表性傳承人數、傳承代數、傳承人級別、傳承方式、傳承譜系),保護現狀(保護單位的名稱和性質、專職保護機構、專職保護人員、專門保護制度、立檔、傳習場所、傳習活動、保護資金、傳承補助金、商標注冊、專利保護、立項研究),需求與建議。
2調查結果
2.1基本概況
本次調查共54個項目,其中包括41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項目、13個省級項目,傳承區域位于貴州、重慶、云南、湖北、內蒙古、青海、甘肅、安徽、湖南、河南、天津、山西、浙江、北京、江蘇、福建、深圳、上海18個省(自治區)、市。本次調查的中醫藥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主要有中醫針灸(2項)、中醫養生方法(2項)、中藥炮制技藝(2項)、老字號傳統中醫藥文化(2項)、中醫診療方法(8項)、中醫傳統制劑方法(12項)和少數民族醫藥(26項)7個大類,其中少數民族醫藥類項目涉及8個少數民族,包括傣族(2項)、彝族(1項)、藏族(4項)、苗族(3項)、瑤族(2項)、蒙古族(11項)、土家族(1項)、畬族(2項)。
2.2傳承情況
本次調查發現,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時間在100~1000年間,主要集中在100~200年間;傳承代數在2~40代間,大多數在4~6代之間。如山西平遙道虎壁王氏中醫婦科,從南宋時期傳承至今已有800余年,現已傳承29代。這些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都有比較長的歷史,符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1]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要求,體現了傳統醫藥文化的歷史感。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活態性的文化遺產,傳承人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延續中起著重要作用,每一個項目都有相應的傳承人來傳承。調查發現,各項目間傳承人數量差別較大,在調查的54個項目中,有20名以上傳承人的項目有17個(31%),16~20名的項目有6個(11%),11~15名之間的項目有5個(9%),而傳承人數低于10名的項目為26個(48%)。目前,中醫藥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傳承人數上出現了兩極分化的現象。發展比較好的項目傳承人數相對較多,在20名以上,如四大懷藥種植與炮制技藝傳承人數已達到85名,蒙醫正骨術的傳承人數達到100名;也有項目傳承人僅1~2名,如苗醫藥癲癇癥療法傳承人僅1名,赤銅炮制法傳承人2名。本次調查的項目共涉及代表性傳承人99名,其中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23名,省級傳承人40名,市級傳承人14名,縣級傳承人6名,未經各級政府認定的傳承人16名。這些代表性傳承人的年齡,主要集中在40~60歲之間,平均58歲,30歲以下的傳承人僅4名。表明中醫藥類非遺的傳承人所面臨的老齡化急待解決。目前,后繼乏人仍是中醫藥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面臨的一大問題。本次調查發現,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傳承方式目前仍然以家族相傳和師徒授受為主。其中,通過師徒授受方式進行傳承的項目29個(54%),如山西的定坤丹傳統制作技藝就是以師徒授受的方式進行傳承:(1841年)劉定川、王志杰-(1899年)諸效關、龐永富-(1921年)柳子俊-(1971年)柳惠武、宋應龍-(1986年)李建春、楊兆恒、高占龍。而貴州的廖氏化風丹制作技藝則是以父子相傳的家族傳承方式進行:廖品武-廖光緒-廖耀寅-廖溁龍-廖元輯-廖炯-廖德型-廖銘詔-廖木賡-廖樹才-廖熙華-廖小剛。這種以家族相傳的方式進行傳承的項目有10個(19%)。家傳與師徒授受同時運用的項目有7個(13%),如劉氏刺熨療法。家傳與院校教育均有的項目3個(5%);師徒授受和院校教育同時運用的項目3個(5%);有學院校教育的師徒授受、家族相傳和院校教育三者共用的項目最少,僅2個(4%);沒有一個項目是僅運用院校教育傳承。由此可知,我國中醫藥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傳承發展方式主要延續傳統的師徒授受和家族相傳兩種方式,而現代院校教育只是作為一種輔助方式。
2.3保護情況
進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以后,盡管各保護單位采取了相應的保護措施,但由于保護條件和重視程度不同,所以對項目的保護情況也不同。目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單位根據單位性質可分為事業單位、企業單位、個人獨資、保護協會和社會團體。本次調查的54個項目中有32個項目(59%)的保護單位是事業單位,19個(35%)是企業單位,以社會團體和政府部門為保護單位的分別是2個(4%)和1個(2%)項目。54個項目中有42個項目設立了專門的保護機構和保護人員。在有專人保護的保護單位中,專職人員數量存在很大差別。專職人員數量最多的有20名,最少的僅1名。而且將專職人員定為1~2名的保護單位有20家,專職人員超過10名的保護單位僅4家。表明各保護單位在設置專門保護機構的工作中存在不足。在資金投入方面,54個項目中只有12個項目(22%)曾獲得保護資金,數額20~450萬元;24個項目(44%)有發放傳承人補助資金的記錄,傳承人1年所得資金補助一般較少,在1000~20000元之間。在有保護資金的12個項目中,7家保護單位是醫院或診所,4家是企業單位。由此可見,醫院、診所和企業在對項目資金投入較為重視,其他保護單位在資金投入方面相對欠缺。表明目前對項目和傳承人的資金扶持不足仍是中醫藥非遺項目面臨的重大問題。本次調查還了解到,一些保護單位已采取建立檔案或清單、舉辦傳習活動、商標注冊、申請專利、設立研究課題及舉辦宣傳教育活動等措施對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參與調查的項目中有31個項目的保護單位已建立了檔案或清單,如廣譽遠文化檔案,對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獻、古籍、資料、檔案等進行整理和保存。在54個項目中,44家保護單位有自己的傳習場所,并定期組織人員舉辦傳習活動。傳習場所大小不一,最大的11547m2,最小的僅15m2;傳習活動的周期也各不相同,周期最長每年1次,最短5d進行1次;參加傳習活動的傳承人數量差別同樣很大,最多的有100人,最少的僅2人。在所調查的項目中,有15個項目申請了專利保護,20個項目申請了商標注冊,但各保護單位在運用法律保護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方面仍有不足。另外,有28個項目設立了專項對自己所持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深入研究和保護;39個項目開展過宣傳教育活動,但其中21項都是在政府組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宣傳教育活動時才進行;有18個項目、15家保護單位自主進行宣傳,但其中僅有7家保護單位通過電視、網絡、書籍等主動向公眾宣傳自己的保護項目,其余8家單位只是舉辦培訓班,僅針對行業內的人開展,宣傳教育面不夠廣。這反映了目前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宣傳教育工作仍有不足。
2.4保護單位提出的需求和建議
此次調查中,許多項目保護單位提出了寶貴的意見:①建議政府重視加大項目和傳承人的保護資金投入。②開辦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培訓班,邀請專家學者對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做指導,幫助開展整理立檔等工作。③加強民間民族醫藥的調查和傳承工作,政策上扶持傾斜,改革準入制度,使更多更好的中藥傳統制劑和更多優秀的傳統醫學傳承人能夠更好地為國民健康服務。④加大宣傳力度,使更多的人了解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良好的傳承環境。
3小結
鄭州人民醫院感染管理科,河南鄭州 450003
[摘要] 目的 了解醫院感染現患率及抗菌藥物使用現狀,為醫院感染管理持續質量改進工作提供依據。方法 于2012年7月23日0:00~24:00對所有住院患者進行調查,采用病歷調查與床旁調查相結合的方法,并對結果進行統計分析。結果 應查1874例,實查1874例,實查率為100%;醫院感染現患率為3.74%;重癥監護室醫院感染現患率最高,為27.50%;醫院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為主,占55.70%;抗菌藥物使用率為31.60%,治療性使用抗菌藥物占62.39%;醫院感染主要病原菌為鮑曼不動桿菌。結論 應加強高感染科室、高感染部位的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提高病原學標本送檢質量,有效指導臨床合理使用抗菌藥物,以降低醫院感染發生率。
[
關鍵詞 ] 醫院感染;現患率;調查分析
[中圖分類號] R197.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4)03(b)-0001-02
為了全面了解醫院感染發生狀況,掌握醫院感染實際情況,為有效進行醫院感染管理持續質量改進工作提供依據。醫院于2012年7月23日對所有住院患者進行了醫院感染現患率調查,現將調查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對2012年7月23日0:00~24:00所有住院患者進行調查,包括當日出院、轉科、死亡的患者;不包括當日新入院的患者。
1.2 調查方法
于調查前一周向各臨床科室下發通知,說明調查目的,要求各科室對住院患者完善各項與感染性疾病診斷有關的檢查。醫院感染管理科于7月20日對參加調查的人員進行培訓,調查人員為醫院感染管理科專職人員及各科室兼職感染監控醫師、監控護士;采用病歷調查與床旁調查相結合的方法,逐一如實填寫床旁調查表和個案調查登記表。
1.3診斷標準
根據衛生部2001年頒發的《醫院感染診斷標準(試行)》執行。
2 結果
2.1 醫院感染現患率
應查住院患者1874例,實查1874例,實查率為100%。醫院感染70例,醫院感染現患率為3.74%。本次調查中,重癥監護室醫院感染現患率最高,為27.50%;內科系統醫院感染現患率居前5位的科室依次為康復醫學科、中醫科、腎內科、血液腫瘤科、腫瘤內科;外科系統居前5位的科室依次為心外科、胸外科、移植科、普外科、神經外科。見表1。
2.2 醫院感染部位分布
感染部位居首位的是下呼吸道感染,占55.70%,其次為表淺切口感染,占12.86%;泌尿道感染居第三位,占8.57%,見表2。
2.3 抗菌藥物使用
1874例住院患者中,593例患者使用抗菌藥物,抗菌藥物使用率為31.60%,一聯用藥482例,占81.28%,二聯用藥107例,占18.04%;三聯及以上用藥4例,占0.67%。593例使用抗菌藥物患者中,有370例為治療性用藥(含治療+預防用藥),占62.39%;其中 200例進行了病原學檢查,送檢率為54.05%,見表3。
2.4醫院感染病原菌分布
在70例醫院感染病例中,38例標本送檢,病原菌檢出26株,陽性檢出率68.42%。醫院感染病原菌檢出居前三位的為鮑曼不動桿菌6株,占23.08%,大腸埃希菌5株,占19.23%,銅綠假單胞菌3株,占11.53%,與醫院感染管理科日常監測主要病原菌情況一致,見表4。
3 討論
3.1醫院感染現患率
本次調查應查住院患者1874例,實際調查1874例,實查率為100%,能夠真實反映醫院感染實際狀況、抗菌藥物使用情況、醫院感染常見病原菌檢出等情況,為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工作提供有效依據。本次調查醫院感染現患率為3.74%,低于我院2011年的現患率4.81%,稍高于全國醫院感染監控網2012年醫院感染患病率(3.22%)。本次調查中,除重癥監護室醫院感染現患率較高外,內科系統中康復醫學科、中醫科由于收治患者多為老年患者,基礎疾病重,機體抵抗力差,臥床時間長,屬醫院感染易感人群,現患率也相對較高;外科系統中心外科、胸外科等醫院感染現患率較高,多數患者接受手術,侵入性操作較多,咳嗽排痰困難,極易發生感染,與相關報道相似[1]。應將此類科室列入醫院感染高危科室,作為目標性監測重點科室。
3.2醫院感染部位
以下呼吸道感染居首位,占55.70%,與國內相關報道一致[2];其次是表淺切口感染,占12.86%,與國內文獻報道相似[3],提示我們應加強無菌操作技術執行情況、換藥流程管理及手術切口的感染預防與控制。
3.3抗菌藥物使用
本次調查我院抗菌藥物使用率為31.60%,符合衛生部對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的要求,低于國內綜合醫院相關調查報告[4],說明我院近兩年抗菌藥物專項整治取得較好成效。一聯用藥為主,占81.28%,二聯用藥占18.04%;三聯及以上用藥占0.67%,與相關調查報告相似[5]; 其中以治療性用藥(含治療+預防用藥)為主,占62.39%;病原學送檢率為54.05%,提示臨床醫師治療性使用抗菌藥物時送檢意識有所提高,但陽性檢出率較低,臨床醫師應注意標本采集質量。
3.4醫院感染病原菌分布
本次調查醫院感染主要病原菌為鮑曼不動桿菌、大腸埃希菌、銅綠假單胞菌,且主要分布在下呼吸道,與相關文獻報道相似[1]。6株鮑曼不動桿菌均由痰液標本中檢出,其中有5株來自重癥監護室患者,與李紹紅的研究報道一致[6],提示我們鮑曼不動桿菌目前已成為引起醫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尤其是在ICU,因此,要求我們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及消毒隔離制度,同時有必要對醫院感染進行連續性監測,加強關注鮑曼不動桿菌感染及耐藥性變化趨勢,為臨床治療及抗菌藥物使用提供依據。
[
參考文獻]
[1] 趙富美, 劉蘇, 沈毅, 等. 醫院感染現患率調查與分析[J].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2011, 21(4): 653-654.
[2] 張常然, 劉霞, 譚妙蓮, 等. 3年醫院感染流行病學調查分析[J].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2008, 18(5): 626-628.
[3] 王江橋, 巫雪平, 李玉娟,等. 連續3年醫院感染現患率調查報告[J]. 中國感染控制雜志, 2006, 5(1):19-22.
[4] 孫麗萍, 楊云海, 徐昕, 等. 綜合醫院感染現況調查分析[J].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2013, 23(1): 15-17.
[5] 任南, 文細毛, 吳安華. 2009年湖南省醫院感染橫斷面調查報告[J]. 醫院感染監控信息, 2009, 23(4):27-38.
關鍵詞:聽力殘疾;言語聽力復合殘疾;殘疾等級
殘疾人群是社會的組成部分之一,世界上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會有殘疾人。殘疾人包括視力殘疾、聽力殘疾、言語殘疾、肢體殘疾、智力殘疾、精神殘疾、多重殘疾和其他殘疾的人。聽力殘疾(聽殘)是指由于各種原因導致雙耳聽力喪失或聽覺障礙,而聽不到或聽不真周圍環境的聲音;言語殘疾(言殘)是指由于各種原因導致不能說話或言語障礙,因而都不能同健全人進行正常語言交往活動。
為了解四平市聽力殘疾及言聽復合殘疾相關因素,進行了本項調查。
1統計對象與方法選擇
1.1對象:四平市2004~2009年殘疾人等級評定資料,計725名,男405名(55.86%),女320名(44.11%);其中聽力殘疾53名,占殘疾人群的7.31%,言聽復合殘疾50名,占殘疾人群的6.89%,二者合計103名(14.20%)。
1.2方法:根據中國殘疾人實用評定標準(試用)(由中殘聯組聯字[1995年]第61號文公布),采用四平市衛生防疫站和體檢中心數據資料。聽力殘疾部分:采用丹麥A/S,Assens公司生產的AA220型電反應測聽儀進行聽力測試,對聽力喪失經治療1年以上不愈者,以好耳聽力評定殘疾等級。言語殘疾部分:采用交談、觀察、結合病史進行評定。采用SPSS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2統計結果及結論
英文名稱:Hainan Medical Journal
主管單位:海南省衛生廳
主辦單位:海南省醫學情報研究所;海南省醫學會
出版周期:半月
出版地址:海南省海口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003-6350
國內刊號:46-1025/R
郵發代號:84-1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73
期刊收錄:
CA 化學文摘(美)(2009)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聯系方式
期刊簡介
【關鍵詞】 結核分枝桿菌;痰涂片;痰培養;藥敏試驗
我國是全球27個耐多藥結核病高負擔國家之一,耐多藥肺結核患者數局全球第二位。《2010年全國結核病流行病學抽樣調查》[1](以下簡稱全國流調)顯示,結核分枝桿菌分離菌株的總耐藥率為36.8%。新疆是西部欠發達地區,結核病疫情高于全國水平。為了解烏魯木齊地區耐藥結核病分布情況,遏制耐藥結核病的流行。烏魯木齊市疾控中心在將2011年5月1日至2012年9月30日間,對所轄七區一縣疾控中心結核病防治科收治的肺結核患者進行分枝桿菌耐藥調查,結果如下:
1 標本來源和方法
1.1 標本來源 2011年5月1日至2012年9月30日間,烏魯木齊市七區一縣疾控中心結核病防治科收治的肺結核病人。結核病實驗室同時做痰涂片檢查和分支桿菌培養,對培養陽性的菌株做藥物敏感性試驗和菌型初步鑒別。
1.2 方法
1.2.1 培養基制備 ①基礎培養基:為無淀粉改良羅氏培養基,配方及制備方法按照《結核病診斷實驗室檢驗規程》[2](以下簡稱《規程》)進行。②含藥培養基:購買BASO公司分支桿菌藥敏羅氏培養管,4℃避光保存,1個月內使用。
1.2.2 分支桿菌培養(簡單法) 按照《規程》3涂2培選取標本的要求,3份痰標本選取陽性級別高的或標本性狀好的2份痰標本進行培養;用4%NaOH消化痰液,20分鐘內接種于改良羅氏培養基37℃恒溫培養,2-8周出現陽性菌落后涂片,經抗酸染色確認為分支桿菌后進行藥物敏感試驗和菌型初步鑒定。
1.2.3 藥物敏感性試驗(比例法) 檢測培養陽性菌株對8種藥物的耐藥性,最終藥物濃度為:異煙肼(INH)0.2μg/ml、鏈霉素(SM)4μg/ml、乙胺丁醇(EMB)2μg/ml、利福平(RFP)40μg/ml、氧氟沙星(OFX)2μg/ml)、卡那霉素(K)30μg/ml、阿米卡星(AK)30μg/ml、卷曲霉素(CPM)40μg/ml;①菌懸液制備:刮取菌齡2-3周的結核分枝桿菌菌落,以0.5%吐溫-80生理鹽水稀釋,與標準麥氏比濁管比濁,配成1mg/ml菌懸液。②比例法:試驗方法同《規程》。最終接種菌量為10-4mg和10-6mg。37℃培養4周后觀察結果并計算耐藥百分比:耐藥百分比=(含藥培養基上生長的菌落數)/(對照培養基上生長的菌落數)×100%。若耐藥百分比>1%,則認為受試菌對該藥耐藥(R),
1.2.4 菌型初步鑒定 用對硝基苯甲酸(PNB)鑒別培養基初步鑒別為結核分枝桿菌。
1.3 質量控制 每批試驗用結核分枝桿菌參考菌株(H37Rv敏感株)10-2mg檢測含藥培養基質量;本實驗室每年均接受兩次國參比實驗室的分枝桿菌藥敏試驗室間質控。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經過專人校對后輸入計算機,采用spssl8.0對資料做卡方檢驗,以P
1.5 相關定義
1.5.1 單耐藥(mono-resistance) 結核桿菌對一種一線抗結核藥物耐藥。
1.5.2 耐多藥(Multidrug Resistance,MDR) 結核桿菌至少對異煙肼、利福平耐藥。
1.5.3 廣泛耐藥(Extensive Drug Resistant,XDR)是指結核病人不但對異煙肼、利福平耐藥,同時還對氟喹諾酮類以及氨基糖甙類注射液耐藥。
2 結 果
2.1 2011年5月1日至2012年9月30日間,烏魯木齊市疾控中心對收治肺結核患者做藥物敏感試驗者259例。其中本地戶籍182例,耐藥54例,一線抗結核藥物耐藥40例;外地戶籍77例,耐藥17例,一線抗結核藥物耐藥10例;本地戶籍與外地戶籍相比,總耐藥、一線抗結核藥物耐藥情況經統計分析(P=0.21,p=0.07),差別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2.2 259例進行藥敏試驗患者中有71例耐藥,包括4例非結核分枝桿菌(NTM)耐藥。耐藥率為27.4%,耐多藥率為7.72%。各區縣總耐藥率經統計分析(P=0.917)。各區縣H、R、S、E耐藥情況經統計分析(P=0.96,P=0.77,P=0.32,P=0.77)。各區縣總耐藥、一線抗結核藥物各藥耐藥情況差別無統計學意義。四種一線抗結核藥物耐藥率比較差別顯著(p=0.001),見表2。
3 討 論
從調查結果我們看到,烏魯木齊市本地、外地肺結核患者的總耐藥率水平差別無統計學意義。由于全國流調和《新疆2011年結核病流行病學調查報告》[3](以下簡稱新疆流調)所做的藥物敏感實驗的藥物只有一線抗結核藥相同,二線抗結核藥物多少不一,因此我們只對一線藥物的耐藥率做比較。本地患者四種一線抗結核藥物的耐藥率25.8%與全國流調的耐藥率36.8%比較(p=0.23);與新疆流調的耐藥率34.9%比較(p=0.56),差別均無統計學意義。說明烏魯木齊市本地居民的肺結核耐藥水平并不低于全國和全疆的耐藥水平,耐藥形勢依然嚴峻。
烏魯木齊市各區縣之間總耐藥率經分析差別無統計學意義。一線抗結核藥物任何藥物耐藥率比較差別也無統計學意義。與新疆流調一線藥物H、R、S、E耐藥率的結果15.1%、7.0%、16.3%、7.0%比較。經統計分析差別也無統計學意義。與全國流調一線藥物H、R、S、E耐藥率的結果28.6%、8.9%、19.6%、6.8%經統計比較分析,烏魯木齊地區異煙肼耐藥率低于全國該藥的耐藥水平。但是,烏魯木齊地區4種一線抗結核藥物中異煙肼的耐藥率最高.異煙肼耐藥的主要原因是治療過程中不合理的用藥、間斷用藥、用藥劑量不足等。
因此,在今后的結核病防治工作中,肺結核病人堅持早期、聯合、適量、規律、全程的治療原則,切實做好病人的督導管理,確保按時服藥,防止耐藥的發生,有條件的實驗室要盡可能做藥物敏感試驗,依據實驗結果,由定點醫院或專科醫院做個體化的治療。
參考文獻
[1] 王黎霞,成詩明,陳明亭,等.2010年第五次全國結核病流行病學調查資料匯編.中國防癆雜志,2012年8月第32卷第8期:485-508.
關鍵詞: 配伍禁忌
1 臨床資料
1.1 病例報告
患者,男,24歲.因患感冒來我院內二科門診治療.醫師處方用:穿琥寧注射液20mL+50g?L-1 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靜脈滴注,1次/d;硫酸妥布霉素注射液16萬U+9g?L-1 氯化鈉注射液250mL,靜脈滴注,1次/d.從處方上看,上述用藥方案是可行的.但在護理操作過程中,卻出現了不同液體瓶里的兩種藥液在輸液管內相遇時,發生了化學反應,生成了白色絮狀沉淀[1] .幸好護理人員及時發現,中止輸液,避免了一場事故的發生.
1.2 調查報告
我們對本院門診和內二科病房作了一次調查.1999―06/08門診處方13504張,其中靜脈滴注的有2434張.而在一張處方上,有兩種不同藥液可能在輸液管內相遇發生化學反應的有167張,其中可能發生復分解反應的有106張,發生水解反應的有21張,發生酸堿中和反應的有15張,發生氧化還原反應的有11張,其他的反應有14張.同期,內二科住院患者共283例,其中103例用藥至少有一次可能發生輸液管內的化學配伍禁忌反應[2] .對門診和內二科有10a以上護齡的護士進行調查,38名護士中,有25名從未遇上過這種情況,另外13名護士只遇上過1次.考慮到她們的護齡,把上述材料稍加比較,可以看出,實際遇到次數遠遠小于理論上可能的次數.
2 討論
由于藥物經過大輸液稀釋,濃度較小;輸液一直在進行,兩種藥液在輸液管內發生反應的時間也較短暫.也就是說,雖然發生了化學反應,但程度上還未使肉眼明顯察覺.我們認為,肉眼的觀察有一定局限性,因為有的化學反應肉眼看不見,造成上述情況的原因是我們有意或無意的疏忽造成的.從護理操作的角度來看,不能說發生反應了,中止輸液就行了.因為即使未釀成事故,但這種事后補救的辦法在醫療上是應盡量避免.從患者的健康安全角度來看,不能以肉眼沒有發現變化就認為可讓輸液繼續下去,這是對廣大患者不負責任的表現.醫生開處方,護士在進行護理操作時,不但要注意同一液體瓶里藥物的化學配伍禁忌問題,而且還要注意不同液體瓶里的藥液在輸液管內相遇時可能發生化學反應 [3] .其次是在操作方法上,一旦認為有發生輸液管內化學反應的可能后,那就輸完一瓶液體,用9g?L-1 氯化鈉注射液或50g?L-1 葡萄糖注射液沖洗輸液管,也可用這兩種注射液交替沖洗,然后再輸下一瓶液體.當然,這種方法要耗費液體和增加操作步驟,我們建議有關方面可以展開研究,尋找簡單而經濟的辦法.
參考文獻
[1]高清芳,馮克玉,張曉友.現代臨床藥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7:204-223.
更為不容樂觀的是,此前北京市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曾公布的“社區中老年用藥調查報告”顯示,超過80%的被調查者在服用藥品時不看藥品說明書,而是根據以往的用藥習慣或聽從親友介紹服藥。
藥劑科主任醫生表示,服藥不看說明書安全隱患很大,也有相當一部分人看不懂藥品的說明書,導致不能合理使用藥物,長期不合理用藥會對身體帶來影響和傷害。同時,目前有相當一部分藥品說明書也令患者望而卻步,難以起到準確指導用藥的作用。
看清適應證對癥服藥
很多人在不舒服的時候自己買藥吃,張月琴表示,自我藥療可以,但是一定要注意藥物的適應證。
適應證是指本藥品所直接對應的疾病。自主選藥,適應證是非常重要的。要仔細核對自己的癥狀和說明書描述的是不是一樣。對于處方藥,在購買時,必須事先經過醫生診斷患有什么疾病,依照處方買藥。而購買非處方藥時,患者根據說明書指出的適應證,對照自己的癥狀選藥,必要時請咨詢藥師,并以此確定您購買的藥品是否對應自己的身體癥狀。
藥劑科醫生說,說明書上的適應證往往使用了較多的專業名詞,一般人讀起來會有一定的困難,有不明白的地方一定要找藥店里的坐堂藥師或者醫院藥房的藥師問清楚,不能糊涂地服用。
明晰禁忌證避免危險
禁忌證所列出的內容,就是不能服用這種藥物的情況,這是保證用藥安全的關鍵信息。
說明書上一般都有這樣一條:“禁用、忌用和慎用”。張月琴提醒說,禁用是指會使某些病人引起嚴重不良反應或中毒,故禁止使用。如可抑制呼吸中樞。故哮喘病人和肺心病病人禁用;再如,阿司匹林腸溶片標明“胃十二指腸潰瘍禁用”,如果胃十二指腸潰瘍的患者用了,可能會導致消化道出血。忌用是指某些藥品對某些個體差異較大的病人可能出現嚴重不良反應,故沒有足夠把握,應避免使用。
慎用則是對某些特殊的人譬如小兒、老人、孕婦或肝腎功能不全者提出的用藥警告。
如果不注意看說明書上的禁忌證,就會忽略危險,產生意想不到的危害。“所以,一定要仔細核對,如果符合‘禁用’的情況,就無論如何也不要吃這個藥,如果符合‘慎用’的情況則要謹遵醫囑。”張月琴說。
讀懂用法用量正確用藥
劑量和用法是指每一種疾病所需要服用的劑量和服用的方法,張月琴說,需要注意的是,這里所說的劑量是一種推薦量,對于個別病人,由于個體的差異,可能對推薦的劑量并不適合,這時一定要到醫院去請醫生對你的用量進行調整。
同時,要看清藥物的服用方法,是在飯前還是飯后服用;能否空腹服用;必須整片吞服還是可以掰開服用;每天吃幾次;每次多大劑量;對于不同的病情,服藥方法是否有不同;老人、小孩、孕婦的服藥劑量有無特殊之處。這些都要弄明白,如果不清楚,要找藥師咨詢。
看清說明書對藥品規格的描述很重要。對于單一成分的化學藥,規格通常是指含量,而復方制劑一般指每片的重量。還要注意藥的單位,可能是多少片,也可能是多少毫克或毫升,有時候需要自己換算。
看清注意事項,理解不良反應
藥劑科醫生說,藥物的注意事項包含了很多信息,如出現什么情況應該咨詢醫生;什么情況下應該慎用;孕婦、老人、小孩在服用過程中應該注意什么;藥物漏服以后怎么辦等?藥物的相互作用則標明了該藥不適于與哪些藥同時使用,它會增強或減弱哪些藥物的效果。
藥劑科醫生解釋說,服用正常劑量的藥物之后,可能出現的所有有害的、或與用藥目的無關的反應,都可稱為不良反應。藥品不良反應可以分為A型和B型兩種,其中A型與用藥劑量有關,劑量越大,反應越強。B型與用藥劑量無關,但難以預測,雖然發生率較低,但死亡率較高。一般來說,列出的不良反應越詳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該藥已經作過了充分的藥理和臨床驗證。老藥安全性可能更好,因為它經過了上百年的時間考驗,而新藥的安全性需要進一步的時間和大量的病人去驗證。沒有詳細列舉不良反應的藥物需慎重考慮決定是否購買。
有些患者習慣于使用未寫任何不良反應的藥品,認為這樣保險,而看到某些藥品說明書詳細羅列的一些不良反應反而疑慮重重、不敢用藥。“這種心情可以理解,但這種思維方式卻反映了看問題絕對化:好的就應該是百分之百好、不應有任何瑕疵。而事實上世界上的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沒有絕對十全十美的東西。藥物有其有利一面,也存在一定的不良反應,關鍵要看哪一面是主要的。”張月琴說。
藥劑科醫生強調,很多藥物,包括很多常用藥,都會存在或多或少的不良反應,問題是我們能不能把它用好,如維生素D吃多了也可發生維生素D中毒,可發生血鈣升高、腎結石、高血壓;維生素C過多則會導致草酸鹽腎結石,中藥也是如此,如甘草吃多了也可導致體內水鈉潴留、水腫、對高血壓不利……
牢記有效期,保證存儲安全
【關鍵詞】 肺結核;耐多藥;卷曲霉素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capreomycin combination therapy on multidrug resistant pulmonary tuberculosis (MDRPTB) Methods: 153cases of MDRPTB were p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79cases) and control group (74cases).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mainly by capreomycin combined with levofloxacin, Rifampicin, Sodium aminosalicylate, Isoniazid, Pyrazinamide and ethambutol;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mainly by ethambutol combined with the same drugs mentioned above. With a treatment course of 24 months, the sputum negative conversion rate and lesions absorption rate of the both groups were evaluated and compared. Results: At the end of the 24th month, the sputum negative conversion rate and lesions absorption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ere 84.8% and 51% VS. 59.5% and 32%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Conclusion: With high sputum negative conversion rate and lesions absorption rate, capreomycin combination therapy is effective on MDR PTB and worth wide application.
[KEY WORDS] Pulmonary tuberculosis; Multidrug resistant; Capreomycin
2000年我國第4次結核病流行病學抽樣調查顯示[1],結核初始耐藥率為18.6%,獲得性耐藥率為46.5%,獲得性耐多藥率為17.1%。廣東省[2]流行病學調查顯示結核初始耐藥率為14.3%,耐多藥率為8.9%,繼發耐藥率為18.7%,我國結核耐多藥率比發達國家高。耐多藥結核病的治療是很棘手的難題, 一般治療費用昂貴,不良反應較多,療效差,病情很難得到有效控制。因此,制定合理、高效、低毒的治療方案, 選擇合適的藥物, 是治療耐多藥結核病的關鍵。本文對我站2002~2006年收治的153例資料完整的耐多藥肺結核(MDRPTB)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報道如下。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本組完成療程的MDRPTB患者153例,其中男性 101 例, 女性52 例,年齡18~60歲, 平均年齡 38歲,病程1~20年。入選標準:153例均為復治失敗的病例;痰標本有結核分枝桿菌生長, 且藥敏試驗顯示至少對異煙肼、利福平耐藥;近 3 個月內未使用免疫抑制劑者,未合并艾滋病、糖尿病者; 經胸片證實有肺內病變, 伴有或無空洞者; 無藥物過敏史, 心、肝、腎功能和血電解質檢查正常。將153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79例,對照組74例,兩組一般情況經檢驗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選用抗結核藥物名稱、劑量、用法: 卷曲霉素(C) 0.75 g靜脈滴注,1次/日;左氧氟沙星(V,0.1 g/片)0.2 g 口服,2次/日;利福噴丁(L,0.15 g /粒)0.6 g口服,兩周1次; 吡嗪酰胺(Z, 0.25 g/片) 0.5 g 口服,3次/日 ; 乙胺丁醇片(E,0.25 g/片) 0.75 g口服,1次/日; 鏈霉素(S,0.75 g /支)0.75 g肌肉注射,1次/日; 異煙肼對氨基水楊酸鈉(Pa,0.1g/片) 0.3 g 口服,3次/日。化 療 方 案: 觀察組 為 6 CVL PaZ /18 VL PaE,對照組為6 SVL PaZ /18VL PaE。所有患者在治療中均全程加用護肝藥物。
(2)觀察項目:①痰結核分枝桿菌檢查: 所有病例均于治療前痰涂片 3次, 痰培養加藥敏 1 次, 以改良羅氏培養基進行培養, 陽性者采用絕對濃度法進行藥敏試驗, 并同時進行菌種鑒定, 以排除非結核分枝桿菌感染。每3 個月復查痰涂片3 張至療程結束,療程結束時加查痰培養 1 次。②X線檢查: 治療前、治療 2 個月及以后每隔 4 個月攝后前位及側位胸片, 直至療程結束, 必要時行斷層攝片觀察空洞變化情況。③實驗室檢查: 治療前及治療中每個月檢查1次血常規、紅細胞沉降率、血電解質、肝功能、尿素氮、肌酐、血糖及尿常規,必要時增加檢查次數。
1.3 療效評定標準
每3~6個月復查痰涂片,分別記錄治療 3、6、12、18 、24個月及療程結束時痰菌陰轉率(以連續 2 個月痰菌轉陰且不再復陽為陰轉)。X線改變: 評定標準參見文獻[3]。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 12.0統計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分析,各組間率比較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 結果
2.1 痰菌陰轉情況
觀察組79 例患者,3個月末陰轉率為63.3%, 24個月末陰轉率為84.8%;對照組3個月末陰轉率為43.2%, 24個月末陰轉率為 59.5%。兩組的陰轉率比較, 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病灶變化情況
治療組24個月末的病灶明顯吸收率(50.6%,40/79)高于對照組 (32.4%,24/74)(P
2.3 不良反應
治療過程中出現的不良反應主要有胃腸道反應(腹部不適、惡心、食欲減退等)和肝功能損害(血清轉氨酶升高), 以及視神經炎(視力減退, 視野縮小)、皮疹、尿常規異常等。觀察組、對照組分別有24例(30.4%)和27例(36.5%)患者出現不良反應,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出現的不良反應以肝功能損害最多,共42例,經加強護肝、對癥治療后癥狀均緩解,可繼續完成療程。
3 討論
結核病已成為全球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和社會經濟問題,隨著化學療法的廣泛應用,大多數結核病患者得到了治愈,結核病患病率下降。但由于社會、經濟等多方面因素,結核病治療不充分,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耐多藥結核病的發生。MDRPTB是結核病中較為嚴重的類型,對全球結核病控制造成了嚴重威脅,其治療費用高,治療較困難,據文獻報道耐多藥結核病的治療費用可能是一般結核病的100倍,但治療的失敗率卻是普通結核病的10倍[4]。因此, 如何選擇藥物, 制定合理、高效、低毒的化療方案成為治療耐多藥結核病的關鍵。
卷曲霉素的作用機制是阻礙細菌蛋白質的合成,對結核桿菌有較強的抑制作用,且與鏈霉素、異煙肼、吡嗪酰胺、乙胺丁醇、利福平之間無交叉耐藥性,對鏈霉素、卡拉霉素耐藥時仍能敏感[5]。本組病例均使用過鏈霉素、異煙肼、利福平,觀察結果表明,強化期采用卷曲霉素聯合其他抗結核藥物能明顯改善肺結核患者的臨床癥狀,提高痰菌的陰轉率和病灶吸收率。本研究觀察組化療方案采用了至少 3 種二線藥物及其他可能敏感藥物組成多藥聯合, 總療程24 個月, 取得了較好的療效,說明采用聯合卷曲霉素的化療方案是有效的,值得臨床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全國結核病流行病學抽樣調查技術指導小組. 第四次全國結核病流行病學抽樣調查報告[J].中華結核與呼吸雜志,2002,25:37.
2 鐘球.廣東省結核病第四次流行病學抽樣調查報告[J].中國預防醫學雜志,2001,2:90.
3 中華醫學會結核病學分會.肺結核化學療法[J].中華結核與呼吸雜志,1982,6:381385.
【關鍵詞】結核/預防和控制;醫療機構/醫務人員;健康教育;問卷調查;昌吉州
【中圖分類號】R258【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515(2010)011-0088-02
根據全國2000年流調結果顯示,91.2%[ 1]結核病人首診于各級綜合醫療機構門診,綜合醫療機構的醫務人員處在病人發現工作最前沿,綜合醫院的醫生對結核病防治知識認知度與醫療行為直接影響結核病人發現工作。為全面了解綜合醫院醫務人員對結核病知識知曉情況,我們于2009年8月對我州10所綜合醫療機構625名醫務人員進行了結核病防治知識問卷調查,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對象和方法
1.1 調查對象:對我州所轄五縣二市10所二級以上公立綜合醫院全體醫務人員中,按不同職稱、學歷、科別進行結核病防治知識問卷調查。本次測驗題目共10道,包括結核病防治一般知識(為1~4題)、國家相關結核病免費政策(為5~6題)、獲得肺結核治療、管理和感染控制知識途徑(為7~10題)等3個方面的內容,全部為單項選擇題。
1.2 調查方法:利用講授《中國結核病防治規劃實施工作指南(08版)》前的機會,對調查人群均采用自行設計的調查問卷。調查員親臨現場將問卷發放給被調查者,被調查者獨立完成并收回。
1.3 統計學方法:將調查問卷數據使用Excel錄入,采用X2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
2 結果
2.1 一般特征:針對10所綜合醫院參加全員培訓的醫務人員共發放調查問卷646份,回收有效問卷625份,問卷有效回收率96.7%。調查者中,男183名(29.3%),女442名(70.7%),平均年齡35.6%;職稱方面:副高以上者70人(11.2%),中級188人(30.1%),初級367人(58.7%);學歷方面:醫學本科170人(27.2%),大專272人(43.5%),中專163人(26.1%),高中20人(3.2%);科別方面:內科184人(29.4%),感染科13人(2.1%),醫技科91人(14.6%),兒科35人(5.6%),公衛科30人(4.8%),外婦科94人(15%),其他178人(28.5%)。
2.2 醫務人員對結核病防治知識的知曉情況:78.2%醫務人員知道肺結核病人可疑癥狀,但只有23.7%醫務人員知道肺結核有效控制措施是積極發現并治愈病人;91.3%的醫務人員對國家實施結核病優惠政策中的免費痰檢較為熟悉,但知道獲取免費抗結核藥物的只有66.24%;48.8%醫務人員知道新發肺結核病人需要規范治療6個月以上,24.48%醫務人員知道肺結核病人最有效的管理方式是督導管理,只有16.8%醫務人員知道新發肺結核病人正規治療2~3個星期就沒有傳染性(表1)。
2.3 醫務人員對結核病知識條數知曉情況。本次調查中,醫務人員答對9道以上只有3.3%,答對6道一下的僅達到64.5%,一半以上人員對結核病的防治知識知之甚少(見表2)。
2.4 不同層次醫務人員對結核病知識知曉情況。從調查結果顯示,在職稱上,綜合醫院的副高職稱以上醫務人員對結核病防治知識知曉率(67.6%)與初級職稱知曉率比較(58.5%),經統計學分析無顯著性差異(χ2=27.51,P>0.05);在學歷上,本科以上學歷醫務人員結核病知識知曉率(66.7%)與高中學歷比較(52.0%),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35.31,P>0.05);在科別上,公衛科(72.3%)和感染科(69.2%)結核病知識知曉率與兒科(59.1%)和外婦科比較(57.0%),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50.35,P>0.05)。
3 討論
從本次調查結果表明,綜合醫院醫務人員對結核病防治知識的總知曉率僅為60.0%,與國務院下發的《全國結核病防治規劃(2001~2010年)》的目標,全國公眾結核病防治知識的知曉率到2010年要達到80%的目標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但是比較真實地反映本地區綜合醫療機構對結核病防治知識的掌握情況,可以看出結核病防治知識傳播和普及仍然需要很長時間和努力才有可能實現《規劃》要求的目標[ 2]。
調查結果顯示,該地區醫務人員對結核病基本知識和結核病免費政策掌握較好,但對結核病治療、管理和感染控制知識知曉情況較差,平均僅為44%,這說明醫務人員在掌握結核病防治知識方面存在不平衡,特別是對結核病規范治療、督導管理和正規治療2~3個星期就沒有傳染性等知識了解的更少,表明結核病知識在綜合醫療機構沒有得到很好地落實,積極推行定點醫院模式的重要性和緊迫感,必須在綜合醫療機構的重點科室和重點人員中形成突破。
從此次調查結果看,醫務人員掌握9條以上核心信息只有3.3%,64.5%以上醫務人員掌握核心信息是在6條以下。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在過去醫防合作中對這些核心信息相關內容培訓上是不夠的,說明了對《指南(08版)》的培訓存在者重點不突出、缺乏針對性和重復性、培訓力度還不夠等問題。通過調查明確今后努力方向和重點[ 2]。
本次調查發現,副高職稱以上、本科以上、公衛科和感染科醫務人員對結核病防治知識知曉率分別是67.6%、66.7%、72.3%和69.2%,初級職稱、高中學歷、兒科和外婦科醫務人員對結核病防治知識知曉率分別是58.5%、52.0%、59.1% 和57.0%,這說明了職稱、學歷高和感染科及公衛科醫務人員結核病知識知曉率略高于職稱、學歷低和兒科及外婦科醫務人員,但是經統計學處理無顯著性差異(P>0.05)。說明近幾年我們對綜合醫院業務人員進行全員培訓收到了一定效果,也提示對重點科室醫務人員進行的結核病知識培訓作用沒有凸顯出來,因此加強相關科室人員培訓勢在必行。
參考文獻
[1] 全國結核病流行病學抽樣調查技術指導組.第四次全國結核病流行病學抽樣調查報告[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2,25[J].3
[2] 衛生部疾病控制局.全國公眾結核病防治知識信念行為調查報告[M]. 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6,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