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名人的事跡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文/王志堅
龍鳳配與豌豆糯米飯
“龍配鳳”為荊州傳統名菜,傳聞是蜀營廚師根據諸葛亮的意思所創制。
《三國演義》里說到“吳國太佛寺看新郎,劉皇叔洞房續佳偶”的故事。是說諸葛亮識破周瑜的美人計,讓劉皇叔赴東吳娶了公主孫尚香,使自命不凡的周郎“賠了夫人又折兵”。
為了迎接主公劉備偕美貌年輕之妻孫尚香安然返回荊州,諸葛亮安排了一個隆重的慶賀宴會。他吩咐廚師,菜肴要有荊州地方特色,名又要寓含喜慶吉祥之意。廚師心領神會,挑選荊州鮮活黃鱔數尾、當地特產鳳頭雞一只,即刻著手試制。待成品端上請軍師鑒賞,但見盤中黃龍蜿蜒,昂首張口,足踏祥云,呈騰飛狀,側有金鳳玉立,錦羽紅冠,引頸展翅,呈欲翔狀。此菜以鱔制龍,以雞烹鳳,實有巧奪天工之妙,既寓祝賀劉備與孫尚香的新婚之禧,又象征蜀漢大業的錦繡前程,正合諸葛亮心意,遂賜名“龍鳳配”。宴席上劉備與夫人共品佳肴,心甜意美。
我國中原各地流傳立夏吃豌豆糯米飯的習俗,據傳與諸葛亮授意有關。諸葛亮臨終時,特地召來孟獲,當面囑咐他說:“我雖死了,幼主阿斗仍在,你每年的今日至少去看望他一次。”這天正是立夏時節。孟獲是個直性爽快人,一經答應,就要做到。從此,每年立夏日都要往成都拜見蜀主劉禪。數年后,晉武帝司馬炎滅了蜀國,把阿斗擄到洛陽,孟獲不忘諸葛亮所囑,每年立夏日仍然帶著親兵護衛前往洛陽看望阿斗。此人粗中有細,唯恐阿斗被虧待,每次來都要親自用大秤稱量阿斗體重,一再告訴晉武帝,如有絲毫差池,他是決不答應的。武帝見他如此認真,便想出一個主意,知道阿斗喜食粘甜性的食物,每屆立夏,便命人早早煮了豌豆糯米飯給他吃。此時新豌豆上市,又甜又香,做成飯糯香可口,阿斗至少要吃兩大碗,等孟獲到來稱人,阿斗的體重都比上年重了幾斤。難怪阿斗“此間樂不思蜀”了。
這些名人都鐘情雞美食
文/孟祥坤
雞是我國飲食中的重要食材,在數千年的發展中,以雞為原料的名菜數不勝數,而很多名人也與這些美食結下了不解之緣。
魯迅與“叫花雞”
“叫花雞”是中國著名的特色美食。此菜鮮香可口,肉質松軟易消化,又有豐富的脂肪,是人見人愛的名雞菜肴。20世紀30年代,魯迅先生在杭州時,常到名店“知味觀”那里用餐。有時為了調節生活,補養身子,總愛點一道“叫花雞”菜。后來,郁達夫夫婦知道魯迅先生這一食好后,每次請先生吃飯,席上必備一道“叫花雞”,而且還特意放在先生所坐的席面上,看著先生津津有味地嚼著“叫花雞”,夫婦倆欣慰地笑了。
朱自清與”清湯越雞”
紹興有家百年餐店“蘭香館”,以經營正宗的紹興風味菜為特色,其中以“清湯越雞”、“糟雞”、“百鳥朝鳳”等名雞肴最受食客喜愛。特別是“清湯越雞”菜,其營養成分多,味道鮮美,對人的肌體有較高的滋補作用。
著名學者朱自清每次到紹興講學或會友,必到“蘭香館”食“清湯越雞”。有時他還邀魯迅、郁達夫一同前往,邊品“清湯越雞”邊飲酒賦詩,一時傳為食苑佳話。
與“培養正氣雞”
讓小偷放心的黎澍
黎澍是當代卓越的歷史學家,讀書研究時的專注是出了名的,就是炸雷也驚不醒他。有一天,他正在家中潛心做學問,一賊入室,見他正老僧入定一般沉醉學海,便大大咧咧、從從容容地拎走了一臺錄音機。他老人家倒好,還紋絲不動地兀自端坐案前,埋首書中。這個“笑話”很快傳揚開來,聞者無不為之捧腹。
“小燕吳癡”黃裳
黃裳是現代著名藏書家,他年輕時便發癡,愛書如命,雅好收藏,每天必逛書肆,否則便從手心癢進內心再癢徹腳心。有一次,他在一個月內竟傾其所有,購得四五十種善本古籍,幾至無米下鍋,只能可憐兮兮地伴著“書餅”充饑捱日子。對這種愛書勝于愛命的癡勁,他非但沒有一絲悔意,反而引為驕傲之舉,沾沾自喜曰:“舉債收書,真少年得意之事!”甚至還想鈐一方印,曰:“小燕吳癡”,以志其行。黃裳先生正是憑借手中這些絕等寶貴的書籍,挖掘出旁人不能企及的材料,寫出他人無法比肩的文章來。
忘了女兒的劉繼盧
劉繼盧是當代杰出的畫家,他是個畫虎高手,特愛畫威風凜凜、騰躍勃動的“獸中之王”。有一天,他帶著三歲的女兒劉葵去動物園寫生。一作畫,他的身心就癡癡地定格在畫板上。也不知過了多長時間,游客早已散去,他也畫完了最后一張速寫,這才感到腹中咕咕有聲,正鬧“空城計”呢。于是收起畫具,打道回府。一進家門,其妻見他天馬行空般獨自歸來,連忙問道:“怎么就你一人回來,孩子呢?”“孩子?”劉繼盧始則一愣,繼則一驚,方想起孩子是跟他一起上西郊公園的,頓時嚇出一身冷汗,立即拔腿飛身而去,直奔開往動物園的電車。
讓妻子哭笑不得的趙丹
趙丹是當代著名電影藝術家,一心撲在電影事業上。有次在外景地給妻子黃宗英寫信,一邊寫信還一邊走神到劇情中去。結果不僅自家的地址記不清了,就連自己老婆的名字也模糊了,誤作“黃宗宗”。幸好郵遞員十分負責,才讓這封“死信”復活,交到其妻手上。對此,黃宗英哭笑不得,于是提筆回信,不無調侃地正色道:“趙丹夫君愛鑒:因君之來函上姓名地址均有錯誤輾轉延誤,方得此萬金家書。今鄭重察告:本人黃氏宗英,年三十一歲,家住XX路XX號X樓,與君于1948年結發為夫妻,為君生兒育女,名趙X、趙X、趙X、趙X,幸勿相忘。我想,你還不至于回家一推門時叫我一聲大嫂吧?”
關鍵詞:生育決策;理性;成本-效用
中圖分類號:C923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7-0268-03
一、問題的提出
2006年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對4個城市的調查結果顯示,名人、富人超生近幾年呈逐漸增多的態勢。原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主任張維慶在2007年的人口科學論壇上指出,社會上一些名人、富人超生、多生問題會對大眾生育觀念帶來不利影響,動搖計劃生育成果,影響社會公平。為了遏制這種違法現象,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在新聞會上表示,擬出臺相關政策,嚴懲富人、名人超生。廣東、浙江、湖南、重慶等地已出臺了一些相關處罰措施,如加收社會撫養費、公開曝光等,以維護我國現行生育政策的公平性。普遍認為,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家庭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生育率趨于降低,我們把這一經驗結論稱為“反J型曲線”。但為什么會出現富人、名人超生、多生的現象呢?會不會又存在一條“U型曲線”?隨著收入的增加,生育率下降到一定程度時又趨于上升。本文擬利用經濟學的成本-效益理論、消費者需求理論等對這一現象進行分析。全文共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提出問題;第二部分對相關文獻進行簡要評述;第三部分利用成本-效用理論、消費者需求理論對人們的生育行為進行分析;第四部分進行歸納總結。
二、文獻述評
生育作為基本的人口過程之一,生育抉擇、生育行為和生育率變動,一直受西方人口理論研究的重視,在現代西方人口理論研究中占據無與倫比的重要地位。這是因為在20世紀50年代以后,世界人口,特別是剛取得民族獨立的發展中國家人口急劇膨脹,人口增長極大地阻礙了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影響了人民的生活,控制人口增長一度成為許多人的共識(Paul Ehrlich,1968;D.L.Meadows,1972;Lester Brown,1999;et.)。在人口死亡率已經穩定在低水平的條件下,生育率變動成為決定人口自然增長的主要力量。正因為如此,在20世紀下半葉以來,生育率研究長期成為西方人口研究的核心。T?P?舒爾茨在其《人口經濟學》(1981)里甚至聲稱,是否把生育率研究放在人口理論研究的中心地位,已經成為衡量是否是現代人口理論的主要標準。西方人口學者對于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人口生育行為及生育率變動,從多個角度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考察和研究,在對影響生育率變動的決定因素的分析方面,形成了不同的理論體系,大致可以分為四種類型:第一種類型,著重經濟因素對生育抉擇和生育率變動的影響,主要研究經濟增長、經濟周期、經濟發展、經濟長波和生育率變動、生育率水平的關系(Easterlin, R?A.,1966;J L Simon,1977;et.)及家庭生育決策的經濟分析(Harvey Leibenstein,1954;Becker,G. S.,1960;J?C?Caldwell,1976;Easterlin, R?A.,1985);第二種類型,著重非經濟的社會因素對生育率變動的影響,主要研究婚姻、家庭關系、文化教育水平、婦女地位、生活質量等非經濟的社會因素對生育抉擇和生育率變動的影響(W.E.Moore,1959;Ronald Freedman,1970,1975,1979;et.);第三種類型,著重人口學因素本身對生育率變動的影響,強調婚姻、懷孕、分娩、避孕、生育間隔和生育次數等中介變量對生育行為和生育率變動的影響(Kingsley Davis&J.Blake,1956;J.Bongaarts,1975,1982);第四種類型,著重生物學因素或者生物-社會因素對生育行為和生育率變動的影響,研究生育行為與、性能力、性道德等的關系(B.Weller,1995;J.Casterline,1995)。盡管西方生育率決定因素的研究范圍不斷擴展,從經濟分析轉向非經濟分析,甚至轉向生物-社會因素分析,但不可否認的是,生育率決定的經濟分析仍占有很大比重。
在過去30年內,我國生育率超常快速下降,總和生育率從20世紀70年代初的5.8下降到目前的1.8,低于更替水平,完成了從“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長”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長”的人口再生產類型的轉變。關于是什么力量使得中國人口生育水平急劇變化問題的研究。從宏觀層面來看,大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經濟發展、國家計劃生育政策對生育率變動的影響方面(顧寶昌,1987;彭希哲和黃娟,1993;孫文生和靳光華,1994;Poston,2000;楊濤、Marjorie Mcelroy,2000;李建民,2004; 陳衛,2005;王金營,2006);從微觀層面看,主要是對西方家庭經濟學理論的運用和拓展,以家庭生育行為的理性選擇為前提,分析了我國生育率變動的微觀經濟原因(田雪原,1989,1992;李小平,1994;李建新,1996;葉文振,1998;陳衛、史梅,2002;湯玉剛,2002;羅麗艷,2003;李建民,2004;)。通過上述文獻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無論是生育率的宏觀決定分析,還是生育率的微觀決定分析,都認為,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育行為趨于理性,生育率的下降將是一個必然的過程。但為什么會出現名人、富人超生、多生的現象呢?是現有理論存在不足甚至錯誤,還是人們的生育行為根本就不是一個理性決策的結果?
三、生育決策的成本-效用分析
(一)生育的成本分析
一般來說,孩子的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機會成本兩個方面。直接成本包括從懷孕起撫養到孩子生活自立時整個過程的全部支出(懷孕和生育的相關費用、生活費用、教育費用、醫療費用);機會成本包括父母因撫養孩子而損失的收入、機會,以及所放棄的其他活動的效用。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收入水平的提高,孩子的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將會大幅度提高,表現在隨著家庭收入的增加,花費在孩子身上的撫養費用、教育費用等隨之增多,直接成本明顯上升;同時,在家庭人均收入增加的條件下,父母參加社會經濟活動的時間價值增大,撫養孩子的機會成本因此而最大。
名人、富人的資源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財產資源,另一類是時間資源。在財產資源中,工資性收入所占比重已經很小,而以利息收入、租金收入和利潤收入等為主,工資率的提高不會增加他們的市場勞動時間供給,較高的收入水平使得收入效應大于替代效應,他們會把有限的時間資源更多地投入閑暇中,使得生育的機會成本大大降低。同時,名人、富人可以通過找育嬰師、保姆等緩解時間因素對養育孩子這種時間密集型產品的限制。相對于普通勞動者,隨社會經濟發展而不斷增加的生育直接成本僅占名人、富人的財富總量的很小部分,而時間成本又因為收入效應和財富對時間的替代被大大降低,他們的生育總成本比較低。
(二)生育的效用分析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萊賓斯坦在進行生育的成本―效用分析時提出了孩子的效用包括:(1)消費效用,即孩子給父母帶來的歡樂和情感上的滿足;(2)勞動-經濟效用,即孩子作為勞動力給家庭帶來的經濟收益;(3)保險效用,即孩子給父母提供潛在生活保障的效用,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養兒防老”效用;(4)經濟風險效用,即孩子承擔家庭經濟成敗風險的效用;(5)長期維持家庭地位的效用,即在某些社會環境中,孩子可以提高父母和家庭的社會地位;(6)對擴展型家庭作貢獻的效用,即孩子可以延續家族的姓氏和香火,起到“傳宗接代”的作用。從動態的角度看,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均收入的增加和社會保障水平的提高,孩子的勞動-經濟效用、保險效用、經濟風險效用、長期維持家庭地位的效用和對擴展型家庭作貢獻的效用呈現出一種遞減的趨勢,而消費效用的變化卻難于確定(Harvey Leibenstein,1954)。
從1990年代以來,我國學者進行了一系列生育意愿的調查(方向新,1992;朱楚珠、張友干,1996;周長洪、黃麗華,1996;趙景輝,1997;葉文振,1998;羅邁,2001;鄭真真,2004),發現人們的生育需求已發生了很大變化,物質層面的需求對人們的生育決策的影響逐漸減弱,而情感層面的需求和“傳宗接代”的影響逐漸成為生育決策的主導力量,中國正經歷著傳統生育文化向現代生育文化的轉變。對名人、富人來說,孩子帶給他們的更多的是情感的需要,他們可以從與孩子的情感互動和交流中得到心理滿足,而孩子給他們帶來的物質層面的效用已經很弱。
(三)生育決策的決定
每個人都會對激勵做出反應,一個家庭在決定子女數量時,也要經過一番成本和效用的權衡和斟酌。家庭總是生育孩子的數量定在邊際成本和邊際效用相等的水平上,這時的生育數量即是家庭生育決策的均衡點。根據以上成本和效用的分析來看,名人、富人生育孩子的成本相對較低,而孩子給他們帶來的情感效用則相對較高,在以物質激勵和懲罰為主要手段的計劃生育政策對他們的約束失去作用的情況下,這部分人往往傾向于多生,一直持續到邊際孩子的成本―效用相等的均衡點上。
以上分析揭示了名人、富人的生育決策行為,他們的生育決策的主導因素是孩子的效用,是孩子給他們帶來的情感滿足。這與普遍認為的,在經濟落后的條件下,人們生育決策的主導因素是孩子效用刺激,而在發達的經濟條件下,人們生育決策的主導因素是成本約束。這一看似相悖的推理是因為存在一個假設:在發達經濟里,人們的收入通過市場勞動獲得,收入水平制約著人們的理性決策。但對于名人、富人來說,他們的財富十分豐富,收入來源與一般人有很大的差別,孩子成本對他們的決策的影響已相對弱化,而孩子效用則成為影響決策的主導因素。
四、結論與啟示
1.名人、富人的生育行為是一個理性決策的結果。在生育市場上,他們會根據自己擁有的財富和時間資源以及計劃生育政策等約束條件充分考慮生育的成本和收益(效用),從而決定生育子女的數量。由于名人、富人與普通勞動者面臨的約束條件不盡相同,因此,他們的生育行為也表現出明顯差異。在現代經濟社會條件下,隨著工資率的提高,通過參與市場勞動獲得主要收入的普通勞動者生育受到直接成本和機會成本雙重約束,而孩子給他們帶來的效用卻相對減弱,成本,特別是機會成本成為他們生育決策是考慮的主要因素;而對于名人、富人而言,財富積累已經不是主要通過參與市場勞動,利息、租金和利潤等收益成為財富的主要來源,相對于他們“無盡”的財富和對非市場活動的強烈需要而言,生育成本相對很小,孩子給他們帶來的情感滿足成為生育決策的主導力量。
2.名人、富人超生、多生對中國的人口規模的增長影響不是很大,但他們破壞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游戲規則,使計劃生育政策失去公信力,這種影響才是主要的。國家統計局全國抽樣調查結果顯示,在中國社會階層結構中,名人、富人占全國人口的比例約為3.86%,相對于西方發達國家這一比例仍然很低。假設名人、富人階層的人口出生率為全國平均值的2倍,達到24‰,每年出生人口為122萬,僅占全國出生人口的7.7%。但他破壞了計劃生育政策的公信力,在目前我國低生育水平仍不穩定的情況下,計劃生育政策失效對中國人口發展戰略的影響則具有全局性。
3.本文對名人、富人生育決策的經濟分析僅僅停留在邏輯推演的層面,沒有實證數據的支持。要深入了解名人、富人的生育意愿,必須進行廣泛的調查研究,通過調查對理論邏輯推演結果進行檢驗和修正,從而為政府制定科學合理的人口政策提供理論依據。
參考文獻:
[1] 顧寶昌.論社會經濟發展和計劃生育在我國生育率下降中的作用[J].中國人口科學,1987,(2).
[2] 陳衛.“發展-計劃生育-生育率”的動態關系:中國省級數據再考察[J].人口研究,2005,(1).
[3] 陳衛,史梅.中國婦女生育率影響因素再研究――伊斯特林模型的實證分析[J].中國人口科學,2002,(2).
[4] 葉文振.論孩子效用和人口控制――來自廈門近千戶家庭問卷調查的啟示[J].人口研究,1998,(5).
[5] 田雪原.論孩子成本-效益理論和人口控制[J].中國人口科學,1989,(3).
[6] 田雪原.論孩子社會附加成本-效益[M]//.田雪原文集.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
[7] 李建新.伊斯特林生育理論與中國農村人口調控[J].中國人口科學,1996,(5).
[8] 湯玉剛.生育決策的經濟分析[J].中國人口科學,2002,(5).
[9] 李小平.期望孩子交易價格的實證研究及其對進一步控制生育的意義[J].中國人口科學,1994,(4).
[10] 羅麗艷.孩子成本效用的拓展分析及其對中國人口轉變的解釋[J].人口研究,2003,(2).
[11] 王金營.中國計劃生育政策的人口效果評估[J].中國人口科學,2006,(5).
[12] 鄭真真.中國育齡婦女的生育意愿研究[J].中國人口科學,2004,(5).
[13] 蔡.人口與計劃生育管理機制改革的理論思考[J].中國人口科學,2001,(6).
[14] 吳忠觀,劉家強.關于生育文化現代化的幾點思考[J].人口研究,2003,(5).
[15] [美]保羅?薩繆爾森,威廉?諾德豪斯.經濟學:第十六版[J]. 蕭琛,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
[16] Leibinstein, H.:A Theory of Economic-Demographic Development[J].Princeton University,1954.
[17] 李競能.現代西方人口理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26,27-29.
[18] 國家人口發展戰略研究課題組.國家人口發展戰略研究報告[J].人口研究,2007,(1).
[19] 李建民. 生育理性和生育決策與我國低生育水平穩定機制的轉變[J].人口研究,2004,(6).
[20] 威廉?伊斯特利.在增長的迷霧中求索[M].姜世明,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131.
[21] 李強.轉型時期中國社會分層[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4:268.
The economics explaining of over-reproduction and excessive reproduction phenomena
in the famous and rich man
LI Zheng-sheng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Kunming 650092,China)
一、關注民生,做老百姓信任的記者
在新時期,關注民生,堅持“三貼近”原則是都市報辦報的靈魂:從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入手才能寫出好的報道、才能成為讀者信賴的記者、才能辦出老百姓喜歡的報紙。作為都市報周刊部的一名記者,從工作第一天起我們便將目光投向了老百姓最關心的話題、關心那些最需要關心的弱勢群體、解決老百姓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幾年來,雖然我也曾經采訪過很多的明星大腕、對話過院士學者,但是這些名人耀眼的光環和睿智的目光都不曾讓我留下深刻印象,最能觸碰我心靈的還是那些普通人真誠的目光、那些弱勢群體渴望幫助的眼神。
從2005年至今,我先后采寫了《走進兒童白血病病房》、《探訪臨終關愛病房》、《留守兒童,你們好嗎?》等報道,以普通人的身份、普通人的視角真實地描繪這些城市角落里的邊緣群體,引起了廣大讀者的共鳴。
這其中,尤以《家有三個腦癱兒,我要做快樂母親》的系列報道讓我記憶深刻:一個普通的工人家庭,先后降生三個腦癱兒,幾經考驗的父母將如何面對困境?如何迎接未來?我先后多次走進這個特殊的家庭,與腦癱兒的母親結為朋友,走訪鄰居、社區,還原了這位堅強母親樂觀向上的真實生活。這位母親從拒絕采訪、抵觸記者到接受媒體、信任媒體,從而改變了這個家庭的生活。
報道見報后,在大連引起了強烈反響,在大連的門戶網站論壇上,網友們自發形成了愛心車隊。30余位私家車主風雨無阻排班接送腦癱孩子康復訓練,之后不久,大連愛心出租車隊也加入其中,解決了孩子母親的最大困難。迄今為止,愛心車隊已經堅持一年多時間,孩子們的康復取得了重大突破。當看到原來不能自主坐立的孩子如今能夠扶墻行走時,孩子的母親眼含熱淚,而此刻記者也深深體會到了自己的職業職責和榮譽。
為什么要關注民生?雖然我從業時間并不算長,但已經深深地體會到了貼近老百姓的重要性。全新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國新聞工作的根本宗旨,只有真正走進了老百姓的生活,我們才能真正了解老百姓的生活,為他們排憂解難。
在兒童白血病病房,我和患兒的母親一起流淚,為孩子們的一點起色一起開心,當我的報道為孩子們募集到近十萬元的善款,并最終使一名患兒重返校園時,我覺得作為一名記者的價值得到了最大的體現。同時,這幾篇報道均獲得了當年遼寧省好新聞,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認可了新聞記者貼近群眾路線的重要性。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新聞界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改革和發展,記者需堅持以人為本,增強新聞報道的親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不能再孤芳自賞,以“無冕之王”自居脫離群眾,只有與老百姓融為一體才能成為一名真正合格的記者,寫出好的報道。
二、關注重大事件,年輕記者也能堪歷史重任
近些年來,一直飽受詬病的“80后”開始陸續走上工作崗位,很多人認為“80后”是責任感缺失的一代,而作為一名“80后”新聞工作者,我深感責任的重大,一方面既要不斷增強自己的政治素質和責任意識,同時也肩負著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引導年輕讀者,弘揚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旋律的重任。
作為一名年輕的新聞工作者,從業幾年來,我參與了“勝利70周年”“改革開放30周年”、北京奧運會等諸多重大歷史事件的報道。在老同志們的幫助下,不斷學習、提高,增加了黨史知識、增強了政治素質。這其中在“勝利70周年”的系列報道中,克服了年紀輕、閱歷淺的困難采訪了大量的老、老前輩。同時,為了保證新聞的真實性,查閱了大量的歷史資料,和老同志們一起順利地完成了系列報道,得到了讀者們的好評。
2008年,四川汶川地區遭遇大地震,作為地方都市報的一名周刊記者,我和同事們一樣,第一時間都主動要求前往災區進行采訪。但是在得到市委宣傳部的指示后,我們做到了顧全大局,放棄了去一線采訪的計劃。雖然沒有能夠深入一線,但是我們依然沒有放棄一名記者的職責。在后方整合大量材料,連續奮戰,刊發了《汶川不哭》、《汶川,生死不離》等系列報道。在編寫過程中,我們保持著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不炒作、不渲染,把社會效益放在第一位,堅守職業道德。
特別是在汶川地震一周年之際,記者隨報社的報道組前往災區。全國媒體蜂擁而至,許多記者為了拿到“好新聞”不惜傷害受災群眾,造成了惡劣影響。在此情況下,本報報道組在報社領導的指揮下,面對諸多新聞素材,恪守職業道德,在不打擾采訪者的情況下,完成了采訪報道,得到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
在新時期,社會環境紛繁變幻,來自各方面的誘惑讓記者面臨著越來越多的挑戰。記者要耐得住清凈、深入調查研究,才能寫出有責任感、有社會價值的好文章。
在視察《人民日報》時曾指出:“在新時期,新聞記者要增強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鑒別力,嚴格宣傳紀律,做到守土有責,在重大問題、敏感問題、熱點問題上把好關、把好度。”這是新時期黨和國家向新聞人提出的新要求;新聞記者已經不僅僅要抓住新聞,還要做好把關人。
三、關注新事物,創新平臺讓年輕記者有用武之地
從最早的報紙、廣播,到后來的電視網絡,新媒體的成長勢不可擋。時間進入21世紀,社會的多樣化、多元化對主流媒體的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僅要關注新興事物、新階層,還要關注新媒體。
《棒棰島新聞周刊》自創刊以來,一直關注年輕讀者群,開設了《城市臉譜》、《外鄉人在大連》、《新人類》等欄目,關注新時期出現的新三百六十行,關注年輕人的新生活方式以及社會新階層、新文化現象,擴大了讀者群,吸引了年輕讀者和城市新居民。
在2007年,報社領導敏銳地觀察到了網絡新動向:博客的崛起,第一時間開設了《瘋狂博客》專欄,為傳統媒體和網友對話搭建了一個全新平臺:設立晚報博客、博客圈,與網友互動,更為直接地掌握民生、發表民意。“博客話題”將一些老百姓關心的熱點問題拿到網絡上討論,同時又將網民的聲音在報紙上,這種創新的模式不僅得到了廣大網友的大力支持,還得到了專家們的認可。
某摩步師裝備部部長張永平在上班路上突然暈倒,這天,是二一年九月二十八日。二十七日夜,他還在主持部黨委會研究工作,一直忙到次日凌晨兩點。
經過搶救,血壓已降為零的他活過來了。
“我病得真不是時候。”這是在生命的最后十天里,張永平說得最多的一句話。他吃力地拉著師政委朱生嶺的手:“裝備試點一大攤子事,我躺在這里心不安啊!”
人躺在病床上,心里卻牽掛著部隊。張永平每天給部里打電話,了解工作進展,并強忍病痛修改《現有裝備形成作戰能力試點方案》。
十月六日,他囑咐駕駛員小陳:“你把油加滿,明天我們到師里幾個驗收點上看看。”
第二天一早,小陳到病房來接部長。沒想到八點剛過,張永平就因突發心源性疾病猝死,也就是俗稱的“過勞死”,永遠地閉上了眼睛。
噩耗傳來,數千名官兵和家屬自發要求參加悼念儀式,不少轉業復員官兵輾轉數千里星夜趕來為他們尊敬的師裝備部部長送行。追悼會上,一位家屬抱著張永平年僅九歲的兒子張程失聲慟哭:“程程,哭一哭爸爸吧,你永遠也見不到他了!”
“他是給累死的!”熟悉他的人都這么說。
從高考驕子到軍中良才
一九七九年高考后,吉林省農業技術學校副教授張忠和兒子張永平有這樣一段對話:
“你高考成績超過本科錄取線三十七分,卻要去只招收大專的軍校,這樣會虧了你。”
“獻身國防是最神圣的事,青年人應該為此而自豪。”
“邊疆還有槍炮聲,上戰場是隨時可能的。”
“真要有那一天,我決不會給祖國和親人丟臉!”
這年,張永平高考勝出,檔案很快被吉林水利電力學院調走。然而當聽說軍校將首次從地方高考生中招收學員時,他決意從軍報國。
幾經周折,張永平穿上了向往已久的軍裝,成為宣化炮院的一名學員。三年的軍校生活,他年年被評為優秀學員。畢業分配時,張永平放棄了留校的機會,來到駐蘇北某師修理所當了一名技師。
張永平很快成為裝備業務的行家。一九八四年,部隊接到赴邊作戰任務后,他割破手指寫下了“浴血疆場、盡忠報國”的請戰書。在前線,他懷揣遺書,冒著隨時可能被敵特襲擊的危險,和戰友們一道收發、轉運彈藥3680噸,運送軍械物資器材10萬余件,有力保障了作戰任務的勝利完成。在戰火洗禮中,張永平光榮入黨。
從導彈技師到倉庫主任,從軍械助理員到師裝備部部長,張永平在偏僻艱苦的一線部隊工作了整整20年。其間,調往大機關、大城市的機會曾一次次向他招手,可看到所在的部隊確實需要,他又主動留了下來。
讓戰斗力在科技創新中不斷提升
1999年一個冬夜,皖東某山區風雨交加。隨著指揮員一聲令下,密集的炮彈穿過雨簾夜幕,直撲10多公里外的目標。
“打中了,全打中了!”隨著前方的報捷聲,陣地沸騰了。張永平被官兵們抬起,高高地舉過頭頂。他在全軍率先研制成功的“炮兵全天候自動化射擊指揮系統”,極大提高了炮兵在不良天候下的射擊精度,獲全軍科技進步三等獎。
張永平常說,獻身國防光有熱血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靠辛勤和智慧,讓戰斗力在科技創新中不斷提升。
近年來,他針對武器裝備在科技練兵中遇到的諸多新課題探索創新,先后取得60多項科技革新成果,其中有11項獲得全軍和軍區科技進步獎。如今,這些成果都已走出“試驗田”,成為部隊戰斗力生成的“當量元素”。
去年底,總部和軍區組織對該師軍事訓練考核驗收,新舊裝備全部拉得出、打得響、打得準,參考的37個課題獲得36個優秀1個良好,被評為軍事訓練一級師。
在奉獻犧牲中實現黨員干部的人生價值
今年春節,7年沒見面、長年患病的老母親非常想念兒子,打電話讓張永平回家看看。他到家沒幾天,得知師里要召開裝備工作部署會,就強忍淚水提前趕回了部隊。而這竟是母子倆的永別。
張永平出生于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是副教授,母親是省優秀教師。“老人們太理解他了!”他的妻子胡文紅含淚告訴記者,“永平上軍校不久父親就去世了。母親怕影響他的學業不讓告訴他。他去世的消息現在又瞞著母親。22年啊,這一幕在我們家重現了。”
王陽明出生時父親王華(1453-1522年)才19歲,少年時讀書于家鄉龍泉山(學者多稱“龍山公”)。王陽明后來曾回憶自己的家世說:“吾宗江左以來,世不乏賢,自吾祖竹軒府君以上,凡積德累仁者數世,而始發于吾父龍山先生。”可證王氏家族的發達,當始于王陽明的父親王華。但由陽明上溯其入浙初祖,有可靠資料依據可考的,當始于他的六世祖王綱。王綱文武兼擅,洪武四年(1371)曾受劉伯溫的推薦,歷任廣東參議等職,后在增城死于國難。歷經六代家世傳承的記憶,已構成了陽明思想資源的重要內容,不僅伴隨著他的童年成長,而且成了他晚年難以磨滅的懷念對象。
王綱之子彥達,即王陽明的五世祖,或許哀痛父親死得過于酷烈,遂一生屢不應詔,始終隱居鄉里,粗衣惡食,躬耕養母,同時又注意子女的教育,常以先世所遺之書課讀兒子王與準,一方面對他無任何科舉仕進的要求,一方面希望他能維系家族聲望。傳統中國耕讀傳家的文化精神,在王氏族人身上也有鮮明的反映。
王與準是王陽明的四世祖,他閉門勤奮苦學,先世遺書一一讀盡后,不少年輕后進慕名前來求學,他總是謙遜地推辭說:“我學無師承,不足以教你們。”他又長于為人卜卦測字,均無一不奇中應驗,以致驚動了縣令衙門,也派人來邀他卜筮,并一而三,再而三,甚至一天之中便好幾次來找他。他痛恨主極,遂當著縣令的面,燒掉自己占卜之書說:“王與準不能為術士,終日奔走公門,為你們這些官老爺談禍說福。”縣令大人聽后懷恨在心。王與準則干脆逃入四明山石室中,有一年多都不歸家。以后朝廷下令訪求民間隱逸,不僅拘押了他的第三個兒子,而且派人深入山區追捕他。他聽說后又向更遠的深山躲逃,不幸途中墜崖傷了雙足,遂被來人抓住帶出。朝廷使者見他傷勢頗重,但相貌言談依然坦蕩耿直。他詳述了之所以燒書逃入深山的緣故,使者聽后恍然大悟,不但當場就釋放了他,而且認為他的次子王杰人品不錯,向他建議以兒子代替入仕才能免罪。他不得已,只好將次子補為邑庠弟子員。王陽明一生講求孝道,為人坦蕩有豪氣,顯然也繼承了家族遺風,始終保持著孟子意義上的大丈夫性格。
王與準次子王杰,即王陽明的曾祖。從兒童時代起,他便有志于圣賢之學,十四歲便已遍讀《四書》、《五經》及宋代諸大儒之書。他不僅謹守家庭孝道遺風,而且言行始終以古圣賢為法。
陽明的祖父王倫,字天敘,生竹,凡其所居之處,均無不種有茂密的竹林。自己每天在竹林中嘯歌詠詩,將挺拔蒼翠的竹林當成他直諒多聞的好友,根本就不以外部世界的紛華勢利為意,學者因此稱他為竹軒先生。王陽明后來之所以“格竹”,即與祖父喜歡種竹所提供的生活環境有關。
竹軒公從小受父親王杰庭訓,德業聲名早就傳播在外,無論浙東或浙西的大家豪族,都爭著延聘他為自家子弟的老師。而經他指點的及門學生,無論貧富,舉凡人品學問,往往都極為可觀。他一生好讀《儀禮》、《左傳》、《史記》,雅善鼓琴。王陽明后來謫居修文龍場,艱難困苦之際,也教人調曲唱歌排憂。清康熙年間,田雯巡撫貴州,散步街頭巷里,便不時聽到歌聲靄靄如越音,一打聽才知道是王陽明夫子所教,數百年流傳不斷,可見影響世道人心之深。而考查其淵源來歷,則可追溯至其早年跟從祖父讀書習樂,離不開竹軒公潛移默化的教誨。竹軒公家居貧窮,但孝悌傳家的風氣,始終一如往昔,甚至影響到鄉里,人人都以為是敦睦治家的楷模。
1、在《我們的快樂人生》中第16集。
2、16集劇情:素芬媽與素芬爸商議最終買了套房給永福他們作為新房,免得素芬住到陸家受永紅的欺負。當素芬和永福去看房的時候,素芬感慨萬千,而此時的永福卻是一心在素芬身上,他緊緊的抱住了素芬。
3、陸老虎面臨授銜,又有了這么滿意的兒媳婦,心情大好,這天,他忍不住又去看望他們。經過市場,陸老虎為幫一個受欺負的菜農討公道,卻被押到工商管理辦公室暴打一頓。永福得知消息后,把為首的惡霸痛打一番,還砸了父親挨打的工商所。此事得到市場小販們的擁護,前來聲援,一時間被媒體報道成了大事。沒想到此事卻影響了陸老虎的授銜,當傷愈歸來的陸老虎接到了離休令,一下愣住了。
(來源:文章屋網 )
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個發明機器人的國家。
西漢時期,漢武帝在平城被匈奴單于冒頓圍困。漢軍陳平得知單于冒頓妻子閼氏所統的兵將是匈奴國中最為精銳驃悍的隊伍,但閼氏具有妒忌別人的性格。陳平命令工匠制作了一個精巧的木機器人。給木機器人穿上漂亮的衣服,打扮得花枝招展放在城墻的短墻上,發動機關,機器人就婀娜起舞,舞姿優美,招人喜愛。閼氏在城外對此情景看得十分真切,誤把這個會跳舞的機器人認為真的人間美女,怕破城以后單于冒頓專寵這個中原美姬而冷落自己,因此閼氏就率領她的部隊棄城而去了。平城這才化險為夷。這就是第一個機器人。
(來源:文章屋網 )
認識自己,方能認識人生。
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什么都不知道。
我們的需要是越少,我們越近似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