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戒煙藥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護理 肝損害 抗結核藥
目前控制結核病最有效的措施是抗結核藥物的應用。目前我國報告的抗結核藥品不良反應發生率相差甚大[1],而抗結核藥物所造成的不良反應以肝損害毒性反應最為顯著[2]。
藥物性肝損害是指在治療過程中應用治療劑量藥物時肝臟受藥物及其代謝產物毒性損害或發生過敏反應所引起的醫源性疾病[3],是藥物不良反應中較為嚴重的一種。王靜等[4]的研究表明抗結核藥物致肝損害嚴重的占1.1%??菇Y核藥物性肝損害大多數經過治療能恢復正常,少數發生肝衰竭死亡。我院近年來收治的20例肺結核患者,因使用抗結核藥治療而出現了嚴重肝損害,經停用抗結核藥,抗炎、護肝等綜合治療,患者轉危為安。現將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20例結核病人中,男13例,女7例;年齡30-65歲,痰涂陽8例,涂陰12例;初治15例,復治5例。應用的藥物為異煙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鏈霉素、丙硫異煙胺、對氨基水楊酸異煙肼。用藥到出現嚴重肝功能損害的時間為20天-3個月。
1.2 臨床癥狀 除了結核病的癥狀外,主要表現為明顯的消化道癥狀:乏力、納差、惡心、嘔吐、腹脹,20例均有皮膚、鞏膜黃染,尿黃,黃疸加深快,有3例有皮下出血點,2例出現寒戰、高熱,體溫38℃以上,有1例發生肝昏迷。
1.3 實驗室檢查 Hb75-145g/L,白細胞8.0-15.2/109/L,肝功能:血清膽紅素180-500.3μmol/L,天門冬氨酸氨基轉氨酶80-189u/L,丙氨酸轉氨酶125-950u/L,凝血酶原活動度50%-25%。B超檢查:3例提示有腹水,5例肝、脾腫大。
2 護理
2.1 做好患者的基礎護理
2.1.1 病人應絕對臥床休息,因直立時肝臟血流量減少40%,運動時肝臟血流量減少80%-85%,而平臥時肝臟血流量增加約40%[5],有利于肝細胞再生,并可減少體力消耗,有利于肝細胞的恢復。護士應協助患者日常生活的料理,待黃坦消退和肝功能恢復正常后可逐漸恢復活動。
2.1.2 保持病室安靜、整潔、舒適,病室每日定時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新鮮;嚴格限制探視人員,保證患者得到充分休息,控制院內感染發生。
2.1.3 每天對床鋪進行濕式掃床,保持創鋪平整、清潔干凈,預防褥瘡的發生。
2.1.4 口腔及皮膚護理 每天用生理鹽水漱口3次(早、中、晚),保持口腔清潔,消除口腔異味,增進食欲,預防口腔感染。加強皮膚護理:由于大量膽鹽沉積皮膚表面,故皮膚瘙癢,應每日協助病人用溫水檫浴,勤換內衣,保持皮膚清潔,剪短指甲,避免抓傷引起感染。
2.2 飲食護理 耐心向病人解釋飲食與疾病恢復的關系,飲食應以適量蛋白質、糖和豐富的維生素、低脂肪等清淡易消化的飲食,避免食用粗糙、堅硬、油炸和辛辣食物,以免損傷食管粘膜誘發出血。因肝功能嚴重受損,清除氨的能力下降,故蛋白質飲食要適當控制,以防誘發肝昏迷,若出現肝昏迷時,應嚴禁蛋白質攝入,同時控制鈉和水的攝入量,對腹水病人應給予低鹽飲食,以減少水鈉潴留。 轉貼于
2.3 心理護理 患者多數病情危重,搶救、治療難度大,患者精神高度緊張,容易產生悲觀、恐懼、急躁、抑郁、甚至絕望等不良情緒,在護理中應多給予精神安慰,通過與病人溝通、交談,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并給予理解、關心、照顧、體貼,以取得患者的信任,使其感覺到有了依靠,護士用通俗語言向患者講解在治療中會出現哪些情況和轉歸等,使其能正確對待疾病,并指導進行自我心理調節,教會其放松身心,如聽優美的音樂。耐心解答病人提出的有關問題,解除病人思想顧慮,避免一切不良刺激,使其情緒穩定,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有利于疾病的恢復。同時,護士及時主動向患者家屬介紹患者的病情,爭取家屬的配合與支持,家屬對患者的親近、同情會使患者得到安慰,對消除抑郁、消極厭世的心理起到很好的作用。
2.4 嚴密觀察病情變化 定期測量體溫、脈搏、呼吸、血壓,準確記錄每日出入量,注意觀察全身皮膚及鞏膜黃染有無消退,注意觀察尿量的變化及尿的顏色和性質,為治療提供依據;注意觀察病人精神神經癥狀,觀察病人的神志、性格和行為有無異常,有無肝性腦病的先兆。
2.5 注意觀察有無出血傾向 肝損害嚴重時致凝血因子合成障礙,因而出現明顯的出血傾向,應嚴密觀察患者皮下有無出血點、瘀斑,有無上消化道大出血,以及有無內臟出血的先兆。
2.6 肝昏迷的護理 有肝昏迷先兆或肝昏迷者,每日給予生理鹽水或弱酸溶液清潔灌腸2次,以清除和抑制腸道毒物及氨的產生和吸收?;颊呷⊙雠P位,頭偏向一側,以保持呼吸道通暢;給予持續低流量吸氧,以改善機體的缺氧狀況,防止腦缺氧。仔細觀察并記錄患者的意識狀態、瞳孔及對光反射,觀察尿的顏色、性質并記錄尿量,保持外陰清潔。
2.7 出院指導 患者經過了2個多月的治療和護理,全部好轉,黃疸消退,肝功能正常,凝血酶原時間、血氨等恢復正常。有9例患者重新選擇對肝臟損害小的抗結核藥物繼續抗癆治療,2例因其他原因停止抗癆治療。指導患者注意休息,避免勞累,增加營養,戒煙戒酒,在醫生的指導下用藥,完成抗結核療程;定期復查胸片及肝、腎功能等,適當鍛煉身體,增強抗病能力,防止上呼吸道感染。
3 體會
3.1 結核病仍然是當今社會中的一個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抗結核藥物的化療是目前控制結核病最有效的措施,短程化療是現代結核病控制策略的核心[6],實施國家結核病控制規劃中被廣泛應用,但常常會因為引起肝損害而導致化療的失敗,甚至會引起嚴重肝損害而加重病情,肝衰竭死亡。因此,在使用抗結核藥物時要密切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有無出現藥物的毒付反應,特別是注意肝腎功能的觀察尤為重要,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處理,提高治愈率。
3.2 患者由于在抗癆治療中出現嚴重的肝功能損害,病情往往進展快,變化多,患者心理狀態非常復雜,極易導致精神高度緊張,悲觀恐懼、甚至絕望,因此臨床上認真觀察和分析患者復雜的心理表現,并進行周密細致的護理,加強對患者的心理護理,消除不良心理對疾病治療的負面影響,充分調動自身的積極因素和對治療的依從性,對減輕患者痛苦,提高治療效果,降低死亡率極為重要。
參 考 文 獻
[1] 夏愔愔,詹思延.國內抗結核藥品不良反應發生率的綜合分析[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7,30(6)419-423.
[2]張煒平.抗結核藥物所致肝損害的臨床觀察[J].臨床肺科雜志,2003,8(1):82.
[3]張海云,吳揚.藥物性肝損害的發病機制及防治[J].臨床肝膽病雜志,2008,24(6):466.
[4]王靜,屠德華,李波,等.北京市一線抗結核藥品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及其對化療工作的影響[J].中國防癆雜志,2008,30(4):271-274.
抗菌藥物
在服用林可霉素、阿奇霉素片、氨芐西林、頭孢菌素類和青霉素等抗菌藥物后可引起結腸炎,稱之為抗菌藥相關性結腸炎,臨床表現包括腹痛、發熱和白細胞增多。大便常規可見白細胞、低蛋白血癥,CT檢查發現結腸增厚。但少數患者僅表現為腹瀉而不伴有全身癥狀。腹瀉常發生在抗菌藥治療4~10天之后,約1/3的患者發生在停用抗菌藥之后。其病因認為是抗菌藥引起腸道菌群失調,使非致病菌大量增殖。一旦明確診斷應立即停用正在服用的抗菌藥,可服用萬古霉素治療。
抗腫瘤藥物
目前大多數抗腫瘤藥物在殺傷或抑制腫瘤細胞的同時,對骨髓、胃腸道等均有抑制或損害作用。如抗代謝類藥物阿糖胞苷、羥基脲、氨基蝶呤、環磷酰胺、5-氟尿嘧啶和更生霉素等,均能明顯地抑制胃腸道上皮細胞DNA的合成,臨床上可表現為口腔潰瘍和舌炎,這是整個胃腸道黏膜損害的局部表現。
女性激素
女性激素包括雌激素、孕激素和避孕藥。其主要副作用是引起血管閉塞性疾病,包括中風和血栓性靜脈炎,也可以引起胃腸道血管閉塞性疾病,因此在服用雌激素、孕激素和避孕藥時可出現亞急性可逆性缺血性結腸炎,發病常發生在用藥10天后。表現為腹痛,偶然有血性腹瀉。其中直腸和乙狀結腸是常見的受累部位。有些口服避孕藥的婦女其臨床和內鏡的表現類似于克羅恩病。
縮血管藥物
加壓素也稱之為抗利尿激素,是一種作用較強的血管收縮劑。它們可引起心肌、小腸外周動脈和皮下組織缺血性損害。結腸鏡檢查可發現直腸、乙狀結腸黏膜紅斑和黏膜下瘀斑。結腸活檢為缺血性壞死,當停藥后癥狀可緩解。
麥角是子宮興奮劑,對血管也有直接收縮作用,可使血壓升高,并發生反射性心率減慢。它還能傷害血管內皮細胞,造成血管壞疽,引起缺血性結腸炎。
非甾體類抗炎藥
這類藥物也可引起結腸損害產生結腸炎,它包括了消炎痛、異丁苯丙酸和聯苯丁酮酸等,大多數患者可出現結腸憩室,其機理可能是抑制了前列腺素合成,使結腸黏膜局部的前列腺素缺乏,抑制細胞的防御機能所致。
其 他
如甲氰咪胍片、甲基多巴和氟胞嘧啶。其中甲氰咪胍片引起的結腸炎屬特異性反應,甲基多巴引起的結腸炎屬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的發病機制,而氟胞嘧啶引起的結腸炎機制尚不清楚。
關鍵詞 結核病 耐多藥結核病 流行病學 抗結核藥物
中圖分類號:R97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533(2013)13-0003-05
The epidemic status of 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
and research progress of anti-tuberculosis drugs
XU Yin1*, MENG Xianmin1,2, ZHANG Yongxin3**
(1. Shanghai Public Health Clinical Center,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1508, China; 2. School of Pharmacy,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1203, China; 3. Huashan Hospital,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40, China)
Abstract China is one of the 22 countries with serious tuberculosis epidemic in the whole world and is also one of the 27 countries with the serious multi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 (MDR-TB). MDR-TB has become the tough problem of public health in many countries. It is an important link to study and develop the new anti-tuberculosis drugs to prevent and control tuberculosis and to improve their efficacy.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tuberculosis, especially epidemic status of 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 and research progress of anti-tuberculosis drugs.
Key words tuberculosis; multi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 epidemic; anti-tuberculosis drugs
耐多藥結核病(multi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 MDR-TB)是指結核桿菌至少已同時對異煙肼(isoniazid, INH)和利福平(rifampicin, RFP)耐藥的結核病[1]。2010年,全球MDR-TB患者數估算約為65萬人,占全球結核病估算患者數的5.4%。WHO以及國際結核病和肺病聯合會(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Tuberculosis and Lung Disease)根據最新耐藥監測數據估計,在新發結核病患者中,至少10.2%的患者對1種抗結核藥物耐藥,MDR-TB患者占1.1%;在復治結核病患者中,至少18.4%的患者對1種抗結核藥物耐藥,MDR-TB患者占7.0%。換言之,全球每年新出現的MDR-TB患者數達30萬~60萬人[2-3]。
我國是全球22個結核病嚴重流行的國家之一,也是全球27個MDR-TB嚴重流行的國家之一,2010年估算的MDR-TB患者數占新發結核病患者數的5.7%、占復治結核病患者數的26%,兩數據在27個MDR-TB嚴重流行國家中均排位為第15位?!暗谖宕稳珖Y核病流行病學抽樣調查”結果顯示,我國MDR-TB危害十分嚴重,每年新發患者數約12萬人[4],與其他國家相比已相當嚴重。因此,結核病、尤其是MDR-TB的防治工作仍應得到全球各國的高度重視。
1 MDR-TB的現行治療方案
結核病的現行標準治療方案是WHO推薦的“督導短程化療(Directly Observed Treatment Short-course, DOTS)”策略,即聯合使用INH、RFP、乙胺丁醇(ethambutol, EMB)和吡嗪酰胺(pyrazinamide, PZA)治療6個月,可治愈85%以上的結核病患者,但對MDR-TB患者的療效較差,治愈率低于60%,其中對初治患者為40%、對復治患者僅20%[5]。現有的大部分一線抗結核藥物都上市于20世紀50-60年代,由于應用時間長、患者依從性差等原因,導致MDR-TB大量出現。在WHO出版的《結核病治療指南(第4版)》[6]中,治療MDR-TB的藥物被分為5組,其中第1組包括了除鏈霉素外的所有一線抗結核藥物,第2至第5組中的藥物均為二線抗結核藥物。2011年WHO出版的《耐藥結核病規范化管理指南》[7]指出,治療MDR-TB的化療方案應至少包括4種二線抗結核藥物,如PZA、氟喹諾酮類藥物、乙硫異煙胺(或丙硫異煙胺)和環絲氨酸(或對氨基水楊酸鈉)。
2 抗結核藥物研發進展
2.1 bedaquiline(TMC207)
bedaquiline已獲美國FDA批準,是近40年來上市的第一個有新作用機制的抗結核藥物,能有效用于抗MDR-TB治療。bedaquiline是一種二芳基喹啉化合物[8],作用機制與現有抗結核藥物都不同。結核桿菌在生存過程中需要自身產生能量以維持生命,bedaquiline就是通過作用于結核桿菌的三磷酸腺苷合成酶而抑制結核桿菌產生能量的[9]。
體外實驗顯示,bedaquiline對藥物敏感和耐藥的結核桿菌、MDR-TB和非結核分枝桿菌均有良好的殺菌活性,對結核桿菌有毒株H37RV的最低抑菌濃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為0.06 μg/ml,對泛耐藥結核桿菌也有一定的療效[8,10-11]。
Ⅱb期試驗以MDR-TB患者為對象,比較了對照組(安慰劑聯合5種二線抗結核藥物)和試驗組(bedaquiline每日1次口服400 mg聯合5種二線抗結核藥物治療2周,然后改為bedaquiline每日3次、每次口服200 mg聯合5種二線抗結核藥物)治療的療效。結果顯示,經過8周治療,試驗組的痰菌培養轉陰率大幅提高(從9%提高至48%);24周后,試驗組的痰菌培養轉陰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分別為79%和58%)[12]。
bedaquiline的常見不良反應以輕、中度的惡心等胃腸道反應為主,但試驗組有更多的患者出現了QT間期延長[13]。值得注意的是,bedaquiline還有潛在的致命性風險:在第120周,試驗組的死亡率較安慰劑組顯著增加(分別為9/79和2/81),原因還無法予于完全解釋[14]。
2.2 處于Ⅲ期試驗中的藥物
加替沙星和莫西沙星(moxifloxacin, MXF)是于1999年上市、用于治療呼吸道感染的兩個喹諾酮類藥物,近年來發現它們在治療結核病方面也有顯著療效,目前都處于抗結核治療的Ⅲ期試驗階段,以考察能否將抗結核治療療程縮短至4個月。一項MXF用于抗結核治療的Ⅱ期試驗結果顯示,與抗結核標準方案即療程6個月的INH-EMB-RFP-PZA治療相比,加用莫西沙星治療2個月能縮短至痰菌培養轉陰的時間且提高第6周時的痰菌培養轉陰率(自61%提高到82%)[15]。此外,還有試驗結果表明,將該標準方案中的EMB換成MXF或加替沙星后能顯著提高治療第8周時的痰菌培養轉陰率并有可能縮短療程,但不建議將INH換掉[16-18]。
趙剛[19]將62例MDR-TB患者隨機等分為兩組,評價MXF治療MDR-TB的療效。治療組用MXF 0.4 g/d治療,對照組用左氧氟沙星每天3次、每次0.2 g治療,療程均為12個月且都還同時輔以其他抗結核藥物治療。結果顯示,治療組的有效率為90.3%,優于對照組的77.4%;治療組的痰菌培養轉陰率為87.1%,優于對照組的74.2%。兩組不良反應均輕微,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廖鵬飛[20]為考察加替沙星治療MDR-TB的療效,將123例MDR-TB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65例,使用加替沙星治療;對照組58例,使用氧氟沙星治療。兩組患者均還同時接受阿米卡星、利福噴丁、對氨基水楊酸鈉、INH、PZA和EMB的聯合治療,療程都為24個月,觀察痰菌培養轉陰率和病灶吸收情況。結果顯示,觀察組的痰菌培養轉陰率(86.2%)顯著高于對照組(58.6%)、病灶明顯吸收率(52.3%)也高于對照組(34.5%),而不良反應發生率(29.3%)與對照組(36.9%)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不過,加替沙星可致血糖水平波動,在一些國家己停用,是否適用于抗結核治療尚無結論。
2.3 處于Ⅱ期試驗中的藥物
2.3.1 PA-824
PA-824是硝基咪唑并吡喃化合物,通過抑制分枝菌酸(結核桿菌細胞壁中的主要成分)的生物合成產生抗結核桿菌作用。體外研究表明,PA-824對藥物敏感、耐單藥、耐多藥和泛耐藥的結核桿菌株的MIC相近,其中對藥物敏感結核桿菌株的MIC為0.06~0.25 μg/ml(12株臨床分離株),對結核桿菌標準菌株H37Rv的MIC為0.039~0.13 μg/ml,對耐單藥、耐多藥和泛耐藥的結核桿菌株的MIC均為0.015~0.531 μg/ml(21株臨床分離株)[21-24]。
給急性結核桿菌感染小鼠模型口服PA-824(25 mg/kg)或INH(25 mg/kg)治療10 d后的療效相當[21]。慢性結核桿菌感染小鼠模型口服PA-824后的最低有效濃度和殺菌濃度分別為12.5和100 mg/kg。在慢性結核桿菌感染模型中,PA-824 100 mg/kg治療的療效在最初2個月內與INH 25 mg/kg相當,但在隨后4個月內的抗結核桿菌活性則遠強于INH或MXF 100 mg/kg而與RFP-INH方案的療效相當[23]。Tasneen等[25]的研究顯示,在慢性結核桿菌感染模型中,PA-824(100 mg/kg)聯合RFP-PZA治療比現標準方案(RFP-INH-PZA)更有效,而且PZA能大幅提高PA-824的活性。但Nuermberger等[26]的研究卻顯示,與對照組(RFP-MXF-PZA治療2個月、RFP-MXF治療4個月)相比,試驗組(PA-824-MXF-PZA治療2個月、PA-824-MXF治療4個月)的療程并不能縮短。
2.3.2 delamanid(OPC-67683)
delamanid是一種硝基二氫咪唑并噁唑衍生物,能抑制分枝菌酸的合成并在體內、外均顯示有抗MDR-TB活性。體外研究顯示,delamanid對藥物敏感和耐藥的結核桿菌株的MIC均為0.006~0.013 4 μg/ml;delamanid 0.1 μg/ml的殺菌活性與RFP 3 μg/ml相當,較INH 3 μg/ml和PA-824 1 μg/ml的殺菌活性更強[27]。
在Ⅱ期臨床試驗中, 481例MDR-TB患者除均接受聯合基礎藥物療法治療外,還分別再服用安慰劑(160例患者)或delamanid每天2次、每次100 mg(161例患者)或每次200 mg(160例患者)治療2個月。結果發現,試驗組患者在第2個月時的痰菌培養轉陰率高于安慰劑組(100、200 mg治療組和安慰劑組分別為45.4%、41.9%和29.6%)[12]。delamanid的最常見不良反應為輕至中度的惡心和嘔吐。此外,delamanid組的QT間期延長現象較安慰劑組有顯著增加[12]。
2.3.3 SQ109
SQ109是乙胺丁醇類似物[28],作用機制尚未明確。SQ109對藥物敏感的結核桿菌株的MIC為0.63~1.56 μg/ml,對耐EMB結核桿菌的MIC為0.9 μg/ml,對耐INH結核桿菌的MIC為1.4 μg/ml,對耐RFP結核桿菌的MIC為0.7 μg/ml[28-29]。有關研究顯示,SQ109與INH、RFP和bedaquiline均具有協同作用,能使bedaquiline的抗結核桿菌活性提高4~8倍[30-31]。慢性結核桿菌感染小鼠模型接受SQ109 10和25 mg/kg治療30 d后,其肺部和脾臟的菌落形成單位分別減少1.5~2.5 log,與接受EMB 100 mg/kg的作用相似[28]。將一線抗結核方案中的EMB替換成SQ109后可提高第4或第8周時的療效[32]。
2.3.4 利奈唑胺
利奈唑胺已被批準用于治療革蘭陽性菌所致皮膚和軟組織感染以及肺炎和菌血癥,療程一般為28 d。最近研究顯示,利奈唑胺也具有良好的抗結核桿菌作用,對MDR-TB顯示有強力的抗菌活性。
Alcala等[33]測定了117株對藥物敏感和耐藥的結核桿菌株對利奈唑胺的敏感性,結果發現利奈唑胺的MIC為0.125~1 mg/L。另有研究發現,利奈唑胺對MDR-TB的MIC為0.125~8 mg/L、MIC50為4 mg/L、MIC90為8 mg/L[34-35],推薦以MIC≤8 mg/L作為其敏感性的分界點。
目前,關于利奈唑胺用于抗結核治療的劑量和療程尚沒有統一的意見。根據文獻報道,治療劑量推薦開始時使用每日2次、每次1 200 mg,4~6周后減至每日1次、每次600 mg;總療程暫推薦為3~6個月[36]。
2.3.5 PNU-100480(sutezolid)
PNU-100480是利奈唑胺的類似物。體外研究顯示,PNU-100480對5株藥物敏感和5株耐藥的結核桿菌株的MIC值為0.03~0.50 μg/ml,抗菌活性是利奈唑胺的3.2倍[37-38]。
目前,PNU-100480已完成Ⅰ期試驗。該試驗結果表明,PNU-100480具有良好的可耐受性,受試者口服1 200 mg/d時仍能耐受,殺菌效力強于利奈唑胺而與INH相當。此外,研究還發現,PNU-100480與PZA有協同作用[39]。
2.3.6 AZD5847
AZD5847是烷唑酮類化合物,目前處于Ⅰ期試驗階段?,F有研究結果表明,禁食會影響AZD5847的生物利用度:受試者禁食后口服AZD5847 50~1 200 mg,生物利用度會降低30%~100%不等[40]。
3 結語
目前,全球結核病、特別是MDR-TB的流行給其防控工作帶來了嚴重挑戰。筆者認為,要做好耐藥結核病的防治工作主要要做好以下3點:首先,應減少因治療不足或不恰當而導致的耐藥結核病。治療不足或不恰當包括因患者的依從性差而導致的劑量減少或療程縮短或中斷以及治療方案不恰當。要避免治療不足或不恰當,就要不斷提高常規“DOTS”質量[41]。其次,應更多和更及時地發現患者、尤其是MDR-TB患者。MDR-TB的發現是耐藥結核病控制工作的關鍵環節。更多地發現患者也是減少結核病傳播的有力措施。因此,臨床上應加強對可疑者的篩查、實驗室的確診以及登記報告等工作。最后,應正確、合理地使用現有的抗結核藥物,以延長其有效治療壽命。同時,應加大抗結核新藥的研發投入,加快研發速度。
參考文獻
[1] 世界衛生組織. 耐藥及耐多藥結核?。∕DR-TB)——常見的問題[EB/OL]. [2013-05-20]. http://who.int/tb/challenges/mdr/faqs/zh/.
[2]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Global tuberculosis control (2011) [EB/OL]. [2013-05-20]. http://who.int/entity/tb/publications/global_report/2011/gtbr11_full.pdf.
[3] Prasad R. MDR-TB: current status [J]. Indian J Tuberc, 2005, 52(3): 121-131.
[4] 全國第五次結核病流行病學抽樣調查技術指導組, 全國第五次結核病流行病學抽樣調查辦公室. 2010年全國第五次結核病流行病學抽樣調查報告[J]. 中國防癆雜志, 2012, 34(8): 485-508.
[5] Espinal MA, Kim SJ, Suarez PG, et al. Standard short-course chemotherapy for 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 treatment outcomes in 6 countries [J]. J Am Med Asso, 2000, 283(19): 2537-2545.
[6]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Treatment of Tuberculosis: Guidelines. 4th Ed. [EB/OL]. [2013-05-20]. http://whqlibdoc.who.int/publications/2010/9789241547833_eng.pdf.
[7]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Guidelines for the programmatic management of 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 — 2011 update [EB/OL]. [2013-05-20]. http://whqlibdoc.who.int/publications/2011/9789241501583_eng.pdf.
[8] Sacks LV, Behrman RE. Challenges, successes and hop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novel TB therapeutics [J]. Future Med Chem, 2009, 1(4): 749-756.
[9] Haagsma AC, Podasca I, Koul A, et al. Probing the interaction of the diarylquinoline TMC207 with its target mycobacterial ATP synthase [J]. PLoS One, 2011, 6(8): e23575.
[10] Marie CR, Nacer L, Tom G, et al. Pharmacokinetics and pharmacodynamics of TMC207 and its N-desmethyl metabolite in a murine model of tuberculosis [J].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2012, 56(3): 1444-1451.
[11] Barry CE 3rd, Blanchard JS. The chemical biology of new drugs in the development for tuberculosis [J]. Curr Opin Chem Bio, 2010, 14(4): 456-466.
[12] Maria TG, Vija S, Epifanio SG, et al. Delamanid for multidrug-resistant pulmonary tuberculosis [J]. N Engl J Med, 2012, 366(23): 2151-2160.
[13] Barry CE 3rd. Unorthodox approach to the development of a new antituberculosis therapy [J]. N Engl J Med, 2009, 360(23): 2466-2467.
[14]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SIRTUROTM (bedaquiline) Tablets [EB/OL]. [2013-05-20]. http://accessdata.fda.gov/drugsatfda_docs/label/2012/204384s000lbl.pdf.
[15] Wang JY, Wang JT, Tsai TH, et al. Adding moxifloxacin is associated with a shorter time to culture conversion in pulmonary tuberculosis [J]. Int J Tubercul Lung Dis, 2010, 14(1): 65-71.
[16] Dorman SE, Johnson JL, Goldberg S, et al. The tuberculosis trials, substitution of moxifloxacin for isoniazid during intensive phase treatment of pulmonary tuberculosis [J].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09, 180(3): 273-280.
[17] Conde MB, Efron A, Loredo C, et al. Moxifloxacin versus ethambutol in the initial treatment of tuberculosis: a double-blind, randomised, controlled phase II trial [J]. Lancet, 2009, 373(9670): 1183-1189.
[18] Rustomjee R, Lienhardt C, Kanyok T, et al. A phase II study of the sterilising activities of ofloxacin, gatifloxacin and moxifloxacin in pulmonary tuberculosis [J]. Int J Tubercul Lung Dis, 2008, 12(2): 128-138.
[19] 趙剛. 莫西沙星治療耐多藥肺結核病的臨床研究[J]. 臨床醫學, 2007, 27(11): 45-46.
[20] 廖鵬飛. 聯合加替沙星方案治療耐多藥肺結核療效分析[J]. 中國現代醫生, 2010, 48(1): 118, 127.
[21] Stover CK, Warrener P, van Devanter DR, et al. A small-molecule nitroimidazopyran drug candidate for the treatment of tuberculosis [J]. Nature, 2000, 405(6789): 962-966.
[22] Lenaerts AJ, Gruppo V, Marietta KS, et al. Preclinical testing of the nitroimidazopyran PA-824 for activity against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in a series of in vitro and in vivo models [J].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2005, 49(6): 2294-2301.
[23] Tyagi S, Nuermberger E, Yoshimatsu T, et al. Bactericidal activity of the nitroimidazopyran PA-824 in a murine model of tuberculosis [J].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2005, 49(6): 2289-2293.
[24] Ahmad Z, Peloquin CA, Singh RP, et al. PA-824 exhibits time-dependent activity in a murine model of tuberculosis [J].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2011, 55(1): 239-245.
[25] Tasneen R, Tyagi S, Williams K, et al. Enhanced bactericidal activity of rifampin and/or pyrazinamide when combined with PA-824 in a murine model of tuberculosis [J].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2008, 52(10): 3664-3668.
[26] Nuermberger E, Tyagi S, Tasneen R, et al. Powerful bactericidal and sterilizing activity of a regimen containing PA-824, moxifloxacin, and pyrazinamide in a murine model of tuberculosis [J].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2008, 52(4): 1522-1524.
[27] Matsumoto M, Hashizume H, Tomishige T, et al. OPC-67683, a nitrodihydroimidazooxazole derivative with promising action against tuberculosis in vitro and in mice [J]. PLoS Med, 2006, 3(11):2131-2144.
[28] Protopopova M, Hanrahan C, Nikonenko B,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a new antitubercular drug candidate, SQ109, from a combinatorial library of 1,2-ethylenediamines [J]. J Antimicrob Chemother, 2005, 56(5): 968-974.
[29] Lee RE, Protopopova M, Crooks E, et al. Combinatorial lead optimization of [1,2]-diamines based on ethambutol as potential antituberculosis preclinical candidates [J]. J Comb Chem, 2003, 5(2): 172-187.
[30] Chen P, Gearhart J, Protopopova M, et al. Synergistic interactions of SQ109, a new ethylene diamine, with front-line antitubercular drugs in vitro [J]. J Antimicrob Chemother, 2006, 58(2): 332-337.
[31] Reddy VM, Einck L, Andries K, et al. In vitro interactions between new antitubercular drug candidates SQ109 and TMC 207 [J].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2010, 54(7): 2840-2846.
[32] Nikonenko BV, Protopopova M, Samala R, et al. Drug therapy of experimental tuberculosis (TB): improved outcome by combining SQ109, a new diamine antibiotic, with existing TB drugs [J].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2007, 51(4): 1563-1565.
[33] Alcala L, Ruiz-Serrano MJ, Pérez-Fernandez Turégano C, et al. In vitro activities of linezolid against clinical isolates of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that are susceptible or resistant to first-line antituberculous drugs [J].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2003, 47(1): 416-417.
[34] Prammananan T, Chaiprasert A, Leechawengwongs M. In vitro activity of linezolid against multi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 (MDR-TB) and extensively drug-resistant (XDR)-TB isolates [J]. Int J Antimicrob Agents, 2009, 33(2): 190-191.
[35] Erturan Z, Uzun M. In vitro activity of linezolid against multidrug-resistant Mycobacterium tubercrulosis [J]. Int J Antimicrob Agents, 2005, 26(1): 78-80.
[36] 唐神結, 肖和平. 利奈唑胺抗結核作用的研究及其最新進展[J]. 中華臨床醫師雜志, 2010, 4(1): 63-66.
[37] Alffenaar JW, van der Laan T, Simons S, et al. Susceptibility of clinical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isolates to a potentially less toxic derivate of linezolid, PNU-100480 [J].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2011, 55(3): 1287-1289.
[38] Barbachyn MR, Hutchinson DK, Brickner SJ,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a novel oxazolidinone (U-100480) with potent antimycobacterial activity [J]. J Med Chem, 1996, 39(3): 680-685.
[39] Williams KN, Stover CK, Zhu T, et al. Promising antituberculosis activity of the oxazolidinone PNU-100480 relative to that of linezolid in a murine model [J].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2009, 53(4): 1314-1319.
[40] Balasubramanian V, Butler S. AZD5847 [EB/OL]. [2013-05-20]. http:///browse/tb-treatments/azd5847.
【摘要】 目的探討臨床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RA)使用頻率高的解表藥、祛風濕藥、活血藥及其復方對佐劑性關節炎(AA)大鼠的治療效果、作用機制以及在復方合劑中發揮主要作用的藥物。方法造模佐劑性關節炎大鼠,各組給予不同的藥物合劑灌胃治療,觀察繼發側足爪腫脹度;22 d后,檢測足爪浸液中腫瘤壞死因子(TNF-α)、白細胞介素1β(IL-1β)、前列腺素(PGE2)水平。結果復方合劑、地塞米松、祛風濕合劑、解表合劑、活血合劑對AA大鼠均有治療作用。復方合劑、地塞米松、祛風濕合劑作用最強,且它們足爪浸液TNF-α、IL- 1β、PGE2水平都明顯低于模型組。結論復方合劑能明顯抑制AA大鼠足爪腫脹,祛風濕合劑在復方合劑中可能發揮主要的治療作用。作用機制可能都是通過抑制炎性因子TNF-α,IL- 1β,PGE2水平表達。
【關鍵詞】 類風濕性關節炎; 佐劑性關節炎; 配伍規律; 作用機制
中醫對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jmatoid arthritis,RA)的治療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但系統性、科學性不足。祛風除濕,活血解表是該類復方常用的配伍規律。為探討中藥治療RA的配伍規律,我們選取在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臨床使用頻率最高的解表藥(麻黃)、祛風濕藥(川烏)、活血藥(當歸)作為研究對象[1]。為增強藥物的療效,我們將上述藥物配伍成藥對合劑:解表合劑(麻黃-桂枝)、祛風濕合劑(川烏-草烏)、活血合劑(當歸-川芎)、復方合劑(上述藥物配伍而成)。通過給患有佐劑性關節炎(Adjuvant Arthritis,AA)的Wistar大鼠灌胃不同的藥對合劑或復方合劑,觀察大鼠繼發側足爪腫脹體積、足爪浸液TNF-α、IL-1β、PGE2水平,分析治療效果、作用機制及發揮主要作用的藥對組等。
1 材料
1.1 動物與分組健康SPF級Wistar雄性大鼠(合格證號:SCXK魯20080004)84只,體質量(250±50)g,購自山東大學實驗動物中心,飼養1周后,隨機數字法分為7組,每組12只,即正常對照組(N)、模型組(M)、地塞米松組(D)、復方組(FF)、祛風濕組(QFS)、解表組(JB)、活血組(HX)。
1.2 試劑與藥物
1.2.1 試劑卡介苗80 mg/ml(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2008040801),不完全弗氏佐劑(Sigma公司);大鼠TNF-α ELISA試劑盒、大鼠IL-1β ELISA試劑盒、大鼠PGE2 ELISA試劑盒(賽爾斯生物制品公司);自治足爪容積測量儀;Thermo Multiskan MK3酶標儀(北京惠安澤泰科技有限公司)。
1.2.2 藥物及制法中藥麻黃、桂枝、制川烏、制草烏、當歸、川芎購自萊陽市江波大藥房,由山東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中藥鑒定教研室鑒定全部合格。醋酸地塞米松片,國藥準字H20055075,青島國風高科技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產品。
解表合劑由麻黃與桂枝按1∶1組合,制成生藥含量1 g/ml的水煎液;祛風濕合劑由制川烏與制草烏按1∶1組合, 制成生藥含量0.35 g/ml的水煎液;活血合劑由當歸與川芎按3∶2組合,制成生藥含量1.4 g/ml的水煎液;復方合劑由麻黃、桂枝、制川烏、制草烏、當歸、川芎按3∶3∶1∶1∶4∶2比例組成,制成生藥含量2.7 g/ml的水煎液;以上各組合劑水煎液在本校藥劑實驗室完成。地塞米松在灌胃前制成濃度為0.125 mg/ml溶液。
2 方法
2.1 模型制備參考文獻,正常對照組每只大鼠左側足爪皮內注射生理鹽水0.1 ml,其余每組每只大鼠左側足爪皮內注射卡介苗濃度為10 mg的CFA 0.1 ml,制備佐劑性關節炎大鼠模型[2]。
2.2 給藥方法 AA大鼠從注射CFA當天開始給藥,各組大鼠給予不同的藥物,給藥方法灌胃。藥量參按動物的體表面積折算大鼠用量:大鼠藥用量(g/kg)=人的藥用量×0.018×5。人的藥用量參照田代華主編《實用中藥辭典》[3],地塞米松片的用量參考藥物說明書。本實驗中大鼠藥實際投藥量5倍于計算所得大鼠用藥量。即:大鼠實際用量(g/kg)=大鼠用藥量(g/kg)×5,經計算可得,正常組給予灌胃蒸餾水4 ml/d,模型組灌胃等量蒸餾水,地塞米松組灌胃地塞米松懸濁液0.5 mg/ (kg·d),祛風濕組灌胃川草烏合劑1.4 g/ (kg·d),活血組灌胃歸芎合劑5.6 g/ (kg·d),解表組灌胃麻桂合劑4.0 g/(kg·d),復方組灌胃復方合劑10.8 g/(kg·d)。給藥時間22 d。
2.3 指標檢測
2.3.1 足爪腫脹體積的測量用自制的大鼠足爪容積測量儀,于第11天開始隔日測右足爪容積。按下述公式計算足爪腫脹度:S(%)=(BV-AV)/AV×100%。注:S為足爪腫脹度,AV注射佐劑前的容積,BV注射佐劑后的容積。
2.3.2 右側后足爪前列腺素(PGE2)、白介素-1,β(IL-1β)、腫瘤壞死因子(TNF-α)的檢測[4]大鼠造模的第22天,乙醚麻醉后處死大鼠,在右側踝關節上0.5 cm處剪下炎性足爪,縱向切開,放入盛有生理鹽水5 ml的試管中,4℃浸泡24 h,離心浸泡液,取上清液,放入-20℃冰箱中保存待測。采用酶聯免疫吸附(ELISA)法,按試劑說明書的方法,測定右側足爪浸液TNF-α、IL-1β、PGE2水平。
2.3.3 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各參數的比較使用SAS9.0統計軟件中單因素方差分析程序檢驗各組間差異顯著性,組間比較采用dunnett檢驗。
3 結果
3.1 繼發側足爪腫脹體積變化從表1可以看出,與模型組比較,復方組、地塞米松組、祛風濕組、解表組、活血組右側足爪腫脹度明顯緩解,其中復方組、地塞米松組、祛風濕組作用最強(P
3.2 造模第22天各組大鼠足爪浸液炎性因子水平的比較
3.2.1 各組大鼠足爪浸液TNF-α水平的比較從表2看出,模型組AA大鼠足爪浸液TNF-α水平明顯高于正常組(P
3.2.2 各組大鼠足爪浸液IL-1β水平的比較從表2看出,模型組AA大鼠足爪浸液IL-1β水平明顯高于正常組(P
3.2.3 各組大鼠足爪浸液PGE2水平的比較從表2看出,模型組AA大鼠足爪浸液PGE2水平明顯高于正常組(P
4 討論
RA的病因與發病機理尚未完全闡明,但目前公認在RA的發病中,巨噬細胞和成纖維細胞是RA慢性期主要驅動力量,尤其滑膜巨噬細胞合成的IL-1β、TNF-α承擔特殊的中心角色。它們刺激滑膜成纖維細胞增生和分泌IL-6、GM-CSF及趨化因子、以及效應分子如基質金屬蛋白酶和前列腺素等,并可導致持續性滑膜炎。病人體內的PGE2水平明顯升高,其炎癥組織中含有大量的PGE2, PGE2可誘導IL-1、IL-6的產生。而且這些細胞因子之間往往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形成網絡并互相影響,共同參與RA的發病[5]。
本次實驗中,川草烏合劑對AA關節炎的右側足爪腫脹都有明顯的抑制作用。與復方組治療效果無差異,同時川草烏合劑能顯著抑制足爪內TNF-α、IL-1β、PGE2水平;在復方配伍中可能發揮主要的治療作用。此次實驗在一定程度上為臨床重用川烏、草烏治療RA提供了實驗依據和支持。
麻黃桂枝合劑對佐劑性關節炎的右側足爪腫脹有一定的治療效果,與復方組比較,效果明顯不如復方組;麻黃桂枝合劑對足爪內TNF-α、IL-1β的抑制作用不明顯,但對足爪PGE2水平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川芎當歸合劑對AA關節炎的右側足爪腫脹有一定的治療效果,與復方組比較,效果明顯不如復方組;活血組大鼠足爪內TNF-α、IL-1β、PGE2水平與模型組無差異。
復方合劑對AA關節炎的右側足爪腫脹都有明顯的抑制作用,與地塞米松組治療效果無差異,同時復方劑能顯著抑制足爪內TNF-α、IL-1β、PGE2水平。
綜上所述,復方合劑的效果明顯優于活血合劑和解表合劑,與祛風濕合劑無差異,這說明祛風濕藥物川烏與草烏在復方中發揮主要的作用,其作用機制是復方合劑能明顯抑制足爪內TNF-α、IL-1β、PGE2水平表達。
參考文獻
[1] 周 魯,宋 航,曾琳琳,等.中藥復方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用藥規律研究[J].四川中醫,2004,22(13):23.
[2] 徐叔云,卞如濂,陳 修.藥理實驗方法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920.
[3] 田代華.實用中藥辭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77.
【摘要】當前酗酒和酒精中毒已經成為我國的公共衛生問題, 開發有效的緩解急性醉酒狀態和防治酒精性肝病的解酒藥物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廣闊的市場前景。文章論述了葛花、葛根、枳子、人參等多種天然解酒藥物的單方和復方解酒作用藥理研究的最新進展,探討其活性成分的構效關系;并對此類藥物今后的研制方向提出淺見。
【關鍵詞】天然藥物;解酒;乙醇脫氫酶;乙醛脫氫酶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酗酒和酒精中毒者日益增多,嚴重影響到人們的心血管系統、中樞神經系統、胃腸道系統特別是肝臟,有時還影響到家庭及社會的穩定。在我國,應用天然中草藥進行解酒具有悠久的歷史,本文對國內天然解酒藥物的研究進展加以綜述。
1 乙醇在人體內的代謝特點
乙醇進入體內后少部分在胃、腸粘膜中的乙醇脫氫酶(ADH)作用下進行第一站代謝,大部分經由十二指腸及上段空腸進入血液。當大量的乙醇經血液循環進入大腦作用于中樞神經系統時產生醉酒現象。僅有2%~10%的乙醇會通過腎臟、肺、皮膚以原形排出體外,其余絕大多數乙醇在肝臟內代謝。
乙醇在肝臟中的代謝首先是通過ADH途徑,乙醇在ADH的摧化作用下氧化為乙醛,同時氧化型輔酶1(NAD+)轉變為還原型輔酶1(NADH),NADH/NAD+值增大可導致一系列的代謝紊亂。如:乳酸血癥、酸中毒、高尿酸血癥及脂肪肝等。
其次肝細胞微粒體內的微粒體乙醇氧化酶系統(MEOS)也可使乙醇轉化為乙醛,當血醇濃度很高或長期攝入乙醇時,MEOS被誘發甚至可起到主要作用[1]。在此過程中不僅產生乙醛還產生自由基,導致脂質過氧化,對肝細胞造成傷害。
在體內乙醛被乙醛脫氫酶(ALDH)氧化為乙酸。中國人一半左右ALDH活性不足,不能很快把乙醛轉變為乙酸,所以這些人飲酒后面部潮紅、心動過速甚至循環衰竭。而且長期飲酒更是顯著降低了ALDH的活性從而造成長期飲酒人群血和肝臟組織中乙醛濃度明顯增高。乙醛具有很大的肝毒性,超過肝臟對其的清除代謝能力時,大量乙醛生成蛋白質加成物使酶失活,削弱DNA修復能力,使氧利用發生障礙,促使膠原合成增加,谷胱甘肽(GSH)生成減少。乙醛可使肝細胞膜質過氧化,破壞肝細胞的微管結構,損傷線粒體,引起肝內炎性細胞浸潤,加速肝纖維化過程[2]。
2 具有抑制胃腸乙醇吸收作用的天然藥物
五加科植物是解酒作用較為活躍的一類植物。人參(Radix ginseng)提取物主要是通過抑制乙醇吸收或加強胃腸首過效應發揮解酒作用。此種作用的主有成份是皂甙類,人參皂甙可以提高ADH的活性,降低乙醇所致血清谷氨酸轉氨酶的升高,提高血清及肝中GSH的活性,抑制過氧化產物丙二醛(MDA)的生成,清除乙醇在肝組織中產生的自由基[1]。另外,五加科植物刺老牙(Aralia elata),刺五加(Acanthopanax senticosus)中的三萜皂甙類成份也具有抑制乙醇胃腸吸收的作用。
茶(Camelia chinensis)種子中的茶種子皂甙可使血中及肝中的乙醇濃度顯著降低,抑制乙醇在消化道的吸收,促進已吸收的乙醇及其代謝物乙醛的排泄。此外,人們發現遠志,娑羅子等藥物中也含有乙醇吸收抑制物質[2]。
3 能促進乙醇代謝的天然藥物
豆科葛花(Flos Puerariae)歷代多被作為解酒之專藥而極少用于其他疾病的治療。國內學者對葛花醇提物進行了實驗。探討了葛花醇提物對大鼠酒精性肝損傷的預防作用研究,結果顯示大鼠的肝組織脂肪變性和炎性浸潤均較模型組有所減輕,血清谷丙轉氨酶(ALT)、谷草轉氨酶(AST)較模型組顯著降低,總蛋白(TP)、白蛋白(ALB)含量較模型組顯著升高,肝組織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較模型組顯著升高,MDA含量顯著低于模型組,GSH含量較模型組也明顯升高。研究表明,葛花醇提物具有明顯預防酒精性肝損傷的作用[3]。
豆科葛根(Radix Puerariae)味甘辛涼,入脾,胃經,其氣輕清,升陽解肌,生津除煩止渴,降逆止嘔,有很強的解酒作用。葛根中的解酒成份為異黃酮類葛根素及大豆甙元等,是乙醇代謝的增強劑,可以提高人體對乙醇的耐受量,降低血中乙醇含量[2]。另有學者對大鼠連用乙醇(8g/kg/d)30、60及90 d后的多項生理指標進行檢驗,發現其肝臟指數增大,肝細胞勻漿中的ADH、谷胱甘肽硫轉移酶(GST)活性降低,病理學檢驗發現乙醇使肝細胞出現脂肪變性、片狀顆粒變性及點狀細胞壞死,服用葛根水提液可以對抗上述現象的發生[1]。
鼠李科枳子(Hovenia dulcis) 味甘酸性平,入心、脾經,除煩止渴止嘔,也是傳統的解酒藥物。研究表明,枳子提取物可降低酒后血中乙醇濃度,增強肝中ADH活性,其機制可能是抑制了消化道對乙醇的吸收,加強乙醇在胃腸道的首過效應,從而降低血中乙醇濃度,減輕乙醇對人體神經系統、消化系統等損害,起到有效的降醇解酒作用[4]。
4 中藥復方在解酒、保肝中的應用
解酒護肝飲由葛花、葛根、枳子、茵陳、虎杖、丹參、黨參、白術、白茅根等藥組成。方中葛根、葛花功善退熱、解肌、生津、解酒;枳子主消酒,共為解酒毒之要藥;茵陳清利肝膽濕熱,且經現代藥理研究,能明顯減輕肝細胞腫脹,氣球變樣,脂肪變和壞死,具有保肝作用;白茅根清熱利尿,使酒毒之邪從小便排出;黨參、白術健脾益氣和胃,恢復脾胃運化水濕的功能,且現代研究顯示白術能減少肝細胞壞死,促進肝細胞再生,同時亦符合“見肝之病,當先實脾”的傳統理論。丹參、虎杖活血化瘀,以利于肝臟功能的恢復。解酒護肝飲能夠通過顯著降低血清和肝內MDA含量,抑制過氧化反應,減輕MDA對肝臟的損傷;同時還能通過提高GSH的活性,增加GSH的含量,使有足夠的GSH對抗過氧化反應[5]。
畢業東等的實驗探討了葛柏解酒液(葛根、柏子仁、枇杷葉、甘草、陳皮)防治小鼠急性酒精中毒的療效和作用機理,結果顯示急性酒精中毒小鼠的血清乙醇濃度明顯升高,葛柏解酒液治療組小鼠血清乙醇濃度低于模型組和葛花解酲湯對照組,而肝、胃的ADH和ALDH活性顯著增強,表明葛柏解酒液能顯著提高急性酒精中毒小鼠肝、胃內ADH和ALDH的活性,因此能明顯降低血清乙醇的濃度,達到解酒的目的,效果優于葛花解酒湯[6]。
5 解酒藥物的展望
目前,在解酒天然藥物的應用、開發、研究方面尚存在不足之處,作者認為今后應該進一步針對緩解急性醉酒狀態和防治酒精性肝病開發天然解酒藥物,同時發揚祖國傳統中醫中藥整體調節優勢,通過多靶點及多途徑來大力開展中藥復方藥物的研究。例如:葛柏解酒液能顯著提高急性酒精中毒小鼠肝、胃的ADH、特別是ALDH的活性,因此能明顯降低血清乙醇的濃度,并且能降低乙醛對人體肝臟的傷害。
參考文獻
[1] 張若明,李經才.解酒天然藥物研究進展[J].沈陽藥科大學學報.2001,18(2):138~141
[2] 郭金英,李松彪,侯玉澤,羅登林,張耀武,李遠望.中草藥解酒藥物研究進展[J].釀酒科技.2007,11:86~91
[3] 苗彥妮,鐘贛生.葛花對大鼠酒精性肝損傷的預防作用研究[J].科技導報.2008,26(15):60~65
[4] 陳紹紅,鐘贛生,李愛里,等.枳子對酒后血中乙醇質量濃度和肝中乙醇脫氫酶活性的影響[J].中國中藥雜志.2006,31(13):1094~1096
共享實驗室平臺始建于2002年,在“985工程”、“211工程”等支持下。通過整合現有設備資源,依托學校的人才技術優勢和企業的專業化實驗室管理經驗,建設成為一個科學研究、學生創新實踐、為區域企業創業服務相結合的共享實驗室服務平臺。該共享實驗室平臺以生物分離分析技術為特色,主要研究領域涉及生物醫藥與生物材料、蛋白質組學與重大疾病病因學、空間生物與醫學工程等方面。
創新管理:高校實驗室社會托管
在共享實驗室平臺的管理方面,采取了國內第一家高校實驗室社會托管的管理模式。實驗室社會托管的管理模式嘗試與探索了一種新的科學儀器設備高效管理與運轉的模式,減少了社會上的設備資源的閑置與浪費;同時。由于對技術含量高的大中型儀器實行專人專管專用的方法加強了對儀器的維護。可以最大限度地延長使用壽命,降低人為失誤損壞率;通過企業化的管理與專業化的服務。最大限度地整合設備資源與人才資源,使設備、場地、人員得到充分利用,實現規模效應;實現了研究與社會服務相結合,通過社會資源的整合激活社會存量資源,減少重復投入;通過院校、政府中介機構和企業三方的強強合作。為區域內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和留學歸國創業企業的快速發展提供專業化服務,加快了科研成果的產業化速度;通過統一化、標準化實驗室運營管理和物流管理,控制有毒、有害試劑、廢棄物對社會的危害,保障了2008年奧運會在北京順利召開。
共享實驗室平臺管理理念的創新,改變了儀器使用過程中存在的“誰管理誰占有”的弊端,并充分體現了服務理念。共享實驗平臺依托實驗室管理公司的專業化管理和經營,根據市場與客戶的需求提供技術服務,提高了設備的使用效率和使用壽命。
擁有大量先進的儀器設備
共享實驗平臺擁有先進的儀器設備,現有大中型儀器包括:高效液相色譜、電色譜、高效液相色譜/質譜聯用、二維液相(毛細管電泳)/飛行時間質譜、毛細管電泳儀、細胞顯微注射儀、生物芯片測定儀、熒光倒置顯微鏡、顯微圖像采集與分析系統、凝膠圖像分析系統、高速冷凍離心機、超速離心機、液體閃爍及發光檢測器、圖像工作站、高性能電磁屏蔽實驗室、網絡分析儀等。這些設備價值共計約4000多萬元人民幣。借助于這些實驗設備,共享實驗室平臺主要提供蛋白質組學新技術新方法、細胞技術、蛋白質組學研究、藥物開發四個方面的核心服務業務。
生物技術實驗平臺由蛋白質組學實驗室、神經生物化學實驗室、電磁屏蔽動物和細胞生物實驗室、模擬空間條件動物實驗室、細胞生物學實驗室、生物材料實驗室、生物分離實驗室、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生物醫學影像學實驗室等構成。共享實驗室平臺的建設充分體現了先進性、前瞻性以及空間和國防特色,受到國內外專家學者以及政府相關部門的高度好評。
擁有年輕化高層次人才隊伍
在擁有大量先進的儀器設備的基礎上,共享實驗室平臺還擁有一支高水平的、充滿活力的、年輕的教師隊伍,現有教授9人,副教授26人,專任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的達到72%,有長期國外學習和工作經歷的超過1/3。中國色譜學會理事長、國內外著名色譜分離專家張玉奎院士擔任學院的首席教授。
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鄧玉林教授,同時還兼任國家“863”重大項目“深空探測與空間實驗技術”專家組成員、國際復合醫學工程學會理事、北京市藥監局醫療器械專家評審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化學會色譜分會委員、中國色譜學會常務理事、中國醫療儀器學會理事、北京色譜學會副理事長、《生命科學儀器》執行主編、《科學導報》和《色譜》等雜志編委等。
此外還聘請了多位國內外知名專家為共享實驗平臺的兼職教授,加拿大Manitoba大學教授、國際醫生訓練中心主任李新民教授為北京理工大學學科特區現代生物與醫藥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學科特區主任;項建華教授擔任空間生物與醫學工程研究所所長。
提供高水平服務
先進的儀器設備和生物醫藥方面的高層次人才,使得共享實驗室平臺能夠為企業提供較高水平的服務。
共享實驗室每周工作七天,每天工作時間為8:00~22:00??砷_放資源的可用率達到80%以上,很多大型設備均配有自動進樣系統,可以保證儀器24小時工作。共享實驗平臺本著加強合作、共同發展的宗旨,平臺內所有儀器、設備等不僅面向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的全體師生全面開放,對于北京理工大學其他院系的師生也是全面開放。同時對于校外的科研院所、科技企業、留學人員企業也提供服務和技術支持;實驗室2007年10月掛牌,成為中關村第三批開放實驗室,主要為北京中關村科技園區的生物醫藥、生物工程、化學工程、制藥工程及相關行業企業(客戶)提供高效、實用、直接的貼身式服務;具體能夠提供以下服務:
(1)為客戶提供專業化的共享實驗室服務,包括實驗場所、實驗設備、實驗結果分析等;
(2)為客戶提供所需實驗用基礎試劑和工具;
(3)為客戶提供實驗項目技術支持。
一流的實驗設備和優秀的人才隊伍,使得共享實驗室平臺在為客戶提供可開放的實驗室設備資源之外,還可為客戶提供滿意的整體技術解決方案服務??蛻艨梢灾苯犹峁悠坊蝽椖磕康模杀酒脚_安排專業人員為客戶設計詳細的實驗方案并進行操作,取得完善的實驗結果后直接交給客戶。為客戶的核心業務提供整理服務解決方案的能力。
在每次給客戶提供相應的技術服務之后,共享實驗室平臺還會給客戶提供一份完整的實驗報告,附加一份客戶滿意度調查表,希望客戶從對所提供的服務結果是否滿意、儀器設備的性能是否能夠滿足要求、實驗的效率等多方面提出意見和建議。從目前調查的結果來看。95%以上的客戶對于共享實驗室平臺提供的服務均表示相當滿意。
典型案例:北京理工亙元醫藥技術開發中心有限公司
北京理工亙元醫藥技術開發中心有限公司是生物醫藥領域的一個高新技術企業,該公司以研究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中藥、天然藥物新藥、化學藥物和保健食品為宗旨,致力于傣醫民族醫藥理論的繼承與創新,開發具有民族醫藥特色的新產品。該公司以共享實驗室平臺為依托,利用研發中心的企業機制。建立了自己的管理人才隊伍和與藥物研發市場接軌的技術人才隊伍,進行了中藥、天然藥物、合成藥物的研究。目前已經有兩種中藥、五類新藥基本完成了臨床前研究。正在組織申報臨床研究批件。
借助于生物醫藥共享實驗室平臺,北京理工亙元醫藥技術開發中心有限公司把現代醫學理論與中藥發展有效地結合起來,致力于解決中藥為什么能治病的問題(中藥治病機理)
把工科基礎與中藥發展相結合,以解決中藥質量控制(如指紋圖譜)和生產技術工藝(如分離提純技術)等。同時該公司還加強了仿制藥物研究和保健食品研究。
目前。北京理工亙元醫藥技術開發中心有限公司在中藥與天然藥物發展方面已經進行了大量工作,基本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即利用北京理工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在神經系統疾患以及與老齡相關疾病的病因學研究方面的基礎和優勢,重點發展神經、精神疾病和糖尿病的現代中藥治療藥物。
通過把傳統中藥理論和現代醫學理論結合起來,取中庸之道發展植物藥物,并且利用基礎研究工作中建立起來的一些先進的細胞和動物模型,對傳統中藥品種或藥用植物進行篩選,發展中藥新藥。目前的主要研究成果有:
(1)糖尿病中藥新藥――杉糖平:該研究成果成功地從植物中分離純化了藥用活性成分并建立了篩選活性成分的細胞和動物模型,確定了藥用活性成分的結構。實驗結果表明其對糖尿病動物(大鼠、小鼠和KKAY鼠)具有明顯降低血糖和血脂作用,降糖效果接近于二甲雙胍,并且不易導致低血糖,毒理實驗結果顯示基本無毒。目前該藥已基本完成臨床前的研究工作,包括中試工藝研究。
(2)糖尿病中藥新藥――海糖平:海糖平為五類中藥新藥,海糖平能顯著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改善其糖耐受力。提高肝糖原含量,并能顯著促進體外培養的胰島細胞分泌胰島素,具有多重的降血糖作用機制,且未發現明顯的毒副作用;同時對心血管和內分泌系統的疾病有調節與保護作用。實驗表明,海糖平不僅具有良好的降血糖作用。同時又可防治糖尿病并發癥,成為一種兼具治療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的新型藥物。
(3)抗菌消炎鎮痛中藥新藥――舒益欣:該研究成果屬于一種植物提取物。具有明顯的抑菌、消炎和鎮痛作用。對該藥的進一步研究將集中于進行分離純化,發展口服中藥新藥。
(4)神經退行性疾病治療藥物――HPA:HPA是一個新化合物,屬于化學合成藥物。該藥極有可能成為當前最好的新的神經退行性疾病治療藥物,例如中風、帕金森氏病、亨廷頓氏病和肌萎縮性側索硬化(ALS)以及阿爾茨海默氏癥(AD)。
(5)龍血竭的二次開發――龍血竭滴丸:龍血竭為劍葉龍血樹的紅色樹脂,是中醫、傣醫共用的名貴藥材,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藥用歷史。龍血竭的基礎研究薄弱,劑型為傳統劑型,在作用機制和療效物質基礎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較少。北京理工亙元醫藥技術開發中心有限公司與龍血竭的原研廠家西雙版納雨林制藥有限責任公司合作進行了龍血竭的二次開發。龍血竭通過精制提取有效部位,除去無效成分,大大提高了有效部位的含量。北京理工亙元醫藥技術開發中心有限公司通過前期實驗研究確定了龍血竭治療腦卒中的有效部位,從而精制成龍血竭滴丸,用于治療腦卒中。該項目的臨床前實驗研究正在進行,2008年能夠完成全部臨床前研究,整理資料申報到SFDA。此外,北京理工亙元醫藥技術開發中心有限公司還利用共享實驗室進行了保健品的研究開發。主要有醒酒護肝食品――“多高”膠囊、保健口香糖、保健功能茶等。
實驗室取得良好成績
目前,共享實驗平臺承擔了包括國家“863”、“97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防預研基金等在內的40多項科研項目,涉及多個學科領域。共享實驗室平臺不僅擁有高度交叉互融的學科環境,而且在研究內容上既有基礎又有工程應用,為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提供了良好的實踐基地。共享實驗平臺在民族藥物現代化技術、蛋白質組學新技術新方法、空間生物實驗技術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優勢和特色。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6-1959(2009)11-0112-01
從2001年5月~2008年3月我科收治潰瘍性結腸炎(UC)患者60例,男28例,女32例,年齡為18~50歲,平均28.2歲,均經腸鏡與病理確診。其中侵犯直腸35例,侵犯至乙狀結腸18例,侵犯至橫結腸5例,侵犯全結腸2例。癥狀出現時間2月~5年,主要表現為腹痛、腹瀉、粘液膿血便。隨機分為兩組,水楊酸偶氮磺胺吡啶[1](SASP)30
例,藥物保留灌腸30例,兩組臨床資料差異無顯著性(P>0.05)。
1 臨床資料
1.1 治療方法:對照組給予口服SASP,每天4g,分四次口服,療程8周;治療組給予生理鹽水100ml,加SASP1.5g、錫類散1.5g、地塞米松5mg[2]、環丙沙星0.4g[3]、山莨菪堿10mg[4],保留灌腸每晚一次,療程8周。治療期間停用其它藥物,每周記錄癥狀變化,療程結束時復查腸鏡,化驗血常規和肝功能。
1.2 療效判定標準:腸鏡觀察:①潰瘍灶消失,腸粘膜充血水腫好轉,臨床癥狀消失為治愈;②病變面積縮小50%以上及癥狀基本緩解為好轉;③病變面積縮小
2 結果
2.1 癥狀基本緩解率:于治療開始1周,4周,8周腹痛、腹瀉緩解率,藥物保留灌腸組均高于單用SASP組(P
2.2 潰瘍性結腸炎治愈率:8周UC治愈率和總有效率,藥物保留灌腸組與SASP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
在診斷患者的病情以及分析的時候,臨床醫師需要根據臨床檢驗結果為依據。然而近年來,在用藥方面,藥物的更新換代較快,新藥品不斷的涌現出來,隨之臨床中抗生素藥物的濫用現象比較嚴重。從而導致藥物對檢驗結果的影響和干擾比較大,以致臨床診斷和治療出現偏差。本文就藥物對臨床醫學檢驗結果的影響進行分析,相關分析研究如下。
1.藥物對臨床醫學檢驗結果的影響作用
1.1 藥物對生理病理的影響:藥物可以根據本身的藥理作用以及患者的生理作用影響人的生理參數,從而會直接影響到臨床醫學檢驗結果,影響醫師對病情的診斷。例如經常服用維生素C的群體,體尿中的陰血、葡萄糖以及膽紅素等成分中會呈現假陰性的現象。長期口服避孕藥的女性,由于肝酶誘導合成增加,容易導致TG升高。另外,消炎痛、布洛芬以及嗎啡等藥物會對膽總管開口處的肌有一定的擴張作用,從而能夠促進膽汁的排出,因此,在檢驗的時候,會導致淀粉酶以及脂肪酶的含量明顯上升。從中可以分析得出,各種藥物對臨床醫學的檢驗結果均具有一定的影響作用。臨床醫師在檢驗之前,先要充分了解患者的服用藥物情況,通過藥物對臨床檢驗結果中各個方面的影響效果進行研究,從而有效的減少藥物對檢驗結果的干擾和影響,確保醫師診斷的準確性。
1.2 藥物在臨床檢驗程序和方法中的干擾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其一,藥物或者代謝物對檢驗方法有著直接性的影響。例如口服酚酞藥物后,其中少數部分會被人體吸收,大部分會通過尿道排出,如果尿液為紅色,就證明尿液呈堿性。其二,藥物產生的藥理學效應會干擾檢驗程序和方法。例如青霉素類藥物可以使紅細胞非特異性結合白蛋白。其中在硝基鹽實驗中半胱氨酸會對其造成一定的干擾,導致血中酮體呈現假陽性。由于藥物的使用,對人體代謝造成首要的影響,使得在檢驗的過程中,影響檢驗結果的準確度。藥物代謝不徹底造成標本中殘留藥物,其也會對檢驗試劑造成影響。
1.3 藥物對特定組織的影響:某些藥物會對特定組織具有特殊的親和力影響,會對相應組織造成損害。例如青霉素和紅霉素屬于弱酸性藥物,其藥物在經過腎臟并排泄時會對尿酸分泌部位造成一定的影響,導致尿酸濃度上升。另外,速尿、利尿酸等藥物經過腎臟的時候會保留鈉物質,會將鉀物質排出體外,會明顯降低血液中的鉀離子含量,從而對鈉、鉀電解質檢驗結果具有一定的影響作用。
2.影響臨床醫學檢驗結果的各類藥物
2.1 抗菌類藥物:在抗菌類藥物中,青霉素類以及碘胺類藥物等抗生素能夠促使血液中的尿酸濃度上升;氯霉素等藥物,對骨髓細胞的有絲分裂具有較好的抑制作用,從而減少白細胞的數量。
2.2 解熱鎮痛類藥物。鹽酸哌替啶對肝功能檢驗有一定的影響,導致人體中的尿糖明顯升高,該藥主要是通過對膽總管開口處的相關組織造成一定的影響,在用藥之后的3~4h,藥物對檢驗結果的影響作用最大,影響效果會在24h之內消失。
2.3 激素類藥物:可導致水、鈉潴留和低血鉀癥及血鈣、血磷偏低,且血糖明顯增高,臨床上常誤診為糖尿病。如雌激素藥會對人體的血脂正常含量具有一定的影響作用,會降低葡萄糖耐量檢驗效果,會減少紅細胞以及血小板的數量,導致肝臟轉氨酶的含量上升。
2.4 利尿類藥物:可導致低血、低血容量、低氯,長期使用后可出現氮質血癥和高尿酸血癥,如呋塞米、利尿酸等藥物經過腎臟的時候會保留鈉物質,會將鉀物質排出體外,會明顯降低血液中的鉀離子含量,對患者容易引起低血鉀以及低血容量等變化,如果患者長期使用這類藥物,會出現高尿酸血癥等疾病。
2.5 抗癲癇藥物:如苯妥英鈉因抑制葉酸的吸收,常見巨細胞性貧血。因輕度抑制骨髓,故使血細胞(尤其是白細胞和血小板)減少,偶有再生障礙性貧血的報道??R西平可致粒細胞、血小板減少,長期應用損害肝功能,導致膽紅素、谷丙轉氨酶、谷草轉氨酶升高。
2.6 抗癌藥物。抗癌藥物對造血系統具有嚴重的影響,對毒害以及抑制造血系統的正常工作,減少血小板、白、紅細胞以及血紅蛋白的數量,影響肝功能。
2.7 其他類藥物。在這些藥物中,抗凝藥物可以有效的加快組織脂蛋白酶的釋放作用,從而會導致血液中的三酰甘油含量急劇下降。另外,左旋多巴克能夠導致檢驗結果中的尿酮體顯色出現異?,F象,從而使得原有的反應被掩蓋。
3.藥物抗干擾的解決措施
藥物對臨床醫學檢驗結果的影響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其影響方面包括生物W、藥理學等方面,容易導致檢驗結果與患者的臨床癥狀出現偏差,導致醫師在診斷病情的時候出現誤差。針對藥物的相關影響作用進行分析,醫療檢驗人員需要和醫護人員進行溝通和交流,充分了解藥物對檢驗結果的影響作用,從而有效的提高檢驗結果的準確性。為了更加了解和熟悉各類藥物對臨床檢驗結果的影響,以及減少或避免其影響作用,可以采取以下幾個方面的措施。
3.1 醫師在檢驗之前要及時了解患者的藥物用量、給藥途徑、藥物代謝時間、藥物對檢驗結果的影響作用等方面的內容,根據這些內容對藥物影響檢驗結果的程度進行判斷。如病情允許,最好在藥物代謝時間過后進行檢驗。
3.2 檢驗工作人員在工作中,要隨時記錄出現影響臨床醫學檢驗結果的藥物,建立各種藥物對臨床檢驗結果干擾的信息系統,以便為檢驗人員提供準確的信息。如果臨床檢驗結果出現問題,檢驗人員要從藥物的干擾性方面進行研究,考慮到是否需要停藥后再進行檢驗,并將分析結果告知醫師。
3.3 檢驗人員還需要熟練的掌握檢驗項目中的流程和步驟,針對具有干擾作用的藥物,在檢驗的號死后,需要采取特殊的方式進行,以便有效的減少藥物對檢驗結果的干擾性。
關鍵詞:小學導學;教學實驗;環節
導學案是在導學中的實際教學上讓學生根據教師課堂設計進行的一個環節。要根據課文內容,充分展示學生主觀能動性,教師在課堂中簡潔生動。如,在教學《長城》一課時,我是這樣設計導學案的:先讓學生說說長城在哪里,你看到的和收集到的長城有哪些特點。這樣從導學中學生自言討論,初步了解了長城,先有長、高、堅的特點,也知道了長城現在是旅游勝地。正是這種導讓學生對課文學習有一種求知的渴望,然后帶著這些好奇心,走進課文學習,從學生自主學習中,很快了解課文中的長城。像長龍、高大、堅固、寬等找出相關詞語。在這種導學案中設計出學生收集和討論的內容,讓學生自主學習有了學習興趣。這樣教師在教學中也教得非常輕松。
學是學生主體活動的具體體現,也是完成導學案設計中的自主實驗最重要的部分。在新課改中,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已成為課改新的課堂教學設計的新形式。我們在教學中,要抓住課文重點、難點,設計好導學案作業,讓學生從教師的設計中帶著問題去讀書。學生在分組學習討論中弄清問題來源,了解課文重點和難點,這樣的導也為教學營造出一種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其實導學案是教學中一堂課的重點指南。如,教師在設計中多鉆研教材,設計有關課文中的導學案練習題,讓教師在教學中少講,讓學生自主發現,這樣不就使課堂更活躍了嗎?
導學案是引導學生使用工具書,是培養學生獨立能力的又一表現。課堂中設計導學案更有梯度,要指導學生反復閱讀課文,前后聯系。在學習中學生根據教師所設計的案題中,從討論中發現學生的難點,教師教學也自然有的放矢。教師教學的環節中,要多巡視了解學生的難易度,進行引導學生學習,走出老一套灌輸教育的舊課堂形式,使課改進一步得到落實。
講這個環節,要以集體討論為思考題,通過教師對學生自學結果檢驗后,可以針對自學中的難點,解決問題的線索,或把問題分解成幾個部分,由學生自己找答案,逐個解決。教師對課文內容進行提綱挈領式的板書,以強化學生討論的結果。
課堂教學則以教給學生學習方法為主,并訓練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如,語文八冊七單元中我的發現“小棟和小東的話”,在閱讀中細讀,聯系文中的上下文了解詞語,從教學生引回憶,學生學習討論學習方法,了解文中詞意,從而了解文中的中心思想和作者在寫作中的目的。通過學生的反復練讀,就完成學生獨立運用了,也對課文有了更深層的理解,教師在講的環節中也會自然減少廢言。
練是教學實踐的最重要環節,也是鞏固知識、訓練技能的教學過程。導學案中,要注重有層次的安排好練習題。練習時,不僅要引導學生檢驗疑難問題是否解決,探討是否達到了導學目標,還需要注意總結所學的學習方法,如,學習了古詩《紅雪》,我從學生初讀、品詞、解句、會意、背誦幾個練習環節中讓學生對這首古詩完全自主掌握,收效良好。
輔也是我們教學中必不可少的。學生能力參差不齊,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心里,了解學生,有效地進行輔導。輔導分為個別輔導和集體輔導幾種形式,對重點難點,教師要多舉例、多提問,讓學生帶著問題從書中找出答案,這樣才會使學生真的自主受益,這樣的輔導也才能解決教學中的根本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