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合同管理條例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對工程預算與合同管理的基本認識
1.1工程預算的概念和作用
工程預算指的是按照設計文件的內容與國家規定的相關項目的收費標準,在執行工程基本建設的過程中,對每一項需要建設的工程(包括新建的、改建的、擴建的)所需要的資金金額進行預先的計算。工程預算是工程建設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在工程建設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工程預算對工程造價和施工的效益有著直接的影響,同時工程預算的有效性也是衡量工程施工方案的重要依據。
1.2合同管理的重要意義
建筑工程項目的合同屬于經濟合同,它是為了建筑工程項目的建設而制定的,合同的雙方分別是建筑招標單位和中標單位。合同中的每一項條款都能夠充分保障合同雙方的合法利益,因此,合同管理是整個建筑工程中最高的行為準則,可以對建筑雙方負責人的行為進行有效的控制,使雙方處于和諧的工作關系,避免合同糾紛問題的產生。近年來,我國的建筑市場體制不斷的完善,在發展的過程中建筑行業逐漸意識到了工程項目合同管理的重要性,在工程項目合同管理工作中,對部分內容做出了相應的調整,讓它能夠真正適應建筑行業市場的需求。科學化的合同管理能夠引導建筑市場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保證了工程項目的施工質量,進而促進建筑行業穩定、持續的發展。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國外的建筑企業正在逐漸進入到國內建筑市場中,這對我國本土的建筑業造成了一定的沖擊。對此,國內的建筑企業要不斷的加強和完善建筑工程項目合同管理,只有這樣,我國的建筑企業才能在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占據優勢,進而增強我國建筑企業整體綜合競爭的能力,促進建筑企業長期穩定的發展。
2工程預算和合同管理在工程建設中常見的問題
2.1預算造價編制的不合理
預算造價在建筑工程中是一項非常復雜且重要的工作,良好的預算編制是控制工程造價的基礎。在進行預算造價的過程中通常會產生很多不合理的問題,例如,在建筑工程施工的過程中,如果工程中的預算編制存在著漏洞,就會出現定額換算不合理的現象,這種情況就會導致工程的實際支出與工程預算不一致,會嚴重影響工程的施工成本。還有一個影響建筑工程預算編制的重要因素,就是工作人員的能力,相關工作人員對造價控制的認識影響著預算的時效性。
2.2變更對預算造價的不良影響
在建筑工程施工的過程中,經常會調整施工的圖紙,這種調整是受市場或者是消費者需求的影響。圖紙進行調整之后,初始的工程預算造價不能夠反映出圖紙調整后施工的變化,這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預算造價本身的作用,使得工程的實際造價超出了工程的施工預算。
2.3預算編制的不合理
在建筑工程的預算編制中,需要各部門進行配合。各部門要對各自的造價進行徹底的評估,最后編制出總造價。在一些中小企業,由于相關的工作人員缺乏建筑工程方面的專業知識,導致在編制預算造價的時候出現缺項、漏項的現象,不能真實合理的反映建筑工程的預算,超預算的現象也時有發生,對建筑工程項目的生產產生了嚴重的影響。
2.4合同條款漏項、文字不夠嚴謹
合同中經常被漏掉的項目就是違約責任,對于違約責任的約定是合同中最重要的一項條款,如果漏掉了這一項會在后期出現問題的時候造成很大的麻煩,一旦發生違約賠償的情況,在合同中找不到相關的處理條款會造成很大的困擾。同時,在簽訂合同時要使用準確、明晰的文字,不然容易產生誤解和歧義,在合同實施的過程中會產生不必要的爭議。
3提升合同管理質量以及科學規劃工程預算的建議
3.1進行精確地預算
在工程預算的過程中要重視工程量的計算。預算人員要對施工圖紙的表達、工程量表的計算方法和數量、材料的用量表進行仔細核對,在核對無誤后才能投入使用。在此項工作進行前,預算人員應該進行市場調查,選取最能反映市場的定額。預算還應該考慮現場簽證的因素,預算人員在計算其他費用和利稅匯總時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要保證計費的合理性。在預算的過程中,要進行目標控制,實施分級預算,并要進行嚴格的管理。對工程成本費用的指標要進行逐層的細化和分解,在進行的過程中要形成一套科學的控制體系。各個部門的負責人應該進行明確的分工,分別負責各自預算的歸口管理,通過預算的編制、執行、調整、考核等環節,使預算工作在完整有序的管理體制下執行。落實對施工圖的預算是做好項目整體工作的前提條件,在計算工程量之前,要熟練掌握運用工程量計算的規則,只有對施工圖進行精確、細致的預算,才能保證其他工作的順利進行。在此過程中,要注意的是,施工圖的預算不但包含最基礎的計算,還要求對設計變更進行有效處理。
3.2規范預算編制
企業在進行施工時,要考慮人為因素給施工帶來的影響。施工單位應該根據自身的實際施工情況制定出一套規范的預算體系。要時刻關注市場的變化,在施工的過程中要及時進行調整,保證工程預算的準確性,有效緩解企業的資金壓力,減少企業承擔的風險。
3.3做好合同管理工作
建筑工程中的合同管理通常采用的是動態的管理模式,因為在建筑工程項目中,合同的變更是經常存在的問題,如果管理不到位會發生糾紛。施工單位在進行施工現場簽證時,要仔細核對合同條款,不要急于簽證,在確認無誤后方可進行簽證。同時,合同的管理人員要對工程項目中設計的文件進行收集和整理,對施工過程中,變更合同的內容要進行認真的審查。一般情況下,合同的變更與索賠工作要同時開展。3.4對實踐經驗進行總結在工程預算和合同管理的過程中,要注重總結經驗。在總結的過程中整理出有用的信息,在下個工程中可以進行借鑒。施工企業應該在工程結束后對工程預算和合同管理進行回憶與整理,以此提升企業的管理水平。
4結語
【關鍵詞】 條碼技術, 倉庫管理, 企業效率
今天的倉庫作業和庫存控制作業已十分多樣化、復雜化,靠人工去記憶處理已十分困難。如果不能保證正確及時的進貨、驗收、質量保證及發貨,就會浪費時間,產生庫存,延遲交貨,增加成本,以致失去為客戶服務的機會。條碼技術屬于自動識別范疇,是為實現對信息的自動掃描而設計的,是實現快速、準確而可靠采集數據的有效手段。采用條碼技術,并與信息處理技術結合,可確保庫存量的準確性,保證必要的庫存水平及倉庫中物料的移動、與進貨協調一致,保證產品的最優流入、保存和流出倉庫
一、當前我國企業倉庫管理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倉庫貨品堆放不規范、出貨找貨困難。倉庫出現多個領導,領導對貨物的擺放都存在自己的觀點,從而導致貨物經常挪動,沒有固定的存放格位,管理員也只能憑借自己的記憶來查找貨物,對于小型倉庫,還可以勉強管理,但對于大型倉庫,這種方式顯然存在嚴重的問題,往往會導致貨物的浪費和過期等問題。
(二)倉庫貨品貨位標識不統一,難以對在庫貨物進行有效的管理。對于倉庫貨品貨位,企業往往會要求雙標識,即對貨品及貨位都加以標識,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有些標識就會遺失,管理員只能憑借自己的記憶進行操作,效率自然低。
(三)數據存在著誤差,倉庫貨品盤點困難。在盤點倉庫的貨品時,只能依靠單純的人工點數,但往往因為倉庫管理員的粗心導致數據不準確,不能準確的反應出倉庫現有貨品的真實情況,從而直接影響到上層的決策結果。
(四)貨品進出庫倉庫管理人員辨別貨品、手工記賬易出錯。對于效益好的企業,大量原料、貨物進出倉庫,倉庫管理人員在日常工作中單純的依靠自己的記憶對各種貨品加以識別辨認,這當中難免會存在紕漏,大量的手工賬也會出現數據錯誤不清等問題。
二、針對傳統倉庫管模式的弊端,條碼技術倉庫管理系統應生而出,條碼倉管系統的主要目標是:功能簡潔實用、高穩定性、低成本和高安全性。系統實施后,應用先進的條碼技術和移動計算技術,在企業各種產品及物料的入庫、盤點、出庫等倉庫業務中,實現倉庫管理中信息流和實物流的統一,并且可以大大降低庫管人員的工作強度,提高工作效率。那么,條碼系統到底是怎樣實現條碼倉管系統的目標的呢?
(一)建立倉庫管理系統,然后對庫存品進行科學編碼,并列印庫存品條碼標簽。根據不同的管理目標對庫存品進行科學編碼,在科學編碼的基礎上,入庫前列印出庫存品條碼標簽,以便于后續倉庫作業的各個環節進行相關數據的自動化采集。
(二)對倉庫的庫位進行科學編碼,并用條碼符號加以標識,實現倉庫的庫位管理。對倉庫的庫位進行科學編碼,用條碼符號加以標識,并在入庫時采集庫存品所入的庫位,同時導入管理系統。倉庫的庫位管理有利于在大型倉庫或多品種倉庫種快速定位庫存品所在的位置,有利于實現先進先出的管理目標及倉庫作業的效率。
(三)使用帶有條碼掃描功能的手持數據終端進行倉庫管理。對于大型的倉庫,由于倉庫作業無法在計算機旁直接作業,可以使用手持數據終端先分散采集相關數據,后把采集的數據上載到計算機系統集中批量處理。此時給生產現場作業人員配備帶有條碼掃描功能的手持數據終端,進行現場的數據采集。同時在現場也可查詢相關信息,在此之前會將系統中的有關數據下載手持終端中。
(四)數據的上傳與同步。將現場采集的數據上傳到倉庫管理系統中,自動更新系統中的數據。同時也可以將系統中更新已后的數據下載到手持終端中,以便在現場進行查詢和調用。
三、實施條碼管理系統的優點:條碼倉庫管理系統不僅適用于商業商品庫存管理,同樣適用于工廠產品和原料庫存管理。只有建立倉庫條碼管理系統,才能使產品、原料信息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倉庫管理是動態變化的,通過倉庫管理條碼系統的建立,管理者可以隨時了解每種產品或原料當前貨架上和倉庫中的數量及其動態變化,并且定量地分析出各種產品或原料庫存、銷售、生產情況等信息。管理者通過它來及時進貨或減少進貨、調整生產,保持最優庫存量,改善庫存結構,加速資金周轉,實現產品和原料的全面控制和管理,更新管理方式。
四、結語
庫存是時刻變化的,簡易落后的人工管理方式顯然已經不能滿足快速發展的企業需要,先進的條碼技術才是提高企業運行機制的關鍵所在。21世紀是信息的時代,學會利用高科技為企業服務才能大大的提高企業效率,才能在強手如林的商界站穩腳跟。倉庫管理作為企業管理的源頭,地位不容置疑,高效率、低誤差的條碼化倉庫管理將會是最根本的保證。
參考文獻
[1]趙剛物流信息系統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Abstract: FIDIC contract made the rigorous and detailed provisions for engineering measurement and payment management adopting a lot of the terms. In this paper, some experience and understanding of engineering measurement management under FIDIC contract conditions was discusse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technical management, through the practice in a large-scale international project.
關鍵詞: 工程計量;FIDIC合同;工程量清單;中期支付證書
Key words: engineering measurement;FIDIC contract;BOQ;medium-term payment certificate
中圖分類號:TU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2)33-0056-02
0 引言
目前,大量的國內施工企業在國際市場上廣泛的承攬工程項目,越來越多的工程師走出國門廣泛的參與到國際工程項目管理之中。在采用FIDIC合同條件運行的國際工程中,各方都對工程計量和支付管理非常重視。掌握FIDIC合同條件下工程計量管理工作的技巧,顯得非常重要。以下就本人在大型國際工程項目中的實踐做一些總結和思考。
1 利用合同條件中材料設備預付款條款,盡早完成第一期計量
工程開工后的第一期計量有著很重要的意義。首先在工程開工后的前期階段承包商墊付了大量資金之后,第一期計量支付不僅及時有效的提供了工程急需的資金,而且也標志著工程開始有了收入有了回報。同時從計量管理的角度上來將,第一期計量能暴露并解決計量過程中的很多問題,為今后的計量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第一期計量宜早不宜遲。
在FIDIC合同條件下,如果中期計量在扣除保留金和其他金額之后的凈額少于投標書附件中規定的中期支付證書的最小限額時,工程師沒有義務開具任何支付證書。不予支付的金額將按月轉結,直至達到或超過最小限額時才予以支付。最小限額沒有固定的標準,一般由業主在招標文件中指定。比如本人所參與的國際工程合同工期為30個月,最小限額約定為合同價的2%。最小限額不論為多少,在工程開工初期所完成工程量要超過最小限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逐月積累。因此,為了盡早完成第一期計量必須有效利用關于材料設備預付款的合同條款。材料設備預付款是指運至工地現場尚未用于工程的材料設備的預付款。一般僅局限于用于工程實體的大宗材料,如碎石、水泥、砂子以及鋼材等,按照發票價值的一定比例支付,如75%。
因此在工程前期如果資金充足便可按照計劃大量的進場材料,只要材料設備預付款數額加上所完成工程量數額達到合同規定的最小支付額度,便能完成第一期計量支付,并有充足的時間來完成工程師審核及業主支付過程中所暴露的各類問題,為后期的工作打下基礎。
2 重視施工基礎資料,特別是分項工程的報驗資料
在國際工程項目的工程計量過程中,工程師通常要求承包商提供證明文件用以證明計量的分項工程已經施工完成并且滿足質量要求,而此類證明文件最直接的表現形式就是分項工程的報驗單。為此,分項工程的報驗資料被提到了一個重要的關口,必須給予足夠的重視。
2.1 安排專門的人員負責報驗,避免漏報 經過各相關工程師簽字確認的報驗單能有效的證明分項工程已經施工完成并且滿足質量要求。反之在不能提供報驗單、報驗單簽字不完整或批復不合格的情況下,工程師拒絕計量。在實際情況中,現場施工員將工作的重點放在如何完成工序施工上,對于如何計量關注較少。由此造成分項工程的報驗僅由施工員根據自己所安排的施工工序來上報,報驗的分項工程必然與計量的分項工程存在著偏差,甚至有可能出現漏報的現象,給以后的工作造成不必要的麻煩。因此在施工員填寫報驗單后,必須有專人進行匯總登記,且必須從計量的角度給予修改或補充,而不至于日后給計量工作造成麻煩。
2.2 安排專人進行報驗單的跟蹤,盡早走完流程 在操作中報驗單由現場施工員填寫經專人匯總上報后,由監理單位測量員和質檢員檢驗合格后簽字,再由分管的工程師核實簽字,最后經駐地工程師批復后返回承包商。報驗單所走的流程眾多,需要多人簽字核實,務必消耗大量時間。往往分項工程的報驗單經過較長時間才能返回,甚至出現報驗單在流程中被丟失的現象。造成計量的拖后和不能計量的情況,使得資金不能及時的回收。為此,必須設置專人負責跟蹤報驗單并及時反饋信息直至其批復合格返回承包商為止。
2.3 不斷提高報驗技巧,合理追求利潤最大化 既然工程計量與分項工程報驗單息息相關,那么必須掌握好分項工程的報驗技巧。比如在道路施工過程中,首先清除路基范圍的表面雜物,然后再進行表土清理外運,再開挖不適合作路基土的土方并外運,最后再填筑路基土方。此4道工序也是工程計量的4個分項。施工中,往往直接將表面雜物、表土清理以及不適合的土方一并開挖外運。如果此時分項工程僅進行不適合土方開挖外運的報驗,那么工程師便有足夠的理由拒絕進行清表及表土外運的支付。通常路基范圍內的原土方是否合適作為路基土,應先通過清除路基范圍的表面雜物,再進行表土清理外運,隨后由工程師來確定現場的土方是否為合適土方是否需要外運。因此前2道工序是理應先行施工,在此種情況下如果報驗不適當,肯定會給計量帶來不便。因此,負責匯總報驗的人員必須熟悉現場施工并詳細分析各項計量規則,才能保證項目的合理收益。
3 結合計量條款,優化施工圖設計
FIDIC合同條件下,具體的施工圖設計由承包商自己來完成。即工程師提供項目的設計方案和結構,具體的施工圖細化由施工單位自行設計并在得到工程師的簽字批準后便可執行。既然施工單位參與施工設計,那也能主動的影響設計。
3.1 設計與計量結合,避免或減少設計不給予支付的工程量 在本人參與的國際道路工程項目中設置了多座加筋擋土墻,即采用預制的鋼筋混凝土砌塊砌筑擋土墻墻體,墻體內側填筑土方,同時采用加筋帶隨土方的回填而逐層鋪設將砌塊與土方連接為一個整體。工程量清單計量規則明確說明加筋擋土墻項目的計量支付中已經包含土方的回填,即加筋擋土墻中加筋帶所延伸的范圍內其土方回填均不得單獨計量支付。因此,加筋帶設計的長度越短越有利于工程計量。但是在工程師最初提供的設計方案圖中,設計相當保守以至加筋帶過長,造成大部分土方工程不給予單獨計量。項目部設計人員通過與工程師協商,再經過詳細的計算之后,終于同工程師達成一致,減短了加筋帶的長度。
3.2 設計與計量結合,盡量少采用報價較低的施工項目 FIDIC合同條件明確規定,工程量清單中所列的工程數量不能作為實際發生的確切數量,實際計量以工程師核實的實際工程量為準。目前的工程投標中,廣泛的使用了不平衡報價,將預期工程量會減少的工程項目采取低報價,而對預期工程量會增加的工程項目采取高報價。此種報價存在一定的風險,容易被業主進行利用。本人參與的項目在當初投標報價中進行了不平衡報價,將工程量較小且預期會減少的C30鋼筋混凝土采取了低報價,以至實際施工中C30鋼筋混凝土的計量價格低于C20鋼筋混凝土的計量價格。在實際操作中,工程師意圖多采用C30鋼筋混凝土,減少C20鋼筋混凝土的采用量。其變更意圖對于承包商來講是一個非常危險的信號。設計人員積極與工程師協商,認為C20鋼筋混凝土滿足工程需要,不必要提高混凝土強度等級,且工程量清單中設計的C30鋼筋混凝土工程量較少,不應加大實際工程量。經過多次與監理工程師協商,成功的影響監理的設計意圖,并將多處原設計為C30鋼筋混凝土的部件更改為C20鋼筋混凝土,保證了項目的收益。
4 積極同監理協商,進行分項工程的進度款計量
FIDIC合同條款下,工程量清單設計的分項工程支付采用綜合單價,即在該分項工程全部施工完成并達到驗收條件后采用該單價進行支付。在實際工作中常常遇到這樣的問題:采用預制場地集中預制的路沿石在預制完成后存放在預制場,暫時未能安裝,該預制部分工程量是否能計量并得到支付?路燈在安裝完成后尚未接電試照明,那么已經安裝的路燈全部需要等到接電試照明之后才能計量嗎?按照工程量清單綜合單價,該分項工程的確是沒有完成暫未達到計量條件,但是對于承包商來說已經為該分項工程的施工墊付了大量的資金理應得到支付。實際上只要把握了FIDIC合同條件的原則,便能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應用工程量清單結算的費率。在本人經過的國際工程項目中,經過承包商的提出、工程師經過現場調查,對于此類尚未施工完成的分項工程均計量了分項進度款。比如路沿石在預制完成之后,給予綜合單價75%的工程款計量,其余25%需要等到路沿石安裝完成并驗收合格后進行盡量支付。
5 保留好各項書信來往記錄
FIDIC合同條件中,承包商與監理之間的所有正式的協商均由書面信函來進行確認。在實際操作中,工程師對自己的口頭指示拒不承認的事件經常發生,甚至是今天談完并達成一致的事情在第二天也若無其事的不承認。事實上,在日常工作中雙方來往的信函均保持在每天1-2封甚至更多。為此,該部分文件的管理必須有專人負責并建立好檔案方便隨時查詢。
在本人參與過的國際項目中發生過如下事件:在某一路段,根據監理工程師的口頭指示,我方將原有道路路面路基開挖后填筑新的路基土。施工完成之后其報驗資料也經過各監理工程師簽字。但是在進行工程量計量時駐地工程師認為該工程量是承包商自行施工,監理方事先并不知情,理應由承包商承擔費用。在爭論的過程中,我方只能查找當初工程師的書面指示,經過查詢我方的確沒有工程師的書面文件。在駐地工程師拒不承認口頭指示的情況下,我方也提供出當初向監理工程師進行口頭指示確認的書面信件。根據FIDIC條款,在工程師發出口頭指示后7天之內,承包商可以書面的形式要求工程師進行確認,如果工程師未能在收到承包商書面信件后的7天內以書面的形式進行拒絕,則視為工程師的指示。此種情況下駐地工程師終于同意該項的計量。因此雙方來往文件的管理,是一個工作量較大的技術工作,不能將其視為普通的檔案進行存檔。
6 總結
國際工程的計量管理與國內工程的計量管理大同小異。但是在不同的合同條件下,有著不同的運行方式和側重點。把握FIDIC合同條件的工程計量原則、掌握一些工程計量技巧、總結各方面的管理經驗有利于國內施工企業更好的參與國際工程項目管理,正是本文的目的之所在。
參考文獻:
[1]李紅蘋,王領.FIDIC合同條件下的工程計量和支付管理在小浪底大壩工程的實踐[J].西北水電,2001(1).
食品藥品監管總局 國家衛生計生委關于貫徹實施新修訂《疫苗流通和預防接種管理條例》的通知 食藥監藥化監〔20xx〕74號 20xx年06月14日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衛生計生委,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衛生局:
國務院修訂的《疫苗流通和預防接種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已于20xx年4月23日公布實施。為貫徹落實《條例》,規范我國疫苗流通和預防接種管理,切實維護廣大人民群眾健康權益,現將有關要求通知如下:
一、嚴格規范疫苗銷售和采購行為
疫苗生產企業對其生產、配送的疫苗質量依法承擔責任。向我國出口疫苗的境外疫苗廠商應當在我國境內指定一家機構,統一銷售該廠商進口的全部疫苗,代表該廠商履行《條例》規定疫苗生產企業的全部責任。該機構應當向所在地省級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備案,備案要求見附件。省級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應將備案信息在其政務網站公開。
疫苗生產企業只能將用于預防接種的第二類疫苗銷售給縣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含承擔縣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職能的市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銷售活動應當嚴格遵守《藥品經營質量管理規范》(以下稱藥品GSP),切實加強疫苗的有效期管理,防止過期疫苗進入使用環節。生產血液制品和進行臨床研究所用疫苗,使用者可直接向疫苗生產企業采購,生產企業應嚴格審核,并做好銷售記錄。
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通過省級公共資源交易平臺采購疫苗。第一類疫苗的疫苗計劃、分發供應管理按照《預防接種工作規范》要求執行。第二類疫苗采購計劃由接種單位提出,縣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匯總后逐級提交至省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省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通過省級公共資源交易平臺組織全省集中采購,確定中標的生產企業、品種、規格、價格。縣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與疫苗生產企業簽訂采購供應合同,明確雙方權利義務和責任。
承擔國家醫藥儲備任務的藥品經營企業和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應按照有關政府部門的指令進行儲備疫苗的收儲和調用。
二、嚴格過渡期疫苗流通管理
(一)疫苗生產企業應當盡快做好疫苗銷售和配送各項準備,積極配合有關機構將疫苗納入省級公共資源交易平臺集中采購,及時向縣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銷售第二類疫苗。
自《條例》實施之日起,原疫苗經營企業不得購進疫苗,原疫苗經營企業和疫苗生產企業不得將疫苗銷售給疾病預防控制機構以外的單位和個人。
(二)尚不能利用省級公共資源交易平臺進行采購的省份,第二類疫苗參照現有的第一類疫苗采購模式進行采購。對于尚未完成集中采購但急需使用的第二類疫苗,可根據實際情況,由縣級以上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直接向疫苗生產企業訂購。自發文之日起,不得采購單一成分脊髓灰質炎滅活疫苗(IPV)作為第二類疫苗推廣使用。
在此期間,如果沒有符合條件的配送企業,可以參照第一類疫苗配送方式通過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冷鏈系統進行配送。
(三)原疫苗經營企業在20xx年4月25日前已購進的第二類疫苗可繼續銷售至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由其進行供應。原疫苗經營企業20xx年1月1日起必須停止疫苗銷售活動,向原發證的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申請注銷《藥品經營許可證》或核減疫苗經營范圍。
(四)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在20xx年4月25日前已購進的第二類疫苗,在20xx年12月31日前,可按照逐級供應方式供應。
三、嚴格落實疫苗配送管理
疫苗生產企業直接向縣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配送第二類疫苗,或者委托具備冷鏈儲存、運輸條件的企業配送時,應當嚴格遵守藥品GSP相關要求。疫苗生產企業與縣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簽訂的采購合同中應當明確實施配送的企業、配送方式、配送時間和收貨地點。
疫苗生產企業委托其他企業配送第二類疫苗的,應當嚴控配送企業數量,并對配送企業是否具備冷鏈儲存、運輸條件及執行藥品GSP的能力進行嚴格審查,與配送企業簽訂委托儲存、運輸合同,約定雙方責任和義務。配送企業應當書面承諾隨時接受委托方和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的檢查、遵守藥品GSP相關要求,不得將所接受的委托配送再次委托。
疫苗生產企業應當將所委托的配送企業情況分別報告生產企業所在地、疫苗儲存地和配送地省級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附委托配送合同復印件、對配送企業審查情況和配送企業承諾書復印件。省級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應將配送企業接受委托相關信息通報相關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
縣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在省級公共資源交易平臺采購第二類疫苗后,供應給本行政區域的接種單位。
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接種單位應當依照《預防接種工作規范》等規定,建立真實、完整的購進、儲存、分發、供應記錄,相關資料保存至超過疫苗有效期2年備查。
四、嚴格落實疫苗冷鏈和追溯管理要求
疫苗生產企業和配送疫苗的企業儲存、運輸疫苗時,應當按照藥品GSP的要求,確保溫濕度自動監測系統采集冷鏈儲存、運輸數據真實、原始、完整、準確,保證疫苗儲存、運輸環節全程不脫離冷鏈控制。對疫苗裝卸、交接等情況下的溫度控制要求應在驗證基礎上作出規定。
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和接種單位應當遵守《疫苗儲存和運輸管理規范》和《預防接種工作規范》,在疫苗儲存、運輸的全過程中按要求定時監測、記錄溫度,保證疫苗質量。
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和接種單位接收或者購進疫苗時應當索要疫苗銷售方和配送方儲存、運輸過程的溫度監測記錄,記錄可以為紙質或可識讀的電子格式。對不能提供溫度監測記錄或者溫度控制不符合要求的,不得接收或者購進,并應當立即向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衛生計生部門報告。對采用冷藏箱或冷藏包運送到接種單位的,要查看冰排狀況及冷藏箱或冷藏包內的溫度表,并做好記錄。
疫苗生產企業、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和接種單位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藥品追溯體系建設要求,積極運用信息技術建立疫苗追溯體系,如實記錄疫苗銷售、儲存、運輸、使用信息,實現最小包裝單位從生產到使用的全過程可追溯。配送疫苗的企業應當按生產企業要求如實記錄儲存、運輸環節信息。在疫苗全程追溯信息化體系未建成運行前,可使用現有的記錄方式達到追溯要求。
五、嚴格規范疫苗使用管理
接種單位的醫療衛生人員應當對符合接種條件的受種者實施接種,并依照《預防接種工作規范》,記錄疫苗的品種、生產企業、最小包裝單位的識別信息(或批號)、有效期、接種時間、實施接種的醫療衛生人員、受種者等內容。接種記錄保存時間不得少于5年。接種單位接種第一類疫苗不得收取任何費用,接種第二類疫苗可以收取服務費、接種耗材費。
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接種單位發現包裝無法識別、超過有效期、脫離冷鏈、來源不明等疫苗,應當逐級上報,其中第一類疫苗上報至省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第二類疫苗上報至縣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上述疫苗統一回收至縣級以上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在同級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和衛生計生部門監督下銷毀,并保留記錄5年。
六、強化疫苗流通和使用的監督檢查
市、縣級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應當定期對疫苗生產和配送企業銷售與配送疫苗執行藥品GSP情況進行檢查,對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接種單位疫苗儲存、運輸執行《疫苗儲存和運輸管理規范》情況進行檢查,查驗溫度監測記錄。發現可能存在質量問題時,可以抽取樣品,并按國家有關規定送檢。檢查和檢驗結果及時向社會公開。
縣級衛生計生部門應將接種單位變更情況及時告知同級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應將對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接種單位監督檢查發現的問題及時通報同級衛生計生部門。
省級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可以按照《藥品醫療器械飛行檢查辦法》的要求,組織對疫苗生產企業、配送疫苗的企業執行藥品GSP情況進行飛行檢查,對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接種單位疫苗儲存、運輸執行《疫苗儲存和運輸管理規范》情況進行飛行檢查。檢查結果按規定公開,并將發現的相關問題通報衛生計生部門。對拒絕、逃避、阻礙、對抗檢查的,依照《藥品醫療器械飛行檢查辦法》的有關規定進行處理。
地方各級衛生計生部門要做好疫苗購進、供應和使用情況的監督檢查。檢查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是否通過省級公共資源交易平臺采購疫苗,是否索取疫苗儲存、運輸全過程溫度監測記錄等相關資料。檢查接種單位接種記錄是否完整,保存期是否符合《條例》要求。
七、加強預防接種和疫苗管理能力建設
(一)省級衛生計生部門要在20xx年12月31日前將疫苗采購工作全部納入省級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建立疫苗采購專家庫和規范、高效的采購流程,通過集中采購形成價格競爭和談判機制。各級衛生計生部門要通過《條例》實施,加強疫苗冷鏈設備建設和管理,確保疫苗的全程冷鏈運轉和記錄完整可追溯。各級衛生計生部門要加強疫苗流通和預防接種信息化建設,利用信息技術,實現信息區域共享,提高預防接種和疫苗冷鏈管理水平。
關鍵詞:高職;學生管理制度;認識度;認同度
作者簡介:顧艷梅(1979-),浙江杭州人,廣州科技貿易職業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教育經濟管理。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1-7518(2012)05-0085-03
規章制度的建立,只是完成了制度管理的第一步,下一步的關鍵在于制度實施。盡管很多高職院校制訂了方方面面的學生管理制度,但由于制度的出發點是規范校方運作,管住學生,注重的是制度的管理功能,加上部分制度本身存在的不合法、不科學、缺乏可操作性等因素,使制度實施中存在諸多問題,在問卷調查中就反映了幾個比較突出問題。
一、對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制度的認識
學生管理制度運行是否合理并沒有一定的評判標準,但對管理制度的認識卻成為影響制度實施的關鍵因素,因此這里主要根據對學生、教師及和學生工作負責人訪談所獲取的信息,分析在學生管理制度認識度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一)學生對學生管理制度的認知程度較低
要讓學生遵守現行的學生管理制度,必須使他們知曉制度價值,并對現有制度內容有清晰認知。然而通過調查,我們發現大部分學生對其并沒有清晰的認知,他們認為這只是擺設,真正用到的時間很少,所以都沒把它當回事。當被問及了解學生管理制度的途徑時,被調查的學生能舉出的方式基本上都是“通過學校發放的學生管理手冊”和“老師直接宣布”,說明大部分學生了解學生管理制度的途徑都比較單一,學校也較少組織學生學習和討論,學生直接參與管理制度的制訂比例較低。
(二)教師對學生管理制度的認知程度并不一致
除了學生管理制度的實施對象以外,教師作為學校教育的一個主要因素對制度本身及執行情況的認識也相當重要。從訪談的情況看,對現有的學生管理制度,逾60%的教師認為目前的規章制度基本健全,夠用;但認為不健全和沒有管理制度的教師也占到調查總數的40%。同時,大部分教師認為本校學生管理制度“落實得很好”或“基本落實”。說明大部分教師認為學生管理制度在各校實施過程中確實在一定程度上發揮了作用;然而仍有20%左右對學生管理制度的實施情況并不樂觀。
(三)學生管理部門對學生管理制度的理解有失偏頗
通過對學生工作負責人訪談可以看出,管理者認為學生管理制度最主要的作用就是作為一種手段對學生的行為實行規范管理,其自身也具有相關的專業知識,能做出合乎理性的判斷,因此從管理制度的提出、制訂、實施以及變更都由管理者完成。而且出于校方的擔憂思想,在制訂和實施學生管理制度時與學生溝通較少,也缺乏有力的監管機制,多數學校采用加強監管、嚴格管理等措施保證制度的切實推行,但效果并不盡如人意。
同樣是一個學生管理制度,為什么不同的調查對象對它的認識和了解卻不一致呢?
第一,各高職院校普遍比較注重制度的表面宣傳,希望透過宣傳成為指導學生行為的規范,使學生管理有章可循,照章辦事,而通常使學生了解管理制度的途徑也大多是“通過學校發放的學生管理手冊”和“老師直接宣布”這些單一的途徑公布相關制度,從訪談的情況看,大部分學生并沒有對其產生清晰的認知,“比較清楚”和“十分清楚的”現有學生管理制度的僅占調查學生總數的約1/3,說明這種制度宣傳方式沒有收到理想的效果。
第二,從訪談的情況看,學生認為很多制度對他們而言只是“擺設”,認為制度具有消極作用,是“學校約束學生的手段”,造成學生更加不愿意主動認識和了解與自身密切相關的學生管理制度。
第三,從學生訪談情況來看,有2/3的被調查學生并不清楚制度制訂過程,因此大大削弱了學生對管理制度的認知程度。而有著豐富學生經驗的教師直接參與和了解制度制訂和實施的途徑也很少,因此,造成教師對管理制度的認識也并不一致。
第四,學生工作管理者對學生管理制度的理解不夠全面的原因是他們只看到管理制度的規范和約束功能,忽略了它的激勵功能,由于害怕學生過多的參與帶來的是爭吵,而不愿意學生參與制度制訂和實施之中。同時也認為自身有能力,所以以“包辦”的形式來壟斷制度變更。
二、對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制度的認同
學生管理制度要想真正發揮功效,落實到位的話,不僅需要教師和學生了解管理制度,還需要認同管理制度。但是調查中我們發現在被調查的五所高職院校中教師和學生對學生管理制度的認同度并不十分理想。
(一)學生認為學生管理制度沒有充分照顧他們的情感取向。學生對管理制度的情感取向影響制度實施效果和其參與制度建設的積極性。大部分被調查的學生表達了他們總體滿意的態度,但也有超過1/3的學生對現有的學生管理制度不認同。主要情況是:認為條例太多了,限制自我發展,如幾所高職院校在《學生綜合素質測評辦法》實施中都規定了學業成績所占的比例,學生認為過度強調理論課程的重要性,不夠重視實踐課程,不符合高職學生培養模式的要求等等,同時也大大降低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很多制度基本上是名存實亡,降低了管理制度的實效性等等,還有部分學生表達了他們不認同管理制度的原因是學生很少知道有表達不同意見的渠道,學校也較少考慮到學生提出的制度改進措施。
(二)教師認為學生管理制度實施的效果不夠突出。作為學校中與學生關系最密切的教師而言,他們能運用對學生直接、深切的了解,以及自身專業判斷能力,直接參與學生管理制度的制定或提供修改建議,但實際上大多數高職專業教師由于工作任務繁重,往往只會關注本學科、本專業發展的事情,對學生管理制度的實施很少留意;而管理者在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制度的提出、制訂、實施過程中很少或沒有咨詢教師的意見,導致辛苦制訂的學生管理制度老師不十分了解,使用頻率不高,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第一,學生管理制度內容的更新速度快,但過程沒有征求學生和老師的意見,存在不合理規定,學生認可度不高。調查的五所高職院校均是參照新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和《高等學校學生行為準則》制訂本校的學生管理制度,出臺的速度很快,但過程比較匆忙,這種狀態大大消減了學生對制度的認同度,致使制度在執行過程中沒能很好的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學生難以形成制訂規章制度的主人公意識。如某高職院校《學生宿舍管理規定》第十三條規定:“非工作人員一律不準進入異性宿舍;不允許任何外來人員在學生宿舍留宿;親友來訪,須經宿舍管理人員查驗個人有效證件后在指定地點會面。”男女同學、朋友串門聊天其實很普遍,這種“一刀切”的禁令讓許多學生感到不滿;關于親友來訪的規定學生也認為并不合理。
第二,學生管理制度的實施過程通常不會是一帆風順的,當出現這種情況,部分高職院校往往通過加強制度執行的方式來改變局面。采取最多的方式就是進行思想教育和加強監管、嚴格管理等,但效果并不盡如人意。思想教育,對學生自身的特點而言,比較勢單力薄;加強監督、嚴格管理,但總是難阻“風險偏好者”[1]。因此,對于學生而言,貫穿著這種方式的學生管理制度難以得到學生的認同。
第三,就學校管理而言,我們常常提出“以人為本”的思想,然而真正落實到具體制度制訂中,我們往往又會忽略學生這些“人”。些制度往往帶有目的性的敘述,例如在某高職院校的《學分制實施細則》,目的是“為了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加強學校管理,提高教學質量,特制訂本辦法”;《學生考試作弊行為處理規定》,目的是“為了全面貫徹教育方針,維護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強化學生管理,制訂本辦法”;《學生素質綜合測評條例》,目的是“為了全面貫徹教育方針,結合實際對學生的綜合素質進行考核評估,體現高校教育和管理的目標和要求,特制訂本辦法”等等,無一例外地都是為了貫徹上級指示,重點要維護學校教學需要而制訂的。這恰恰是目前學生管理制度本身定位上的重大偏差,因此,學生對這些近似轉發上級指示的條條框框并不認同。
三、提高學生管理制度認識度和認同度的建議
各高職院校應依據新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和《高等學校學生行為準則》的精神,總結學生管理制度實施中存在的認識度和認同度問題,推動學生管理部門、教師以及學生之間的合作,提高學生管理制度的可行性。
(一)采取討論、宣講、組織活動等形式,提高學生對規章制度實施重要性的認識。很多學生在剛進校時對具體的學生管理制度并不了解,往往到了違反管理制度的時候才后悔不已。由此可見,學生管理制度的教育和學習是一件長期工作,它必須貫穿于學生從入學到畢業的全過程,同時要注意把握好階段性,按照不同階段的不同任務對學生實施具有針對性的管理制度教育和引導。如對剛入學的新生,學校可以通過講座、班會等宣傳方式,安排專門的校規校紀教育,讓學生明確自己的責任、權利和義務,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對于日常的學生管理,可以通過系列板報的方式加強政策宣傳,每個月的主題班會,組織違紀學生參加校規、校紀培訓班等方法,將管理制度教育貫穿于每個學生在校的全過程,使學生事事有規范,處處有規矩,增強自覺遵章守紀的意識和能力。
(二)采取集中講座、學習、討論等形式,讓教師更深刻,更清晰地了解學生管理制度,熱情投入到學習、宣傳學生管理制度的隊伍中,自覺采取有力措施,維護學生管理制度。使教師意識到只有落實、抓好學生管理制度,才能更好地進行教學工作和日常管理工作。即使是多年來一直執行的管理制度,也要進行充分的宣講和教育,增大師生對制度的認同度,以提高實施中的實效性。
(三)注重提高學生在管理制度制訂中的參與度。學生管理工作者應當承擔的是引路人或障礙掃除者的責任,學生才是管理制度制訂的主體。教育自由意味著教育必須提供必要的條件和限制,以保證沒有任何外在的權威強迫教育者朝某個規定好的目標前進。只有這樣,個人才能擺脫外在設置的障礙,同時教育必須提供條件和引導,以促使個人擺脫內在障礙(如虛假意識、內在壓抑、自我蒙蔽等),這兩方面都會破壞精神的自我創造[2]。所以學校應該主動提供學生參與制度制訂的途徑和機會,提高學生的參與度。
(四)學生工作管理者在管理制度實施過程中應重視制度的激勵和引導功能。開辟途徑讓學生和教師參與制度制訂和實施,廣開言路,聆聽學生建議,加強相互溝通,接受大家的監督。第一,學生工作管理者應定期組織或參與座談會。教師座談會和學生座談會信息反饋制度是師生參與教學管理的一個重要舉措,通過座談,可以及時了解教師與學生的教與學狀況,了解學生管理制度在實施過程當中存在的問題,并及時做出管理制度的修正。第二,學生管理制度要改變給人以“管”和“罰”為手段的印象,在各高職院校財政許可的情況下,根據高職教育培養模式的特殊性,開設各種專業技能大賽,科技比賽,鼓勵學生參加校外多種實訓比賽,通過國家認可的各類資格證書、技能證書考試等等,都可以獲得專項獎學金,充分體現以生為本,鼓勵學生全面發展的精神。相信長期堅持下去,一定能改變教師和學生對管理制度的觀感,重塑信心和認同感。管理制度也能切實起到橋梁溝通作用,有力的促進教學管理活動進一步完善。
(五)改善教育管理方式。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制度在實施的過程中如果沒能得到學生的認可,學生工作者應當使用柔性管理的模式,注重運用說服教育、關心體貼、心理溝通等多樣的管理方式,讓硬性的管理變成人性的服務,做好管理者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協調和疏導工作,形成有效的良性循環,讓學生從多個側面了解學生管理制度,從而得到學生的認同,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
(六)在制度制訂和實施層面上,要體現人文精神和人文關懷。如果學校把自己視為與學生平等的民事主體,注重尊重,維護學生的權利;如果學校身體力行維護法制的尊嚴,嚴格依法辦事,追求公平正義,那么體現出的是以學生為中心的人文精神,對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乃至成長發展,所起到的將是說教難以達到的深層次的熏陶作用[3]。然而,目前高校有關學生管理的規定總的特征是抽象、籠統、粗糙,學生管理制度充斥著“不準”、“不得”、“嚴禁”、“必須”等帶有濃厚命令和禁止意味的用語。對學生要求十分苛刻,對學生合法權益作出種種限制等等,如“除節假日外,必須返校住宿,有特殊情況須外宿者必須經請假批準”、“宿舍內不得使用電視機和音響設備”等。因此學生對這些條例不愿接受,也并不認同。所以,推進高校學生管理法治化,在學生管理活動中,弘揚人文精神、體現人文關懷,能增加學生對管理制度的認同感。
參考文獻:
[1]張邦偉.學生管理制度的變遷與創新研究[J].論文檢索,2005:35.
關鍵詞 流域;生態系統管理;生態系統方法
中圖分類號 P96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07)05-0148-05
傳統的流域主要體現其水文學特征,是指被地表水或地下水分水線所包圍的范圍,也就是河流湖泊等水系的集水區域。隨著科學、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流域的概念又有了更為廣闊的內涵,除了具有基本構成要素外,還具有了一定的層次結構和整體功能,是一個不僅包括了水資源,同時還包括了天、地、氣、生等自然要素以及人文社會經濟要素在內的復合系統。與流域概念的不斷發展一樣,流域管理也在不斷發展。綜觀發達國家流域管理的發展歷程,都經歷了一個由片面注重單一資源的開發利用,到強調改進流域生態系統的整體功能,到強調廣泛合作基礎上的流域統一管理,再到現在的強調流域范圍內水、地、氣、生、人的綜合生態系統管理的過程。由此,樹立流域可持續發展觀,從流域環境與發展統一的角度考慮基于流域生態系統、流域經濟系統和流域社會系統的流域復合系統管理,實現流域的可持續發展,成為世界各國政府和研究人員長期關注的熱點和焦點問題。
1 流域生態系統管理的形成和發展
了解生態系統管理的形成與發展有利于深刻理解流域生態系統管理,因此,首先介紹生態系統管理。
1.1 生態系統管理的形成和發展
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隨著生態學學科理論體系的完善和系統化,以及人類對其與自然關系的新認識,在傳統的環境管理中逐步引入了生態學的相關理論和方法。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生態和景觀單元內實施環境管理的理念得到認可和發展。郭懷成教授環境規劃與管理研究小組認為在生態系統方法、物種保護、綜合資源管理以及區域規劃等的基礎上,生態系統管理(Ecosystem Management)在20世紀90年代后成為研究和管理實踐中新的熱點。關于生態系統管理的第一本著作是1988年由Agee. J. K 和D. R. Johnson寫的關于公園和野生地的生態系統管理,作者提出了實現生態系統管理的基本目標和過程的理論框架。之后,有很多學者對生態系統管理展開討論。1992年,美國林務局宣布將采用“生態系統的方法”來管理國家森林,這在美國是第一次,或許在全世界也是第一次官方采用生態系統的方法來管理自然資源[1]。1993年,美國克林頓總統為了實現地區森林生態系統的科學管理,設立了一個森林生態系統管理評價工作組(FEMAT),發表了題為“生態系統管理:一個生態的、經濟的和社會的評價”的報告,標志著生態系統管理的基本框架的形成[2]。2000年《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了第V/6號決定,提出了有關生態系統管理的5項導則和12項原則,為進一步實施生態系統管理提供了重要的指南。
雖然美國林務局(1992)、美國環保局(1995)、FEMAT(1993)、美國森林學會(1992)、Agee和Johnson(1988)、Keiter(1989)、Christensen等(1996)等嘗試從不同角度定義生態系統管理,但是,目前對生態系統管理還是沒有一個統一的界定,引用最多的或許還是來自Crumbine(1994)的闡述[3]。Crumbine(1994)通過對1993年6月以前發表在經同行評議的期刊上的關于生態系統管理的論文進行分析,總結其共性,確定了生態系統管理的10個基本內容,包括:用“系統”的觀點看待生物多樣性等級,尋求各等級之間的關聯性;管理者必須超越行政的或政治的邊界,在恰當尺度內界定生態邊界;注重生態系統的完整性以保持生物多樣性;增強生態學數據的研究和收集;管理者對行動的結果進行監測以對成敗進行定量評價;適應性管理以應對不確定性,增強管理的靈活性;加強合作,包括管理機構間、與私人間等,綜合考慮各種沖突;組織變化,包括結構和運行方式的簡單和復雜的變化;承認人類根植于自然;人類的價值對于實現生態系統管理目標的重要性等[4]。
生態系統管理概念的提出使人類由對自然的無序利用和被動適應,開始走向實施主動的生態恢復和科學管理[5]。郭懷成教授環境規劃與管理研究小組認為目前有關生態系統管理的研究在國內外均處于起步階段。
以上介紹中出現了“生態系統管理”與“生態系統方法” ,有研究認為生態系統方法和生態系統管理是兩個密不可分的概念,生態系統方法是一種框架和理念;而生態系統管理則是一個過程和實踐,并有相對更窄的目標和更實際的應用[3]。
1.2 流域生態系統管理的形成和發展
1933年,美國國會通過了開發田納西流域水資源的立法,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流域綜合管理機構――田納西流域管理局,取得了綜合開發治理的良好效果。二戰以后,很多國家都研究美國的經驗并結合本國國情,制定出了自己的水環境流域綜合管理方案。英國泰晤士河、歐洲的萊茵河和澳大利亞的墨累―達令流域是綜合開發、保護和治理流域的又一典型:把握了流域具有系統性的特征,把局部與整體統一起來,強調區域間的合作,制定流域綜合規劃、把流域內水、土地、植被等生物資源綜合考慮,充分吸收公眾參與并重視地方知識的應用,有效地避免了區域間為區域利益而犧牲流域利益的利益之爭、部門間為部門利益而犧牲流域利益的利益之爭、以及區域與部門間的利益之爭。20世紀80年代,美國提出了流域管理模式。90年代,隨著可持續管理理論的提出,流域管理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Gardiner(1993)最先提出以流域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流域綜合管理。流域綜合管理的內涵包括:流域是資源開發管理與環境保護的最佳單元,運用綜合觀點對流域資源、生態、環境開發和保護進行管理,流域綜合管理是一個統籌兼顧的協調與協商和動態的連續的發展過程,流域綜合管理應用行政、市場和法制手段來進行優化管理,是“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相結合的管理[1]。對比流域綜合管理內涵和生態系統管理包括的主要內容,流域綜合管理體現了重視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參與的廣泛性、應用適應性管理、方法和手段的多樣性、相關利益主體的合作與協調性等生態系統管理最為基本的內容,因此,我們認為流域綜合管理是一種流域管理的模式、框架和理念,流域生態系統管理則是基于流域綜合管理模式,應用生態系統方法,通過具體的行動、過程和實踐,促進和實現流域的可持續發展。在此基礎上,有研究就流域綜合管理和流域生態系統管理的理論、在實踐中的具體應用及分析工具等進行了探討[2~8]。隨著流域生態學的發展和流域管理實踐經驗的豐富,流域管理也更側重于生態系統的管理[9]。
2 流域生態系統管理的主要內容
綜合以上研究,總的來說,流域生態系統管理應該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內容:①注重流域生態系統特征,包括從生態界限考慮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尺度更寬、各生態系統間和生態系統內各組分的相互關聯性、生態系統健康包括自然恢復力、生態系統具有服務功能、生物多樣性、在區域層次上存在著結構和組成上的差異等;②從流域環境與發展統一的角度考慮基于流域生態系統、流域經濟系統和流域社會系統的流域復合系統管理,實現流域的可持續發展;③適當調整機構和組織以適應流域生態系統管理的需要,加強機構合作、協調與溝通能力等能力建設;④由于流域生態系統的復雜性、不確定性和時滯性,并且管理必須認識到變化的必然性,因此要采用適應性管理的方法,從實踐中積累經驗,及時調整行動;⑤承認人類根植于自然,因此人類的價值對于實現流域管理目標非常重要,應該認識到人類文化的多元性和復雜性,重視地方居民生態系統知識的運用,有利于管理措施的執行,鼓勵各利益相關主體(stakeholders)共同參與、協商、討論和決定流域事務;⑥采用多學科方法,包括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方法;⑦應用行政、市場、法制等多種手段進行管理;⑧加強信息能力建設,做好流域生態系統相關基礎數據等信息的收集、監測、統計和分析等,為流域生態系統管理提供依據;⑨注重制定流域中長期規劃,并做好規劃執行情況的跟蹤和評價工作。
3 中國實施流域生態系統管理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3.1 中國流域生態系統管理的現狀
中國從21世紀開始引入綜合生態系統管理理念,探索創立一種跨越部門、行業和區域的可持續的自然資源綜合管理框架[14]。在中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中,正在逐步采用生態系統方法,如,作為全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的綱領性文件《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的制定便是明證。又如,2000年中國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綱要》也貫徹了生態系統方法的思想。雖然,到目前為止,中國沒有在法律、法規及相關的政策文件中正式地提出“流域生態系統管理”,但是我國目前已經開展了大量的以小流域綜合治理為目標的研究和實施工程[5],特別是近年來,流域相關機構的管理者和流域管理的研究者正通過各類項目的實施和會議的召開等多種形式的國內、國際交流與合作,正在不斷引進和學習有關流域生態系統管理的理念和方法,這為中國實施流域生態系統管理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3.2 中國實施流域生態系統管理的主要障礙
3.2.1 探索中國流域綜合管理新機制和新體制,應成為相關政府部門和科學界共同努力的方向[5]
流域管理體制設置是中國實施流域生態系統管理的重中之重,急需建立以機構為主線的新型流域管理體制和區域與部門的合作機制,這是由于:機構固有的慣性,不可避免地會對生態系統管理產生約束[15,16],必須加強機構的合作、協調與溝通能力等能力建設;目前中國流域管理存在的矛盾往往涉及流域管理機構、相關的行政主管機構、地方政府、地方各相關主管部門等機構之間。如,地方立法機構作為地方最高權力機構地位的尷尬,地方政府部門權力的越位,地方財政機構和發展改革機構權力地位的顯著。由于現實權力的配置改變了法定權力的配置,從而使得很多流域事務無法按照現行法律規定去執行,只能依照具體情況具體處理;由于綜合管理是一種非集中的分權決策,區域與流域的統一管理需要運用協同管理理論,即分權理論,將政府和地方資源使用者之間權利和義務進行分配[18]。研究表明,如何從更大范圍考慮生態安全問題,需要地方與中央政府的合作才能解決[19]。從萊茵河流域區域間合作的成功案例分析,只有各區域協商達成共識,治理才會更有成效。否則,法律規定的“流域管理與區域管理相統一”在現實中很難實現。
3.2.2 法制保障不足
主要體現在:①法律規定還不足以支持流域生態系統管理。我們已有的研究表明,總的來說,中國在流域立法領域初步形成了以《憲法》為指導、《環境保護法》、《水法》、《防洪法》、《水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環境影響評價法》為主,其他相關法律為補充的較為系統的、旨在促進、實現和保障我國流域可持續發展的國家立法,其對流域生態系統管理的先進理念有所體現,但是還存在差距,必須通過適時和合理的修改才能夠支持我國流域的可持續發展。②法律的執行不總是好的。環境保護領域的“有法不依”在中國并不新鮮[20],因此,即使有法律保障,倘若不執行,法律也就成了擺設,只是充個面子而已。③立法程序。在中國,特別是地方,立法的程序總是由某個政府職能部門首先根據自己的需要向政府法制部門提出立法建議,由政府法制部門經過調研論證認為可以納入立法計劃,再由提出立法建議的某部門具體拿出立法草案的初稿,經過討論,再提交人大的相關委員會調研、論證和審議,最終才可能形成立法。這雖然也是一個“自下而上”的過程,但是,這個“下”往往不具有利益的代表性,而是體現某個或某幾個部門的部門利益,當然,因此形成的法律因為有部門利益傾向得不到其他部門的認同,從而實施效果并不好。當然,為了避免因為部門利益產生的沖突,在法律的制定過程中,也往往由人大或政府法制部門斡旋,但是造成的結果可能是法律規定不明確造成執行中的困難,或者為了多個部門能夠分享利益而使立法違背了初衷,法律規定不符合自然規律而是為了滿足部分利益相關人的心愿,由于從法律中得到的利益不一樣,從而不同部門的履行態度不一樣。
3.2.3 生態極限與生存極限之間的沖突造成了管理措施的“執行難”
僅考慮生態的因素,低估了人文因素的影響,往往難以充分考慮到各種利益群體對資源管理承受的極限,會使遵守法律和政策與生存和發展產生矛盾,從而導致現實中為了生存而不顧生態極限。因此,建立社會上和生態上都可接受的環境管理方法和政策是至關重要的。甚至環境保護的社會因素必須優先考慮[21]。
3.2.4 過分依賴行政手段的運用,對市場機制運用不夠
目前中國流域管理的相關文件或法律規定大多是義務性規定,對違反規定的行為多是采取罰款等行政手段,對市場機制的運用考慮不夠,即使有規定,也較為原則,無法實施。如排污交易許可,其實施難度大,缺乏細致的措施是主要的障礙[22],在中國,國家尚未出臺排污許可證和總量控制的實施辦法,導致地方排污許可證發放和總量控制工作缺乏法律依據。
3.2.5 分區研究不夠
要實現流域的可持續管理,必須強調全球變化背景下,流域的環境變遷、氣候變化、生態耦合以及未來短尺度趨勢預測,強調自然科學的和人文科學的有機融合,強調流域尺度兼顧多種利益和區別不同區域特征的綜合集成機制[23],這是以往的研究所欠缺和不足的,從而不足以指導實踐。而針對區域性生態環境問題及其干擾來源的特點,通過合理構建區域生態格局來實施管理對策抵御生態風險是目前區域生態環境保護研究的新需求,也是生態系統管理能否成功的關鍵步驟[4]。
3.2.6 適應性管理能力不足
適應性管理即“邊走邊看”,從實踐中積累經驗,及時調整行動,采用該方法是流域生態系統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決定的,因此,具有不可避免的風險性。為了降低風險,需要一個公眾、政府、環保組織、企業等利益相關人共同參與決策的過程。而參與式決策過程也使執行適應性方法成為必然[16]。但是目前,在流域事務的決策中,由于環保意識不夠、參與渠道不暢通、參與缺乏制度保障、信息公開不夠等諸多因素,導致公眾參與不足,地方知識的運用不夠,決策更多是一種“自上而下”的被動接受過程,“參與式決策” 遠遠不夠。事實上,在許多自然資源管理活動中,廣泛的公眾參與和權力下放被視為重要的資源管理目標[24,25]。因此,利益相關人參與到流域管理的決策中來顯得非常重要。而地方生態學知識的運用正是提供了一種既經濟又實用的選擇,特別是對資源的使用者直接參與到管理決策過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6]。
3.2.7 流域信息建設不夠
流域信息建設不夠,從而沒有更好地支持流域決策,而研究表明,地理信息系統、遙感數據等都是實現環境管理目標的重要工具和方法[27,28]。這一不足主要體現在:資金缺乏,使實時監測更多地成為一種“理想”;信息的來源渠道多元導致數據的不一致;缺乏正式的信息溝通渠道;非正式的信息批漏成為某種意義上的“創收”渠道等。
4 中國流域生態系統管理的實現
由于機構能力建設的重要性,本文試以機構為主線,探索流域生態系統管理的實現。首先,應該成立由政府部門代表、行業代表、環保組織、專家、公眾包括婦女等利益相關者組成的流域生態系統管理咨詢委員會,融合多學科知識,并從多視角共同商討流域事務,包括相關法律和政策的制定、修改和具體實施方案、中長期流域規劃的制定和實施途徑、重大工程項目建設的環境影響評價等,有利于為中央政府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并為地方政府的具體實施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從而為實現流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流域生態系統管理咨詢委員會直接為中央政府在流域管理事務決策中提供咨詢建議,并監督和評價流域管理措施的制定情況,同時中央政府就其咨詢建議的采納情況及其他在流域管理事務中存在的問題及時向流域生態系統管理咨詢委員會反饋。各級政府層面,其機構設置保持不變。中央層面,主要負責制定流域綜合規劃和激勵政策,協調各種利益的平衡,促進利益相關主體間的合作,從宏觀上掌握流域可持續發展目標,指導和監督流域管理措施在地方層面上的執行情況。地方層面,為中央層面負責,按照中央的產業布局和區域功能劃分,考慮當地具體的人文、生態因素,制定具體的實施細則,貫徹執行相關法律和政策。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Kelly F B, Tomas M K. Theory into Practice: Implementing Ecosystem Management Objectives in the USDA Forest Service[J]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5, 35:138~150.
[2]鄭景明等.森林生態系統管理的研究進展[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2002,24(3):103~109 [Zheng Jingming, etc. Review of Researches in Forest Ecosystem Management[J].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2002,24(3): 103~109.]
[3]Grumbine R E.“What is ecosystem management?”[J]Conservation Biology. 1994, 8: 27~38.
[4]馬克明,傅伯杰等.區域生態安全格局:概念與理論基礎,生態學報,2004,24(4):761-768[Ma Keming and Fu Bojie, etc. The Regional Pattern for Ecological Security (RPES): the Concept and Theoretical Basis [J].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4,24(4):761~768.]
[5]楊桂山等.流域綜合管理導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Yang Guishan, etc. Introduction to Integrated River Basin Management [M].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4.]
[6]Laine A, etc. Integrated Management and Monitoring of Boreal River Basins: An Application to the Finnish River Siuruanjoki[J]. Archiv fuer Hydrobiologie Supplement.2002, 141 (3-4): 387~399.
[7]Coccossis H Integrated Coastal Management and River Basin Management, Water, Air, and Soil Pollution[J]. Focus.2004, 4:411~419.
[8]Miguel A, Marino. Slobodan P. Simonovic,Integrated Management of Water Resource [C](I) , 2001.
[9]Brebbia A, Anagnostopolos P. Integrated Management of Water Resource[C] (Ⅱ), 2002.
[10]Berberoglu S. Sustainable Management for the Eastern Mediterrannean coast of Turkey[J].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03, 31:442~451.
[11]Fall O. Toward an Integrated Management Plan of the Djoudj Park Water Resources: Senegal River Mouth[J].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03, 31:14~28.
[12]COP 5 in Nairobi, Kenya, Decision V/6 of The 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C]. May 2000.
[13]鄧紅兵等,流域生態學―新學科、新思想、新途徑,應用生態學報,1998,9(4):443~449[Deng Hongbing, etc. Watershed ecologyNew Discipline, New Idea and New Approach[J].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1998,9(4):443~449]
[14]蔡守秋,綜合生態系統管理法的發展概況,政法論叢,2006.3:5~18[Cai Shouqiu, A Survey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grated Ecosystem Management Law[J].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2006.3:5~18]
[15]Margerum R D.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to Integrated and Collaborative Management: Matching Strategies to Constraints[J]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1, 28:421~431.
[16]Rebekah R. Brown.
Impediments to Integrated Urban Stormwater Management: The Need for Institutional Reform[J]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05, 36:455~468.
[17]Born S M, Genskow K D. Towards Understanding New Watershed Initiatives: A Report from the Madison Watershed Workshop[R].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Madison, Wisconsin, 2001.
[18]Berkes F, George P and Preston R J. Co-management: the Evolution in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he Joint Administration of Living Resources[J]. Alternatives1991, 18:12~18.
[19]Chen L D and Gao Q C. Chance and Challenge for China on Ecosystem Management: Lessons from the West-to-East Pipeline Project Construction[J] Ambio2006, 35(2): 91~93.
[20]Gu Lixin, William R.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Institutional Challenges for EIA Implementation in China: A Case Study of Development Versus Environment Protection[J].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05,36:125~142.
[21]Derek R.Armitage.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nd Policy in a Dryland Ecozone:The EyasiYaeda Basin, Tanzaniza[J]. Ambio 1996,25(6): 395~401.
[22]Marianne L.The Water Framework Directive: Stakeholders Preferences and Catchment Management Strategies-Are They Reconcilable?[J] Ambio 2005,34(7): 495~500.
[23]王根緒,程國棟,徐中民,中國西北干旱區水資源利用及其生態環境問題,自然資源學報,1999,14(2):109~116[Wang Genxu, Cheng Guodong, etc. The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 and its Influence on Eco Environment in the Northwest Arid Area of China[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1999,14(2):109~116]
[24]Pomeroy R S, Katon B M, Harkes I. Conditions Affecting the Success of Fisheries CoManagement: Lessons From Asia[J]. Marine Policy 2001, 25:197~208.
[25]Colchester M, Erni C. Indigenous peoples and protected areas in South and Southeast Asia[C]. International Work Group for Indigenous Associations. Copenhagen, 1998.
[26]Ian G B, Mark S. Flaherty. Mekong River Fish Conservation Zones in Southern Laos: Assessing Effectiveness Using Local Ecological Knowledge[J]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05, 36: 439~454.
通知
省政府確定,將一九八六年制定的《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房產稅暫行條例〉施行細則》(魯政發〔1986〕119號)第四條第四項修改為:
“工礦區:為工商業比較發達,人口比較集中,符合國務院規定的建制鎮標準,但尚未設立鎮建制的大中型工礦企業所在地。開征房產稅的工礦區,須經省人民政府批準。”
開征房產稅的工礦區及其征稅范圍,按省政府(90)魯政函73號《山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土地使用稅稅額、開征土地使用稅的工礦區征稅范圍的通知》和(90)魯政函110號《山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對田陳煤礦工礦區、武所屯生建煤礦工礦區征收土地使用稅的批復》批準的工礦區及其征稅范圍執行。新開征房產稅的工礦區,應報省人民政府批準。
本通知自一九九一年一月一日起執行。
【關鍵詞】 低碳戰略管理; 管理會計; 碳戰略管理
【中圖分類號】 F234.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5937(2017)09-0012-05
一、引言
會計是一種商業語言,是一種低成本信任機制,是為利益相關者提供財務會計信息并參與管理的信息系統。查特菲爾德(1989)指出:會計的發展是反應性的。郭道揚(2000)也指出:會計學的創立是在產業經濟進入繁榮發展階段后對經濟管理提出一系列新問題,會計界參與解決這些新問題后的必然結果。20世紀70年代以來,全球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環境管制日益嚴格,在解決環境核算和環境管理的過程中,環境會計應運而生[1]。人為溫室氣體(GHG)排放引起的全球氣候變暖是人類面臨的最嚴重的環境問題。通過市場手段將人為溫室氣體排放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圍。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聯合國建立了碳排放約束機制和碳交易機制。在碳排放約束機制下,企業只有獲得碳排放權才能合規排放。碳排放權確立后,有必要單獨計量和反映碳排放的成本與風險,于是碳會計從排污權交易會計中獨立出來,并成為會計研究的前沿和熱點問題。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對企業碳會計框架體系[2-6]、碳管理會計[7-10]、碳戰略管理[11-14]、低碳戰略管理會計方法[15-17]、碳戰略成本會計[18-19]、低碳戰略管理會計系統建設內容和措施[20]進行了研究,但沒有發現對低碳戰略管理會計形成機制進行系統研究的文獻。
在環境不確定和“低碳經濟”條件下,碳會計要發揮更大的作用,就必須為企業戰略管理提供信息和決策支持,支持企業戰略轉型,實現社會、環境和經濟效益統一,實現可持續發展。而要發揮碳會計的更大作用,就應該在發展碳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的基礎上,大力發展低碳戰略管理會計。本文認為,低碳戰略管理會計系統是在環境不確定和低碳經濟①下,為企業進行戰略管理提供碳信息和其他相關信息,并參與企業戰略管理,使企業實現社會、環境和經濟效益統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會計信息系統和決策支持系統。研究低碳戰略管理會計系統形成的動力機制和條件,對推動低碳戰略管理會計系統的建設,進行碳會計變革管理具有重要的意義。如圖1所示,本文對低碳戰略管理會計系統形成的動力機制和條件進行了初步研究,以深入了解低碳戰略管理會計的形成機制,推動低碳戰略管理會計系統的建設與完善。
二、低碳戰略管理會計形成的動力機制
全球氣候治理的主要機制是界定碳排放權并通過碳排放交易實現全球碳減排成本最小化,而這一機制有效發揮作用的微觀基礎是企業低碳戰略管理。在低碳經濟下,企業面臨低碳合規性風險、低碳聲譽風險和低碳競爭力風險。由于企業低碳管理涉及到企業戰略管理的所有方面,因此,只有將碳管理納入戰略管理框架,建立低碳戰略管理會計系統,企業才能從戰略角度權衡低碳戰略管理的收益與風險,才能真正建立現低碳經濟下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決策保障機制。
(一)外部壓力:全球氣候治理和碳排放管制的推動
環境是人類賴以生活的周圍的境況。環境有自身的發展演化規律和容量閾值,環境規律一旦破壞或超過其承載能力,會影響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人類各種活動尤其是經濟活動對環境產生了消極影響,造成了環境污染和破壞。工業革命以前,人類活動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比較小,人類沒有遇到人為因素導致的全球性環境問題。工業革命以來,尤其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資源枯竭、氣候變暖、生物多樣性減少、土地沙化、海洋污染等全球環境問題日益突出。
氣候變暖是全球最嚴重的環境問題和可持續發展問題,而導致全球氣候變暖主要是人為因素導致二氧化碳等六種溫室氣體②的超量排放,加劇了溫室效應。解決全球氣候變暖的關鍵措施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使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濃度保持在合理的范圍內。在“庇古稅”和科斯定理的基礎上,美國經濟學家戴爾斯提出了排污權交易理論,找到了用市場手段治理污染物排放的機制。1992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開啟了限制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的全球合作序幕,1997年《京都議定書》規定了各國二氧化碳排放量標準,建立了三類減排合作機制③,允許在總量交易機制(Cap-and-Trade)或基線信用機制(Credit-and-Baseline)下開展碳排放交易。
杭州G20峰會上,中美雙方共同簽署了《巴黎氣候變化協定》,2016年11月4日,《巴黎氣候變化協定》正式生效。巴黎協定的達成和簽署表明,全球碳排放管制得到前所未有的一致認可。全球碳排放管制將越來越嚴格,企業將碳管理納入低碳戰略管理,具有廣泛的戰略利益。全球氣候治理和碳排放管制日益嚴格的外在壓力,推動企業將低碳管理納入戰略管理,建立和完善低碳戰略管理會計系統,采取自愿低碳發展戰略。
(二)內部動力:自愿低碳發展戰略的需要
在低碳經濟下,企業面臨碳排放管制約束。在總量交易機制下,控排企業的碳排放不能超過配額,如果實際碳排放量超過配額,就要在碳市場購買配額。另外,企業為滿足顧客低碳要求,產品要有碳標簽;隨著綠色消費概念的興起和被廣泛認同,消費者也開始呼吁披露所購買商品的碳足跡④。在低碳經濟下,企業需要在碳減排成本和碳減排收益之間尋求戰略平衡,企業應該在戰略環境分析、戰略制定、戰略執行、戰略評價過程中始終將低碳理念植入其中,將“低碳經濟”和戰略管理結合起來;將獲得競爭優勢和低碳發展,將社會、環境和經濟效益統一起來,才能可持續發展。如西門子公司在戰略制定和戰略執行過程中,能夠將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統一起來,實現了可持續發展;再比如可口可樂的碳友好戰略、攀鋼的節能減排戰略、豐田汽車公司低碳技術發展戰略、中國移動通信有限公司節能環保戰略、哈飛汽車公司的低碳戰略均給企業帶來了巨大的戰略利益,讓企業實現了可持續發展。如表1所示,在低碳經濟下,企業在戰略管理過程中,必須考慮碳排放、交易管理及其影響,而在考慮碳排放、交易管理及其影響的過程中,就需要低碳戰略管理會計,因此,低碳戰略管理會計系統是低碳經濟下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內在需要。
三、低碳戰略管理會計形成的條件
戰略是企業為了獲得競爭優勢,將發現的市場機會和自身能力相結合的一整套相互協調的使命和行動。企業戰略管理是對企業戰略實施的管理,包括戰略環境分析、戰略制定、戰略執行和戰略評價等管理活動。企業低碳戰略管理會計系統應該包括低碳戰略管理會計的信息系統、低碳戰略管理會計的決策支持系統、低碳戰略管理會計的執行與控制系統以及低碳戰略管理會計的業績評價與反饋系統[20]。和傳統會計發展過程一樣,低碳戰略管理會計的出現一方面是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另一方面是經濟管理理論的推動。下列條件為低碳戰略管理會計的形成奠定基礎。
(一)碳會計研究為企業低碳戰略管理會計體系建設提供了初步的理論指引
碳會計已遠遠超出了傳統財務會計框架范疇,逐步滲透到廣義會計學的其他領域,碳成本會計、碳管理會計、碳審計甚至是低碳戰略管理會計等都已成為碳會計擴展的新內容。近年來,國內外有學者主張將碳管理融入企業戰略管理之中[2,4-6,18,21]。Ratnatunga et al.[21]認為戰略管理會計信息將有助于企業決策、人力資源管理、市場營銷、供應鏈管理、財務戰略和相關業績評價。甚至需要在供應鏈管理中整合碳足跡管理,真正實現經濟發展向低碳模式的轉變。因而,碳管理會計并不局限于企業內部的成本管理和經營運作,還涉及上下游交易對象之間的聯合管理。Stechemesser et al.[2]在綜合128篇碳會計研究文獻后強調了碳管理的重要性:認為在利益相關者低碳意識日益提高的情況下,將氣候變化視角整合到公司綠色經營或碳管理以及戰略管理中變得十分關鍵;碳管理在向低碳未來轉換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碳管理能使一個公司識別碳排放源,測量碳排放量。Dina et al. [22]根據減排承諾和參與減排行動的積極性兩個維度對企業進行分類,其中將高承諾和采取前瞻性行動的公司稱為環境創新者,剩下的公司稱為環境追隨者。傳統的組織認為,經營和低碳經濟是沒有關系的,面對低碳經濟,只能被動調整;相反,前瞻性公司采取整體思路高效地將低碳思想整合到追求高額綠色利潤的實踐中。Hartmann et al.[23]建議整合碳會計進入傳統決策和報告過程,同時還建議建立一個為企業提供整體供應鏈,同時確保供應鏈合作網絡中的合作伙伴對碳排放能夠達成共識的供應鏈框架(供應鏈環境分析工具)。
國內關于碳管理會計的研究也有一定進展,如低碳視角下的企業戰略成本管理分析[18];論生命周期成本法下的環境成本分析[24];低碳經濟模式下的企業戰略成本管理研究[19];低碳經濟下企業碳會計體系構建[4];基于低碳經濟視角的項目投資決策模式研究[17];低碳經濟視角下的管理會計框架調整[8];企業碳管理會計系統構建研究[9];企業碳財務戰略體系構建研究[10];排放交易運行機制下我國企業排放成本的優化戰略管理研究[16];低碳戰略管理會計系統建設內容和措施研究[20]等。這些文獻分析了將碳管理融入企業戰略管理之中建立企業低碳戰略管理會計系統的必要性、低碳經濟視角下碳管理會計的體系和方法,有些已經涉及到企業低碳戰略管理會計思想,有的涉及到企業低碳戰略管理會計方法,有的涉及到低碳戰略管理會計系統建設內容和措施,為企業低碳戰略管理會計體系建設提供了初步的理論指引。
(二)碳大數據、云會計可以為企業碳戰略管理提供信息和Q策支持
人類社會已經進入了大數據時代。英國作家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等在《大數據時代生活、工作與思維的大變革》一書中對大數據時代的思維變革、商業變革和管理變革進行了生動闡述。廈門大學李建平教授認為,大數據指那些超過傳統數據系統處理能力、超越經典統計思想研究范圍、不借用網絡無法用主流軟件工具及技術進行單機分析的復雜數據的集合。對于這一數據集合,在一定的條件下和合理的時間內,可以通過現代計算機技術和創新統計方法,有目的地進行設計、獲取、管理、分析,揭示隱藏在其中的有價值的模式和知識。大數據時代,一方面,碳交易市場數據、行業碳足跡數據、碳固數據均有望全部檢測、記錄和存儲,企業碳排放數據、碳固數據、產品生命周期碳排放數據也能夠全部記錄和存儲起來;另一方面,云計算、云會計、數據挖掘、數據庫知識發現、商業智能等技術可以發現蘊藏在碳數據背后的知識(規律和模式)。因此,在大數據時代,企業不僅可以利用碳市場、行業、企業和產品供應鏈積累的結構化、半結構化和非結構化碳排放和碳固等信息,還可以進行碳數據分析和挖掘,為“低碳經濟”條件下企業戰略管理提供碳信息和決策支持。
(三)碳減排和碳固技術拓展了企業低碳發展戰略空間
21世紀,碳排放導致日益嚴重的氣候變暖的同時,各種減排技術、循環經濟技術和清潔發展技術逐漸發展成熟起來,為企業減排和發展低碳戰略提供了更多的戰略選擇,另外,各種生物、物理和化學碳固技術也發展起來了,這些技術為企業在碳排放和碳固之間,在尋找戰略發展聯盟方面提供了戰略機會。
(四)信息技術奠定了企業低碳戰略管理會計信息系統的技術基礎
低碳戰略管理會計實際上是一個十分復雜的信息系統,需要硬件、軟件、互聯網技術和商業智能技術的支持。信息技術的發展使碳信息和其他戰略信息能夠及時記錄和分析,使企業內部碳資源和其他戰略資源信息高度集成和整合,并對外部環境變化信息做出適時反應,能夠幫助企業及時發現市場出現的各種機會,并形成企業戰略。
四、結語
環境問題的實質在于,應承擔環境責任的企業,將其環境責任推卸于社會。在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環境管制日益嚴格的情況下,企業應承擔的環境責任內部化,環境會計應運而生。影響范圍最大、影響程度最深、最受全球關注的環境問題是溫室氣體排放引起的全球氣候變暖,而解決全球氣候問題最重要的市場機制是碳排放交易機制。隨著全球氣候問題的日益突出和碳排放交易機制的發展,碳會計從排污權交易會計中獨立出來,并遠遠超出了傳統財務會計框架范疇,擴展到碳管理會計、碳審計甚至低碳戰略管理會計等領域。企業建立低碳戰略管理會計系統需要會計理論的成熟、大數據智能分析技術、信息技術和低碳技術等條件,需要政府的支持、社會的推動和碳市場的完善。碳排放交易機制對企業戰略管理和會計發展均產生了巨大影響。要使碳會計信息具有戰略管理相關性,并為企業在“低碳經濟”下進行戰略管理提供信息和決策支持,就必須大力發展企業低碳戰略管理會計。
【參考文獻】
[1] 朱小平,婁欣軒,陳仲裁.基于決策有用觀的環境會計研究[J].審計與經濟研究,2009,24(6):51-56.
[2] KRISTIN S,et al. Carbon accounting: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2,36(11):17-38.
[3] CHRIST K L, BURRITT R L.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ccounting:the significance of contingent variables for adoption[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3,41(2):163-173.
[4] 肖序,鄭玲.低碳經濟下企業碳會計體系構建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1,21(8):55-60.
[5] 王愛國.我的碳會計觀[J].會計研究,2012(5):3-9.
[6] 徐愛玲.企業碳會計研究述評[J].當代財經,2014(8):111-120.
[7] STEFAN S,et al. Carbon accounting for sustainability and management. Status quo and challenges[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2,36(11):1-16.
[8] 陸云芝.低碳經濟視角下的管理會計框架調整[J].財會月刊,2013(9下):107-108.
[9] 何建國,余占江.企業碳管理會計系統構建研究[J].財會通訊,2015(16):36-37.
[10] 王琳,肖序.企業碳財務戰略體系構建研究[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2(3):172.
[11] CARRANO A L, PAZOUR J A,ROY D, et al. Selection emissions of pallet management strategies based on carbon impact[J]. Int. J. Production Economics , 2015,164(6):258-270.
[12] CADEZ S, CZERNY A.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strategies in carbon-intensive firms[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6,112(5): 4132-4143.
[13] LEE K H.Carbon accounting for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 the automobile industry[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 2012,36(17):83-93.
[14] TSENG S C,HUNG S W.A strategic decision――making model considering the social costs of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for sustainabl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 2014,133(15):315-322.
[15] 蔣雨珊,李波.碳管制與交易政策下企業生產管理優化問題[J].系統工程,2014(2):150-153.
[16] 謝東明,林翰文.排放權交易運行機制下我國企業排放成本的優化戰略管理研究――基于企業目標和社會環保目標的實現[J].會計研究,2012(6):81-88.
[17] 李虹,周瑩瑩.基于低碳經濟視角的項目投資決策模式研究[J]. 會計研究,2011(4):88-92.
[18] 喬薇,馮巧根.低碳視角下的企業戰略成本管理分析[J]. 理論月刊,2011(10):150-154.
[19] 雨田木子,王砷.低碳經濟模式下的企業戰略成本管理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5(6):135-136.
[20] 魏玉平,曾國安.論低碳戰略管理會計系統的建設[J].財務與會計,2016(22):76-78.
[21] RATNATUNGA J T D. BALACHANDRAN K R.Carbon Business Accounting: The Impact of Global Warming on the Cost and Management Accounting Profession[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uditing&Fiance,2009,24(2):333-354.
[22] DINA W,JANEK R.Carbon strategies and management practices in an uncertain carbonomic environment――lessons learned from the coal-face[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5,96 (11):397-406.
2007年10月份以來,CPI指數瘋漲,物價也跟著飛漲。原來二十幾塊錢的食品油現在漲價到四十多,豬肉價格漲的接近十六塊每斤,汽油價格也漲,93號汽油現在上海賣到五塊一毛九每公升。物價上漲已經明顯影響到了老百姓的生活,筆者一個某一方面工作上的助手前兩天給筆者說,以前自己的零用錢,可以維持到發工資,并同時能給兒子買買牛奶喝,現在不行了,同樣的錢,維持大約三分之二時間就不行了,牛奶從原來十八塊一箱搭兩袋到現在二十四五塊一箱不搭,也漲了。同樣,這種增長的趨勢影響到企業經營,特別這種背景下新勞動合同法的實施,企業的成本也必將上升。如何維持成本平衡,組織架構扁平化設計不失為一種方案。
這里筆者分享出來,以供研究和參考。
一、 組織架構扁平化設計的基本原則
組織架構扁平化設計的基本原則可以概括為:職能分析,功能合并,精簡機構,節約開支,高效運行。
第一是職能分析。重點分析某一崗位或職能的組織功能是什么,重要性如何,必要性如何。對決策性和宏觀性的職能來說,如能集中,盡量集中,在不影響制約控制的前提下,盡可能地對職能進行詳細化分析。
第二是功能合并。功能合并主要是指就工作時間和工作性質來說能夠進行合并的工作。比如說有的企業工資由人事部計算,而該公司出納或其他財務人員平時比較空,可以把計算工作合并到財務,進而縮減人事部門的編制,這實質上是實現了薪資計算功能的合并。
第三是精簡機構。職能分析和功能合并后,便可進行組織的精簡。精簡的基本原則是先新后舊,先短后長。就是說,精簡先精簡工作時間比較短的員工,先精簡一些臨時或短期合作的項目及人員。
第四是節約開支。人員精簡必然導致成本降低,與此同時也應當在合并的職能里進行監督,以防開支和附加成本上升。
第五是后果,達到高效運行。
二、 組織架構扁平化設計中應當注意的問題
在組織架構扁平化設計中應當注意的問題有:
第一是防止在執行中不從宏觀組織的理性出發,以感性為出發點,結果適得其反。
第二是防止不該精簡的精簡掉了,該精簡的反而沒有精簡。企業別是中國人組成的企業中,人情世故等等往往發揮著非常微妙的作用。
第三是注意精簡的方法。一般建議采取討論,自評,溝通等方法進行。注意方法不要過于激烈。
三、 中小企業扁平化組織架構的參考模式
中小企業組織架構扁平化設計之后,年營業額在五個億以下的企業,其組織架構可以精簡到如下模式:
設立經理一名。經理負責根據公司章程進行全面管理。
設立運營副經理和管理副經理各一名。運營副經理主要分管營銷策劃,廣告,銷售,渠道,定價,促銷等工作;管理副經理主要負責人事,行政,總務,后勤,車輛,食堂等的綜合管理工作。
設立會計一名和出納一名。其中會計可以兼職,出納應當專職。
這樣,一個精簡的組織架構需要三到四人即可運行。選人選對,明確職權范圍,進行KPI和KBI考核,運行起來應當不成問題。
精簡條件下,經理就相當于現在的董事長和總經理,名字叫的再大有屁用,只要組織職能精簡操作流暢即可,叫主管或經理,沒有什么分別和兩樣。
四、 配套的薪酬體系設計參考
這種情況下,配套的薪酬體系設計應當采取平時加年底的方式。假設某副經理月薪為2500元,那么全年的收入應當是2500*12+2500*(50%-200%)。其中前面的三萬是按月支付的,最后的浮動是全年的KPI考核和年底支付。在招聘的時候,核心是月收入,因為年底的部分,保障性和可變數都比較大,并且考核的標準一般都不公布,因此暗像操作的可能性比較大,屬于彈性管理的部分,不作為設計薪點的起點和重點。
五、 結束語
要想節約開支,同時不違反新的勞動合同法,調整和設計組織架構是可行的一步路。要走好這步路的關鍵有兩點,一是精簡要恰到好處,二是選人要選對。新勞動合同法實施以前,許多中小企業因為方方面面制度的問題使員工缺乏歸宿感,新法施行后,選對人是關鍵。老百姓有句俗話說的好,請神容易送神難。因此,企業在選人方面應當慎重慎重再慎重,千萬不可疏忽大意,選用非人;同時,職責要明確,職權多大,責任多大,要明確以崗位說明書的方式搞清楚,關鍵問題特別是財務權限和決策權限,是非常敏感的,也是非常嚴肅的。這些問題搞好了,扁平化的組織沒有運行不好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