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藥學專業實習工作報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醫藥產業創新型人才突出的技術創新能力與傳統“專業本位”課程結構體系之間的矛盾
傳統“專業本位”下的課程體系為樓層式結構模式,內容的設計與編排遠未跳出學科體系的蕃籬,高職院校根據高職人才的培養目標,在課程設置時加強了職教課程內容與工作之間的相關性,整合了理論與實踐,提高了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效率,使樓層式課程結構模式的內涵發生了一些變化,形成了工作任務導向的課程體系,但總的說來,以學科教育為基礎的“學問化”的課程框架未能從根本上得以突破。
(二)傳統技能訓練教學方式與創新型人才培養方式之間的矛盾
高職院校一直以單元課和整周實訓課的方式開展實訓教學,但是側重提升學生對基本實訓項目的認識和熟練操作的能力,忽視學生的技術創新能力,學生能夠通過反復訓練具備上崗的基本技能,職業上崗能力強,但是在后續發展中,高職畢業生職業遷徙能力減弱,在改進工藝、更新工序、提高服務效率、提高管理水平等方面的上升空間狹小。
(三)創新創業教育與崗位職業能力教育深度融合不夠的矛盾
高職院校大多把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職業能力作為教育改革的核心,很少真正深入涉足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以深職院為例,創業學院目前是由招生就業辦公室來負責和籌建。此外,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為主要目標的創新工程由校團委負責申報和開展評選;培養學生崗位職業能力的部門則是二級教學單位。這種由學校其他職能部門負責創新和創業教育,將創新教育教條化與短期目標化的模式,不利于將創新教育融入課程教學的人才培養目標。
(一)改革教學模式,提高學生創新能力
1.建立技能訓練與創新能力融合培養的實訓教學方法。藥學專業具有實踐性強的特點,本專業教師積極探索實踐“以培養職業能力為核心、以行動為導向”的能力訓練教學法改革,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整個實訓活動的實施主體是學生,教師僅僅是出題者、組織者、指導者和裁判員,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獨立組織、安排學習行為,親自處理一個能力訓練項目,解決項目中的困難,通過討論分析加深對實訓原理的理解和實訓技能的掌握,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
2.改革理論知識與專業技能綜合應用的實踐訓練方法。理論教學的學習以研討理論的拓展性應用為主,實訓教學以探討實驗結果的成因、影響因素和改進方法為主,從而形成了“項目化”實踐訓練方法,將與工作崗位緊密結合的實訓課程或者單元課程以項目式結構進行課程編排,內容簡潔精練,教師在教學中只對實訓項目的工作報告和具體實踐核心內容提出要求,將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通過項目化訓練,拓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實現教學與自學的高效轉變,從而增強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
3.開設增強畢業生行業適應性與崗位應用能力的創新教育方法。藥學專業面向全體學生開設了“大學生素質拓展與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專業教師以自身主持的科研項目為基礎,吸納學生參與科研項目,提高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二)增強創新教育,搭建全方位的創新平臺
1.創業學院籌建并招生,助推學生創業。深職院于2012年創建了創業學院,旨在培養具有創新能力和創業精神的創新型、復合型、實戰型的創業人才。首批通過面試選拔出的大二學生可以輔修創業學院課程,成績合格者頒發原專業畢業證書和工商企業管理輔修專業證書并獲得“深圳市自主創業培訓合格證書”。
2.創新工程項目和實踐教學基地雙管齊下,在專業學習中增加創新教育。藥學專業每年由專業教師指導3~10人申報學生創新項目,教師將現有技術服務橫向課題和縱向課題分化成若干個子課題,由學生組成團隊參與科學研究,為學生提供實戰項目,實現了寓教于研,教與學的高度統一。“深圳市致君制藥實踐教學基地”2012年被評為“廣東省大學生實踐教學基地”,教學基地的建設有助于充分發揮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探索、解決問題的主動性,為學校和企業共建創新型人才搭建了平臺。
3.學生畢業論文與企業技術創新高度融合。藥學專業要求專業對口的實習,畢業論文的選題注重應用性,基本涵蓋了專業的主要核心技能,通過教師的專業指導,學生將論文選題與生產一線的研發、質量控制和銷售緊密結合,更加關注本行業、本領域的發展現狀和前沿課題,為今后的科學研究奠定了基礎。
4.成立產學研用指導委員會,建立穩定的校企合作企業群,為學生社會實踐、頂崗實習、創業創新教育提供長期保障。當前,藥學專業已與深圳致君制藥有限公司、海王星辰、一致藥店、信立泰藥業、海王生物制藥有限公司、北京同仁堂、深圳市粵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深圳中聯大藥房等企業共建教學科研實踐基地,每年可以接收200余名藥學專業學生參加實踐活動,將實踐教學真正延伸到社會,實踐與創新并舉,頂崗實習與就業協同發展,共同推動了學生創新活動與創業教育。
(三)注重教師整體素質,加強創新型師資隊伍層次
1.完善“雙師型”教師的知識、能力標準評價體系,建立教師激勵機制。多途徑、多形式加強現有教師的繼續教育和技術更新,選派教師到相關企業頂崗鍛煉,并參加國家組織的相關職業資格證書考試,對在社會服務和校企合作中成績顯著的教師,在出國進修、職稱晉升和聘任等方面予以獎勵。
2.內培外送,提高整體教學水平。藥學專業充分發揮金牌教師和教學名師的“幫輔”作用,加大對青年教師的聽課力度,鼓勵青年教師通過相互聽課、說課比賽、多媒體課件比賽等各種形式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和實踐水平。同時,鼓勵中青年骨干教師積極申請進修或到國外做訪問學者,提高學歷層次和學識水平,在教師中營造終身學習的良好氛圍,從而不斷提高授課能力。
[論文摘要]新桂系主政廣西后,大力推進衛生建設,醫療管理機構和衛生法規逐步完善,注意培訓公共衛生及醫護人才,衛生保健、防疫及學校衛生教育工作廣泛開展,衛生經費投入甚至一度領先于國內諸省市。但總的來看,衛生建設的實施未能一以至終,衛生設施數量偏少且多陳舊簡陋,醫護人員甚為稀缺,傳染病未得到有效控制,人民衛生意識不強和健康水平不高。
清末以降,廣西醫療衛生還十分落后。《廣西一覽》稱:“往昔閉塞之廣西,恒亙百數十里而無醫藥,真有所謂自生自滅之形勢,人民之醫藥知識,誠不足道”。此言雖不十分準確,但也大體反映了當時廣西醫療衛生的實際狀況。當時除極少數病者求助于傳統中醫中藥外,“鄉民有病,多不事醫藥而求鬼神,致有一病而不起者,則諉為天數”。舊桂系統治時期,當局仍未重視醫療衛生建設,政府不但無衛生管理機構和公立醫療衛生機構,還借籌餉之名,開放娟,致性病嚴重傳播。對于流行的麻瘋病人,不但不予以救治,反而以焚燒和槍殺了事。但同時,已有西醫傳人廣西,打破了單一中醫治療疾病的局面。1925年以前,廣西省內的西醫機構,主要是一些教會醫院和少數私人西藥店和小型診所,診治范圍十分有限。20世紀30年代初,新桂系開始關注衛生事業。在“推進衛生行政,發展人民保健事業”的方針指導下,逐步開展醫療衛生建設。
一、設立衛生行政管理組織,創辦公共醫療衛生機構,培訓公共衛生及醫護人才
新桂系主政廣西初始,衛生行政由民政廳掌理。1933年10月,新桂系設置廣西省政府衛生委員會,籌劃全省衛生事務,常務委員由民政廳長、教育廳長和一位醫學專家組成,是為廣西歷史上第一個衛生管理專門機構。為方便推行政令,1935年5月,當局將民政廳主管的衛生行政撥歸衛生委員會辦理。同年9月,將衛生委員會裁撤,一切衛生設計事項歸民政廳負責。抗戰時期,于1940年7月,將民政廳原設的衛生科擴大組織成立廣西省政府民政廳衛生處,綜理全省衛生行政。
隨著管理機構的設置,醫療衛生工作在全省范圍內展開。“一面借圖畫文字或口頭宣傳,灌輸人民衛生常識,一面以行政力量,督促人民對衛生之講求,在各大埠之中,舉凡關于清潔、保健、防疫,以及衛生之調查統計等事,無不視為建設要政。至于各縣,則醫院或區鄉(鎮)醫務所,屠獸場、菜市、公廁、鼠箱、垃圾箱等之設置,以及防疫注射,施種牛痘,撲滅蚊蠅,取締不清潔飲食品,禁售危害藥品等等,罔不積極籌劃與設施,并舉行各種衛生運動,及清潔衛生比賽,以示倡導”。由于新桂系當局重視,20世紀30年代廣西衛生保健工作“凡百設施,均上軌道”。
1931年以前,除梧州公立醫院(1925年建立)外,廣西還沒有政府設置的公共醫療衛生機構,各地少數的醫療組織均由私人辦理。1933年4月,省政府將全省劃分為梧州、南寧、桂林3大衛生區,每區設省立醫院1所。1935年7月改劃為8個衛生區,每區設一省立醫院。1937年再改為11個衛生區,每區除設1所省立醫院外,各設衛生事務所1所,專司衛生行政事務,衛生事務所下分設巡回醫療隊和檢疫所。1935初,省會南寧有醫療機構6所,包括設備較完善的公立廣西軍醫院1所,教會醫院有玫瑰醫院、道救醫院、小樂園醫院共3所,私立普濟留醫院1所,紅十字會1所;有中藥房59間,西藥房16所。到20世紀30年代末,全省省立衛生保健機關共有衛生事務所12所,醫療防疫隊15個,省立醫院11所。除衛生區設立衛生機關外,縣鄉鎮設醫院或醫務所,到1936年,1個縣設立了縣醫院,富川、賀縣、鐘山聯合設公醫院;73個縣設立了醫務所,11個縣設立了鄉醫務所25個,3個縣設立了鎮醫務所3個。從而形成了由衛生行政區、省縣醫院、鄉鎮醫務所構成的衛生保健系統。為適應衛生事業發展需要,廣西省政府還于1934年成立廣西(梧州)制藥廠,1937年成立廣西衛生試驗所,制造各種藥品。還在梧州、南寧、桂林成立醫藥研究所。為培養醫務工作人員,1933年開辦龍州種痘傳習所,培訓種痘醫務人員。1934年創辦廣西醫學院,隨后又創辦省立醫藥專科學校,省立、縣立助產護士學校等。20世紀40年代,廣西醫療衛生事業進一步發展,醫療機構及人數均有一定增加。如省會桂林(1936年廣西省會遷往桂林),1946年除省立和公立醫院外,私立醫院和診所有90余所,中西藥商領執照者有83間9。全省情況,據廣西省政府統計處編的《廣西省統計摘在》(第二號),截至1948年6月,廣西共有衛生醫療機關198個,其中省衛生處1個、省立醫院6個、省醫療防疫隊3個、省衛生試驗所1個、市公立醫院7個、市公立醫院分院6個、縣衛生院93個、縣衛生分院46個、縣鄉鎮衛生所34個。各級衛生醫療機關人員1557個,其中醫師284人、藥劑師3人、藥劑生105人、護士381人、助產士161人、檢驗員8人、衛生稽查員50人、衛生助理員175人、其他技術人員17人、主計人員(含會計統計員)30人、事務人員(含普通行政人員)343人。
從上述統計數字來看,醫務人員數量方面,廣西百縣醫師,平均每縣不到3個。如以當時廣西約1500萬人口計,則平均每萬人口只有0.19名醫生;設備方面,只有桂林、南寧、梧州等地的幾個省立醫院條件較好。1942年桂林醫院(即省立廣西醫學院實習醫院)分內科、外科、小兒科、婦產科,眼科、耳鼻喉科、牙科、皮膚花柳科、檢驗室、x光室、藥局(房)、護士部、事務部、會計室等部門,分科設置、設備均較完善。但絕大多數縣鎮鄉村衛生機構十分簡陋,有的縣甚至一所衛生院都沒有,醫護人員缺乏。
隨著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新桂系當局注意培訓公共衛生及醫護人才。首先,設立專門醫藥學校,以培養醫師、護士、助產士、中醫、衛生員和衛生警察等專業衛生人員。1940年,各學校培養的各類醫藥人員共有547人,3年后增為1588人。其次,組織醫護人員培訓及資格考試。省政府在梧州、桂林等地設醫藥研究所,“由各縣考選中醫人才入所研究,以養成中西醫生,助產、看護等人才”。醫務所還選派醫生深入縣鄉,協助辦理醫務,招收當地人教授醫術。針對廣大農村接生條件落后狀況,分期培訓接生人員等。此外,省政府還自1935年起,開始辦理醫藥人員的資格審查工作。從1941年、1942年的審查情況看,在包括醫師、藥師、牙醫師、護士、助產士、藥劑士、鑲牙生、中醫在內的醫事人員審查登記中,1941年請領證書200件,合格者為182件,不合格為18件,不合格率為9.0%;1942年請領證書者439件,合格者計260件,不合格者為179件,不合格率為40.7%。新桂系當局通過審查考察,以盡可能保證醫藥、護理人員的執業水平。
新桂系當局還注意增加醫療衛生經費投入。1933年以前,廣西的衛生行政由民政廳管理,沒有專門的衛生經費預算。衛生委員會成立后,開始在財政預算中增列衛生經費。1933年度衛生經費支出為60.81萬元,占同年省財政支出1.56%,與同年全國部分省市的衛生經費支出相比,貴州1.53萬元、云南1.11萬元、湖北2.74萬元、江蘇5.24萬元、浙江l0.43萬元、南京31.90萬元,廣西的衛生經費支出遠遠超出上述省市,如以人均衛生費支出和占省市總經費支出比率比較,則廣西領先地位會更明顯。從縣市級政府對衛生經費的投入看,1934年~1945年,衛生醫療費支出1.38萬元,占總支出的3.24%,除1940年外,也是呈逐年增長趨勢,與一般省份的支出比例不及1%相比,廣西醫療衛生投入處先進行列。但是151軍兩次侵桂后,廣西的衛生事業受到重創,后物價猛漲,全省經濟陷入癱瘓,新桂系末期自身難保,無力投入應有的衛生醫療經費。
二、加強衛生保健、防疫工作
廣西地處我國南方,氣候濕熱,易于疾病的滋生與傳播。另外,經濟落后和傳統社會觀念也是導致疾病發生和蔓延的重要原因。具體表現為:居民普遍營養不良,體質較弱;相信迷信,有病多求神拜佛,缺乏衛生知識,不講清潔掃除,或隨地堆積垃圾,居室又大都未設廁所,隨地便溺,雨天糞便流人河溝,居民飲用不潔之水。此外,桂西、桂北等地少數民族多居木樓,人畜同居一室(樓上住人,樓下豢養禽畜),容易導致病源滋生。20世紀三四十年代,廣西傳染病種類大致有甲狀腺腫大、麻瘋病、鼠疫、霍亂、天花、傷寒、赤痢、白喉、猩紅熱、斑疹、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破傷風等。
早在舊桂系統治時期,疫病在廣西已常有蔓延。1913年北海疫癥,“競有一家大小老幼豬狗同時羅疫斃命,無一幸免者……人民因疫傷斃者不絕于道”。1920年,慶遠、懷遠一帶居民“患霍亂而死者,聞已達四萬余人”u,后此疫傳至柳州、梧州、平南等地,時逢桂粵軍閥混戰,政府并未采取有效措施予以防治。
與舊桂系相比,新桂系當局比較重視防疫,采取各種措施予以防治。省政府頒發一系列法規,要求各地切實執行。例如,《廣西醫療防疫隊組織規程》《南寧良慶麻瘋村組織規程》《廣西省大掃除辦法》《廣西省撲滅蚊蠅辦法》《廣西省檢查妓健康規則》等,不下幾十項。對流行較廣、于民眾健康危害大的傳染病,集中力量予以防治。
1926年梧州霍亂流行,“每日羅此病者不下二十余起,而能生還者,不過十之一二而已,一般市民極為恐懼”。當地衛生行政部門“除嚴重取締街上涼品及無皮瓜果,以減少傳染外,更在東門外擇廣仁醫院地址為臨時病院,俾一般患病者入院調治”,“并明令市內各公廁,收回管理”。
住血吸蟲病在廣西賓陽、永淳等縣經常發生,省政府專門成立賓陽住血吸蟲病防治所,負責防治。該疫區住血吸蟲病感染人數,1941年、1942年分別為7967人、8224人。此疫“流行之最大原因,為疫區內之所有各河流暨其支流,均有住血吸蟲之中間宿主分布,每至雨季時,河水汜漲,釘螺絲隨之移植,及各村均無廁所之建置,便溺隨地皆是,一經天雨,糞便則隨之沖入河中所致”。該所成立后,在賓陽、永淳等縣附近百余村莊、70多條大小河流、950余平方公里的范圍內展開調查,并為民眾治療住血吸蟲病。
甲狀腺腫大病主要在桂西各縣流行。據1937年各縣調查,患病者1590人。此病系由飲水缺少碘質成分及母體遺傳所致。省衛生試驗所配制鉀鹽一種,分發龍州、百色、慶遠各省立醫院試用,“俟有成效后,即大量制造,普遍供給人民服用”。
麻瘋病對人的生命危害極大,人見人怕,談“瘋”色變。此病以桂南各縣居多,1937年調查所得總數達幾千人。為加強對麻瘋病人的管理與治療,廣西省政府在邕寧縣良慶鄉設麻瘋病人管理所,還設立綏淥縣亭良麻瘋病人療養所,又令梧州西醫院兼辦麻瘋病院收容救濟此類病人。但由于經費有限,仍未能全部收治。廣西省政府又訂定《廣西省救濟麻瘋病人辦法》,通令各縣救濟。1940年南寧淪陷,邕寧麻瘋病人乘機潛逃,房舍坍塌。南寧收復后,廣西省政府撥款4.2萬元建南寧良慶麻瘋村,1942年3月完工,4月1日開始收容男女瘋民41人。但仍因經費不足,且物價高漲,村內一切設備,極為簡陋。梧州西醫院也曾收容麻瘋病者l5人,抗戰爆發后經費斷絕,1942年將院內收容的病人撥送南寧良慶麻瘋村。由法國傳教士李瑪諾主持的綏淥縣亭良麻瘋病人療養所則較有特色。“經費由天主教會撥發,設備頗稱完善,管理亦屬周密,房舍寬敞,地址相宜,洵為救濟瘋民之良好場所。該所瘋民生產計劃,注重開墾種植,及牧養牲畜等,瘋民日常衣食住費用,完全由該所供給。”
據此可見,新桂系政府對流行的重大傳染病的防治比較重視,但限于經費和種種原因,廣西的傳染病始終得不到根治,仍然不時發生,威脅著人民的健康。
三、加強城鄉衛生管理和宣傳
20世紀30年代,新桂系當局重視衛生宣傳,向人民灌輸衛生知識,加強城鄉公共衛生管理,開展衛生調查,舉行衛生運動,滅蠅滅鼠與健康比賽等。衛生宣傳的方式多種多樣。一是創辦衛生健康報刊,并在各主要報紙開辟衛生專欄。如梧州衛生區省立醫院1933年發行《衛生旬刊》,桂林醫藥社于1943年創辦《家庭醫藥》雜志。二是向民眾發放衛生小冊子,利用傳單墻報宣傳,1931年梧州公安局編印白喉宣傳資料5000份分發各地。據《廣西省衛生行政工作報告》和《桂政紀實》記載,1937年~1943年,廣西共編印防疫小冊子公共衛生宣傳大綱、衛生常識30.14萬張(冊),發給各縣作宣傳。三是利用廣播、電影進行宣傳。或特約醫學專家播講衛生常識,或由電臺播出健康講話和衛生專題節目。1939年,廣西省政府曾購買幻燈機和衛生幻燈片下發放映,當年放映幻燈片就有6000多次。四是舉辦衛生展覽和衛生講演。1941年桂林市舉辦衛生展覽會,參加機關有桂林市衛生事務所、省立醫院、衛生署醫療防疫隊、桂林市政府衛生科等,參觀人數達5.9萬人,而1942年全省舉辦衛生展覽達23次。講演及談話的主題多為防疫和宣傳衛生常識,其中1938年~1943年通過派醫療隊下鄉巡回作公開講演及個別談話的方式,受眾人數達181.2萬人次[21J。各種形式的宣傳教育,使民眾逐漸了解科學衛生知識,從而起到主動防治疾病的作用。與此同時,新桂系還注意公共衛生建設。1932年省會南寧開展規模空前的衛生運動,頒布衛生施政綱要,設立垃圾堆積場,規定時間指派清道夫每日依時灑掃街道運輸垃圾兩次,張貼布告禁止市民任意傾倒垃圾及保護公共飲水;組織清潔委員會,辦理全市清潔,保護公共衛生;檢查取締不清潔飲食物,取締不合法醫生及接生婆,禁宰病獸,并組織檢查隊檢查市內外各住戶食物和營業店、屠獸場、公共娛樂場、公共廁所、溝渠等清潔衛生;每年春季,施種牛痘以防天花,夏季則召集市內各醫院及慈善團體,共同組織防疫委員會,購辦各種防疫藥苗,分區實行防疫注射,舉行滅蠅運動,以及因疫癥而死亡者之消毒等。
新桂系當局還注意加強鄉村衛生工作,頒布加強鄉村清潔衛生的條例,令鄉村開展衛生運動。如規定人蓄分離,雞鴨豬欄必須設在屋外,并須每日打掃;村公所每年應組織大掃除,派醫療隊巡回鄉村,治病防疫;鄉鎮設立醫院等。但應指出的是,鄉村的所謂衛生運動,大多是走過場,并無多少實際效果。邊遠地區鄉村甚至無人過問,缺醫少藥,流行傳染病之頻發,依然如故。
四、開展學校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