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丁香婷婷妞妞基地-国产人人爱-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麻豆-国产人成-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91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兒童注意力分散范文

兒童注意力分散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兒童注意力分散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兒童注意力分散

第1篇:兒童注意力分散范文

環境原因。環境因素是造成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之一,為兒童提供不適當的環境,如玩具太多容易兒童眼花繚亂,無從下手,分散其注意力

教育原因。教育因素也會引起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家長過度保護和過度限制,過度的保護會導致兒童嬌生慣養,自制力差。教育的方式很重要,教育方法過于枯燥或過于單一的話,會使兒童失去興趣,注意力易渙散。

生理原因。有很多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都是因為生理因素,由于幼兒小,大腦和神經系統發育的限制,如幼兒的身體運動技能不好,平衡能力差,協調性差等。

(來源:文章屋網 )

第2篇:兒童注意力分散范文

一、適時調節,激發注意力

心理學對兒童的研究表明:7~10歲兒童連續注意在20分鐘,10~12歲兒童連續注意約在25分鐘。人的大腦擔負著語言、寫字、邏輯、思維推理、掌握視覺、圖、音樂、空間知覺等功能,要想充分利用腦功能,不使大腦皮層過于疲勞,有效的辦法是變換活動的內容和方式,避免單調地較長時間地從事一項活動,這樣有利于學生聽課注意力的激發。

在課堂上,當發現學生因過度集中而疲憊,導致分散注意力時,可以利用一分鐘,讓學生聽一首輕松、明快的歌曲、樂曲或起立隨歌起舞,變換角度、方式給予學生注意力適時休整。

如學習《春風吹》時,我讓學生在歌曲《春雨沙沙》音樂感染下,很投入地邊背誦課文,邊做韻律操,這樣,既調節學生的大腦、情緒,又為往下的課堂教學注入了新的精神動力。

又如:講授《勞動最有滋味》時,發現某些學生的注意力分散,便即興來了一個“豬八戒不勞而獲受騙上當吃西瓜”的故事。短小的故事逗得同學們哄堂大笑,精神為之一振,把聽課的疲勞消除了,又抖擻精神,重新激發學生的注意力。這幾節課的處理手法,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其效果明顯優于以前所使用的教學方法。

二、設疑提問,集中注意力

課堂中設疑提問能使學生在好奇心理支配下,喚醒心智,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很快把心理活動定向和集中在某個特定的概念和觀點上,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積極思維。如在《我的戰友》一文的學習中,設疑提問:“被烈火燒了半個多鐘頭,沒挪動一寸位置,沒發出一聲,是他感覺不到痛苦嗎?為什么能堅持到生命最后一息?”學生一下子被問題吸引住,紛紛圍繞這個問題展開討論,了解到在烈火中之所以紋絲不動的偉大精神,從英雄外表想象出當時的內心活動。這樣,從設疑提問到討論交流,到解決問題,始終把學生的注意力凝聚著。同時,在討論問題、解決問題、答辯問題的過程中注意力較差的學生也受到激勵和督促,聽課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來。這節課亦受到了前來聽課的領導和教師的好評。

三、實踐活動,增強注意力

實踐活動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還能調動多種感官的積極參與,使學生的注意力增強,啟迪思維,促使學生主動進入理解、掌握新知識的領域。可見,指導學生主動進行實踐活動,是集中、保持、增強學生注意力的有效途徑。

如在學習《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時,課前要求學生準備兩個鐵球,較重的鐵球必須是較輕的鐵球的10倍。上課了,我把學生帶到課室的外面,分組做實驗,一個學生站在三樓,讓兩個小球同時脫手,其余同學做好觀察記錄,準備在課上匯報。

這樣,反復做了幾次實驗。回到課堂上,學生迫切地翻開書本閱讀起來,都想知道兩千多年前希臘的大哲學家亞里士多德、三百多年前意大利的著名科學家伽利略是怎樣實驗研究這樣的問題的?最后結論是怎樣的?跟自己是否一樣?這樣,以實驗嘗試引出疑惑到主動讀書解惑,學生都是那么全神貫注,其注意力集中的程度是前所未有的。

第3篇:兒童注意力分散范文

我兒子今年4歲了,整天“動個不停”,在幼兒園,老師也說他學習不專心。我媽媽因此懷疑他是多動癥,可我覺得男孩子天生就好動,問題也許不會這么嚴重吧。請問,我到底該怎么做,才能確定我兒子是不是多動癥?

兒童天性活潑好動,但是有些孩子與同齡的其他孩子相比,好動的程度更高些,他們容易興奮和沖動,很難平靜,上課時喜歡東張西望、心不在焉,很容易被外界的事物所吸引,成績也差,這類孩子常常會被老師和家長懷疑患有多動癥。這是因為,多動癥的兒童也有這些好動、注意力不集中等行為。

家長有必要學會正確地區分兒童的好動行為和多動癥。兒童多動癥是兒童多動綜合癥的簡稱,是指孩子智能正常或接近正常,但表現出與年齡不相稱的注意力分散、不分場合的過度活動、情緒沖動并伴有認知障礙和學習困難等癥候群。在我國,患多動癥的兒童比率為1%~10%。

由于兒童的神經系統發育不夠完善,大腦的抑制機能差,所以自制力欠佳,情緒波動大。但好動、好奇、淘氣、貪玩又是兒童生理與心理發展中的正常現象,是他們的天性。正是通過各種各樣的活動,他們才能廣泛、深入地認識和了解外界事物。因此,對待孩子的好動行為,家長不能因為感到厭煩就輕易給孩子戴上“多動癥”的帽子。在判斷兒童是否患有多動癥時,必須十分謹慎。否則就會造成不良后果,影響孩子個性、行為的正常發展。

兒童多動癥的主要癥狀包括注意困難、活動過多、行為沖動、情緒不穩、神經系統功能失調等以及由此引起的學習困難和行為障礙。有3條重要的指標家長和老師不妨可以用來進行初步的鑒別。第一,從注意力上區別。正常兒童雖也有頑皮好動,但當遇到新鮮的、自己感興趣的事物時,不僅會集中注意力,而且還會討厭別人干擾他的活動。多動癥兒童則相反,似乎沒什么興趣愛好,無論多么令人感興趣的事情,都無法長久地吸引他的注意,極易受環境影響而分散注意力,因而做事總是有始無終、半途而廢。做著這一件卻想著那一件,這件沒做完又去做那一件。人們似乎也看不到他們對什么東西有興趣。第二,從自我控制能力上區別。正常兒童的好動是分場合的,在熟悉的環境里頑皮,但在陌生的環境里或不能喧嘩的場合,能約束自己,能做到比較安靜,至少不會去干擾別人。但多動癥兒童無論在什么場合或環境里都動個不停,身上猶如裝了馬達一樣,終日忙個不停,無法控制自己。第三,從行為活動上區別。正常兒童的好動是有原因、有目的的。而多動癥兒童的行為具有沖動性,缺乏目的性,不停地變換花樣,甚至在看電視、做游戲時也忙個不停,卻不知道為什么要那么忙。

多動癥一般發生在入學前夕到16歲左右(6歲以前的兒童至多是好動行為),因為腦功能發育尚未完成,再加上環境中的一些不良刺激,如養育方法不當,學習生活壓力太大,家庭不和,或得不到注意、關心、愛護等都會刺激兒童,使其產生輕微腦功能紊亂,而導致多動癥。到了青春期,腦功能發育成熟后,不用治療,多動癥的癥狀也會隨之減輕或消失。但要注意的是,兒童多動癥造成的后遺癥,如學習能力低下,或個性上的問題,如粗暴、好攻擊等,并不會隨著癥狀的消失而自行消失。另外由于以前的多動影響了學習,知識的掌握遠不如一般兒童。這些后果可能會嚴重影響兒童今后的學習、就業和生活,也就是說,該癥對兒童的早期智力發育和心理發展有很大影響,因此對有多動行為的兒童應作必要而及時的鑒定和診斷,并進行相應的正確治療,這對兒童的健康成長十分重要。

第4篇:兒童注意力分散范文

當自己的寶寶經常做出“愛放棄”的行為時,爸媽們難免會有些嘀咕:如果一直這樣,會不會影響寶寶日后的學習與生活?其實,寶寶“愛放棄”的問題,歸根結底是注意力的問題。0~6歲幼兒的注意力有其自身發展的特點和規律,我們在教育寶寶、為寶寶布置環境的過程中要充分尊重這些特點,在尊重和順應的基礎上,再采取科學的方法促進其注意力的發展。

下面我們就來揭開寶寶“愛放棄”的諸多秘密,并給出相應的養育策略:

秘密1:

幼兒時期,兒童的注意以無意注意為主。家長應注意無關事物對幼兒注意力的分散。

幼兒時期兒童的注意以無意注意為主,這一特點在嬰兒時期更加明顯,嬰兒的注意幾乎全部是無意注意。由于這一特點的存在,寶寶做事特別容易“放棄”,總是不斷地對其他事物產生興趣。

養育策略:

為了讓寶寶集中注意做一件事情,我們就要格外注意其他事物對幼兒注意力的分散。具體來說要注意兩個方面:

1.寶寶所在的環境不要過于“熱鬧”,要突出每次活動的重點。倘若環境中存在太多顏色新鮮、有聲響、會動的玩具、書或其他事物,就會分散寶寶的注意力。例如:給寶寶講故事的時候,身邊最好不要再有寶寶格外喜歡的玩具。

2.讓寶寶的身體處于舒適狀態。因為寶寶的意志力還比較差,如果在完成某一任務時,寶寶處于饑餓、口渴、過飽、頭疼等不舒適的狀態,寶寶更多的注意力會集中在自己的身體上而不是外界事物上,所以在寶寶完成某一任務前,我們首先要確定寶寶的身體狀態。

當家長注意到了這兩個方面后,如果寶寶的注意力依然出現分散,我們就可以用“語言”幫助幼兒把注意力集中回來。兩歲之前,家長可以用自己的語言作為指令把幼兒拉回到情景中,比如:在講故事《豌豆公主》的時候,寶寶注意力有點分散,媽媽可以用提問的方式把寶寶吸引回來,讓他繼續聽。可以問:“你知道他們是如何辨別這位公主的真假嗎?那一定要好好聽哦。”

2~4歲時,寶寶喜歡自言自語,家長對此不要干涉,自言自語是寶寶集中自己注意力的一種有效方法,比如一邊玩積木一邊說“我要用三角的積木做屋頂……”等等。父母與寶寶一起游戲時,不妨也用自言自語、對話等方式把寶寶的注意力集中在這一特定情境中。

4歲以后的幼兒,內部語言有所發展,可以以此幫助自己集中注意力。這時候家長就應該注意,不要三番五次地對寶寶提出要求,這不但沒有幫助,還會分散寶寶的注意力,更糟糕的是,時間久了會讓寶寶產生依賴心理。

秘密2:

幼兒的注意力穩定性相對較差,家長要注意寶寶完成“任務”所需的時間。

幼兒注意力的另一特點就是穩定性差,對一個物品或一件事情保持注意的時間非常有限。研究表明,1歲半的幼兒只能保持注意5~8分鐘,2歲的幼兒可以保持注意10~12分鐘,2歲半的幼兒則能達到15分鐘左右,部分幼兒能堅持20分鐘。

養育策略:

當家長發現寶寶做事愛放棄的時候,一定要先確定這件事需要寶寶多久的注意力,是不是超出了寶寶注意的持久時間。如果超出了,家長還一再要求、責備,則會讓寶寶對這件事情失去興趣,久之也許會挫傷寶寶的自信心。例如:

寶寶想用積木搭一座城堡,每次搭不完就去玩別的玩具了,幾次下來寶寶就喪失了先前搭城堡的興趣。這時候,媽媽可以幫助寶寶把城堡分解一下,分幾次來搭,每次完成了當天的任務就可以去做別的,下次接著再搭。這樣做也許要用一周的時間才能搭好城堡,但是卻能激發寶寶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也讓其學會如何面對復雜的“任務”。

秘密3:

寶寶注意力轉移能力不足,跨度大的情境令其難以適應,家長應注意安排過渡環節。

幼兒對注意力的控制能力還比較差,轉移能力不足,很難從一個情境轉移到另一個情境,尤其是跨度大的情境,在這樣的情況下,寶寶往往對后一件事情提不起興趣,所以更容易放棄。

養育策略:

當寶寶需要從一個情境轉移到另一個情境時,父母要合理安排兩者間的過渡環節。比如:

寶寶剛在戶外玩完滑梯,回到室內馬上要求他們靜下來畫畫,這是很難做到的。此時,我們可以選擇一種過渡來幫助寶寶適應這種跨度大的情境轉換,比如先根據繪畫的內容講個小故事、看個動畫片、做個小游戲等等,進行這種參與性不強的活動,讓寶寶把情緒緩和下來,然后再進行相對比較安靜、需要主動積極參與、注意力集中的繪畫活動,這樣寶寶會更容易接受,也不會因為難以適應而放棄。

秘密4:

寶寶做事“愛放棄”、缺乏耐心、急躁,在很大程度上也受父母等家人的影響。不可否認,網絡在生活中的普及、生活節奏的加快,讓很多人越來越浮躁,家庭生活中有讀書、繪畫、書法、下棋等相對安靜的業余生活的家長越來越少,家長自身的浮躁情緒會讓寶寶耳濡目染,無形中影響寶寶注意力品質的發展。

秘密5:

第5篇:兒童注意力分散范文

1 對象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將2014年7~12月進行霧化吸入治療的6歲以下患兒為觀察組,以同年1月`~6月的患兒為對照組?其中對照組486例,男240例,女246例,平均年齡3.5歲,哮喘144例,支氣管炎342例;觀察組503例,男248例,女255例,平均年齡3.4歲,哮喘163例,支氣管炎340例?兩組患兒年齡?性別?病情?認知能力等基本情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兩組患兒均采用壓縮泵霧化吸入,使用德國百瑞霧化面罩,藥量3~5ml,每次吸入5~15min,療程2~6d?

1.2 護理方法

兩組患兒及家屬均接受常規心理護理和健康教育,治療前由護士介紹霧化吸人的目的?面罩使用方法?治療過程中和治療后的注意事項?治療時由護士在旁協助?指導,安慰患兒?同時做好家長的心理支持,講解霧化吸入治療的優點,消除家長對霧化吸人治療的顧慮,使他們能主動配合治療,以積極的態度影響患兒?觀察組在此基礎上針對兒童的心理特點實行以下心理護理干預?

1.2.1 環境準備 將霧化吸入室進行適當布置,墻上掛上顏色鮮亮的圖片和卡通人物圖畫,減輕患兒對環境的害怕?恐懼?

1.2.2 分散注意力 對1歲以內的患兒采取分散注意力的方法?1歲以內的兒童主要通過視聽感知獲取周圍的信息并以此適應周圍環境,同時這個年齡段的兒童注意穩定性差,因此在進行霧化吸入時,可用色彩鮮艷的圖畫?悅耳的音樂或手機視頻分散注意力?對1歲以上的患兒應通過交流讓其慢慢接受霧化面罩?如“寶寶,看看這個是什么?”待患兒注意力轉移到面罩上時,可假裝把面罩放在自己臉上,問:“寶寶,看阿姨在做什么?寶寶要不要試試看?”然后把面罩套在患兒口鼻部進行霧化吸入治療?這樣通過交流,誘導患兒認為這是一個游戲,減輕對面罩的陌生感和恐懼感?在治療進行的過程中,仍需通過圖片?音樂?家長的引逗等方法轉移患兒注意力,在玩耍?游戲中完成治療?

作者簡介:俞鋒萍,1986年,女,浙江嘉興,本科,護師?

1.2.3陽性強化法 陽性強化法是指及時獎勵好的行為,漠視或淡化異常行為,以增加好的行為出現的頻率?行為主義理論認為:“行為是后天習得,一個習得行為如果得以持續,一定是在被它的結果所強化,如果想建立或保持某種行為,必須對其施加獎勵”?3歲以下的患兒應以實物強化為主,3歲以上的患兒應以肯定?贊揚等精神鼓勵為主?陽性強化物數量不宜多,應經常更換,以免形成習慣化,失去了激勵作用?

1.2.4 模仿學習 模仿是向患兒呈現某種行為榜樣,讓其關注示范者如何行為以及他們的行為得到了什么樣的后果,以引起他從事相似行為的方法?適用于1歲以上的患兒?這個階段,護士對做榜樣的患兒加以表揚,從而也使其他患兒有了想要表揚的動機,動機是患兒從觀察向行為的轉變動因?此時,護士及時指導其他患兒正確進行霧化吸入治療,同時經常給鼓勵?贊賞,促進這種行為的延續,順利完成霧化吸入治療?

1.3 效果評價及統計學方法

觀察患兒在治療過程中有無哭鬧?拒絕行為?如無哭鬧?拒絕行為,在 15min內順利完成者為依從性好;在治療過程中大哭大鬧,強烈拒絕,導致霧化吸入中斷,霧化時間超過 15min者為依從性差?在患兒霧化吸人時指定專人評價?所測數據用SPSS11.0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X2檢驗?

2 結果

以上數據顯示,兩組患兒霧化吸人依從性差異有顯著性意義,觀察組患兒依從性好于對照組?

3 討論

3.1 患兒霧化吸入依從性差的原因 嬰幼兒正處于生理心理發育的特殊時期,自控能力差,認知水平較低,其心理活動和行為具有穩定性差?發展性變化的特點?兒童患病期間生理?心理和行為都會出現相應的反應,表現為情感易變,環境適應能力差,對家長依賴性強,容易產生孤獨?恐懼?不安全的感覺?患兒來到醫院,進入陌生的“白色世界”,使患兒產生陌生?緊張感?壓縮泵霧化器產生的聲音?氣霧以及面罩罩住口鼻以及較長時間的固定姿勢都會讓患兒感到煩躁甚至恐懼,從而大哭大鬧,無法完成霧化吸入,影響霧化吸入的依從性?

3.2 發展心理學概念 發展心理學研究不同年齡階段個體心理與行為的特點?發展的連續性與穩定性?發展的相關因素等問題?

針對不同年齡段兒童的心理發展特點采取干預措施提高霧化吸入依從性

3.2.1 感知覺是個體認知發展中最早發生,也是最早成熟的心理過程,是嬰兒認識的開端?刺激偏愛程序研究表明嬰兒早期就能夠覺察刺激源,能夠區分不同的刺激物,且對某種圖形產生偏愛,如鮮艷的色彩?運動的物體?物體輪廓線密集的地方或者黑白對比鮮明處?曲線或者同心圓圖案等,表明他們對所接觸的外部事件具有選擇性?根據這一特點,對于1歲以內的患兒,可用嬰兒喜歡的外部事物來分散其注意力,使其在不知不覺中完成霧化吸入?

3.2.2 1~3歲的兒童開始出現一些比較復雜的情感體驗,有了簡單的思維,同時自我意識逐漸形成,初步學會了最簡單的自我評價如“乖”?“聽話”等?采取陽性強化法讓患兒以游戲的方式參與到霧化吸入治療中去,患兒不斷地得到被獎勵后的情緒體驗,大大提高了患兒對治療的興趣,從而提高了對霧化吸入的依從性?

3.2.3 3~6歲的兒童在表達?語言和自我概念上迅速發展,促進了自我意識情感,如羞怯?尷尬?罪過?嫉妒和驕傲等的發展?對事物有了一定的理解和識別能力,完全能用語言表達其要求,已有尊重別人和要求別人尊重自己的心理反應?在這些患兒做霧化吸入前,應與患兒做好解釋和交流,采用模仿學習法通過讓患兒觀察榜樣行為,同時護士對榜樣的表揚?贊賞,激發患兒出現相同的行為,充分調動他們的主觀能動性,使其積極地完成霧化吸人治療?

參考文獻

[1] 尤黎明,吳瑛,等.內科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

[2] 岳秋俊,于萍.患兒霧化吸入配合情況的分析及對策.[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0.

[3] 徐雪影,張銀英,梁燕嫦,等.心理誘導在喘息性疾病患兒霧化吸人中的應用.[J].現代臨床護理,2007.

第6篇:兒童注意力分散范文

生物學因素

遺傳因素 家系及雙生子研究均表明,ADHD具有較高的家族聚集性。ADHD患兒的一級親屬中(父母及同胞兄弟姐妹)同患該病的風險是一般人群的2~8倍。同卵雙生子同患該病的可能性為79%,而異卵雙生子僅為30%。因此,遺傳因素被認為是ADHD發病的主要因素。分子遺傳學研究尚未能明確ADHD的基因位點,目前研究認為該病是多基因遺傳的結果,與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5-羥色胺等神經遞質的受體、轉運體及代謝酶等多個基因相關聯。

母孕期因素 母孕期接觸尼古丁、酒精或某些藥物,明顯增加兒童出現行為問題的幾率。動物實驗表明,尼古丁可影響多巴胺活性,導致動物出現多動表現。尼古丁可透過胎盤,因此,母孕期吸煙或被動吸煙,都可對胎兒產生影響。國外也有研究證明,母親飲酒也將增加兒童出現多動及其他行為問題的危險性。

孕早期合并感染、中毒或X線暴露,圍產期異常,如窒息、早產等導致輕微腦損傷也是ADHD發病的危險因素。有研究表明,ADHD兒童前額葉區、基底核區及小腦體積減少,伴有功能異常,腦發育的異常與母孕期及圍產期病理因素有關,部分病例可追問到圍產期異常的病史。

環境因素 部分研究表明,鉛暴露與ADHD相關。鉛中毒導致多動、注意力分散及行為問題;也有一些研究發現,色素、防腐劑等食品添加劑及農藥殘留等也可引起多動,但這些因素尚沒有得到更廣泛科學研究的證實。

心理社會因素

個性因素 個性與行為密切相關。ADHD兒童多為外向性格,自幼即表現出活潑、好動,敢于冒險,情緒不穩定,行為沖動不易控制等個性特點。父母的個性也能影響兒童的行為。如父母表現出易怒、情緒及行為沖動等特點,不僅可以通過行為的示范作用直接影響孩子,也可通過不良養育方式間接影響孩子的行為。

家庭環境因素 兒童成長的主要環境在于家庭,因此,家庭環境對兒童行為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

父母精神健康狀況 研究發現,ADHD兒童父母較正常兒童父母存在更多精神問題,如歇斯底里、抑郁、物質依賴或精神病性癥狀。而父母存在抑郁、焦慮等心理問題時其子女患ADHD的可能性也增加。ADHD兒童父母也更多地表現為注意分散及沖動控制障礙,與兒童自身的癥狀有相似之處。

家庭關系 家庭關系不良是兒童行為問題的重要影響因素。兒童生活于不和睦的家庭,精神處于緊張、擔憂、不安的狀態,導致神經興奮性異常,易出現多動、沖動等表現,不良的家庭環境也使兒童難于集中注意力。對ADHD兒童的研究發現,其家庭親密度、情感表達及組織性等方面均低于正常兒童,提示不和諧的家庭環境是導致兒童各種不良行為的重要因素。

教養方式 過度干涉及放任型教養方式都可能是ADHD發生的危險因素。父母過于粗暴,動輒斥責打罵,導致兒童精神緊張、自我意識水平下降,缺乏自信及安全感,表現為過度活動、沖動等行為問題,同時,粗暴的教養方式更容易引發兒童抵觸,甚至違拗對抗的行為。而過于放任的教養方式,某種程度是對兒童的忽視,缺乏適度的關心,也將導致兒童缺乏自我管理和約束的能力,行為難于自控。

家庭文化、經濟狀況 多項流行病學調查研究表明,父母文化程度和職業與ADHD的檢出率有關。父母文化層次低,直接影響其教養方式,子女往往缺乏行為約束能力。國外研究也發現,家庭經濟收入低、住房擁擠、學習環境差都對ADHD癥狀產生影響。

學校因素 教師管理過于嚴格生硬,處理問題不公正,伙伴關系緊張,同學間矛盾沖突多或其他不安全因素,可導致兒童情緒緊張不安,行為多動或沖動。兒童尤其易受同伴行為影響,如學校環境中放任不良行為,如打架、漫罵的存在,將增加ADHD兒童行為問題的危險。

社會因素 社會因素對ADHD的影響不容忽視。近年來,社會發展迅速,包括父母、教師等在內的人群都面臨巨大生活和工作壓力,兒童不僅面臨越來越大的學習壓力,也承載著父母及老師等壓力的傳遞和影響,從而使精神長期處于緊張狀態,引起心理行為障礙。同時,兒童青少年易受不良社會風氣影響,吸毒、酗酒、網癮等無不干擾和影響著兒童尚未成熟的心理防線,稍有不甚即可能誤入歧途。

第7篇:兒童注意力分散范文

關鍵詞:電視暴露;注意力問題

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俗稱多動癥,是兒童行為障礙中最常見的一種。目前多數學者認為ADHD是遺傳因素與環境因素共同影響所致。但是,我們仍然對ADHD產生的原因了解非常少,特別是環境因素的影響。近年來,電視、視頻游戲和互聯網等媒體得到快速發展,它們作為影響兒童發展的一個潛在來源,逐漸引起了研究者的高度關注。美國小兒科學會建議父母控制兒童每天電視暴露時間不要多于兩小時,并且不要把電視放在孩子的臥室里(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2001)。因為有一些研究表明,在兒童和青少年時期長期暴露在電視中會成為以后注意力問題產生的一個潛在危險因素,而這種注意力問題又與兒童和青少年的不良行為有關系,比如較差的閱讀、寫作和運算技能(Barry et al.,2002)以及攻擊行為的增加(Mannuzza et al.,2004)。本文通過對目前研究現狀的回顧,指出以后的研究中應該注意的問題,為該領域的進一步研究提供方向性

思路。

一、電視暴露時間與注意力問題的關系研究

有研究者發現兒童期的電視暴露時間與注意力問題存在正相關。Christakis等(2004)對1278名1歲兒童和1345名3歲兒童進行了研究,采用行為問題指標(Behavioural Problems Index,BPI)評估兒童的注意力和沖動行為狀況。在控制了孕婦產前物質使用、懷孕周期數、孕婦精神狀況、父母社會地位等潛在變量后,通過邏輯回歸分析,發現兒童1歲和3歲時每天觀看電視的時間與7歲時的注意力問題均存在顯著正相關。Miller等(2007)以170名2~5歲的學前兒童為研究被試,在控制了年齡、性別和社會經濟地位等變量后,發現兒童的電視暴露時間和老師報告的ADHD癥狀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其中,老師對ADHD癥狀的報告依據的是《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四版)》(DSM-IV)。

兒童期電視暴露時間與青春期的注意力問題也存在一定的關系。Landhuis等(2007)對1037名被試進行了長期的縱向研究,讓父母記錄孩子在5歲、7歲、9歲、11歲、13歲和15歲時每周觀看電視的時間,在孩子13歲和15歲時,采取Quay和 Peterson修訂的問題行為量表(Quay and Peterson Revised Problem Behavior Checklist)和魯特行為問卷(Rutter Behavior Questionnaire),讓被試本人、被試的父母和老師分別報告被試的注意力狀況。結果發現,在控制了被試性別、兒童期注意力問題、5歲時的認知能力、兒童期家庭社會經濟地位等變量后,兒童時期(5~11歲)觀看電視的平均時間與青春期(13~15歲)的注意力問題存在顯著正相關。

Johnson等(2007)控制了被試父母個性特征、情感剝奪、兒童早期注意力問題等變量后發現,青少年每天觀看電視時間多于3個小時,可能會成為以后注意力問題產生的高風險因素。Swing等(2010)在以往研究的基礎上擴展了被試的年齡范圍,采用兩個被試樣本,分別是6~12歲的小學生和18~32歲的大學生。對小學生被試組采用縱向研究,在13個月里分4次測量被試的電視暴露時間和注意力問題。被試和被試的父母分別報告每天四個時段內(6am―12pm、12pm―6pm、6pm―12am、12am―6am)被試觀看電視的小時數。為了減少報告時的社會偏向,被試觀看電視的小時數最終采取兩者報告數據的平均值。教師通過3個問題對小學生注意力問題進行評估,分別是:“該學生是否難以停留在某項任務上”“該學生是否集中注意力有困難”“該學生是否經常打擾其他學生學習”。對大學生被試組采取橫向研究,電視暴露時間和注意力問題均采用自評。注意力問題的評定采用3個問卷:成人版ADHD自評量表(ASRS)、簡易自我控制量表(BSCS)、Barratt 沖動量表(BIS-11)。在對小學生被試進行研究時,控制了被試早期的注意力問題。結果發現,電視暴露時間與注意力問題之間的關系,小學生組邊緣顯著正相關,大學生組顯著正相關。

也有研究者發現電視暴露時間與兒童的注意力問題并不存在顯著相關。Stevens 和Mulsow(2006)對2500名5歲兒童進行研究,讓父母持續記錄孩子5歲時每周看電視的小時數。控制父母社會經濟地位和父母卷入兩個變量后,發現5歲時的電視暴露時間與6歲時出現的ADHD癥狀沒有顯著相關。Obel等(2004)發現兒童早期(3歲半)觀看電視時間與10~11歲時注意力問題沒有聯系。Stevens等(2009)對4~10歲的兒童進行研究,未發現ADHD癥狀與觀看電視時間存在必然聯系。

電視暴露時間與兒童、青少年的注意力問題之間是否有關系,目前還沒有得出一致的結論,我認為結論不一致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樣本特征、控制變量、測量方法、隨訪時間。樣本年齡和控制變量在各個研究中是不同的。對注意力問題的評定,研究者采用的評估問卷也各不相同,如《行為問題指標》《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四版)》《成人版ADHD自評量表》等。比如,Swing等(2010)對小學生學生注意力問題進行評估時,采用的3個問題是“該學生是否難以停留在某項任務上”“該學生是否集中注意力有困難”“該學生是否經常打擾其他學生學習”;Christakis等(2004)采用的5個問題取自《行為問題量表》(BPI),而不是《精神疾病診斷和統計手冊》。對注意力問題的評估方法不同,可能導致結果的不一致。

二、電視內容的類型、電視播放速度和觀看背景的調節作用

以上研究只是考察了媒體暴露時間和注意力問題的關系,沒有考慮到電視內容的類型、電視節目的播放速度以及觀看背景的調節作用,或許兒童看什么(content)和如何看(context)比看多長時間(time)更重要。

1.電視內容類型的調節作用

Zimmerman和Christakis(2007)為了考察電視內容的類型是否是電視暴露和注意力問題之間的調節變量,考察了三種不同內容類型的電視節目:教育類、非暴力娛樂類、暴力娛樂類。結果表明,3歲前觀看教育類電視節目(《芝麻街》)的時間與5年后的注意力問題沒有關系,而3歲前觀看暴力娛樂節目(《貓兒歷險記》)和非暴力娛樂節目(《樂一通》)的時間與5年后的注意力問題有顯著關系,因此,暴力電視節目和非暴力非教育類電視節目對注意力問題的消極影響要大于教育類電視節目。結果還發現,4~5歲時不管觀看何種電視節目,都與隨后的注意力問題沒有關系。因此,研究者認為早期觀看電視時間和隨后注意力問題之間的聯系,主要存在于3歲前觀看的非教育類電視節目。該研究與以往兩項研究的結果一致,即3歲以前兒童觀看電視節目與以后的注意力問題有顯著關系(Christakis et al.,2004),5歲兒童觀看電視節目與以后的注意力問題沒有顯著關系(Stevens & Mulsow,2006)。

Barr等(2010)讓父母記錄兒童在1歲和4歲時的電視暴露時間與電視節目的名字,然后在兒童4歲時進行一系列認知測量和執行功能的評估。結果發現,1歲和4歲時暴露在成人節目(比如,新聞、情景劇、體育比賽等)中的時間與4歲時較差的執行功能有關系,而暴露在兒童節目(如《芝麻街》)中的時間與4歲時的執行功能沒有關系。因此,在理解電視暴露和個體發展的關系時,電視內容的類型是一個需要考慮的重要變量,或許電視暴露對注意力是否產生影響要依賴于電視的內容,而不僅僅是電視暴露時間。

2.電視播放速度的調節作用

Geist和Gibson(2000)讓實驗組被試觀看《恐龍戰隊》和《羅杰斯先生》,控制組被試不看電視。觀看完之后三組被試均自由玩耍。結果發現,觀看《恐龍戰隊》的被試與其他兩組被試相比,在自由玩耍時更換活動頻繁,在每項活動上堅持的時間短;觀看《羅杰斯先生》的被試和控制組之間沒有顯著差異。由于《恐龍戰隊》的節奏比《羅杰斯先生》快,研究者認為觀看快節奏的娛樂節目可能會導致注意力問題的發展。Lillard和Peterson(2011)把60名4歲學前兒童分為三組,分別觀看快節奏的電視卡通節目、觀看慢節奏的教育類卡通節目和畫畫,時間為9分鐘。在控制了兒童的注意情況、年齡和每周電視暴露時間等變量后,發現觀看快節奏卡通節目的被試比另外兩組被試在完成執行功能任務上(延遲滿足、河內塔和數字廣度等任務)表現較差,即觀看快節奏卡通節目對4歲兒童的執行功能產生了消極的短期影響。

Anderson等(1977)以72名4歲兒童為被試,采用兩個呈現速度不同的《芝麻街》片段,其中一組是快速呈現,另外一組是慢速呈現。每個孩子都是在父母在場的情況下觀看,控制組被試不觀看電視,而是在這段時間內聽父母讀故事。觀看結束后,所有被試均完成2個測驗,用來評估注意力狀況和在一項任務上的持久性。三組被試的測驗結果沒有顯著差異。有研究者認為,對于教育類節目,節目的內容比播放速度可能更重要(Christakis,2009)。

3.觀看背景的調節作用

一項對8年級學生的研究發現,在播放肥皂劇的電視前做作業的學生,完成作業的表現差于在安靜環境中完成同樣作業的學生。研究者認為,學生邊做作業邊看電視屏幕,認知資源被分配在兩個任務上,使注意力在電視和作業之間頻繁轉移,因而導致完成作業時的表現較差(Pool et al.,2003)。

個體在觀看電視節目時存在主動觀看和背景觀看兩種情況。主動觀看指的是個體有觀看電視節目的愿望,注意力集中在電視或電腦屏幕上。背景觀看指的是孩子沒有觀看電視節目的意愿,電視節目是兒童玩耍時的一種背景。比如,家長觀看電視節目時,兒童在一旁玩耍。背景電視會干擾嬰兒玩玩具的行為,使兒童集中在玩耍上的時間減少(Schmitt et al.,2008)。由于父母的注意力集中在電視節目上,使得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互動活動減少,對孩子的關注減少(Kirkorian et al.,2009)。一項對孤兒的研究表明,早期的親子互動對兒童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Chisholm,1998),高質量的親子互動與兒童執行功能的良好發展有重要關系(Laible & Song,2006)。因此,背景媒體的直接影響是分散兒童的注意力,間接影響是使得父母把注意力從兒童的身上轉移,親子互動減少,從而影響兒童執行功能的發展(Christakis,2009)。因此,在考察電視暴露與注意力問題的關系時,要同時考慮到親子互動的減少和電視刺激的增加兩個變量。

三、電視暴露對注意問題產生影響的理論假設

為什么電視暴露會成為注意力問題產生的一個潛在危險因素?有研究者作出以下幾種假設。

1.媒體內容刺激有趣,使得生活情景顯得無趣

大多數電視節目采用了吸引觀眾注意的技術,使得電視節目內容刺激有趣。現實生活與電視中所描述的生活情景相比之下顯得乏味無趣。兒童和青少年經常觀看電視節目,就會對那些不太刺激有趣的任務(如學校功課)缺乏耐心,集中注意力時變得困難(Christakis et al.,2004)。Friedrich和Stein(1973)發現觀看電視節目《蝙蝠俠》的實驗組兒童比不看任何節目只是玩耍的控制組兒童更能容忍延遲滿足。

2.節目注視點快速轉換,過度刺激了嬰兒大腦的發展

新生兒的大腦在出生后前2年平均重量由333g增長為1kg,這種快速增長是對外界刺激的直接反應。早期的視覺和聽覺經驗對大腦的發展至關重要,這在人類和動物的研究中都得到了證實。神經科學認為兒童出生后前幾年大腦的神經元聯結有很大可塑性,刺激的類型和刺激程度會影響大腦神經突觸的數量和密度(Greenough et al.,1987)。兒童周圍任何刺激的多次重復暴露都會影響神經細胞的發育和神經遞質的調節,從而影響大腦的結構和功能。

大多數電視節目具有燈光閃爍、圖像和場景快速轉換等特點,由于觀看視角的不停變化或者目標物體的快速運動,觀看者要把注意點頻繁地從一個目標轉向另外一個目標,即要把注意點不停地重新定位。快速變化的圖像和場景可能會過度刺激兒童的大腦,從而對大腦的發展產生不利影響。如果經常暴露在電視節目中,就會損害個體將注意力長時間集中在一項任務上的能力。這種影響既可以發生在兒童主動觀看的情況,也可以發生在背景觀看時(Christakis,2009)。Zimmerman和Christakis(2007)發現兒童3歲前觀看教育類電視節目的時間與5年后的注意力問題沒有關系,研究者認為這可能是因為教育類節目的場景長度比非教育類節目長,即節奏較慢的節目可能不會對3歲兒童的大腦產生過度刺激。

3.過多接觸電視導致其他促進注意力發展的活動減少

觀看電視取代了其他可以促進注意力發展的重要活動,如閱讀、玩游戲、體育鍛煉等,即過多的電視暴露剝奪了大腦其他方面的經驗(Christakis,2009)。一個嬰兒每天看3小時電視,大約在屏幕前花掉他清醒時間的20%,試想一下,他因此可能會失去什么。

4.兒童對節目內容不理解引起注意分散

孩子一邊和父母觀看定位于成人的電視節目,一邊玩玩具,會導致注意力問題的產生。電視節目突出的感性特征(如響亮的聲音效果),會把兒童的注意力吸引到電視屏幕上。由于兒童無法理解節目的內容,所以注意力不會長時間保持在屏幕上(Anderson et al.,1980),而會把注意力再次轉向玩具。由于電視節目反反復復干擾兒童正在進行的活動,所以影響了注意的長時間維持,擾亂了抑制性控制過程,進而導致注意力問題的產生(Barr et al.,2010)。正如Barr等(2010)的發現,1歲和4歲時暴露在成人節目中的時間與4歲時較差的執行功能有關系,而暴露在兒童節目中的時間與4歲時的執行功能沒有關系。

四、研究展望

1.開展時間跨度更大的縱向研究和實驗研究

目前關于電視暴露與注意力問題的研究都是相關研究,而不是因果研究,即使電視暴露時間與注意力問題有顯著正相關,也只能說電視暴露時間長的個體,表現出來的注意問題也較多,但無法確定是過多的電視暴露導致了注意力問題的產生,還是有注意問題的個體本身會較多地接觸電視,或者兩者互相影響。由于研究中可能有很多沒有被控制的變量在影響注意力問題的產生,因此,我們不能作出因果推斷。比如Swing等(2010)在對小學生被試進行13個月的測量過程中,被試可能因服用藥物使得注意力下降,這時研究者就無法判斷看電視時間的長短有沒有影響到注意力的變化。另外,Acevedo-Polakovich等(2007)發現有ADHD的2歲兒童觀看電視節目的時間顯著多于正常的2歲兒童。因此,過多的接觸電視究竟是多動癥產生的原因,還是多動癥的一個結果,或者互為因果,目前也不清楚。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應該進行時間跨度更大的縱向研究,考查電視暴露對注意力問題影響的過程。除了實驗組外,還應加入控制組,對控制組的電視暴露時間進行干預,觀察實驗組和控制組的不同。總之,要盡量排除對注意力問題產生影響的潛在因素。

2.細化暴露時間的測量,關注媒體內容的影響

在進行電視暴露時間測量時,要考慮到電視內容的性質,如:是教育類還是非教育類,是暴力類還是非暴力類,是定位于成人還是定位于兒童,被試是主動觀看還是作為背景觀看。以往很多研究對電視暴露時間進行測量時,沒有根據電視內容和觀看方式進行細致劃分,而是整體測量的(Christakis et al.,2004;Miller et al.,2007;Landhuis et al.,2007;Stevens & Mulsow,2006;Obel et al.,2004;Swing et al.,2010)。未來的研究在測量暴露時間時,應對不同類型的電視節目進行分開評估。

3.細致劃分媒體特征,關注其他媒體的影響

電視具有很多不同的特征,這些不同特征可能會對注意力問題產生不同的影響。對電視的特征應進行更細致的劃分和研究,以決定哪些特征與注意力問題的關系最大,比如是節目的刺激性,還是節目場景的快速變化。另外,除了電視外,兒童和青少年長期暴露在視頻游戲、互聯網、電影、音樂、電話等媒體中,是否也會與注意力問題的產生有關系?目前還沒有相關研究,因此它也是未來研究的一個方向。

[1]Acevedo-Polakovich, I. D., Lorch, E. P. & Milich, R.. Comparing television use and reading in children with ADHD and non-referred children across two age groups[J].Media Psychologyl,2007,9(2):447-472.

[2]American Academy of mittee on public education. Children, adolescents, and television[J]. Pediatrics,2001,107(2):423-426.

第8篇:兒童注意力分散范文

很多家長帶孩子來找我看病的時候,問的都是同一句話:我的孩子是多動癥嗎?這是因為他們的孩子都很貪玩,平時動作很多,幾乎一刻都不閑著。他們以為這就是多動癥。

俗話說:“七八九,嫌死狗。”意思是說7歲、8歲、9歲的孩子,調皮貪玩,連狗都嫌。其實這是很正常的現象,許許多多的男孩都會經歷這個階段。

我兒子小時候也一樣。我都不明白,他怎么會對一些毫無意義的事情那么感興趣。不過玩就讓他去玩,只要別捅大婁子我都放任他。至于上學后像什么上課不認真聽講啊,做小動作啊,看課外書啊,老師跟我通報了N多遍,我早已是“虱子多了不怕咬了”。這種事情不能老責備孩子,說多孩子就疲沓了。當然并非不管,而是抓準了狠狠批評一下就好,不必太認真。

但是,如果孩子動作多到異常,就要引起警惕了。兒童多動癥又稱注意力缺陷多動癥,或腦功能輕微失調綜合征,是一種常見的兒童行為異常疾病。這類患兒的智力正常或基本正常,但學習、行為及情緒方面有缺陷,主要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注意力短暫,活動過多,情緒易沖動。多動癥兒童學習成績普遍較差,在家庭及學校均難與人相處,日常生活中常常使家長和教師感到沒有辦法。

兒童患多動癥可能有不同的原因。一般認為,產前、產時或產后的輕度腦損害,是重要因素,主要與腦外傷、中毒等有關。有人認為城市環境污染、臨床上不顯癥狀的輕度鉛中毒亦可為病因。此外,家長有酒精中毒、情感性精神病、人格障礙以及遺傳因素等,亦與本病有關。

兒童多動癥的診斷標準

如何診斷兒童多動癥?1989年由美國精神醫學會制定的兒童多動癥的臨床診斷標準,可供參考。

當與大多數同齡兒童相比,下列行為更為頻繁,符合下面14條中的8項,并持續6個月的,可診斷為多動癥。

1.手或腳不停地動,或在座位上扭動(少年為坐立不安的主觀感受)。

2.即使必須坐好,也很難靜坐在座位上。

3.易受外界因素影響而分散注意力。

4.在集體活動或游戲時,不能耐心地等待輪轉。

5.別人問話尚未結束,便立即搶著回答。

6.不按他人指示做事情(并非故意違抗或不理解)。

7.在做功課或玩耍時不能持久地集中注意力。

8.一件事尚未做完,又做其他事情,有始無終。

9.不能安安靜靜地玩耍。

10.說話太多。

11.常常打斷他人的活動或干擾他人學習、工作。

12.別人對他說話,他往往沒有聽進去。

13.學習時的必需物品,如書本、作業本、鉛筆等常常丟失在學校或家中。

14.往往不顧可能發生的后果進行危險活動,例如,不加觀察便跑到馬路當中。

單單憑孩子好動,不能肯定地說孩子有多動癥。實際上,到目前為止,醫學界對兒童多動癥還沒有一個完全明確的量化標準。

預防孩子多動癥要注意把好“入口”關

在臨床上,我觀察了數百例家長訴說孩子有多動癥的兒童,為他們做了微量元素測定,發現鉛超標者不在少數。這些孩子普遍是因為多動、愛哭鬧、煩躁易怒、攻擊性強、生長發育遲緩、個子矮小、厭食、偏食、貧血、補鈣補鋅效果不明顯、便秘、腹瀉、肥胖、免疫功能低下等表現來就診的。經過排鉛治療及其他對癥治療,患兒的多動癥狀及其他表現得到明顯改善,臨床治療療效滿意。

第9篇:兒童注意力分散范文

    (一)根據體育課之特點組織教學。

    在小學體育教學中,教師要根據體育課是通過身體的各種練習,使體力活動與思維活動緊密結合,掌握體育知識、技能和技巧以及室外上課的特點,行之有效地組織教學。

    抓好體育課堂常規的組織教學。體育課堂常規是規范體育課的必要條件。教師必須嚴格認真,堅持不懈地抓好體育課堂常規教育。尤其是要抓好整隊集合、服裝、精神狀態、禮貌行為、組織紀律、學生守則、場地器材的布置與收拾等常規訓練與教育。在教學中,教師要嚴格要求,反復訓練,使學生變成自覺行動,以保證體育課的順利進行。

    抓好體育課各階段的組織教學。體育教學過程是由開始、準備、基本、結束四個部分組成的,由于四部分教學內容和學生情緒各不相同,因此,教學中教師要靈活地組織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切忌出現先緊后松、龍頭蛇尾的不良現象。上課前,教師要組織學生布置好場地器材等,為上課作好準備;上課開始時的組織教學特別重要,教師要抓住學生大都還處在課間休息活動的興奮狀態中的特點,采用趣味游戲,如:“請你跟我這樣做”,或“反口令訓練法”等方法集中學生注意力,使他們興奮的情緒穩定下來;基本部分是體育課中的重點部分,教師應力求做到精講多練,語言生動,并不斷改變練習方法,如在練習中引入競爭性游戲,不同形式的分組練習等,提高學習興趣;結束部分。學生的情緒極易松懈,此時教師的組織教學更不能忽視,應采用一些調節情緒和恢復體力的放松性練習,保持學生興趣,如舞蹈放松、意念放松,同時作好課堂的小結。

    (二)根據教材特點組織教學。

    同一教材的組織教學。體育課中,同一教材在不同課時中重復練習的難度要求是不一致的。如一年級投擲教材第一次課的要求是教會學生投擲方法;第二次則要求學生初步掌握投擲方法,通過多次的重復練習,使學生進一步掌握投擲方法等,每一次重復練習的難度都有所提高。對此,教師在教學中對同一教材的重復練習如果每次都采用同樣的組織教學方法,學生自然會感到枯燥無味而分散注意。因此,對于同一教材的重復練習,教師要根據“動型”規律逐步提高動作難度,適當改變組織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上面舉的投擲一例,隨著課時的變化,教師可采用“打靶”一類趣味性游戲或競賽等,達到激趣的目的。

    (三)根據兒童生理和心理特點組織教學。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文字幕精品视频在线 | 欧美videos极品 | 三级欧美在线 | 91精品久久 | 91精品免费高清在线 | 成人三级在线播放线观看 | 一级片免费视频 | 免费在线成人网 | 在线播放成人毛片免费视 | 国产成人在线综合 | 一级毛片免费不卡夜夜欢 | 国产97在线视频 | 99久久综合精品免费 | 欧美亚洲精品一区 | 999久久| 欧美xxxxbbb|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a | 美女黄网站人色视频免费国产 | 在线免费观看国产 | 久久久久一 | 亚洲三级免费 | 美女视频黄a视频免费全程 美女视频黄a视频免费全过程 | 国产精品欧美视频另类专区 | 精品视频 九九九 | 午夜私人影院免费体验区 | 国产aaaaa一级毛片 | 成人国产亚洲欧美成人综合网 | 成年人免费看 | 国产成综合 | 手机在线免费毛片 | 色综合久久88色综合天天小说 | 免费五级在线观看日本片 | 欧美亚洲国产精品久久高清 | 国产成人精品午夜 | 小屁孩和大人啪啪 |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国产越南 | 美国一级毛片在线 | 综合激情网站 | 成人a视频片在线观看免费 成人a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在线观看 | 美女视频黄a视频免费全程 美女视频黄a视频免费全过程 |